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淀粉纤维素》的教案设计

时间:2022-04-29 11:31:06 化学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拍拍我的小肚皮”为你分享15篇“高中化学《淀粉纤维素》的教案设计”,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高中化学《淀粉纤维素》的教案设计

篇1:高中化学《淀粉纤维素》的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淀粉纤维素》的教案设计

一、破布制糖

在一百多年前,便有人做过破布制糖的实验:把破布放进浓度为70%左右的硫酸中,加热一段时间,破布便不见了,被分解成糖——葡萄糖。破布怎么会变成糖呢?

原来,破布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当纤维素受到酸类的作用时,那巨大的分子会发生分裂,形成较小的分子,并且与水相结合,变成糖——葡萄糖。在化学上,这叫作纤维素的“水解反应”。纤维素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所不同的是,只是分子中的三种化学元素的比例不一样罢了。

破布既然能制糖,那么,破布的兄弟们——含有纤维素的木屑、稻草、麦秆及许多农副产品,当然也能制糖。利用纤维素水解制葡萄糖,如今已成了一项庞大的工业——“水解工业”。

现在,人们在水解工厂里,先把一些含有纤维素的农副产品晒干、切碎,然后放进耐酸搪瓷缸中,再加入硫酸(一般浓度为62%以上,若用盐酸的话,浓度为39~41%),不断进行搅拌、加热。经过4~5小时,加水稀释,加入石灰乳中和、过滤,这时的滤液虽是澄清的,但含有杂质,常是棕褐色的。工人们往滤液中加入脱色剂活性炭,滤液一下子便变成无色的了。接着,把滤液加热熬浓,冷却,便析出雪白的晶体——葡萄糖。

据统计,1吨干木屑,可以制成650千克葡萄糖!葡萄糖是重要的药剂,也是很重要的化工原料。

二、纸——人类文明的重要使者

人类的文明和进步离不开纸。纸有各种用途,但主要用于写字、绘画、包装和印刷等。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知识总量急剧增加,纸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人类与纸息息相关。纸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使者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在纸发明以前,我国通常用竹木简或帛做书写材料。但竹木简太笨重,阅读、携带均不方便。据说汉武帝时,文人东方朔向皇帝上了个奏本,竟用了3000片竹简,派了两个人才抬进宫去。丝帛的价格昂贵,非一般人所用得起。东汉的蔡伦,总结了前人造纸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于公元1奏报朝廷。他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造纸原料,经过淘洗、泡沤、舂碎、蒸煮等工序,就可直接加工成纸。纸的质量和产量都高了,使用普遍起来。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更可贵的是,这些原料来源广泛,价钱便宜。现代用木浆造纸,正是受到蔡伦用树皮造纸的启发。

蔡伦改进造纸方法的成功,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纸开始大量生产,为以后书籍的印刷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后来传播到世界各地。6世纪时,就传到了朝鲜、越南和日本,之后又经阿拉伯地区传到包括西欧在内的其他各国,为促进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现代造纸的原料是植物纤维,像芦苇、稻草、麦秸、蔗渣等。为了把植物纤维制成纸浆,可以用机械法(磨碎)或化学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又分为亚硫酸盐法、硫酸盐法、烧碱法等,使纤维原料中的非纤维素成分溶解除去而得到化学纸浆。制成纸浆后,再经过漂白、打浆、抄纸(铺成薄层)、烘干而成纸。

造纸需大量的树木,树木砍伐过量,要破坏生态环境。据报载,“美国木材40%最终成了纸产品,从卫生纸、纸盒到信笺和礼品包装等。光是报纸和杂志每年就耗掉2.5亿棵以上的树木”。为了减少用木材造纸,美国现在用苎麻(一种生长迅速的植物)、玉米皮、甜菜废弃物和禾秆等混在一起造纸。今后,树木不再是造纸的唯一原料了。

我国纸产量居世界第三位,造纸厂上万家。造纸用的植物原料仅约40%用于造出纸浆纸,其余约60%作为废液排入江河,严重污染水体,极大地破坏了饮水资源,并且严重影响造纸工业的发展。造纸黑液的排放是造成我国河流严重污染的一大公害。可喜的是中科院生态研究中心经过八年艰苦努力,终于攻克了草浆造纸黑液污染治理问题,造纸污染问题的解决大有希望。

三、人为何不能靠吃草生活?

1.草和粮食成分不同:草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粮食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前者为β-葡萄糖,后者为α-葡萄糖,二者在结构上虽然差别甚微,只是第一个碳原子上的羟基排列不同,但性质和功能截然不同。

2.人的消化液中所含的酶只能使淀粉水解成人体能吸收的葡萄糖,却不能使纤维素水解。

3.牛羊的消化系统里寄生了某些微生物,可以分泌使纤维素水解的酶,这种酶可使纤维素迅速水解成葡萄糖。

4.目前正研究从木霉菌中提取纤维素酶,以将纤维素转化为葡萄糖,这样就可将纤维素制成饲料和食品。

5.农业和林业的下脚料中木质纤维素甚多,它们包含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木质素不能被生物催化降解,而且还干扰纤维素的发酵,因此解决木质素的广泛利用问题,将有助于纤维素的转化研究。

●综合能力训练题

1.在一定条件下,纤维素跟浓HNO3和浓H2SO4的混合酸反应而生成硝酸纤维,该反应的类型属于

A.硝化 B.磺化 C.酯化 D.氧化

答案:C

2.蔗糖3.42 g与淀粉3.24 g混合并完全水解,若生成m g葡萄糖和n g果糖,则m∶n为

A.1∶3 B.1∶5 C.5∶1 D.3∶1

答案:D

3.某种白色粉末状物质A,难溶于冷水,在热水中形成糊状物,滴入碘液即呈蓝色,在一定条件下与水作用生成B。经测定已知B分子中氢、氧原子之比为2∶1,碳原子比氢原子数少10个,B的化学式量为342,B能溶于水并发生银镜反应。B在一定条件下水解生成C,C也能发生银镜反应。判断A、B、C各是什么物质?

答案:A.淀粉 B.麦芽糖 C.葡萄糖

4.用淀粉为原料制取酒精,若有1 kg 含40%淀粉的植物果实,经过反应制得227 g 80%的酒精。淀粉的转化率为________。

解析:设转化的淀粉质量为x

(C6H10O5)n ~ nC6H12O6 ~ 2nC2H5OH

162n 2n×46

x 227 g×80%

x=320 g

转化率= ×100%=80%。

答案:80%

篇2:抗性淀粉与普通淀粉、纤维素的代谢有什么区别?

普通膳食纤维素 :

纤维素(cellulose)是由类似于多个葡萄糖分子组成的大分子多糖。不溶于水及一般有机溶剂。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每日摄入15g有助于控制体重,人体每日摄取纤维的上限是35g,如果超过,很可能影响其他营养素如钙、铁、锌、叶酸的吸收,甚至产生胀气、腹泻等副作用,所以采用高纤减肥法时,应及时补充些矿物质和维他命。纤维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吸附大量水分,增加粪便量,促进肠蠕动,加快粪便的排泄,使致癌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缩短,对肠道的不良刺激减少,从而可以预防肠癌发生。

纤维素主要含于蔬菜和粗加工的谷类中,虽然不能被消化吸收,但有促进肠道蠕动,利于粪便排出等功能。食物纤维素包括粗纤维、半粗纤维和木质素。食物纤维素是一种不被消化吸收的物质,过去认为是“废物”,目前认为它在保障人类健康,延长生命方面有一定作用。

抗性淀粉:

抗性淀粉(resistant starch)又称抗酶解淀粉及难消化淀粉,在小肠中不能被淀粉酶消化,具有饱腹感,且具有低血糖生成指数,可以降低餐后血糖值;进入结肠后,能够被肠道内微生物菌群大部分甚至完全发酵,转化为乙酸、丙酸、丁酸等短链脂肪酸,在肠道内和被吸收后发挥良好的生理功效如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糖、降脂、排毒、防癌等。抗性淀粉有些存在于某些天然食品中,如马铃薯、香蕉、大米等都一定量抗性淀粉,但加工、加热容易发生结构变化而失去抗性。特纤特膳是美国进口抗性淀粉RS4,完全不在小肠内被消化,进入大肠后几乎全部被微生物发酵,品质、效果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抗性淀粉与普通膳食纤维的区别:

抗性淀粉是具有膳食纤维特性的淀粉,很多特性类似膳食纤维,但是两者又有根本的区别:膳食纤维进入结肠后,被分解吸收的比例很低,多数随着粪便排出体外;抗性淀粉进入结肠,几乎能被益生菌完全分解吸收,为益生菌补充大量营养,更加有利于肠道健康。其分解产物乙酸丙酸丁酸等短式脂肪链,具有多种功效,例如协助分解血糖,降低血脂和总胆固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等。所以,抗性淀粉比普通膳食纤维来说,生理活性和功能大大增强了。

抗性淀粉的功效:

既然不消化,人体也无法吸收,抗性淀粉还能发挥出什么有益的作用来呢?

其实,这正是抗性淀粉的独特之处――类同于膳食纤维,却有着比膳食纤维更为广泛的保健意义。被众多学者公认为“近年来碳水化合物与健康关系研究中的一项 最重要的成果。”与此相应的是,抗性淀粉时下已成为欧美诸国食品与营养研究的热点,西方居民食谱中抗性淀粉的含量已增至10%以

上。

抗性淀粉与膳食纤维一样,不能象其他碳水化合物那样在肠道消化吸收,不能分解为葡萄糖,而是在大肠中被生理性细菌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与气体,刺激有益菌生长。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力也由此得到发挥。

(一)改善消化系统

抗性淀粉由于与纤维类似,吃包含抗性淀粉的食物可以促进消化,并帮助大肠有规律运动。专家建议的膳食纤维摄入量是每日25-30克,而吃富含抗性淀粉食物能够有效促进建议纤维摄入量。此外,抗性淀粉还被认为可以通过促进肠道健康细菌生长改善消化系统健康。

(二)调节血糖

抗性淀粉的另一个健康益处是帮助调节血糖。这是因为这种类型淀粉只有一小部分是以葡萄糖形式释放进小肠。并且大多数能量是在消化后期的大肠释放。这可以帮助防止在吃饭后出现血糖水平突然升高,以及两餐之间的血糖突然降低问题。

(三)防止心脑血管疾病

国外有专家试用含40%的抗性淀粉饲料喂养小鼠,几个星期后这些试验鼠升高的血浆胆固醇与甘油三脂,全都降到了正常水平。提示抗性淀粉有调整血脂、进而防止动脉硬化与心、脑血管病的功效。

(四)预防肠癌

研究数据表明,食物中蛋白质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酚类、胺类等毒素在肠道中积聚,可能是结肠癌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结肠癌发病率而言,淀粉消费量高的地区 显著低于淀粉消费量低的地区,这个事实也说明,抗性淀粉功不可没。奥妙在于抗性淀粉,可以百分之百地在结肠内被细菌发酵和重吸收,不增加粪便量。发酵以后,其代谢物一方面维持肠道酸性环境,另一方面促进了毒素的分解与排出,故能在一定程度上拒癌于肠外。

抗性淀粉的分类:

一般将其分为四类:即RSI,RS2,RS3,RS4。

RS1

物理包埋淀粉,指那些因细胞壁的屏障作用或蛋白质的隔离作用而不能被淀粉酶接近的淀粉。如部分研磨的谷物和豆类中,一些淀粉被裹在细胞壁里,在水中不能充分膨胀和分散,不能被淀粉酶接

近,因此不能被消化。但是在加工和咀嚼之后,往往变得可以消化。

RS2

抗性淀粉颗粒,指那些天然具有抗消化性的淀粉。主要存在于生的马铃薯、香蕉和高直链玉米淀粉中。其抗酶解的原因是具有致密的结构和部分结晶结构,其抗性随着糊化完成而消失.

根据X一射线衍射图像的类型,RS2可分为三类

A类:这类淀粉即使未经加热处理也能消化,但在小肠中只能部分被消化,主要包括小麦、玉米等禾谷类淀粉:

B类:这类淀粉即使经加热处理也难以消化,包括未成熟的香蕉、芋类和高直链玉米淀粉; C类:衍射的类型介于A类和B类之间,主要是豆类淀粉

RS3

回生淀粉指糊化后在冷却或储存过程中结晶而难以被淀粉酶分解的淀粉,也称为老化淀粉。它是抗性淀粉的重要成分,通过食品加工引起淀粉化学结构、聚合度和晶体构象方面等的变化形成,因而也是重要的一类抗性淀粉。回生淀粉是膳食中抗性淀粉的主要成分,这类淀粉即使经加热处理,也难以被淀粉酶类消化,因此可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一般采用湿热处理制备,如直连含量为70%的玉米淀粉,经过压热法处理,可获得21.2%的RS3的产品。国外专利中多采用高直链的玉米淀粉为原料,将将脱支酶作为主要手段,结合不同干燥方式制备高抗性淀粉含量的产品。

RS4

化学改性淀粉(ChemicallyModifiedStarch)主要指经过物理或化学变性后,由于淀粉分子结构的改变以及一些化学官能团的引入而产生的抗酶解淀粉部分,如羧甲基淀粉、交联淀粉等。同时,也指种植过程中,基因改造引起的淀粉分子结构变化,如基因改造或化学方法引起的分子结构变化而产生的抗酶解淀粉部分。

由于RS1和RS2在加热和加工的过程中会损失掉大部分,国内外研究人员目前最感兴趣的还是RS3和RS4,可以将它们添加到食品中,提高食品的功能性。

治疗糖尿病,不能只是降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才是根本

血糖的升高仅仅是症状的表现,其根本的发表机理是由于胰岛素敏感性的降低,也就是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出现所谓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β细胞超负荷工作,每次血糖升高,都会刺激胰岛更多的超负荷的工作,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功能彻底衰竭,直观的说,是“累死胰岛”。

因此,增敏(也就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已经成为糖尿病治疗最热门的话题。增敏能提高胰岛素的效率,从而为胰岛减负,使得β细胞能够得到逐步的修复,损坏过程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得以逆转。而胰岛素增敏剂是逆转这一过程非常关键的物质。增敏剂可以在前脂肪细胞向成熟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多加脂肪的数量,来存储脂类物质,使大脂肪细胞减少,小脂肪细胞增多,脂肪细胞功能恢复正常,从根本上来解决胰岛素抵抗的问题。增敏剂的另一个作用是,在糖转化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关键物质,增敏剂可以帮助这些关键物质的基因表达,使得这种物质的产量增多,从而促进糖的转化,降低血糖。

治疗糖尿病,从膳食增敏做起

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能够使外周组织(骨骼肌、脂肪)对葡萄糖的利用功能得以增强,就能有效降低血液葡萄糖,控制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发展和恶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胰腺β细胞的功能恢复。想要恢复胰腺β细胞功能首先要降低胰岛的负担。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了过高的血糖,缓解了胰腺的分泌压力,使胰腺β细胞得以修复和恢复。2型糖尿病人,从源头上进行防治的关键是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胰岛素增敏,逆转胰岛素抵抗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是目前2型糖尿病最新治疗策略。

抗性淀粉 - 国际增敏新热点、摆脱药物增敏的不足和副作用

胰岛素增敏剂药物已经问市,主要有:文迪亚等;同时,胰岛素增敏剂(增敏因子)也广泛存在于日常食物中。药物增敏剂一般副作用较大且都会产生耐药性,故一定要遵从医嘱服用,长期服用对身体各器官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导致并发症的出现。二甲双胍和罗格列酮,是目前普遍的`增敏剂,前期效果可以,但是远期效果逐渐递减,易出现耐药性;且长期服用副作用大。最近的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畅销全球的文迪雅(罗格列酮)安全门事件,更提醒人们,在选择药物增敏剂预防糖尿病同时,也必需意识到长期积累的不可逆的危害。据了解,文迪雅已经在很多国家被强制停用了。

1982年英国Englyst博士等人在进行膳食纤维定量分析时,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将其称为抗性淀粉。抗性淀粉不被小肠内消化,可被大肠微生物发酵,具有许多良好的营养特性和生理功能。抗性淀粉可抵抗酶的分解,在体内释放葡萄糖缓慢,具有较低的胰岛素反应,可控制血糖平衡,减少饥饿感,特别适宜糖尿病患者食用;对于2型糖尿病人,抗性淀粉具有增加饱腹感、延缓葡萄糖吸收、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控制并发症、缓解胰腺分泌压力、调节代谢紊乱等功效。另外,抗性淀粉还能具有降低血脂、通便、排毒、防癌等效果。

据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博士刘伟鹏先生介绍,由美国Medistar LLC研发的特纤特膳--抗性淀粉RS4,采用天然成分为原料,既安全可靠,又可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非常有利于帮助Ⅱ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干预。

刘伟鹏博士认为,Ⅱ型糖尿病,如果能尽早开始膳食控制,并配合特纤特膳积极进行膳食干预,完全可以防止胰岛继续恶化,并且有相当程度的逆转恢复,大大提高糖尿病人的生活品质。还糖尿病人一份健康!

据谷歌学术记录,大约还有超过500篇的相关论文发表在相关顶级刊物上,而实际的研究报告要多得多。根据发表在美国《糖尿病,营养与代谢》Diabetes, Nutrition & Metabolism、《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Am J Clin Nutr、《中国预防医学杂志》等国内外大量临床实验报告表明,抗性淀粉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即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降低血脂、调节代谢紊乱等功效。

不是每种抗性淀粉都是特纤特膳 --最好的抗性淀粉来到中国

以美国生物材料标准制定委员会主席、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杰出教授Ramani Narayan博士,美国梅奥临床医院(Mayo Clinic)代谢综合征专家Jack Guo博士和苏州高新区科技领军人才、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工程博士刘伟鹏先生为首的研发团队,经过严格的取材、实验和临床测试,研发出了MediStar抗性淀粉RS4。它选用美国天然粮食为原料,运用国际领先的生物酶降解交联法改性技术,具有纯度高、抗性强、结肠转化率高、生理活性强等特点。

,在美成立了美国美迪斯达有限公司负责相关产品在全球的研、产、销。刘伟鹏博士怀揣科技惠民的理想回国创业,成立了苏州美迪斯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为RS4注册中文商标――特纤特膳。产品上市以来,以其良好的效果和食品级的安全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和好评。

特纤特膳经过高新技术的提取,其纯度超过80%,是一款安全的胰岛素增敏剂,具有明显的功能性,是一种良好的糖尿病特膳食品。对于2型糖尿病人,抗性淀粉具有增加饱腹感、延缓葡萄糖吸收、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控制并发症、缓解胰腺分泌压力、调节代谢紊乱等功效。另外,抗性淀粉还能具有降低血脂、通便、排毒、防癌等效果。

美国梅奥医学中心研究成果表明:服用16克特纤特膳(抗性淀粉RS4)后,四小时内受试组与参照组相比平均血糖下降了32%。甘油三酸酯(血脂)下降了26%。更主要的是,连续4周的服用,胰岛素敏感性增加了33%,是普通增敏药物罗格列酮钠的4倍,二甲双胍的8倍,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可以长期服用。国家发改委营养中心于小东教授指出:“利用特膳疗法治疗糖尿病,其前景一定十分远大。”

特纤特膳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能从根本上改善2型糖尿病

胰岛素增敏剂药物已经问市,主要有:文迪亚等;同时,胰岛素增敏剂(增敏因子)也广泛存在于日常食物中。药物增敏剂一般副作用较大且都会产生耐药性,故一定要遵从医嘱服用,长期服用对身体各器官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导致并发症的出现。研究发现,某种特定的功能性食品,美国

Medistar LLC研发的特纤特膳--抗性淀粉RS4,采用天然成分为原料,既安全可靠,又可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非常有利于帮助Ⅱ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干预。

纤特膳经过高新技术的提取,其纯度超过80%,是一款安全的胰岛素增敏剂,具有明显的功能性,是一种良好的糖尿病特膳食品。对于2型糖尿病人,抗性淀粉具有增加饱腹感、延缓葡萄糖吸收、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控制并发症、缓解胰腺分泌压力、调节代谢紊乱等功效。另外,抗性淀粉还能具有降低血脂、通便、排毒、防癌等效果。

特纤特膳由于抗小肠消化吸收,所以能抑制食物中的糖分过多的进入血液,有降低血糖峰值的作用,因此成为一种功能性淀粉,特别适宜糖尿病患者食用,抗性淀粉具有膨胀性,可增大肠内容积,食用后不容易饥饿,减少饥饿感(特别是午夜)。一些全谷物粮食的低血糖指数特性,可能和其中含有少量特纤特膳有关。

特纤特膳的魅力不只是在于降低血糖峰值,更在于进入结肠以后。 研究发现,特纤特膳进入结肠,在结肠微生物作用下,释放有代谢活性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等)。这些短链脂肪酸可被结肠上皮细胞利用和通过肝门静脉进入血循环,影响脂肪组织的脂肪分解、肝脏糖异生、和胰岛素分泌。门静脉短链脂肪酸浓度增加可促进肝细胞与胰岛素的结合,其中丙酸有胰岛素样作用,可促进糖酵解,减少糖异生,从而降低血糖,并不断减轻胰岛β细胞负担,避免血糖升高带来的胰岛损伤,逐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由于2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这个作用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带来了希望。

什么是特纤特膳配餐法?

特纤特膳配餐法属于糖尿病饮食疗法中的一种,是专门针对各阶段糖尿病人的部分代餐方案,就是在中餐或晚餐前,约50克开水冲服用一包(15克)特纤特膳,同 时减少正餐时的主食约25到30克(大约半两)。特纤特膳配餐法被上万名糖友证明是效果显著的方法。坚持时间越久,效果越好。经验证明,连续30天坚持每 天两餐特纤特膳配餐法,效果便开始显著。

特纤特膳配餐法基于以下理论:特纤特膳首先进入胃部和小肠,在小肠壁形成局部屏障,减缓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的速度,降低餐后血糖峰值;然后随食糜一起进入结 肠,为结肠有益菌提供充分营养,促进有益菌繁殖,抑制毒素吸收,提高排毒能力,防治便秘;特纤特膳进入结肠,在结肠微生物作用下,释放有代谢活性的短链脂 肪酸(乙酸、丙酸、丁酸等)。这些短链脂肪酸可被结肠上皮细胞利用和通过肝门静脉进入血循环,影响脂肪组织的脂肪分解、肝脏糖异生、和胰岛素分泌。门静脉 短链脂肪酸浓度增加可促进肝细胞与胰岛素的结合,其中丙酸有胰岛素样作用,可促进糖酵解,减少糖异生,降低血糖,从而减轻胰岛β细胞负担,避免血糖升高带 来的胰岛损伤,逐步提升胰岛素敏感性。特纤特膳还能能降低血液总胆固醇含量和血脂(甘油三酯)含量,有效改善代谢紊乱。帮助糖友解决了血糖高吃什么好的难题。

篇3:科学活动:《好玩的淀粉》教案设计

科学活动:《好玩的淀粉》教案设计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初步了解碘酒,感知淀粉遇碘会变颜色。

2、提高观察的全面性,思维的发散性及操作的协调性。

3、能大胆地用淀粉水作画,感受画面突现的神奇。

重点:通过实验感知淀粉遇碘会变颜色。

难点:让幼儿自己通过正确操作实验发现淀粉遇碘会变颜色。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淀粉和碘酒,课前讲述过小小和阿呜的故事。

2、物质准备: 淀粉水、碘酒、醋水、盐水、酒、喷壶若干;各种蔬菜水果切片和盘子若干;滴管、棉签人手一份;一张用淀粉水画的信;两张实验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设置情境,引出主题。(2分钟)

师:一天,小小给阿呜寄来了一封神秘的信,(出示信)你们看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咦!为什么什么都没有呢?它还给我们寄来了5瓶药水,我们来看看有什么用呢?。

二、认识碘酒。(6分钟)

1、出示5个装有不同药水的喷瓶,逐一介绍名称,并让幼儿猜测那一种药水可以让信的`内容显示出来。

2、用记录表记录幼儿猜测结果和实际操作结果。

教师操作5个瓶子,看看什么药水能让信的内容显示出来,并用记录表记录操作结果。(碘酒成功)

3、介绍碘酒的特性,让幼儿初步了解碘酒,并让幼儿明了刚才那张画是用淀粉水画的,知道淀粉遇碘会变颜色。

三、找一找淀粉在哪里。(12分钟)

1、刚才我们发现淀粉水遇碘变蓝,那哪些东西里有淀粉呢?(幼儿自己猜)

2、你们说了这么多,到底哪里有淀粉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出示若干蔬菜切片。师示范讲解操作要求:先用滴管吸碘酒,然后滴在在蔬菜切片上,等待几秒钟,变颜色的有淀粉,没变颜色的没有淀粉,分类放在不同的盘子里。

3、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展示幼儿操作结果,并用实验记录表记录:让幼儿明了究竟什么蔬菜里有淀粉。如有争议教师直接操作,使幼儿明白。

四、幼儿写信。(10分钟)

1、师:我们也画张画送给小小和阿呜吧!让它们知道我们也学到了新本领。

2、幼儿用淀粉水作画,画好后等待10秒钟。

3、教师指导幼儿用碘酒喷在画上然后放在太阳下晒干。

4、讲评幼儿的作画情况。

延伸活动:将淀粉水和碘酒放在操作区,让幼儿继续探索淀粉和碘酒之间的关系。

篇4:高中化学《苯》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苯》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要求:

(1)记住苯的物理性质、组成和结构特征。

(2)会写苯的燃烧反应、卤代反应、硝化反应、加成反应等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要求

(1)通过分析推测苯的结构,提高根据有机物性质推测结构的能力。

(2)通过苯的主要化学性质的学习,掌握研究苯环性质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化学家发现苯环结构的历史学习,体验科学家艰苦探究、获得成功的过程,培养用科学观点看待事物的观点。

【重点与难点】

难点:苯分子结构的理解

重点: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课始检测】 (1)烷烃 、烯烃燃烧的现象?

(2)烷烃 、烯烃的特征反应是什么?

【导入】】这节课起我们学习一种特殊的烃,先请大家一起看以下化学史资料。

【科学史话】19世纪初,英国等欧洲国家城市照明已普遍使用煤气,使煤炭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生产煤气剩余一种油状、臭味、粘稠的液体却长期无人问津。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从这种油状液体中分离出一种新的碳氢化合物。法国化学家日拉尔确定了这种碳氢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分子式为C6H6,并叫作苯。

【探究问题1】

(1)若苯分子为链状结构,根据苯的分子式C6H6 苯是饱和烃吗?

(2)在1866年,凯库勒提出两个假说:

1.苯的6个碳原子形成_____状链,即平面六边形环。

2.各碳原子之间存在____交替形式

凯库勒认为苯的结构式:___________;结构简式为:_________

【板书】苯的分子式: 凯库勒结构式: 结构简式:

【探究问题2】

若苯分子为上述结构之一,则其应具有什么重要化学性质?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重要化学性质 能使溴水褪色;使锰酸钾褪色

设计实验方案

【分组实验】教材第69页实验3-1

从实验入手了解苯的物理、化学性质特点。

1、将1滴管苯滴入装有水的试管,振荡,观察。

2、将1滴管苯与1滴管溴水溶液的混合于试管中,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3、将1滴管苯与1滴管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混合于试管中,振荡,静置

【提问】实验现象是?

【归纳小结】

实验 现象 结论

水 分层 苯不溶于水

溴水 分层,上层为橙红色(萃取) 苯不能使溴水褪色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分层,下层为紫红色 苯不能使高锰酸钾褪色

【思考与交流】(1)你认为苯的分子中是否含有碳碳双键?苯到底是什么结构呢

(2)苯的邻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说明什么??

【强调】科学研究表明: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是一种介于单键与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

【结论】苯分子的结构中不存在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

【归纳小结】

[板书]一、苯的组成与结构

1、分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_______或_________

【思考与交流】:苯的'结构简式用哪种形式表示更为合理?

注意:凯库勒式不科学,但仍被使用。

2、结构特点

(1)苯分子中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为平面正六边形结构,键角为1200

(2)苯环上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与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六个键完全相同)

【自主学习1】通过实验结合预习请说出苯的物理性质

[板书]二、苯的物理性质. 无色、特殊气味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是一种重要溶剂,沸点:80.1℃易挥发,熔点:5.5℃

【思考】 苯环上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请预测这种特殊结构决定它的特殊性质是怎样的?

[板书]三、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1、苯的氧化反应

【演示实验】用玻璃棒沾取少量苯在酒精灯上引燃。

【提问】现象是?

火焰明亮,伴有大量浓烟。

【思考】苯在空气中燃烧冒黑烟的原因?

含碳量高

【思考与交流】你能写出苯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吗?

【注意】苯不能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演示实验】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并回答问题

[板书]2、苯的取代反应

(1) 苯与液溴的化学方程式:

注意 ①反应条件纯液溴、催化剂,即溴水不与苯发生反应

②只引入1溴原子,即只发生单取代反应

③产物为溴苯,是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的无色,油状液体,能溶解溴,溴苯溶解了溴时呈褐色

【动画模拟】观看动画写出化学方程式

【板书】(2)苯与硝酸反的取代反应:

注意:①.反应条件:50-60℃ 水浴加热

②混合时,要将浓硫酸缓缓注入浓硝酸中,并不断振荡。

③浓H2SO4的作用:催化剂吸水剂

④硝基苯是无色有苦杏仁味的油状液体,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有毒。

【知识拓展】

苯的磺化反应化学方程式:

【板书】3、在特殊条件下,苯能与氢气、氯气发生加成反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四、苯的用途: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农药、医药、染料、香料等。苯也常用于有机溶剂

【自主学习2】

1、 教材“资料卡片”,知道什么叫芳香烃?查阅资料了解其性质。

2、 教材第“科学视野”,了解四氟乙烯的功能。

【当堂检测】:

1、将苯加入溴水中,充分振荡、静置后溴水层颜色变浅,是因为发生了( )

A.加成反应 B.萃取作用 C.取代反应 D.氧化反应

2、下列关于苯的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苯是无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

B、常温下苯是一种不溶于水且密度小于水的液体

C、苯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溴发生取代反应

D、苯不具有典型的双键所应具有的加成反应,故不可能发生加成反应

加成为环己烷

3、下列关于苯分子结构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各原子均位于同一平面上,6个碳原子彼此连接成为一个平面正六边形的结构。

B、苯环中含有3个C-C单键,3个C=C双键

C、苯环中碳碳键的键长介于C-C和C=C之间

D、苯分子中各个键角都为120o

4下列关于苯的化学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能发生取代反应 B 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 能发生加成反应 D 能燃烧

【答案】B、D、B、B

课后练习与提高

1、下列物质与水混合后静置,不出现分层的是( )。

A.三氯甲烷 B.酒精 C.苯 D.CCl4

2.能通过化学反应使溴水褪色,又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是。

A.苯 B.甲烷 C.乙烷 D.乙烯

3、下列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变化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A.光照射甲烷与氯气的混合气体

B.乙烯通入溴水中

C.在镍做催化剂的条件下,苯与氢气反应

D.苯与液溴混合后撒入铁粉

4、能够证明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单、双键交替排布的事实是( )

A、苯的一溴代物没有同分异构体

B、苯的邻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

C、苯的对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

D、苯的间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

【答案】B、D、AD、B

篇5:高中化学的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的教案设计

前我刚从学校毕业准备走上讲台的时候,心情愉快。一是我向往教师这一职业,二是对自己的专业能力很有信心――一位刚学完四年化学,并且获得“优秀大学毕业生”称号的有志青年嘛!但真的走上讲台的时候“郁闷”就来了。我发觉自己既不会做高考题也不知怎么把课本上短短四五行字的内容撑成一节课,那些大学时修过的课、考过的高分全然不管用。我真是羞愧难当,根本不敢把这一秘密告诉任何人,只能暗地里通过阅读“高中化学教参”、“重难点手册”、“三年五年”、“高中化学教案选”等书籍来恶补,先把讲台站稳。我在大半年时间内熟读了“重难点”,刷完了十年的高考题,终于在课堂上能滔滔不绝地说了,也能给学生流畅地演算了,自信的笑容又回到了脸上。

可是,接下来“郁闷”又来了。年青教师遭到学生挑衅似乎是逃不掉的劫。顽皮的学生开始找来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刁难我,无比得意地看我脸红脖子粗。那段时间,我生活在紧张和慌乱之中,上课时一见到学生两眼放光有话要说我的心就怦怦直跳。哎,别提愉快的心情啦!我惊恐地发现,我熟读的那些“重难点”、“三年五年”之类的书,学生们手中也都有。我只有一碗水,就想全部倒给学生,难免捉襟见肘。为洗刷耻辱、找回应对自如的愉快感觉,我只能发奋图强。我重新阅读“无机化学”、“高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有机反应历程”、“结构化学”、“物理化学”等书。为解决问题而读的书与为考试而读的书感觉真不一样,好些专业书是此时重读才读懂的。大学时没读懂它却能考出高分,这一怪现象也让我对学生的成绩有了更多的宽容。还有些书反复阅读之后仍然不懂,只能先放在书橱里显眼的位置以备今后再次查阅。当我通过阅读,能神闲气定地接学生的招之时,心中常常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渐渐地,我越来越老了。我遇到的更年青的学生去围观他们更年青的老师去了。我如同一个过气歌星,周围逐渐安静下来。这使得我有机会静心思考:除了教会学生能做高考题,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吗?阅读帮助我解决了新教师时期的种种尴尬和郁闷,那么阅读是不是能让我走向更深层更广阔的教育天地?让我保持平静、安详、愉悦的心境?

我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我的学生不会都当化学家,那么当他们很快淡忘了化学知识之后还剩下什么?我们通过阅读今天的教科书就可以方便地学到科学知识,而且由于科学的进步,我们从现代教科书上所学的知识甚至比经典著作中的更完善。但是,教科书所提供的只是结晶状态的凝固知识,而科学本身是历史的、创造的、流动的,在这历史、创造和流动过程之中,一些东西蒸发了,另一些东西积淀了。什么才能保持永恒的活力?只有科学思想、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我得在科学元典中寻找那些充满活力的科学精神,那才是真正值得后人继承的。我在“化学基础论”中看拉瓦锡怎样推翻统治百年之余的燃素理论,我在“化学哲学新体系”中看道尔顿怎样奠定物质结构理论的基础,我在“双螺旋”中看沃森和克里克怎样运用理性思维和实验数据天才地提出DNA的结构。慢慢地,我发现各科是相通的,要理解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仅限于阅读化学类书籍是不够的。我的书橱里多了“物理学的进化”、“量子物理史化”、“从混沌到有序”、“猜想与反驳”、“万物简史”、“科学的旅程”等各科经典。在它们的指引下,科学在我眼中越来越生动起来,原来一个个冷眼看人低的概念变成了一部部波澜壮阔的历史。我发现真实的课堂并不在于设计的奇巧与方法的奥妙,而在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与准确把握。如果教师缺少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与准确把握,那么即使课堂设计再巧妙、教学方法再高超,也只会让学生越听越糊涂,更加暴露出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贫乏。当教师对教学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与准确把握时,课堂设计的逻辑和选择的教学方法一定是最简要的,因为只有最简要的逻辑和方法,才能够被广大的学生接受。

当认识到知识传授背后的智慧传递时,教师在课堂上愉悦与成就感则会大大提升。此时在课堂学生们发亮的眼睛不再让我惶恐,它们像一盏盏的灯照亮了我的心情。

篇6:高中化学《氨气》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氨气》教案设计

一、主题与背景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都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但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主体,积极主动的去探索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创新等能力,仍是目前困扰我们教师的一大难题。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化学教师,我很想让每一堂课都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我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有时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现我以《氨气》的教学为例,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

二、情境描述

在上课前一天,我给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从氨气的化学式NH3,你能知道氨的哪些性质?提示他们可从化学键理论、分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氧化还原规律等方面入手探究,并尽可能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些性质。课堂上同学们分组讨论,气氛热烈。对于一些浅显的性质同学们比较容易推出来,如

有同学可能以前见过闻过氨气,提出氨气在常温下为气态,有刺激性气味。这时我给每个小组发一只装满氨气的试管,依次传下去,让他们看一看,闻一闻。一些农村的学生兴奋地说,与化肥碳铵的气味一样,有反应快的同学马上说是碳铵分解为NH3了。这时气氛很活跃,有同学想知道碳铵是什么,有同学说谁想打磕睡就给他闻氨气,等等。

(2) 从氨气的化学式NH3知,其摩尔质量为17g/l,,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标况下密度为0.771g/l,所以同学们推出氨气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这是旧知识的运用,不错。

(3) 有同学从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知识推出NH3的.稳定性强于CH4、PH3、弱于H2O、HF。能学以致用,很好。

有同学从化学键的知识推出NH3的电子式为 ,但分子结构不会分析。我提示N原子有一对电子没有被共用,那三个N―H键会不会分布成正三角形,完全对称呢?学生答不会?那请推测NH3可能为极性还是非极性分子呢?我在前面已讲过这个知识,所以学生很容易推出为极性分子。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既然NH3为极性分子,那它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何呢?学生马上想到,NH3易溶于水。如何用实验来证明呢?有同学说,将装满NH3的试管倒置在水槽中,观察水面上升的高度。这时我给同学们演示书上的“喷泉实验”。学生在一刹那对实验的“动感”现象和鲜明的“色差”现象发出一阵惊叹。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思维能力也活跃起来。由喷的现象极易想到瓶内气体的压强急剧减小,而证明了NH3极易溶于水;由“无色变红色”的现象,也顺理成章的认识到NH3的水溶液为碱性。我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NH3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氨水的性质。为了加深学生对“NH3+H2O �P NH3.H2O�PNH4+ +OH-的理解,我给每个小组发一瓶氨水,让他们打开瓶塞,闻到其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认识NH3.H2O的不稳定性,理解第一个“�P”的含义。然后进一步提出在实验室如何用浓氨水来制取氨气。学生很容易想到将浓氨水加热即可。有个别同学提出在浓氨水中加入固体NaOH,,虽然不能从平衡移动的知识来解释,但他知道固体NaOH,溶于水要放热。我再让学生从OH-的浓度增大来理解第二个“�P”的含义。这样从NH3的结构推到物理性质再到化学性质层层递进,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从NH3的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可推知NH3有还原性,可与O2、F2等氧化性的物质反应。这时我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的规律写出NH3分别与O2、Cl2、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前面的几个性质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老师的引导下能一步步的理解和接受,但NH3还有哪些性质呢?我提示学生NH3的结构中N原子还有一对电子没有被共用,而H+的核外没有电子,当两者相遇时,如何使它们都能达到稳定结构。学生可从配位键的角度来理解NH3与H+结合成NH4+的过程,从而认识到NH3能与酸反应成盐,进一步认识NH3是碱性气体。我准备了一瓶浓盐酸,一瓶浓流酸,一瓶浓氨水,和红色石蕊试纸。先让学生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浓氨水瓶口上方,观察变蓝的现象。再分别将蘸有浓盐酸、浓流酸的玻棒与蘸有浓氨水的玻棒靠近,观察现象,从而领会挥发性的酸与氨气在空气中相遇才产生白烟。最后学生总结氨气如何检验。这样从结构推出性质,再用实验来证明,学生好理解,印象深刻。

(7)学生没有学过氢键,我从共用电子对的偏移及原子半径大小补充了NH3与NH3、NH3与H2O之间有氢键的形成,理解NH3易液化,易溶于水。这样让学生对NH3有全面的了解。

三、问题讨论

我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由氨气的结构推出它的性质,再用实验来证明它的性质,最后由性质联系它的用途。这样层层推进,学生便于理解和接收。另外,我想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同学们觉得较轻松地掌握了重难点知识,且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效果较好。但我觉得最大的几个问题是:

时间不够。大纲要求的一节课内容,至少要2节课才能完成。若再将喷泉实验引申和归纳,则需3节课。

对于优生源的班级开展探究式学习还可以,对于基础较差、条件艰苦的偏远山区的学生开展起来很困难。

课堂上同学们有时会因为某个问题一直深入讨论,或扯到其它不相干的问题上,难回到我们这节课的主题上来。从而浪费课堂时间,重点不突出,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我在设想,如果我每节课都尽量让学生主动探索学习,讨论学习,教师最后再归纳、总结、补充,从长久来看,学生会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取科学的方法,逐步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但由于时间限制,做题少了,训练少了,复习少了,讲评少了,短期的教学成绩肯定会受影响,而现在对教师的考核唯分数为高,教师如何体现自身的价值?如何把握“探究程度”与“知识点落实”两全其美的度?

四、教育反思

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也必须与时俱进。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我们如何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众多问题:传统教学模式真的应该摈弃?它确实有课堂知识点容量大,可缓解化学课时紧张的特点。教学时间与山区教学条件的限制,我们该如何开展素质教育?长远培养人的目标与短期的教学成绩的冲突如何解决?学生的良好的能力素质不是在短期能体现出来的,该如何评价一个教师的能力呢?我很想知道在今天的高考制度下,该如何进行素质教育?愿和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篇7:高中化学化学电源教案设计

一、教学设想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主探索,在实践中获得知识,从而体现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我将教材内容与研究性学习结合在一起,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设计了“由实践到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思路。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电源》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山东科技版)《化学反应原理》(选修)第一章第三节。在学习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后,通过对化学电源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实际应用,加深学生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使学生的认识上升。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电池的发明发展史,认识电池的分类、构造、主要用途及对环境的危害,培养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技能。

②了解三种常见化学电源的构造、工作原理及应用,并能设计一些简单的原电池装置。

③通过实验探究巩固学生实验操作的基本理论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查阅资料,使学生感悟求知过程,拓展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

②通过用Flash展示三类化学电源的工作原理、探究过程的体验与交流,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发散式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创新精神。

③使学生体会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资料的查找,激发学生探索化学科学奥秘的兴趣,使学生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

②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尝试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

③通过关注废旧电池的污染,渗透“绿色化学”意识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三种常见化学电源的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设计化学电池的探究。

难点:三种常见化学电源的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

三、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较为新颖,但课程标准对化学电源的要求较低,故主要运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发现学习: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生学习的基本结构是通过学生的发现去构造的。因此,课前教师先提出关于化学电源的课题知识(见实验报告表1),学生自由选择一主题利用信息源进行收集资料,教师从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整合,帮助学生沿着知识框架不断攀升,使学生对化学电源的理解产生一个新的飞跃。

2.协作式教学法: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始终贯穿着协作教学法,体现了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例如:课前收集资料、调查结果的汇报交流、实验探究过程等。

3.实验探究法: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知识绝对不是固定、永恒不变的,它是作为探究过程的结果,同时也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实验探究过程让学生获得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激发他们向更高目标发出挑战。

4.形象教学法:教学中运用实物、视频、生动的动画课件,强调重点、分散难点,将具体感知和理论思维相结合,提高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

四、学习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教学的落脚点就是为了让学生“会学”即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为此,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采取多种学习方法开展学习活动,有收集资料、分析归纳的自主学习方法,交流、表达、合作的学习方法,实验探究、讨论的学习方法等。

五、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课前一周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小组任选其中一种化学电源,并根据实验报告表1的知识框架查阅书籍、报刊或网站,开展资料收集工作,如:实物的获取、实地拍照、收集图片、制作课件等。培养了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合作、整合信息的技能。

2.教师准备

布置实验员在实验室为每小组(两人一组)准备实验探究的用品:铜片、锌片、铁片、碳棒、检流计、小灯泡、导线、大烧杯、硫酸铜溶液、稀硫酸、两个西红柿、两颗飓风葡萄。

六、教学流程

这节课按: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课前收集成果、评价交流→实验探究、拓展延伸→交流收获、前景展望→归纳总结等环节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篇8:高中化学化学电源教案设计

4.2化学电源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课题 原电池第四章 第二节 化学电源 课型 新授 课 授课人 高二化学任教 时间 1月20日 班级 高二化学 教学目标 重点 1.掌握几 种典型电池的用途和特点.2.掌握几种典型化学电池的电极 反应 难点 1.掌握几种典型电池的用途和特点. 2.掌握几种典型化学电池的电极反应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总体设计 个性化设计 时间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师生相互问好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已复习内容导入新课

一、化学电池的种类

二 典型电池的介绍

1.碱性锌—锰干电池:

负极:Zn + 2OH- - 2e- = Zn(OH)2

正极:2MnO 2+2H2O+2e-=2MnOOH+2OH-

电解质:KO H

电池反应:Zn+2MnO2+2H2O=2MnOOH+Zn(OH)2

指名背诵

创设情境

幻灯展示

师生共同完成

各组讨论,抢答

1

5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布置作业 银锌钮扣电池

负极:Zn+2OH(-2e( =Zn(OH(2

正极:Ag2O+H2O+2e( =2Ag+2OH(

总反应式:Zn+Ag2 O+H2O== Zn(OH(2+2Ag

篇9:高中化学化学电源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一次电池与二次电池的区别

(2)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电极反应的

(3)书写理解燃料电池的反应原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阅资料等途径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工作原理,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意义。掌握三类电池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性能和适用范围。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关系的学习,使学生从能量的角度比较深刻地了解化学科学对人类的贡献,体会能量守恒的意义。在探究三种电池的基础上,学会利用能源与创造新能源的思路和方法,提高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

教学重点

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和燃料电池的反应原理、性能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化学电池的反应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分析归纳法、理论联系实际。

主要教具

实验仪器药品、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学与问]在日常生活中,你用过那些电池?你知道电池的其它应用吗?

投影]

EMBED PowerPoint.Slide.8

交流结果]干电池、蓄电池、纽扣电池、燃料电池,电池可用于照明、电动车动力、手机电源、手表电源等。

板书]第二节 化学电源

问]什么是化学电池?

回答]化学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讲]化学电源的分类: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和燃料电池等。一次电池的活性物质消耗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再用了,如普通锌锰干电池、碱性锌锰干电池;二次电池又称充电电池或蓄电池,放电后再充电可以使活性物质再生,这类电池可多次重复使用。

板书]一、化学电源

1、化学电源的分类: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和燃料电池等。

交流]电池与其他能源相比,其优点有那些?

讲]能量转化率高、供能稳定、可以制成各种大小和形状、不同容量和电压的电池或电池组,使用方便,易于维护,并可在各种环境下工作。

板书]2、化学电源的优点:

(1)能量转换效率高,供能稳定可靠。

(2)可以制成各种形状和大小、不同容量和电压的电池和电池组,使用方便。

(3)易维护,可在各种环境下工作。

投影]图4-2电池及其用途

问]面对许多原电池,我们怎样判断其优劣或适合某种需要?

讲]看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所输出电能的多少,或输出功率大小以及电池储存时间长短。除特殊情况外,质量轻、体积小而输出电能多,功率大储存时间长的电池,更适合电池使用者。

板书] 3、原电池的优劣或适合某种需要判断标准:

(1)比能量

(2)比功率

(3)电池的储存时间的长短

展示]几种一次电池:普通锌锰干电池、碱性锌锰干电池、银锌电池、锂电池等

板书]二、一次电池

讲]普通锌锰干电池的简称,在一般手电筒中使用锌锰干电池,是用锌皮制成的锌筒作负极兼做容器,中央插一根碳棒作正极,碳棒顶端加一铜帽。在石墨碳棒周围填满二氧化锰和炭黑的混合物,并用离子可以通过的长纤维纸包裹作隔膜,隔膜外是用氯化锌、氯化铵和淀粉等调成糊状作电解质溶液;电池顶端用蜡和火漆封口。在石墨周围填充ZnCl2、NH4Cl 和淀粉糊作电解质,还填有MnO2作去极化剂(吸收正极放出的H2 ,防止产生极化现象,即作去极剂(,淀粉糊的作用是提高阴、阳离子在两个电极的迁移速率。

板书]1、 碱性锌锰干电池:

负极(锌筒):Zn +2OH-—2e—= Zn(OH)2;

正极(石墨):正极:2MnO2+2H2O+2e-= 2MnOOH+2OH-

电池的总反应式为:Zn +2MnO2+2H2O= 2MnOOH+ Zn(OH)2

讲] 正极生成的氨被电解质溶液吸收,生成的氢气被二氧化锰氧化成水。干电池的电压1(5 V—1(6 V。在使用中锌皮腐蚀,电压逐渐下降,不能重新充电复原,因而不宜长时间连续使用。这种电池的电量小,在放电过程中容易发生气涨或漏液。而今体积小,性能好的碱性锌—锰干电池是电解液由原来的中性变为离子导电性能更好的碱性,负极也由锌片改为锌粉,反应面积成倍增加,使放电电流大加幅度提高。碱性干电池的容量和放电时间比普通干电池增加几倍。

讲]根据投影讲解结构。优点:比普通锌锰干电池好,比能量和储存时间有所提高,使用于大电流和连续放电,是民用电池更新换代产品。

阅读]资料卡片---银锌电池。

讲] 银锌电池是一种高能电池,它质量轻、体积小,是人造卫星、宇宙火箭、空间电视转播站等的电源。目前,有一种类似干电池的充电电池,它实际是一种银锌蓄电池,电解液为KOH溶液。

常见的钮扣电池也是银锌电池,它用不锈钢制成一个由正极壳和负极盖组成的小圆盒,盒内靠正极盒一端充由Ag2O和少量石墨组成的正极活性材料,负极盖一端填充锌汞合金作负极活性材料,电解质溶液为KOH浓溶液,溶液两边用羧甲基纤维素作隔膜,将电极与电解质溶液隔开。一粒钮扣电池的电压达1(59 V,安装在电子表里可使用两年之久。

板书]2、银锌电池:

负极:Zn+2OH—-2e-=ZnO+H2O

正极:Ag2O+H2O+2e-=2Ag+2OH-

银锌电池充电和放电的总化学方程式为:

Zn+Ag2O EMBED PBrush 2Ag+ ZnO

阅读]资料卡片—锂电池。

讲] 锂电池是金属锂作负极,石墨作正极,无机溶剂亚硫酰氯(SO2Cl2(在炭极上发生还原反应。电解液是由四氯铝化锂(LiAlCl4(溶解于亚硫酰氯中组成。它的总反应是锂与亚硫酰氯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锂、亚硫酸锂和硫。

板书]3、锂电池

8Li+3SO2Cl2=6LiCl+Li2SO3+2S

讲]锂是密度最小的金属,用锂作为电池的负极,跟用相同质量的其它金属作负极相比较,能在较小的体积和质量下能放出较多的电能,放电时电压十分稳定,贮存时间长,能在216(3—344(1K温度范围内工作,使用寿命大大延长。锂电池是一种高能电池,它具有质量轻、电压高、工作效率高和贮存寿命长的优点,因而已用于电脑、照相机、手表、心脏起博器上,以及作为火箭、导弹等的动力资源。

板书]三、二次电池

投影]铅蓄电池

讲]铅蓄电池可放电亦可充电,它是用硬橡胶和透明塑料制成长方形外壳,在正极板上有一层棕褐色的PbO2,负极是海棉状的金属铅,两极均浸入硫酸溶液中,且两极间用橡胶或微孔塑料隔开。

分析]放电时起原电池的作用。

板书] 1、铅蓄电池

负极:Pb-2e-+SO42-=PbSO4

正极:PbO2+2e-+4H++SO42-=PbSO4+2H2O

蓄电池充电和放电的总化学方程式为:

Pb+PbO2+2H2SO4 EMBED PBrush 2PbSO4+2H2O

讲]当放电进行到硫酸的浓度降低,溶液的密度达到1.18g/cm3时应停止使用,需充电,充电时起电解池的作用。

投影]资料: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通信业的发展,人们使用电池的机会愈来愈多,手机、寻呼机、随身听、袖珍收音机等都需要大量的二次电池作电源。可重复充电使用的二次电池市场主要包括镍镉、镍氢、锂离子和铝箔包装的锂高分子电池等4种。

板书]四、燃料电池

讲] 燃料电池是将燃料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与一般电池不同的是,其所需的化学燃料并不储存了电池内部,而是从外部供应,便于燃料的补充,从而电池可以长时间甚至不间断地工作。另一方面,燃料电池除了电池本身之外,还需要燃料和氧化剂供应等配套部件与电池堆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燃料电池系统。

按电解质划分,燃料电池大致上可分为五类:碱性燃料电池(AFC)、磷酸型燃料电池(PA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

投影]氢氧燃料电池。

板书]1、燃料电池(碱性)

电极反应:负极:2H2+4OH——2e—=4H2O

正极:O2+2H2O+2e—=4OH—

电池的总反应为:2H2 + O2 = 2H2O

讲]该电池的特点是能量转化率高,可达70%以上,且其燃烧的产物为水,因此不污染环境。

讲]燃料电池应用前景:燃料电池由于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对环境污染小等优点而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燃料电池是唯一同时兼备无污染、高效率、适用广、无噪声和具有连续工作和积木化的动力装置。预期燃料电池会在国防和民用的电力、汽车、通信等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废旧电池中含有汞、铅、镉、镍等重金属及酸、碱等电解质溶液,对人体及生态环境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如当成资源,加以回收利用,即可减少对环境污染,又可节约能源。

专题训练]对比掌握11种原电池

原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格式:电极名称(电极材料):氧化还原反应的半反应(氧化还原类型)

1、铜锌非氧化性强酸溶液的原电池(伏打电池)

(电极材料:铜片和锌片,电解质溶液:稀硫酸)

(1)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Zn+2H+ = Zn2+ + H2↑

(2)电极反应式及其意义

正极(Cu):2H+ +2e-=H2↑(还原反应);

负极(Zn):Zn -2e-=Zn2+ (氧化反应)。

意义:在标准状况下,正极每析出2.24升氢气,负极质量就减小6.5克。

(3)微粒移动方向:

①在外电路:电流由铜片经用电器流向锌片,电子由锌片经用电器流向铜片。

②在内电路:SO (运载电荷)向锌片移动,H+ (参与电极反应)向铜片移动的电子放出氢气。

2、铜锌强碱溶液的原电池

(电极材料:铜片和锌片,电解质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1)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Zn +2OH- =ZnO + H2 ↑

(2)电极反应式及其意义

①正极(Cu): 2H2O+2e- =H2 ↑+2OH-

②负极(Zn): Zn +4OH--2e-=ZnO +2H2O

意义:在标准状况下,正极每析出2.24升氢气,负极质量就减小6.5克。

(3)微粒移动方向:

①在外电路:电流由铜片经用电器流向锌片,电子由锌片经用电器流向铜片。

②在内电路:OH-(参与溶液反应)向锌片移动遇到Zn2+发生反应产生ZnO ,Na+(运载电荷)向正极移动。

3、铝铜非氧化性强酸溶液的原电池

(电极材料:铜和铝;电解质溶液:稀硫酸。)

(1)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Al+6H+ = 2Al3+ + 3H2↑

(2)电极反应式及其意义

正极(Cu):6H+ +6e- =3H2↑(还原反应);

负极(Al):2Al -6e-=2Al3+ (氧化反应)。

意义:在标准状况下,正极每析出6.72升氢气,负极质量就减小5.4克。

(3)微粒移动方向:

①在外电路:电流由铜片经用电器流向铝片,电子由铝片经用电器流向铜片。

②在内电路:SO (运载电荷)向铝片移动,H+ (参与电极反应)向铜片移动得电子放出氢气。

4、铜铝强碱溶液的原电池

(电极材料:铜片和铝片,电解质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1)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Al +2OH- +2H2O=2AlO + 3H2 ↑

(2)电极反应式及其意义

①正极(Cu): 6H2O+6e- =3H2 ↑+6OH-

②负极(Al): 2Al +8OH--6e-=2AlO +4H2O

意义:在标准状况下,正极每析出6.72升氢气,负极质量就减小5.4克。

(3)微粒移动方向:

①在外电路:电流由铜片经用电器流向铝片,电子由铝片经用电器流向铜片。

②在内电路:OH-(参与溶液反应)向铝片移动遇到Al3+发生反应产生AlO ,Na+(运载电荷)向正极移动。

篇10:高中化学《元素》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元素》教案设计

[引言]氧族元素中氧为首领,其单质O2是环绕在地球表面大气对流层中的一种与生物生命息息相关的重要气体,它还能在社会各行各业(工业、农业、科技、国防、医疗等)中,显示其非凡的身手。氧气有何过人之处呢?因为它是一种来自于空气、无公害的强氧化剂。它还有一位功不可没的同根兄弟——“O3”,号称生命的卫士。化学上,将它们称为同素异形体,请看相关内容。

[板书]一、臭氧

[承转]化学上为何将O3、O2称为同素异形体,其含义是什么?在弄清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比一比两兄弟。

[引导]O3与O2,均由氧元素组成,在分子组成上只不过仅是一个O原子之差,但两兄弟的“脾气”和“外貌”却大相径庭。

[板书]1.O3与O2物理性质的对比

[学生阅读]课本“二、臭氧物理性质”并与O2对比。

[投影]O3与O2物理性质的对比

O3 O2

色、味、态 通常为一有特殊臭味的淡蓝色气体,液态O3呈深蓝色,固态O3为紫黑色 通常为一无色无气味的气体

液态O2呈淡蓝色,固态O2呈雪花状,淡蓝色

溶解度(水中) 大 小

熔点 -251℃ -218℃

沸点 -112.4℃ -183℃

[师]由上表可知,O3与O2的组成元素虽然相同,但物理性质却差别甚大。化学上,我们把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不同的单质,称为这种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板书]同素异形体: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性质不同的单质,叫做这种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师]如我们刚才所学的O2和O3就是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问]我们以前可曾学过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吗?它们是谁?

[生]有!如金刚石和石墨都由碳元素组成;红磷和白磷都由磷元素组成。

[师]很好!这也就是说,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红磷和白磷都属磷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问]钠原子(Na)和钠离子(Na+)都是由同一种元素——钠元素组成,它们是钠的同素异形体吗?为什么?

[生]不是,因为Na和Na+是同一元素的不同粒子,不属单质。

[问]水(H2O)与过氧化氢(H2O2)的组成元素完全相同,它们是同素异形体吗?为什么?

[生]不是,因为它们是由完全相同的两种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的化合物。

[问题探究]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时应把握的关键之处是什么?

[生]必须是“同一元素”的“不同种单质”。

[师]那么, H与 H是否为同素异形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生]不是,它们互为同位素。

[师]同位素是我们在上一章所学的概念,它和同素异形体的区别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如 Cl和 Cl;同素异形体是指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如白磷和红磷,金刚石和石墨,我们刚学过的硫也有多种同素异形体。

[教师补充]同位素强调的是原子间的互称;同素异形体强调的是单质间的互称,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是由于它们的结构不同所造成的。

[过渡]由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O3和O2的物理性质差别很大,那么,它们的化学性质是否也有着巨大的差别呢?

[板书]2.臭氧的化学性质

[学生阅读]有关臭氧化学性质的内容并与O2对比。

[提问]O3与O2相比,有无共性?有何差别?

[回答]二者都具氧化性,而且O3比O2有着更强的氧化性;另外O3不稳定,能分解。

[小结并板书](1)极强氧化性

(2)不稳定性:2O3===3O2

[思考]上述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为什么?

[回答]否,因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未发生变化。

[讲述]O3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如不活泼金属Ag、Hg等在空气或氧气中不易被氧化,而在常温下却能被臭氧氧化,再如酒精、棉絮等易燃物,常温下遇较多的O3会立即着火,从而引起不可想象的火灾,不过天公作美,地面附近大气层中O3含量极微,仅占0.001 ppm。

臭氧相对于O2不稳定,常温下能缓慢分解,若加热或高温或有MnO2作催化剂时可迅速分解,而且O3生成O2的反应为一放热反应,这也说明O3比O2更为活泼。

[提问]造成O3与O2化学性质差别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源于它们的分子组成、分子结构不同。

[过渡]大家熟知,O2的用途极为广泛,O3又有哪些重要用途呢?

[学生阅读]O3用途的相关内容

[板书]3.臭氧的用途

脱色剂、消毒剂等

[思考]O3用于脱色、消毒,基于其什么性质?

[回答]强氧化性

[讲述]空气中微量O3(1 ppm以内)对人体健康有益,因为它能杀菌消毒,刺激中枢神经,加速血液循环,令人产生爽快振奋之感。疗养院常设在空气新鲜宜人的松林里,因其中含微量O3,是由松林这种针叶树的树脂在被O2氧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另外,雷雨之后,当漫步街头田野,同样感到空气格外的清新,其原因一是雨水洗净了尘埃,二是打雷闪电时,空中产生了臭氧(3O2 2O3)。但是,当空气中O3含量超过10-5%(体积分数)时,就会对人体、动植物及其他露置物质造成极大危害,这就是说当O3含量较多时,它就成了一种大气污染物,因此,对于O3应全面辩证地认识其功与过。

[转引]自然界中的O3(90%)主要集中于离地面15 km~50 km的大气平流层中,称为臭氧层,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设问]那么为什么说O3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讲述]臭氧层中臭氧含量很少,却可以吸收来自太阳的大部分短波紫外辐射,因此,臭氧层恰似过滤器一般,阻挡了紫外线,给地球送来了滤过的益于万物生长的光和热,使地球生命免遭灾难,减少了呼吸道疾病、白内障、皮肤病、肿瘤、癌症等的发病率。所以臭氧层是一个天然保护伞,是名符其实的“生命卫士”。

然而,近年来,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出现了空洞,北极上空O3浓度也有所减少,臭氧层对生物的保护作用正在减弱,有害射线已对地球生物造成严重危害,如皮肤肿瘤患者剧增,仅据美国1979年统计,死于皮肤癌的人数已达13600多名,患皮肤肿瘤者已达30多万。那么,破坏臭氧层的罪魁祸首是谁呢?——氟氯烃、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等气体,这种现象已引起世人普遍关注,所以《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等国际公约相继出台,决定减少并逐步停止氟氯烃等的生产和使用,大力开发无氟制冷工业,并把9月16日定为“保护臭氧国际日”,所以我们要保护臭氧层,保护环境,热爱地球。

[板书]4.保护臭氧层

[投影]氟氯烃破坏臭氧层的原理:

例: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于致力于研究臭氧层破坏问题的三位环境化学家,大气中的臭氧层可滤除大量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氟利昂(氟氯烃的商品名称)上升到大气平流层中,可在紫外光作用下分解产生氯原子,氯原子会对臭氧层产生长久的破坏作用。有关反应如下:

请判断,在上述臭氧变成氧气的反应过程中,氯原子是

A.反应物 B.生成物 C.中间产物 D.催化剂

解析:由题中信息可以看出:Cl原子在反应过程中发生下列变化:Cl ClO Cl,但反应前后Cl原子的数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变化,因此是催化剂。

答案:D

[讲解]导致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物质除氯氟烃外,还有溴氟烃,如CBr2F2、CBrF3等,溴氟烃破坏臭氧层的能力比氯氟烃还要强。研究发现,含Cl或Br的上述物质的1个分子可破坏约十万个臭氧分子。

保护臭氧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尽快停止生产和使用氟利昂和哈龙类人工物质。目前国内市场上出售的“无氟冰箱”就是指不用氟氯烃(CFC)作致冷剂的冰箱,而代之以HFC(含氢氟烃),用的发泡剂是HCFC(含氢含氯氟烃),是第二代氟利昂。但HCFC对地球的温室效应却是CO2的1000~1倍,所以其并不理想。《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将在原则上禁止使用HCFC。总之,许多国家在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方面已在行动,这对臭氧层的自动“愈合”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尽管世界上许多国家作出了努力,但目前大气中氯的浓度降低到臭氧洞出现前的水平,大约需要半个世纪的时间,臭氧层保护任重而道远。

愿我们通过自己的行动,让世界拥有一个“健康”的天空。

[过渡]下面,我们来学习另一种重要的化合物——过氧化氢

[板书]二、过氧化氢(H2O2)

[师]请大家阅读课本P124过氧化氢部分,总结出过氧化氢的性质。 [学生活动]

[师]过氧化氢的物理性质有哪些?

[生]无色粘稠液体,水溶液俗称双氧水,市售双氧水中H2O2的质量分数一般约为30%。

[板书]1.物理性质:无色粘稠液体,水溶液俗称双氧水

[问题探究]根据H2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来推测H2O2的化学性质。

[生]在H2O2中,氧显-1价。在化学反应中,H2O2既能被氧化成O2(氧元素化合价为零价),也能被还原成H2O(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故H2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师]十分正确。事实上H2O2主要以氧化性为主。

[问]通过阅读课本,H2O2还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生]弱酸性,不稳定性。

[板书]2.化学性质:弱酸性、氧化性、还原性、不稳定性

2H2O2 2H2O+O2↑

[问]怎样证明H2O2分解有O2产生?

[生]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看是否复燃。

[补充演示]H2O2的分解(在盛有双氧水的试管中加少量MnO2,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现象:迅速产生大量气泡,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确为O2。

[讨论]用如图装置及上述原理制取O2与用加热KClO3和MnO2混合物制O2的方法相比有何优点?(投影装置图)

[结论]便于操作,便于控制。

[投影练习]在下列四种溶液中,分别加入少量固体MnO2,能产生气体的是

A.3% H2O2溶液

B.1 molL-1 NaOH溶液

C.1 molL-1 KClO3溶液

D.1 molL-1 盐酸

(NaOH溶液与MnO2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反应,C选项从表面看很似实验室制O2的方法,但实验室制O2是用固体KClO3和MnO2固体在加热条件下制得,MnO2与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Cl2,D项中1 molL-1 HCl为稀盐酸,且缺少加热条件,故不可能有Cl2产生,答案为A。此题应提醒学生注意反应条件)

思考:如何保存过氧化氢?为什么?

[应置于棕色瓶内避光阴凉处保存,因为其不稳定,易分解]

[师]联系过氧化氢的性质,总结、归纳其用途。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用途:氧化剂、漂白剂、消毒剂、脱氯剂、火箭燃料、实验室制O2。

思考:过氧化氢的元素组成与我们所熟悉的水一模一样,它们的结构、性质及用途是否也一样?若不一样,有哪些差别?

请大家讨论、分析。

[学生讨论后各抒己见,教师可展示下列投影,供学生参考]

[投影]H2O2与H2O的比较:

[投影练习]

1.下列各组中互为同位素的是 ,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

A.O2和O3 B. H和 H

C.H2O和H2O2 D.O2-和O

答案:B A

2.只由一种元素形成的单质一定是纯净物吗?为什么?

答案:像C、O、P、S等元素可形成同素异形体,即同一种元素的不同单质。因此该题说法错误,应为“不一定”。如说只由一种元素形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则是正确的。

3.试举例说明有单质参加或单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如:2O3 3O2。

[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O3与H2O2的有关知识,并知道了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布置作业]1.课本习题二、四。

2.收集查找资料,写一篇关于臭氧的小论文。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氧族元素(第二课时)

一、臭氧

1.O3与O2物理性质的对比

同素异形体: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叫做这种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2.臭氧的化学性质

(1)极强氧化性

(2)不稳定性 2O3===3O2

3.臭氧的用途

脱色剂、消毒剂等

4.保护臭氧层

二、过氧化氢

1.物理性质:无色粘稠液体,水溶液俗称双氧水

2.化学性质:弱酸性、氧化性、还原性、不稳定性

2H2O2 2H2O+O2↑

3.用途:氧化剂、漂白剂、消毒剂、脱氯剂、火箭燃料、实验室制O2

●教学说明

关于臭氧和过氧化氢的内容,教学大纲只要求作常识性介绍,但笔者认为在学科知识向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转化的今天,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地球环境,关心人类健康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注重以下几点:

1.基本指导思想

挖掘臭氧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认识事物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渗透环保意识,结合实际中臭氧空洞的现象,使学生深刻认识保护臭氧层的意义,通过氟氯烃破坏臭氧层原理的介绍,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关系。

2.教学目标

在知识方面,紧抓同素异形体概念,并与同位素概念相比较,使学生真正从本质上区别它们。在能力方面,结合H2O2分解产生O2的反应,让学生比较其与KClO3分解制O2的不同,从而培养其分析、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策略

本文知识点很少,要求不高,主要是通过对臭氧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一些思想教育,因此,教学策略着重于调动学生关注社会、关心环境、树立主人翁意识。主要采取了结合一些数据、实例、现象分析臭氧的功与过,并要求学生进一步收集查寻资料以便更多地了解臭氧;在培养能力方面,主要采用了启发、引导、讨论、比较、评价等方法。

篇11:高中化学离子晶体教案设计

课题 离子晶体 课型 新知识课 授课人 授课班级 教材分析

晶体结构与性质在本章中的作用:物质结构与性质理论依据依次为:原子结构与性质、分子结构与性质、晶体结构与性质。其中晶体安排在第三章第一是因为晶体结构的相关知识是物质结构理论知识框架的金字塔的塔顶,学习晶体的知识,必须先知道原子结构与分子结构的知识;第二是学习晶体知识的同时,也恰恰能对原子结构与分子结构知识加以梳理。

本节内容位于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的第四节离子晶体。从知识与技能的角度来看:正好起到对本章前面三节大量的晶体结构知识小结和系统化的作用,同时,前面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和金属晶体是晶体结构的理论依据,学生正是在学习了原子晶体与分子晶体的知识后,才能够推理出正确的晶体结构知识;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来看,本专题的知识需要严密的科学思维方法;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来看,本专题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微观世界的奥秘,体会内因决定外因,物质变化的规律性和多样性。

学生分析 1.学生思维能力分析:本节离子结构理论知识的教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学生能归纳、分析、对比、综合、演绎。而对于中学生而言,其归纳能力较好而演绎能力较差。

2.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分析:学生已经通过晶体的常识、分子晶体、原子晶体和金属晶体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晶体结构的感性知识,以上知识对学习离子晶体知识打好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离子晶体的概念,能识别氯化钠、氯化铯、氟化钙的晶胞结构。

2.学会离子晶体的性质与晶胞结构的关系。

3.通过探究知道离子晶体的配位数与离子半径比的关系。

4、掌握立方晶系的晶胞中,原子个数比的计算

5了解晶格能的应用,知道晶格能的大小可以衡量离子晶体中离子键的强弱。 方法和过程:

分析、归纳、讨论、探究、多媒体演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结构决定性质,体会研究晶体的社会意义,同时感受晶体的结观美和结构美 教学重点 离子晶体的结构模型,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离子晶体配位数及其影响因素,离子晶体的物理性质的特点;晶格能的定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离子晶体的结构模型 离子晶体中阴、阳离子个数比的计算;离子晶体配位数的影响因素;晶格能的定义和应用。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策略 分析、归纳、应用 §3.4【晶体结构与性质----离子晶体】教学设计

离子晶体教学设计流程图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或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块1:离子晶体

任务1.1?: 定义

任务1.2:常见的离子晶体

任务1.3:离子晶体中的化学键

板块2:离子晶体中离子键的配位数

任务2.1:定义

任务2.2 :影响阴、阳离子的配位数的因素

任务2.3:立方晶系的晶胞中, 原子个数比的计算:

任务2.4:离子晶体的某些物理性质

【展示】晶体图片和实物。

引导观察:这几种物质具有 一定的几何形状,它们是晶体。引出晶体的定义。

【讲述】:在晶体里,构成晶体的粒子(如分子、原子、离子等)是有规则排布的,根据构成晶体的粒子种类和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可将晶体分为若干类型。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离子晶体。

【展示】:硫酸铜晶体

提问1:硫酸铜属于哪一类化合物?

提问2:离子化合物中存在何种化学键?

【讲述】:离子化合物在固态时,均为离子晶体。

板书:一、离子晶体

1.离子晶体定义:离子间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叫做离子晶体。

提问:构成离子晶体的粒子是什么?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

提问:组成离子晶体的物质有哪些?

【教师总结】:2、常见的离子晶体有:

从组成上看: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元素组成的晶体。

从类别看:

强碱:KOH、Ca(OH)2 、NaOH、Ba(OH)2等。

大部分盐类:NaCl、CaF2、Na2SO4、CH3COONa、NH4Cl等。

某些金属氧化物:CaO、K2O等

【提问】:离子晶体中是否只含有离子键?离子晶体中是否一定含有活泼金属的离子

3.离子晶体中的化学键。

学生分析:NaOH、Na2O2、NH4Cl、CaF2中的化学键类型

教师小节:离子晶体中一定含有离子键,还可能含有极性键(如NaOH、Ca(ClO)2等)、非极性键(如Na2O2、CaC2等)。离子晶体中不一定含有活泼金属的离子,如NH4Cl、CH3COONH4晶体都是仅含非金属元素。

【讲述】:在离子晶体中,阴、阳离子是按一定规律在空间排列的,下面就以NaCl和CsCl晶体为例来讨论在离子晶体中阴,阳离子是怎样排列的?

【投影】:NaCl晶体结构模型

【讲述】在NaCl晶体中,存在可重复的最小单元,我们称之为晶胞。

引导观察:钠离子和氯离子的位置:

教师总结

(a)钠离子和氯离子位于立方体的顶角上,并交错排列。

(b)钠离子:体心和棱中点;氯离子:面心和顶点,或者反之。

引导观察:NaCl晶体中,每个Na+周围同时吸引着几个Cl-,每个Cl-周围同时吸引着几个Na+?

板书:1.定义:是指一个离子周围最邻近的异电性离子的数目。

【探究】NaCl和CsCl晶体中阴、阳离子的配位数

阅读教材78页【科学探究】并完成表格3-4

【思考】为什么同是AB型离子晶体, CsCl与NaCl的晶体结构和配位数不一样?请从两者的组成中试寻找形成差异的原因。

【板书】2. 影响阴、阳离子的配位数的因素:

(1)正、负离子半径比的大小

【投影】

离子

Na+

Cs+

Cl-

离子半径/pm

169

181

【自主探究】CaF2晶体中阴、阳离子的配位数

前面两例中每种晶体的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相同,阴、阳离子个数相同,配位数不相同。如果离子晶体中阴、阳离子的电荷数不相同,阴、阳离子个数不相同,各离子的配位数是否也不相同?下面请看CaF2晶体结构回答问题:

请根据图中晶胞结构计算:每个Ca2 +周围最邻近的F-有____个,表明Ca2 +的配位数为____。每个F-周围最邻近的Ca2 +有____个,表明F-的配位数是_____。由此可见,在CaF2晶体中,Ca 2 +和F-个数比为______,刚好与Ca2 +和F-的电荷数之比______。整个晶体的结构与前面两例的结构完全不相同。因此可以得出晶体中阴、阳离子电荷比也是决定离子晶体结构的重要因素,称为电荷因素。

(2)电荷因素:晶体中阴、阳离子电荷比

此外,决定离子晶体结构的因素还有离 子键的纯粹程度,称为键性因素。对此高中不作详细学习。

(3)键性因素:离子键的纯粹程度

【引导观察】:一个氯化钠基本结构单元中含几个Na+和 Cl-?

【分析】:在氯化钠基本结构单元中Na+位于体心和棱中点,因棱上每个Na+又为周围4个基本单元所共有,所以该基本结构单元独占Na+的是12×1/4+1=4个.Cl-位于顶点及面心处,每个平面上有4个顶点与1个面心,而每个顶点上的氯离于又为8个基本结构单元(本层4个,上层4个)所共有,一个基本结构单元有6个面,每面有一个面心氯离子,又为两个基本结构单元共有,所以该基本结构单元中独占的Cl-数为8×1/8+6×1/2=4。n(Na+):n(Cl-)=4:4=1:1。化学式为NaCl.

【教师小结】:根据离子晶体的基本结构单元,求阴、阳离子个数比的方法。①处于顶点上的离子:同时为8个基本单元共有,每个离子有1/8属于基本单元。 ②处于棱上的离子:同时为4个基本单元共有,每个离子有1/4属于基本单元。③处于面上的离子;同时为2个基本单元共有,每个离子有1/2属于基本单元。 ④处于体心的离子:则完全属于该基本单元。

【投影】:CsCl晶体结构模型

【引导观察】:(1)铯离子和氯离子的位置(2)与铯离子等距离且最近的氯离子各有几个?(3)每个CsCl基本单元含铯离子、氯离子的个数?

教师小结:在NaCl,CsCl等离子晶体中不存在单个分子,NaCl、CsCl是表示离子晶体中离子个数比的化学式,而不是表示分子组成的分子式。

【提问】:离子晶体的结构对其物理性质有何影响?

在离子晶体中,由于离子间存在着较强的离子键,因此使离子晶体一般具有较大的硬度、较高的熔点和沸点。离子晶体一般不导电,但在熔融状态或水溶液中却能导电,离子晶体中,有些易溶于水,如钾盐,钠盐,铵盐和硝酸盐均易溶于水;而有些却难溶于水,如BaSO4等。

投影:离子晶体小结

观看图片

学生回答1:属于离子化合物。

学生回答2:存在离子键

学生回答:构成离子晶体的粒子是阴、阳离子,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是离子键。

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

学生分析

学生回答:在NaCl晶体中,每个Na+周围同时吸引着6个Cl-,每个Cl-周围也同时吸引着6个Na+, Na+和Cl-以离子键相结合,在NaCl晶体中Na+和 Cl-的个数比为1:1

学生分析并讨论

学生观察分析并讨论

学生回答:铯离子:体心;氯离子:顶点,或者反之。

在CsCl晶体中,每个Cs+周围同时吸引着8个Cl-,每个Cl-周围也同时吸引着8个Cs+。每个CsCl基本单元含铯离子1个、氯离子1个。

学生阅读自学:教材中有关离子晶体内容,整理、归纳离子晶体的物理性质,并用相关的离子键理论解释离子晶体的物理性质。

先从常见的晶体图片入手,逐步深入到微观粒子、空间构型,从而展开问题的讨论,用图片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让学生在NaCl晶体结构上选择立方体的面中心或立方体的顶角的 为中心去展开想象,在此基础让学生学会替换法,及逻辑推理法,为了更深层次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块3:晶格能

任务3.1:晶格能的定义:

任务3.2:晶格能的大小的影响因素

任务3.3:晶格能对离子晶体性质的影响:

任务3.4:典型的晶体类别 提问1:离子晶体的定义、种类、决定离子晶体结构的因素

提问2:离子晶体的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给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

提问3:晶体熔沸点高低的判断

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给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

影响离子键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化学 上用什么来衡量?

【板书小结】:离子键的强度---晶格能

【讲述】:晶格能是指气态离子形成1摩离子晶体释放的能量。

例如:拆开 1 mol NaCl 晶体使之形成气态钠离子和氯离子时, 吸收的能量. 用U 表示:

NaCl(s) ?Na+(g)+? Cl-(g) U= 786 KJ.mol-1?

【讲述】:晶格能U越大,表明离子晶体中的离子键越牢固。一般而言,晶格能越大,离子晶体的离子键越强. 破坏离子键时吸收的能量就越多,离子晶体的熔沸点越高,硬度越大。 回忆,一位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两个学生分别总结

篇12:高中化学离子晶体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具备了离子键、离子半径、离子化合物等基础知识,本节直接给出氯化钠、氯化铯晶胞,然后在科学探究的基础上介绍影响离子晶体结构的因 素,通过制作典型的离子晶体模型来进一步理解离子晶体结构特点,为学习晶格能作好知识的铺垫。

教学目标设定:

1.掌握离子晶体的概念, 能识别氯化钠、氯化铯、氟化钙的晶胞结构。

2.学会离子晶体的性质与晶胞结构的关系。

3.通过探究知道离子晶体的配位数与离子半径比的 关系。

4、通过碳酸盐的热分解温度与阳离子半径的自学,拓展学生视野。

教学重点难点

1、离子晶体的物理性质的特点

2、离子晶体配位数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建议:分析、归纳、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1、什么是离子键?什么是离子化合物?

2、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离子化合物?哪些是只含离子键的离子化合物?

Na2O NH4Cl O2 Na2SO4 NaCl Cs Cl CaF2

3、我们已经学习过几种晶体?它们的结构微粒和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分别是什么?

[板书]一、离子晶体

[展示] NaCl 、CsCl晶体模型

[板书]阴、阳离子通过离子键形成离子晶体

离子晶体定义:由阳离子和阴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 而成的晶体

注:(1)结构微粒:阴、阳离子

(2)相互作用:离子键

(3)种类繁多:含离子键的化合物晶体:强碱、活泼金属氧化物、绝大多数盐

(4)理论上,结构粒子可向空间 无限扩展

[思考]下列物质的晶体,哪些属离子晶体?离子晶体与离子化合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干冰、NaOH、H2SO4 、K2SO4 、NH4Cl、CsCl

[投影]2、离子晶体的物理性质及解释

性质 解释 硬度( ) 熔沸点( ) 溶于水( ) 熔融( ) 离子晶体溶解性差异较大:NaCl、 KNO3、(NH4)2SO4_______

BaSO4 、CaCO3_______

[板书]3、离子晶体中离子键的配位数(C.N.)

篇13:高中化学离子晶体教案设计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复习钠与氯形成氯化钠的过程,使学生理解离子键的概念、形成过程和特点。

2、理解离子晶体的概念、构成及物理性质特征,掌握常见的离子晶体的类型及有关晶胞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复习离子的特征,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离子键的成键微粒和成键性质,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在学习本节的过程中,可与物理学中静电力的计算相结合,晶体的计算与数学的立体几何、物理学的密度计算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晶体,并深入了解晶体的内部特征。

[板书计划]

第四节 离子晶体

一、离子晶体:由阳离子和阴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

1、几何因素:晶体中正负离子的半径比(r+/r-)。

2、电荷因素:正负离子的电荷比。

3、键性因素:离子键的纯粹程度。

4、离子晶体特点:硬度较大、难于压缩、较高的熔点和沸点。

二、晶格能

1、定义:气态离子形成l摩离子晶体释放的能量,通常取正值。

2、规律:晶格能越大,形成的离子晶体越稳定,而且熔点越高,硬度越大。

【教案设计】

1、钠原子与氯原子是如何结合成氯化钠的?你能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吗?

2、根据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差异,你知道哪些原子之间能形成离子键?

【板书】 第二单元 离子键 离子晶体

§3-2-1离子键的形成

一、离子键的形成

【学生活动】写出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思考:钠原子与氯原子是如何结合成氯化钠的?请你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过渡】以阴、阳离子结合成离子化合物的化学键,就是离子键。

【板书】1、离子键的定义:使阴、阳离子结合成离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

2. 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讲解】以 NaCl 为例,讲解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电子转移形成离子:一般达到稀有气体原子的结构

【学生活动】

分别达到 Ne 和 Ar 的稀有气体原子的结构,形成稳定离子。

2)判断依据:元素的电负性差要比较大

【讲解】元素的电负性差要比较大,成键的两元素的电负性差用△X表示,当 △X > 1.7, 发生电子转移, 形成离子键;

当△X < 1.7, 不发生电子转移, 形成共价键.

【说明】:但离子键和共价键之间, 并非严格截然可以区分的. 可将离子键视为极性共价键的一个极端, 而另一极端为非极性共价键. 如图所示:

化合物中不存在百分之百的离子键, 即使是 NaF 的化学键之中, 也有共价键的成分, 即除离子间靠静电相互吸引外, 尚有共用电子对的作用. X > 1.7, 实际上是指离子键的成分(百分数)大于50%.

【小结】:

1、活泼的金属元素(IA、IIA)和活泼的非金属元素(VIA、VIIA)形成的化合物。

2、活泼的金属元素和酸根离子(或氢氧根离子)形成的化合物

3、铵根和酸根离子(或活泼非金属元素离子)形成的盐。

【板书】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练习】1、写出下列微粒的电子式:(1)Na+、Mg2+、Cl-、O2-、

(2)NaCl MgO MgCl

小结:离子化合物电子式的书写

1.简单阴离子的电子式不但要表达出最外层所有电子数(包括得到的电子),而且用方括号“[ ]”括起来,并在右上角注明负电荷数

2.简单阳离子的电子式就是离子符号

3.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由阴离子和阳离子电子式组成,相同的离子不能合并

【练习】2、用电子式表示NaCl、K2S的形成过程

小结: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1.左边是组成离子化合物的各原子的电子式 , 右边是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2.连接号为“ ”

3.用 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

【板书】三、离子键的实质

思考:从核外电子排布的理论思考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板书】: 实质是静电作用

靠静电吸引, 形成化学键 体系的势能与核间距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横坐标: 核间距r。 纵坐标: 体系的势能 V。 纵坐标的零点: 当 r 无穷大时, 即两核之间无限远时, 势能为零. 下面来考察 Na+ 和 Cl- 彼此接近时, 势能V的变化。

从图中可见:

r >r0, 当 r 减小时, 正负离子靠静电相互吸引, V减小, 体系稳定.

r = r0 时, V有极小值, 此时体系最稳定. 表明形成了离子键.

r < r0 时, V 急剧上升, 因为 Na+ 和 Cl- 彼此再接近时, 相互之间电子斥力急剧增加, 导致

势能骤然上升.

因此, 离子相互吸引,保持一定距离时, 体系最稳定, 即当静电引力与静电斥力达到平衡时,形成稳定的离子键,整个体系达到能量最低状态。

【板书】四、离子键的特征

【讲解】通常情况下,阴、阳离子可以看成是球形对称的,其电荷分布也是球形对称的,只要空间条件允许,一个离子可以同时吸引多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因此离子键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讨论】就NaCl的晶体结构,交流你对离子键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的认识

【板书】 (1)离子键无方向性

(2)离子键无饱和性

【板书】五、 离子键的强度——晶格能

(1). 键能和晶格能

【讲解】以 NaCl 为例:

键能:1mol 气态 NaCl 分子, 离解成气体原子时, 所吸收的能量. 用Ei 表示:

【板书】(2).晶格能(符号为U):

拆开1mol离子晶体使之形成气态阴离子和阳离子所吸收的能量

【讲解】在离子晶体中,阴、阳离子间静电作用的大小用晶格能来衡量。晶格能(符号为U)是指拆开1mol离子晶体使之形成气态阴离子和阳离子所吸收的能量。

例如:拆开 1mol NaCl 晶体使之形成气态钠离子和氯离子时, 吸收的能量. 用 U 表示:

NaCl(s) Na+(g) + Cl-(g) U= 786 KJ.mol-1

晶格能 U 越大,表明离子晶体中的离子键越牢固。一般而言,晶格能越大,离子晶体的 离子键越强. 破坏离子键时吸收的能量就越多,离子晶体的熔沸点越高,硬度越大。键能和晶格能, 均能表示离子键的强度, 而且大小关系一致. 通常, 晶格能比较常用.

【板书】(3). 影响离子键强度的因素——离子的电荷数和离子半径

【思考】由下列离子化合物熔点变化规律 ,分析离子键的强弱与离子半径、离子电荷有什么关系?

(1)NaF NaCl NaBr NaI

988℃ 801℃ 747℃ 660℃

(2)NaF CaF2 CaO

988℃ 1360℃ 2614℃

(提示:Ca2+半径略大于Na+半径)

【讲解】从离子键的实质是静电引力 出发, 影响 F 大小的因素有: 离子的电荷数q 和离子之间的距离 r (与离子半径的大小相关)

1) 离子电荷数的影响:电荷高,晶格能大,离子晶体的熔沸点高、硬度大。

NaCl MgO

晶格能(KJ.mol-1) 786 3791

熔点(℃) 801 2852

摩氏硬度 2.5 6.5

2) 离子半径的影响:半径大, 导致离子间距大, 晶格能小,离子晶体的熔沸点低、硬度小。

3) 离子半径概念及变化规律

将离子晶体中的离子看成是相切的球体, 正负离子的核间距 d 是r+ 和r- 之和:

离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a) 同主族, 从上到下, 电子层增加, 具有相同电荷数的离子半径增加.

b) 同周期: 主族元素, 从左至右 离子电荷数升高, 最高价离子, 半径最小. 如: 过渡元素, 离子半径变化规律不明显.

c) 同一元素, 不同价态的离子, 电荷高的半径小. 如:

d) 一般负离子半径较大; 正离子半径较小.

e) 周期表对角线上, 左上元素和右下元素的离子半径相似. 如: Li+ 和 Mg2+, Sc3+ 和 Zr4+ 的半径相似.

【小结】离子电荷数越大,核间距越小,晶格能越大,离子键越牢,离子晶体的熔、沸点越高,硬度越大。

【课后练习】

1.下列各组数值表示有关元素的原子序数,其中所表示的各组原子能以离子键结合成稳定化合物的是( )

A.1与6 B.2与8 C.9与11 D.8与14

2.用电子式表示下列物质的结构:NaOH、Ca(ClO)2。

3.离子化合物 LiCl、NaCl、KCl、RbCl和CsCl熔点由高到底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主族元素A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ns1,另一主族元素B的外围电子排布为ns2np4,

两者形成的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为

A.AB B.A2B C.AB2 D.A2B3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氯化钠晶体不能导电,所以氯化钠不是电解质

B.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钠溶液是电解质

C.熔融的氯化钠和氯化钠溶液都能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

D.氯化钠熔融时不破坏氯化钠晶体中的离子键。

7.NaF、NaI、MgO均为离子化合物,根据下列数据,这三种化合物的熔点高低顺序是( )

篇14:生物材料中分离纯化淀粉酶教案设计

生物材料中分离纯化淀粉酶教案设计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盐析法初步分离纯化蛋白质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透析脱盐浓缩蛋白质的原理和方法。

3.掌握膜分离原理和方法

二、基本原理

1.蛋白质的盐析

蛋白质是亲水胶体,借水化膜和同性电荷(在PH值7.0的溶液中一般蛋白质带负电荷)维持胶体的稳定性。由于蛋白质分子内及分子间电荷的极性基团有着静电引力,当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少量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中性盐类[如(NH4)2SO4、Na2SO4、NaCl或MgSO4等]时,由于盐类离子与水分子对蛋白质分子上

的极性基团的.影响,使蛋白质在水中溶解度增大,因此蛋白质、酶等在低盐浓度下的溶解质随着盐液浓度升高而增加,此时称为盐溶;当盐浓度不断上升并达到一定浓度时,蛋白质表面的电荷大量被中和,水化膜被破坏,于是蛋白质就相互聚集而沉淀析出,蛋白质和酶的溶解度又以不同程度下降并先后析出,称为蛋白质的盐析。

由盐析所得的蛋白质沉淀,经过透析或用水稀释以减低或除去盐后,能再溶解并恢复其分子原有结构及生物活性,因此由盐析生成的沉淀是可逆性沉淀。盐析法就根据不同蛋白质和酶在一定浓度的盐溶液中溶解度降低程度的不同而达到彼此分离的方法。盐析法对于许多非电解质的分离纯化都是适合的,也是蛋白质和酶提纯工作应用最早,至今仍广泛使用的方法。

2.透析脱盐的原理

蛋白质的分子很大,其颗粒在胶体颗粒范围(直径1~100nm)内,不能透过半透膜。选用孔径合宜的半透膜,使小分子物质能够透过,而蛋白质颗粒不能透过,这样就可使蛋白质和小分子物质分开。把蛋白质溶液装入透析袋中,袋的两端用线扎紧,然后用蒸馏水或缓冲液进行透析,这时盐离子通过透析袋扩散到水或缓冲液中,蛋白质分子量大不能穿透析袋而保留在袋内,通过不断更换蒸馏水或缓冲液,直至袋内盐分透析完毕。这种方法可除去和蛋白质混合的中性盐及其他小分子物质,是常用来纯化蛋白质的方法。透析需要较长时间,常在低温下进行,并加入防腐剂避免蛋白质和酶的变性或微生物的污染。

三、试验材料

1.培养基

种子培养基:牛肉膏5g 蛋白胨10g NaCl 5g 可溶性淀粉 2g 葡萄糖1.5g /1000ml H2O 配100ml

发酵培养基:牛肉膏5g 蛋白胨10g NaCl 5g可溶性淀粉 2g /1000ml

2.酶活测定溶液

0.2mol/LpH6.8 PBS缓冲液 葡萄糖标准液1mg/mL DNS试剂(3,5-二硝基水杨酸试剂)

3.试剂

蛋白胨、牛肉膏、可溶性淀粉、(NH4)2SO4、NaOH、HCl、、Na2HPO412H2O、NaH2PO4H2O、EDTA

4.仪器或其它用具

微量移液器、移液器枪头、透析袋、恒温培养箱、摇床、紫外检测仪(分光光度计)、离心机、分析天平、pH计、量筒、250ml瓶、分装架、记号笔、纱布、酒精灯、灭菌锅、干燥箱、恒温水浴锅等;

四、试验路线

发酵培养→粗酶液制备→硫酸铵盐析→透析脱盐浓缩→浓缩酶液酶活测定

五、操作步骤

1.菌株发酵

将实验一中纯化的菌株接入种子培养基摇瓶培养24h,2% 的接种量接种到发酵培养基,37℃,180r/min,培养36h;

2.粗酶液的制备

发酵液在8000r/min离心20min,收集上清液即为粗酶液,测定酶活方法参见实验三DNS测淀粉酶活力。

3.硫酸铵盐析

3.1 盐析条件的确定

40%、60%和80%

盐析步骤

1)发酵液上清分装至3支烧杯中,每个20ml;

2)加硫酸铵至3支烧杯中,对照25℃硫酸铵饱和度配置表,使其饱和度分别为40%、60%和80%。在加硫酸铵时需缓慢的加入,同时不断的轻柔搅拌(否则局部浓度过高会使酶失活)使硫酸铵完全溶解;

3)室温静置2h,出现白色沉淀

4)离心,分别取沉淀用少量0.2mol/LpH6.8 PBS缓冲液回溶。

4.透析脱盐浓缩

4.1 透析膜前处理

透析袋的预处理方法:

1)将透析袋剪成合适的长度;

2)在一只250 mL的玻璃烧杯中,加入200 mL的透析袋处理液,微波炉中预热;

3)将透析袋装入其中,电炉上煮沸10 min;

4)用蒸馏水彻底洗涤;

5)蒸馏水中煮10 min;

6)冷却后4℃存放,存放过程中透析袋应完全放入0.02mol/L磷酸酸缓冲液(pH7.0)中

7 用细线扎紧透析袋一端,注入清水检验不漏后加入不超过透析袋体积1/2的须透析溶液。

4.2 操作

1 沉淀用少量0.2mol/LpH6.8 PBS缓冲液回溶,移入透析袋中,经透析膜袋在20倍量0.02mol/L磷酸缓冲液(pH7.0)中在室温,36h透析脱盐(每过6h换一次透析液).

2 取各梯度脱盐沉淀5ml 8000r/min离心20min,取上清测酶活。(沉淀为变性蛋白质酶活很低。)

5.酶活力的测定

参照实验三中的酶活测定。

实验数据

粗酶液 540nm 0.291 0.314

盐析40%60% 80%

1.221 2.708 1.456

七、实验报告

1.实验结果

(1)测定粗酶液酶活;

粗酶液 540nm 0.291 0.314 (取平均值)

酶活力9.705

(2)测定透析后酶液的酶活力

40%60% 80%

540nm吸光度 1.221 2.708 1.456

酶活力36.63 81.24 43.68

2.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比较可知 在硫酸铵饱和度为 60%时分离纯化淀粉酶酶活力最高。经盐析,透析除盐后酶活力大大提高纯化后的酶活力约为粗酶活力的4~9倍。

八、注意事项

(1)硫酸铵饱和度计算及加入方式:在分段盐析时,加盐浓度一般以饱和度表示,所需达到饱和度较高而溶液的体积又不再过分增大时,可直接加固体硫酸铵,其加入量见附表。注意看清是25℃硫酸铵饱和度表

(2)清洗透析袋内外时,操作过程中应使用镊子或戴手套;

(3)蛋白质溶液用透析法去盐时,正负离子透过半透膜的速度不同。以硫酸铵为例,NH4+的透出较快.在透析过程中膜内SO42-剩余而生成H2SO4,而使膜内蛋白

质溶液呈酸性,足以达到使蛋白质变性的酸度,因此在用盐析法纯化蛋白质做透析去盐时,开始应用0.1M的NH4OH透析,或者用缓冲液配制蛋白溶液。

篇15:高中化学共价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键能、键长、键角等键参数的概念

能用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知道等电子原理,结合实例说明“等电子原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重点]:

键参数的概念,等电子原理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

N2与H2在常温下很难反应,必须在高温下才能发生反应,而F2与H2在冷暗处就能发生化学反应,为什么?

[学生讨论]

[小结]引入键能的定义

[板书]

二、键参数

1.键能

①概念: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mol化学键所释放出的最低能量。

②单位:kJ/mol

[生阅读书33页,表2-1]

回答:键能大小与键的强度的关系?

(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越不易断裂)

键能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的关系?

(键能越大,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越大)

键能越大,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越大,化学键越稳定。

[过渡]

2.键长

①概念:形成共价键的两原子间的核间距

②单位:1pm(1pm=10-12m)

③键长越短,共价键越牢固,形成的物质越稳定

[设问]

多原子分子的形状如何?就必须要了解多原子分子中两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3.键角:多原子分子中的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例如:CO2结构为O=C=O,键角为180°,为直线形分子。

H2O 键角105°V形

CH4 键角109°28′正四面体

[小结]

键能、键长、键角是共价键的三个参数

键能、键长决定了共价键的稳定性;键长、键角决定了分子的空间构型。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教案

第二节《化学与材料研制》教案

苯化学教案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说课稿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教案

《一氧化碳》化学教案

人教版高一化学教案

高中生物选修一教案

高中化学《淀粉纤维素》的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淀粉纤维素》的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中化学《淀粉纤维素》的教案设计(共15篇)】相关文章:

九年级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教学设计2022-12-25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6教案2023-04-07

不吃不洁食物的教案设计2022-10-01

高一下英语教学总结2023-04-09

化学教案-原子2022-08-30

生物教案-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2024-02-25

食物中的营养教案2023-02-19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案2023-10-11

高中生物教案2022-05-07

实验方案模板2022-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