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南唐书》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3-06-17 07:31:33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陆游《南唐书》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合集10篇)由网友“陈连升”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陆游《南唐书》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陆游《南唐书》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篇1:陆游《南唐书》阅读答案

刁彦能,字德明,上蔡人。父礼,遇乱徙家宣州,彦能少孤,事母笃孝,家贫,无以养,乃事节度使王茂章。茂章叛吴归吴越,彦能以帐下当从,乃使家人扶其母俟于道左,彦能泣告茂章曰:“彦能有老母在此,不能舍而从公,敢请死。”茂章哀其意,许之,乃弛还宣州,而城中已乱,彦能登城,以剑招之曰:“我从王府来,大军已近,尔辈无亡动。”众信之,稍定。义祖①闻而嘉之,以为军校,事其子知训于广陵。知训狂恣,彦能每切谏,不听,然亦不加罪。牙将马谦以众拥吴主登宫门,将杀知训,彦能从朱瑾②入,手斩谦以献。赏赍甚厚,然彦能警敏,观知训必败,而人望在烈祖心常附焉知训忌烈祖数欲害之赏与烈祖饮酒而伏剑士室中彦能行酒以爪语烈祖烈祖悟,亟起去。又尝从知训宴烈祖于山光寺,复欲加害,弟知谏摘语③烈祖,烈祖亦驰去,知训取佩刀授彦能,使追杀之,及于途,举刀示先主,乃还。以不及告,及知训死,义祖见彦能谏书,叹异,复使事知谏于润州,迁裨将。烈祖代吴,入为环卫,迁至天威军都虞侯、左卫使。金陵数大水,秦淮溢,东关尤被害,彦能请筑堤为斗门疏导之,水患稍息。元宗嗣立,出为饶州节度使,徙信州,又徙建州留后,抚州节度使。彦能好读书,在镇委文吏,颇有治称。好作诗,尝与李建勋相答赠,建勋因燕见及之,元宗笑曰:“殊不知彦能乃西班学士也。”性矜庄,燕居容服不少惰,时贵宴饮,或蓬首裸袒,彦能在坐,则皆肃然,保大末年卒,年六十八。子珩,事后主为秘书郎、集贤校理,以文翰见知。擢直清辉殿,阅中外章奏。国亡,入朝,仕至兵部郎中、直秘阁、崇文院检讨,淳淡夷粹,恬于仕进。暇日鼓琴围棋,不交人事。珩孙约,亦名士,久在三馆④。晚筑室润州,号藏春坞,王安石、苏轼皆尊爱之。

篇2:陆游《南唐书》阅读答案

【注】①义祖:指徐温,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大臣,南唐烈祖徐知诰(李舁)的养父。②朱瑾:南唐将领。③摘语:私语。④三馆:唐以统文馆(即昭文馆、修文馆)、集贤殿书院、史馆为三馆。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人望在烈祖/心常附焉/知训忌/烈祖数欲害之/尝与烈祖饮酒/而伏剑士室中/彦能行酒/以爪语烈祖/

B.而人望在烈祖/心常附/焉知训忌/烈祖欲害之/尝与烈祖饮酒/而伏剑士室中/彦能行酒/以爪语烈祖/

C.而人望在烈祖/心常附焉/知训忌烈祖/数欲害之/尝与烈祖饮酒/而伏剑士室中/彦能行酒/以爪语烈祖/

D.而人望在烈祖/心常附/焉知训忌烈祖/数欲害之/尝与烈祖饮酒/而伏剑士室中/彦能行酒/以爪语烈祖/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孤一般指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文中单指父亲去世。古人成年后死了父亲或父母双亡就不能称“孤”。

B.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其僚属由节度使辟举,上报朝廷批准。

C.“卒”是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原本适用范围很广,后专指平民百姓死。而古代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士死称“不禄”。

D.郎中始于战国,本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在文中属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刁彦能侍奉母亲十分孝顺。他因为家贫无以奉养至亲而人仕,后来又因为要侍奉母亲而离开了王茂章。

B.刁彦能遇事临危不惧。在宣州大乱之时他挺身而出,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此举深受义祖认可和嘉奖。

C.刁彦能机警敏捷,有很强的预见力。在知训和烈祖的斗争中,他多次设法庇护烈祖,使其幸免于难。

D.刁彦能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他既懂得通过疏导来消除水患,又是一位被大家所熟知的.文采出众的大学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0分)

(1)义祖闻而嘉之,以为军校,事其子知训于广陵。

(2)时贵宴饮,或蓬首裸袒,彦能在坐,则皆肃然。

参考答案

4.(3分)C

5.(3分)C

6.(3分)D

7.(10分)

(1)(5分)义祖听说之后嘉奖他,让他担任军校,到广陵侍奉自己的儿子知训。 (译出大意给 2分;“嘉”“以为”“事”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分。)

(2)(5分)当时权贵们在一起聚会饮酒,有的人披头散发,袒胸露腹,(如果)刁彦能在席, (大家)就都会恭谨庄重。 (译出大意给 2分;“或”“坐”“肃然”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分。)

篇3:陆游《南唐书》节选阅读答案

陆游《南唐书》节选阅读答案

刁彦能,字德明,上蔡人。父礼,遇乱徙家宣州,彦能少孤,事母笃孝,家贫,无以养,乃事节度使王茂章。茂章叛吴归吴越,彦能以帐下当从,乃使家人扶其母俟于道左,彦能泣告茂章曰:彦能有老母在此,不能舍而从公,敢请死。茂章哀其意,许之,乃弛还宣州,而城中已乱,彦能登城,以剑招之曰:我从王府来,大军已近,尔辈无亡动。众信之,稍定。义祖①闻而嘉之,以为军校,事其子知训于广陵。知训狂恣,彦能每切谏,不听,然亦不加罪。牙将马谦以众拥吴主登宫门,将杀知训,彦能从朱瑾②入,手斩谦以献。赏赍甚厚,然彦能警敏,观知训必败,而人望在烈祖心常附焉知训忌烈祖数欲害之赏与烈祖饮酒而伏剑士室中彦能行酒以爪语烈祖烈祖悟,亟起去。又尝从知训宴烈祖于山光寺,复欲加害,弟知谏摘语③烈祖,烈祖亦驰去,知训取佩刀授彦能,使追杀之,及于途,举刀示先主,乃还。以不及告,及知训死,义祖见彦能谏书,叹异,复使事知谏于润州,迁裨将。烈祖代吴,入为环卫,迁至天威军都虞侯、左卫使。金陵数大水,秦淮溢,东关尤被害,彦能请筑堤为斗门疏导之,水患稍息。元宗嗣立,出为饶州节度使,徙信州,又徙建州留后,抚州节度使。彦能好读书,在镇委文吏,颇有治称。好作诗,尝与李建勋相答赠,建勋因燕见及之,元宗笑曰:殊不知彦能乃西班学士也。性矜庄,燕居容服不少惰,时贵宴饮,或蓬首裸袒,彦能在坐,则皆肃然,保大末年卒,年六十八。子珩,事后主为秘书郎、集贤校理,以文翰见知。擢直清辉殿,阅中外章奏。国亡,入朝,仕至兵部郎中、直秘阁、崇文院检讨,淳淡夷粹,恬于仕进。暇日鼓琴围棋,不交人事。珩孙约,亦名士,久在三馆④。晚筑室润州,号藏春坞,王安石、苏轼皆尊爱之。

(节选自陆游《南唐书》)

【注】①义祖:指徐温,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大臣,南唐烈祖徐知诰(李舁)的养父。②朱瑾:南唐将领。③摘语:私语。④三馆:唐以统文馆(即昭文馆、修文馆)、集贤殿书院、史馆为三馆。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而人望在烈祖/心常附焉/知训忌/烈祖数欲害之/尝与烈祖饮酒/而伏剑士室中/彦能行酒/以爪语烈祖/

B.而人望在烈祖/心常附/焉知训忌/烈祖欲害之/尝与烈祖饮酒/而伏剑士室中/彦能行酒/以爪语烈祖/

C.而人望在烈祖/心常附焉/知训忌烈祖/数欲害之/尝与烈祖饮酒/而伏剑士室中/彦能行酒/以爪语烈祖/

D.而人望在烈祖/心常附/焉知训忌烈祖/数欲害之/尝与烈祖饮酒/而伏剑士室中/彦能行酒/以爪语烈祖/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少孤一般指幼年死去父亲。古人成年后死了父亲或父母双亡就不能称孤。

B.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其僚属由节度使辟举,上报朝廷批准。

C.卒是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原本适用范围很广,后专指平民百姓死。而古代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士死称不禄。

D.郎中始于战国,本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在文中属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刁彦能侍奉母亲十分孝顺。他因为家贫无以奉养至亲而人仕,后来又因为要侍奉母亲而离开了王茂章。

B.刁彦能遇事临危不惧。在宣州大乱之时他挺身而出,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此举深受义祖认可和嘉奖。

C.刁彦能机警敏捷,有很强的预见力。在知训和烈祖的斗争中,他多次设法庇护烈祖,使其幸免于难。

D.刁彦能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他既懂得通过疏导来消除水患,又是一位被大家所熟知的文采出众的大学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义祖闻而嘉之,以为军校,事其子知训于广陵。

(2)时贵宴饮,或蓬首裸袒,彦能在坐,则皆肃然。

参考答案:

4.(3分)C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把握文句的大意,然后根据文言标志,如:虚词、对话标志、对偶、排比、特殊句式等来断句,最后运用排除法,针对选项中不同的断句点分析、排除。根据上文的语意,此句表述的意思是,知训想要加害烈祖而刁彦能智救烈祖之事。主语标志有知训彦能;数欲害之的主语也是知训,所以应该在其前断开;虚词标志有而。

5.(3分)C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古代大夫死称为卒,平民百姓死称为死。

6.(3分)D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殊不知彦能乃西班学士也中的学士是古代官名,并不是文采出众的大学士。

7.(10分)

(1)(5分)义祖听说之后嘉奖他,让他担任军校,到广陵侍奉自己的儿子知训。 (译出大意给 2分;嘉以为事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分。)

(2)(5分)当时权贵们在一起聚会饮酒,有的人披头散发,袒胸露腹,(如果)刁彦能在席, (大家)就都会恭谨庄重。 (译出大意给 2分;或坐肃然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分。)

【备注】参考译文

刁彦能,字德明,是上蔡人。父亲礼,遭遇乱世迁家到宣州。彦能幼年丧父,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家里贫穷,没有什么可以奉养,于是服事节度使王茂章。王茂章背叛吴归附吴越,彦能认为作为手下应当跟从,于是让家人扶着他的'母亲守候在道路的左边,彦能哭泣着告诉王茂章说:彦能有老母亲在这里,不能舍弃母亲而跟随主公,冒昧请求死罪。王茂章怜悯他的心意,准许了他,于是他骑快马回到宣州。当时城中已经混乱,彦能登上城墙,以手拿剑召唤着说:我是从王府过来的,现在大军已经快到了,你们不要轻举妄动。大家听信他的话,稍微安定下来。义祖听说之后嘉奖他,让他担任军校,到广陵侍奉自己的儿子知训。知训狂妄恣肆,彦能每次劝谏,知训都不听从,但是也不治彦能的罪。牙将马谦凭着众人拥立吴主登上宫门,将要杀害知训,彦能通过朱瑾进入,亲手斩杀马谦献上,赏赐非常丰厚。彦能机警敏慧,

观察徐知训必定会失败,而众人所属望的是烈祖徐知诰,彦能心底想归附烈祖。知训妒忌烈祖,屡次想要加害烈祖,曾经和烈祖一起喝酒,但是在室中埋伏有剑士,彦能行酒的时候,用手语告诉了烈祖,烈祖明白了,马上起身离开了。曾经跟从知训在山光寺宴请烈祖,想再次加害烈祖,弟弟知谏私下告诉了烈祖,烈祖就骑马走了。知训取来佩刀给彦能使他去追杀烈祖,等到路上,举起刀示意先主,就回来了,报告说没有追上。等到知训死了,义祖见到彦能的谏书,感叹惊异,就使他服事知谏于润州,任为裨将。等到烈祖取代了吴,彦能进入任环卫,迁至天威军都虞候、左街使。金陵多次发生大水,秦淮一带被淹,东关地区尤其遭受灾害严重。彦能请求筑堤为斗门进行疏导,水患逐渐平息。元宗继位后,彦能出任为饶州节度使,调任信州,又调任建州留后、抚州节度使。彦能喜好读书,镇守地方时把政事交付给文吏,颇有很好的治绩。喜欢作诗,曾经与李建勋以诗文相赠答,建勋燕见元宗时提及,元宗笑着说:竟然不知道彦能是西班学士啊。 彦能性情庄重严肃,闲居时容貌服饰没有懈怠。当时权贵们在一起聚会饮酒,有的人披头散发,袒胸露腹,(如果)刁彦能在席,(大家)就都会恭谨庄重。保大末年去世,享年六十八岁。儿子珩,服事后主任秘书郎、集贤校理,凭文书被世人知道。提拨直清辉殿,阅览中外奏章。国亡,进入朝廷,做官至兵部郎中、直秘阁、崇文院检讨,质朴恬淡安定纯正,淡泊于仕进。闲暇时弹琴下棋,不热衷于人事。珩的孙子约,也是名士,长期在三馆任职。晚年时在润州筑有房子,号为藏春坞,王安石、苏轼都非常尊崇喜爱。

篇4:陆游《南唐书》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陆游《南唐书》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文言文,完成4~7题。

柴克宏,父再用,事吴有功,至德胜军节度使。克宏以父任为郎将,尝为宣州巡检使。初至,城堑皆湮圮不治,吏云自田頵、王茂章、李遇相继叛,无敢为守备者。克宏嘻笑曰:“岂有是哉!”大加营缮。后吴越兵至,赖以得全。积迁泗州刺史,罢归为龙武军都虞候。好施予,不事产业,故家常穷空;然性豪举,博弈纵酒,自若也。

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尝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以故不迁。久之,出为抚州刺史。时淮南交兵,吴越伺间来寇,克宏乃请效死行阵。元宗嘉之,授右卫将军,遣与右卫将军、袁州刺史陆孟俊同救常州。精兵悉在江北,克宏所将财羸卒数千,枢密副使李征古给戈甲皆朽钝。克宏言于征古曰:“卒已非素练,得器械坚利,犹可用,奈何所给乃此等?”征古谩骂之,见者皆忿。克宏知征古狂生,不足与较是非,怡然不少动。至润州,征古终不快,白召克宏归,以神武卫统军朱匡业代之。燕王弘冀独以为克宏可任,卒遣行。

克宏帅师至常州,征古犹遣使趣其归。克宏曰:“吾计日破寇,尔何为者,必奸人也!”命斩之。使者曰:“受李枢密命来。”克宏曰:“李枢密来,吾亦斩之!”遂斩使者以徇。然后勒兵进,大破吴越兵于常州,斩万级,获其将数十人。自保大来,边事大起,克敌之功,莫先克宏者。拜奉化军节度使。复上疏请援寿春,行至泰兴,发疡,数日卒,国人莫不痛惜。谥威烈。或云初克宏母自表其子可为将,征古抑之。母又言克宏有父风,苟不胜任,分甘孥戮,元宗始用焉。及征古诛死,诏暴其罪,亦以折辱克宏为言云。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尝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

B. 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尝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

C. 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尝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

D. 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尝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

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官员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将此官职命名为“节度使”。

B.“迁”古代指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积”是多次的意思。“积迁”就是多次升迁官职的意思。

C.“出”在这里是指出官。古代称由京官调任地方官为出官,一般含有被贬谪的意思。

D.“谥”指谥号,谥号是人死之后由朝廷按照他一生的功德或行迹而赐予的用于书写主牌的`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柴克宏忠于职守。他在担任宣州巡检使时,大力修缮被破坏的城池,使全城在吴越敌军到来之时得以保全。

B.柴克宏本性豪放。他在回乡担任龙武军都虞候时,乐善好施而不治理产业,以致家徒四壁,但他喝酒下棋,依然如故。

C.柴克宏爱国、不怕牺牲。他担任抚州刺史时,淮南正在战乱,他主动请命,赴战场杀敌,朝廷命其与陆孟俊共赴常州。

D.柴克宏军事才能出众。他在常州大败吴越敌军;在边界战争中所立战功没有人能够比得上,战死疆场后,谥号为“威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精兵悉在江北,克宏所将财羸卒数千,枢密副使李征古给戈甲皆朽钝。(6分)

(2)或云初克宏母自表其子可为将,征古抑之。(4分)

参考答案:

4.B

5.D(“由朝廷……赐予”错。一般文人学士死后由亲属、朋友或门生给予的谥号称为“私谥”,谥号不一定都是朝廷赐予的。)

6.D(柴克宏并不是战死疆场,而是死在路途之上。)

7.(1)精锐的部队都在长江以北,柴克宏所率领的只有数千名疲弱的士兵,枢密副使李征古供给的兵器、铠甲都是朽坏不锋利的。(关键词 “羸卒数千”定语后置;“羸”;“给”;“朽钝”各1分,大意2分)

(2)有人说,当初柴克宏的母亲自己上表章称她的儿子可以担任大将,李征古压制柴克宏。(关键词“自表”;“抑”各1分,大意2分)

篇5:《南唐书》片段阅读答案及句子翻译

《南唐书》片段阅读答案及句子翻译

刁彦能,字德明,上蔡人。父礼,遇乱徙家宣州,彦能少孤,事母笃孝,家贫,无以养,乃事节度使王茂章。茂章叛吴归吴越,彦能以帐下当从,乃使家人扶其母俟于道左,彦能泣告茂章曰:“彦能有老母在此,不能舍而从公,敢请死。”茂章哀其意,许之,乃弛还宣州,而城中已乱,彦能登城,以剑招之曰:“我从王府来,大军已近,尔辈无亡动。”众信之,稍定。义祖①闻而嘉之,以为军校,事其子知训于广陵。知训狂恣,彦能每切谏,不听,然亦不加罪。牙将马谦以众拥吴主登宫门,将杀知训,彦能从朱瑾②入,手斩谦以献。赏赍甚厚,然彦能警敏,观知训必败,而人望在烈祖心常附焉知训忌烈祖数欲害之赏与烈祖饮酒而伏剑士室中彦能行酒以爪语烈祖烈祖悟,亟起去。

又尝从知训宴烈祖于山光寺,复欲加害,弟知谏摘语③烈祖,烈祖亦驰去,知训取佩刀授彦能,使追杀之,及于途,举刀示先主,乃还。以不及告,及知训死,义祖见彦能谏书,叹异,复使事知谏于润州,迁裨将。烈祖代吴,入为环卫,迁至天威军都虞侯、左卫使。金陵数大水,秦淮溢,东关尤被害,彦能请筑堤为斗门疏导之,水患稍息。元宗嗣立,出为饶州节度使,徙信州,又徙建州留后,抚州节度使。彦能好读书,在镇委文吏,颇有治称。好作诗,尝与李建勋相答赠,建勋因燕见及之,元宗笑曰:“殊不知彦能乃西班学士也。”性矜庄,燕居容服不少惰,时贵宴饮,或蓬首裸袒,彦能在坐,则皆肃然,保大末年卒,年六十八。子珩,事后主为秘书郎、集贤校理,以文翰见知。擢直清辉殿,阅中外章奏。国亡,入朝,仕至兵部郎中、直秘阁、崇文院检讨,淳淡夷粹,恬于仕进。暇日鼓琴围棋,不交人事。珩孙约,亦名士,久在三馆④。晚筑室润州,号藏春坞,王安石、苏轼皆尊爱之。

(节选自陆游《南唐书》)

【注】①义祖:指徐温,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大臣,南唐烈祖徐知诰(李舁)的养父。②朱瑾:南唐将领。③摘语:私语。④三馆:唐以统文馆(即昭文馆、修文馆)、集贤殿书院、史馆为三馆。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人望在烈祖/心常附焉/知训忌/烈祖数欲害之/尝与烈祖饮酒/而伏剑士室中/彦能行酒/以爪语烈祖/

B.而人望在烈祖/心常附/焉知训忌/烈祖欲害之/尝与烈祖饮酒/而伏剑士室中/彦能行酒/以爪语烈祖/

C.而人望在烈祖/心常附焉/知训忌烈祖/数欲害之/尝与烈祖饮酒/而伏剑士室中/彦能行酒/以爪语烈祖/

D.而人望在烈祖/心常附/焉知训忌烈祖/数欲害之/尝与烈祖饮酒/而伏剑士室中/彦能行酒/以爪语烈祖/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孤一般指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文中单指父亲去世。古人成年后死了父亲或父母双亡就不能称“孤”。

B.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其僚属由节度使辟举,上报朝廷批准。

C.“卒”是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原本适用范围很广,后专指平民百姓死。而古代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士死称“不禄”。

D.郎中始于战国,本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在文中属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刁彦能侍奉母亲十分孝顺。他因为家贫无以奉养至亲而人仕,后来又因为要侍奉母亲而离开了王茂章。

B.刁彦能遇事临危不惧。在宣州大乱之时他挺身而出,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此举深受义祖认可和嘉奖。

C.刁彦能机警敏捷,有很强的预见力。在知训和烈祖的斗争中,他多次设法庇护烈祖,使其幸免于难。

D.刁彦能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他既懂得通过疏导来消除水患,又是一位被大家所熟知的文采出众的大学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0分)

(1)义祖闻而嘉之,以为军校,事其子知训于广陵。

(2)时贵宴饮,或蓬首裸袒,彦能在坐,则皆肃然。

参考答案

4.(3分)C

5.(3分)C

6.(3分)D

7.(10分)

(1)(5分)义祖听说之后嘉奖他,让他担任军校,到广陵侍奉自己的儿子知训。 (译出大意给 2分;“嘉”“以为”“事”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分。)

(2)(5分)当时权贵们在一起聚会饮酒,有的人披头散发,袒胸露腹,(如果)刁彦能在席, (大家)就都会恭谨庄重。 (译出大意给 2分;“或”“坐”“肃然”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分。)

篇6:陆游《书愤》阅读答案

诗歌鉴赏

书愤①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②。

细雨春芜上林苑③,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写于同一时期。②《旧唐书·张巡传》:“及城陷,尹子奇谓巡曰:‘闻君每战毗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③上林苑:古代园林建筑,汉武帝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官苑,规模宏伟,官室众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卧”字刻画诗人卧病不起的情形,为下半句的抒情做铺垫,并起到衬托作用。

B.苏武被困匈奴餐用毡毛也不变节,张巡欲气吞逆贼咬碎钢牙,诗人借此以明志

C.“壮心未与年俱老”表现诗人虽然年事已高,但雄心壮志并未因年老而有所衰减。

D.这首诗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都运用了典故,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是相同的。

15.诗的第三联写了怎样的情景?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阅读答案:

14. A,“卧病”错,“卧”指隐居。

15. 细雨中,上林苑春草丛生;夜月下,洛阳宫残壁颓垣,写出了被金人占领的宫苑一片荒芜、残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土沦丧内心的无比伤痛;为下句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篇7:陆游《书愤》阅读答案

陆游《书愤》阅读答案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①大型战船。②金国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将金兵击退。③诗人与金兵在大散关曾发生遭遇战。

1.简要概括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2分)

2.“塞上长城”引用了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的典故。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出师一表真名世”引用了三国时(人名)的典故。(1分)

3.本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宋金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

2.诸葛亮

3.本诗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

二:

1.了解诗人笔下的古人、古事、古迹是怎样的? (作者“怀”什么“古”)

2.把握诗人态度,归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在怀古中的态度、感情)

3.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

参考:

1、怀什么古——颔联既是叙事又是写景,概括了25年前的两次胜利的战斗(古事):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充满豪情气势。尾联叙事抒情,写了诸葛亮(古人)在《出师表》中曾说过“北定中原 兴复汉室”。

2、作者的情感态度:结合首联和颈联表达出作者渴望报国、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及自己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的悲愤沉痛,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同病相怜型)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3、艺术手法: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三: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

2.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诗歌的倒装性)

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

这里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 欲图收复失地

这里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吗? 愤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3.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

赏析: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文章陆游《书愤》阅读答案及赏析出自www.cnrencai.com/article/1429522389326.html,请保留此链接!。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书愤》——前四句是回顾往事,首联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接着将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江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但“塞上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壮志未酬,鬓发先斑。《出师表》名传于世,千百年来又有谁能与诸葛亮相比!尾联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自己也会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报国之志至死不移。

诗的开头写的是年青时的认识和志向。“哪知世事艰”,即不知道世事的艰难。事实上要恢复中原,就会受到投降派的阻饶、破坏。因此,一个“艰”字就饱含着对朝廷屈辱投降的激愤,也包含着报国无门的无奈。然而,在那时,诗人渴望恢复中原的豪气却像山一样。这一比喻非常奇特而贴切,可以从山之高联想到豪气万丈,壮志凌云,也可以从山之凝重、不可动摇,联想到坚忍不拔,无可动摇之志。这便是诗人年轻时的写照古诗词鉴赏www.cnrencai.com/article/gushicijiansan.htm。接着两句便是对抗金英雄的追思,其中虽无一个动词出现,但在读者面前就呈现着激烈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高昂的战斗情绪,极有鼓舞人心的作用。诗人通过今昔之对比,从而突出了对现实状况的不满,隐含着一种愤懑的情绪。南朝宋时的名将檀道济自比为万里长城,唐朝名将李勣也被唐太宗比为长城,因而诗人要效法他们的精神,以“塞上长城”自比,以为能成为一个抗敌的英雄。然而,壮志未酬,已生华发,这是以沉痛的笔调,抒发了对苟安而不思抗金的投降派的极度愤慨。最后,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叹息南宋朝廷中就没有一个可以与之相比之人,用以表明对朝廷不思恢复中原的气愤。对于一个志在立功却怀才不遇,光阴蹉跎而难以作为者来说,能不幽愤哀伤吗?此诗虽然没有用一个“愤”字,但是胸中那郁积之“愤”在字里行间仍然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爱国之情将永远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篇8:陆游书愤阅读答案

陆游书愤阅读答案

书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①夜雪瓜洲渡②,铁马秋风大散关③。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①大型战船。②金国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将金兵击退。③诗人与金兵在大散关曾发生遭遇战。

【题目一】

8.简要概括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2分)

9.“塞上长城”引用了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的典故。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出师一表真名世”引用了三国时(人名)的典故。(1分)

10.本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一】

8.答案:宋金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

评分: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诸葛亮

评分:1分。

10.答案:本诗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

评分:每点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题目二】

1.了解诗人笔下的古人、古事、古迹是怎样的? (作者“怀”什么“古”)

2.把握诗人态度,归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在怀古中的态度、感情)

3.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

【参考答案二】

1、怀什么古——颔联既是叙事又是写景,概括了25年前的两次胜利的战斗(古事):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充满豪情气势。尾联叙事抒情,写了诸葛亮(古人)在《出师表》中曾说过“北定中原 兴复汉室”。

2、作者的情感态度:结合首联和颈联表达出作者渴望报国、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及自己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的悲愤沉痛,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同病相怜型)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3、艺术手法: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赏析】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书愤》——前四句是回顾往事,首联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接着将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江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但“塞上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壮志未酬,鬓发先斑。《出师表》名传于世,千百年来又有谁能与诸葛亮相比!尾联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自己也会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报国之志至死不移。

诗的开头写的是年青时的认识和志向。“哪知世事艰”,即不知道世事的艰难。事实上要恢复中原,就会受到投降派的阻饶、破坏。因此,一个“艰”字就饱含着对朝廷屈辱投降的激愤,也包含着报国无门的无奈。然而,在那时,诗人渴望恢复中原的豪气却像山一样。这一比喻非常奇特而贴切,可以从山之高联想到豪气万丈,壮志凌云,也可以从山之凝重、不可动摇,联想到坚忍不拔,无可动摇之志。这便是诗人年轻时的写照。接着两句便是对抗金英雄的追思,其中虽无一个动词出现,但在读者面前就呈现着激烈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高昂的战斗情绪,极有鼓舞人心的作用。诗人通过今昔之对比,从而突出了对现实状况的不满,隐含着一种愤懑的情绪。南朝宋时的名将檀道济自比为万里长城,唐朝名将李勣也被唐太宗比为长城,因而诗人要效法他们的精神,以“塞上长城”自比,以为能成为一个抗敌的英雄。然而,壮志未酬,已生华发,这是以沉痛的笔调,抒发了对苟安而不思抗金的投降派的极度愤慨。最后,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叹息南宋朝廷中就没有一个可以与之相比之人,用以表明对朝廷不思恢复中原的气愤。对于一个志在立功却怀才不遇,光阴蹉跎而难以作为者来说,能不幽愤哀伤吗?此诗虽然没有用一个“愤”字,但是胸中那郁积之“愤”在字里行间仍然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爱国之情将永远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篇9:书愤陆游阅读答案

书愤陆游阅读答案

【原文】: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阅读训练】:

一、

1.简要概括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2分)

2.“塞上长城”引用了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的典故。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出师一表真名世”引用了三国时(人名)的典故。(1分)

3.本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

1.了解诗人笔下的古人、古事、古迹是怎样的? (作者“怀”什么“古”)

2.把握诗人态度,归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在怀古中的态度、感情)

3.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

三、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2.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诗歌的倒装性)

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

这里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

这里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吗?

3.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4.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参考答案】

一、

1.宋金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

2.诸葛亮

3.本诗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

二、

1、怀什么古——颔联既是叙事又是写景,概括了25年前的两次胜利的战斗(古事):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充满豪情气势。尾联叙事抒情,写了诸葛亮(古人)在《出师表》中曾说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2、作者的情感态度:结合首联和颈联表达出作者渴望报国、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及自己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的悲愤沉痛,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同病相怜型)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3、艺术手法: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三、

1.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

2. 欲图收复失地

愤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3.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篇10:陆游《书愤》阅读答案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

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答:报国无门,功业无成。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2、诗歌当中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尤其是起句、结句与诗的主旨、意境的关系。请解释此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答: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4、《书愤》一诗抒发了诗人既“悲愤”又“豪壮”的思想感情,诗人是怎样将这两种感情抒发出来的?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全诗虽通篇不见“愤”字,但细细品味,其愤慨之情无处不在。首联回忆过去,塑造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暗写其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出了诗题中的“愤”字,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颔联用六个名词组成,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画面,这联承接“气如山”,将诗人的报国愿望渲染得更加鲜明,再次突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首联相比,悲愤之情更加强烈。颈联从回忆到现实,诗意转为悲凉,一“空”一“已”互为映衬,有着无限沉痛与悲愤。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悲愤中蕴藉着豪壮之情。

5、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注]①中原北望:即北望中原。气:壮志。②楼船:指南宋战船。瓜洲渡:又作瓜州,在今江苏扬州境内,长江北岸,大运河入长江处。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金人犯瓜州……铁骑奄至江上”。铁马:指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岭上,当秦咽喉,扼川陕交通孔道,是当时宋金交界的关隘重镇。“楼船”二句写陆游早年的经历。③ “塞上”句是说空自期许为可以保卫国家的万里长城。南朝宋文帝时,名将檀道济因遭疑被杀,檀临死前脱帻投地说:“乃复坏汝万里长城!” ④出师一表: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前给后主上奏章中述伐魏的决心,称为《出师表》。名世:名传后世。⑤伯仲间:伯仲,原指兄弟次第,长为伯,次为仲,后用以指相差不远的关系、地位或次序等。这句是说千载之下,有谁能与诸葛亮相比呢?

[鉴赏提示]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 (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前四句是回顾往事,后四句述怀,虽然岁月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但是诗人仍渴望能效法诸葛亮、伊尹、吕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这两首诗是作者七十三岁时在山阴所作。他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渭南文集》卷十五《澹斋居士诗序》)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陆游经常在作品中抒发出浓勃深沉的积愤。这两首所抒发的,“就是塞上长城空自许”,“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愤。

前一首抒发自己的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不被人理解的愤懑。“泽中”,指诗人居住之地镜湖。其时,诗人年迈力衰,远离朝廷。他想到,光阴既不待我,衷肠亦无处可诉,只好凭天地来鉴察自己的一片孤忠。紧接着,诗人抚今追昔,想起了古人。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安史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吞舌,不屈而死。我的耿耿孤忠,不减他们二人,有天地可鉴。此联补足上联之意。上林苑,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用来代指皇宫所在之地。首二联情绪激昂,一气直下。这一联则描写细腻,对偶精工,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最后一联一吐胸臆,直点主题,语气激昂,情绪悲壮,表现了“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诗语)的英雄本色。

在第二首中,诗人的愤慨和前一首有所不同。虽然这一首似乎是承接着上一首最后两句,诗人不得不发出无可奈何的叹谓。这一篇的首联和上篇“壮心未与年俱老”句,意思一脉相承,是说对镜照容,已是两鬓苍苍,但是年华虽逝,而自己的壮心依然炽热,不减当年。第二联承上:自己迟暮衰弱,不胜戎衣,但是,悲愤存胸,宝剑在握,寒光闪烁,还是想拼一拼的。于是想起了当年之事。那时,他一腔热血,满怀激情,为了收回失地,远戍的博(在今四川[番东南。这里泛指川、陕),鏖战皋兰(县名,在今甘肃兰州北)。然而,时光流逝,那自古以来的关河无穷之事(指征战疆场,澄清山河),在我身上终于无法实现。当年是壮志凌云,岂料到今日成了一个袖手旁观之人。其心情之悲痛苍凉,溢于字里行间。这便是后二联的意境。

陆游的这两首《书愤》诗,笔力雄浑,气壮山河,充分得显示了他诗歌风格特征的一个主要情意,更是陆游整个创作中的精华所在。

陆游《南唐书》阅读答案

秋思陆游赏析及翻译

异梦陆游阅读答案

读蜀志,读蜀志李中,读蜀志的意思,读蜀志赏析

陆游是哪个朝代的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後,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後陆游,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後的意思,题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赏析

游沈园有感:爱国诗人陆游

《自嘲》古诗阅读及答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庖丁解牛》教案 收集

陆游《南唐书》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陆游《南唐书》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陆游《南唐书》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合集10篇)】相关文章:

白云人家阅读答案2023-07-16

陆游《枕上偶成》阅读答案2022-10-23

陆游乙卯重五诗带拼音版2022-11-24

陆游的诗歌有哪些2023-11-11

和范待制月夜有感,和范待制月夜有感陆游,和范待制月夜有感的意思,和范待制2022-06-28

木兰花 陆游古诗鉴赏2023-11-16

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歌鉴赏附答案2024-01-29

李清照《夏日绝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与习题附答案2023-04-29

陆游《秋夜将晚出篙门迎凉有感》古诗翻译赏析2023-10-31

爱国诗人陆游生平经历2023-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