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夜坐》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

时间:2024-04-19 07:27:06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龙潭夜坐》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共11篇)由网友“月燃落樱”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龙潭夜坐》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龙潭夜坐》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

篇1:《龙潭夜坐》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

《龙潭夜坐》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

龙潭夜坐

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8请简要分析尾联这句话的意思,并说说此句与苏轼《定**》“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所表达出来的人生遭际与人生态度有何异同。(5分)

9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

【参考答案】

8(5分)表述句意(1分)同:均被贬失意,(1分)但旷达乐观(豁达潇洒)。(1分)异:王诗感叹生不逢时,但仍持积极入世之态;苏诗对遭排挤打击而愤懑,有归去退隐之意。(2分)

9(6分)①衬托手法。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

②拟人手法。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

③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

④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草上露水。(每一点2分,答3即可。)

【解析】

8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应结合着诗歌注释理解句意并抓住关键词分析其思想感情,然后与苏轼的情感进行比较作答。由注释可知,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因此诗人与苏轼均因被贬官而失意;由“江北江南无限情”“也无风雨也无晴”可知,二人虽政治失意,却都很潇洒豁达。结合着注释2可知,前者被贬后虽然感叹生不逢时,却依然很积极;而苏轼“归去”表明了他想归隐退去的情怀。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要从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从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作答。例如,首联、颔联均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还运用了嗅觉、听觉的写法,动静结合、拟人等手法。答题时,可结合着这些手法的一般性作用分析其表达的事物特点及情感即可。

篇2:夜坐阅读答案

夜坐是宋代张耒的诗作,诗人少年得志但仕途坎坷,造就了诗人一股舆情与景致之中的独特之感,细细品读别有一番味道。

原文:

夜坐

作者: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问题:

(l)试分析一、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2)《文心雕龙》中说:“人亲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请结合本诗对“梧桐”这一形象的描写,分析作者的情志。

篇3:夜坐阅读答案

(l)紧扣诗题,写了明月、寒霜,营造了秋夜萧瑟清寒的氛围(2 分);为写梧桐做了铺垫,同时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2)梧桐面对风霜,不甘凋零,依然飒飒有声(2 分);作者借此赞美了刚强不屈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内心孤傲倔强的个性特点。

夜坐翻译:

寂静的前庭空无一人,只有秋月仍旧明亮。夜里的清霜将要落下,空气中也充满了清朗的气息。梧桐树矗立在庭前,也不甘就此衰落。树上的梧桐叶迎风摇摆,发出了些许声音。

夜坐字词解释:

①气:气氛。

②清:冷清。

③甘:甘心。

夜坐背景:无

夜坐赏析:

此诗作于晚年,写景中有寄托。这首秋夜即景诗,上联写景,突出了清幽寂静之意;下联景中寓情,用残叶迎风尚有声响来抒发“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胸怀与抱负,诗写得苍凉悲壮,雄劲有气势。此诗写秋风残叶,却不写其衰飒败落,而突出其不惧风寒的神韵。此与苏轼一派在哲宗绍圣时期所受苦难的历史背景有关,也是宋代士人的孤高品格的象征。这也是一种人文意趣。

作者简介: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楚州淮阴(今属江苏)人。熙宁年间(1068-1077)进士。曾任太常少卿等职。早年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兄弟。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亦能词。有《张右史文集》。

相关推荐:

秋蕊香 张耒

夜坐 张耒_夜坐 张耒赏析

篇4:《夜坐》阅读答案

【原文】

夜坐

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注:张耒(1054~1114),北宋诗人,字文潜,官至起居舍人,世称“张右史”。新旧党争中,他受到蔡京等的迫害,一再被贬黜;晚年居陈州,有“柯山”之号。早年以文章受苏辙赏识,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问题】

11.这首诗描绘了秋天怎样的景致?(1分)

答:

12.本诗三、四句托物言志,暗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

答:

【参考答案】

11.明月高照,夜气清凉,梧桐(迎风)振声。意对即可。写对两个得1分。(1分)

12.(2分)用梧桐残叶迎风尚能发出声响,来书写“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不服老)的胸怀与抱负。意对即可。写面对困境仍然奋发有为之意得1分。

篇5:夜坐阅读答案

龙潭夜坐

明?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8.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9.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

答案:8.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山中澄澈寂静的景象。(1分)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2分)渲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1分)结句诗人笔锋陡转,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之情怀。(1分)(意思答对,要点答全即可。)

9.诗中运用了衬托、拟人、用典、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

①衬托手法。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

②拟人手法。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

③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

④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草上露水。

(指出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表达效果1分;答出两种手法即可得6分。意思答对即可。)

篇6:夜坐阅读答案

夜坐韩偓①

天似空江星似波,时时珠露滴圆荷。平生踪迹慕真隐,此夕襟怀深自多。

格是②厌厌饶酒病,终须的的学渔歌。无名无位堪休去,犹拟朝衣换钓蓑。

【注】①韩偓(842年~923年),晚唐五代诗人,唐时曾在朝中为官,深受皇帝器重,后触怒权臣朱全忠而被贬。②格是:已是。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先仰视写远景用虚笔,后俯视写近景是实写,通过星、露、荷等意象描绘出一幅静谧的夜景。

B、颈联使用副词和叠词来突出情感的表达,既写诗人感叹身体现状的不好,又指出自己隐逸的归宿。

C、尾句运用借代手法来表明两种不同的生活,表明诗人如今无官一身轻,可以自由地追寻隐士的生活。

D、诗中表达方式多样,首联景中含情;颔联叙事与抒怀相结合;后两联融入身世之感,用语较为直白。

15、诗人说“此夕襟怀深自多”,诗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襟怀”?请简要分析。(6分)

阅读答案:

14、【答案】C这是诗人对官场失意的不满而说出的无奈和激愤之辞。

15、【参考答案】①对自身病痛的感伤。自己精神状态不好,只能借酒消愁,却又体弱多病;②对官场失意的愤懑(不满)。自己本受皇帝器重,现受权臣排挤而被贬,无名无位;③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原本就羡慕那些真正的隐士,在不得志的境况下希望追寻隐逸的归宿。

【解析】首联,诗人着眼眼前景,选取星星、露水、圆荷等意象,描绘了夜空像苍茫的长江,繁星好似江里细碎的浪花,不时,远远的露水滴落在圆圆的荷叶上,营造了静谧优美的意境。颔联,感慨平生“襟怀”多。这一联领起下面两联。所以本题的答案就在后两联里,精读后两联:颈联,“厌厌饶酒病”可见诗人感叹身体现状不太好,精神状态不好,只能借酒消愁。“学渔歌”指出自己隐逸的归宿。尾联,“朝衣换钓蓑”表明诗人对官场失意的无奈和激愤之情,也有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后两联融入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回答本题从对自身病痛的感,对官场失意的愤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三个方面,结合具体的诗句内容回答“襟怀”多的原因。

篇7:夜坐阅读答案

夜坐池上

朱棵①

落日解衣无一事,移床临水已三回。

斗沉北岭鱼方乐,月过秋河雁不来。

疏翠庭前供答话,浅红木末劝持杯。

明明独对苍华影,莫上睢阳②万死台。

【注】①朱棒(gao):南宋诗人,长年隐居,历经金兵南袭、靖康之乱。②睢阳:唐代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坚守睢阳,巡每誓师,嚼齿穿龈。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明诗人来到池塘乘凉的时间,不知不觉间已离开坐席来到池边多次,可见诗人追凉心切。

B.颔联中“鱼方乐”“雁不来”借用典故,表面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实则暗含着雁书未达的惆怅。

C.颈联想象新奇,翠树答话,红花劝酒,以拟人手法生动写出池边枝繁叶茂、红花掩映的热闹景致。

D.全诗无一“夜”字,却通过“落日”“斗沉”“月过”等意象,体现夜色渐深,从而照应题目。

16.有人认为,尾联用典看似突兀,实则合乎情理、意味深长。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5.(3分)C(错在“枝繁叶茂”和“热闹景象”这个地方。“疏翠”说明枝条稀疏了,并不繁密;既然是“疏翠”“浅红”说明景象并无“热闹”的氛围。)

16.(6分)诗人在描绘闲居生活后突然提到“睢阳万死台”,看似突兀,实则体现他“闲而不静“的心理状态。“莫上”为反语,写自己并非不想“上",只因统治者偏安一隅,自己虽有心效力却报国无门,表达诗人年华老去无所事事的寂寥。(3分)此意在颔联也有暗示。“雁不来”,表明期盼的音信并未传来,暗示诗人虽超然尘世却仍期盼国土收复的复杂心境,为尾联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故而合乎情理。(3分)

篇8:夜坐阅读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夜 坐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释】 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②蛩,蟋蟀。③逶迤,本是形容道路、山川、河流弯弯曲曲,连绵不绝,这里是遥遥无期的意思。

8、本诗首联、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全诗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8.淡烟笼罩着枫叶,细雨飘打着蓼花,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边,凄切的蝉鸣回响在四壁,真是可画可诗。(2分)这幅肃杀凄凉的夜坐图,使全诗在沉郁悲凉之中又显慷慨悲壮。(3分)

9.诗人借景抒情(即景抒情),(1分)描绘了一幅肃杀凄凉,而又有声有色的迷蒙秋雨图。(1分)抒发了诗人遭受打击的怨恨、壮志难酬的痛苦。(2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要力挽狂澜,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2分)

篇9:夜坐阅读答案

夜 坐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释】 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②蛩,蟋蟀。

14、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1分)

15、对这首诗的理解,下面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和颔联,诗人描绘出一幅肃杀凄凉的夜坐图。

B、颈联中“逶迤”的深层含义是:对蹉跎日月的无限感慨。

C、尾联运用苏秦闻鸡起舞的典故,很好地表达作者立志报国的真实情感。

D、全诗形式上对仗工整,风格上颇有杜甫风味:在沉郁悲凉之中又显慷慨悲壮。

16、全诗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4、五言侓诗(1分)

15、C.是祖逖,不是苏秦。(3分)

16、诗人借景抒情(即景抒情),(1分)描绘了一幅肃杀凄凉,而又有声有色的迷蒙秋雨图。(1分)抒发了诗人遭受打击的怨恨、壮志难酬的痛苦。(1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要力挽狂澜,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1分)(共4分)

篇10:夜坐阅读答案

明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作者:

(1472年-1529年),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谥文成,人称明。汉族,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市)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1)这首诗前三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2)请简要分析王守仁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与苏轼《定**》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所表现出来的人生遭际与人生态度有何异同。(4分)

参考答案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1分)通过描写花香、溪水、鸟鸣、草露、松风,渲染出静谧凄清的氛围,(1分)烘托了作者月下独行的落寞孤寂。(2分)

2、异:王诗感叹生不逢时,但仍持积极入世之态;苏诗对遭排挤打击而愤懑,有归去退隐之意。(2分)同:均被贬失意,(1分)但旷达乐观(豁达潇洒)。(1分)

篇11:夜坐阅读答案

龙潭夜坐

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8请简要分析尾联这句话的意思,并说说此句与苏轼《定**》“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所表达出来的人生遭际与人生态度有何异同。(5分)

9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

【参考答案】

8(5分)表述句意(1分)同:均被贬失意,(1分)但旷达乐观(豁达潇洒)。(1分)异:王诗感叹生不逢时,但仍持积极入世之态;苏诗对遭排挤打击而愤懑,有归去退隐之意。(2分)

9(6分)①衬托手法。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

②拟人手法。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

③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

④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草上露水。(每一点2分,答3即可。)

【解析】

8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应结合着诗歌注释理解句意并抓住关键词分析其思想感情,然后与苏轼的情感进行比较作答。由注释可知,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因此诗人与苏轼均因被贬官而失意;由“江北江南无限情”“也无风雨也无晴”可知,二人虽政治失意,却都很潇洒豁达。结合着注释2可知,前者被贬后虽然感叹生不逢时,却依然很积极;而苏轼“归去”表明了他想归隐退去的情怀。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要从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从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作答。例如,首联、颔联均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还运用了嗅觉、听觉的写法,动静结合、拟人等手法。答题时,可结合着这些手法的一般性作用分析其表达的事物特点及情感即可。

峡口夜坐,峡口夜坐陆游,峡口夜坐的意思,峡口夜坐赏析

湖州概况导游词202

桓谭经典语录

文天祥《夜坐》答案

文天祥《夜坐》赏析

刘禹锡《陋室铭》郑板桥《三间茅屋》比较阅读及答案

刘禹锡《陋室铭》练习及答案解析

五原夜吟,五原夜吟沙碛女子,五原夜吟的意思,五原夜吟赏析

《初秋夜坐赠吴武陵》古诗词翻译及鉴赏

《醉书斋记》阅读答案

《龙潭夜坐》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
《《龙潭夜坐》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龙潭夜坐》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共11篇)】相关文章: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的全诗翻译赏析2023-01-05

秋中夜坐,秋中夜坐姚合,秋中夜坐的意思,秋中夜坐赏析2023-01-09

夜坐示友,夜坐示友唐彦谦,夜坐示友的意思,夜坐示友赏析2023-04-23

高二语文下册《苏武传》教学设计2023-10-09

庭中夜赋,庭中夜赋陆游,庭中夜赋的意思,庭中夜赋赏析2022-12-08

荣累之辨阅读答案2023-02-02

初秋露坐作短歌,初秋露坐作短歌陆游,初秋露坐作短歌的意思,初秋露坐作短歌2022-05-02

《山中与诸道友夜坐闻边防不宁因示同志》鉴赏2023-09-28

吕祖谦的方法论及其对老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022-06-06

顶针散文2022-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