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征人语》阅读答案

时间:2023-07-15 08:06:34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记征人语》阅读答案(精选11篇)由网友“vava”投稿提供,这里给大家推荐分享一些《记征人语》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

《记征人语》阅读答案

篇1:《记征人语》阅读答案

纳兰性德

列幕①平沙夜寂寥,楚云燕月两迢迢。

征人自是无归梦,却枕兜鍪②卧听潮。

【注意】①幕:帐幕,营帐。②兜鍪: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1.诗的开头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2.尾句中“枕兜鍪”、“卧听潮”的细节表达了“征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开头两句描写了一幅雄壮又有几分孤寂的画面(1分):深夜时分,茫茫大漠中,一列列军帐排列整齐,一片寂静;夜空明净,云与月相隔万里,遥遥相望(2分)。环境的描写营造了一种雄壮而又孤寂的气氛,为后文写征人思乡之情做铺垫(2分)。

2.“枕兜鍪”、“卧听潮”的细节记录了边塞战士生活的艰辛,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3分)。由于从家乡东南方到从军的燕山北地有千里之遥,这些军人看上去精神振奋,并没有思乡之梦,但晚上所枕着的铁头盔发出的嗡嗡响声,就好像听到了家乡江海潮水的声音,从侧面吐露了边塞战士浓浓的思乡之情(3分)。(分开答题也给分:“枕兜鍪”极言生活艰辛,且与“无归梦”呼应,足见战士为国戍边的`无怨无悔;“卧听潮”则表现的是思乡之情:每每夜深人静边塞战士由所枕着的铁头盔发出的嗡嗡响声,勾起了对家乡江海潮水声的联想。各打3分。)

篇2:鼠作人语阅读答案

杨劝农春卿夜读书,有鼠出跃书几⑴上,忽投膏罐中。杨子取一方木覆⑵之,随突⑶以⑷出,环书册走不辍,作人语曰:“油着!油着!”杨笑起曰:“吾避汝。”燕城阁前晌午市合,更忙猝不能过,即擎虚器⑸云:“油着!油着!”人即开避。故鼠亦云云。闻者为笑。

(选自 元·王恽《玉堂嘉话·卷七》)

【阅读练习】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几  ②覆

③突  ④辍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3.文章结尾说“闻者为笑”,他们笑什么?

参考答案

1.①桌子。②盖。③冒起,把……顶起来。④停。

2.①杨劝农春卿晚上读书。②燕城楼前上午是集市,使得人们更加无法在那里快速通

过,就手里举着空的罐子,嘴里喊着“油着!油着!”行人听见立即避开让出道来。

3.笑老鼠竟然也会学人话来夺路出逃。

【注释】(1)几:桌子。(2)走:跑。(3)突:冒起,顶起来。(4)以: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而”。(5)虚器:空的器皿。(6)覆:盖。

【译文】杨劝农春卿晚上读书,有个老鼠跳到书案上,忽然间跳进了油膏罐里了,他就用个木板想盖住老鼠,结果老鼠突然顶开木板出来了,绕着书不停地走,学人说话:“蹭住油了啊!蹭住油了啊!”杨笑着躲开了说: 我让路给你.第二天中午集市上人很多,老鼠过不去就拿个空坛子什么的东西喊:打油!打油!"人们就躲开了。因此老鼠就一直在说这些。听到的`人都在笑这件事。

相关阅读:大鼠阅读答案

大鼠

蒲松龄

万历间①,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②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③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④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龁⑤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彼出则归,彼归则复,用此智耳。噫!匹夫按剑,何异鼠乎!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①万历: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②阖(hé):关闭。③逡(qūn)巡:从容,不慌不忙。④啻(chì):仅;止。⑤龁(hé):咬。

【练习】⑴给文中画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

猫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

⑵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②适异国来贡狮猫(▲)

③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④既而鼠跳掷渐迟(▲)

⑶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句子: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翻译:▲

⑷以下计策中,与文中猫所用的计策相类似的是(▲)(3分)

A.釜底抽薪    B.走为上计    C.欲擒故纵    D.调虎离山    E.声东击西

【参考答案】

1、猫蹲良久 /鼠逡巡自穴中出/ 见猫/ 怒奔之。

2、①总是②正巧(恰逢)

③都④缓慢(迟缓)

3、看到这情况以后,才知道猫(原先)的躲避,并不是害怕,而是在等待老鼠(跳窜后)的疲乏。

4、C

篇3:《穴中人语》阅读及答案

《穴中人语》阅读及答案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否容之?” 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i,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日:“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

(1)凡衣服……麻枲之属: (2)老人谓曰:

14、区别下列语句中“之”的'用法或含义。(3分)

(1)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2)与众共之: (3)杨谢而从之:

15、在括填写下列句子中省略的部分。(2分)

( )又戒日:“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 )与老人同出。

16、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答案:

13、类;对……说

14、的;它,指物品;他,指居民

15、居民;杨氏

16、D

篇4:《穴中人语》阅读练习及答案

《穴中人语》阅读练习及答案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枲,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忽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⑴勿携金珠 ▲ ⑵薪米鱼肉 ▲

小题1:在括号中填写下列句子中省略的部分。(2分)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小题2:杨氏答应了要定居穴中吗?有哪句话可看出来?(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带 (2)柴

小题1:穴中人 杨氏

小题1:杨氏同意了。由“杨谢而从之”可知。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对课外文段要求学生学以致用。

小题1:文言文语言简练概括,省略句式是其常见的文言句式,学生应培养补充成分能力

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原文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篇5:《惜笛人语》的阅读答案

《惜笛人语》的阅读答案

教我笛子的老师姓叶,男的,碰见他真是我的运气。

第一次上课,叶老师进来,拿什么敲我肩头一记,示意我跟他去。那一敲,定下了师生名分。那次我在笛子的尾端吊了一只玉佛,叶老师说:“很多人以为这两个穿绳孔是用来穿系饰物的,其实它们也有实际的用途。”虽然他没有说明系饰物是错的,我觉得极不好意思,第二次去就把小玉佛解下来了。

坐在对面,听他讲笛子的种种,觉得一举手一投足都显出他为人的恬淡祥和。有魄力有冲劲的年轻人是待开的朝花,时辰到了不是开的,是爆的,一蓬蓬色彩浓浓的要染没周遭,急迫地要拥抱一切。像叶老师,是让岁月冲淡了的,根柢深厚,完全禁得起平淡的日子,不与众物争持。

我不是学笛子的天才。初学阶段,用气不得其法,胀得脸红脖子粗的,画成漫画是七窍喷烟。过了这一关,学吹高音。风门不得掌握,两唇磨擦,“噗兹”一声,擦出口水花。那一刻我难堪到极点,叶老师只是轻蹙眉尖,对着你不甚可救的样子笑一笑。不过,无论如何那小小隔音室里的笛声到底日益清顺了。反过来吹从前的曲谱,居然得心应手,也有余裕多用点感情,真是万分高兴。

又一次,上完了课,两人出来站在街上讲话。离了那隔音室,我竟觉生疏。几回早到了,在室外稍候,上一个学生出来,和他道声再会,他也应了。我这才发觉我从来没跟他说再见,他也就不讲。

在室内吹笛子,使人有英才错用之感。笛音撞墙碰壁,摔摔跌跌。如果它们是活的,一定都变得焦头烂额。阳台上就不同,放生一般把笛音放出去,开朗广阔尽显出来了。晚间对面是熠熠灯火,市声沉淀而笛韵嘹亮,仿佛天籁,凡心一动落在红尘,从此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有风更好,笛声自身是风,飘到很远的地方,让人听了梦魂一惊,忽起辽远之思。日间也有日间的情调,望出去尽是密密匝匝的公寓洋房。马路上轿车一辆接一辆,遮阳伞像鲜艳夺目的花蘑菇,上坡的上坡,下坡的下坡。卖豆腐花的戴顶草帽腆着胖肚子一路吆喝上来。这时吹吹笛子,有一种人生在世的'踏实感。不过,笛子最好还是要在山头或草原上吹,最能领略它的春光明媚,春意剔透。

一曲“牧童短篇”,我最喜欢。叶老师以二胡替我伴奏。想想还是该由牧童来吹,牛背上一挫一荡,那样的悠闲。日出而出,日入而入,鸡鸣桑树颠,落霞赶炊烟。好像岁月也在那儿踱来踱去,老也不走。我是城市人,城市的悠闲是偶尔跳出来的休止符。总设法要把它消磨得值得回味,于是连那消磨的心情也是焦急的。我在这里吹,老师在一旁拉,光阴就匆匆地去了。

叶老师会演奏的管弦乐器至少有四种:笛子、扬琴、古筝、二胡。

箫笛比其它乐器与演奏者有更切身的关系,因为用的是气。声由气出,音由声出;不止精神,连整个身体都要投入。笛子音色清亮圆润,悠扬处绝伦无匹。凄伤之曲落到笛管中也带几分高扬,公然说与天下人知晓。箫则是万般情绪诉与自己听,一扇户牖,几家民房,都可以是箫声徘徊地。箫身长而孔疏,男子吹比较好,但必须有个深沉壮阔的背景。

扬琴也是男子的。每逢叶老师替我用扬琴伴奏,琤琤琮琮,纷纷繁繁,铿锵中轻盈可喜。许多东西要交代,但交代得有条不紊。古筝是女子的,人要素静,且要低眉垂睫,一派清简。一种凄婉处,万物皆沉静下来。二胡无论如何是男子的。箫笛是情绪多于故事,二胡则是说不尽的故事,拉来拉去拉不完。想象中拉二胡的该是个长方形脸,瘦,穷──至少不能太富裕,穿一袭浅灰夹袍,在露冷的小天井里、老榕树下,满地青白的月光像碾碎的玉。夜阑人静了,想起往事,真是唉唉唉三声唏嘘。

百般乐器,无论吹弹敲拨,皆不可有表演之心。此心一生,魔障即生,就算多精通也是不成大器的。惜笛人说惜笛话,有此两句:“暗红尘霎时雪亮,热春光一阵冰凉。”

(有删改)

14. 简要概括文中叶老师的形象特点。(4分)

15. 赏析文章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16. 倒数第二段关于扬琴等乐器的叙写有何作用?(4分)

17. 结合全文,探究文末“暗红尘霎时雪亮,热春光一阵冰凉”的丰富意蕴。(6分)

参考答案

14. 注重启发;恬淡祥和;宽容耐心;才艺丰富。(4分,每点1分)

15. 通过想象的画面,传达出“牧童短篇”一曲的音乐特点;化用诗文,文字典雅,营造意境美;运用拟人修辞,形象地表现出时光的盘桓与绵长;句式整散结合,富有节奏感。(6分,每点2分,答出任3点即可)

16. 内容上,表达作者对不同乐器的独到理解,体现叶老师的音乐素养及对“我”的影响;结构上,为后文表达对艺术和人生的领悟张本。(4分)

17. 笛声清亮,让人霎时获得心灵的感动;音乐丰盈,启悟人生,使人心中雪亮;叶老师言传身教,使我对艺术和人生有了更深的领悟;奏百般乐器,须屏除表演之心;处喧嚣俗世,须保持冷静淡泊。(6分,每点2分,答出任三点即可)

篇6:记征人语,记征人语纳兰性德,记征人语的意思,记征人语赏析

记征人语,记征人语纳兰性德,记征人语的意思,记征人语赏析 -诗词大全

记征人语

作者:纳兰性德  朝代:清  体裁:七绝   边月无端照别离,

故园何处寄相思。

西风不解征人语,

一夕萧萧满大旗。

篇7:从军北征阅读答案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注]

碛:沙漠。

(1)按内容划分,中国古典诗歌有离别诗、田园诗、咏史诗……这首《从军北征》属于 诗。咏唱“不破楼兰终不还”的 是这一诗歌流派的另一代表诗人。(2分)

(2)诗中的“行路难”有什么寓意?(3分)

(3)第二句中的“偏吹”,有的版本用“遍吹”。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4分)

篇8:从军北征阅读答案

(1)边塞诗王昌龄(2分)

(2)“行路难”既指古曲《行路难》也指征途艰难,表达了征人思亲之情。(3分)

(3)用“遍吹”更好。用“遍吹”,表明这笛声不是孤单、微弱的独奏,而是彼吹此和、响彻夜空的大合奏,将读者带进了一个悲中见壮的意境中,表现了这种思乡之情的普遍性。用“偏吹”更好。明明行军艰难,明明思乡心切,却偏偏在这个时候传来了《行路难》的曲子,这不更增添愁肠吗?这一“偏”字,更渲染了环境,强化了哀怨悲伤的情怀。(4分)

拓展阅读:《从军北征》赏析

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

诗的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是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碛里”、“月中”,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也许有人对这两句中“三十万”的数字和“一时回首”的描写,感到不大真实,因为一支行军的队伍未必如此庞大,更不可能全军都听到笛声并在同一时间回首顾望。但是,植根于生活真实的诗歌,在反映真实时决不应当只是依样画葫芦,为了托出一个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艺术效果,有时不但容许而且需要运用夸张手法。李益的这两句诗,只有像这样写,才能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从而获致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

诗人通过虚写笛声导致征人行为举止的细微变化,实写征人的心理感受。在肃杀苦寒的边塞,思亲怀乡是所有北征人共同的感受。这种感受长期积郁在胸中,无处去表达,这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煎熬。在行军途中,突然听到一阵阵哀怨、凄切的笛声响起,征人们久郁胸中的思亲怀乡之情奔涌而出。诗中展现的是一幅聚焦完全一致的画面,悲壮中显出凄苦,哀怨中显出无奈,征人的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篇9:十五从军征阅读答案

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垒垒。”

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杂树,

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1.解释加点的字

①八十始得归:

②采葵持作羹:

③兔从狗窦入:

④不知贻阿谁:

2.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①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②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3.诗中主人公离家归家的年龄分别是多大?

4.用诗中的句子回答:主人公的家现在怎样?

5.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篇10:十五从军征阅读答案

1.①才 ②菜汤 ③洞 ④给

2.远远看去,那就是你的家,那边松树柏树很多,坟墓一大堆。

走出门外向东望去,(心情极其悲痛),眼泪就流了下来。

3.十五、八十

4. 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5.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篇11:征人怨阅读答案

征人怨阅读答案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①。

三春②白雪归青冢③,万里黄河绕黑山。

注:① 刀环:刀柄上的铜环,②“三春”指暮春 ③“青冢”是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

(1)这是一首边塞征战诗,“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请简要分析(3分)

(2)本诗题为“征人怨”,通篇却无“怨”字,你能从“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这两句诗中品味出征人的哪些怨情?(3分)

参考答案

(1)借代手法。“金河、玉关”边塞地名指代边关,“马策、刀环”是马鞭、刀柄上的铜环指代征战生涯(战争或战事),加上“岁岁”“朝朝”表现了征人长期换防戍边、频繁征战(练兵备战)的厌恶(怨恨)(对仗工整,“岁岁”、“朝朝”相对,强调戍边时间之长,“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强调战事频繁,“复”字、“与”字虚词相对,强调戍边生活的单调困苦,表现了征人无可奈何的厌倦之情)

(2)“三春白雪”指边塞暮春季节还白雪纷飞,表达了征人对边塞天气极寒怨恨。征人每日看到的是万里黄河环绕黑山,表达了征人对边塞景色单调、环境艰苦的怨恨。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解答时应先指出手法,再具体分析。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无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应结合诗句中的意象,诗句的内容来分析。“三春白雪归青冢”写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惟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肃杀如此,令人凄绝。“万里黄河绕黑山”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这两句写景,似乎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苦寒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辛苦。诗虽然不直接发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练习及答案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译文

年年转战在金河和玉门关,天天都同马鞭和战刀作伴。

三月飞白雪洒盖着昭君墓,万里黄河曲曲弯弯绕黑山。

赏析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 字,充分地表现出边地生活的单调困苦不尽无穷,厌倦之情自然流露。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还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 “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显示出一片萧杀凄绝的景象。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黄河和黑山相隔甚远,这里不可坐实理解。上句说青冢,这里写征人联想到青冢附近的黑山,并用一个“绕”字牵合,寄寓绵绵怨情。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在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既显示了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表明了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却具有回肠荡气的力量。

此诗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白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艺术效果。而这首诗的谨严工整也历来为人称道。诗不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 对“玉关”),又两联各自成对。后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数字对(“三”“万”)与颜色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颜色对中,四种色彩交相辉映,使诗歌形象富于色泽之美;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这样精工的绝句,确是不多见的。

鹿柴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鹿柴古诗的意思

古诗鹿柴

鹿柴古诗

清平乐·候蛩凄断原文、翻译及赏析

雷人作文

王维《鹿柴》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鹿柴古诗全诗的意思

鹿柴古诗解释

方寸田园阅读答案

《记征人语》阅读答案
《《记征人语》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记征人语》阅读答案(精选11篇)】相关文章:

理解诗意的解读2023-11-10

迟子建《听梆声的地方》阅读答案2022-06-15

《梦游天姥吟留别》翻译及课后习题2023-10-23

赏析王维《鹿柴》2024-01-03

白猫王子七岁阅读答案2022-09-22

老师雷人语录集2024-04-22

《定**》阅读答案2022-09-12

人经典语录2022-05-08

《定**》阅读与参考答案2023-07-11

平湖乐·采菱人语隔秋烟原文及赏析2023-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