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滋味节选》阅读及答案(精选9篇)由网友“skycaozh”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故乡滋味节选》阅读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故乡滋味 阅读答案
故乡滋味 阅读答案
①这是8年前的旧事。那年,刚过完40岁的生日,突然生出一种莫名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很强烈,近乎一种烧燎,若不回故乡住上一段日子,心里难以平静下来。于是我回了一趟老家。
②到了母亲的老宅院,推开那一道柴门,母亲“哦”了一声,显出意外的喜悦,眼睛潮潮的红起来。走近母亲身边,觉得母亲很矮小,依旧是粗布衣裤,与那道柴门一个色调。多少年了,故乡仍带着那种逼人的质朴。我心里很温暖,觉得自己就是为这质朴而来。
③ 母亲烧起柴草,煮了几穗青玉米。柴草很干,火烧得热烈。“住几天吗?”母亲问。我说:“当然要住几天,陪您唠一唠近来不曾细唠的家常。”母亲笑一笑:“你已是老家雀了,只有老家雀才知道回窝哩。”在母亲的感觉里,我居然跟她一样老了。青玉米煮熟了,剥了玉米的苞衣,米粒很黄。一粒一粒剥着吃,很绵软,香得和奶一样。母亲同我一起剥玉米吃。炉膛的余火闪着黄黄的光。我一下子找到了故乡的感觉,即黄色的温暖。
④晚上,母亲问我:“你到哪儿睡呢?娘就这一条土炕。”我说:“除了娘的土炕,我哪儿都不去。”躺在土炕上,感到这土炕就是久违了的母亲的胸怀。母亲就是在这土炕上生的我,揭开席子,肯定还能闻到老炕土上胎衣的味道。而今,母亲的儿子大了,自己也老了,却依然睡着这条土炕。土炕是故乡永恒的岁月、不变的情结吗?这一夜,母亲睡不着,她的儿子也睡不着。母亲很想对儿子说些什么,儿子也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却都不知道从何说起,只能清晰地听到对方的呼吸。其实,岁月已使母子很隔膜了,却仍爱着,像呼吸,虽然有时感觉不到,却须臾不曾停止。
⑤天亮了,我却酣然地睡沉了。睡醒来,小饭桌早已放在身边。“酒给你温好了,喝几盅吧。”母亲安然说道。饭桌中央,果然就是那把几代人用过的黄泥酒壶。说温酒,其实是把罐中的老酒舀到壶里去。母亲给祖父舀酒,给父亲舀酒,如今,又给她的儿子舀酒,那么,在她眼里,儿子是条有分量的汉子了。
⑥在老家的日子,我彻底让自己放松了。每日起得很迟,睡到日上三竿。母亲从不叫醒我,开心地放任她的儿子。“快把娘的儿子宠坏了。”我跟母亲开玩笑。“还能宠几天呢?世道上,除了娘宠儿子,还有谁宠呢?”听了娘的话,我心中竟生出一丝莫名的酸楚。媳妇好,爱情的后面是温柔的束缚;儿子好,伦常会把一副叫责任的担子不由分说地让你担下去;朋友好,友谊时时提醒你要保持一种无奈的却是必须的心灵对等……这一切,都美丽而忧伤,美得让人感到有些累。
⑦ 吃过母亲的早酒,便是走走儿时的路,爬爬儿时的山……路依旧,山依旧,我的感觉却大不一样了。儿时高高的曾绊得我摔破了膝的石阶,已显得很矮很矮。儿时深深地看一眼都眩晕的水井,也显得很浅很浅。山路曲折悠长,我却走来走去,又走回原处。踅(xué)回母亲的柴门,看到柴门下的母亲,霜雪已浸染了大片发际。我不禁低沉地吟了一声:“哎,故乡。”
⑧晚上,盘腿坐在母亲的土炕上,在小饭桌上摊了几页纸,想随便写些什么。笔落下去,却写出了这么几行字:故乡,就像母亲的手掌,虽温暖,却很小很窄。它遮不了风雨,挡不住光阴,给你的只是一些缠绵的回忆……
⑨写到这里,我抬头看一眼熟睡的母亲,想到明天就要走了,泪水不禁热热地流下来。
(摘自《读者》第1期,有改动)
1.结合文章分析第①段中“于是我回了一趟老家。” 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2分)
2.如果去掉第②段画线句子中 “意外的”、“潮潮的”两个词好不好?为什么?(2分)
3.第④段中“我说:‘除了娘的.土炕,我哪儿都不去。’”这句话运用哪种人物描写方法?它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人物描写方法: (1分)
言外之意: (1分)
4.简要分析第⑥段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2分)
5.第⑦段中的“路依旧,山依旧,我的感觉却大不一样了”, “感觉” 为何大不一样?流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3分)
6.仿照第⑧段画线句子,另写一句话。(2分)
参考答案:
1.承上启下(过渡)(1分),承接上文所产生的强烈思乡之情,开启下文回故乡的情景。(1分)
2.不好。(1分)因为这两个词起修饰作用,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因“我”偶尔回家而产生的惊讶、激动和喜悦之情。如果去掉,就没有这一表达效果。(1分)
3.人物描写方法:语言描写。(1分) 言外之意: “我”想和母亲同炕,多陪年迈的母亲,更想重新体验温暖的母爱。(1分)
4.排比。(1分) 作用:结构整齐,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更能把作者听了母亲的话后内心“酸楚”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1分)
5.因为故乡的“路依旧、山依旧”,而“我”却已是40多岁的人了,母亲更是白发染霜雪,因此,我感觉“岁月流逝、物是人非”。(2分)流露出作者当时内心的失落(落寞、哀怨、叹惋)。(1分)
6.答案示例:长江,就像巨蟒的身躯,虽蜿蜒,却既柔和又灵动。
赌博(网络游戏),就像有害的毒物,虽刺激却伤身又损财。
(2分,只要运用比喻的手法、句式基本相同即可)
篇2:《故乡滋味》阅读附答案
这是8年前的旧事。那年,刚刚过完40岁的生日,突然生出一种莫名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很强烈,近乎一种烧燎,若不回故乡住上一段日子,心里难以平静下来。
于是我回了一趟老家。
到了母亲的老宅院,推开那一道柴门,母亲“哦”了一声,显出意外的喜悦,眼睛潮潮地红起来。走近母亲身边,觉得母亲很矮小,依旧是粗布衣裤,与那道柴门一个色调。多少年了,故乡仍带着那种逼人的质朴。我心里很温暖,觉得自己就是为这质朴而来。
母亲烧起柴草,煮了几穗青玉米。柴草很干,火烧得热烈。
“住几天吗?”母亲问。
我说:“当然要住几天,陪您唠一唠近20年来不曾细唠的家常。”
母亲笑一笑:“你已是老家雀了,只有老家雀才知道回窝哩。”在母亲的感觉里,我居然跟她一样老了。
青玉米煮熟了,剥了玉米的苞衣,米粒很黄。一粒一粒剥着吃,很绵软,香得和奶一样。
母亲同我一起剥玉米吃。炉膛的余火闪着黄黄的光。
我一下子找到了故乡的感觉,即黄色的温暖。
晚上,母亲问:“你到哪儿睡呢?娘就这一条土炕。”
我说:“除了娘的土炕,我哪儿都不去。”
躺在土炕上,感到这土炕就是久违了的母亲的胸怀。母亲就是在这土炕上生我的,揭开席子,肯定还能闻到老炕土上胎衣的味道。而今,母亲的儿子大了,自己也老了,却依然睡着这条土炕。土炕是故乡永恒的岁月、不变的情结吗?
这一夜,母亲睡不着,她的儿子也睡不着。母亲很想对儿子说些什么,儿子也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却都不知道从何说起,只能清晰地听到对方的呼吸。
其实,岁月已使母子很隔膜了,却仍爱着,像呼吸,虽然有时感觉不到,却须臾不曾停止。
天亮了,我却酣然地睡沉了。睡醒来,小饭桌早已放在身边。“酒给你温好了,喝几盅吧。”母亲安然说道。
饭桌中央,果然就是那把几代人用过的黄泥酒壶。
说温酒,其实是把罐中的老酒舀到壶里去。母亲给祖父舀酒,给父亲舀酒,如今,又给她的儿子舀酒,那么,在她眼里,儿子是条有分量的汉子了。
在老家的日子,我彻底让自己放松了。每天起得很迟,睡到日上三竿。母亲从不叫醒我,开心地放任她的儿子。
“快把娘的儿子宠坏了。”我跟母亲开玩笑。
“还能宠几天呢?世道上,除了娘宠儿子,还有谁宠呢?”
听了娘的话,我心中竟生出一丝莫名的酸楚。媳妇好,爱情的后面是温柔的束缚;儿子好,伦常会把一副叫责任的担子不由分说地让你担下去;朋友好,友谊时时提醒你要保持一种无奈的却是必须的心灵对等……这一切,都美丽而忧伤,美得让人感到有些累。
吃过母亲的早酒,便是走走儿时的路,爬爬儿时的山……
路依旧,山依旧,我的感觉却大不一样了。
儿时高高的曾绊得我摔破了膝的石阶,已显得很矮很矮。
儿时深深地看一眼都眩晕的水井,也显得很浅很浅。
山路曲折悠长,我却走来走去,又走回原处。
折回母亲的柴门,看到柴门下的母亲,霜雪已浸染了大片发际。
我不禁低沉地吟了一声:“哎,故乡。”
晚上,盘腿坐在母亲的土炕上,在小饭桌上摊了几页纸,想随便写些什么。笔落下去,却写出了这么几行字:故乡,就像母亲的手掌,虽温暖,却很小很窄。它遮不了风雨,挡不住光阴,给你的只是一些缠绵的回忆……
写到这里,我抬头看一眼熟睡的母亲,想到明天就要走了,泪水不禁热热地流下来。
1.通读全文,理清“我”的心理变化脉络:
温暖→_____________→黄色的.温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凄惶 酸楚 无奈、依恋
2.“多少年了,故乡仍带着那种逼人的质朴”,作者觉得自己就是为这“质朴”而来。故乡的“质朴”具体指什么?请结合文意,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故乡的“质朴”具体指老宅院的柴门、身着粗布衣裤的母亲、煮青玉米、睡土炕、在小饭桌上喝母亲温的酒等。这些让作者心里感觉很温暖,是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的体现。
3.试自选角度,赏读下面句子。
母亲烧起柴草,煮几穗青玉米。柴草很干,火焰烧得热烈无声。
答案: 烧柴草、煮青玉米展现了故乡逼人的质朴和温暖。火焰烧得“热烈无声”,写出了柴草的质地,更暗示了母子之间虽没有进行语言交流,但内心情感却炽热无比。
4.结尾写道:“我抬头看一眼熟睡的母亲,想到明天就要走了,泪水不禁热热地流下来。”请联系语境,展开合理想像,具体描述“我”此时的内心活动。
答案: 示例:“我”心想:这世上只有娘最宠儿子,可如今娘已经发如霜雪,我明天就要走了,又怎么舍得离开。无论我走到哪里,故乡都将是我永恒不变的情结,拂之不去。
5.作者说“其实,岁月已使母子很隔膜了。但却爱着,像呼吸,虽然有时感觉不到,却须臾不曾停止”你对亲情有着怎样的体会?请结合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的感悟。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答案:示例:岁月的流逝,使母子有很多话却都不知道从何说起,但彼此的关爱从未停止。大爱无声,真挚的
情感不需要太多的语言,一份守候,一句承诺,便胜过万语千言。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无论你是否明白,真情就
在那里,永远不会改变。
篇3:《故乡的滋味》阅读答案
13.揣摩品味语言。(6分)
⑴“故乡滋味”中“滋味”的含义是什么?(2分)
⑵请结合上下文说说文中划线句中“酸楚”所包含的情感。(4分)
14.文章重点叙写“我”回故乡后的哪几件事?(8分)
15.根据文意,简要描述“我”眼中的“母亲”和我所见的故乡。(4分)
“母亲”:
故乡:
16.说说你所感受到的作者对故乡的深 情。(4分)
17.文题为“故乡滋味”,而内容以写“母亲”为主,作者是如何将“母亲”与故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3分)
故乡滋味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篇4:《故乡的滋味》阅读答案
13.(6分)(1)质朴、温暖的感觉。(2分)
(2)①为母亲年老,我受宠的日子越来越少而伤感。②为我与母亲相处的时日太短而愧疚。③体会到相对于母爱,“爱情”“伦常”“友谊”却美丽而忧伤。(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14.(8 分)(1)和母亲一起剥玉米吃。(2)和母亲同睡一条土炕。(3)喝母亲为我温的早酒。(4)重走故乡的山路。
15.(4分)母亲变得衰老、矮小,但依然质朴,仍是那样的慈祥、善良。故乡仍带着质朴,单路依旧,山依旧,仿佛都没有什么变化。
16.(4分)①人到中年,仍有思乡的冲动,而且感情很强烈。②回到故乡,始终感到故乡的温暖。③虽然故乡依旧没有变化,但对故乡仍深深的依恋之情。(答出其中两点,意思对即可)
17.(3分)示例:①借写母亲给我的爱,含蓄地表现故乡对我的情。②借我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对故乡的依恋。③故乡就像母亲一样,给我滋养,给我温暖。④故土难离,就像我对母亲的情感一样,即使身处异乡也难于割舍。(能说清楚其 中一点,意思对即可)
篇5:语文课文故乡滋味阅读题答案
语文课文故乡滋味阅读题答案
凸凹
这是8年前的旧事。那年,刚刚过完40岁的生日,突然生出一种莫名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很强烈,近乎一种烧燎,若不回故乡住上一段日子,心里难以平静下来。
于是我回了一趟老家。
到了母亲的老宅院,推开那一道柴门,母亲“哦”了一声,显出意外的喜悦,眼睛潮潮地红起来。走近母亲身边,觉得母亲很矮小,依旧是粗布衣裤,与那道柴门一个色调。多少年了,故乡仍带着那种逼人的质朴。我心里很温暖,觉得自己就是为这质朴而来。
母亲烧起柴草,煮了几穗青玉米。柴草很干,火烧得热烈。
“住几天吗?”母亲问。
我说:“当然要住几天,陪您唠一唠近来不曾细唠的家常。”
母亲笑一笑:“你已是老家雀了,只有老家雀才知道回窝哩。”在母亲的感觉里,我居然跟她一样老了。
青玉米煮熟了,剥了玉米的苞衣,米粒很黄。一粒一粒剥着吃,很绵软,香得和奶一样。
母亲同我一起剥玉米吃。炉膛的余火闪着黄黄的光。
我一下子找到了故乡的感觉,即黄色的温暖。
晚上,母亲问:“你到哪儿睡呢?娘就这一条土炕。”
我说:“除了娘的土炕,我哪儿都不去。”
躺在土炕上,感到这土炕就是久违了的母亲的胸怀。母亲就是在这土炕上生我的,揭开席子,肯定还能闻到老炕土上胎衣的味道。而今,母亲的儿子大了,自己也老了,却依然睡着这条土炕。土炕是故乡永恒的岁月、不变的情结吗?
其实,岁月已使母子很隔膜了,却仍爱着,像呼吸,虽然有时感觉不到,却须臾不曾停止。
天亮了,我却酣然地睡沉了。睡醒来,小饭桌早已放在身边。“酒给你温好了,喝几盅吧。”母亲安然说道。
饭桌中央,果然就是那把几代人用过的黄泥酒壶。
说温酒,其实是把罐中的老酒舀到壶里去。母亲给祖父舀酒,给父亲舀酒,如今,又给她的儿子舀酒,那么,在她眼里,儿子是条有分量的汉子了。
在老家的日子,我彻底让自己放松了。每天起得很迟,睡到日上三竿。母亲从不叫醒我,开心地放任她的儿子。
“快把娘的儿子宠坏了。”我跟母亲开玩笑。
“还能宠几天呢?世道上,除了娘宠儿子,还有谁宠呢?”
听了娘的话,我心中竟生出一丝莫名的酸楚。媳妇好,爱情的后面是温柔的束缚;儿子好,伦常会把一副叫责任的担子不由分说地让你担下去;朋友好,友谊时时提醒你要保持一种无奈的却是必须的心灵对等……这一切,都美丽而忧伤,美得让人感到有些累。
吃过母亲的早酒,便是走走儿时的路,爬爬儿时的山……
路依旧,山依旧,我的感觉却大不一样了。
儿时高高的曾绊得我摔破了膝的石阶,已显得很矮很矮。
儿时深深地看一眼都眩晕的水井,也显得很浅很浅。
山路曲折悠长,我却走来走去,又走回原处。
折回母亲的柴门,看到柴门下的母亲,霜雪已浸染了大片发际。
晚上,盘腿坐在母亲的土炕上,在小饭桌上摊了几页纸,想随便写些什么。笔落下去,却写出了这么几行字:
故乡,就像母亲的手掌,虽温暖,却很小很窄。它遮不了风雨,挡不住光阴,给你的只是一些缠绵的回忆……
写到这里,我抬头看一眼熟睡的母亲,想到明天就要走了,泪水不禁热热地流下来。
(摘自《人民日报》10月20日)
13.揣摩品味语言。(6分)
⑴“故乡滋味”中“滋味”的含义是什么?(2分)
⑵请结合上下文说说文中划线句中“酸楚”所包含的情感。(4分)
14.文章重点叙写“我”回故乡后的哪几件事?(8分)
15.根据文意,简要描述“我”眼中的“母亲”和我所见的故乡。(4分)
“母亲”:
16.说说你所感受到的`作者对故乡的深情。(4分)
17.文题为“故乡滋味”,而内容以写“母亲”为主,作者是如何将“母亲”与故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3分)
【答案】
13.(6分)(1)质朴、温暖的感觉。(2分)
(2)①为母亲年老,我受宠的日子越来越少而伤感。②为我与母亲相处的时日太短而愧疚。③体会到相对于母爱,“爱情”“伦常”“友谊”却美丽而忧伤。(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14.(8分)(1)和母亲一起剥玉米吃。(2)和母亲同睡一条土炕。(3)喝母亲为我温的早酒。(4)重走故乡的山路。
15.(4分)母亲变得衰老、矮小,但依然质朴,仍是那样的慈祥、善良。故乡仍带着质朴,单路依旧,山依旧,仿佛都没有什么变化。
16.(4分)①人到中年,仍有思乡的冲动,而且感情很强烈。②回到故乡,始终感到故乡的温暖。③虽然故乡依旧没有变化,但对故乡仍深深的依恋之情。(答出其中两点,意思对即可)
17.(3分)示例:①借写母亲给我的爱,含蓄地表现故乡对我的情。②借我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对故乡的依恋。③故乡就像母亲一样,给我滋养,给我温暖。④故土难离,就像我对母亲的情感一样,即使身处异乡也难于割舍。(能说清楚其中一点,意思对即可)
篇6:滋味阅读答案
能吃东西才知味道如何。上帝造人时,特别设计了舌头这种精妙绝伦的零件,可见他的确充满了仁爱之心。有了这件宝贝,人就能咂摸出酸、甜、苦、辣、咸、涩等各种滋味,也就能把吃鱼跟吃肉的不同分辨出来。试想,如果鼻子先已闻到了美食的食气,入口之后却味同嚼蜡,那是何等扫兴。有了舌头,人也就变成了挑剔鬼,从最初的茹毛饮血,发展到后来的满汉全席,口腹之欲真是越来越膨胀。从古时神农尝百草到今天大开山海宴,算不算得上文明的进步呢?“吃”早已成为国人头等重要的事情,硕鼠和馋猫同席,或于觥筹交错之前握手言欢,或于酒酣耳热之后结为兄弟。舌头的功用可谓大矣。
品酒是一门学问,品茶则是一种风雅,都不是俗人做得来的事情。那滋味显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胡喝狂饮之辈也就只能用舌头舔舔嘴唇,随便说一声:“好!”
古人说:“百般滋味,要在心中滋味。”
表面看来,舌头对此鞭长莫及。其实不然,它完全可以调出心中的百味。岂不闻“甜言美语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舌头的功用比马尾巴的功能要强得多,切不可等闲视之。话讲得好听,就顺耳顺心顺意,一顺而再顺而三顺,就无所不顺,无往不利。为什么谄媚取容者屡屡得手(几乎没有失手的时候),因为这些专往舌头上抹蜜的人深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好听的话往往才下舌头,便上心头。让别人受用了,自己的日子就肯定好过。你若问他的人格何在,他会说那只是一双烂草鞋,弃之不足为惜。世间那些为舌头抹蜜的人也是往鞋底抹油的人,一旦你失去了利用价值,他们就会像采尽了花粉的蜂群一样飞往别处。
舌头其实相当世故,至少比眼睛、鼻子要世故得多,它知道自己若说了直话真话,就不可能再吃香喝辣,因此,它最不济时也只是沉默。若硬是被认死理的主人派去说直话真话,就命该一辈子无可奈何地咬菜根,它一定含恨不已。
人人都知道“口蜜腹剑”是个成语,但又有几人识得甘言谄人者是别有居心用意呢?对一个假话连篇的人推心置腹是何等不值和危险呵,这是授人以柄,你忧乐的机枢就被他完全掌握了。他的那把藏于腹中的“剑”是迟早会抽出来的,同样的舌头到时候吐出来的就是蝮蛇的'毒液了。
名利本身是好东西,无论以力取,以智取,只要手法干净漂亮,都令人悦服。但有时候好端端的名利被一群小人糟踏了,变成了猫腻滋味和腐鼠滋味,他们仍然争得头破血流,而且对谁都猜疑,生怕别人要来染指,要来分一杯羹。《论语》中说孔子“鱼馁、肉败、割不正,不食”。但在宵之小辈看来,那是圣人的臭讲究,他们才不顾什么变味不变味呢,先塞进口中再说。猫腻和腐鼠都有人食之津津有味,如此,就遑论其余了。
我们见了某人某事的龌龊之处,常说“心里真不是滋味”。其实,这“不是滋味”本身就是一种滋味,它至少表明了你的态度。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 )
A.题目“滋味”的主要含义是,生活的滋味往往是辛酸和苦涩,只能在漫长的人生中慢慢品尝。
B.作者由舌头的饮食功用讲到舌头在人际关系中所发挥的种种“功用”,由此及彼,讽喻世人。
C.文章的主旨可以概括为讽刺人际关系上的不正之风,表达作者嫉恶如仇的处世态。
D.第五段末句“它一定含恨不已”,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认死理”“直说真话”的人必然得到的恶运,有一定的劝诫意味。
E.结尾说“‘不是滋味’本身就是一种滋味”,这里的“滋味”指的是在心里反感、鄙弃这类龌龊的行为。
2.第一段末句说:“舌头的功用可谓大矣。”请根据本段文意,从两方面概括“舌头的功用”。(6分)
①
②
3.第四段写道:“表面看来,舌头对此鞭长莫及。其实不然,它完全可以调和出心中的百味。”(6分)
①“舌头对此鞭长莫及”的含义是什么?
②“它完全可以调和出心中的百味”的含义是什么?
4.请根据四、六、七段的文意,分别概括出作者所讽刺的三种人的行为特点。(7分)
篇7:滋味阅读答案
1.B E(6分,选对一项得3分,多选、错选不得分)
2.①遍尝百味,满足口腹之欲。②借“吃”拉关系,谋取私利。(6分,酌情给分)
3.(6分)①“舌头对此鞭长莫及”的含义是从生理机能看,舌头只能品尝食物,不能“调和”人的思想感情。②“它完全可以调和出心中的百味”的含义是从交际功能上看,为了私利,舌头可以“调和”出各种甜言蜜语。
【小题4】①甜言蜜语奉承别人,丧失人格②假话连篇,俟机陷害别人,口蜜腹剑③用龌龊的手段“糟蹋”名利,贪婪卑下。(7分,归纳出要点,言之成理即可)
篇8:《滋味》阅读答案
张抗抗
①那年春节,到外婆家过年。
②春节的前几天,我得到了一些压岁钱。妈妈说,可以用它来买一样过年时自己喜欢的东西。我在小镇的街上转来转去,店里好像没有什么东西可买,我不知道应该拿这些钱怎么办。
③后来我走到了卖鞭炮和烟花的小铺旁边。
④那些五颜六色、花花绿绿的炮仗很快吸引了我。
⑤我在那个小铺跟前站了很久,因为我拿不定主意到底应该买哪一种,说实话,我还从来没有自己买过鞭炮这种东西,那是男孩子玩的。他们总是当我们经过的时候,冷不丁地点燃他们手里的鞭炮,悄悄扔到我们脚边,听我们捂着耳朵尖叫,然后开心地乱笑。我下决心这次一定要买一种最好的鞭炮,让他们大吃一惊。
⑥卖鞭炮的老头看我犹豫不决的样子,伸手递给我一只紫色的'花纸筒,它差不多有一截甘蔗那么长短,比甘蔗更粗些。老头笑眯眯地告诉我说,这是今年的新品种,放在地上点着以后,会喷出像节日天空中的焰火那样金黄色的火花,很好看的。
⑦我说那是像喷泉一样的么?他摇摇头,说是像下雨一样的。
⑧那么就是金黄色的雨,一粒粒金光闪亮。这个景象一下子就吸引了我。
⑨我数了数口袋里的钱,差不多刚好够买一只。
⑩真够贵的啊,但它实在很诱人。我迟迟疑疑地站了好一会,最后掏出了我所有的钱。
回家的路上我举着那只纸筒一路疯跑,恨不得马上就把它点着。
可惜,离年三十还有好几天呢。外婆仔细端详着那只烟花,说这么珍贵的东西,一定要等到过年才能放的。妈妈说那就年三十吧,叫全家还有邻居都来看。
那真是一段漫长的等待。好像比一年还长,那几天里我整天心神不定、魂不守舍。那些只有春节才会得到的,所有好吃好玩的东西,比如新衣服新鞋子、灯笼、风笋,还有花生糖果粽子年糕汤圆包子……与我枕边这个将会发出万丈光芒的烟花相比,统统地无滋无味,叫我提不起一点兴趣。
终于盼到了大年三十。早上一睁眼我就问妈妈,说现在可以放了吧。妈妈说,得等到吃过年夜饭,天黑了,放烟花才好看。于是那一天里,每隔几分钟,我便抬头看钟,时间从来没有过得那么慢,天空几乎一寸一寸地暗下来的。总算熬到了晚饭,丰盛的年夜饭我只草草吃了几口,便借故放下筷子溜了出去。空荡荡的院子里一个人也没有,家里的人那顿年夜饭吃得没完没了,我紧紧捏着那只纸筒东张西望,盼着大家快出来看我放烟花,有一会我甚至觉得天已经快要亮了。
终于,外婆拿着一盒火柴,走了出来。
大家都嘻嘻哈哈地涌了出来,很多双眼睛,在黑暗的院子里亮起来。
我把纸筒小心地安放在平整的地面上,开始试着在风中划火柴点燃那只纸筒的引信。我的手发抖,点了好几次才点着,扔下火柴就猛地躲到了妈妈身后。
嗤的一声,从地面上飞起了一串金色的火焰。像下雨,又像喷泉,还像是风中摇摆的稻穗,在眼前飞舞蹿腾,把周围黑暗的夜空照得雪亮。我们睁大了眼睛叫着跳着拍着手跺着脚,我们不知该怎么欢迎它,也许我们应该把全镇的人都请来同我们共享这美丽的欢乐……——节选自于《张抗抗文集》
1.请用简要文字概括选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文中最能表现“我”等待放烟花时的焦急心情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写的是童年生活。作者对人物心理感受、动作、神态作了描写,无处不凸显儿童的特性。请你联系文章内容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为什么要略写“放烟花”而详写“等待放烟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回家的路上我举着那只纸筒一路疯跑,恨不得马上就把它点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家都嘻嘻哈哈地涌了出来,很多双眼睛,在黑暗的院子里亮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9:《滋味》阅读答案
1.本文记叙了“我”小时候吃杨梅和买烟花、放烟花的两件事。
2.心神不定、魂不守舍。
3.“略”。
4.极力写“等待放烟花”,突出我急不可耐的心情,也为下文“放烟花”,大家美丽的欢乐蓄势。
5.(1)“举”指高高地擎着。是高兴,仿佛要让所有的人都看到,也是因为很爱民,怕不小心碰到什么弄坏了,作者用这个词,充分传达出“我”内心抑制不住的兴奋、狂喜。
(2)用“涌”突出了我焦急等待的心情以及大家也急于看放烟花的心情。眼睛“亮”起来,表明在“我”看来,大家也和我一样欣喜,并且都关切地盯着烟花。
★ 林清玄的作品内容
【《故乡滋味节选》阅读及答案(精选9篇)】相关文章: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2024-04-23
鲁迅《故乡》节选阅读答案2023-01-18
《听听那冷雨》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2023-07-13
《故乡(节选)》初中小说阅读答案2023-01-13
生命的化装阅读理解及答案2024-04-28
江干区八年级下语文作文2022-05-07
有关课内外阅读的教研计划2023-08-16
《奥德赛》教案及练习2023-02-24
陕西省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2024-02-23
边城教案及练习2022-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