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起源于中国》阅读题目及答案(共9篇)由网友“yyychj2003”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茶起源于中国》阅读题目及答案,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茶起源于中国》阅读题目及答案
茶起源于中国。虽然神农氏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只是传说,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源于我国唐代却是不争的事实。
自唐开元年间起,唐人上自天子,下至黎民百姓,几乎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饮茶。唐人饮茶已开始注重品饮艺术,这与唐之前的茶主要作为药用或者是粗放型解渴的饮用形式相比,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唐朝中叶盛行煎茶法,煎茶用的是饼茶,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的茶末,再进行煎煮。陆羽的《茶经》将饮茶分为赏茶、鉴水、列具、烹煮、品饮等若干环节,每个环节都使人置身于美的境界之中,这就把饮茶的方法程序化了,并辅以美学思想, 从而形成优美的意境和韵律 ,将饮茶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在宋代,茶不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是“开门七件事”之一,而且饮茶的风俗深入到民间生活的各个方面。当时,开封、临安两都茶肆、茶坊林立,客来敬茶的礼俗也已广为流传。与唐代相比,宋代茶文化有了明显的变化,饮茶方法在唐代陆羽的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 由原来的煎茶法发展成为更为高雅的点茶法。点茶法比唐代煎茶法更讲究,追求茶的真香、真味,不掺任何杂质,当时的时尚还十分注重点茶过程中的动作优美协调。较之于唐代煎茶,宋人更喜爱典雅精致的点茶艺术。
元代虽然历史较短,但在饮茶法上却进一步走向成熟。唐宋时期人们饮茶时加入葱、姜、盐等调料与茶混煮的习惯, 到了元代逐渐被摈弃,采用更为简单的“清饮”方式。元代人已开始普遍使用茶叶或茶末煎煮饮茶,不加或少加调料。这种简便、纯粹的“清饮”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茶文化发展到明代,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随着茶叶加工方法的简化,茶的品饮方式也走向简单化,盛行了几个世纪的唐宋煎点饮茶法变革成了用沸水冲泡的瀹饮法,“瀹”有“浸、渍”的意思。瀹饮法, 即以沸水直接冲泡茶叶的方法。这种沸水冲泡散茶的饮用方法逐渐取代了煎点法的主导地位,成为中国人至今都普遍使用的饮茶方法。
(取材于姜天喜《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茶起源于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可追溯到神农氏时期。
B. 唐之前粗放型解渴的饮茶方式到唐代演变为煎茶法。
C. 宋代点茶法比唐代更高雅,注重动作的优美协调。
D. 从元至明的饮茶法越来越简单化,并流传至今。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从唐至今饮茶风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沸水冲泡是一贯的饮茶方法
B. 中国人普遍喜欢饮茶
C. 饮茶讲究典雅精致的艺术
D. 饮茶追求茶叶的真香、真味
篇2:《茶起源于中国》阅读题目及答案
从词义上说,茶道指基于茶自身的性质而淬炼出的精神世界。茶道正是以茶为载体在品茗中以茶说事、以茶喻理、以茶论道。从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关联角度上看,中国茶道的具体内容可以表达为如下三个方面,即闲、隐、乐。三者统一到人,媒介是茶。
“闲”就是有工夫,并且肯在茶上下功夫,茶因闲得以成就,闲因茶得以充实。时间上的闲只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心理上、精神上的闲,关键在于一种生活态度,即从容应对,等闲看待苦难沧桑,视荣辱或声誉为身外物,置之度外,心中只有茶,将我融于茶,将茶化作我。这样的“闲”正是精神成长、自我发掘和自由意志伸张所必备的思想品质,得闲之真谛的人才会在意向内观照,求取独立的自我。
茶道中的“隐”揭示的是茶人、饮者在社会生活中如何立身的大问题。隐后返本,身处闹市求心安,身处高位知进退,隐与显是一对相互依托的对立统一,隐后再显的是本真的我,不忘初心,为人处世不忘己身。“隐”要有强大的内心支持才可持久,避喧嚣而处落寞,离繁华而安清贫,这非一般人可为。陆羽在《茶经》里说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他不是说喝茶后,人就自动获得了“精行俭德”,相反,那些本就“精行俭德之人”是最宜饮茶的,陆羽的意思十分明了,那就是人选择了茶,茶的德行是人的德性之外显,饮者之品性投射到茶这一实物上。
“乐”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主张。孔子曾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孟子提出“与民同乐”,《太平经》云:“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汲汲若渴,乃后可也。”中国文化传统更加倾心于“德乐合一”,如助人为乐、乐于助人、乐善好施,都是将行善、助人与快乐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快乐是一种因所认同的价值得到实现而产生的内心愉悦,是一种精神快乐,体现了“众乐乐”般的精神快感。中国茶道之乐重申了对人身处其中境遇的关切,因此,中国茶道具有平实的表现形式和生活化的现实关怀。
(取材于李萍《中国文化传统与茶道四境说》)
3.下列对材料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淬炼:淬,读作“cuì”。
B. 载体:载,书写的第九笔是撇(丿)。
C. 置之度外:度,义同“气度不凡”中的“度”。
D. 众乐乐:乐,“快乐”之意。
4. 根据材料二,下列诗句表达的意境不符合茶道中“隐”的一项是(3分)
A.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陶渊明《饮酒》)
B.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C.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王维《田园乐》)
D.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王建《雨过山村》)
5.根据材料二,下列对茶道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闲”不是指时间上的闲,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态度。
B. 茶道中的“隐”是指要避开喧嚣繁华而隐居山林。
C. 陆羽认为饮茶可以使人成为“精行俭德之人”。
D. 茶道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德乐合一”的`乐观精神。
篇3:《茶起源于中国》阅读题目及答案
明代的书画家徐渭被世人称为“茶痴”,他明确提出了宜茶境界说,认为物境、艺境、人境、心境俱美者乃宜茶最高境界。物境指饮茶的环境,主要指不是人为建造的居室、楼宇,而是自然天成、幽静清雅的场所,如竹海、梅林、泉边、湖畔等。艺境指使用器具的造型、冲泡或饮用之法的得体、抚琴弄箫的声乐等共同构成的雅致脱俗的氛围。人境则指嘉宾来客与主人的融洽关系,专心于饮茶,彼此声气相投、趣味相和。心境指在饮茶中忘却世间万象,人与茶、茶与人合二为一,一心悟道,由此求得心胸的物我两忘、豁然开朗。
茶道四境界不是人生境界,也非道德境界,它只是对生活情趣的关注,在匆忙、庸常的日常生活中寻找情投意合的同道,在刻意营造出的人为环境中折射当事人的思绪和体悟,这就是生活的闲、人生的隐和现世的乐。
中国传统茶道的四境说所讲的茶道不是在用时间来衡量,相反,只在乎空间。中国人喝茶可以从早到晚,时间似乎停滞了,时间的意义消逝了,重要的是喝的什么茶、用的什么茶具、所处怎样的环境和心境,这些都是空间要素。中国茶道弱化了时间维度,突出了空间维度,饮者共处的空间的属性得到充分阐发。据说真正谙茶者在头三杯不事任何言语,静静品茶,全身心关注茶主泡茶的一举一动,用心体会茶汤之味、茶器之美、茶艺之精、茶席之雅等等。品茶过程中茶者的思想沟通不是靠语言传递,而是靠共感,情感共鸣,这样的情感分享与特定的场景及其要素相匹配,它是以彼此共在、身心在场为其表现形式的。
(取材于李萍《中国文化传统与茶道四境说》)
6.根据材料三,下列对茶道四境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徐渭认为饮茶的物境包括使用的器具、冲泡的方法、声乐氛围等。
B. 茶道四境不仅体现了生活的情趣,也体现了道德境界的追求。
C. 传统茶道的四境只在乎空间要素而弱化了时间维度。
D. 真正懂茶的人在品茶的全过程中是不能用语言交流的。
7. 阅读下面《红楼梦》片段,回答问题。
①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宝玉留神看他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
②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
③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瓜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乔皿}”。妙玉斟了一{乔皿}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
④“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
根据上面《红楼梦》片段,以及本大题三个材料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贾母等人饮茶的方法可以判断,他们的饮茶法不属于煎茶法。
B.妙玉单叫宝钗、黛玉去耳房饮茶,体现了茶道四境中的“人境”。
C.妙玉给宝钗、黛玉的茶具很珍贵,只将自己用的茶具给宝玉,说明男女有别。
D.妙玉深谙茶道,对泡茶的用水非常讲究,表现她恬淡、孤傲、清高的性格。
8.当代人应如何继承传统茶道蕴含的文化精神呢?请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提三条建议。(5分)
试题答案:
1.(2分)A(茶文化形成于唐代)
2.(2分)B(A沸水冲泡是明代至今的饮茶法;C D都是宋代饮茶风俗)
3.(3分)C(置之度外:度,所打算或计较的;气度不凡:度,人的气质或姿态)
4.(3分)D(D句写雨过山村时作者所见的景象)
5.(3分)D(A时间上的闲也是一方面;B“隐居山林”原文无依据;C应为“精行俭德之人”最宜饮茶)
6.(3分)C(A“物境”应为“艺境”;B原文是“非道德之境”;D原文是“真正谙茶者在头三杯不事任何言语”)
7.(3分)C(“说明男女有别”有误,妙玉把自己的茶具给宝玉用,说明她对宝玉情有独钟)
8.(5分)①饮茶不只是解渴,还要通过饮茶得到审美的艺术享受;②饮茶不只是外在的形式,更要追求闲适、平和、乐观的人生态度;③饮茶时选择幽静的环境、精美的茶具、志同道合的饮者,在饮茶中注重心灵的感悟。(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3分,三点5分)
篇4:《中国的茶》阅读答案
①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②中国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唐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但此多非史实,纵是史实,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刘源长《茶史》卷一)。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据。《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也不足为饮茶起始之证。
③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个义项。“茶” 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④茶能消除疲劳,使人精神振奋,增强思维和记忆能力;饮茶能兴奋中枢神经,增强运动能力。茶中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与抗氧化营养素,对于消除自由基有一定的效果。因此每天喝三两杯茶可抑制细胞衰老,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喝茶对于清油解腻,增强神经兴奋以及消食利尿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但饮茶也需注意,并不是喝得越多越好,不宜餐前睡前喝茶﹐餐前喝茶容易刺激肠胃,睡前喝茶则容易影响睡眠品质;茶水不宜过浓,也不宜置放太久;服用药物时,不可以茶水配服,会影响药效。
⑤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我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1.下列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大家都认为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B. 中国人皆爱饮茶,茶对人体诸多器官均有益处,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举国之饮。
C. 探究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必须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来进行。
D. 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但文章作者认为“茶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
2.文章第②③④⑤段分别从哪个角度介绍了有关茶的知识,请简要概括,每句字数不超过8个字。(4分)
参考答案:
1、D
2、第②段茶的起源,
第③段茶字的历史,
第④段茶的功用和禁忌,
第⑤段茶的文化内涵
篇5:《中国月球车》阅读答案阅读题目
20xx年12月2日凌晨,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探测器“嫦娥”三号送入轨道。由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组成的“嫦娥”三号于 12 月中旬在月球软着陆。这是中国第一次将自己设计的月球车送上月球。“玉兔”号月球车究竟如何感知路况?它怎样克服温差?它将完成哪些科学任务?
为了避免在月球上“摔跤”或“崴脚”,月球车有6个特制的轮子,而且移动很慢——每小时最多走200米。这个轮子学名叫作筛网轮,能够尽可能减轻重量。另外,这个车轮在设计上必须要有很大的接触面积,摩擦系数也要很大,这样它在月面才不会陷进去,也不容易打滑。除了表面用筛网,轮子每隔一段就会有一个锯齿形的结构,叫作棘爪,就像是兔爪上的指甲。月球上本没有路,这些尖利的小爪子能够帮助月球车稳稳地抓住月面,跨过沟沟坎坎。遇到月面不平的情况时,月球车会通过摇臂调整重心。如果遇到较大的坡,它就会绕过去。月球车有4只“眼睛”,分别是全景相机和导航相机。它通过相机“观察”周围环境,对月面障碍进行感知和识别,然后对巡视的路径进行规划。
由于月球上的一天约相当于地球上的28天,其中约14天会被太阳连续暴晒,月球车面临散热难题;接下来的约14天又是连续月夜,在零下100多摄氏度的环境里,大部分电子设备无法工作,只能“冬眠”,还需要专门设备保持月球车的内部温度,防止设备被冻坏。要让探测器同时适应这两种极端温度,难度非常大。而且一旦夜昼交替,探测器还要从“冬眠”状态中被“唤醒”,如何保证系统正常启动也是道难题。“玉兔”号月球车身披“黄金甲”,目的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反射月球白昼的强光,降低昼夜温差,同时阻挡宇宙中各种高能粒子的辐射,从而支持和保护月球车上的红外成像光谱仪、激光点阵器等10多套科学探测仪器。漫漫长夜之后,“玉兔”号月球车怎么才能立刻点火工作呢?它需要一床御寒的“被子”和一个叫它起床工作的“闹钟”。承担这两项功能的是它的供电系统——太阳翼。专家介绍,晚上,“玉兔”号的桅杆会收起来,太阳翼也会扣上,这个过程相当于把月球车散热的途径隔绝掉了。然后,当太阳升起,巡视器就被唤醒了,进入到第二天白天的正常工作。
“嫦娥”三号在月球软着陆后,“玉兔”号月球车将驶离着陆器,在月面进行3个月的科学勘测,着陆器则在着陆地点进行原地探测。“玉兔”号底部安装了一台测月雷达,可发射雷达波,探测二三十米厚的月球土壤结构,还可以对月球下面100米深的地方进行探测。在月面巡视勘察过程中,“玉兔”号月球车可以利用相机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并将数据传回地面。地面控制中心利用环境数据和月球车状态信息进行建模、分析和规划,并对规划进行运动仿真和验证,并把通过验证的控制指令再上传给月球车。月球车将执行控制指令,并自主完成近距离障碍识别和局部路径规划,利用携带的仪器进行科学探测。根据科学探测的需要,以上过程循环往复。依靠先进的设备,“玉兔”号月球车能够对巡视区月表进行三维光学成像,对月表进行红外光谱分析,开展月壤厚度和结构的科学探测,对月表物质主要元素进行现场分析。 (选自《百科知识》20xx年第1期)
篇6:《中国月球车》阅读答案阅读题目
12. 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说明中国月球车的?(3分)
13. 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5分)
(1)为了避免在月球上“摔跤”或“崴脚”,月球车有6个特制的轮子,而且移动很慢——每小时最多走200米。(“最多”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2)除了表面用筛网,轮子每隔一段就会有一个锯齿形的结构,叫作棘爪,就像是兔爪上的指甲。(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表达效果?)(2分)
14. 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是令人神往的;而科学研究之征途,又是极其艰辛的。从选文和下列材料中,你领悟到了哪些科学精神?(3分)
【材料一】1979年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材料二】荣获20xx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氢 弹之父”于敏院士在研制氢 弹的过程中,曾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69年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时,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1971年10月的一天深夜又突然休克,经抢救方转危为安,出院后,于敏顾不上身体未完全康复,又奔赴西北某实验基地。
篇7:《中国月球车》阅读答案阅读题目
12.(3分)月球车如何感知路况、怎样克服温差、完成哪些科学任务三个方面。(或第一段末句)
13.(5分)(1)不能删去。“最多”表程度限定,指最大限度(1分),说明月球车移动速度很慢,用语严谨科学(1分),如果删去,表意过于绝对化,与事实不符,易让人误解为月球车每小时走200米是常态。(1分)
(2)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1分),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轮子上锯齿形的结构特点,易于人们理解(1分)。
14.(3分)勇于探索、求真创新、严谨求实、锲而不舍、无私奉献等科学精神(写3点即可)。
篇8:《闲说古丈茶》阅读题目和答案
(1)湘西古丈历来出好茶,早在东汉就被列入全国产茶地之一,南北朝时更是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曾说过“浮(武)陵茶,最好”。到了近现代,一批古丈茶在湘西王陈渠珍的推荐下古丈茶出现在当年的西湖国际博览会上,并荣获金奖,于是一时间街巷里坊大以喝古丈茶为时尚。1956年,古阳镇思源桥茶叶社把精心制作的古丈茶寄给了领袖毛主席,据说毛主席舍不得饮,留着接待外国元首,遂知外国元首不品则矣,一品就要定购成千上万吨,这可难为了这个小小茶乡,一夜间哪捻得出这许多茶来。
(2)出好茶自然得有好山,大凡茶都不钟意平地良田,而偏爱山山之间的弯弯绕绕。湘西多山,尤以古丈为最。“县城在山窝里,唯一的小街要靠桥和洞来延伸,作为城,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小坪,但还是让山又挤了进来。某年县里举行100米赛,硬是找不到赛道,最后组委会决定把比赛安排在全县最繁华的大街上。谁知,冲刺的小伙一性急,稍不留神就都跑出了城。
(3)这样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方自然不宜种稻麦瓜果,但种茶却再适合不过,于是勤劳的古丈人筚路蓝缕,在这偏僻山区坎坎垄垄种下了数以万本的茶树。峰岭是茶,山腰是茶,河谷是茶,狭坪也是茶。从北到南,从东到西,远远望去,到处是茶丛茶垛。坪场里,屋后面,坎上坎下,左左右右,都方方溜溜地栽了一排。
(4)有了好山还要有好的气候,“高山云雾出名茶” 古丈多雾,出县城不远的田麻寨、牛角山几乎常年被大雾笼罩,大晴天能见度都低得吓人,若是去得不迟不早,正好碰上清晨或入夜雾起,车远灯那手术刀般的光都丝毫奈何不了这浓密的雾障。而这样于出行极度不利的雾障于茶却是万里难寻的。
(5)茶这种常绿小灌木适合生长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向阳山坡,对水分和光线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而古丈密云浓雾的特征正好契合了茶的这一生理需求。密云和浓雾不仅会让激烈的阳光变得如微尘般散漫,还会像乳汁一样哺育着茶树的生长。
(6)好山、好雾滋生出好的鲜叶,微舒、新绿,有如翠鸟幼雏的嫩羽,如果再有幸碰上好的工艺,就算完成了古丈茶的全过程。
(7)制作古丈茶时,杀青、清风、初揉、炒二青、复揉、炒三青、做条、提毫收锅,八道繁复的工序,每一道都打不得折扣,每一道都像在精心雕琢一尊华美的工艺品。
(8)待锅底微红,先进行杀青,将茶倾倒其中,时而单手贴住茶芽、锅底来回翻动;时而双手抓起一撮往上空稍稍抛扬;时而捏几枚放至鼻间,细细嗅闻。(A)然后时而掬一捧摊在掌心,轻轻揉捻。待茶芽半卷,空气中弥漫出一股熨帖的香味时,将茶取出,摊放于青竹簸箕之上。任山风徐徐拂过,待到新凉初透,复放入锅,如此反复者二,即开始做条,(B)茶胚握于双掌,如搓绒线,如捻灯芯,忽如飞瀑直下,飞花溅玉;忽又如山间清流,汩汩而出。水分渐失,表汽散尽,待到八成干时,将茶芽提至白毫微显,茶香透发,这就成了上好的古丈茶,也就成了家乡人民惠寄远方亲人的相思,成了远离故土至亲心中那沉甸甸的期待。
(9)古丈茶是大自然和勤劳的古丈先辈们留下来的一笔难得的财富和宝藏。如今,古丈茶仍以它的魅力继续焕发着新的生机。
1. 请在第(1)段横线处填上意思为“家家户户都知道”的成语:家喻户晓。
2. 第(2)段划线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具体地说明了湘西古丈多山、少平地,适合种茶。
3. 制作古丈茶有八道工序,第(8)段画线句所介绍的工序分别是:
(A)初揉(B)做条
4. 文章围绕古丈茶说明的内容有:
(1)古丈茶的历史悠久(古丈茶作为名茶由来已久)。
(2)古丈茶的生长环境独特。
(3)古丈茶的制作工艺讲究(精良)。
5. 古丈茶是湘西古丈的特产。请你再列举一种地方特产,并说说它成名的原因。
特产:上海五香豆 成名原因:用料讲究,皮薄肉松,别有风味。
特产:景德镇瓷器 成名原因:制作技艺高超,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
篇9:茶道阅读题目及答案
茶道阅读题目及答案
茶道阅读题目及答案
饮茶、嗜茶,是中华儿女发自内心的喜好,是炎黄子孙绵延千载的雅趣。古语云:“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道与六艺相通,成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茶还被人们视为生活之享受,治病之良药,提神之佳品,友谊之纽带,文明之象征。饮茶有益,更应有礼、有道。基于此念,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我们的祖先赋予了饮茶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已不局限于日常物质生活需求的层次,日益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茶道。
所谓茶道,是以通过饮茶而修道、悟道并力求最终证道的一种生活艺术,是饮茶健体与修身证道的`统一。无茶,道则无从谈起,“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也;而无道,用茶则不啻蛙吞牛饮,了无情趣。因此,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茶道之大要有四:曰茶艺、茶礼、茶境、修道。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整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而所谓修道,就是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以求最终达到精神升华的至美意境。
茶道中所修何道?到底是儒家之道,道家、道教之道,还是禅宗及佛教之道,会因饮者旨趣不同而各有偏重。一般而言,应为各家之道的综合融会,概括起来有养生、怡情、修性、证道四大层次。而证道是修道的理想目标,是茶道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既可诠释为儒家之“尽精微而致广大”,又可体味出道家之“无为而无不为”,还可领悟到佛家之“一尘不染万虑不生”。
回顾国人饮茶历史,饮茶之法有一个演变过程。最初多用煮茶之法,后来逐渐摸索出煎、点、泡等3种方法。而茶艺便是依煎、点、泡三法而成,中国茶道也就先后出现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等3种形式。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而茶道之形成必然要以饮茶的普及为前提。唐代以前虽已有饮茶习俗,但普及程度尚低。东晋时,士大夫之间饮茶之风渐盛,已有茶艺的雏形,然而远未完善。由晋至唐,属于中国茶道的萌芽时期。
中唐以后,国人饮茶殆成风俗,国中人士多“比屋之饮”,且迅速向周边地区扩散,甚至已流于塞外。至肃宗、代宗两朝,陆羽著《茶经》,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又经皎然、常伯熊等人推动、增润和完善,形成“煎茶道”;北宋时期,蔡襄著《茶录》,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形成“点茶道”;明朝中期,张源著《茶录》,许次纾著《茶疏》,又形成“泡茶道”。所以可以说,中国茶道成于唐,继于宋而盛于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中国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但由于近代世事无凭,人心浮动,泥沙俱下,玉石皆焚,无数优良的传统、风俗、技艺、习惯被遗弃殆尽,不禁令人扼腕叹息。煎茶道、点茶道在中国本土早已消亡,唯有泡茶道尚存有一线生机。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节)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茶被人们视为生活享受,治病良药,提神佳品,友谊纽带,文明象征,因而人们给饮茶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B.在古代,饮茶的方法被称为茶艺,它是茶道的基础,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等几个环节。
C.茶道萌芽于东晋时期,到唐代通过陆羽、经皎然等人的发展和推动逐渐形成,经过宋、元两代的发展,到明代达到了鼎盛时期。
D.随着饮茶方式的改变,在中国只有泡茶道留传下来,而技艺更为优良的煎茶道和点茶道反而被人们遗弃殆尽。
【答案】C
【解析】 A项“人们给饮茶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基于“饮茶有益,更应有礼、有道”的观念。B项“饮茶的方法被称为茶艺”,说法错误。D项煎茶道和点茶道技艺更为优良,说法错误。
★ 茶艺技能心得体会
★ 茶艺心得体会
★ 上茶艺课心得体会
★ 合作的语段
★ 茶文化方面论文
【《茶起源于中国》阅读题目及答案(共9篇)】相关文章:
优美语句语段2023-01-30
生活停看听作文2023-08-30
浅谈中美文化差异论文2022-05-07
铁观音作文300字2022-11-23
三个故事2024-04-09
初中作文经典语段2022-07-22
描写初中生活的语段优美段落2022-05-08
描写幸福的优美语段2022-10-07
伤心语段2024-02-07
帮爸爸戒烟生活的准则2022-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