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近似值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集锦15篇)由网友“板栗饼子”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近似值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近似值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3页的例题12。
教学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去尾法”或“四舍五入法”。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创设小强生日会的情景。
1、小强的生日哪天,他邀请了17位好朋友一起去参加他的生日会。他的生日会在七点开始,他的爸爸五点半才下班。爸爸的公司离家有60千米。他下班开小汽车回家,小汽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小强很担心爸爸不能准时赶到。
你能帮小强算一算吗?
2、出示题目:
爸爸的公司离家有60千米。他下班小汽车回家,小汽车每小
时行驶50千米。爸爸回家大约要多少小时?(保留整数)
学生列式解答:60÷50=1.2(小时)≈1(小时)
3、提问:小强的生日会在七点开始,他的爸爸五点半才下班,能准时
赶到吗?
(从爸爸下班到生日会开始要1.5小时,现在爸爸从公司回到家大约要1小时,所以爸爸可以准时到达。)
4、老师:刚才,我们是根据什么方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
(四舍五入法)
5、导入: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利用商的近似值来解决问题。如果所有商的近似值都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来,你们说行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些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板书课题:《近似值的实际应用》
二、探究新知。
1、教授教科书第33页的例题12的第(1)小题。
小强的妈妈王阿姨好像有点烦恼,小强的妈妈说“今天为了给小强庆祝生日,特意买来了许多菜及一些调味料,准备做一顿美食大餐。但是,买来的香油太大瓶,不方便煮食,想把香油装入小玻璃瓶里。但是不知道需要准备多少个玻璃瓶装?”
你能帮助她解决吗?
(2)出示题目:小强妈妈要将2.5千克的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
每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审题,分析题目再列式解答。)
2.5÷0.4=6.25(个)
答:需要准备6.25个瓶。
(3)提问:①瓶子应该是一个一个的,能用小数表示吗?
②应该用什么数来表示?
③有什么方法可以保留整数?
(4)提问:如果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应该是多少个瓶子?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题,然后汇报。(6.25≈6要用6个瓶子。)
(5)提问:根据实际情况,用6个瓶子能将2.5千克的香油全部装
入瓶子吗?
同桌讨论:随机点拔汇报。
(因为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香油,还有0.1千克香油,
需要多一个瓶子装,所以要准备7个瓶子才能装完。)
(6)老师:像这样的题目,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
来求出商的近似值。方法就是在保留整数时,无论十分位上的
数是多少,一律往整数部分进一。(板书:进一法)
(7)示范教学:2.5÷0.4=6.25(个)≈7(个)
答:需要准备7个瓶。
2、教授教科书第33页例题12的第(2)小题。
小强妈妈说:“为了答谢大家刚才的帮助,我特意准备了一些小礼物送给大家。这些礼物我打算在生日会玩游戏的时候送给大家。为了增加神秘感,我想把礼物包装一下。准备了一些礼盒和红丝带,但我不知道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2)出示题目: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
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3)学生独立审题,分析题目,列式解答。
25÷1.5=16.66(个)
(4)提问:①礼盒数能够用小数来表示吗?
②如果用整数表示,根据“四舍五入法”或“进一法”保留整数,那么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5)想一想: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再向全班汇报:
(因为1.5×16=24(米)包装16个礼盒24米剩下的1米丝带不够包一个礼盒,所以我认为只能包装16个礼盒。)
(6)提问:你们认为能包装多少个礼盒?
(7)老师:像这样的题目,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去尾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方法是在保留整数时,无论十分位数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去掉。(板书:去尾法)
(8)示范教学:25÷1.5=16.66(个)≈16(个)
答: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16个。
3、看书质疑。
请大家打开教科书的33页,先把例12上面的内容补充完整,再想一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就提出来。
4、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心得。
什么情况下采用哪种方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举例说明一下。教师及时评点,概括归纳。
5、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候,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用“进
一法”、“去尾法”或者“四舍五入法”求出商的近似值。
三、巩固练习。
1、比一比,谁最聪明。(根据实际情况判断下面各题是用“进一法”还是“去尾法”
礼物①:张老师带100元去为学校图书室买新词典,每本汉
语词典18元,他可以买几本词典?
【100÷18=5.55(本)≈5(本)去尾法】
礼物②:水果店要将130千克的苹果装进纸箱,每个纸箱最
多可以盛下15千克,需要几个纸箱呢?
【130÷15=8.66(个)≈9(个)进一法】
礼物③:服装厂做一件男上衣用2.5米布料,现在有42米布
料,可以做多少件男上衣?
【42÷2.5=16.8(件)≈16(件)去尾法】
礼物④:仓库有18.6吨水泥,用载重2.5吨的卡车运到工
地,需要多少辆卡车才能运完?
【18.6÷2.5=7.44(辆)≈8(辆)进一法】
学生回答,全班评点。
2、考考你们的眼力。
(判断下面各题,对的打”√“错的打”ד,并改正。)
小强的作业:
下面各题,怎样取近似值才合适?
①学校食堂准备买进10千克菜油,并用每只能装4千克的油桶来装,需要几只桶去买油?
10÷4=2.5(只)≈2(只)去尾法
②张华带了11元钱去买钢笔,每支钢笔2.5元,他最多可以买几支?11÷2.5=4.4(支)≈5(支)进一法
③美心蛋糕房特制一种生日蛋糕,每个需要0.32千克面粉。李师傅领了4千克面粉做蛋糕,他最多可以做几个生日蛋糕?
4÷0.32=12.5(个)≈12(个)去尾法
④赵老师家4个月用水45吨,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保留整数)
45÷4=11.25(吨)≈12(吨)进一法
四、全课总结。
1、同学们,今天你们觉得学得开心吗?同样,老师也觉得非常高兴,原因是同学们都乐于帮助别人。在这节课里,你们帮助了小强一家人解决了许多困难。希望在以后的生活当中,同学们继续发扬”助人为乐“精神。给点掌声表扬一下自己。
2、今天的课快要结束了,看来大家的收获真不少。现在就请大家来谈一谈,你在这节课有那些收获?评价一下自己或者其他同学的表现,说说自己的体会、感受和想法!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近似数
2.5÷0.4=6.25(个)≈7(个) (进一法)
25÷1.5=16.66(个) ≈16(个) (去尾法)
篇2:《去尾法和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数学教学反思
《去尾法和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数学教学反思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教材安排是一课时,内容看似比较简单易懂,而实际教学后发现,其实不然。我边教边调整,用了三课时,才有比较满意的效果。传统教学的种种封闭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体验式学习。我认为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要用动态的眼光,钻研教材,营造体验式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深刻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并获得积极的情感受体验,最大限度促进自身发展。
本节课是求商的近似值的两种变式,是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联系一些生活实际进行教学的,比较偏重于对实际情况的分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我以学生讨论为主解决。
内容以“生活中的近似数”展开。课前我精心做了个课件,因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实用。一对谈话引入正题后,我抛出一题:天剑服饰公司进了270米布,每套西服用布4米,这批布最多可以做多少套西服?学生开始算了:270÷4=67.5(套)有取近似数67.68的。这时,我一本正经的说:“67.5,根据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68,所以做68套,数字还真吉利啊!”底下开始唧唧喳喳了,好多人不同意我的意见。我开始摆出老师掌握了“真理”的架势,招兵买马般拉拢和我意见一样的。可惜啊,只有几个想忠于我的。“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啊!”我怂恿着,结果还没看到墙头草。“那你们说服我啊!”我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了。“彭老师,你不可能只穿一件衣服或一条裤子吧?那可不是一套啊?!”还有人说:“彭老师,你不可能穿一半西服,穿一半休闲装吧?”顿时哄堂大笑。恩,有点道理啊,但67.5按四舍五入是68吧啊,我想让学生更透彻的明理,又问了一遍。“那实际问题要实际解决啊!”“对了,求生活中的近似数要实际问题要实际解决”。紧接着我又练习了一个基础习题。关于用皮革做包的,精确的结果是76.74,同学们立刻得出是76个。有聪明人说,只要算到整数部分就可以了。“会偷懒的聪明人,只有学得巧的人,就轻松”,正好体现出学习的巧妙和轻松。后来要他们给这种方法取名字才搞笑了,由于分析76.74时,我无意中比划着说去掉0.74这个小尾巴。结果就又同学取名:实际法、取整法、去掉法、去小尾巴法……五花八门的,我说能简化到3个字吗?结果有人喊出了“去尾法”,真是太合我心意了,哈哈。便板书了“去尾法”。
接下来,我又抛出“炼油厂炼制了3.39吨油,按每桶300千克装在油桶里,至少需要多少个油桶?”让学生想,这个题还是用“去尾法”做吗?学生再也没被我带笼子了,算出11.3,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要12个桶子。“11.3,3比5小,要四舍五入,应该是11。”,底下又开始拱了。我装出一副很无助的样子,希望有人跟我站在一边。结果是没一人“投靠”我,我是急在脸上,喜在心里。我故意说:“那我大方点把那多出的一点点油,奢侈点,倒掉不要了,少用个桶。”“彭老师,那你就等着被炒鱿鱼吧!”“哈哈,我假装气愤地破笑啦!”教室里也是一阵哄堂大笑。“彭老师,今天好没面子了,没一个人相信我,还笑话我”。我委屈地说着,孩子们笑得却更欢了。其实,他们这坚持真理的举措,我很欣赏。后来,练了个基础题:住房装修时要给45平方米的客厅贴地板砖,如果贴边长为80厘米的地板砖,至少需要买多少块地板砖?在巡视时,我看了好多同学没统一单位,便说:“有人跳到了彭老师挖的陷阱。”学生恍然大悟,开始审题再动手化单位了。我觉得,自己越投入,上课越轻松,学生学得越开心,越好。记忆深刻。
45平方米=450000平方厘米
450000÷(80×80)≈70.31(块)
汇报结果时,大部分同学都说买71块,只有那个叼钻的江可飞说:“我买70块,让老板割一小块给我。”呵呵,真精啊!“要不去附近捡一块也行。”他可真会省钱。“老板烦你这种人了”我调侃他。李泽义却说:“我买72块,怕工人呆会没割好。”其实现实生活中的确不缺乏他们这种很实际的情况。我真服了他们!我爱我的学生!
后来要他们为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取名,“进位法”、“现实情况法”、“补一法”、“进一法”……最后大家一致敲定“进一法”。
总结完这节课后,学生还沉迷其中……
这节课之所以上得如此轻松、精彩,得益于:
1、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并最终服务于生活。教学展现出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想方设法为抽象的教材内容选择、补充生活背景,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易于感受。通过提供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些信息,引入准确数,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结论,并谈谈理由。从学生表述理由可以看出:学生不仅体验到了这些生活中的近似数,而且明白了为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出了“去尾法”和“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顺理成章,学生非常容易接受。
2、让学生在比较中体验。比较是常用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便于抽取出事物普遍存在的规律、区分出个体独有的特征。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使直观感受到的经验得以提升,进入学习数学化的过程。
3、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四舍五入法”只是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是采用的一个规则。当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揭示“去尾法”和“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这一法则后,与我故意“错误诱导”的“四舍五入法”形成鲜明对比,如果硬性地让其“四舍五入”,不仅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的确也不符合实际情况。于是我开心果断地肯定了这个学生的真实而又正确的体验,为他没跳入陷阱而高兴!他的脸上也露出了微笑,显然是受人尊重后的发自内心的喜悦。
数学终究是我工作与生活乐趣的源头,学生是涓涓不断的清泉。
篇3:用列举法求概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景中进一步理解概率的意义,掌握用列表法求简单事件概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应用列表法解决概率实际问题的过程,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感知数学的.应用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经历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用列表法求简单事件概率的方法。
教学难点:概率实际问题模型化。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回顾旧知
首先用多媒体演示《非常6+1》片段,并出示问题:如果剩下的八只蛋中的五只有金花,那么陆海鸥达成心愿的概率是多少?
引导学生回忆概率公式: 如果一个实验有n个等可能的结果,而事件A包含其中个结果,则
P(A)= =
(二)探究新知 建构数模
秦皇岛是奥运足球比赛的分赛场,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去观看足球比赛,但是因为名额有限,张明与王红只分得一张奥运足球票,到底谁去呢?王红出主意用手中的三张扑克牌来决定谁去,规则如下:
牌面分别为1、2、3的三张扑克牌,将牌洗匀后,随机摸出一张,记数放会混匀,再摸一张,将两次牌面数字求和。如果和为4,王红去,如果和为2则张明去,否则重抽。
张明认为规则不公平,而王红认为很公平。两人争论不休。
首先引导学生发现此引例为两步实验事件,再共同探究解题的方法——列表法最后我再引领学生归纳,总结解决此概型的一般步骤:
1、归型(两步实验)
2、列表
3、计算
(三)归型辨析 模型应用
对于此题组先依次出示问题:这是两步实验事件吗?每一次操作是什么?每一次操作的等可能结果是什么?在学生回答之后再让他们将解题过程独立写在练习本上,并展示学生的正确答案,以规范书写格式。在求解之后,我再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以巩固所得。
4、出示了教材164页习题第二题。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五)课堂反思 布置作业
1.课堂反思
在小节中我引导学生从知识获得途径、结论、应用等方面畅谈本节课内容。(①、这节课你遇到了哪些新的问题?②、你是如何解决它的?③、你还有哪些想研究的问题?)
2.布置作业
篇4:24时记时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三)年级( 数学 )学科(下)册
学科:数学 班级: 三(5) 授课人:王伟 时间: 年 5月 3日
课题 24时记时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探索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的规律,能正确地进行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相互转换。
3、培养学生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重点
难点 重点:了解和认识24时记时法,正确地把两种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
难点:能正确地理解0时和24时。
课前
准备 前置性学习:
1、 在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走几圈?
2、 一天有多少个小时?
3、 钟面外圈的数表示什么?
4、 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
多媒体课件 实物钟
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
1、出示情境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先听一段音乐(播放新闻联播开场曲)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节目吗?你知道新闻联播是什么时候开始吗?
生:7点看!
师:什么时候的7点?说完整。
生:下午的7点。
师:还可怎么说?
生:晚上的7点
师:新闻联播开始的时候天黑了,我们把它叫做晚上7:00。
老师把它写下来。
板书:晚上7:00
师:老师在新闻联播刚开始的时候截取了一个画面,上面显示的时间是19:00。(出示画面)。
师:这19:00和大家说的晚上7:00一样吗?
师:19:00与晚上7:00指的都是一天中的同一时刻。晚上7:00就是19:00。
2、找生活中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早上几时,中午几时,晚上几时,电视上却出现了一个19:00,像19:00这样表示时间的方法,你们还在哪见过?
生自由说,教师出示生活使用24时计时法计时的情况。
师:老师也找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3、揭示课题
师:像19:00这样表示时间的方法,我们称为24时计时法。(黑板上贴出2);像我们平时所说的晚上7:00这样表示时间的方法,一般称为为普通计时法。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24时计时法”。( 板书课题:24时计时法。学生齐读。)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明确目标
1、 了解24时记时法的意义,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 发现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之间的练习与区别,会进行两者之间的转换。
尝试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
5、 在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走几圈?
6、 一天有多少个小时?
7、 钟面外圈的数表示什么?
8、 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
现在组内讨论交流,后指定小组展示。
(一)认识24时记时法
课件出示从0时到中午12时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及场景的变化。
师:过了中午12时以后会怎样呢?这时一天过完了吗?时针继续往哪里走?你能说出这个时刻吗?
生1:时针会继续往前走,走到1时。
生2:也可以说成是13时。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时针时如何走第二圈的?
重点提示学生思考钟面外圈的数表示什么,注意内外圈数字之间的关系。
点拨:在一天里,钟表上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所以经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记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记时法。
(二)明确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关系
师:仔细观察钟面,钟面外圈的数表示什么?
(表示时针走第二圈的数;表示下午和晚上的时刻)
师:它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
(内圈的数+12=外圈的数)
师:它们为什么会相差12呢?
师:原来是这样!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头脑灵活反应快。
(三)、研究两种计时法的关系
出示所有用两种计时法表示的时刻。
A、师:知道了这个关系,那我们来看看黑板上的两种计时法,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先仔细观察再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发现。
B、反馈: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1、普通计时法有时间词,24时计时法没有。)
师:为什么普通计时法要有时间词,而24时计时法不需要?
小结:是啊,24时计时法是从0时到24时来表示时间的,每个数都是独一无二的,而普通计时法中的每个数在一天中都会出现两次,必须加上时间词进行区分。
(2、下午1时前:两种计时法的数一样;下午1时开始:普通计时法+12=24时计时法)
师: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达吗?是不是一天中所有的时刻都是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数加12得到24时计时法?那你能给他加个条件吗?从什么时候开始?
交流点拨
1、 在一天里,钟面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所以,经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
2、 普通计时法转化为24时计时法:从下午1时到深夜12时,普通计时法+12=24时计时法
24时计时法转为普通计时法:从13时到24时,24时计时法-12=普通计时法
练测反馈
1、 填空
(1) 一天有( )小时,一天里,时针正好走( )圈。
(2) 新的一天是从深夜( )时开始的,这个时刻也叫做
( )或( )
2、 将普通记时法转化为24时记时法:
3时 9时 17时
21时 24时 13时
板书设计
24时记时法
晚上7时:19时
篇5: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2-53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24时计时法,发现它与普通计时法的联系与区别,能正确运用这两种计时法表示时刻。
2、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在学习24时计时法以及简单经过时间的同时,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促进时间观念的建立。
(三)学情分析
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广泛采用着,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这节课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24时计时法是在时、分、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由于学生平时很少使用24时计时法,因此在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午几时或晚上几时时,学生往往感到不太习惯。教学时,应使用钟表模型等教具或学具,理解24时计时法。
(四)重点难点
1.认识1日里钟面上的时针走两圈,1日有24小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五)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入
师:大家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哪位同学能用三两句话给大家讲一讲?
生:兔子和乌龟比赛,因为兔子太自信了,在比赛中睡了一觉,最后输给可乌龟。
师:这位同学的表达能力真好,一会在回答问题时,也希望大家像他一样回答的简单准确。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的故事《龟兔赛跑2》(看课件)
师:为什么这次比赛小兔子又数了呢?
生:他没有搞清楚时间……
生:8时没有说是早上8时还是晚上8时。
师:一天中有几个8时啊?
生:两个,一个早上,一个晚上
师:应该怎么说才不造成误会呢?
生:应该加上早上和晚上这样的词。
师:像这样时间前面有早上、晚上这样的词汇的时间表示方法使我们平时经常
使用,叫做普通计时法。
师:这里有一个小兔平日的作息时间,你能帮小兔改正一下吗?
生:(加上早上、晚上等修饰词)
师:谁能说说普通计时法有什么特点?
生:时间前面有“早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 这样的词
生:记录的时间只用了12之内的数
师:你们知道还有什么计时方法吗?
生:沉默、不知道
生:24时计时法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都不清楚,其实24时计时法就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课件出示)请自由的出声说出自己所看到的。
师:其实,电视、广播、交通、邮政等部门计时,为了简易不易出错,多采用这种表示时间的方法--24时计时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计时方法。(板书)
二、学习24时计时法
师:谁能猜一猜为什么叫24时计时法
生:因为一天有24小时
师:哦,他与我们一天的时间联系在了一起,非常好!1天=24小时(板书)
一天时针转了几圈?一圈是多长时间?
生:两圈,一圈是12小时
师:很好,我们就感受一下一天的24小时,我们借着钟面来看一看。
师:首先,第一圈,新的一天是从夜里12时开始的,也就是第二天的0时,接下去是凌晨1时、凌晨2时、凌晨3时……
师:指针停在早上6时,这是什么时间,我们在干什么?
生:起床
师:指针停在早上8时,这是什么时间,我们在干什么?
生:早读
师:指针停在早上12时,这是什么时间,我们在干什么?
生:起刚吃完午饭
师:从12时接着往下走是什么时间?
生:下午1时
这是不是第二圈了?(是)
师:如果用24时计时法接着往下数是什么时间?
生:13时
师:真棒!下午2时呢
生:14时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接着13时数就是14时了
生:12时过了2时就是14时了
师:那夜里12时呢?
生:24时。
师:我看一起来看一看大家说的对不对。(继续演示)
师:这一时刻表示一天的结束,又意味着第二天的开始。所以习惯上常称这一时刻是0时。
师:请同学们观察钟面。想一想钟面外圈的数表示什么?他和内圈的数有什么联系?仔细思考后和同位讨论一下。
生:这个钟面的数表示时针走第二圈的24时计时法
生:内圈的数加12就是外圈的数
生:外圈的数减12就是内圈的数
生:外圈的数比内圈的数多12
生:外圈的数表示中午12时到晚上12时(第二圈)的24时计时法
师:同学们,你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第二圈的时间你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了吗?
生:用内圈的数加12
师:非常好,说的又准确又简练
我们看一看是这样吗?(课件出示)
师:刚才我们只是研究了第二圈,第一圈呢?你们猜猜?
生:时针指向几时就说几时,没有前面的修饰词。
师:为什么?
生:沉默或是回答出。
师:想想一天小兔子,一天有几个6时,普通计时法不加修饰词行吗?24时计时法有几个6时?晚上6时怎么表示,既然能分清了,还用加上修饰词吗?这就是为什么24时计时法在很多地方广泛实用的原因。
师小结:
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针走第一圈的时刻时,钟面上时针指几就是几时,表示时针走第二圈的时刻时,钟面上时针所指的数加上12就是24时计时法的时刻。如
下图:
普通
计时 凌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
12 2
+
12 3
+
12 4
+
12 5
+
12 6
+
12 7
+
12 8
+
12 9
+
12 10
+
12 11
+
12 12
+
12
第一圈 第二圈
24时计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三、练习(寻宝)
第一关
1、借助钟表回答普通计时法向24时计时法
转换的相关问题。
2、脱离钟表自己独立回答。
3、选取回答又快又对的同学担任“小考官”,
考察其余同学。
第二关
看图判断时间(要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
第三关
我是小小播音员
(六)板书设计
板书: 24时计时法
1日=24时
普通计时法 凌晨0时---中午12时 下午1时---晚上24时
24时计时法 0时---12时 13时----24时
篇6: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师生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
(出示学生喜爱的电视节目的音乐动画城、大风车)
看谁能猜出这是什么电视节目?什么时刻播出?猜对了就播放一段。
(播放新闻联播的音乐)这是老师喜欢的节目?他什么时刻播出?晚上7:00
(播放新闻联播的视频)上面显示的是晚上7:00吗?不是,是19:00
小结:晚上7:00就是19:00(板书:晚上7:00 19:00)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两种计时法的应用。
(二)交流信息资源,提供学习资源
师:你收集了那些生活中的时刻,快和大家说一说吧!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当板书。(板书是把这些时刻分成两部分: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和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刻。)
电脑出示教师收集的生活中的时刻:课程表、电视节目、火车票、邮政、飞机票、营业时间等。让学生读出其中的一些时刻,教师适当板书。 使学生学会收集和利用生活中的信息,体会计时法的广泛应用,导入新课要研究的问题。
(三)观察探究,自主尝试,引导发现
1.仔细观察左右两列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
2.看来这两种计时法还得区别对待?那要不要给他们取个名字?
学生起名并说明理由。(板书:普通计时法 24时计时法)
3.对于24时计时法你都知道哪些?还想了解哪些?学生交流生活经验,提出数学问题。重点提出24时与0时的关系。 通过师生的交流,让学生自主尝试新知形成的过程,提出教学的难点。
4.(多媒体出示春节晚会倒计时的场景)应到学生观察钟表上显示的是什么时刻?电子表上显示的又是什么时刻?师总结:夜里的12时也就是第二天的0时。
(四)经历过程、突破重点 1.师:让我们从0时开始经历新的一天。
2.(多媒体演示:从0时到24时)在7时、10时、12时时提问:现在是几点?你在干什么?
3、(指针又指向1时)现在是几时?明确接着往下数。在16时20时处提问。
4.游戏:小小报时员:用24时计时法报时,先师生互动,再生生互动。 利用多媒体演示,使学生经历24时计时法的过程,重点理解第二圈要接着往下数;游戏加深了对两种计时法转化的认识。
(五)多种练习,加深印象 1.我是学校小主人:把学校的作息时间表改写成24时计时法。
2.小小广播员:用普通计时法广播下列新闻。
3.用两种计时法设计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4.在《时间就像小马车》的音乐中结束本课。 形式不同的练习强调两种计时法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完成练习,结束本课。
篇7:平行四边形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设计:李坤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以及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这是一幅街区图(左图),下面是学校的大门内外,这是街道,这是住宅区。看,小精灵提出了什么问题?(教师介绍场景图,要学生观察图像并回答问题。小精灵提出:“你发现了哪些图形?”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充分发表意见。
2.重点出示校园门前的花坛图形(右图)。
问:你知道左边花坛是什么形状的吗?那右边花坛呢?这两个花坛有什么不同?
3.出示方格纸上画的平行四边形,提问:这是右边花坛,它的形状有什么特点?指出它的底和高。
问题:图中的三位同学在讨论什么?你能帮助它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引入课题:我们已经学会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二、合作探究,推导公式
1.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1)在方格纸上数一数,纸上每个小格是 1m2,不满一格的都按照半格计算,然后把表格填写完整。(课件出示方格图)
(2)指名学生回答你是怎样数的呢?指导完成表格?
(3)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的关系,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分别相等,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2.学生动手通过操作,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1)自由剪、拼,进一步感知。
①每个平行四边形只准剪一下,试一试被剪下的两部分能拼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学生自己剪、拼。②互相讨论。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通过操作讨论得出:只有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才能拼成一个我们会计算的图形--长方形。这种剪法最简便。
(2)揭示转化规律
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在转化的过程中,怎样按照一定的规律来做呢?(教师边演示边讲述)
① 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
②左手按住右手的梯形,右手抽拉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直到两斜边重合为止。这样就得到一个长方形。
③学生根据刚才的演示模仿操作,体会平移的过程。
3.归纳总结公式
(1)比较变化前的两个图形,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互相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根据讨论结果完成填空。(引导学生明确:你发现了什么?互相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①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后,面积没有改变。即长方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
②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
(2)根据这些关系,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怎样推导出来?强化理解推导过程。
4.教学字母公式
(1)介绍每个字母所表示的意义及读法。板书S=a×h
(2)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或“S=ah”。
三、巩固练习,强化应用
1、课件出示教材81页的例1,指导学生自学,独立完成。
问题:你要提醒同学们应该注意什么?引导得出:一是注意书写公式要正确,二是注意面积的单位。
四、层层递进,拓展深化。
1、课件出示教材82页第2题,指导学生完成。 2、指导完成83页第5题。
五、课外作业:完成练习十五的1、3、4题。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 a×h ( S=ah或S=ah)
篇8:桂林山水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宁阳县现代学校 薛思军
[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尝试通过“研究朗读”加深理解课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2、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复合片)
[教学步骤]
一、激情导入
师:万里长城雄伟壮观,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是人类文明的见证。然而千万年来,神奇的大自然也在缔造着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我国广西的桂林山水就是大自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就去一睹它迷人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观察图画
师:(投影出示桂林山水画面)看,这就是桂林山水的部分景色,青山绿水,非常美丽。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这美丽的景色?(学生介绍时,教师引导侧重于观察有顺序有重点,叙述的语言要生动。)
过渡语:如此秀美的风光,该用怎样的语言来描写它呢?
三、初读课文
1、看画面,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2、简单介绍“啊”的音变:在普通话中,“啊”在句子末尾时,读音会受它前一个字的读音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如在本课中“啊”就这样读:真静啊(nga);真绿啊、真奇啊(呀);真秀啊(哇)真险啊(哪)。
(注:学生了解“啊”字读音这一特点即可,为什么这样变化不必讲。本课出现的让学生读准,读对。)
3、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字音。
4、检查朗读情况。
过渡语:“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就与作者一起荡舟漓江来观赏这天下第一的山水美景吧!
四、图文结合,研究朗读。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投影出示画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结合画面,想一想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讨论: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把特点说具体,并与大海、西湖的水比较,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镜”。)
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3、指导朗读。
采用研读法,即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真正做到由感而发。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读时语气要缓,要轻。“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读得稍重些即可,不要过分强调重音,以免使得整体不和谐。“静”字读得稍慢,“清”略显示轻快,“绿”读得更加明快。读这一段,整体感觉轻缓,富有起伏。
指名读--师生评价(可问:这里为什么这样读?怎样读更能体现漓江水的这一特点呢?你认为他哪里读得好,请说说理由。你能试一试吗?评价中穿插自由读、指名读、范读等形式的朗读)--自由读想象体会漓江水之美。
4、总结学法:结合图画读课文--找特点--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先通过观察、比较领落桂林水的独特,然后再从语言文字的具体描写中进一步体会,最后通过研究读使学生感悟、表现桂林水的特点。此时,学生随着有声有色的朗读,身心会进入那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色之中,进一步领悟大自然的美韵。
(二)运用第二中学到的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三)检查自学。
1、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奇--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秀--色彩明丽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结合画面,理解“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理解“奇”这一特点时,可补充以下内容,帮助学生想象体会漓江两岸的奇峰,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摆开架势啄斗的公鸡。碧莲峰的山体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莲花,书僮山很像一个古代捧书而立的书僮,螺蛳山周围有一道道盘旋的螺纹,活像一只尾巴朝天的大田螺。还有一处山景叫“罗汉晒肚”,像一个敞胸露肚的罗汉坐在江边休息。也可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接下来山峰像什么。
2、指导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
把学到的学法紧接着运用,使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到学法的运用之中。这样便于学生掌握学法,起到了学以致用的作用,长期坚持一定能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的。
过渡语:漓江的水静、清、绿,美得独特;桂林的山奇、秀、险,与众不同。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山,又是怎样的一幅美丽景象呢?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想象山绕水,水映山,山中有水,水中有山的美丽画面。
2、说说你想象到的画面。(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舟行碧波上,人在面中游”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
边读边想象,既能够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能够使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描述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促进学生能够直观地、创造性地理解语言文字。
五、感情朗读全文,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含义,并试着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2、桂 林 山 水
甲 天 下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桂林山水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9:《白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第3课《白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同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边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白杨树的相关知识。
2.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3.教师板书:白杨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此时你一定在想,白杨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长呢?它会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对词语方面的讲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生字字形注意事项:
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细读品味,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教师引导学生想象飞沙走石的情景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 坚强 不软弱 从来都那么直
(4)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5)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四、提出疑问,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有关词语:戈壁 清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大伞 抚摸 介绍 边疆 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剖析实质,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学习第10 至12 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1)讨论汇报,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大家交流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地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教师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引导学生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3.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许许多多像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里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设: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3)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
2.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体会写法: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地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第十九课,请同学们用最响亮的声音齐读!
生:白杨!
师:预习了课文,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什么吗
生:主要讲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师:说得真准确。(在黑板上贴上字条“介绍白杨”)这个边疆指的就是老师的家乡(单击计算机键,大屏显示“新疆”)齐读。
生:新疆!
师:写“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左边弓字旁里有个提土,别忘了。
师:是啊!失去了土地,疆域就不完整了。(文字退出屏幕)
[这既让学生自己观察、记忆,找出这个生字在字形上应该注意什么,又把字的音形义结为一体,适时地渗透了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在我们新疆处处都可以见到白杨树,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更不像榕树那样浓荫蔽日,只是笔直笔直地向上长。一排排,一行行倔强地挺立着。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呢难道只是为了介绍它吗让我们一起读书,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目标的展示,自然而适时,在上课之始,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做到心中有数。]
师:请自由朗读全文,并且画出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那个自然段。
(学生边自读边勾画思考)
二、了解白杨特点,学习析词悟情
师:请你读出画好的段落,大家边听边想自己哪儿不明白。
生:我不明白为什么爸爸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师:提得很好,老师帮你记下来。(板书:严肃)
生:我不明白爸爸介绍的白杨树到底有什么特点
生: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说树,干吗用了“坚强”、“不软弱”、“不动摇”这些写人的词呢
[学生质疑,在一边读一边思考中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养成了认真读书的习惯。学生的提问,不仅抓住了写爸爸神态的词语,也将写树与写人的词语联系了起来。说明学生已从爸爸的三句话中初步学会从含义着眼,抓重点词,寻找内在联系。]
师:经过思考,同学们提出了非常有水平的问题,让我们先看一组画面,它能帮助你了解白杨的特点。(击键)
(学生观看画面,聆听解说词。)
师:根据爸爸说的话和看到的内容,四人一小组讨论白杨到底有什么特点。
生: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白杨的特点是直、适应性强和生命力强。
师:总结得不错,请问这三个特点是怎么得来的
生:爸爸一共说了三句话,我们是一句一句地读,抓关键的词归纳出来的。
师:这个办法真好,不如请你们小组同学给大家演示一下,让大家学一学。
生甲:爸爸说的第一句话是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通过“从来”、“直”,我认为白杨树很直。
生乙:爸爸说的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从“哪儿……哪儿……”我看出白杨适应性强。
生丙: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不管……不管……总是……”和“那么……那么……”我看出白杨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行词句训练,而且照应了自己的质疑。老师紧抓写白杨树的关联词语,既进行了深入的语言训练,又学习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师相机击键,大屏幕显示学生朗读这段话,在学生重点讨论的三句话上有黄色线条作标识。)
师:适应性强、生命力强能用一个词概括吗
生:坚强!
(板书:直 坚强)
师:概括得很精练。可作者比你们还巧妙,他用了一个词把白杨的特点全说上了,快速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到这个词并说说为什么。
生:是高大挺秀。因为“挺”可以说明直的特点,而“高大”和“秀”说明它长得好,坚强。
师:请同学们再读第1自然段,能不能想得更深入些。
(生自读描写环境恶劣的第1自然段)
生:高大是说白杨长得粗壮、结实;“秀”是说白杨长得秀美。读第1自然段,我知道白杨是长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戈壁滩,在这么荒凉的环境中它却长得高大、秀美,给戈壁带来绿意和生机,所以说它很坚强。“高大挺秀”这个词用得好。
(板书:高大挺秀)
师:你理解得这么好,就请你把前三个自然段给大家朗读一遍吧!
(生充满赞美之清朗读第1至3自然段)
师:刚才第一位发言的同学,你说得也很精彩,想读吗
生:想!(朗读)
师:你们听出了什么
生甲:她很喜爱白杨。
生乙:她读出了赞美的语气。
师:作者写白杨是为了什么(手指字条)怎么改
生:是为了赞美白杨!
(揭去纸片,露出“赞美”一词)
师:我有一些心得跟大家分享,读书时抓重点词品味,就能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板书:词-体会感情)“高大挺秀”就是这样的词。这高大挺秀的白杨守护着铁路,它像谁一样
生:卫士!
(板书:卫士)
师:看来,白杨的特点你们真的了解了。独立完成填空题。
(生拿出练习纸,完成练习;师行间巡视,纠正写字姿势。)
生汇报,师击键,大屏显示:白杨树是戈壁滩上的(卫士)。(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西北边疆处处都有它(高大挺秀)的身影。
[学习写白杨树的特点这一段,回顾前三个自然段,突出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并使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此,老师设计了填空练习,使学生全体参与,把语言文字训练进一步落到了实处。]
三、理解表白的心,学习析句、段悟情
师:既然在赞美白杨,我不明白爸爸为什么神情严肃,就像同学提到的还用了那么多写人的词。谁能读读书上的句子,消除我的困疑呢
生: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师:读得挺流利,可我没听明白,谁再读
(生一字一顿认真地读,特别强调“表白”、“心”。)
师:懂了,爸爸是边疆建设者,他赞美白杨实际上是述说建设者的志向和心愿。几位小老师,我“说对”了吗
(板书:建设者)
(生欣然点头)
师:这儿又要修改了(手指字条)怎么改呢
生:是赞美建设者!
(揭去纸片,露出“建设者”一词。)
师:我又有心得。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板书:句- )请同学们跟我再读这重点句。(击键,大屏幕显示,生仿读。)
师:自己读,超过老师!
(生齐读)
师:原来爸爸借介绍白杨表白自己的心。作者借爸爸的表白赞美建设者。这是借物喻人呀!那我们要好好读读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4自然段。(板书:物-人)
(指名读)
师:遗憾的是你只读出了字面的意思,它还有深刻的内含呢!
仔细琢磨我说的话,把爸爸说的第一句话再读一遍!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师:对了,这才是深情地表白呢!向他学习,深入思考,仔细揣摩,练读这一段话。
(生自由练读,齐读)
师:读得这么有感情,这么熟练,让我们试着背一遍!
(齐背)
[抓重点句“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从而体会思想感情。在理解、熟读的基础上,要求背诵这一段话。背诵,是深入体会思想感情与积累语言的好方法。]
师:爸爸要表白怎样的心愿孩子们现在还不知道。看课文,(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孩子们不知道什么请同桌讨论,用问句提出来。
(生同桌展开讨论;师巡视,掌握情况。)
师:请停一下。我发现有些同学有困难,不知道怎么问,哪对同桌愿意作示范,把你们讨论的成果跟大家汇报一下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工作的
师:就像他们这样,继续讨论后两句。
(生继续讨论)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做
生丙: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生丁:他们不知道这么远,为什么爸爸、妈妈还要来
[汇报阅读收获,老师的点拨恰当、适时,这儿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与表达,这正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这段话,老师把大家提出来的问题再复述一遍。
(生逐句读,师逐句问。)
师:就带着这三个问题,看画面思考。
(击键,大屏幕显示当年建设大军垦荒的景象和新疆今日繁荣的景象。)
生:爸爸、妈妈当年克服各种困难,跟大自然作斗争,凭着坚强的意志,开发、建设新疆。
生:看了刚才的画面,读了老师推荐的资料,我知道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渠,手都冻到了锄头把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
师:能利用课外资料理解课文,这位同学很善于动脑筋,提出表扬。
生:爸爸、妈妈等一批边疆建设者克服了我们根本想不到的困难,全力建设边疆。
师:既然这么艰苦,爸爸为什么还接孩子们来呢
生:他想让自己的孩子像他一样,长大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板书:扎根边疆)
生:爸爸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热爱新疆,响应党的号召。
生:爸爸就像白杨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扎根,奉献一切,把新疆建设得那么美丽。
师:这些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什么精神
生:这是默默地无私奉献精神。
(板书:奉献)
师:他们耕耘,奉献了一生,换取了今日边疆的繁荣,捍卫了各族人民的尊严,他们跟白杨一样,都是--
生:(齐答)卫士!
[看画面,利用课外阅读资料,进一步理解建设者与白杨之间的共同处: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根、成长;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总是坚强不屈。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深化了对中心的认识。]
师:学到这儿,我又有心得: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而领悟中心。(板书:段-领悟中心)
师:这第16自然段我们得背下来。这个自然段里的几句话有什么规律吗
生:每句都用“他们只知道”开头。
生:每句话都跟新疆有关,而且都有“新疆”这个词。
师:第14自然段我们用熟读背诵的方法,这个自然段就用找规律背诵的方法。一分钟时间,看谁先背会。
(指名背诵)
师:真了不起,不到一分钟就基本背下来了。谁还能背这样吧!愿意背的同学站起来背,不会背的跟老师一起边听边记。
(生多数站起背诵)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把顾全文
师: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哪儿不明白。
生: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他在想什么
生: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微笑
师:爸爸又陷入沉思是因为他已经沉思过,他第一次沉思在想什么呢(板书:沉思 微笑)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思考。
生甲:爸爸第一次沉思是在回忆自己是怎样工作的。
生乙:爸爸第一次沉思,他在想他们这些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事迹。而他第二次沉思是在想自己的儿女能不能像他一样扎根边疆。
生丙:他在想儿女们能不能不怕艰苦,为边疆奉献自己。
生丁: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看到大白杨身边的小白杨在风沙中成长,他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
生戌:他想我的儿女肯定能像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他觉得祖国建设后继有人,所以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师:同学们,你们是祖国西南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继承父辈的事业是大家光荣的使命。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我感受到你们的真心、信心、决心!
[以两次“沉思”、“严肃”、“微笑”的理解,反顾了全文,体现了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训练的原则。]
(生齐读课文)
五、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用抓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思考的办法,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从而领悟了中心。知道作者写白杨是为了--
生:赞美建设者!
师:下节课,我们将要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中心。
[《白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10:《将相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掌握“隆重、典礼、丝毫、抵御、侮辱、
拒绝、和氏壁、完璧归赵”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精神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好品质中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二)难点
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相互因果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三、理清层次
1、课文中有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相应的自然段。
2、给每个小故事加一个小标题。
3、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4、第一自然段是写什么?齐读。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他六国进攻。赵国的东面是比较富强的齐国,西面是最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今天我们要学的“将相和”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四、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3.出示学习提示:
(1)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自学课文。
5、交流自学情况。
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他有什么能耐?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舍身救主不畏权势)
五、知识拓展
用一段诚恳的话劝劝气头上的廉颇。
课堂小结: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盾的发生、发展、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在教学上,我把三个故事结合起来,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蔺相如为什么和廉颇不和?廉颇是怎样对大家说的?蔺相如真的象廉颇说的那样吗?
练习与作业:
1、写生字词。
2、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复述“完璧归赵”和“渑池相会”这两个故事。
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隆重、典礼、丝毫、抵御、侮辱、
拒绝、和氏壁、完璧归赵
教学反思: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盾的发生、发展、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在教学上,我把三个故事结合起来,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蔺相如为什么和廉颇不和?廉颇是怎样对大家说的?蔺相如真的象廉颇说的那样吗?再让学生仔细研读前面两个小故事,找出相关的语句反驳廉颇的话。然后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劝劝廉颇。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充分的时间保正下去自读自悟。体会蔺相如的性格特征和弄清三个故事的内在联系这两个教学目标也完成了。但是没有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有效的利用40分钟,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今后的努力目标。
[《将相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11:老人与海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老人与海鸥》是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组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读来令人难以忘怀。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普通的老人(吴庆恒)在翠湖湖畔偶然遇到了一群从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年如一日,他风雨无阻地去照顾着他的“儿女”。老人去世后,海鸥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读罢,让我们不得不感叹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融,原来是那样美好,如此动人。
课文语言朴实、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半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生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抓住文中展现老人与海鸥深情的画面,通过对重点句子与词语的理解,深入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亲情。
情感价值观:通过小练笔来升华老人与海鸥的情感,从而深刻地体会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
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深刻地体会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渲染气氛, 导入新课
1、有一个女孩,她从小就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放弃了优越的条件,仍然回到了她养鹤的地方。有一天,她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滑进了沼泽地里,就再也没有上来。她走了,走的是那样突然,留给了人们无限的悲痛和无尽的思念。人们为了纪念她,就为她写了一首歌--《一个真实的故事》,下面我们就来听听这首歌。
2、听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3、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4、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是发生在昆明翠湖边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它的名字叫《老人与海鸥》。
5、板书课题, 指导朗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想一想课文描写了老人与海鸥的哪些画面?
2、师出示词语
①撮嘴呼唤 抑扬顿挫 亲昵说话 啧啧称赞(老人喂海鸥)
②翻飞盘旋 扇动翅膀 肃立不动 白色旋涡(海鸥送老人)
(1)指名读分别读这两组词,并随机正音:撮 扇 旋
(2)读了这两组词,你的眼前分别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同学们,其实这篇文章就描写了这样两个画面,先写(师生一起说,师板书)老人喂海鸥,再写海鸥送老人。
(3)两个画面中,让你们意想不到的画面是哪个?为什么?(海鸥送老人)
三、再读课文,读出“意想不到”
1、师:同学们,第二个画面让你们意想不到。老师在第一次阅读课文时,我的感受和你们一样,在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海鸥的举动简直太让人惊异了。那么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画面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14-18自然段,用“~~”划出令你意想不到的句子。
2、反馈交流,相机指导,读出“意想不到”
①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②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③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④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向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四、品重点句,感悟“情理之中”
1、师:同学们,海鸥朝老人的遗像扑了过来, 这就是那幅令人震撼的画面。(课件出示文中插图)同学们,假如当时你就在翠湖边上,看到这样的情形,你的脑海里会冒出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海鸥会扑到老人的遗像前?为什么海鸥会为老人守灵?……)
2、师:这群海鸥为什么会这样做?这位老人究竟为海鸥做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1-13自然段,用“----”划出相关句子,别忘了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3、交流
A: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轻声地读读这段话,想想细节,你觉得老人与其他人有哪些不同?(交流)
B: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老沙”“公主”……
师:在老人的心中,海鸥就像他自己的儿女一样,每一只海鸥都有自己的名字,多么亲切呀。谁愿意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这句话?
师:同学们,老人这哪是在叫海鸥的名字呀,分明就是在唱歌,一声声海鸥的名字连起来就是一首歌,从这首歌中你听出了什么?
C: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着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师:同学们,老人呼唤海鸥名字的情景是多么和谐的一幅画面啊!正是有了这份细心的呵护,才换来了海鸥的信任,也才有了这样一幅颇富诗意的画面。仔细读读这句话,想象节奏是什么样的?(时快时慢)
师:抓住时快时慢指导朗读:多有意思啊!表面上看是海鸥依着老人的节奏在起起落落,而事实上是老人依着海鸥的节奏在边走边放。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这句话?
师创设情境,引读:
① 海鸥来得多了,吃得快了,谁能欢快地来读读?
② 海鸥来得更多了,吃得更快了,谁能更欢快地来读读?
③ 海鸥吃得心满意足,老人也放慢了速度,谁能这样来读读。
师:这起起落落的海鸥,翻飞的白色,真可谓是一篇------(生:有声有色的乐谱)谁能用你的朗读有声有色的为我们再现一下老人喂海鸥时的情景?
4、老人与海鸥怎么就能这么亲密无间这么其乐融融呢?你能从文中找出句子来吗?
反馈:(1)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2)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课件出示)(指名读、齐读)
师:十多年的冬天,几千个日子,几万里的路程啊,老人与海鸥就是这样相依相伴。在老人心里,海鸥就像是他的--生:儿女;在海鸥的心里,老人就是他的--生:父亲,老人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板书:亲人)
五、内化感受,运用语言
1、(音乐响起)十多年了,几千个日子,老人每天都来,可有一天老人没来,第二天老人还是没来,直到第三天的时候,老人才步履蹒跚地来了。喂海鸥的时候,老人坐到了地上,身子弯成了弓一样的弧形。这三天,他只吃了一碗面,觉得好点了,就赶来看海鸥了。可这一看却成了永别。老人走了,他的家小得只能放下一张床,最值钱的就是一小袋面粉和6个鸡蛋,那是他给海鸥做鸡蛋馒头的。朋友在翠湖边为老人立了一块碑,很多人都在照片上签了名,所有空白的地方都签满了。海鸥呢?这群老人的儿女呢?它们也来了,让我们再一次读读他们。
2、生配乐朗读: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刚开始交流的那些“意想不到”的句子)
3、同学们,如果你也是“白色旋涡”中的一只海鸥,你会对天堂里的老人说些什么呢?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4、交流评价
六、扬情寓意,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虽然老人走了,但是在海鸥的心中一定牢牢地记住了这位老人,在我们的心中,也一定牢牢地记住了这位老人和这群重情重义的海鸥!
七、作业套餐:
1、喷香米饭:抄写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
2、美味佳肴: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家人听一听。
3、可口饮料:课后搜集并阅读更多的表现人与动物真情的文章,从中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友爱。
板书设计:
[老人与海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12:古诗词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难点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明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篙、棹”)
(3)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4)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
(5)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
(3)师生共同评析。
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察两个孩童?(喜爱)
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六)拓展活动
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
2.推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
第二课时
(一)乐调情
1.用学生熟悉的曲子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学生交流有关宋词的知识,教师适时小结。
3.板书题目,读题。(强调“乐”的读法)
4.介绍辛弃疾生平。
(二)读入情
1.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读准:醉、相、媚、锄、媪、亡赖、剥)
3.采用各种形式读这首诗,要求:正确、流利。
(三)品悟情
1.自由读词,理解词语意思,准备质疑。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3.同桌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4.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5.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6.请学生自由谈所想象的画面。(特别提示: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7.学生自由读,边看图边读边悟情。
(三)议深情
1.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2.总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词吧。
(四)布置作业
1.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而宋词则是这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3.用自己喜欢的曲子唱《清平乐村居》给父母听。
[古诗词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13:口语交际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课题:口语交际
授课教师:王红
授课班级:五年级
授课类型:新授
教学方法:讨论法、交流法
教学目标:
1、介绍一种家用电器或农机、农具,要说得清楚具体。
2、通过这次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这次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口语交际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在与人交往时,怎样表达才受人欢迎,怎样表达才让对方听得清楚明白,这就体现在你的口语表达能力上。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就得从平时的学习中逐步锻炼。(板书题目)
二、提出任务,明确要求
1、让全班齐读两遍题目,让学生说说知道哪些电器(农机、农具)
指名学生说,电器有电视机、录音机、电脑、电饭煲、电磁炉、微波炉、洗衣机、电冰箱、电灯-----;农机有辗米机、辗面机、猪菜机、挖土机、粉碎机、播种机-----;农具有镰刀、斧头、锄头、垃圾箩、背篮----。
2、全班读口语交际的提示,明确任务要求
(1)介绍一种家用电器或农机、农具,可以从外形、功能和使用方法等方面介绍。
(2)要抓住特点,把特点和使用方法说清楚。
三、分小组介绍
1、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评出本组讲得好的学生,准备在班上交流。
四、全班交流
每个学生说完以后,师生共同评价。可以按照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一是说得是否清楚,是否有一定的顺序;二是是否把特点和使用方法说明白了;三是说一说哪些学生说得好或有突出的进步。
五、教师总结
表扬说得好的学生,针对问题,指出不足,归纳出介绍一种物品的一般方法。
[口语交际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14:杨氏父子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那你知道关于机智儿童的哪些故事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世说新语》。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抽读,检测读书情况。
4.齐读。
5.说说课文主要写的什么事?(只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意思
1.小组学习,借助注释和搜集的资料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并作好记录。
2.交流汇报句意。
意思:梁国的杨家的小孩只有9岁,特别聪明。孔君平去拜访他的父亲,因为父亲不在,就叫儿子出来。他为客人端果子,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小孩回答他说:“没听说过孔雀是孔先生家的家禽啊!”
3.理解了课文意思,你现在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四、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1.有感情地读全文。
2.背诵全文。
五、拓展
1.在生活中有哪些语言让你铭记在心呢?(交流自己搜集的或听到、看到的精妙语言。)
2.演一演相声、小品或电影中的精彩对白。
六、作业
1.写一写对精彩语言的体会。
2.默写课文。
3.看《世说新语》。此文章来自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www.edudown.net/ 原文地址:www.edudown.net/teacher/jiaoan/xiaoxue/02/11084.html
[杨氏父子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15: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134页例1、例2。
二、教材简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画图、推理与合作交流验证等学习方法,探究找次品的策略,能够借助抽象记法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化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通过讨论、探究、逻辑推理等活动,寻找次品的优化方法,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经历数学方法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提炼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猜测、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五、教学难点:
体会解决问题有多种策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学会运用最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
六、教具准备:小圆形卡片若干个、每小组一张记录纸
七、教学设计:
一、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原理
1、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出示南昌七城会的图标,介绍情况:会徽创意的含义是通过运动、力量、激情、由既似运动场跑道、又像吉祥的彩虹勾构出数字“7”,生动表达第七届城运会的深刻内涵:彩虹横跨,放飞和平,喜迎八方来宾,友谊和希望在这里相聚,鲜花锦簇,神采飞扬,展示出体育竞技的搏击与魅力,以红、绿、黄三色渲染,彰显出南昌这座充满希望的革命历史名城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地域特征。飞鸽将带着南昌的蓬勃发展和第七届城运会热烈、欢庆、祥和、团结、圆满的信息飞向全国,飞向世界、飞向千家万户。
师:这里有三个乒乓球,其中一个要轻一些,是次品,你能想办法把它找出来吗?
生:能。
师:可以怎么找啊?
生:略。(数一数 掂一掂 用天平称等等)
师:刚才有同学说用天平称一称,天平大家见过吗?
生:见过。
师:想一想,用天平称物体时有几种情况?
生:两种情况。(请学生演示)
师:那么,怎样通过天平称的方法找出次品乒乓球呢?
生:口述方法。(同时课件演示)
师:(揭示课题)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的,或是轻一点或是重一点的物品,需要想办法把它找出来,像这一类问题我们把它叫做“找次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使用天平“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
二、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小组合作:从5个乒乓球中找出较轻的次品,至少用天平称几次一定能找到?(课件展示)
(合作要求:用5个圆片当乒乓球,在稿纸上画出简易天平。你们是怎样称的?称了几次?)
指名汇报,同时用课件演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图示法板书学生的操作步骤:
5(2 2 1)→2(1 1) 2次
5(1 1 1 1 1 ) 2次
观察思考: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呢?(板书:一定 至少)
小结:在5瓶乒乓球中找到一个次品有2种方法,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三、归纳策略,体会最优
(1)出示例2:在9个网球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你能用天平把它找出来吗?至少需要几次要就一定能找出这个次品来,可以怎么称?
师:称之前,我们要先想想怎么分。注意听好要求:以四人为一小组,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操作,然后把你称法用快捷记法记录下来,在小组互相说一说。比比看,哪个小组想的方法最多!
教师巡视指导。
(2)请学生展示方法并说明,教师帮助整理称法。
(3)课件出示:
9(4,4,1) 4(2,2) 2(1,1) ……3次
9(3,3,3) 3(1,1,1) ……2次
9(2,2,2,2,1) 2(1,1) ……3次
9(1,1,1,1,1,1,1,1,1) ……4次
(4)师:从9个网球中找出1个次品,至少要称几次,一定能找到?(2次)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选择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生:第2种,因为它最简便。
师:好,我们来看第二种方法。它是把9个网球分成了几份啊?(3份)第一种也是分成了3份,为什么称的次数要多一些呢?
生:因为它没有平均分。
师:为什么平均分成3份,称的次数最少呢?(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称一次后,次品所在的范围,通过比较得出平均分成3份的方法最好!
板书:平均分成3份
四、猜想和验证
(l)提出猜测:那么,当物品的数量是3的倍数时,是不是只要平均分成3份的方法都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所需次数一定最少呢?我们来猜一猜。
(2)学生猜想:不一定或一定。
(3)要验证猜想我们应该怎么办?
用能平均分成3份的数试验一下。
为了方便验证,我们选取比较小的数12来试验一下。根据我们的猜测可以把12怎么分?(学生口述称的过程)我们再来看看别的分法能不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还有哪些分法?(2,2,2,2,2,2) (6, 6) (5,5,2) (3,3,3,3)……
(4)学生选择一种分法在纸上进行分析。
(5)全班汇报,引导学生比较:有没有比平均分成3份的方法称的次数更少的了?
生:没有。
师:引导学生观察每种方法称一次,最坏的可能次品所在的范围。
3、假如物品的数量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话,又该怎么分才能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最少呢?
4、 有20零件,其中19个质量相同,另有1个是次品,比其他的零件略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个次品?
5、总结:这样看来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时候,当待测物品的数量是3的倍数时,我们把它平均分成3份,能保证称的次数一定最少而且找出次品。那说明我们刚才的猜想是正确的。20 3份(7、7、6) 3次
五、“规律”的应用
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招聘副总裁:在81个零件中找一个较轻的次品,最少称几次保证能找到?
(五)交流收获,总结全课:
1、谈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 说课反思
★ 第七课时:倍的初步认识的练习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
★ 第三课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近似值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集锦15篇)】相关文章:
第三课时小数除以整数 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2023-11-07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2023-07-12
课题:《一个数除以分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2023-03-30
部编版五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2022-12-23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工作计划2023-12-08
五年级数学小数乘法教案2022-05-29
数学《近似数》教学设计2022-11-05
人教版小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2023-03-0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知识要点及教学目标1-6年级五上册 教学计划(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2022-12-18
人教版五年级小数除法教学设计202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