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段阅读理解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3-09-24 07:57:38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课内文段阅读理解练习题及参考答案(通用9篇)由网友“DOMO君”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课内文段阅读理解练习题及参考答案,欢迎参阅。

课内文段阅读理解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篇1:课内文段阅读理解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课内文段阅读理解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③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④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⑤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⑥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⑦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⑧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⑨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⑩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节选自《苏州园林》)

1、上文说明的对象是苏州园林的_______________。

2、“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中的“寂寞”在文中是___________的意思。

3、请用“∥”将第一段划分为三层。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请用第一段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中国画的审美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假山和池沼、树木

2、单调或冷清等。

3、①// ② ③ //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4、自然或任其自然。

篇2:阅读文段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文段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妈妈晓得事情不行了,就说:

“不,孩子呀,不能再骗爸爸了,你得自己挣钱去,找活干,哪怕一天挣两文钱也好,把挣来的钱交给爸爸,他会相信你的。”

儿子听了妈妈的话,走了,真的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活。他帮着这个收割庄稼,又帮着那个盖房子,净够了一枚金币,带回来交给爸爸。老人接过金币,仍然把它扔进火炉里。

“不,孩子,这也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道:

“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做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使,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进火炉里去烧!”

这时老人说:

“现在,我相信这是你自己挣来的'钱了!”

1.照样子,写句子。

“不,孩子呀,不能再骗爸爸了,你得自己挣钱去,找活干,哪怕一天挣两文钱也好,把挣来的钱交给爸爸,他会相信你的。”

哪怕……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表现“儿子受不了”的动作用“_____”画出来;表现“儿子受不了”的语言用“~~”画出来。

3.老人为什么相信儿子第三次带回的金币是他自己挣来的?[ ]

A.父亲相信儿子不会连续骗他三次。

B.是儿子的言行告诉了他。

C.是因为父亲相信儿子终究是要长大懂事的。

参考答案:

1.哪怕天气再冷,我也要坚持去上学。(不唯一)

2.动作: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道。语言:“爸爸,你疯啦!……却把它扔到火炉里去烧!”

3.B

篇3: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请说出选文中两个加粗的“他们”分别指哪些人物。

(1)第一个“他们”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个“他们”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这里的“中国人”具体指( )

A.在影片中替俄国人当侦探的这类人。

B.在影片中替俄国人当侦探的这类人及闲看枪毙的看客。

C.在影片中替俄国人当侦探的这类人;闲看枪毙的看客;课堂里的“我”。

D.在影片中替俄国人当侦探的这类人以及课堂里的“我”。

3.“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

A.日本青年无视社会公德,“我”十分气愤。

B.日本青年那一声叫得特别大,影响了“我”观看时事片的情趣,所以觉得特别“刺耳”。

C.日本青年为了报复“我”上次匿名信事件的失败,故而大吼大叫,因此“我”十分厌恶。

D.日本青年看到枪毙中国人而幸灾乐祸,这严重地伤害了“我”的民族自尊心,故而“我”觉得“刺耳”。

4.结合原文分析“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我的意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见变化”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见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受毒害的日本青年学生

(2)当时精神麻木的中国人

2.C

3.D

4.(1)学医救国的志向。

(2)弃医从文。

(3)医学改变不了中国,要从精神上、思想上唤起民众的觉悟。

篇4:阅读文段练习题与答案

阅读文段练习题与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指出这段文字的记叙要素。

①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主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

④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南京勾留了一日,为什么南京的见闻一句也没有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文段中插叙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亲一定要送我上车,并且嘱咐了那么多话,其原因是( )

A.因为我不聪明

B.因为他有点迂

C.因为他爱子情深

D。因为外人不可信

5.试分析甚是仔细颇踌躇了一会两个划线字含义的异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两个踌躇,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连用两个终于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分析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心里暗笑他的迂等句子。

(1)迂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三句话在课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分析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到南京后第二日上午到下午

②南京旅馆到车站

③父亲

④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

2.因为南京的见闻与本文的中心思想关系不大,故一笔带过。

3.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4.C

5.甚:很,写出父亲嘱咐茶房时认真仔细的程度;颇:很,相当地,写出父亲犹豫考虑的样子。这两个词都反映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

6.父亲还是不放心父亲一片爱子深情

7.(1)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2)衬托出父亲始终把作者看做一个还得保护的孩子。

8.说明我那时还不能体会父亲疼爱儿子的心情。(意对即可)

篇5:课内阅读理解附答案

课内阅读理解附答案

课内阅读。

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还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

1.文段的`中心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说明的顺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段内容给“屏”下个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

2.作诠释、举例子

3.逻辑顺序

4.屏是能起分隔和挡风作用的绘有书画的流动空间。

篇6:课内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课内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的作文便常常居全班之冠。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力。在家对着一面花纹驳杂的石墙,我会呆上半天,构想种种神话传说;路上遇到一个残疾人,我会黯然神伤,编织他的`悲惨身世。

1.根据句子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在后面括号里。

(1)像饿了想吃、渴了想喝那样。形容要求十分迫切。( )

(2)不需要解释就可以明白。形容事理简单、明了。( )

(3)形容心情不好,情绪低落。( )

2.填空。

(1)莎士比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是一个______句,把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

3.醉心阅读的功效是不言而喻的。文段中哪些语句说明了这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如饥似渴

(2)不言而喻

(3)黯然神伤

2.(1)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2)比喻 书 营养品

3.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扩展了我的想象力。

篇7:小学课内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小学课内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①一天,我在我家花园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为了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放飞的,我在它们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然后,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做了记号的二十只蜜蜂,走了两里多路,打开纸袋,把它们放出来。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②第二天……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③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1.文中加粗的字是多音字,请用它们的另外读音各组一个词,写在下面相应的( )内。

闷( );几( )

2.“我”是怎样做这个试验的?试着用简单的词语概括出来。

捉蜜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这样做试验时每一步的目的是什么?想一想,连一连,填一填。

做法

A.捉自家花园的蜜蜂

B.给蜜蜂做上记号

C.两里外放飞

D.叫小女儿等在蜂窝旁目的

a.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

b.便于观察

c.与其他蜜蜂区分

d.路远更能说明问题这一系列试验过程,充分体现了法布尔________的品质。

4.“我”从这个试验中得到了什么样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对错。

(1)蜜蜂有超常的记忆力。( )

(2)我叫小女儿去放蜜蜂,我在窝旁等着。( )

(3)到第二天为止,二十只蜜蜂都飞回来了。( )

(4)“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是一个比喻句。( )

(5)起风时蜜蜂飞得很低,是为了减少阻力。( )

参考答案:

1.纳闷;几个

2.做记号;走两里多路;放飞蜜蜂

3.Ab Bc Cd Da 做事严谨

4.第③自然段。

5.(1)×(2)×(3)×(4)×(5)√

篇8:文段阅读答案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急切盼望春天到来,及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2、“山朗润起来了”一句中,朗润一词如何理解?

(写积雪消融、阳光照耀、嫩草新绿,显得格外明朗和润泽。)

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中, “偷偷地”和“钻”好在哪里吗?

(“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4.“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

(放在句末,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这样写,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5、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⑴写春草质地的:嫩嫩的;软绵绵的

⑵写春草色泽的:绿绿的

⑶写春草长势的: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篇9:文段阅读答案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写出了春花什么特点?

(写出了春花繁多,竞相开放的热闹景象。)

2.“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中是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仿佛”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没有运用 不能删。这只是作者的想像,如果删去就变成真有桃、杏、梨了,与真实不符。)虚实结合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把“闹”换成“叫”好不好?)

(“叫”只是单纯的声音,“闹”不仅有声音上的感受,还有动作在其中,内涵要丰富得多。同时侧面衬托了花的繁多、香甜。)

课内文言文过关复习指导

文言文正正直练习及答案

初三语文复习计划

初三语文基础学习规划与复习计划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一语文试卷分析

考试后的学习总结

《山中避雨》课内阅读训练附答案

二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高一语文文言文学习方法

课内文段阅读理解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课内文段阅读理解练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课内文段阅读理解练习题及参考答案(通用9篇)】相关文章:

六年级的语文试卷分析2023-05-24

范文正正直文言文翻译2022-08-20

初三语文试卷2024-01-15

九年级下语文复习计划2022-07-27

初三语文教学反思2022-10-30

关于的中考语文复习经验交流2022-07-13

九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023-05-17

关于中考语文的复习计划2023-04-09

试卷分析范文语文2023-06-15

小学古诗的学习方法2023-11-1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