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鹿柴》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共8篇)由网友“微笑灬怪怪”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王维《鹿柴》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王维《鹿柴》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王维《鹿柴》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鹿柴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阅读训练】
(1)苏轼评论王维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试结合本诗作简要的分析。
(2)本诗的表现手法主要是什么,试作简要的分析。
(3)落笔先写“____”,寂绝人迹,接着以“_____”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4)这是一首写景诗,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说说前两句与后两句在“动”与“静”上的关系。
(5)下面诗句中的哪一句与这首诗的已经不同?( )
A.“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鸟鸣涧》)
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
C.“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春夜喜雨》)
D.“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题画》)
【参考答案】:
(1)前两句虽不见空山中有他人,但不见人中感受到有人的活动,同时“空山不见人”,写出了山林的幽静。后两句写光返深林,复照青苔,是画卷中的主人公所见之景。两者结合,便是一幅绝好的人景相依的图画。
(2)本诗的.艺术手法是反衬,诗人所要描写的中心内容是“幽寂”,前两句,诗人写山中“不见人”,山只是一座“空”山,接着一声“人语响”,划破了这一分山林的幽静,这样的手法便是反衬。同样,后两句诗人目的是写深林中的幽暗景色,即突出写“青苔上”的“幽”景。但他不是直接描写整座山林的漆黑,而是让一缕浅明的阳光投进林深之处,还照在青苔之上,这样给读者的感觉便是,明者自明,幽处自幽,而且经此明者的比照,幽处就显得更幽了。
(3)(空山 但闻)
(4) (前两句“静中有动”:空山寂寂,不见人影,却有说话声回荡;后两句“动中有静”,描写光影流动,又充满寂静的感觉。)
(5)C
篇2: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两篇附答案
【甲文】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文】
冰雪文序
张岱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若①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②鱼与龙不之觉耳。
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③人挹④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⑤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注释】①若:像。 ②特:只不过。③恣:放纵,任凭。④挹(yì):舀。⑤奚(xī):什么。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4分)
(1)不见曦月 (2)每至晴初霜旦
(3)作之者固难 (4)无不藉此冰雪之气
【小题2】请用/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
【小题4】(1)【甲文】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袁鸣三声泪粘裳有什么作用?(2分)
(2)张岱文风任情适性,文笔流丽清新,为人慷慨亮节,性格孤高傲物。请问,文中哪句话最能反映他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心情?(1分)
答案
【小题1】日光,这里指太阳; 早晨; 本来; 借,凭借
【小题2】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划错一处扣1分)
【小题3】(1)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2)只不过遗憾的是遇到的不能理解,理解的不能评说。(特恨解说四个关键词,译错一个扣0.5分。)
【小题4】(1)渲染秋天萧瑟的氛围,表现三峡的凄婉美
(2)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或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作者通过这句话所流露出的是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傲和天下无人能识君的无奈之情。)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曦,日字旁,与太阳有关;旦是会意字,从字形也可理解是早晨,固通故,原来的意思。
考点:古文字词解释
点评:本题不难,学生所学名篇,对内容很熟悉。对学过的字词,要注意记忆,尤其是注释中的字词,记清楚它们的含义和用法,注意词义的变化。
【小题2】
试题分析:阅读前后文内容,了解语境,推测句意,根据句意分析结构,将每层表达相对完整意思的短语划开。
考点:文言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平时在学习中对古文朗诵节奏的掌握不太好。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朗读,朗读就要注意句子的停顿,学习时要多听教师的.范读,听取老师对朗读停顿方法的指导。做此类题,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意思来判断朗读停顿,也是一种办法。一般来说,被陈述的主体(主语)和陈述的内容(谓语)之间要划分,如果句子很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要划分。
【小题3】
试题分析:第一句,虽:即使;奔:动词名用,意为奔马,以:比;疾:快。第二句,特:只不过,恨:遗憾;解:理解。
考点:文言解释
点评:本题不难,句意浅显。文言翻译,要注意几点,一是解释清楚每个字的意思,二是句式要符合现代语言的习惯,三是语句要通顺,四是语气情感要译出来。
【小题4】
试题分析:从诗文句子中的关键词理解分析,甲文中泪沾裳,指伤心,猿声像人的哭声,猿啼叫得让人伤心,表现三峡环境的凄凉。乙文最后几句表达了作者的怀才不遇不被人理解的郁闷心情。
考点:文意理解
点评:本题有难度,文中作者的情感比较含蓄。理解古文中的问题,读懂内容是前提,不仅要文字上的意思要明白,作者表达的意图也要有所了解。
篇3:文言文比较阅读训练附答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训练附答案
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⑧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释]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意思。
(1)卒之为众人:___________________
(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幸而在穷僻之域:___________________
(4)终无济于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问。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沦述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终于 (2)达到 (3)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 (4)帮助
2.(1)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2)人们做学问,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
3.[甲]文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乙]文强调做学问要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
4.[甲]文: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乙]文:论述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
篇4: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文言文两则阅读训练附答案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蒲松龄《狼》)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 将寐. 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
1. 解释句中加粗的字。
(1)目似瞑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啮其喉____________________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____________________
(4)狼亦黠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然野心不过遁逸耳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D.而顷刻两毙
3.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闭眼 (2)咬 (3)多少 (4)狡猾
2.B
3.(1)一只狼径自走开,其中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蹭坐在(屠夫)前面。
(2)表面上装出亲热的样子,暗中却怀有不可揣测的恶意。
4.(共同特征)阴险、狡猾、奸诈。【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人们对像狼这样的人要时刻提高瞥惕,不能心存幻想;要奋起斗争,除恶务尽。【乙】文主要揭露其狼子野心、秉性不改,狼本性是不会改变,不能被狼的表象蒙蔽。
篇5:鹿柴王维答案
鹿柴王维答案
鹿柴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
①鹿柴: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的终南山下。王维在这里有别墅。柴,读作(zhài),同“寨”、“砦”。用于防守的栅栏、篱笆等。
②但:只。
③返景:夕阳反照的光。景,通“影”。
【译文】
寂静的山林中杳无人迹,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夕阳反照的余辉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又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
【阅读训练】
(1)苏轼评论王维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试结合本诗作简要的分析。
(2)本诗的表现手法主要是什么,试作简要的分析。
参考答案
(1)前两句虽不见空山中有他人,但不见人中感受到有人的活动,同时“空山不见人”,写出了山林的幽静。后两句写光返深林,复照青苔,是画卷中的主人公所见之景。两者结合,便是一幅绝好的人景相依的图画。
(2)本诗的艺术手法是反衬,诗人所要描写的中心内容是“幽寂”,前两句,诗人写山中“不见人”,山只是一座“空”山,接着一声“人语响”,划破了这一分山林的幽静,这样的手法便是反衬。同样,后两句诗人目的是写深林中的幽暗景色,即突出写“青苔上”的“幽”景。但他不是直接描写整座山林的漆黑,而是让一缕浅明的阳光投进林深之处,还照在青苔之上,这样给读者的感觉便是,明者自明,幽处自幽,而且经此明者的比照,幽处就显得更幽了。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五言绝句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五首。鹿柴,是辋川的地名。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篇6:文言文训练附答案
文言文训练附答案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注:项籍即西楚霸王项羽)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 乃:________________
学书不成,去,学剑 去:________________
足以记名姓而已 足: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足学 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楚霸王兵败垓下,自刎乌江,固然有历史的原因,但更多的是自身的'原因。本选文可能告诉我们一些他失败的原因,你能对此作些概括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乃:于是,就 去:放弃学书 足:够 足:值得
2、项羽稍稍知道了它的大意,又不肯完成学业。
3、项羽他学什么都不能一心一意,不能坚持到底,缺乏恒心和毅力,这为他后面的失败埋下了隐患。(意对即可)
篇7:文言文阅读训练习题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习题附答案
(一)
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日:“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日:“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二)
李家洼佃户董某父死,遗一牛,老且跛,将鬻①于屠肆。牛逸,至其父墓前,伏地僵卧,牵挽鞭捶皆不起。村人闻是事,络绎来视。忽邻叟刘某愤然至,以杖击牛日:“其父堕河,何预于汝?使随波漂流,充鱼鳖食,岂不大善!汝无故多事,引之使出,多活十余年,致其奉养,病医药,死棺敛。且留此一坟,岁需祭扫,为董氏子孙无穷累。汝罪大矣!就死汝分,牟牟②者何为?”盖其父尝堕深水中,牛随之跃入,牵其尾得出也。董初不知此事,闻之大惭,自批其颊曰:“我乃非人!”急引归。数月后,病死,泣而埋之。
[注]①鬻(yù):卖。 ②牟牟:通“哞哞”,牛叫声。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张元怪之(责备)
B.速延医治之(邀请)
C.遗一牛,老且跛(留下)
D.引之使出(牵,拉)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今为人所弃而死 不足为外人道也
B.若见而不收养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C.将鬻于屠肆 欲有求于我也
D.以杖击牛曰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②岁需祭扫,为董氏子孙无穷累。
语文试卷·第5页(共6页)
22.人与动物亦可心灵相通。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其思想意义。(4分)
参考答案
19.A(3分) 20。BD(4分,各2分)
21.①叔父被他的话感动,就同意(收养)了。
②(这坟墓)每年都要祭扫,给董家子孙带来无穷的麻烦。
(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2.第一篇写张元和其叔父收养弃犬,当叔父被蛇咬时,犬奔家告知,使叔父获救;第二篇写董某得知老牛曾救过其溺水之父,因而善待老牛。两文无论是写人还是写动物,都表现其注重情义、知恩图报的思想。
(4分,分析2分,结论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篇8: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分析
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释。
(1)选贤与能( )_______________
(2)男有分,女有归( )_______________
(3)货恶其弃于地也( )_______________
(4)不必藏于己( )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读全文,概要简答。选文先概述,后阐述____________,最后具体描述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的思想。
4.试结合本文和政治课上学到的相关知识,谈谈“大同社会”“世外桃源”“和谐社会”的异同。(100字以内)我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jǔ 同“举”。(2)fèn 职业、职分。(3)wù 憎恶。(4)cáng 贮藏。
2.(1)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2)因此,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风作浪,(家家户户)就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大同”社会。(意对即可)
3.“大同”社会纲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大同”社会的局面向往大同理想社会。
4.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求唯一,重在言之成理。
示例:“大同社会”“世外桃源”是先人的'社会理想,是古人对美好社会生活的一种追求,受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这种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变成现实的。“和谐社会”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目标,是亿万人民的追求,是理想社会生活的具体实践,是“大同社会”“世外桃源”所无法比拟的。
★ 古诗鹿柴
★ 鹿柴古诗
★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 鹿柴古诗的意思

【王维《鹿柴》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共8篇)】相关文章:
赏析王维《鹿柴》2024-01-03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2022-12-01
鹿柴古诗解释2022-06-10
王维的诗句2023-11-29
高考诗歌鉴赏题考点知识清单2022-08-08
泰州中考语文满分作文赏析:我读书我快乐2023-08-21
学习与鉴赏古诗的步骤-语文学习2022-09-26
盛唐的山水诗2023-09-18
鄂教:《夏天和冬天》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2022-12-07
王维读书的诗句202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