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学期认识土壤-教案课件教学设计反思(合集15篇)由网友“阿波罗”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鄂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学期认识土壤-教案课件教学设计反思,欢迎参阅。
篇1:鄂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学期认识土壤-教案课件教学设计反思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学期认识土壤-教案课件教学设计反思
教学目标:
探究: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土壤主要是由空气、水、黏土、砂、腐殖质等成份构成的。
2、在探究问题土壤中有什么时,能独立思考发表意见,个人或小组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方案。
知识:
1、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研究土壤成分的实验。
2、会记录探究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根据事实资料研讨问题,得出结论。
情感:通过讨论,知道土壤对植物及人类的作用,大致知道怎样保护土壤,树立爱护土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是由空气、水、黏土、砂、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
教学难点:
在实验中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能进行实验研究。
教具准备: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课 时: 2课时
课时1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问:同学们,土壤是动植物、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大家在哪些地方见过土壤?对于土壤你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交流。
问:对于土壤,你想研究些什么?启发学生提出有关土壤的问题。
问:土壤是由哪些物质构成的呢?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问题:
土壤主要是由什么成份构成的?
三、作出预测
问:根据你平时的了解,你认为土壤里都有些什么?
学生:水、空气、杂质、化肥、泥土、砂等。
四、室外观察、采集土壤。
问:要想清楚地了解土壤的成分,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采集土壤需要些什么工具?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准备:铁锨、小铲、小桶等。
五、室内探究。
思考:土壤中是否有刚才谈到的物质呢?怎样才能弄清楚?你能想出多少种研究方法?
学生:用手捏、手是湿的,说明土壤里有水……
师:按照你们想到的方法,去研究土壤中到底含有哪些物质,看能有哪些发现。
学生:填写活动报告单
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汇报:你采用什么方法,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讲述:那些死去的动植物腐烂后变成了腐殖质。
启发学生思考:除了这些研究方法,还能用哪些方法对土壤进行研究?
用火烧,土壤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课时2教学过程:
一、研讨问题,通过以上的研究,你知道了土壤中都有哪些成分?
1、整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捏土壤 手是湿的
把土壤放入水中 有气泡冒出(空气)
搅拌水中的土壤 土壤分几层,上层黏土,下层砂
烧土壤 有烧头发的味道(腐殖质)
2、根据学生对土壤成分找到的多少进行评价。
二、拓展延伸
1、土壤中除了这些成分外,还有别的物质吗?
目的:
(1)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土壤秘密的兴起。
(2)引导学生谈谈土壤中污染物的问题。
2、土壤中的这些垃圾袋、废电池对土壤有什么影响?
3、土壤是植物的“家”,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土壤呢?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适当介绍“保护土壤小知识”。对于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始提出的其他问题,留作学生课外研究作业。
三、课后练习
1、土壤的成分有 、 、 、 、 等。
2、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土壤中含有空气的?
篇2:鄂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谁吃谁》教案课件教学设计
鄂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谁吃谁》教案课件教学设计
谁吃谁
教学目标
1、 通过讨论、分析,认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
2、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3、意识到食物链、食物网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4、通过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5、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6、了解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中的动植物的图片或挂图。
2、准备稻田里的动植物名称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
(2)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螳螂、蝉、黄雀之间有什么食物关系? 谁吃谁?谁被谁吃?蝉吃什么呢?
(3)讲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二、认识食物链。
(1)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说一说:树、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关系。
(2)指导学生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3)出示草、廊、羊的图片,说一说:它们之间谁被谁吃?
(4)在书上记录它们的食物联系。
(5)提问:同学们根据食物关系用“→”将这些动植物连接在一起,这种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像什么?你能给起个形象的名字吗?
(6)讲解: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形成像链环一样的关系,称为食物链。
(7)学生练习写几条食物链,交流。
(8)小组研究: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讨论:这几条食物链从什么开始的?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
(9)讲解:在食物链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叫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产者制造的营养物质,叫做消费者。
(10)指出上面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11)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三、研究稻田里的食物网。
(1)出示挂图(或投影教材插图),提问:稻田里有哪些动植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上卡片。
(2)小组讨论:找出稻田里的动植物的食物关系,写出食物链。
(3)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在黑板上画箭头表示,并且检查每条食物链画得是否完整,是否合理。
(4)找一找,这些食物链中,哪些生物能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哪些动物能吃不同的食物?这些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怎样?
(5)讲解:小结:多种生物在取食关系上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多种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联结,形成网状的结构,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食物网。
四、保护青蛙,维护生态平衡教育。
(1)讨论:以一条食物链(稻子→稻螟虫→青蛙→蛇)为例:如果食物链中有一种生物(比如:青蛙)死光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2)教师介绍青蛙在稻田里的作用。提问: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人也是食物网中的重要部分,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呢?
五、 课外拓展。
收集青蛙的资料,编写一条保护青蛙的公益广告词。
篇3:父爱深深 教案教学设计(鄂教版四年级上册)
9 父爱深深
我的理解与设想:
爱是永恒的话题。父母对子女的爱更是亘古不变。无论你在牙牙学语,还是长大成人,甚至人到中年,父母的爱永不落幕。即使有不同,那也只是爱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已。在人们的内心中,对于母爱的歌颂很多,而父爱则相对歌颂的较少,其实父爱如山,父爱如酒,深沉而浓烈,需要慢慢品味。
《父爱深深》这篇课文讲的是迷恋音乐的“我”想组建自己的乐队,在缺钱买音箱的情况下,不得不请父亲资助,但是父亲说没钱并要和“我”一起自制音箱。虽然刚开始“我”对这件事不理解,但经过比赛“我”才逐渐感受到父亲的真挚的爱。在“我”成年之后,与父亲的交流沟通中,体会到父亲的一片苦心以及背后父亲真挚的爱。
我的希望
知识技能 1、 学会田字格中的10个生字,会认双横线中的10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父亲对孩子的真挚的爱。
4、初步学习感受间接描写和直接表达的表达方式。
过程方法 1、通过抓词扣句,理解体会父亲对孩子的爱。
2、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四人合作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 能从文章中体会父亲对孩子真挚的爱,懂得父爱深深。
学情分析
学生视角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很少能够去主动感受父母对我们的爱,或者习惯了父母的爱,对于父母的爱更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更不懂感恩。看似明白,实则不清。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自学生词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通过抓词扣句,体会父亲对孩子的一片真爱。
突破点 重 点 通过抓词扣句,理解体会父亲对孩子的爱 。
难 点 学习间接描写和直接表达的表达方式。
德育点 体会父亲对孩子真挚的爱。
信息资料 ppt
教时安排 1课时
互动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激趣:播放《爸爸去哪儿》视频,让学生谈谈感受。
2师述:是呀,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非常关爱我们的父亲,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一篇课文,讲的也是一位父亲关爱自己的儿子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文章中的父亲是怎样爱自己的孩子的吧。
3、 板书课题:父爱深深
4、 请同学朗读课题。
5、 强调“深深”。课题用了一个叠词“深深”,起强调作用。
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
指名朗读课题。
用流行的电视节目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词请同学认读。
“选择 坦白 沮丧 彼此”
“崇拜 深渊 羞愧 清晰”
2、注意“丧”字的书写。
强调:左下角不要多写一撇。
师范写一个。
生自写两个。
3、理解词语:
微不足道:
无言以对:
4、学生质疑。
认读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书写“丧”。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质疑解难。
字音
字形
词义
让学生学会质疑。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想一想:课文讲什么?
2、四人小组交流。
3、指名交流。
13岁时,“我”想建乐队,但却音箱,爸爸说没钱买,陪我做音箱,结果因音箱不好,没能获奖。
长大后,“我”与爸爸聊天后得知爸爸陪我做音箱是想与我分享快乐时光。
通过爸爸陪“我”做音箱这件事,“我”明白了(爸爸对我的爱)。
师:在慨况文章主要内容时,可以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运用段意串联法来概括。注意语言要简洁扼要。
4、根据课文内容,学习给课文分段。
根据课文内容,课文按照时间段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1-10段,13岁时,爸爸陪我做音箱部分,虽未获奖,但我已收货很多;
11-13段,长大后,我也爸爸谈心,证实爸爸陪我做音箱是想与我分享美好时光,是爱我的行为。 自读课文,小组交流:课文里讲了什么。
指名交流。
学习分段。
通过自读和交流,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分段的方法。
四、学习课文,感受父爱
“间接体会”部分
1、默读课文1-10自然段,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爸爸把所以的爱给了“我”?勾画下来,作上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出示句子:
从此,日复一日,爸爸所有的闲暇时光,都用在做音箱上。他和我一起挑选木材、喇叭、蒙在音箱上的布料,甚至微不足道的胶水。
(1)“日复一日”
什么叫“日复一日”:复:又。一天又一天。形容日子久,时间长。
师:今天在做音箱,明天还是在做音箱,后天做了,接着还要做,辛不辛苦?累不累啊?
师:爸爸这么累,但是还是日复一日,一天又一天的做音箱,真的是太爱他了,来读一读这句话。
(2)“所以的闲暇时光”
什么叫“闲暇”:个人不受其它条件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利用或消磨的实际。
师:换句话说: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时间。
大家联系生活实际,爸爸闲暇时光可以做什么?
(休息,睡睡觉,看看电视……)
师:爸爸本可以利用闲暇时光休息一下,放松放松,但是为了帮儿子做音箱,他把所以的闲暇时光都用上了,爸爸是多么的爱他呀!来读读这句话。
(3)“甚至微不足道”
什么叫微不足道:微:微小。足:值得。到:说,谈起。意义价值微小得不值一提。
师:连胶水这么微小的东西爸爸都有陪“我”一起挑选,多么细心,多么有爱的爸爸啊。
来读读这句话。
小结:爸爸日复一日,把所有的闲暇时光,都陪我做音箱,甚至微不足道的胶水,他都陪我一起挑选。但是虽然父亲花了很多时间陪伴“我”,“我”能理解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长大后,我在与爸爸的谈心中,其实爸爸道出了实情,你想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做吗?
“直接表达”部分
1、 默读课文11-13段,找一找,爸爸怎样看待与我一起做音箱这件事情?勾画出相关的语句。
出示:
我只是想和你一起分享一些时光。那些制作音箱的夜晚,我们懂得了许多东西,不单是电线什么的,更重要的是彼此的情感。
师:从爸爸的话中,你读懂什么?
(爸爸是想多陪陪儿子,多与他一起玩耍……)
师:是啊,爸爸的话直接告诉我们爸爸陪我做音箱,是因为他想多陪陪我,多与我交流,多培养感情。他多么的爱我的。
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一起来感受爸爸对“我”真挚的爱。
五、表达方法的学习
同学们,我们现在来梳理一下课文内容和表达方法。
课文《父爱深深》主要从两个部分进行描写:
第一部分,课文的1-10自然段,描写“我”13岁时,爸爸与我一起做音箱,以及参加比赛的情况。我们通过抓住关键的语句,理解体会到爸爸对我的爱。
(这部分对于爸爸对我的爱,是通过爸爸陪我做音箱的这件事情体会到的。不直接说,而是让读者去理解感悟,这种写作方法,我们叫它间接描写)
第二部分,课文11-13自然段,描写长大后,我从与爸爸谈心中证实了我当年的想法,明白爸爸陪我做音箱是因为想多陪我,是爱我的表现。(这部分爸爸对我的爱,主要是通过爸爸的话知道的。这种直接说出来,让读者一目了然,这种写作方法,我们叫它直接描写)
一个间接描写,一个直接表达,两种表达方式,让我们充分的感受到父爱深深。希望大家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积累,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这种表达方法。
学生用各种方法汇报自学成果。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交流体会
讨论回答。
六、拓展
读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
对父爱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能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指名交流:你的父亲是怎样爱你的?以怎样的表达方式?
全班交流。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情感。
板书设计:
9 父 爱 深 深
13岁 爸爸陪我做音箱 间接描写
爱
长大后 我与爸爸谈做音箱 直接描写
课后记:
[父爱深深 教案教学设计(鄂教版四年级上册)]
篇4:鄂教版小学语文吆喝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我们这儿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这种商贩叫卖的吆喝声。
学生模范吆喝
今天我们走进萧乾的《吆喝》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用来评价萧乾的《吆喝》一文再恰当不过了。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这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尤其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深深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回忆的时候。
吆喝也是一种文化。对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对文化的赏析。街头叫卖声,其实也包含着创造的成分,清纯悠扬的叫卖声似乎还包含着创作者的个性:有朴素的有华丽的。具有不同的风格:有简的有繁的;有写实的,有夸张的……
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囿(yòu) 钹(bō) 招徕(lái) 铁铉(xuán)
饽荠(bí qí) 秫秸秆(shú jiē ɡǎn)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作者在介绍这些吆喝声时总体上是充满了怀念之情的,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
3、理清思路
课文的总体结构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介绍繁复多样的吆喝声的?
1)理清行文思路,划分文章结构时,一定要注意语段之间的衔接过渡语句,它们像路标一样,标示作者的思路。阅读时要搞清楚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如本文衔接过渡的语句有:
①“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这一句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
篇5:鄂教版小学语文吆喝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吆喝是“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在老北京城的胡同小巷经常可以听到小贩们的各种吆喝声。今天,我们跟着萧乾先生一起去品位老北京城那起伏有致的吆喝声。
二.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文中介绍到的吆喝声有哪些?介绍吆喝声时按照什么顺序?
研读赏析
提问:
1、文中介绍了多种吆喝,哪个片段你最喜欢?为什么?请找出来细细品读。
2、作者多老北京街头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情感?
(让学生深入文本,反复朗读品位出京味文化的内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整节课的重要点所在。)
3、你还有哪些问题,欢迎你来提问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课文的总体结构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介绍繁复多样的吆喝声的?
(2)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这会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3)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声会吓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
(4)全文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酌情点拨。
明确:
(1)理清行文思路,划分文章结构时,一定要注意语段之间的衔接过渡语句,它们像路标一样,标示作者的思路。阅读时要搞清楚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如衔接过渡的语句有:
①“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这一句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
②“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唱话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③“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从“一日”转到“一年”。
④“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的叙述介绍自此开始转向对吆喝的评价品析。
篇6:粤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弹力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弹力。
2、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认识生活中存在的弹力。
难点:区分物体的弹性和弹力。
教学准备:PPT;弹簧,橡皮筋,塑料尺,尺子,橡皮泥,橡皮擦,蜡烛,海绵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情感。
在,中国举行了一次举世瞩目的奥运会,中国选手何雯娜在蹦床这一项目中为中国再添一金。
1、展示蹦床的视频。
2、问题:究竟这张床是用什么制作的?为什么人站在上面能跳得那么高?
【设计意图:通过蹦床引入新课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弹簧和橡皮筋。通过观看有关视频,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初步感知弹性和弹力。
活动一、弹簧。
(一)谈话:以变魔术的形式引出弹簧。
(二)问题:用手按下弹簧,弹簧的形状有什么变化?你的手又什么感觉?当你松手后,弹簧又会怎样?
(三)小结:当你的手按下弹簧后,弹簧的形状发生了变化,这时会有一股丽向我们的手指弹上来。当我们松手后,弹簧又恢复到了原来的形状。
活动二:橡皮筋。
(一)谈话:请同学拿出橡皮筋,拉一拉橡皮筋。
(二) 问题:当你拉橡皮筋时,橡皮筋有什么变化?你的手有什么感觉?当你松手后,会变成什么样?
(三)小结:当你拉橡皮筋时,橡皮筋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当你往两旁拉橡皮筋时,有一股力量往中间缩。当你松手后,它又恢复到了原来的模样。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让学生初步了解弹性与弹力】
三、进一步掌握弹性与弹力。
活动三::什么物体具有弹性?什么物体不具有弹性?
什么物体有弹性呢?让学生用力去按一按,拉一拉要研究的材料,细心观察施力前后材料形状有没有发生变化,从而判断材料有没有弹性。在这几种材料中,海绵,弹簧,橡皮筋,橡皮擦,尺子都具有弹性:而蜡烛和橡皮泥一般就不具有弹性。
(一)谈话:用什么方法指导物体具有弹性?
(二)活动:1、设计研究计划和实验。
2、小组讨论,挑选实验材料。
3、小组活动并做好活动记录。知道那些物体有弹性,那些物体没有弹性。
(三)小结:通过实验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此环节以学生为主,教师间接指导,让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大胆尝试,激发孩子们的探究精神和大胆动手的能力。】
四、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四: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这些例子等别是:
(一)利用弓的弹力把箭射出去;
(二)沙发里的弹簧和海绵是很好的材料,它们产生的弹力我们坐在上面很舒服。
(三)圆珠笔为什么能伸缩自如,就是因为有了弹簧的弹力;夹子能夹紧衣物,也是利用了弹簧的弹力。
(四)现代的球鞋里装有弹簧和空气垫,穿上这样的鞋能弹跳得很高。
(五)摩托车装有弹簧,可以利用弹簧的弹力减少行驶过程的震动;
1、谈话:生活中还有许多利用了弹性的例子,我们一起来看看。
2、实物:出示PPT(图片)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让孩子用学到知识去判断平时不曾留意的物体是否有弹性】
活动五:了解同一种物品有时具备两种不同的科学现象。
(一)活动:1、学生比较打篮球。
2、引导学生发现,有气的篮球有弹性,没气的篮球弹性较小。
(二)谈话:有时候,同一种物品在不同的作用上面,它有时具有弹性,有时弹性较小。而这个原理,只能靠我们在生活中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设计,培养孩子平时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活动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弹力这样一种科学现象,像刚刚我们同学列举的事物,像我们刚刚玩的游戏。其实,生活中,有弹性的物体很多,只要我们有一颗发现的心,科学现象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相信同学们都能成为一个小小的科学家。
板书设计:
弹力
外力作用 形状改变
弹簧 弹性 橡皮擦
撤销外力 恢复形状
形状改变所产生的力 弹力
篇7:粤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弹力教案及反思
我总体感觉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落实到位,学生参与较积极,教学互动较好,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课堂上,我注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学生主体,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与老师互动。我先播放蹦床视频引出课题,使学生注意力迅速转到课堂上来,于是我从这一实际提问,学生们非常积极,踊跃,齐声回答问题。这样,我花很少时间引入了课题。 在课堂教学中,我利用弹簧,橡皮筋,让学生初步了解弹性的存在。让学生亲自动手感知物体的弹性,了解在外力的作用下,弹簧和橡皮筋会发生形变,当撤销外力后,弹簧与橡皮筋的形状又会恢复,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动手实验,区分哪些物体有弹性,哪些没有弹性?以及知道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我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实验,然后,让几个学生到讲台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实验的,说明了什么。然后进行总结。使学生的印象变得非常深刻,掌握程度得到提到。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可以先演示再让学生去实验,而不是提示他们,尽量再讲得少一点,把课堂留给学生,真正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还有感到时间的短缺,所以这节课上感到有点紧。一是赶时间,怕来不及,二是没上过公开课,心情也紧张,就没有平时上课那样放得开。
篇8:认识对称轴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江苏版(国标)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八册(P62---P63)
教材简析: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直观认识了对称轴。这节课主要通过对对称轴的进一步学习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例题让学生用长方形对折并发现长方形的对称轴,进而通过对不同折法的观察发现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在此基础上学习画长方形的对称轴。“试一试”让学生尝试通过折纸,画出正方形的对称轴,并通过对不同的折法和画法的研究发现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想想做做”安排了折纸画对称轴,直接画出图形的对称轴,研究一些简单的图形对称轴的条数,以及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等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篇9: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垂线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垂线的认识(教材78-7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有一个交点;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含义,认识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测量、画图等教学活动中,经历认识垂线的垂线的过程。经历两条直线相交关系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在探索中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和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知道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交确定一个点;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认识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难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
教学准备:课件;每人两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有一天小明想从家到一条马路上,他家到马路有很多条路可走,同学们请看(出示课件),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生:第二条路。
师: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第2条路最近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认识垂线)
二、引导探究,自主建构
(一)认识相交
1.学生动手摆放小棒。
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两根小棒,在桌面上任意摆放,会出现那些情况?(学生动手摆放)大家可以相互观察一下,你和同桌摆放的一样吗?
2把小棒看成是可以无限延伸的直线,学生自己画出自己摆放的图形。
师:如果把这两根小棒看成是两条直线,根据直线的特点,你能把你摆放的图形画在你的本上吗?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画的图形展示给大家?(学生到前面展示)
学生所画的图形有以下几种
预设:学生画的可能会有一下情况:
根据直线无限延长的性质这些图形会是什么样?
3.出示课件(相交的图形)
师:大家画的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相较于一点 。
师:这个点就叫“交点”。
师:两条直线相交成几个角?有几个交点?
生:4个角,1一个交点。
(二)认识垂线。
1.师:如果把相交成的4个角分别标上∠1、∠2、∠3、∠4,观察两条直线相交的角,你想到了什么问题,能提出来吗?
预设问题:a.∠1和∠2相等吗?
b、∠1+∠2等于多少度?
c ∠1是多少度?
2.学生用量角器测量相交的特殊情况(垂直)时角的度数.
师:∠1到底是多少度,只凭我们的眼睛是看不出来的,我们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3引出垂线。
师: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板书
师:对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预设: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互相垂直。
师: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板书)
强调:我们可以说直线a是直线b的垂线,直线b是直线a的垂线。
4在生活中找垂直的现象。
师: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垂直的现象,你能找出那些?
生
(三)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找到了许多垂直现象,好,大家看大屏幕,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个。
1. 师:大家观察从直线外一点A到直线到直线画了几条线段?观察这几条线段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a哪条线段最长?
b线段AC是直线的直线吗?
……
2得出结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师:我们怎样来解决这些问题呢?现在大家就行动起来,解决不了的同学可以同桌解决。(学生拿尺子测量几条线段的长度)
师:通过测量我们已经知道了AC这条线段最短。大家仔细观察线段AC是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同时板书: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那么,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小明走第二条路最近吗?
3.出示课件(小明过马路)那么,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小明走第二条路最近吗?
生:
三、强化训练,拓展应用
师:我们能够运用本节课所掌握的知识解决了这个问题,你们还想解决更多的问题吗?敢接受挑战吗?
(一)、填空。
1.两条直线相交成( )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 ) 。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 )。这两条直线的 交点叫做( )。
2.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 )。
(二)、判断。
1.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不互相垂直。( )
2.过直线外一点做已知直线的垂线段,只能做一条。( )
3.两条直线相交成4个角。( )
4.两条直线相交,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 )
(三)试试你的眼力:下面各组线,哪一组互相垂直,哪一组互相平行?(见课件)
(四)、找出下图中互相垂直的线,你能找出多少组?(见课件)
四、自主反思,深化体验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是怎样学的?学的怎样?学完这节课你还有什么不懂得问题吗?
篇10:三角形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国标)四年级数学下册第22--24页《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三角形的认识过程,并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2.明白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感受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能正确测量底和高。
4.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测量底和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
1.出示一条红领巾让学生说说有什么特征?
(是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对红领巾的形状就是三角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角形,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
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
(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归纳并板书:
相同点:都有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不同点:角的大小不相同,边的长短不相等。
(6)完成“想想做做”1,学生画好后,说说三角形的特征。
2.教学例题。
(1)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先猜。
教师:光猜可不行,知识是科学,咱们来动手围一围。
学生动手围,集体交流: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
教师请能围成和不能围成的同学分别上来展示一下。
同时板贴:能围成三角形 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小结:随意的给你三根小棒,有的时候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时候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看来呀,咱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问题:那么,能围还是不能围,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
引导学生明白:跟三角形的边有关系。
教师:对,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2).动手操作。
电脑出示:现有两根小棒,一根长4厘米,一根长6厘米,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教师说明操作要求,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的操作结果。
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教师及时点评。
[设计意图:既然已经知道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三角形的边有关系,所以教师先给出学生两根6厘米和4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当第三边是几厘米的时候能围成三角形,直观明了,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础。]
(3).集体探究。
第一层次:发现不能围成的原因。
①教师: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发现1厘米的小棒不能围,确定吗?咱们再来验证一下。
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1厘米、4厘米和6厘米的时候,围不成三角形。
教师:为什么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1+4<6,所以围不成。
②教师:下面我们再来验证一下2厘米。课件演示。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说出:2+4=6,所以不能围。
板书(补上小于等于号):两边之和≤第三边 不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操作的初步体验,但是不能围成的原因是什么,却还没有发现。这里,通过课件直观、生动的演示和教师及时的启发、点拨,学生便会很快的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了。]
第二个层次: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边的性质。
教师:两边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猜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板贴:两边之和>第三边 能围成三角形?
同时,教师在旁边画上“?”
初步验证猜想:
教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这需要进行验证。看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
教师指着3厘米,问:当第三根小棒是3厘米的时候,谁能来说一说?
同时课件进行演示,得出:3+4>6。 课件演示。
教师点击:那么下面就依次类推了。课件依次出现算式:4+4>6 5+4>6 6+4>6 7+4>6 8+4>6 9+4>6 10+4>6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个结论作基础,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就能围成三角形。这时教师及时说明,这只是猜想,要经过验证才能判断它是否正确。]
第三个层次:引发矛盾,突破难点。
教师指着表格,质疑:你们有没有发现问题啊?咱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得出10厘米不能围,可是10+4>6呀,这符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啊?
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进行课件演示。
教师:10和4这组的两边之和是大于6,可是它能围成吗?(不能)(课件演示确实不能围成。)
教师:我们再换一组看看,4和6这组的两边之和第三边10比,什么关系?(相等)
教师:那还要看哪一组?(6和10的和与4比)
引导学生明确:只通过一组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全面吗?那应该怎么说?
引导学生得出“任意”两字。
[设计意图:10+4>6却围不成三角形,这一下就给学生制造出了矛盾冲突,学生就会立刻思索这三边到底还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从而发现只通过一组两边的和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必须要看三组,这样“任意”在这里的引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个层次:再次验证,明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完成“想想做做”2
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怎样可以判断得快?
引导学生发现:因为较小的两边的和都大于最长的边了,那么用最长的边加一条较短的边,就一定大于另一条短边了。所以呢,这要把只要把较小的两条边加起来这一组进行判断,就可以代表三组了。还需要每组都判断吗?
3.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创设。
量一量例题右图中“人字梁”的高度。
(2)课件出示人字梁实物图和平面图。
(3)学生在平面图上试画出测量方法。
(4)学生展示并汇报自己的测量方法。
(5)学生阅读课本自学三角形底和高的有关内容。
(6)师生共同学习三角形高的画法。
(7)学生练习画高
(8)小结:高是从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高画好后要标出直角符号。
4.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1)阅读并自学“你知道吗?”
让学生说一说通过阅读,学到了哪些知识?
(2)动手操作学具,用吸管做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进行比较,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3)学生联系实际,找出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堂总结。
1.什么是三角形?
2.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3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是什么?
4什么是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四、布置作业:
(略)
教学反思:
数学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这节课中,教师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在活动中产生深刻的体验,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1. 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中设计了许多操作和探究活动,并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画一画、摆一摆、看一看、找一找、拉一拉、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中认识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特性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推导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时,加上“任意”两字以后,结论是不是就正确了呢?这时,让学生回过头来,再次验证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理解,也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猜想-验证-结论”这一科学的学习过程。
3.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范围的建立的确是有一定困难的,本课推导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时,就是运用层层递进,启发引导,发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有机地渗透了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4. “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并从美观和讲究实用的角度出发,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5. 创设生动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动手指一指三角形的高,使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三角形的高就是顶点到对边的距离,再让学生自学课本验证自己的想法,也加强了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功能。接着让学生自己画高并标出相应的底,教师有针对性地板演指导使学生加深了对三角形高和底的认识并掌握了高的规范画法,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任何一条边都可以做三角形的底来画高。
篇11:角的认识和度量 教案教学设计(冀教版四年级上册)
《角的认识和度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角的认识和度量》是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二部分《角》的第一课时,教材通过呈现生活中常见事物中不同的角,引导学生学习角的表示法和读写方法,并通过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引出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并学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角已经具有初步的感知,对这部分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对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还很陌生,需要重点讲解和练习。
三、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根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拟订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角的表示方法,能正确读、记角。
(2)使学生认知角的计量单位------“度”,学会用量角器正确测量角的度数。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能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合作、探究意识。
四、重点难点
认识和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五、教、学法分析
新课标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计划利用教具的直观演示,学具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从而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六、教学具准备:本课课件、三角板等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基于上述设想,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板书课题
通过观察折扇、圆规、剪刀张开时的形状引出课题---角的认识和度量。(投影)
(二)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1、认识角
(1)观察投影,师生交流,得出结论:角是由一点画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
(2)介绍角的读法和写法
首先,观察投影,小组交流;
接下来,师生互动,指导学生正确的读、记角。并板书:记作∠1,读作角1;记作∠ABC或∠B读作角ABC或角B
最后,出示几个不同的角,指导学生说一说他们的读记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2、比较角的大小
指导学生用纸折出不同大小的角,比较他们的大小,得出结论,角的大小取决于角开口的大小,而与边的长短无关,进而引出认识量角器和如何测量角的大小。(投影)
3、认识量角器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量角器,交流自己的发现成果。
接下来,结合投影,介绍量角器由中心点、零刻度线、外刻度线和内刻度线构成,并认识角的单位---度。
4、指导学习量角器的用法
首先,学生分组探索交流量角器的用法。
接下来,各组选派代表汇报交流成果。
最后,结合投影,总结量角器的用法。即
(1)角的顶点和量角器的中心点重合
(2)角的一条边和零刻度线重合
(3)另一条边在量角器上所对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注意:选择哪一圈的零刻度线,最后就应该读哪一圈的刻度。
角的顶点在左边读内圈,角的顶点在右边读外圈。
*板书 两点对齐,两线重合,注意读法
(三)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1、结合课后试一试 投影
(1)小组合作。试着测量各角的度数,并写下来,讨论:你是怎样测量的?
(2)引导学生观察各角的位置:说一说怎样放置量角器最便于测量角的度数?
2、课堂比武 交流成果
在黑板上出示几个角,每组选派代表来台上演示怎样测量角的度数。比一比,那组完成的又快又好。
(四)联系实际,巩固深化
动手量一量我们手中的三角板、课本等,看一看他们的各角分别是多少度?
(五)总结评价、点拨重点
1、引导学生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2、结合板书,再次强调测量角的方法。布置课下作业,完成练一练。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批评指教。谢谢大家!
(六)板书
角 记作∠1 读作角1
的 认识 记作∠ABC或∠B
认 读作角ABC或角B
识
和 两点对齐 两线重合
测 测量
量 注意读法
篇12: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动物的卵》的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动物的卵》的教学反思
本课是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的第七课。《动物的卵》一课是“新的生命”单元的最后一个研究课题。学生在此之前学习、研究了植物的繁殖的一些知识,由植物的`繁衍联系到动物的繁殖,由植物的种子联系到动物的卵,在探究植物新生命孕育的同时,探究动物新生命的孕育便开始了。
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了“自主观察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形式,这样有利于教师深入学生之中,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与学生共同“亲历科学”。由于这部分知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用鸡蛋作为研究对象有助于调动孩子的以往经验。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重点让学生利用他们最熟悉的鸡蛋来进行实物观察,充分展示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
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亲历一次“观察——探究——分析——讨论——总结”的科学探究过程。同时,能够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养成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使学生知道即使是他们最熟悉的事物也有不为他们所知的秘密,养成主动观察、善于发现问题并且愿意解决问题的习惯。尤其,要培养学生能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研究,掌握一定的科学技能方法和爱护大自然小动物的健康心理。 本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一次对动物的卵进行观察和探究的过程。在观察的基础上能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推测,并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查阅资料寻找证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探究动植物繁殖的奥秘。
科学概念:认识动物的一些繁殖活动及产卵动物卵的特点,感受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动植物的多样性及动、植物在繁殖上的相似性。
篇13: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我们的食物》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我们的食物》教学反思
我感到本次教学出现的问题主要如下:
首先将导入改为问答游戏:师问:Howareyou?生:fine,thanks。Andyou?师问:吃了吗?生:吃了。师问:哪位同学说一说你早餐吃的什么?学生进行回答。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我们的食物。
然后在我们的食物有哪些的的部分,让学生昨天的三餐在小组都记录在同一表格中时间过长严重的`影响了教学过长。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少写,在这个环节中花费太多的时间不合适。可以让没有同学在课下提前准备好自己的记录,然后在课堂上首先用少量的时间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共享,然后课堂汇报,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汇报在课堂上适当的进行板书。为下步做个铺垫。
在食物的分类的部分,特别强调分别的标准的确定。首先在确定一个标准,然后学生将在自己的三餐记录表中进行分类。注意分类的可以用各种不同的符号进行圈。一类的圈同样的符号。
由于统计食物的阶段时间过长,没有进行食物的美食小导游的活动,这是个遗憾。
在学生管理上,我严格要求了学生进行倾听,以便使学生养成听的习惯。对于上课乱说起哄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对于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演。这样为教学创造了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篇14:第十一单元:认识小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课题:小数的意义和读写
教学内容:教科书P
教学要求: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7分米=(--)米 3角=(--)元
9厘米=(--)分米 1分=(--)角
二、 新授
1、 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
出示情境图:芳芳和明明在量桌面的长和宽,看看他们量的结果是多少?
(长5分米,宽4分米)
这是用分米做单位的,如果用米做单位,5分米是几分之几米?4分米呢?
(板书)
师:十分之五米还可以写成0.5米,0.5读作零点五。
十分之四米还可以写成0.4米,0.4读作零点四。
(板书补充)
完整的板书:
5分米 510 米 0.5米 读作:零点五米
4分米 410 米 0.4米 读作:零点四米
书空:0.5 0.4
齐读:零点五 、零点四
2、 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
出示情境图:
能不能像刚才那样,把几元几角写成以元做单位的数?
1元2角,想一想,2角是多少元?那么1元2角是多少元?(板书)
3元5角呢?(板书)
完整的板书:
1元2角 1.2元 读作:一点二元
3元5角 3.5元 读作:三点五元
书空,齐读。
3、 认识整数、自然数、小数及小数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表示物体个数的1、2、3是自然数,0也是自然数,他们都是整数。像0.5、0.4、1.2、3.5都是小数。小数中间的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
板书:
0、1、2、3 自然数 整数
05、 04、12、 35 小数
整小小
数数数
部点部
分 分
分别说一说0.4、1.2、3.5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各是多少。
三、 想想做做
“1”:仔细观察图意,说说题目的意思。
照样子填写。
说一说每组3个名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3”:独立练习。
“4”:先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5”:为什么0右面第一个点上填0.1?1右面第二个点上填1.2?
独立填写其他的小数。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教科书P
教学要求:1、使学生通过探索,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从中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数学推理。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3角=(--)元=( )元
9厘米=(--)分米=( )分米
5元6角=( )元
3米8分米=( )米
0. 4元=(--)元=( )角
0. 7米=(--)米=( )分米
8.8厘米=( )毫米
2.5元=( )角
二、 新授
1、 创设问题情境
出示情境图:
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雪糕、蛋筒、棒冰、冰激凌的价格)
了解了这些信息,你有些什么问题?
(1)学生提问,师给与评价,并将问题引导到
“雪糕和棒冰,哪个贵一些?”上
板书:0.8 0.5
你会比较吗?说说你的想法
a、0.8元是8角,0.5元是5角,8角大于5角,雪糕贵一些。
b、0.8=810 ,0.5=510 ,810 >510 ,雪糕贵一些。
板书中填入大于号。
(2)你会比一比雪糕和蛋筒的价格吗?
板书:0.8 1.2
你是怎么比的?和同桌相互说一说。
交流,(注意适当提高对学生表述的要求)。
(3)你还会比一比谁和谁的价格?
前后四人一组,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
(4)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板书课题),说说看,可以怎样来比较?
(可以分成两种情况来说:一是整数部分都是0,二是整数部分不是0,但不要刻意抽象出法则,机械记忆。)
三、“想想做做”
“1”:先确定厘米数,再换成分米数,然后比较大小。
“2”:完成后让学生说说理由。
“3”:提醒学生看清要求,是表示涂色部分。
“4”:完成后引导学生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5”:独立完成。
“6”:三个数量可以引导学生从大到小排列,并用大于号连接。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练习 (小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P
教学要求:1、让学生通过练习更好的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及加减计算。
2、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小数含义
“1”:(1)先独立填写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2)写出每个小数的读法。
“2”:完成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用这个小数表示?加深学生对小数具体含义的理解。
二、 复习小数的大小比较
“3”:这一题教师要指导比较策略:
a、 可以先比较9.8和9.5,再比较9.5和8.9
b、 可以先比较3个小数的整数部分,再比较9.8和9.5的小数部分。
比完以后可以让学生按顺序排列,并用符号连接。
教师指导前可以让学生先讨论该怎么解决。
“4”:先填数,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在回答问题。
三、 复习小数的加减计算
“5”:学生独立练习。
选两题评讲:竖式的写法、整数部分的0不能漏写。
四、 综合练习
“6”:独立练习。
“7”:第(1)题,一套衣服包括什么?
第(2)题,要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可以一人做一套衣服,也可以两人同时做上衣或裤子,也可以求差。
“8”:独立练习,交流发现。
“9”:先独立填写,再交流。
教师可以通过有规律的板书或其他手段启发学生有序的、全面的思考。
“思考题”:在线段图上把剩下部分的2倍关系表示出来,再启发学生思考。
五、“你知道吗?”
1、 学生自学文字介绍。
2、交流获得的信息。
3、补充介绍课前搜集的信息。
4、谈谈了解这些知识后的体会。
板书: 教学心得:
篇15:第八单元:认识分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课题:认识分数
教学内容: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几、练习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生活现象,能通过实际操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比较熟练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 使学生能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识,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份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解决这类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
3、 使学生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获得与他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经历,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一、 教学例题
1、(出示题图)引导学生看图。
提问: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你是怎么想的呢?
讨论:这盘桃该怎么分?每只小猴分得这样的几份?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上个学期我们认识的分数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呢?(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也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3、 想一想
如果把这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相机提问:把这盘桃平均分成几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几份?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个桃是4个桃的几分之几?
二、 想想做做
1 、你能填一填,说一说吗?
(上面一排题目都是平均分后每份是1个的情况,第二排都是平均分后每份是几个的情况。)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只要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2、先填写,然后交流。
把12个小方块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的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占这12个小方块的几分之几。
3、 先分一分,说说每份是几个,再涂一涂。
4、 集体拿一拿这堆小棒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
自由拿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交流。
5、 计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课时(解决实际问题)
一、 教学例题
1、 出示题图
引导学生看图。
2、 研究讨论
这盘桃的四分之一是多少?
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把这盘的4个桃平均分成4份,看一份是多少,可以用4除以4等于1个的算式求出结果。
3、 试一试
这盘桃的二分之一是几个?
你是怎么想的?你想怎么列式?
二、 想想做做
1、 请学生先分一分,再填写。让学生体会到12的三分之一和12的四分之一结果是不一样的。
2、 学生先做一做,说一说感受:同样是二分之一,8的二分之一和12的二分之一是不一样的。
3、 独立完成。
4、 学生直接列式计算,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5、 独立完成。
6、 思考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第三、四课时(认识几分之几)
一、 教学例题
1、 引导看图
出示题图,引导学生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要求这个问题,该怎么想?(小组讨论)
2、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3、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几。
4、 想一想
先用学具分一分,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把你的想法说给同学听一听。
把10个萝卜平均分成5份,3只兔分得这样的3份,即这些萝卜的五分之三。
二、 想想做做
1、 仔细看图,说说可以把几个看成1份?
进一步体会到:只要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2、 说一说总数是多少,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个?涂色部分是其中的几分之几?
3、 思考:平均分成了几个?每份是几个?应该把这样的几份涂色?
4、 拿出这堆小棒的三分之二和四分之三,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
5、 举例说明是怎么计算的?
6、 独立练习。
练习后让学生说说,各涂了几个小方块,为什么要这样涂。
7-10题是有联系的4大题。
7、看线段填分数
你是怎么填的?为什么这么填?
体会分数与“1”、几分之一与几分之几的联系。
8. 看着直尺说一说,1厘米是1分米的十分之几?3厘米和7厘米呢?你是怎么想的?
9. 看着图,说一说1角是1元的十分之几?5角和8角呢?
10、直接填写。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11、做游戏:
填一填,全班交流。
第五课时 解决实际问题
一、 教学例题
1、 引导题图
出示题图,引导看图:
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2、 讨论
要知道分给它们多少个,该怎么想?
(一) 我用圆片分一分。
(二) 12个蘑菇,平均分成4份,给小兔3份。所以是9个。
谁能来列式呢?
12÷4=3(个)
3×3 = 9(个)
3、 小结:
把12个蘑菇,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给小兔3份,就是9个。
二、 想想做做
1、 先分一分,在和同学说说可以怎样算。
让学生根据“几分之几”的含义,在每幅图中用虚线分一分,说说分成几份,每份几个?要求的分数分别是几个?
2、 先说说每次拿出多少个,在列式计算。
让学生操作:把摆出的圆片平均分成4份,拿出其中的3份。
说说该怎么列式?
第二小题如上处理。
让学生比较:虽然两次都拿出了总数的四分之三,但由于每次摆出的总数不同,所以拿出的结果也不同。
3、 引导学生:用去了五分之二,就是用去了这箱肥皂(50块)的五分之二。
4、 引导学生:六分之一、三分之二都是把24人看作一个整体。
5、 让学生按要求操作后,根据结果口答交流。
第六-七课时 练习四
一、 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图里的涂色部分吗?
你是怎么做的?
你是怎么想的?
请学生先独立做,再交流。
把这些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是其中的几份?
二、 在每个图里适当的部分涂上颜色标是它上面的分数。
先分一分,再涂一涂。说说你是怎么分的?涂了几个?
三、6分米是几分之几米?4角 是几分之几元?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把1米怎么平均分,6分米是其中的几份?把1元怎么分?4角是其中的几份?
四. 你能用几分之几说一句话吗?
让学生充分用分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使学生感受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先读题, 再讨论:
你是怎么想的?
六、这是一组对比题,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讨论这两题的异同。
第一小题:把36棵树平均分成4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第二小题:求36棵的四分之一是多少棵的实际问题。但方法也是把36平均分成4份,求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
让学生体会:这两题在解题方法上是一样的。
七、让学生自己先独立解决问题。
请你来说说这两题的区别和联系吗?
第一小题是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后一个问题是平均分成几份得出一份是多少后,再求这样的几份是多少。
八、你能在钟面上画出时钟的位置吗?
想一想:12时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小时? 那时针应该走到了几呢?你是怎么算的?
九、先折一折,再说一说。
让学生折一折,然后把纸打开,数数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并填在表里。然后观察表后,在小组里讨论。
十、思考题:
这道题目已知什么?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6只是其中的几份?那每份是几只呢?一共有这样的几份?你会列式了吗?
十一、你知道吗?
读一读,做一做。
板书: 教学心得:
★ 刮脸教学反思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学期认识土壤-教案课件教学设计反思(合集15篇)】相关文章:
四年级语文下册《四时田园杂兴》教案第一课时2023-10-25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2023-06-28
鄂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今天我很忙》教案2023-07-15
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2023-03-15
《莫泊桑拜师》小学六年级下册教案设计2022-08-29
《躺在波浪上看书》优秀教学反思2023-08-17
豆花庄的小家伙们的说课稿2022-12-29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2023-04-07
小动物过冬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二年级上册)2024-01-29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期末测试卷202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