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物理教师职业技能发展需求探析论文

时间:2022-06-04 08:55:02 物理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析物理教师职业技能发展需求探析论文(精选16篇)由网友“宝娟”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浅析物理教师职业技能发展需求探析论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浅析物理教师职业技能发展需求探析论文

篇1:浅析物理教师职业技能发展需求探析论文

浅析物理教师职业技能发展需求探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物理教师;职业技能;物理教学

论文摘要:中学物理教学技能是中学物理教学教书育人的前提。师范院校物理教学应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学生领会物理教材编写意图,熟悉物理学科特点,提高实验教学技能,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技能的分析研究很多,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项教师能力结构的研究中,提出教师的能力表现竟然有1276项之多。如果说教师职业技能是一个多维的复杂结构,那么,是否存在比较核心的能力元素呢?

目前较流行的观点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多方面的素养,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了3个方面,即专业知识、教育技能和职业精神。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大量的教学观察,发现许多学历相同、教龄相近、责任心和工作态度相似的教师,其教学效果却差异明显。这值得我们思考:影响教师成长的核心因素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有的教师比另外一些教师教学效果好?如果仅仅用教师的个体能力存在差异来解释这个问题,是远远不能令人满意的。

一、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

心理学家福勒(F.Fuller)对教师生涯各阶段所关注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教师专业成长过程的3阶段理论:①关注生存期;②关注教学情景;③关注学生的时期。他的研究表明,当一个教师开始真正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学习时,才算是教学人门了。只有真正懂得了学生,学会了和学生交流,教师才能取得成功。因为“教学过程本质上是有组织的、持续的交流活动。”

师范学院是新教师的摇篮。我们观察到,在实习期间,实习教师经常会抱怨说:“我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可中学生为什么还是不明白呢?”问题在于,物理学科有它自身的特点。只是教师讲清楚了是远远不够的,物理学习必须是学生自己弄懂了、领会了、内化了,才会解题。物理教学要取得成功,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原有知识水平。这很符合“建构主义”教育流派的教学主张。实际上,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都是能够换位思考、十分重视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教学内容的。师范生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不善于观察和研究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只是忙于按时间顺序完成教学常规内容。

观察新教师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老教师的教学活动明显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因为他清楚学生在哪些地方最可能出现障碍,以及怎样做才有助于学生克服障碍。一个成功的物理教师,他的教学水平集中反映在他对教学内容深刻的理解力和对学生接受能力的明晰洞察上。对于新教师来说,一般都缺乏对学生学习心理的`洞察力,从而教学也就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因此,笔者认为,在专业基础学识达到一定的水准以后,重视对特定学科的学习过程的研究是教师尽快人门和成长的必经之路。即便是专业基础扎实、表达能力较强的师范生,如果忽视对学生的了解,轻视对学习过程的研究,那么他的教师成长之路将会花费很长的探索时间。

二、中学物理学习过程的特点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的物理学,几乎用到了人类发明的所有思维技巧。在学习中学物理内容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也是相当多的。世界性的物理难学的根源也是因为难于降低物理学科思维的难度。唯一的出路只有在研究学习过程中去寻找对策。物理学习经常是“一听就懂,一做就错,一间就借”。发生学习障碍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前概念干扰,生活经验导致的想当然;错误观念相当顽固,不容易重新建立新概念。②消极的思维定势,墨守成规,缺乏想象力,难于理解物理模型和动态过程。③数学化使用物理公式,不考虑适应范围和适应条件。④物理本质混淆不清,缺乏比较鉴别能力。⑤不善于挖掘隐含条件,无法建立已知和未知量的联系。⑥不善于寻找等效替换方案,缺乏大胆创新意识。

物理高考的状元们在总结自己学习成功经验时,都会提及的一条共同特征是:物理学习要“见物思理、勤于思考、大胆质疑”。这对教师的教学研究很有参考价值。物理是教不会的,学生必须自己弄懂、领会、内化,才会解决物理问题。

三、中学物理教学技能发展需求

反思学习障碍产生原因和物理高考状元的学习心得,发现物理教师最有效的行为应该是:①培养和维持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②成为热爱学习的典范,在发现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等方面做出示范。③教学要突出物理方法的迁移,教给学生分析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④让学生体验成功,产生持久的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和自信心。 从培养物理教师的角度来看,我们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出具有上述行为特征的新教师。因为我们知道,教师职前培养的功效是有限的,只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步。因此,在有限的校园学习时间里,我们希望能为师范生提供合理的课程内容结构和最有价值的起点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造坚实的起飞平台。

中学物理教师在入职阶段的教学中最需要哪些帮助?笔者以个人访谈的形式,调查了近3年的物理专业毕业生的一些情况,确定新教师们最常遇到的教学问题主要有:

①物理难学,如何教会学生学习;

②如何处理学生个别差异;

③如何组织班级教学活动;

④缺乏必要的教学资源和设备;

⑤如何与家长交流和评价学生学业。

其周围同事对于新教师的教学表现,则认为最需要改进和加强的方面是:

①对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②组织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

③指导学生的学习。

上述问题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新教师所面临的困难。有必要把上述这些问题纳人学科教学的相关课程中,作为师范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专题。我们可以广泛运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学习、教学研究、教学行为评价、教案评价等等,采取多样化方式强化训练职业技能。参考上述思考,可以考虑中学物理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基本内容如下:

(1)研究中学物理课程目标,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明确“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

(2)熟悉物理学科的特点,讨论哪些内容可能成为常见的学习障碍以及怎样化解这些障碍。

(3)重视实验教学技能,培养科学态度、行为规范与科学思维习惯、科学精神。

(4)掌握激发学习兴趣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学会运用各种学习指导策略。

(5)成为热爱学习的典范,在发现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做出示范。

(6)明确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注意传递信息的方式。

(7)了解情感与教育效能的关系,能准确运用语言和体态语表达思想。

(8)能利用网络环境与多媒体技术,收集学习资源与处理教学信息。

(9)真诚接纳、尊重学生的反馈,学会解决冲突,掌握幽默的艺术。

其中要特别强调:作为教师应该深知,人是充满感情的,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在与学生进行着心灵的沟通;与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是一种教育能力。资深教师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学生喜欢一个教师,就会喜欢他所教的课程。反之亦然。所以,师范生必须掌握上述职业技能;关注自身教学技能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认真体验和反思,尽快提高从教能力。

篇2:浅析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调查论文

浅析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调查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教育教师是关系职业教育兴衰的关键,“十一五”规划以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的师资队伍建设相关文件,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20XX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鼓励以专业标准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OXX-20XX年)》也提出加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基于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总体发展形势来

看,首先在量上取得了巨大优势。当前,我国有中等职业学校(含高职院校)12 000 多所,在校生超过2 100万人,专任教师达88万余人。[1]但我国的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与国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教师理念有待进一步更新,教师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欠缺。因此,本次调研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包含了解教师专业发展认知情况,教师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态度,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等,通过了解教师内心的真实想法,反映出其专业发展需求,从而对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网络调查法并辅之以访谈的方式进行,对全国15个省份的多所中职学校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 670份。调研对象主要以之前参加过国培的老师为主,进行跟踪调查培训效果。调研前期,根据教师职称和年龄结构的不同,采取电话约访形式,初步了解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在培训上的需求以及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认知情况。在掌握教师基本情况后,进行问卷整体结构的设计,并在部分老师试测基础上调整问卷结构,最终完善问卷。新修订的问卷包括教师职称、学历、毕业院校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等级等四个维度。经过试测和多次修改,最终确定问卷题目共 46 道,其中填空题 7 道,排序题 6 道,单选题 33道,题型丰富,题量适中,能较好地反映出调查对象的意见与看法。本文中呈现的分析数据图表均来自问卷星软件自动生成。数据来源广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从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来看,职称是中级及以上的占 61.95%,学历是本科的占 70.98%,研究生学历占27.76%,拥有的职业资格证书等级是高级及以上者占54.62%。可见,约有一半以上的调研对象专业化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熟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比较符合研究要求,对统计结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调研及分析

(一)教师能力需求调研

1. 在教师专业能力方面,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最为重要。教师专业发展即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技能、丰富专业情意等方面的专业成长过程,是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目标达成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调查数据,专业能力需求排在第一位的是专业知识,所占平均分值为6.94;第二位是专业技能(6.72),第三位是课程与教学知识(5.14),第四位是学生管理(4.39),而行企业知识和企业实践经历得分相对较低(4.03和3.90)。由此可见,大多数中职教师认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最为重要,希望通过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促进职校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2. 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师德和专业理

念所占比重最大。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是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表现之一。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知,就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而言,师德和专业理念占据首位,平均得分为5.98,其次是涉及具体实施层面的教学方法(4.90)、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4.57),而教学评价(3.66)和管理学生(3.63)等环节得分较低。教师的专业发展包含外部环境动力和内部动力,师德和专业理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力之一。20XX年,教育部颁布《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该标准体系将教师的师德和专业理念作为考察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维度之一。可知,教师的师德和专业理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与灵魂。其次,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特殊教育,要求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教育实践能力,因此,教学实践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应用是否恰当。

(二)教师专业发展认知情况调研

1.制约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多。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生源的不断增多,中职教师师资队伍发展得以不断壮大,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众多阻碍教师发展的因素。通过对调查数据分析可知,教师反应工作量大而工资待遇低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平均得分是7,第二位是中职学生难教难管(6.63),第三位是中职教师这个职业缺乏荣誉感(6.05)。此外,还有反应中职学校教师评职称评的比较慢(4.47),学校内部人员非教学人员冗余(4.37)等,可见,影响中职教师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方面在于学校各领导部门缺乏有效管理机制,从教师自身层面来看,教师对自我专业发展动力不足,对中职教师这个岗位尚缺乏认同。

2.教师对教师专业标准的认识有待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中职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专业标准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认识的基本准则。深刻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和内涵,对于中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起着特别重要的指导作用。据调查数据显示,62.39%的教师表示知道该文件的颁布,而有37.61%的被调查教师称不知道该文件的颁布。由此可见,部分地区或学校没有把国家颁布的政策文件及时下达给一线老师,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缺乏对政策文件的关注,不清楚教师专业标准的内涵,没有以此为基准进行规范教育教学工作。因此,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3. 在提高专业能力途径方面,主要以平时自学、教学中反思和参与培训为主。寻找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教师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参照调研情况,将中职教师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主要途径总结为以下五项:(1)依靠平时自学和教学中不断反思;(2)参与各种培训;(3)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企业或社会实践;(4)依靠学校调研活动或参与专业建设;(5)参与各种竞赛或比赛。调研结果表明,有44.33%的人表示依靠平时自学和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来提高;其次,参与各种培训的老师有 183 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7.31%。而依靠学校教研活动或参与专业建设等途径的人数只有36人,占总人数的5.37%。可见,绝大多数教师主要依靠结合教学实践反思挖掘自身不足,积极参与培训等途径提高专业能力,教师们有一个积极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但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和学校教研活动途径比例较低,可见,学校在组织教师培训方面的工作还不够完善,而且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程度不高,教学自主性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4. 教师对“双师型”的认定态度积极。“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特殊要求,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但目前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依旧匮乏,与地方颁布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件中20XX年要求达到的50%的标准相差甚远。通过调查,了解教师对“双师型”教师的态度,将有利于中职教师认清自我定位,提高内驱力,以便优化调整专任教师的结构比例。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教师表示赞成该“双师型”教师评定方法,只有不到20%的少部分教师态度比较冷漠,认为无所谓(11%)或反对(5%)该做法。可见,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双师型”教师对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并能够按照国家政策文件的要求,严格规范自己的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工作。

(三)教师学历提高需求途径调研

1.在职教师参加研究生教育需求及方向。中职硕士学位工作自开始试办以来,至今已有十余年时历程。中职硕士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及未来一定时期提高中职师资队伍学历水平和业务能力水平的有效形式。[2]一方面,为顺应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来看,迫切需要中职硕士学位培养这一推动力量;另一方面,中职学校教师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的不合理与“双师型”教师匮乏等现状都对中职教师要求攻读硕士学位提出了迫切要求。在被调查教师中,有 306 人占总人数的45.67%的教师表示愿意选择所学或所教专业的专业硕士,如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等就读。44.63%的老师支持就读即将试行的在教育硕士下增设的职业技术教育硕士。只有不到10%的教师选择面向普通中小学的教育硕士或其他。可见,大多数老师希望接受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教育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并对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的开设持积极态度。

2.职教硕士应重点突出教育学与专业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内容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杭州召开的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国际会议上提出职业技术教育硕士,这是针对职业教育设置的一种新型学位制度。从开始,国家学位办在教育硕士下增设和试行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毕业时授予教育硕士学位。合理的教学内容的设置能够使该硕士类型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通过调研了解到,一半左右的教师认为,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教育应重点突出教育学与专业结合的专业教学方法,其次,33.43%的教师认为,所教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要重点突出,其他老师认为,应重视以心理学为基础的学生管理和指导以及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由此可见,大多数老师认为,职业技术教育硕士应该依托教育学专业理论,探究教育学如何与专业结合,提高专业课的教学效率,是攻读硕士学位应该有针对性提高的重要一点。此外,中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是教师们学历和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因此,也很重视对自己所教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拔高。

(四)对教师聘任制度的看法及态度调研

1.中职学校聘任教师有必要建立严格的管理体制。教师资格制度是实施教师职务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的前提。但随着教育形势的改变,现有的教师资格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3]因此,教育部率先对普通教育的教师资格制度作出了改革,重新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对中小学新进教师实行“国标、省考、省用、校聘”管理体制。那么中等职业学校是否也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呢?调查发现,有超过 60%的教师支持这一做法,认为中职教师在聘任教师时,有必要对教师准入严格把关。只有20%左右的老师持消极态度,认为中职学校没必要引用这一套管理体制。还有11.91%的老师保持中立态度,认为无所谓。

2.大多数老师支持新进教师要有企业实践经验。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特殊教育,培养目标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要求相对较高。教育部规定学校新招聘的专业教师若没有企业实践经历,要求必须有至少半年的时间到企业实践后才能上岗,针对这一政策的可行性,我们做了相关调研。数据发现,调查教师中 90%左右的教师表示支持这一政策,只有不到4%的教师认为没必要。由此说明,多数教师比较认同企业实践经验有助于专业教师能力的提升。3.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的原因分析。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老师认同去企业参与实践,一方面能够接触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以便培养出的学生更好与社会接轨;另一方面,将自身的技术研发成果运用到实践生活中去,发挥实用价值。因此,教育部在出台文件规定,专业教师必须每两年到企业实践两个月,但现在许多学校落实不到位,我们对该问题进行了调研。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1)企业不接收或到了企业也没有实践岗位;(2)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3)学校缺乏相关的激励政策;(4)到企业实践所需费用落实不了。由此可见,学校和企业的有效合作是教师深入企业实践的前提保障。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其目标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4]接收教师进入企业内部,意味着他们要提供实训场地,投入人力物力对教师进行培训,而由于校企合作尚未形成有效机制,企业参与教师培养的动力不足,并非将企业本质文化和先进技术展现给外人,导致教师即使进入企业也学不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中职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加上中职生难管难教,教师按照教学进度计划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就已经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除此之外,抽不出完整时间去企业实践,这些都是制约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结论与建议

1.教师培训要突出企业实践。

教育部在20发布文件,提出“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这是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加强职教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5]目前中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薄弱点在于针对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上存在不足。因此,为有效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全国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或职业技术教育示范培训院校应起带头作用,在开展教师培训时,要积极吸收企业专家或技术能手,合理充分利用“基地+企业”资源,增加实践培训课时,引导培训教师切身参与实践活动,教师反过来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学实践。定期指派教师去企业里参与一线实践,了解企业生产工序,产业发展趋势,学习所教专业在企业实践运用中的“四新”内容。

2.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教师的教学效果不仅需要外部同行的评价,更需要进行经常性、系统化地自我反思。实践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促进实践教学经验的理性化,提高教学的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6]教师基于丰厚的理论基础,如果能够将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逐一进行归因分析,与经验丰富的学科专家探讨教学方法的适切性,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段,将有助于更新教学观念,促进教师自主专业发展,逐渐由一名“教书匠”向“专业的教育家”“研究型专家”改变。

3.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相关制度标准。当前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的考察标准缺乏职教特色,存在延续普通教师考核方式,建议聘任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时要侧重专业技能的考核。完善教师的职称评聘制度,并且薪资的级别划分、职称的评聘与教师的继续教育挂钩,使持有高学历和高级别职业资格证书者享受到这种优惠,提升中职教师继续学习的积极性,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学位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拓宽专业发展道路。

篇3: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各地普遍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并且聘请知名专家举办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活动。但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很强的主体性色彩,在专家引领的同时需要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才能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本文认为,在引入专家培训促进教师发展时应注意培训方式及内容的设计,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培训的有效性;专家的引领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教师必须对专家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独立思考;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之后应该进行反思,以达到教学创新预期。

一、影响基层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作为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基层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才能跟上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从广大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目前在专业发展方面的实际实际看,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发展。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教师外出交流的机会少。由于受经费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很难走出校门,走出本地区去学习,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师,有的教师从教二十余年还从没有参加过县里组织的教学研讨会,更不用说到外地学习取经了。教师长年囿于学校的小天地中,难以撼动自己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模式,对实施教学改革缺乏外围信息的支撑,难免会出现夜郎自大的现象,更有闭门造车之嫌。

第二,教学压力大,学习时间受限。在与教师们座谈中,我们了解到学校主人制度中学生的考试成绩占毕生相当大,教师们感到教学压力很大,总担心学生成绩上不去,担心被平行班比下去。所以,教师的主要精力用于千方百计抓考试成绩,越抓越死,学生学习成绩反而进步不大,越是进步不大,教师抓得越紧——这样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通过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学改革从而促进教学效益提高的途径便被弃置,影响了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动力。

第三,组织有限的培训活动,难以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每年都有地市级培训、县区级培训若干次,但是仍然无法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层次越高的培训,受训的面也就越窄;一方面培训的内容并不连贯,培训效果受到影响。这样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是暂时的而不能持久,是零星的而不能系统化。教师专业发展除专业引领外,更需要系统的培训来支持。

第四,对专业发展的认识不够。与专业发展给教师带来的提高是综合性的,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促进虽是持久的但也并非立竿见影,不如教师紧抓一阵来得效益高,因此许多教师认为专业发展提高的是自身,对学生的影响已经次之,对专业学习与发展显得热情不足。譬如要求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教师们就觉得很累,并且对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成效慢。这就好比翻越山头一样,大家习惯了从山上的羊肠小道走,年复一年,不觉得累,也不觉得繁琐,但要让他们打一条隧道,可能一年两年完不成任务,效益一时难以显现,大家就不愿去做。因此,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认识不足,影响了其主动发展的积极性。

从以上几种因素的分析来看,前三条基本上属于外部因素,而第四条恰恰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教师自身的需要是其实现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使教师认识到位,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大提高,大飞跃。

二、设计专家引领模式,促进教师理论提升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专家的引领是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没有专家的引领,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和带动,一线教师则难以突破多年教学经验累筑起来的藩篱,专业发展的预期往往落空。但是,我们必须要弄清楚的一点是专家的理论引领并不能解决教师的所有实践问题,至少是不能圆满地解决所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在弄清楚专家引领的作用的前提下,认真设计专家引领的模式,让一线教师能够获得最大的帮助。

当前活跃在教师培训领域中的许多专家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与探索很深入,但由于职业的缘故多远离基础教育教学一线,因此理论造诣往往高于对实践的理解。因此,引入专家培训的作用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开阔一线教师的理论视野,使一线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到当前教育理论前沿的基本情况,强化教师的理论素养,使其把握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在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的实践中不至于走偏方向;二是通过这些走南闯北的专家让教师了解全国各地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从面对自身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情况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评价,从而使教师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自己目前需要研究和突破的关键问题。

基于上述专家引领的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在设计教师集中培训方案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专家队伍的阵容要有层次性。每次培训纯理论层面的专家培训要占整体内容的四分之一左右,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较好找培训内容应设计为二分之一,实践探索方面的内容占四分之一左右。这样就能够使教师既能很好的消化理论,真正达到引领的目的,同时实践探索的案例又能给教师的实践创造提供一个基本的蓝本,使教师在这个蓝本的启发下进一步拓展创造的空间,达到培训促进教师理论提升和专业发展的效果。

二是要了解教师的需要。在组织培训前要进行充分的调研,了解一线教师专业发展中急需解决又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这样能够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

三是培训主题要明确。每一次集中培训都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围绕主题确定培训的基本内容和方案。在聘请专家时,我们要将培训设计解决和要突破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告诉专家,并与专家协商培训的基本方式,优化培训的过程。同时要协调不同层次培训者,使他们的培训做到前后呼应,尽最大可能地放大培训的成果。

三、引导教师独立思考,促进教师实践能力

许多教师把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当作职业生涯,而非专业生涯,因此其教育教学工作往往被“降低为机械的习惯,降低为虚伪的、半心半意的例行公事”。①而要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就要首先改变这种职业观念,进一步“将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增添探索的、发现的`快乐,使自己的生命和才智在为事业奉献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②实际上,在这些教师中并非是大多数人一开始就出现了职业模式化倦怠,而是因为他们缺少引领,缺少独立的思考,缺少思考和研究的方法,才导致他们的教学成为“职业”而不是“事业”,成为“工作”而不是“艺术”。因此,我们在探索教师专业发展道路的问题,绝不能忽视教师是实现其专业发展的主体,必须调协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我们实施对其不断引领的同时,要引导和鼓励教师不唯上,不唯专家,要对教育教学更多地进行独立的思考,在思考中发现教育教学的乐趣和终极价值。

一是教师必须要学会理论思考。任何一种理论无论如何自圆其说,都与教师个人的教学实践存在距离,只有老师消化了理论的精髓并渗透到实践中去,才能说是理论与实践得到了较好的结合。但是,对于专家的前沿性理论,教师不是亦步亦趋地照搬,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在实践中进行实验与探索——这就需要教师在学习、接受的同时必须加上自主地独立的思考,从自己所理解的透彻的那一点入手,指导自己的实践。另外,并非所有的理论都是完善的,没有一丝缺陷的,如果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在实践探索中发现理论的缺陷并进行了弥补,我们才能说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做到了这一点,教师自身也就从职业教师变成了具有“专业发展”能力的教师。

二是要对教材与教学环节作独立思考。教材是教学的辅助性材料,特别是新课改以来教材的地位已经从教学的“圣经”转变为教学的一种基本资源,仅是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一种参考样本。因此,要使教学改革取得重大的突破,还需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首先从对教材的崇拜中走出来,从研究者、使用者的角度来审视教材,取舍和改造教学内容。另外,许多教师都观摩了许多名师的课堂教学,我认为一个能够实现自我专业发展的教师最重要的不是模仿其教学过程,而是要揣摩其所以然,把握隐藏在其教学行为背后的理论精髓,才能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但是,没有对别人课堂教学环节设计、教学具体行为的独立地批判性思索,是难以达到促进专业发展的目的的。

四、经常性地进行总结反思,促进教学创新

学习他人的经验是一个方面,还有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经常性的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具体地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反思,才能真正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才能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找到新的发展点和突破点。

首先,要充分认识自我总结反思的重要性。“只有那些善于施行‘自我更新’取向专业发展、具有较强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教师才会较多地关注自己的专业发展”,其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莫过于“可提高教师对自我专业发展的反省认知,或者说教师专业发展反思意识与能力”。③从教育评价学的角度来看,能够及时反思和总结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很重要的一种评价方式,也是一种成效显著的评价活动,因为这种反思直接来源于自身的批判性思考,所掌握的进行评价所需要的信息是任何一种他评的方式所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如果是为了自身的专业发展,而不是为了教师间那种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横向评比,我们不用担心这种自评会有虚假的成份存在,他们的反思和自评没有任何功利,除自身发展之外。

其次,要从过程性和阶段性两个方面进行反思。教育评价学认为,评价的类型主要有形成(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过程或某个阶段的总体评价)两大类④。这两种评价所承担的功能不同,一种是在过程中及时对自己的发展进程进行矫正和完善,一种是分阶段进行总结,集中把握一个阶段的发展情况。反思属于评价的范畴,是自我评价的重要方式和方法。教师对自身进行过程性反思,可以及时发现自己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及时改进,促进教学进程趋向更加完善,从而实现教师平时的量变式发展和进步。总结性反思可以以半学期或半学年进行一次,着力对自己在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作所为进行综合考察,得出发展的经验,集中认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下一步的发展找到突破口,从而实现专业发展的新飞跃。

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自身评职称,也不是为了在短期内取得更高一些教学分数,而是实现教学实践活动的创新,实现教育的整体创新,使之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教育为日益发展的国家和社会培养和提供更多有用人才的要求——这应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高层次目标。因此,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是教育面临的一个长期的重要的而且是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教育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一项重要课题。

篇4:需求引领之下的分工发展论文

需求引领之下的分工发展论文

分工理论中似乎也对私有权的问题不够重视。事实上,在不同私有权者之间的分工并不一定能造成效率的提高,比如农民和工人。如果都是私有权者,农民将占有绝对的控制交易权力,可以将交易价格推至价格区间的对方低限上,因为农民可以不使用机器,但是工人不可能不吃粮。这种在不同的所有者之间的分工,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大脑之间的分工。当事情在两个所有者之间进行的时候,就有一个所有权问题存在,也就是说有交易存在,那么就会产生交易费用。

而企业内部的分工问题就不涉及到私有权问题,它是在一个所有者领地之内进行的分工。员工的劳动服务在企业内部的安排,实际上是厂商对自己以及购买的劳动的使用,是在使用他自己的东西。这种分工就像一个人的左手和右手、手和脚之间的分工一样,都隶属于大脑指挥。是一个大脑对自己所属工具的分类使用。由于不涉及到私有权问题,因此也就没有交易和交易费用。

事实证明,两个“脑袋”之间的分工由于强调了私有权的不可侵犯性从而导致的是制约作用的扩大;而两个手的分工才会导致效率的提高。其中原因就是信息传递问题和权力制衡的存在。一个脑袋没有信息传递的障碍和信息衰减问题,而两个脑袋就存在这个问题。脑袋越多,信息传递层次越多,失真和衰减就越严重。

以此看来,平行的扁平管理结构并不见得像现代管理学中所认为的那样,比垂直领导的效率高。在垂直结构当中,上级对下级的指挥是权威的、绝对的,信息的接收和执行是绝对的,下级不具有是否接收和执行的考虑选择权力;而在扁平的结构当中,相互之间不具有上下级关系,形成权力制衡从而导致信息传递不畅。

虽然生产规模扩大不一定导致分工进行,而市场规模的确限制了分工。但是,人们往往注意市场规模的总体无限扩展性,而忽略了市场规模的微观结构方面。事实上,这种忽略仅仅是经济学理论方面的,而时时刻刻紧盯着需求变化的制造业厂商早已注意到了这种趋势。我的一个同学国内在某大汽车厂的总装线上当生产部经理,他最近忙活的事情就是建立一条柔性装配线,这条装配线上同时组装的不是单一型号的汽车,而是许多种不同型号、颜色的汽车同时在装配,这样一来,如何组织生产解决物流问题就是一个大问题了。汽车业为何要进行这种工艺改造?当然是市场需求使然。人们的非必要需求是五花八门的,而且在强调人性自由和个性的今天,人们有意识地在避免雷同消费而要彰显自己的特点。在衣食无忧的时候人们更是如此。这种追求个性的消费趋势当然是在衣食无忧的时候的表现,既然衣食无忧了,为了张扬个性,自然就对价格的容忍力更好,不再一味追求价廉了。比如名人到时装店里定制服装。这就和以降低价格来扩展有效需求规模的思路完全不同了。

当自行车还是“三大件”之一的时候,全中国的自行车几乎是一个款式和统一的黑色外观,但是,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就有不同造型尤其是不同颜色的自行车开始上市了。我在八十年代自行车行业的一次涂装专业会议上提出自行车整车厂要搞“柔性涂装线”,指出自行车行业的未来是“得涂装者得天下”,还因此获得了这次会议的论文一等奖。而今,遍布全国的自行车总装厂都自设涂装线,而且涂装线几乎都是柔性化的工艺配置了。说穿了,所谓“柔性涂装”就是将传统但灵活的手工喷涂作为主要的工序纳入涂装流水线中。

这个消费社会的进步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个性需求逐渐取代单一雷同消费。这种消费微观状态变化的结果即大的订单日益减少而变成一个订单包含的品种迅速增加,就是工厂开始改造单一高速生产线而改建柔性的生产线了。工厂为接收小订单而进行的努力导致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变成单机生产甚至手工生产。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我们的商店里讲糖卖一块儿布卖一尺针卖一根,但是那都是相同的东西的分割,而今竞争使得厂商对独一无二的消费需求也开始注意了。深圳一家外资厂做一种印有NFL(美国橄榄球协会)标志的便携旅游产品,有时一个一万多件产品的订单上面就有几百个不同的品种,最多的一千多件,少的仅仅1件。其使用的原料颜色、配印的logo都各不相同,当然内外包装也不相同。而下游的合作厂家如印刷厂、纸箱厂、布料厂等等也都不得不跟随这个极其零杂的订单一块行动。

分工的目的当然是提高效率。所谓效率可以简单理解为生产效率,但是,要不要这个生产效率取决于市场容量,厂商当然不希望产品高效生产出来而高效地积压在自己的仓库里。这就是说,分工即便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效率,也是有前提条件的,即一定的市场规模。现在消费观念的变化,使得工厂工艺分工的思路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因为不再具有任凭分工发展的市场存在,市场细分可能变得越来越小,尽管宏观的市场规模在扩大。

需求多样化带来的市场规模的这种运动方式,使得中小企业有了生存的理由和空间。这就和前面所说的最终趋向垄断生产完全项背了。由于需求多样化的发展,一些产品并不需要庞大的生产线,一些订单仅仅可以满足小型的生产设备的开工而无法达到大规模流水线开工的最低起点。因此,上面提到的柔性生产工艺就得到日益发展。比如,小型的手动、半自动或自动印刷机,可以承接小批量的印刷品订单,而进口的大型四色印刷机却望“小”兴叹;再比如,电脑控制的自动刺绣设备,可以搬进民房进行单机作业,专门承接某些客户的小批量订单;又比如,由于新产品开发呈现爆炸性趋势,各种各样的打板房应运而生,专门照单制作样品;高档服装行业几乎都是柔性生产,面向单一的客户制作独一无二的产品;一些家具产品也是按照客户特殊要求进行加工,根本谈不上批量;中餐酒店里的饭菜加工,尽管厨具现代化程度很高如用电冰箱煤气灶微波炉等等,但是依然无法丢弃传统的一厨一勺的操作方式……

必要需求多属于本能性的,大家自然差异不大,谈不上多少个性。但是非必要的需求却是彰显个性的最好手段,突出自己避免雷同,是现代人追求个性自由的表现。人性向着日益自由的方向发展,必然要表现在非必要需求的多样性方面。

因此,分工的发展不是一个单一方向和无限度的,而是反复和有限度的。如果认为以往的分工和信息不对称有关的话,那么,就日常产品的制造技术来说,个人的信息接受能力和处理能力是在日益增强,彼此之间的水平差异是在日益缩小,也就是说个人可以跨越不同工种的能力在日益增强,这样就表现出不同工种在同一个劳动者身上的集成,出现“反分工”现象,一个人就是一个多工艺的加工中心,从设计产品到自己动手进行全程制造。

需求多样化对制造业的这种深刻影响和对中小企业生产空间的拓展,就使得我们前面提到的垄断趋势得到遏制,因为垄断是大资本行为,而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制造不需要庞大的规模。因此,考虑分工和市场规模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到总的市场规模和具体的市场结构,不能将市场的总体扩大(需求序列增长、总交易金额增加)看作是单一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故而,既有一天录制几十万张的光盘生产线,也有只烧制一个碟片的烧碟店存在。

当然,大规模生产依然具有自己的优势和适应领域,毕竟小规模生产的费用较高,而厂商总是力图减少费用的。比如制造业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尽管考虑到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但是尽量将产品设计成积木式结构,这样一来,就可以使得部件标准化,而通过不同的组合搭配方式形成款式不同的产品,既满足了消费的多样性,又照顾了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再比如各种连接件如螺钉螺帽铆钉轴承弹簧电子元件集成芯片等等都可以保持其大规模生产形式。

如果大家对工业产品制造不熟悉,可以留意一下街头的小面馆,有时候你可能发现,店家会有意识拖延你的一碗馄饨,他只不过是希望还有一位要吃馄饨的客人好两碗一块煮。

这种两碗馄饨一起煮的做法,在工业技术上叫做“加工中心”,所谓加工中心,就是同一种工艺的集中布局,是按照工艺种类的横向分割思想设厂,而不是按照产品种类纵向分割思想设厂。这些“加工中心”式企业,目标瞄准的不是某一种产品而是所有产品当中需要的某一种工艺。比如印刷厂,它不是书本商品的生产企业,一切需要印刷的东西它都可以考虑;比如电镀厂,它什么产品都愿意镀,只要电镀槽可以通过;比如焊接修理铺,任何需要焊接的东西都可以找他;比如缝纫铺,它不光是制造某一款服装的……

就这种情况来说,某一个工艺技术可以作为一个行业从传统的以商品为中心的企业当中分离出来,的'确是依赖于市场规模的。也正因为如此,大规模生产某一产品的企业,由于自身产量规模庞大,任何一个工序的生产量都足以支持建立一个“加工中心”,因此,就会自己建立归属自己所有的加工中心――“车间”。只有达到一定产量规模的制造企业,才会建立自己的加工中心“车间”。一个大的制造企业就是由一系列所有权归属老板一人的“加工中心”组成的。而单独私有权的加工中心,面对的是产量不足以、或者无能力建立自己的加工中心的中小“散客”。

服务可以作为一种商品,这已是共识。劳动就是一种服务,而劳动需要技能,或者说,劳动服务提供的就是一种技术。由企业内部的“车间”到独立产权的“加工中心”,其实就是将工艺技术当作一种服务商品进行开发的思路。“加工中心”式企业之所以可以办起来,当然是作为商品的技术要有市场才行,而不足以或无能力建立自己“车间”的生产者就是这个市场。

有时,技术形态本身也被商品化了。比如是机械化生产还是手工生产,已经不是人们单独从效率上考量的问题了,而是从文化蕴涵上考虑的对象了。一项技术的发展,如果仅仅带来的是生产效率的提高,而泯灭的是传统手艺的文化蕴涵,可能就不会得到普及。

我在粮票还流通的年代路过北京,那时北京的餐馆还是寥若星辰,一日只卖三餐过时不候。在北京站西北角对面有一个餐馆,门口放着牌子上书“机制水饺”,包饺子的机器就架在大锅的边上,现包现煮现卖,食客排着长队,座位都要排队等候。当时,这种机器包制的饺子还是少见,看着自己前面的长队就想,以后的人们可能再也不需要麻烦一个个手工包饺子了,用机器就可以了,如果是人手包饺子,该等到何时才能吃上啊。但是,现在卖饺子的餐馆,几乎全都声明自己的水饺是“手工制作”。有些饺子店,包饺子的师傅沿着大案板站了十几个,店家也不去考虑买一台包饺子机――卖的就是手艺。

此类例子大家还熟悉的如手表,瑞士的手工制造的机械表不仅没有消失和为计时更精准的石英表替代,而且还越卖越好。许多商品,标榜传统工艺、祖传工艺、民间手艺等等已经成为需求越来越个性化时代里商家一个推销策略了,庞大的工艺品市场尤其如此。

无论生产方式及分工如何发展,我们都应该知道,引领其方向的是人们的需求,必要需求保障的日益增强和以此为基础展开的色彩缤纷的非必要需求,就决定了生产方式和分工的发展。

在这个帖子结束的时候赠送一个从一位小朋友那儿听来的故事,或许可以给经济学人思考分工、效率、规模这个系列问题带来一点思考的启迪:

一个美国人到非洲某部落里采购民间工艺制品,看中了一个土著人手工编制的草垫,便开始和土著人谈价格。美国人问一个多少钱,土著人给出价格。美国人问一百个多少钱?土著人还说是那个价格。美国人问壹千个多少钱?土著人还是老价格。美国人不满地说我要一万个,这么多量你就不能便宜一些?土著人出乎意料地说“不做”。美国人费解地问:为什么?土著人恼怒地回答说:编一个都够烦人了,编一万个还不把人烦死?你来编一万个试试?我不涨价就行了,还要降价?

篇5:基于教师现实困境的需求的论文

基于教师现实困境的需求的论文

一、困境1:教师工作性质的颠覆

没有人否认,教师绝对属于脑力劳动行列,语文教师自然也如此。但我们留心语文教师工作的现状,却发现事实与此大相径庭。让我们来计算一个中等强度语文教师的工作量,假设他教一个班语文,50名学生。那么他每天要批改50本课堂作业,50本家庭作业。假定每天每本作业量为300字,他每天要批改3万字的作业。再假定他每两周给学生布置写一次大作文,每周一次小练笔,他又要在每周看3万字的作文,而且还要写出批语。当然,这只是这个语文老师工作的一部分,他还要备课(包括制作课件、准备教学资源)、给后进学生辅导、进行家校联系、组织语文实践活动。教学完成,还有教学反思。如果只承担一个班的语文教学,他一般会兼任班主任,那么,清洁、纪律、心理、健康、甚至文艺等活动也必须要参与。

无数的语文老师将时间耗费在这些必须存在又不出成果的日常事务上,他们没有时间反思,没有时间思考,因为每天都在连轴转,因为每天都被无数的事拖着走,永远也干不完,直到退休。这样,对于备课、了解学生心理、规划自身专业发展等事情就只能蜻蜓点水,得过且过,自然没有效益,自然陷入越忙越没有成就感的'怪圈,天长日久,职业懈怠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困境2:教师职业精神的曲解

从古至今,我们总将教师的职业精神定位为奉献。社会对教师的赞誉大多是辛勤的园丁、到死丝方尽的春蚕、甘为基石的人梯几类。老师习惯了只讲付出,不讲回报,并且自得其乐。但这只是一种假象。如果教师只是奉献,不讲索取,自然也换不来自己的专业进步和成熟,又怎么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呢。起码来讲,教师的职业精神不仅是奉献,还包括专业的不断发展。如果要更好地为学生奉献,教师必须时刻把握发展的趋势,掌握自己所处时代的教育技能,在某一专业领域有自己的话语权和示范优势。

三、语文教师需要学习管理

教师面对的是群体,如果仅仅是想对这个群体作出示范,那么身后就被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拖着,必然很累。如果老师能够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组织发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技能基础,给予他们相应的学习任务,再让他们去示范,或者引领,一个学习组织里就有了无数的老师,也有了无数的管理者。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学习管理,就是要把渴望学习语文的学生个体激活,让他们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磨合,具备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从而解放老师自己,使语文教师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思考,用于反思,用于设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6:体育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研究论文

体育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研究论文

1.体育师范专业学生教学技能评价体系构建

体育教育专业不同于其它专业教师,其教师职业技能的评价包括教师基础技能评价和专业技能评价。

1.1体育师范专业教师基础技能评价体系

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和各种教学手段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备的本领,教师基础技能评价内容有:教师仪表风范评价、教学组织技能评价、普通话与口语能力评价、教师常用文体写作能力评价、书写技能评价、班主任工作技能评价、教学研究能力评价等。

1.2体育专业师范生专业技能评价体系

专业技能评价有身体素质评价和专项技能评价。

1.2.1身体素质评价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劳动和日常活动中,在中枢神经调节下,各器官系统功能的综合表现,如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机体能力。身体素质的强弱,是衡量一个人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体育教师所具备的重要条件。身体素质评价包括速度素质评价、力量素质评价、耐力素质评价、柔韧素质评价、灵敏素质评价。

1.2.2专项技能评价体系

体育专业项目比较多,但目前在师范院校开设的项目主要有球类、田径类、民族传统体育类、体操类、新生时尚项目类等。球类可分为: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网球等;田径类可分为:不同距离的跑、跳跃、投掷等项目;民族传统体育类有:套路、散打、舞龙、舞狮类等等;体操类有:健美操、艺术体操、竞技体操等;新生时尚项目类有:体育舞蹈、轮滑、高尔夫等。不同的运动项目的专项技能的评价方法和手段也不尽相同,本文将不再一一描述。

2.体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评价的建议

2.1评价内容全面

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评价内容应符合该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应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内容要多样化。评价的内容应包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操作方面。理论知识应涵盖教师技能基础理论知识和体育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有教师基础技能和体育教师专业技能等方面内容。同时还要注重学生非学业内容的评价,关心学生的某些特长,并给予正确的评价。评价内容也不要拘泥于某一形式,可以从学生的作业、小论文、学习笔记、课堂表现等方面都成为评价内容的一部分。体育专业学生参加比赛的'机会较多,学校也可以将学生的比赛成绩纳入学生评价体系。还可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作为评价内容,让学生把自己最有创意和心得的个人作品呈现出来,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

2.2评价方法多样

传统量化评价往往把复杂的学习活动加以简单化、模式化,把学生抽象成一组组僵硬的数字,学生无法在学习中获得的乐趣,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要打破传统的评价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手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可采用分散考试的方法,将学生的作业、小论文、读书笔记、课堂表现、实验成绩、比赛结果、技能操作等与期末考试结合起来评价。在评价时注重评价主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从多个角度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可以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以及老师对学生的评价等等方法。学生通过参与评价,与学生、老师进行交流,可以主动检查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改进完善不足之处,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3教学评价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强调个性教育是新时代的一种教育理念,个性教育注重学生主体发展和潜能的发挥,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教师职业技能评价要关注学生兴趣爱好、个性品质、专业学习情况等个别差异,使评价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学评价中也一定要考虑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学生的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项目和方式。在体育专业学生中,有的学生来自体育学校,从小从事体育运动,运动水平较高,但这些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程度较低。有的学生是全日制高中毕业,理论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但运动水平相对较薄弱。而且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专项较多(如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武术类等),且不同学生有各自的专项特长,所以在对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评价要考虑到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水平的层次性、项目特征等因素,并借助学生在兴趣、专项特长等方面优势,为不同类型的学生建立自信,了解学生在技能学习中的需求、促进体育教师职业技能的和谐发展。

篇7:教师创新物理教学论文

教师创新物理教学论文

1.教师教学创新遵循的基本原则

1.1结合各个版本的教科书进行互补

现在有很多版本的教科书,每一个版本的教科书都是编辑者对改革内容和要求的改进和创新。教科书是学习知识最好的资源,同时为学生的活动提供最基本的东西。教科书的内容更有利于教育者传授和实现教育的最真目标。教科书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每一个编写者在编写教科书时的切入方向都不同,所以表达方式应有所差异。虽然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但是这些都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和教学经验的总结。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吸收不同版本教科书的优点,结合起来,把最适合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1.2创造性的教学方案原则

新课改要求物理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促进教师职业进步。创新才是不断进步的最直接动力,教师的创新性不但表现为教学观念的变化,还表现为教学方式的调整。所以,教师应遵循创造性教学方案原则。

1.3以学生为主体性原则

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并改造自身的过程,也是推动学生自身综合能力发展变化的过程。所以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让他们自主学习,相互交流讨论,自己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并且提出相关问题进行论证。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是很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则。

2.教学创新策略

2.1科学设计教学线索和教学活动

教师要根据教材知识点进行备课及教学设计,科学设计教学线索和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设计的核心。

2.2创建优越的教学环境

现在的学校中一般的教学设施都有,如实验仪器和多媒体平台等,这些设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资源,影响他们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现代校园中,还可以通过广播与网络这样的平台交流信息。如今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学生的学习资料来源各种各样,学习效果有明显增强,但是每个学生对这些信息的理解程度和处理程度不同,所以老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在班级里,对待不同学生要根据他们自身不同性格特点及学习状况给予不同的学习关注度,在课堂中要尽量通过眼神和表情传达这样的关注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上课,提高课堂效率。

2.3把物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物理原本就来源于生活,把物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如传授离心运动这一知识点时,可以把它与骑车拐弯减速相结合,还可以把共振知识和洗衣机的震动联系起来。

2.4寻找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策略

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物理的一些独特特点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感情。如讲解物理发展的历史故事和伟大的物理学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以激励学生。教师充分挖掘这些可以利用的因素并创设相关情境,多开展相关活动,使他们产生更大的兴趣,增强对物理的学习热情。

3.结语

教学是一门值得努力的艺术,需要教育者不断创新,教师是这门艺术的终极创新者。我们必须不断进行教学创新,有效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职业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多个角度创新学科教育,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其实就在身边,自觉培养起科学精神和素养,为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8:国际贸易发展下的国内需求政策论文

国际贸易发展下的国内需求政策论文

1、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文献综述

自从经济学之父AdamSmith研究国际贸易理论的绝对优势理论问世[3],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后古典经济学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DavidRicardo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优势的贸易理论[4],完善了之前的绝对优势理论。到了新古典经济学家那里,Heckscher和Oglin则将资源禀赋的不同而引起国际贸易的理论引入国际贸易理论[5],跳出了古典贸易理论一直以技术差别作为贸易基础的思想框架。当代经济学家又从市场和生产规模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国际贸易的成因,这一理论主要贡献者有PaulKrugman等[6]。纵观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可以发现一直是从供给方面解释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从古典经济理论以技术差别作为贸易基础的优势理论,还是Heckscher和Oglin则将资源禀赋的不同作为贸易基础的禀赋理论,到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PaulKrugman的那篇以生产规模和市场不同为基础的《规模报酬递增、垄断竞争和国际贸易》,皆是如此。而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基础,价格是由供求两方面决定的。尽管从供给方面解释国际贸易的成因一直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主流,但从需求方面解释国际贸易成因的思想理论也在发展着。其中较为典型的是瑞典经济学家Linder以收入的变动作为贸易基础的贸易模型。林德的研究表明人均收入的提高会造成社会需求的转移,从而影响到国际贸易。罗尔夫韦特按特征的不同对需求进行分类,并用案例研究分析得来的实证的证据加以说明。影响需求的因素很多,收入、偏好、消费者心理等等。传统的研究主要体现以这种微观因素的不同来解释需求,进而解释国际贸易。本文将从宏观的角度,从我国总需求出发,探讨其对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

2、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内需求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概况

2.1国内需求状况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国民经济持续稳定较快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等等,都促使了我国的国内需求持续增长。从宏观的角度看,一国的年度总消费额,即国内生产总值,加上进口额,减去出口额,则可以表示一国总的消费额。假设用消费的概念表示国内的需求水平,则可以得出如图1中的宏观的国内需求的数据。可以看出:除了1993~1994年的.需求有下降外,1990~我国国内需求是一个持续稳定增长的状态:从需求水平来说,1990年是0.38154,20是2.46774,增长非常迅速。此处不考虑汇率变动等因素的影响。

2.2国际贸易状况

2.2.1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

新中国国际贸易的较快发展出现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改革开放为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建立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实现了对外贸易的大跃进。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国际贸易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对外贸易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纵然面临新的挑战,但我国在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以及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仍然逐步提高。数据显示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情况:199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持续增长,进入21世纪,伴随着中国加入WTO后,进出口总额更是增长迅速,从1990年中国对外贸易额达到0.11544亿美元,到达到1.15455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德国的第三大贸易国,实现了对外贸易的实质性增长。

2.2.2我国货物进出口额占世界货物进出口贸易比例

从整个世界国际贸易的发展看,由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腾飞,在整体经济实力上升的基础上,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在不断加大。从上个世纪末到2006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在世界经济中的比例逐年上升。

3、计量分析[7]

3.1变量选取及模型设定

如前所述,本文将从宏观的需求出发探讨一国需求如何影响其国际贸易格局。此处,我们用消费代换需求,即消费者和政府在自身条件满足情况下,需求多少即消费多少。国际贸易格局的发展选取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数据,一是进出口货物总额的增长,二是我国进出口货物占世界进出口货物总额比例的变化。进出口货物总额的增长从数量上解释了我国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进出口货物占世界进出口货物总额比例则是从比例上揭示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的增长在世界贸易中地位。即宏观国内需求分别解释进出口货物的增长和我国进出口货物占世界进出口货物总额比例的变化,分别从数量和比例上实证。模型如下:Y1i=α0+α1Xi+μi(1)Y2i=β0+β1Xi+μi(2)我们分别用Y1、Y2表示进出口货物总额的增长、我国进出口货物占世界进出口货物总额比例。用Xi表示国内宏观消费水平,即宏观需求,μi表示随机干扰项,i表示相应年份。

3.2数据说明

本文所用到数据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其中国内需求,由国内生产总值、货物进口总额、货物出口总额三个数据组成;进出口货物总额,由进口货物总额和出口货物总额组成。另外,由于原数据单位不一,本文转化为美元为基本单位。3.3模型估计本文采用Eviews统计软件对模型进行拟合。若采用简单的普通最小二乘估计对模型拟合,会出现D.W.值过小,可能导致序列相关,故本文采用广义差分法,将AR(p)作为解释变量加入原模型中,以消除序列相关;然后再进行OLS估计。所以模型将变为:Y1i=α0+α1Xi+α2AR(1)+……αnAR(n)+μi(1)Y2i=β0+β1Xi+β2AR(1)+β3AR(2)+……+βnAR(n)+μi(2)通过消除序列相关后的数据,可以得出两个模型的计量方程:Y1=-0.6163+0.9323Xi+0.8452AR(1)+μi(3)(-1.973)(7.825)(7.027)R2=0.9852DW=2.0041Y2=0.0087+0.2518Xi+1.1AR(1)-0.4838AR(2)+μi(4)(0.249)(9.428)(3.291)(-1.985)R2=0.9852DW=2.1956其中,每个方程估计参数下括号中的数字为估计量的t值。总的来说,两个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可决系数R2分别为0.9852,0.9852,并且每个解释变量的t值较大,说明统计上显著。估计结果说明模型整体上模型拟合的较好。D.W.值也分别为2.0041、2.1956,而两模型的D.W.检验较大临界值du分别为1.36、1.37,D.W.值都处在du和4-du之间,故序列相关已消除。

4、结语

本文通过1990~2006年中国国际贸易格局以及国内需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的实证分析,一方面说明1990年~2006年我国国际贸易发展迅速,一则表现为进出口货物总额的增长,一则表现为在进出口货物总额世界进出口贸易中的比例;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内需求与国际贸易有着密切联系,随着国内需求的增长,国际贸易也会相应增长,能促进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地位,优化国际贸易格局。从模型中可以看出,国内需求每增加一个单位,进出口货物总额及其在世界进出口贸易中的比例都会呈现相应增加:国内需求X每增加一个单位,进出口货物总额将会增加0.9323个单位,进出口货物占世界进出口货物总额比例将会增加0.2518个单位。本文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含义。从当前的经济形势看,由金融危机到经济危机,全球经济都在面临巨大挑战。各国政府都采取各种应对措施,扩大国内需求是各国普遍实施的经济政策之一。在看到各国内需刺激国内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相信这些刺激内需的政策同样能为本国国际贸易的格局带来优势,同时也能促进整个世界贸易经济的发展。对于应对正常经济危机,恢复本国经济及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经济意义。

篇9: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需求和政策研究论文

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需求和政策研究论文

一、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

经过几年的发展与研究,我国的“三农”已经开始步入到了自己的黄金期,农业生产的成果大幅提高,同时,农民的收入也接连增长,农村中的农业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与高度,农业科技成果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同时,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农业科技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是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不断放开。今年实施颁布了中央一号的文件,这一文件的颁布迎来了农业科技的有一个新的春天。在文件中强调指出,农业科技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公共性与基础性,这些作用都需要充分的发挥出政府的主导作用,继续加大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这一政策的制定也必将能够对农业科技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二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将显著增强。首先,由于整个农业行业正在朝着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农民朝着组织化以及农业社会化等这些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的发展正在全面转型升级等者一系列的变化与发展使得对农业科技的需求超过了以往任何的一个时期。其次,通过最近几年来大力发展各种各样的农民科技培训的相关工作,推广了大量的先进实用农业技术,这一措施显著增强了农民吸纳、并且使用科技产品的意识与能力,向科技要产量、要质量、同时要效益的氛围已经变得越来越浓了。三是农业科技发展的空间将更加广阔。农业科技不仅承担着基础农业的相关改造与提升功能,而且还不断的延伸到各个行业的触角,积极适应着农业一二三的融合与发展的要求,努力建立着从产到销的各个科研体系,努力把农业的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等等这一系列的功能都努力的纳入到农业科技的研究内容当中,研发先进的信息传递、生产管理、产品营销、文化传承和生态修复等技术,促进农业科技由单项的技术创新向复合型的集成创新改变,不断适应农业上中下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与现代农业中的“高产、优质、安全、生态、高效”等这些要求相比较而言,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未来的发展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的,主要表现为不全面、不配套、不平衡、科技支撑等引领行业发展的能力不够等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的制约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一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不完善。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科研力量与科技资源缺乏统筹,配置效率不高。科研、教育和推广部门相对独立运行,科技项目的决策和管理机制不完善,在立项方面过于强调竞争,选题偏离生产需要,弱化协作,农业科技的整体合力不强,没有形成稳定的科技投入机制。科技研发存在着“头重脚轻”现象,即研究强推广弱,上面强基层弱,农业生产得不到科技的有力支撑的现象较为普遍。二是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不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明显不足,“跟踪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还较多。如种业上,除“甬优”水稻系列品种外,其他作物上育成的品种很少,蔬菜、家禽品种主要从省外引进。农业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传统领域,对农业设施装备、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研究少,产前、产中、产后等技术集成配套明显不足,以节水、节能、节肥、节本技术为主的成系统的栽培技术还未得到普遍应用。一些重点领域技术成果还比较缺乏,单学科、单专业成果多,重大跨学科和影响全局的大成果少,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三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利用率不高。由于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条件比较薄弱,基础还不够扎实、力量也比较薄弱、农科教、产学研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农业方面的科技成果的转换率比较低。农业社会化的相关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备,农民的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人员在技术服务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对于农民的培训缺乏相关的'针对性,而且培训的对象多是老龄化,培训的内容也大多是教条化,培训过程中形式比较单一,这些都会严重的影响到科技的应用。加上农业具有一定得风险性,这一情况就会导致农民既想迫切的希望得到最新的技术,但又存在着矛盾那就是不愿意承担示范试验过程中所具有的风险,这一问题也就增加了技术推广的难度。四是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力量不足。科技创新的工作还是不能够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相关农业科技建设的队伍总量不够、结构还不够合理,同时也缺少一流的专业团队和领军的人物,在相关的技术研究与推广方面很难有重大的突破。农业的科技才人储备不足,很少有大学生愿意从事农业生产领域的工作,即使是可以引进相关的人才,留不住、发挥不了作用这一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

三、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

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领域是:注重培育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突出高效生产技术、农业种业发展、农田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生态循环技术、有害生物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两个大的方面,并在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精准技术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一)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体系建设。

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和体系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主体,必须要得到巩固和加强。一是要加快构建“一体多元”的农技推广新体系。二是要加强科技队伍建设。继续加快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要在项目、经费等科技资源的配置,以及重大项目立项、成果评价、激励措施等方面给予倾斜,建立联系沟通制度,激发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加快基层农技人员的培养,广泛开展分层分类定期培训,完善学术交流制度,继续开展“十佳”农技人员评比活动。把社会化服务农技人员纳入农技推广体系范畴,加强培训和管理。在项目支持、职称评定、社会保障、技术服务、金融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二)加快发展现代种业,科技兴农,良种先行。

一是要培育一批现代种业龙头。为了打造“育繁推一体化”的模式,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优势品种的育种能力,同时还能够培育一批具有国内行业竞争力、具有区域优势、或者是专业优势的骨干龙头的种子和种苗的企业。鼓励相关的种业企业通过入股、兼并或者是重组等形式来整合育种机构、育种人才以及育种材料等种业科技的资源利用,这样可以加速扩展规模;农业企业可以通过依靠自主研发或者是通过与与相关行业的科研单位或者是高校联合合作从而研发新品种,向使种业企业朝着育繁推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支持以育种为主要业务的科研单位通过吸引种业经营管理骨干成建制转型为种业企业。目前我国已经开始选择一批规模较大、并且成长性相对较好的种业企业,对他们加大了扶持的力度,更加着力打造了几个育种能力强、市场营销网络覆盖全、生产与加工技术先进、并且又服务到位的现代化的种业集团。

二是要推出一批优势新品种。在“十二五”计划期间,我国就已经将重点定在了研发“甬优”这一系列的杂交水稻、肉鸡和生猪等这些优势品种上面,通过与一批育种与示范创新的平台,加快了优势两种的推广与选育的工作进程。争取到“十二五”末,努力培育出具有五个以上的重大应用前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国家级的审定新品种。“甬优”力争到“十二五”末,培育出5个以上具有这一系列的杂交水稻争取通过得到三个组合国家的审定,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审定新品种。“甬优”系列杂交稻争取有3个组合通过国家审定。同时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开展种质资源普查,依托科研机构设立市级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所,建立市级种质资源圃,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实行有效保护和有序开发。

三是加大力度培养种业研发的专业团队。加大对育种团队的培养同时加强对育种人才的引进。同时,鼓励相关的种业企业按照市场的需要和针对需求,建设相关的育种机构和中心,引进和自主培养出优秀的育种人才和相关行业的经营推广人才。以此来加快种业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支持从事商业化育种的科研单位或者是个人进入到种业企业来开展育种工作的研发。支持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在种业企业就业,对于能够进入到种业企业的高校毕业生,给予高校毕业生在农业生产领域或者是给与他们相应的就业或创业的扶持政策。同时,允许国有种业企业育种科技人才、种子经营骨干参股。

四是要形成一整套完备的商业化体系。引导农业科技的骨干龙头企业与行业,应该充分利用公益性的研究成果,这需要按照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育种和培育模式来开展品种的研发与推广的工作,从而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要载体的商业化的育种新机制。支持具有种子的企业朝着苗育服务等方向的延伸,以此来拓展种业经营方面的业务。鼓励哪些种业企业不断地发展连锁经营的模式,以此来建立营销网络的模式,改善经营的设施条件和相对应的技术服务水平。建立完善的商业化的育种成果相关的奖励制度,建设成果的评价体系,这样的建立有助于促进品种转让等交易平台的形成,初步形成商业化的发展与奖励机制。

篇10:音乐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音乐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音乐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近年来,教师作为一种专业化的职业已经被人们所重视,“自我更新”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源泉。教师除了具备传统所界定的专业特性(诸如本学科的知识结构、必要的教学技能等)之外,还必须拥有一种扩展的专业特性——通过较系统的自我研究,通过反思实践对教育理论进行检验,实现专业上的自我发展。由此,行动研究诞生了。

行动研究起源于30年代的美国,其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提出的。他的理论核心是提倡实践者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实地研究,在与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合作中解决社会问题。将行动研究应用于教育并作出明确定义的是凯米斯(Kemmis,),他认为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在教育行动研究中,教师是研究者,并且以自身作为研究焦点,兼任着“职业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角色。当前,我国音乐学科的教育研究基础较为薄弱,提倡音乐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对音乐学科发展与音乐教师成长都是极其有益的。

一、音乐教师行动研究的价值

1.行动研究将改善长期以来音乐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脱节的状况,有助于音乐教育学的理论发展

在传统的研究范式中,研究者与实践者往往是分离的,这种分离使得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各自拥有独立的话语。两者的界限造成许多研究理论由于“隔靴搔痒”无法解决实践者的具体问题;而实践者又常常苦于没有理论的支持显得“盲人摸象”。以我国普通学校音乐学科研究为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经历了从音乐教学法到音乐教学论的飞跃后,如今已从音乐学与教育学基础理论中脱离出来,成为依托于音乐教育实践基础之上,研究音乐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音乐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对人与音乐之间的关系问题和音乐教授与音乐学习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它们相互的内在联系与发展变化过程进行揭示、说明和预测。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指导实践,然而理论研究却常常是落后于实践的。这是因为,通常从事音乐教育研究的人员都是专家、学者或专职研究人员,尽管他们普遍理论素养较高,同时又具备研究设备、技术、时间及财力等的充分保障,但毕竟由于对包括课堂教学在内的普通学校教育活动缺乏深入的探究,以至于常常用超乎音乐教育现象的理想化认识来指导实践,这种书斋式研究形成的理论相对于更为复杂的音乐教育实践,无论是解释功能、批判功能还是预测功能都显得缺乏应有的针对性,使广大的音乐教师大多是借助自身的经验而不是理论来观照自己的教学行为。

音乐教育理论必须敢于直面实践,这是音乐教育研究能够得以顺利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因此,研究方式的扩展与改变是必要的,由音乐教师直接参与的行动研究将会为音乐教育理论注入新的话语,对音乐教育理论的完善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行动研究是促成音乐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根本途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哲学解释学、后结构主义等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传统的“经验型教师”已逐渐受到“反思型教师”的挑战。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反思型教师能够以开放的姿态看待事物,能够不断地对教学进行思考,对专业结构进行更新。他们关注教学的过程,既是教学的实践者,又是教育理论的思考者与建构者。音乐艺术本身具有“个性化”与“形态化”的感性特点,因此音乐学习与教授也离不开个体的独特感受性,这种独特的内涵是音乐学科的灵魂。音乐学科研究所涵盖的面甚广,无论是音乐艺术规律还是学生的音乐能力发展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差异性等特点。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能够针对自身教学环境中的学生全体或个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检验、调整、积累音乐教学经验,在反思与总结中使自身的教学更趋向于合理,这对音乐教师的成长是极其有利的。

行动研究并不仅仅是经验总结,虽然在行动研究中教师获得的理论不同于专家的学术理论,但它是反映教师个人实践愿望的一种实践知识,在研究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必然会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专家的学术理论,重要的是这些理论经过了实践的检验,以重构的方式进入教师个人的经验之中,最终形成的是一种服务于实践的理论,可见它的应用价值是不可替代的。倡导和鼓励行动研究能够使音乐教师自信地迈进教育科研的殿堂,提高他们的音乐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对促成音乐教师向“专业化”发展成为终身的学习者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音乐教师行动研究的范式

教育行动研究并不存在着统一的范式,美国学者温特认为行动研究的关键过程可以用三个词来表达:“观察”、“反思”和“运用”。对音乐教师而言,它的基本框架在于:

1.提出问题

这是行动研究的起点,音乐教师关注音乐教育教学中的特定问题,并从课程、学生、教师本身等方面收集有关的资料。收集资料的方法包括自述与回忆、轶事记录、各种检查表、问卷、访谈等,也可以借助于录音、录象资料等等。

2.分析问题

音乐教师通过分析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对问题予以界定,诊断其原因,确定问题的范围,挖掘问题背后所涉及的诸多因素,以期对问题的本质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3.确立假设

明确问题以后,音乐教师开始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中,通过请教理论工作者或阅读专业书籍、文献资料等途径搜寻与当前问题相似或相关的信息,以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寻找信息的活动是自我定向式的,其结果有助于音乐教师形成新的、创造性的解决办法。

4.验证假设

考虑了每种行动方案的可能效果后,音乐教师就着手试行某一个解决方案,并在试行之后仍要不断地搜集各种资料或证据,以检验假设,改进现状。在检验过程中,音乐教师会遇到新的问题、新的经验,当这种行动过程再次被观察和分析时,就开始了新一轮的行动研究的循环。

三、音乐教师行动研究需注意的问题

1.外控与自主

从政策和制度的层面上说,现行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大多是“外控式”的。即由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术机构策划或制定,强调的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以及规范性和权威性。另外长期以来音乐学科在学校中地位不尽人意,使许多音乐教师缺乏学科行动研究的热情,仅把教学工作定位于按教育理念操作的熟练工,自主性、反思探索的动机与投入感较差。

2.结果与过程

从科研导向上来看,音乐教学研究往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许多教师把教育行动研究等同于“写论文”,认为研究主要是靠“文笔”的功夫。事实上,所有的理论都不是“写”出来的,它必须经过研究的每一个过程,通过行动的观察、思考、总结、提炼,是“研究”出来的。这一艰苦的探索过程在教育研究中经常被省略或敷衍,以至于不少音乐教育论文观点雷同,缺少个性亮点。另外由于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不少音乐教师急于求成,把局部经验任意拔高,盲目构建理论框架。这些都使音乐教学研究无法真正深入,使音乐教育研究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

3.个体与合作

音乐学科在普通学校属于小学科,在校音乐教师一般仅为1、2名,势单力薄,少有机会能够分享群体的智慧。教育研究需要个人的反思和探索,也需要同行间甚至非同行间的相互启发。因此,采用横向与纵向的联合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横向上,可以在有共同研究方向和志趣的学校和教师之间形成合作关系,随时定期进行交流,共同提高研究能力。纵向上,可以邀请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联合研究更身层次的课题或进行理论的总结与提炼。

4.音乐与教育

音乐教师在理论探索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是,音乐学科研究所依托的本体是什么?音乐教育学源于音乐学和教育学,但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形态,其间原来音乐学与教育学的一般理论都不复存在,已有了新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这里涉及的是学科教育学同教育学的关系问题。学科教育学与教育学在研究中存在着一致性,但差异性也十分明显。当前的学科教育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表述本学科特点的理论体系,通常从教育学中移植学科教育学的内容迹象明显,研究方法重视演绎推理而忽视归纳概括,以至从教育学理论体系中衍化而生的音乐教育学的内容贫乏,特殊性不强。音乐教育学既不是用教育学原理简单地去解释和说明音乐艺术现象,也不是摆脱教育学的一般原理独树新的理论体系,处理好音乐与教育的轻重关系和出发点的依托关系是相当重要的。

音乐教师成为自己行动的研究者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时代赋予音乐教师的使命。事实上,已经有不少音乐教师成为了研究性的实践者,其中不乏学者型的教师,我们衷心希望有更多的音乐教师参与到研究活动中去,为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篇11:课改下教师发展论文

课改下教师发展论文

一、名师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统一的备课制度和教学模式,成就了学校却限制了教师

在中国教育界喊得最响的一句话是:有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看一下近几年出现的名校,大多都是有一个好校长。校长有创新意识,认真钻研教学理论,在实践中创立了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然后以行政的手段在学校推行。在推行的过程中遇到阻力就“不换思想就换人”,通过各种奖惩制度推行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甚至硬性规定每堂课教师讲授不能超过多少分钟,学生练习不能少于多少分钟。这些严厉的管理措施对于促使教师们强行接受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一定作用。特别是在课改初期,大多数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还不能掌握,通过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老师们强行人规,在实践的过程中慢慢感悟,是有引领作用的。对于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来说,连一些起码的课堂常规都不熟悉,规定一些课堂教学的模式让他们遵循,确实有助于他们的成长,也有助于学校的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在这种整齐划一的管理措施和统一的教学模式下却难以出现名师,因为名师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我们看到的是校长的思想而不是教师的思想,看到的是学校的统一模式而不是教师的个人风格。到处做报告的是校长而不是教师,教师外出讲课也只能是对学校教学模式的展示和诠释,他们介绍的是学校的改革而不是自己的教学思想;在学校他们只能算是集体中的一分子而不是独特的自我,他们会成为名校的教师但难以成为名教师。

(二)多变的课本繁荣了市场却难为了教师

名教师不但在教学风格方面自成特色,对教材的把握也是相当熟练。过去许多名教师“一支粉笔”登讲台,从来不带书和教案,令人称奇。因为多年不变的教材内容他们已烂熟于心,上课时不需要再看课本。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首先取决于对教材的熟练程度,很难想象名教师上课时会眼不离课本。而现在新课改提倡“一标多本”,各地可以自选课本,甚至一个地区的课本也在不断变化。同一个班的课本可能《语文》是人教版的,《数学》是北师大版的;这一年级是苏教版的,下一年级又换成了沪教版。这种做法一方面为学校提供了选择教材的机会,另一方面繁荣了教材市场。过去许多名师走遍全国上公开课从来不带书和教案,甚至让学生临时点课,学生点什么教师讲什么,教师就像一个高明的厨师,顾客只要报出菜名就能做出这道菜。全国统一教材,教师只要把一套书搞熟了,走遍全国都不怕。就像卡拉OK一样,大家都是“唱同样的歌”,只要点出歌名,歌词一样,旋律一样,只是嗓音的不同和演唱的水平不同。现在不行了,各地的课本不一样,名师到外地上课首先要熟悉当地使用的课本,不再那么得心应手了,更不敢妄谈点什么上什么。有些老的名师为了避免这种尴尬,干脆自带课本,走到哪里上公开课都是那一篇课文。据说一个小学名师一篇课文在全国讲过600多场,真是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然而现在大家希望看到的是“用我们的教材你怎么处理”,所以面对多变的教材市场名师也为难了。

(三)先进的课改理念明白了专家却困惑了教师

说是新课改,其实已经进入第八个年头了,对于一些新课程理念人们已熟能成诵,但真正能够解释清楚并说明在具体教学中怎么用的教师却并不多见。比如:具体到一节初中数学课,怎样才算是用好教材、超出教材?不同学段和学科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自主学习或者合作学习?在家长和社会依然看重中考和高考升学率的情况下,如何把新课程的理念与升学有机结合起来?对于这些问题,课程专家们大多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真正能走进课堂听课评课的并不多,能亲自上示范课的更少。一线的教师只能在实践中慢慢地感悟,摸着石头过河,也拿不准自己的`做法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目前我们还很少看到令人信服的新课改的示范课,可以说,真正称得上是新课改名师的教师凤毛麟角。一线教师希望看到能真正诠释新课程理念的名师和名课,而目前的名师大多还停留在展示个人教学艺术的层面。

(四)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凸显了学生却淡化了教师

新课程提倡转变师生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发者和引导者;学生要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学习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的学校为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硬性规定教师讲课不能超过多少分钟,甚至砸掉讲台、搬走讲桌,使教师无固定的讲坛。在一些课堂上已分不清哪是教师哪是学生,学生个性的张扬早已掩盖了教师个人的风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作用已退居二线,难以像过去的名师那样神采飞扬地讲演了。过去中小学教师“看课”主要是看教师的表演,教师的口才、板书、教态都是亮丽的风景线。特别是大规模的公开课,上千人的观众,二三十个学生坐在舞台上背对听众,听课者看到的是正面表演的教师,学生的活动只能成为教师表演的道具和点缀。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倡在课堂教学中“先学后教”,教师的作用被大大淡化了。所以在一些人看来,公开课不再那么精彩,不再那么吸引眼球,名师表演的机会从而也减少了。

二、怎样成为新课改下的名师

在教学改革的转型时期,由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标准都在变化,所以在一段时间内难以出现与新课改配套的名师是可以理解的。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怎样成为名师?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名师必须在理念和实践的结合点上作出示范

对于新课改的理念人们不再陌生,我们现在需要的是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落实这些理念。在这方面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这是个二次创新的过程。中小学教师要在这方面找到自己的突破口,要从自己所教的学段和学科开始,系统地进行这方面的试验和研究。比如,三维的课程目标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如何表述、如何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比较容易理解,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是否堂堂都要确立和落实?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否堂堂都要有?类似的问题一线教师会提出一大堆,在课改已进入第八个年头的今天,大部分教师对这些问题依然感到困惑。他们希望有人系统地研究这些问题,找出其中的规律。如果谁能通过自己的实践把这些问题说清楚,他就是当然的名师。新时期需要这样的明白人,大家不再希望去看那些善于作秀的表演型的名师。

(二)名师必须熟练地把握课程标准和整个学段的教材体系

过去的名师对整个学段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体系掌握熟练,而新的课程标准与旧的教学大纲有很大的差别,教材的编写理念、编写意图、编排体例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课改前的教材大都采用线性结构排列,课改后的教材大都采用模块结构排列,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编排体例问题,而是体现了一种教学理念的变化。过去的名师都是在教过多年毕业班后才把握了教材,而课改后一个学段从初始年级教到毕业班的教师并不多(很多学校都是接力教学),何况教过一轮教材也把握不了整个学段的教材体系。所以要成为名教师首先要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上下功夫。笔者曾在若干所重点小学做过现场测试:“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的最低阅读量是多少?你在教学中是怎样具体落实这些阅读量的?”很少有人能答对这个问题。虽然课程标准大家学了多少遍,却很少有人把它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更没有考虑在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些标准。现在虽然提倡“一标多本”,各地的课本不同,但课程标准在全国是统一的,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课程标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不管教材怎么变,考试怎么考,都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师真的把课程标准琢磨透了,教材再变也不怕。

中小学教师不管用什么教材,都要认真研究这套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编排体例,要研究整个学段本门学科的知识体系,要清楚本学段到底要教给学生哪些知识,这些知识是通过什么逻辑关系建构起来的。高水平的教师要能够整合教材而不是照搬教材。如果教师能够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在教学中就知道怎么才算是“用好教材、超出教材”,怎么才算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三)名师必须有很高的课堂教学效率并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

课程改革的目的有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而目前学生负担依然很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教师就是当然的名师。现在看有些教师的课堂很活跃,从表面上看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师生不断地交往互动,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但课后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吗?我们衡量一所学校、一个教师的教学改革,不但要看学生在课上做什么,还要看学生在课后做什么。真正高水平的教师应该是教学质量高,学生课后负担轻。有的学校提倡课前预习,有的提倡课后作业,这些仅仅是方法的差别,重要的是在一天24小时内学生有多少时间是用于学习的,有多少时间是用来休息的,有多少时间是自由支配和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的。不管是预习还是作业,如果教师想方设法把学生课后的时间全部变成课业学习,就不能算是高效率,就没有减轻学生的负担。实施素质教育要从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开始。我们不能说作业是负担,预习不是负担,要算一天24小时的总账,看学生在24小时的时间里做了些什么。教师不能像一个包工头,变着花样把学生课后的时间全部榨干,要给学生留出自由发展的时间。教学成绩好、学生素质高、课后负担轻的教师才是真正的名师。

篇12:浅谈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论文

浅谈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论文

一個社会职业,要想拥有社会地位,得到社会的尊重,必须走专业化道路,教师亦然。实践证明,办好教育必须有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办好学校,也必须有一支素质好的教师队伍,教师专业化发展关系着我国的教育大计。

1.树立适应新课程改革人性化的教育理念

先进的教育理念应体现在“以人为本”的基本出发点上。“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每一个学生为本”,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教育的神圣职责和义务是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带着对人性的尊重和对学生的关爱,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近学生、走进自己的生命历程。教师应首先教会学生怎样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教会学生如何适应社会、建设社会、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的平台,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应努力做到这样几个转变:第一,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第二,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生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第三,不断自我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

2.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促进专业技能提升

教师的专业知识除了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门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外,还包括更高层次的主体知识和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在知识更新的步伐加快、互联网应用越来越广泛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教材、学生、教学过程都要求不断变化,这必然要求教师应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努力汲取各方面的文化知识,以提升文化底蕴和知识涵养,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的专业知识越精深,讲课时越能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地传播知识,越能正确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善于学习。马卡连柯曾说:“教育者的技巧,并不是一门什么需要天才的艺术,但它是一门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专业。”新课改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包括:开发课程资源意识的能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改变教学方法的能力,具有极高的语言素养,善于反思、总结,并能进行教学科研的能力。所以,教师从教之日,也是重新学习之时。

3.增强教师角色转换力度

信息时代的到来打破了学校教育传统封闭的格局,向传统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已不再单单是知识的传播者。《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明天》中曾有这样一段描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的鼓励思考,除了他们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3]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中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的执行者,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将自己融入到当代的教育教学中。作为中小学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学习者,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其次为将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增强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要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宽容的课堂氛围。中小学教师还必须成为学生心灵的培育者与引路人、学生知心的朋友,进而成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使教师真正成为中小学生生活与学习中的楷模。

4.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快专业化进程

新课程标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学校真正成为课程开发的学习型组织。要有效地实施新课程,必须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提高教师的课程研发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应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基础。校本课程要求教师自觉深入地思考教学,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加强彼此间的协作,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这无疑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总之,教师专业化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的过程。新课改要求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正确认识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诸多因素,积极探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模式和途径,对于推动教师自我成长和促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13: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需求论文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需求论文

内容摘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素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模式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因此结合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影响,十分有必要对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需求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合理化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建议,希望可以明确小学语文教师培养方向,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使其能转变成为卓越教师。

关键词:卓越教师;小学教育;语文教学;教学需求

,我国教育部在统筹分析当前教师培养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建议,认为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培养一批师德高尚、教育教学能力强、自我发展能力突出、专业基础扎实的中小学教师,希望能够改善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情况,为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支持,确保中小学教育质量得到不断的提高。在此情况下,为了能够让中小学教师逐渐迈入到卓越教师的队伍,就要结合各学科情况对教师教育教学需求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的教育改革方案,凸显教师培育工作的综合效果。在对小学语文教师实施教育培养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对教育教学需求的重视,并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和探索,争取能够全面提高教师培育工作的质量,打造高效卓越教师队伍。

一、卓越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特征

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下形成的卓越小学语文教师具有明显的专业特征,并且卓越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特征从多方面得到适当的体现,要想对教师的教育教学需求进行分析,首要工作就是对教师的专业特征加以明确,联系教师的专业特征对教育教学需求进行解析,为教师培养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的指导[1]。一般情况下,受到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特征主要从共同特征和专业核心特征两个层次得到相应的体现。首先,从教师的共同专业特征看,卓越语文教师要具备强烈的职业动力、独特的个人魅力、先进的教育理念、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行为、高效的教学管理能力,并且在组织开展教学指导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和探究;构建复合性较强的知识结构,能够将语文学科知识教学作为核心,对学生实施多层次教学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自觉参与到科学研究活动中,通过科学探索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发展需求、发展趋势等形成更为明确的认识,进而制定更加完善的教学组织规划体系。其次,从小学语文教师的核心专业特征看,具体特色从精湛的教学指导能力角度表现出来,对其进行具体的研究,则可以发现,卓越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具备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能够按照教学需求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指导,突出教学优势;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处理,增强教学过程的诗意化程度,使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作用得到全面系统的发挥;要注意对学生实施多元化的全面教学评价,客观认识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对学生实施专业性教学指导。对于卓越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只有全面彰显出专业化教学特征,才能使卓越教师更好的为小学语文教育服务,促进小学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优化开展提供有效的支持[2]。

二、卓越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需求

在对卓越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特征形成初步认识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为教师提供教学指导,全面凸显教学组织活动的'综合效果,就要对卓越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需求进行分析,争取形成对教师教育教学发展方向的正确认识,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活动的优化开展,切实彰显教育实效[3]。下面就对卓越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的需求进行系统研究,明确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

(一)教师需要践行先进的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基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促进自身专业教育组织效能的提高,更好的为小学生群体提供语文教学指导服务,就要对先进的教育理念加以把握,并按照语文学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需求对教育实践活动加以调整,确保可以全面凸显教学组织活动的综合效果。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对高效课堂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等进行分析,并结合教学组织活动的现实需求将先进教育理念融入到课堂组织活动中,把握教育活动的本质、语文学科教学活动的本质,对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形成更为科学明确的认识,进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在拥有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成为卓越教师,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和培育教育理念,确保能将教学实践活动与先进的教育理念有机结合在一起,对学生实施更为科学的教学指导,确保可以发挥出小学语文学科的育人功用,深化学生群体的思想认识,全面提高教学组织活动的效果[4]。唯有如此,在卓越教师培养工作中使小学语文教师学习和践行先进教育理念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在小学语文教育实践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和谐统一,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优势也会逐步呈现,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逐步发展以及小学生培养工作的深入贯彻落实起到促进作用。

(二)教师需要提高教学组织能力

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下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需求进行分析,发现教学组织能力的强化是教育教学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组织能力,才能为其成为卓越语文教师奠定基础。因此要对教师教学组织能力进行分析,并探索相应的措施使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需求得到满足,切实增强教师专业发展效能[5]。其一,要引导教师进行反思,主动反思教学现象、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复验证,确保能够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彰显教师的自主性、自律性以及自发性,能够不断发现自身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调整,在不断改进中形成个性化的教学组织风格,向着卓越教师队伍迈进。其二,教师要主动向同行学习,与同行共同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加以分享,并学习他人在组织开展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面的优势,弥补自身不足,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使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在此过程中,普通小学语文教师能吸收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实现自身全面发展,教师的卓越教育指导能力也会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教师要积极参与科研活动

参与科研活动是新时期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重要需求,只有不断参与科研活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进而向着卓越教师队伍迈进。同时,科学研究的自觉性也是卓越小学语文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只有教师能结合自身专业发展需求不断参与到科研探索中,才能掌握最先进的教育思想,深入理解全新的教育模式,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进行系统革新[6]。因此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影响下,应该为教师积极参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创造条件,在引导教师走向卓越的实践探索活动中,使教师对科研工作行程全新的认识,不断针对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做出实践探索,促进教师实现内涵式发展,为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育对小学阶段学生的成长发育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生成长发育方面的引导作用也较为突出,因此应该正确认识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性,在组织开展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过程中,对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需求进行分析,进而制定更加科学的教师培养方案,确保教师可以更好的为小学生提供教育指导服务,凸显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永菊。践行“师退生进”的卓越课堂——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J]。科学咨询,(51):102—103。

[2]赵海红。卓越小学教师职前教育语文方向系列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36(3):77—80。

[3]秦艳。调控教学节奏成就卓越课堂——浅谈小学语文调控课堂教学节奏的策略[J]。新课程(上),2016(6):67—67。

[4]张建英。需求分析教学改进学校发展——记重庆第二十三中学校本研修之路[J]。重庆与世界,2017(33):72—73。

[5]徐兆洋。追求卓越的职前小学教师实践教学的变革[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2(5):104—108。

[6]陈茜,张艺。卓越小学教师艺术素养教育需求及发展路径[J]。艺术教育,2017(2):281—282。

篇14:信息时代教师职业技能的内涵及培养途径论文

信息时代教师职业技能的内涵及培养途径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教师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和定位。在分析信息时代对传统教育变革影响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时代教师职业技能的内涵,阐述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途径。

论文关键词:信息时代;教师职业技能;现代教育观念

教师素质决定着教育质量,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广泛应用,要求教师应具备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技能,从而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改革。本文通过对信息时代教师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及其培养途径进行分析,希望能为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些许参考。

1、信息时代对传统教育的变革影响

1.1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冲击在工业文明中产生的传统教育观念己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这必然会引发一场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观念变革包括2层含义:一是教育者对信息技术的接纳,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不单纯是手段的更新,更主要的是由认识时代特征而产生的观念上的认可;二是教育指导思想的变革,由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带来的信息交流,要求每个人都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够在大量信息之中分析、挑选有用的信息加以利用。

1.2对传统教育教学的革新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对“读、写、算”这一传统教育的“三大基石”产生巨大冲击,使阅读方式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多媒体和高效检索式阅读,使写作从单纯的文本和手工写作转变为多媒体写作和各种自动化输入方式,使计算从纯数学计算扩展为多媒体信息的综合处理。

1.3对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挑战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教育管理带来无限丰富的内容。管理内容的丰富性、价值标准的多元性、传播渠道的多样性、信息质和量的变动性等,要求教育管理变得更具有专业性、灵敏性和技术性。另外,由于信息的流动性急剧增强,使得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一方面要加强保密工作,另一方面又得考虑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产品来传播自己想要传播的信息,这也必然要求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改变自己的管理态度与管理方式。

2、信息时代教师职业技能的内涵

2.1现代教育观念现代教育观念不再只单方面强调如何教,而是更关注学习者如何学习。现代教育观念要求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开发者,学习过程的帮助者、调控者和评价者。现代教育观念追求学习者能力的全面发展,不只是认知能力的提高,而是社会型人格和能力的全面培养。现代教育观念与传统的教育观念不同,它是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面对急剧发展的社会作出的必然反应,也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2.2教学研究与终身学习能力教师的研究能力,应偏重实践中应用层次的研究能力,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用研究者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尝试创造性地运用理论,总结规律,进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对教师来讲,终身学习能力是指教师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技术,能够有意识地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不断地学习各种最新的教育理论,保证自己职业能力的适应性。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提高自我素质,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更新自己的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2.3信息技术环境下系统化教学设计能力相对于传统的教师备课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有着更加广泛而新鲜的内涵。首先,从设计的观念和方向上,强调运用现代教育观念。它强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一切教学的安排从学习者的需求和特点出发,改变以往只重视“教”而忽视“学”,造成学习者被动接受、缺乏原创精神的现象。其次,从设计的策略上,强调运用系统观和整合的思想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对各要素之间关系进行协调的、整体的把握。同时强调设计中的问题解决策略,强调设计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其三,从设计的方法上,强调对学习者的分析,强调师生间的关系和角色的重新定位,强调教学过程的整体化设计,强调信息技术和教学过程的结合,强调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等教学策略与方法在学习者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2.4信息素养教师信息素养是教师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个体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及其发展要求所应具备的信息品质、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下,教师信息素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信息素养,即传统的信息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教师必须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知识;必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打印机以及一些常用应用软件的安装和使用,并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处理学生考试成绩、编写测验试题等。

2)多媒体素养。信息时代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媒体。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和教育对象,围绕教学目标、授课内容选择和使用不同的媒体。

3)网络素养。网络时代的教师应具有网络基本知识和素养。教师应该掌握电脑网络的一般原理,学会利用网络搜索数据、传输文件和开展网络交互式教学,能利用电子邮件跟同行或学生进行交流,利用电子公告牌或自己制作的网站发布自己的认知和观点,同时必须尊重知识产权和遵守网络道德。

4)课程整合素养。教师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必须具备把信息技术和不同媒体优化组合、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入学科教学过程的能力和素养,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2.5教育信息资源获取及应用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是基于资源的学习,因而教师必须具备获取教育信息资源并能够有效应用于教学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求教师要非常明确地意识到获取教育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总是想方设法获取有关教育信息资源,而且应该具备较强的对相关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的能力,能够创造性地策划、处理和加工所获资源(如设计撰写课件脚本、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建设专题站)以应用于教学,并能从实际出发,考虑利用资源的最有效的方式,即使运用常规电教媒体或传统媒体,也能体现崭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方法。

3、信息时代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途径

3.1职前培训职前培训主要是培训在校师范生,具体方法是开设选修课、指导毕业论文和组织课外活动小组等。

1)开设选修课。开设实用的选修课程,学生可结合兴趣自由选择。课上师生一起分析、讨论课程内容及其反映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鼓励他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探索。

2)指导毕业生论文。这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机会,在指导他们的过程中,注意将毕业论文与实际情况及教师的科研题目结合起来,以锻炼学生的创新和研究能力。

3)组织课外活动小组。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都是对此有兴趣的自愿者,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关专业的创作;课下组织学生到外面参观,了解专业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

3.2在职培训在职培训是终身教育中备受推崇的一种形式,它有助于教师队伍中所有成员提高其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3种方式。

1)学位进修。此方式主要指教师为了获得相应学位而参加的进修活动,主要包括本科学位的自考与函授及信息技术教育、教育技术等学科的研究生学位学习等。

2)短期培训。这种方式主要是指短期集中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进修活动,主要包括由各大学院校、教研部门等组织的短期培训、由政府部门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等。

3)校本培训。这种方式主要是指基于学校组织的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活动,主要包括学校组织的空暇时间的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观摩等。校本培训是最具活力和效力的师资培训活动。

虽然国家高度重视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但是仍然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例如缺乏统一的教师信息技术技能指标体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训、研究不足,缺乏必要的软硬件环境支持等。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必须要构筑系统、完整、弹性的课程体系,通过多种培养途径,切实提升教师的职业技能,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

篇15:浅析微格教学与教师职业技能培训论文

浅析微格教学与教师职业技能培训论文

摘要:微格教学是把课堂教学活动分解为菩干教学技能,在专门组建的微型课堂中,应用电教技术对师范生或在职教师进行分项技能训练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是每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技能、提高教学技能水平、构建微格教学科学的训练体系至关重要。

关键词:微格教学 理论 实践

英国微格教学专家G・布朗说过:“微格教学将帮助教师加强、改进教学技能和方法、减少失误。并使师范生尽快地建立信心。它下能在一个晚上改变教师或师范生的个人素质和习惯。它不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它不一定能把一个普通教师变成一个天才的完美无缺的教师、但可以把他变成一个好一点的教师。”多年来。广大微格教学工作者不懈努力微格教学越来越显现出它的价值、在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及提高师范生教学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微格教学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美国50年代末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的重要成果之一。

微格教学是师范教育微观研究的产物、以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促进教育、把重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过程和各种技能的训练上。它是把课堂教学活动分解为若干教学技能,在专门组建的微型课堂中,应用电教技术对师范生或在职教师进行分项技能训练的教学方法。

其特点主要表现为:

(1)分解变量,明确目标;

(2)单项训练,突出重点;

(3)及时反馈,准确评价:

(4)真实安全,减轻负担_微格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教师的口传心授的灌输式,仓贮式方法,将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分类。采用启发式、训练式、探索式的培训方法、追求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观念,把传授式教学变为动态研究式教学,成为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微格教学训练体系的建立

教学技能是每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技能,它是教学过程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熟练地掌握教学技能。方使教学更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_因此,提高教学技能水平,构建微格教学科学的训练体系至关重要微格教学的技能训练要重特点、抓关键其训练流程可概括为:

(一)学习和研究微格教学理论

实施微格教学之前、指导教师和实验人员对微格教学必须有较透彻的了解、主要是组织学习和研究有关微格教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教育理论,即学习和研究微格教学概念、步骤‘特点、理论基础及微格教学的设计、评价和反馈;教学技能分类。教学目标分类、教材分析、课堂教学的观察方法和评价等。通过学习。理解微格教学的思想、了解微格教学的程序,掌握微格教学的设计方法,学会微格教学的教案编写,懂得技能训练的要领,知道如何去观察和评价自己及别人的教学活动;

(二)少分类学习,观看示范、掌握教学技能

“分”的观点是微格教学最本质的思想内涵,微格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技能分类。采用还原论的方法,从技能的角度出发。把课堂教学分解为若干基本教学技能。井对某种技能进行分析、研究和组织培训,在教学技能这一新的层次上探讨教学的规律:我们按课堂教学中师生信息交流的构成要素把教学技能分为:导人技能、提问技能、语言技能、讲解技能、结束技能‘变化技能‘强化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课堂组织技能等。通过分类。对各种技能都作界定,并指出各种技能的教学功能,提出各种技能的训练要求,为受训者理解、识别、训练并掌握各种技能提供有利条件。

在分类学习的过程中。应为受训者提供生动、规范的技能应用范例,通过示范,使受训者产生广泛的.感性认识,建立起鲜明的摹仿形象:微格教学示范的形式多种多样。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利用录像示范或用实际的角色扮演示范:学员的微格教学录像示范或特聘优秀教师的示范;单个技能的示范或若干技能的综合示范:正面典型的成功示范或反面典型的失败示范等等。

(三)分组设计,编写微格教学教案

微格教学小组通常由5――20人组成。一次微型课的教学不是所有的技能要素都涉及到,要根据学员自身的特点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来确定,一般情况下,每次只重点训练一个技能以便受训者容易把握。当训练目标的内容确定之后。结合技能的评价表明确训练目标的教学行为内容和所应达到的掌握程序,编写出详细可行的教学方案。微格教学的教案不同于一般教案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同时具有技能训练和内容教学两个目标。因此,要处理好训练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应注意突出训练目标微格教学教案在编写形式和内容描述上有不同于一般教案的特殊要求,一般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教学技能训练目标;

②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

③教师教学行为;

④所应用的技能要素:

⑤学生的学习行为:

⑥教学媒体的使用;

⑦时间分配;

⑧教后反馈

(四)组成微型课堂,进行教学实践

微型课堂要由扮演的教师角色、学生角色、教学评价人员和摄像人员组成。在课堂上被培训者按所准备的内容实施教学。所用时间为10分钟左右。受训人员轮流扮演教师、学生角色,认真实施教学。在正式上课前。受训者应做简短说明,以便明确训练的技能、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的思想。在进行角色扮演时,一般用录像的方法对教师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进行记录,以及时准确地进行反馈。

(五)及时反馈,讨论评价

准确及时地反馈和恰如其分地评价,是帮助受训者提高的关键。当兔色扮演完成以后。要及时重放录像。使受训者迅速获取反馈信息。微格教学小组成员和指导教师一起观看录像,进一步观察受训者技能练习和达标程度,必要时可反复观看某一片断或定格于某一场景。

观看录像,每个人都要对训练过程作出认真地评价―首先是自我评价,直接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出客观的评价;其次是讨论评价,小组成员可以从自己扮演的学生盒度谈感受等进行评价;再次是指导性评价,教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中肯地对受训者的教学进行评价在评价阶段。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运用微格教学技能训练的评价体系进行评价;

②研究教学技能和策略的使用是否合理,教学结构是否优化;

③分析教学目标与教学实际达标差距及其原因;

④提出改进教学的新的设计方案。

在讨论评价的基础上。受训者要认真总结。修改教案,然后重新实施教学。在反复训练的过程中,学员的教学技能则会日臻成熟。

二、微格教学实施原则

(一)理论为先导。技能训练为主线

理论学习是技能训练的基础,而技能训练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提高微格教学质量的关键。微格教学的深人开展。首先要以理论为先导。学员在学习领会微格教学理论的前提下,方能使得训练的目标更加明晰化,训练的步骤更为科学化,评价的内容更为规范化:而理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因此,在微格教学中。要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突出技能训练这一主线。受训者要提高教学技能,实现从多方面改进原有的教学素质离不开在理论指导下的有目的、有计划和具有特定目标的训练过程技能训练包括技能示范的分析,教案的编写,教师角色、学生角色扮演的实践活动,自我分析和讨论评价等训练是体现微格教学特点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就是确认学生在微格教学中的实践和发展的主体地位。微格教学的整个过程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各种教学技能和教学实践能力的过程,把所学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转化成灵活的运用能力,要靠学生本人积极自觉的实践活动来完成,指导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J教师的主导就是确认指导教师在微格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组织指导地位:教师是教学设计的编导,教师是学生认识与发展过程的指导,教师是点拨解惑、因才施教‘因势利导的向导。导之有方,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有利于训练目标的有效实现:

(三)建立起整体与部分的内在联系

微格教学利用微型课堂把课堂教学过程分解为具体的单一的教学技能一一训练。使得受训者能迅速掌握各种教学技能的应用特点,但微格教学中各项技能优化训练的目的是综合成为一个完整课堂教学过程。因此。在受训者较好地把握了单项教学技能后。则需要提出进一步的目标,要求受训者在设计和实施一节课教学时能够准确选择和运用教学技能。这是一个从微观分解到宏观控制的过程。只有把分解与综合有机地结合起来。受训者的教学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总之,微格教学是建立在现代视听技术基础上的一种全新的培训教师的模式。微格教学具有坚实的理论根据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和极强的可操作性‘实用性,是一种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的科学有效的途径。

篇16:教学反思与物理教师的发展

教学反思与物理教师的发展

美国著名学者波纳斯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新课程要求:一个称职的高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的“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习惯。如果物理教师对教学不加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对自己的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所以,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1、新课程下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专业发展有很大作用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指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行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目前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高中物理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部分中学经常开展研究性学习展示活动,,各地普遍重视探究性学习。如何开展物理学科的探究性学习,需要物理教师深入细致地反思。 2、物理教学反思有助于物理教师在新课改下实践教学智慧 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初登讲台时,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多讲例题、多做习题的`方式,但检测成绩总不理想,学生对物理概念不能深刻理解,不能真正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 4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因而在讲电场线时,我把磁感线演示仪搬到教室,用磁感线进行类比,使学生对电场线形状有了直观的认识,然后进行讲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衡水十四中 物理宋兴哲)

教育管理论文选题

关于体育教学环境的论文题目

初高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题目参考

航天航空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酒店管理专业创业能力培育的途径论文

工商管理大专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

优秀大学生论文题目有哪些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选题

毕业论文范文题目模板

浅析物理教师职业技能发展需求探析论文
《浅析物理教师职业技能发展需求探析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析物理教师职业技能发展需求探析论文(精选16篇)】相关文章:

护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选择2024-02-21

会计学专业论文题目2022-05-06

论文题目审核表范文2023-02-02

小学线上教学论文题目2022-05-06

化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2023-10-30

会计毕业论文题目2023-10-09

农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2023-02-10

大专毕业生论文题目2022-08-17

班主任管理的论文题目2024-01-27

会计学论文题目推荐2023-04-09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