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字媒体技术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论文(整理13篇)由网友“liang3336”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整理过的浅析数字媒体技术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篇1:浅析数字媒体技术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论文
浅析数字媒体技术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论文
音乐元素在数字媒体艺术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部优秀的作品能够将声音、音乐和画面有机地结合起来,用完美的视听方案来全方位地打动观众,这就意味着音乐节奏必须与画面动作正好合拍,音乐风格也必须与画面风格完美匹配。音乐还能够决定媒体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揭示主题和背景,参与叙事,刻画人物形象,渲染情绪与烘托气氛等,以其自身的魅力增强大众传媒的可看性和感染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音乐和音效的设计与创作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并且符合数字媒体作品的特点和要求,这就使得音乐成为该专业的一种专门的、独立的艺术类型。学生在专业中会涉及到背景音乐和游戏音乐的制作、音效设计、多媒体作品的配音、数字音频的编辑、人声润色和修复等方面的'工作,做好这些除了要学习数字音频专业技能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理论,具备较强的音乐素质。
学生音乐素质的现状
在教学中发现,该专业的学生多数具有美术及绘画能力或其他艺术类特长,因此他们对于专业学习中的图像、视频的设计往往都比较重视,一般能够制作出较理想的数字图像或画面。但对他们来说,进行声音方面的设计与制作就没那么容易了。虽然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声音是数字媒体作品中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他们对影视作品中声音的了解却只局限于一些歌曲本身,对作品中其他音乐元素、音响效果及声音类型特点等更深层次的东西不甚了解,针对不同类型的声音效果应配合何种风格的多媒体作品也知之甚少,这就造成了他们并不能根据作品的内容、风格、时代、地域等因素来考虑声音效果在媒体中的表现特点。可见,学生的音乐素质的确不容乐观。
同时注意到,一部分学生也具有音乐特长(如唱歌、器乐等),他们能够流畅地演奏某种乐器或者完整地演唱歌曲,却依然不能正确地处理好音画关系,将主题音乐、配乐、插曲等音乐形象同画面完美结合到一起。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学生大多是学习了器乐的一些演奏方法,而对于音乐的内涵、旋律的创作、和声的构成、音响的特点、配器的风格等方面知识还是了解较少,因此他们进行声音设计与制作的最大困难是缺乏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基础。目前高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对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方面,所开设的课程一般有美术基础、色彩基础、动画基础、图形图像处理、三维艺术、摄影及影像技术、界面设计等,这些课程确实能够增强学生的画面美学素养,但在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方面几乎没有开设任何课程。因此,有必要加强专业教育中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
音乐素质的培养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为了能够有效地利用高校资源培养和提高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1开设音乐类素质课程
加强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开设必修和选修课的途径。例如对新生开设综合性艺术知识和修养的必修课,其中当然也包括音乐修养课,我院就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概论”课程,使学生对音乐及艺术能够有概括性的了解。另外,在大一和大二期间,开设形式多样的音乐类素质选修课,如计算机音效设计、音乐配器基础、经典音乐赏析、动画和游戏音乐赏析、中外器乐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进入专业前的实际情况结合兴趣方向进行相关的选修,规定每个学生必须修满一定的选修学分。
2加强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
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是学好专业的重要因素。首先应了解最基本的乐理知识,能看懂简单的五线谱和简谱,乐谱是音乐的语言,通过这门语言才能进行音乐上的交流,其次还要掌握音色、节奏、旋律等基本的音乐要素。如果要能够熟练制作背景音乐和游戏音乐、进行音效设计,还需具体学习一些和声、曲式、调式、配器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虽然不可能像音乐学专业的教学那样系统化学习,但应该重点了解和掌握其基础部分。如果要达到媒体音乐创作的水平,则还需要学习器乐知识,同时良好的音乐感觉、丰富的创造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这个层次所要求的音乐素养就更高了。
3发挥专业特色,成立音乐工作室
理论学习之余,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建立计算机音乐工作室、数字录音室或相关兴趣小组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利用工作室内强大的多媒体处理平台,学生可以进行动画的配音、录音、音频编辑、音效制作、声音合成等工作,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由创造,将自己的想法、创意有机地融入到作品中去,这样能激发更多的学习兴趣与思维,真正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
结语
根据我院的实际教学经验,本文所探讨的方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然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艺术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方案,才能培养出兼具软件技术和艺术素质的现代专业人才。
篇2:数字媒体技术的论文
摘 要:近年来,数字传播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数字媒体技术是将两者结合而成的一种新兴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主要技术手段为网络技术与计算机处理技术,能够实时采集、存储、传输和显示相关信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首先介绍了数字媒体技术的概念及发展现状,探讨了其就业前景与人才需求,最后就如何学习数字媒体技术提出了几点思考,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多媒体论文
为了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数字媒体技术人才,我国很多高校在近几年纷纷开设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竭力在人文艺术素质提高的同时,加强学生面向网络、新型的数字媒体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效果。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在开设数字媒体专业时借鉴了国外的办学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形成了由专业实验室、学生工作室、教师科研实验室等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表明,在这个多元化、自主性强的教学实践体系下,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容易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
从目前多数高校数字媒体专业的建设现状来看,还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课程体系还较单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大多数学校的数字媒体专业还都过于偏重于某一技术领域,如游戏,动画等,没有充分考虑该专业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在设置课程时对技术方面的课程很重视,却忽略了艺术修养类课程,无形中遏制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其次,专业培养模式还比较陈旧。教师一般都采用先教授理论知识,然后实践进行巩固的方式。实践方式单一,实践题目比较陈旧,与理论结合不够紧密,不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有的学校过于偏重实践,又往往使学生陷入只注重软件的学习,缺乏理论研究的这一误区。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映出数字媒体的市场需求与专业培养之间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专业培养内容与社会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学生毕业后也难以适应工作。
再次,很多高校的专业实验室的利用率不足,专业实验设备比较陈旧。专业实验室是数字媒体相关专业办学的基本保证。但由于专业实验室维护困难,成本较高,在很多院校,学生使用的机会不多。这既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也没有使设备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很多高校由于受制于资金的短缺,致使很多理应开展的实践项目搁浅。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决:
一是优化课程体系,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应该做到“强化基础课程建设,突出特色专业课程”。首先要重视学生基本技术技能与艺术修养的提高。各高校数字媒体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大体相似,基本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导论性课程(如数字媒体技术导论);基本艺术素养课(如美术)和基本理论和技巧课(如动画技术原理,游戏编程)等。针对一年级的学生设置的`课程重在打实基础,包括数字媒体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的技术技能与艺术修养;在二三年级所开设的课程需要强化个人的专业特色方向,避免学生出现样样都懂,样样不精的的尴尬处境,否则学生在将来就业时可能无所适从。应当在课程安排上尽可能注重技术类课程并兼顾艺术类课程,能够使学生在具备计算机技术与艺术两方面的基础的同时,塑造自身的专长。
二是积极促进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培养,不仅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前沿信息及市场的发展方向,而且可以使学校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向。这不仅是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的有效途径,也是本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与企业联合,为学生搭建综合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在企业内实训,学生可以真正掌握数字媒体领域所需要的相关技术,为将来走出校门从事数字媒体相关领域的技术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在人才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三是努力提高专业实验室的利用率,促进专业实验室建设。由于专业实验设备价格比较昂贵,维护也比较困难,因此在很多院校,学生使用的机会不多。这既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也没有使设备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校应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的空闲时间,将实验室资源面向学生开放,在教学计划的限制下,很多课程的实验训练总是集中在一个学期的某个时间段内,而其它时间段内实验室又处于空闲状态,实验设备的利用率较低,教师可以提出要求让学生能够在实验室空闲时进行实践训练。这样的做法,既能有效挖掘设备潜力,充分发挥资源效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经费方面,学校除了积极向主管部门申请外,还可以考虑通过一些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的合理创收来添加比较昂贵的专业实验设备,从而促进专业的发展。
由于数字媒体专业属于一门新兴学科,发展时间较短、高校的办学经验比较缺乏,我们希望各个高校能针对数字媒体专业建设开展专门的立项和调研,以便更详尽深入地了解专业的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效指导该学科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永亮.美国的数字媒体学科发展[J].计算机教育,(5).47-50.
[2]刘清堂,王忠华,陈迪主编.数字媒体技术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3.
[3]饶简元.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定位的探讨[J].艺术评论,,4.
[4]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篇3: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论文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论文
1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认识
1.1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中职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不断重视,中职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技能型、应用型中职人才的培养质量及数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行业的发展需求。中职学生的就业率虽然超过90%,但是就业对口率却比较低。这主要是学生的专业素养不够高,专业的操作应用技能不高等因素造成的。因此,中职学校应该加大投入,努力为社会生产、社会管理与社会化服务的第一线积极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及行业需求的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而在技能型与应用型的人才培养上,更要加强实践教学。因此,应该高度重视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只有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才可以让学生跟企业顺利实现“无缝对接”。
1.2校企合作才能真正实现供需无缝对接
生产性实训基地属于教学、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与技术服务等一体化的实训教学基地。中职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大力承接企业生产性的业务、积极参与企业生产与企业产品的研发,将中职学校的日常教学实训有机地融入到企业的中职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研究刘崇健湖南省怀化工业中等专业学校418000产业链中,让学校和企业、理论(实践)教学与生产、学生与职业岗位等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加强校企合作,才可以达到“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主要目标,才可以促进中职教育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的发展。
2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探索
生产性实训基地属于教学实训与产品生产进行同步对接的平台,着重强调的是实训生产性、与行业岗位的真实性。我们认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一般可以划分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与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
2.1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探索
中职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分为学校主导模式、企业主导模式、校企共建模式等。第一,学校主导模式。此种模式主要是通过学校在校内来组织生产与实训,此种实训基地的建设的投资主体属于学校。中职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好自己的.各种办学资源,并且依托自己的专业优势、师资队伍,结合中职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的实践教学实际积极建设享有独立所有权之生产性实训基地。比如我校平面广告设计制作工作室对接广告公司对外承接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业务、多媒体设计制作工作室对接电视台(婚庆公司)承接影视动漫类业务、室内装潢设计工作室对接装饰装修公司承接室内外效果图设计业务,让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具体的实训过程中学会“做中学、学中做”,进而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技能。第二,企业主导模式。此种模式属于人才订单培养之主要组成部分。中职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入校以后,学校可与企业进行研究,共同签署人才订单的培养协议,科学制订出符合社会行业需要的培养方案,共同制订出教学和实训实习的培养计划。比如,可结合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的实际特征,跟当地的动漫产业基地、平面广告设计公司等共同签订战略合作的培养协议,一起实施实践教学与实训教学活动。可采用小班式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校内师徒的教学模式,以强化学生之技能训练。第三,校企共建模式。此种模式共建的内容主要为:教学设备的购入、行业技术的支持、教材课标的开发、实训教学的指导人员等。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进一步减少实训教学的成本,为企业选拔出一批批的优秀人才。
2.2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探索
笔者认为,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可以分成:仅企业一方投资基地建设,大部分依托企业进行投资、小部分是由中职学校投入。无论是谁投资,一般是由企业对实训和生产进行负责,而学校则对招生、教学与学生管理进行负责。此种模式具有一个比较大的特点,那就是“校在厂中、厂中有校”,让学生的实训环境成为今后毕业之实际工作岗位,进而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
2.3区域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探索
通过区域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可以让中职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的实训教学和生产实践有机地融合起来,能够实现中职人才培养和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进行无缝对接。为此,中职学校可以基于当地的区域对数字媒体专业人才之需求,积极建立起区域内数字媒体专业进行共享的专业实训基地,进而达实训基地的各种资源可以共享的目的。一般来说,这种基地的建设投资资金主要是依靠当地政府给予投入,并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高标准与高起点的建设,校企双方则共同按照有关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此种模式的最大亮点是防止数字媒体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出现重复,可以节约大部分投资资金,可以促进师资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可以提升专业实训质量。
3结语
总之,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属于一个复杂的课题。中职学校应该立足实际,顺应时代形势,努力开辟各种渠道,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只有高度重视并积极落实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才可以有效提升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综合素养及专业能力,才可以促进此专业科学发展。
篇4:数字媒体技术学科体系研究论文
【摘要】数字媒体产业被全世界誉为朝阳产业,也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字媒体技术学科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是推动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的动力之一。
【关键词】数字媒体;学科;内涵;研究体系;理论基础
引言
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媒体早已开始了与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数字媒体领域,并渗透到了教育、经济、文化、娱乐等领域的应用与服务之中,前景广阔,也引起了全世界对数字媒体技术的关注,而从教育的角度上来说,任何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因此近几年,我国除在政策上引导与激励数字媒体产业上发展之外,对数字媒体相关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视。
据笔者统计:自至9月份,我国开设数字媒体相关专业的院校已有110余所,甚至已有院校开始了硕士或博士层次的数字媒体技术教育。
可见,我国数字媒体相关的学科体系已经初见雏形,而国外的数字媒体学科的发展较之国内先行,学科研究更加细致。
因此,对数字媒体技术的学科内涵、研究内容,学科理论基础进行探讨,十分重要,这对我国数字媒体技术学科的建设有一定的助力,也希望借此抛砖引玉,促进数字媒体技术从业人员间的相互交流。
一数字媒体技术的学科内涵
在我国110余所设置了数字媒体相关专业的高校中,大致可以分为两大体系:一是专业名称直接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院校60余所,授予工学或理学学位,包括首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浙江大学;二是开设“数字媒体艺术”本科专业的院校50余所,授予文学学位,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代表。
就现状来看,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这两个本科专业在人才选拔来源、培养目标以及就业去向上有所区分,从而让人产生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是两个不同学科的理解。
但笔者认为:从学科本质上来讲,这两个领域应该归为一个学科范畴,即“数字媒体技术”学科。
我们可以从技术与数字媒体这两个概念自身的解释上去理解。
其一,从“技术”的概念上理解:哲学角度,技术被认为“是社会存在的一个方面,它包括人类社会中通过技术创造发明在历史上形成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物质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即人为了达到自己所选定和提出的目标,在自己的一切生活领域中使用着的物质手段和方法的体系。”从这一角度而言,艺术创作其本身也是在生活领域中使用到设计方法的过程与结果,艺术创作中的思维意识也是技术概念下的一种方法体系。
因此,数字媒体中的艺术创作也是运用到了数字媒体中的技术体系。
其二,从数字媒体其本身意义上理解:一般意义上的“数字媒体”泛指以二进制数的形式产生、记录、处理、传播、获取的信息媒体。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上,“数字媒体”可划分为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和动画等的感觉媒体(内容产品);表示这些感觉媒体的表示媒体(编码、信息处理工具),也称逻辑媒体;以及存储、传输、显示逻辑媒体的实物媒体(数字媒介设备)。
由此可见,数字媒体中的技术包含三个方面:数字化内容产品的创造技术(创意技术),数字信息编码处理技术(加工技术),数字媒介技术(传播技术)。
由上可见:数字媒体技术应是一个涵盖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范畴,是一门包括了信息技术与艺术技术的综合性技术;而且数字媒体中的信息技术除了内容产品的创造技术之外,还包括数字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数字媒介技术等其它方面。
事实上,我国台湾地区在《台湾数位内容产业白皮书》中定义“数字内容产业”为:“将图像、文字、影像、语音等内容,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并加以整合运用的产品或服务”。
而,我国发表的“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对数字媒体给出的定义是:数字媒体是数字化的内容作品以现代网络为主要传播载体,通过完善的服务体系,分发到终端和用户进行消费的全过程。
可见,数字媒体关注的不仅仅是数字内容产品,更关注了产品应用、消费和服务的过程。
因此,这里涉及的数字媒体技术不应仅仅是数字媒体内容产品技术,而是应该还包括产品应用与消费、服务与评价过程中的支撑技术。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我国学科体制范畴下,数字媒体技术应该关注的是包括数字媒体产品技术在内的,数字媒体生产、应用、消费与服务的全过程中所涉及的全部技术,是宏观概念上的技术(哲学领域范畴的技术),是一个信息技术、艺术设计技术与人文技术相结合的综合体,如消费与服务过程中的服务与管理理论也是其研究范畴。
宏观而言,数字媒体技术是一个实践与理论并重的学科研究范畴,其研究对象是数字媒体产品及其应用服务,研究范畴包括对数字媒体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利用与管理、服务与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我们给出的数字媒体技术的学科定义是“数字媒体技术是研究数字媒体产品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及其服务的理论与实践”。
二 数字媒体技术的学科研究现状
一个完整的学科设置除了有细致务实的研究内容与方向之外,更有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
美国是数字媒体产业大国,其数字媒体技术学科体系的建设也相对较为完备,因此对比探究中美两国数字媒体技术学科研究与建设现状,能更好地让我们把我与理解数字媒体技术的学科研究体系。
1、美国数字媒体技术的学科研究
对美国具有代表性的几所大学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数字媒体技术学科的建设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以数字媒体产品技术为重心的学科设置、以数字艺术创意技术为重心的学科设置、以数字媒体信息处理为重心的学科设置。
(1)以数字媒体产品技术为重心的学科设置
该类学科建设着重于数字媒体产品(包括内容产品与介质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应用技术支撑与理论方法研究,侧重在数字媒体应用技术研发及其高层次人才培养。
这类院校有纽约大学、南加州大学以及哥伦比亚大学等。
篇5:数字媒体技术学科体系研究论文
[摘要]数字内容产业是新兴的文化科技创意产业,急需具有文化艺术修养和理论水准,掌握现代科学与工程技术、基础宽厚、特长鲜明的高素质人才。
在建设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正确拟定构建原则,充分利用学科优势;优化课程体系结构,保障内容先进性;分析课程体系特征,促进良性演化;创新课程体系实施方法,推动专业特色形成。
课程体系在特色人才培养实践中发挥了良好作用。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数字媒体以其高效优质的信息制造与传播能力,推动媒体从形态、属性到内容产生巨大变革,全面渗透到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彰显出主流强势媒体的姿态,展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魅力。
以文化创意为核心、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计算机游戏、影视动画、网络娱乐、虚拟现实等为具体代表形式的数字内容产业正在全球蓬勃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战略性和支柱性的新兴产业,是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发展数字内容产业急需高素质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
通过研究借鉴国外高校数字媒体专业的教育状况,我国诸多高校新增开设了数字媒体专业。
为了推进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密结合,教育部从起实施了针对紧缺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计划,在全国高校择优建设、优先发展一批国家特色专业,为国家培养紧缺专业人才。
该项计划引发了高校对特色专业建设内容和方法的广泛讨论。
课程体系构建是特色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正确拟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充分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在深入调研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广泛吸纳用人部门对人才培养意见的基础上,面向人才培养目标,邀请国内外高校教授和产业专家共同研究培养计划,构建与数字内容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特色鲜明、操作性强、能有效服务特色专业建设的课程体系。
回顾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剖析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分析课程体系的演变特征,总结课程体系的实施经验,凝练形成有效的课程体系建设观,对于继续推进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推动特色专业的持续稳健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 正确拟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为了使课程体系能够在人才培养中有效发挥作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专业特色,拟定了以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 紧密结合数字内容产业对紧缺型人才的需求
深入调研我国现阶段数字内容产业的现状,了解数字内容产业对紧缺型人才需求的具体内容。
既充分尊重现状,又理性、适度地前瞻构建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
使得所培养的人才,既能掌握现阶段数字内容产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又具有推动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潜能和知识储备。
2 充分利用自身办学优势
客观审视办学环境,了解自身办学优势,扬长避短,充分利用自身办学优势进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
将学科优势和专业特长,结合进课程体系的内容中,体现在课程体系的实施上。
3 保持课程体系内容的先进性
不断跟踪数字内容产业的.技术变革,分析数字内容产业的演化趋势。
充分了解国内外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的动态,及时调整课程体系的内容,始终保持课程体系的先进性。
在强调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把数字内容产业的前沿知识介绍给学生。
4 推动人才培养的特色形成
面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色,设计与特色培养相适应的课程科目、教学内容、实践项目,形成方向鲜明、结构合理的课程群。
建设与特色培养相适应的教学资源,探索与特色培养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促进形成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
5 强调课程体系的操作性
充分了解生源情况,结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构建课程体系的内容。
厘清课程科目知识内容之问的循序渐进关系,建立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结构。
通过有序组织,推动层次递进的课程教学。
结合师资建设情况,及时更新课程科目,革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
二 面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色设计课程体系内容
通过调研现阶段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借鉴吸纳国内外高校培养数字媒体人才的经验,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拟定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围绕我国现阶段数字内容产业对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学生的数字内容作品的设计、制作和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
通过与国内外企业和高等院校的紧密合作,突出特色和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较高文化艺术修养,理论基础扎实,工程技能娴熟,专业方向明确,技能特长鲜明,适应性强,善于合作,能够熟练运用数字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数字内容作品的设计与制作,具有创新和研发数字内容产业新技术能力的复合型工程人才”。
面向上述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采用矩阵式的结构,其特点是以课程群为知识结构单元,形成层次分明的组织形式。
在课程体系结构上,垂直方向自底向上分为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等几个层次,循序渐进地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路线。
课程体系强调宽厚的基础培养,以此实现“理论基础扎实”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多种类型课程的层次之间,设计了课程实验、技能专题实训、综合项目实训和集中就业实习等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递进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实现“工程技能娴熟”的工程型人才培养目标。
在课程体系结构上,水平方向自左向右是以网络游戏、计算机动画和虚拟现实为专业方向的并行课程群。
学生在研修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之后,选修专业方向课程,从而兼顾人才培养的共性和个性,实现“专业方向明确,技能特长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 推动课程体系演化,促进特色形成
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为了保障人才培养的有序高质运行,结合不断改善的教学环境和动态演变的人才需求,审视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修订课程体系内容,推动课程体系的良性演化,先后产生了4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课程体系。
版本1为专业筹备期间提交给专家论证的课程体系。
版本2是在首批入学的学生培养中执行的课程体系。
两年之后,对版本2课程体系修订产生了版本3。
版本4是在20第一届学生毕业,人才培养完成了一个完整周期之后修订所得。
以下通过数据,对比分析4个版本课程体系的演变特征,直观阐明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特色之间的关联关系。
1 调准文艺和理工课程融合的尺度
数字内容产业是基于深厚文化艺术底蕴,融合先进科学技术的创意产业,迫切需要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素质兼备、工程技术特长鲜明的复合型人才。
利用华中科技大学学科齐全,在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等一级工程学科上的优势,开设文艺和理工课程,并逐步摸索调准文艺和理工课程融合的尺度。
表1显示了4个版本课程体系中文艺和理工两类课程的比例。
篇6: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的自我鉴定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的自我鉴定
踏过了懵懂的大一岁月,大二的脚步便紧随而至。转眼间,忙忙碌碌了一年时光,回首望去,那些欢笑和泪水已变成一地璀璨。而我,悄然长大。
从抵抗本专业到接受再到发自内心地想要努力学习,其机缘改变来自大二初正确的选择--由计算机科学与应用专业转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有趣专业课程和老师生动且严谨的讲课内容将我对本专业的热情点燃。上学期的素描与水粉为整个色彩理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下学期的平面设计则充分锻炼了大家的动手能力。
之后设计的班服、计算机大赛主题logo和希望工程激励行动的宣传展板,则让我充分体会到了作为一个设计人员的成就感和与队员一起合作的满足感。当然,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将各个专业课程学好掌握也是势在必行。一个学年终了,取得了无挂科、80%科目在80分以上的良好成绩。我想,当明白自己每一天所努力奋斗的,正是在为自己的目标打基础的时候,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在思想上,我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积极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参加了院级党课,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决定更加严格地要求自身的一言一行来接受党的考验。
有人说,“孤独的人是可耻的”。而我认为,在大学中,悠闲的人是可耻的。在历时半年的外联干事职位上,我联系过若干公司与个人来校办宣讲会和招聘会,并在大二下学期个人联系并一手操办了一次“聂爱军走进大学校园”的系列讲座。短暂的时光亦留给了我珍贵的经历和经验。而两个学期的网球课程也培养了我对网球的热忱与熟练的技术。语言方面,已在选修课带入门的基础下喜欢上了日语,并决定将其作为自己的第二外语。
总而言之,大二的生活丰富多彩,其中也不乏机遇和挑战。但它作为以往十余年为高考而努力的生活和 从今往后为自身而奋斗的生活 的正式划分点,我知道,它的意义已远远超过了它本身。如今的我,在它的历练下,愈加成熟冷静,带着对未来的期盼与信心,在大学这条路上,必将越挫越勇,奋力前行!
篇7:学生体育素质培养论文
有关学生体育素质培养论文
[摘要]学校体育教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与核心,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如何搞好学校的体育教育,笔者通过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体育意识体育素质体育兴趣培养
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是当代体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在现代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其最终目的是培养终身健身者。终身体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而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传授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对终身体育的实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校体育教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与核心,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有助于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有效的衔接起来。目前的体育教育从以发展运动技能为主的体育教育向以健康教育为主的终身体育教育转变,这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竞技体育”等传统体育观念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只注重对运动技术的传授,对考试项目的测试,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及能力,忽视体育运动的过程,使学生的体育锻炼大多随着学生时代的结束而结束,对终身体育的发展极为不利。目前初中生在校期间能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很少。初中生对终身体育的观念及意识还未形成,因此学校应该多灌入终身体育的知识,更好地培养他们建立良好的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二、以趣味性、竞赛性激发学生爱好体育
体育教学中的各项活动项目本身含有竞赛形式组织教学活动,利用竞争心理的因素,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游戏与竞赛以其特有的趣味性和竞争性很受青少年学生的喜爱,青少年求知欲旺盛,求胜心切,喜欢鼓励与表扬,根据这些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带有趣味性和竞赛性的游戏,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的兴趣。”心理学家赫洛克对106名四、五年级学生作难度相同的加法练习。他把学生分为四组,其中一组为控制组,只练习不给予评论,其余三组,甲组为受表扬组,乙组为受训斥组,丙组为受忽视组,只让他们听其它两组表扬和训斥。结果表明,受表扬组成绩有明显提高,其次是训斥组,控制组成绩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坚持以表扬为主,多用良好语言刺激,可以增强学生情绪的正面变化,对于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最好不直接提出批评,用正面提出要求为好,这样,有利于防止负面作用的产生,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
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成为需要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体育习惯是指重复发生而形成需要的体育行为方式。它的生理机制是一定的情境刺激和有关的动作,在大脑皮层形成巩固的暂时性神经联系。体育课行为习惯是个体参与体育,并不断重复地把体育意识转化为行为后,逐渐形成的一种需要与行为的倾向。课外活动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不是课堂教育简单重复和延伸。(1)开展课外健康教育活动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各自的爱好和特长。(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智力和综合能力。(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符合学生生理、心理成长的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寓思想教育于活动中,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重要途径。(5)课外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从事组织工作、人际交往的能力。体育运动又不仅仅只在体育课中进行,其实每时每刻无不运动,比如走路、起自行车、同学之间的玩耍、打闹。所以社会上都在流行一种“生命在于运动”的思潮。
四、加强体育理论教育
体育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是一门人体科学,也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是以研究人的生长、发育健康等为目的只有在遵循人体自身运动规律的情况下进行的身体锻炼对人体才有好处,所以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这一点,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理论教育是使学生明确终身体育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只有重视对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的传授,才能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因此学校体育必须把体育理论教育提升到应有的位置,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从而指导终身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校体育对终身体育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更新观念、不断完善自我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结构,要牢固树立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以适应体育改革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在体育课上,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学会自学、自练的能力,大力开展快乐体育,以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最终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8:教育技术素质及其培养的论文
【论文摘要】:教育离不开教育技术。然而,现代教育技术却不能为全体教师所接受,其重要原因是对现代教育技术意识、知识、方法和能力上的欠缺所致,从而成为全面推广现代教育技术的制约因素,文章就此进行了阐述。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素质;培养
纵观人类教育发展的历程,科学技术的发展始终是影响教育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20世纪后期,随着计算机、多媒体、信息网络、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它给教育带来了一场巨大的变革。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过程的优化成为必然。
然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部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各高校用于购买现代教学设备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将其应用于教学的教师却远未达到理想的数目。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而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知识和能力上的欠缺常常是其制约因素。因此,它对教育技术工作者提出了新课题:教育技术工作者应当承担起传播教育技术和培养教师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素质的双重责任。
1何谓教育技术素质
可以认为,教育技术素质应是将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一种能力和素养,即对教学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促进学习、提高教学效益的能力和素养。教育技术素质应包括教育技术观念、教育技术知识、教育技术能力这三个主要的方面。
1.1教育技术观念
观念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确定的认识和看法,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教育技术新定义明确反映了现代教育观念,即以“促进学习”为目的,从关注教师“教”的过程转向关注学生“学”的过程;从传授知识转向为学生创建有效学习环境及学习资源,以达到促使学生“有效认知”的目的。信息时代为教育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得以创建,从而促进了传统教育观念向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技术观念是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现代教育观念,主要表现为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①主张新的教师观。即教师的角色应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教学资源的选择、开发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学习群体的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者个人的咨询者,学习者品德形成过程的示范者,成长道路的引路人和朋友的多重性转变;
②主张新的教学观。即由传递知识向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性、个性和创造性及实践能力转变;
③主张新的学习观。即学习过程由被动接受信息刺激向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转变;主张新的教学组织观,即由单一的班组授课制向个别教学、小组学习、协作学习课堂互动式学习等多种形式转变;
④主张新的教学评价观。即由单一的知识评价向多元的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等综合评价转变引。
1.2教育技术知识
教育技术知识包括有关教育技术的本质、研究对象、研究的领域和范围;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及教学媒体的理论、功能和使用方法等内容。教育技术基础理论有许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系统理论和传播学理论。教学设计是在上述理论基础指导下,为优化教学效果而“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教学媒体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传递教育教学信息的载体或中介,是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媒体不但包括黑板、粉笔、幻灯、投影、录像等传统媒体,也包括计算机、信息网络等现代媒体的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教学软件的开发、设计制作和应用。
1.3教育技术能力
掌握教育技术知识的目的是使获得的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能力。教育技术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是指依据教学设计的原则对所担任的.课程进行学习需求分析、阐明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实施教学效果评价的能力。具备教学设计能力,将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对一切教学资源的系统开发和综合利用。
信息能力包括获取和评价信息、组织和保持信息、传译和交流信息以及使用计算机加工处理信息、创造新信息的能力。信息能力是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也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能力包括选择、使用、维护教学媒体的能力。在这里特别强调运用的能力,是为了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利用教学媒体优化教学环境,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教育技术观念、教育技术知识、教育技术能力构成了教育技术素质的三要素。三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体。观念是先导,知识是基础,能力是核心。
篇9:教育技术素质及其培养的论文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指出:“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的机遇最开放的人。”我国教育界也对此进行了广泛讨论,普遍认为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和造就创造型人才。
而教育技术恰好在这几个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第一,利用教育技术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以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创新和实践的空间和时间;第二,利用教育技术有助于创设优良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生身处一个充满智慧、快乐和美感的课堂,可以把学生的负担化作学习的愉悦,把学生压力变为学习期待,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从而优化教学质量;第三,教育技术有助于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为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习者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第四,教育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基于资源的学习能力。信息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不可能指望在学校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让学生学习完有关的知识,而应教育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陶行之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叶圣陶先生也认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英特网、教师、专家等丰富的资源帮助个人进行有效学习,从而使学习者不但学到知识,而且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可见,既有现代教育观念又能利用教育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是实现素质教育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教育技术素质的培养需要学校的教育、环境的熏陶、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学生对网络信息计算机的操作应用、互动式教学、学生自制教学课件等教学实践的磨练。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该如何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教育技术素质呢?
3重视教育技术意识和观念的培养
人的观念和意识往往决定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重视对学生教育技术意识和教育技术观念的培养是教育技术素质教育的关键_。实践证明,营造一个教育技术的环境有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首先,是教育技术的人文环境。比如教师的教育技术素质将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若教师能在自已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善于运用教育技术组织教学,将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促进教育技术意识和观念的形成。其次,是教育技术的物化环境。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计算机网络条件,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网上资源帮助自己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形成良好习惯,逐步减少或摆脱对教师的过分依赖。
目前,不少学校已开展网络教学、精品课程等资源共享,利用校园网给学生提供讲课文稿、发通知,网上交作业、提问题、教师解答问题等,这对增强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意识和观念是十分有益的。可见,既有现代教育观念又能利用教育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是实现素质教育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4加强教育技术知识的培养
专门开设教育技术的课程是培养学生教育技术素质的主要途径。但是,从一些院校以公共必修课的方式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效果来看,尚存在一些问题:①教育技术尚未形成权威性的体系与内容框架,不能在基本的理论问题上达成共识。从已出版的不同版本、名称相同或相近的教育技术学教材来看,在内容、体系、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还存在很大差异;②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有明显区别,比如物理专业,已经开设与计算机应用有关的课程以及电视机原理、音响技术、摄影技术、摄录像技术、网络技术等选修课程,与其它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一样,因而各专业学生对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需求有明显不同;③教育技术的学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课程也有详尽阐述。以上种种,都给作为公共必修课的教育技术课程在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带来困难,若处理不好,将会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建议以选修课的方式开设教育技术课程,或将这门课程与学科教育教法的课程整合。学科教学法课程负责向学生传授本学科教育思想、原则和方法。在教育技术课程中应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教学设计原则、现代教学媒体论与学科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技能整合到一块,培养学生用教育理论指导学科教学实践,应用现代教育手段来提高学科教学思想的能力。
篇10:浅谈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
浅谈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如何培养顺应时代潮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推动我国数字媒体产业蓬勃发展成为高校一项紧要的任务.该文从人才需求、培养目标、课程实践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作 者:蒙丹 MENG Dan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管理系,广西,南宁,530003 刊 名:电脑知识与技术 英文刊名: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5(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 应用型 本科人才 人才培养篇11: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论文
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论文
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论文主要通过对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两者发展现状以及两者融合的必然趋势加以阐述,为数字媒体技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价值。
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论文【1】
摘 要:数字媒体产业是数字信息时代的核心产业之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随着数字媒体产业的蓬勃发展应运而生。
关键词:数字媒体 发展趋势 融合 人才培养
21世纪是数字信息的时代,数字媒体产业也被认为是数字信息时代最具发展潜力的阳光产业,国家政府也对这一新兴的融科技、文化、艺术为一体的产业给予大力扶持。
巨大的市场需求刺激着许多与数字媒体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变革与发展。
在教育领域,国内各大高校都纷纷结合各自的优势背景和特色,开设和创办与数字媒体相关的学科和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这样的背景和发展趋势之下应运而生。
1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发展现状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跨学科新专业。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掌握信息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数字媒体制作、传输与处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主要依托于计算机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工科性质的技术,而将艺术修养,人文知识素养置于附属、辅助位置,从而导致学生综合知识素养的缺失,缺乏创意与内涵。
另外,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对学生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培养也不如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那样严谨,造成学生文化艺术不如文科或艺术专业的学生,计算机技术也比不上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往往难以顺利就业。
2 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
艺术媒介的变化和基于数字手段的内容整合,使得以数字科技、艺术设计和新媒体研究相统一的新型教育模式成为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
所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与艺术创作为一体的专业,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字技术应用基础和艺术理论基础,掌握数字技术在影视艺术领域、网络多媒体艺术领域中的应用原理、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影视艺术、网络多媒体艺术领域中进行创作实践的应用性人才。
可以看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要求具备数字技术应用的能力,包括相关的数字艺术设计软件的应用,网络技术的应用等。
同时也比较注重艺术理论的学习和艺术修养的陶冶。
但是,有艺术专长的学生对于相关技术的学习难以精进,对相关技术软件的使用也局限于表面,因此即使有好的创意在运用数字技术表现时会受到一定的束缚,作品的展现形式不能完全符合于本人的创意和思想。
3 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
3.1 科技、艺术与文化
在古代,技术与艺术都指的是在劳动生产中的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科技与艺术才逐渐分化。
但随着数字高科技时代的到来,科技与艺术又有了共同生长的土壤,依托于现代数字科技与计算机技术的数字媒体技术更是与新兴数字艺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同时,数字艺术只有依赖于先进的数字技术才能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其艺术创作形式和风格才会趋于更加成熟与完美。
不论是科技还是艺术,都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写照。
因此,我认为科技与艺术的灵魂都根植于人类社会所积累的宝贵财富―文化之中。
最高的科技,一定需要人文思想作为基本指针,才会避免人类全面彻底物化的危机或毁灭的末路。
因此,在数字高科技摇篮中诞生的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在培养学生时应注重文化的熏陶,加强学生的人文知识素养。
3.2 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数字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有一定的规模,但还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数字产业需求的是具有过硬的计算机技术,同时又具备一定艺术创意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在长远来看有利于培养市场所需求的人才。
此外,人们对数字媒体产品也越来越挑剔,数字媒体作品的创意层次和品位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在考验着作品设计与创作人才。
一件作品好不好,关键看创意好不好,创意在于赋予作品什么样的灵魂与思想,只有灵魂思想饱满充实的作品才会被人们所认可,而一件作品的灵魂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精粹的体现。
既然现代的数字艺术根植于文化而又借助于数字技术得到展现,那么在数字媒体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逐渐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加之于文化的滋养,以赋予其鲜活的思想与灵魂又未尝不可呢。
俗话说,过去的奢侈品是今天的必需品,那么今天的奢侈品也将成为明天的必需品。
在计算机发展之初,只有专业人士才能较好的掌握使用,但在今天,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日常用品了。
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字媒体技艺在作品创作,娱乐视听等各方面的发展将会越来越普遍化,运用新媒体进行创作的人将不再局限于艺术家,任何一个行业的人都有可能,所以说跨学科跨领域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那么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在于更加有利于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而且,许多杰出的艺术家,科学家等都是跨领域跨学科的人才,比如日本著名动画大师宫崎骏就拥有经济政治学的背景。
总之,我认为从长远来看,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吸收和借鉴双方各自的优势和特色,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逐渐融合的过程。
4 数字媒体技艺的人才培养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目前在学生培养方面存在一种文化涵养缺失问题。
艺术创作的内容来自于我们日常的生活之中,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起来的财富构成了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
缺失了文化的底蕴,即使再精湛的艺术,运用再好的技术,创作出的也不过是缺少灵魂的作品。
因此,在数字媒体技艺的人才培养中应重视文化修养。
另外,数字媒体技艺是在交叉学科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基础上的再次交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学生的知识分离化现象。
在教学指导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区别对待,因材施教,避免陷入培养“被复合型”人才的误区。
最后,由于缺少实践,许多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欠缺,在就业时往往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因此数字媒体技艺的人才培养应注重实践,可以创建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工作室,以及数字人才培养创新工作室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5 结语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将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未来激烈的数字信息市场的竞争中,二者通过互相吸收借鉴,取长补短以完善自身价值的体系,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在将来,数字媒体技术不再只是由理工科学生或科学家才能运用的计算机技术,而数字媒体艺术也不再是由艺术家或是对艺术感兴趣的科学家进行创作,而是将出现二者兼具的人才,即数字媒体技艺人才。
笔者认为这样的融合才真正有利于数字媒体信息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篇12: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的应用论文
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的应用论文
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的应用论文【1】
摘 要: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两者之间是相辅相依的,未来世界里,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将被人们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人类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艺术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数字化、信息化、虚拟化已成为发展的大趋势,而这一趋势是主要通过数字媒体来实现的,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应运而生。
其实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其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专业方向,但是两者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实际应用中,技术是艺术表达的最基础的软件操作,而艺术又是技术的内在表现形式,所以,这两者之间确实是分不开的。
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人机互交等方面,它通过一个虚拟的“网线”,把虚拟与现实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可以看得见的技术。
想象一下,在未来的世界里,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坐在电脑前或通过虚拟机器,便可真实的可以触摸的实现周游世界、探索发现、朋友聚会等,当然,这一切要必须通过数字媒体技术来实现。
由此可以看出,数字媒体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当前的数字媒体技术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呢?一是远程教育。
数字媒体技术已经实现“坐在家里就可以面对老师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来选择针对自身的教学;二是虚拟交易。
用户可以通过一个公平的大众认可的第三平台即可实现买卖双方的交易,方便快捷;三是电子商品。
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等,用户不必通过按键等操作方式来实现,只需用手指一点即可达到自己需求的应用;四是生活娱乐。
用户通过无线手柄连接电视等载体,实现运动、玩游戏、打电话等目的。
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它的发展趋势就是由简单的个体用户转向大众用户的互动、枯燥繁琐的操作转向个性简单化、局部的连接转向广泛的连接。
数字媒体技术也正慢慢实现真正的虚拟现实化。
数字媒体艺术是数字媒体技术产品的一个内在表现,它使产品表现为更人性化、艺术化、亲和化,它可以提供给媒体技术更多的创新思维和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数字媒体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设计方面。
如工业设计、建筑设计、艺术设计等等;二是视觉传达。
通过数字媒体技术的虚拟化,呈现在用户眼前的流动媒体平台上;三是数字摄影摄像。
现代电影离不开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它通过数字化的先进技术和机器来制作出一部完整的作品;四是数字绘画等方面。
数字绘画不同于传统的绘画艺术,它表现为更夸张的色彩和形体,非常符合现代城市人类的审美观。
数字媒体艺术以数字媒体技术为基础,将人们对艺术的理性认识和感性的.认知有机的统一,使它不仅具有技术方面的魅力,也兼顾了人们对艺术的认识。
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应用于各个领域。
如中央电视台的经典水墨广告案例,将数字技术与中国传统水墨文化结合,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感。
在比如国外的一部风靡全球的电影大作―《阿凡达》,这部电影运用了最先进的数字技术,通过强大的后期制作以及创新才实现的,这是数字媒体技术运用在电影艺术中最完美的表现,也是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完美结合,大有使人们感到真正的数字化世界的到来。
综合来说,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已然成为人们离不开的课目。
当然,如果没有人们对技术的追求和对艺术的渴望,这些是都不可能实现的。
也正是这种动力,才使得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结合得越来越像一门专业科目,也越来越完美。
参考文献:
1、王会,田士威.数字媒体研究述评[j].当代传播,
2、邓尚 论数字媒体技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现代传播.3
数字媒体技术在艺术中的应用【2】
【摘 要】以数字媒体技术为主体的各种新媒体在世界范围内火速地发展,达到历史上任何传播媒体都无法比拟的发展速度。
从视觉到视听互动,从虚实结合的交互数字媒体技术,技术的发展无时无刻不为艺术家们提供广阔的空间。
科学地认识人与技术、艺术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现阶段思考的主题,艺术家应该关注新技术带来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努力去反映自然及社会的精神文化内涵。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艺术;视听交互
以数字媒体技术为主体的各种新媒体在世界范围内火速地发展,达到历史上任何传播媒体都无法比拟的发展速度。
数字媒体技术让我们进入了一个艺术表现更加生动、互动性更加强的新时代。
视觉、触觉、听觉甚至味觉等丰富的感官体验都通过数字媒体技术进行传播,不管是在音乐艺术方面、美术与设计方面还是在戏剧影视方面都已经广泛地使用了数字媒体技术。
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从视觉到视听互动,从虚实结合的交互数字媒体技术,技术的发展无时无刻不为艺术家们提供广阔的空间。
一、视听交互艺术
数字媒体技术主要有场景美术设计、角色造型设计、游戏程序设计、影视多媒体后期处理、人机工程学等。
网络媒介的高速发展使信息的传播更加方便快捷,实现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无缝互动交流。
现在,无论是音乐艺术、美术创作、戏剧表演还是影视传媒都已经进入全民信息化技术的时代了。
(一)视觉摄影
篇13:小学学生语文素质培养论文
小学学生语文素质培养论文
一、改进小学语文教学素质培养的原则及实施方法
我国的小学教育长期存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传授,轻德育教育的不良倾向,畸轻畸重之下,学生的综合素质往往难以得到很好的发展。国内教育理论界己经注意到语文课程的德育功能。例如,赵玉厚指出:“语文学科的教育理论是由教化论、教学论、以及教导论构成的。其中,直接决定学生的生活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当属教化论系统。以小见大:小学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戏曲或散文,这些文学对生命的礼赞。丰富多彩地描画了美的人生,其感染力量能使学生得到情感的陶冶和升华。语文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学,语言文学的`背后则是人的情感世界、精神生活。根据课纲规定,现代文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占用课程时数最多的组成部分。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它应耗用80课时以上的教学计划。因此,利用好现代文阅读,就几乎掌握了小学语文教育的半壁江山。阅读教学有强大的思想教育功能,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而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是以小见大。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在讲授课文《好雪片片》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体会作者对流浪老人的衣着、外貌、睡态的刻画,以及老人把奖券装进红色塑胶套和为我扣子等细节描写,感受流浪老人在困苦的逆境中窘迫,能够勇于直面人生、积极乐观、拼搏进取的崇高精神,以及送他人以温暖的善良人性。再如讲授《哦,香雪》时,可以提示学生学习香雪登上火车时的果断执着和勇于战胜困难的拼搏进取精神。很多课文篇目,都可以体现社会对小学毕业生素质的期望的某一侧面。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在课堂中有意识地深化课文影响,把教育的目标指向受教育者本身。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素质培养的改进措施
简单直接的道德宣讲不容易引发学生共鸣,教学效果低下。并且这也会干扰语文教学本身的正常开展。要融德入文:语文教学的策略应是披文入情,以情感人,以美扬善。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的小学教育长期存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传授,轻德育教育的不良倾向,畸轻畸重之下,学生的综合素质往往难以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很多毕业生在结束学校教育、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常常因为素质能力的欠缺,职业发展不能令本人和家庭满意,并且影响到他们对企业和社会作出的贡献。
三、结论
小学学校的语文课程,应当放在素质培养的整个框架体系中,从整体着眼,协调好与专业课程的联系,做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戴云刚.小学教师课堂德育工作的探索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4(09).
[2]林金辉.小学学校德育课教学生活化路径初探[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
[3]许颖峰.浅谈小学德育课堂教学活动化[J].生物技术世界,2014(08).
[4]刘济良主编.德育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秦怀玉.职业院校语文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4.
[6]陈若君.苏霍姆林斯基阅读教学观及其启示[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44).
[7]王剑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
★ 毕业论文题目
★ 英语毕业论文题目
★ 论文题目
★ 教育管理论文选题
【浅析数字媒体技术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论文(整理13篇)】相关文章:
论文格式参考文献行距2024-02-08
一堂节外生枝的数学探究课――“探索勾股定理”教学案例2022-08-09
论文英文题目2023-10-14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选题2023-10-29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讨论文2023-10-08
英语专业教学论文题目2023-04-29
优秀大学生论文题目有哪些2022-07-16
艺术教育教学论文题目2024-01-24
教学论文研究方向2023-06-06
小学教学论文题目精选2023-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