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埃菲尔塔谈起》阅读答案(合集12篇)由网友“lxxcbgq”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从埃菲尔塔谈起》阅读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篇1:《从埃菲尔塔谈起》阅读答案
《从埃菲尔塔谈起》阅读答案
埃菲尔铁塔值多少钱?这是一个大众非常感兴趣的话题。近日,意大利一家商会给出的评估是四千三百三十二亿欧元。这一惊人的数字使埃菲尔铁塔成为欧洲最值钱的文化地标,其价值相当于法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是米兰全城年收入的两倍。
历史遗存之所以弥足珍贵,是因为它们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岁月的风霜雨雪在销蚀了其他同代建筑时凸显了留存下来的古迹的稀有性;人类的社会变迁赋予留存者丰富的内涵,使其具有了文化性。游客登临埃菲尔铁塔,所欣赏的绝不仅仅是高超的建筑艺术和绮丽的巴黎风光,更有附着其上的数不清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传说故事……这些才是埃菲尔铁塔的魅力所在。
新建的仿古建筑不论外观如何酷似古代的原作,都不可能具有原作天然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新建筑缺乏灵魂。这种灵魂不是说有就能有的,而是历经漫长时光、在历史的变迁中形成的。仅此一点就决定了真古迹和仿造者价值上的天差地别。
埃菲尔铁塔的“天价”也源自于法国人民尊重历史、热爱文化的态度和情感。法国人把铁塔视为巴黎的标志、法兰西民族精神的象征,对其珍爱有加。法国人的这种态度和情感也引发外国人对埃菲尔铁塔的兴趣。否则,再珍贵的文物古迹,如果人们不加重视,随意毁弃,其价值也必然贬损。
这本是常识,但在今天的中国仍有不断强调的必要性。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我们拥有世界最多、最古老的历史遗存,但可惜的是,很多文物古迹没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即便是长城、故宫这样举世闻名的伟大建筑,相当一部分也已不是当年的`模样了。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古建没有毁于自然灾难和战火兵戈,却在城市房地产开发和旅游的热潮中被推土机夷为平地。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近三十年来,全国四万多处文物消失了,而其中有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筑活动。
我们一方面拆掉了那么多真实的古迹,另一方面却热衷于搭建仿古建筑。现在只要是个旅游城市,就不难找到新建的仿古一条街。这些仿古建筑的水平如何姑且不论,人们走在其中除了能闻到浓烈的商业气息之外,还有多少文化的味道可供我们凭吊和怀思?
说到底,我们还是缺乏一种对于历史、对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敬畏。在许多人眼里,文物古迹唯一的价值是商业价值,是能吸引多少游客,能创造多少收益。但越是一心赚钱,反倒越不容易赚到钱。今天中国最吸引游客的还是故宫这样的真古迹,参观故宫的游客超过了一千四百万人次。而那些仿古旅游点大多数还在亏损的陷坑里苦苦挣扎。
对历史和文化具有正确的态度和情感,就必然会把祖先的馈赠视为无价之宝而倍加珍惜,否则,哪怕是稀世珍宝,在不懂珍惜者的眼中,照样弃之如敝屣,一钱不值。
阅读题:
1.第一段埃菲尔铁塔的价值,其作用是什么?(3分)
2.决定文化古迹的价值,其因素有哪些?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3.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论述是本文的写作特点,请找出两处作分析。(4分)
4.概括本文中作者的思想观点。(3分)
参考答案:
1.突出了历史遗存的弥足珍贵,引出了关于文化古迹保护和珍惜的论题。
2.文化古迹由于时间的洗礼,社会的变迁,因而具有了稀有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人们能正确认识文化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对其珍爱有加。
3.通过法国人民对埃菲尔塔的珍爱与我国对文物古迹和古建筑的毁坏对比,阐述了强调保护历史遗存这一常识的必要性;通过故宫的游客众多与仿古游点大多亏损的对比,证明了人们还是喜欢真古迹,而在商业价值上两者也有巨大差异。
4.历史和文化最有价值,要尊重历史,热爱文化。
篇2:塔蚁阅读答案参考
1.一
2. 住、吃
3.建造蚁塔、采集食物
4.介绍塔蚁的由来和塔蚁的奇妙建筑以及塔蚁的生存方式。
5.①举例子 ② 列数字 ③ 打比方
篇3:塔蚁阅读答案参考
非洲沙漠的边沿地区有一种蚂蚁,以善于作窝著称。它们的窝作在地面上,高达三米,甚至更高,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座小金字塔。这种蚂蚁便称为塔蚁,它们的窝就叫蚁塔。也许古代非洲人正是从塔蚁那里学会了建造金字塔。
塔蚁使用的建筑材料最为奇特,它们用自己的唾液拌和一种面粉似的物质粘合而成,干了就成为坚实的塔壁,塔里面洞房密布,巷道四通八达。特别奇妙的'是这些建材还可以吃。碰上恶劣的气候,如久雨沉绵,无法外出采集食物而贮藏的食品又已告馨,塔蚁们就吃掉一部分建筑,待气候好转时再行补葺,真是妙不可言。
塔蚁世界是一个封建社会,里面阶级分明,建造蚁塔采集食物,全是工蚁们的事。公蚁和母蚁负责生育。特别是那些公蚁们,只一味享受现成,是决不参预劳动的。
当公蚁的数量还少于工蚁的时候,塔蚁王国的生存就维持发展。公蚁孳生很快,经过几年时间,就大大超过工蚁的数量。公蚁们把库存的食物全部吃光以后,就疯狂地啮食蚁塔本身,慢慢地把里面全部蛀空。一旦发生突然变化--而这种变化是必然要发生的--比喻突受暴风骤雨的袭击,蚁塔就会立即崩塌,瞬息之间整个建筑就成了塔蚁王国的坟墓。残存的塔蚁四散奔逃,再重新组合,慢慢地寻找地方建设新的蚁塔。
阅读训练
1.短文第自然段说明了“塔蚁”名字的由来。
2.“蚁塔”的最大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蚁主要负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短文向我们介绍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4:报恩塔阅读答案
报恩塔①
【明】张岱
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②,则报恩塔是也。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
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其衣褶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须眉不爽忽,斗榫合缝③,信属鬼工。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编号识④之。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⑤,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夜必灯,岁费油若干斛。天日高霁,霏霏霭霭,摇摇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烟缭绕,半日方散。永乐时,海外夷蛮重译⑥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
(选自《陶庵梦忆》)
【注释】①报恩塔:在南京中华门外报恩寺内,始建于三国,明成祖永乐十年重建,后毁于战火。②窑器:陶瓷器具。③斗榫(sǔn)合缝:形容榫头和卯眼非常适合,不露缝隙。④识:标记。 ⑤工部:指掌管工程建筑的衙门。⑥重译:言语不通需辗转翻译。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则报恩塔是也 (2)闻烧成时
(3)半日方散 (4)必顶礼赞叹而去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译文:
11.学校文学社为正在重建的报恩塔征集对联,请结合文章内容对出下联。(3分)
上联:造大窑器堪称奇迹
下联:
9. (4分)(1)这(2)听说(3)方才(4)离开(每空1分)
10. (4分)现在塔上损坏了一块砖,把砖的字号报给工部,工部下发一块砖来替补它,像当初就砌在那里一样。
(二)(12分)
11. (3分)示例:成一金身信属鬼工
学好语文并不难
第一, 要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我们要做到“乐之”,就必定要经过“知之”与“好之”。知语文为何物:它不是文学的天马行空,但却是文学的基石;它不是民俗的片言只语,但却是民俗的荟萃。它讲究语言规则上的约定俗成,因而免不了字斟句酌,所以即便上海语文卷不考字词等双基知识,我们依然不能忽略字词,因为它们是构成我们阅读、作文的元素,作文里写错别字也是要扣分的;它又讲究文学积淀的日积月累,不曾读过多少名著的人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不曾经常从名家手笔中吸取养分的人是无法做到下笔如神的。知道了语文为何物,就要好学语文。好学语文是要时常阅读,时常思考,时常动笔,不要因为别的科目任务繁重而放弃语文能力的训练,古人所谓“废寝忘食”“寒窗苦读”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境界。既然好学,就把语文看成是一种寓乐于学的过程,经过一番苦读诗书,自然会知道书中自有无穷境地,双基知识学以致用,阅读过程陶冶身心,写作文时释放自我,这些都是语文的乐趣。发现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你在语文之路上就成功了一半。接下来我再从各个角度去谈学语文的要点。
第二, 要懂得自主学习。企图靠老师讲得好、讲得深、讲得透,学生只管默默聆听、记忆就学好语文,这种想法已被无数事实证明:此路不通!因此,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作好自主学习规划,加大自主练习的力度,自奋其志,自求其通,也是一条极重要的语文学习规律。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的“教”不会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只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求理解,才能逐渐达到“自会读书,自能作文”的境界。
第三, 读书破万卷。要下定决心广泛而深入地阅读,所谓“勘破三春”。阅读时,要涵盖古今,包举文理,融会中外,首重哲学,这就叫“融会九流”。举凡人类心灵智慧的结晶,能开眼界、除迷狂、启思维、美德行、富心灵者,均可大读特读。尤请注意:不要只读文学作品,只读中国作家。鲁迅先生就曾经告诫我们:学语文的,要多多跨越语文的界限,去看看其它科目的书。试想一个读过科幻作品的人,与一个从未读过科幻作品的人,同样面对“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样的“怪题目”,谁更能写好?而只读中国作家的作品,更是大忌,中国固然有过无数优秀的文学作品,但也不要忽略外国文学上的闪闪明珠。有一个世界性的视觉,才能写出境界宽广的文章。
第四, 边读边记,胸有成竹。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模仿,模仿的榜样模板应该是什么呢?当然是前贤今人的成功之作。茅盾背《红楼梦》、苏步青熟读《古文观止》的例证,当是大家熟知的。通过长期艰苦的积累,在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语言范式”,形成“兴奋灶”,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腹有诗书”。运用这些“范式”,模仿着“说”,模仿着“写”,先求其“形似”,后求其“神似”,最后求其超越。这样,就很容易有学习的充实感、成就感、条理感,就不会再感到语文学习空泛、无力、不可捉摸。这种状态可以称为“胸有成竹”。
第五, 开动你的脑筋,积极地思考问题。不要被动地接受所读到的东西。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记》也强调:慎思、审问、明辨,就是要谨慎思考,审慎地发问,明确的分辨。在语文学习中,欲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先要多思:不论哪个学习环节、何种学习任务中,决不盲目接受任何未经自己思考的东西,这样方可保持自主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多读有味,多写有效,积累有益;次求深思:决不浅尝辄止,而要多方追问,务求水落石出,直至原形毕露;后求善思:不钻牛角尖,而是随时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克服情感干扰,理性分析和接受老师的点拨、同学的帮助,方可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建立起融通、灵慧、深刻、严密的思维个性。
第六, 下笔如有神。使自己的情思“深”、“广”,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同时,必得加上一个字:“写”!“写”可以酝酿和升华情感,“写”可以廓清和锻造思想。坚持写日记,这是许多伟大成功者的良好习惯;至少要坚持每周练习写作两次:生活札记一篇,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鲜活素材;读书笔记一篇,养成阅读习惯,整理读书收获。三年里,能写到三至五万字,是基本量的要求。如此,方可谓“笔磨秃”。平时笔磨秃,考场上自然下笔如有神。
篇5:屈原塔阅读答案
苏轼
自注:在忠州①,原不当有塔于此,意者后人追思,故为作之。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②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注】①忠州:古属楚地,但屈原并未去过那里,生平事迹也与忠州无关。②南宾:隶属于忠州。
11.本诗分三段:前八句写 ,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 。(4分)
12.本诗内容涉及我国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下列与这个节日相关的诗句是(3分)
A.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B.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C.浴兰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
D.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
13.诗中代指屈原的一项是(2分)
A.楚人 B.奉佛人 C.古人 D.大夫
14.下列使用对比手法强化议论力度的一组是(3分)
A.屈原赴死之决绝 B.富贵之短暂
世人眷怀之不绝 声名之无穷
C.沧江之投饭 D.屈原持志之高洁
龙舟之竞渡 作者景仰之无限
15.学校修建“中华文化名人画廊”,请你从屈原和苏轼中任选一人,拟写100字左右的介绍。有关这位文化名人的.介绍要求涉及下列内容:①时代,②地位,③著名作品,④诗文名句,⑤对后世的影响。(6分)
答案:
11.(4分)端午节投粽子、赛龙舟习俗与屈原的关系 赞美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
12.(3分)C
13.(2分)D
14.(3分)B
15.(6分)符合要求,表达准确,语言顺畅
篇6:从地球变暖谈起同步测试题及答案参考
从地球变暖谈起同步测试题及答案参考
从地球变暖谈起
1.地球表面的最低气温大约是-88.3℃,读作( )
A.负88.3度
B.摄氏负88.3度
C.负88.3摄氏度
D.88.3摄氏度
2.人们常说今天最高气温是摄氏16度,其错误是 。[来
3.如图4.1-2所示是一只正放的温度计的一部分,它的读数是( )
A.16℃
B.4℃
C.-4℃
D.-16℃
4.小明将两支内径粗细不同、下端玻璃泡内水银量差不多相等的温度计,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他观察到的水银柱上升的高度和温度计示数分别是( )
A.上升高度一样,示数一样
B.内径细的升得高,它的示数亦大
C.内径粗的升得低,但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相同
D.内径粗的升得高,示数也大
5.下面是小红做测量液体温度的一些实验步骤,请你按照正确的顺序,把下面的编号有序地排列出来。
A.观察温度计里水银柱液面,当液柱不再升高时,记下读数
B.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C.估测液体的温度
D.从被测物体中取出温度计,放在稳妥的地方,整理好仪器
E.此温度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F.读数时眼睛视线应与温度计里细玻璃管内的水银液面相平
正确的实验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某同学测量一杯水的温度,选好一只量程适当的温度计,他将温度计插入热水中后立即拿出来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指出该同学操作的两项错误之处。
(1)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明自制了一支温度计,但没有刻度。请你想出两种方法给温度计标上刻度。
【参考答案】
1.C
2.摄氏度作为温度的单位,不应分开读
3.C
4.C
5.CBEAFD
6. (1)插入后要等液面稳定再读数,不能立即读数
(2)常用温度计不能拿出来读数
7.方法1:把温度计放进冰水混合物中,温度计内液面到达的.刻度规定为0℃,把它放在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液面到达的刻度规定为100℃,把0℃和100℃之间100等分。方法2:找一只准确的温度计,把它们放到同一杯水中,根据准确温度计的示数标出待刻度的温度计液面相应的温度;再把它们同时放入另外的与前面温度不同的水中,采用类似的方法标出另一个刻度,然后根据这两个刻度值给该温度计均匀地划上其他刻度。
篇7:从香菱学诗谈起阅读答案引用香菱目的是
从香菱学诗谈起阅读材料
①《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②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后,几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志学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向别人求救,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们称她为“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了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
③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虚心好学。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要不耻不知。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写作,正是从对政治经济学的“不知”开始的。1842年至1843年间,马克思和他的论敌发生了关于经济问题的论战。因为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对经济进行深刻的研究,曾一度使他“陷入困难的境地”。他下决心研究它,终于战胜了论敌,并积累了大量材料,写成了《资本论》。马克思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⑥要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载:“子贡问曰:‘孔文于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要不耻于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这就是成语典故“不耻下问”的由来。自古以来,有成就的读书人讲起经验,受过挫折的人谈到教训,往往都会谈到“不耻下问”。我国南北朝时杰出的农业学家贾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读,知识渊博。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但是,这样一位有学识的科学家,还向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最低贱的农夫求教。一些人知道了这件事,就冷嘲热讽地说:”赫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羊倌求教,岂不太失体面了吗?”但贾思勰毫不在意,坚持像小学生那样,拜能者为师。
⑦要不耻相师。古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意思是说,【甲】老师并不一定样样都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不如老师。【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为只有样样胜过自己的人才可以拜他为师。是大可不必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个人要想真有长进,并有所深造,不仅需要梅“逊雪三分白”的________,而且还要有雪“输梅一段香”的__________,放下架子,不耻相师。我国清代的张曜,因仅有战功而不大识字,在朝上受了些气。他的妻子是个读书人,他决心跟妻子学字。一天他穿了朝服,三拜九叩,拜妻子为师。从此他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向妻子求教,知识一天天丰富起来,到他任巡抚的时候,有人说他“目不识丁”,他便上
奏皇上面试,结果使一些抱有成见的人瞠目结舌,个个叹服。
⑧以上谈到的虚心好学的三个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从“不耻”开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学到一些本领。
从香菱学诗谈起阅读题目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从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三个方面论证了这一论点。
2.根据你的理解,在第④段横线处写一句话,使文章结构完整。
第④段横线处应写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3.阅读第⑦段,回答问题。
(1)说说“不耻相师”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在第⑦段两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第⑦段两处横线上应填写的词语是: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应在文中甲、乙哪一处?为什么?
从香菱学诗谈起阅读答案
1、要虚心好学;要不耻不知,要不耻下问,一不耻相师。
2、怎样虚心好学呢?(或“什么叫虚心好学呢?”
3、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②谦逊、谦虚、虚心等。雅量、度量、胸怀等。③乙处:因为它不是解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从“语义连贯”的角度回答也可)。
篇8:报恩塔文言文阅读答案
《报恩塔》阅读原文
【古文阅读】
报恩塔①
[明]张岱
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②,则报恩塔是也。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
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其衣褶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须眉不爽忽,斗榫合缝③,信属鬼工。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编号识④之。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⑤,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夜必灯,岁费油若干斛。天日高霁,霏霏霭霭,摇摇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烟缭绕,半日方散。永乐时,海外夷蛮重译⑥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
(选自《陶庵梦忆》)
[注释]①报恩塔:在南京中华门外报恩寺内,始建于三国,明成祖永乐十年重建,后毁于战火。②窑器:陶瓷器具。③斗榫(sǔn)合缝:形容榫头和卯眼非常适合,不露缝隙。④识:标记。⑤工部:指掌管工程建筑的衙门。⑥重译:言语不通需辗转翻译。
《报恩塔》阅读题目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则报恩塔是也 (2)闻烧成时
(3)半日方散 (4)必顶礼赞叹而去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小题3:学校文学社为正在重建的报恩塔征集对联,请结合文章内容对出下联。(3分)
上联:造大窑器堪称奇迹
下联:
《报恩塔》阅读答案
小题1:(4分)(1)这 (2)听说 (3)方才 (4)离开(每空1分)
小题2:(4分)现在塔上损坏了一块砖,把砖的字号报给工部,工部下发一块砖来替补它,像当初就砌在那里一样。
小题3:示例:成一金身信属鬼工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是《江苏省南京市20xx年中考语文试卷》的阅读理解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方法: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是”“去”两词的翻译,常考。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是《江苏省南京市20xx年中考语文试卷》的阅读理解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方法: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 “以字号”“生成”的翻译。
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是《江苏省南京市20xx年中考语文试卷》的阅读理解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此题考查学生仿写能力,方法:从对联的特点考虑,一是字数要相等;二是词性相当;三是结构相称;四是节奏相应;五是平仄相谐;六是内容相关。
篇9:塔阅读理解附答案塔阅读答案
塔阅读理解附答案塔阅读答案
《塔》阅读材料
阅读说明文《塔》,完成下列问题。
塔是随佛教进入中国的。相传释迦牟尼死后,其火化的骨殖变成许多黑白珠子,名“舍利”,诸弟子将其埋葬,并在地面筑一个圆形坟丘,顶上立一根“刹”以为装饰,名曰:“悉堵婆”。简称为“塔”。
当佛教在东汉传到中国后,作为佛教的崇拜物,“塔”的形象也随之而来。但是,面对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印度的“悉堵婆”并不能被人们所接受,而只能作为一种标志放在塔顶上,这就是最早的楼阁式塔的来历。
楼阁式塔是仿照我国传统多层木构架高楼建造而成。我国现存唯一楼阁式木塔为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它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这庄塔高67.31米,共9层。塔身平面为八角形,建于砖台基座之上,底层包砌在厚达一米的土坯墙内。经过多次地震,该塔仍保存完好,表观了中国古代建筑师精湛的技术。
密檐塔是由楼阁式塔发展变化的另一种类型,它的建筑材料一般用砖、石。这种塔的特点是底层较高,上施密檐7至13层,一般不供登临眺览。现存最早的密檐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532年),位于河南登封嵩山,称为嵩岳寺塔。塔身呈现12边形,每个角有砖砌的倚柱,各面的门和龛上都饰有印度式的火焰拱券。塔身为150层砖檐,排列紧密并富于节奏惑,最上面是一个砖砌的“悉堵婆”式的刹,它的创作构思,既摆脱了汉魏传统的楼阁,也不拘泥于印度的形式,而着力表现宗教在人们心中唤起的那种深邃而又神秘莫测的力量。此外,陕西西安的小雁塔,云南大理的崇圣寺塔也属于这一类型。
塔的类型还有喇嘛塔(如北京妙应寺白塔)、金刚宝座塔(如北京大正觉寺)和墓塔(如河南登封净藏禅师塔)等数种。
《塔》阅读习题
1、对文中提到的“刹”、“悉堵婆”、“塔”和“楼阁式塔”四个概念间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悉堵婆”就是“刹”或“楼阁式塔”简称为“塔”。
B、“刹”和“楼阁式塔”,都是“悉堵婆”的组成部分,简称为“塔”。
C、“悉堵婆”就是“塔”,“刹”是它的组成部分,“楼阁式塔”是它的一种类型。
D、“刹”和“塔”是“悉堵婆”的不同称法,“楼阁式塔”是它的一种类型。
2、文中“它的创作构思”的“它”字指代的是( )
A、密檐塔B、嵩岳寺塔C、塔身为15层砖檐,排列紧密并富于节奏感
D、最上面是一个砖砌的“悉堵婆”式的刹
3、对“山西佛宫寺释迦塔”和“河南嵩岳寺塔”的共同点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①起源于印度 ②现存唯一 ③塔层为单数 ④塔身平面为12边形 ⑤用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 ⑥塔顶上有“悉堵婆”式的刹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说法,与原文的材料不符合的一项是( )
A、从千姿百态的佛塔,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建筑成就。
B、从千姿百态的佛塔,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审美趣味。
C、从千姿百态的佛塔,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建筑中,“塔”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D、从千姿百态的佛塔,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塔》阅读答案
1C
2B
3A
4C
篇10:说明文塔的阅读答案
说明文塔的阅读答案
塔是随佛教进入中国的。相传释迦牟尼死后,其火化的骨殖变成许多黑白珠子,名“舍利”,诸弟子将其埋葬,并在地面筑一个圆形坟丘,顶上立一根“刹”以为装饰,名曰:“悉堵婆”。简称为“塔”。
当佛教在东汉传到中国后,作为佛教的崇拜物,“塔”的形象也随之而来。但是,面对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印度的“悉堵婆”并不能被人们所接受,而只能作为一种标志放在塔顶上,这就是最早的楼阁式塔的来历。
楼阁式塔是仿照我国传统多层木构架高楼建造而成。我国现存唯一楼阁式木塔为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它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这庄塔高67.31米,共9层。塔身平面为八角形,建于砖台基座之上,底层包砌在厚达一米的土坯墙内。经过多次地震,该塔仍保存完好,表观了中国古代建筑师精湛的技术。
密檐塔是由楼阁式塔发展变化的另一种类型,它的建筑材料一般用砖、石。这种塔的特点是底层较高,上施密檐7至13层,一般不供登临眺览。现存最早的密檐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532年),位于河南登封嵩山,称为嵩岳寺塔。塔身呈现12边形,每个角有砖砌的倚柱,各面的门和龛上都饰有印度式的火焰拱券。塔身为150层砖檐,排列紧密并富于节奏惑,最上面是一个砖砌的“悉堵婆”式的刹,它的创作构思,既摆脱了汉魏传统的楼阁,也不拘泥于印度的形式,而着力表现宗教在人们心中唤起的那种深邃而又神秘莫测的力量。此外,陕西西安的小雁塔,云南大理的崇圣寺塔也属于这一类型。
塔的类型还有喇嘛塔(如北京妙应寺白塔)、金刚宝座塔(如北京大正觉寺)和墓塔(如河南登封净藏禅师塔)等数种。
1、对文中提到的“刹”、“悉堵婆”、“塔”和“楼阁式塔”四个概念间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悉堵婆”就是“刹”或“楼阁式塔”简称为“塔”。
B、“刹”和“楼阁式塔”,都是“悉堵婆”的组成部分,简称为“塔”。
C、“悉堵婆”就是“塔”,“刹”是它的组成部分,“楼阁式塔”是它的一种类型。
D、“刹”和“塔”是“悉堵婆”的不同称法,“楼阁式塔”是它的一种类型。
2、文中“它的创作构思”的“它”字指代的是( )
A、密檐塔
B、嵩岳寺塔
C、塔身为15层砖檐,排列紧密并富于节奏感
D、最上面是一个砖砌的“悉堵婆”式的`刹
3、对“山西佛宫寺释迦塔”和“河南嵩岳寺塔”的共同点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①起源于印度 ②现存唯一 ③塔层为单数 ④塔身平面为12边形 ⑤用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 ⑥塔顶上有“悉堵婆”式的刹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说法,与原文的材料不符合的一项是( )
A、从千姿百态的佛塔,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建筑成就。
B、从千姿百态的佛塔,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审美趣味。
C、从千姿百态的佛塔,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建筑中,“塔”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D、从千姿百态的佛塔,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附答案:
1C 2B 3A 4C
篇11:白色的塔阅读答案参考
白色的塔
程玮
还记得那座塔吗,白色的塔?
那时候,我们樱桃沟还藏在大山的皱褶里,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通向外面的世界。外面是什么样儿的?我们不知道。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那重重叠叠的绿色的山峦后,隐隐约约地出现了一个白色的东西,像一座塔似地高高矗立着。远远看去,那白塔般的影子就像大海里的一片白帆。
要是能去那白色的塔影前亲眼看一看,该多好呵!于是,我们壮着胆子,站在路边,远远地见汽车来了,便招招手。可汽车像没长眼睛一样,径直开了过去。
终于有一次,一辆卡车吭哧吭哧地爬上坡来,就自儿停了下来。车门打开,一个满脸络腮胡子的大叔跳了出来,“妈的,这老爷车!”他骂骂咧咧地打开了车盖。我们还是满怀希望地悄悄围了上去。等他拾掇好汽车,便壮着胆子开口了,“大叔,捎我们一段路吧!”络腮胡子转过脸来,不耐烦地问:“捎你们?你们干吗去?” “去看,白塔!” “白塔,哪来的白塔,去去!”他朝我们扬扬结实的拳头,钻进汽车,一溜烟地开走了。
看来,搭车是没指望了。我们决定扒车。
没几天,我们就发现经常过往的汽车中,有辆卡车开得特别慢,上坡时喘得几乎要断气。车上的油漆一点儿都没有亮光了。更妙的是,它后面没有挡板,而且居然还有一截脚踏梯子。这简直是为我们特意安排的。
第二天,我们早早地来到坡坎上。日头正中了,那辆车才在转弯处出现。我们躲在路旁的树丛里,瞅着那车头喘着气刚刚从我们面前爬过,我们便蹿出来,终于爬了上去。我们真快活呀,白塔的梦终于要实现了。突然车停了。一个人已经恶狠狠地跳上车,把我们像拎小鸡一样拎起来,扔到了路边的草丛里。
“再扒车,看我压死你们!”正是那个络腮胡子,他从车窗里伸出头,炸雷似地吼了一声,便开着车走了。真是冤家路窄!我们气得在后面追着汽车喊:“叫你翻车,叫你翻车,叫你四个轱辘朝天转!”骂是这样骂了,可总觉得不解恨。我们立下誓言,非乘乘他那辆破车不可!
从此,我们一有机会就去公路边溜达。而络腮胡子仿佛看透了我们,一到这段路,就拼命地把车开得快一些,让我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它扬起一溜烟尘远远而去。有一回他在一个拐弯处撞上我们,甚至刹住车,探出头骂:“免崽子,滚远一点!” “叫你翻车,叫你翻车,叫你四个轱辘朝天转!”我们一迭声地追着他的车子喊。
我们准备了一大堆烂泥、石块,要给他一点儿厉害看看。可是一连几天,我们都没发现络腮胡子的踪影,好像他已经知道了我们的阴谋,突然偷偷摸摸地上天入地了。
又过了几天。络腮胡子的车终于又出现了。没想到那车这回却停了下来。车上跳下一个圆头圆脑的小伙子。他冲着傻愣在一边的我们笑嘻嘻地吆喝着: “喂,小兄弟们,干吗呢?”我们相互看看,又看看小伙子身后的车,一点儿没错,正是络腮胡子的那辆破车。“哦,你们想搭车,是不是?这好办,上来吧!” “真的?”我们喜出望外。“当然,”他把我们塞进驾驶室里,发动了汽车,“去哪儿?” “白塔。”我们一齐指着远处那白色的塔影解释说,“喏,就是那儿,那不是白色的塔吗?”小伙子笑了:“那是什么白塔?走近了你们就知道了!”
汽车开动了。那连绵不尽的山峦第一次在我们眼里像有灵性似地活动了起来。白塔也开始在一道道山脊后时隐时现地移动着,真的像白帆一样慢慢地浮动起来了。在一个岔路口,汽车停住了。“到了,小兄弟们,看你们的白塔去吧!” 我们扑通扑通跳下车,想到了什么,终于忍不住打听:“叔叔,那个满脸胡子的,也开这辆汽车的,怎么不开了?”小伙子不笑了,他抚摸着方向盘:“你们认识他?”“对,他老不让我们乘车,他没你好!”小伙子慢慢地摇下挡风玻璃,看着远处,低声说:“他已经不在了。” “哪里去了?”“就是不在了。”我们突然明白过来,浑身打了个冷战:“为什么?”“我也不太清楚。听人说,他的车正路过这儿,有辆车油箱着了火。喏,就在那边,油箱若是一爆炸,整个井场,还有你们的白塔就完了。于是他跳上那辆着火的车,把车开走了。”“那后来呢?” “后来?又不是讲故事,还有什么后来呢。……”小伙子说了句什么,但我们谁也没听清。因为发动机又响起来了。
我们慢慢地沿着岔路走进去。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只小鸟在悄声悄气地鸣啭着。唉,什么话不能骂,偏骂那两句!
两旁的树越来越稀了。接着,又出现一个个黄帆布的房子。不会儿,那座白色的塔无遮无拦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呵,这原来是一座蒙着帆布的铁架子。有许多人戴着奇怪的铁帽子在围着它忙碌着。
哦,是钻井。哪里地下有宝物,哪里就有它。它也不是白色的。它上面有很多泥,还有很多油迹。不如我们所想象的洁白、神秘。它不是塔,不是白色的塔。
淡淡的雾从周围的树林里升起来,我们踏着车辙一步步往回走,不知怎么,我们总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后面严肃地注视着我们。回过头去,只见那井架高高地、庄严地矗立在树林中。衬着玫瑰色的天空,它又成了一座白色的塔。
它是塔。它真的是白色的塔。
白色的塔在大山深处矗立着。唉,那真的是很久以前的事儿了。可我们都还记着它。
题目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多处巧设伏笔,如“哪来的白塔?” “那是什么白塔?”等语句,从而让读者领悟只有真英雄而没有虚幻的白塔的构思。
B.小说先写“络腮胡子”粗鲁、不肯帮助“我们”,后写他危急时刻舍身忘我,欲扬先抑,
成功刻画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形象。
C.“什么话不能骂,偏骂那两句”以自责的语气,表现“我们”追悔莫及的心理,同时显示文明礼貌的重要性,丰富了作品的主题。
D.“我总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后面严肃地注视着我们”一句,说明了英雄的故事在孩子们内心深处引起了震动,促进了他们的成长。
E.小说语言讲究,如“他把我们塞进驾驶室里”的“塞”准确表现了驾驶室的狭窄,“他已经不在了”中“不在”切合司机的口吻。
(2)“络腮胡子”两次都不允许我们搭乘他的车,有哪些原因?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6分)
(3)“小伙子”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何作用?(6分)
(4)文章中“白色的塔”的含意前后有变化,请简单概括。(8分)
答案
(1)B(3分)D(2分)E(1分) A(只有真英雄而没有虚幻的白塔的主旨,“没有”二字错,看最后一题解答便知)C( 同时显示文明礼貌的重要性,骂就是不文明) E( “不在”是讳饰,不关乎身份.故只得1分)
(2)(6分)①首次拒绝,与车子坏了,他心情烦躁有关系。②他不认为有什么白塔,故而拒绝。
③他为孩子们鲁莽、不顾安全扒车以及顽皮无礼而恼怒。(每点1分,大意相同即可)。一方面,他性子急躁,语言动作粗暴;另一方面,他又心地善良,关心的是孩子们的安全。(3分,大意同即可)
(3(6分)①在性格刻画上,他的个性与 “络腮胡子”的个性形成对比,从而衬托“络腮胡子”的严肃与“不近人情”。②在叙述方式上,巧妙嵌入 “小伙子”的讲述,从而避免了通篇全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单调,使行文变得活泼,故事显得真实、自然。③在主题表现上,他对“络腮胡子”的尊崇,更进一步显示了英雄的影响力与感染力。(每点2分,大意相同即可)
(4)(8分)①小说开始所写的“白色的塔”,是孩子们渴望了解新世界、探究新世界的一种象征,是一个美好的所在②随着孩子们走到近旁,发现平时隐隐约约的白塔却是布满泥巴、油污的井架 ③后来他们得知是“络腮胡子”拯救了这座井架,此时井架成为了一种充满崇高敬意的英雄形象④最后,现实的井架与理想的白塔合体,融入了孩子们对理想、现实和人生的全新领悟,成为了孩子们永远的精神之塔。(4点大意同即可,每点2分)
篇12:《报恩塔》阅读练习及答案
《报恩塔》阅读练习及答案
[明]张岱
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②,则报恩塔是也。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 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
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其衣褶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须眉不爽忽,斗榫合缝③,信属鬼工。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编号识④之。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⑤,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夜必灯,岁费油若干斛。天日高霁,霏霏霭霭,摇摇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烟缭绕,半日方散。永乐时,海外夷蛮重译⑥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
(选自《陶庵梦忆》)
[注释]①报恩塔:在南京中华门外报恩寺内,始建于三国,明成祖永乐十年重建,后毁于战火。②窑器:陶瓷器具。③斗榫(sǔn)合缝:形容榫头和卯眼非常适合,不露缝隙。④识:标记。⑤工部:指掌管工程建筑的衙门。⑥重译:言语不通需辗转翻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则报恩塔是也>(2)闻烧成时
(3)半日方散(4)必顶礼赞叹而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3.学校文学社为正在重建的报恩塔征集对联,请结合文章内容对出下联。(3分)
上联:造大窑器堪称奇迹
下联:
【参考答案】
1.(4分)(1)这; (2)听说; (3)方才; (4)离开(每空1分)
2.(4分)现在塔上损坏了一块砖,把砖的字号报给工部,工部下发一块砖来替补它,像当初就砌在那里一样。
3.(3分)示例:成一金身信属鬼工
★ 写世界之窗左右
★ 感受首尔公共交通
【《从埃菲尔塔谈起》阅读答案(合集12篇)】相关文章:
文艺唯美伤感句子精选2023-08-30
安徒生童话故事第:各得其所Everything in the Right2023-04-12
《沃尔塔瓦河》教案2022-04-30
女性励志电影《女王》2023-06-28
初中作文:埃菲尔铁塔上的自信2023-09-23
《被骗》阅读答案2023-02-07
素琪安徒生童话2023-12-02
“二哥”伊万作文2022-10-31
校园文艺活动策划书2024-01-11
初一音乐《祖国颂》教案2022-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