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教学学习困难学生进行教学原则论文(共19篇)由网友“ScarlettLee”投稿提供,这里给大家推荐分享一些如何对教学学习困难学生进行教学原则论文,供大家参考。
篇1:如何对教学学习困难学生进行教学原则论文
如何对教学学习困难学生进行教学原则论文
数学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尽管产生困难的原因各有不同,但从对他们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应有一般的原则可循。
一、重视情感投入
从认知角度入手,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掘学生的智能潜力,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仅关注教学中的认知因素,而对情感因素缺乏应有的重视,学生的智能潜力的发掘也将是有限的,并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学生的厌学情结与教师的教学方式相关,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另外教师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的偏颇,只重视优等生,而冷落学习困难生,甚至讽刺、挖苦学生,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抱有消极情绪;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情感因素所起的作用。
教学中同时存在着师生间的认知信息和情感信息的交流回路。交流回路并不是彼此孤立、平行不悖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面批作业措施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一定的效果,而面批与鼓励相结合则交果更加显著。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充分考试认知因素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达到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交融的优化教学效果。要落实这一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寓教于乐。
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加工状况,而且还要关心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情感状况。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味性,努力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所学的内容。
2以情施教。
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技能能及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应自觉努力地以自己积极的情感去影响学生,充分发挥情感在知情交流中所能发挥的效能,达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教学效果。
3师生情感交融。
学习困难学生在心理上更需要教师的尊重和理解,只有真正地热爱并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他们,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深入细致地了解他们的不同特征,并根据他们的特点,通过因材施教,来提高他们教学成绩。
二、注意多方位协作互助
1师生合作。
学习困难学生的类型的多样性,使得教师在教学中需了解每位学生在学习上的优缺点,依据他们现时的困难顺藤摸瓜,找到是最初发困难的地方,瞄准干预的最佳区间,把复杂的任务分解成许多小的部分或步骤,进行施教,以减轻他们的学习困难。
2学生互助。
在日常教学中,由于班级学生人数多,采取个别教学往往比较困难,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或课上讨论的机会,采用编组的方法把学习困难生与优秀生按同理特征或不同特征编成一组,如把逻辑思维能力弱的学生与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优秀生编成一组,以促进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或把运算比较困难但解题细心的学生与那些头脑聪明而运算粗心的学生编成一组,既增强了学习困难学生的自信心,又教育了其他学生。
3家长协助。
一些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困难与不良的家庭教养环境有关。因此,教师要和家长密切合作,提高家长对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认识。
三、优化认知结构
数学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基础上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重新组织与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所谓数学认知结构,是学生大脑里所有数学知识、经验的组织,包括学生已掌握的具体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也包括学生自身的认知方式与思维品质。学生的数学从认知结构带有个性特征,“善于学习的学生,在他的头脑中,按照他的特定的方式,把知识组织得很好。”数学学习困难生的认知结构模糊混乱,因而影响他们组织知识、存储知识、提取知识,所以产生数学学习困难的现象。
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学生的认知发展也有一定顺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所以在数学中应循序渐进,为新知识的学习建立适当的固定点,并为他们搭起认知的桥梁。同时,也加强对学习数学困难的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和掌握知识间内在联系,以便简化知识,产生新知,促进知识运用。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从本质来主产,教学过程既是一个认识过程,更是一个学生的发展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客观世界并便自身得到发展的特殊实践形式,教为主导、学要主体,反映了教学的基本规律,而教为主导的着眼点是学要主动。在数学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思维全过程,使传授的数学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获得的结果,才是学生真正获得的知识。要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关键在于他是不中把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往往仅单纯地通过补差的方法来弥补这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的缺陷,这样,他们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习落后的局而不会得到改变,为此,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以下两点。
1教给学生学习策略。
所谓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科学方案。随着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有效的学习者应当被看作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解释者和综合者,他能使用各种不同的策略来存储和提取信息,能努力使学习环境适应自己的需求和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虽然学习数学也有积极性,且他们并不比其他学生少下功夫,但是他们的数学成绩却总是上不去。其重要原因在于他们缺乏数学成绩却总是上不去,其重要原因在于他们缺乏数学学习的策略,不会对信息进行深层加工,不会反思自己的数学学习。如果提高其学习策略水平,培养形成主动的、自我调控型的学习风格,他们的学习状况是能够改变的。因此,在弥补知识缺陷的过程中,应以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让学生认识数学思维活动的特点,尽可能地让他们掌握较多的有关数学学习策略方面的知识,培养善于调控自己学习过程和灵活应用各种策略的能力。
2让学生有参与活动的机会。
人们学习的认识规律以及数学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活动应是学生数学认知发展的基础。我们应把数学教学设计成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他们抽象思维能力相应较弱。因此,更应强调数学活动教学,让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把学生看成为接受结论的'容器的教学方式。为此,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有所改进,要让学生拥有一定的时间,以便能充分阅读、思考和解决问题。要变一言堂为多言堂,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为他们提供比较多的回答和讨论问题的机会,要变数学结论陈述性的教学为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使师生双方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为此,变“讲――学――练”的教学思路为“学――讲――练”和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的教学思路。
五、体验成绩的喜悦
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与个体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体验学习与认知学习是两种基本的学习形式。认知在于发展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体验则不仅对学生的感性认识学习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和动机等方面都有独特的作用,学习困难的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他们大都认为自己能力差,不太相信自己会成功的,他们很少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能力,而更多的归因于运气和任务容易,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激发他们更多地把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而很少归因于不努力。
1树立成功的榜样。
学习困难的学生当看到与自己相当的同学成功时,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相反,看到这样的同学遭到失败时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因此,把原来基础较差而进步较快的学生作为示范者,要求他们观察、讨论这些学生是怎样取得进步的,的确能产生较大的激励作用。
2创设成为机会。
学生成功的经验会提高其自我效能感。相反,失败的经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由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对他们提出恰当的要求,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的思考中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到战胜困难以后的愉悦,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增强自信心。
六、提供创新精神
依赖心理学习困难学生经常遇到的心理障碍,他们习惯于教师把知识嚼烂后喂给他,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讲述,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解题时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因而,他们在学习数学时往往表现为程式化、模式化,缺少创新如变通能力,教学中,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擅长“满堂灌”,总认为“灌”得越多,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相应的能力也就提高了。有些教师,虽然也注重了启发工教学,但大多是重正向思维,轻逆向思维;重逻辑思维,轻非逻辑思维;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集中思维训练,轻发散思维训练;重演绎法,轻归纳法。
要改变学习困难学生的落后面貌,就应该注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事实上,创新是人的基本特征,但主动积极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激活和发展则在于后天的教育培养。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去思考;要教学生如何思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要鼓励他们标新立异;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让学生会推广和引伸命题;要提倡直觉思维等逻辑思维;要引导学生大胆猜想。
篇2:学生学习困难的教学反思
学生学习困难的教学反思
小反思一则
存在的问题:某些内容,早就布置了练、写、背,也反复检查过督促过部分同学,而其余的部分同学只要没检查着他自己,就依然无动于衷,看也不看,背也不背,一旦检查着就基本全都不会,一旦再次考到,不管考过几次仍然不会做
原因分析:没精心备课,没突出重点,不了解学情,剖析讲解少,没讲透,学生没弄懂,布置方法不科学,检查做不到及时全面,不能及时纠正督促,量太大,学生背起来耗时耗力太困难,完不成。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实际体验,光听了,没有自己说出来的锻炼。
篇3:对“学习困难”的学生
“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这里指的是那些很困难、很缓慢地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教材的学生:一样东西还没弄懂,另一样东西就该到要学了;刚刚学会这一样,另一样就已经忘记了。有些教师相信,要减轻这些学生的学习负担,只有把他们的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低限度?有时候,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你只要读教科书就行了,不要去读其它的什么东西,以免分心。?这意见是完全错误的。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有一位姓特卡琴柯的优秀数学教师。他教的中学生就没有不及格的。这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善于合理地组织这里所说的阅读,通过阅读来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特卡琴柯从五年级教到十年级。他教的每一个年级都有一个绝妙的小图书馆,里面有不上一百种书籍,这些书都是以鲜明的、引人入胜的形式来讲述他觉得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一门科学――数学的。如果没有这些图书,那么他的某些学生是永远也不会达到及格的。例如,在教方程以前,学生们就读了几十页关于方程的'书,这种书首先是些引人人胜的故事,讲的是方程怎样作为“动脑筋习题”在民间的智慧中形成的。
问题不仅在于阅读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就越活跃。经过周密考虑地、有预见地、有组织地让学习较差的学生阅读一些科普读物,这是教师要关心的一件大事,实质上,在学校生活实践中称之为“对后进生个别施教”的工作,其要点正在于此。
篇4:如何进行识字教学论文
如何进行识字教学论文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一年级的识字量明显增多。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如何让学生识记生字成为教学的难点。在识字教学中,我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达到了识字教学的目的。
一、比较联系识字
在生字中有许多相近的字,在学习时,教师不要简单地让学生单独去认字,而是把相近的字一并出现,在比较中识字,在联系中区别。如:学习“目”字,可与“日”字相比较,太阳只有一个,所以“日”字里只有一横。而眼睛有两只,所以“目”字里有两横。如:学习“她”字时,可与“他”“地”相联系进行比较。在学生观察比较后,让他们总结出:这三个字的右边都是“也”,但又有不同,男人“他”是“亻”,女人“她”是“女”,“地”是“土”。这样,学生通过比较它们的偏旁及其表示的意义,便不会混淆了。
二、联想形象识字
在生字中,有的字是象形字,如:《口耳目》一课的生字,这类字很容易让学生由字联想到它所表示的形象。还有一些字虽然不是象形字,但它的笔画组合在一起往往是一幅图画。利用这一特点,在识字过程中,教师可以用联想形象的方法帮助识记。如:学习“鼠”字,“鼠”字像只小老鼠,上面的“臼”是老鼠的脸,下面的是小老鼠的'牙齿。这样一想,这个字就会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
三、表演动作识字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肢体动作演示字的形义联系。在所学生字中,有一部分是动词。学动词时可以想一想动作,再做一做动作。如:学习“看”字,把手放在眼睛(目)上,像孙悟空一样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学习“跑”字,先想一想跑的动作,然后再做一下,这样学生就会明白“跑”是用足跑,所以是足字旁。这样不但让学生记清了字形,而且弄懂了字义,学起来不费力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四、游戏巩固识字
学生对学过的字很快就会忘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妙利用游戏,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乐学,愿学,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从而主动识字,快乐识字。学习了合体字后,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摘苹果,找朋友”,即把所学字的偏旁与部首分别写在半个苹果上,打乱后贴于一棵苹果树上,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思考、判断,并把偏旁和部首组成字。哪个同学读准了,读对了,就把“苹果”送给他。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习情绪高涨,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快速思考、判断的能力。
五、结合生活识字
汉字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教师要创设识字环境,鼓励学生养成留意周围事物、学习生字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教师可让学生将自己的作业本上的名字都标上拼音,然后让学生轮流发本子,以达到扩大识字量的目的。还可通过“每日一句话”“每周一首古诗”诵读活动,让学生巩固学过的生字,认识新字,同时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篇5:如何对高职学前教育学生进行琴法教学论文
如何对高职学前教育学生进行琴法教学论文
摘 要:高职学前教育的学生,大多数入学时演奏的基本技能以及与钢琴相关的理论知识都相对匮乏,如何让学生在短短三年时间内既学会钢琴演奏正确的演奏法又要掌握歌曲弹唱的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课程的开设、教学法上做系统的统筹与安排。
关键词:学前教育;琴法教学;教学内容
目前,在学前教育的钢琴教学过程中存在两个比较大的问题:
(1)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之前很少接触钢琴及五线谱,因此在识谱、手的姿势、音准、音色以及双手配合方面都比较困难。
(2)学生在入学前对乐理、视唱等音乐基础知识可谓一窍不通,音乐素养欠缺,这也直接影响他们在音乐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基于目前这个情况,笔者在高职进行了几年钢琴教学后,试图从钢琴教学的内容设置、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体会及建议。
一、合理设置每一学年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
1.一年级的系统钢琴教学需以基础性、科学性为前提
在大一这一学年,通过系统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奏法,了解正确的音准、节奏概念。
(1)让学生明白正确的演奏姿势,包括手型、坐姿、脚怎么放等等;
(2)让学生学会识谱以及把乐谱与钢琴上的音一一对应,识谱不仅仅是认识音符,还要明白二分音符、四分音符、附点音符的概念与时值,对作品的力度、情绪等要素都要能说出一二来,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加入乐理、视唱及和声、曲式的知识;
(3)学会正确的演奏法。正确地演奏连音、非连音、跳音、顿音及正确运用延音踏板、柔音踏板都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学年的教材必须融基础性、趣味性、可听性为一体,可以选用《哈农练指法》《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汤普森现代钢琴教程》《莱蒙钢琴练习曲》《可爱的古典钢琴名曲》等教材。通过《哈农练指法》的高抬指练习让学生的音色扎实,弹到底,通过其中音阶与琶音的学习使学生提高手指的跑动能力,通过《莱蒙钢琴练习曲》的学习为学生的钢琴学习打好基础,且莱蒙的可听性较强,通过其他教材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提高音乐的表现力。对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来说,通过短短一年的学习,要达到上述标准,在学习过程中是较为辛苦的。他们必须每个星期练习哈农练指法、练习曲、乐曲各一首,学习任务很重,但是因为学前教育要培养的是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儿童,所以学生系统学习钢琴演奏以及相关理论知识刻不容缓!
2.二年级的幼儿歌曲弹唱课程让学生掌握弹唱技能
经过一个学年系统与细致的钢琴教学与训练,学生大部分能够成功演奏完整、流畅的练习曲和乐曲,且在乐曲中能展现自己的诠释与想象。这个时候他们有了成就感,也对于钢琴学习有了动力,这个时候就设置了幼儿歌曲弹唱的课程。因为父母的素质普遍提升、家庭教育的逐步受到重视以及早教这个新行业的兴起,小朋友在进入幼儿园前就学会演唱很多的儿歌,比如《小燕子》《丢手绢》等等,这也就相应对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以及弹唱能力提出了挑战。在幼儿歌曲弹唱课程中,首先要掌握幼儿歌曲的情绪特点,并通过特定的演奏法、速度、力度加强音乐的表现性。
幼儿大多数接触的是两类情绪的歌曲,一类是欢快、活泼的,如《拔萝卜》《蜗牛与黄鹂鸟》《小螺号》。这类歌曲常常使用拟人的手法描画大自然的美好,在小孩子的世界里,小鸟、小狗甚至一簇小花都是他们的小伙伴。因此演奏这些作品要用适当的速度、力度与夸张的表情及肢体语言来加深其表现力。还有一类较为抒情、悠扬,如《听妈妈讲故事》《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抒情的作品相对难弹,这时应运用重量弹法,即演奏过程中运用手腕摆动,使音色有控制,不炸不躁,音乐优美动听,让小孩子快速爱上它们。
3.三年级的钢琴学习课程可以让学生适应就业要求,为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奠定基础
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始进行顶岗实习,真正深入幼儿园进行操作实践。三年级还有半年的钢琴课程。在实习结束后,学生深切体会幼儿园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回到学校后就可以量体裁衣。首先,继续加强自己的即兴伴奏与弹唱能力,能够独立地完成一些作品的配弹。幼儿歌曲不断涌现出新的作品,这就要求学生可以独立编创好听、简单的伴奏并准确演唱出来。
此外,现在的幼儿园大多有兴趣课,比如画画、钢琴、舞蹈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承担起兴趣课的教授,幼儿的学习大多是模仿阶段,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视奏能力,能够拿到简单的谱子马上弹给学生听,对于钢琴这种实践性课程,教师准确到位的示范是必须有的。这半年时间可以加强自己的视奏能力,这就需要泛弹,即拿出一定的时间大量接触不同风格的作品。
二、学生在钢琴学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在钢琴演奏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力度、速度、演奏法的准确性
在幼儿初接触钢琴之时,除了要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还需要给他们科学、准确的指导。这也就要求教师本身所掌握的东西是准确的、科学的。节奏是音乐的灵魂,练琴时需使用节拍器,这样全曲速度统一,不会出现忽快忽慢的现象。其次是多听多练,所谓听就是通过上网看视频或者听CD的方式看大师是如何演奏这首曲子,从中吸取养分完善自己的演奏。最好是多听一些版本的,这样可以找出不同人演奏的不同,明白个中区别,进而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如,我最近听钢琴家元杰演奏巴赫的法国序曲与组曲,他的巴赫翩翩起舞,轻快而富于激情,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巴赫不是我一直认为的必须虔诚、肯定,必须一板一眼,也可以轻快地演奏。
力度方面多关注作品的力度术语,不可从头到尾一个声音,而且在乐句或乐段结束时应该渐弱使之有收束感,在全曲高潮部分应力度强过其他乐句。上行渐强,下行渐弱,这样作品就像潺潺流动的清泉一样有了活力和生命力。音乐的表现力通过这样的处理就会自然而然出来了。
(2)触键、踏板的适当处理
学生在学习之初容易因过于强调手型、所有的音必须弹到底而矫枉过正,使所有的音都硬邦邦的,且因为一直的抬指使速度无法加快。因此面对同一首练习曲,可以变换速度和方式练。一种是抬指,这样让学生可以弹到底。另一种不必抬指,全曲轻快演奏出来,节拍器达到中板的速度,这样可以锻炼手指的肌肉能力,使之跑动起来。
不同风格的作品应运用不同的触键,如果是演奏巴洛克或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如巴赫的《风笛舞曲》、莫扎特的《小步舞曲》、库劳的《小奏鸣曲》等,需要干净清晰的音色,这时需要硬触键,即手掌架子要搭好,用指尖演奏,十六分音符微抬手指,这样音乐更有颗粒感。如果是演奏德彪西的作品,则需要软触键,即放平双手演奏,下键较慢,音色如同透过紫色丝绒发出的,丝滑且朦胧。
踏板的种类有全踏板、半踏板、四分之一踏板、八分之一踏板,运用不同踏板视不同情况而定。如果需要一点回音但又不脏不混就用半踏板,如《彩云追月》,如果仅仅需要微小的回音则用八分之一踏板,德彪西作品的很多片段都会用到它。需要注意的是踩踏板一定是脚尖放在踏板上而不是用整个脚掌,这样踩换踏板就会非常灵活。
2.在幼儿歌曲弹唱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如何为旋律配伴奏需遵循和声学的规则
拿到一首歌曲后,首先哼唱一遍,分析作品的调式调性,然后分析曲子的曲式结构,找到乐句的半终止及乐段的完全终止。把乐句、乐段划分出来后,在半终止标注Ⅴ级和弦,在完全终止上标注Ⅴ级-Ⅰ级的`进行。其二,配的和弦必须包括旋律中的音符,尽量少变换和弦,一个小节最好只用一到两个和弦。其三,尽量用几个常用和弦即Ⅰ级、Ⅳ级、Ⅴ级,偶尔用Ⅱ级、Ⅵ级。其四,尽量选用和声连接法,保留共同音,就近解决。
(2)如何为曲子选择合适的伴奏音型
儿歌具有旋律简单、节奏适中,并且比较短小的特点,这类歌曲非常适合儿童来进行演奏与练习。歌词也朗朗上口,儿童非常容易将其记住,随时随地都可以唱。因此,儿歌的伴奏常用的和弦伴奏方法通常有这几种:半分解和弦伴奏法、全分解和弦伴奏法、柱式和弦伴奏法。
①半分解和弦伴奏音型
通常这种曲子每个小节由两种伴奏模式组成,一种是第一、三拍或第一、三分拍为单音,第二、四拍或二、四分拍为音程。另一种是第一拍为单音,第二、三、四拍为音程。如玛丽有只小羔羊第
一句:
②全分解和弦伴奏音型
因为这种伴奏法历史悠久,是莫扎特惯用的伴奏模式,容易上手,且配好以后音响效果活泼轻快,因此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音型。如《我是一个粉刷匠》第一句:
(3)柱式和弦伴奏音型
这种伴奏法无论是原位和弦还是转位和弦都需要参照和弦存在方式的标准叠加起来。主要用于铿锵有力的作品或者某些歌曲的高潮部分。如《共产主义接班人》就非常合适这种伴奏音型。
三、琴法教学应重视实践性环节
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不同于普通大中专的钢琴演奏专业,像他们一样给学生留诸如莫扎特奏鸣曲、海顿奏鸣曲、巴赫的《法国组曲》此类的作业不切合实际,容易磨灭他们对钢琴演奏的兴趣。在教学中应针对幼儿启蒙性的特点,给学生布置一些简单而动听的小品。如《星光圆舞曲》《洋娃娃的梦》、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等。在大二时则让他们弹大量耳熟能详的儿歌曲子,边弹边唱,一个月观摩一次,在学期中或学期末进行一些儿歌弹唱的小比赛,赛后写一点关于弹唱的体会,使他们有学习的动力与兴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了量的积累,弹唱能力便有了长足进步。在顶岗实习中组织学生上公开课,让幼儿园教师来听课,课后幼儿园老师与学生开小型研讨会,学生虚心听取他们对自己艺术课有关课程设置、弹唱、肢体语言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并及时进行教学反思,长此以往就能成为一个全面的、合格的教师。
综上所述,作为一位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师应当针对学前教育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提高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的实效性与时代性,让每个学生在三年中得到尽可能快的发展,能够成为学前教育改革浪潮的弄潮儿!
参考文献:
肖成英。高职学前教育幼儿歌曲弹唱教学探析.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06)。
高华曼。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初探.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2)。
篇6:如何借助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
如何借助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
如何借助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文/丁U存
摘 要: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将德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以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亲情;爱国;环保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又是一名语文教师,我的责任就不单单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学生更多方面的健全发展。但我们也知道,德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因此,我们要将德育与语文教学活动相结合,以促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亲情教育
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来说,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家长的过分宠爱,使得学生的亲情意识越来越淡薄,使得出现了一些学生因为一点不顺心的事情就打骂家长的现象。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从而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珍惜,学会感恩。
如,教学《母亲的恩情》时,首先,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懂你”这首歌及MV,渲染课堂氛围。之后,我又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欣赏了《游子吟》这首诗。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懂得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在课后,我专门组织了一堂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在讲述与父母之间的一件件小事的过程中,让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最终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珍惜父母的爱。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对于处于和平时期的学生,当我们讲爱国主义精神的时候,他们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理解,甚至感觉董存瑞、雷锋、黄继光等都是傻子或者是感觉只有那种舍生取义的事情才是爱国主义,和平时期没有爱国的机会等等。各种想法充斥着学生的思想,使学生不能对爱国主义教育做出正确的理解。
如,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为了让学生真正明白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引导学生讨论一下“什么是爱国主义?”有学生说,像王二小那样才是爱国主义;有学生说,为国家作出贡献的才是爱国主义;有学生说,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就是爱国;等等。顺势,我将学生引入正文的学习中,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引导学生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从而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以促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让学生产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如,在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美丽的南沙群岛的图片,引导学生感悟南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激发学生的爱岛之情。当学生被这一幅幅美丽迷人的图片所吸引的时候,多媒体切换成了一幅幅被污染的图片,学生被震惊了,此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美丽的群岛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一声疑问,让学生感慨,学生开始窃窃私语,我关掉多媒体,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有学生说,是因为我们的污染,有学生说是因为人类的索取等。我告诉学生,不论是我们无休止地向地球母亲索取还是我们肆无忌惮的污染,都会让美丽的南沙群岛变得面目全非。此时,课堂一片沉寂。接着,我又向学生展示了一些被污染的图片,同时,我也向学生讲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每个班主任不可推脱的责任,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作用,以促使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知识技能都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邵玉琴。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小学时代,(12)。
(作者单位 江苏省大丰市第二小学)
篇7:作文教学如何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
作文教学如何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
摘要: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它最活跃,最生动,最富有生命力。在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时代的需要。本文阐述了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及在作文教学中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提出了在作文教学中有目的地从不同选材,立意角度对学生进行多元思维训练,从而逐步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利于学生能力的更好发展。关键词:作文教学 创造性思维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是单纯的传递信息、教授知识和接受信息、学习知识的关系。随着现代科技的飞快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深,对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教师的教学不能单纯的传授知识,而必须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那么,如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作文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对已知事物或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对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是探索性的、是创造性的;对已知事物的思考是对人们熟悉或已认识的问题,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重新进行思考,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就是新颖和独特。还有一点就是正确。只有正确而又新颖、独特,才是创造性的体现。
我在指导内容为“跳绳比赛”的习作时,就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创造性的进行写作。全班大多数同学写了训练跳绳的苦、累、汗,体会到了训练的苦;有的同样写的是训练中的事,可写的是怎样思考和练习,摸索出了跳绳的门道;还有的同学写了自己在摔伤后,同学们对他的关心、帮助,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通过这种多思维、多角度的写作,既可以使学生突破应试教育固定、僵死的思维模式,又可以使学生写出灵活多样,内容丰富、新颖,见解独到的好文章来。
创造性思维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思维形式,而是多种思维形式的协调活动。这多种思维形式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1、逆向思维。其特点是从作文的题目、选材、立意等方面打破常规,反其道而行之的一种作文方式。
2、想象思维。即在已知经验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创造出新的形象。这种思维主要是激发学生的热情。
3、散敛思维。即根据已有的生活素材加以扩充,使其详细完整。或者把一篇或一段写的很详细、生动的文章,摘其主要内容,去粗留精,去枝留干。
4、直觉思维。即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从事实材料中获得认识的思维形式。
5、分析思维。即按照逻辑推理的步骤进行思考的思维形式。
二、在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的具体表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是语文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作文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值得改进和思考。
〈一〉必要性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很多学生不喜欢作文,甚至害怕作文。那么,为什么学生会害怕作文呢?
首先在于作文教学的方法还不够科学,不够系统,也就是说教师过多重视作文形式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作文内容的指导。当前作文教学,教师往往注意的是写作方法的教学。“把作文看作是一种技巧而不是一种能力。”在难得的几堂作文指导课上,教师总要花比较多的力量用在指导学生怎样写上,然后布置大小一堆作文,让学生去写。而学生面对这些作文,总是为“写什么”而伤脑筋,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种对作文的惧怕心理。无奈之下,许多学生只有拿出一大叠作文选,按要求改头换面,抄抄写写,或者原封不动照搬。
其次,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标准和手段不合理,呆板、守旧,不灵活。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写命题作文《一次难忘的旅游》,他写了和孙悟空一起去天宫旅游,作文写得还算生动,记事也较完整,但老师却给了0分,评语是“毫无意义”。这就是因为教师总过高地看中作文内容的思想性,从而抑制了学生作文的兴趣。再者教师常常以“优秀作文选”中的佳作来衡量学生的'习作,这样往往会打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使学生对“优秀作文选”产生一种依赖心理。
以上是作文内容和作文评价方面的原因,但归根结蒂是如何提高学生作文兴趣的问题,即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要从根本上做到这点,关键还是在于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可行性
在语文教育中,不但阅读是一种创造,写作更是一种创造。既然每个个性所体验到的生活是如此千差万别,那么他们所表达出来的内容自然更是千差万别。对于学生来说,他既可以很真实地按照他的体验来抒写,也可以不受事实的限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地想象和夸张,比如童话和科幻小说。在此过程中他学会思考和发现自我,体会到创造的乐趣。因此,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无可比拟的优势。
当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教育创新的一个重点。创造性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洞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五个明显特征。创造性思维能更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广泛地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使学生摆脱习惯思维的影响,使思维向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方面发展。
三、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拓宽作文教学的实施途径
目前作文教学是按照作文指导→作文批改→作文讲评这三个环节而渐次展开的,考察这个教学过程,存在两个主要的弊端。第一,作文教学过于封闭。往往只是以教材中的讲读课文为基本范文,而这些所谓的范文价值是相当微弱的。第二,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精神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为了使作文教学结出具有时代新特质的硕果,应当拓宽作文教学的途径。
〈二〉几种具体做法
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是中心明确,文通字顺。现代作文教学在此基础上要求针对有些学生思维方式单一、陈旧和障碍,必须重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与常规性思维相对应,是以新异、独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是多种思维综合表现。正如朱智贤、林宠德说的:“完形理论认为,打破旧的格式塔,并发现新的格式塔,这就是创造的思维。”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怎么引导学生去“打破旧的格式塔”呢?
1、重视“双基”。
有人认为现在搞创造性思维了,“双基”(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可以不管了。这当然是不正确的,因为掌握“双基”是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双基”的训练过程是创造性思维的载体。就作文教学而言,“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基本功训练还得重视加强,创造性思维也得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离开了这个基础,那创造性思维就是空中楼阁。
2、记录灵感。
灵感是一种短暂的顿悟性思维,高潮时很短,瞬时即逝,是在受到某种启发而爆发出的思维火花,这是极其重要的创造性思维的质变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写作的激情。要指导学生及时记录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获得的新鲜感受,既可以是片段的、点滴的,也可以是成篇的,只要有创意,都是可贵的。
3、一题多作。
一题多作,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
4、变通“模式”。
记叙、说明、议论文体的写作,其结构有一些“模式”、“套路”,既要看到“大体须有”,这是写作实践的总结,又要看到“定体则无”,事物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必须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既有所借览,又有所变通。
5、寻找“独特”。
既要指导学生善于在书籍、生活中,获得独特材料感受。指导学生从读过的书引起联想,结合当前时代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学校生活,多写“材料独特”,“感受独特”的佳作。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努力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作文教学必须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只要精心施教,巧于引导,就一定能激发起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更好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教育改革新天地的到来。
篇8:作文教学如何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
作文教学如何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
摘要: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它最活跃,最生动,最富有生命力。在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时代的需要。本文阐述了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及在作文教学中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提出了在作文教学中有目的地从不同选材,立意角度对学生进行多元思维训练,从而逐步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利于学生能力的更好发展。关键词:作文教学 创造性思维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是单纯的传递信息、教授知识和接受信息、学习知识的关系。随着现代科技的飞快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深,对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教师的教学不能单纯的传授知识,而必须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那么,如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作文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对已知事物或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对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是探索性的、是创造性的;对已知事物的思考是对人们熟悉或已认识的问题,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重新进行思考,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就是新颖和独特。还有一点就是正确。只有正确而又新颖、独特,才是创造性的体现。
我在指导内容为“跳绳比赛”的习作时,就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创造性的进行写作。全班大多数同学写了训练跳绳的苦、累、汗,体会到了训练的苦;有的同样写的是训练中的事,可写的是怎样思考和练习,摸索出了跳绳的门道;还有的同学写了自己在摔伤后,同学们对他的关心、帮助,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通过这种多思维、多角度的写作,既可以使学生突破应试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固定、僵死的思维模式,又可以使学生写出灵活多样,内容丰富、新颖,见解独到的好文章来。
创造性思维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思维形式,而是多种思维形式的协调活动。这多种思维形式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1、逆向思维。其特点是从作文的题目、选材、立意等方面打破常规,反其道而行之的一种
[1] [2] [3] [4]
篇9:培养学生学习教学论文
培养学生学习教学论文
托尔斯泰说得好:“好的习惯能使人成为天才,坏的习惯能使人成为囚徒。”
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浸润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一个人漫长的人生旅途中。语文学习是对一个人精神的重铸、灵魂的净化和品性的升华。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由怕学厌学变成有兴趣学、乐意去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呢?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经过八年多的教学实践,再参照所取得的效果,我觉得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管办什么事,预先计划,准备好,就能成功;反之,就会失败。语文课的课前预习是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基础技能的必要条件。每一篇课文设计一份学案,写明预习提示,学生根据预习提示去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把握学习内容和重点难点;通过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常用的读书符号做好标记,如生字词下标“ ”,关键词、关键语句、中心句下标“ ”,疑难处标“?”,好的片断下标“~”,读后有体会处,可以写在课文的空白处或对话栏里,形成个性化阅读。这样的预习,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积累思考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上课时,老师认真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可以让学生上黑板板书并讲解,这样既了解了学生预习情况,及时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学生有了认真的预习,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把握,上课时就有了底气,有了目标,能认真听课了。
二、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勇于发言的习惯。
对于学生来说,在课堂上认真听课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认真听课表现在学生听老师讲课的同时,能积极思考,认真听同学的发言,能对别人发言给予补充,能发现没听懂的地方并大胆提出来。由于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注意力容易发散,有时教师讲的.什么一点也没听进去。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观察学生听课时的表情神态,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这样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既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提高,也使学生养成不认真听课的坏习惯。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眼观六路,洞察每一个角落的学生,可用鼓励、表扬、学生互相评价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只有先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要勤于思考,独立思考,多角度思考,有疑处质疑,无疑处生疑。哥白尼离经叛道,写成《天体运行》,创立了地动学说:爱因斯坦摆脱了经典物理学的束缚,相对论像一把利斧劈开了两个世界,把人类的视线投向了更为广阔的宇宙。语文是一切科学的基础。自然科学要多思考质疑,对于语文学习,我们更要培养好的思考和质疑习惯;否则我们就只能生活在别人的影子中,精神、品性和灵魂就难以得到提升,就难以以一种与时俱进的风范去构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大厦。
重视培养学生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养成敢说敢讲的习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只重视培养学生的书写习惯,而对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课堂上学生发言不积极,且发言质量不高,心里明白,但说不清楚。课堂往往冷冷清清,抑止了学生的思维,不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养成敢说敢讲的习惯。这样既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为“减负提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举手,大胆发言。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他们发言声音洪亮,叙述完整,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基础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只要举手就表扬,哪怕答对一些简单的问题,也给予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是否积极举手发言,从发言中反馈出教师讲课是否吸引了学生,也可以反馈出学生听讲是否专心,思维是否活跃。对敢于发言的学生,就要让他们把话说清楚,提高语言质量。基础差的学生发言的准确度不高是很正常的,说得不好教师要多鼓励、多指导,让他们在反复的“试说→纠正→再说”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另外,教师应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认真思考,问的什么,就回答什么,不说半截话。这一要求对少数基础差的学生可能有一定难度,但如果教师坚持训练,各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整理笔记、复习回味的习惯
“好记性不发烂笔头”,语文知识零散,涉及面广,这就要求学生课后及时整理笔记,对要掌握的知识点进行疏理归类,经过长期积累,按一定的条理整理好,学生就能随时提取,灵活加以运用。温故而知新,每天睡觉前,把当天所学知识像放电影一样在脑中回放,养成复习回味的习惯,这样既容易掌握语文知识,又能增强记忆力,以便更好地学习新的知识。
正如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得到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练几路真正有用的本领,那才是最大的收益,终身受用的好修养。”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经过多次反复训练才能完成,只有坚持不懈,让习惯成为自然,学生才能熟练驾驶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基本功和审美能力,促进自身语文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高标的人格魅力,和超脱世俗的人文精神,去构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大厦。
篇10: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论文
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论文
有关心理学家曾对全国近三千名大中学生进行心理调查,发现42.73%的学生感到做事容易恐慌和紧张,55.92%的学生感到经常对一些小事过分苦恼和担忧,47.41%的学生觉得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感到无法与人相处,48.63%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无法忍受。因此积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心理和生理有着密切联系,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深入挖掘教材,做好课堂辅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真钻研教材,在教材和心理上架起一座金桥,让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具有健康心理。
讲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时,结合到我校是“无烟学校”,并针对个别学生认为吸烟是“成熟的标志”、“潇洒的表现”等幼稚心理进行剖析,重点讲述吸烟的危害和禁烟的意义,从而让学生对烟草有正确的认识,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顺利完成学业。
讲《生殖系统》时,端正教态,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解决他们生活中的疑惑。首先让学生有正确认识,性知识是一类科学知识,不应该回避。可通过个别谈心等方式,指导和帮助学生获得适合自己发育水平的性知识,从而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身心变化,求得心理平衡。引导学生在男女同学相处时,互勉互助,共同进步,建立真诚的友谊,在人际交往中做到自尊自爱。
二、调查分析个案,加强具体指导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可塑性较强,心理发病较快,但也容易治疗,只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合理指导,可解除他们的困惑。
懒惰是惰性心理的表现。这样的学生图安逸,怕吃苦,追求享受。他们在家中多是“小皇帝”“小公主”,随年龄的增长,惰性、任性日益显现。学习怕动脑筋,作业靠抄袭,考试靠作弊,学习任务难以完成。教学过程中引导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利用“生物钟”知识树立时间观念,学习和生活要有计划性。
有的学生因家庭生活关系紧张,有的.家庭教育不当,有的受不良外界刺激等,使他们疑虑重重,忧郁苦闷,性格孤僻,与人不合群,从而对教师、家长、同学有一种排斥力,为此及时指导他们认清事实,并开展班级、校际间的交往活动,增强他们与人相处的能力,如开展生物夏令营活动,让他们在集体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氛围中克服心理缺陷。
嫉妒是在与别人相比较中产生的一种狭窄的自私的心理现象。这样的学生气量狭小,心胸狭窄。他们对胜过自己的同学轻则藐视,重则仇视,甚至攻击报复对方。对这样的学生采取亲近大自然,组织野外生物考察活动,有条件的可进行生物野外实习。让森林、高山、大海之伟大衬托出个人的狭隘渺小,把他们的心灵创伤抚慰平复。 自卑的主观原因是意志薄弱和性格软弱,客观原因是现实与自身的需要出现矛盾时得不到应有尊重。这样的学生性格孤僻,做事畏缩,不敢冲在前头,生怕别人耻笑。生物教学中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卑心理的根源,同时用温柔、谨慎、灵活的方式接近他们,掏出心里话,找出原因,再创设特定情境,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性心理变态,这种现象的产生,不仅有生理因素,还有社会因素,如不健康文化传播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比较微妙,尤其对情爱方面的信息更为敏感,稍受暗示,就会有所发展。他们所处的环境则时时诱导他们:有的从网络、影视、剧照、人体摄影、人体画像中寻求刺激;有的从文学作品,医学书刊中寻找有关性知识的文字图象;有的丧失理智,走上犯罪之路。对于他们首先进行性知识教育,让他们从生理的角度去理解,并引导他们远离不健康的环境,同时开展各种积极有意义的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三、介绍成功事迹,激发进取心理
科学家是科学成果的创造者,他们取得成功,除了正常的智力外,在理想、情操、胆识、毅力、勤奋等方面也具有优良的品质,更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习的楷模。达尔文智力并不超常,却凭着顽强的毅力,经五年环球生物科学考察,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孟德尔八年苦战,从一粒粒豌豆种子中数出了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袁隆平也突破重重困难先后培育出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杂交水稻新品种,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目前中国、美国等国家联合进行的“人类基因组”的研究,将在基因水平上揭示人体的奥秘,从而使人类的遗传病、癌症和心血管等疾病可能在基因水平上得到治疗。为此我们开设《生物科技园》,专门介绍生物学家及其成果,使那些有自卑心理和失去学习信心的学生认识科学,学习科学,同时激发学生的进取心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实施挫折教育,提高应变能力
生物教学中还应向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按常规教学,学生的学习就会停留在仅仅听懂或掌握老师讲过的知识水平上,解决问题时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所以在课堂上,把自己当成学生,模仿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有意在解题时表现为思想受阻,并借此向学生演示在经过若干次挫折后克服思维上的障碍而获得成功的过程。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解题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应变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安排一些活动,设计一些方案,让学生在挫折中得到锻炼,培养他们坚强、吃苦、耐劳的性格。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段和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及时纠正他们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使他们沿着积极健康的道路描绘未来的蓝图。
篇11: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深刻体会到了反思的优势所在,对于他们来说,新知已不新,通过反思,完全可以自己学会。
2、学习新知中反思。
数学学习过程是依学习内容不同而不同的。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大体可分为三类,即概念课、计算课、解应用题课(解决问题)。由于类型的不同,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则不同,那么教师让学习选择的学习方法和反思方法也就不同。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课教学,已不再把计算法则提炼成要点形成书面的文字了,但在实际的计算中还是得遵循法则。我的做法是引导学生反思:计算这道题要注意些什么?这一问不仅是要学生反思计算法则,而且还要说出他们在计算中容易出错值得注意的问题。在学生做的过程中教师再去纠错、点拨。在概念课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反思这样几个问题:(1)怎样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概念?这个概念的关键字词是哪几个?(2)我能举几个符合概念的例子吗?(3)我能举几个不符合概念的例子吗?(4)这个概念和以前学过的哪些概念有关系?在应用题教学中,学生读完题目后,我常引导他们反思:(1)知道了哪些条件?问题是什么?(2)哪些条件间有联系,可以求出什么?(3)要解决这个问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4)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3、学习新知后反思。
篇12: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论文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论文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非常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索性学习。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
【关键词】数学教学;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问题意识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了体现这一精神,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就是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教师给学生一些点拨和启发,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探究的欲望
新课标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转变为在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我们在工作中都是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很少考虑学生是否喜欢数学,更没有想到要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事实证明: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学生只有在这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在和蔼可亲的教师面前,在愉悦、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才能缩短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师性,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共振。这样,他们才会无拘无束,敢想、敢说、敢问,才能激发起探究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积极地投身于探究活动之中。
在课堂教学中,整堂课学生都洋溢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表现出了极高的探究欲望,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学生纷纷联系自身实际,从各个方面来描述,我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情景,但不过早地给予评价,而是引导他们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再由学生自己得到结论,学生在这样宽松的氛围中,都兴致勃勃地参与到探究中,探究的积极性极高,以至下课后,还有许多学生在讨论着本节课的知识,可见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创设探究的情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以往的教学,我们总是希望学生一节课学到很多知识。作为教师,总是想在最短的时间内,灌给学生最多的知识,而现在,不仅仅是让学生挖掘知识,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是否亲身经历探究解决的过程,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是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更加重视学生在教学关系上和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我先创设一个情景提出问题,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把他们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有意创设一个矛盾冲突的情景,学生在这种矛盾冲突中,讨论得异常激烈。这样就把教材上处于静止状态的知识信息变为了充满挑战性的动态的知识信息,学生在讨论、交流、合作中得到结论。这种结论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积极动脑获得的,比教师直接给出一个结论要重要的多。如我在五年级的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时,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这节课,我通过引导学生推导公式并且学生已经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会用公式求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体积。于是就因势利导,拿出一个长方体的金鱼缸、一些水和一个不规则玩具,问学生:“你们能利用这些器具求出这具玩具的体积吗?”问题情景一经提出,学生的.探究热情空前的高涨,孩子们在小组中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此时,发现孩子们已经完全投入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中,通过研究、讨论和老师适时引导。他们想出了通过水的上升或下降来求出玩具体积的多种方法。问题的解决变得如此多样的快捷,这是未曾想到的,而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则明显地告诉了我们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有助于学生自主的探究学习。因此在活动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不同程度地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拓展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获取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新课标明确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要培养学生以上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做长期不懈的努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每一堂课的教学中。
在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当提出问题之后,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而不是形式上的。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学习的难点。怎样求梯形的面积呢?教学时教师可提供一些完全一样的梯形(上面印有1平方厘米的方格,学生很容易数出梯形的上底是6厘米,下底是14厘米,高是8厘米),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它的面积并根据自己的算法尝试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一段时间,然后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讨论时各抒己见。纷纷表明自己的想法并动手操作实践,得出了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1、数方格得出面积是80平方厘米。2、如图一分割成一个平形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计算得出面积是:8×6+(14-6)×8÷2=80平方厘米。3、如图二分割成二个三角形,计算得出面积是:6×8÷2+14×8÷2=80平方厘米4、如图三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每个梯形的面积是平形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6+14)×8÷2=80平方厘米。5、如图四沿梯形中位线剪开后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计算得出面积是:(6+14)×(8÷2)=80平方厘米。6、如图五分割成二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计算得出面积是:8×6+(14-6)×8÷2=80平方厘米。
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学生根据不同算法想出了多种推导梯形面积的方法。小组汇报时气氛热烈,学生们讲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各种奇思妙想不断涌现出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让学生自主探究虽然在时间上要比老师讲解花费得多,也许练习的数量会减少,有时甚至会来不及完成教学任务。但实践证明,没有亲身的体验,没有积极的活动,很多知识便如同“过眼云烟”,很难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之中。“听过的,忘记了;看过的,记住了;做过的,掌握了。”这很好地说明了为了让学生真正弄懂、学透,“费时”“费力”些也是值得的。只有这样,课堂才自始至终充满了吸引力,散发出探究的快乐,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要用因内容而定,学生学习方法也应灵活多样,除了课内的讨论、动手操作,还应拓展到课外,参观、调查、实践等,这样才能使课内课外联系起来,使用学生的创造欲望形成于课堂,满足于课外,伴随着终生。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鼓励者。给学生创设和睦的教学情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在探索过程中,给予抛砖引玉,使问题得到解决,达到研究的目的,培养他们探究的能力。
篇13: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论文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论文
一、课堂纪律是保证
课堂纪律是教学质量的保证。课堂纪律不好,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也没有收获。要想有好的课堂纪律,师生关系是关键。教师要注意调整他们的心态,及时发现、甚至“挖掘”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使他们走上正常的学习轨道。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
1.课前双备:备教材,备学生
教师既要按照教学大纲深入钻研教材,还要根据学生特点制定教学方案。由于有些学生基础差,所以备课时遇到以前学过的知识点,决不能一带而过,而要先复习以前的知识,甚至是小学知识,以旧带新。针对学生自学能力差,自控能力差的特点,可以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结对子的方法。即学习好或纪律好的学生负责帮助学习基础差或纪律差的学生,并由他们及时向教师反馈信息。这样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情况达到心中有数。
2.课上教师可以采用辅导法进行分层教学
由于教师对学生心中有数,可在心中把学生分成A、B两个层次。A层学生基础较好,课上能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B层基础一般或较差,对教师的教学不能主动配合,需要教师点拨或提醒或A层学生的帮助。教师提前给出下一课时的自学提纲,让学生明确教学的目标和应达到的水平。利用10-15分钟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对书上用团体字概括出的定理、法则、例题,反复阅读、理解,并试解教材中的部分练习题。这样学生一般都可以初步了解本节的基本概念、方法、运算等。与此同时,教师可对A、B层学生分别进行辅导,并从中得到信息反馈,掌握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难点。这样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时抓住关键、突破难点、解惑答疑,使课堂教学具有针对性。
教师备课时,把课上提问及练习均分为A或B,A层学生回答A题型,B层学生回答B题型。这样,A层学生不会感到所学太简单,B层学生也会因为作对或答对而有成就感,加上教师的及时鼓励,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对数学有兴趣。对一些有难度的知识,教师可以只讲授,但不做要求,满足A层学生的学习欲望。
下课前,教师小结,并组织学生做练习或补充有代表性的习题。为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可适当请两个层次的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同时,有疑问的学生可举手,教师答疑。学生做完后,教师一边订正,一边巩固知识,并对容易混淆、出错的地方及时指出来,加深学生印象。最后针对板书做简短小结,可以使学生对本节内容再次进行认真梳理和概括,使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课上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衡量学生,认为题简单,学生笨。因为学生基础不好,又有新知识,他们有一个消化理解的过程。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巩固,才会收到一定效果。
3.课后作业、单元测验是检验教学质量的标准
学生作业能反馈学生的大部分信息。课前,评价上节作业情况,表扬好的,鼓励有进步的。要求学生在理解、记忆、复习本节内容的基础上,在作业本上完成本节的习题或有关复习参考题。要求学生作业规范化,对作业可教师批改,也可以组织A层学生帮助B层学生互相评议检查,力求使学生正确、牢固地掌握本节的教学内容。
以课本每一个习题为自然单元,组织总结、检验和测验。一般应拟订总结提纲,可采用列表法、对比法、归纳法等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单元总结。采用小测验形式进行检查,其中基础题占100分,附加题10-20分,让有余力的学生做。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展望美好前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介绍过去成才学生的事例、成长经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榜样,才能有目标,有目标,才能有动力,有动力,才能自觉地学好每一课。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为自己的明天添光彩。
总之,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使学生学有所获,为以后的求学深造铺平道路。
篇14:初中化学教学开放性原则论文
初中化学教学开放性原则论文
【摘要】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是教学目的之一,进而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而随着在初中化学教学活动中推行开放性教学模式,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以及评价中都渗透开放性原则,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关键词】化学教学;开放性原则;实验室
对于初中化学教学而言,其知识内容的展开都基于化学实验操作,所以对于化学实验室的开放性非常重要,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学生探知欲望强烈,倘若长期处在封闭状态下静态学习,则势必不利于其学习质量的提升。鉴于此,文章将对基于开放性原则的初中化学教学活动展开探析。
一、设置开放性的教学要求
由于每一位学生都存在非常明显的个体差异,设置开放性的教学要求则一定要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之上,这也与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是一样的。对于初中化学教学而言,其教学任务并不仅仅是化学知识的讲授,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化学教育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与态度,而这一态度是其未来学习成长的关键。所以,开放性教学要求的设置需要包含科学知识、态度、方法以及思想教育等内容。鉴于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环境、学习基础与能力等各方面有所不同,导致如上文所述的个体差异存在,开放性的教学要求也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具体来讲,教师可对接受能力偏弱的学生实行“慢步教育”,对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则鼓励其实行“超前学习”,使其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去领略更深层次的知识,实现教学要求的开放性。
二、渗透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教材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关键性载体,同样是完成教学任务目标的必备资料。初中化学教材的编制都是结合教育学家的'多重研究论证所得,其教学内容思路清晰且逻辑缜密,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于教材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要拿捏到位且完全吃透,渗透开放性教学内容便是完善教材教学的有力举措。例如,在讲解“某种物质与水进行密度大小的比较”相关教学内容时,正因为其开放性较大,有着广阔的思维空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联系课堂内外知识进行讲解;在讲解“水的净化”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增添开放性家庭实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利用生活用品去制作净水器,并且将身边污水予以净化,如此一来学生便可结合生活经验与课堂化学知识习得,去解决现实问题;再如在讲解“金属与矿物”教学内容时,由于教材中并没有对铁的活泼化学性质进行细致分析,因此教师便可提出开放性的教学问题:“同学们能够说出哪些例子证明铁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金属?”以开放性化学问题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得出不同的答案:①铁比铜更容易生锈;②镁能够在空气中燃烧,而铁不能;③铁能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等等。对现有的化学教材进行深度挖掘,是渗透开放性教学内容的有效方法,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应当以教材知识为本,通过不断提出开放性的教学内容予以向外拓展,进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科学知识与科学探究态度得到同步提升。
三、推行开放性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按照科学规律所实施的授知方法,被称之为教学方法。在教学改革持续推进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法也逐渐显露疲态,而创新型教学方法也在大力推行当中。然而无论是何种教学方法,坚持开放性的原则都是其确保实效性的基础。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则需重视不同教学方法的科学组合。比如讲授法作为我国教师最为常用且存在时间最长的教学方法,其简单易行,有着较大的知识传播量,虽能够让教师充分主导,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师生互动不足的问题。因此,推行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则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讲究多种教学方法的合成。例如,在讲解“酸的共性”相关内容时,学生们对于“为什么酸溶液都可让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都会感到不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则可遵循开放性原则,展开盐酸、稀硫酸溶液滴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的探究试验,之后询问学生:是否所有酸都能够让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为什么酸溶液都呈酸性?它们当中有没有共同的微粒?此时可进行师生互动讨论,并且对电离方程进行讲解。在其他酸溶液滴加演示实验中,学生便更容易接受酸溶液呈酸性的科学解释。可见,不同教学方法的科学自合,并且在教学方法中坚持开放性原则,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四、实现开放性的学习评价
一直以来,许多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都仅仅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这种合理性不足的评价方式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初中化学教学中要贯彻开放性原则,则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实现开放性评价,也即要求不可单独聚焦于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度,还需对学生的学习方面的发展进行评价。所谓开放性评价则需涵盖学生的价值观、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等全方位能力发展状况进行评价,以开放性的评价,助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促进创新能力的养成。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教师还可设置开放性的情境类试题,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展现自己的探究能力,加之现在的初中化学试题也已自带开放性,因此学生在学习中更能够发挥活跃思维,从教师的情境与考试试题中去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当然,初中化学教师还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创新,尝试更为多元的考试方式,针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探究态度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展开考核与评估,进而去全面了解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想法,以此为依据实现对学生的针对性指导,这与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能够促使其更好地学习化学这门学科。
五、开放化学实验室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实验演示或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能够让学生将化学实验现象与化学知识建立联系,同时促进其化学实验能力的提升。可见,实验不但是化学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其教学手段之一。然而,从当前的初中化学教学来看,不管是教师演示还是学生动手,都只是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完成,学生所投入的精力有限且不集中,而走出实验室又重新回到习题演算层面,导致学生的实验意识与能力发展迟缓。鉴于此,初中化学教学要贯彻开放性原则,在做好仪器保护,完善实验室管理的基础上,将化学实验室适度开放。比如,在讲解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收集相关内容之后,教师可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够利用教材之外的方法与其他装置制取与收集二氧化碳吗?之后便可将实验室予以开放,让学生能够自己在课外时间去进行实验操作。学生则通过资料翻阅与讨论,在实验室丰富的资源支持下,便能够熟练掌握利用锥形瓶长颈瓶漏斗装置去制取,采用排水法、排空气法去收集,使用蘸石灰水玻璃片方法去验满,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教育理念中,解放思维、努力学习、不断提升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在时代发展进步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也逐渐显露出其弊端,与现代化的教育事业发展形成一定冲突,唯有在教学中渗透开放性原则才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枷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化学实验室的开放,以开放性教学活动去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顺应当前素质教育的发展潮流。
参考文献:
[1]刘俊英.浅谈初中化学使用讲学稿的几点做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4,(4):52.
[2]虞学海.浅谈初中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3,(18):11
篇15:关爱原则语文教学论文
关爱原则语文教学论文
一、坚持关爱原则,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全方位帮助
关爱每一位学生,这既是师德规范的要求,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认真分析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与能力状况,兼顾学生情感因素,在教学中为学生量身打造最为合适的教学目标与过程体系,并整合资源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帮助,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我们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关爱学生。
首先,在教学目标方面兼顾学生的差异。无论是语文学习基础较好的优秀生,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学困生,针对他们的学习基础与实际能力,制定差异性的教学目标要求,优秀生的学习目标难度系数高一些,学困生的难度低一些,确保学生的能力基础与学习要求相吻合,兼顾学生的学习情绪,防止学生出现畏难情绪。
其次,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我们也要注重给予每一个层级的学生均等的参与机会,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上多参与、多思考。中等以上成绩的学生在提问、探究等方面并没有什么问题,关键在于学困生群体的有效兼顾。我们针对这一群体进行了单独设计,课堂提问内容之中定向设计一些难度较低的内容,让学困生在课堂上回答,提高他们语文学习的参与程度,也能够增强学习成功的体验。当堂检测作业的设计方面也专门设计了难度较低的基础性知识点考查内容,以保证学生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另外,我们还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营造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要求学生间结成帮扶对子,以相互帮助的形式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弥补教师在学生转化方面时间与精力不足的缺陷。在学生转化工作中,要求优秀生帮助结对的学困生制定补习计划,针对学习的薄弱环节进行改进,同时给予学习技巧方法方面的辅导,提高学困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这也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成效提升的重要长效机制。
二、坚持自主原则,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实现能力提升
过去一段时期,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思维活跃程度不高,教师也没有给予他们自主学习的空间,结果导致高分低能现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方面的问题正在逐步被解决,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放在了较为重要的位置。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以自主探究模式,将教师讲解模式转变为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我转变了教学方式,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解决本课的生字词问题,了解《史记》的相关知识以及司马迁其人,为教材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课堂教学中,首先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检查,然后向学生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品读相关词句,体会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样的教学目标在于将本节课的要求明晰化,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对照,拾遗补缺,同时这样的目标也是整节课的线索与引领,保证整个教学活动有序进行、深入推进。
接下来,我向学生出示一组探究题,要求学生进行分小组研究:、课题中哪个词最关键?司马迁生长环境和写《史记》有何关系?司马谈如何嘱托司马迁的?父亲的话仅仅只是与儿子生死相别吗?面对父亲临终的嘱托,想象司马迁会如何答应父亲?他又是如何做的?写作《史记》过程中遭遇了怎样的飞来横祸?司马迁如何面对这样的灾难?什么样的信念支撑他活下去?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能否改为‘发奋’?从司马迁的事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这样的一组探究题浓缩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对照思考题进行小组合作,提出自己的观点,相互补充与完善。
完成小组合作研究环节之后,我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发言,并在全班范围内进一步补充完善,最后进行点评,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共同完成教学目标任务。为了及时获得学生学习掌握的反馈信息,课堂上还进行当堂检测,便于教师及时对照反思以及调整、弥补。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相互交流的积极性也较高,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长此以往,对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将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一定要注重理念创新,全面贯彻激励、关爱和自主原则,致力于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打造更为优质的语文教学。
篇16:《财政学》教学对学生创新论文
《财政学》教学对学生创新论文
[摘 要]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要求。面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难题, 本科院校要从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寻找出路,通过多种途径改进经济学主干课程《财政学》的教学方法与实践环节,提升本科院校经济学大类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财政学是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突出地位,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目标,要在教师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途径改进财政学的教学方法与实践环节,提升本科院校经济学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财政学;教学方法;创新能力
1 前 言
方兴未艾的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需要创新的时代,也是一个只有创新才能生存和发展的时代,由此可见21世纪迫切呼唤创新人才。然而创新人才从何而来?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责任在教师,主体在学生。财政学作为经济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创新能力也是本科人才培养的关键目标。作为经济学主干课程之一的财政学应该担当起这个重任,在日常教学中培养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打造课堂高效创新环境
多媒体教学是信息时代给予传统教育方式的革新,已经成为高校主要的教学工具,《财政学》的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减少板书时间,增加课程信息量,多媒体教学能够提供传统教学难以容纳的信息量。例如在讲解财政学中税收与税制这一章节内容时,借助多媒体教学,运用动画形式展示税收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共同探讨自己身边的税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参与和探索。这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提出创新性构想,对财政学理论的实际应用提出新思路,培育创新思维。
3 采取案例分析,锤炼学生创新思维
经济学大类本科创新能力培养,最主要就是创新思维的培养。财政学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要学生学到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初步具备经济学的创新思维方法与应用能力。日常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经济现象,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信息与问题,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方法,要能够从新的角度、新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创新型思维培养的.目的。案例教学是培养这种创新思维方法的好工具,案例分析能够让师生从理论结合实践、历史联系现实的多维次角度,对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是一个训练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在课程内容的讲解中要经常引入时效性强的问题引发学生对经济理论的思考,不能拘泥于书本理论。教学内容设置要结合国家政策的变化,真正做到与时俱进,课程内容与国家经济形势紧密联系。
比如在讲解财政学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相互搭配这一问题中,可以针对近些年出现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政府宏观调控措施展开讨论,特别是针对次贷危机后出现的国际国内经济衰退、南方特大雪灾等问题,国家出台的各种经济调控政策是如果把财政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国家通过“四万亿”中央与地方投资,上马一些大型公共基础设施,这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表现,另外央行也适度放松银根,辅以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样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来抵消一部分国内经济衰退的负面效应,当然这些政策也会有一些不良后果,比如财政负债上升,财政效率下降等,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讨论,这样将宏观调控这一个大的问题具体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另外,这种正向与逆向并举的思维训练也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积极引导和启发案例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更优的政策搭配方案,打开思维的空间,并进一步引出新知识学习来解决问题,最终通过坚持不懈的培养、引导和鼓励,会使学生形成主动去探研新知识、提出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方法,这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4 适当设计实证课题,加强创新学术训练
财政学是一门经济理论为主的基础学科,但实证性的内容也很多,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多结合学科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特别是《财政学》课程,适度设计一些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实证课题训练方案,提高学生经济计量模型的处理能力以及实验上机来完成中国财政学基本问题的检验,通过上机操作去更深刻的理解财政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财政学相关实证计量模型课题,备课中加入理论教学容易忽视的课题设计环节,并提高计量经济实证课题的含金量,让学生在做这些课题时不是对课本理论的简单重复,而更多的是提供具有中国经济特征的新课题,使学生课题中学习新的知识,产生新的创意和灵感,在完成课题中形成创新思维,打好良好的经济学术基础。例如在学习财政收入规模这一部分后,给学生设计《中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动态变化实证分析》课题,特别是针对我国从1994 年开始实施了分税制的改革,通过市场秩序的整顿以及分配格局的调整,大大提高了我国经济运行的效率从而财政收入占 GDP 的比重随之提高,因此,在中国财政收入决定理论这一课题的研究中,可以在计量经济模型中引入虚拟变量,以1994年为分界点,讨论变化前后的中国财政收入的变动,这是对财政学经典理论的中国化,学生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知识,并且鼓励学生在实证中发现新的问题,仔细修改论文并投稿或者以此为基础申请学校课题,这是在变化中思考,是在不断解决新问题中产生创新行为。
5 结合实习实训,打造学生创新舞台
学生的创新动力和能力来源于他们对未知的探求,来源于操作实习、实践。在财政学教学的后期培养中,尽可能多地增加与财政学相关实验实习的时间和内容及社会实践活动,尽量多地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其个性才能,增强自信心的形成,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和生活热情,产生创新的动力,让学生有更多自由思考和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为他们创新提供一个舞台,让创新能力得到日常学习、生活的检验,比如在年度的实习实训安排中,要适度加大与财政学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在现实中体会到财政学学科的重要性,在实践中把财政学学习中得到创新性思维方法深化为实际运用能力,让社会成为学生创新的广阔舞台。最终通过财政学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更优秀的创新型高层次财经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培勇.一体两翼:新形势下的财政学科建设方向——兼论财政学科和公共管理学科的融合[J]. 财贸经济,(12):33-35.
[2]白恩来.优化教学方法以提高《财政学》课程教学效果[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4): 70-72.
[3]朱虹,蒋承.对教育公共投入差异与地方财政能力的研究[J].中国市场,(20).
[4]汪传雷,乐亚鸣.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研究生教育教学探索[J].中国市场,(17).
[5]全毅文.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国际商务会计专业的教学定位与课程体系创新[J].中国市场,2013(10).
篇17: 利用历史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学反思
利用历史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学反思
充分利用历史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包括革命理想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二史一情”教育等,既是历史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实施德育渗透的主要手段之一,则是寓德育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不断加强“渗透意识”,正确处理教学与德育的关系。如介绍马克思的早期活动时,可向学生介绍青年时期的马克思非常勤奋好学,掌握了大量的科学知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是17岁的马克思中学毕业考试中的`德语作文。他提出了选择个人生活道路时不为虚荣心和幻想所左右、不为名利和社会地位所诱惑,把为最大多数人的幸福而劳动作为重要目标。
讲课时可以富有表情地朗诵这篇作文的部分摘录:“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一位普通的中学生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职业的伟大抱负,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啊!
作为同龄人,我们怎么办?这样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受到具体生动的理想教育。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科知识的传授与德育教育完善结合,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将教书育人作为头等大事;其次要加强文化修养,努力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注意探索学生;再次要开动脑筋,充分调动各种教育手段,如参观、讨论会、故事会等等,生动活泼地将历史教学和德育渗透深入学生心灵。
篇18:如何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如何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党的教育方针要求我们,要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学生掌握了它,就能够比较正确地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应着重以下几点:
一、在讲授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同时,要着重阐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改变,决定着社会政治制度和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变。我国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归根结底是由于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以此启发学生积极投入四化建设,全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推动我们的社会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同时还要阐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历史上的统治阶级进行的一些改革,虽然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其统治,但由于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作了某些调整,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西汉、唐朝、明朝初期,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都曾调整过统治政策,从而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今天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虽然与历史上剥削阶级的改革有本质的区别,但其目的也是为了使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更加适应,从而为生产力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加速四化建设步伐。通过这样的`历史教学就会提高学生投身当前改革的自觉性。
二、要阐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生产力的主体,是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又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我国历史上每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之后,都迫使统治阶级作某些让步,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前进。1840年后,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前扑后继的英勇斗争,才迫使帝国主义列强放弃瓜分、灭亡中国的企图。通过这些历史事实,就可以使学生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观点,从而坚定不移地相信、依靠群众,更好地理解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三、在讲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同时,还要正确阐明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他们能够反映历史发展的要求,比一般人站得高些,看得远些,做得好些,影响大些。如果离开历史发展的要求,任何人都不可能表现出重大的历史作用,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在讲历史人物时,不能离开人物活动的历史舞台,不能离开当时的社背景。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人物的历史作用和成败兴衰的原因。例如,讲秦始皇统一六国时,首先应当指出,当时由于经济联系的加强,已经出现了统一的趋势,统一已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其次是由于秦国的强大超过了其他六国;三是由于秦始皇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充分发挥了他个人的作用,采取了正确的策略措施。由此说明秦始皇之所以能统一六 国,是由于他的统一行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人民愿望。他统一六国后,本想长治久安,想一世、二世乃至万世地统治下去,但由于他暴虐百姓。违背人民意愿,结果不过两世就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再如刘邦、项羽,他们顺应历史潮流,举义兵,诛暴秦,推翻了秦的暴政。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由于他违背历史发展趋势,实行分封制,再加上地刚愎自用,结果被顺应历史潮流、实行约法三章、善于用人的刘邦所击败。“刘邦建汉后,由于汉初统治者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实行一系列与民休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但到了西汉未年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压迫,阻碍社会前进,使社会矛盾日趋激化,最终导致了西汉王潮的灭亡。像这样的事例在中国封建社会是屡见不鲜的。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个著名的反面人物--袁世凯,他利用资产阶级的软弱
[1] [2]
篇19:浅析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美文学教学
论文关键词:英美文学 作品文化修养
论文摘要:我国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美文学知识极其缺乏,了解英美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具有深层次的含义,因此,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是非常必要而且迫在眉睫的事情。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中国教育界对于英美文学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已经达成了共识。我国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美文学知识极其缺乏,这不能不令人遗憾。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是漫长历史长河中留下来的文学经典,是英美文化的精髓,了解英美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具有深层次的含义,因此,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是非常必要而且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美文学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英美文学就像是一面镜子,它反映了英语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照亮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道路。英美文学对人类最直接的作用便是将愉悦带给阅读者,同时,其特有的属性也决定了它的教育作用。文学课程担负着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跨文化意识的双重职责。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助于学生逐渐成长为有品味、有情趣、有鉴赏力的人。英美文学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启迪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英美文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社会形态,汲取思想的精髓,从中得到启发,从而培养独立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英美文学不同于中国文学,强调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提高英美文学修养可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能力。英美文学作品反映出英美文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而这些观念则与中国文化完全不同。所以,通过英美文学教育研习异域文化,领略异域文化风采,是培养文化宽容精神和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学习英美文学可以使学生对世界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及历史了解更加清晰透彻。
二、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英美文学修养的途径
1.在教学中适当增加文学素材
高校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根据授课内容适当增加文学素材,包括诗歌、戏剧等,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接受了文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英美文学修养,了解了英美文化。作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虽然不必深入了解文学理论及各家流派,但还是需要阅读部分经典作品或者选读,把大学英语课堂作为了解
西方文化的平台,而不只是学语法、做习题的场所。
2.补充文学知识,阅读经典作品
高校英语老师可以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利用每节英语课
上课前几分钟的时间补充课外知识,指导学生在课下阅读英美作品。这样既可以丰富课堂内容,避免照本宣科,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阅读中可以了解西方政治、人文风俗、语言习惯、人生哲理等。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对某部作品某个或人物的看法,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扩展思维。老师也可以留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3.观看英文原声电影
好的英美国家的作品大多都被搬上了银幕,电影教学情景直观,内容生动丰富,语言地道通俗且接近生活,能真实而全面地展现语言的背景和使用环境,可让学生摆脱母语羁绊,可以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直观感觉,进入一个“英语思维”的理想氛围。同时,电影语言弥补了一些课本、教学片等刻意为语言而语言的不足,增强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视听说的积极性。看英美影片是学生学习“地道”表达方式的理想途径。教师可以适当播放部分优秀电影,让学生写出观后感,这样既能促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也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或者让学生在课下观看优秀的英语电影,并写出评论。这样既充实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又可以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水平。
4.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高校英语教师可以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利用这部分时间进行师生互动,谈论某部英文作品,使学生各抒己见,共同提高。了解英美文学作品,单凭教师一言是不够的,学生要想真正的掌握英美文学的内涵,必须通过自己的阅读来了解。这样就能在有效的时间里,达到师生共同求知的目的,同时,也更好地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消费需求。
三、结语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大学老师和学生必须有一个较高的定位,即把英语课堂作为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了解西方文化的场所。因此,应该在公共英语课堂上加入适当的英美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英美文学修养。
参考文献:
[1]张伯香.英美文学简明教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 陈光乐.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4. 4.
[3] 杜瑞清. 英美文学与英语教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 教学反思论文
★ 化学实验教学论文
★ 有关教学反思论文
【如何对教学学习困难学生进行教学原则论文(共19篇)】相关文章:
化学实验教学环节探索论文2022-09-18
初中化学论文教学反思2022-05-06
分析工程变更计量的论文2024-05-14
应用数学毕业论文范文2023-10-13
创造性思维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的论文2023-05-27
国际反倾销不公平性研究的论文2022-11-27
浅谈提高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论文2022-11-10
教育实习论文范文2022-09-06
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人员过渡工作总结2023-02-15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论文202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