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26 07:37:31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古诗的教案教学设计(合集15篇)由网友“惶昃督搂嘻”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古诗的教案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大家!

古诗的教案教学设计

篇1:《古诗》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佚名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祭、乃、涕、洛。

3.理解这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朗读、背诵这两首诗,默写《示儿》。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和感染。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二)难点:理顺诗句。教师指导学生在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把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调换词语顺序。

(三)疑点:学生可能提出首句“死去无知万事空”与尾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否前后矛盾的问题。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辩议:深刻地体会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口答课后问题。

(二)试读古诗、反复吟诗、熟读成诵。

(三)理解并说出每首诗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默写古诗《示儿》。

(五)扩写古诗,练习表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介绍《示儿》的作者及背景。

3.理解《示儿》中的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祭(j@):祭祀。

乃(n3i):你,你的。乃翁:你的父亲。

元:同“原”。

九州:指代中国。

王师:指南宋军队。

2.学生质疑。

(三)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

2.简介作者。

我们以前学过李白、王安石、贺知章等诗人写的诗,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位大诗人陆游写的诗《示儿》。陆游是南宋时期一位爱国诗人(1125―12)。在陆游年仅三岁的时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领了,他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长大后他曾经亲自上战场,参加过抗金的战斗,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坚信抗金必定胜利。《示儿》这首诗就是他八十六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给他的儿子的临终嘱咐。

(四)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之后集体交流。

(五)默读《示儿》

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允,可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理顺这句话时需增补诗句中原来省掉的“我”,还需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调换诗句中词语的顺序。这句诗是说: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国统一。理顺这句话时需调换诗句中“悲”的词序。这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这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那一天。

“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同“勿”,不要。“乃翁”你们的父亲。这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时侯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六)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的地方还要增加一些词语,使句子的联系更紧密。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本来就清楚地知道,人死了世上的什么事都和我没有关系了,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到了宋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日子,你们祭祀祖先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七)自由读古诗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集体交流)你能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这种思想感情的?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从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和“家祭无忘告乃翁”可体会到作者的爱国之情。尽管他清楚地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可他还是嘱咐儿孙们在他死后,不要忘记把收复中原的消息告诉他。这种矛盾说法,说明了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了也不甘心的爱国热情,表达了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思想感情。

(八)反复吟诵,读出感情,背会后试着默写

请同学们带着作者看不到祖国的统一无限牵挂之情朗诵古诗,让我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

停顿和重音提示: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会背的同学可在本上练习默写,也可指名到黑板前默写。

(九)扩写练习

根据“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想象作者在弥留之际,在病榻上怎样叮嘱儿子,儿子们怎样应允,让学生创造性地把所言之事写具体。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首诗,理解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完成“思考・练习”2、3的题。

(二)试读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涕(t@):眼泪。

洛(lu^):洛阳,地名。

闻:听说。

收:收复。

官军:唐王朝的军队。

(三)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让学生说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题的意思。

作者杜甫(712-770年),唐代大诗人。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笔下都有真实地反映,被评为一代“诗史”。他的诗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很大。《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公元763年,叛军首领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被官军收复,“安史之乱”从而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兴奋的心情难以平静,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激情的七言律诗。

(四)自由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想想作者那么兴奋的原因是什么,之后全班交流。

(五)参照课文注释,不懂的可查字典,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

读懂哪句就说哪句,教师适时点拨。

“剑外忽传收蓟北”:“剑外”剑门关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忽传”忽然间传扬。“收”收复。“蓟北”指现在河北省北部,是安史之乱的'巢穴。这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喜极而泪下。这句的意思是: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却看”再看。“妻子”夫人和孩子。“愁”忧愁,忧伤。“何在”哪里还有?这句的意思: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

“漫卷诗书喜欲狂”:“漫卷”胡乱卷起。“欲”将要。这句的意思是:我随手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的意思是: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即”就。“巴峡”四川境内的一段山峡。“巫峡”三峡之一。这句的意思是: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

“便下襄阳向洛阳”:“襄阳”在现在的湖北省。“洛阳”在现在的河南省。这句的意思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六)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指一、二名同学说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一听到这激动人心的消息,泪水湿透了衣裳。再回过头来看看妻子、孩子,他们心中的忧愁也不知哪去了。我随手把诗稿和书本胡乱地卷起来,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在大白天里,也要高声唱歌,开怀畅饮,春天的美景将伴随着我回家乡。马上就要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直奔襄阳,再从陆路回到洛阳。

(七)抓住词句,体会作者感情

“喜欲狂”是什么意思?你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喜欲狂”是高兴得几乎要发狂了的意思。先写诗人“初闻”时“涕)

篇2:古诗2首(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2、古诗两首

课前透视

本课是由《草》和《宿新市徐公店》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绝句,诗句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明丽。其中《草》情景交融,重在咏物抒怀,是就荣枯生发,极力表现草的顽强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动静结合,人与景辉映成趣,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学中要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诵中生情,吟中入境,充分感受古诗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文化积淀。

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对这两首古诗也不太陌生,教师要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优势,引导自读自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对话平台

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 ,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 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3)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合作意识。】

朗读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在充分地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背诵

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表演背诵,既训练了形义较难的字,又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利于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练习

1、填空。

离离 ,一岁一 。野火 ,春风 。

篱落疏疏一径深, 。 。飞入无处寻

2、按要求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书写

1、学习书写“枯 、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回顾

背诵古诗〈草〉。

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朗读

1、自由读: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高兴、喜悦)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失望)。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联想,丰富语言积累,进一步体会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3、竞赛读: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多种形式的朗读,利于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拓展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给学生提供“二度创作”的题材,不仅拓展延伸了文本,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棵奇葩,教师要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培养课外积累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评价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学会评价 ,在互相学习、借鉴、欣赏中共同进步。】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离离:草木长的得很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

尽:完、全。

宿:投宿

篱落:稀稀落落的样子。

径:小路

寻:寻找

相关链接

相传《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的一首应考习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一定要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阅读在线:

《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古诗2首(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3:古诗擂台赛(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擂台赛

一、活动目的:

1.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意蕴美,养成背诵古诗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想象、记忆等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活动过程:

(一)、宣布活动规则:

今天这节课,老师要与同学们一起来组织、参加一场别开生面的古诗擂台赛。首先请参赛的四个代表队队长自报队名。

(报名、助威……)

本次擂台赛的比赛规则是:各代表队的基础分均为100分,然后按要求答对一题得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最后按得分高低分别设立金奖、银奖及鼓励奖。

(二)、导入:

1.播放歌曲《春江花月夜》,(师述):多么动人的旋律啊!多么优美的意境啊!老师知道:在同学们的记忆仓库中已储存了许多古诗,今天,让我们打开记忆之门,一起来猜一猜、填一填、背一背、画一画,进行古诗擂台赛,看看哪个队能获得本场擂台赛的金奖,好吗?

(三)竞赛:

老师宣布:文化小学四(2)班古诗擂台赛现在开始!

1.猜:(8个数字,每队任挑2个,说出画面上描绘的是哪首诗的内容并背出来。)

(1)《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们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3)《村晚》(蕾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印日荷花别样红。

(5)《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6)《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7)《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应怜几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8)《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填:

(1)、在空白处填一种动物名称:

①、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②、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在空白处填一种植物名称:

①、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④、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联:(说出诗的上句或下句)

(8个数字、每组任选两个)

①、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②、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③、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④、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⑤、采得白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⑦、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⑧、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背:

(1)、背一首李白的诗:

《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背一首颂春的诗:

朱熹《春日》、杜牧《江南春》、贺知章《咏柳》、叶绍翁《游园不值》

5.找:(写在答题板上,多找一句加10分)

找一找写有“桃花”的诗句: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獗鱼肥。

(4)、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6.画(根据诗意作画):

(1)、君看一叶舟,出没**里。范仲淹《江上渔者》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4)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鹞。高鼎《村居》

[古诗擂台赛(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4:英英学古诗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3.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 兴趣。

4. 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背诵古诗、朗读课文。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生字卡。

主要板书安排:

英英学古诗

明月光疑是霜

背 静夜思 (像) 听懂

望 思 乡

奶奶

作业设计:

课内:组词、抄写字词、写出带有偏旁的字、说话。

课外: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以前学过古诗吗?谁能把学过的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讲一个小朋友在学校里学了一首古诗,背给奶奶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

板书课题,齐读。

解题

二.初读指导

1. 看图。

图上有哪些人?她们在做什么?英英正在说什么?奶奶听了会说什么?

2. 自学课文。

(1).讲述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2).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

(3).识记田字格里的生字。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故乡 明亮 意思 不由得 家乡 月光 唐代

3. 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3). 通读课文。

(4).分角色读对话。

4. 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里英英和奶奶对话,英英说了几次,奶奶说了几次?

(2).英英第一次说了什么?第二次说了什么?第三次说了什么?

(3).奶奶第一次说了什么?第二次说了什么?

5. 小结。

第二课时

一. 学习《静夜思》

1. 板书诗题,解释诗题。

2. 看图

(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你从哪儿看出来?

(2).从图上看,他正在做什么?

3. 学诗句。

(1).指名读《静夜思》。

(2).这首诗有几句?现在我们依次来学。

第一句

a. 指名读。

b. 这句诗,英英是怎样理解的?请默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再回答。

c. 为什么英英知道这是秋天的夜晚呢?为什么这一句里的“疑是”,英英把它解释成“好像”呢?

第二句

a. 指名读。

b. “举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举头”?

c. 想象一下,诗人抬头望明月时有些什么感受?

(3).指名读英英对全诗的解释。

(4).齐读这首诗。

4. 朗读指导。

二.朗读课文,练习背诵《静夜思》。

第三课时

一. 指名朗读课文。

二.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对话的形式,引出一首小诗,反映了小学生英英对古诗《静夜思》的正确理解,并知道它的作者是谁,激发我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小朋友,你们学习这篇课文后,对古诗学习有什么认识,可以谈谈。

三.指导背诵《静夜思》

1. 听录音欣赏。

2. 揭示板书,引导背诵。

3. 指名背诵,师生评议。

4. 同桌交互背。

四.写字指导。

五.作业

1. 抄写字词。

2. 比一比,再组词。

古( ) 自( ) 代( )

故( ) 首( ) 袋( )

3. 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心( )( )( )( ) 艹( )( )( )( )

讠( )( )( )( )

[英英学古诗 教案教学设计]

篇5:英英学古诗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静夜思》。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重难点,关键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静夜思)o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课时划分: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认识1个偏旁。

3.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投影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已经学过不少古诗了,你能背背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给大家听听吗?

2.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文,说的是一个小朋友在家里把学到的古诗讲给奶奶听的故事。

二、板书课题

1.(板书课题)英英学古诗

“英”,是整体认读音节,又是后鼻音。

“诗”:是整体认读音节,读翘舌音。

2.边说边书写两个生字。

3.齐读课题。

三、初读指导

1.(出示投影片)图上有什么人?他们正在干什么?

小结:英英正在和奶奶说话,两人有说有应,有问有答,这叫对话。

2.学习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课文中表示说话人的名字和他所说的话之间必须用冒号(力隔开。(板书:冒号:)齐读“冒号”两遍。请你找一找,文章中说话的人是谁?她说话内容是什么?

3.我们现在再读课文就不会觉得奇怪了,我们已经看懂了对话的形式了。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小节号和生字词。

4.再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5.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词)

①自己读读词语。

②你在字音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英”、“静”、“层”:是读后鼻音,不读前鼻音。

“诗”:是整体认读音节s川,要读准翘舌音。

“思”:是整体认读音节si,要读准平舌音。

“首”、“照”:是翘舌音,不能读成平舌音。

“层”:是平舌音,不能读成翘舌音。

“背”:是个多音字,既可读“ ”,也可读“ ”。用这两个字音分别造句。

③个别读,开火车读,齐读。

④去掉拼音后,齐读生字词。

⑤给生字找朋友。(即给生字组词)

(2)(出示二类词语即两条绿线内的生字词)

①自读,齐读。

②去掉拼音后再次齐读词语。

6.同学们把这些生字词带人课文读一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1)自读,同座位互读。

(2)指名读,师生共同指导、纠正。

7.同学们既然喜欢读,下面两人自由组合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1)两人互相读。

(2)指名读,男女生对读,分两个大组对读。

四、初步理解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英英和奶奶共有几次对话呢?

3.小结:英英和奶奶有问有答,话说得多么清楚!以后我们说话也要这样。

五、指导写字

1.书读得好,字也能写得好。

2.出示打乱顺序的词。指读,齐读。

3.看笔顺表里的生字,自学后描红。

4.反馈检查。

5.有什么字觉得比较难写?教师指导。

静:左边是青字旁,跟读两遍。

“月”字的撤要改为竖。整个宇要写得左窄右宽。

教:左右同宽,左部件上大下小,右部件上紧下松。

意:上中下紧凑,“立”最后一笔横要写长,中间扁日横落在竖中线上。

诗:右部分的三横间隔距离相等,中间横最长,两笔竖不在同一条竖线上,竖钩偏右。

6.学生描红、仿写、临写,教师巡视指导。(放轻音乐)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指导用“思念”说一句话。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学习《静夜思》

1.板书课题,解释题意。“静夜”是什么意思?(静静的夜晚)

“思”是什么意思?(思念)谁来说说诗题是什么意思?

过渡:诗人会思念什么?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图上画的是谁?

(1)从课前的预习中,你对李白有什么了解?

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2)此时他正在干什么呢?

(李白正在静静的夜里思念家乡的亲人)

3.学诗句。

(1)指名读诗句。

(2)诗共有几句呢?下面我们通过英英的话来理解诗句。

第一句:

①自己读读英英的话,想一想这一句诗句是什么意思?

②“疑”是什么意思?(好像、如同、就像)

看,这里的想像是多么奇特!独特的想像就是李白诗句特有的风格。

③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一句诗句。

第二句,

①还是自己来读读英英的话,说说第二句诗句的意思。

②(指着图)此时,李白看见的就是这轮明月,想一想,什么时候的月亮是这样圆圆的,亮亮的。

③在中秋节里,你们是怎样度过的呢?

④是啊,中秋夜正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时候,可是假如你此时独自一人远在外地,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你会怎样呢?(伤心、难过)

⑤是啊,(教师指着图)此时此刻,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孤孤单单一个人,想想,他站在窗前,仰望明月,会想些什么呢?

⑥同学们说得真好,同样的月亮,同样的月光,勾起了远在他乡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

⑦现在,谁愿意来当李白,有感情朗读第二句诗句呢?

(3)同学们可以看图,来当诗人边表演边吟诵诗句。

自读,指名读诗句。

(4)朗读指导。

朗读节奏:(“/”为句中停顿)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疑是”、“低头”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

“光”、“霜”、“乡”读时要清晰些,停顿时间长一些。

(5)指名上来演吟诵诗句。

(6)指导背诵。

二、巩固诗意

1.谁愿意来当一回英荚、奶奶,把她们之间的对话演一遍呢?

要把诗句解释清楚哦!自由组合表演。

2.分角色表演课文。

三、指导用“思念”造句

1.谁在什么情况下思念谁呢?

2.就连小动物之间也可以用“思念”呢

3.指名造句,师生共同纠正。

四、小结课文

1.这篇课文通过对话形式,引出一首古诗,反映了小学生英英对古诗《静夜思》的正确理解,并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2.同学们,学过课文后,你们对学习古诗有什么认识?可以谈谈。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古诗《静夜思》。

2.再学几首有关思乡的古诗,并能用书上对话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诵《静夜思》.

2.谁能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呢?

二、拓展知识,积累古诗

1.这首古诗写得非常生动,非常细致地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思乡的深情,其实我国不少诗人都写过思乡、思念亲人的诗呢,你知道吗?念给大家听一听,

2.老师这儿也有两首思乡的古诗。

(投影片显示)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九月九曰忆山东兄

(唐)王 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1)教师范读诗。

(2)学生熟读古诗。

(3)教师简介两首古诗的背景及诗意。

(4)有感情练读古诗。

三、实践活动

1.你可以选一首你喜欢的古诗,找一个同学合作,仿照本课对话形式,把这首古诗意思、作者说出来。

2.两人一组练习对话。

3.指名表演。

4.评选最佳。

[英英学古诗教案/教学设计]

篇6:古诗漫谈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漫谈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中华诗词的博大精深,感受古典诗词作品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解读古诗词的热情,树立学生学习诗词的自信心,增强合作意识。

3、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4、培养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查找资料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引入主题,创设情境

中国被称为诗歌的国度,诗歌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涌现了许多名垂青史的大诗人。瞧,今天韩老师就给大家请来了几位。

(四位同学分别扮演李白、杜甫、李清照、陆游,吟诗上场,做自我介绍。)

二、自主活动,展示成果

最近,我们六一班开展了一次“走进诗词王国”的主题实践活动。各个小队分别确定了诗词的探究主题,前一阶段大量地收集、整理了资料,开展了活动。这节课,请同学们畅所欲言,交流、汇报学习收获,共同分享吟诵诗词的乐趣。

(全班同学已经分为寒梅、幽兰、翠竹、雏菊四小队,自我介绍,然后交流学习收获。有:了解古典诗词的类别,认识历代诗人,介绍学习诗词的途径,玩赏趣味古诗词等)

1、背诵诗词

(1)每队围绕一个主题背诵古诗。

(有:山水、边塞、咏物等方面。内容是:《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山坡羊潼关怀古》、《清平乐六盘山》、《望洞庭》、《调笑令》、《观猎》、《渔家傲》、《卜算子咏梅》、《江南》、《卜算子咏梅》、《别董大》、《赠少年》、《山中送别》。)

(2)各队开火车背诵一首长词。

(内容是:《沁园春长沙》、《满江红》、《声声慢》、《雨霖铃》。)

2、赏析诗词

(1)画中有诗。猜一猜,每幅画中蕴含着什么诗句?(学生出示描绘画有《望庐山瀑布》、《小池》、《惠崇春江晚景》等诗的画。)

(2)诗中有画。学生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自己根据诗意绘制的图画;各小队选派的代表上台,展示本队根据诗词绘制的图画,其他同学品味欣赏。

3、品评古诗

(1)寒梅小队:“心有灵犀一点通”,读诗句,猜谜语。

辨植物: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识动物: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知人物: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游名胜: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2)幽兰小队:“佳言妙句对对碰”,读上句,接下句。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3)翠竹小队:“诗词句中觅成语”。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怒发冲冠)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视死如归)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柳暗花明)

(4)雏菊小队:“学以致用”。

(快要小学毕业了,用一个名言佳句给同学题写临别赠言)

(5)师: “一月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描绘月光、月色的名句?(学生自由发言)

4、表演诗词

寒梅小队:咏唱范仲淹的`《苏幕遮》。

幽兰小队:咏唱李煜的《虞美人》。

雏菊小队:咏唱李之仪的《卜算子》,相声《一片慈母心》,表演唱孟郊的《游子吟》。

翠竹小队:快板说唱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全班齐唱苏轼的《水调歌头》。

三、畅谈收获,教师总结

1、         畅谈收获

谈谈你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

(引导学生大胆说,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2、学生总结

3、教师总结

这次“走进诗词王国”的综合性活动,同学们在诗词的王国里遨游,收获还真是不少,不但积累了大量诗词,而且掌握了不少学习方法,并能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积累诗词,继承祖国的传统文化。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诗,与大家共勉,这就是屈原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篇7:古诗的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的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

2. 朗读、背诵两首古诗,并默写。

3.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情,引发学习古诗的愿望。

一、背诵古诗,温故知新

1. 师背一首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刘禹锡的`《浪淘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请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3. 交流搜集的资料,了解诗人苏轼、刘禹锡。

4. 揭示课题《古诗两首》。

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

1. 自由初读诗歌,认识生字。

2. 指名朗读,注意正音。

3. 再自读,结合注释,试着了解诗的意思。

4. 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还有哪些地方不懂?教师适时点拨,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潋滟、空蒙、两相和、镜未磨等词语的意思。

三、感情朗读,理解背诵

1. 学生自由诵读,结合看图,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2. 配上悠扬的音乐,让学生随着老师富有激情的描述再次进入诗的意境。

3. 鼓励学生把读诗后头脑里出现的画面画下来,为诗配画。

4. 课件演示古诗所描绘的图文结合画面,配上音乐,指导学生朗读。

5. 反复诵读,直至背诵。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 阅读一篇描写西湖、洞庭湖景色的文章或诗歌。

2. 搜集苏轼、刘禹锡的诗歌,举行朗读比赛。

参考资料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被贬至岭南的惠州(今广东惠阳)和极远的儋州(今海南儋县)。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为“宋四大家”之一,诗词成就也很高。他的诗风流畅自然,姿态横生,既奔放又旷达,艺术手法变化多样。著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是苏轼在西湖上饮酒,看到了西湖在晴天、雨天的不同景象而写成的。在诗中,他把西湖比成西子(即西施),因此西湖又被人们称之为西子湖。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中进士,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王叔文失败,他受到牵连,被贬为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县)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州刺史,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梦得文集》等。其诗涉猎题材广泛,所作政治讽刺诗,辛辣尖锐;所作怀古诗,沉郁苍凉,语浅意深;所作仿民歌诗,清新爽朗,别开生面。

篇8:《古诗》教学设计

人教版《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径、斜、赠”等10个生字。会写“寒、霜、盖”等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

2、过程与方法: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山行》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诗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杜牧(8,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

(学生发现交流,再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句。)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

(可从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等不同的视角,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深秋山林景色的赞美与喜爱。)

8、美读古诗。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山行》。

第二课时:学习《赠刘景文》

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

1、同学们,四季更迭,秋天已然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关于“秋天”,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课文,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相关片断)

2、总结自己对秋天的经验。 按句式说话:“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2、读准、读通诗句。思考讨论: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荷、菊、橙、橘)

3、通读全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三、赏析诗句,把握诗蕴

1、夏日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到了秋末,荷花又变成什么样了。

2、秋天的菊花在枯萎时与夏日的荷花有什么不同。

3、比较两图,读前两行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4、“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的'精神,令诗人对秋天平添了一分敬畏,而秋天的果实更以她沉甸甸的收获,令诗人对秋天偏爱有加。读诗句,想想秋天除了“橙”和“橘”,还有哪些果实也成熟了,再读诗句,说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四、诵读全诗,体味诗情

1、学生自由吟诵,配乐朗读、背诵。

2、讨论:诗人赠给朋友刘景文的是什么,除了这首诗,还有什么,

3、阅读现代文《秋天的窗口》。

4、补充句段,或写一段话。 没有春花的明艳,没有夏日的葱郁,但是秋天有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秋天是美丽的。 虽然秋风萧瑟,秋叶飘零,但是秋天也有美好的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是美好的。

六、课外延伸。 查找有关苏轼及其作品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文其事。

第三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篇9:《古诗》教学设计

有关《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

目标1、2、3。

【教学难点】

目标2、3。

【教学准备】

1、学生:

收集牛郎织女(包括乞巧节)和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及其它神话故事。

2、教师:

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课件(展示故事主要情节,并教师配说对白。见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本单元导语

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

(板书:神话故事、民间传说)

二、了解“乞巧节”,学“乞”

1、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29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齐读“乞巧”(“乞”三声,区别乞──气)

2、通过课前搜集的信息,你了解“乞巧”吗?

(四人小组交流、抽说、补充。见124页)

三、读诗,(学“霄”),讲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1、自读,齐读诗。

2、学“霄”(“霄”夜。上“雨”字头,下“肖”)

3、诗中讲了一个什么神话故事?(板书:牛郎织女)

4、生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讲故事。

⑴ 四人小组交流、补充(可用图书),教师参与交流补充。

⑵ 抽讲,其他学生可补充。

⑶ 出示课件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画面,师说白。见后

⑷ 每位学生自己讲讲故事:

(再出示故事课件)

出示简笔画,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这样的故事?

(板书:古人的丰富想象)

四、读诗,理解大意

1、根据故事和信息自读理解诗意,小声说话。

2、四人小组交流,师参加。

3、抽说,其余补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节)又到了,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人们抬头望无际的夜空,只见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见了。家家好在乞巧节时望着秋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

4、读诗、背诗:

⑴ 齐读;

⑵ 比赛朗读;(男女生)

⑶ 同桌互读;

⑷ 齐读;

⑸ 背:

(提示:根据第1、2句意)

① 自背;

② 互相抽背;

③ 齐背。

五、拓展

你还知道什么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听。

资料: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她心灵手巧,能织出五彩的云锦。织女和牛郎结为夫妻后,织女再也不给天帝织云锦了,天帝用天河将她们夫妻隔开,只准每年农历七月

七日在鹊桥相会一次。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课题,讲嫦娥故事,体会丰富的想象

1、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嫦娥》,齐读课题:

根据课前搜集的信息资料讲故事,体会丰富想象。

2、四人小组交流(出示资料)讲故事,师参加。

3、抽讲,其余补充或教师补充。

4、出示嫦娥神话故事课件。(师配说白,见后。)

5、每生自己讲讲(再次出示课件)

6、从这个神话故事,你体会到什么?(板书:丰富的想象)

二、学诗及生字

1、读诗,注意生字读音。

2、自学生字、抽说音形义:

“烛”(翘音,生活中见到的蜡烛,所以“火”字旁,右“虫”。)

“晓”(天快亮时,左“日”旁,右“尧”右上没一点)

3、学诗:

⑴ 根据课前预习自学诗意,四人小组讨论,(讨论交流不懂的地方),教师参与。

⑵ 抽说,师生一起根据上下诗意和信息理解诗意。

(启发:“第一句”长河渐落晓星沉可知是人间。“云母屏风烛影深”屏风上映着烛影,说明是夜晚。)

诗意:烛影映在云母屏风上,快天亮了,主人公都没入睡。不由想到,嫦娥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独,猜想嫦娥应该后悔吃了不死仙药。

⑶ 读诗、读诗:

自读、互抽读、齐读、背。

三、拓展

课后搜集其它神话或明间故事,准备园地八故事会讲。

篇10:《古诗》教学设计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篇11: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科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教具准备: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

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

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

代, 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读j )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

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

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

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

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

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

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

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

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

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八.作业布置

1.完成练习册《示儿》。

2.背默古诗《示儿》诗、词、句意及中心。

3.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设计]

示儿

死 定

悲 告

篇12:《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所、牧“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背育古诗。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老师范字。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愿意将课外学飞的古诗背育给大家听?

2、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新诗。

3、请大家注意观察图画:

(老师贴出图)

谁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一个小孩骑在牛背上正在看什么)

他到底看见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借助拼音读,读古诗《所见》。

二、初读古诗,记忆生字

1、自己读完古诗后,读给大家一听,互查读音。

2、将本诗要掌握的生字圈出来读一读,同桌交流记忆。

3、老师反馈:

⑴出示生字卡片:

所、牧、蝉、闭、材、童、黄、诗、指名读准字音。

边读老师边按诗的顺序摆放生字卡片。

⑵分析记忆:

这么多生字怎样快速的记住呢?

①熟字带生字:

推──捕蜻──蝉共──黄认──诗

听──所意──童亲──立放──牧

②编儿歌记忆:

一户一斤米──所人才进大门──闭

骑牛写文章──牧由到共里共加队──黄。

③开火车抽读生字卡片。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1、将这些生字带入诗中,谁愿意给大家读读。

(指多名学生读诗)

2、自由读诗:

结合图想想,诗人都看到什么啦?再与同桌交流。

3、请学生简述诗意,老师相继补充:

学生:诗人看到一个放牛娃骑着一头老黄牛唱着歌,他的歌声非常响亮,振荡着树林。可他听到了蝉的叫声,想要去捉蝉,于是马上闭上嘴停止了唱歌。

老师:同学们想像一下,闭上嘴的小牧童会怎样做呢?

学生甲:骑在牛背上盯住蝉。

学生乙:不,牧童从牛背上下来,准备去捉蝉。

学生丙:牧童从牛背上下来站在地上,先看好目标,然后去捉蝉。

老师:看到这样的情景,在大家说产应该怎样朗读这首诗呢?

四、在意境中诵读古诗

1、自由读练。

2、扮演诗人到图画前诵读古诗。

3、背育古诗。

五、指导书写

1、自己描红找关键笔画。

2、教师出示范字:

请学生说说关关键笔画。

3、学生独立临写。

4、同桌交换课文互相写。

5、展示评价。

六、板书设计

13、古诗两首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古诗《所见》,说说诗人的名字。

2、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词语:

所以所有放牧特草关闭闭路电视黄牛特童古诗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3课古诗两首中的另一首诗。大家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

小池。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这首诗是谁写的?

(杨万里)老师简介: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人大多数也是描写自然景特的。

2、借助拼音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圈出生字。

3、集体认读生字:

池、惜、阴、晴、柔、露。

学生边读老师边将生字卡片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4、交流记忆方法。

5、集体反馈:

⑴熟字带生字:

地──池明──阴错──惜情──晴雾──露。

⑵编儿歌记忆:

把矛放在木头──柔。

6、再读古诗:

看谁字音读得准。

三、精读古诗,体会意境

1、听老师范读:

说说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从哪儿看出的?

学生甲:夏天的景色,因为夏天荷花开。

学生乙:夏天的景色,夏天的时候有蜻蜓。

2、除了同学们说到的这些景物,你还从诗中看出有什么景特呢?

学生甲:有泉水。

学生乙:还有树。

3、那还有没有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

(泉眼、晴柔)

老师简单讲解:

泉眼就是泉水流出的口。晴柔就是晴天的美好。

4、根据你对古诗的理解,找到小伙伴再读读古诗。

5、推荐读。

6、练习背诵。

四、课后延伸

1、齐背13课的两首古诗。

2、请每个学生收集描写夏天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五、板书设计

13、古诗两首

小池惜晴柔

六、课堂作业设计

照样子填一填:

放:放牧放羊

牧:________

晴:________

惜:________

篇13:《古诗》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嫦娥》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29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是围绕本组专题“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而选编的。《嫦娥》一诗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这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嫦娥》的背后是一个神话故事,在教学时应做适当拓展,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也为后面的口语交际做准备。

这首诗内涵丰富,字词较深,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朗读感悟,想象体会的方式。使学生对古诗描述的形象有所感悟,对古诗饱含的情感有所体会,激发起他们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对神话故事的喜爱。教学中做到以生为本,顺学而导,因此,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难点为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烛、晓”两个生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4、激发学生阅读古诗和神话故事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一)今天,老师把一位美丽的仙女请到我们的课堂,看看她是谁。(出

示嫦娥的图片)

(二)关于嫦娥,有这么一个传说。

(三)播放《嫦娥奔月》的故事。

(四)嫦娥离开了心爱的丈夫,在月宫里过得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诗。

(五)跟老师写课题。(提示:女字作为部首时,这一横不能冒出头。)

设计意图:理解《嫦娥》这首古诗,必须对《嫦娥奔月》这个故事有一定的了解,而故事的引入,又能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兴趣。

三、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一)读准确

1、自由朗读古诗,自学生字。

2、认读 “烛、晓”两个生字。

3、认读“烛影、晓星、屏风”三个词。

4、朗读古诗。

(二)读出节奏

1、咱们读诗,讲究的是节奏和韵律,谁来有节奏地读这首诗?

2、能听出他的节奏吗?

3、师生合作读(老师跟大家一起读怎么样?)

设计意图:有层次的读诗,从读准字音,到读得有节奏,步步深入。

四、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回顾理解诗意的方法?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古诗的意思。

3、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读自悟。因此在梳理诗句意思时,屏弃了传统古诗教学的逐句讲解,而是让学生首先对古诗有一个感知层面的整体把握,再通过注解自主探究诗句意思。通过同桌间的合作学习的形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

五、品读古诗,体会嫦娥心情

(一)嫦娥在月宫里心情怎样?诗中哪个字直接写出嫦娥的心情?(悔)

(二)你能给“悔”字组词吗?

(嫦娥后悔什么?你能把嫦娥的心情读出来吗?)

(三)嫦娥为什么后悔?(预设:因为她想念后羿、因为她在月宫里过得很不开心……)

(四)你从哪里看出嫦娥不开心?(碧海青天夜夜心)

(五)“碧海青天”是什么意思?(出示图片)嫦娥一个人在月宫中,每天看到的都是碧海青天,心里会感到怎样?(孤独、寂寞)也就是孤寂,(板书:孤寂),那“夜夜心”是什么意思?指导朗读这句?

小结:正是因为每个夜晚都感到孤独寂寞,所以嫦娥才后悔。谁来读出嫦娥的心情?(出示后两句)

(六)抓住“深”和“渐”字体会前两句,并指导朗读。

小结:漫漫长夜中,嫦娥孤零零的一个人,每夜陪伴她的只有――云母屏风烛影深,看到的也只是――长河渐落晓星沉,她的心情会怎样?――齐读后两句。

(八)请闭上眼睛,让我们的思绪跟随着李商隐走进月宫,走进嫦娥孤独难眠的那一夜夜。(师配乐朗读古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九)、(配乐引读)

是呀!住在这华美的月宫中,嫦娥感觉不到幸福――齐读古诗

虽然能长生不老,没有亲人的陪伴,嫦娥丝毫都感觉不到快乐!――齐读古诗

从同学们的声音里,老师听出了浓浓的伤感,看来你们已经理解了嫦娥的心情,那李商隐写这首诗,又想表达他什么样的心情呢?

设计意图:“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这个环节以“读”为核心,以“品”为依托,以“情”为主线,让学生走入情境,走进嫦娥内心。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理解诗意,在想象中还原古诗情境,“使其言皆出自我口”。这时候的 “读”已经成为一种读者与作者间共鸣的催化剂。

六、了解诗人背景,体会诗人感情。

1、课件出示诗人背景资料,老师介绍。(背景音乐)

2、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说什么?

3、内心孤寂的诗人望着月亮,想起传说中寂寞无伴的嫦娥,他会对嫦娥说什么呢?请展开你的想象,写下来。(课件出示:我会写)

5、诗人的心情全都化作了一首诗。(齐读古诗)

6、(配乐朗读)谁来当诗人,把你的心情融入诗中读一读

设计意图:了解诗人的背景,为体会古诗深刻的内涵,感受诗人的情感打下基础。而创设一个想象写话的情境,化抽象的文字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与诗人的心灵作一次近距离的对话,把读、想、写相结合起来,加深感悟,从而体会作者借由“嫦娥” 所抒发的孤寂之情。

七、感情,检查背诵

1、我们来分角色读,女生当嫦娥,男生当李商隐,看谁的朗读能打动老师。

2、评价:①我看到了孤独的嫦娥!②我发现你们的心情是一样的。③带着同样的心情,我们一起读――

3、检查背诵

4、全体起立!让我们仰望星空,深情地吟诵这首诗吧。(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在这一环节,通过形式多样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八、拓展读诗,激发阅读兴趣

(一)、今天我们不仅学了一首古诗,还听到了一个动听的神话故事,同学们还知道那些神话故事呢?很多诗人根据这些故事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这是老师搜集到的几句,我们一起来读吧!

(二)我们的祖国是诗的国度,故事的摇篮,还有许多经典的古诗和神话故事等着你们去阅读,让我们与经典为友,和故事相伴!

设计意图:回归到单元主题-----阅读神话故事,通过学习这首诗,激发学生主动去阅读更多的古诗,更多的神话故事,把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

篇14:古诗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词句的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赞美春天以及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留连、自在、应怜、小扣、烟花、尽、唯”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每首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词语及每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投影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以前读过描写春天的古诗吗?(指名背一两首。)今天我们再学习三首古诗。这三首诗不仅描写了春天的景物,还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感情。

二、指导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1.解题。

(1)板书课题。

(2)谁能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理解“江畔”的意思。

(江畔:江边。题目意思: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介绍作者。

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以前读过他写的.诗吗?(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读过他写的《绝句》。板书:杜甫。)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师范读。

(2)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并画出不懂的词语。

4.再读,逐句理解。

(1)学习第一、二句。

①理解“蹊”、“花满蹊”的意思?(蹊:小路。花满蹊:繁花盛开,把小路都遮住了。)

②“压”字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花很多,很旺盛。)

③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黄四娘家的花开得十分茂盛,一丛丛鲜花把小路都遮住了。千万朵鲜花压得花枝弯下了腰。)

④师小结:前两句诗是说花很多,开得很旺盛。

(2)学习第三、四句。

①理解“留连”、“戏蝶”、“时时”什么意思?并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留连:舍不得离去。戏蝶:游戏的蝴蝶。时时:不停地。诗句的意思:快乐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②“自在、恰恰、娇莺”什么意思?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自在:自由自在,不受拘束。娇莺:美丽可爱的黄莺。恰恰:黄莺的叫声。诗句的意思:美丽可爱的黄莺自由自在地唱着动听的歌。)

③请大家想想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情景是怎样的?

④师小结:这两句写出了蝴蝶和黄莺各得其乐的情态,为春天增添了无穷的情趣。

5.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5

6.师小结全诗:全诗诗人只写了一家的花,从一家的花反映出了天边的春色。

7.谁能说说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黄四娘家花丛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春天里繁花盛开、蝴蝶飞舞、黄莺高歌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赞美之情。)

8.有感情地读,读出读的情趣。

(1)师范读,指导节奏与重音。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2)指导读出春天景色的美和诗中蕴含的感情。

(3)学生自由读。

(4)指名读,师生评读。

9.练习背诵。

篇15:《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设计理念】

1、借助专题网络教学这一前瞻性的教学形式,整合课程资源,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促进自主性,加强交互性,构建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生活,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2、张扬语文味,充分凸显网络优势,让学生在研读、品味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让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用网络搭建已知与未知沟通、衍化的桥梁,学会合理而有效地处理丰富的网络资料。

3、带领学生抓诗眼,紧扣关键词,咀嚼重点诗句,在想象中走进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在学习中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形成必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准备】

准备网络课件,与学生进行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

一、简言引入:

1、导语: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美美在园林,而杭州的美则美在西湖。今天我们将借助专题学习网站,品读《古诗两首》,欣赏西湖风光,走进美丽的杭州西湖。

2、《古诗两首》中收录了两位诗人写西湖的作品,一位是杨万里,一位是苏轼。同学们还记得吗,这学期我们就学过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一起来背一背。

二、师生共品:

1、导语:杨万里眼中的春天很美,他眼中的西湖怎样?让我们进入专题学习网站,打开古诗,去读一读杨万里笔下的西湖。

2、学生试读古诗,指名学生读,从字音、停顿、节奏方面评,让学生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律来。(齐读)

3、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习,关于这首诗,哪些字和词你不大明白?

4、不明白的地方网络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已经明白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验证一下,说不定还会有新的发现。好,同学们借助网络,去把这首诗的意思弄清楚、想明白。

5、学生上网学习。

6、能试着说一说诗的意思吗?我们从题目开始。诗的一二两句是什么意思?三四两句的意思谁来说?(关键词的点拨:毕竟、四时、接天、无穷、映日、别样)

7、自己连起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8、知道了诗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学生自己读;

9、指名读,评价:(先让学生评)更顺畅了;越听越有味道了。

10、明白了诗的意思仅仅是得了诗的皮毛,我们知道,古人写诗讲究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学诗就应该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同学们想不想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好,我们继续!

11、同学们轻轻读这首诗,想想:六月的西湖跟其他时候有些什么不同?

12、闭上眼睛想一想,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

13、教师引导:满湖都是荷花,挤挤挨挨的荷叶铺在水面上,眼前是一片碧绿,远处还是一片碧绿,这绿色还在不停地向前伸展着,似乎要把整个西湖变成它的世界。你瞧,无尽的绿色中夹杂着耀眼的红色,朵朵荷花正在旭日中开放,有了阳光和荷叶的衬托,片片花瓣显得更加娇艳动人。

14、同学们,你们说,这六月的荷花美不美?这六月的西湖美不美?怪不得诗中杨万里不写送林子方,而要写这满湖的荷花!

15、让我们再去读这首诗,读出对六月西湖荷花的深深眷恋!(读、评)

16、六月的西湖,因为有了荷花而独具魅力;六月的荷花,也因为有了这首诗而倍增娇艳!让我们依次点击“画说诗境”和“西湖视频”,去感受六月西湖的独特魅力!

17、看好了吗?此时此刻,对六月的西湖、六月的荷花,你最想说什么?

18、如此美的景色,如此美的诗句,需要我们一品再品,一读再读,戴上耳机,对着网页上的配乐美读,我们也去美美地读这首诗!

三、快乐自学:

1、导语:借助网络,同学们学得深入,读得动情,老师相信大家完全可以用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方法自己学习《六月二十七月望湖楼醉书》,对自己有没有信心?

2、好,打开“快乐自学”,先看“学法引路”,指名读。刚才我们就是分这三步走的,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方法快乐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学生自学;

4、学生自学结束,指名学生读古诗。

5、在线测试、自评导航;

6、大屏幕出示全体学生做题的正确率,讲评错误率高的题目。

四、对比赏读:

1、这两首诗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哪里不一样?学生轻声读这两首诗;

2、思考、交流;

3、既然有如此的不同,我们就应该读出它们的不同来,自己试着读一读。

4、指名读,让学生说两首诗读法上的不同,再读;

5、到“音乐选择”中自己配上合适的音乐读一读,配乐诵读。

6、学生浏览网页上对两处名句的赏析。

五、结束全课:

西湖的美,美在自然,美在韵致;古诗的美,美在精巧,美在韵律。西湖,她就是一首诗,一首美丽动人、令人回味悠长的诗。在“更多资源”中还有关于西湖的诗词、传说、风味等,我们在课后可以去查阅。西湖这首诗,有待于我们每个人去慢慢品,细细品。

网络支持正好处,语文教学花更红

――《古诗两首》语文网络课整合点阐述

小学语文的教学,因为学科本身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该充溢着朗朗的读书味、静静的思考味和融融的对话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计算机已经可以从简单的辅助教学发展到支撑我们的学科教学。对于语文学科,网络平台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朗读思考、品词析句、互动交流・・・・・・可以说,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正向我们扑面而来!

《古诗两首》(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包含了两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怎样进行基于网络教室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实现古诗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生和思考网络利弊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几点作为本课的整合点:

一、根据诗文的特点,用网络引拨学生逐步感悟:

在古诗的教学中,理解和感悟是关键。在呈现诗文的同时,我配插进相关而丰富的资料,有诗人的介绍,有关键词的意思,还有了解性的常识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情况自主选择,自主查阅,在最短的时间里弄明白古诗的大意。这种集中性的呈现和翻页式的查阅,简单并不复杂,覆盖面广又易于操作。

对于古诗情境的体悟,如何让网络平台中丰富而鲜活的图片、视频更好地启发学生想象与体验,走进诗中的境界?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到图片和视频等资料的过早呈现会“先入为主”,对学生的想象和感受提前抑制,禁锢他们的思维。我让学生先根据诗句闭上眼睛,想象“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此时,学生的想象根在文本,想象的主动权在他自己手中,他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行独具个性的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看“画说诗境”,观“西湖视频”,证明自己的猜想,强化自己的感知,丰富自己的体验。此时,这些教学环节的进行就显得十分自然,这种自然是充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必然,也是教学程序合理推进的必然。

二、运用方法的迁移,让网络引领学生循法自得:

在短短一节课中,带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对于《古诗两首》,一节课教两首诗,要么急急忙忙难免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要么按部就班可时间有限只得作罢。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考虑到网络教学的优势,抓住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大胆地将两首古诗并到一节课来教。一首精讲,提炼学法;还有一首放手自学,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循法自得,形成能力。在指导自学时,先是“学法引路”,接下来是与“师生共品”板块里相似的理解与品悟的学习程序,供学生按步进行学习。

放手自学绝不是放任自流,为了让教师明白也为了让学生自己清楚这段时间的自学效果,在网络平台中我设置了“自评导航”板块,“自评导航”主要由题目组成,按“读书――理解――赏析”有层次地进行编排。学生自学结束,在网上提交练习答案,专题学习网站实时给学生反馈评判结果。没有全部答对的学生,可以根据反馈结果的指引,重新思考后再做再提交直至全部答对。在这里,智能化的评价就像是一位无声的老师,轻轻点拨,默默鼓励,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此同时,教师可利用大屏幕显示出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全班同学答题情况的统计,对其中正确率较低的题目进行及时地讲解与点拨。这样的实时互动、反馈是平时的教学无法实现的,给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学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三、进行后续的延展,用网络引导学生形成习惯:

短短的一节课,带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怎么办,那只能进行后续的延展,告诉学生,这节课仅仅是一个开始。《古诗两首》的网络平台在“更多资源”的栏目下有 “西湖诗词”、“西湖传说”、“西湖风味”以及互联网上有关“西湖”和“西湖诗词”的网址,利用这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资源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让学生们在课后按课上学习古诗的方法用“百度”、“google”、“爱问”等搜索引擎去搜寻资料,查阅图片,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古诗......

如此,当我们的学生面对一个课题,以后即使是离开课堂、老师和学校,他们也能够利用网络去学习,学会终身学习;这样的意识,这样的习惯现在我们就应该用网络课去引导、去培养、去激发,让学生更新学习理念,认识网络学习的无限魅力!

古诗吟唱游子吟教案

学校学生古诗春晓教案

五年级《绝句》语文教案

一年级教案:《锄禾》教案

绝句四年级语文教案

春晓教案

望天门山教案

静夜思教案

小学古诗春晓的教案

古诗《春晓》优秀教案

古诗的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的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古诗的教案教学设计(合集15篇)】相关文章:

大班望庐山瀑布教案2024-01-27

游子吟小班教案2022-09-27

3、英英学古诗 教案2024-01-28

古诗《静夜思》教案2023-11-25

《游子吟》大班语言教案2022-07-21

《望庐山瀑布》语文教案2022-12-01

清明节大班教案2023-02-08

古诗《梅花》《夜雪》的教案2023-12-12

2022幼儿园大班清明节教案精选2023-01-15

古诗教学教案2022-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