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影书香》阅读练习题和答案

时间:2023-12-10 08:20:07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灯影书香》阅读练习题和答案(通用9篇)由网友“budy2008”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灯影书香》阅读练习题和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灯影书香》阅读练习题和答案

篇1:《灯影书香》阅读练习题和答案

《灯影书香》阅读练习题和答案

许寿裳在一篇记述鲁迅居京生活的文字里,提到西三条胡同寓所的壁上,挂着一副乔大壮所书的集骚句的对联,文云:“望崦嵫而勿迫,恐鹈之先鸣!”他说这是鲁迅先生“表明格外及时努力,用以自励之意”。

这对联挂得很有意思;但要像鲁迅那样的人挂起来才能名副其实,如果让我辈来用就不免僭妄了。

多年前我也动过一会心念,拟请能写好字的朋友给我写了一副对联。当时选定的联语是这么说的:“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这好像是陆剑南的诗句吧?但那意境的确是完全符合自己当时的生活趣味。斗室中,书刊杂乱,上下堆积。每到天黑,就埋头书堆,对着不怎样明亮的灯光,常常一泡就泡到了深夜里。

要说一灯如豆。当然是极其夸张的,但由于夜深了,灯色也深了,日间浮动的心境,至此也显得分外的深沉。临案读书,地灯豆的情味,拟之红豆惹人相思,恐怕也不为过。就这样,自己觉得个中天地异常广阔,毫不遗憾地安于一段相当长久的时间。

后来呢,虽然终于给现实轰了出来,不再困守于昔日的书夫了,但对那深灯之下,一卷在手的情思,仿佛总有点“剪不断”的余绪似的。

本来,只要还有时间的余裕,广读点书也是好事。问题在对书籍必须知所取舍。黄山谷云:“擘书覆瓿,裂史黏窗,谁不惜之?”我看未必尽然,天下有许多坏书,劣史,擘以覆瓿,裂以黏窗,可惜的是在瓿在窗,而不在书在史。因为它其实是玷污了瓿,亵渎了窗的。至于如赵季仁所持的平生三愿:一愿识尽世间好人,二愿读尽世间好书,三愿看心世间好山水。只要他对“好”字义下的允当,则陈眉公所称“读书者当作此观”云云,也是可以首肯的。

正因为这世界上好书甚多,读之难尽,而劳生有涯,便觉得有时偷得一时半刻,局促在斗室之中,埋头于深灯底下,那种乐趣是无穷的,那种辛苦也是值得的。

注:望崦嵫而勿迫,恐鹈之先鸣!集自《离骚》。崦嵫,神话中太阳所入之山,鹈,即杜鹃,鸣时百花皆谢,这两句诗有抓紧时光,及时之意。

阅读题:

1、文章开头为什么从鲁迅书房的一副对联写起?

2、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喜欢挑灯夜读?

3、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主张“对书籍必须知所取舍”?

4、下列对这篇散文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多处恰切地引用前人诗文,丰富了内容,增加了文采。

B、作者十分欣赏鲁迅居京寓所壁上的对联,但为今天之人不配使用。

C、文中所引黄山谷的话,是对玷污了瓿,亵污了窗的坏书,劣史的.有力批判。

D、作者是一个书痴,深谙读书之味,知道读书之乐,应任由个人体会。

E、作者并不一味主张读书,好书甚多,劳生有涯,读之难尽,故须知所取舍。

参考答案:

1、(1)作者赞赏对联所表明的及时努力之意,也愿以此自励。

(2)引出自己多年前拟用的一副对联,以展开下文。

2、(1)夜深人静,“日间浮动的心境”也会变得“分外的深沉”。

(2)当此之际,更能感受书中宽阔、自由的天地。

3、(1)天下有许多坏书(读之无益)

(2)世界上好书甚多,读之难尽,而劳生有涯

4、BC(B文中“我辈”不等同于“今天之人”;C黄山谷的话本身并不是对坏书、劣史的批判,作者引用他的话是为了引出对坏书、劣史的批判。)

篇2:灯影书香阅读题及答案

灯影书香阅读题及答案

许寿裳在一篇记述鲁迅居京生活的文字里,提到西三条胡同寓所的壁上,挂着一副乔大壮所书的集骚句的对联,文云:“望崦嵫而勿迫,恐鹈之先鸣!”他说这是鲁迅先生“表明格外及时努力,用以自励之意”。

这对联挂得很有意思;但要像鲁迅那样的人挂起来才能名副其实,如果让我辈来用就不免僭妄了。

多年前我也动过一会心念,拟请能写好字的朋友给我写了一副对联。当时选定的联语是这么说的.:“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这好像是陆剑南的诗句吧?但那意境的确是完全符合自己当时的生活趣味。斗室中,书刊杂乱,上下堆积。每到天黑,就埋头书堆,对着不怎样明亮的灯光,常常一泡就泡到了深夜里。

要说一灯如豆。当然是极其夸张的,但由于夜深了,灯色也深了,日间浮动的心境,至此也显得分外的深沉。临案读书,地灯豆的情味,拟之红豆惹人相思,恐怕也不为过。就这样,自己觉得个中天地异常广阔,毫不遗憾地安于一段相当长久的时间。

后来呢,虽然终于给现实轰了出来,不再困守于昔日的书夫了,但对那深灯之下,一卷在手的情思,仿佛总有点“剪不断”的余绪似的。

本来,只要还有时间的余裕,广读点书也是好事。问题在对书籍必须知所取舍。黄山谷云:“擘书覆瓿,裂史黏窗,谁不惜之?”我看未必尽然,天下有许多坏书,劣史,擘以覆瓿,裂以黏窗,可惜的是在瓿在窗,而不在书在史。因为它其实是玷污了瓿,亵渎了窗的。至于如赵季仁所持的平生三愿:一愿识尽世间好人,二愿读尽世间好书,三愿看心世间好山水。只要他对“好”字义下的允当,则陈眉公所称“读书者当作此观”云云,也是可以首肯的。

正因为这世界上好书甚多,读之难尽,而劳生有涯,便觉得有时偷得一时半刻,局促在斗室之中,埋头于深灯底下,那种乐趣是无穷的,那种辛苦也是值得的。

阅读题:

1、文章开头为什么从鲁迅书房的一副对联写起?

2、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喜欢挑灯夜读?

3、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主张“对书籍必须知所取舍”?

4、下列对这篇散文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多处恰切地引用前人诗文,丰富了内容,增加了文采。

B、作者十分欣赏鲁迅居京寓所壁上的对联,但为今天之人不配使用。

C、文中所引黄山谷的话,是对玷污了瓿,亵污了窗的坏书,劣史的有力批判。

D、作者是一个书痴,深谙读书之味,知道读书之乐,应任由个人体会。

E、作者并不一味主张读书,好书甚多,劳生有涯,读之难尽,故须知所取舍。

参考答案:

1、(1)作者赞赏对联所表明的及时努力之意,也愿以此自励。

(2)引出自己多年前拟用的一副对联,以展开下文。

2、(1)夜深人静,“日间浮动的心境”也会变得“分外的深沉”。

(2)当此之际,更能感受书中宽阔、自由的天地。

3、(1)天下有许多坏书(读之无益)

(2)世界上好书甚多,读之难尽,而劳生有涯

4、BC(B文中“我辈”不等同于“今天之人”;C黄山谷的话本身并不是对坏书、劣史的批判,作者引用他的话是为了引出对坏书、劣史的批判。)

篇3:《灯影书香》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

灯影书香

许寿裳在一篇记述鲁迅居京生活的文字里,提到西三条胡同寓所的壁上,挂着一副乔大壮所书的集骚句的对联,文云:“望崦嵫而勿迫,恐鹈之先鸣!”他说这是鲁迅先生“表明格外及时努力,用以自励之意”。

这对联挂得很有意思;但要像鲁迅那样的人挂起来才能名副其实,如果让我辈来用就不免僭妄了。

多年前我也动过一会心念,拟请能写好字的朋友给我写了一副对联。当时选定的联语是这么说的:“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这好像是陆剑南的诗句吧?但那意境的确是完全符合自己当时的`生活趣味。斗室中,书刊杂乱,上下堆积。每到天黑,就埋头书堆,对着不怎样明亮的灯光,常常一泡就泡到了深夜里。

要说一灯如豆。当然是极其夸张的,但由于夜深了,灯色也深了,日间浮动的心境,至此也显得分外的深沉。临案读书,地灯豆的情味,拟之红豆惹人相思,恐怕也不为过。就这样,自己觉得个中天地异常广阔,毫不遗憾地安于一段相当长久的时间。

后来呢,虽然终于给现实轰了出来,不再困守于昔日的书夫了,但对那深灯之下,一卷在手的情思,仿佛总有点“剪不断”的余绪似的。

本来,只要还有时间的余裕,广读点书也是好事。问题在对书籍必须知所取舍。黄山谷云:“擘书覆瓿,裂史黏窗,谁不惜之?”我看未必尽然,天下有许多坏书,劣史,擘以覆瓿,裂以黏窗,可惜的是在瓿在窗,而不在书在史。因为它其实是玷污了瓿,亵渎了窗的。至于如赵季仁所持的平生三愿:一愿识尽世间好人,二愿读尽世间好书,三愿看心世间好山水。只要他对“好”字义下的允当,则陈眉公所称“读书者当作此观”云云,也是可以首肯的。

正因为这世界上好书甚多,读之难尽,而劳生有涯,便觉得有时偷得一时半刻,局促在斗室之中,埋头于深灯底下,那种乐趣是无穷的,那种辛苦也是值得的。

注:望崦嵫而勿迫,恐鹈 之先鸣!集自《离骚》。崦嵫,神话中太阳所入之山,鹈 ,即杜鹃,鸣时百花皆谢,这两句诗有抓紧时光,及时之意。

1、文章开头为什么从鲁迅书房的一副对联写起?

2、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喜欢挑灯夜读?

3、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主张“对书籍必须知所取舍”?

4、下列对这篇散文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多处恰切地引用前人诗文,丰富了内容,增加了文采。

B、作者十分欣赏鲁迅居京寓所壁上的对联,但为今天之人不配使用。

C、文中所引黄山谷的话,是对玷污了瓿,亵污了窗的坏书,劣史的有力批判。

D、作者是一个书痴,深谙读书之味,知道读书之乐,应任由个人体会。

E、作者并不一味主张读书,好书甚多,劳生有涯,读之难尽,故须知所取舍。

篇4:《灯影书香》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

1、(1)作者赞赏对联所表明的及时努力之意,也愿以此自励。

(2)引出自己多年前拟用的一副对联,以展开下文。

2、(1)夜深人静,“日间浮动的心境”也会变得“分外的深沉”。

(2)当此之际,更能感受书中宽阔、自由的天地。

3、(1)天下有许多坏书(读之无益)

(2)世界上好书甚多,读之难尽,而劳生有涯

4、BC(B文中“我辈”不等同于“今天之人”;C黄山谷的话本身并不是对坏书、劣史的批判,作者引用他的话是为了引出对坏书、劣史的批判。)

篇5:书香作伴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一5题。

书香作伴

丁立梅

(1)年少的时候,我曾热切地做过一个梦,一个有关书的梦:开一家小书店,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

(2)那时家贫,无钱买书。对书的渴望,很像饥寒的人,对一碗热汤的渴盼。偶尔得了几枚硬币,不舍得用,慢慢积攒着,等有一天,走上几十里的土路,到老街上去。

(3)老街上,最诱惑我的,不是酸酸甜甜的糖葫芦,不是香香喷喷的各色糕点,不是喜欢的红绸带,而是小人书。小人书是一个中年男人的,他把书摊摆在某棵大树 下,或是巷道的拐角处。书大多破旧得很了,有的甚至连封面都没了,可是,有什么关系呢?它们在我眼里,是散着馨香的。我穿过川流的人群奔过去,我穿过满街的热闹奔过去,远远望见那个男人,望见他脚跟前的书,心里________(腾跳出、闪现出、挪动出)欢喜来,哦,在呢,在呢。我______(走、扑、溜)过去,蹲在那里,租了书看,直看到暮色四合,用尽身上最后一枚硬币。

(4)读小学时,我的班主任家里,订有一些报刊,让我垂涎不已。班主任跟我父亲是旧交,凭着这层关系,我常去他家借书看。他对书也是珍爱的,一次只肯借我一本。有时夜晚,借来的书看完了,我又想看另外的。这种欲望一旦产生,便汹涌澎湃起来,势不可当。怕父母阻拦,我偷偷出门,跑去班主任家,一个人走上五六里的路。乡村的夜,空旷得无边无际,偶有一声两声狗吠,叫得格外突兀,让人心惊肉跳。我看着自己小小的影子,在月下行走,像一枚飘着的叶,内心却被一种幸福,填得满满的。新借得的书,安静在我的怀里,温良、敦厚,让我有满怀的欢喜。

(5)多年后,我想起那些夜晚,还觉得幸福。母亲惊奇,那时候,你还那么小,一个人走夜路,怎么不晓得害怕?我笑,我那时有书作伴呢,哪里想到怕了?那样的月色,漫着,水一样的。一个村庄,在安睡。我走在村庄的梦里面,怀里的书,散发出温暖亲切的气息。

(6)上高中时,语文老师清瘦矍铄 ,爱书如命。他藏有一壁橱的书。我憋足了劲学好语文,只为讨得他欢喜,好开口问他借书。他也终于答应我,我想读书时,可以去他家借。

(7)他家住在老街上,很旧的平房,木板门上的铜环都生锈了。屋顶上黛青色的瓦缝里,长着一蓬一蓬的狗尾巴草。这样的房子,在我眼里,却如童话中的小城堡,只要打开,里面就会蹦跳出无数的美好来。

(8)是四五月吧,他屋门前的一棵泡桐树,开了一树紫色的桐花,小花伞似的,撑着。我去借书,看到他在树下坐着,一人,一椅,一本书。读到高兴处,他抚掌大叹,妙啊!他孩子气的大叹,让我看到人生还有另一种活法:单纯,洁净,桐花一般地美好着,与书有关。

(9)后来,我离开老街,忘了很多的人和事,却常不经意地会想起他:一树的桐花,开得摇摇欲坠,他在树下端坐。如果我的记忆也是一册书,那么,他已成一枚书签,插在这册书里面。

(10)而今,我早已拥有了自己的书房,也算实现了当初的梦想——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若是外出,不管去哪里,我最喜欢逛的,定是当地的书店和书摊。

(11)午后时光,太阳暖暖的,风吹得漫漫的,人在阳台上小憩,随便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摊膝上,风吹哪页读哪页。如果书也是一朵花,我这样想象着,如果是的话,那么,风吹来,随便吹开的一页,那一页,便是盛开的一瓣花。

(12)人、书、风,就这样安静在阳光下,安静在岁月里,妥帖,脉脉温情。

1.文中多次提到“我”喜欢租书或借书,请仔细阅读,说说其中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阅读第(3)段,请从括号内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并简要回答所填词语表现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我穿过川流的人群奔过去,我穿过满街的热闹奔过去,远远望见那个男人,望见他脚跟前的书,心里_______欢喜来,哦,在呢,在呢。我____过去,蹲在那里,租了书看,直看到暮色四合,用尽身上最后一枚硬币。

所选表现了“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3.文中第(4)段画线的句子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题目作者“为书香作伴”,请仔细研读全文后,简要归纳在“我”的梦想实现之前“书香”和“我”“作伴”的主要经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在第(11)段中说“如果书也是一朵花,我这样想象着,如果是的话 ,那么,风吹来,随便吹开的一页,那一页,便是盛开的一瓣花。”请结合上下文,并联系自己的读书体验,谈谈你读了这句话的感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年少家贫,无钱买书。而自己对书又很渴望。(意近即可)

2.腾跳出、扑。表现了“我看见小人书书摊的欢喜与渴望看小人书的急切。(意近即可)

3.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写出了夜的空旷、宁静,以及带给“我”的少许恐惧感和孤独感,衬托出“我”对书的渴望和借到书的幸福感。(意近即可)

4.(1)小时候,无钱买书,只能到老街上小人书摊租书看;

(2)小学时常常走夜路到班主任家借书看;

(3)高中时,为借书看拼命学好语文讨老师喜欢(或答为:在高中语文教师家借书看感悟书香人生)。

5.(1)自己对书的渴望就像期盼花开一样;

(2)好书对自己的熏陶就像鹤被花香浸润一样;

(3)读书带给自己的快乐和享受就像赏花一样;

(4)书香与我作伴的经历像花儿绽放;

(5)书中内容及情感散发出花一样的芬芳。(意近即可)

篇6:书香何来阅读答案

书香何来阅读答案

文学阅读对于一个民族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总是说要“建立书香社会”。书籍,真的是有香味的吗?

一般来说,我们年轻的时候,闻到的书香更多也更浓烈一些——许多人还记得好不容易得到一本书,喜欢得不得了,除了看,还要不断地嗅,觉得它真的是香极了。那时将纸页贴在鼻子上闻到的美好气息,并不完全是一种错觉。墨和纸张纤维的气息,那来自于原野大地的气质被提留出来,吸进了肺腑,令人兴奋而愉悦。纸和墨都是好东西,是大地上长出来的阳光下的生命。大地上的植物经过很多环节,最后转化为书,也等于是另一种形式的开花结果。它的香味更深地藏在了里边,我们一遍遍读书,打开它,也就是在享受它的气息。

眼下我们谈到阅读难免会有一种忧虑,就是读者越来越少,以前那种万人争读的盛况已经不复存在,好像真的出现了阅读危机。其实,我们尽可以放心,这世上只要有人存在,就会有这种阅读,读者是永远存在的,人类这个与生俱来的嗜好并没有改变。问题在于其他,比如说阅读的形式改变了。网络上的小说一个月就能达到几十万几百万的点击量,杂志、报纸、书籍的出版也增加到前所未有的数量。一部长篇小说出版后,印数是一两万十几万不等,而放到网上,短短的时间内点击量就能达到几十万。这又使我们不免疑虑:纯文学作品在短时间里,会有几十万的阅读量吗?

原来,为数不少的人也就是用鼠标点开看一下,然后就走掉了。他们只是“到此一游”而已。有深度的阅读少了,浮光掠影的阅读多了。据统计,当下的纯文学印刷量已经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翻了好几倍,而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教育程度的普及与提高,不同程度上使总的阅读量都较前大为增加了。看来对文学阅读的忧虑,主要是因为缺少高品质的阅读者。

现在的阅读大半是闻不到书香的。这除了因为匆促的浏览,不能感受文字深处的蓄藏,还因为更多是从荧屏上阅读的缘故。比起印刷的书籍,电子技术生成的文字离大地生长的意义相隔太遥远了。从荧屏上捕捉一些信息还可以,要慢慢揣摩文字就困难了。所以,现在知道很多消息的人随处可见,而保持了个人思考力的人却不多。大家都在说潮流中传来传去的见解,并没有多少自己的主意。看来我们从离开了书籍之后,也就从根本上告别了“书香”这个概念。

不过,当我们真的离开荧屏回到书籍,那又会怎样?现在打开一份杂志,翻阅书店或街摊上摆放的一些读物,情况也并不美妙。对不少人来说,这些读物里面会散发出刺鼻的气味。本来是很好的纸印出来的,应该有书的香气,可是由于上面印的是许多不洁的内容,等于藏纳了污垢,这让我们从哪里去找书香?

一个留恋美好阅读的人,除了自己要苦苦寻觅好书,还要同时忧虑这个世界。他常常想通过媒体表达自己的忧虑,可是渐渐发现这也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实用主义盛行,到处是只问实利,不问手段。他们痛苦地发现,有许多人为了商业利益,正不断推广文化垃圾,而优秀之作却没什么影响力。那些适应商品社会游戏规则、沉醉其中的人会名噪一时,而那些深沉的阅读者,在群众中却显得很不合时宜。急功近利型的写作,让那些对时代对读者对自己都有承诺的人感到越来越疲惫,因为日复一日的磨损,无论对肉体还是精神,都是严重的消耗。

文明之地不是以金钱多少来界定的,幸福之地也不是这样来界定的。有人说庸俗与否只是个人的事情,并不妨害别人。其实哪有这样简单?庸俗的人一旦管理了一个社区,他就会让全社区按他的低级趣味运行,到处散发出庸俗的气味。这样的地方,我们还怎么能闻到“书香”?

所以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梦想:这辈子能到一个大地绿色蓬勃、人们手不释卷的地方去生活,那个地方不需要十分富有,但那里的人群是能够安静读书、不吵闹别人的。是的,爱读书的地方一般都是绿色较多的,日子也安稳富裕。说到底,书香扑鼻之地,也就是人类生存的幸福之地。

(取材于张炜《书香何来》)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认为人们年轻的时候嗅觉灵敏,更容易闻到墨和纸纤维的气息,感觉书“真的是香极了”。

B.据统计,当下纯文学的阅读总量比以前大为增加,但这不意味着阅读质量也比以前大大提高。

C.作者认为依赖现代传媒(比如网络)的.阅读,不利于引发人们的思考力,很难建立书香社会。

D.作者感叹当下社会“实用主义”盛行,产生的只有文化垃圾,严重消耗着人们的肉体和精神。

E.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当下人们阅读的现状,表达了作者对创造高质量的精神生活的期望。

19.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语句的作用。(6分)

①他们只是“到此一游”而已。

②书香扑鼻之地,也就是人类生存的幸福之地。

20.通观全文,说说题目中的“书香”包含了哪几层含义。(6分)

21.作者认为,从荧屏上阅读,难以慢慢揣摩文字。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说明你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8.(4分)A D

19.(6分)

①(3分)形象地表现了很多人在网上阅读纯文学作品欠缺深度阅读的行为,承接上文的疑虑,为下面写文学阅读是因为缺少高品质的阅读者做铺垫。

②(3分)呼应题目,点明主旨:呼吁人们多读好书,创造高质量的精神生活。

20.(6分)

【答案要点】①书籍里蕴藏的植物的气息

②书籍里散发的墨和纸张的气味

③读书过程中读者的思考

④书籍中美好的内容

⑤书中蕴涵的作者对时代的关注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1.(6分)

【评分标准】态度明确,理由正确,解说合理充分,语言顺畅。

篇7:松鼠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松鼠》阅读原文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冒孆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在平原地区是很少看到松鼠的。它们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待在小树丛里,只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树上。在晴朗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阳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奔跑,玩耍,吃东西。它们虽然有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动物,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

松鼠不爱下水。有人说,松鼠横渡溪流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塞的满满的,留到冬天吃。在冬天,它们也常用爪子把雪扒开,在雪下面找榛子。松鼠经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跑。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要是被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很不高兴的恨恨声。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是那建筑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盖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窝里。

松鼠通常一胎生三四个。小松鼠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颜色深些。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全身的毛,身上总是光关溜溜,干干净净的。

《松鼠》阅读题目

1.认真研读课文第3自然段,作者着重介绍松鼠哪个方面的特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介绍松鼠搭窝的目的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5段第一句中的“通常”一词可否去掉?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2段划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下列句子中找出表示时间的副词,并说明它们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妙处。

A.它们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呆在小树丛里,又喜欢大的树林,住在高大的树上。

B.松鼠跑跳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跳。

C.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给文中空缺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7.③④两段都说明了松鼠“乖巧”的特点,请分别指出这两段文字说明的角度。

第③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第⑤段的内容及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写松鼠的搭窝过程,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找出语言标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结合具体语境,解释并品赏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

A.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触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松鼠》阅读答案

1.着重介绍松鼠驯良的特性。它从松鼠活动的范围、活动的时间以及主要的食物和寻食的习惯等三个方面来说明它的驯良。它们住在树上,在树林里活动,从不骚扰人的住宅;白天歇凉,晚上才出来活动;它们不是肉食兽类,常吃的是杏仁、棒子、榉实和橡栗。这就显示出松鼠与人无争、秉赋善良的习性。“满树林里跑”“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歇凉、练跑、玩耍”等拟人化语句,笔端流情,活画出松鼠活泼可爱的性格,突现了它的“讨人喜欢”。

2.第5自然段从窝址的选择、搭窝的方法和窝口的奇特三方面介绍松鼠的筑窝的特点,突出一个“巧”字。作者选用准确的动词“搬”“编扎”“挤紧”“踏平”以及形容词“错杂”“宽广”“坚实”“舒适”“安全”,生动地表现了松鼠的灵巧与能干。窝址的选择与窝口处理的合理科学,更突出松鼠的智慧,富有灵性,因而“很讨人喜欢”。

3.结尾侧重交代松鼠繁殖、换毛和精心梳理皮毛的习性,接着依次从肉、毛、皮等说出经济价值,动词“梳理”“弄”的准确使用和形容词“光溜溜”“干干净净”的重迭更强调松鼠爱整洁的习性。这样,既照应开头的“很讨人喜欢”,又点明经济价值,加深对它的了解,使全文首尾呼应,内容完整,浑然一体。

4.第二自然段说明松鼠吃相的特点,用以同一般四足兽用嘴啃相区别。第3段意在说明松鼠不是肉食兽类,因而不像它们那样凶猛,用以表明它的驯良。所以,尽管都是写吃东西,但具体内容和写作目的不同,就不能放在一起。

5.表示时间的副词有:A.从来 B.总是 C.就

“从来”表示从过去到现在一直保持某种情况或状态,加强语气。“总是”表示在一定时间里始终如此。“就”表示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以上表示时间的副词使用精当,极其传神地说明了松鼠的习性。

6.蛰伏、警觉、轻快、错杂。

7.第③段:过水方法、警觉性强、跑跳敏捷、叫声特点。

第④段:窝址的选择、搭窝的方法、窝口的特点。

8.补充交待了松鼠的生理特征及经济价值。通过说明这些内容,指出它“也是一种很有用的小动物”,使文章对松鼠的说明更加完整。这样结尾,既照应文章开头“很讨人喜欢”,又点出松鼠的用途,加深人们对松鼠的了解,使全文首尾呼应,结构严密,介绍完整。而生动的描写又一贯到底,显得全文风格统一。

9.时间顺序。解析:抓住关键词“先搬些……再用一些……然后……”即可。

4.A.衬:一般有两个解释,一是“在里面再托上一层”,一是“搭配上别的东西”。对课文中的“衬”的理解应取后者,对松鼠身上最富有特色的尾巴作了细致描述,巧用一个“衬”字,把松鼠的小面孔和俏尾巴连成一个漂亮的整体,让人对松鼠的外形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

B.触动:该词有三种解释:一是激起,打动;二是触犯;三是碰,撞。文中应取碰、撞的意思,而且程度十分轻微,着实“十分警觉”,这就使人们能具体感知松鼠的机敏与快速反应的能力。

篇8:《西双版纳》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西双版纳》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西双版纳,一片翠绿。那儿的房屋很怪,不用砖,不用石,是用绿色的竹子建造的。竹楼是悬空的,由粗大的竹子支撑着。把竹楼架高,不但能防潮,还能在楼下养牛喂猪呢!据说,这种建房子的办法, 还是当年诸葛亮教给傣(dǎi)族人的呢!

进竹楼,先得把鞋脱下放在楼梯边,光着脚走在用竹子铺着的`地板上,凉丝丝怪舒服的。人们盘腿坐在竹楼里火塘边的竹席上。老年人手拿一根二尺来长的大竹筒呼噜呼噜地抽着,原来这是“水烟筒”。

吃饭时,人们就围坐在竹编的圆桌旁。

走出竹楼口满眼是绿树口鲜花口连围寨子的墙口都是长得又高又绿的仙人掌口西双版纳真是绿色的土地。

1.这段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A.西双版纳是花的海洋。

B.这里到处是花。

C.有一种带红斑的凤凰花,样子就象传说中的凤凰。

D.还有一种圆形的爱变色的小花。

正确答案:A

2.给第二句话加上标点。

A.、、、、、。

B., , , , , 。

C.、、、, , 。

D., 、、, , 。

正确答案:D

3.按要求写词。

表示颜色词语( )( )( )

正确答案:火红 碧绿 雪白

篇9:晏子春秋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晏子春秋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0-13题。(10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工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

1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带。”裂衣断带相望○

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

(节选自《晏子春秋》)

1相望:相互都看得见。说明这类事很多。 【注】○

10、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 ..

A. 一食或尽粟一石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君使服之于内公何以不使内勿服..

B. 使内外异法也皆以美于徐公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不逾月,而国莫之服。

1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文的主要事件。(2分)

13、简要说明邹忌和晏子在劝谏时的语言特点有何不同(2分)

答案:

10、C

11、(1)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了。(2)没有超过一个月,都城的人(或国人)也就不穿了。

12、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13、邹忌;委婉(1分);晏子;直接(1分)。

《灯影书香》阅读习题及参考答案

书韵墨香 600字话题作文

深阅读之美高考优秀作文

读者初中作文

诗人元稹正名

优秀作品《寄小读者》读书心得

寄小读者读书心得精选作文

游秦淮作文

品味书香五年级作文800字

初一学生读书的征文:最是书香能致远

《灯影书香》阅读练习题和答案
《《灯影书香》阅读练习题和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灯影书香》阅读练习题和答案(通用9篇)】相关文章:

国旗下讲话稿初中法治规则2022-12-07

古诗绝句《赠内人》译文及赏析2023-04-27

高一优秀作文 :这里有属于我的世界2023-01-26

迟子建《听梆声的地方》阅读答案2022-06-15

品味书香800字作文2022-05-04

校园诗歌作文2023-11-27

初中国旗下讲话稿大全2023-08-16

感恩有你伴我同行作文2023-03-24

文章测谎仪阅读答案2023-03-02

国旗下讲话稿初中2022-08-1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