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其二古诗阅读答案(精选12篇)由网友“西瓜黑客”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秋兴其二古诗阅读答案,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秋兴其二古诗阅读答案
秋兴八首其二古诗阅读答案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①香炉违伏枕②,山楼粉堞③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①画省:尚书省,汉尚书省以胡粉涂壁,紫素界之,画古烈士像,故别称“画省”,诗中指诗人值守左省事。②伏枕:指卧病在床的人。③粉堞:用白垩涂刷的女墙,指建在城墙顶部内外沿上的薄型挡墙。
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让古城夔府沉浸在“落日”的凄冷氛围中,寄寓诗人沦落天涯的悲戚之情。
B、“每”字的运用,在时间维度上拓展了诗歌意境,将自己眷顾长安之情写得深切感人。
C、“听猿”句是说听猿的叫声,从其凄厉的程度判断,它叫三声就已泪流。
D、“奉使”句是说跟随使者行船返回故乡,但“虚”字给予否定,怅然之情溢于言表。
E、以“画省香炉”遥忆往事,以“伏枕”写现实,虚实构成反差,鄙薄功名之心立现。
2、请从对比和景情关系角度,对尾联加以赏析。
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1、(5分)CE(C项“听猿实下三声泪”应为“听猿三声实下泪”的.变序,以求和本联下句对仗工稳,并以猿声凄厉写内心的悲凉凄惨。E“鄙薄功名之心立现”错,正确的表述应该有时光易逝、人至暮年衰朽而无力再效忠朝廷的沉痛之悲。)
2、(6分)①对比:“石上藤萝月”是春夏之景,充满生机和活力,而“洲前芦荻花”是秋冬之景,满是落寞与萧索,两相对比,既暗示时光流逝,又更能表现现实的凄凉。②以景结情:“石上藤萝月”“(月映)洲前芦荻花”都是景语,但都寄寓诗人归家无望、报国无力的沉痛,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篇2:秋兴八首其二古诗阅读答案
秋兴八首其二古诗阅读答案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①香炉违伏枕②,山楼粉堞③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①画省:尚书省,汉尚书省以胡粉涂壁,紫素界之,画古烈士像,故别称“画省”,诗中指诗人值守左省事。②伏枕:指卧病在床的人。③粉堞:用白垩涂刷的女墙,指建在城墙顶部内外沿上的薄型挡墙。
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让古城夔府沉浸在“落日”的凄冷氛围中,寄寓诗人沦落天涯的悲戚之情。
B.“每”字的运用,在时间维度上拓展了诗歌意境,将自己眷顾长安之情写得深切感人。
C.“听猿”句是说听猿的叫声,从其凄厉的程度判断,它叫三声就已泪流。
D.“奉使”句是说跟随使者行船返回故乡,但“虚”字给予否定,怅然之情溢于言表。
E.以“画省香炉”遥忆往事,以“伏枕”写现实,虚实构成反差,鄙薄功名之心立现。
2.请从对比和景情关系角度,对尾联加以赏析。
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1.(5 分)CE(C 项“听猿实下三声泪”应为“听猿三声实下泪”的变序,以求和本联下句对仗工稳,并以猿声凄厉写内心的悲凉凄惨。E“鄙薄功名之心立现”错,正确的表述应该有时光易逝、人至暮年衰朽而无力再效忠朝廷的沉痛之悲。)
2.(6 分)①对比:“石上藤萝月”是春夏之景,充满生机和活力,而“洲前芦荻花” 是秋冬之景,满是落寞与萧索,两相对比,既暗示时光流逝,又更能表现现实的凄凉。②以景结情:“石上藤萝月”“(月映)洲前芦荻花”都是景语,但都寄寓诗人归家无望、报国无力的沉痛,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文学类文本阅读
关于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把重点放在散文和小说上,说明文考到的可能性不大(我想应该是说明文的解题技巧比较简单用于高考区分度不太大吧)。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主要是把答题技巧给背熟,只有肚子里有点东西才能答题不是吗。虽然老师上课时会慢慢补充相关的答题技巧,不过还是买一本有详细叙述的练习比较好,因为很可能要复习时你都不知道把笔记记在哪里了。
对了,我们老师要我们格外关注小说中的外国小说,说是外国小说和中国小说有很大的不同,手法也有很大差异,遇到不会的外国小说题型时一定要把它记下来并进行归纳整理;遇到看不懂的小说时,概括主题应该往大的方面去概括,大的主题就是指和平、爱情、亲情等永不过时的观点。
篇3:秋兴八首其六古诗阅读答案
秋兴八首其六古诗阅读答案
秋兴八首·其六①
杜甫
瞿塘峡口曲江②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③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④。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刚结束,蜀地仍战乱不息,诗人时年55岁,滞留夔州。②曲江:地名,在长安城南。③花萼:花萼相辉楼,在长安南内兴庆宫西南隅。据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年,从大明宫依城修筑复道,达南内兴庆宫,直至曲江芙蓉园。④入边愁:传来边地战乱的消息。
⑴请分析首联的作用。(3分)
⑵请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4分)
⑶作者在诗歌中兴发了哪些感慨?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
⑴点出了题目中的“秋”字(1分);渲染了一种萧瑟、迷茫、冷清的氛围(1分);引出下文对万里之外的京城昔日繁盛的描写(1分)。
⑵使用了借代的手法(1分),用“珠帘绣柱”借代行宫别院,用“缆”、“樯”借代游船(1分),写出了曲江行宫别院建筑的奢华(1分),皇帝所乘游船装饰的华美,游乐的声势之大(1分)。(如果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围”、“起”,最多给2分)
⑶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愁,对乱后京城破败的痛惜,对国家中落的忧念,隐含了对统治者骄奢淫逸的不满。(每点1分)
做阅读题的解题方法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阅读理解说明文的答题套路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文艺说明文。
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数: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中考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什么的说明顺序对什么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比较、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篇4:湖上早秋偶兴古诗阅读答案
湖上早秋偶兴古诗阅读答案
汪莘坐卧芙蓉花①上头,青香长绕饮中浮。金风玉露玻璃月,并作诗人富贵秋。秋斋即事
许棐桂香吹过中秋了,菊傍重阳未肯开。几日铜瓶②无可浸,赚他饥蝶入窗来。
【注】①芙蓉花,即荷花。②铜瓶,指花瓶。
(1)两首诗分别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4分)
(2)汪诗的首句和许诗的末句,一写花一写蝶,历来被评家称道,认为其有意趣。请选择其中一句,赏析其意趣所在。(3分)
参考答案:
(1)汪诗运用芙蓉花、金风、玉露和玻璃月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秋日物华的讴歌,对秋的赞美之情。
辛诗运用桂香、菊花、铜瓶和饥蝶等意象,渲染了秋日寂寥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烦闷无聊之情。
〔4分。两首的意象与情感各1分;每首诗能写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意象,可得1分。〕
(2)汪诗的首句坐卧芙蓉花上头,照应题中湖上二字。诗人不说坐卧湖上或船上,而说坐卧花上,突出了满湖盛开未衰的荷花,独具用心,并为下面的描写留了余地。
〔3分。点明花上即湖上或船上,1分;突出荷花之盛,1分;表达效果或作用,1分。意思对即可。〕
辛诗的末句赚他饥蝶入窗来,赚有诳骗之意,瓶内虽无花,却把蝴蝶骗进来了,可见秋天萧瑟,蝴蝶已无花可采;以蝶之饥写人之饥,诗人郁闷无聊的心绪充分表现出来了。
〔3分。点明蝴蝶受骗(诗句意思),1分;体现秋天的萧瑟,1分;表现诗人的心绪,1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理解用原文答题法
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1.尽量利用原文语句。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
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执策而临之,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2.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不要漏掉答题点。
阅读理解的答题公式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篇5:秋兴阅读及答案参考
有关秋兴八首阅读及答案参考
秋兴八首(其四)
杜甫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①世事不胜悲。
王使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②关山金鼓振,征西③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注】①百年:指代一生。②直北:正北,指与北边回纥之间的战事。③征西:指与西边吐蕃之间的战事。
1.首句中的“闻道”有何作用?“弈棋”该如何理解7.(5分)
2.结合全诗分析“悲”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参考答案
1.“闻道”一词总领全诗,(1分)以下的一系列感慨与伤悲,都从“闻道”生发出来,表明诗人虽流落夔州仍时刻关注国政时局。(2分)“弈棋”运用比喻的手法,(1分)形象地表明了国家的政治中心长安多年来权力争夺不 休、局势变化不定的混乱状态。(1分)
2.①唐王朝的政局多变,朝政混乱,此为一悲;②外患严重,关河动荡,此为二悲;③朝廷人事更迭,导致国运昔盛今衰,此为三悲;④忆及往年在长安的生活,而如今自己远居夔州,身世飘零,徒有忧国之思,此为四悲。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
二
8第一句“闻道长安似弈棋”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该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诗人在该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赏析
《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的作品。它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一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第四首以安史之乱为中心,写长安近况,是八首的枢纽。
首联因听说长安政局变化很大(指长安先破于安史,后陷于土蕃,而反思国家和个人所经历的**与流亡,有说不尽的悲哀。“弈棋”言中央政权彼争此夺,反复 不定,变化急促,比喻贴切而形象。“百年”此处既指自己一辈子,也指唐代社会。“不胜悲”是指国运民生和自己宦海浮沉身世所生的感慨。
中四句承首联,皆“闻道”之事,具体写“似弈棋”的'内容。颔联感慨世道的变迁,时局的动荡,着重内忧,国运今非昔比,老一辈文武官员都换成新主。中央的 典章、文物、制度都已废弃,在政治上自己已经是一个被遗忘的人了。颈联忽然纵笔大开,大起波澜,侧重外患。“直北”即正北,“愁看直北是长安”,夔州的正 北是长安、洛阳,亦即陇右关辅中原一带,此指长安以北。“直北”、“征西”互文,“金鼓震”、“羽书驰”言西北多事,土蕃曾陷长安,后回纥入寇,党项、羌 又犯同州,浑奴刺寇周至,故云。报军情的文件来往弛送,时局危急。
尾联写在这国家残破、秋江清冷、身世凄苦、暮年潦倒的情况下,昔日在长安的生活常常呈现在怀想之中。第七句“鱼龙寂寞秋江冷”结到“秋”字,《水经 注》:“鱼龙以秋冬为夜。”写秋江即诗人当前身在蘷州之处境。第八句结到“思”字,领起下面洋洋洒洒四首律诗,写故国平居,均由“思”字生出,故国思与前 面的故园心一脉相承,承上启下,大合大开,气势流转,笔有千钧之力。
篇6:《秋怀其二》阅读答案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注】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
(1)诗歌前四句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2分)
(2)“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二句中“滴”与“疏”用得十分巧妙,请说说它们的好处。(4分)
【答案】
(1)诗中通过描写秋月冰冷,寒气森森,秋露滴落破碎了诗人的梦,料峭的秋风入股寒冷来营造了一种凄清、肃杀氛围,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意境概括1分,情感1分)(2)滴,击穿打破。秋夜的冷露之声足以破梦。“滴”给了梦以具体的形象,使轻梦如肥皂泡、蜘蛛网,可见诗人多么难于安眠。(2分)
梳,把秋风比喻作一把梳子。劲峭秋风“梳”过每条神经、每个骨缝。“梳”字写出了风流动形态的特点,也写出了诗人从头到脚彻骨寒的感受。(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意境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景与情。也就是写了什么样的景,抒写了什么情。本诗头四句,秋月冰冷,秋露滴落,秋风料峭,是一幅凄清肃杀的秋夜景,抒发了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和愁苦。第二小题关于炼字,在诗歌中这类题的解答,一般是答出某字在诗句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点评: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营造的某种气氛或氛围。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然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本题为分析诗歌意境题型。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篇7:秋怀其二阅读答案
秋怀(其二)
①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②,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注】①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②印病文:喻病卧已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以月起兴,一个“冰”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给诗人带来的视觉和触觉感受,给全诗笼罩了凄冷的氛围。
B.诗歌三、四两句写住房破陋,难眠;用一个“滴”字化静为动,使诗人抑郁忍悲之情跃然而出,妥帖而形象。
C.诗歌五、六两句极写诗人病和愁,病卧榻上,充满愁怅,展现了诗人的凄凉晚景,饱含身世苦涩之悲,令人动情。
D.诗歌七、八两句写诗人在百般无奈中宽慰自己,不要去胡思乱想,也不要随便相信无端的瞎说,描摹心理细致入微。
16.本诗结尾两句和的结尾两句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6分)
答:
15.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滴”字富有动感,但没有化静为动。
16.参考答案
①本诗结尾两句融情于景,以景结情,借梧桐树的声音如同琴音哀鸣,表达不被重用、穷困失意的悲哀。(3分)②陆诗结尾两句运用,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志不得伸,不如回乡躬耕的悲愤。(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表达方式从描写、抒情、议论等角度作答。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的'结尾两句是“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可到家”,运用抒情,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志不得伸,不如回乡躬耕的悲愤。本诗则是间接抒情,借梧桐树的声音如同琴音哀鸣,表达不被重用、穷困失意的悲哀。
篇8:秋怀其二阅读答案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注] 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
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 本诗是一首五言古体叙事诗。
B 本诗着重写诗人秋夜的感受。
C 本诗虚实相生摹写老病情怀。
D 本诗情景交融意象新颖独特。
13.以下评价最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2分)
A 沉郁峭拔 B清新流畅
C 深沉刚劲 D含蓄委婉
14.“老客”主观感受融入全诗景物,请结合具体诗句对此加以赏析。(5分)
答
12.(1分)C
13.(2分)A
14.(5分)本诗开篇描写秋夜月色凄冷、交代“老客”志气单弱,情感基调贯穿全诗景物。起句写月色,将视觉化为触觉“颜色冰”,月色幽冷森寒使老而漂泊的“老客”越发感到意气单弱,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互相渗透;三四两句写秋夜的风和露,露冷得寒意侵人,轻微的露滴声惊破诗人梦境,以梳齿梳骨喻寒风冷冽、锋利,程度深重,意象、动词、喻体的选择带有老客苦寂难眠、冷上加冷独特强烈的.个体体验。结尾两句转写屋外梧桐叶落之状和声音,梧叶已枯枝干不失峥嵘,秋风掠过发出悲声,梧桐枯萎不失刚硬,含有老客自悲自失但并不颓丧绝望的心态。全诗将“老客”衰老、病痛、寒冷等精神失意、生理不适的主观感受与景物融合,营造了孤寂、冷峻、峭拔的意境氛围。
篇9:移居其二古诗阅读答案
移居其二古诗阅读答案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两项的是:DE
A、全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的意思是与友人边吟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解析]
阅读全诗,通过农务、力耕等词,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是一首描写田园生活、表达生活感受的诗歌。
过门相访的,一起斟酌的,相思的,言笑的,都是乡亲邻里农民兄弟,而且诗人和乡亲邻里互相串门、一起饮酒、围坐谈笑,关系十分融洽和睦,全诗的的基调是快乐的。
理解把握了这首诗的大方向,马上就可以解答第1小题了。A、B不符合本诗的题材特点和思想情感的大方向,所以是错误的。C项的理解和本诗的感情基调相背,也是错误的。再依据注解,可以明确判定D、E为正确。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那种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解析:这一题既考查了思想内容,又考查了表现手法。作为田园诗人的陶渊明,他对田园生活是抱有一种向往和追求的态度,所以,他笔下的田园生活一般都是美好的。从这首诗来看,他描写的是人们之间的日常生活,从相呼、斟酌、披衣、言笑等描写来看,表现的就是人与人之间那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其白描手法从语言的质朴中不难看出。
阅读答案:
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人与人之间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相呼、相饮、相思、相言、相笑等情景,尽情地表现出来。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 抓住关键语句, 在文中找答案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
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 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的三个步骤详
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
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 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注意事项: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面的目的:
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 因为 何况 但是 然而 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二、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1)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2)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3)理清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
(4)把握文章的详略.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第二步,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那么回读原文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呢?
1、找准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3、分析综合,顺藤摘瓜.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深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答案(摘瓜).
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1、引用原文.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
2、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
3、组织好语言作答.先根据分值理清好答几个要点,再作答.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
4、还有一些题目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类题错误选项设置的规律(如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把选项和原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即可。
小说关于人物知识点
1、辨识小说的主人公。
最能表现小说主题的人物,是小说的主人公。
2、概括人物形象。
姓名﹢性格(品行)﹢身份(职业、评价)
3、指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②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地描写主人公。
小说对人进行了描写,表现了他的性格。
4、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a、抓人物的行动、语言、外貌、心理活动。
b、抓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c、抓人物的多个方面和不同表现。从一个方面一件事概括人物特点是不全面的,所以,在概括人物特点时,要从多个材料,多方面地分析人物的表现和变化来归纳人物的特点。
篇10:《秋兴(其一)》《秋思》阅读答案
《秋兴八首(其一)》《秋思》阅读答案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⑩高急暮砧(zhēn)
秋思
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山醉亦休。
衣杵相望深巷月,井桐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注释】①本诗写于嘉泰三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②火牛:古代火攻的一种战具。③元龙:陈登,字元龙,东汉人。
(l)赏析“砧杵敲残深巷月”一句中“残”字的.妙处。(4分)
(2)两首诗表达了哪些相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 (4分)一“残”字,写出了“月”之形,一勾残月点明了时间,并借用想象将妇女的砧柞捣衣与月亮的残缺相联接,仿佛月亮是被砧柞敲残,使客观的物象具有了主观的情感,表现了诗人落寞的心境。(一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2) (4分)①因秋而生的悲凉感:两首诗表达了因秋萧条之景而生悲凉之情以及常年漂泊之感。②忧国情怀:杜诗借战乱流离和陆诗借年老闲居故园的描写,都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之情。 (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篇11:《秋兴其三》阅读答案
(1)颈联用典,以匡衡、刘向自比,表达追慕前贤却不能如愿的苦闷;尾联使用反衬与对比,借“同学少年”的农马轻肥,凸现诗人功业无成的愤懑与颓伤。
(2)答案一:用“静”字更佳。“静”突出了清晨白帝山城的静穆,与全诗意境、诗人心绪妙合无垠。改为“尽”字,虽然朝晖照城郭的画面壮阔,气势恢宏,却与诗人的萧索心境不合。
答案二:用“尽”字更佳。“尽”描绘了朝阳照耀城郭的壮阔景象,气势恢宏,乐景很好地衬托了哀情。“静”字虽然突出了清晨白帝山城的静穆,但似乎了力度与激情。
篇12:《秋兴其三》阅读答案
首联:“山郭”说明夔州地处偏僻,“千家”指人烟稀少。“朝晖”写秋晨朝霞的美景,以“静”饰“朝晖”,空寂冷漠之意顿出。早起坐江楼赏朝晖,看翠微,似乎不无惬意,冠以“日日”二字,就揭示出诗人无聊而孤寂的心情,并使“朝晖”失去诱人的光彩,甚至望“翠微”生厌。
二联就眼前所见作进一层铺叙。“信宿”,一夜曰宿,再宿曰信。渔舟依旧泛泛,燕子故意飞飞,是“日日”看到的景致,在“泛泛”、“ 飞飞”中就透出诗人的憎厌之情。身处异地,心怀家国,触目皆愁,日坐江楼,看朝晖,对翠微,已透出无聊情绪,而舟泛、燕飞又皆从无聊者的眼中看出,无可奈何的心情益发清晰。
三联借古人写心中事。这里是指如果抗言上疏论奏政治得失,何减匡衡,结果却因此遭贬,“伏奏无成,终身愧耻”,因此说“功名薄”;进而不得为国出力,只得退而讲经如刘向父子,但窗老一经,一事无成,违背自己的心愿,因此说“心事违”。说“功名薄”,说“心事违”,以转进一层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强烈愤慨。抗疏遭贬,著诗抒情,诗人借二古人事以抒发自己的愤懑,写得委婉深沉。
结联借“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自己不得意的处境。想到同学少年多已腾达得意,轻裘肥马,作威作福,既不念故人之流落,更不念家国之残破,一个“多”字,一个“自”字,表现了诗人的痛心,也表明了他的鄙视之情。诗人本不得意,却以得意者反衬,转折得突兀,收结得愤激,诗正是在愤激中揭示了诗人的深挚的忧国忧民之情。
★ 秋兴八首翻译
★ 秋兴八首说课稿
★ 秋天古诗名句
【秋兴其二古诗阅读答案(精选12篇)】相关文章:
王之涣《凉州词》全诗翻译及赏析2023-06-16
《秋兴其一》公开课教学设计2023-06-29
送徐兴公还家古诗阅读答案2023-01-13
秋兴其一尾联赏析2022-12-09
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2022-05-06
关于秋天的诗句古诗2023-08-17
描秋天的诗句古诗2023-05-30
凉州词古诗词2023-04-12
描写秋天的诗句古诗词2022-09-30
王之涣凉州词训练2023-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