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犹如此阅读题及答案

时间:2022-05-07 12:18:51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树犹如此阅读题及答案((整理9篇))由网友“FLASH”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树犹如此阅读题及答案,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树犹如此阅读题及答案

篇1:树犹如此

树犹如此

既有一日得空 便看了白先勇的《树犹如此》

首先还是要吐槽语文老师太没情趣了

期中考卷讲评就这么平淡地过去了

一点白先勇的八卦都没讲!!!

还是喜欢萌萌的杨帆啊!!

要不是CH发短信给我 我真心不知道白先勇和王国祥的关系

自然也不会想到去看《树犹如此》了

“柏树无故枯亡,使我郁郁不乐了好些时日,心中总感到不样,似乎有什么奇祸即将降临一般。没有多久,王国祥便生病了。” “王国祥的个性中,最突出的便是他争强好胜、永远不肯服输的憨直脾气,是他倔强的意志力,帮他暂时抵挡住排山倒海而来的'病灾。那时我只能在一旁帮他加油打气,给他精神支持。” “自此,我与王国祥便展开了长达三年、共同抵御病魔的艰辛日子,那是一场生与死的搏斗。” “我们绝对不能向病魔示弱,露出胆怯,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似乎一直在互相告诫:要挺住,松懈不得。” “我陪着王国祥进出那间急诊室多次,每次一等就等到天亮才有正式病房。” “当时如果有人告诉我喜马拉雅山顶上有神医,我也会攀爬上去乞求仙丹的。在那时,抢救王国祥的生命,对于我重于一切。” “开上高速公路后,突然一阵无法抵挡的伤痛,袭击过来,我将车子拉到公路一旁,伏在方向盘上,不禁失声大恸。我哀痛王国祥如此勇敢坚忍,如此努力抵抗病魔咄咄相逼,最后仍然被折磨得行销骨立。而我自己亦尽了所有得力量,去回护他的病体,却眼看着他的生命亦一点一滴耗尽,终至一筹莫展。我一向相信人定胜天,常常逆数而行,然而人力毕竟不敌天命,人生大限,无人能破。” “一九五四年,四十四年前的一个夏天,我与王国祥同时匆匆赶到建中去上暑假补习班,预备考大学。我们同级不同班,互相并不认识,那天恰巧两人都迟到,一同抢着上楼梯,跌跌撞撞,碰在一起,就那样,我们开始结识,来往相交三十八年。” “我与王国祥相知数十载,彼此守望相助,患难与共,人生道上的风风雨雨,由于两人同心协力,总能抵御过去,可是最后与病魔死神一搏,我们全力以赴,却一败涂地。” 整篇文章只称王国祥为朋友,然而字里行间却真真是相知相守的深情

我并不擅长写读后感,很难用语言书写出读完一篇文章的感受

两个人的生活本应如此,细节里弥漫着温情

无奈终究逃不脱病痛的魔爪,挣不开先走一步的悲痛

相交38年的恋人 病逝

6年后才着手写了这篇悼文 期间 他的挣扎哀痛 不得而知

然而6年的时间真的能够平复几乎破碎的心吗

白先勇先生的《孽子》是我早前便已买了的 却是一直没有翻开

我向来对现代背景的小说有所抵触 同志文学更是鲜少涉猎

总觉得现实的故事 更多的是残酷

最后还是默默祝愿我最爱的P先生和他的T先生能够早日向家人坦白 幸福到老

篇2:吕小华《树犹如此》阅读及答案

①树有整整四季的风景,它的美任何时候都没有空缺。

②从一棵破土而出的小苗开始吧,它的枝叶新鲜柔嫩。在阳光雨露下一天一个姿态地生长,给人无限的希望。苗圃里的树都细细的,看见它们你就懂得什么叫苗条。那时小绿叶子铺着白绒。微微风来也让它们欢迎摇曳,摇曳得苗圃成了一片绿海。

③树慢慢长大后,可以很世俗,在万丈红尘里充当旁观者。密层层排列在高速路两边,大片大片地绿化着公园;小小庭院里一棵两棵的.往往是全家人的爱宠,也有一不留神成为哲人之物的,犹如冯友兰之堂前三松,还有鲁迅的两棵枣树。

④斜风细雨,杨柳堆烟,为重重帘幕后的思念再添离愁。人们赞赏这种诗意,从古至今无数优美的诗词传诵着因树而起的细致情怀。

⑤树好像并不在乎这些,它只会沉静地站着,汲取了空中的露水,涵蓄了地下的雨水,还有人们靠在树干上痛哭的眼泪——它只会沉静地站着,听从人们的安排,在道路两旁,在亭榭一角,不过,树长着长着就自然地长出了自己的个性,任何两棵树都不会完全相同。

⑥整整齐齐成排栽种的树林吸引鸟儿来做巢。鸟儿的巢可没有社区规划,它们高高低低地坐落在不同的树杈上,或大或小。

⑦花也很美,但是任何花都有周期,花期再长也有凋谢的一天,花一旦凋谢,就从世上彻底消失了,变成了另外的形态——譬如果实,也可能只是一地残花萎顿泥土。欣赏花的人具有艺术家的心肠,因为开花的过程虽然完整,唤起的美却是断片的,开花的辉煌似乎为了落花的伤感而存在。

⑧树呢,没有关系,它永远在生长,绿叶满枝是一种状态,黄叶翻飞是一种状态,玉树琼枝又是一种状态;无叶也无雪时,旁生逸出的小枝杈也成了天空的装饰画;谁又能说开花不是树的一种状态呢?

⑨树的美的确在于它们的姿势,不管是整齐的,还是散乱的,没有一棵树是完全雷同的。树的每一根枝条在尽可能地向上生长,一棵树苗儿让人联想到的是整个生长季节。即便树的生命终止,它的状态却不会终止。西部荒漠里的胡杨林会大片地死去,但枝干屹立不倒。

⑩立体的死亡凝固住一段时光,展示着无边的壮烈,令观者震撼。

(11)因此,无所谓盛,也无所谓衰,欣赏树犹如欣赏生命本身,在无限轮回中前进。

(12)树的本色只有在深山里才发现生命得到最饱满的滋养。厚茸茸的苔藓铺满了青石,也成了老树最有资历的装点。人走在蒙蒙山雾里,耳边风涛阵阵,心里清静,空灵迷幻中,恍如踏进前世今生的缘。

(13)深山里的树,不理会人间的安排,恣情恣性的生长,上上下下,重重叠叠,藤可以缠松,柏可以抱槐;成排成行,成阵成海,各有各的威风。

(14)人不能总是处在深山里,这是人的可惜之处,也是树的幸运之处。更多的时候,我只有从图像里去欣赏树。

(15)曾经看过许多图片,都以荒原中的一棵树为素材。席天幕地的背景,孤独的姿态,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似有呼啸风来,漫卷千古的愁绪霎那间也湮没了看图的人。

(16)无论是傲岸,还是虬曲,孤立的一棵树也自有其不可凌越的气势。

(17)在这里,我很想引用谁说过的名言来佐证,但是浮现于脑中的全是文人场景,李青莲对影起舞,辛稼轩拍遍栏杆,悼红轩披阅十载??

(18)以树比人原有传统。庭前阶下的子弟若堪比芝兰玉树,怎不令门楣生辉?而老树堪比有德者,所以孔林中柏树森森,丞相祠堂也有黛色参天。

(19)毕竟,树犹如此!

1.作者为什么说“欣赏树犹如欣赏生命本身,在无限轮回中前进”?(4分)

2.文章第⑦段概括写了“花的作用”,这对写树有何作用? (4分)

3.通观全文,分点概括作者笔下的树有哪些特点。(最少写出三点)(6分)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本文线索清晰,结构严谨,全文以树为线索,由树及人,表达了作者对树的.赞美,也表达了对人的期望。

B.“人不能总是处在深山里,这是人的可惜之处,也是树的幸运之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无人欣赏的树是幸运的,无法生活在深山里对于人来说,太可惜了。

C.文章最后由“孤立的一棵树也自有其不可凌越的气势”联想到了“李青莲对影起舞,辛稼轩拍遍栏杆,悼红轩披阅十载”,表现了作者封李白、辛弃疾、曹雪芹等人的敬慕。

D.本文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如深出之树与世俗之树、成排成林之树与孤独的树,人们对树的不同态度等,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

E.文章以“毕竟,树犹如此!”结尾,既照应了文题,总结了全文,又显得文笔凝重,意旨深远。

篇3:吕小华《树犹如此》阅读及答案

1.因为对树来说,无所谓盛,无所谓衰,它的美在于姿势。一棵树苗让人联想到整个生长季节,即使生命终止,状态也不会停止。

2.以花的美有周期,反衬树的美任何时候都没有空缺。

3.①树有整整四季的风景,它的美任何时候都没有空缺。

②树有自己的个性,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棵树。

③树在自然、无人打扰的状态下更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本色。

④深山里成排成行、成阵成海的树,各有各的威风;孤立的一棵树也自有其不可凌越的气势。

4.BD

篇4:树犹如此的阅读与答案学习

有关树犹如此的阅读与答案学习

语*网:小编整理了关于《树犹如此》阅读答案以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希望对于同学们的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也祝同学们的阅读理解的技巧更好,祝大家学习进步!

①树有整整四季的风景,它的美任何时候都没有空缺。

②从一棵破土而出的小苗开始吧,它的枝叶新鲜柔嫩。在阳光雨露下一天一个姿态地生长,给人无限的希望。苗圃里的树都细细的,看见它们你就懂得什么叫苗条。那时小绿叶子铺着白绒。微微风来也让它们欢迎摇曳,摇曳得苗圃成了一片绿海。

③树慢慢长大后,可以很世俗,在万丈红尘里充当旁观者。密层层排列在高速路两边,大片大片地绿化着公园;小小庭院里一棵两棵的.往往是全家人的爱宠,也有一不留神成为哲人之物的,犹如冯友兰之堂前三松,还有鲁迅的两棵枣树。

④斜风细雨,杨柳堆烟,为重重帘幕后的思念再添离愁。人们赞赏这种诗意,从古至今无数优美的诗词传诵着因树而起的细致情怀。

⑤树好像并不在乎这些,它只会沉静地站着,汲取了空中的露水,涵蓄了地下的雨水,还有人们靠在树干上痛哭的眼泪它只会沉静地站着,听从人们的安排,在道路两旁,在亭榭一角,不过,树长着长着就自然地长出了自己的个性,任何两棵树都不会完全相同。

⑥整整齐齐成排栽种的树林吸引鸟儿来做巢。鸟儿的巢可没有社区规划,它们高高低低地坐落在不同的树杈上,或大或小。

⑦花也很美,但是任何花都有周期,花期再长也有凋谢的一天,花一旦凋谢,就从世上彻底消失了,变成了另外的形态譬如果实,也可能只是一地残花萎顿泥土。欣赏花的人具有艺术家的心肠,因为开花的过程虽然完整,唤起的美却是断片的,开花的辉煌似乎为了落花的伤感而存在。

⑧树呢,没有关系,它永远在生长,绿叶满枝是一种状态,黄叶翻飞是一种状态,玉树琼枝又是一种状态;无叶也无雪时,旁生逸出的小枝杈也成了天空的装饰画;谁又能说开花不是树的一种状态呢?

⑨树的美的确在于它们的姿势,不管是整齐的,还是散乱的,没有一棵树是完全雷同的。树的每一根枝条在尽可能地向上生长,一棵树苗儿让人联想到的是整个生长季节。即便树的生命终止,它的状态却不会终止。西部荒漠里的胡杨林会大片地死去,但枝干屹立不倒。

⑩立体的死亡凝固住一段时光,展示着无边的壮烈,令观者震撼。

(11)因此,无所谓盛,也无所谓衰,欣赏树犹如欣赏生命本身,在无限轮回中前进。

(12)树的本色只有在深山里才发现生命得到最饱满的滋养。厚茸茸的苔藓铺满了青石,也成了老树最有资历的装点。人走在蒙蒙山雾里,耳边风涛阵阵,心里清静,空灵迷幻中,恍如踏进前世今生的缘。

(13)深山里的树,不理会人间的安排,恣情恣性的生长,上上下下,重重叠叠,藤可以缠松,柏可以抱槐;成排成行,成阵成海,各有各的威风。

(14)人不能总是处在深山里,这是人的可惜之处,也是树的幸运之处。更多的时候,我只有从图像里去欣赏树。

(15)曾经看过许多图片,都以荒原中的一棵树为素材。席天幕地的背景,孤独的姿态,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似有呼啸风来,漫卷千古的愁绪霎那间也湮没了看图的人。

(16)无论是傲岸,还是虬曲,孤立的一棵树也自有其不可凌越的气势。

(17)在这里,我很想引用谁说过的名言来佐证,但是浮现于脑中的全是文人场景,李青莲对影起舞,辛稼轩拍遍栏杆,悼红轩披阅十载??

(18)以树比人原有传统。庭前阶下的子弟若堪比芝兰玉树,怎不令门楣生辉?而老树堪比有德者,所以孔林中柏树森森,丞相祠堂也有黛色参天。

(19)毕竟,树犹如此!

阅读题:

1.作者为什么说欣赏树犹如欣赏生命本身,在无限轮回中前进?(4分)

2.文章第⑦段概括写了花的作用,这对写树有何作用? (4分)

3.通观全文,分点概括作者笔下的'树有哪些特点。(最少写出三点)(6分)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本文线索清晰,结构严谨,全文以树为线索,由树及人,表达了作者对树的赞美,也表达了对人的期望。

B.人不能总是处在深山里,这是人的可惜之处,也是树的幸运之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无人欣赏的树是幸运的,无法生活在深山里对于人来说,太可惜了。

C.文章最后由孤立的一棵树也自有其不可凌越的气势联想到了李青莲对影起舞,辛稼轩拍遍栏杆,悼红轩披阅十载,表现了作者封李白、辛弃疾、曹雪芹等人的敬慕。

D.本文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如深出之树与世俗之树、成排成林之树与孤独的树,人们对树的不同态度等,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

E.文章以毕竟,树犹如此!结尾,既照应了文题,总结了全文,又显得文笔凝重,意旨深远。

参考答案:

1.因为对树来说,无所谓盛,无所谓衰,它的美在于姿势。一棵树苗让人联想到整个生长季节,即使生命终止,状态也不会停止。

2.以花的美有周期,反衬树的美任何时候都没有空缺。

3.①树有整整四季的风景,它的美任何时候都没有空缺。

②树有自己的个性,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棵树。

③树在自然、无人打扰的状态下更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本色。

④深山里成排成行、成阵成海的树,各有各的威风;孤立的一棵树也自有其不可凌越的气势。

4.BD。

篇5:读《树犹如此》有感

读《树犹如此》有感

罗维力

各位长辈、各位群友上午好,我是罗维力,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是白先勇的散文集《树犹如此》。

白先勇是台湾当代著名作家,名将白崇禧的第五子,虽出身名门,却对底层生活有着深层次的关怀,他的作品很少带有政治倾向,贴近读者的日常生活,耐读性很强。

这是我读白先勇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小说集《台北人》,《台北人》用新旧交替时代台北都市各个社会阶层的悲欢离合展现浓浓乡愁,感染力很强,耐人寻味。《树犹如此》是一本散文自选集,主要收录白先勇回忆个人经历、亲友交往的文章,时间跨度长,空间跨度大,从作者幼时抗战时期的桂林、重庆,到内战时期的上海、南京、香港,再到战后的台湾,以及大学毕业后旅美留学,回国之后返乡寻根,写亲人、写师友、写青春,全书渗透出对文学的热爱,对故土的忧思,对世事无常的感怀,白先勇逐渐由一个热血青年走向开阔、沉郁和豁达。白先勇的文字一流,情感细腻,对于世事沧桑的参透,对于故友旧人的深切缅怀,对于青春逝去的不舍却又坦然,读起来像是听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娓娓道来,真挚动人,在阅读的时候,我就像坐在白先勇身边,看着他所看见的,经历着他所经历的,感受着他所感受的。

除去上面这些感性的部分,我对白先勇书中写到的一些人物和细节也很感兴趣,所以在介绍书的主要内容之前,先和大家分享几则书中的八卦。

1、白崇禧是完美主义者,冷静理智,要求严格,无论是对工作还是生活,他十分重视子女教育,饭桌上还得检查功课,既是严父,也是慈父,充分尊重子女们的选择。

2、白先勇母亲马佩璋生长于官宦之家,热情开朗,富有同情心,乐观进取、勇敢无畏,白先勇原话是“母亲一生不耐虚礼,从不做作,完全是个真情真性的人。也正是母亲乐观进取、勇敢无畏的个性,才经得起日后跟随父亲经历惊天动地、一波又一波的历史考验。我们一家几十口,母亲是家中擎天一柱。”

3、白先勇从小便是“学霸”,因为梦想到三峡修大坝,所以高中毕业后就申请保送至台南成功大学水利系,读了一年发现兴趣不合,便重考了台大外文系。1960年白先勇在台大外文系读大三,和几个志趣相投,热爱文学的同学朋友一起创办了文学杂志《现代文学》,倾注了大量心血,只凭满腔热血,最终却因为经济原因曲折重重,历经停刊,复刊,再停刊,又重刊,前后历时二十四年。这本杂志在六十年代对于台湾文坛有着非凡的开拓意义,引入西方文学的介绍,研究中国古典文学,鼓励创作,小说、散文、现代诗百花齐放,发掘培养出台湾年轻一代有才华有理想的作家,很多后来的文学大家处女作都发表于《现代文学》。有个患有自闭症的16岁少女写了一篇读起来有点古怪的.小说《惑》,白先勇看后觉得少女有怪才,拿去发表在《现代文学》上,女孩从此决定弃画从文,开始自己的写作生涯,她叫陈平,就是日后的三毛。

4、白先勇更是认为《现代文学》对于中国文坛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乃至具有兴灭继绝的时代意义。白先勇的作品很少带有政治倾向,他不仅对台湾蒋经国、李登辉统治时期避而不谈,对于大陆毛泽东执政时期也是谨慎对待,但在1977年回忆创办《现代文学》的来龙去脉以及肯定这本杂志功绩的一篇文章里,他鲜有地对文革做了略微的叙述,原文是“这就是中国台湾六年代的现实,纵的既继承了中国五千年沉厚的文化遗产,横的又受到欧美风雨猛烈的冲击,我们现在所处的,正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化传统空前剧变的狂飙时代……在这个选集中,我们找不出一篇对人生犬儒式的嘲讽,也找不出一篇尖酸刻薄的谩骂。这批作家,到底还是受过儒家传统的洗礼,文章以温柔敦厚为贵。六年代,反观大陆,则是一连串文人的悲剧:老舍自沉于湖,傅雷跳楼,巴金被迫跪碎玻璃;丁玲充军黑龙江,迄今不得返归;沈从文消磨在故宫博物院,噤若寒蝉。大陆文学,一片空白。因此,台湾这一线文学香火,便更具有兴灭继绝的时代意义了。”

5、白先勇为其父撰写了传记《仰不愧天---白崇禧将军传》,目前尚不能在大陆面世,但《树犹如此》中有些章节涉及白崇禧的生平纪事,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白先勇拜访余纪忠时听其谈论1946年四平之战中,白崇禧的立场和无奈。根据白先勇文中叙述,1946年春夏之际,国共为争夺东北展开第一次“四平街会战”,这次会战是决定东北战争的关键,更对内战的胜负有关键性影响,共产党由林彪率领十万大军,结集在中长铁路上的重镇四平街,国民党由杜聿明指挥,人数相当,精锐尽出,双方拉锯不下战况惨烈,1946年5月蒋介石派白崇禧紧急飞往东北督战,白崇禧一到国民党军队士气大振,三天内攻下四平,林彪部队撤退到哈尔滨。此时白崇禧力主国民党军队不顾一切乘胜追击,但是蒋介石迫于美国调停及国内外种种压力,未能采纳白崇禧的建议,于6月6日下令停战。其中十分关键的一刻,国民党攻破四平准备攻往长春,南京方面命令不得越过辽河,白崇禧就在锦州开往太原的火车上召开紧急会议,直问杜聿明有没有把握把长春打下来,杜说有,于是白说:“那么好,你说你有把握,那你就下令进军,南京方面我来负责。”彼时,孙立人部已追过松花江北岸,离哈尔滨不足一百公里,原文 “此次停战,遂予林彪部队喘息机会,整军反扑,东北形势,自此逆转。”针对这次会战,白崇禧专门发表了长文《养虎贻患---父亲的憾恨》,详细记录了第一次“四平街会战”的前因后果及其重大影响,可以说四平之战是白崇禧一生最大的遗憾。

八卦完了,进入正题,全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至念、青春、师友、关爱,以及附录的三篇其他学者对白先勇的访谈。

一、至念。这部分主要是白先勇对挚友和家姐的深切缅怀,以及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娓娓道来,情深意长,感人至深。尤其是他纪念挚友王国祥的长篇散文《树犹如此》,挚友因病亡故,白先勇沉痛不已,直至王国祥死后第六年末才开始写这篇纪念文,一万三千字,字字情深。白先勇与王国祥青年时代相遇相知,后又共同漂泊海外,相互扶持,早期未犯病时,王国祥千里迢迢从美国东海岸来到白先勇位于南加州滨海的住所,花暑假三分之二的时间帮白先勇在房屋的前后院整理出一个花园,种上了茶花与意大利柏树,后来这个花园便是两个人感情的见证。王国祥病发后,白先勇为其治病奔波,不辞辛劳,甚至为当年没有让王国祥试试气功疗法而耿耿于怀。文中写到:“当时如果有人告诉我喜马拉雅山顶上有神医,我也会攀爬上去乞求仙丹的。在那时,抢救王国祥的生命,对于我重于一切。” 两人共同抵御病魔,但王国祥终究还是离开了人世。 “霎那间,天人两分,死生契阔,在人间,我向王国祥告了永别。”“我与王国祥相知数十载,彼此守望相助,患难与共,人生道上的风风雨雨,由于两人同心协力,总能抵御过去,可是最后与病魔死神一搏,我们全力以赴,却一败涂地。”时光是最强的破坏者,两人相遇相知三十八年,没有输给时间,却败给了命运。王国祥生前建议栽种在花园里的意大利柏树,在他病前也不寻常地骤然枯焦而亡,树枯不久,王国祥便犯病。人去了,枯树还在原地,却因为枝叶已枯,在一片葱郁中有了一道裂痕。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我与王国祥从前种的那些老茶,二十多年后,已经高攀屋檐,每株盛开起来,都有上百朵。春日负暄,我坐在园中靠椅上,品茗阅报,有百花相伴,暂且贪享人间瞬息繁华。美中不足的是,抬望眼,总看见园中西隅,剩下的那两棵意大利柏树中间,露出一块愣愣的空白来,缺口当中,映着湛湛清空,悠悠白云,那是一道女蜗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全文终于此处。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全文生动地记录了两人的相识,再遇,共事,发病,求医,别离,真挚感人,催人泪下。文章最后让我想起中学时期学过的《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非常打动人心,我本身也十分感性,看的时候几欲落泪。

二、青春。这部分主要是白先勇回顾大学时代创办《现代文学》,浓墨重彩地记录了无悔青春,每当提及这本杂志,白先勇的文字都充满激情,青年时代的意气风发仿佛就在眼前。白先勇将《现代文学》称之为“同人杂志”,所谓“同人杂志”,指的是刊物的运作资金是有集股汇成,某些作者和工作人员也是股东。每到年终,股东可以分红,还赠送股份给一些对刊物有较大贡献的作者和职工。也就是说,这种刊物不是依附于某个组织和党派,保持着独立的立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就是典型的同人刊物。而这样的刊物,在如今的中国已不复存在。在《现代文学》早期的创办者中,有很多后来的文学大家,除去白先勇自己,还有余光中、李欧梵等等等等。大批青年作家,都是通过在《现代文学》上投稿才开启了自己的文学之路,上文的八卦部分也做了介绍。根据白先勇的介绍,创办《现代文学》一个很重要的时代契机就是当时的台大校长博斯年,把以前北京大学的自由风气带到了台大,博斯年本人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加上还有一批循循善诱的良师,如台静农、胡适、夏济安等等等等,这些外因都深深影响着白先勇那一代的学生,白先勇说他们那一代是延续了五四精神的,而这些外因,现在的大学是不可能具备的。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分里作者写到很多台湾的其他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感兴趣的群友可以边读边做笔记,会得到一张很好的书单。关于这部分,最后要说的是我非常佩服作者下苦功夫做学问,白先勇说无论是读中文系还是读外文系的人,都应该诚恳地阅读经典,这样才能触类旁通、形成完整的世界文学的经典观和趣味观,在比较中提升自己的文字水准和判断能力,非常有道理。白先勇和李欧梵读英文原著,《约翰克里斯多夫》这种鸿篇小说都是对着字典一个单词一个单词查过去的,我又想起朵姐之前向我推荐亨利保尔森的英文原著,更是由衷地佩服。

三、师友。顾名思义,这部分主要是作者对师友的回忆和追念,《文学不死---感怀姚一苇先生》、《忧国之心---余纪忠四平街之憾》等等,情真意切,真挚感人,后面很多篇涉及文学、绘画、佛禅、摄影等领域,由于不甚了解,读起来稍显沉闷,我觉得可看性不强。

四、关爱。白先勇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这部分主要写他对同性恋人、艾滋病患者的关爱,对于这些陷入绝望的人,作者予以慰藉、宽容,让我对这些群体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文章最后的附录部分,收录了三篇对白先勇的访谈,白先勇粗略地谈到了个人、家庭、历史和传统,谈到了自己的性取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白先勇说他幼时因为得了肺病被送到上海独自养病,看到窗外树木开始落叶就觉得难过,可能这孤单养病的经历对他日后性格的成形有些影响,他性格很敏感,旁人不注意的事,他能感觉出来,因此他不能忍受别人的痛苦,别人不快乐,他也不好受,而且这方面给他很大的心理负担,所以日后法国《解放报》采访他问到他为何写作时,他用英文脱口而出:“我之所以创作,是希望把人类心灵中的痛楚变成文字。”

白先勇的这本《树犹如此》,字字斟酌,饱含深情,耐人寻味,读完之后,便深深体会了他的那句“我之所以创作,是希望把人类心灵中的痛楚变成文字”,这是白先勇开始文学创作时的愿望,这个愿望,早已实现。白先勇是蒋氏政权飘移孤岛之后的“官二代”,但他没有从政经商,却走上了把人类心灵中的痛楚变成文字的笔墨生涯,成为孤岛上卓有成就的“文一代”,无论这是他的个人选择,还是命运安排,我都对他从内心深处滋长蓬勃的敬意!

篇6:《树犹如此》读后心得体会

《树犹如此》是白老先生的散文自选集,主要收录他回忆个人经历、亲友交往的文章。其中纪念王亡友王国祥的《树犹如此》将至深痛楚沉淀六年,被称为“以血泪、以人间最纯真的感情去完成的生命之歌”。另收了两篇写友人的新作:画家奚淞修佛之旅《寻找那一棵菩提树》,救助上万艾滋孤儿的杜聪《修菩萨行》。

书中作品多成于白先勇“五十知天命”之后,董桥曾“惊讶他已然像自在、放下的老僧,任由一朵落花在他的掌心默默散发瞬息灿烂”。写至友王国祥、三姊先明,平实中蕴藏波澜壮阔,人间悲悯。桂林、上海、南京、台北,文化乡愁叠加,难觅归处。在倾注心血和青春的同人杂志《现代文学》,白先勇以文会友,情笃一生。他也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困境,艾滋病患的挣扎和勇气。生命繁华之欢喜,伤逝消亡之不舍,白先勇的天真执着和无可奈何,在散文中化为真实的有情世界。

篇7:《树犹如此》读后心得体会

《树犹如此》

“我一向相信人定胜天,常常逆数而行,然而人力毕竟不敌天命,人生大限,无人能破。”

“我与王国祥相知数十载,彼此守望相助,患难与共,人生道上的风风雨雨,由于两人同心协力,总能抵御过去,可最后与病魔死神一搏,我们全力以赴,却一败涂地。”

生命短暂无常,生活虽然看似平静,但其中的无常有时是我们无法想象也无法预知的。铭记人生大限,无人能破,用宁静的平常心但坚定的勇气和珍惜的心去生活才对。

《第六只手指》

作者的妈妈真伟大,“做我们十个人的母亲,谈何容易。分水果,一人一只橘子就是十只,而十只的大小酸甜怎么可能分毫不差呢?至于母爱的分配,就更难称量了。”

明姊的心病,心理学的难题,“人类上了太空,征服了月球,然而自身那块方寸之地,却仍不得其门而入。”

《明星咖啡馆》-年轻时创办《现代文学》的经历,优秀的人都是这么的优秀....

篇8:《树犹如此》读后心得体会

白先勇先生的散文是这样一种文字,初读起来,显得平淡朴素、明白如话,却经得起反复回味、一再咀嚼——虽然他只是信笔写来,态度却是一如既往地从容淡定、波澜不兴,从不会以花哨的语言煽情和卖弄,但那种历尽坎坷的忧患意识和悲悯情怀总是弥漫在字里行间,而一股生命如寄、人生实难的悲怆感受,也时时让你悲从中来,不自觉地潸然泪下。

《树犹如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1月版)是白先生的散文自选集,其中收录的,主要是白先生回忆个人经历和思乡怀人等方面的文章,时间跨度则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一直延伸到当下,基本囊括了白先生的文字生涯。从中既不难看出白先生数十年来的文学经历,同时也能够清晰窥见他的心路历程。白先生系地位显赫的名将之后,他出生于乱世,童年遭逢家国巨变,在他早年的记忆中,更多的是“空袭时的惶恐,得病后被隔离的孤独,辗转各地的逃难以及十里洋场的光怪陆离。”这样一种无根飘零的命运,一种凄惶苍凉的情结,凝结在他的笔下,转化成一种生命短促与人生无常的悲凉感受,一种难以释怀的身世感慨和浓郁乡愁。当然,白先生对历史兴衰与人世沧桑的独特感悟,早已超越了乡土地理的范围以及个人情感的范畴,最终变成了他文学创作的心灵“原乡”。

诗人余光中曾经评价:“小说家白先勇是现代中国最敏感的伤心人。”然而,作为散文家的白先勇,又何尝不是一位“最敏感的伤心人”呢?如果说白先勇小说的底色是哀悼,那么他散文的底色则既有哀悼,也有真情,可以说是“以血泪、以人间最纯真的感情去完成的生命之歌”。白先生写自己的至亲,比如母亲和姐姐,虽然一再抑制自己的感情,却依然还是情动于中,令人动容;他写自己的挚友,比如知己好友王国祥——尤其写到与重病缠身的王国祥依依作别,一个人驾车“开上高速公路后,突然一阵无法抵挡的伤痛,袭击过来,我将车子拉到公路一旁,伏在方向盘上,不禁失声大恸。”也同样让人黯然神伤、无法控制。面对人世间的大悲剧与大苦痛,白先生总是推己及人,由一己而亲友,由亲友而社会,最终在他的文字中上升为一种近乎宗教救赎的普遍关怀,而对人类——包括同性恋者、艾滋病患者等所有弱势群体在内的广大人类的同情与悲悯,也成为白先生散文写作的永恒主题。

谈台湾现代文学,白先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且不说他本人的创作对台湾文坛影响深远、意义非凡,他力主创办的《现代文学》,对台湾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成熟,亦尤其具有播种耕耘的开拓之功。在白先生的散文自选集中即收录了不少有关《现代文学》的篇幅,这些文章既是睿智的文论,又是难得的史料,白先生不仅以亲历者的身份将那段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的日子一一记录下来,而台湾现代文学的前世今生,在他的笔下亦显得巨细靡遗、生动如昨。我们既能够从中梳理出一条台湾现代文学从播种耕耘到开花结果的清晰轨迹,同时,也能够真切感受到那一代台湾文学青年的艰辛探索与自我超越。

正像白先生所申明的那样,文学,虽然不能帮助一个国家的工业或商业发展,但文学终归是有用的,它是一种情感教育。“想做一个完整的人,文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白先生之所以坚持文学创作,正是为了把人类心灵中的痛楚变成文字;而他之所以“由年轻人水仙花的自我中心渐臻以悲天悯人的眼光看大千世界”,文学,显然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篇9: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作文参考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作文参考

多年以后,面对自己亲手种下的这几棵细柳,南郡公桓温一定会想起他持剑赴丧的那个夜晚,和他那份少年一往无前的勇气。

他痴痴地伫立着,痴痴地望着这十围不只的垂柳,眼前闪过的都是自己十八岁的影子。

元平六年的春天,泾县正在举行太守江播盛大的葬礼。十八岁的桓温作为桓家的长子,应邀而至。他本不该来的。他穿着一件太长的孝服,佩着一柄太旧的长剑。他的两颊没有半分活人的血色,颧骨从那里高高的突出,布满血丝的双眼深深地陷了进去。几根头发挣脱了粗布头巾地捆绑,在风中飘动。他这样的没落贵族,比江家的一只狗还下jian,没有人会正眼看一只恶臭的野狗。

直到他慢慢地走进了灵堂的最深处,走到江播的三个儿子身边,直到他拔出他的剑,直到三具新鲜的尸体躺在他们父亲的尸体前,直到他慢慢的走出来,而他那件白色的丧服已经被染得通红。所有人的眼睛,都直愣愣的盯着他。

十八岁的桓温只是个父亲被杀的'没落子弟,也是个孤胆的英雄。

第二年,桓温迁琅琊内吏,在琅琊,他种下了那些柳树,之后的二十年,桓温和风雨飘摇的东晋朝廷一同经历了胡骑入关的滚滚铁流,易子相食的人间惨象,以及衣冠南渡的苦痛与屈辱。小小的一方琅琊郡当然是几经易手,可是那些瘦弱的垂柳啊,却在无止息的金戈铁马和风雨吹打中,一年年地抽出新芽。

等到桓温再见到那些柳树,已经是永和十二年的暮冬,他第二次北伐的征途上。四十四岁的桓温就像见到了久别的故友,泫然泪下。

两年前的冬天,他总揽朝政,发起了第一次北伐。四万精卒高歌北进,兵锋过处胡寇无不弃甲而亡,三辅父老此生竟复见官军。那时的桓温已经是实至名归的英雄,长安城离他只有一步之遥,一河之隔,渡了江他就是辅国元弼,足下就是关中的沃野和汉家的土地,就是万世的功名与伟业。

而他,却迟疑了。他因粮秼短缺而下令退兵。他想的要的是稳稳的胜利,而不是抛下辎重去和苻坚决一死战。于是,他退回到江陵,给了符坚以整顿的时间再战关中。

在那之后的恒温还有过两次北伐,一次胜了,却仍旧草草收兵,一次败了,在枋头被慕容垂大破。只是他们都毫无美感可言,更无烈士暮年的慷慨壮烈。

于是,他终于还是没有踏进长安城一步。

所以,他站在树下,只能发出人何以堪的谓叹。树都不是那些树了,人怎么不会变呢?

桓温已经不是那个桓温了,在岁月地吹打中,那个十步一人和誓净胡尘的少年都死了,只剩下东晋的南郡公和桓楚的宣武皇。

赌不起了,他再也不能像曾经的那个少年,把一切押在自己和手里的剑上死命去搏,四十四岁的桓温已经失去也得到了太多东西,权势,功名,荣华富贵,这些看似无比美好的东西,都紧紧地绑在他的身上,放不下,舍不得。

在这一点上,后继的刘裕,出身没他好的刘裕,地位没他高的刘裕,军队没他强的刘裕,要高出太多太多,所以刘裕最后是宋高祖武皇帝,而桓温到死也只能当个南郡公。

最后,桓温请上九锡的奏表依然被谢安停在了宫省中,直到他死去。

这也是他一生的缩影。

不知道南郡公斃的那个夜晚,琅琊的垂柳,是不是也轰然倾塌。

南宋陆游登赏心亭阅读题及答案

吕小华《树犹如此》阅读及答案

王硅《游赏心亭》的阅读答案

《登赏心亭》阅读答案

《辛弃疾词》提高训练题目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反思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词原文翻译赏析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诗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及译文

树犹如此阅读题及答案
《树犹如此阅读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树犹如此阅读题及答案(整理9篇)】相关文章:

辛弃疾词集2022-09-20

辛弃疾的词2023-11-05

水龙吟赏析2023-07-16

辛弃疾的词集2023-10-12

辛弃疾爱国诗词2023-05-14

《杨柳》丰子恺原文2022-08-16

辛弃疾《水龙吟》的翻译赏析2023-12-21

杨柳作文500字2022-05-06

丰子恺散文杨柳2024-01-07

《宋词的的忧伤》阅读答案2023-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