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柴刀的校长》阅读答案(共12篇)由网友“zdy999”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带柴刀的校长》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带柴刀的校长》阅读答案
《带柴刀的校长》阅读答案
①那年师范毕业,我无奈地背起包裹,去白云小学报到。
②白云小学位于高山之上,不通路,不通电,不通邮。山下老师都望而生畏,偶尔有个倒霉蛋分去了,也只是教个一年半载,就拼死拼活调下来。
③来到山脚下,仰望莽莽苍苍的白云山,不禁心发怵,腿发软。我强打精神,走上一条羊肠小道。两边草深林密,长满茅草荆棘。没走几米远,手就被划了几道血痕,衣服也挂了几个口。我踉踉跄跄,沮丧极了。但很快越走越开阔,越走越敞亮。仔细一看,路好像被人割过,两边倒伏着新鲜的杂草。我加快脚步,汗流浃背上到山顶,发现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领着十几个小孩,正在迎接我。小孩衣服打着补丁,每人拿一把柴刀,手脸划着血痕。他们微笑地望着我,一齐大声喊:“吴老师好!”中年人一见我,急急放下柴刀,大步迎上来,一把握住我的手:“吴老师,欢迎欢迎,像你这样的科班人才,我们真是盼星星盼月亮呀。”那双手像松树皮般粗裂,把我的手握得生疼。
④中年人就是白云小学朱校长。他是个民办老师,在这里教了二十多年。本村还有一个与他一起教书,撑了几年后,受不了这个罪,出去打工了。本地一时找不到合适人选,就让我来锻炼锻炼。
⑤白云小学是所完小,复式班教学。我与朱校长每天连轴转,没有一节空堂。一天下来,口干舌燥,骨头像散了架。晚上,学生回去了,我们点盏煤油灯,伏案备课。有时天热,蚊子嗡嗡叫,一抓好几只;有时起风,房子千疮百孔,尘屑簌簌往下掉;有时月朗星稀,野兽又像厉鬼高一声低一声叫,让人毛骨悚然。周围没有一点人声,没有一点亮光。学校就像一座孤零零的寺庙,被遗弃在荒山野林中。
⑥一天晚上,朱校长敲开我的.门,把一部旧收音机放到我桌上:“晚上难捱吧,听听这个破匣子吧。”我连忙推辞:“还是你自己听吧,这可是你多年的宝贝呢。”朱校长笑笑:“你年轻,听听好,接受新东西快。我在这里蹲多年,习惯了。”朱校长说完走了。我拧开收音机,沙沙噪响,但也很是欣慰。
⑦偶有闲暇,朱校长就拿着那把柴刀,端着一瓢冷水,向操场一角那块磨刀石走去。他用手浇水湿润石面,再侧着刀来回磨,轻柔缓慢,像打磨一件玉器。磨了一会儿,他就浇水清洗刀面,看是否锃亮,再用手抚摸刀锋,看是否锋利。刀磨好了,在阳光下,闪着白光。有时我晚上睡觉了,也会听见外面的磨刀声,沙沙沙响,像一首催眠曲,伴我入梦。
⑧每天天蒙蒙亮,我还躺在被窝里,就听见外面学生叽叽喳喳。我起来一看,原来是朱校长接学生上学来了。他拿着柴刀,头发凌乱,裤腿和解放鞋都被露水浸湿。他笑着对我说:“路上杂草长得疯,一天不割,就成了拦路虎。”
⑨我与朱校长一起吃饭,油盐是他从家里拿来的,米是他帮我买的,菜都是他在学校后山种的。生活虽然清苦点,但也有种家的感觉。有时憋得慌,放假回去一趟,朱校长就拿上柴刀,为我割割路,送我下山。等我上山返校,他又把路割好,早早在路上等我。
⑩又开学了,直到上课,还没有看见朱校长,只看见村长一个侄子。一打听,才知道朱校长被村里辞退了。
过了两天,朱校长来了,我差点没认出来:白发像一堆杂乱的草,脸庞像一张揉皱的纸,眼睛像两个下陷的洞,比原来好像老了十几岁。朱校长把包裹整理好,把房间打扫干净,准备走。我拿上收音机,急急送去。朱校长嗫嚅着:“我现在不教书了,不需要再听了,你还是留着吧。”我说:“我准备买部新的。再说,它陪伴了你这么多年,你也好作个纪念。”朱校长不再推辞,微颤着接了过去。朱校长从墙上取下那把柴刀,抖索着递给我:“我也没有其他东西,这个给你做个留念吧。以后我不能再接送你了,你自己也好割割路。”我接过柴刀,背转身,泪水夺眶而出。
一学期总算完了,我如获大赦,挑着行李,急急下山,发誓再也不来了。
走不多远,突然发现前面的路修过,变成了石块水泥砌成的台阶。路上还有一些村民,正在忙着平基和泥搬石头。仔细一看,还有朱校长。我来到朱校长面前: “这是乡里还是村里出钱修的?真是行善积德呢。”朱校长拍拍手里的泥巴:“不是乡里也不是村里,是我出的钱。”我一惊:“你家那么困难,哪来这么多钱?” 朱校长憨厚一笑:“村里辞退我时,把拖欠了七八年的工资跟我结了。我总算把这块心病解决了,孩子上学再不需要割路了。”他如释重负吁了一口气。
我望着朱校长,一时无语。
这一刻,我改变了主意……
(选自《读者(乡土人文版)》合订本,有删改)
1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4分)
19.本文标题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3分)
20.第⑤自然段划横线的句子为环境描写,请结合全文分析它的作用。(2分)
21.请分别从修辞和描写的角度赏析下列两个句子。(6分)
⑴那双手像松树皮般粗裂,把我的手握得生疼。(3分)
从修辞角度:
⑵他用手浇水湿润石面,再侧着刀来回磨,轻柔缓慢,像打磨一件玉器。磨了一会儿,他就浇水清洗刀面,看是否锃亮,再用手抚摸刀锋,看是否锋利。(3分)
从描写角度:
22.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说说朱校长是个怎样的人。(4分)
23.在“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所有曾在白云小学学习的人准备联名向组委会递交一份申请书,并附上一段颁奖词。请你代他们给朱校长拟写一则颁奖词。(要求:字数在40-60之间)(3分)
篇2:《带柴刀的校长》阅读练习及答案
孔祥树
①那年师范毕业,我无奈地背起包裹,去白云小学报到。
②白云小学位于高山之上,不通路,不通电,不通邮。山下老师都望而生畏,偶尔有个倒霉蛋分去了,也只是教个一年半载,就拼死拼活调下来。
③来到山脚下,仰望莽莽苍苍的白云山,不禁心发怵,腿发软。我强打精神,走上一条羊肠小道。两边草深林密,长满茅草荆棘。没走几米远,手就被划了几道血痕,衣服也挂了几个口。我踉踉跄跄,沮丧极了。但很快越走越开阔,越走越敞亮。仔细一看,路好像被人割过,两边倒伏着新鲜的杂草。我加快脚步,汗流浃背上到山顶,发现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领着十几个小孩,正在迎接我。小孩衣服打着补丁,每人拿一把柴刀,手脸划着血痕。他们微笑地望着我,一齐大声喊:“吴老师好!”中年人一见我,急急放下柴刀,大步迎上来,一把握住我的手:“吴老师,欢迎欢迎,像你这样的科班人才,我们真是盼星星盼月亮呀。”那双手像松树皮般粗裂,把我的手握得生疼。
④中年人就是白云小学朱校长。他是个民办老师,在这里教了二十多年。本村还有一个与他一起教书,撑了几年后,受不了这个罪,出去打工了。本地一时找不到合适人选,就让我来锻炼锻炼。
⑤白云小学是所完小,复式班教学。我与朱校长每天连轴转,没有一节空堂。一天下来,口干舌燥,骨头像散了架。晚上,学生回去了,我们点盏煤油灯,伏案备课。有时天热,蚊子嗡嗡叫,一抓好几只;有时起风,房子千疮百孔,尘屑簌簌往下掉;有时月朗星稀,野兽又像厉鬼高一声低一声叫,让人毛骨悚然。周围没有一点人声,没有一点亮光。学校就像一座孤零零的寺庙,被遗弃在荒山野林中。
⑥一天晚上,朱校长敲开我的门,把一部旧收音机放到我桌上:“晚上难捱吧,听听这个破匣子吧。”我连忙推辞:“还是你自己听吧,这可是你多年的宝贝呢。”朱校长笑笑:“你年轻,听听好,接受新东西快。我在这里蹲多年,习惯了。”朱校长说完走了。我拧开收音机,沙沙噪响,但也很是欣慰。
⑦偶有闲暇,朱校长就拿着那把柴刀,端着一瓢冷水,向操场一角那块磨刀石走去。他用手浇水湿润石面,再侧着刀来回磨,轻柔缓慢,像打磨一件玉器。磨了一会儿,他就浇水清洗刀面,看是否锃亮,再用手抚摸刀锋,看是否锋利。刀磨好了,在阳光下,闪着白光。有时我晚上睡觉了,也会听见外面的磨刀声,沙沙沙响,像一首催眠曲,伴我入梦。
⑧每天天蒙蒙亮,我还躺在被窝里,就听见外面学生叽叽喳喳。我起来一看,原来是朱校长接学生上学来了。他拿着柴刀,头发凌乱,裤腿和解放鞋都被露水浸湿。他笑着对我说:“路上杂草长得疯,一天不割,就成了拦路虎。”
⑨我与朱校长一起吃饭,油盐是他从家里拿来的,米是他帮我买的,菜都是他在学校后山种的。生活虽然清苦点,但也有种家的感觉。有时憋得慌,放假回去一趟,朱校长就拿上柴刀,为我割割路,送我下山。等我上山返校,他又把路割好,早早在路上等我。
⑩又开学了,直到上课,还没有看见朱校长,只看见村长一个侄子。一打听,才知道朱校长被村里辞退了。
过了两天,朱校长来了,我差点没认出来:白发像一堆杂乱的草,脸庞像一张揉皱的纸,眼睛像两个下陷的洞,比原来好像老了十几岁。朱校长把包裹整理好,把房间打扫干净,准备走。我拿上收音机,急急送去。朱校长嗫嚅着:“我现在不教书了,不需要再听了,你还是留着吧。”我说:“我准备买部新的。再说,它陪伴了你这么多年,你也好作个纪念。”朱校长不再推辞,微颤着接了过去。朱校长从墙上取下那把柴刀,抖索着递给我:“我也没有其他东西,这个给你做个留念吧。以后我不能再接送你了,你自己也好割割路。”我接过柴刀,背转身,泪水夺眶而出。
一学期总算完了,我如获大赦,挑着行李,急急下山,发誓再也不来了。
走不多远,突然发现前面的路修过,变成了石块水泥砌成的台阶。路上还有一些村民,正在忙着平基和泥搬石头。仔细一看,还有朱校长。我来到朱校长面前:“这是乡里还是村里出钱修的?真是行善积德呢。”朱校长拍拍手里的泥巴:“不是乡里也不是村里,是我出的钱。”我一惊:“你家那么困难,哪来这么多钱?”朱校长憨厚一笑:“村里辞退我时,把拖欠了七八年的工资跟我结了。我总算把这块心病解决了,孩子上学再不需要割路了。”他如释重负吁了一口气。
我望着朱校长,一时无语。
这一刻,我改变了主意……
(选自《读者(乡土人文版)》合订本,有删改)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4分)
小题2:本文标题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3分)
小题3:第⑤自然段划横线的句子为环境描写,请结合全文分析它的作用。(2分)
小题4:请分别从修辞和描写的角度赏析下列两个句子。(6分)
⑴那双手像松树皮般粗裂,把我的手握得生疼。(3分)
从修辞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他用手浇水湿润石面,再侧着刀来回磨,轻柔缓慢,像打磨一件玉器。磨了一会儿,
他就浇水清洗刀面,看是否锃亮,再用手抚摸刀锋,看是否锋利。(3分)
从描写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说说朱校长是个怎样的人。(4分)
小题6:在“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所有曾在白云小学学习的人准备联名向组委会递交一份申请书,并附上一段颁奖词。请你代他们给朱校长拟写一则颁奖词。(要求:字数在40-60之间)(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一个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分配到山里小学教书(1分),朱校长带着柴刀为上学的孩子割路(1分),并在被辞退后用自己的钱领着村民们为孩子们修了上学路(1分),深受感动的年轻人决定继续留在山村里教书(1分)。
小题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柴刀”作为线索贯穿全文(1分);交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围绕朱校长而展开的(1分);暗示了朱校长的特殊身份(1分);赞扬了朱校长的崇高品质(1分)。(任意答出3点即可)
小题1:渲染了白云小学环境的艰苦和恶劣(1分);突出了朱校长的执着与对山村教育的热爱(1分);为下文作者想要离开白云村作了铺垫(1分)。(任意答出2点即可)
小题1:⑴答案示例: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朱校长的手比作松树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朱校长双手的干裂和衰老,体现了朱校长教学生涯的艰辛和操劳。 ⑵答案示例:这句话使用了动作(或细节)描写,使用了“磨”、“看”、“抚摸”等动词,细腻传神地写出了朱校长磨刀时认真仔细的样子,从而表达了朱校长对于学生的关爱之情。
小题1:从他在白云小学一待就是近三十年,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执着的人;从朱校长拿收音机给“我”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细腻热心肠的人;从他用自己的钱为孩子们修一条上学的.路,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大爱的人。(最少答出两个方面,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形象特点各1分)
小题1:一把柴刀割宽了山里孩子的人生路,三十年的坚守唱响了寂寞大山的歌声。他苍老的手上,流过粉笔的香,温暖着山里娃的读书梦。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概括故事情节一般方法:人物+情节(起因、经过、结果),在概括时力求准确、简洁。
小题1: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文章标题的作用:线索、设置悬念、点明主旨等作用。
小题1: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语句的能力。鉴赏语句一般方法为:方法+效果+情感,但在鉴赏时必须联系具体的语句。
小题1:本题考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一般可采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的方法。直接描写包括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以及他的所作所为。间接描写包括他人眼中的他。这样结合起来,这个人物的形象便会鲜明起来。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只要围绕主题、言之有理即可。
篇3:阅读练习带答案
阅读练习带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朵白云在蓝天上悠悠地飘荡着。高山、湖泊和森林都在它的身下滑过它心中惬意极了,感到自己确实伟大。
“像高山一样雄伟”,人们常这样说。雄伟?哼!一个小丘罢了!云朵睥睨着身子下面的高山。
接着,它又飘到了海洋的上空。“看呐,”云欣喜若狂地喊道,“这难道是人们赞美的大海吗?听听吧,什么‘气势壮阔’啦,‘浩瀚无际’啦,在我看来,一面镜子罢了!”
云越看越兴奋,越想越高兴,它觉得自己远比高山、大海以及世上的所有之物都要伟大得多,它甚至已经替人们拟好了赞美自己的辞句。
正当这朵高高在上的云自我设计得头都有些晕眩时,一股劲风向它的身上强有力地吹来。
刹时,这朵自我陶醉的云被吹得四分五裂,荡然无存。湛蓝的天空仍是那么清新,在它上面没有留下云朵的一丝儿痕迹。
自我陶醉者的天敌就是现实。
1.本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它的性格特点是___________。
2.下列对白云“感到自己确实伟大”分析不对的一项是
A.第一段是白云从高山、湖泊、森林相对高度的对比角度来写白云感到伟大的.理由,是总写。
B.第三段是从俯视高山,对其形象感觉的角度写白云感到伟大的理由,是分写,侧重于“伟”。
C.第四段是从俯瞰大海对其气势感觉的角度写白云感到伟大的理由,也是分说,侧重于“大”。
D.第五段是白云从心理感觉的角度写感到自己伟大的原因,它与第二段重复照应,也是总写。
3.对最后一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此句喻指现实专门危害自我陶醉者。
B.盲目地自我欣赏不会实现,永远只是梦想。
C.客观存在就是客观存在,无视客观实际而盲目自我欣赏,只会碰壁失败乃至灭亡。
D.这一句与全文叙事的关系不大。
4.这篇文章的体裁属于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白云 自我陶醉
2.D
3.C
4.寓言
篇4:再过金陵阅读带答案
再过金陵阅读带答案
包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②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石头城 宋
刘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③,绿到台城④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②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③吴宫:此指三国时吴国的宫殿。④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
8.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5分
9.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相同点:①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2分)不同点:①包诗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1分)刘诗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或答视听结合),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1分)②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1分)说明:如学生能从以下角度回答两诗不同点,给2分。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刘诗写的`是金陵春景,写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飞雁的悲凉寥落之景。(2分)
9.①包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2分)借古讽今,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2分)(如回答作者过金陵的羁旅愁思给1分)②刘诗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2分)
再过金陵鉴赏
人们通常是在世道几经扭转之后,才逐渐对历史感兴趣起来。唐人金陵怀古之幽情也不是一开始就有,初唐、盛唐期间的诗歌几乎不怀古、咏史。只是到中唐以后,这个题材才渐渐流行起来。现代学者统计,有唐一代怀古咏史诗一共1424首,其中晚唐1014首,占到70%以上。而且所有写怀古诗的人,几乎都忘不了金陵,都要感叹六朝兴亡。
石头城解析
全诗写到的景有离离芳草、寥落吴宫、台城旧苑、烟波寒江、明月飞雁。而这些景物在诗文中全带有一种悲凉的意象(离离芳草让人想起白居易诗离离原上草,寥落吴宫让人想起元稹诗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台城旧苑让人联想起陆游诗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影照来烟波寒江使人想起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雁声使人想起王勃滕王阁序中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诗人通过对这些具有很强感伤意味的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繁华凋零、故城萧瑟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离离芳草满吴宫,离离状稀疏貌,稀疏如何满呢?我们来看韩愈草色遥看近却无就可以理解,近看稀稀落落,远观则平合成片。此句透露了诗人观望的角度,远望的效果,符合这首诗迷茫的基调。
篇5:文言文阅读练习带答案
文言文阅读练习带答案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景公披狐裘坐于堂,晏子入见。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臣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受教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
(1)以与饥寒者与____________
(2)臣之妻私臣私____________
2.翻译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能谤讥于市朝
B、饱而知人之饥 面刺寡人之过者
C、以与饥寒者 皆以美于徐公
D、时时而间进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4.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宋何罪之有
B、微斯人,吾谁与归
C、时人莫之许也
D、能谤讥于市朝
5.(甲)文,邹忌进谏的目的是为了劝齐王____________;(乙)文,晏子进谏的目的是为了劝景公____________。(甲)文邹忌进谏时采用的___________手法,现身说法说服了齐王.;(乙)文晏子进谏时采用了_______________方式,同样达到了目的。
6.读完文章后,你在人际交往方面从邹忌和晏子身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给(2)偏爱
2.(1)满一年之后,即使想要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2)(自己)觉得温暖也(却)能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很安逸也(却)能知道别人的辛劳。
3.B
4.D
5.纳谏;行善(救济穷人)关心百姓疾苦;类比;对比。
6.劝说别人时要讲究方法,做到委婉、含蓄。
篇6:语文阅读练习带答案
语文阅读练习带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②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③她的性格________(A.和睦B.和蔼C.和气),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④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_________(A.和睦B.和蔼C.和气)。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⑤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⑥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_______(A.管教B.管理C.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⑦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1.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前边的横线上。
2.“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3.对这段文字内容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家人及母亲的勤劳、俭朴和仁慈。
B.写母亲勤劳、俭朴的品德和对我的影响。
C.写母亲勤劳、俭朴和仁慈的品德及其对我的熏陶。
D.写我对母亲教育培养之恩的感激之情。
4.这段文字正确的层次划分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参考答案:
1.B A C
2.排比
3.C
4.D
篇7:带答案的二年级的阅读
带答案的二年级的阅读
《最佳的小路》阅读原文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格罗培斯设计的迪斯尼乐园,经过了3年的施工,马上就要对外开放了。然而各景点之间的道路该怎样联络还没有具体的方案。施工部打电话给正在法国参加庆典的格罗培斯大师,请他赶快定稿,以便按计划竣工和开放。
格罗培斯大师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攻克过无数建筑方面的难题,在世界各地留下了70多处精美的杰作。然而建筑中A微小得不值得一提的一点——路径设计却让他大伤脑筋。对迪斯尼乐园各景点之间的`道路安排,他已修改了50多次,没有一次是让他满意的。接到催促电报后他心里更加焦躁。巴黎的庆典一结束,他就让司机驾车带他去了地中海海滨。他想清醒一下,争取在回国前把方案定下来。
汽车在法国南部的乡间公路上奔驰,沿途是法国著名的葡萄产区,漫山遍野是当地农民的葡萄园。一路上他看到人们将无数的葡萄摘下来提到路边,向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吆喝,然而很少有人停下来。当他们的车子进入一个小山谷时,发现在那里停着许多车子。原来这儿是一个无人看管的葡萄园,你只要在路边的箱子里投入5法郎就可以摘一篮葡萄上路。据说这座葡萄园主是一位老太太,她因年迈无力料理而想出这个办法。起初她还担心这种办法能否卖出葡萄。谁知在这绵延百里的葡萄产区,她的葡萄总是最先卖完。她这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大师格罗培斯深受启发,久缠在他心头的难题终于迎刃而解。格罗培斯B出乎意料的高兴,连忙让司机调转车头返回巴黎。
回到住地,他给施工部发了一封电报:撒上草种提前开放。施工部按要求在乐园撒了草种,没多久,小草出来了,整个乐园的空地都被绿草覆盖。在迪斯尼乐园提前开放的半年里,草地被踩出许多小道,这些小道有窄有宽,优雅自然。
第二年,格罗培斯让人按这些踩出的痕迹铺设了人行道。1971年在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迪斯尼乐园的路(经 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最佳的小路》阅读题目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吆喝( ) 看管( ) 撒种( ) 铺设( )(2分)
2. 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糊涂——( ) 粗俗——( )(2分)
3. 将短文中画“ ”的部分各用一个成语代替。A. B. (2分)
4. “对迪尼斯乐园各景点之间的道路安排,他已经改了五十多次,可没有一次是让他满意的。”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 。(2分)
5.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第2自然段的内容。(2分)
6. 迪斯尼乐园的路径为什么会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联系短文写出你的理解。(3分)
《最佳的小路》阅读答案
1. hè kān sǎ pū
2. 清醒 优雅
3. 微不足道 喜出望外
4. 格罗培斯工作一丝不苟,严谨负责。
5. 格罗培斯难以定下迪斯尼乐园路途的方案。
6. 因为迪斯尼乐园路径的设计是从实际出发,尊重游客的选择,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所以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篇8:太史公自序阅读带答案
司马迁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隆,诗人歌之。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襃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縲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①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②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垂空文以断礼义 垂:流传。 B。于是论次其文论次:论述文章的次序。
C。泽流罔极 罔极:无边,无极。 D堕先人所言 堕:同“隳”,毁坏。
7。选出句式不同的.一项(3分)
A。且士贤能而不用。 B。是余之罪也夫!
C。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D。身毁不用矣。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②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9。请概括本节选语段的内容。(4分)
参考答案:
6、B论次:整理、编排
7、B(B句是判断句;其余各句是被动句。)
8。①《诗》、《书》含义隐微而言辞简约,是作者想要表达他们的心志和情绪。(4分,“诗书”“ 隐约”“遂”、判断句各一分)
②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郁闷忧愁,理想主张不得实现,因而追述往事,考虑未来。(4分,一句一分)
9。第一二段借壶遂的发问,解释自己续《春秋》意在颂圣,绝无讽刺当今的恶意;(2分)第三段记述自己遭祸后的思想变化。(2分)
篇9:带河流回家阅读答案
陈云其
(1)有人问我为什么喜欢宁波?我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那是因为这座城市的河流。在地理影像中,余姚江、奉化江和甬江这三条大河,支撑起宁波的整个水系,而近百条曲折的小河及日月二湖,把宁波变成一个水汽淋漓的城市。
(2)“窈窕淑女”、“在水之湄”,这样的诗似乎是特意为宁波写的。一个城市的丽影,在潺潺的歌吟之中凸现着,成为我们追求诗意生活中挡不住的诱惑。
(3)旭日初升,阳光如花朵一般在河面盛开。(a)
(4)夏夜来临,一河的星群总在窃窃私语。
(5)我还喜欢河上的雾霭,他们把眼前的景物变得朦胧,那隔岸的行人似乎都在梦里面走着;而当雾霭散尽,河两岸的楼房和树木便清晰地倒映在水里——这样的景致是一定要坐在三江口看的,因为你变成了风景的一部分。宁波正是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我们的城市应以了审美的自然和诗意的空间。
(6)河流在带给一座城市毓秀的同时,也带来风物,带来历史和未来的走向。我们沿奉化江上溯,就可以一直走进四明山的深处,那飘落在水面的一朵桃花或一枚枫叶,会让我们敏感地觉察季节的演变和这一生难以承受的轻柔。如果逆行姚江,那七千年河姆渡的水稻就会在眼前灿烂地展现,而双鸟日的图腾那么深刻地影响着一座城市生生不息的追望。我知道我生命中的血液必然和这条河有着密切且神秘的关联。浪遏飞舟,鼓吹风帆。沿甬江而下,那是让宁波跻身于世界海运物流强烈城市的北仑港,是我们眺望着的太平洋和蔚蓝色中放飞的梦!(b)这河海相同的城市,让我凝望流水时,胸襟便豁然开阔。
(7)河流无处不在,犹如爱意无处不在。
(7)是的,水在让城市充满灵性的同时,也带来心灵滋润的光泽。“上善若水”、“柔情似水”,在宁波总有感人且具体的解读与注释,我常觉得那位捐了百万元却只留”顺其自然“化名的女性;而当无数宁波人为身患绝症的罗南英、梁国华等异乡人募捐、操心时,爱的河流便涌动了全城。(c)他们说:这是一座充满爱心的城市!
(8)宁波的三百万外来人口,是近三十年汇聚起来的,他们和我们一起为这座城市的繁荣开拓打拼着,并感受着河流宽容的情感。他们历经流离颠沛之后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家——这个家的名字叫“宁波”。他们说,他是沿着河流走来的,他还将沿着河流走下去。
(9)而另一番河流的景象,是这座城市充满了时代的气息。那是十里中山路摩肩接踵的人流,是世纪大道奔驰不息的车流,是即将从高桥开出的轻轨列车的急流;而天上的飞流就在那个叫栎社的地方,连久违的台湾一下子都变得那么近。这是一个团级流动的世界,这是让每个人都渴望的精彩的宁波。
(10)河流向东,他们迎太阳而去,只有一个方向。
(11)河流总让我对未来的宁波产生想象,如果把三江的水系和东钱湖连接起来,那是何等波光旖旎的城市图画。因为有流遍全城的水,绿色满怀,花香盈袖,生活到处是盎然笑意。在这样的图画里,让我们从容地说出一个诗人的愿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2)啊!宁波,现在我要带河流回家。
(选自《宁波日报》5月9日,有删改)
篇10:带河流回家阅读答案
1.本文由层次地写出宁波河流四个方面的特点,请根据文意将体现宁波河流特点的词语填到相应的方框中
1( )-------2.历史、风物、走向-----3.( )----4.时代气息
答案:诗意生活(毓秀河流)充满爱心(爱的河流)
这是理清思路,把握主要内容筛选和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两个考结合在一起的好题,北京卷出过,要注意开头的几句过渡句,“河流在带给一座城市毓秀的同时,也带来风物,带来历史和未来的走向”“河流无处不在,犹如爱意无处不在”“爱的河流便涌动了全城。”)“他们说:这是一座充满爱心的城市!而另一番河流的景象,是这座城市充满了时代的气息”,作为一名军旅诗人,陈云其的文不象别的散文令人费解,不象别的作家把线索躲藏在文中的标题上,话语上,结尾上,此文始终围绕宁波是个美丽的,文化的,现代的江南水城展开,这是一个诗意的,古老的又时代的城市,让学生对家乡充满着爱。
2.请从划线的a、b、c句中任选两句,结合上下文进行品析(可从修辞效果、感情色彩、词语运用等方面自选角度)。
1.旭日初升,阳光如花朵一般在河面盛开。(a)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阳光”比作“花朵”,生动形象地写出早晨阳光洒在河面的美景。或景物描写,写出旭日初照时的动态美。
这是宁波中考年年都考到的品析词语题,一个中考生人人会做,什么时候河流最美?一定是旭日下生辉的河流,这真如一幅图,和下文晚上星空下的河流相辉照应,让学生懂得美,是一篇文最成功的地方,也是中学教育的目的。
2.那是让宁波跻身于世界海运物流强烈城市的'北仑港,是我们眺望着的太平洋和蔚蓝色中放飞的梦!(b)
答案:用“跻身”“放飞梦想”等词语展现了东方大港的宏伟前景,抒发作者的赞美之情和自豪感。
初看这是一句病句,北仑港不是太平洋,更不是梦,这是走向太平洋,实现梦的地方,我也丝毫看不出此句还有通感之类的手法,不能确定是妙句,只好写上作者的感情色彩,可能作者在赞美北仑港,动作描写更多的是体现人的心情和精神,
3.爱的河流便涌动了全城(c)
答案:“爱的河流”中“河流”内涵丰富,表现富有爱心的宁波人之多,爱心汇聚成河。“涌动”一词写出爱意之浓,爱心如潮。
这句一个涌字体现人数之多,下面一句便是解释----这是一座充满爱心的城市。我也看不出河流有什么多丰富的内涵,大海比河流好多了。这河流一定是反映一个城市的风格。要注意题干中“可从修辞效果、感情色彩、词语运用等方面自选角度”没有修辞找感情色彩,没有感情色彩找词语,考时一定要注意题干的提示)
3.倒数第四段主要运用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运用联想的手法,由河流想到人流、车流、轻轨列车的急流、天上的飞流,丰富了河流的内涵,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教材八下的《雪》第一段就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雪联想雪下的蜜蜂,再联想到春天。展现出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因为想象中的蜜蜂而充满生机,激发人对春天的联想。写作手法中考出题时常出对比,联想,象征,照应,衬托,中考更多是考表达方式中的描写。
4.通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带条河回家”?
答案:因为这是家乡的河流,所以带着河流回家就是带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回家;河流蕴含着古老的文化,所以带着河流回家就是带着文化回家,传承宁波文化;河流滋润着心灵,所以带着河流回家就是带着爱心回家;河流充满时代气息,所以带着河流回家就是带着希望回家。
这是理清思路,把握主要内容的考点,为何第一题出了,还要出这一重复的题,“带条河回家”是带着一种精神回家,既然河流充满着美丽,文化,爱心和希望,我们就带这些回家,考生要会逆向思维,为什么要“带条河回家”?河流有什么?体现什么精神,我们就带这些回家。所以理清思路,要有数学上的反证法等反常规方法,多点思考,会豁然开朗。
写作手法指写作中使作品更好的艺术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
1.表达方式常见的有五种: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2.修辞手法种类很多,但中学阶段只需要掌握常见的几种,其它较少见的了解就可以了。以下几种大家应该熟悉的:比喻(明喻、暗喻和借喻,高中阶段应了解博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拟人、拟物),排比,设问,反问。其它的互文,起兴等在文言文中用得较多,也可以了解一下。
3.表现手法较多,较复杂,下面都是常见的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对比、衬托、抑扬、前后照应、正面侧面描写、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原则:
1。对一句提问,要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偶、对比等
2.对一段话,要用表现手法:象征、悬念、对比、联想、想象,衬托、抑扬、前后照应、正面侧面描写、虚实结合。
篇11:魏征文言文阅读带答案
有关魏征文言文阅读带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题目。(19分)
甲 贞观六年,有人告尚书右丞魏征,言其阿党亲戚。太宗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此事,乃言者不直,彦博奏称,征既为人所道,虽在无私,亦有可责。遂令彦博谓征曰:尔谏正我数百条,岂以此小事,便损众美?自今以后,不得不存形迹。居数日,太宗谓征曰:昨来在外,闻有何不是事?征曰:前日令彦博宣敕语臣曰:因何不存形迹?此言大不是。臣闻君臣同气,义均一体。未闻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国之兴衰,或未可知!太宗瞿然改容曰:前发此语,寻已悔之,实大不是,公亦不得遂怀隐避。征乃拜而言曰:臣以身许国,直道而行,必不敢有所欺负。但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太宗曰:忠良有异乎?征曰:良臣使身获美名,群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独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太宗曰:君但莫违此言,我必不忘社稷之计。乃赐绢二百匹。
乙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①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及观郑公以谏诤事付史官,而太宗怒之,薄其恩礼,失终始之义,则未尝不反复嗟惜,恨其不思,而益知郑公之贤焉。
注:①魏郑公:指魏征。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⑴ 温彦博案验此事( ) ⑵ 寻已悔之( )
⑶ 而魏郑公之徒( ) ⑷ 恨其不思(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乃言者不直 岂以此小事
B。乃赐绢二百匹 及观郑公以谏诤事付史官
C.虽在无私 征既为人所道
D。虽其忠诚所自至 但愿陛下使臣为良臣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 未闻不存公道,唯事形迹。
⑵ 能知其有此者,以书存也。
4.乙文称太宗为贤主,认为魏征是贤臣,从甲文看,太宗之贤具体表现是⑴________ ⑵_________ ⑶________;魏征之贤具体表现为⑴________ ⑵_________ ⑶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6分)
5.结合甲文君臣对话和乙文君臣对立,试对唐太宗或魏征作简要评价。(3分)
参考答案:
1.(3分)⑴审查,追究 ⑵随即,不久 ⑶这些人
2.(2分) C
3.(4分)⑴没有听说过大臣不留心安邦治国的大事,而只注意检点平日的细小言行。(2分) ⑵能够知道魏郑公有谏诤之事,是因为有他的奏章还存在。(2分)(意到即可)
4.(6分)太宗之贤:重事实,不偏听偏信;不因小事而否定别人的大美;主动询问自己的过失;善于反思,勇于改错;虚心向大臣请教,奖励忠良之臣等(任一点得1分,共3分) 魏征之贤:用人无私心;劝谏太宗几百次;敢于指出太宗说话不足之处;表明以身许国,直道而行的决心;希望做良臣等(任一点得1分,共3分)
5.(3分)观点:1分;分析有理有据、客观辩证: 2分
篇12:带河流回家 阅读答案
⑴有人问我为什么喜欢宁波?我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那是因为这座城市的河流。在地理影像中,余姚江、奉化江和甬江这三条大河,支撑起宁波的整个水系,而近百条曲折的小河及日月二湖,把宁波变成一个水汽淋漓的城市。
⑵“窈窕淑女”、“在水之湄”,这样的诗似乎是特意为宁波写的。一个城市的丽影,在潺潺的歌吟之中凸现着,成为我们追求诗意生活中挡不住的诱惑。
⑶旭日初升,阳光如花朵一般在河面盛开。(a)
⑷夏夜来临,一河的星群总在窃窃私语。
⑸ 我还喜欢河上的雾霭,他们把眼前的景物变得朦胧,那隔岸的行人似乎都在梦里面走着;而当雾霭散尽,河两岸的楼房和树木便清晰地倒映在水里——这样的景致是一定要坐在三江口看的,因为你变成了风景的一部分。宁波正是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我们的城市应以了审美的自然和诗意的空间。
⑹河流在带给一座城市毓秀的同时,也带来风物,带来历史和未来的走向。我们沿奉化江上溯,就可以一直走进四明山的`深处,那飘落在水面的一朵桃花或一枚枫叶,会让我们敏感地觉察季节的演变和这一生难以承受的轻柔。如果逆行姚江,那七千年河姆渡的水稻就会在眼前灿烂地展现,而双鸟日的图腾那么深刻地影响着一座城市生生不息的追望。我知道我生命中的血液必然和这条河有着密切且神秘的关联。浪遏飞舟,鼓吹风帆。沿甬江而下,那是让宁波跻身于世界海运物流强烈城市的北仑港,是我们眺望着的太平洋和蔚蓝色中放飞的梦!(b)这河海相同的城市,让我凝望流水时,胸襟便豁然开阔。
⑺河流无处不在,犹如爱意无处不在。
⑻是的,水在让城市充满灵性的同时,也带来心灵滋润的光泽。“上善若水”、“柔情似水”,在宁波总有感人且具体的解读与注释,我常觉得那位捐了百万元却只留”顺其自然“化名的女性;而当无数宁波人为身患绝症的罗南英、梁国华等异乡人募捐、操心时,爱的河流便涌动了全城。(c)他们说:这是一座充满爱心的城市!
⑼宁波的三百万外来人口,是近三十年汇聚起来的,他们和我们一起为这座城市的繁荣开拓打拼着,并感受着河流宽容的情感。他们历经流离颠沛之后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家——这个家的名字叫“宁波”。他们说,他是沿着河流走来的,他还将沿着河流走下去。
⑽ 而另一番河流的景象,是这座城市充满了时代的气息。那是十里中山路摩肩接踵的人流,是世纪大道奔驰不息的车流,是即将从高桥开出的轻轨列车的急流;而天上的飞流就在那个叫栎社的地方,连久违的台湾一下子都变得那么近。这是一个团级流动的世界,这是让每个人都渴望的精彩的宁波。
⑾河流向东,他们迎太阳而去,只有一个方向。
⑿河流总让我对未来的宁波产生想象,如果把三江的水系和东钱湖连接起来,那是何等波光旖旎的城市图画。因为有流遍全城的水,绿色满怀,花香盈袖,生活到处是盎然笑意。在这样的图画里,让我们从容地说出一个诗人的愿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⒀啊!宁波,现在我要带河流回家。
1.本文由层次地写出宁波河流四个方面的特点,请根据文意将体现宁波河流特点的词语填到相应的方框中
( )------历史、风物、走向----- ( )----时代气息
2..请从划线的a、b、c句中任选两句,结合上下文进行品析(可从修辞效果、感情色彩、词语运用等方面自选角度)。
(1).旭日初升,阳光如花朵一般在河面盛开。(a)
(2).那是让宁波跻身于世界海运物流强烈城市的北仑港,是我们眺望着的太平洋和蔚蓝色中放飞的梦!(b)
(3).爱的河流便涌动了全城(c)
3.第(10)段主要运用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4.通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带条河回家”?
参考答案:
1.诗意生活(毓秀河流)充满爱心(爱的河流)
2.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阳光”比作“花朵”,生动形象地写出早晨阳光洒在河面的美景。或景物描写,写出旭日初照时的动态美。(2)用“跻身”“放飞梦想”等词语展现了东方大港的宏伟前景,抒发作者的赞美之情和自豪感。(3)“爱的河流”中“河流”内涵丰富,表现富有爱心的宁波人之多,爱心汇聚成河。“涌动”一词写出爱意之浓,爱心如潮。
3. 运用联想的手法,由河流想到人流、车流、轻轨列车的急流、天上的飞流,丰富了河流的内涵,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4.因为这是家乡的河流,所以带着河流回家就是带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回家;河流蕴含着古老的文化,所以带着河流回家就是带着文化回家,传承宁波文化;河流滋润着心灵,所以带着河流回家就是带着爱心回家;河流充满时代气息,所以带着河流回家就是带着希望回家。
★ 班会主持人发言稿

【《带柴刀的校长》阅读答案(共12篇)】相关文章:
辽宁省传承雷锋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直播观后感2023-12-07
雷锋在我心中七年级优秀作文2022-10-27
桂花作文600字初中2022-10-09
2022辽宁省传承雷锋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直播观后感2022-05-15
九月励志国旗下讲话:母亲留给我们的好家风2022-04-30
一个我喜爱的人2023-06-27
雷锋永在我心中三年级优秀作文2023-06-28
理想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稿2023-01-30
学雷锋高二作文600字2023-11-20
感人事迹作文2024-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