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第三单元《千克、克、吨》教学计划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时间:2023-10-18 07:29:08 其他教学计划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上册第三单元《千克、克、吨》教学计划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精选16篇)由网友“hbhmlichu”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上册第三单元《千克、克、吨》教学计划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欢迎阅读分享。

上册第三单元《千克、克、吨》教学计划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篇1:上册第三单元《千克、克、吨》教学计划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天河区柯木朗小学数学科    三年级备课组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质量单位,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特别是对克、吨这两个质量单位,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已经接触过斤、两,对这两个单位有一定的了解。但有80%有学生不能举出相应重量的物体。所以在学习中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给学生创设充足的活动时间(如跟父母去买菜,买东西等的经历。让学生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实践活动,感知千克与克,建立1千克与1克的质量观念。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就在身边。

二、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克、千克、吨的实际质量,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

2、掌握克、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系简单的换算。

3、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 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克、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难点:初步建立克、千克和吨的质量观念,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

四、单元评价要点:

1、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千克、克和吨;2、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初步形成千克、克和吨的质量概念,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单位。

五、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7~~8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计划课时 授课日期 备注

有多重(书18页~~20页)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1 9月19日

1吨有多重(书21页~~22页)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

2、使学生了解1吨有多重,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1 9月20日

练习四(书23页~~25页) 1、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进一步了解1千克、1克、1吨有多重。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1~2 9月21~22

搭配中的学问(书26~~27页) 1、联系学生实际,学会配菜,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鼓励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1 9月25

单元测试

测试情况反馈

合                计 7~8课时

篇2:-上学期三年级数学科教案第三单元千克﹑克﹑吨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主备人:姜焕丽

【教学要求】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吨,教材安排先认识千克和克,再认识吨。最后安排了“搭配中的学问“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克、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单位间的换算。

2、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克、千克、吨的实际质量,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

3、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1、建立1克、1千克,1吨的质量概念;掌握克、千克、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让学生通过实践、观察、推算,初步建立质量单位的观念,引导学生掌握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和换算的思考方法。

【课时划分】共3课时

1、千克、克、吨………………………………………2课时

2、搭配中的学问………………………………………1课时

1、千克、克、吨

第一课时:千克和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18-19页例题,第20页“练一练“第1、2题,”“实践活动”和“想一想”。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地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重、难点】

1、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估算出一些物品有多重。

2、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

3、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初步建立质量单位的观念。

【教具准备】

1、电脑课件,体重称,若干袋绿豆(每袋200克),若干台天平。(按小组定袋数和台数)。

2、每个学生准备两袋盐,一些硬币,纽扣,一个弹簧秤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学生台前做“背一背”游戏)

2、实践体验。(让学生掂一掂桌上的物体,感受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提问:要知道物体有多重,可以怎么办?(指名答)

让学生说一说看到哪些秤,(老师粗机出示各种秤的实物和图片)。(也可电脑显示),如天平、电子秤、弹簧秤、磅秤等。最后教师介绍本节课用的台秤和天平。

2、认识千克

(1)称一称(知道两袋盐正好重1千克)。

(2)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感受1千克有多重)

(3)估一估

让学生拿出一个塑料袋装苹果,掂一掂,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是1千克,然后再称一称,并说说1千克大约有几个苹果?

(4)猜一猜。

出示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让学生猜出哪个重?然后称一称验证。学生再次感知1千克。并知道物体体积大不一定重。

(5)拎一拎2千克一袋的米,感受2千克的质量。

小结:

让学生以千克为单位说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和质量。教师指出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1、认识克。

让学生感受建立比千克要小的质量单位的必要性,通过参照认识千克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称,找、掂、说等活动感受建立克的质量观念。教师可以用天平帮助学生称,主要让学生感受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如:一枝铅笔约10克,1个鸡蛋约50克。

2、单位换算:

(1)理解1千克=1000克。  提问:千克与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1000克=1千克

(2)教师指出:国际上通用字母Kg表示千克,g表示克。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21页例题和“练一练”第1--3题及“数学故事”。

【教学目标】

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重、难点】

1、“吨”的质量观念的建立;掌握1吨=1000千克。

2、认识和明确“吨”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学过计量物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1千克。

3、8千克=(    )克              4000g=(    )Kg

200克=(    )千克            3Kg=(     )g

二、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1头大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然后引出质量单位“吨”。大象说:“你知道我有多重吗?”

板书:吨的认识

三、探索新知

(1)哪些物体的质量是1吨呢?(出示课件或图片)

①出示1头水牛350Kg的情境,让学生通过看推算3头水牛的质量。

350×3=1050Kg    3头水牛大约重1吨。

②出示一桶油100Kg的情境,让学生推算10桶油的质量。(方法同上)。

③出示我们每人大约重25千克的情境,让学生推算40人的体重。

(2)合作探究

课件出示:一箱苹果质量是10千克;一付哑玲质量是5千克,一袋大米质量是100千克,1头牛的质量是350千克。

小组讨论:(  )个(   )的质量是1吨。

学生回答:100箱苹果是1吨;   200付哑玲是1吨;

10袋大米是一吨 ;    3头水牛是1吨;

(1)千克、克和吨之间有什么关系?

(2)探索进率:(小组把合作把学过的质量单位按一定顺序排列)

①吨、千克、克(从大到小)

②克、千克、吨(从小到大)

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板书:   1吨=1000千克(指名回答)

同时指出“吨”可用字母“t”表示,所以1t=1000Kg(板书)

(1)练习。

4吨=(   )千克  6000千克=(    )t  8000Kg=(    )t

(3)在什么情况下要用吨作计量单位?

① 请学生举例说明。

② 出示课本第21页说一说情境图。(第一幅图和意思是:一座桥最多能承受5吨的质量。)

四、巩固练习。(学生完成第22页“练一练”的第1、2、3题)。

五、布置作业。

六、小结。

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内容】

搭配中的学问题--“配菜”

课本第26页“配菜”的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搭配活动,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我创造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2、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渗透排列、组合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1、训练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2、使学生有序的思考问题。

3、通过让学生借助“学具”,“画搭配的路线图”、画表格等活动,逐步抽象出有序的搭配方法。

【教具准备】

1、电脑课件(搭配中的学问“有关情境图片”)

2、用几张硬纸片分别写上排骨、鱼、豆腐、油菜等词语。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入课题。

提问:从情境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认识平时吃的菜中哪些属于浑菜?(鸡、鸭、鱼、肉等。)

哪些属于素菜?(白菜、冬瓜、丝瓜、青菜等)

2、控索方法:

(1)获取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星期三菜谱中荤菜有两种:排骨、鱼、素菜两种:豆腐、油菜。

(2)提出问题

要满足“一荤一素”,星期三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3)小组讨论,展示不同的配菜方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搭配方法。

①有四种不同配法:牛排配豆腐、牛排配油菜、鱼配油菜、鱼配油菜。

②有四种不同配法:豆腐配牛排、豆腐配鱼、油菜配牛排、油菜配鱼

3、指导看书(课本第26页中的搭配图)。

学生知道:①画路线搭配法。

②画表格搭配法。

三、巩固练习(让学生完成第26页“星期五的配菜问题。)

四、小结:   要求学生在搭配中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进行,要有序地思考问题,这样不会出现重复和遗漏现象。

五、布置作业。

篇3: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三    千克、克、吨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概念。

2、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了解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字母表示方法,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

4、能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进一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感念。

2、难点

吨的质量概念的建立。

课时安排:5课时

有多重(1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用具:各种秤、幻灯、小黑板、1千克的盐。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被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⑴、称一称。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说一说。

⑻、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4、单位换算。

⑴、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 = 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拓展应用

1、

一个鸡蛋重(     )                 一个西瓜重(     )

2、  2kg = (      )g       4000g = (       )kg

7kg = (      )g       8000g = (       )kg

3、实践活动

我的

体重 同伴的体重 一个

土豆 我的

书包

我的

估计

称量

结果

4、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中有何收获?

2、布置课后实践活动任务:用秤在家分别称出1千克、2千克的物品并掂一掂。

课后反思:

有多重(1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培养学生的估计和解决与千克、克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掂一掂、猜一猜中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克的质量概念。

4、培养学生与人友好合作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昨天上超市买了一些大小差不多的苹果。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学生随意估计的结果可能是杂乱、盲目的,在此矛盾的基础上,教师提问:怎样估计才能尽量使结果准确一些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怎样估计才能尽可能使结果更准确一些?

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看有:拿出一个苹果称一称,再根据这个苹果的质量去进行推算;先称好了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再去掂苹果,看几个苹果的质量掂起来和前面的感觉相似;直接用秤称等。

2、全班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估计方法带领学生进行验证。

问题:从录像中你明白了什么?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学生再次用弹簧秤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哪样的物品的质量重1千克。

2、第2题。先让学生拿出一枝铅笔估一估,再用天平称一称。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总结:说一说估计一样物品的质量要使结果尽量准确必须注意什么?

2、想一想,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学反思:

1吨有多重(1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用具:各种秤、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今天小明遇到难题了,他不知道大象大约有多重。大家愿不愿意帮帮他?

二、探索新知:

1、猜一猜。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吨”。

2、看一看,算一算。利用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说。

3、说一说。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看一看,第一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

4、练一练。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吨的质量单位。

三、拓展应用

1、 4千克 =(    )克      3吨 =(    )千克

50000克 =(    )千克    (    )t =  kg

18 t =(    )kg         (    )kg = 6 t

2、填上合适的单位(克、千克、吨)。

500           50                250             5

3、连一连。

2克       2千克            200千克         400克

4、在○里填上“>”“<”或“=”

500 kg ○ 3 kg    1 kg ○ 300 g    9 kg ○ 9000g

800 g ○ 10 kg    3 kg ○ 3 t       4000 g ○ 4 t

8000千克 ○ 8吨        4500克 ○ 4千克

3 t ○ 3600 kg            5 t ○ 5000 g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质量单位“吨”有一些什么了解?

2、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练习四(13)

教学目标:

1、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进一步建立千克、克和吨的质量观念。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和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3、初步经历质量单位的形成过程,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4、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某超市招聘售货员的考试,要求应试的人员必须掌握最基础的质量单位的有关知识,刚好我们才学过了这方面的知识,大家有没有兴趣试一试?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称物品,认秤。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为什么下面两样物品称出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

2、贴标签。

以给商品贴上质量标签的游戏形式出现,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千克和克的实际质量,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3、补标签。

教师创设情境:“下面这些物品和动物的质量标签上的质量单位漏写了,你能把它们填补完整吗?”学生用不同的手势表示“千克、克、吨”,集体完成,并请学生陈述自己的理由。

4、比较下面物品的轻重。教师用第3题中单纯的式子变为比较两种标明质量的物品轻重,吸引学生参与。

复试

1、第5、6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7题。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理解图意;尝试列式解答;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3、第8题。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同桌交流。

4、第9题。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后全班交流,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多。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第10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交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操作。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能有:10克10克地称5次;先称30克,再称20克;先称2个20克,再称10克等。

6000克=(    )千克       3 kg=(    )g

4吨=(    )千克          6000 t =(    )kg

4千克500克=(    )克    3吨70千克=(    )千克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第11题。这道思维训练题蕴含着代换的数学思想,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学具代替苹果梨子摆一摆,增强直观性。解题思路是:3个苹果和3个梨合起来刚好和9个桃子一样重,所以1个梨和1个苹果应和3个桃子一样重。学生若有其他的合理想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教学反思:

搭配中的学问(14)

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

3、让学生运用学具摆一摆、配一配,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搭配方法及过程进行比较,明确有序搭配的科学性。

4、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

教学难点:有序搭配,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校食堂每天为同学们提供午餐盒饭,每一份盒饭含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

2、出示“星期三菜谱”,学生在明确“菜谱”内容后提供问题“星期三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分4人活动小组探索解决“星期三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画表格”、“画搭配路线图”、“文字记录”等,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解决问题。对于有困难的小组和同学,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准备的学具摆一摆、配一配。

2、全班交流。

教师将学生记录的搭配方法板书到黑板上。

3、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搭配。

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搭配方法及搭配过程进行比较,说一说“怎样搭配才不会出现遗漏和重复?”明确有序搭配的科学性。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重点介绍画“搭配路线图”,并用多媒体进行演示。

4、学生根据前面所得经验独立完成并汇报。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出示教材“练一练”第1题情境图。

(1) 引导学生看图,明确图意。

(2) 学生独立解决。

(3) 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同时,适时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并抽象出“用字母表示搭配过程”的方法。

2、出示“练一练”第2题情境:“帮小红搭配衣服,要配成一套衣服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独立完成并记录自己的搭配过程。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搭配问题,只要我们按顺序思考、搭配,就可以又好又快地解决这样的问题。回家后清理一下自己的衣柜,看一看有几件外衣、几条裤子,要搭配成一套衣服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教学反思:

篇4:-上学期三年级《数学》科教案千克克吨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主备人:李建设

教学内容:有多重(认识千克、克)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 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

2. 估算一些物品的重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师:同学们,上节课有两个同学表现得非常好,老师要和他们热烈拥抱。

老师抱一个特别瘦的学生一下就抱起来了,而抱一个胖的学生怎么抱也抱不起来。

师:通过刚才老师抱这两个学生你有什么发现?

师:真的吗?(让一个学生再来抱抱试试)

2.师让学生从桌上任拿2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二)探索新知

1.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和掂一掂都可以大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轻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

(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用秤来称。)

师:这两个方法都不错!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质量。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到商店任选5件自己喜欢吃的食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谁来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xkb1.com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2.认识秤。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比如:刚才两个同学的体重、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

(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汇报: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健康秤等等。

用课件介绍各种秤的简单使用。

台秤:把物品放入盘内,指针会告诉我们物品的质量。

电子秤:把物品放入盘内,会自动显示物品的质量。

弹簧秤:把物品挂在钩子上,就可以读出物品的质量。

天平: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标尺表示的刻度来计算左盘中物品的质量。

磅秤:计算秤砣质量和秤杆刻度表示的质量,我们可知被称物品的质量。

3. 简单介绍天平和盘秤的用法。

师: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放着一台天平和一个台秤。老师简单介绍天平各部分的名称:托盘、横梁、标尺、指针、螺旋、砝码……(边指边说)

师:天平的使用方法是先在左边的盘里放上要称的物品,然后在右边的盘里放上砝码,直到天平的指针在标尺的中间为止。这时天平平衡表示两端的质量相等,计算出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的标尺指示的刻度的和就是左盘中物品的质量。(边操作边介绍)同学们桌上的天平,老师已经调试好了,在使用的时候,右边放砝码,左边放物品,打开红色的砝码盒,里面有一个小镊子,一定要用小镊子来夹取砝码,不能用手直接拿,如果用手直接拿会腐蚀砝码。现在用小镊子夹取每个砝码认识一下每个砝码的质量是多少。

学生分组认识砝码。

师:现在老师把1克的砝码放在台秤的盘里,看看秤的指针有什么变化?

师:指针所指的位置就是1克。现在同学们每人选不同克数的砝码,看看指针的位置在哪里,那个地方就是砝码的质量。

4. 认识克。新课标第一网

(1)称一称。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平和台秤,学习了它们的使用方法。现在我们就用台秤或天平称出桌上的苹果、盐、几粒黄豆、几个回形针……的质量。同学们称完之后写清物品的名称和质量做好记录。看在3分内哪组同学称的物品最多,哪组就是优胜组! 学生分组称物品。

(2)说一说。你称的这些物品的重量。

师:这些比较轻的物品,同学们都使用克作单位。很好!克用字母g来表示。(师边说边板书:克--g)

(3)掂一掂。

师:你知道1克有多重吗?把你们刚才称的1克的物品拿出来,比如一枚2分的硬币,放在手里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什么感觉?

(4)找一找。

师: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师:同学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物品体会1克的质量太棒了!

(5)猜一猜。

师:同学们不要称,猜一猜几粒黄豆的质量大约是1克?几粒大米的质量大约是1克?几个回形针的质量大约是1克?……猜完之后再称一称看对不对?

学生分组活动,并交流汇报。

(6)估一估。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任选3~4件物品合在一起,先估一估它的质量,然后再验证估计得准不准。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

小组内验证,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

5. 认识千克。

(1)教师介绍。

师:刚才有的组的同学称的物品合在一起的质量达到1000多克甚至2000多克,在记录的时候是不是要写很多数,如果不注意还有可能写错,是不是不方便?怎么办呢?

师:我发现我们班有的同学非常聪明。结合课前的调查知道,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表示。非常好!称较轻的物品,可以用克作单位。称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作单位的,千克用kg表示。(师边说板书:千克--kg)

师:同学们刚才称的盐一袋是500克,两袋盐就是1千克。一袋牛奶是250克,4袋牛奶也是1千克。

(2)掂一掂。

师:请大家掂一掂两袋盐或4袋牛奶,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3)找一找。

师:1千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1公斤,也就是2斤。那么在你周围还能找到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也是1千克?

(4)拎一拎。

师:请同学们想办法任意称出几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拎一拎。

学生有的把几个小组的盐都收集起来拎一拎,有的把书包称一称再拎一拎……

(5)说一说。www.xkb1.com

师:请同学们以克和千克为单位说一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质量。

6.  教学1千克=1000克。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克与千克,那么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多少克才是1千克呢?请同学们猜一猜,然后想办法验证!

(三)总结

师: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

1.出示课本第20页的图。

师:说一说下面物品的质量各是多少?

(1)指导学生看第一个秤面上的刻度。

师:从秤面上看这个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东西? 两个鸡蛋重多少? 一个鸡蛋重多少呢?

(2)第2小题生自己做。

2. 教科书第20页“练一练”的第2题。

让学生直接填在教科书上,集体订正。

3. 教科书第20页“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比较,哪个重些?

4. 单位用错的日记。

师:老师这里有一篇日记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你能发现什么?

早晨,我在2千米高的床上起来,用18分米的牙刷刷牙,洗脸后,坐在8米高的餐桌前喝了一杯150厘米高的牛奶,吃了一个65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3克的书包上学去了。

教学内容:1吨有多重(认识吨)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有多重。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 建立1吨的概念。

2. 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故事引入。

师:同学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谁来讲给大家听一听?其他同学一定要认真听,听完故事还要回答提出的问题呢!(师可随之出示挂图或多媒体画面,并请一位同学讲“曹冲称象”的故事。)

师:故事讲得很生动,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你们想一想,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生可能回答:一定很重,会用克、千克作单位,也有可能用吨作单位;也可能发出疑问:那得有多少千克呀?)

师引导学生思考:用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说明大象有多重,你认为合适吗?

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

(引出课题:1吨有多重,并板书)

(二)探究交流,感知新知

1.⑴哪些物体的质量是1吨呢?教师用课件(或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图,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

350×3=1050(千克)  3头水牛约重1000千克

100×10=1000(千克) 10桶油约重1000千克;

50×20=1000(千克)  20袋面粉约重1000千克;

25×40=1000(千克)  40人约重1000千克。

(2)小组汇报。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吨=1000千克,并介绍用字母表示:1 t=1000 kg。

2.联系生活,理解新知。

(1)举例说明生活中有许多物体要用到质量单位吨。

(挂图或多媒体出示) 让学生说一说每幅图的意思,教师进行补充。

(2)让学生再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师生共同进行分析。

(三)综合应用,巩固拓展

完成书上的练一练(重新调整练习题的顺序),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1.填上合适的单位(克、千克、吨):第3题

2.填一填。第1题

4千克=( )克                          3吨=( )千克

5000克=( )千克                      ( )t=2000 kg

18 t=( )kg( )kg=6 t

学生做完后,教师实物投影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集体订正。

3.学生先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然后与同桌说一说思考方法。

在○里填上“>”“<”或“=”。

8000千克○8吨                    4500克○4千克

3 t○3600 kg

学生独立思考再反馈交流,请几名学生汇报思考方法。

4.数学故事。

(1)估算。

刚才同学们听了“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曹冲称了几次才称完?(挂图或多媒体出示)

船上的石头称了8次才称完,记录表如下:

第几次 1 2 3 4 5 6 7 8

质量/kg 280 220 250 300 230 250 270 350

你知道这头大象有多重吗?请看一下记录表,我们先来估算一下。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找生汇报。

(2)请同学们讨论:曹冲为什么可以采用这个办法称象,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3)这头大象到底有多重呢?先独立计算大象的重量,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计算结果。

各组汇报计算结果。

(四)集体反馈,反思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练习四--千克、克、吨的练习课(一)

教学目标:

1. 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进一步了解1千克、1克、1吨有多重。

2. 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

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师:我们已经认识的质量单位有哪些?他们用什么英文字母表示?

(请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口答)

吨、千克、克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

(板:1t=1000kg,1kg=1000g)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质量单位来上一节练习课。

(二)指导练习

1.出示:在○里填上> < 或 =

3t○4000kg      4kg○4t      6t○6000g      8kg○20kg

让学生说说填什么符号,并说说为什么?

如:因为1t=1000kg,3t=3000kg,所以3t<4000kg.

“练习四”第3题

学生独立填写,全班交流时,说说是怎么想的?

2.“练习四”第1题

出示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台称,注意每个台秤所使用的质量单位。学生先独立填写,再进行全班交流,交流时教师再次强调要注意台秤上标记的计量单位。

3.“练习四”第2题

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例独立连一连,再说说自己的想法。

4.“练习四”第4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5.“练习四”第5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列式:9÷3=3(元)

6. “练习四”第6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列式:1000÷100=10(g)

7.“练习四”第10题

让学生理解图意后,独立思考,再组织全班交流。

(1)10克,10克的称,要称5次

(2)先称2个20克,再称1个10克

(3)先称30克,再称20克

8.“练习四”第11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板书 : 3个梨子=4个桃子

3个苹果=5个桃子

把前两个天平左右分别相加,

3个梨子+3个苹果=4个桃子+5个桃子=9个桃子

1个梨子+1个苹果=3个桃子

(三)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练习四--千克、克、吨的练习课(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使学生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

2.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帮淘气改日记

师:昨天是星期天,淘气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动物园。回来后淘气写了一篇日记,同学们有兴趣看吗?(师出示日记并朗读)

今天,阳光明媚,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逛成都市动物园,逛动物园之前我们先到超市采购了一些食品,超市里的东西可真多,爸爸买了1克苹果和2吨梨,又买了1个50千克的鸡蛋。我看见超市里有电子秤,上去一称我的体重,哎呀,我的体重都35克了。

10点30分我们到了成都市动物园。动物园里动物的种类挺多的,我估计了一下它们的质量。一头狮子大约重350克吧,大象挺重的,最少也有2克吧,还有会说话的鹦鹉大约重83千克。大水牛少说也有338吨重,要是用一辆8千克的大卡车拉这些动物,要拉好几次吧!

参观完动物园,我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师:刚才我看到同学们一直都在笑,能不能说说你们为什么笑?

师:看来淘气的日记中有许多质量单位不正确,那怎么办呢?

师:每人的桌子上都有淘气写的这篇日记,同学们就当个小老师帮淘气改一改吧。

学生独立改正;然后四人小组交流,进一步讨论、改正。

师:看来,好几个小组都已改好了,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呢?

(四个人来到展示台前,展示改正后的日记)

师:看过这组同学改的日记,别的同学或小组还有补充吗?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说得都和很好,在选择质量单位时,有的同学用学过的3个质量单位一个一个去试,有的同学用日常的生活经验去衡量,有的同学用了课外知识,那么在我们的学习中可以将这几种方法综合使用。老师代表淘气同学感谢你们,也希望你们在选择质量单位时不要闹出笑话。

(二)活动二:帮张叔叔解决问题

师:张叔叔是1名司机,今天他遇到了2个问题,很令他头疼,不知同学们能不能帮他解决。(投影片出示第24页第8题。)

理解图意。

师:你能找出这幅图中的数学信息吗?

(每筐梨30千克,每筐苹果20千克,这辆车最多装300千克的东西。梨有6筐,苹果有7筐。)

师:问题呢?(水果能不能一次拉完?)

师:明白了图意,你能尝试解答吗?

学生尝试解答,反馈交流。

师:能说说你的方法吗?

(先算出苹果和梨共重多少千克?算式为30*6+20*7=320(千克),320千克大于300千克,所以1车拉不完。)

师:你们帮张叔叔解决了这个难题,真棒。我们再接再厉来帮助张叔叔解决下一个问题。

(投影片出示第24页第7题。)

师:请您自己独立观察图,理解图意并尝试解答。有困难可以找小组内成员或老师帮助。

师:谁能把你的解决办法展示一下呢?

(1车皮限量60吨,意思是最多拉60吨,而5车皮就拉5×60=300(吨),320吨大于300吨是所以不够。)

师:同意吗?有不一样的想法吗?

(先算出1车皮拉多少吨,320÷5=64(吨),64吨比60吨大,当然不够。)

(三)活动三:送小动物过河

师:几个小动物一起去游玩,到了河边要过桥,可怎么也不能同时过去,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投影出示第25页第9题)

师:原来这座桥载重为1吨,怪不得这些小动物不能一次通过呢!你能说说哪几只动物能一起通过呢?

师:我们比比谁想出的方案最多。

师:把你们的方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我们比一比哪一小组方案最多。

师:我们现在开始汇报方案行吗?

学生会有许多种的方案,教师分类板书。引导学生交流,4只动物,5只动物能不能一起通过呢?

总结方案:同学们刚才想出了很多方案,有的小组还在举手,说明还有别的方案,看老师的板书,你们能不能再讨论研究一下,用简练的语言说明你们的方案呢?可以选择讨论2只动物一起通过的方案,3只动物一起通过的方案,4只动物一起通过的方案,任选其一。

学生4人小组再讨论研究,教师任选一组参加。

汇报:

⑴最重的2只动物是大象和狮子,它们俩的体重加起来是740(kg),他们能通过桥,其他任何2只小动物也能通过。

⑵任何3只动物也能一起通过。

⑶4只动物通过的情况只有2种。

(四) 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刚才讨论很热烈,把很复杂的方案只用几句话就概括出来了,看来在数学中只要肯动脑筋,大家共同研究就能出成绩。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搭配中的学问--配菜(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2.培养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学会搭配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开心盒饭中心”隆重开业了。欢迎大家光临本店,购买我店的盒饭。

(二)配菜

1.活动一。

师:今天(星期一)盒饭中的菜只限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菜搭配好,我店服务员将热情为大家服务。今日菜谱如下:

星期一菜谱:

荤菜 肉丸子

素菜 白菜

冬瓜

学生自由配菜。

师:你们想怎么搭配?

我买肉丸子和白菜。

星期三菜谱:

荤菜:牛排 素菜:豆腐

鱼    油菜

我想买肉丸子和冬瓜。

师:还有别的配菜方法吗?  买冬瓜和白菜可以吗?为什么?

师:通过刚才的配菜,大家可以看出,一个荤菜和两个素菜可以有几种配菜方法呢?

(有2种)

师板书:肉丸子  /  白菜

\   冬瓜

2.活动二。

师:大家不仅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菜,还学会了配菜,现在本店已贴出了星期三的菜谱,一份盒饭只能有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请大家看一看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如能帮助本店搭配好全部的菜,你将被聘请为本店的服务员。

师:请同学们自己试着配菜,可以用学具摆一摆、搭一搭,然后把你的配菜方法说给大家听,看看你们小组有几种配菜方法。

生自由配菜后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配菜方法说给大家听。

我们有4种配菜方法:www. xkb1.c o m

牛排 /豆腐鱼 /豆腐

油菜 油菜

也可以这样配菜: 豆腐 /牛排 油菜 /牛排

鱼 鱼

师:刚才这两个小组的同学说得都挺好,已被聘请为本店服务员

师:这两种搭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以上两种方法按一定的顺序搭配。

第一种:有两个荤菜,搭配时先选一个荤菜,接着把所有素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

再选另一个荤菜,接着在把所有素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

第二种:有两个素菜,搭配时先选一个素菜,接着把所有荤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

再选另一个素菜,接着在把所有荤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

指导学生看书上的搭配路线图。

师:这是一种搭配的方法,(板:画路线搭配法)填完书上的搭配。

3.活动三。

师:看来大家都学会了配菜,后天我店将推出二荤三素的菜,谁能一次配成所有的菜,将被聘请为本店配菜部经理。

星期五菜谱:

荤菜:肉片 素菜:豆角

牛排 茄子

白菜

新课标第一网

师:请同学们试着配菜,然后再小组里说一说。

有6种配菜方法。

豆角   豆角

肉片 茄子 牛排 茄子

白菜   白菜

师:你们同意xxx同学的配菜方法吗?

师:通过刚才的配菜,xxx同学已被聘请为我店配菜部经理,请xxx同学领取聘书。

(三)搭配中的学问

1.搭配服装。

看来,搭配还真是一门学问。板书课题:搭配中的学问。

不仅菜要搭配,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搭配。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件衣服(师挂出2件上衣、2条裤子、1条裙子)。我要配成1套衣服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请同学们自己试着搭配,然后把你的搭配方法说给同桌听。

学生试着搭配后和同桌交流。

让学生到前面演示后说出有几种搭配方法。

可以用简单的图示来表示搭配的方法。

花上衣      白上衣

蓝裤   花裙  红裙

师:刚才同学们演示了6种搭配方法,看来,穿衣服也要搭配,搭配适当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丰富多彩。

2.搭配路线。

师:同学们今天在课堂上都有非凡的表现,学会了不同的搭配方法。为了奖励大家,本周末将带大家到动物园去参观。愿意吗?

出示由学校到动物园的路线图。

看图说说,知道了什么?

共有几条路可以走,大家数一数。

学生数后到小组交流。

找生交流,师板书。

A→C B→C

A→D B→D

A→E B→E

了解到去动物园一共有6条路可以走。

(四)实践作业

回家后挑选几件自己的衣服试着搭配,看一看有几种搭配方法。

篇5:第三单元 千克和克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中,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物体有多少物质称它质量。我们民间习惯把物体有多重来代替物质有多少,生活中常常把千克和克作为计量物重的单位。《课程标准》和教学参考书里把千克和克称质量单位,是规范的说法。教材说成物重单位,是考虑了民间的习惯与学生的生活环境。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三条:1.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克、千克;2.知道千克与克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能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简单计算。感受克和千克,体会1克、1千克有多重,形成初步的观念是教学的重点。

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P29~P32教学千克。初步感受物重,知道秤可以称物重;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知道千克是计量物重的单位。

P33~P35教学克。知道克是较小的计量物重的单位,感受1克与几克,了解克与千克的进率。

P36~P38单元练习和实践活动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联系生活,了解有关物重的一般性知识。

千克和克都是计量物重的单位。教学千克和克必然涉及什么是物重、怎样计量物重、有哪些工具……一般性知识。这些知识在学生的经验里都有,只要想办法把它们提取出来。第29页呈现两袋大小差不多、轻重差许多的食品,问“哪一袋重些?”引导学生感受有的物体重些、有的物体轻些,各个物体都有它的物重。回忆物重是可以比较的,还可以用秤称。生活里有各种各样的秤,用于测量不同物体有多重。

2.引出、讲解,感受千克和克。

第30页首先指出: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还在底注里介绍表示千克的符号“kg”。引出了学习内容“千克”。

接着讲解1千克。左边台秤上没有放物体,秤的指针指向“0”;右边台秤上放1袋红枣,秤的指针指向“1”。教材告诉学生:指针指着1,表示这袋红枣重1千克。在现实的情境里,联系具体的物品,让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1千克。还通过在秤面上找2千克、3千克……,进一步体会几个1千克是几千克,为用秤称物重作了准备。

然后让学生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称、拎、数1千克大米和1千克鸡蛋,到商店里寻找重1千克的物品,都是体验1千克的活动。只有反复地称、拎、掂重约1千克的各种物体,用心感受,才会形成关于1千克的初步观念,并保存在经验系统中。

第33页首先指出: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不但引出了“克”,还让学生在“食品净含量135克”的图片中,产生认识1克的愿望。

接着观察天平的砝码,并用天平称出10克黄豆,数数10克黄豆的粒数,体会1克很轻。

然后掂一枚2分硬币,感受1克是多重。知道有比1克轻的物体,也有比1克重的物体。尤其是比1枚2分硬币和1支直尺的重,体会1克。

3.发现进率、应用进率。

千克与克的进率是在计算、称重的活动中,通过推理得出的。取2袋盐,每袋重500克,算出它们一共重1000克;把两袋盐放到台秤上称重,是1千克。从1000克和1千克都是这两袋盐的重,得到1千克=1000克。由于上面的计算、称重和推理都是学生能够进行的,所以教材把进率留给学生发现。

把千克为单位的数量与克为单位的数量相互换算,能巩固进率。由于没有教学多位数的乘、除计算,只能应用整千数的知识进行换算思考。如2千克是2个1000克,等于克;5000克是5个1千克,等于5千克。

第36页第3题尽管思考和方法可以多样,但仍以单位换算为基本思路的。

4.通过估计或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估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尤其在不要求精确结果时或较复杂的问题情境中,应用比较多。第32页第4题让学生理解4千克多一些是大约4千克、2千克少一些是大约2千克,为估算作准备。第37页第6题,先求得半杯橙汁的重,再估计大半杯橙汁、1杯橙汁的重。培养通过估计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第36页第4、5题都要通过计算解答。从此以后,可以让学生解决有关物重的实际问题了。

第四单元 加和减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加、减口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在加、减口算这部分内容里,以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不超过100)为主,还有整百数加整百数(进位)与相应的一千几百减几百(退位)。教学的实际问题是较难的两步问题。

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P39~P42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各有一道例题。其他口算在练习里带出。

P43~P45教学解决实际问题。以一道例题带出一串变化了的实际问题,突出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P46~P48单元练习。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加法与减法分开编排;不进位加与进位加、不退位减与退位减连续编排;鼓励独立思考、算法多样;以估算促进口算。

第39页教学加法,第41页教学减法。加法与减法分开编排,是因为它们的算法和过程不同,尤其是进位和退位。在加法的例题里,先教学不进位的,再教学进位的,使计算的思路在由易到难的问题情境中迁移、发展。在减法的例题里,先安排不退位的,再安排退位的,编排意图和加法相同。

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还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有这些知识和能力为基础,完全能够独立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而且算法多样。教学要引导学生把两位数加两位数,分解成两位数先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如44+38,先算44+30=74,再算74+8=82。类似地,要把两位数减两位数,转化成两位数先减整十数,再减一位数。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经常会在进位或退位时发生错误。两道例题分别比较不进位加与进位加、不退位减与退位减在计算时的相同与不同,引导学生注意进位和退位,也为估算作些准备。

第40页第5、6两题,第42页第5、6两题都是估算,先是估算的方法,再是应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估算安排在口算后面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口算时先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以及识别不进位与进位(不退位与退位)的经验,从而通过估算促进口算。教材设计的一些题组,如35+32、35+38,85-63,85-68等,有利于学生掌握估算。具有“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的习惯,能够及时发现口算的错误,这也是估算促进口算的一种体现。

2.在练习里编排其他口算内容:进位的几百加几百以及退位的一千几百减几百。

在认识千以内数时,曾经口算不进位的几百加几百,不退位的几百减几百。这里教学进位的或退位的口算,教学方法是在题组里类比迁移。如第40页第4题从60+70=130(6个十加7个十得13个十),带出600+700=1300(6个百加7个百是13个百)。第42页第4题从140-60=80(14个十减6个十得8个十,)带出1400-600=800(14个百减6个百得8个百)。在理解算理以后,计算几十加几十、几百加几百甚至几千加几千,都可以先想20以内的加法。计算一百几十减几十、一千几百减几百……都可以从20以内减法类推。

3.解决实际问题: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以解题思路带动一题多变。

第43页例题先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再求两个数的和。这道题里只有两个已知条件,其中一个条件在解题时要连续使用两次。教材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理解题意,研究数量关系。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已经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让学生画。可能出现两种画法:或者

前一种画法容易得出“蘑菇”的解题方法,后一种画法。会得出

“辣椒”的思考和解题。要注意的是,教学应该鼓励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多样化,但不要求学生一题多解。解法多样化是学生群体的、在交流时表现出来。解法多样化能开拓视野、开放思维,激起相互倾听、评价、吸收的合作热情。一题多解则会加重学习负担,没有必要。

教学解决实际问题,要学会思考,也就是要形成解题思路。例题的两种解法中,“蘑菇”的方法比较适宜多数学生,无论是分析法思路还是综合法思路,都能想到这种解法。教学时要适当突出分析思路,即:求一套衣服的钱只要把裤子的价钱加上衣的价钱,上衣的价钱还不知道,需要先算它。

教材从几倍求和的问题(例题)带出几倍求相差的问题(试一试),又在练习里带出比多(少)求和的实际问题(第6~8题)。只要教学时重视解题思路,尤其是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从例题到试一试不会有困难。为了从几倍求和发展到比多(少)求和,“想想做做”第1、2两题利用线条图引领,第3题利用连续两问铺垫。充分发挥这些题的作用,仍然要突出从问题出发的分析法思路。如求两条彩带一共多少长,需要先算另一条彩带的长度。求小华两次一共跳多少下,需要先算他第二次跳的下数。

4.单元练习注重培养能力。

练习五是本单元的综合练习,先练习口算,再练习解答实际问题。

练习口算以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为主,通过题组55+32和55+38,55-32和55-38回忆算法、比出要领,从整体上掌握口算时的思路和注意点。然后利用抽拉数字卡片的教具,组织较大量的训练,在口算练习中插进估算,使估算与口算相互促进,有机融合,提高口算速度和正确率。第4题是口算能力检查,了解学生用2分钟时间能不能说出12道题的得数,以及是不是全部算对。第5题是应用口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10题渗透加法运算律和加、减运算的部分性质,结合实例体会一些数学内容。

练习解决实际问题,加强解题思路的养成。通过第6、7、8等比较熟悉的问题,熟练从问题想起,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步骤。在第9题里把“倍”与“相差”两个概念相复合,理解“3倍多9只”的含义以及它的数量关系,知道求“3倍多9”的数要先算“3倍是多少”。第11~13题通过问题情境的新变式,促进从问题想起的思路。如第11题两次求三班借书的本数,选用的已知条件不同。

第五单元 24时记时法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在学过时、分、秒,能够认读钟面上时间的基础上,教学24时记时法。教学目标是:1.了解24时记时法的记时原理;2.会使用24时记时法;3.会计算经过时间。教学内容分成三段编排。

P49~P52教学24时记时法的记时原理和方法。

P53~P55教学求经过时间,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P56~P57实践活动中应用学到的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周末生活。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讲述记时法的原理:两次图示。

日常生活里已经较多地使用24时记时法,学生都有过接触。教材从电视节目预报引出24时记时法,缩短新知识和学生的距离。教学记时法需要讲述它的记时原理和方法,学生才能意义接受并掌握。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上午8时、下午4时、晚上9时等也是记时,但不是24时记时法。

第49页的钟面图,左边钟面表示0时(晚上,时针与分针都指向12),是一日的开始。中间钟面表示12时(白天,时针与分针都指向12),是一日的中午。从0时到12时经过了一天里的下半夜、早晨、上午,共12个小时,钟面里的粉色圈说明了这些。右边钟面表示24时(晚上,时针与分针都指向12),是一日的结束。从中间钟面时间到右边钟面时间经过的12小时是一天里的下午、傍晚和上半夜,钟面外的蓝色圈说明了这些。钟面图清楚地展示了一天有24小时,如果把一天里的整时,按0时、1时、2时……依次编号,那么中午后的时间就是13时、14时……24时。这就是24时记时法的原理。

线条图再次展示一天里的24小时,左边红色部分是一天里的前12小时,右边蓝色部分是一天里的后12小时。线条上的0、1、2……24是一天里的全部整时时间。其中24时,既是一天的结束,又是新一天的开始(应看成0时)。

2.教学使用24时记时法。

第49页的下面部分教学使用24时记时法记时。左边图画里的女孩向国旗敬礼,钟面上刚好8时。升国旗是每天上午的学校活动,这个8时应是一天的前一个12小时内的8时,记作8时,中间图画里的男孩在吃饭,钟面上为12时。很清楚,这个时间是一天的中午,记作12时。右边图画里的男孩正脱衣睡觉,钟面上刚好8时。显然这个时间在一天的后一个12小时内。因为12+8=20,所以记作20时。教材选择这几个典型的时间,尤其是一天里的两个8时,帮助学生理解:从中午起到午夜,是一天里的第二个12小时内的时间,要用13,14……24时表示,需要时可以通过“12+a”计算。

教材让学生回答“16:00是下午几时?18:30呢?”能进一步体会24时记时法。16:00和18:30都是12时以后的时间,在一天里的第二个小时内,把它们表示成下午几时,应该进行16-12、18-12的计算。

第50~51页“想想做做”第1、7题把钟面上的时间或者已有的上午、下午时间用24时记时法表示;第2~5题对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作更具体的解释,这些都是理解和使用24时记时法的练习。

3.求经过时间。

生活中经常需要计算经过时间,有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求经过时间的问题情境比较简单,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同一天内的整时到整时、整时到非整时、非整时到整时,同一小时段内的几十分到几十分。至于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不在同一天内的,仅以小学生睡觉时间为素材出现一次。

求经过时间的方法多样。看着钟面数、列算式求、画图找答案……都可以。要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和学生的状态灵活选用。尤其在整时与非整时的经过时间,一般不列式计算。

教材由简单到复杂安排求经过时间的问题。第53页例题先求“六一剧场”的播放时间,开始和结束时间都是整时。“萝卜”想钟面上的14:00到16:00,用淡蓝色的扇形表示这段时间里的时针,从指向“2”移到指向“4”,经过了2小时。“蘑菇”采用列式计算,如果用下面的线段图配合,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这样算。

“金色的童年”从8:10开播,到8:40结束,它的播放时间是同一小时段里的10分到40分。教材用画图的方法看出答案,学生也可以用数的方法,算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4.开展实践活动,学习合理安排时间。

《周末的一天安排》分两段活动。先是阅读小华的周末生活安排表,分别计算她做家务、做作业、购书、游动物园、制作航模所用的时间,体会周末生活的内容要丰富、有意义,时间安排要合理、有规律。然后构思自己的周末打算,制作详细的时间安排表,和同学、老师交流。初步学习安排生活、利用时间。

篇6: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教案1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动物趣闻

克、千克、吨的认识

教材分析:本单元由一个信息窗组成,呈现了小学生在图书馆查阅到四种动物的体重情况,引出克、千克、吨的认识。此情境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对质量单位产生疑问,如“1克有多种?”“1千克有多重?”等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

克、千克、吨的认识,克、千克、吨的关系及克、千克、吨的简单应用。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在观察、操作浩大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能结合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下,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克、1千克、吨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具准备:天平秤、砝码、生活常见实物

课时安排:5课时

信息窗一:动物趣闻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克、1千克、吨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构想: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境图所提供的信息,让学生置疑发问,引出质量单位的学习。再借助生活实物,如:口香糖、花生米、硬币等,让学生掂一掂,并进行比较,对质量单位建立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天平秤、砝码、生活常见实物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2--3页,克、千克的认识及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3、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通过克,千克的认识学习,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克,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天平、台称、硬币、苹果、字典、花生米等

教学构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知质量单位,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重量观念。

教与学的过程:

一、 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师:我们的世界很奇妙,动物知识你又知多少?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激发兴趣,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提问)

2、学生置疑:1)为什么有的是克,有的是千克吨

2)1克有多重? 3)克、千克、吨是什么?

3、带这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 探究新知

1、介绍质量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表示较轻的物品用克(g)作单位

2、体验、操作:1克有多重?(先指导,再体验)

1) 问:“1克有多重”?我们先来称一称。(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这个砝码是1克重。把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1个2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上?(经过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1个2分币大约重1克)

2)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有多重

3)你还能找到1克重的东西吗?

3、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并学会估一估(薯片、苹果)

4、引导学生认识1千克

1) 让同学们拿出两袋盐放在手中掂一掂,看一看两袋盐有多重?再把盐放到台称中,仔细看一看指针指在什么刻度上?

2)表示较重的物品用克(kg)作单位

同时引出1千克=1000克

2) 联系实际生活找和千克有关的物品

三、 巩固练习

师:认识了克、千克你能用它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1、 自主练习P6-1、2

2、 实践活动:小组合作估一估、称一称你身边的物品

四、 教师小结

我们认识了克、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你能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能举例说说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五、 作业布置

同学们,你能到超市中找一找和千克、克有关的物品吗?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6--7自主练习,克、千克相关知识及拓展练习

教学目标:

1、 巩固质量单位“克”“千克”,并能进行两个单位间的转化

2、 能结合生活尝试估计出物品的大体质量

3、 能运用所学的克、千克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结合生活尝试估计出物品的大体质量

教具准备:体秤、生活实物

教学构想:通过克和千克的大小比较、适当重量单位的填写,以及结合所学质量单位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加深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增强与生活的联系性。

教与学的过程:

一、导课复习

1、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体重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知道我们的体重呢?

2、认识体秤,简单介绍。

3、小组合作称一称组中成员的体重

(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

4、你还知道哪些秤?(知识拓展,激发兴趣)

二、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P8-10 部分内容

练习比较克与千克之间的大小

2、补充:填合适的单位

1) 小兰体重32( )

2) 一个鸡蛋重50( ) 考察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把握

3) 2瓶矿泉水重约( )

4) 7粒黄豆约重( )

3、自主练习P8-11

1)引导学生看图,明确“2元/千克”所指示的意思

2)仔细观察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每千克1元,每人限买1千克”--同位合作解答(2)问,集体交流

4、自主练习P8-8 独立完成,注意质量单位的字母表示

三、拓展延伸

薯片

200g

薯片

150g

2.5元 2.5元 你会买哪种,为什么?

四、作业布置

找一找周围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5页,吨的初步认识,以及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构想:在千克、克的基础上,由学生对质量单位应填什么的置疑,引出吨的学习。通过由小单位组成大单位的方法,结合同学的体重让学生感知吨有多重,从而认识吨。

教与学的过程:

一、沟通旧知.

1.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2.填空.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1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 )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0( ) 小兰体重约25( )

一个鸡蛋约重50( ) 一条鲸鱼体重约34( )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师:鲸鱼的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教学吨的认识.

(1)各小组汇报课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情况,如: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跟父母一起去商店买5千克的粮食、油或蔬菜……自己拎回家,体会其重量.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板书有关数量.

(2)提问: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引导: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千克?

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 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千克,也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4)提问: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吨?一桶油重100千克,几桶油重1吨?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教师小结: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约都是1吨.

(5)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是……的重量”.

(6)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7)出示书上例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 3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师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3)练习质疑

① 3吨=千克 5000千克=()吨

② 一只大象体重6吨,是()千克.

四、巩固与反思.

1、日常生活中计量哪些东西的重量用吨作单位?写出几种来.

2、2吨=( )千克 5千克=( )克

7000千克=( )吨 9000克=( )千克

3、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5000千克,是多少吨?

五、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篇7: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教案2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6-9自主练习,复习、巩固吨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质量单位吨的认识,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难点:能准确感知物体的大体质量

教学构想:通过,填写适当的质量单位、质量单位之间的转化等练习,巩固学生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同时,通过情境问题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克、千克、吨这几个质量单位。

教与学的过程:

一、导课复习

1、资料交流。

师: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质量以“吨”作单位?

(增强质量单位与生活的联系性)

2、感悟生活中的“吨”,教师补充资料

二、巩固提高

1、我问你答。你能把我说的单位快速转化为“千克”吗(考察学生对质量单位的熟练程度)

3吨=( )千克 克=( )千克 6000克=( )千克 50吨=( )千克

※ 最后一个略有难度,可以给学生一点讨论时间

2、排排队(从大到小排)

1)3千克 3吨 3克

2)2千克 2500克 2吨 1500千克 25000克

※你发现了什么?

4、 自主练习P7-6 (同位讨论解决方案)

1) 可以把4吨转化为4000千克,在把6个600千克连加

2) 可以用600千克×6=3600千克,3600千克〈 4吨

5、 自主练习P7-7

猎豹体重80( ) 鲸鱼体重34( ) 袋鼠体重30( )

每小时跑100( ) 每小时游30( ) 每小时跑50( )

(此题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同位合作完成降低难度)

三、拓展延伸

200kg

300kg

400kg

200kg

50kg

50kg

200kg

你能搭配出1t吗?有几种方案?

四、作业布置

调查一下小组同学的体重,想一想大约多少同学合起来体重是1吨?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我学会了吗和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对吨、千克和克进一步的理解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吨、千克、克的含义,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换算;

2、 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

3、 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解决情境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构想:通过一个崭新的情境图,让学生能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克、千克、吨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助指导,也由此检测出学生学生中的不足加以强化。

教学过程:

一. 引导复习

1、 这两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一看到吨,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千克呢?克呢?

3、 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吨、千克和克。

(请学生来当一当小老师:讲一讲有关吨、千克、克的知识。)

(1)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2) 一吨,相当于10头100千克的猪;相当于2头500千克的牛;相当于40个25千克的学生……

(3) 一吨很重,只有计量较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时才用吨作单位。

一千克……

1克……

4. 解决问题

铅球 篮球 乒乓球 杠铃

4 650 4 50

学生分小组讨论它们大约有多重,该用哪个重量单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看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讲解。

二、情境导入

1、 师:学习了这么多的和质量有关的知识,让我们到超市走一走,看看谁是超市大赢家。

2、 出示情境图,指导看图

1) 多少根香蕉大约1千克?为什么?

(引导学生以黄瓜为参照物“6根黄瓜大约重1千克”)

2) 一棵白菜大约有多重?

(学生可结合生活实际,只要合理就正确)

3)你喜欢的小食品有多重?和你的同位说一说。

4)一个西瓜大约重5千克,10个、20个、30个呢?多少个就是1吨了?

(考察学生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以及吨的组成)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集体交流解决)

三、作业布置

实践作业:回家完成这样的表格:1千克中大约有多少这样的水果?

物品 苹果 橘子 西红柿 黄瓜

数量

摸名片 统计和可能性 教案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九单元《统计和可能性》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使学生能够对一些问题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引导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够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转盘、纸杯、白球、黄球、红球、盒子。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提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课间喜欢做游戏吗?在游戏前怎样决定谁先玩的呢?石头、剪刀、布这三种手式哪种最厉害呢?想和老师比试比试吗?如果老师和人们一起玩,你们认为有什么结果?学生发言(可能赢、可能输、也可能平)师生共同班几次,充分体验。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研究有关可能性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索,学习新知

活动一:摸名片

1、 学生制作自己的名片,注意写清姓名、性别、属相、班级、爱好、电话号码。

2、 学生自读游戏规则(课件出示)

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摸名片”游戏,游戏后各组组长做好记录并统计结果。

4、 集体交流:汇总每小组的实验数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摸出属牛的同学比较多,而摸出属鼠的同学比较少呢?

5、 结论:

有的小组属牛可能性大,有的小组属鼠可能性小。有的小组属牛和属鼠的可能性一样大。

6、 这是为什么?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小组讨论。

7、 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事情存在可能性的现象?

活动二:抛纸杯

1、猜想:

纸杯抛向空中落地时有几种可能。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到底谁说得对呢?我们一起来做个试验。

2、实验:

每个人重复抛5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与同伴说一说,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并写下来。

4、结论:

纸杯抛向空中落到地面后可能出现三种情况:杯口朝上、杯口朝下、躺在地面上。

活动三:摸球

1、出示盒子(里面两个黄球,一个白球)

①任意摸一个球,摸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

②分组实验加以证明。

③小结:任意摸一个球,有2种结果,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白球的可能性小。

2、再放入3个红球,会出现哪种结果?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哪种球的可能性小,能摸出黑球吗?

①实验验证。

②小结。

3、出示盒子(2个白球,2个黄球)

师:一次摸出两个球,可能出现哪些结果?小组讨论并填表。

4、扩展练习:

①前几天老师在一个商场门口发现了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人手里拿着一个布袋,布袋里红、绿两种玻璃球各5个,只需5角球就能玩一次,谁能在布袋里摸5次,摸5个红球或5个绿球就奖励5元钱,如果你在场你会不会去玩?为什么?

②学生模拟摸球游戏。

③小结:在布袋中能够摸出5个红球或5个绿球可能性非常小,这只是生活中最简单的骗术,在生活中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陷井,我们识破这些陷井的办法就是学好科学知识,用知识武装我们的头脑。

三、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篇8: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单元教学计划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柯木塱小学三年级组

一、学生情况分析

1、全级学生有90人,在单元测验的口算中,准确率是92%,全对有35人。本单元继续加强口算的练习。

2、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感受了不确定现象,在本单元学生将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进一步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结合具体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能够列举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但学生在与同伴的小组合作与交流方面做得不好。特别是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与同学间的交流方面,所以要用比较多的时间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说说自己的想法或思考过程,并与同伴交流,从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单元教学目标

1.    通过摸球等活动,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2.      结合具体情景,能进行初步的猜测和推理.

3.      对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进行描述,并与同伴交换想法.

4.      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在和同伴的合作与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三、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感受不确定现象。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 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对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大小进行定性描述。

难点:能用比较完整的语言描述简单事件的可能性大小。

五、单元评价要点

1、直观感受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2、能对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大小进行定性描述。

六、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 8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计划课时 授课日期 备注

摸球游戏 1、通过“猜测--试验--分析试验数据”,经历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在活动交流中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 -01-5 1、用5分钟进行口算练习。

2、培养在小组中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生活中的推理 1、 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

2、 能借助列表整理信息,并对生活中某些现象按一定方法进行推理。

3、 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与同伴进行交流。 3 2007-01-9 用较多的时间给学生在小组中发言、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机动   1

单元测试   1 -01-15

测试情况反馈   1

合        计 8

篇9:克、千克、吨的认识一 导学案(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与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及计量工具。

2.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克”的概念。

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克”的概念。

教学准备

1毖生进行课前调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质量及秤。

2弊急柑炱健⒌缱映印2分硬币、1克盐及一些较轻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交流,了解单位与工具

1绷私庵柿康ノ

课前,老师请大家去了解一些物品有多重,谁愿意把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学生交流。

老师把学生说的物品的质量写在黑板上:如,200克、280克、1 000克、2公斤、1千克、2斤、1斤、10克、50克、4吨……

教师指出:这里的克、公斤、千克、斤、吨都是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其中的公斤、斤、两是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一直沿用至今。克、千克、吨是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是咱们将要研究的内容。

2比鲜豆ぞ

在调查活动中,你发现了哪些工具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教科书第1页图上的各种秤,并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

二、动手操作,认识克

1苯淌Τ鍪疽恍∩籽危ㄖ1克),估一估它的质量

请学生想一想,要用什么工具来称?

经过讨论,学生确定要用天平称。

2苯樯芴炱

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强调指针左右摆动得一样就平衡了)。

3背蒲

教师示范用天平称出这一小勺盐的质量是1克。

用手掂一掂1克的盐,说一说感受。

4蹦阒道2分的硬币有多重吗?谁来估一估

学生用天平称出2分的硬币重1克。用手掂一掂,说一说感受。

5毕胍幌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拿出学生能想到的一些轻的物品。

6碧致郏耗闳衔什么情况下使用克作单位

三、课堂活动

1狈肿榛疃:称学习用品

先估一估,再称一称,然后用手掂一掂,并填写记录单。

2倍懒⒆饕担看图,填一填(教科书第2页)

指导学生看清每格表示100克。

四、全课小结(略)

五、课后延伸

篇10:克千克吨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三年级上册)

“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页,信息窗1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1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的实际概念.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要用克作单位。

3.通过操作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

4.通过从实际生活引出质量单位,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了解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1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的实际概念.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要用克作单位。

难点: 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会进行估测,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一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花生米、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给每个小组准备一袋护肤霜(用胶布把质量标识贴住)。

学生准备:一个2分硬币及一些到商场里购买的标有重量的物品或食品。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喜欢看书吗?说一说你喜欢看什么书?三年级二班的同学们正在一起阅读《动物趣闻丛书》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出示课本情境图,学生观察、激发兴趣)

2.仔细阅读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可能发现:这些动物的重量是以克、千克、吨为单位的。

3.激发学生质疑: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克、千克、吨是什么?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1吨有多重?

师:这节课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 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介绍质量单位

平时我们常说的物品有多重,实际是指物品的质量有多少,像克、千克、吨这样的表示物品有多重的单位叫做质量单位,表示较轻的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克作单位,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质量单位--克。

板书课题:质量单位--克的认识

2.猜一猜1克有多重?

根据自己的认识,结合身边常见的物品来猜一猜。(板书:猜一猜)

学生可能说大概和一粒花生米差不多,和一个乒乓球差不多,和一颗QQ糖差不多等。

怎样才能知道到底谁的估计更准确?(学生可能会想到称一称。)

(板书:称一称)

我们常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3.体验、操作:1克有多重?(先指导,再体验)

(1)“1克有多重”?我们先来称一称。(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这个砝码是1克重。把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1个2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上?(经过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1个2分币大约重1克)

(2)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体验1克有多重。

(3)掂一掂,比一比,加深对1克的体验。

用手掂一掂:一枚二分硬币、1粒黄豆、一枚一元硬币、一根羽毛、一片树叶、一把尺子。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些物品比1克轻?

(4)“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哪些物体比1克轻?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感受几克的轻重。

(1) 掂一掂,估一估。

请同学们先掂一掂2分硬币,再掂一掂5角硬币和一元硬币,估一估它们各重多少克。

(2)小组合作称一称

学生小组合作用天平称出5角(4克)、1元(6克)硬币的质量,再掂一掂分别有多重。

(3)游戏--比比谁的感觉准。

规则:两人一组,一人闭上双眼,伸出左手。另一人把1枚硬币放在他的手心上,让他说出硬币重几克。两人交替做,比比谁的感觉准。

2.感知并建立10克、15克、20克…的质量观念。

(1)大家再来掂一掂硬币。请在手上放10枚2分硬币,闭着眼睛掂一掂,感受10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15枚,大约重15克,再闭着眼睛感受15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20枚,大约重20克,再闭着眼睛感受20克有多重。(学生掂量并感受)

(2)游戏左手右手小天平

每个小组的桌面上有一袋护肤霜(用胶布把质量标识贴住),请大家左手放 2分的硬币,右手放护肤霜。当你认为两边一样重时,看一看硬币多少枚,再估一估这袋护肤大约重多少克?

请各小组汇报,然后揭开胶布,看质量标识(误差在± 2克内),算估对。

(3)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

我们桌子上还有一些物品(小包装标识为 10~100克左右的袋装或盒装物品),你们从中任选一样,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有多重?然后再看标识是多重。

3.感知几十克、几百克的质量。

想知道你们课前到超市里买的袋装食品有多重吗?请小朋友们找一找包装袋上的标识,再掂一掂感觉有多重。小组内再交换物品找一找、掂一掂。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经历了猜一猜--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过程,认识了质量单位--克。秤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我们常用天平秤比较轻的物品。用天平秤物品时,需要用砝码。你知道下面这些砝码各重多少克吗?教师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出示砝码:10克、20克、50克、100克、200克等等。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新课堂第1题,说一说它们的质量。

2.火眼金睛判对错。

(1)一袋面包250克。 (   )

(2)一根火腿肠重100克。(   )

(3)一个西瓜重30克。(   )

(4)一包话梅重80克。(   )

3.新课堂第2题,你知道这些物品的质量吗?

引导学生学会从称上和包装上读出质量,让学生独立观察,相互交流。注意最后一题盘中称的是2个鸡蛋共200克,问题是一个鸡蛋的质量是多少克?

4.资料拓展--你知道吗?(播放音频,同时课件出示图片和内容)

不同的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合理的饮食搭配有利于身体健康。小学生一天这样搭配食物比较好:米饭、馒头等谷类食物375克,肉75克,鱼虾25克、鸡蛋50克、牛奶200克、、豆制品200克、水果75克、蔬菜250克、食用油15克、食糖10克。

总结

同学们,表示较轻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克作单位,那么,较重的物品用什么作单位?1千克有多重?1吨有多重?它们之间有什么的关系呢?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可继续研究,这节课上到这,下课!

板书设计:

质量单位--克的认识

1克有多重?               猜一猜

一枚2分硬币              掂一掂

一个花生米                估一估

称一称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创设情境自然有趣,以学生查阅资料为背景,以几种动物的质量为素材,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了查阅资料的学习方法。同时将学生带进神奇的动物世界,在了解动物质量的过程中,把数学与生物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2)经历学习的过程,注重学法指导。 学生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过程中建立质量观念,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体验的学习过程,重视彰显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遵循有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3)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学生们对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花生米、在超市买的食品、以及数学书、铅笔盒等,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逐步发展到用手掂物品、估测物品、用天平称物品的质量,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后还布置他们课外到超市了解各种物品的质量。把我们的数学小课堂和社会这个大课堂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升华质量概念。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使用建议。

本教案是按照质量单位克的认识--千克的认识--吨的认识3课时的思路设计的,为使课堂更加开放生成,教学时也可以全部放给学生,实行更开放的数学课堂。

3、需破解的问题。

质量的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估计常见物体的质量有很大难度。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值得继续探讨。

篇11:上册第六单元《除法》教学计划及反思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猎德小学       龙启梅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是以第一单元为基础,学生已经学习和掌握了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进行熟练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90%以上的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乘法口诀进行口算,基本掌握了表内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学生具有一定的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探索的过程,基本达到独立完成探究简单问题的水平。

由于学生从二年级开始,非常熟悉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内容安排做了相应的调整。将第五册的第一、四、六单元乘除法部分的知识做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逐步养成验算 的习惯。

3、能结合具体情境和计算过程,发展估算意识和能力。

4、理解连除、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5、能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6、经历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等活动,并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三、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三年级上册已经学习相关内容:

1、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及其运用

2、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及其应用

3、 混合运算(需要具体说明吗?)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1、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2、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3、除法的验算

4、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四年级上册

1、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及其应用

2、混合运算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在问题情景中理解并掌握连乘、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五、单元评价要点

1、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2、能正确运用估算,进行正确试商。

3、能用乘法验算除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4、理解连除、乘除混合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用。

5、结合具体情景,提出问题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六、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原计划课时数: 10节,实际课时为14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计划

课时 实际课时 备注

一、分桃子

P56练习

1、              在分桃子的具体情境中,初步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方法。

2、              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 3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一个专项练习的课题,对除法竖式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淘气的猴子

练习七的部分练习1、              在现实情境中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意义。

2、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有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3、              掌握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4、              能经历与他人交流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2 2 课时没有变化

送温暖

P62~63练习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和验算。

2、逐步掌握估计商是几位数的试商的方法,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

3、培养学生估算的习惯,鼓励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验算,逐步提高估算的能力。

1 2 增加1练习课时

买新书

P64~65练习1、              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2、能灵活运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理清算理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在问题情景汇总探索、交流、推理等活动,激发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 1 3 改变教学内容,增加应用题专题练习1课时,混合运算1课时。

练习八 1、熟练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包括被除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

2、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2 2 无增减课时

单元测试

1 1

测试情况

反馈 1 1

合     计 10 14 增加4课时

(一)教学反思与回顾:

一、《分桃子》

1、《分桃子》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是学习除法的竖式计算,它不象乘法竖式那么可以从加法中类比得来,学生也容易在此出现错误。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首先就要鼓励学生自己探索竖式的写法。我在课前布置了一个与例题相类似的情景,让学生在老师没有讲解前自己探索竖式的写法,允许学生运用各种方法。学生在本册教材之前已经接触了除法竖式,他们是有认知基础的,学生能够自己探索出竖式的法。虽然学生的方法有可能是错误的,但是教师至少是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探索的空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的能力。

2、借助实际情境、实物操作、口算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竖式写法的道理。例如,P54每只猴子分多少个?的问题中,引导学生观察现实分东西的过程:4筐里每人2筐(每筐10个),另有8个每人4个。学生在形象观察的同时,可以运用口算得出结果,口算的方法实际上与竖式是一致的。将实际操作、口算与竖式加以比较,学生会容易体会到竖式每一步书写和计算的合理性,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竖式的理解。

3、  学生在第一课时的学习后,在作业中存在以下问题:

错误一:

错误二:

为此,我在这个内容之后增加了一节除法竖式的练习课。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收集作业中存在的错题,以4人小组的形式分析每种错题的出错原因并且提出改正意见,说清每一步的计算过程和原理。只有充分的暴露错误才能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在对比分析中学习的效果是更明显的。在当天的作业中出现这种错误的学生明显减少了。有时,学生还会出现与常规不一样的“写法”,如果让他们放弃自己认为合理的写法,而学习大家已经共认的写法,需要老师花一点心思和时间。但强迫他们放弃自己的想法是不明智的,在后续的练习与复习中提供适当的情境使他们认识到竖式写法的优越性。

4、    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估算、乘法验算等办法检验结果的合理性。(教材在《送温暖》部分才介绍用乘法验算除法,这里可以提前介绍给学生。)

5、   P56的2、3、4三道题目,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需要在布置学生完成前做适当的引导。这三道练习题我原来是布置让学生在家里完成的,但是当天晚上和第二天早上就有家长反馈这三到题目太难。临时决定将这三到道题作为一节练习课的内容进行讲解。

第2题计算需要黄气球和蓝气球的数目。

本道题的目的不仅仅是计算,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探索几种颜色气球排列的规律,同时用适当的形式表示这一规律,这是课程标准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参介绍的方法一:引导学生发现各色气球的排列顺序是:1蓝、2黄、4红后,就能得到买黄气球的数量是:48÷2=24(只),买蓝气球的数量是:48÷4=12(只)。

学生的方法二:将教材通提供题图的14个气球看成一份,一份里面有8个红气球,需要购买的48个红气球里就有六个这样的一份,就能得到买黄气球的个数量是4×6=24(只),买蓝气球的数量是2×6=12(只)。

第3题引导学生理解“实际上72元能够买多少瓶?”

第4题

课前检查时,大部分的学生能根据题目理解得到式子:98÷5=19……3。于是我利用这道题目,做了一个知识的拓展。首先让学生利用5的乘法口诀填空: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5×10=(  )

再让学生观察每个积的个位上的数有什么特点?学生在指向性很教强的引导下能够得出结论,进而引出一个数能够被5整除的特征。教师要适当的利用教材中的题目,在学生能够接受的情况下给以可发展的空间。

二、《淘气的猴子》

1、这部分的内容按原来的计划用了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重点解决在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意义以及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有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在第四单元 “0乘以任何数都得0”的教学中,我已经将有关于0的除法问题进行了渗透。因此在教学中我安排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理清竖式每一步书写和计算的合理性上。但在作业中,学生仍然出现了被除数哪一位上的数不够除的时候,不会用0来占位的现象,商直接将中间的0省略不写(约有7个学生)。

2、练习七P60.9,

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过渡到数量关系“单价× 数量=总价,总价 ÷单价=数量,总价 ÷数量=单价”的学习。

三、《送温暖》部分安排了2课时,比原计划增加一个课时。

1、本节主要内容是解决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的最高位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结合“送温暖”的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先估一估大约能够分到多少本书?再组织学生交流怎样求出准确商。将教材中的练习题分成3类(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大于除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等于除数及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先让学生计算出正确答案后,再引导学生观察总结规律: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除数,商是三位数;否则商是两位数。

2、在练习P624、5两到题目强调了估算在实际中的运用。注意加强学生对估算的认识,发展估算意识。

四、《买新书》

1、《买新书》的教学中,增加了一节应用题练习课和混合运算的专题练习课,比原计划增加2课时。

2、允许学生分步列式,并引导学生写小标题,写出每一步表示求什么。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问题角度的不同,计算方法多样化是必然的。借助写小标题,既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又能帮助学生优选方法,提升选择方法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

3、P64第2题,理解“来回”的意思。

4、P65第3题的连一连,需要帮助学生理解题意,避免学生理解错误将题目当成普通的计算题完成。

5、第4题

在讲解的过程中,我同样引用了“3的乘法口诀”以及整除的概念引导学生,并借机小结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大部分学生能接受)。同时引入用英文字母X来表示不知道的这个数:X × 3=( ? )。

(二)教学建议及存在问题

1、          合理的整合教材,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的整合教学内容。

2、          将整个单元的练习进行整理分类,安排专题性的练习课,合理安排练习时间,让学生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更容易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3、          要求学生坚持做课堂笔记,帮助学生逐步养成整理知识点、抓住重点,掌握学习的方法。

4、          本单元教学内容的难点是掌握用竖式正确的计算,乘法口诀及口算的准确率就成为正确笔算的保证。建议可以将书本上的口算题让学生制作成口算卡片,每天坚持做1分钟口算练习。抓好了计算,至少能够保证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计算题上拿到相应的分数,基本上能保证及格率。

5、           教学中存在学生经常抄错数字的确问题,经过我反思和专门辅导教育,还是有部分学生没办法纠正。希望各位同行能提供帮助!

总结语:如果教师在上课前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备课,考虑周到点、细致点,学生肯定能够学有所成。以上只是个人的一些浅薄的看法,希望各位有经验的老师能多多指教!谢谢!

篇12:第二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计划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312

先烈东小学数学科  三年级备课组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二年级已学过的“从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二年级学习时,以观察简单的实物为主,而本册教材是以观察较为抽象的立体图形为主,并初步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物体的相对位置。

二、单元教学目标

1.       在搭立体图形和从多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经历用正方体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会有所不同。

3.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到的立体形状。

4.       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方位词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三、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过的主要内容】

一年级下册:  辨认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二年级上册:  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本单元主要内容】

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由3-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后续学习的主要内容后续的相关内容】

四年级下册:  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用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从立体图形的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

五、单元评价要点

1、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2、能根据一定的指令正确搭出立体图形,能正确运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六、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6-7   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计划

课时 授课

日期 备注

搭一搭 初步学会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由3-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1-2

9.20-9.21

练习三 进一步学会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由3-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1-2 9.22

练习课 查漏补缺 1 9.25

单元测试 1 9.29

测试情况

反馈 1 9.30

合     计 6-7

篇13:上册第一单元《乘除法》教学计划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棠东小学     三年级备课组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它是学习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方法;

2、探索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乘除法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的运用;

三、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二年级上册

●乘法的意义

●乘法口诀及其应用

●用乘法口诀求商

二年级下册

●有余数的除法 ---------à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整十、百、千数乘一位数

●两位数乘一位数

●整十、百、千数除以一位数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à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本册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及其应用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及其应用

三年级下册

●两位数乘两位数及其应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方法;

2、探索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

五、单元评价要点

1、能正确地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

2、能正确地口算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

3、能正确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六、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12 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计划

课时 授课

日期 备注

小树有多少棵 1、能正确地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2 9.6

9.7 完成

需要多少钱 1、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3、2、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3 9.8

9.11

9.12 完成

参观科技馆 1、能正确地口算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2 9.13

9.14

完成

植树 1、能正确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

2、进一步培养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2 9.15

9.18 完成

练习二 1、能正确地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

2、能正确地口算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 3 9.19

~

9.21 完成

合     计 12 12

篇14:数学第三单元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1千克、1克、1吨有多少重,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

2、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千克、克、吨的认识,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及千克、克、吨的简单应用。这些内容安排在“有多重”和“1吨有多重”两个情境活动之中。教材结合“有多重”的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合“1吨有多重”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位,了解1吨有多重。

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题 目 1吨有多重 备课人 白丽芳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盘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 学

重 难 点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教 学

准 备 电脑课件、实物

课 时

安 排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课件)

1、故事导入。

2、建立物体质量的概念。

二、实践操作,建立概念

(一)认识生活中的秤。

(二)看一看常见物品的质量。

课件演示:牙膏重190克、一包方便面重203克、一盒糖500克、一桶洗洁精2千克、一桶油5千克、一袋大米重25千克。

师:看了这几样物体的重量,有什么发现吗?

小结:千克和克是世界各个国家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还有一个有趣的英文名字,千克叫作kg。 g是表示克的符号!

(三)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介绍台秤的使用方法,认识台秤称物体所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

1、称一称。小组合作称出第一袋一千克的米米的质量。

2、掂一掂。掂掂手中这袋1千克米的质量并感受一下一千克的质量。

3、估一估。小组合作找出身边的物体进行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找出一千克重大约有多少个物体?

4、猜一猜。www.xkb1.com

(1)猜小猴为乌龟和兔子准备的物品中有两袋棉花和石头,它们谁重谁轻?

(2)称出石头和棉花的重量是两千在。

(3)感受物品不能从它的大小、多少来判断它的轻重,而应该实际的去称量才能知道。

5、拎一拎。把刚才称的两千克的物品拎一拎,感受两千克的质量怎样?

6、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物品是以千克为单位的呢?

(四)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认识克。

师:老师这有5个2分的硬币,它有多重谁来猜一猜? 生猜。

师:看来大家意见不统一,我们来称一称吧?

2、称一称。称出5个2分的硬币。从而引出一个2分的硬币是1克。新 课 标第 一网

3、掂一掂,说一说一克2分硬币放在手中的感受。

4、找一找,学具盒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1克重呢?

5、比一比。把1克重的东西跟刚才1千克的米比起来,感觉怎样?

(五)感受千克与克的关系

1、掂一掂。掂抽屉里一袋100克的糖物品。 说说比1克怎样,比1千克怎样?

2、称一称。把学生的糖跟老师的糖合在一起,进行累加计算一下一共有几克?再拿到台秤上去称称看。

3、引出千克和克的关系。

1kg=1000g

4、教1千克=1000克的读法。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板 书 设 计

有多重

1千克=1000克      1kg=1000g

修改及补充内容

Xkb1.com

题 目 搭配中的学问 备课人 白丽芳

教 学

目 标 1、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2、培养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3、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 学

重 难 点 通过各种搭配活动,能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 学

准 备 电脑课件 课 时

安 排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想和老师成为好朋友吗?(想)新朋友见面时,为了表示友好,一般都要握握手。周老师特别想和每个人握一下手,你们愿意与老师握手吗?(愿意)

2、老师随意与学生握手,特别注意与特别激动的孩子先握,有意让秩序乱起来,有意重复握。

3、师:老师要与全班同学每人握一次,要握多少次?(59)刚才老师已经握了几个同学了?(不知道)你们为什么也没记住呀?(太乱了)

4、师:是呀,太乱了!老师也不知道握了几个了。下面老师要是再握一次手,你们说应该怎么做?(注意点什么?)

5、学生说,教师板书(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看来同学们都同意要有一定的顺序。

6、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像你们刚才所说的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这些就是我们数学中关于搭配的知识。我们今天就来研究《搭配中的学问》(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新知。

师:搭配的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的特别多,不仅握手中会用到。像饭菜的搭配、穿衣服、选择行走路线等方面都会用到。这节课,我们首先来研究配菜,可以吗?(课件出示星期一菜谱)

(一)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搭配。

1、师:来看星期一的菜谱!你看到了什么,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学生观察,说出荤菜和素菜。引导学生明白“荤菜和素菜”的意思。

2、师:如果按照一荤一素的的要求去搭配,星期一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呢?同时向学生渗透不挑食,合理膳食的思想教育。

3、学生独立思考配菜方案后。“把你的配菜方案给你小组的同学说一说,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

4、在班内说说。“有几种配菜方法?”“你是怎么搭配的?谁来说一说?”

学生能够较容易的说出两种配菜方案“肉丸子和白菜、肉丸子和冬瓜”

5、课件演示:我们用荤菜--肉丸子配白菜,一种;用肉丸子配冬瓜,两种。星期一有两种不同的配菜配菜方法。

(二)探究搭配方法,能够进行有序思考。

过渡:我们根据星期一的菜谱进行了合理的搭配,如果再增加一道荤菜的话,会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请看星期二的菜谱。

1、师:星期三都有什么菜?(学生说说)按一荤一素的要求,星期三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2、学生独立思考。“把你的配菜方法写下来”学生独立探究,动手画或写。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有序搭配。

3、师:把你的配菜方法,讲给你们小组的同学听,小组长组织,让组员有秩序的说一说。

4、班内交流:“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配菜方法展示给大家看?”“选一个代表”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班内讲一讲自己的配菜方法。教师引导其他学生提问、补充(课件展示两种搭配方法,四种配菜方案)

5、对比评价。“谁的配菜方法好,能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学生评价)他按一定的顺序搭配,所以没有重复的,也不遗漏。

6、师:我们一起来,有顺序的搭配一下!(课件演示,师生共同搭配)固定1种荤菜,用牛排配豆腐,一种;用牛排配油菜,两种;用荤菜中的鱼配豆腐,三种;用鱼配油菜,四种。一共有四种配菜方法。也可以固定1种素菜,……。

7、师:星期三有四种搭配方法。其实,每一种方法都是大家的创造。不论哪种方法,都要做到按一定的顺序搭配,就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三)运用方法,引申练习

师:我发现,同学们都学会了按照一定的顺序配菜,如果有“两荤三素”,你还会搭配吗?

1、出示星期五的菜谱,独立读一读图中的信息,让学生说说星期五的菜。

2、师:按一荤一素的要求,星期五有几种配菜方法。(出示问题)

3、学生独立做。做后,同桌之间相互说说。

4、班内汇报。“谁来展示一下,你是怎么搭配的?”让学生讲自己的搭配过程。

5、班内明确。星期五有6种搭配方法。教师让一个学生回答搭配方案,板书在黑板上。

6、升华:“大家搭配对了吗?”“很棒!都学会有顺序的搭配。来,表扬表扬自己!”有6种配菜方案,有两个荤菜,三个素菜。大家仔细看,配菜方法数与荤菜素菜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观察搭配图,说说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总结出荤菜数乘素菜数等于搭配的方法数)。

(四)小结。

师:同学们刚才配菜,配的都很好。你们为什么配的这么好,有什么秘密吗?说给老师听听?(学生说)很棒!你真会说!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都学会了搭配中的学问,下面,周老师要考考你,会不会用搭配的知识解决问题。敢接受挑战吗?

(一)出示情境图(P27、1),让学生想一想,做一做。

1、提问学生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指导学生说说“经过少年宫”的意思。

3、然后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和填表。

4、反馈时,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按照什么顺序搭配的。

(二)出示情境图(P27、2),让学生想一想,做一做。

1、提问学生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指导学生说说“一套衣服”的意思,并用文字或字母来表示衣服进行搭配。

3、教师拿出按照题目要求的实物来,让5个学生各拿一件进行搭配,其他学生记录。教师在黑板板书。

4、反馈时,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按照什么顺序搭配的。

四、师生总结概括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知识?(搭配中的学问)搭配中都有什么学问?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板 书 设 计

搭配中的学问

有顺序   不遗漏   不重复

修改及补充内容

题 目 有多重 备课人 张兵

教 学

目 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吨有多重。

2、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 学

重 难 点 教学重点:认识“吨” ,掌握“1吨 = 1000千克” 。

教学难点:认识和明确“吨”的实际意义。

教 学

准 备 电脑课件、桶装矿泉水 课 时

安 排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动物朋友。课件出示大象的图片。猜一猜这头大象有多重?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有的同学都会用“吨”来表示大象体重了,真了不起,这节课我们一道来学习“1吨有多重”板书课题。

对于这个问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想弄明白的问题)

二、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1、提一提:感知1吨有多重。

让全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提一大桶矿泉水。

提完后,问:“你们觉得这桶水怎么样?”

“再给你加一桶,怎么样?”

“如果再加10桶呢?”

“50桶呢?”

学生猜这桶水的重量(猜后,教师出示精确的重量:20千克)。

50桶这样的水重多少千克?(生独立计算后指名回答并板书:1000千克)

师:这50桶水重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形成关系式    1吨=1000千克

读关系式;

2、算一算:小组合作,看图互相说一说多少物体的质量合起来是1吨。

分小组计算各图的物体数量

小组汇报:

3头水牛约重1050千克,约1吨;10桶油约重1000千克,是1吨;

20袋面粉重1000千克,是1吨;40人约重1000千克,约1吨。

3、举一举:

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物体要用到质量单位吨。

教师逐一出示教材中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4、理一理: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吨,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质量单位?

请大家把这些学过的质量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理一理。

反馈之后,教师问:“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千克和克呢?”

小结:通过刚才的整理,你知道这三个质量单位哪个最重?哪个最轻?

三、综合应用,巩固拓展: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2、单位换算

3、改错题。Xkb1.com

早晨,我喝了一杯150吨的牛奶,吃了一个65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3吨重的书包向学校跑去。在路上,一辆大卡车满载7克左右的水泥从我身边飞驶而过,把我吓了一跳!

师:听了这则日记,你们为什么笑了?

4、拓展应用

有5台机器的重量分别是700千克、800千克、900千克、800千克、400千克,如果要用一辆载重量是2吨的卡车来运,可以怎么装货?

(1)小组内讨论。

(2)全班交流,选出最佳方案,并说明理由。

四、课堂总结:

板 书 设 计

有多重

1千克=1000克      1kg=1000g

修改及补充内容

篇15:克、千克、吨的认识(三)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痹谑导、观察与推算的活动中,认识1吨物品有多重,建立吨的概念。

2闭莆涨Э擞攵值慕率,能进行简单换算。

3迸嘌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实际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吨的概念。

教学准备

1鼻胙生课前去调查货车的载重量。

2苯淌ψ急柑逯爻印1桶水、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去观察和了解货车的载重量,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2吨、4吨……

教师发现了一辆长安小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1 000千克,另一辆小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1吨,哪辆车的准载量大?www.xkb1.com

引发学生的争议,进而引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吨。(板书:认识吨)

二、建立概念

1比鲜1吨

(1)请一个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学生站上体重秤。告诉大家,三年级的小学生大约重25千克。

同桌互相抱一抱,或者背一背。说一说对25千克的感受。

(2)请4个学生上台,算一算,他们的体重一共约是多少千克?

想象一下,把这4个学生都压在你身上,感觉怎样?100千克重不重?

(3)请40个学生起立,算一算,他们的体重一共约是多少千克?

想象一下,把这40个学生全都叠在你身上,会怎样?1 000千克重不重?

(4)1 000千克就是1吨。1吨重不重?

板书:1吨=1 000千克。

2彼阋凰悖加深对1吨的认识

(1)出示重20千克的一桶水,放在体重秤上。请学生用手拎一拎,说一说感受。

推算一下,多少桶水重1吨?

(3)出示重50千克的1袋米。请学生用手提一提(先请一个学生提,再请两个学生一起提,然后请三个学生一起提),说一说感受。

推算一下,多少袋米重1吨?

3毕胍幌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吨

启发学生举例:如大象约重4吨,大黄牛约重1吨,家中上月用水约5吨……

教师举例:城市家庭每月的排放污水量,城市家庭全年生活垃圾量,每人每年消耗的食品量……从而进行环保教育。

与克、千克相比较,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使用吨作单位?

结论: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三、认识进率

1吨=1 000千克。

(1)出示两辆车的图片,其中一辆车身上写着2 000 kg,另一辆车身上写着4吨。

填一填:2 000 kg=吨4吨=kg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说出1 000千克是1吨,2 000千克就是2吨;1吨是1 000千克,4吨是4 000千克。

吨与千克的进率是1 000。把用千克作单位的数换算成用吨作单位的数,要去掉3个0;把用吨作单位的数换算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要加上3个0。

(2)判断。

(3)解决问题。

①看图,这幅图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②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答。

③教师: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你遇到了什么情况?怎样思考的?

学生2:都变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5吨=5 000 kg,5 000-2 000=3 000(kg)。

总结:可以统一成用吨作单位,也可以统一成用千克作单位。

四、全课小结(略)

五、课堂练习

六、课后延伸(可用计算器)

一个鸡蛋大约重50克,如果1个人1天吃1个鸡蛋,多长时间能吃掉1吨鸡蛋?

克、千克、吨的认识(四)

教学目标

1蹦芨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2庇τ每擞肭Э恕⑶Э擞攵值慕率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3庇τ玫ノ换凰愕闹识解决实际问题。

4碧寤崾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图

教学过程

一、选择单位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质量单位?

板书:克千克吨gkg

(2)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哪个单位?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较轻较重很重

(3)想一想,在()中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个梨重180()。

爸爸的体重是67()。

1头河马大约重1()。

1本连环画约重216()。

一辆大货车运白菜3()。

小马虎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早晨,天刚亮,我就起床了。我拿起50千克重的牙刷,刷了刷牙,又洗了脸。妈妈早就准备好了一杯250克的牛奶、一个55千克的鸡蛋和一个200吨的苹果。不一会儿,早饭吃完了,我亲热地跟可爱的小狗告别,这只小狗足足有20克重。我背起3吨重的书包高高兴兴地向学校跑去,刚到学校大门,就看见一辆满载着约4克的粮食的大货车正在食堂卸货呢!

说一说,你觉得这篇日记可笑的地方在哪里?应该怎么改?

二、单位换算

1彼狄凰担嚎擞肭Э恕⑶Э擞攵种间的进率

克与千克、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都是1 000。

板书:克1 000千克1 000吨

2碧钜惶睿ń炭剖榈6页:第7题)

4 000 g=()kg 9 kg=()g

()g=7 kg 6吨=()kg

8 000 kg=()吨 ()kg=4吨

学生独立作业,完成之后,请学生评讲,就4 000 g=()kg,6吨=()kg这两题追问单位间的进率及思考过程。

3痹凇鹄锾钌>、<或=

25 kg○25 g 999 g○1 kg 5吨○5 000 kg

4 800 kg○48吨 56 kg○65 kg 7 kg○7 000 g

2吨○1 999 kg 5 000 g○5吨

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

三、解决问题

(1)出示图及题目:有5 000克白糖,每1千克装1袋,可以装多少袋?

(2)学生自编一个类似的实际问题,同桌相互解决。

(3)出示图看图,你从图上了解了哪些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说一说,你是怎么解答的?

总结:当相加或相减的数单位不一样时,要先换算单位,统一单位。

(4)出示图及题目:

王叔叔家装修房子,这是他在一个建材市场购买材料的清单:

水泥河沙地砖红砖墙砖

2吨3 000千克1 100千克1吨900千克

王叔叔租了两辆准载4吨的货车,可以怎样装货?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四、数学小调查

(1)到商店调查下面商品有多重。

一把挂面、一包奶粉、一袋味精、一袋洗衣粉……

(2)查阅资料,调查下面的动物有多重。

一头牛、一头鲸、一只蜂鸟、一只鸵鸟……

小组合作,完成调查任务,并自己交流。

篇16:上册第七单元《年、月、日》教学计划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天河棠东小学        梁永威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学习了认识钟表,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而且对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具有常识性,虽然在课堂上没有系统学过,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有很多经验。因此,根据以上情况我对本单元的知识内容作了一个调查性的小测,测试情况如下:优良率达86%,并且对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具有常识性认识;有24%的学生不合格,其中对钟表的知识掌握差的占20%,有14%的学生没有对有关年月日和时分秒的知识具有常识性认识。由本次测试可见本年级的学生的中下面较大,因此根据本班级情况本人设计了本单元的教学计划为10个课时,并在结束本单元新授课后,紧接着进行综合测试,及时反馈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以便进行查漏补缺。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2、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能判断平年和闰年。

3、会看日历,能从日历中找到有关的信息;

4、认识24时记时法,体会引入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

三、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一年级

●认识钟表

二年级下

●认识时、分、秒

●体验时间的长短 ---------à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认识年、月、日

●认识平年、闰年

●认识24时计时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认识24时记时法。

难点:1、能够对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相互换算。

2、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会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五、单元评价要点

1、知道年、月、日之间的关系,会判断平年和闰年,会看日历,能从日历中找到有关信息。

2、能根据日历进行在关日期的简单推算。

3、了解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所表示时刻之间的关系,能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计算出经过的时间(可以不列出算式)

六、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10 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计划

课时 授课

日期 备注

年、月、日(年、月、日的认识)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了解相关知识。

2.引导学生利用课本、图书、网络等途径收集与这堂课相关的信息,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交流、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探究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得到尽可能大的收获。

1 让学生课前进行资料收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如:什么叫平年、闰年、大月和小月等知识)(每人自备一个年历表)

看日历(认识星期、计算经过的时间) 1、会看日历,从日历中找到我国的一些重大节日,从小关注社会。

2、结合具体的活动,推算出某一个人的生日。 1 让学生进行课前小调查,从日历中找一找我国的一些重大节日。

猜生日(巩固年、月、日的知识) 能结合具体活动,推算出某人的生日。 1

一天的时间(24时计时法)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24时记时法,能够对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相互换算。

2、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3、培养遵守作息制度的良好习惯和时间观念。

1

综合测试 1 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为后面的单元复习和中下生的辅导进行查漏补缺。

时间与数学(一)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规律,体会日历包含地丰富的数学信息。 1

时间与数学(二) 1、尝试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研究的过程,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3、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年龄,从而进一步体会数学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

综合实践活动 会设计2007年年历表(分组完成) 1

测试 1

反馈 1

合     计 10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葡萄沟 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年级数学上册1吨有多重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试卷

四年级英语上册第五六单元测试题

千克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三年级上册)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乘与除之乘火车》教案设计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卷

上册第三单元《千克、克、吨》教学计划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上册第三单元《千克、克、吨》教学计划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上册第三单元《千克、克、吨》教学计划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精选16篇)】相关文章:

北师大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022-06-03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2023-05-24

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克》教案2023-03-14

二、风筝厂见闻---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三年级上册)2023-03-16

四年级上册同步作文2022-09-02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023-05-13

三年级上册数学多位数乘一位数教案2022-07-28

小学数学二年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2022-08-15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试卷2023-06-28

三年上册数学教学论文2022-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