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母教铨阅读答案

时间:2023-07-06 07:50:00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记母教铨阅读答案(共11篇)由网友“winter”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记母教铨阅读答案,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记母教铨阅读答案

篇1:记母教铨阅读答案

记母教铨阅读答案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记母教铨①时,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纺绩②,口授句读③。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④,旋复持儿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醒矣!”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方卧焉……铨终学有所成,蜚声文坛。

【注释】①铨:清代著名文学家蒋士铨。②纺绩:织布。③句读(du):句中间停顿的地方,泛指文章。④夏(jià)楚:责打。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3分)

①儿怠,则少加夏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何以见汝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鸡鸣方卧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

小题3:用一个四字短语给本语段加一个较恰当的标题。

小题4:结合全文,说说“铨亦泣”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小题1:(3分)①疲倦 、懈怠 、松懈 ②凭 、用 ③才

小题2: (2分) 母亲坐在床上,用被子盖着我的双脚,解开衣服用胸口暖和着我的脊背。(2分,于、以、被:翻译错误,各扣0.5分,句意不通顺扣1分)

小题3:严母教子、严母陪读、母陪子读(1分)

小题4:儿子为母亲深夜陪读而感动,为自己深夜睡着惭愧而哭(儿子被母亲的做法感动而哭)(两点各1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怠”与“松弛”有关,精神思想上“松弛”为“懈怠”;“何以”是古文中的.常见短语,是倒装的结构,意为“以何”,凭什么。

小题2:

试题分析:“于”是“在”,这里是状语“于床”的后置用法,前“以”为“把”,后“以”为“用”;“覆”,盖。

小题3:

试题分析:文段有两个人物,母与儿,儿读书,母陪儿,将两个人物以及其主要行为进行概括即可。

小题4:

试题分析:抓住文中“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读倦,睡母怀”两个细节来理解,母亲为儿读书而关怀备至,儿睡着了,自感愧对母亲。

篇2:《秃秃记》阅读答案

秃秃,是高密县人孙齐的儿子。孙齐考中明法科,(因此)做了嘉州司法参军。(孙齐)先前已经娶了妻子杜氏,(将杜氏)留在家乡高密。(孙齐却将这事隐瞒起来,)用欺骗的手段又另娶周氏,与周氏一起到蜀中(赴任)。任期满后,(二人一块儿)回高密,周氏(才知道孙齐已有妻室)怨恨孙齐骗了她,于是告到县里。孙齐(向县官)送钱财并认错,事情便算了结。(孙齐又)被任命为歙州休宁县县尉,带杜氏一起去上任,过了两年,孙齐请假回老家获得批准。周氏还为这事怨恨(他),要求(与孙齐)断绝关系,孙齐急忙说:“为了你,我愿休了杜氏。”并且剪下头发来发誓。周氏答应了他。

孙齐(假满后)独自回到休宁县,遇到娼妓陈氏,又将她纳为妾。(任满,)县尉另有人替代,(他)接受了抚州司法参军的任命,回高密将周氏分开,不再与她相见,却派人偷偷地将她所生的儿子抱了出来,同杜氏、陈氏一起乘车到抚州。(于)明道二年正月到任,这个月,周氏也与她弟弟来到抚州,想要进入并住到孙齐的官署,被吏人拦住并把这事报告了孙齐。孙齐正在宝应佛寺里收租米,(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赶回去,揪拉着周氏到走廊上,拿出假造的文书说:“你是我的佣人,怎么敢如此胡作非为!”(于是一起)到州里去辩理,(周氏)没能申冤。周氏向江南西路转运使上诉,也不听她的。过了好久,(周氏)用布衣写上自己的籍贯姓氏和几次告状的事实经过,流落路上讨饭。

(这时,)萧贯任饶州知州,(周氏)赶去向他申诉。饶州隶属江南东路,(按规定,萧贯)不应该接受她的诉状。(但)萧贯(仍然)受理,并不推辞,(江南西路)转运使这才派公吏祝应言前往审察。周氏以她所生的儿子为证据,孙齐害怕儿子被发现,事实真相败露,就将儿子藏到附近(一个名叫)方政的人家里。随后仍怕被发现,又将儿子带回家,掐住他的咽喉,没有死。陈氏从旁边拽住小孩的双脚,倒提起来,而孙齐把他的头按进一大瓮水中,(小孩)才死,(这个小孩)就是秃秃。(孙齐)叫来差役邓旺,让他在寝室后面的墙下挖了一个坑,深有四尺,将(儿子)尸体埋在里面,秃秃(这年)五岁。萧贯将孙齐的罪案报上去,恰遇大赦,但还是停了孙齐的官职,被流放到濠州,这是(明道二年)八月的事。

庆历三年十月二十二日,(抚州)司法参军张彦博改建住房,挖地时发现了坑中的死孩子,查问知道情况的人,有个叫熊简的小吏回答如上文所述。(张彦博)又叫来邓旺盘问,又核对了当年案件的供词,凡是保存在州里的都这么说,只是杀死秃秃经过的材料没有看到。(张彦博)向我谈到这件事并为秃秃的惨死而悲痛,于是用棺材丧服收殓了他的遗骸,并设置酒肉祭奠。又拿钱给僧人升伦,叫他买砖砌成墓穴,在城南五里处一家姓张的树林下埋葬,(埋葬时间)在挖地得骨后的第十天。

啊!人本来就与禽兽和野蛮人有区别。禽兽和野蛮人对他们的配偶和所生子女,也懂得不互相残害,(如果)相互残害,那么他们的种类很久就灭绝了。像孙齐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买来石板,刻上这件事,放到墓穴中,用来安慰秃秃,并且(希望对世人)能有所告诫。事件的整个过程,只有杜氏没有一句禁忌的话。二十九日,南丰曾巩写。

篇3:《秃秃记》阅读答案

曾巩

秃秃,高密孙齐儿也。齐明法,得嘉州司法。先娶杜氏,留高密。更鲐娶周氏,与抵蜀。罢归,周氏恚齐绐,告县。齐赀谢得释。授歙州体宁县尉,与杜氏俱迎之官,再期,得告归。周氏复恚,求绝,齐急日:“为若出杜氏。”祝发以誓。周氏可之。

齐独之休宁,得娼陈氏,又纳之。代受抚州司法,归间周氏,不复见,使人窃取其所产子,合杜氏、陈氏,裁之抚州。明道二年正月至,是月,周氏亦与其弟来,欲入据其署,吏遮以告齐。齐在宝应佛寺受租米,趋归,捽①挽置庑下,出伪券日:“若佣也,何敢尔!”辨于州.不直。周氏诉于江西转运使,不听。久之,以布衣书里娃联诉事,行道上乞食。

萧贯守饶州,驰告贯。饶州,江东也,不当受诉。贯受不拒,转运使始遣吏祝应言寿复。周氏引产子为据,齐惧子见事得,即送匿旁方政舍。又惧,则收以归,扼其喉,不死。陈氏从旁引儿足,倒持之,抑其首瓮水中乃死,秃秃也。召役者邓旺,穿寝后垣下为坎,深四尺,瘗②其中,生五岁云。款上更赦,犹停齐官,徒濠州,八月也。

庆历三年十月二十二日,司法张彦博改作寝庐,治地得坎中死儿,验问知状者,小吏熊简对如此。又召邓旺诘之,合狱辞,留州者皆是,惟杀秃秃状盖不见。与予言而悲之,遂以棺服敛之,设酒脯奠焉。以钱与浮图人升伦,买砖为圹③,。城南五里张氏林下瘗之,,治地后十日也。

呜呼!人固择于禽兽夷狄也禽兽夷狄于其配合孕养知不相祸也相祸则其类绝也久矣如齐何议焉买石刻其事纳之圹中以慰秃秃且有警也事始末惟杜氏一无忌言。二十九日,南丰曾巩作。 (选自《曾巩诗文选译》)

【注】①捽(zuó):揪。②瘗(yì):掩埋,埋葬。③圹(kuàng):墓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固择于禽兽夷狄也/禽兽夷狄于其配合孕养/知不相祸也/相祸则其类绝也久矣/如齐何议焉/买石刻其事/纳之圹中/以慰秃秃/且有警也/事始末/惟杜氏一无忌言。

B.人固择于禽兽夷狄也/禽兽夷狄于其配合/孕养知不相祸也/相祸则其类绝也久矣/如齐何议焉/买石刻/其事纳之圹中/以慰秃秃/且有警也/事始末/惟杜氏一无忌言。

C.人固择于禽兽/夷狄也禽兽/夷狄于其配合孕养/知不相祸也/相祸则其类绝也久矣/如齐何议焉/买石刻/其事纳之圹中/以慰秃秃/且有警也/事始末/惟杜氏一无忌言。

D.人固择于禽兽/夷狄也禽兽/夷狄于其配合/孕养知不相祸也/相祸则其类绝也久矣/如齐何议焉/买石刻其事/纳之圹中/以慰秃秃/且有警也/事始末/惟杜氏一无忌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法:从汉朝开始设立的察举人才的科目之一,意为“明习法令,足以决疑”,唐宋科举考试也设有明法科。

B.县尉:与县丞一样,秦汉开始均为县令、县长的助手。’县丞主管文书、仓库等,县尉主管地方治安。之后一直延用,到明代以典史取代县尉。

C.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之间是西南、东北走向,古代习惯上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也指三国时吴国孙权所统治的全部地区。

D.浮图:就是佛,也写作“浮头”“佛图”“浮屠”,是梵语“佛陀”的转音。文中指佛塔,“胜造七级浮图”中的“浮图”也是这个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身为司法官的孙齐,可谓道德沦丧,先娶了正室杜氏,留在老家,后来不但使用欺骗手段与周氏结婚,还娶了娼妓陈氏。

B.被周氏发觉后,孙齐先是假言搪塞,继而避开周氏,伙同杜氏、陈氏把周氏所生的儿子秃秃偷偷带往外地。

C.由于孙齐买通贪官,不但没有得到惩处,反而被委以新职。周氏虽多次上告,但冤屈始终无法伸张,以至于流落街头,乞讨为生。

D.原本没有属地管辖权的萧贯派属下前往调查,直接导致五岁的`秃秃被杀,这让曾巩感叹孙齐的,人伦丧尽,和禽兽没有差别。

13.把文亩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更绐娶周氏,与抵蜀。罢归,周氏恚齐绐,告县。齐赀谢得释。

译文:________

(2)齐在宝应佛寺受租米,趋归,摔①挽置庑下,出伪券日:“若佣也,何敢尔!~”辨于州,不直。

译文:

篇4:《秃秃记》阅读答案

10.选A

11.选D。也可指佛教徒,即和尚。文中即为此意。

12.选D(调查案件不是导致秃秃死亡的直接原因。孙齐害怕秃秃是周氏亲生的事实败露,才杀死秃秃的。)

13.(1) (孙齐却将这事隐瞒起来,) 又用欺骗的手段另娶周氏,与周氏一起到蜀中(赴任)。任期满后,(二人一块儿)回高密,周氏(才知道孙齐已有妻室)怨恨孙齐骗了她,于是告到县里。孙齐(向县官)送钱财,说好话,事情便算了结。(关键词:“绐”“恚”“赀”“谢”,省略“于”各1分)

(2)孙齐正在宝应佛寺里收租米,(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赶回去,揪拉着周氏丢到走廊上,拿出假造的文书说:“你是我的佣人,怎么敢如此胡作非为!”(于是一起)到州里去辩理,(周氏)没能申冤。(关键词:“受”“趋”“置”“于”“直”各1分)

篇5:《黄山记》阅读答案

徐迟

①白露之晨,我们从温泉宾馆出发。经人字瀑,看到了从前的人登山之途,五百级罗汉级。这是在两大瀑布奔泻而下的光滑的峭壁上琢凿出来的石级,没有扶手,仅可托足,果然惊险。但我们现在并不需要从这儿登山。另外有比较平缓的,相当宽阔的石级从瀑布旁侧的山林间,一路往上铺砌。我们甚至还经过了一段公路,只是它还没有修成。一路总有石级。装在险峻地方的铁栏杆很结实;红漆了,更美观。林业学校在名贵树木上悬挂小牌子,写着树名和它们的拉丁学名,像公园里那样的。

②过了立马亭,龙蟠坡,到半山寺,便见天都峰挺立在前,雄峻难以攀登。这时山路渐渐的陡峭,我们快到达那人间与胜境的最后边界线了。

③然而,现在这边界线的道路全是石级铺砌的'了,相当宽阔,直到天都峰趾。仰头看吧!天都峰,果然像过去的旅行家所描写的“卓绝云际”。他们来到这里时,莫不“心甚欲往”。可是“客怨,仆泣”,他们都被劝阻了。“不可上,乃止”,他们没上去。方夜在他的《小游记》中写道:“天都险莫能上。自普门师蹑其顶,继之者惟云水僧一十八人集月夜登之,归而几堕崖者已四。又次为李匡台,登而其仆亦堕险几毙。自后遂无至者。近踵其险而至者,惟余侣耳。”

④那时上天都确实险。但现今我们面前,已有了上天的云梯。一条鸟道,像绳梯从上空落下来。它似乎是无穷尽的石级,等我们去攀登。它陡则陡矣,累亦累人,却并不可怕。石级是不为不宽阔的,两旁还有石栏,中间挂铁索,保护你。我们直上,直上,直上,不久后便已到了最险处的鲫鱼背。

⑤那是一条石梁,两旁峭壁千仞。石梁狭仄,中间断却。方夜到此,“稍栗”。我们却无可战栗,因为鲫鱼背上也有石栏和铁索在卫护我们。这也化险为夷了。

⑥如是,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鲫鱼背,阎王坡,小心壁等等,今天已不再是艰险的,不再是不可能去的地方了。我们一行人全到了天都峰顶。千里江山,俱收眼底;黄山奇景,尽踏足下。

⑦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感谢那些黄山石工,峭壁见他们就退让了,险处见他们就回避了。他们征服了黄山。断崖之间架上桥梁,正可以观泉赏瀑。险绝处的红漆栏杆,本身便是可羡的风景。

⑧胜境已成为公园。绝处已经逢生。看呵,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莲蕊峰,光明顶,狮子林,这许多许多佳丽处,都在公园中。看呵,这是何等的公园!

《黄山记》节选

篇6:《黄山记》阅读答案

9、作者一行人攀登黄山的过程中的所见、所思、所感。

10、突出黄山的奇险,过去攀登黄山三都峰的困难,与现在攀登黄山的容易形成对比。

11、不多余,三个“直上”体现出作者勇往直前、征服自然的豪情。

12、深化主题。作者触景生情,由石彻的山路想到了筑路的黄山石工,把脚下的山路与对黄山石工的赞美、感激之情融为一体。

13、不能,因为“今”与“古”相对,作者通过写现在攀登黄山的容易来赞美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和我们伟大的人民。没有“今”就表达不出这层意思,再说过去攀登黄山是非常困难的,是不寻常的。

篇7:《黄山记》阅读答案

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3分)

10.文章第③段引用方夜《小游记》中描写天都峰的语句,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3分)

11.有人说第④段用三个“直上”显得多余,一个“直上”就可以了,你认为呢?谈谈你的理解(4分)

12.文章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是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并试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3.标题中的“今”可以去掉吗?为什么?(4分)

篇8:《虎丘记》阅读答案

【甲】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节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

【乙】虎丘①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②,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③。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④,无得而状。布席⑤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置⑥,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⑦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⑧,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⑨;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拍而歌,竹肉相发⑩,清声亮彻,听者魂销。

(节选自袁宏道《虎丘记》)

【注释】①〔虎丘〕山名,位于苏州市西北,有虎丘塔、千人石等名胜古迹。②〔下迨(dài)蔀(pǒu)屋〕下至小户人家。③〔交衢间〕指路边。④〔雷辊(ɡǔn)电霍〕雷鸣电闪。⑤〔布席〕安设筵席。⑥〔分曹部置〕分批安排。曹,成对。⑦〔妍媸(chī)〕美和丑。⑧〔瓦釜〕比喻粗俗的歌子。⑨〔属(zhǔ)而和(hè)者,才三四辈〕随着唱和的就只有三四群人。⑩〔竹肉相发〕箫管声伴着歌唱声。竹肉,管乐器和歌喉。袁宏道《满井游记》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髻鬟之始掠也(梳掠) B.风力虽尚劲(猛,强有力)

C.得数十人而已(得到) D.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大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时冰皮始解 告之于帝 B.罍而歌者 一人缓拍而歌

C.竟以歌喉相斗 属予作文以记之 D.郊田之外 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4.文段理解。

(1)甲文写 景,以 景观为主,重点描绘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等优美景色;乙文绘秋景,以人文景观为主,重点描述了()() 的热闹场面。

(2)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取景方式,由面到点,极富层次感。请以乙文为例具体说明(可借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案]

1.C

2.B

3.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或:柳树枝条好像在舒展又没有舒展开,柔软的柳梢在风中飘摇,麦苗像兽颈上的鬃毛,约有一寸来长。

4.(1)春(初春之、早春之) 自然 游人聚饮斗歌

(2)答案示例:① 面:“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 点:“而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② 面:“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点:“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无得而状。”

③ 面:“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 点一:“分曹部置,……才三四辈。” 点二:“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拍而歌,……听者魂销。”

篇9:《虎丘记》阅读答案

(1)虎丘去城可六七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2)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3)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千顷云(山名)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面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4)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差役)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虎丘离苏州城只有七八里,那山上没有高耸的山岩幽邃的沟谷,只是因为接近苏州城的缘故,(达官贵人)装饰豪华、满载声歌的游船,没有一天没有的。凡是有月亮的晚上,有花的早晨,有雪的傍晚,游人来来往往,纷繁错杂得像织布一样。中秋时节(这景象)就更加繁盛。

每到这一天,苏州城家家户户倾城而出,肩挨肩,人挤人,接踵而来。无论是官宦人家的男男女女,还是平民百姓,没有谁不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很多人都在路边,用垫子摆上酒,席地而坐。从千人石到山门,密密麻麻紧挨着的游客多如鱼鳞。檀木所制的歌板堆积得就像山丘,酒器里盛的酒如云彩一样奔泻不停。远远望去,就像无数大雁落在平坦的沙滩上,又像彩霞铺在江面上。即使用电闪雷鸣也无法形容那热闹的场面。刚摆上酒席时,唱歌的人成百上千,声音像蚊虫齐鸣,分不清(唱些什么)。分部安排好后,都竞相以最新流行的歌曲一争高低,雅乐俗乐都有,唱得好坏也自有分别。过了一会儿,摇头踏脚按节拍唱歌的人,就只剩数十人了。不久,明月高悬在空中,山石反射着月光,如同白练,所有粗俗之乐,都悄悄停了下来。应邀唱歌的人只有三四个了,他们伴着一只箫,一只笛,一人舒缓地敲着歌板歌唱。管乐和人的歌声一起发出,清幽嘹亮,使听众陶醉不已。到了深夜,月影疏疏落落,月下树影斑驳,这时,连箫和歌板也不用了。一个人登场歌唱,四座的人都屏心静息地倾听。他的歌声细如发丝,直冲云霄。每唱一字,差不多要一刻时间。飞鸟仿佛也为这舒缓悠长的歌声所感动,徘徊不忍飞去,壮士听到这样的歌声,也忍不住要落泪。

剑泉深不可测,飞耸的岩石像刀削的一样峭立。千顷云好像是以天池等山作几案,山峦沟壑秀丽无比,这里最适合飨宴宾客。但中午过后,阳光强烈,(游客在此)无法久坐。文昌阁(景色)也好,傍晚的树更好看。它的北面是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只有远处的虞山一点遥遥在望。平远堂荒废已久,我和江进之商量修复它,想在这里建个祠堂,祭祀韦应物、白居易等先贤。但不久我就生病了,我已经请求辞官归去,恐怕江进之修复平远堂的兴致也大减了。(可见)山川景物的兴盛荒废,确实是有时运的啊!

我在吴县做了两年县令,曾六次登上虎丘。最后一次是和江进之、方子公同去的。我们坐在生公石上等待月亮出来。唱歌的人听说县令来了,都躲开藏了起来。我就对进之说:官吏的横暴,差役的庸俗,也太过分了啊!以后我辞官后,一定要在这生公石上听曲,以月为证。现在我幸好解免官职,客居吴地,虎丘的明月啊,不知道还记得我当年的话吗?

1、白乐天指的是诗人

2、第二段对斗歌场景写得极有层次:(2分)

3、第二段没有运用到的手法是(2分)

A.层层烘托 B.夸张借代 C.点面结合 D.对比反衬

4、请分别概括第三段的景物特点? 并简析作者写景的角度。(4分)

5、文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作简要评价。(4分)

答案

1、白居易。(1分)

2、环境由喧闹到到寂静,感情由热烈到凄凉

3、D

4、剑泉之深;千顷云之高、秀;文昌阁之佳,平原堂之旷。(任写出2点得1分,3点得2分)先山水后人文;俯仰结合;远近结合。(写出任一角度1分,分析1分)

5、表达对官场生活的鄙薄之情,(1分)渴望与民同乐的真性情。(1分)作者认识到官民之间的尖锐对立,这种对立使得他无法领受听曲此石上的迷人情趣,于是他甘愿以吴客的身份来游虎丘,这种走进人民的姿态是值得肯定的;(1分)而其揭示官民之间的对立关系具有批判意义。(1分)

篇10:《虎丘记》阅读答案

虎丘记

(1)虎丘去城可六七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译文】虎丘离苏州城只有七八里,那山上没有高耸的山岩幽邃的沟谷,只是因为接近苏州城的缘故,(达官贵人)装饰豪华、满载声歌的游船,没有一天没有的。凡是有月亮的晚上,有花的早晨,有雪的傍晚,游人来来往往,纷繁错杂得像织布一样。中秋时节(这景象)就更加繁盛。

(2)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译文】每到这一天,苏州城家家户户倾城而出,肩挨肩,人挤人,接踵而来。无论是官宦人家的男男女女,还是平民百姓,没有谁不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很多人都在路边,用垫子摆上酒,席地而坐。从千人石到山门,密密麻麻紧挨着的游客多如鱼鳞。檀木所制的歌板堆积得就像山丘,酒器里盛的酒如云彩一样奔泻不停。远远望去,就像无数大雁落在平坦的沙滩上,又像彩霞铺在江面上。即使用电闪雷鸣也无法形容那热闹的场面。刚摆上酒席时,唱歌的人成百上千,声音像蚊虫齐鸣,分不清(唱些什么)。分部安排好后,都竞相以最新流行的歌曲一争高低,雅乐俗乐都有,唱得好坏也自有分别。过了一会儿,摇头踏脚按节拍唱歌的人,就只剩数十人了。不久,明月高悬在空中,山石反射着月光,如同白练,所有粗俗之乐,都悄悄停了下来。应邀唱歌的人只有三四个了,他们伴着一只箫,一只笛,一人舒缓地敲着歌板歌唱。管乐和人的歌声一起发出,清幽嘹亮,使听众陶醉不已。到了深夜,月影疏疏落落,月下树影斑驳,这时,连箫和歌板也不用了。一个人登场歌唱,四座的人都屏心静息地倾听。他的歌声细如发丝,直冲云霄。每唱一字,差不多要一刻时间。飞鸟仿佛也为这舒缓悠长的歌声所感动,徘徊不忍飞去,壮士听到这样的歌声,也忍不住要落泪。

(3)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千顷云(山名)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面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译文】剑泉深不可测,飞耸的岩石像刀削的一样峭立。千顷云好像是以天池等山作几案,山峦沟壑秀丽无比,这里最适合飨宴宾客。但中午过后,阳光强烈,(游客在此)无法久坐。文昌阁(景色)也好,傍晚的树更好看。它的北面是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只有远处的虞山一点遥遥在望。平远堂荒废已久,我和江进之商量修复它,想在这里建个祠堂,祭祀韦应物、白居易等先贤。但不久我就生病了,我已经请求辞官归去,恐怕江进之修复平远堂的兴致也大减了。(可见)山川景物的兴盛荒废,确实是有时运的啊!

(4)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差役)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译文】我在吴县做了两年县令,曾六次登上虎丘。最后一次是和江进之、方子公同去的。我们坐在生公石上等待月亮出来。唱歌的人听说县令来了,都躲开藏了起来。我就对进之说:官吏的横暴,差役的庸俗,也太过分了啊!以后我辞官后,一定要在这生公石上听曲,以月为证。现在我幸好解免官职,客居吴地,虎丘的明月啊,不知道还记得我当年的话吗?

23、白乐天指的是诗人白居易。(1分)

24、第二段对斗歌场景写得极有层次:(2分)

环境由喧闹到到寂静

感情由热烈到凄凉

25、第二段没有运用到的手法是D(2分)

A.层层烘托 B.夸张借代 C.点面结合 D.对比反衬

26、请分别概括第三段的景物特点? 并简析作者写景的角度。(4分)

剑泉之深;千顷云之高、秀;文昌阁之佳,平原堂之旷。(任写出2点得1分,3点得2分)

先山水后人文;俯仰结合;远近结合。(写出任一角度1分,分析1分)

27、文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作简要评价。(4分)

表达对官场生活的鄙薄之情,(1分)渴望与民同乐的真性情。(1分)作者认识到官民之间的尖锐对立,这种对立使得他无法领受听曲此石上的迷人情趣,于是他甘愿以吴客的身份来游虎丘,这种走进人民的姿态是值得肯定的;(1分)而其揭示官民之间的对立关系具有批判意义。(1分)

篇11:《虎丘记》阅读答案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①部署,竞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②,寂然停声,属③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注释:①分曹:分组 ②釜:锅 ③属:跟随着

10.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2分)

(1)妍媸自别 妍:

(2)比至夜深 比:

11.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2分)

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

12.根据上文,完成表格。(4分)

时间

歌者

歌声

歌效

布席之初

唱者千百

不可辨识,雅俗既陈

数十人

已而

清声亮彻

比至夜深

一夫

音若细发,响彻云际

参考答案:

10.(1)美丽(2)等到。

11.一会儿,明月升到天空,月光照在石上犹如洁白的绢绸,所有粗俗的歌乐,不再发出声响。

12. 未几;三四辈;声若聚蚊,不可辨识;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

《鸣机夜课图记》阅读答案和翻译

《鸣机夜课图记》阅读答案

《鸣机夜课图记节选中考难度》阅读答案

《鸣机夜课读记》阅读答案

蒋母教子的原文和翻译

蒋士铨岁末到家古诗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原文及赏析

陶侃母教子文言文翻译

《金粉世家》观后感

《金粉世家》初中生观后感

记母教铨阅读答案
《记母教铨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记母教铨阅读答案(共11篇)】相关文章:

《宋史·列传第四十六》原文及翻译2023-04-15

《宋史刘温叟传》阅读答案及译文2023-02-10

关于曹德旺的颁奖词2024-04-03

《aieiui》的教案及总评2022-12-23

曹德旺语录2024-04-12

往事难忘作文450字2022-05-07

《ai ei ui 》教案设计2022-11-09

《纸鸢》阅读答案及作者简介2022-11-29

难忘的往事优秀作文450字2023-04-06

《宋史列传第四十六杨砺传》的阅读试题2023-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