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和实施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的实验探究教育论文(精选14篇)由网友“婴柠”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如何理解和实施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的实验探究教育论文,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如何理解和实施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的实验探究教育论文
如何理解和实施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的实验探究教育论文
摘要:化学实验探究的目的不仅仅是验证规律、培训实验技能,而是要使学生通过实验在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上获得深刻体会。因此,化学实验探究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实施;意义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要“重视探究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探究学习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结合教学实践,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实验探究:
一、为什么要倡导实验探究教学
1.实验在化学学习中重要地位的需要。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既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最常见的有效教学方式,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有效的学习方式,化学实验及实验教学之所以显得很重要,是因为实验过程中的许多因素都能刺激学生发现新知识,领悟许多道理;从实验与其他内容的横向联系上看,实验是学生形成概念、认识并理解化学原理的依据,是掌握化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方式。
2.素质教育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会体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使素质教育真正得到落实,教师必须主动地进行研究,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选择能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实验探究教学就是基于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3.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学习方式转变的需要。化学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从强调知识内容向获取知识的科学过程转变,从强调知识内容向探求知识转变。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实验开展探究学习实验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主要渠道。
二、实验探究教学的功能和价值
1.在学科中进行化学实验教学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
化学实验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给学生提供生动、直观、多样的感性材料,虽然仅是认识的初步感知;但这些化学实验用生动、新奇的现象激发了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概括、归纳、联想、发散、迁移、综合等思维加工,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2.化学实验可以强化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领会。我们知道,中学化学的许多基本理论往往是比较抽象、概括的知识,仅仅通过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是较难理解的。若能通过化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宏观现象进行分析、推理、抽象和概括,进而理解和领会基本理论,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中学化学的基本理论板块中有很多较抽象的内容,比如:必修1中对物质的量概念的讲授,《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对盐类水解知识的理解等,仅仅通过教师的课堂口头讲授很难使学生很好地接受,就更无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若借助于适当的实验(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多媒体化实验)进行课堂教学,那么实际效果就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3.化学实验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作为中学化学教师,我们都知道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化学知识的基本载体,是高考命题的基石。元素化合物知识研究具体的元素和物质的性质、制法和用途等,而离开了实验和实物,学生就很难获得正确的表象,也就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导致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事倍功半,而印象也不能深刻,随着内容的增多和时间的推移,就更易混淆不清,更容易遗忘,这显然不符合人类的认识和记忆规律。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加强化学实验教学,让学生结合具体实验现象去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去分析实验现象,进一步透过现象清晰准确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这样既能强化形象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也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探究教学设计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探究式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授受式”教学。
它提高了课堂的活动性和学生的自主性,也容易出现前文所提到的一些问题,为了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必须做好教学思路的设计。一般的设计思路是:明确研究对象――明确探究问题――明确探究方法――提出假设――取证――得出结论。
1.选择合适的探究对象
受所学内容特点的影响和教学时数的限制,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对所有教学内容都实施探究式教学,哪些内容可以或者应该作为化学课堂探究的对象呢?首先,应是具有普遍迁移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应处于学生知识结构中的核心地位或重要的链结上,通过探究活动,能够加深对这些问题及相关知识的理解。其次,所探究的问题要能切实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通过探究活动能够使学生形成严谨而深刻的思维,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磨练攻坚克难的意志。最后,探究的问题是高中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探究乐趣和成就感的问题。 2.明确解决的一般程序
探究式教学是针对具体问题展开的,探究的过程即通过一系列方法和手段解决问题获得真相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按照解决问题的一般程序进行教学思路设计。比如,对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我们可以按照由结构推测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性质,进而由性质学习其用途和制备方法的程序进行。而对其概念和原理的学习,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程序进行教学:既有的事实或现象→抽象出定义或概括出规律→挖掘定义或规律的内涵→对概念和理论的发散与应用。
3.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是启动和维持师生探究活动的最佳靶子,问题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问题呈现给学生,问题与问题之间相互连贯,环环相扣,形成问题链,学生在问题链的引导下,提出假设,搜集证据,分析问题,探究问题,最终形成结论。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要以问题为引领,注意层次性和递进性,通过问题形成激趣、设疑、诱思启智、顺理成章的教学过程,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都将得到提高。
四、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中的常见困惑
1.教师认为探究教学会影响知识的落实。实际上探究教学是有利于知识的落实的。同样一个知识简单的呈现给学生和学生通过一个研究过程得到它,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实验探究是一种很重要的科学方法,在化学教学中应该体现这样的内容。
2.实验探究课堂的控制问题。我们应该逐步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从一开始让学生完成少量实验后教师再讲课,到最终教师对学生实验和自己讲授收放自如。
3.要不要开展探究教学。面对如此多的实验和探究,若一一都让学生到实验室亲历亲为,探究一番,无论是实验室条件,还是有限的教学时间都不允许。
4.开展实验探究教学时的课时问题。
5.开展探究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条件问题,新教材中化学实验不再刻意区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应该就是给各自的学校、教师在提供足量教学可用资源的基础上留下了选择的空间,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尽可能地为学生自主探究、亲自动手做实验创设有利条件。
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因此需要在加强实验教学研究上下功夫,
参考文献:
[1]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郑勇等.情境?探究?建构――课堂教学的最优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3]王祖浩,王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4]易东平译,朱永新主编.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篇2: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实施策略分析论文
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化学是很关键的一门科目。化学能够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严谨性,而化学探究性实验,更是让学生一边动手一边思考,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在实验过程中学会手脑并用。通过做化学实验,学生对化学也会有一个新的了解。深刻领悟到化学这门学科的精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那么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就是教师需要着重考量的,教师在完成自己教学目标的同时,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团队学习。
一、让学生从被动化为主动
教师在台上给学生演示实验的过程,并且按照实验的每一个步骤详细地向学生讲解实验原理,比如当教师在进行镁条与盐溶液的实验探究时,教师先在试管中加入氯化铵的饱和溶液,再用镊子将镁条放入试管进行反应,同时拿水与镁条的反应作为对照组,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在常温下镁条与水和盐溶液的实验现象的不同之处,教师边做边向学生解释:“大家可以看到,在刚开始的时候,镁条和水的反应并不剧烈,气泡极少,而镁条和氯化铵溶液的反应却产生了大量气泡。”接着,教师分别对两个装有不同溶液的试管进行加热,会发现装有水的试管速率开始加快,装有氯化铵溶液的试管速率明显加快,并且可以闻到氨的气味。由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充当的是旁观者的角色,并没有着手操作,在一般情况下,学生看到教师的演示会对实验的结果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想要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有了好奇心的驱使,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就会对实验投入极大的热情和专注,积极地去完成实验,进而得到镁条与盐溶液的反应比纯水更快的结论,这样一来,既能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对本次实验的知识点,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一举两得。
二、讓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在高中探究性学习的教学阶段中,教师大部分时候都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自己思考问题,这种做法固然有其益处,在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但在另一方面却忽视了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自己可以很快观察到实验现象并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有的学生学习能力稍弱一些,领悟不到实验的精髓,不懂得如何做总结,甚至有部分学生连基本的.实验步骤都没法完成,如此明显的两极分化,会让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不敢再动手去做实验,做不成实验,得不出结论,就无法领会教师本次实验教授的知识点,因此在这时候,团队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出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协作完成实验,教师指定四人组成一个小组,让组员自行推选一个人作为组长,安排每个人的分工,收集实验方案和资料。组员可随时提出异议,由整个小组共同进行讨论协商,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到实验的准备工作中来。确认实验方案后,再由所有人配合完成实验,大家一起观察脱盐工序中的变化,提出自己的观点,遇到看法相左的情况时可向教师进行求助,进而得出除去氯化钠的正确步骤。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对做实验更有兴趣了,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绝不会存在有人落单跟不上的情况。
三、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化学
许多的探究性实验,最后还是要回归生活,因此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中的化学,而不是仅仅限于课堂实验中的一些化学现象。探究性实验的重点在于探究二字,学生应该要学会自主探究,多多去观察,开拓自己的视野,得到新的收获和体会。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不仅仅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益,对学生未来的工作生活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教师在演示铁生锈的实验时,教师可以先和学生一起讨论导致铁生锈的原因有哪些,让学生提出假设,再进行实验判定,学生很自然地会想到铁生锈可能和空气有关,那么就可以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把两根铁钉分别放在一个装有食用油的试管中和一个空试管中让学生进行观察,几天后能很明显得看到放置在空气中的那根铁钉生锈了,而放置在食用油里的那根铁钉并没有什么变化,由此得出实验结论:铁生锈和空气有关。铁生锈在生活中是经常可以看到的现象,完成这个实验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去发现、寻找生活中的化学,多问问自己为什么,而不是把那些现象当作是理所当然的存在。教师可以把每节课的前五分钟利用起来,让学生轮流上台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化学,和台下的学生一起对其展开讨论,寻找原因,如此一来,一方面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学生的储备知识。
四、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应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考虑用多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感到不那么枯燥无味,激发学生对化学科目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去学习。实验中常常会出现误差,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敢于动手,敢于发问,敢于质疑。化学来源于生活,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观察生活里的化学。
参考文献:
[1]魏继云.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实施策略与要点分析[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01).
[2]王云.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实验的探究式教学策略分析[J].新课程,,(15).
[3]谭星,邓梅花.浅谈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有效教学策略[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12).
[4]江小云.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J].都市家教月刊,2016,(12).
篇3: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学案教学的探讨论文
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学案教学的探讨论文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思想的指示教导下,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正轰轰烈烈地进行着,而“学案”就是在素质教育的根本上所提出的,把学案作为教学的核心,老师可以更深的了解学生,进而让学生发挥其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增强教学的效果。此文简要分析了高中化学课堂学案的设计原则,并描述了高中化学学案教学的具体流程。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案教学;自主学习
一、高中化学学案的设计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如果教师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他教的再好也是劳而无功的。所以,教师的教学活动一定要尊重学生的需求、喜好、追求等,使学生真正作为教学的主体,发挥其主体的作用。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教学模式,唯有经过学生自身积极的认知活动,主动参加到教学和探讨知识的过程中,才会发挥其真实作用。
2.坚持问题化、思想性原则,重视先学后教
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学习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教师在设计学案的时侯要注意坚持问题化和思想性的原则,把课程的知识点转变成具有探索性的问题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翻看书本,先自已去学习,并试着自己解决问题,那些没有得到自我解决的问题就是在课堂中需要着重去听的部分,当然也能提出疑问和老师及学生们共同讨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提出问题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但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就感,推动学生潜在的学习水平向现有的学习水平转变。这样的教学方法也更具针对性,不仅学生都可以了解到自己需要着重听什么,老师也随之可以更加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切记提出的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让学生能即够得着,又得花费一番心力。
3.坚持层次化高效性原则
1个班级是由几十个学生组成的,各个学生的化学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强弱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可是课堂学案是一样的,所以要想让全班同学的学习都能够得到提高,设计课堂学案就要采取分层的办法,以此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不但要有针对基础较差学生学习的基礎性的问题,也要有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升学习的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一节课的上课时间是有限定的,对教师而言,怎样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这里所说的教学任务即不是指教师传授了多少知识,也不是指学生取得了多好的成绩,而是指在这有限的课堂教学内学生掌握了哪些学习或生活的能力,培养出了哪些优秀的人格特征。如果想要达到这个目标,一定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制定的课程学案要简洁合理,始终坚持高效的原则,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遵循求精不求多的原则,适当缩减学生的练习量,减轻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负担。
二、高中化学开展学案教学的具体流程
1.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
唯有让学生走在前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才是好的教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先自我学习,然后接受老师的教导。要让学生先自主预习,发现难解的问题,这才能开创出新的'发展地区。灌输式的学习是个一点也不高明的教学方式,学生应该学会自己去读书和理解,一旦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老师再对学生做指点和辅导。学生在自我预习之后,会更清楚地了解书上每一个章节中的重难点,再带着问题去听课,这更利于注意力的集中和把握住学习的主动权。自我预习,不但是对旧知识的巩固,也是对新知识的一个了解,当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几个人一起翻阅资料,合作解决。比如在学习高中化学选修课本中《电解与电镀》这章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因为同学们不久前学习过关于原电池的一些内容,知道化学能是在转化为电能的过程中,由于电子发生转移,产生了电流。那化学能又是怎样转化为电能的?书上是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例子,而且仔细解释了Na+和Clˉ在直流电的作用下朝正负两极是怎样移动的,阳离子Na+向负极移动,在负极板上由于得到电子而还原,阴离子则Clˉ向正极移动,在正极板上由于失去电子而被氧化。可在书上并没有对离子放电的顺序做具体的介绍,这种情况就需要在教学学案中展现出来,让学生了解到离子的放电顺序,以便今后的学习。
2.课堂上的探究学习
要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知识的应用能力有系统的,全面的发展,就得改变以往固有的教学模式,把课堂交给学生。当老师讲解传授完基础知识的时候,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依据自我预习的情况进行提问和讨论等。在此期间教师扮演的是合作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角色,老师启发和引导完学生的思维后,让学生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以此找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发光点,并及时纠正学生思路的偏差。
比如在讲解电解的相关内容时,老师首先是解说电解的原理、过程和结果以及离子的放电顺序,很多同学会对此产生疑问,怎样解释不同种类离子的放电顺序。这时老师就指出阳极和阴极这两种不同离子的放电顺序,让学生先自己寻找规律,接下来从氧化性和还原性的角度来做解释,阳极是阴离子放电,放电顺序先后和阴离子的还原性有关系,阴极则是阳离子放电,放电的顺序就是氧化性强弱的顺序,从氧化性和还原性的角度做解释,学生会很容易理解并消化知识。
3.课后要巩固学习,及时做出评价课后的巩固
学习就是指在课堂教学的后部分,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巩固学到的知识。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设计一些基础和变式的题目类型,中等的学生侧要多训练综合性的题型,基础较好的学生就侧重于培养和激发其发散性的思维能力。设计的练习题既要符合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又要继承启发式的教育原则,练习题要在课堂上独立完成。老师可以根据学生自我预习的情况、课堂上的表现、练习题的完成质量这些方面,作一个客观的、全面的评价。与此同时给学生后续的学习指明方向。
总而言之,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扮演好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角色,通过学案的教学,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带领学生们到达科学的彼岸。
篇4:高中化学实验复习的几点看法教育论文
高中化学实验复习的几点看法教育论文
一、明确考试说明中化学实验的有关内容和能力要求
虽然我接触的很大一部分同学开始复习的时候认为《全国统一考试说明》枯燥无味,还不如去做一套试题呢。其实不然,只有认真阅读了考试说明才能了解考查内容和能力要求,所以我用了6个课时的时间为我的学生对考试说明进行了认真解读,具体的内容和能力要求我就不在重复了,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考试说明,我们在平常的实验复习中应以考试说明为依据,以中学化学教材中的试验知识为载体、对考试说明中的知识进行归纳和仿真,辨析有关概念,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同时挖掘教材内涵,化解难点,通过横向、纵向统摄整理,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这样在实验复习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的训练,提高实验的基本素质
中学化学包含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实验的基本知识包括常用的仪器分类、使用和洗涤,常用试剂的贮存和取用,以及实验安全和意外事故的处理。二是基本的实验操作;包括气体的制取、净化、收集,物质的分离、提纯,物质的检验以及有关的定量实验。就这两块内容来说,其本身是相辅相成的,首先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是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基础,而在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中又是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有了综合运用和发挥的场所。因此只有注重实验复习中的“双基”训练,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的准确性、灵活性、规范性,才能提高实验设计,综合分析应用等各种能力,否则,实验能力和思维培养也就成了无本之源。
三、注重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实验过程的分析、积累实验经验
高考实验并不是对书本现有知识的照搬照抄,更不是机械的记忆重复,而是综合实验能力的考察。由于目前的高考无法直接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近几年高考均出现了通过对只有亲手做过实验才会引起注意的操作细节考察的试题,以达到间接考察动手能力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在善于观察的基础上并能对有关问题进行思考。若只注重操作的要点、关键和要求,而不注重实验过程中的细节,尤其是一些最基本最平常操作中的细节,易成为实验中的盲点,在高考中处于被动地位。同时,对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是实验经验的积累过程,只有经过大量的实际操作,才能丰富实验经验,才能掌握实验过程中的操作细节。这样既能在高考中得心应手,也符合素质教育中渗透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联系实际,拓宽视野
为了推进素质教育,防止中学生过早地分科、偏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化的要求日益被重视。教育部高考的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应“注意考察应用分析和综合能力,注意考察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渗透能力。”所以作为总复习中充分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升华,提高科学素养与应试能力是总复习的最终目的,从学科角度看,化学与现代生产、生活、科技各个方面有着广泛的联系。现代人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化学。化学反应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化学则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学科。书本中的化学知识与自然现象,科学发展、医药、染料的生产过程以及日常生活等诸方面都可用于化学实验紧密相连,所以化学实验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
五、分析研究试验试题的变化趋势
从近几年的实验势头来看,对认真做过实验的学生有利,对平时学习只看不做,只动口不动手的学生不利。这个发展方向应该在平时教学中引起重视。近几年化学实验题的类型不外乎有:基本操作型、实验用类型、实验设计评价型和信息迁移型。但其知识内容和原理仍是中学化学教材中的演示,学生实验和其改进装置,考察的能力层次即相互穿插,也越来越趋于综合运用。而这些内容不是靠平时的记忆、背实验、机械模仿所能解决的,以往那种重知识,轻实验的实验教学模式就体现出许多弊病来。这就要求我们每位同学成为化学实验中真正的主体,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有关问题的领悟能力。使自己掌握的有关实验知识转化为能力。
总之,我们在实验复习的后期尤其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要摆脱封闭式应试教育的束缚,实施开放式,多种形式,多种媒体的学习,充分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倡自我学习,自我研讨、探索,在自我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学能力与思维能力。
篇5:高中化学抓好实验环节提高实验质量教育论文
高中化学抓好实验环节提高实验质量教育论文
一、授课教师和实验员过好实验关是搞好实验教学的前提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最有魅力,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实验的主要形式是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种。要过好实验关,教师必须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亲自准备实验,提前试做实验,切不可只靠实验员准备好,自己在课堂上无的放矢;
第二,不要怕麻烦,对实验现象差、成功率低的实验,要反复做,寻找突破口,力争做到演示实验成功率百分之百,我们在教师过好实验关方面,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校在抓好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制定严格的实验教学计划,积极开展以老带新的传、帮、带活动,并建立实验教学考核档案,使青年教师顺利通过实验关。
二是教研组内积极开展演示实验探讨与改进,对成功率低,在实践中可观性差的实验设立专题共同研讨,大家动手设计实验,改进方案,使得实验效果明显提高。如对甲烷制取采用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中加入适量氧化铁,并用座式喷灯加热的方法,使甲烷气体产生平稳,燃烧火焰达2cm以上;对胶体的丁达尔实验自制了特殊的暗室,大大提高了实验可观度;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协助实验员搞好学生实验的准备工作,确保学生实验能按期顺利完成。
二、做好演示实验是搞好实验教学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基础
演示实验不同于其他实验,它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教学“双边”活动,通过实验达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基本操作能力,巩固和验证理论上有关的化学知识。教师课堂演示实验必须做到目的明确,操作规范,现象明显。为达到此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演示实验目的
每个演示实验,师生必须目的明确,搞清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操作的要领、实验的现象、注意的事项以及如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等,教师若不明确上述目的就会在课堂演示实验教学中顾此失彼,造成重点不突出、难点不明确;学生不明确目的,就会把实验当魔术,凭兴趣凑热闹,其结果收效甚微或一无所获。
2.严格演示实验操作,发挥示范作用
教师的演示操作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演示中教师必须操作规范、步骤正确,药品取用、试剂滴加、仪器放置合理得当,切忌粗枝大叶,草率操作。
3.注意演示实验改进,增强实验直观性
对一些现象不明显,可见度小的实验,最好选择变通的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效果。例如,我是这样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度影响实验的,首先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浓盐酸和1mL1∶1盐酸;之后在两个试管中同时各放入大小相同的锌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胶塞(玻璃管上各套一个塑料袋);最后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根据塑料袋膨胀体积即可说明化学反应速度的快慢。此方法特点是学生观察明显,对比、定量性好,从而增强了实验的直观性。
三、落实实验预习和实验报告措施,确保学生实验教学效果
为了使学生实验能获得良好效果,必须抓好预习、实验、实验报告三个环节。
1.预习。每次学生实验前,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步骤、操作过程和实验时应注意的事项,写好预习笔记即填写好实验预习单。这样做好处是:
(1)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笔写,其实验内容便成竹在胸,避免实验操作盲目性;
(2)参照预习单做实验便于克服学生看书做实验慢的陋习,使之集中精力做好实验。
2.实验。进实验室做实验先检查预习单,无预习单不能做实验。实验时要求学生做到如下几点:
(1)认真操作,细心观察现象,并及时地、如实地记录实验结果;
(2)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实验过程保持肃静,切莫把实验课当儿戏;
(3)实验中要节约药品,爱惜仪器,实验结束时必须把仪器放置好,试管等洗涤干净,以保证实验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3.实验做完的当天学生必须写好实验报告,统一交授课教师。实验报告主要写五项:
(1)实验目的;
(2)实验主要步骤;
(3)实验现象及解释原因和有关化学方程式;
(4)实验结论或数据处理结果;
(5)实验讨论。通过写实验报告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加深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6:化学实验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探索
化学实验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探索
(1)充分利用教材中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2)改进实验方法,培养创新能力;(3)充分利用课下小实验,培养学生实验创新精神.
作 者:李久会 作者单位:黄昏峪中学,河北唐山,064008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3 关键词:化学 实验 培养 创新篇7:生物学科中探索性实验教学法的实施论文
生物学科中探索性实验教学法的实施论文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是研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运用好实验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素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探索性实验教学方法是一种传授新知识的实验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而获得知识。这种方式适用于实验材料容易得到,实验需要的基础知识较少,实验操作难度不大的教学内容。现行生物教材中的大部分实验和演示实验等教学内容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由于这种教学方法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效果良好。那么应该如何实施探索性实验教学法呢?
探索性实验教学法可以以如下三种形式进行实施:
1边实验边分析讨论
这种形式的每一步都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开始,教师启发、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来寻找答案,并将答案叙述出来。
这种形式适合于以观察为主的实验,特别对于那些独立观察能力不强的学生,采用这种形式有助于督促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和思考。由于在实验中学生的探索活动处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之下,教学的管理比较容易。如在教授初中植物《茎的输导》这一节时,可将“水分和无机盐通过导管向上运输”的演示实验设计成边讨论、边分析、边实验的形式。选取白色花的玉兰枝条,下端插在盛有稀释的红墨水的瓶中,放在阳光下,待白色的花变红了,开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及进一步观察。问:白色的花为什么变红?引导学生答出:墨水中的红色物质运输到了花中去了,说明了茎有输导作用。再问:茎的结构有好多部分组成,到底哪个部分有输导作用呢?指导学生观察茎的横切面,得出:茎的木质部被染红了,红墨水是由木质部运输的。继续问:木质部有导管和木纤维,红墨水是通过哪个部分运输的呢?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茎的纵切面,得出:木质部中只有导管染红了,红墨水是通过导管运输的。最后得出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茎中的导管运输的结论。
这种教学形式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简洁,逐步递进。在事先教师要对学生可能做出的回答有充分的估计,使问题和引导既朝着既定的目标进行,又避免问题中存在的暗示因素。再实验在实验操作方面,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有预见性,特别是对于操作能力差的学生,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完成实验任务。
2把实验分段并讨论
这种形式是把一个实验分成几段,教师分段讲解操作方法,提出本段要解决的问题,由学生分段独立完成实验,每段实验结束以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析、讨论,得出本段实验的结论,全部实验结束以后,再将各分段实验的结论进行分析和综合,得出整个实验的结论。
这种形式适于在学生已具有初步的实验技能和自制能力的情况下使用。在实验内容较多,学生的操作技能不够熟练,需分析的问题比较复杂,或者学生的自制力比较差一点时,分段应该多一些,随着学生的能力提高,分段可逐渐减少,并过渡到先实验后分析讨论的形式。这种形式既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发展,有利于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课堂纪律也比较容易控制。
在采用分段实验和讨论的组织形式时,教师首先要考虑如何分段,教师应根据实验内容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操作方法的变化和复杂程度不同,实验观察与分析难度不同及实验时间长短来进行分段。分段确定后,对教学中必需的旧知识,新的操作技术和观察的内容,步骤等,要根据分段的情况和教学的需要,安排在不同的时间讲授。有共性的问题放在整个实验前交待,与各分段有关的问题放到每一段实施之前。这样既有利于实验的进行,又节省时间。
3先进行实验,后进行讨论
这种组织形式要求教师在实验前提出一系列与实验有关的问题,规定实验操作与观察记录的顺序,并交代清楚关键的操作技术和注意事项,以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要求,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整个实验过程;最后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讨论、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但教学难度较大,只适合已获得一些实验技能,自控力较强的学生。由于这种组织形式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实验前教师应组织学生做好复习,为学生的观察、思考提供必需的知识,同时复习已经学过的、课上要运用的操作技术,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在采用先实验后讨论的形式时,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十分细致明确,顺序清楚,这样学生的实验的观察才会具体,到位。例如,在观察水螅时,如果只笼统地提出要求观察体形、进食情况和刺激后的反应,而没有具体的内容,学生的观察就会很粗略,不能形成深刻、清晰的印象,既不利于对观察能力的培养,也使以后的讨论难以进行。
这种组织形式的一大优点是教师可以有时间去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实验中的难题,并检查学生完成实验的方法是否正确和质量如何。如发现学生中存在共性的问题时,可要求学生暂停实验,待说明和解决问题之后,再继续进行实验。
通过探索性实验教学法,可以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分析思考能力、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动脑能力等,但在采用探索性实验教学法时,还应当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在实验观察时应以独立观察为主,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但不允许学生翻看教科书,从书中寻找答案来代替观察。
第二:如果观察或操作的内容过多,较复杂,教师应用板书或板图给以提示,如果观察的内容是生物的结构,还应出示有各结构名称的挂图,有利于学生把实物与挂图对比,理解得更彻底。
第三:在分析讨论时,教师应对学生正确的结论适时肯定,并纠正不正确的结论。讨论时应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过早肯定正确的结论,而使错误的结论得不到表达,这样也不易发现不正确结论的原因。应通过引证实例或排除产生错误的原因来纠正错误的结论,不能简单地否定和压制学生的不同意见,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8: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论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论文
摘要:实施创新教育,让每个学生注定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创造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
关键词:自主;创新;数学课堂
斯托利亚指出: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也就是思维活动的教育。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是当前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实施创新教育,就是创设自由、和谐、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注定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创造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主要是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过程越开放,思维就越活跃,思维发展也就越充分。下面就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谈点看法:
一、创设创新情境,学生主动创新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创新动机,激发、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同时,要积极构建宽松、民主、和谐的创新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创设教学情境有多种做法,如动手操作、制造悬念、实物观察、电教媒体展示、新旧知识间矛盾冲突、”问题解决”的方法。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回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并有意渗透转化的思想,然后教师让大家想一想谁能吧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比一比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创新,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二、引导自主学习,激励学生探索创新
美国心理学家杰斯认为:”数学不同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条件能够促进人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通过学生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思维研究认为,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
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比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教师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成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四块,同学们很快想出四种折法。这时教师并不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造成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既促进他们进一步思考尝试、探索,又得出了多种折法。
三、运用问题解决,启迪学生开拓创新
小学生好奇心强,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各种各样标新立异的问题,使学生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从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迪,从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现在,教师己不习惯课堂上鸦雀无声,他们从不指责学生在老师讲课时插嘴,常鼓励学生:”谁想到了什么?…‘谁灵感来了?””谁的方法有新意?t...谁的解法最多?””不用举手就可以说”。课堂上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教师反而会鼓励学生:”就应该这样,有多种看法,才会有相互启发。”种种不同的看法,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了学生的主题意识,而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也就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学会了创造性思维。
四、加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协作创新
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集体智慧、让学生参与、交流信息、互相学习、相互促进、主动求知、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一个人要何所创造,除了个人努力钻研和具有开拓精神外,还要有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精神,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小组群体的活动功能,给学生较多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善于合作,集智取长,协作创新、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尽可能地发挥潜能
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特点和认识水平有明显差异,有的学生擅长用综合法来思考问题:有的学生则喜欢用分析法;也有的学生把综合法和分析法齐头并进;可有的学生喜欢用算术法解题;还有的偏爱列方程或比例知识解。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甲加工一个零件用5分钟,乙加工一个同样的零件只需4分钟,两人同时合作一段时间,一共加工了720个零件,求甲加工了多少个零件?”根据题意,有的学生用算术方法解答为:720X(4+5)X4;有的学生用方程解答为:解:设甲加工x个,5x=4(720-x):而有的同学用比例解答为:解:设甲加工x个,x:(720-x)=4:5;以上三种方法代表了学生解法的认知差异,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想法,不要强求一律,应让学生依靠自己的思维方式,尽可能地发挥潜能。因为有些解题方法看似简单,但它的思维难度往往较大,我们应根据不同解法及学生的认知能力作出有弹性的评价。
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内化过程,需受教育者主动完成。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大胆放手,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开动脑筋去探索,去”发现”,寻求自己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人类的本质,更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弘扬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接班人,这是每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篇9:浅谈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策略教育论文
浅谈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策略教育论文
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是21世纪教育的主要任务,而发展学生美好积极的情感、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则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把中学外语教学的研究重点从教师如何教转到学生如何学上面,着重研究学习者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研讨情感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如果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积极的情感策略,许多学生在心理和感情上就会出现各种障碍,抑制他们学习语言的动机和自信心。如何帮助学生调整好自己的心理和情绪,培养学生健全的品格和个性,培养他们适时地运用情感策略,是中学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我们都知道情感是人的一种技能,是对客观事物抱有不同好恶而产生的内心变化和外部表现。它包括积极情感,如兴趣、自尊心、自信、强烈动机、愉快等;消极情感,如焦虑、害怕、愤恨、沮丧、厌恶等。近年来,“情感教育”已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此相对应,情感智商即“情商”的研究引起了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极大兴趣。关注和解决情感问题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情商的培养和训练,是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怎样贯彻实施情感教育呢?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加强与学生交谈并经常进行情感交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在英语学习中的情感需要。在课内外要采用肯定性和激励性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注意发现其闪光点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师生间形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笔者所任教的两个班学生高一刚进来时,英语基础都很差,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卑心理,对学习缺乏信心。针对这一情况,我注意对他们进行感情投入,真心实意地和他们交朋友、谈心,缩小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许多学生由原来的讨厌英语,慢慢地改变了学习英语的态度,逐渐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现代教育史上,情感因素问题越来越多地在教学理论中被触及到。然而,传统教育观念总是把老师和书本置于教学活动的核心地位,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
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能动的意识被压制,其个性发展和创造思维被扼杀。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及方法时,必须考虑学生的需要,以引起他们的共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创新意识的学习环境。例如我在设计“AcidRain”这一课时,首先结合生活实际向学生介绍酸雨的形成及其所带来的危害,从而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环境污染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给出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1)Howdoesrainbecomeacid?(2)Whatharmdoesacidraindotomankind?(3)Whatshouldbedonetopreventacidrain?通过讨论,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由此培养了他们积极思维的习惯和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
三、以导为主,多让学生体验成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每节课中都能有所收获。在英语学习中,实践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自主性学习显得特别重要。如果没有心理内部的动力,缺乏创造的冲动,是很难做到自觉自动、持之以恒的。因此,如何有效地发挥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需要老师来引导、启发和调动。在高中阶段,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因此,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研究学生的学习需要,把作为知识信息静态集合的教材变为动态的活的体系,成为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把学生引入门径,激发学生的动机、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和积极性,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在思考的主导下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使学生学得活、学得快、学得牢,从而有效地从原结构向新结构迁延,把新知识同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真正为自己所拥有,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我所任教的学校由于生源差,给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针对这一情况,我尤其关注中、下等的学生,真心关爱他们。在英语教学当中,我会尽可能给他们多一点鼓励,只要他们有了一点进步,就及时地加以表扬。我采取了分层次教学法,对后进生尽量提问一些浅显的问题,注意表扬为主,经常对他们说:“你学得还不错,进步是明显的,如果再全面一点,那一定会更好。”这些鼓励性的话语,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感情投入”不仅局限于课堂上,还要扩展到课堂外。
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单纯是知识的交流同时也是情感的沟通。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要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做能动性的人来看待,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这样才会使得学生有亲切感、享受感,使得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愉快,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在加强课堂间师生交流的同时,课外情感交流同样重要。教师不能脱离学生,要和学生经常沟通交流,经常与学生谈心,以“感染”取代“灌输”,这样的情感投入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缩短师生间心理上的距离。
总之,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情感因素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巨大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的主渠道,大力加强情商的教育和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填补情感和社会技能的不足,还能使学生面对现代社会压力,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竞争,敢于挑战,勇于开拓,把他们培养成为新一代高素质的人才。
篇10:高中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融入论文
高中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融入论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环境教育;教学策略
环境教育是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改善学生环境素养的重要方式,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关键时期,高中化学是一门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学科。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能够满足当前我国环境教育的需求以及生态发展的需求。因此,针对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大的实际意义。
1.高中化学教学融入环境教育的目标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是基本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当前生态环境中化学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这是由于人们严重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缺乏环境保护教育而带来的后果。而在高中化学中融入环境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明确高中化学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第二,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学旨在让学生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生态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第三,在高中化学中融入环境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环境保护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强烈环境保护意识,进而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习惯。
2.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的教学策略
2.1在化学教材中融入环境教育
在化学课堂中融入环境教育就是将环境保护知识融入化学课堂中,结合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来进行教学,让环境教育与高中化学课堂结合起来。教师可以结合高中化学教材中不同的的知识点来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例如,在进行硫与硫的化合物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融入酸雨危害、温室效应、硫酸的用途及其污染、酸雨的酸碱度测定、大气污染与防治等环节保护内容;在进行氮元素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融入N2O导致温室效应的过程,NO2、NO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的处理,磷元素与人体健康、无磷洗衣粉导致富营养化污染等内容;在进行烃类物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述有机物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以及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甲烷所引起的温室效应,多环芳烃的致癌作用,氟氯烃导致臭氧层破坏等[1]。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在进行不同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机的结合社会生活中所涉及的化学污染与化学环保知识,这样一来不单单可以让学生巩固复习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同时还能够更加清晰的掌握化学物质对人类影响的双面性,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
2.2在化学实验中融入环境教育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门,化学实验拥有其他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开展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往往使用各种化学试剂,并且形成各种成分复杂的废液或废渣。因此,化学实验也是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平台。首先,教师要对化学实验进行规范化管理。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切忌在实验完成后随意丢弃实验废弃物。在开展化学实验前做好装置封闭性检查,在制备毒气的化学实验中需要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例如,在一氧化碳还原铜的化学实验中,可以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进行点燃处理,不单单避免了气体毒害,同时还形成了热源。又例如,在进行氯气制备的化学实验中,只需要使用碱液将尾气进行吸收处理就能够避免化学实验过程中毒气的泄露。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验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能够养成节约使用化学物品的习惯,指导学生对化学物品进行回收再利用[2]。很多学生在使用化学物品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都不考虑到物品的用量,往往存在着浪费的现象。因此,教师可以针对这一情况来进行环境教育,让学生能够树立其定量的意识。例如,要制备1升的氯气,大概需要4g二氧化锰,则需要使用天平准确获取用量,不能再出现浪费的情况。
2.3在化学课堂中融入环境教育
高中化学课堂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平台。因此,高中化学教师要在化学课堂中融入环境教育。例如,在硅酸盐工业的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教授引导学生了解传统的硅酸盐工业生产的建筑材料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现代社会中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水体污染、气体污染、固体污染十分常见,因此教师可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来融入环境教育[3]。例如,在进行有机化学知识点的教授中,教师可以告知学生当前空调、冰箱所使用的拂绿烃类、护肤品、塑料制品都是生态环境污染的来源;甲醛是一种无色易溶的刺激性气体,十分容易被人体呼吸道、消化道与皮肤所吸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甚至会导致组织蛋白坏死;水体污染作为一种常见的环境污染现象,导致水体产生污染的原因包括无机污染、有机污染等。大气污染:在大气污染中氮氧化合物、硫氧化合物是主要的污染来源,硫酸厂、硝酸厂所排出的废气是重要的污染来源。学生们日常接触的环境保护与生活现象都包含着化学知识,高中化学教师要善于运用发现的眼睛来在高中化学课堂上融入环境教育,以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3.结束语
总的来说,高中化学是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高中化学教师要在日常的化学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来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根据化学教材、化学实验与化学课堂来高效的开展环境教育,注重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运用,将环境教育深入的融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吴婕.基于SPSS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03):23-25.
[2]张悦.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策略[J].数理化学习,2013,(05):51.
[3]蒋娟.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探索[J].文理导航(中旬),,(09):49.
篇11:如何在高中化学中开展环保教育教育论文
如何在高中化学中开展环保教育教育论文
摘 要:高中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提高高中生的环保意识、普及高中生的环保知识、养成高中生的环保习惯,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方法之一,也是每一个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将就如何在高中化学中开展环保教育展开讨论。
关键词:高中化学 环保教育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当今的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环境保护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关注。在进行环境保护的各种措施中,对青少年学生展开环保教育,已被公认是最根本的解决手段之一。我国教育部早在1990年就把环境教育纳入了九年义务教育大纲,并在《关于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中明确指出:“把环境教育渗透到有关学科教学中去。”作为与环境污染最为贴近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环保教育,是我们每一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在我们的化学教学中开展环保教育呢?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
高中化学教材中有很多的知识点与环保密切相关,我们可以结合这些知识点来渗透环保知识,使学生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例如,讲到“二氧化碳”时,会介绍“温室效应”;在讲到“硫酸”、“硝酸”时,会介绍酸雨、酸雾;在讲到二氧化氮时,会介绍汽车尾气污染;讲到表面活性剂时,会介绍水体富营养化;讲到烃类物质时,会介绍光化学烟雾;讲聚合反应时,会介绍“白色污染”;讲电池反应时,会介绍汞、铅、镉污染;讲取代反应时,会介绍氟氯代烷和臭氧空洞;在讲解电镀时,会介绍重金属离子对水源的'污染等等。
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也可以加以利用。例如,“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和防治”、“空气污染指数(API)与空气质量”、“重金属的污染与防治”等等。这些阅读材料往往短小精悍,内容丰富,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于一体,是进行环保教育的很好的一种形式。
二、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通过化学实验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直观而具体。学生们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获取;不再是事不关己,而是参与其中。这种真实的感觉,会让他们更快地学会环保的方法,更好的思考环保的意义。
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引导。
第一,节约药品。
药品量过多不仅造成浪费,也易引起某些实验失败,更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化学实验的微型化可以有效地减轻污染,是大势所趋。
第二,处理废液废渣。 对于实验产生的废弃物,能回收的回收,能再生的再生,变废为宝,实在不能回收和再生的也要进行无害处理,绝对不能随意丢弃。
第三,改进实验。
教材中设计的实验固然有其可取的一面,但也会出现一些诸如现象不明显、装置太复杂、条件要求太高、药品用量过大、易造成环境污染的实际问题。在保障实验结果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一些无毒无害、低污染、低能耗的实验方案,选择一些无污染、可回收、可循环利用的药品。
三、结合课外活动进行环保教育
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学生能在其中学到很多在课堂上接触不到的环保知识,能够认识到环保的真正意义,能够自觉地形成很多良好的环保习惯,因此课外活动是环保教育的很好形式。比如,在板报中开设专栏,摘录报纸、杂志、教材、试题中的环保知识;邀请环保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环保讲座;展开全校环保知识多级竞赛;设立周末环保选修课;组织参观造纸厂、水泥厂、自来水厂、化肥厂等化工厂,了解三废处理;开展关于本地区污染问题的社会调查活动,像测定河水、土壤酸碱度、查找污染原因等;设立废物回收箱,常年回收废电池、废弃塑料等对环境危害较大的生活废弃物;结合“植树节”“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爱鸟日”“土地资源保护宣传月”,组织清理街道和校园卫生死角等环保活动等等。通过课外活动,学生很容易体会到,环保不仅是个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只有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才能创建一个山青水秀的生活环境,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美丽家园。
我们知道,环保不仅仅是个人的事,那么,环保教育也不应仅仅是课堂的事,我们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机会,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教育条件,潜移默化地展开环保教育。时代的重任在肩,身为化学教师的我们需要加倍努力。
参考文献
1.冯燕萍浅议化学实验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化学教学》,1994年,第3期。
2.田拾品浅谈中学化学教学对环保教育所担负的任务.《河池师专学报》,,第6期。
3.金前英在实验设计和实施中体现绿色化学理念的初步实践.《化学教学》,,第1期。
4.康义浅谈环保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新课程》,,第7期。
篇12:化学实验中的绿色化学教育论文
化学实验中的绿色化学教育论文
绿色化学(GreenChe而stry)又称环境无害化学(Envi-ronmentallyBenignChemis卿)、环境友好化学(Environmental-lyFriendlvChemist叮)、清洁化学(CleanChe而s娜)等。它是从源头上防止污染产生或把化学过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的化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以绿色化学的理念和原则指导实验教学工作,使实验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能得到妥善处理,实验室的安全性和环境质量得到提升,师生的绿色化学和环保意识得到强化,这也是贯彻绿色化学理念的重要途径。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大量演示实验,但教科书中提供的部分演示实验,从实验装置的使用到药品的用量,都存在有待改进的因素。如果能够合理利用其中“待改”因素,不仅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树立环保观念都有独特的功效。有意识、有计划地按照绿色化学的要求进行实验教学,是强化学生绿色化学意识的有效方法。具体有以下三种途径。
一、要尽且减少试剂的用量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具有绿色化学的思想,尽可能地降低实验药品浓度,预防或减少环境污染。常见的一些可改进的实验项目(表略)
二、要注意尾气的处理和减少废气排放
化学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不随意丢弃实验残留物,不随意排放实验尾气,不随意倾倒实验废液。正确处理实验“三废”,避免将学校实验室变成污染源,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同时养成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例如,硫黄在氧气中的燃烧,剩余气体混合物不能直接排到空气中,应加人适量碱溶液,反应掉二氧化硫,避免其对环境和人的危害。作酸碱盐学生实验时,实验室应准备专门盛放废酸液和废碱液的废液缸,实验后将酸性废液和碱性废液反应,调到pH中性左右再排放。含有重金属离子的废液不能直接倒人下水道,例如硫酸铜废液,应尽量将铜提取出来再处理,一方面避免铜离子污染水和土壤,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利用,节约资源。
三、可通过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等途径减少资源浪费
中学化学中有大量的试剂可以回收利用,例如,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四氯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有机溶剂,萃取实验中经常用到。以CCI。为代表的氯代烃作为一类耐生物降解的有机化合物,是饮用水源中备受关注的污染物。CC14萃取碘水的实验中,使用过的CC14可用“镁粉再生法”回收,进行再生利用,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具体方法如下:萃取后的CC14因溶解了碘而呈红色,加人镁粉后,发生反应Mg+12二MgIZ,充分搅拌,直至CC14红色褪尽,过滤就得到无色透明的CC14。利用连续实验的方法,不仅可充分利用化学资源,减少浪费和污染,而且也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选题的重要领域。比如做过浓硫酸与铜反应的性质实验之后,利用废液进行504’一的`检验和cu,‘的性质实验。可进行连续实验和回收利用的地方很多,(表略)
四、可采用微型化实验控制试剂用量,实施绿色化学教育
微型化学实验作为绿色化学的一项方法和技术,已在国内外日益得到重视和推广。其优点是减少试剂用量,降低实验费用;降低实验室排废量,减少实验室污染;缩短实验时间且安全可靠。例如,氯气性质的微型实验可按如下方案进行。实验装置如附图所示。五条滤纸条(宽约1。m,长不超过试管直径)上分别滴有:(1)品红试液;(2)石蕊试液;(3)淀粉一Kl试液;(4)N气S溶液:(5)KBr溶液;(6)高锰酸钾晶体;(7)吸有浓(图略)盐酸的胶头滴管。实验步骤:实验时只需挤几滴浓盐酸即可发生变化。(l)褪色;(2)先变红后褪色;(3)变蓝;(4)出现淡黄色固体;(5)变为橙红色。改进后的优点:装置简单、现象明显、所需药品少、无污染。就常规化学实验而言,质量取0.19一19、溶液取2mL一smL是属于常量法;在微型化学实验中,性质实验的药品、试剂用量仅需要常规实验用量的10%一30%左右。从以上两组实验可以看出:微型实验与常规实验一样,能得出相同的实验结果,但它们的药品用量是常规实验的1乃一l乃。既节省了药品的用量,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由此可见,微型化学实验不是常规实验的简单微缩,它是在绿色化学思想下用预防化学污染的新实验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对常规实验进行的改革和发展,是绿色化学思想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篇13:浅议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论文
浅议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论文
摘要:学生通过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提高审美能力、发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效果如何,不仅受美术学科冷暖特征的影响,还与师生在教学时感情投入程度有关。如何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这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值得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情感教育; 课改 ; 美育
初中美术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通过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因此,学习美术对于每个初中学生来说都十分的重要。那么怎样能把美术学好呢?从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情感教育不可忽视。
一、教师方面因素
首先,教师自身要具备丰富的情感。 情感教育是建立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一些教育专家对人的素质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情感也是人的素质,并且是最重要的素质,从现实来看,情感在人的事业及发展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稳定的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动力和调节器。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指导学生情感实践,自己必需要有丰富的情感。有: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师传统的授业功能将逐渐减弱,而人格培养的功能将加强,这就预示着情感教育在今后的教学中越来越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仍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情感教育,原因就是许多美术教师并未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情感教育,也就是所谓的真教育。
陶行之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由此可见,美术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你自己首先要具备真实、强烈、深刻、稳定的情感,要有利用美术教学传递情感的能力。
其次,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情感目标及相关的评价方式。 由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能根据美术学科的冷暖特征及具体的学习内容制定合理的情感目标及评价方式。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教师不仅要知道他自己的科学,而且还要精通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细节。”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再根据这些情况制定相应的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时接受情感教育。
再次,教师在教学时要付出情感。 美术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教学,师生心与心之间的呼应就像人们在群山之中得到回声一样,教师对着学生心灵的高山呼唤:“我尊重你,理解你,关怀你……”学生便在心灵的深处回应:“我尊重你,理解你,关怀你……”由此可见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为了调动学生情趣,自己要感情投入,教学时精力充沛,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师只有付出真实的情感,才能收获真挚的感情,才能在师生之间架起情感的桥梁,以利于情感的沟通。但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由于美术学科不是考试科目,许多美术教师常对学科歧视有情绪,上课时不够投入;又加上教师在社会上的角色也日益丰富和多元化,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调节自己的情感,把美术课上好,这也是我们美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有许多美术教师做得很好,他们在上课时能忘却自己的`烦恼,关注自己的课堂,关注自己的学生;能以饱满的激情面对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使学生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产生情感激励。
二、学生方面因素
1、通过自我感悟提高美术素养。 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让学生自我感悟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分析。自我感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按自己的意愿形成适应的情感、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要让学生自己通过体验、思考、鉴别、判断来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能放得开,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
2、改变学习方式,发挥主体作用,树立自信心。 现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中增加了“人文性”,强调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如何在教学中应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要改变过去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要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去主动学习,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情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悦,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从而增强自信心。而自信心的树立是培养学生美术学习情感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师生之间要加强情感交流,同绘美好图画、共奏和谐乐章
情感教育不是靠理性的灌输,而是靠心灵的感受,我们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可以利用情感的感染功能、调节功能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现在提倡的民主教育就是在尊重学生各种精神权利,给学生心理自由,师生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教育,师生之间应建立人道的、民主的、平等的关系,让学生在平等、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鼓励,得到指导和建议。然而,在与学生情感沟通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策略,应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因人而异,让学生也能动情。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生活上体贴、学习上指导、思想上关怀,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这样才便于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同绘美好图画,共奏和谐乐章。
篇14:中学体育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论文
中学体育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学体育 素质教育 顽强意志 团结互助
【论文摘要】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已日趋稳定,人们对学校的教育方式也日趋关注。素质教育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提上教育模式改革的议程并加以实施。然而,事实证明,在各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教师以及家长都更加关注学生文化的素质教育,从而忽视了学生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本文据此分析了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并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方法。
一、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1、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强健其体制
体育活动的根本在于强健人的身体。中学生因为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则更需要强健的身体与旺盛的精力来从事其学习活动。因此,在中学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若能采取正当的教育方式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免疫力的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锻炼方法的掌握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顽强意志与团结精神的培养
实践证明,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学生不仅能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提高其身体素质,更对其顽强意志的培养、团结精神的加强起着莫大地推动作用。当学生在体育教学与体育竞赛中认真学习与顽强拼搏,尽自身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有一个的生理或心理困难,完成一个有一个的目标,都对学生的精神发展带来巨大的收益。
3、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俗话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中学生而言,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保住其得到更多的学习收获。科学证明,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对于学生大脑功能的强化、思维灵活的提高以及学习精力的补充都有着促进作用,这也是劳逸结合最典型的代表。
二、中学体育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活动的实施者更是体育活动的主导者。因此,当在中学体育教育中提出素质教育时体育教师首先应更新体育观念,升级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这些都要求了体育教师应具备崇高的事业心及责任感。同时,体育教师还应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出发,帮助学生从体育教学中实现其人生的全面发展。当然,体育教师要充分融会贯通体育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课堂应变能力,从各方面保证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2、加强对中学生在体育教育中思想品质的教育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应做到以下三点:
其一,在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应严密地设计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听从指挥、尊师重道的良好品质。例如,体育教师在课前可以和学生约法三章,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让学生切实做到听令行事。
其二,体育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穿插游戏活动,让学生养成团结互助、坚韧顽强的品质。由于国家对人口的控制,现在大部分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此这就导致了他们自私自利的劣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设计一些团体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切实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并顽强其毅力。
其三,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也可通过举办各项竞赛活动来实现。众所周知,体育成绩的获得定然离不开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以及各种失败的打击。因此,当体育教师举办各项体育竞赛活动时,学生必然为了获得良好的竞赛成绩而努力锻炼。在学生每次的锻炼中学生必然要在失败中学会勇敢顽强的精神。
最后,在加强对中学生体育教育中思想品质教育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也应时刻注意自身的行为,做到以身作则的表率。
3、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中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培养
在中学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的体育成绩,更应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俗语有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了,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获得体育的乐趣。若是一些中学生因为对某项体育项目缺乏兴趣,而体育教师又强制要求学生参与其中,最终只能带来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更有甚者会导致中学生对所有体育活动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只有当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体育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或以活动形式或以竞赛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教学的效果。例如,一些学生甚至是大部分学生对于长跑倍感惧怕,但长跑又切实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这时体育教师可以在公园或是广场开展学生的长跑活动,通过学生熟悉的环境减轻学生对于跑步的压力,最终让学生在快乐活动中转变对体育的态度。
4、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由于时展的需要,社会上的激烈竞争也蔓延至学校。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因为升学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调查显示,中学生因为升学压力轻生者也不在少数。因此,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关注已变得尤为重要。当然,这方面素质的培养可以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现出来。例如,体育竞赛的组织帮助学生切实理解到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含义。
5、加强中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的实施离不开课外活动的配合。课外活动的组织不仅可以巩固体育教学的效果,更能帮助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为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考虑将体育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例如,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登山运动,让学生在费力的登山过程中学会坚持与互帮互助。再者,体育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平时多参加球类活动或是鼓励学生每天坚持长跑,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体育的魅力。
总而言之,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虽然对教师而言是一项挑战但对学生的体育发展却是一项难得的机遇。
参考文献:
[1]郭科明;高校竞技体育改革之一――对高校运动训练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7期
[2]高霞;;中学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症结与超越[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3]陈鸣,王伯华,陈烽;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如何理解和实施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的实验探究教育论文(精选14篇)】相关文章:
高中物理教育教学反思2023-10-28
高中化学新课改论文2022-07-01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2022-12-24
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体会2023-10-25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2022-05-07
新课程化学培训总结2022-11-16
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论文2022-11-07
初中化学新课程理念教学反思2023-05-18
有关课题研究报告2022-04-29
高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研究2022-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