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徐兴公还家古诗阅读答案

时间:2023-01-13 08:20:11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送徐兴公还家古诗阅读答案(集锦8篇)由网友“Aoki”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过的送徐兴公还家古诗阅读答案,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送徐兴公还家古诗阅读答案

篇1:送徐兴公还家古诗阅读答案

【明】谢肇淛

枫落空江生冻烟,西风羸马不胜鞭。

冰消浙水知家近,春到闽山在客先。

斜日雁边看故国,孤帆雪里过残年。

怜予久负寒鸥约,魂梦从君碧海天。

【注】谢肇淛,明后期著名诗人,福建人,长期在外做官。徐兴公,诗人同乡好友。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句描写枫叶飘落在空阔的江面上,江面上飘荡着冻人的寒烟,西风瑟瑟地吹着,诗人渲染了萧瑟凄凉的氛围烘托友人归家的心情。

B.首联中“羸马不胜鞭”一句生动传神地描写了瘦马疲惫羸弱的状况,让读者感受到了友人归家途中的辛苦。

C.颔联描写浙水冰块消融,春天已到闽山,字里行间流露出友人对家乡的向往之情。

D.颈联诗人用“斜日雁边”“孤帆雪里”的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独处异乡的孤独愁苦之情。

E.尾联“寒鸥约”的典故含蓄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情怀,而“魂梦从君”一句表达了诗人决定弃官随友而去之意。

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诗人复杂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6分)

篇2:送徐兴公还家古诗阅读答案

1.【答案】D,3分;E,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阅读和理解的综合能力,涉及到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表现手法等多个方面的考查。这就要求学生全面理解诗意,把握情感,从各方面吃透诗歌。D项,错在不是表达自己独处异乡的孤独愁苦之情,而是想象朋友旅途劳顿、在路上度过残年的情景。E项,错在尾联并无决定弃官随友而去之意。

2【答案】

①借景抒情。首联用枫叶、空江、冻烟、西风、瘦马等意象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氛围,传达出诗人对远行朋友的牵挂惦念之情。(3分)

②对比抒情。常年异地为官的思乡之苦。朋友虽经斜日雁边、孤帆雪里的旅途劳顿之苦但就快回到故乡,而自己客居在外,有家难归。

③用典抒情。尾联“寒鸥约”的典故含蓄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情怀。

④直抒胸臆。“魂梦从君”一句直接表达了自己不能归乡,只好魂随友归的思乡之苦。

(答出三点即可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

回答问题要精练,摘取原文是关键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阅读重在悟文意,文初段末要多记

我们平时写文章,很多时候在文初把自己想要告诉别人的东西作了交代,或者是在文章结束的时候,使文章升华。这些都是文章的题眼。同样,别人写文章也会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表情达意。因此在阅读理解题中往往有对文章的理解的问题。这一类问题的回答就要着重看开头和结尾,或者是一个段落的开头和收尾。能利用原句的答上原句,不能写出原句的,学会概括和谈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样答的点就会全面深入。这一点非常重要,过江龙常常犯这样的毛病。

阅读理解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⑴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白杨礼赞》

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例如《一面》

⑶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驿路梨花》

⑷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例如《荔枝蜜》

⑸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例如《风筝》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 抒发了作者的 ……的感情。

篇3:春兴古诗阅读答案

春兴古诗阅读答案

春兴

【唐】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⑴。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⑵。

注释

⑴流莺:即莺。

⑵梦:一作又。洛城:洛阳,诗人家乡缑氏在洛阳附近。

注】作者的家乡在洛阳附近。

(1)从诗中的描写来看,这首诗所写的季节是 。

(2)从春景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这里是运用了诗歌表现手法中传统的写法。

(3)试分析又逐春风到洛城句里,逐字运用的高妙之处。

答案:

(1)春末

(2)起兴

(3)化虚为实,将无形的春风化作了有形的可逐之物。

译文

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枝头的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露出了在枝头啼鸣的流莺。昨天晚上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思乡之梦,在梦中我再一次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赏析:

《春兴》是唐代大臣武元衡的诗作。此诗是集春景、乡思、归梦于一身的作品。前二句述写异乡的春天已经过去,隐含了故乡的春色也必将逝去的感慨;后二句想象春风非常富有感情而且善解人意,仿佛理解了诗人的心情而特意为他殷勤吹送乡梦。全诗以即将逝去的春景贯穿始终,构思精巧奇特,语言平白浅直,把令人黯然神伤的思乡之情淡化育即将逝去的春景之中,透露出一种温馨的惆怅之情。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议论文阅读

1、找准论点

标题、开头、篇末、不明显需精练概括。还可以通过分析论据来找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或者分析题目,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证话题,作者对论题的看法就是中心论点。

2、分析论据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考点:补充一个论据。(要紧扣论点,选取真实典型的事例)

3、明确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考点:分析论证的作用

1.指明所用的论证方法;

2.分析该论证方法证明了作者的哪个观点。(一般是本段的中心句(段首)或所采用论证方法的前一句)

3.论证结构:

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沦--结论)。

4.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概括性)。

5.议论文一般开头由某件事、一则名言、寓言故事等生发议论。

所以它们的作用是:作为引子,引出论证的话题。

6.议论文常用设问句作过渡,反问句式以示强调。

(1)设问(手法)句的作用:吸引读者注意,启发读者去思考,发人深思。(2)反问(手法)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强调作者的观点,发人深思。

篇4:秋兴其二古诗阅读答案

秋兴八首其二古诗阅读答案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①香炉违伏枕②,山楼粉堞③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①画省:尚书省,汉尚书省以胡粉涂壁,紫素界之,画古烈士像,故别称“画省”,诗中指诗人值守左省事。②伏枕:指卧病在床的人。③粉堞:用白垩涂刷的女墙,指建在城墙顶部内外沿上的薄型挡墙。

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让古城夔府沉浸在“落日”的凄冷氛围中,寄寓诗人沦落天涯的悲戚之情。

B、“每”字的运用,在时间维度上拓展了诗歌意境,将自己眷顾长安之情写得深切感人。

C、“听猿”句是说听猿的叫声,从其凄厉的程度判断,它叫三声就已泪流。

D、“奉使”句是说跟随使者行船返回故乡,但“虚”字给予否定,怅然之情溢于言表。

E、以“画省香炉”遥忆往事,以“伏枕”写现实,虚实构成反差,鄙薄功名之心立现。

2、请从对比和景情关系角度,对尾联加以赏析。

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1、(5分)CE(C项“听猿实下三声泪”应为“听猿三声实下泪”的.变序,以求和本联下句对仗工稳,并以猿声凄厉写内心的悲凉凄惨。E“鄙薄功名之心立现”错,正确的表述应该有时光易逝、人至暮年衰朽而无力再效忠朝廷的沉痛之悲。)

2、(6分)①对比:“石上藤萝月”是春夏之景,充满生机和活力,而“洲前芦荻花”是秋冬之景,满是落寞与萧索,两相对比,既暗示时光流逝,又更能表现现实的凄凉。②以景结情:“石上藤萝月”“(月映)洲前芦荻花”都是景语,但都寄寓诗人归家无望、报国无力的沉痛,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篇5:宿新市徐公店阅读答案

【宋】 杨万里

篱落②疏疏③一径④深⑤,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⑥追黄堞,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

①新市徐公店:新市:地名。今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新市又为宋代酿酒中心,政府在新市设酒税官,由朱熹之子朱塾担任。杨万里迷恋新市西河口林立的酒。痛饮大醉。留住新市徐公店。徐公店,姓徐的人家开的酒店名。②篱落:篱笆。③疏疏:稀疏。④径:小路。⑤深:深远。⑥急走:快速奔跑。

【译文】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们奔跑着,追扑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

【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1)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它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_____图。其中_____和结句中的____都说明了暮春季节。

(扑蝶 花落未成阴 菜花)

(2)_____、_____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急走 追)

(3)这首是运用了_____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白描)

(4)_____三个字给读者以想象,在我们面前仿佛浮现出了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 (无处寻)

赏析:

这首诗是描写农村早春风光的,诗人把景物与人物融为一体描绘,别有情趣。

第一句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篱落是有宽度的,用疏疏指出它的状态,显见其中有间隔,才能看

见篱笆外面的.山道。一径深,表明山道只有一条,并且很长很长,延伸向远方。宽广的篱落与窄小的一径相对照,稀稀疏疏与绵绵长长相对照,互相映衬,突出了农村清新与宁静。

第二句也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路旁,树枝上的桃花、李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茂密,展示出农村自然、朴素的风貌。

第三句是人物动态描写。急走与追相结合,儿童们那种双手扑扑打打,两脚跌跌撞撞追蝶的兴奋、欢快场面就历历在目了,反映了儿童们的天真活泼。

第四句,菜花是黄的,又是繁茂的一片,一只小小的蝴蝶,飞入这黄色的海洋里,自然是无处寻了。读者可以想象,这时儿童们东张西望,四处搜寻的焦急状态,以及搜寻不着的失望情绪等等,更表现出儿童们的天真和稚气。[4]

篇6:欧阳公事迹古诗阅读答案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阅读训练】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

A.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 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 译文:

②惟读书是务。 译文:

3. 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4.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参考答案

篇7:欧阳公事迹古诗阅读答案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1.D“写”的意思

2.欧阳修四岁就成了孤儿。

只把读书当成唯一的事情。

3.不因环境的困苦而消沉,反而刻苦发奋,与生活抗争。

4.欧阳修母亲的深明大义,即使条件艰苦,也要把欧阳修培养成才。

阅读理解如何理清要点

1、引用原文。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

2、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

3、组织好语言作答。先根据分值理清好答几个要点,再作答。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

一、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一般都有明确的时间标志。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2、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一般都有常用方位词。例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3、逻辑顺序: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

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二、分析说明文的句子作用

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在文中抽出一个句子或一个文段,要求分析这个句子或文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这种题型解法很简单:首先判断句子或文段是在文首、文中、还是文末;然后再按如下规律答题即可。一般情况下,句子或文段在文中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在文首,作用多是统领全文、总起全文或引出下文;在文中,作用多是承上启下;在文末,作用多是总结全文。

三、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举例子:通过列举……的事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__的__特点,便于读者理解,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而准确地说明__的__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__的__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作比较:通过……和……的对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引资料:通过引用……,说明了__的什么特点,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__的__特点。(对__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地说明的__的__特点。

下诠释:对……进一步解释说明,让读者对……有进一步的认识。

四、说明文中的主观题

1、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

2、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如: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

4、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

5、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

篇8:湖上早秋偶兴古诗阅读答案

湖上早秋偶兴古诗阅读答案

汪莘坐卧芙蓉花①上头,青香长绕饮中浮。金风玉露玻璃月,并作诗人富贵秋。秋斋即事

许棐桂香吹过中秋了,菊傍重阳未肯开。几日铜瓶②无可浸,赚他饥蝶入窗来。

【注】①芙蓉花,即荷花。②铜瓶,指花瓶。

(1)两首诗分别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4分)

(2)汪诗的首句和许诗的末句,一写花一写蝶,历来被评家称道,认为其有意趣。请选择其中一句,赏析其意趣所在。(3分)

参考答案:

(1)汪诗运用芙蓉花、金风、玉露和玻璃月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秋日物华的讴歌,对秋的赞美之情。

辛诗运用桂香、菊花、铜瓶和饥蝶等意象,渲染了秋日寂寥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烦闷无聊之情。

〔4分。两首的意象与情感各1分;每首诗能写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意象,可得1分。〕

(2)汪诗的首句坐卧芙蓉花上头,照应题中湖上二字。诗人不说坐卧湖上或船上,而说坐卧花上,突出了满湖盛开未衰的荷花,独具用心,并为下面的描写留了余地。

〔3分。点明花上即湖上或船上,1分;突出荷花之盛,1分;表达效果或作用,1分。意思对即可。〕

辛诗的末句赚他饥蝶入窗来,赚有诳骗之意,瓶内虽无花,却把蝴蝶骗进来了,可见秋天萧瑟,蝴蝶已无花可采;以蝶之饥写人之饥,诗人郁闷无聊的心绪充分表现出来了。

〔3分。点明蝴蝶受骗(诗句意思),1分;体现秋天的萧瑟,1分;表现诗人的心绪,1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理解用原文答题法

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1.尽量利用原文语句。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

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执策而临之,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2.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不要漏掉答题点。

阅读理解的答题公式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送苏处士归西山,送苏处士归西山项斯,送苏处士归西山的意思,送苏处士归西山

送孟宾于员外还新淦,送孟宾于员外还新淦徐铉,送孟宾于员外还新淦的意思,送

刻舟记阅读理解附答案

观别者,观别者王维,观别者的意思,观别者赏析

核工记阅读答案

谢翱《登西台恸哭记》阅读答案附译文

咏雪教学反思50字

《晋书》文言文原文和译文

六一儿童节的古诗

形容冬天季节下雪的诗句

送徐兴公还家古诗阅读答案
《送徐兴公还家古诗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送徐兴公还家古诗阅读答案(集锦8篇)】相关文章:

送徐景道尉武宁,送徐景道尉武宁黄庭坚,送徐景道尉武宁的意思,送徐景道尉武2022-08-14

送徐处士归江南,送徐处士归江南李频,送徐处士归江南的意思,送徐处士归江南2024-02-01

刘长卿诗词南湖送徐二十七西上作品赏析2022-08-23

送陶十赴杭州摄掾,送陶十赴杭州摄掾刘长卿,送陶十赴杭州摄掾的意思,送陶十2023-06-11

送闲师归江南,送闲师归江南张籍,送闲师归江南的意思,送闲师归江南赏析2023-08-19

送朴处士归新罗,送朴处士归新罗顾非熊,送朴处士归新罗的意思,送朴处士归新2024-04-28

题钓台障子,题钓台障子李频,题钓台障子的意思,题钓台障子赏析2022-08-27

送郑端公弟移院常州,送郑端公弟移院常州韦应物,送郑端公弟移院常州的意思,2022-05-19

送侯御赴黔中充判官,送侯御赴黔中充判官刘长卿,送侯御赴黔中充判官的意思,2023-09-15

凉州词的诗意王之涣2023-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