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学设计)(集锦16篇)由网友“泽祥”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有的人(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有的人(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学设计)
课 题 20.有的人 课 型 新授 第 1 课时
教 学 目 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重 点 分 析 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难 点 分 析 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教 具 准 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引导: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课件出示):
2、教师小结: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然而,事隔,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组织学生读诗
2、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3、指名读,师生评议。
4、组织全班齐读诗歌
自主感悟,自由表达
1、布置自学题目,小组合作自学课文内容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3、集体交流学习心得,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4、指导朗读
联系实际,总结反思
1、引导学生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引导说话
布置作业
1、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2、根据本单元小课题研究情况,办一期手抄报:“走近鲁迅”。 1、指名让学生朗诵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听教师小结
3、齐读课题
4、学生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
5、学生读诗,师生评议(读的好不好?哪儿读得好,哪儿读的不好?)
6、齐读,注意读出感情。
7、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读。
8、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结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对鲁迅的了解以及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理解和体会。(可以谈难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深刻含义,也可以点评诗人的斟词酌句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
9、交流学习心得
10、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深刻的句子。
1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1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13、课下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
[有的人(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学设计)]
篇2:习作五(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学设计)
课 题习作五 课 型 新授 第1、2课时
教 学 目 标 1、完成习作:通过一两件事写出一位小伙伴的特点,也可根据所给材料进行合理的续写。
2.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作文的不足之处并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重 点 分 析 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作文的不足之处并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难 点 分 析 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作文的不足之处并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教 具 准 备 小黑板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交流谈话,激趣导入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交谈兴致很浓,都介绍了自己记忆中印象深刻的一个人。谈到了自己的小伙伴的特点。大家都有了强烈的写的欲望,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我们的小伙伴。
选材命题,明确要求
1.复习指导,范文引路
2.开启思路,确定对象。
3.题目举例,拓展思维:
《爱国的肥猫》写一个外号叫肥猫的同学的爱国事例。
《馋猫记事》写一个特别嘴馋的朋友。
试写初稿,进行修改
1.组织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修改
3.组织组内互读互改。
4、组织再次修改习作,抄写习作
优秀习作赏析
1、引导学生读自己的文章。提醒其他学生认真倾听。
2、师生共同评价学生所读文章,指出优点,点明不足。 1、听教师导入本课
2、复习《少年闰土》的写作方法,明确怎样写出人物的特点来:抓住人物的的语言 、行动、神态来表现人物,不仅可以把人物写活,而且能够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写得打动人心。
3.思考并回答问题,确定写作对象:我的写作对象是谁?他有怎样的特点?围绕这一个特点,可以用怎样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这几件事情可以怎样安排顺序?
4.听教师例举范例,拓展写作思维
5.进行习作,
6.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7.组内互读互改。
8、朗读赏析,交流评议
A.每小组推荐一至两位同学,教师作适当调整,由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B.学生交流评议,重点注意是否写出了特点。
C.教师点评。
9、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清楚认真地抄写在作文誊写本上。
10、学生毛遂自荐,读自己习作中的精彩语段。提醒其他学生认真倾听。
11、师生共同评价学生所读文章,指出优点,点明不足。
教学反思
[习作五(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学设计)]
篇3:《灯光》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重点 体会郝副营长生前所说的话,从而感受今天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11、灯 光
深情地 憧憬
壮烈地 牺牲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化设计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朗读
三、观察插图,理解课文2-5节
四、默读训练,理解课文6-10节
五、总结
1.师述:每当晚霞渐渐隐褪,带走最后一抹阳光时,意味着夜幕已悄然降临了。每逢此时,人们有的在灯光下欢聚一堂,叙说亲情;有的在灯光下愉快地作一次书中散步;还有的则徜徉于五彩缤纷的霓虹灯下的人流中,尽情地享受着休闲时光……灯光是人们夜色中的明珠,更是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朋友。(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十三课《灯光》中讲述了一个在解放战争时期,郝副营长憧憬灯光并为之献身的感人故事。
3.出示课题。
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自学课后习题,抄写词语。
1.请同学看插图,默读课文,找到文中描写插图的相应内容。
2.指名读文:
3.自由朗读,图文对照,请你谈谈你看懂了读懂了什么?
师抓要点,有机点拨。
“憧憬”是什么意思?他憧憬什么?为什么郝副营长对灯光的憧憬是深情的?
4.文中哪些地方要读出深情的语气?
5.引读,第二节中的第1、2句向我们交代了郝副营长是--(著名……经验),他今晚的战斗任务是--(由他……道路)
1.过渡:郝副营长美好的憧憬实现了吗?
2.齐读第10节。
3.师述,这位年轻的战斗英雄,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祖国下一代能拥有良好的学习条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自己却没来得及看到憧憬已久的电灯,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4.默读回答问题:
郝副营长从深情美好的憧憬到献出22岁的年轻生命而未见成电灯,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了呢?分小组自学课文
出示:默读回答问题。
(1)突击连的任务是什么?
(2)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为什么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
(3)郝副营长是怎样牺牲的?
5.交流自学情况:
6.师述:是啊,我们年轻的战斗英雄的壮举令人钦佩不已。他用壮烈地牺牲换来了围歼战的胜利,自始至终没有考虑个人的安危。他认为自己为革命的胜利而牺牲是毫无遗憾的。
7.选择文章的中心
出示小黑板,选择文章中心,并说明理由:
①歌颂了他热爱生活的好品质。(舍主取次)
②刻画了他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为大部队燃书照明自己牺牲的感人事迹。(主要内容)
③歌颂了他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孩子们能有一个幸福的明天而不惜献身的崇高品质。
8.指导朗读第6-8节
英雄可歌可泣的事迹令人敬仰,现在老师和同学们-起配合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至八节。
每当夜幕降临,我们都能在灯下学习生活,又怎能忘记那些诸如本文主人公那样的英雄们,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并为之发愤图强!
齐读课题
读课文、朗读
看插图,默读课文,找到文中描写插图的相应内容。
(读)大约一切准备……憧憬里去了。
自由读,谈谈读懂了什么
自读,指名读。
引读
齐读第2-5节,注意读出深情的语气。
快速默读第6-10节,哪一节中直接告诉了我们?
齐读第10节。
默读回答问题:
答题的方法与步骤。
(1)理解题意
(2)找出内容
(3)摘取要点
(4)组句答题
交流自学情况:
朗读第6-8节
完成课后题3,背诵6-9节 引导通读全文,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引导学生悟文章写作方面的特色。(倒叙、前后照应)
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走出回忆,悟作者对先烈的怀念;写由“灯光”所想到的,在读文中融入深深的怀念。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题3,背诵6-9节
[《灯光》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4:《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一、谈话导入,引出话题:
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每年3月12日是中国植树节。同学们养过花、种过树吗?你们通常是怎么照料它们的?生:(畅所欲言)师:你们都说了自己的想法,想不想知道有一个种树高人在培育树苗时是怎么做的?今天,老师就带你们走进语文第9课《桃花心木》去看一看。(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通大意:
1.林清玄资料
2. 请同学们自由读文,思考: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感受晓内容
默读课文,画出直接描写桃花心木的句子。
生:(生活动)指名读句子。
师:这么优雅自在、充满生命力的桃花心木,你们想看看吗?(课件出示)
师:这就是桃花心木,它是常绿乔木,树杆笔直,树冠茂盛,树高达15公尺以上,也就是我们五层教学楼那么高,甚至还要高。
师:(课件出示)瞧,这又是什么?生:桃花心木苗师“对,这就是桃花心木苗,难以至信,就是这么小的树苗居然能长成那样的参天大树,这得花费多少心血,经过怎样的精心照料啊?
师:如果你是种树人,你会怎样培育呢?
生:天天浇水、施肥。
生:给它除草。
师:那书中的种树人是怎样育苗的呢?现在请同桌一起读文,共同找出描写种树人培育树苗的句子。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板书:种树苗 天数 浇水 无规律 )
师: 这么粗心、不负责任的种树人为什么能培育出姿态优美,高大挺拔的桃花心木呢?老师奇怪了,你们奇怪吗?
生:齐声 :感到奇怪。
师:作者也奇怪了,(出示:奇怪的……越来月趣怪的……更奇怪的…..)快到文中找找,谁能带着感到奇怪的语气来试着读读。
四、研读感悟明道理
生:(读课文)
师:谁还能再试试(指导朗读)
点评:多读深入体会当时作者的奇怪及所产生的疑惑心理。
师:作者越来越奇怪了(出示:“我起先以为……..但是….”)那一段
师:谁来读读,能不能不改变句子的原意,把两个问句换一种说法。
生:但懒的人不会知道有几棵树苗枯萎了,忙的人不可能行事那么从容。
师:是啊,这样说不是也可以吗?可是作者为什么要用问句呢?
生:反问句更能增加作者当时奇怪的心理。
点评:通过插入的句子训练,让学生细读体会说法的不同,在表达意义上程度也不同,问句更能体现作者奇怪的心理。
师:是啊!真的好奇怪!面对我们的不解和疑问,种树人怎么回答的?快动笔画画种树人说的话。
生:(读书、动笔画)
师:画好了,谁原意当种树人来读读。(生读文,同时课件出示种树人说的一段话)
师:同桌一个扮演种树人,一个扮演作者,相互问一问说一说。(生活动)
点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要经常地跟别人交流,而交流最主要的手段是口语,那么,口头表达能力的强弱就直接关系到交流的效果,因此,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又因为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发展语言的黄金时期,那么,尽快培养学生清楚、准确地运用语言,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师:谁能用上“之所以……是因为……”这个句式说一说种树人的话
师:种树人的话你们都理解了吗?那老师来当记者采访一下,谁来当种树人。(指名)师:你好!种树人,你不按时给树苗浇水,有的树苗都枯死了,你不后悔吗?如果总来浇水并浇一定量的水结果会怎样?
生:不后悔,只有在不确定中寻找水源,拼命的扎根,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如果每天来浇并浇一定量的水,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习性,根就会浮在地表,无法深入地下。
师:听了你的话,我明白了你的良苦用心,你真是一个了不起的种树人。同学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树和育人一样。(板书:育人)种树人的话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你知道什么道理吗?
生:齐读“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课件出示)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这个“不确定”指什么?(师板书:不确定)
生:指生活的变化无常、经受困难或遭受不幸。
师:是啊!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尽管他们遭遇了不幸,但他们能勇敢的面对困难,这样的例子你能说说吗?
点评:由树联想到了人,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拓展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五、美读拓展升情感生:(举例说)
师:他们的事迹让我们感动,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样的面孔你海熟悉吗?(出示5.12地震中的小英雄的图片,让学生说他们的事迹)
师:这些孩子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坚强”,面对生活中的不幸,他们做到不放弃,勇敢的面对,他们才是(生齐: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师:让我们再一次为那些生活在很艰苦的环境中,但从不放弃努力的人们说一声(生齐: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师:我们很感谢种树人给我们的启迪,同学们:如果你就是那棵已经长大了的桃花心木,你想对谁说点什么?(课件出示)
生:(畅所欲言)
点评:通过种树人给的启迪,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环境造就人’的道理,让学生走进文本,换角色深入体会。师:同学们,这是一篇借物喻理的文章,学习了本课,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你从以下三道题中任选一题,写出你的心里话。(课件出示)生:(动笔写作)师:谁写好了,能给大家读读吗?生:(展示自己的习作,师给予评价)师:同学们: 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老师希望你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敢坚强的面对,做一个自强不息的孩子!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篇5:《位置》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位置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 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一、导入
1、我们全班有53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授
1、教学例1
(1) 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 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 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 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 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练习:
(1) 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 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例2
(1) 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 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 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 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三、练习
1、练习一第4题
(1) 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 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3、练习一第6题
(1) 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 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 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 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
练习一第1、2、5、7、8题。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用两个数据决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正确运用确定位置的方法解决有关的问题。
2、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
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说一说。
怎样确定物体的位置?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通常情况第1个数据表示什么?第2个数据表示什么?
2、练一练。
(1)介绍一下,你在班上的座位是第几列第几行,你的几个好朋友分别在第几列第几行。
(2)利用方格图标出你和你的朋友的座位。(电脑课件呈现)
(3)完成后,学生说一说座位的具体位置和表示的数据。
二、专项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一中第6~8题
1、第6题。
(1)画出三角形ABC向右和向左平移5个单位后所在的位置,并在顶点用A′B′C′表示。
(2)依据顶点A(1,1),写出其它各顶点的位置。
(3)观察各顶点位置,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2、第7题
(1)认真观察题目,然后填上数据。
(2)按顺序描述王玲的活动路线。
3、第8题
(1)认真读题,弄清题意。
(2)独立思考,设计编号的方法。
(3)反馈结果,全班交流。
三、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篇6:《有的人》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难点: 理解两种人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轻叩鲁迅,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幻灯出示鲁迅图片)
师:对,他就是鲁迅!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通过本组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这个中国伟大的革命者、思想家、文学家已经有了较深刻地认识,接下来让我们看一段影像资料。(课件播放《鲁迅》电影片尾葬礼部分)
师:看了这段影像资料,你心里体会到了些什么?
生说:(送葬的人多,鲁迅得到了许多人的尊敬和热爱……)
师:下面请大家再来读这段一遍,体会人民对鲁迅的尊敬和热爱。(课件出示文段)
师导接:是呀!“鲁迅死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1949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13周年,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地纪念鲁迅,著名诗人臧克家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了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生:齐读诗题两遍
二、听范读,理顺思路
1.自读诗歌。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走进诗歌--齐读一遍。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小节读一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样?为什么?(注意表扬:他读得很有感情,你点评得也很到位,掌声送给他们。)
2.听范读。
师:下面请大家来看一看、听一听朗诵家沙桐和长潇是如何诵读的这首诗歌的? (课件播放新诗会沙桐和长潇朗诵的《有的人》)
过渡:听了两位朗诵家的朗诵后,你是否有一种被感染了的感受呢?下面就请大家好好地学习这首一诗吧,好好体会鲁迅伟大的人生。首先,让我们来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及层次。
3.理思路。
师提问:这首诗一共有几节?可以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说后,师课件出示,再齐读段意。)
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 作者提出了对生和死的不同的观点。
第二部分(第2、3、4节):写了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
第三部分(第5、6、7节): 写了人民对待两种人的不同态度。
师提问:请同学们认真分析三部分之间是什么结构关系?(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是对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
三、品读重点句子、词语,理解诗意,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思考问题:
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它们的意思是否相同呢?(课件出示)
(每节诗前两句都是指反动统治者。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二)小组内交流,理解诗句意思。
看看你还有哪些诗句的意思是不明白的?先在小组内交流,把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吧。
(三)读重点句子,体会深层含义。
诗句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思考一:这一节写了几种人?(两种)他们指的是哪些人?(课件出示)
填空完成对这节诗的理解。(课件出示)
思考二: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课件出示)
前面的“活”是指人活着,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着。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课件出示)
诗句2.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哪个同学来读读这节诗?其他同学听后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节诗的?(温馨提示:注意红色的字词)
诗句3.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请同学跟老师一起来理解这句诗的意思。
诗句4.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这里的“摔垮”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诗句5.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请同学跟老师一起来理解这句诗的意思。
四、分角色朗读,体会表达方法。
1.朗读要求:
(1)男同学读每节诗的第一、二行,女同学读每节诗的第三、四行。
(2)要有感情地读,读出人民对反动派的恨和对像鲁迅这样的人的爱的感情来。
2读完成后思考:诗歌是为纪念鲁迅先生(“有的人”)而写,但为什么还要写反动统治者(“有的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更好地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的无比崇敬和爱戴之情
3. 请找出文中具体运用对比的手法的地方
1、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构成对比。
2、第二小节和第五小节构成对比。
3、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构成对比。
4、第四小节和第七小节构成对比。
五、领悟诗歌主旨。 (填空:课件出示)
六、拓展延伸。
1. 你还知道哪些像鲁迅一样一心为人民的典范呢?请你说一说。
图片出示鲁迅这样的人物(配解说)
2. 欣赏歌曲《八荣八耻》。
[《有的人》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篇7:回顾拓展五(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学设计)
课 题 回顾拓展五 课 型 复习课 第1课时
教 学 目 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交流对鲁迅的认识。
2、交流体会本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总结体会这类句子的方法。
3、积累鲁迅的名言。
4、通过阅读“鲁迅巧对先生”的故事,感受鲁迅的敏捷才思。
重 点 分 析 交流体会本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总结体会这类句子的方法。积累鲁迅的名言。
难 点 分 析 交流体会本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总结体会这类句子的方法。积累鲁迅的名言。
教 具 准 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交流平台
1、谈谈心目中的鲁迅
(1)学了本单元的课文,我们被鲁迅先生的才学和人格魅力所折服,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谈自己心目中的鲁迅。
(2)提出要求:可以就课文来谈,可以结合课外学习的收获来谈;可以讲同鲁迅有关的人和事,也可以说说读鲁迅作品的体会。
(3)自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4)指名交流汇报,师生评议。
(5)教师小结。
2、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教师提出问题:含义深刻的句子表面是一层意思,却暗含着更深的意义。那么本组课文中有哪些类似的句子,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去理解这些句子的?
(2)教师归纳总结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方法:
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
结合时代背景。展开丰富联想。……
日积月累
Y过渡:鲁迅先生的文章无疑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笔财富,这节课我们一起细细品读鲁迅先生文章中的脍炙人口、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
1、组织学生自读。指名读。
2、引导理解重点词语: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趣味语文
1、过渡:鲁迅先生的童年发生过许多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一个鲁迅巧对先生的故事。
2、指导朗读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出思考问题
4、布置作业
1、听教师导入
2、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3、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4、听教师小结。
5、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学生读教材中的内容,谈理解。
(2)学生找句子,交流体会方法。
(3)和教师一起总结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
6、学生自读。
7、理解重点词语:
千夫:众多的人。孺子:小孩子。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空耗:白白地消耗。无异:没有不同;等同。
8、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9、展示课外搜集的一些鲁迅先生的名言。
10、听教师引入
11、学生自读。指名读。
12、思考:周樟寿的对子妙在哪里?他为什么对得好?
13、文人巧对对联的故事还有很多,课后搜集此类故事,与同学们交流。
教学反思
[回顾拓展五(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学设计)]
篇8:《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2.在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感情的同时,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
课前准备:
1.收看关于动物方面的科普电视,尤其是关注海鸥。
2、收集关于“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动物和人一样,也有自己的爱憎、自己的情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组课文,在这一单元,我们将走入动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它们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一、学习导读,明确要求
1、学生自读单元导读部分。
2、指名说说本组课文的主题是什么,我们的学习目的是什么。
二、启发谈话,引发质疑
1.同学们,你喜欢海鸥吗?您见过海鸥吗?谁能说说自己平时见过的海鸥是什么样子的?
2.出示海鸥图片,海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谁想用一句话来赞美一下海鸥?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人与海鸥之间的真实故事。看着老师写课题,齐读。
4、说说读了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学生预设问题可能有:老人是谁?老人与海鸥感情怎样好?老人和海鸥之间有什么故事?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5、好,同学们的疑问可真多。在这里,我们先来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这位老人是谁?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了相关的资料,谁来说说这位老人的情况?
6、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给段落标上序号,注意将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看看有哪些不懂的词语,作上记号,可以和同桌一起交流。
三、检查效果,整体感知
1、谁来说说课文有几段?数清楚了吗?
2.学生分节读书,教师正字正音。指导理解相关字词。
3、通过读书,你弄懂了哪些内容?
4、还有哪些疑问呢?
5.如果请你用一个词语概括老人与海鸥之间的关系,你会选择一个什么词?(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可提示:其实,课文里就有这个词语,看谁能最先把它找出来)(出示那句话)齐读。
6、理解什么是“亲人”。你觉得课文中是谁把谁当成亲人?
7、是的,不仅仅是老人将海鸥当成了亲人,而海鸥也将老人当作了自己的亲人。
8、下面,请同学们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看看课文的哪些段落写出了老人把海鸥当作了亲人,哪些段落写出了海鸥把老人当作了亲人?
9、抽生回答。分成两部分。1-13这部分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14-17这部分表现了海鸥对老人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10、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看看这两部分中哪些语句让你特别感动,或者哪些地方有疑问,在文中标注出来。
11、好了,我看同学们的表情,就知道你们读进去了,批画的这些句子,我们下节课将详细地解决。
12、这节课,我们初步读了课文,感受到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浓厚情谊,下节课,我们将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四、作业:
书写课文中的生字,摘抄喜欢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悟深情(老人对海鸥的爱)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老人与海鸥的世界,去感受动物与人的真情。
2、请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边读边想,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老人把海鸥当作了亲人,关心照顾?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在感受最深的地方作批注。
3、抽生发言。学生可能会说出下面的一些句子。顺序是随机的。
老人把饼干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海鸥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着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1、师:这位同学划的是老人喂海鸥的片断。从这个片断中你读出了老人与一般人喂海鸥有哪些不同?哪几个词语最能表现出老人对海鸥的关心照顾?
(生抓住几个动词说)
2、师:那老人喂海鸥的节奏应该是怎样的?
生:老人喂海鸥的节奏是时而快时而慢的。
3、师:老人喂海鸥为什么时快时慢?
(生:①海鸥多就快,海鸥少就慢。②海鸥吃得快就快,海鸥吃得慢就慢。)
4、师:多有意思啊!表面上看来,是海鸥依着老人的节奏在起起落落,而事实
上是老人在依着海鸥的节奏边走边放。
海鸥来得多了,吃得快了,请你欢快地读读。(生①读)
海鸥来得更多了,吃得更欢了,请你更欢快地读读。(生②读)
海鸥吃得心满意足了,老人也放慢了速度,谁能这样来读读。(生③读)
5、师:这起起落落的海鸥,翻飞的白色,谱成了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在这乐谱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海鸥的鸣叫。海鸥扑翅膀的声音。老人的笑声,他在呼唤海鸥的声音。海鸥在扑着翅膀吃食。海鸥们围着老人飞,老人的笑容洋溢在脸上。)
6、师:你们看到了那么多,听到了那么多,感受到了那么多,让我们拿起书再来读读这段话。老师读老人的表现,大家读海鸥的表现。(合作读)
7、在这篇有声有色的乐曲中,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假如你就是这位老人,你会说些什么?
假如你就是一只小海鸥,你会说些什么?
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角色,写几句话。
师:哪些同学是写老人的,哪些同学是写海鸥的?老人与海鸥究竟在说些什么?
8、师:这么和谐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的是老人与海鸥浓浓的亲情呀!还有哪儿你感受到老人对海鸥像亲人一样?
在海鸥的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1、这位同学找的是写老人呼唤海鸥的句子,你觉得老人呼唤海鸥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通常谁会给谁起名字?(父母会给自己的孩子,长辈给晚辈)
3、他是用怎样的语调呼唤这些孩子的?
理解“亲昵”、“抑扬顿挫”。
4、这哪是在叫啊,这分明一首歌。谁来把这一段读一下。学学老人抑扬顿挫地呼唤海鸥。
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的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1、从老人的外表描写,你能感受到什么?(勤俭、贫穷)
(抓三个“褪色”。)
2、从第二句话能体会到什么?
(老人无私地对海鸥的付出,这是源于老人对海鸥的爱。)
3、老人仅仅是一个冬天这样来到翠湖边给海鸥喂食吗?看看课文后面哪句话说明他不止是一个冬天来给海鸥喂食?
投影出示:
“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十多年啊,十多个冬季,多少个日子啊……
无论 ,老人每天 ___
无论 ,老人每天
无论 ,老人每天 ___________
4、投影出示,补充资料,找学生读。
被昆明人称为“海鸥老人”的吴庆恒生前孤身一人每月308元的退休工资有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老人平时几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往往要到中午12点多才能赶到翠湖,喂一阵海鸥,老人又得赶在3点前步行回西郊昆明化工厂。
四元五角一斤的饼干,老人毫不吝啬买给海鸥吃,他知道那是海鸥最喜欢的美食;他还经常买来鸡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钱一包的金沙江香烟。
5、读了这两段文字,你又有什么体会?
6、一起来将这段话有感情地读一遍。
7、师:十多年的冬天,几千个日子,几万里的路程啊,老人与海鸥就是这样相依相伴,在老人的心中,海鸥就像他的--生:儿女;在海鸥心中,老人就是他们的--生:父亲。老人与海鸥,他们就是--生:亲人。
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
1、生动是怎样的表情?
2、老人为什么谈起海鸥就会有这样的神情?
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
1、师: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老人在企盼什么?
(老人在企盼能到海鸥休息的滇池边去看看;企盼着明天海鸥再飞来。)
2、师:你读懂了老人的心,抓住了“企盼”的眼神就能读好这一自然段。齐读。
二、品读课文,感悟深情(海鸥对老人的送别)
1、老人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照顾、喂养海鸥,和海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可是有一天,老人去世了……当老人的遗像出现在湖边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15-17自然段,想一想,海鸥的哪些举动让你意想不到。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关键词语,认真体会。
2、汇报自学所得,教师相机点拨。
抓住以下重点词句,感悟海鸥对老人的一片深情(学生自主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相关语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情朗读)。
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1、为什么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
(平时海鸥会以高兴的语调欢迎老人,见到老人是无比快乐的。而此时老人不见了,只剩下遗像,海鸥惊恐、疑惑更感到悲伤。这句话中感受到海鸥已经意识到今天的老人与平时大不一样,不说话,也不给它们喂食,它们明白老人已经去世了,所以它们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声声在呼唤老人。)
2、师:是呀,它们连声鸣叫着,是在急切地呼唤自己的亲人哪!你能把这种急切的心情读出来吗?
(抽生读;齐读)
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仪容的亲属。
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站成两行。他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1、海鸥为什么要这么做?
(为老人守灵,与老人做最后的告别,已经把老人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因为老人十年如一日照顾喂养海鸥,把海鸥当作是自己的亲人,海鸥也把老人当作它们的亲人。)
2、师:你会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课文,非常好。从这段话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海鸥也像人一样,他们有着人一样的情感。从“纷纷落地”能够看出海鸥们虽然没有人指挥,却如同有人指挥一样站成两行。从“站成两行”能够看出海鸥们对老人的敬仰和爱戴。它们“肃立不动”能够看出它们对老人的去世非常悲痛、非常难过。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老人去世后,海鸥们对老人的怀念与牵挂。)
3、师: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学生感情朗读。)
4、师:这样的场面,相信无论谁都会为之动容。想读这一句的同学我们一起来读,和海鸥一起向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告别吧!(学生齐读)
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他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在学生找出上述一句时出示下面两句话,让学生阅读、比较,体会“扑”字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用词的准确。)
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他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飞过来。他们大声鸣叫着,翅膀飞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1、你觉得课文中的“扑”能不能换成“飞”?
(生:我认为不能换成“飞”,因为“扑”的速度快、力量大一些,说明海鸥对老人的感情特别深,舍不得让老人离开。)
2、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海鸥舍不得老人离去,希望老人留下来,永远和它们在一起,哪怕只是老人的一张像也好。因为海鸥和人一样,也是有感情的,而且很丰富,他们和老人建立的深厚的感情,他们失去了一位好朋友,感到伤心、难过。)
3、“白色旋涡”写出了海鸥飞得怎样?为什么会这样飞?
(从“飞动的白色旋涡中”我体会到了海鸥们是那么地舍不得老人,他们在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留恋,体现了海鸥对老人那令人震撼的深情。)
3、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句好不好?
三、想象情景,诉说心声,随堂练笔。
1、是呀,面对老人的遗像,海鸥们翻飞肃立,声声鸣叫,是在表达着对老人的呼唤,是在诉说着自己的思念。
2、(出示画面及写话提示)想象一下,海鸥们似乎在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假如你是那群海鸥中的一个(“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此时此刻你会诉说些什么?先想一想,再写下来吧。
3、交流写话,升华情感
师:写好后先读给同桌听一听。
师:下面就请同学来代表海鸥站在老人的遗像前,说一说心里最想说的话吧。
师:真心的表白,太感人了!还有谁要说吗?
师:相信老人已经听到了你的呼声。还有谁想倾诉你的衷肠?
师:此时,老人一定听到了懂事的孩子让老人放心而去的话语。
师:这么多的海鸥来给老人送别,哭诉的场面是多么悲壮啊!从同学们的声声倾诉中,可以看出课文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同学,深深感动了老师,也会深深触动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4、师:老人去世后,他心中恋恋不舍的是什么呢?让我们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如今,海鸥老人的事迹感动了昆明的市民们,在翠湖边,市民为了纪念这样一位关爱动物的老人,为他修筑了一座铜像。(出示课件)每到海鸥飞临翠湖边的季节,就会有许多市民像当年的老人一样,给它们喂食。老人虽然已经去逝,但他关爱动物的善举将永远在人们中间传承下去!
2、看着这幅画面,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想说些什么呢?
3、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题。
五、作业设计:
选读一篇最打动你的描写人和动物之间深厚感情的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喂
老人 (亲人) 海鸥
送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篇9:少年闰土(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学设计)
课 题 17、少年闰土 课 型 新授 第 1 课时
教 学 目 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 点 分 析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难 点 分 析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教 具 准 备 课件:课文插图、鲁迅介绍及重点语句。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我国有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立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学生回答后,出示课本75页图。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认识、了解鲁迅先生吧!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少年闰土》。随机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组织分段朗读课文
2、教师巡视指导朗读。
3、启发质疑。(学生可能会提出不理解“其间、无端、素不知道、如许”等词语,教师可通过后面的练习帮学生理解;如果提出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可放在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4、出示练习:把下面的词语与正确的解释连线:
5、引发思考,启发谈话
初识闰土,了解特点
1、提出思考问题,并出示重点理解的句子
(1)他正在厨房里……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2)他见人很怕羞……我们便熟识了。
2、引发学生思考,教师适时板书: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
3、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疑问
结合“他见人很怕羞……我们便熟识了”体会闰土具有年少、健康、天真、活泼的特点。
随文练笔,进行仿写
1、让学生结合对闰土外貌描写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
2、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
3、组织学生做游戏
1、随着教师的导入进入本课的学习
2、全班齐读课题。
3、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默读课文,在课本空白处作简单的批注,在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并想一想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学生自读圈画,
5、质疑。(学生自读后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或句子,然后全班交流解决)
6、完成练习:连线
其间 只知道
无端 稀奇
素不知道 如此
如许 从来不知道
希奇 其中
单知道 无缘无故
7、说说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谈多少就谈多少)
8、思考:“我”和闰土第一次见面时,闰土是什么样子的?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9、思考并回答: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10、思考并回答:从闰土的外貌特点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少年?
11、结合对闰土外貌描写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抓住人物的特点)
12、用几句话描写一位同学的外貌。
13、一位学生读,其他同学猜一猜他写的是谁。(如果同学们能很快猜出来,就说明他写得像,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特点)
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学设计)]
篇10:《解比例》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35例2、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理解解比例的意义,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正确的解比例,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列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什么叫做解比例
2、我国国旗的长与宽的比是3:2,如果我们学校的国旗长是240厘米,求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多少厘米?
(1)你会解答吗?独立解答后,同桌间相互说说想法。
(2)反馈交流
①240÷3×2=160(厘米)
②解:设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 厘米。
240: =3:2
3 =240×2
=240×2÷3
=160
答: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160厘米。
(3)你是怎么想的?
二、关键点拨
1、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1)你明白第二种解法的意思吗?
(2)国旗长和宽的最简整数比和实际长度比可以组成比例,所以可以把国旗的宽设为 厘米,建立比例240: =3:2,再通过解比例求出 的值。
(3)小结:这种方法叫做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解比例的方法
(1)你是怎样解比例240: =3:2的?
(2)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3:2的比值,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 的值。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出 的值。
(4)怎样才可以确定 的值是正确的?(检验)
(5)你更喜欢哪种解法?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解下面的比例
:10= : 0.4: =1.2:2 =
2、把左边的三角形按比例缩小后得到右边的三角形,求未知数X。(单位: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3、小丽调制了两杯蜂蜜水,第一杯用了25毫升蜂蜜和200毫升水;第二杯用了30毫升蜂蜜和250毫升水。
(1)分别写出每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体积的比,看它们能否成比例。
(2)照第一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的比计算,300毫升水中应加入蜂蜜多少毫升?
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板书。再让学生观察是否能成比例。
分析:第一个问题应该说比较简单,比分别是25:200和30:250。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篇11:解比例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导学内容:P35页例2例3,完成做一做及练习六7--11题
导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导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导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预习学案
依照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72和24的比等于15和x的比。
(2)等号左端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0.4和16,等号右端的比是8:x。
(3)x和23 的比等于35 和14 的比。
(4)比例的两个外项分别是4和10,两个内项分别是x和28。
导学案
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学习例2
(1)把未知项设为x。
(2)根据题意列出比例:x::320=1:10
(3)怎样解这个比例?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
(4)一名同学到黑板解答。
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新课标第一网
学习例3 解比例1.52.5 =6x
这个比例和例2的比例有什么区别?哪是比例的前项和后项?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应该怎样解?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像例3这种形式的比例要交叉相乘来解。
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课堂检测新课标第一网
1、解比例。
X:10=14 :13 0.4:x=1.2:2 1.2:2.4=3:x
2、汽车厂按1:24的比生产了一批汽车模型。轿车模型长24.92厘米,它的实际长度是多少?公共汽车长11.76米,模型车的长度是多少?
课后拓展
小芳调制了两杯糖水,第一杯用了25克糖和200克水,第二杯用了30克糖和250克水。
(1)分别写出每杯糖水中糖与水质量的比,看它们能否组成比例。
(2)按照第一杯糖水中糖与水的比计算,300克水中应加入糖多少克?
板书设计
解比例
解比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
例2 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320m。 例3 解比例 1.52.5 =6x
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 解:1.5x=2.5×6
尔铁塔的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高 1.5x=15
度的比是1:10。这座模型高多少米? x=151.5
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是x米。 X=10
x:320=1:10
10x=320×1
x=3 新课标第一网
x=32
篇12:《解比例》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35例2、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理解解比例的意义,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正确的解比例,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列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什么叫做解比例
2、我国国旗的长与宽的比是3:2,如果我们学校的国旗长是240厘米,求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多少厘米?
(1)你会解答吗?独立解答后,同桌间相互说说想法。
(2)反馈交流
①240÷3×2=160(厘米)
②解:设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 厘米。
240: =3:2
3 =240×2
=240×2÷3
=160
答: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160厘米。
(3)你是怎么想的?
二、关键点拨
1、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1)你明白第二种解法的意思吗?
(2)国旗长和宽的最简整数比和实际长度比可以组成比例,所以可以把国旗的宽设为 厘米,建立比例240: =3:2,再通过解比例求出 的值。
(3)小结:这种方法叫做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解比例的方法
(1)你是怎样解比例240: =3:2的?
(2)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3:2的比值,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 的值。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出 的值。
(4)怎样才可以确定 的值是正确的?(检验)
(5)你更喜欢哪种解法?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解下面的比例
:10= : 0.4: =1.2:2 =
2、把左边的三角形按比例缩小后得到右边的三角形,求未知数X。(单位: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3、小丽调制了两杯蜂蜜水,第一杯用了25毫升蜂蜜和200毫升水;第二杯用了30毫升蜂蜜和250毫升水。
(1)分别写出每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体积的比,看它们能否成比例。
(2)照第一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的比计算,300毫升水中应加入蜂蜜多少毫升?
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板书。再让学生观察是否能成比例。
分析:第一个问题应该说比较简单,比分别是25:200和30:250。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练习六》的教学设计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36-38练习六。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小组代表展示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整理成果,小组内成员可以互相补充完善。
(可能出现文字整理和用具体例子并画图整理的情况。)
【设计意图:让每一位学生动起来,首先让小组内后进生先说,有优生补充。给每类学生展示的舞台。】
二、智慧大冲关
师:下面我们进行智慧大冲关,这里为同学们准备了几关练习题,看你能冲到哪一关。
第一关:我学会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下面是不是比例,为什么?
15:3 20:4 0.3:0.4=3:4 a:b=1:2
2、下面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3.6∶1.8和0.5∶0.25 40∶80和1/2∶1/4
18:12和30:20
有A类学生读答案,C类学生补充释疑。
生1:3.6∶1.8的比值是2,而且0.5∶0.25得比值也是2,所以他们能组成比例。
生2:3.6∶1.8=0.5∶0.25因为他们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
生3:我们要区分好比和比例。比例是一个等式,比不是。
师小结:我们可以根据两个相等的比叫做比例和比例的内项积等于外项积两种方法来判断是否能组成比例。
第二关:解比例,请独立做,比比看谁最认真。
X∶6.5=6∶4 5∶8= X∶16
由A类学生说答案,出现错题时给他一定的时间改错。
C类学生总结解比例需要注意的事项。
师小结:用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来解比例。
第三关:请独立思考,有疑难点小组内讨论解决。
1、请大家用1,2,4,8这四个数组成一些比例
学生展示组成的比例并解释理由。
师总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基本性质的三种方法:①比例的意义;②比例的基本性质;③比的基本性质。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判断方法。
生继续展示其他的比例。
师:前面我们利用4个数可以组成8个不同的比例,并且从中发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2、a∶b=c∶d,如果把a扩大到原来的10倍,要使比例成立,则( )
① b缩小到原来的 ②c扩大到原来的10倍
③d扩大到原来的10倍 ④c缩小到原来的
第四关:请自由组合,共同探讨,共同解决。
1、根据4×6 = 3×8写出比例,你能写出几个?
2、已知a和b都是自然数,3∶b=a∶8,你知道ab各是多少吗?
下课前2分钟,师出示本题的答案,请优等生们比较讨论。不做统一的讲解。
师:如果这道题同学有什么问题,可以课后问老师。
三、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更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欣赏,更渴望享受成功的快乐。
在数学练习课的设计上,我摒弃以往的通学通练的模式,而是将练习题由易到难设计成几关,前两关是基础题,后两关是能力题。如此,让优等生能攻克更多的难题,更重要的是让后进生也能体验到冲关成功的快乐,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练习题的设计层次性还要再加强一些。第三关的题要再稍微降低一些难度,让A层次的学生有时也能做出来。
篇13:刷子李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师傅、刷浆、包袱、透亮、清爽、搜索、威严、露馅、 发怔、发傻、半信半疑”等词语。
2、了解一位普通的手艺人高超的技艺。
3、继续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对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教学重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感情朗读 抓重点语句体会 拓展阅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本学期的课文中,我们认识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请抢答他是谁?
他,尽心尽力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自己却饿死长征途中。(老班长)
他,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将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用血肉之躯铸成了一座不朽的生命之桥。(老汉)
他,神机妙算,算天、算地、算人,三天内造出了十万支箭,令妒忌他的人自叹不如。(诸葛亮)
他,勇武机智,赤手空拳打死一头大老虎。(武松)
他,有着一颗善良、坚定、执著,金子般的新,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一口井”这一梦想不懈努力!(瑞恩)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普普通通的手艺人──刷子李。
二、解题,明确学习要求
读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是个粉刷匠,专干粉刷这一行,姓李。)那么,如果做豆腐做得特别好的王师傅咱们可以叫他──豆腐王,张师傅泥人捏得特别好,咱们称他──泥人张,是呀,在旧天津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称呼。那么,这篇课文我们的学习重点在那儿呢?
指导阅读“自读提示”,勾画要点,补充“自学要求”:
⑴“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些地方?
⑵作家冯骥才是怎样写出他技艺高超的?
⑶找出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4、根据自学要求阅读课文,对第一题勾画圈点做批注,老师巡视,发现问题,点拨指导。
5、交流自学心得:⑴“刷子李”的技艺高超,也就是他的“奇”表现在哪些地方?
根据学生回答指导理解重点句,并指导朗读:
“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干活前,……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可刷子李一举刷子……白得清爽。”
“啪啪声里……雪白的屏障。”
“每一面墙刷完……没发现。”
⑵那么,作家冯骥才是怎样写出“刷子李”技艺高超的?请小组同学合作讨论,把你们组总结出来的“写作亮点”归结出来,看哪个小组发现的最多。
引导归纳要点,学习写作方法:
一波三折的叙事,引人入胜──起初,徒弟是“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子上有一个白点:师傅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不料“刷子李”最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
注重细节描写,塑造人物个性──文中“刷子李”的黑衣黑裤,刷墙时娴熟的动作,还有那个让人吃了一惊的白点等细节描写都使“刷子李”这个人物活了,神了。
采用对比手法,烘托人物形象──曹小三对师傅“半信半疑”的态度和主人公“艺高胆大”的自信进行对比,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刷子李”这个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三、积累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1、谈话:本文语言朴素,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都情趣盎然,简洁传神。同学在解决前两个问题的同时,已经找出了不少精彩语句。现在不妨再读一读,选一句最精彩的推荐给大家,并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再次阅读,准备推荐。
2、交流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进一步学习如何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
3、摘抄精彩语句,尝试记忆: 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声,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 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记忆的第一阶段:作者写了刷墙时的哪几个场景?(蘸浆、摆刷、效果) 记忆的第二阶段:每个场景作者是怎样表述的?(学生听读每一句话) 记忆的第三阶段:把每句话连起来,力求准确,完成记忆。
四、课外延伸《泥人张》、《快手刘》任读一篇。 简单介绍作者冯骥才及本文出处: 冯骥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作家。他长于天津,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怀着一种近乎狂热的激情。他以学者式的渊博和填密,有条不紊为天津文化倾注着心血:他对天津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过抢救性考察;他写过不少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小说,如《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从而挖掘天津人的集体性格,展示这个城市的形态和灵魂。其实,这些已超越了学术范畴,它对延续历史文脉、保持个性魅力、清晰城市形象、促进天津未来发展等,都具有深层的意义……
同学们,这篇文章选自冯骥才的小说《俗世奇人》,在这本书中,作者笔录了生活在市井俗间的一个个怪异人物,作者曾在本书的序言中写道:“笔录奇人妙事,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耶?”在他笔下,技艺超绝的泥人张向我们走来,那一根鞭子闯天下的傻二向我们走来,三寸金莲的裹脚女向我们走来……,这一个个人物就如同一道道民族风景线,记录着一段历史,让我们课后一起去读读这本书吧!
[刷子李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
篇14:鸡兔同笼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六上数学广角之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解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过程:
1. 导入:
《孙子算经》中记载有这样的一个有趣的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向学生解释题意
2. 新授:
(1) 复习用列表法解
鸡只数
兔只数
脚总数
1
34
2+4*34=138
2
33
2*2+4*33=136
.。。。。。
。。。。。。
。。。。。。
23
12
2*23+4*12=94
师引导学生得出此方法比较繁琐,特别是数目较大的,要试多次。
(2)复习假设法解题
(A.) 师提问:如果笼里的35只全是兔子,则应该有脚:4*35=140(只),而现在只有94只脚,少了多少只脚?(140-94=46只),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B.) 师引导学生得出:是由于35只里有一些是鸡,而每只鸡只有两只脚,比每只兔子少2只脚。
(C) 分析:每只鸡比每只兔子少2只脚,想一想,多少只鸡就少46只脚?(46/2=23只)即笼里有鸡23只,则兔子有(35-23=12只)。
(D) 师要求学生自行列出综合算式。
( 4*35-94)/(4-2)=23(只)
35-23=12(只)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3) 列方程解题
(A.)师引导:笼里有35只鸡和兔,一共有脚94只。
板书: 鸡的脚数 + 兔的脚数 = 一共有脚94只
(B.)分析:由于题中鸡和兔的只数是要求的问题,我们无法得出具体的数字,也不能得出鸡和兔的脚数,但我们可以用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来表示。
板书:解:设有鸡X只,那么有兔(35-X)只。
(C) 师提问:每只鸡有2只脚,每只兔有4只脚,那么X只鸡有多少只脚,(35-x)只兔有多少只脚?
画表:
只数
每只脚数
脚总数
鸡
X
2
2X
兔
35-X
4
4(35-X)
板书: 鸡的脚数 + 兔的脚数 = 一共有脚94只
2X 4(35-X) 94
即:2X + 4(35-X) = 94
(D)解答
学生自行解方程,师巡视解答过程,如有困难的学生单独辅导。特别要提醒学生要写答句。
(E)师生总结:
此类数量关系中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我们可以先设其中一个为X,另一个用含有X的代数式来表示,再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然后解答。
3 作业练习:
李老师带43位学生去公园划船,共租了9条船,每条小船坐4人,每条大船坐6人,刚好每条船都坐满,你知道大船小船各租了多少条吗?
(提示:李老师和43位学生一共有44人)
篇15: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方法是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通过解方程的方法来求解。学习这节内容,可以为接下来学习比例尺和用比例解决问题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
1、在解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解比例的方法。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自主探究出解比例的方法,并能轻松求出比例中的未知项。
突破方法:小组交流讨论,探究比例中未知项的各种计算方法,并从中进行优化。
2、难点:灵活运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
突破方法:了解各种和比例知识相关的问题,掌握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灵活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交流讨论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2、学法:学生独立探究,全班交流,优化出解比例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
1、教师:教材例题投影图。
2、学生:常规学习用具。
六、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1、复习
(1)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2)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8:20和7.2:8、100:0.2和10:0.0022导入新课
谁能很快说出下面比例中缺少的项各是几?(学生试说)14:21=2:、1.25:()=2.5:4
教师指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解比例的方法。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为学习解比例的知识做准备。互动新授
(一)教学例二
1、投影出教材第42页例二。
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高度约320m,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尔铁塔的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10.这座模型高多少米?
2、阅读与理解
(1)学生独立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小组内交流获得的信息。
已知条件:埃菲尔铁塔的高度约320m,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10。所求问题:这座模型高多少米?
3、分析与解答
(1)分析题意,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模型高度:实际高度=1:10。
(2)指出其中的未知项,说一说你想怎样解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交流中既要听取学生的意见,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把比看作除法,那么x:320=1:10就可以转化成x/320=1/10,学生就可以运用原来学习解方程的有关知识来解;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x:320=1:10转化成10x=320*1来解。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情况进行板书。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是xm。x:320=1:10
10x=320*1(问:根据什么?)x=320*1/10x=32
答:这做模型高32m。
(二)教学例三
1、出示教材第42页例三。
解比例2.4/1.5=6/x。
2、让学生说说这个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什么。内项是1.5和6,外项是2.4和x。
3、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4、组织交流订正解:2.4*x=1.5*6x=1.5*6/2.4x=15/4
5、小结
提问:解比例的方法是什么?
比例就是一种特殊的方程,不论在书写格式还是验算方法上,它与解方程都是相同的。解比例时,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按解方程的方法进行解答。
七、巩固练习
1、教材第42页“做一做”第一题
这道题设计了三道未知项的位置不相同以及不同形式的比例,通过练习巩固解比例的方法。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进行交流订正。
2、教材第42页“做一做”第二题
这道题的解题方法和例题类似,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3、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已知一个内项是3,另一个内项是多少?
八、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的知识。在解比例时,我们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再按照解方程的方法进行解答。
九、板书设计解比例
例2:解:这座模型的高度是xm。x:320=1:10
10*x=320*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x=320*1/10x=32
答:这座模型高32m。
篇16:中华少年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课前准备
学生自学课文,找一找,你可以从诗中找出哪些有所了解的景物、人物和事件?收集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搜集的资料,同学们,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祖国的一些情况吗? (生自由谈)
2、祖国正走向富强,作为他的儿女,你感到什么?
3、那让我们自豪地说:“(读课题)中华少年”
二、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3、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每小节写了什么?
三、品读领悟
(一)读通,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
1、自由朗读课文,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划出自己觉得最难读好的句子。
2、同桌之间读一读课文,指出对方读得特别好的地方,一起读一读这些诗句。
3、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分别承担“甲、乙、丙、丁”四个角色,一齐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纠正、指导。
(二)读懂,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情境,说说自己最喜欢读哪一个段落。
2、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适当指导与点拨。
第1自然段:我们都是中华少年
引导学生划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雄鹰”、“黄土坡──红高粱”。
自由说说:
(1)透过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
(2)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来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诗句。
第2自然段:共同的家园
放声朗读。
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哪些给了你人生的启迪,借鉴诗歌的表达试着说一说。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诗句。
第3.4自然段:千年文化、中华精神
在这两段诗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先人与先烈?你最想跟同学们介绍的是哪一位?
指名学生作简要的发言,特别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用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由五月端阳与爱国诗人屈原;中秋月色与中华传统等。
第5自然段:苦难的母亲,惊醒的睡狮
出示:
黄河的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
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多次指名朗读这两句诗,引导学生联想,描述仿佛看见的场景。
出示并提问:
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
让东方的雄狮从噩梦中奋起。
教师:本句当中涉及的是哪儿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
“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
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
教师:这句诗写到了什么历史事件?
指名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四段诗句。
第6.7.8自然段:中华的未来,少年去开创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遇到不明白的诗句,可以问老师。
指名小组汇报朗读。教师作精要的点评,以肯定与鼓励为主。
(三)读美,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
1、自由朗读全文,试试用一两句简洁扼要的话,说说读了这一首诗的体会。
2、推荐班级当中朗读最好的4位同学,分别担任“甲、乙、丙、丁”四个角色,表演朗读。在表演之前,提醒四位同学,先在自己的课文里做一些记号,以免在表演朗读的时候,读错句子。
3、四位学生表演朗读,有条件的为朗读配上背景音乐。
4、自由组合,排练诗朗诵:《中华少年》。
四、课外延伸
收集朗诵诗,课外开展诗歌朗诵会。可以结合本册第六组安排教学内容。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说课稿张卫丽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 激发兴趣,有效导读--评黄美丽老师执教的《草房子》导读课(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 《一夜的工作》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 第十课时:确定起跑线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 《为人民服务》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有的人(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学设计)(集锦16篇)】相关文章:
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2023-08-21
(1)圆锥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2-07-25
第二课时:折线统计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2-10-16
第一课时数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4-02-23
相遇问题/分数(或百分数)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2-05-07
数学思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3-04-17
课题:《一个数除以分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2023-03-30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2-10-24
教学比武经历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2024-03-04
四、统计制作扇形统计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2-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