《大巧若拙》阅读答案(精选9篇)由网友“puma今天也不可”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大巧若拙》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篇1:大巧若拙阅读练习及答案
大巧若拙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①拙道,即天道,大巧若拙,体现了崇尚自然的中国哲学思想。“大巧若拙”由老子提出。人的一生必然会追求巧,巧,即技巧、技能。老子所说的巧,却不是一般的巧,一般的巧是凭借人工可以达到的,而大巧作为最高的巧,是对一般巧的超越,它是绝对的巧、完美的巧。大巧就是不巧,故老子以“拙”来表达。
②老子为什么将笨拙的状态作为最高、最完美的巧?这涉及到老子关于天工和人为关系的思想。老子认为,最高的巧,就是不巧,不巧之巧,可以称之为“天巧”,自然而然,不劳人为。从人的技术性角度看,它是笨拙的,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从天的角度看,它又蕴涵着不可逾越的美感,它是道之巧,有纯全之美。在老子看来,一般意义上的技术之巧,其实是真正的拙劣,是小巧,是出自人机心的巧。机心即伪饰,伪饰即不能自然而然。如果说它有什么巧的话,也是局部的巧、矫情的巧。这样的巧是对自然状态的破坏,也是对人和谐生命的破坏。
③大巧若拙,强调的是素朴纯全的美,自然天成,不强为,无机心,不造作,朴素而不追求浮华。如《二十四诗品·冲淡》中所说的:“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那就是:不刻意求取,一刻意即落有为,一有为就破坏物我之间玲珑微妙的契会,破坏冲和淡雅的意致。放弃目的、理智、欲望的追求,也即放弃对“巧”的追求。诗人是以心去“遇”——无意乎相求,不期然相遇,而不是去“即”——孜孜以追求。拙,在老子看来,就是素朴。道家认为,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④大巧若拙,突出了中国哲学以天为徒(徒:同类)的.思想。在老子的宇宙论思想中,赋予天——自然作为创造性本体的特性,老子哲学中的天取代了原始宗教中的至上神地位,成为人的文化创造永恒的范本。老子大巧若拙的思想,就是要回到天的角度来讨论问题,从天的角度寻找智慧的根源、生生的根源。
⑤大巧若拙,突出了道家哲学在其源头就存在的“反智主义”倾向。老子说:“慧智出,有大伪。”在老子看来,人企图运用知识改变世界,是一种愚蠢的文化冲动。老子强调拙,是因机心流行、文明发展所带来的虚伪性而提出的。老子看透了五色、五味、五声等对人的真性破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他倡导一种自然而然的哲学。老子时代的繁缛虚华当然和现今无法相比,但相对而言,那个时代也有了很高的文明。文明所带来的虚荣奢华席卷着这个时期,声色犬马之乐,虚与委蛇之势,乃至繁缛的礼节,巧言令色的风行,等等。其实,这也可以说是‘欲望的时代”,重视人的欲望享受,将世界客体化、对象化、异己化。老子反思这样的“流行文化”,这样的所谓文明,是不是符合人的真性?老子提倡的“为腹”,如王弼说:“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就是融于世界中,与世界悠游,不是靠机心去破坏这个世界,而是与世界同在,以“大是懵懂”的智慧滋养生命。
⑥守拙的哲学,是一种存在之道,它促进了中国人关于人的存在状况的思考。“拙”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本来面目,一切技巧都是为了某种欲望而启动的破坏本性的行为。人的本性是生活在“拙”的状态中,而不是在巧中展示的,不是在绚烂的色相世界中展示的。
⑦守拙更是一种人生境界。比如,陶渊明不仅以其诗垂范后世,而且也以他的人格风标衣被百世,这并不在于他选择了退隐,不为官,而在于他树立了一种本然素朴的精神风范。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去的是他生命的园田。并不是农耕牧歌更适合他,而是自然率真的境界更适合他的生命栖居。
⑧大巧若拙,明道若昧,见小若明,糊涂中有聪明,痴心中有智慧。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一般的巧凭借人工可以达到,大巧也可以通过不断努力来达到纯全之美。
B.要达到物我之间的契合无间就要放弃对巧的刻意求取、孜孜追求。
C.老子所说的巧,不是一般的巧,但是却包含了一般的巧的内涵。
D.“反智主义”倾向就是指反对人运用知识去改变世界,用机心去破坏世界。
E.“守拙”即守住人的本性,在色相世界中展示自己的行为与“守拙”是相悖的。
13.在人们的艺术欣赏和追求里都体现了不同的哲学思想,下列现象,不符合“大巧若拙”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对枯藤、残荷、老木、顽石的欣赏。
B.人们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形容一个人的美。
C.中国书法理论提倡“生”,反对“熟”。
D.西方园林多几何构制,讲求典雅、华丽、严整。
14.本文阐述了“大巧若拙”的哲学思想,请分点概述这种哲学思想的基本主张。(4分)
15.为什么老子会认为“慧智(聪慧机智)出,有大伪(虚伪欺诈)”?请根据上下文作答。(4分)
阅读答案:
12.A、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A项的内容出自第一段和第二段,需跨段整合,前半句出自第一段,与原文相符,后半句与第二段内容不符,第二段所说的大巧是自然而然,不劳人为,人为反而起破坏作用。C项内容出自第二段,老子所说的巧是大巧,与一般意义上的巧是不同的,两者之间不存在包含关系。B项的内容出自第三段,原文说“一刻意即落有为,一有为就破坏物我之间玲珑微妙的契会……孜孜以追求”,选项内容是对原文的正确转述。D项内容出自第五段,与原文相符;E项内容出自第六段,与原文相符。
13.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西方园林“多几何构制,讲求典雅、华丽、严整”是人工雕琢的体现,与“大巧若拙”相悖。
14.①要追求素朴纯全的美,讲求认知的神会;②提倡从天的角度认识智慧和事物;③反对欲望、享受和机心,提倡融于世界;④追求合乎本性的存在之道(人生境界)。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每点1分,共4分。
15.因为老子认为文明的发展就是追求巧的过程(人企图用智慧、知识去改变世界,追求文明),(1分)而文明的发展需要靠机心,靠强为,(1分)这样就会带来虚伪欺诈,从而会严重破坏生命的和谐和人的本真状态。(2分)所以老子认为“慧智出,有大伪”。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篇2:大巧若拙阅读理解答案
朱良志
①拙道,即天道,大巧若拙,体现了崇尚自然的中国哲学思想。“大巧若拙”由老子提出。人的一生必然会追求巧,巧,即技巧、技能。老子所说的巧,却不是一般的巧,一般的巧是凭借人工可以达到的,而大巧作为最高的巧,是对一般巧的超越,它是绝对的巧、完美的巧。大巧就是不巧,故老子以“拙”来表达。
②老子为什么将笨拙的状态作为最高、最完美的巧?这涉及到老子关于天工和人为关系的思想。老子认为,最高的巧,就是不巧,不巧之巧,可以称之为“天巧”,自然而然,不劳人为。从人的技术性角度看,它是笨拙的,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从天的角度看,它又蕴涵着不可逾越的美感,它是道之巧,有纯全之美。在老子看来,一般意义上的技术之巧,其实是真正的拙劣,是小巧,是出自人机心的巧。机心即伪饰,伪饰即不能自然而然。如果说它有什么巧的话,也是局部的巧、矫情的巧。这样的巧是对自然状态的破坏,也是对人和谐生命的破坏。
③大巧若拙,强调的是素朴纯全的美,自然天成,不强为,无机心,不造作,朴素而不追求浮华。如《二十四诗品·冲淡》中所说的:“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那就是:不刻意求取,一刻意即落有为,一有为就破坏物我之间玲珑微妙的契会,破坏冲和淡雅的意致。放弃目的、理智、欲望的追求,也即放弃对“巧”的追求。诗人是以心去“遇”——无意乎相求,不期然相遇,而不是去“即”——孜孜以追求。拙,在老子看来,就是素朴。道家认为,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④大巧若拙,突出了中国哲学以天为徒(徒:同类)的思想。在老子的宇宙论思想中,赋予天——自然作为创造性本体的特性,老子哲学中的天取代了原始宗教中的至上神地位,成为人的文化创造永恒的范本。老子大巧若拙的思想,就是要回到天的角度来讨论问题,从天的'角度寻找智慧的根源、生生的根源。
⑤大巧若拙,突出了道家哲学在其源头就存在的“反智主义”倾向。老子说:“慧智出,有大伪。”在老子看来,人企图运用知识改变世界,是一种愚蠢的文化冲动。老子强调拙,是因机心流行、文明发展所带来的虚伪性而提出的。老子看透了五色、五味、五声等对人的真性破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他倡导一种自然而然的哲学。老子时代的繁缛虚华当然和现今无法相比,但相对而言,那个时代也有了很高的文明。文明所带来的虚荣奢华席卷着这个时期,声色犬马之乐,虚与委蛇之势,乃至繁缛的礼节,巧言令色的风行,等等。其实,这也可以说是‘欲望的时代”,重视人的欲望享受,将世界客体化、对象化、异己化。老子反思这样的“流行文化”,这样的所谓文明,是不是符合人的真性?老子提倡的“为腹”,如王弼说:“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就是融于世界中,与世界悠游,不是靠机心去破坏这个世界,而是与世界同在,以“大是懵懂”的智慧滋养生命。
⑥守拙的哲学,是一种存在之道,它促进了中国人关于人的存在状况的思考。“拙”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本来面目,一切技巧都是为了某种欲望而启动的破坏本性的行为。人的本性是生活在“拙”的状态中,而不是在巧中展示的,不是在绚烂的色相世界中展示的。
⑦守拙更是一种人生境界。比如,陶渊明不仅以其诗垂范后世,而且也以他的人格风标衣被百世,这并不在于他选择了退隐,不为官,而在于他树立了一种本然素朴的精神风范。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去的是他生命的园田。并不是农耕牧歌更适合他,而是自然率真的境界更适合他的生命栖居。
⑧大巧若拙,明道若昧,见小若明,糊涂中有聪明,痴心中有智慧。
16.为什么老子会认为“慧智(聪慧机智)出,有大伪(虚伪欺诈)”?请根据上下文作答。(6分)
17.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18.本文阐述了“大巧若拙”的哲学思想,请分点概述这种哲学思想的基本主张。(6分)
参考答案
16.因为老子认为文明的发展就是追求巧的过程(人企图用智慧、知识去改变世界,追求文明),(2分)而文明的发展需要靠机心,靠强为,(2分)这样就会带来虚伪欺诈,从而会严重破坏生命的和谐和人的本真状态。(2分)所以老子认为“慧智出,有大伪”。
17.①首先从“大巧若拙”体现了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引出本文论述的话题;(2分)②然后分别论述“大巧若拙”强调朴素纯全的美,突出道家哲学的“反智主义”倾向和中国哲学以天为徒的思想;(2分)③最后点明守拙是一种存在之道,更是一种人生境界。(2分)
18.①要追求素朴纯全的美,讲求认知的神会;②提倡从天的角度认识智慧和事物;③反对欲望、享受和机心,提倡融于世界;④追求合乎本性的存在之道(人生境界)。(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篇3:四字成语故事-大巧若拙
大巧若拙
老子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哲学家,他讲了许多深奥的道理。其中有不少辩证法思想。
老子在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最圆满的好似欠缺,可是它的作用永不枯竭。最充实的好似空虚,可是它的作用永无终极。最正直的好似弯屈,最灵巧的好似笨拙(大巧若拙),最好的口才好似不会辩说。疾走能战胜寒冷,安静能克服暑热。清静而无为可以做天下的首领。”
“大巧若拙”的成语由此而来。
万众一心
黄巢在东汉末年领导了黄巾大起义,引起朝廷恐慌,灵帝派朱隽率军镇压,大军在宛城与韩忠的起义军相遇,朱隽在探察清楚韩忠在宛城的东北守备较弱,就派一分队第二天大张旗鼓地攻其西南,然而自己却率主力突袭东北,终于攻占了外城。
朱隽不顾韩忠的谈判要求,加紧围攻内城,可一连几天都遭到了起义军的顽强抵抗。攻城屡屡受挫,朱隽又登上外城城墙向内城眺望,接着,下命令叫部队后撤几里。撤退后不久,城内守军纷纷冲出城外,试图突围,朱隽的兵马乘机从侧翼杀过来。韩忠不备,想再退回内城已来不及,起义军只得四散而逃,伤亡很大。
事后,朱隽的部下问他用的什么计谋,他得意地说:“我从高处看得很清楚,内城十分坚固,城内尽是守兵。他们想谈判谈不成,想突围又出不去,他们只有万众一心跟我军拼命。一万个人齐了心尚且势不可挡,何况他们有十万人马呢!倒不如先缓一缓,暂且松动一下包围圈,让他们产生突围的念头,然后乘乱杀上去,那么他们的士气也就瓦解了。”
大功毕成
西汉元帝时,朝政大权由外戚把持,其中尤以皇后的侄子安汉公王莽为最,其权倾朝野。
有一年,王莽上奏皇帝,提议模仿周公建造明堂,设立雍灵台,集中天下学者讲学和著书,目的无非想借此抬高身价,标榜自己是当时的周公。当时王莽为那些求学和搞研究的人盖了不少房屋,还提供必要的物资和设备,建立一定的制度,配置了有一定专长的教师,广泛收集了天下各类书籍。对于那些有特殊本领的人,则用公府车马将他们请来。这样,先后被网罗到这里的各种人才达几千人。这些人来了之后,王莽便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并纠正对他不利的所谓“异端邪说”。
不少大臣纷纷上书讨好王莽说:“当年周公辅政,制定制度尚且用了七年时间,后来明堂毁坏,雍灵台倒塌,千年以来未有人重新兴建。现安汉公辅佐陛下,仅仅四年时间,就功德非常突出了。”
接着,经过10多万书生及平民20天的奋力写作,为王莽歌功颂德的诗文终于全部完成(大功毕成),王莽的野心更大了,后来他毒死汉平帝,自己称帝建立大“新”朝。但坐了几年皇位后,就被赤眉、绿林起义军杀死了。
篇4:大巧若拙成语解释
成语解释:真正灵巧的人;不自炫耀;表面上却好像很笨拙。
成语出处:先秦 李耳《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成语简拼:DQRZ
成语注音:ㄉㄚˋ ㄑ一ㄠˇ ㄨㄛˋ ㄓㄨㄛ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大巧若拙主谓式;作定语、分句;指不暴露自己。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拙,不能读作“chū”。
成语辨形:拙,不能写作“绌”。
近义词:大智若愚
反义词:不可一世、愚不可及
成语例子:语言达到如此“大音稀声,大巧若拙”的境界可谓难得。
英语翻译:A great intelligent man looks dull.
其他翻译:<拉>Aqua profunda est quieta. <意>Acqua cheta rovina i ponti.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老子说:“最圆满的'好似欠缺,可是它的作用永不枯竭。最充实的好似空虚,可是它的作用永无终极。最正直的好似弯曲,最灵巧的好似笨拙,最好的口才好似不会辩说。疾走能战胜寒冷,安静能克服暑热。”
篇5:大巧若拙成语详细解释
一、大巧若拙成语解释
拙:笨。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像笨拙。《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二、大巧若拙成语近义词
大智若愚 [ dà zhì ruò yú ]
也说大智如愚。意本《老子 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形容聪明的人,不炫耀自己,从表面看好像很 愚笨。
大直若屈 [ dà zhí ruò qū ]
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亦作“大直若诎”。
三、大巧若拙成语造句
1、难道你没有听说过大巧若拙吗?
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3、一个全国赫赫有名的学者,还这么平易近人,真是大巧若拙啊!
4、语言达到如此“大音稀声,大巧若拙”的境界可谓难得。
5、无痕,是大智若愚的聪慧,是大巧若拙的精妙,是大象无形的宽阔.
6、从退让不争、安时处顺、大巧若拙三方面来论述。
7、金大大说得好啊,大巧若拙,由繁返简才能达到一个境界。
8、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成若缺。
9、大巧若拙,其用不屈,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10、大直二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绌。
11、司马檀越不愧刀中圣手,所谓大巧若拙,大勇若怯,便是此理。
12、王若云听完倒是笑着感概了一句大巧若拙,自己的巧办法反倒显得有些笨拙和凶险了。
13、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声音。
14、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
15、无痕,是大智若愚的聪慧,是大巧若拙的精妙,是大象无形的宽阔。
16、所谓返璞归真,大巧若拙,说的便是这种境界了。
17、如此剑法,实已到了大巧若拙的境界,看得众人心旷神怡。
18、大纳内功就是先祖从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之中所悟。
19、一字一句饱含深意,包罗万象,或大巧若拙。
20、若云听完倒是笑着感概了一句大巧若拙,自己的巧办法反倒显得有些笨拙和凶险了
21、孟然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像是缺心眼儿似的,但是凡事他心里都有数,甚至有时候他看的比孔飞还要透彻,可能这就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22、最后两式,一瞥之下,似乎破绽百出,施招者手忙脚乱,竭力招架,实则这两招似守实攻,大巧若拙,每一处破绽都潜藏着厉害无比的杀手。
篇6:大巧若拙-大巧若拙的故事-大巧若拙的寓意-大巧若拙的意思
【成语】大巧若拙
【拼音】dà qiǎo ruò zhuō
【简拼】dqrz
【近义词】大智若愚
【反义词】不可一世、愚不可及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解释】拙:笨。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
【成语出处】先秦・李耳《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定语、分句;指不暴露自己
【例子】语言达到如此“大音稀声,大巧若拙”的境界可谓难得。
【英文翻译】a great intelligent man looks dull.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老子说:“最圆满的好似欠缺,可是它的作用永不枯竭。最充实的好似空虚,可是它的作用永无终极。最正直的好似弯曲,最灵巧的好似笨拙,最好的口才好似不会辩说。疾走能战胜寒冷,安静能克服暑热。”
【成语正音】拙,不能读作“chū”。
【成语辩形】拙,不能写作“绌”。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篇7:《材料》阅读答案
①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样样都离不开高分子化合物。我们吃的米、面、水果、蔬菜、鱼、肉;穿的棉、麻、丝、毛等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而用的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则都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②高分子的特点是个头大,每个分子由几万、几十万个原子组成,分子量可达几千、几万甚至几百万。而一般的低分子化合物,如水、盐、酒精等,分子量却不过几十、几百。怪不得人们称高分子化合物是微观世界的“巨人”呢!
③相比于低分子,高分子的结构要复杂得多。它们由许许多多结构相同的所谓“单体”构成。这些‘单体’手拉手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条蜷曲的长链,有的长链之间连着短链,有的还有支链。
④人造卫星围绕地球飞行时,面对太阳的一面温度很高,背向太阳的一面温度很低,怎样才能保证不因温度过高或者过低而影响卫星内部仪器的工作呢?科学家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即依靠一种特种高分子来帮忙,用它做成“温控涂料”涂在卫星表面。
⑤当卫星面向太阳时,高分子涂料可以助其散发热量,背对太阳时还能起到绝热保温作用,这样就能保证卫星仪器的正常工作,使其源源不断地为人们收集和提供情报。
⑥此外,导弹、飞船重返大气层时也碰到了难题:当飞行速度高达音速的20倍时,空气的剧烈摩擦可使导弹、飞船表面的温度升高到5000℃以上。要知道 普通钢温度达1000多度会溶化成液体,合金钢最多只能耐℃的温度,用什么材料来做它们的保护层和隔热罩呢?
⑦科学家找到了一种高分子烧蚀材料,将它涂在导弹、飞船的表面,但它燃烧汽化成小分子时会带走大量的热,尽管外面烈火熊熊,里面却安然无恙,这就起到了保护层和隔热罩的作用。
⑧电子工业已经进入了黄金时代,几乎没有一样现代科学和工业技术少得了它。但是,当我们津津乐道电子工业的赫赫战果时,却不能忘掉高分子在此领域立下的汗马功劳。
⑨作为绝缘材料,高分子的独到之处是具有良好的高频和超高频绝缘性能,陶瓷、云母之类都远远赶不上它。现代电子技术中的遥控、遥测、雷达、卫星通讯等都要用到频率极高的微波,所以也就少不了优质的高频、超高频绝缘材料。可以说,没有高分子材料就没有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
篇8:《材料》阅读答案
高分子体态苗条,彼此纠缠在一起,吸引力大,不易分开,即使加热也不会一下子变成液体,所以具有较好的弹性、塑性和强度。
但是,化学家们还不满足,他们甚至干涉高分子的“内政”:或改变链的结构形式,或在链上加几个特殊的“基团”,结果新的高分子就具备了耐高温、抗低温、耐腐蚀、抗氧化以及电、磁、光、生理、催化等一系列特殊的新功能。
18.选出下列说法中不是两个材料主要说明内容的一项。( )(2分)
A.高分子材料具有个头大,结构复杂,有较好的弹性、塑性和强度的特点。
B.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功能特殊。
C.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前景广泛。
D.高分子材料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19.选出涂在卫星表面的“温控材料”是利用了特种高分子的什么功能分析正确的一项( )(2分)
A.耐高温、抗低温
B.耐高温、耐腐蚀
C.弹性、塑性和强度
D.耐腐蚀、抗氧化以及电、磁、光、生理、催化等一系列特殊的新功能。
20.选文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1.选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4分)
22..如果要将两则材料组合成一篇文章,请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一:你认为材料二放在材料一的哪个位置合适?请选择 。(2分)
A.第②段之后 B.第③段之后
C.第④段之后 D.第⑨段之后
问题二:请你在材料二后写一句话,使组合后的文章思路清晰,衔接自然。(2分)
(三)18.C 19.A 20.列数字、作比较。具体突出的说明了高分子个头大的特点。21.(1)生动形象。本文多处运用拟人的手法,如“这些‘单体’手拉手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条蜷曲的长链,有的长链之间连着短链,有的还有支链”中将“单体”连接在一起的方式形象的说成是“手拉手”,从而说明了高分子的结构复杂的特点。(2) 准确严密。本文多处运用数字说明。如“当飞行速度高达音速的20倍时,空气的剧烈摩擦可使导弹、飞船表面的温度升高到5000℃以上。”通过列数字准确说明了高分子具有耐高温的功能。22.问题一C,问题二 这类高分子已被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在各项尖端技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篇9:阅读答案参考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 (2)杂然而前陈者( ) (3)猛浪若奔(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与“至于负者歌于途”中“于”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贤于材人远矣
C.胡不见我于王 D.皆朝于齐
小题4:甲乙文的内容,完成下表。(2分)
选段
主要内容
语言特色
思想感情
甲文
(1)
骈散相间,语言优美
热爱自然、鄙弃利禄
乙文
游人之乐
多用骈偶,多用虚词
(2)
★ 大智若愚的作文
★ 破绽造句
★ 道家的名言佳句
★ 考试后的个性签名
★ 奋斗诗句

【《大巧若拙》阅读答案(精选9篇)】相关文章:
说明文阅读《秃的梧桐》2023-04-30
从员工到总监,这8点缺一不可2022-04-30
咏怀古迹 教学反思2022-04-30
尉迟杯,尉迟杯蔡松年,尉迟杯的意思,尉迟杯赏析2023-09-22
黑羊阅读答案2023-02-24
《暴风雨是一个筛子》毕淑敏阅读题答案2024-02-08
高一有关清明节的满分作文2022-07-21
小学六年级语文寒假作业答案标准版2023-09-23
六年级语文寒假作业及答案解析2022-11-09
大巧无巧散文202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