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风化作用较弱教案

时间:2022-09-14 07:41:32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高中化学风化作用较弱教案(集锦15篇)由网友“起名字困难户”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高中化学风化作用较弱教案,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高中化学风化作用较弱教案

篇1:高中化学风化作用较弱教案

高中化学风化作用较弱教案

区内属半干旱高寒大陆性气候,日温差较大,冰冻期从11月到翌年5月,长达6个月之久,终年气温较低,平均温度低于零下5℃。日温差20℃,年温差40℃,故岩石的风化作用以物理的'冻结作用为主,化学风化作用较弱。

区内水系发育,一般年平均降雨量为700~800mm,且多集中于5~9月,降水方式以雨、雪、雹为主,全年无霜期短。蒸发量985mm。区内主要为西北风,大风季节集中于10月至翌年4月,最大风速19m/s。由于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大,绝对湿度与相对湿度都较小。

矿区附近无工矿企业,无居民居住,夏季仅有少量的游牧民游牧至此。附近最近的居民点为东北方向约9km的上寺村,约有20多户居民,以藏族为主,牧业为主产业,经济落后。

该区位于天水~兰州地震带西端,抗震设防烈度为Ⅷ度。

篇2:高中化学优秀教案

《离子反应》优秀教案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二、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离子反应,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和处理。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重要基础内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中学化学学习的许多化学反应都是离子反应。理解离子反应实质和规律,对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来看,要学习许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到溶液中的反应的一般都是离子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加深对这些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离子反应理论,还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题材,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离子反应规律在物质世界中的体现,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离子反应不仅是学生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完善和巩固,也对学生后续的学习(特别是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方案实施对象:实施本教学方案的高一学生来自漳州的一所民办高中,本校高中的生源的全面素质较强,介于一级达标校与二级达标校之间。

知识基础:在初中已经初步理解了复分解反应,在本节课前已经知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会书写电离方程式,会区分常见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同时,在学习“常见离子的检验”时已开始试着从离子角度去看待复分解反应,但未上升到认识的高度,专题二对卤素、钠等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又接触了不少离子反应,这些都为离子反应的学习做了铺垫,本节课就是在这些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离子反应。

能力基础: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和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心理认知特点: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较薄弱,能接受并认识到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学生认知的困惑: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一些水溶液中的反应,并已经能够用离子观点去分析,但是思维分析过程中仍然障碍重重,比如在某些反应中不同的反应物却有相同的现象,产物也相同或相似,这些反应是否有实质性的联系呢?等等。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能区分强弱电解质,并能书写电离方程式;知道离子反应的本质,学会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了解实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初步培养学生解释生活常见现象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离子反应的学习,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认识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关系。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检验真知的学习观以及反思评价的学习方式。通过理解离子反应的原理,初步认识化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情景的设定使学生达到爱国爱家的思想升华。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实质就是离子反应;

2.认识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3.学会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五、教法与学法:

学法:实验探究、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及抽象思维,动手实验、探索验证,进行推理和综合分析,掌握基本知识,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

教法: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即把学生的知识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思维为中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规律融为一体,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理解离子反应原理。

六、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验改进、巩固新知→总结归纳、实践新知。

“卤族元素复习”说课教案

一 教材分析

1、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卤素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依据考纲要求和近几年高考试题分析,它是高考的重要考查点。又由于卤素知识与现代生产、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科学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联系,所以卤素与实际相联系的知识仍然是以后高考命题热点之一.

本节内容复习是建立在学生已学完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后,发现学生对本节内容知识和理论不能较好综合应用。依据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认知规律特征“接受快—遗忘快—再接受—再遗忘慢”,所以我们继结束新课后,对以往知识点进行统摄整理和归纳总结,使之网络化。同时这节内容既是对化学反应及物质的量等知识复习的延伸,又为后面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复习作准备,更能对其它非金属元素知识系统复习起到指导作用。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⑴ 卤族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⑵ 某些卤素化合物的性质

难点: 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课时安排:一课时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卤族元素的性质,理解其相似性和递变性,掌握卤素单质间反应及其氧化性强弱和相应X??-的还原性强弱比较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实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练习,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解决,培养他们思维的严密性。

情感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复习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勤于动手、勤于思考、开拓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 教学方法

1、 总体构思:以学生为主要活动中心,通过他们动手、动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会诊”,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卤族元素的复习。

2、 主要教学方法

① 提问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② 实验法----------增强学生复习的兴趣,感觉复习课并不是枯燥无味,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③ 多媒体教学法—可增大本节复习课容量,也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

三 学法指导

⑴学情分析:针对平时学生易错点、遗漏点、混淆点展开复习。结合“尖子少,中间多,尾巴大”情况,复习时做到“两兼顾”。

⑵学法指导:高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知识水平,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复习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引导下,有计划地完成复习任务。

四 教学思路的设计

⑴教学步骤:引入任务—落实任务—检验任务完成情况

⑵知识网络:

五 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体现和重难点的突破)

⑴㈠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

问题①“氯原子的结构有哪些特征?”------直接导入

⑵㈡卤素单质的性质

⒈问题②“卤素单质有哪些物理性质?” 指导学生看书,复习相关内容。

设计实验1,模拟“分液实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物理性质的复习及单质的特性复习。

⒉学生回答,教师自然引出问题③“回忆Cl2的性质,卤素单质有哪些化学性质?请大家写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投影学生书写情况,结合学生易错点、遗漏点、混淆点, 投影知识网络,围绕圈内物质,师生共同补充归纳,展开本节课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的复习

⒊例1的讲评:使学生认识到知识间的联系性

⑶㈢某些卤化物的性质

围绕知识网络圈外的物质,师生展开复习。

1、 HX稳定性的比较、HX酸性强弱的比较

(请学生运用物质结构有关知识解释HX气体稳定性的问题)

2、 X-的还原性

3、 X-的检验及AgX的溶解规律和见光分解的规律

(要求学生根据用品只用一支试管一次完成X-检验,教师进行评价)

这一阶段学生经历了“轻松-----紧张-----再轻松-----再紧张-----再轻松”这样一个情绪变化,有一种成就感。

⑷归纳⑵⑶复习卤族元素的性质(体现结构与性质的辩证关系)。

⑸结合物质的性质,谈谈卤化物的用途。(卤素知识与现代生产、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科学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联系)

⑹评讲例2,完成思考题。(突破难点)

①作为选择题,如何快速完成?

例2评讲-----

②从考查内容去判断,要运用哪些知识?

思考题--------注意:所学知识如何灵活运用?(设计的顺序由易到难)

思考题①题:考虑X2的腐蚀性。

②题:结合学生易遗漏点,要注意酸性条件。如果要求书写离子方程式,结合学生易错点,酸性强弱要考虑。

③题:考查的Cl2氧化性和Fe2+、I-、Br-的还原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等问题,还涉及物质的量的计算问题。

⑺总结本节课所复习的内容,布置作业。

六 板书设计

(一)卤族元素原子结构特征

相同点 不同点

(二)卤族元素单质的性质

⑴物理性质(色、态、溶)

⑵化学性质

(三)卤族元素性质

相似性 递变性

(四)部分化合物的性质(HX、X-等)

(五)常见卤化物的用途。

七 实验安排、例题和思考题选取

实验⑴指纹实验 :用品(I2、白纸、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火柴)

操作者(一胖一瘦两学生)

⑵X-检验实验:用品(胶头滴管、试管、1mol/L NaCl溶液、1mol/L KI溶液、1mol/L AgNO3溶液、稀HNO3)

操作者(学生) 教师引导下注意量的问题

实验设计:向稀HNO3酸化的(1-2ml )NaCl溶液依次加入几滴AgNO3溶液、3-4 ml KI溶液,现象如何?

例题⑴归纳总结能使溴水褪色有哪些物质或发生哪些反应?

⑵向NaBr、NaI、Na2SO3混合溶液中通入一定量Cl2后,将溶液蒸干并充分灼烧

得到固体物质的组成可能是( )

① NaCl Na2SO4 ② NaCl Na2SO4 NaBr

③ NaCl Na2SO4 I2 ④ NaCl NaI Na2SO4

A 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思考题⑴为什么盛装I2、Br2的试剂瓶的瓶塞均是玻璃塞?

⑵如何利用KI淀粉试纸和厨房化学,检验食盐中KIO3?

⑶向含有amolFeBr2、bmolFeI2溶液中至少通入多少Cl2时开始有Br2生成?

篇3:高中化学优秀教案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在设计本课时教学方案时,我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改变了原教材的编排体系,首先用一课时完成了沉淀溶解平衡体系的建立过程,认识了溶度积和离子之间的关系对溶解与沉淀的影响。为本节课沉淀反应的应用打好基础。课上耐心启发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去思考。然后再分组实验探究,让学生从实验事实中获得难溶电解质存在沉淀溶解平衡的结论和沉淀转化的事实。进而继续让学生从实验事实探究、分析沉淀转化的理论依据,最终使学生从思想上从定性上升为定量。这节课本人只是对理论课教学的一种尝试。一般对于理论课,大多数老师都认为不好上,上课干巴巴,一般都是老师直接给出结论,再通过练习进行巩固。传统教法体现不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在活动探究中自主学习知识。因此在设计时,就想能不能也通过实验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老师端给学生。基于这种想法,本人尝试着设计了这样一节课。

本节的教学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当然也有一些不足:一是本教学设计涉及教学内容较多,探究实验复杂,所需时间成本高,分析、交流的时间太短,学生展示的机会还不够充分。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将问题精简,抓住核心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二因本设计要用到离子反应和选修平衡移动原理的相关知识,由于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情况把握不够,造成教学过程拖拉。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的锻炼教学基本功,研究专业知识,提高教学综合素质。

篇4:高中化学《油脂教案》教案参考

高中化学《油脂教案》教案参考

第七章 第三节 油脂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油脂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2.使学生了解工业上制肥皂的原理及简单生产过程;

3.使学生了解合成洗涤剂的优缺点;

4.使学生了解油脂与日常用品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油脂的氢化和水解反应。

●教学难点

油脂的组成的结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通过复习酯的结构和性质,引导学生认识油脂的结构和性质,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用具

猪油、羊油、豆油、花生油、芝麻油。

肥皂的合成和肥皂去污原理的录像带。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人类生命活动所需的六大营养素中,哪些能作为供能物质?

[生]糖类、油脂、蛋白质。

[引入新课]我们这节课就学习第二类供能物质――油脂。

[板书]第三节 油脂

[展示]猪油、羊油、豆油、花生油、芝麻油的样品。

[师]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油脂,它们外观有何不同?

[生]有的呈固态,有的呈液态。

[师]对。室温下,动物油一般呈固态,叫做脂肪,植物油一般呈液态,叫做油。油脂是脂肪和油的总称。

[板书]

[问]有些同学认为多吃肥肉,就会使人发胖,因为肥肉中含有大量的脂肪。那么不吃肥肉就不能使人发胖吗?人体内的脂肪都是由摄入的动物油脂转化成的吗?

[生]不是。摄入过多的糖类也可以使人发胖,因为糖类水解生成的葡萄糖可以转化为脂肪。

[师]好些同学怕吃胖,脂肪多了不好看。其实,人体中的脂肪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一种备用能源,当人进食量小,摄入食物的能量不足以支持机体消耗的能量时,就要靠消耗体内的脂肪来提供能量,满足机体需要。每克脂肪提供的能量比每克糖类提供能量的2倍还多!而且油脂还可促进人体对某些维生素的吸收,因此,我们每天都需要摄入适量的油脂。

那么,油脂和前面学过的汽油、柴油是不是一回事呢?请同学们想一想汽油、柴油的主要成分属于哪一类化合物?

[生]属于烃类。

[师]而我们今天要学的油脂却属于酯类,下面我们来讨论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板书]一、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生物课上讲过的三大营养素的代谢,脂肪在人和动物体内分解生成什么?

[生]甘油和脂肪酸。

[问]什么是甘油?

[生]丙三醇。

[师]请大家写出其结构简式。

[学生板演]

[讲述]油脂就是由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生成的酯。那么前面我们提到过哪些高级脂肪酸。

[生]硬脂酸、油酸。

[师]请同学们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学生板演]硬脂酸:C17H35COOH

油酸:C17H33COOH

[讲述]还有一种常见的高级脂肪酸叫软脂酸,化学式为C15H31COOH

[副板书]软脂酸C15H31COOH

[问]这三种高级脂肪酸哪些是饱和的?哪些是不饱和的?

[生]硬脂酸和软脂酸是饱和酸,油酸是不饱和酸。

[师]请同学根据酯化反应的原理,写出上述三种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的酯的结构简式。即硬脂酸甘油酯、软脂酸甘油酯、油酸甘油酯。

[学生活动]

[讲述]我们用同种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反应生成的油脂中三个烃基是相同的,这样的油脂叫单甘油酯,而天然油脂大都是由多种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生成的酯,称为混甘油酯。若用R表示烃基,则油脂可用以下通式表示:

[边讲边板书]

[过渡]那么油脂有哪些性质呢?请同学们根据日常生活中见过的油脂,说出油脂有哪些物理性质?

[板书]二、油脂的性质

1.物理性质: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比水轻、不溶于水。

[问]在炒菜时,如果衣服上溅了油,往往用汽油擦洗,这是为什么?

[生]油能溶于汽油,且汽油易挥发。

[板书]易溶于有机溶剂。

[讲述]工业上也正是利用油脂易溶于有机溶剂这一性质,用有机溶剂来提取植物种子里的油。在日常生活中,炒菜后的油锅如何洗涤?

[学生甲]用热碱液洗。

[学生乙]用洗洁净洗。

[师]同学们说得都对,但用热碱液洗和用洗洁净洗反应原理是不同的,用热碱液洗涉及到了油脂的化学性质,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油脂有哪些化学性质。

[板书]2.化学性质

[讲述]天然油脂是多种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生成的混合物,结构中往往含有不饱和烃基。那么依据油脂的结构特点,油脂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生]可以发生加成反应和水解反应。

[师]对。油脂和H2发生的加成反应叫油脂的氢化。下面请同学们以油酸甘油酯为例,写出油脂和氢气加成反应的方程式。

[板书]①油脂的氢化

[学生板书]

[教师讲述并补充反应条件]这个反应常温下是不能进行的,往往需要催化剂和在加热、加压的条件下进行。那么油脂的氢化反应在工业上有何用途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96第一段。

[过渡]油脂作为酯类,能发生水解反应,那么酯类水解的条件是什么?

[生]酸性或碱性条件下。

[问]酯类在酸性条件下和碱性条件下水解有何不同?

[学生甲]酸性条件下水解不彻底,碱性条件下水解彻底。

[学生乙]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酸和醇,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羧酸钠和醇。

[师]用热碱液洗涤油污,正是利用了油脂在碱性条件下能水解这一原理。下面请同学们以硬脂酸甘油酯为例,写出它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和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的方程式。

[板书]②油脂的水解

[讲述]油脂碱性条件下的水解是工业上肥皂的制备原理,因此,油脂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又叫油脂的皂化反应。硬脂酸钠便是肥皂的主要成分。

[板书]皂化反应:油脂碱性条件下的水解。

[过渡]肥皂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那么工业上是如何利用皂化反应制出硬脂酸钠,并使之与甘油分离,并制成块状肥皂的呢?请同学们观看录像。

[放录像]肥皂工业制法生产流程

[板书]三、肥皂和洗涤剂

1.肥皂的制造

[看完后由学生简述肥皂的生产过程]将油脂和NaOH按比例放入皂化锅,加热、搅拌。然后在混合物中加NaCl,发生盐析,分层,上层为硬脂酸钠,下层为甘油和NaCl的混合物。取出上层物加填充剂,压滤、干燥、成型。

[师]在洗涤衣物时,肥皂是如何去污的呢?请大家接着看录像。

[放录像]肥皂的去污原理

[板书]2.肥皂的去污原理

[讲述]由于肥皂的硬脂酸根离子在水中易结合水中的Ca2+、Mg2+生成沉淀,因此水的硬度较大时,就会使肥皂的去污能力降低。现在,人们已经根据肥皂的去污原理,制出了多种合成洗涤剂,像刚才同学们提到的洗洁净就是一种合成洗涤剂,那么合成洗涤剂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呢?请同学们阅读P197的内容。

[板书]3.合成洗涤剂

[作业]1.总结合成洗涤剂的种类及优、缺点。

2.阅读P198页选学内容。

3.课本P199一、二、三、四。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油脂

一、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二、油脂的性质

1.物理性质:比水轻、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2.化学性质

①油脂的氢化

②油脂的水解

皂化反应:油脂碱性条件下的水解

三、肥皂和合成洗涤剂

1.肥皂的制造

2.肥皂的去污原理

3.合成洗涤剂

●教学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在学生学过酯类的性质之后是很容易理解的,因此,本节课涉及的化学式、方程式均由学生自己写出,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而本节课肥皂的制法和去污原理,若由教师讲述,会变得枯燥无味,通过放录像来使学生了解这些知识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真实感,还会加深印象,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练习]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油脂经皂化反应后,生成高级脂肪酸钠、甘油和水的混合液

B.加入食盐可以使肥皂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盐析

C.加入食盐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溶液分成上下两层,下层是高级脂肪酸钠

D.甘油和食盐的混合溶液可以通过分液的方法进行分离

答案:CD

2.下列物质不属于油脂的是( )

A.牛油 B.花生油 C.棉籽油 D.润滑油

答案:D

●备课资料

一、知识要点

1.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2.油脂的物理性质

3.油脂的化学性质

4.工业上制肥皂的原理及生产过程

5.肥皂的去污原理和合成洗涤剂

二、实验补充

本节内容可补充一个小实验,验证油脂的不饱和性。步骤如下:先在试管中倒入3~4 mL植物油,再加入3滴含碘的酒精溶液,充分振荡。然后加入淀粉溶液,没有蓝色出现。这是因为植物油和加进去的碘发生了加成反应,由此可说明油脂具有不饱和性。

篇5:高中化学《硅》教案

高中化学《硅》教案推荐

第一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教材分析:

硅是带来人类文明的重要元素之一,硅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基础知识。本节内容不仅为形成化学基本观念提供感性基础,也为了解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密切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本节的主要内容有硅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二氧化硅的性质、硅酸盐的性质、硅及化合物的用途。在教学中可采用碳和硅(同一主族相邻的两种元素)进行对比,突出它们的相似性与不同性。另外多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教学,联系生产生活的实际,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彩图、实物照片等形式,增强教学的直观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硅的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硅及其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2、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采用对比的方法,联系碳、二氧化碳大等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介绍硅、二氧化硅等新知识。

2、 运用日常生活中事例进行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硅及其化合物的广泛哟鸥鸟国土,体会化学的创造性与实用性,并关注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2、 利用实物、模型及学生自己手机的有关实物或照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3、 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二氧化硅的性质

教学难点:

硅酸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教学方法:

对比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二氧化硅、硅酸

第二课时:硅酸盐、单质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导入]美国的硅谷――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旧金山南郊,圣克拉拉县和圣胡安两城之间的一条长48公里,宽16公里的长条形地带上。由于它集中了全世界90%以上的著名半导体公司(思科、英特尔、惠普、朗讯、苹果) ,而半导体的基本元件是硅片,所以该地区被称为“硅谷”。该地区客观上成为美国高新技术的摇篮,

现在硅谷已成为世界各国半导体工业聚集区的代名词。也是高新科技的象征。

[师]既然硅这么重要,那么他是如何存在,有些什么性质呢?

[板书]§4-1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师]主角,我们足以看出硅的地位。我们看课本P46 图3-1,硅在地壳中的含量居第二,仅次与氧。

硅的氧化物及硅酸盐构成了地壳中大部分的岩石、沙子和土壤、约占地壳总量的'90%以上。

[学生活动]看图4-1

[师]大家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硅,并且写出硅和碳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活动]

C Si

[师]它们最外层均为四个电子,既不容易得到也不容易失去,性质稳定。但他们却是不可以忽视的:碳--统治了有机界:碳是构成有机物的主要元素;硅―统治了无机矿物界:硅是构成岩石与许多矿物的基本元素。下面我们的学习就围绕着碳和硅的相似性进行学习。

[学生活动]回顾碳的相关知识

存在 酸性氧化物 弱酸性质

[师]阅读课本P74-76页内容,从碳的性质总结硅、二氧化硅、硅酸的性质。

[学生活动]

[资料卡片] 在25℃和101kPa的条件下,由单质生成1molCO2时放热393.5kJ;而在同样条件下,生成1molSiO2时放热910.9kJ.放热越多,其生成物通常越稳定,可见SiO2比CO2更容易生成,而且更稳定。

[思考] 比较碳、硅亲合氧的能力及硅在自然存在形式?

[归纳] ①硅的亲氧性强于碳的亲氧性。

②因此硅元素在氧化气氛包围的地球上,硅主要以SiO2及硅酸盐形式存在。

[板书]1、二氧化硅 SiO2

[师]从课本P74-75的内容,大家对二氧化硅进行树型分类?

[学生思考、书写]

[展示]二氧化硅的结构模型

[师]二氧化硅晶体,基本结构单元是正四面体,每个Si结合4个O,每个O结合2个Si,形成空间网状结构。正是这种结构,决定了其具有优良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思考与交流] 请根据SiO2的存在和应用思考:

二氧化硅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化学稳定性如何?你的根据是什么?SiO2的这些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活动]

[归纳、总结、板书]

① 物理性质:熔点高、硬度大

② 用途:建筑材料、饰品、工艺品

③ 化学性质:稳定性好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SiO2的化学性质,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硅酸盐,我们通过其性质,来看SiO2的性质。

[师]我们可以用玻璃瓶来装试剂:酸、碱、盐,这可以看出其化学性质稳定,不能够跟一般的酸发生反应,除HF外。

[板书]a、不与酸反应,氢氟酸除外

SiO2+4HF=SiF4↑+2H2O

用途:可以在玻璃上雕刻花纹等

[师]因为HF酸可以和SiO2反应,所以HF的保存就不能使用玻璃瓶,而用塑料或橡胶瓶,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在玻璃上雕刻花纹,量器上雕刻刻度等。

[展示]装有NaOH的试剂瓶

[思考]一般的试剂瓶都使用玻璃瓶塞,而这个试剂瓶使用的是橡胶塞,为什么?

[思考、讨论]

[总结]我们开始将CO2和SiO2比较,CO2是酸性氧化物,SiO2也是酸性氧化物,所以其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即能与碱、碱性氧化物反应。

[板书]b、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C、与碱反应

SiO2+2NaOH=Na2SiO3+H2O

[师]正是因为其能与NaOH发生反应,所以其瓶塞使用的是橡胶塞。

[过渡]CO2溶于水生成H2CO3,SiO2我们知道它是不能溶于水的,它有没有对应的酸呢?如何制取呢?

[思考]碳酸的制取,使用的是强酸制弱酸的方法,那么硅酸是不是也可以使用同样的方法获得呢?

[探究实验4-1]试管中取3ml Na2SiO3溶液,滴入2滴酚酞,逐滴加入稀HCl,边加边振荡,至红色变浅并接近消失时停止。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

[总结、归纳、板书]2、硅酸

实验过程:

现象:红色消失,生成白色凝胶

结论:硅酸钠转化为硅酸

反应: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

[师]硅酸凝胶经干燥脱水后的到多空的硅酸干凝胶,称为“硅胶”。硅胶多空,吸附水的能力强,常用作实验室和袋装食品、瓶装药品的干燥剂,也可以作催化剂的载体。

[课堂练习]

1、下列各组物质有关性质关系的比较,正确的是( )

A.溶解性:CO2H2CO3

C.熔点:SiO2 > CO2(干冰) D.硬度: SiO2

2、要除去SiO2中的CaO杂质,最适宜的试剂是( )

A、纯碱溶液 B、盐酸

C、硫酸 D、氢氧化钠溶液

[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二氧化硅的存在、用途、性质和硅酸的制取、用途。需要重点掌握二氧化硅的性质和硅酸的制取。

板书设计:

§4-1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1、二氧化硅 SiO2

① 物理性质:熔点高、硬度大

② 用途:建筑材料、饰品、工艺品

③ 化学性质:稳定性好

a、不与酸反应,氢氟酸除外

SiO2+4HF=SiF4↑+2H2O

用途:可以在玻璃上雕刻花纹等

b、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C、与碱反应

SiO2+2NaOH=Na2SiO3+H2O

2、硅酸

实验过程:

现象:红色消失,生成白色凝胶

结论:硅酸钠转化为硅酸

反应: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硅的性质和用途和硅酸的制取用途。

对照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写出相应的方程式。

[学生活动]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创设情境]在农田的施肥中,如何才能使 ,K+更大程度的吸收呢?联系胶体的性质进行思考。

[学生活动]阅读P77 ,科学视野。

[师]硅酸盐岩石长期在水和大气中二氧化碳侵蚀下,风化为黏土,并且形成土壤胶体。土壤胶体带负电,与 ,K+等营养离子相结合,使土壤具有保肥作用。

土壤、岩石中都含有大量硅酸盐,硅酸盐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其结构复杂,大多数不溶于水,化学性质稳定。

[展示]Na2SiO3溶液

[师]SiO2与NaOH反应生成的Na2SiO3就一种最简单的硅酸盐,其能够溶于水,水溶液俗称为水玻璃,是制备硅胶和木材防火剂的主要原料。

[实验4-2]取两个滤纸片,分别浸在水和水玻璃中,取出,放在酒精灯外焰上。

[学生活动]观察、填表。

放入蒸馏水 放入Na2SiO3饱和溶液

现象

结论

[师]浸泡在Na2SiO3饱和溶液的滤纸不能燃烧,所以其可以作木材的防火剂。

[师]看图4-8 应用广泛的硅酸盐产品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78-79内容,填写下表

[板书]

原料 生产设备 主要成分

水泥

玻璃

陶瓷

[师]以上我们介绍的是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现在非金属材料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具有特殊功能的材料。

介绍SiC、硅钢、硅橡胶、新型陶瓷等内容。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79,单质硅,完成下列问题。

[板书] (1)硅单质的存在形式:有__________和 ________两种。

(2)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化学性质:常温下___________。

(4)硅的用途:高纯硅是良好的_______材料,于制造集成电路、太阳能电池等。

[师]指导学生完成,并介绍相关内容

[课堂练习]

1、熔融烧碱应选用的器皿是( )

A.石英坩埚 B.普通玻璃坩埚

C.铁制坩埚 D.陶瓷坩埚

2、生产水泥、普通玻璃都要用到的主要原料是( )

A.黏土 B.石灰石

C.纯碱 D.石英

3、下列所列各物质的用途中,不正确的是

A.石英砂:制玻璃、制单晶硅 B.硅胶:干燥剂、吸附剂、催化剂载体

C.碳化硅:砂纸、砂轮 D.硅酸:粘合剂、耐火材料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硅酸盐和单质硅的相关知识。需要重点掌握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水泥、玻璃、陶瓷的原料,生产过程和主要成分,以及硅做半导体的特性的用途。

篇6:高中化学共价键教案

知识与技能:

1. 复习共价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2.知道共价键的主要类型为σ键和π键。

3. 说出σ键和π键的明显差别和一般规律。

过程与方法:

类比、归纳、判断、推理的方法,注意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熟悉掌握各知识点的共性和差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能从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角度解释分子的某些性质,并预测物质的有关性质,体验科学的魅力,进一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σ键和π键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σ键和π键的特征。

教学过程:

[引入] 在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原子结构和性质,知道了大多数原子是会构成分子。那么原子是如何构成分子的呢?通过必修二的学习我们知道原子之间可以通过离子键形成离子化合物,通过共价键形成分子。这节课我们先来讨论共价键。

[板书] 第一节 共价键

[复习] 请大家回忆如何用电子式表示H2,HCl,C12的形成过程?

[学生活动] 请学生写在黑板上。

[师生讨论] 讨论H2,HCl,C12 的共同点。

]板书]一. 共价键的本质: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

[师生互动]“按共价键的共用电子对理论,不可能有H3,H2Cl和Cl3分子,这表明共价键具有饱和性. ”此句话的含义。

[总结]共价键的饱和性:按照共价键的共用电子对理论,一个原子有几个未

成对电子,便可和几个自旋相反的未成对电子配对成键,这就是共价键的“饱和性”。H 原子、Cl原子都只有一个未成对电子,因而只能形成H2、HCl、Cl2分子,不能形成H3、H2Cl、Cl3分子。

[设问]我们在第一章学习了H原子1s原子轨道是球形,那么当两个氢原子形成氢分子时,它们的原子轨道的是如何重叠的呢?请同学们不看课本,用橡皮泥做出两个S轨道,从数学的角度试试他们有几种重叠方式呢?

[师生互动]请学生讲讲他们的想法。

[阅读教材]图2-1

[师生讨论] 两个S轨道为什么是部分重叠,而不是相切或完全重叠?

[总结] “相切”未成对电子不能配对成键;由于存在着原子核之间的斥力,电子之间的斥力,不能“完全重叠”。

[演示动画] H2的形成过程。

[讲解] H2共价键电子云特征。

[板书]二. 共价键的类型

[板书] 1. σ键 :以形成化学键的两原子核的连线为轴作旋转操作,共价键电子云的图形不变,这种特征称为轴对称.如H-H键. “

[设问]H2分子里的σ键是由两个s电子重叠形成的, 沿原子核连线为轴旋转共价键电子云的图形不变,可称为 “s—sσ键,s电子和p电子,p电子和p电子重叠是否也能形成σ键呢?

[板书]类型:s—sσ,s — p σ,p — p σ

[学生动手] 试图做出s — p σ键、p — p σ键。(不看课本)

突出“成键方式”

[师生讨论] 哪种成键方式形成的共价键电子云图形是轴对称?

[放映动画] 总结σ键特征。

形成σ键的原子轨道重叠程度较大,故σ键有较强的稳定性.

共价单键为σ键。

[板书]特点“头碰头”轴对称。

[科学探究] O2的共价键类型

[师生互动] 讨论O2的O原子的未成对电子的配对方式。

篇7:高中化学共价键教案

教 材 分 析

重点: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难点: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板书

设计

示意

框图 δ键:(以“头碰头”重叠形式)

特征:以形成化学键的两原子核的连线为轴作旋转操作,共价键的图形不变,轴对称图形。

种类:S-Sδ键 S-Pδ键 P-Pδ键

π键

特征:镜像对称

δ键和π键比较

重叠方式

δ键:头碰头

π键:肩并肩

②δ键比π键的强度较大

③成键电子:δ键 S-S S-P P-P

π键 P-P

δ键成单键

π键成双键、叁键

4.共价键的特征

饱和性、方向性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怎么教及学法指导,含课练、作业) 个人备课 [复习引入]

HCl的形成过程

[设问]

前面学习了电子云和轨道理论,对于HCl中H、Cl原子形成共价键时,电子云如何重叠?

例:H2的形成

[讲解、小结]

[板书]

1.δ键:(以“头碰头”重叠形式)

特征:以形成化学键的两原子核的连线为轴作旋转操作,共价键的图形不变,轴对称图形。

种类:S-Sδ键 S-Pδ键 P-Pδ键

[过渡]

P电子和P电子除能形成δ键外,还能形成π键

[板书]2.π键

[讲解]

a.特征:每个π键的电子云有两块组成,分别位于有两原子核构成平面的两侧,如果以它们之间包含原子核的平面镜面,它们互为镜像,这种特征称为镜像对称。

δ键和π键比较

重叠方式

δ键:头碰头

π键:肩并肩

②δ键比π键的强度较大

成键电子:δ键 S-S S-P P-P

π键 P-P

δ键成单键

π键成双键、叁键

4.共价键的特征

饱和性、方向性

[科学探究] 讲解

[小结]

生归纳本节重点,老师小结

教 学 后 记 科目 化 学 年级 高二 班级 时间 课题 共价键(第二课时 ) (知识、能力、品德)

教 学 目 标 1.认识键能、键长、键角等键参数的概念

2.能用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3.知道等电子原理,结合实例说明“等电子原理的应用”

(重点、难点)

教 材 分 析

重点:键参数的概念,等电子原理

难点:键参数的概念,等电子原理

板书

设计

示意

框图 二、键参数

1.键能

①概念: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mol化学键所释放出的最低能量。

②单位:kJ/mol

③键能越大,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越大,化学键越稳定。

篇8:高中化学共价键教案

一、教学设计

在化学2中学习了化学键的初步知识,知道了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本节将在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等概念基础上继续学习共价键的知识,包括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以及键能、键长、键角等知识。教学时要注意运用图片引导学生形象思维,理解σ键和π键的特征;充分利用数据和具体例子帮助学生理解键能、键长、键角等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的关系。

教学重点:

1.σ键和π键的特征和性质;

2.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教学难点:

1.σ键和π键的特征;

2.键角。

具体教学建议:

1.可以通过制作原子轨道模型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σ键和π键的特征。

2.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表2-1和表2-2,从定量的角度理解键能、键长与分子性质的关系。

3.键角是本节的一个难点,可以介绍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分子的键角,如CO2、H2O、CH4NH3等,并引出共价键具有方向性。介绍键角时不要求对具体角度做解释,留待下一节继续学习。

4.关于等电子原理,只需以教科书上的CO和N2为例,简单介绍等电子原理的概念即可。还可例举CH4和NH4+,但不要做太多的扩展。

教学方案参考

共价键

【学与问】

1、共价键是 通过 形成的 。

其实质是 。

2、核外电子的能级分为 ,S,p能级的轮廓图分别是: , . S,p原子轨道分别有 , .

3、电子式是 。用电子式表示H2、HCl、Cl2的形成过程 ,

。在H2、HCl、Cl2中,均存在共价键,即有电子云的重叠,分别是哪个能级电子云的重叠: ,

。重叠方向可概括为: .以头碰头形成的共价键称为 ,说明共价键具有 性;为什么不能形成H3、H2Cl、Cl3分子:因为

说明共价键具有 性.

4、σ键的成键电子:H2中成键电子是 ,称为 ;HCl中成键电子是 ;称为 ;Cl2中成键电子是 ,称为 .

5、σ键的特征: .

6、写出N2、 CO2、H2O和CH4的结构式: , , . .

成键电子分别为N2 ,CO2 ,H2O ,CH4 电子云

将如何重叠?

7、π键的成键电子:,电子云的重叠方式为 ,π键的特点是

8、以上由原子轨道相互重叠形成的 总称,是分子结构的价键理论中.σ键和π键成键的一般规律是:共价单键是 ;共价双键中 ;共价三键

【科学探究】

已知氮分子的共价键是三键,你能模仿图2-1、2-2、2-3,通过画图来描述么?(提示:氮原子各自用三个p轨道分别跟另一个氮原子一个形成一个σ键和两个π键)

钠和氯通过得失电子同样是形成电子对,为什么这对电子不被钠原子和氯原子共用形成共价键而形成离子键呢?你能从原子的电负性差别来理解吗?讨论后填写下表:

原子 Na Cl H Cl C O 电负性 电负性之差(绝对值) 结论:当原子的电负性相差很大,化学反应形成的电子对不会被共用,形成的将是

而 键是电负性相差不大的原子之间形成的化学键。 3.乙烷、乙烯、乙炔分子中的共价键分别有几个σ键和几个π键组成?

方案Ⅰ制作模型学习σ键和π键

创设问题情景:复习以NaCl为代表的离子键的形成过程;(2复习共价键的概念。

提出问题: 1两个H在形成H2时,电子云如何重叠?(2)在HCl、Cl2中,电子云如何重叠?

制作模型: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利用泡沫塑料、彩泥、牙签等材料制作s轨道和p轨道的模型。根据制作的模型,以H2、HCl、Cl2为例,研究它们在形成分子时原子轨道的重叠方式,即σ键和π键的成键过程,体会σ键可以旋转而π键不能旋转。

归纳总结:σ键是两原子在成键时,电子云采取“头碰头”的方式重叠形成的共价键,这种重叠方式符合能量最低,最稳定;σ键是轴对称的,可以围绕成键的两原子核的连线旋转。π键是电子云采取“肩并肩”的方式重叠,π键的电子云由两块组成,分别位于由两原子核构成平面的两侧,互为镜像,不可以围绕成键的两原子核的连线旋转。在分子结构中,共价单键是σ键;而双键中一个是σ键,另一个是π键;共价三键是由一个σ键和两个π键组成的。

篇9:高中化学电解质教案

高中化学电解质教案

一. 教学内容:第二章 第二节 电解质

二. 教学目的1、了解电离、电解质、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知道酸、碱、盐发生电离

3、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三. 教学重点、难点1、电解质的概念

2、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四. 知识分析

(一)电解质的电离

实验探究:测试物质的导电

现象 结论 解释

NaCl晶体 灯泡不亮 不导电 晶体中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NaCl(熔融) 灯泡亮 导电 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NaCl溶液 灯泡亮 导电 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物质导电的情况:a、金属导电:含有 自由移动的电子

b、化合物(熔融或水溶液):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1、电离:

(1)定义:一些物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而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2)条件:溶于水或熔化

2、电离方程式:用符号来表示电离过程的式子,叫电离方程式。

练习:写出电离方程式

H2SO4=2H++SO42- Ba(OH)2=Ba2++2OH-

Fe2(SO4)3=2Fe3++ 3SO42- (NH4)2CO3=2NH4++CO32-

3、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

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4、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比较

电解质 非电解质

含义 溶于水或熔化时能导电的化合物 溶于水或熔化时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能否电离 能 不能

溶液中的存在形式 阴、阳离子 分子

物质类别 酸、碱、盐等 非金属氧化物、氢化物等

举例 硫酸、氢氧化钠、硫酸铜 二氧化碳、甲烷

(2)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含义 在水溶液里完全电离 在水溶液里部分电离

电离条件 在水溶液中

电离程度 全部 部分

溶质粒子种类 阴阳离子 分子和离子

化合物种类 强酸 强碱和大部分盐 弱酸 弱碱和水

实例 H2SO4 Ba(OH)2 NaCl CH3COOH NH3H2O

扩展: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a、写出CH3COOH、H2CO3的电离方程式(多元弱酸分步电离):

CH3COOHCH3COO-+H+

H2CO3HCO3-+H+ HCO3- H++CO32-

b、写出NH3H2O、Fe(OH)3的电离方程式:

NH3H2ONH4++OH- Fe(OH)3Fe3++3OH-

练一练:(1)下列物质中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弱电解质的是( ),非电解质的是( )

A、KI B、乙醇 C、氨水 D、蔗糖 E、HClO F、硫酸氢钠 G、NH3H2O H、液氯 I、CO2 J、硝酸 K、Na2O

(2)下列电离方程式错误的是( )

A、Al2(SO4)3=2Al3++3SO42- B、NH3H2O =NH4++OH-

C、NaHCO3=Na++HCO32- D、H2SO4=2H++SO42-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NaCl在电流的作用下电离出Na+、Cl—

B、溶于水后电离出H+的化合物是酸

C、HCl溶于水能导电,但液态HCl不导电

D、导电性强的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性弱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

(4)把0.05mol的NaOH固体分别加入下列100ml溶液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不大的是( )

A、自来水 B、0.5mol/L盐酸 C、0.5mol/L醋酸 D、0.5mol/LNH4Cl溶液

答案:(1)AFJK;GE;BDI (2)C (3)C (4)BD

小结:1、电解质必须是本身电离出离子

2、常见的强电解质:

强酸:HCl HNO3 H2SO4

强碱:NaOH KOH Ca(OH)2 Ba(OH)2

盐:NaCl K2SO4 KClO3 FeCl3

金属氧化物:CaO Na2O

常见的弱电解质:

弱酸:CH3COOH H2CO3 HClO

弱碱:NH3H2O H2O

(二)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1、离子反应:

(1)定义: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2)实质:反应物某些离子浓度的减小。

(3)发生条件:①生成难溶的物质;②生成难电离的物质;③生成挥发性物质。

2、离子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

(2)书写:

步骤:

a、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即易溶性强电解质)改写为离子形式,难溶物、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等用化学式表示;

c、删去等号两边未参加反应的离子;

d、检查离子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及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例如:氯化钡溶液与硫酸反应:

BaCl2+H2SO4=BaSO4↓+2HCl

Ba2++2Cl-+2H++SO42-= BaSO4↓+2Cl-+2H+

Ba2++SO42-= BaSO4↓

(3)含义:表示一类化学反应。

练一练: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铁与稀硫酸

②碳酸钙与盐酸

③钠与水

④澄清石灰水与硝酸

⑤小苏打溶液与苛性钠溶液

⑥硫酸氢钠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

⑦氢氧化铜与硫酸

⑧CO2通入澄清石灰水

答案:①Fe+2H+=Fe2++H2↑

②CaCO3+2H+=Ca2++CO2↑+H2O

③2Na+2H2O=2Na++2OH-+H2↑

④H++OH-=H2O

⑤HCO3-+OH-=CO32-+H2O

⑥H++OH-= H2O

⑦Cu(OH)2+2H+=Cu2++2H2O

⑧Ca2++CO2+2OH-= CaCO3↓+H2O

(4)书写原则:

a、合事实

b、须二“恒”

c、“号”符实

d、“拆”合理

(5)检查

a、符合物质反应的客观事实

b、必须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必须遵循电荷守恒原理

d、必须遵循定组成规律

(三)物质的检验1、不用外加试剂

方法:观察法、加热法、借用试剂法、相互作用法

练一练:不用外加试剂鉴别四种溶液:NaOH、KCl、CuSO4、MgCl2

答案:先观察溶液呈蓝色的为CuSO4溶液,再用其与剩余无色溶液混合,产生蓝色沉淀的为NaOH溶液,再用NaOH溶液与剩余溶液混合,产生白色沉淀的.是MgCl2溶液,剩余的是KCl溶液。

2、限用一种试剂

练一练:限用一种试剂鉴别三种无色溶液:KCl、Na2CO3、Ba(NO3)2

答案:硫酸

3、任选试剂

练一练:

(1)鉴别稀硫酸、澄清石灰水、NaOH溶液

答案:碳酸钠溶液

(2)某溶液中含有SO42-、CO32-、OH-、Cl-,请分别检验

①先检验OH-,加入酚酞试剂。

②后检验CO32-,加入HNO3试剂,离子方程式2H++CO32-=CO2↑+H2O

③再检验SO42-,加入Ba(NO3)2 试剂,离子方程式Ba2++SO42-=BaSO4↓

④最后检验Cl-,加入AgNO3试剂,离子方程式Ag++Cl-=AgCl↓

(四)离子共存问题凡离子间能发生离子反应的,均不能大量共存。

练一练:

1、下列各组中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 K+、Ag+、NO3—、Cl— B. Ba2+、Na+、CO32-、OH-

C. Mg2+、Ba2+、OH-、NO3- D. H+、K+、CO32-、SO42-

E. Al3+、Fe3+、SO42-、Cl- F. K+、H+、NH4+、OH-

2、在某无色透明的pH=0的溶液中能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NH4+、NO3-、Al3+、Cl- B.Na+、S2-、K+、NO3-

C. MnO4-、K+、SO42-、Na+ D.K+、SO42-、HCO3-、Na+

3、在pH=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是 ( )

A. Na+ K+ Cl- B. Mg2+ Cl-

C. K+ Na+ SO32- D. K+ Na+ ClO-

4、某强碱性溶液中,在该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K+、Na+、 、 B. Na+、 、Cl-、ClO-

C. H+、Mg2+、 、 D. Ag+、K+、 、Na+

5、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

A. 酸性溶液Na+、K+、 、NO3- B. 酸性溶液Fe3+、 、S2-、

C. 碱性溶液Na+、K+、Ag+、 D. 碱性溶液Ba2+、Na+、 、Cl-

6、在pH=1的无色透明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Al3+、Ag+、 、Cl- B. Mg2+、 、 、Cl-

C. Ba2+、K+、Cu2+、Cl- D. Zn2+、Na+、 、

7、在溶液中能共存,加OH-有沉淀析出,加H+能放出气体的是( )

A. Na+、Cu2+、Cl-、 B. Ba2+、K+、OH-、

C. H+、Al3+、 、 D. Na+、Ca2+、Cl-、

8、在pH=1的无色透明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Al3+、Ag+、 、Cl- B. Mg2+、 、 、Cl-

C. Ba2+、K+、S2-、Cl- D. Zn2+、Na+、 、

9、下列各组离子中,能在pH=1的溶液里大量共存,并且溶液呈无色透明的是 ( )

A. 、K+、Na+、 B. Na+、K+、SO32-、Cl-

C. Mg2+、 、Cl-、 D. Ba2+、K+、S2-、

10、某强碱性透明溶液里所含的离子可能是( )

A. Na+、Cl-、Al3+、Ca2+ B. K+、S2-、 、

C. Al3+、Mg2+、Cl-、 D. Fe2+、Na+、K+、Cl-

11、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

(1)K+、NH4+、HCO3-、OH- (2)SO32-、SO42-、Cl-、OH-

(3)Fe3+、Cu2+、SO42-、Cl- (4)H+、K+、Al3+、HSO3-

(5)Ca2+、Na+、SO42-、CO32-

12、某饱和溶液中含有三种阳离子:Ag+、Ba2+、Al3+,同时测知此溶液中pH=3,则该溶液中所含有的阴离子可以是下列中的( )

A. CO32- B. SO42- C. NO3- D. S2-

13、下列各组离子,可以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 Ag+、Ca2+、Br-、SO42- B. H+、SO32-、SO42-、Ba2+

C. Na+、Cl-、SO42-、SO32- D. H+、Na+、Cu2+、S2-

14、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Na+ 、OH- 、Cu2+ 、Cl- B. HCO3- 、Na+ 、OH- 、K+

C. K+ 、CO32-、Br- 、SO42- D. H+ 、Cl- 、Na+ 、SO32-

15、向0.1 molL-1 NaOH溶液中通入过量CO2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是 ( )

A. Na+、 B. Na+、

C. 、 D. Na+、OH-

答案:

1、E 2、A 3、B 4、B 5、A

6、A 7、D 8、AC 9、C 10、C

11、2、3 12、C 13、C 14、C 15、B

小结:

(一)正确判断离子间能否大量共存的关键是看离子间能否发生反应.如:能生成沉淀.生成气体、生成弱电解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氢离子与弱酸的酸根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CO32-、HCO3-、CH3COO-、HS-、S2-、F-、SO32-、HSO3-、PO43-、HPO42-、H2PO4-等都不能与H+大量共存。

2、氢氧根离子与弱碱的金属阳离子及弱酸的酸式酸根不能大量共存,如:NH4+、Fe3+、Fe2+、Cu2+、Al3+、Zn2+、HCO3-、HS-、H2PO4-、HPO42-、HSO3-、等与OH-不能大量共存。

3、能生成难溶(微溶)物质的两种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Ca2+与CO32-,Ba2+与

SO42-、Cu2+与S2-,Pb2+与SO42-、Ca2+与SO42-等不能大量共存。

(二)审题时应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

1、酸性溶液(H+)、碱性溶液(OH-)能在加入铝粉后放出可燃气体的溶液等。

2、有色离子:MnO4-,Fe3+,Fe2+,Cu2+等。

3、MnO4-,ClO-等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4、注意题目要求“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

篇10: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4、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初步知道量子数的涵义

5、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6、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7、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

8、知道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的涵义

9、初步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及吸收或发射光谱,了解其简单应用

方法和过程:复习和沿伸、类比和归纳、能层类比楼层,能级类比楼梯。

情感和价值观:充分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

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泡利原理、洪特规则

三、教学难点

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能量最低原理、基态、激发态、光谱

四、教学准备

学案准备、课件准备

五、学习方法:学案预习法、阅读法、归纳法、讨论法

六、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归纳、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内容——原子结构理论的演变

主要学习形式:1、课前由学生上网查找关于原子结构理论演变的相关资料并发送给老师。

2、上课主要采用教师讲授法,辅以课件完成学习任务。

主要教学内容:

一、原子结构理论衍变

宇宙大爆炸——2小时后,诞生物质中最多为氢(88。6%),少量为氦(1/8),极少量为锂——融核形成其他元素。至今,宇宙年龄为140亿年,氢仍是最丰富元素。地球年龄为46亿年,地球上元素大多为金属材料,少数为非金属,仅22种。

1932年勒梅特提出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

18普鲁特预言:氢是元素之母(思辨性推测),后来得到理论上的解释。

道尔顿原子模型:一切物质都是由最小的不能再分的粒子——原子构成。原子模型: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汤姆生原子模型:电子是种带负电、有一定质量的微粒,普遍存在于各种原子之中。

汤姆生原子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镶嵌其中。

卢瑟福原子模型:卢瑟福和他的助手做了著名α粒子散射实验。根据实验,卢瑟福在19提出原子有核模型。

卢瑟福原子模型(又称行星原子模型):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绕核做高速运动。

玻尔原子模型:玻尔借助诞生不久的量子理论改进了卢瑟福的模型。

玻尔原子模型(又称分层模型):当原子只有一个电子时,电子沿特定球形轨道运转;当原子有多个电子时,它们将分布在多个球壳中绕核运动。

不同的电子运转轨道是具有一定级差的稳定轨道。

电子云模型:现代科学家们在实验中发现,电子在原子核周围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多,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少。电子在核外空间的概率分布图就像“云雾”笼罩在原子核周围。因而提出了“电子云模型”。

电子云密度大的地方,表明电子在核外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机会多,反之,出现的机会少。

如:氢原子的电子云

第二课时:主内容——能层与能级、轨道

课前预习:

1、对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按能量的差异将其分成不同的 ;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对于同一能层里能量不同的电子,将其分成不同的 ;能级类型的种类数与能层数相对应;同一能层里,能级的能量按 的顺序升高,即E(s)

2、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n越小的电子层能量 。同一电子层中,各能级的能量按s、p、d、f、……的次序

学习过程

〖复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①2n2 ②最外8(2) ③次外层18,倒数第三层32 [就低不就高]

能 层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符 号 K L M N O P Q……

最多电子数 2 8 18 32 50……

〖思考〗这些规律是如何归纳出来的呢? ——不完全归纳法

二、能层与能级

概念学习

能层(电子层):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我们把不同的区域简化成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电子层。

能级(电子亚层):在多电子原子里,在同一能层里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因此它们在同一能层运动的区域也不同,同一能层里电子运动的不同区域又叫不的能级。

[比喻]: 楼 层——————能 级

能层(电子层) 楼梯

楼层越高,楼梯数越大,对应能量越高

轨 道:量子力学把电子在原子核外的一个空间运动状态称为一个原子轨道。S—1,p—3, d—5,f—7。

归纳总结:(由学生完成)

能级的符号和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

能 层 K L M N O ……

能 级 1s 2s 2p 3s 3p 3d 4s 4p 4d 4f ……

轨 道 数 1 1 + 3 1 +3 +5 1 +3 +5 +7 ……

最多电子数 2 2 6 2 6 10 2 6 10 14 ……

各能层电子数 2 8 18 32 50 ……

(1)每个能层中,能级符号的顺序是ns、np、nd、nf……

(2)任一能层,能级数=能层序数

(3)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总结:本次学习中,各能层电子数的获得与上学年有什么不同?(学生完成)

[质疑]:在多电子原子中,电子运动怎样才能不紊乱?

↓↓

三、构造原理(核外电子排布的构造原理)

[质疑]:在多电子原子里,核外电子排布遵循什么规律?与能层能级有什么关系/

[思考]:1、K-19的核外电子排布为什么是2、8、8、1,为什么不是2、8、9呢?

2、多电子原子里,核外电子排布一定遵循能层由低到高,能级由低到高的原则吗?

学生阅读:P5-6页。

[学生总结]:经过研究,多电子原子里的核外电子排布,增加的电子大多是按图1-2所示的能级顺序填充,填满一个能级再填一个新的能级,这种规律称为构造原理。

[课堂习得练习1]:

构造原理的记忆口诀

电子所排的能级顺序: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7s

[课堂习得练习]:

n + 0.7l

电子层数

主量子数 角量子数(s —0, p—1, d—2, f—3)

例举:3d与4s ,究竟应该先填充在3d还是4s呢?我们可以通过上边的n + 0.7l来进行计算比较确定。3d对应的值是3 + 0.7×2=4.4,4s对应的值是4 + 0.7×0=4。所以应该先填充4s,然后才填充3d。

可以以此类推。

[学生练习}

1——18号无交错,只写18号。Ar-18

19——36号有交错,把学生分成两组来写:A组写原子序数为单的元素原子,B组写原子序数为双的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篇11: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结构

(2)知道物质可分的哲学思想,了解科学家认识原子结构的不同阶段及重要贡献。

过程与方法:

(1)学会从史料、图片、表格中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取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2)通过学生表达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科学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索的艰辛过程,学习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培养学生探索创新意识。

(2)通过学生的交流与讨论,获取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化学的信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原子结构由抽象化变成形象化;原子的构成及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难点:原子结构由抽象化变成形象化。

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情景教学、PowerPoint多媒体展示、讲解结合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图片(讲述)

【提问】对于体积这么小的原子,它还可以再分吗?

【提问】发挥想像,同学们想象中的原子是什么样的?

【引入】原子的结构是不是和同学们想象的一样呢?今天,我们一起进入原子的世界,认识原子的构成。

观看

思考

回答

讨论交流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发挥想象,大胆表达,更好地了解学生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原子结构的发现史

【讲述】原子结构的发现是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我们穿越时空,追逐科学家的脚步,看他们是怎么一步步发现原子的结构。

【多媒体】原子结构发现史

道尔顿认为原子不可再分

汤姆生发现电子,证明原子可分。提出枣糕模型。原子的内部结构是否如汤姆生所想象的那样。

重点分析讲解

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α粒带正电,质量比电子的质量大的多),介绍实验现象,重点引导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和得出实验结论。提出原子有核模型。

【试一试】假设你是卢瑟福,根据实验结论和原子有核模型,画出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请一位学生上黑板展示它的作品,并让他描述作品。教师再适当分析提问,防止学生有错误的认识:如认为原子有一层壳。)

【总结】通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证明和先进科学仪器的出现,我们才能看到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观看

倾听

思考

回答

思考

分析

讨论

交流

自由想像

学生画图

通过原子结构的发现史,让学生体会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真理是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过程,学习科学家不断地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的思想方法。

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自己尝试去分析解释现象,调动学生思维,积极参与到发现原子结构的探究中,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画图,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

三、原子的构成

【多媒体】原子构成示意图: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根据实际需要,可适当引导:原子是实心的?原子由什么构成?原子中含有哪几种粒子?原子核位于原子哪个部位?原子核有哪几种粒子构成分别显什么电性?图中数据表示什么,得出什么规律?)

【分析】1、由图中数据,引出原子核比原子小得多,进行比喻,并图片直观地理解。2、整理所有图中学生给出的信息,通过板书,让学生总结原子的构成。(提问:原子核的电性由哪个粒子决定?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等于?引出核电荷数的概念)

【过渡】原子的构成又有哪些特点?

篇12:如何写高中化学的教案

如何写高中化学的教案

最近在家没什么事情,就想着写写教案,好提前有一个准备,我希望我的每一节课都是精心准备的,而不是糊弄学生的。

可是还没开始,问题就先出现了。

在写教案之前,我先看了一遍的书,整理了一下书中的知识内容。我看的是现在人教版的必修一中的第一章。(说实话,仅仅是看现在的教科书,上面的东西实在是少。虽然说现在的教育提倡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各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应试教育中的硬把知识塞给学生,但我还是觉得教材上的内容有点少,达不到我们的目的。)所以我又参考了几本资料,整理了一章的知识内容。

有了这些,剩下的就是设计了,如何设计一节生动的课堂,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这也是我认为最难的一部分,而问题也在这里出现了:

首先,我发现我整理出来的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有点多,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完成,所以我在想是不是只要把关键的一些东西教给学生就可以了,至于其他相关联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或是在以后的习题课上再讲。那么在这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内容才是关键的东西呢?什么样的内容是可以起到让学生举一反三的目的?如何来筛选这些知识内容?

其次,这些知识特别散,很难穿到一起,这样讲给学生的话,如何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呢?我上学的时候就是特别讨厌教师死板的一个点一个点的罗列知识,然后让学生记下来,背下来,所以我希望我的课堂是可以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参与到其中,让他们能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就像是参加一个自己喜欢的活动一样。所以主要的内容筛选出来,但是如何能把这些内容以新颖的方式教授给学生,这是我正在思考的问题?

嗯,今天就先说这些吧,希望大家来讨论哦,期待您的指正!

篇13:高中化学优秀教案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现代教学论认为:一个理想的教学过程应该是问题循环的过程。心理学则告诉我们,青少年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强烈要求,即渴望有尝试和显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多层面、多维度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探究,当学生产生思维障碍时,应为学生提供支撑性问题,使学生克服思维障碍,保持思维的连续性,是一种优良的教学方法,是可以让学生动起来的方法。

本教学设计紧紧围绕“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向社会”,紧密联系生活,创设出多层面、多维度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探究,让他们切实体会到化学的'乐趣、奥妙与价值。

(二)教学背景分析

1。  学习内容分析

(1) 课标要求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化学Ⅰ中规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主要有以下内容:

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2)本节内容组成及模块教学要求

了解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性质以及氢氧化铝的实验室制备,认识铝的重要化合物在化学性质上与其他常见金属化合物的不同,能书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离子反应方程式。

(3)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铝的重要化合物》是第三章第二节第二个框题,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学习该知识,不仅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离子反应等基本概念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也可以为必修2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因此,本部分内容实质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高中阶段的重点内容之一。

2。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已有基础:

初中已学内容“铝合金应用、铝与氧气、盐酸的反应”,高中必修1铝单质内容是本节课的知识基础; “物质的分类”和“离子反应” 给学生提供了学习本节内容的理论平台,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生认知关键点

学生已经学习过钠、镁、铁等金属元素,对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因而对一般物质性质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困难;但是氧化铝和氢氧化铝具有两性,这是它们的独特性,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因而两性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点。

(3)学生认知障碍点

在教学中为了突出关键点,对两性的教学采用了实验探究的方法,探究实验最关键的就在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最后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学生的已有认识中还没有两性的相关认识,这些决定了在探究实验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是本节课的主要障碍点。

(4)学生认知发展点

学生在学习之后,可以对“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更全面的感性认识,对金属元素的活动性顺序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对非金属元素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对元素的性质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而,对元素性质规律的理性认识飞跃是学生认知的发展点。

3。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4。 技术准备

实验药品:氧化铝、浓盐酸、稀盐酸、10%盐酸、浓氢氧化钠溶液,6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氨水(NH3·H2O)、蒸馏水、Al2(SO4)3溶液、氢氧化铝(提前制备)

实验仪器:试管12支、烧杯2个(1个装胶头滴管数支、1个装废液)。

学生分组:5人/组,共十组;小组长一人,负责本组的纪律,协调组员的具体分工

搜集铝的化合物的相关资料并结合教学设计制作成多媒体课件(PPT)。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 知识与技能

(1)以氧化铝和氢氧化铝为代表掌握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和化学性质;

(2)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氧化铝、氢氧化铝的性质及制备氢氧化铝的较优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用类比的方法认识事物和全面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深化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

本节课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Al(OH)3的制备

难点: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概念的形成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过程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生学习评价设计:

教师自身教学评价:

(六)教学反思

本课时教学设计体现了“实验探究”的新课程理念,采用问题教学法,实现了“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教学目标,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有以下三个特点:

(1)整节课我重视把课堂交给学生,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重视由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归纳问题。比如关于氧化铝的性质,我是通过生活中的问题来引导他们实验探究归纳氧化铝的性质;对于氢氧化铝的性质,我是通过两个探究实验 “氢氧化铝是否有两性?” “如何制备氢氧化铝?”来开展,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想,并由学生自己做实验来验证,最后得出结论。我整节课紧紧地联系生活,从红宝石蓝宝石、酸菜鱼火锅、明矾净水、胃舒平等事例来设置问题,突出了“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教学目标,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验学习的价值。

(2)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尤其是实验探究 “如何制备氢氧化铝?”这一部分,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法,力求让每个学生知道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不这么做会怎么样。对每个活动都力求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和师生交流,由学生自己归纳出结论,把以往的机械讲解变为活的思维过程。

(3)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本教学设计以问题教学法结合实验探究法实施对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引导,使学生正确地确立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并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从而全面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

【总评析】

本案例可以说是突出体现新课改的一个典型案例,虽说内容是高中的,但同样适用初中的课程教学设计。案例的分析涵盖了指导思想、教学背景、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课程标准和新课改的核心内容,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很好的参考范例,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是需要考虑到本案例涉及的这些方面的,大家可以结合本案例及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的学习和研究本案例,为自己的教学设计积累素材。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由于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没有必要将本案例所有的内容都呈现,必须要呈现的有: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有这些基本内容足够,如果时间允许,能力够强的话,可以适当增加本案例的其他部分内容。

篇14:高中化学必修三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三教案

【教材内容分析】

在必修2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等知识。本节内容是在介绍了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等知识的基础上,再介绍金属晶体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对于晶体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也可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所学的知识的认识。教材从介绍金属键和电子气理论入手,对金属的通性作出了解释,并在金属键的基础上,简单的介绍了金属晶体的几种常见的堆积模型,让学生对金属晶体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理解金属键的概念和电子气理论

2、初步学会用电子气理论解释金属的物理性质

【教学难点】金属键和电子气理论

【教学重点】金属具有共同物理性质的解释。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大家都知道晶体有固定的几何外形、有确定的熔点,水、干冰等都属于分子晶体,靠范德华力结合在一起,金刚石、金刚砂等都是原子晶体,靠共价键相互结合,那么我们所熟悉的铁、铝等金属是不是晶体呢?它们又是靠什么作用结合在一起的呢?

【板书】

一、金属键

金属晶体中原子之间的化学作用力叫做金属键。

【讲解】金属原子的电离能低,容易失去电子而形成阳离子和自由电子,阳离子整体共同整体吸引自由电子而结合在一起。这种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较强作用就叫做金属键。金属键可看成是由许多原子共用许多电子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共价键,这种键既没有方向性也没有饱和性,金属键的特征是成键电子可以在金属中自由流动,使得金属呈现出特有的属性在金属单质的晶体中,原子之间以金属键相互结合。金属键是一种遍布整个晶体的离域化学键。

【强调】金属晶体是以金属键为基本作用力的晶体。

【板书】

二、电子气理论及其对金属通性的解释

1.电子气理论

【讲解】经典的金属键理论叫做“电子气理论”。它把金属键形象地描绘成从金属原子上“脱落”下来的大量自由电子形成可与气体相比拟的带负电的“电子气”,金属原子则“浸泡”在“电子气”的“海洋”之中。

2.金属通性的解释

【展示金属实物】展示的金属实物有金属导线(铜或铝)、铁丝、镀铜金属片等,并将铁丝随意弯曲,引导观察铜的金属光泽。叙述应用部分包括电工架设金属高压电线,家用铁锅炒菜,锻压机把钢锭压成钢板等。

【教师引导】从上述金属的应用来看,金属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呢?

【学生分组讨论】请一位同学归纳,其他同学补充。

【板书】金属共同的物理性质

容易导电、导热、有延展性、有金属光泽等。

⑴金属导电性的解释

在金属晶体中,充满着带负电的“电子气”,这些电子气的运动是没有一定方向的,但在外加电场的条件下电子气就会发生定向移动,因而形成电流,所以金属容易导电。

【设问】导热是能量传递的一种形式,它必然是物质运动的结果,那么金属晶体导热过程中电子气中的自由电子担当什么角色?

⑵金属导热性的解释

金属容易导热,是由于电子气中的自由电子在热的作用下与金属原子频繁碰撞从而把能量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从而使整块金属达到相同的温度。 ⑶金属延展性的解释

当金属受到外力作用时,晶体中的各原子层就会发生相对滑动,但不会改变原来的排列方式,弥漫在金属原子间的电子气可以起到类似轴承中滚珠之间润滑剂的作用,所以在各原子层之间发生相对滑动以后,仍可保持这种相互作用,因而即使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也不易断裂。因此,金属都有良好的延展性。

【练习】

1.金属晶体的形成是因为晶体中存在 A、金属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B、金属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C、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间的相互作用 D、金属原子与自由电子间的相互作用 2.金属能导电的原因是

A、金属晶体中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间的相互作用较弱 B、金属晶体中的自由电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可发生定向移动 C、金属晶体中的金属阳离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可发生定向移动 D、金属晶体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可失去电子

篇15:高中化学选修2教案

一、课程标准要求:

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二、教材整体分析:

本节在学生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大量元素化合物知识之后,通过探究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递变规律,使学生学习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通过整合ⅶA族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和探究金属钾的性质,使学生学习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认识元素周期表,体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的性质(即位、构、性)的关系,初步学会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指导下探究化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对化学1和初中学过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整合;同时体会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在指导生产实践中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1、以第3周期元素和ⅦA、ⅠA族元素为例,使学生掌握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并能用原子结构理论初步加以解释;

2、了解元素“位、构、性”三者间的关系,初步学会运用元素周期表;

3、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思考”,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和总结能力;

4、了解元素周期表在指导生产实践等方面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1、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2、元素“位、构、性”三者间的关系。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学会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指导下探究和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土木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学实习报告最新

《黄土高原地区》教案设计

清西陵土壤学实习报告

土壤学实习报告

济宁南部优质大米产地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毕业生土壤学实习报告

衡山土壤学实习报告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

实习工作报告

高中化学风化作用较弱教案
《高中化学风化作用较弱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中化学风化作用较弱教案(集锦15篇)】相关文章:

浅谈俗语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的运用2023-07-25

工程地质实习个人总结2022-09-26

四年级下册科学岩石的组成公开课教案2023-09-09

土壤学专业毕业实习报告2024-01-24

金属钠的性质实验教案2023-11-02

高一地理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教案与学习方法2022-09-08

初三化学教案2023-10-30

《动物妈妈的爱》活动记录与反思2023-03-23

高液限土边坡研究综述论文2022-11-17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2022-12-1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