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地区》教案设计(合集20篇)由网友“时有微凉不是风”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黄土高原地区》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黄土高原地区》教案设计
《黄土高原地区》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属区域篇中的内容,区域地理的学习是建立在祖国篇学习的基础上,由于在祖国篇中许多基本内容都已学过,为了避免教学中的重复,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兴趣,区域篇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学习与运用。黄土高原地区在新教材中首次被单独作为一节课列入课程中,而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有其必要性,同时,又可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来引导认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本节教材主要从黄土高原地区的概况、地形特征及其成因、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二、说学生
由于本校的学生底子普遍较好,思维比较敏捷,知识面比较宽,所以在教学时,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让学生多一些思考、讨论的空间。
三、设计思路
这节课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引为主轴"的思路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通过问题探究的方法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以及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破碎的重要特征,并学习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加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
1、教法设计
本节课中主要采用提问的方法为主,辅以读图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
2、学法设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多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探究问题;进行师生互动,多一些讨论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目标:
(一)认知与技能
1、在地图上认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3、知道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4、分析黄土高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理解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及相关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及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五、教学重点:
因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落实在黄土高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这点上。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六、教学设计
在导入新课时,用了《黄土高坡》的flash,在感受黄土地粗犷的音乐的同时浏览黄土高原地区的景观及风俗习惯。这样的情景导入既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当地的自然、人文状况,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在这里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又例如黄土高原成因的介绍是通过一段动画来进行的,通过看动画的方式解答问题,比老师直接的讲述来的更直观,更有趣。
篇2:1961-黄土高原地区积温演变
1961-黄土高原地区积温演变
为揭示黄土高原积温区域变化特征, 采用EOFS、小波分析和分形分维分析等方法, 研究了该区域在近45 a的年正负积温变化. 结果表明: 黄土高原正负积温变化的区域一致性程度较高;负积温存在以3~4 a为主的年际振荡, 正积温存在以2~4 a为主的年际振荡;负积温在1982年左右发生突变, 年总量呈明显减少, 3 a周期加强;正积温在1985/1986年突变后呈明显增加趋势, 2 a周期消逝, 4 a周期衰减, 3 a周期突出. 积温大振幅区集中在黄土高原腹地, 变化信息由高原中部向周边传播;负积温分维数大于正积温, 负积温变化全程复杂于正积温, 这可能与冬夏季大气环流活跃程度和冷暖空气在近地面运动受大地形影响有关.
作 者:王毅荣 WANG Yi-rong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20;兰州区域气候中心,甘肃,兰州730020 刊 名:冰川冻土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年,卷(期): 29(1) 分类号:P4 关键词:中国黄土高原 积温 演变篇3:黄土高原地区森林植被生态需水研究
黄土高原地区森林植被生态需水研究
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而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是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但黄土高原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是影响该地区植被生态建设的根本因子.因此,植被生态需水研究对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最新遥感图像资料,在GIS支持下,计算了黄土高原地区现有林地生长季的最小生态需水量和适宜生态需水量,其结果分别为262.49×108 m3和421.34×108 m3.除去降雨对林地耗水的补给外,以最小生态需水量为标准,则黄土高原地区在生长季发生水分亏缺的林地面积为7 639.09 km2,占现有林地总面积的9.1%,亏缺水量为4.77×108 m3;以适宜生态需水量为标准,则有57.7%的现有林地在生长季中发生水分亏缺,亏缺水量为58.55×108 m3.
作 者:何永涛 李文华 李贵才 闵庆文 赵海珍 作者单位: 刊 名:环境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年,卷(期): 25(3) 分类号:X171 关键词:黄土高原 生态建设 森林植被 生态需水篇4: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减水减沙效益计算方法探讨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减水减沙效益计算方法探讨
水土流失是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生产和生活环境不断遭受破坏的重要原因,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但危害着该区的生态环境,而且大量入黄泥沙进入下游,导致河床不断抬高,给下游防洪及农业生产造成危害.近年来,众多水土保持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研究与实践,提出许多水土保持模式.探讨了评价水土保持模式减水减沙效益计算的水文法、SCS模型法以及水保法,并对3种方法就同一实例进行计算和对比分析,给出合理性建议.
作 者:周振民 王铁虎 ZHOU Zhen-min WANG Tie-hu 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郑州,450008 刊 名: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A RURAL WATER AND HYDROPOWER 年,卷(期): “”(6) 分类号:S157 关键词: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 减水减沙效益 SCS模型篇5:黄土高原地区潜在腾发量模拟及时空变化
黄土高原地区潜在腾发量模拟及时空变化
摘要:运用世界粮农组织推荐的Penman-Monteith方程和1980~黄土高原不同经纬度18个气象站气象要素观测数据,研究了黄土高原地区不同气象站点参照腾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0~20黄土高原参照腾发量年平均值为874.74~1129.79mm,并随着纬度从北到南和经度从东到西有逐渐增加的趋势;20多年间绝大部分研究点的ET0呈逐年增加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4.04~48.25mm/10a,无论包头、横山、绥德、延安、洛川、固原、环县和临汾等地降雨量逐年减少,还是东胜、榆林、民和、靖远、海原和长治等地降雨量逐年增加,可见黄土高原的'干旱化正在加剧.黄土高原各气象站点的参照腾发量年内最大值均出现在6、7月;5~8月的ET0占全年的比重为52.9%~59.2%,比重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少.作 者:刘广全 匡尚富 土小宁 焦醒 Liu Guangquan Kuang Shangfu Tu Xiaoning Jiao Xing 作者单位:刘广全,Liu Guangquan(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北京,100048;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48;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712100)匡尚富,Kuang Shangfu(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北京,100048;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48)
土小宁,Tu Xiaoning(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北京,100038)
焦醒,Jiao Xing(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48)
期 刊: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 Journal:THE GLOBAL SEABUCKTHOR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年,卷(期):, 08(2) 分类号:X143 关键词:黄土高原 Penman-Monteith模型 潜在腾发量 模拟篇6:黄土高原地区水晶梨高接换头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黄土高原地区水晶梨高接换头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水晶梨自引入子长县栽培,多年来均表现出品质优、耐储藏的`优势.为尽快推广栽培,笔者采用高接换头技术及其配套管理技术,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适合黄土高原地区推广,现作一总结,供同类地区参考.
作 者:张振琴 白东安 李宁 作者单位:张振琴,白东安(子长县果树开发总公司,陕西子长,717300)李宁(西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
刊 名:安徽农学通报 英文刊名: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年,卷(期): 15(14) 分类号:S611.2 关键词:水晶梨 高接换头 精细修剪 优质管理篇7: 《岁月在黄土地上流过》的教案设计
《岁月在黄土地上流过》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反复诵读课文,理解全文的大意。
2.感受文中语句的形象美和意境美。
3.积累语言素材。
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语言的形象美和意境美。
2.难点:理解某些句子的含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朗读一遍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初步熟悉内容。
2.了解下列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静谧(mi4):安静。
崎岖(qi2qu1):形容山路不平。
深邃(sui4):深,指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
繁衍(yan3):逐渐增多或增广。
袒露(tan3):裸露。
憧憬(chong1)jing3):向往。
萦绕(ying2):围绕,萦回。
羁绊(ji1):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宣泄(xie4):舒散;吐露(心中的积郁)。这里指倾泄出来。
缔造(di4):创立;建立(多指伟大的'事业)。
玷污(dian4):弄脏(多用于比喻)。
不屈不挠(nao2):指在困难或恶势力前不屈服,不低头。
忠贞不渝(yu2):忠诚坚定,永不改变。
永葆青春(bao3):永远保持住青春。
3.读准下列字音。
栖落(q1)濡湿(ru2)排闼(ta4)震慑(she4)徘徊(huai2)苍穹(qiong2)啜饮(chuo4)荆榛(zhen1)汗涔涔(cen2)迷惘(wang3)惊愕(e4)黢色(qu1)悄无声息(qiao3。)白炽(chi4)蛰音(zhe2)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岁月,在黄土地上流过”,这是个非常抒情的题目。作者借黄土地上一年四季的更迭,表现了岁月的流逝,而流逝的岁月在作者的心中又引起了万千感慨。作者感慨什么呢?他借黄土地上一年四季景色的描写,要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来理解课文。
三、理解课文
1.请学生朗读第一节。提问:这一节写什么?抒发什么感情?
讨论并归纳:写黄土地上春夜的景色:沉静(静谧)而潜伏着活力。
抒发作者希望“春天里诞生的一切”美好事物,都将铺满(拥抱)整个黄土地的愿望。
2。请学生朗读第二节。提问:这一节写什么?抒发什么情感?
讨论并归纳:写黄土地上夏日的劳作:浩荡而又不屈(顽强)。抒发作者对我们民族顽强进取精神的颂扬之情。
3。请学生朗读第三节。提问:这一节写什么?抒发什么情感?
讨论并归纳:写黄土地上秋日的丰收:欢乐又沉思。表达作者丰收不忘来年春,总结经验,更上一层楼的冷静和谦逊(深思)。
4。请学生朗读第四节。提问:这一节写什么?抒发什么情感?
讨论并归纳:写黄土地上冬日的景色:圣洁而又忠贞。抒发作者对新春的期待和热望。
5。由以上的分段阅读理解后,请大家说说全文的大意。
讨论并归纳:全文通过四季不同景色的描绘,讴歌了黄土地上历史的变化,讴歌了中华民族勇于进取和创新的精神。
6。请同学们说说本文哪些语句富有形象美和意境美。
讨论并归纳:这样的句子在文中很多,我们要边读边想象,体味句子的形象和意境,得到美的享受。如“春月是一只青春乌,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的檐角”,这个句子就如一幅画:背景是幽幽的夜色,地平线上有一座古老的城池,弯弯的月亮正悬挂在这座城里一家古老建筑的檐角上。多么静温、多么富有诗意的一幅画啊。又如“当最后一片残冰在荒滩上消融,当流浪的星星搜寻到春天第一声蛰音,黄土地将又重新奋起……”这个句子也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冬的渐渐消融,冬夜的最后一颗流星逝去了,春天的第一声虫鸣后一颗流星逝去了,春天的第一声虫鸣从地下隐隐传来,黄土地又重振旗鼓。这里,冬春的交替是借残冰、流星和春雷的形象来描述的,语言富有形象性。
四、小结
这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作品.在描写四季的同时更多的是表现心灵的感悟。有些地方不易排解.可以不去深究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A类
2。完成下列练习
(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A类
静(mi)_崎(qu)_深(sui)___(tan)__露(ying)__绕(ji)__绊。
宣(xie)__(di)___造(dian)___污忠贞不(yu2)、不屈不(nao2)_永(bao)__青春
(二)仿造句子。B类
春月是一只青春鸟,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的檐角…秋阳是________________。
篇8:黄土园
黄土园
摘要:水清则无蛙 在10世纪,一只三脚蟾蜍跳进井中.它的主人--时任财政大臣刘海①,用一串铜钱做成诱饵,把蟾蜍钓回来.蟾蜍咬住诱饵,回到地上.花园的`一切又恢复正常,蟾蜍成为了财富与长寿的象征②. 在中国文化中,“土”的意义重大.中国文化源自粘土,粘土也为西安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西安位于肥沃的黄土高原之上,毗邻黄河支流渭河.作 者:SLA事务所 SLA 作者单位: 期 刊:风景园林 Journal:LANDSCAPE ARCHITECTURE 年,卷(期):, “”(2) 分类号:篇9:黄土园
黄土园
水清则无蛙 在10世纪,一只三脚蟾蜍跳进井中.它的主人--时任财政大臣刘海①,用一串铜钱做成诱饵,把蟾蜍钓回来.蟾蜍咬住诱饵,回到地上.花园的一切又恢复正常,蟾蜍成为了财富与长寿的'象征②. 在中国文化中,“土”的意义重大.中国文化源自粘土,粘土也为西安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西安位于肥沃的黄土高原之上,毗邻黄河支流渭河.
作 者:SLA事务所 SLA 作者单位: 刊 名:风景园林 英文刊名:LANDSCAPE ARCHITECTURE 年,卷(期):2010 “”(2) 分类号: 关键词:篇10: 黄土作文
黄土作文
我的家信在偏僻的山区,那里群山连绵,沟谷纵横,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只是光秃秃的一片,山上几乎没有绿草,我的父亲就是生活在这里的一位朴素的农民,他土生土长在这里,他就像一把黄土。
我的父亲平常是对我很严厉的。我是考入高中的,在这之前,我便天天和父亲在一起。清楚记得有一次放假期间,田里基本上没有农活,他不许我下地干活,让我在家里写作业。父亲便吃完早餐就下地去了,他在临走前还特别嘱咐我认真写作业,随后,我便把书放在电视机旁的小桌上,翻开了书,又不想写,只好看电视了,不知不觉墙角的阴影逐渐变少。听到景颇外有人,一把关掉电视,局促的写了几笔。父亲回来了,我还假装写了一早晨作业表示很疲累的样子。但纸总是包不信火的,我的期骗早被了识破。他摸了电视机,因为刚看完,还热。于是他狠狠的斥责了我,父亲每天从田里回来都要喝茶,但今天没有。我似乎开始讨厌他,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家庭?怎么会有这样的父亲?我心里埋怨他,但我又不敢啃声。
时间如风似箭,高中一年已过去了,在这一年中,我几乎不跟父亲见面。因为我在县城读书,县城离我们那很远,就在前不久,我见到了我的父亲。当我见到他时,我的眼睛吊住了。我不相信我所看到的那个人是我父亲。穿着一双破烂的早已没有光泽的皮鞋,一身洗的发白的衣服,双手提着两包沉甸甸的东西,乱蓬蓬的早以被黄土侵蚀的失去本色的头发,密密的胡须下一张黝黑瘦削的'脸庞,我觉得我的父亲又苍老了几分。
“爸,你怎么来了?”我问。
“我给你带干粮来了。”他说。
“爸,您吃饭了吗?”我问。
“还没有呢?准备回去再吃。”爸说。
我便接过了他手中的干粮,我们父子俩又坐了一会儿。
“儿子,你最近学的怎样刚上学,天气还冷,你要多穿衣服,小心着凉对身体不好。”他还是很严厉的说。
“嗯。”我回答。
“爸,我妈怎样?你们的身体还好吗?”我问。
“好着呢!家里人都很好”他说。
我们父子俩很少说话,但今天不同,我们说了很多。他坐了一会儿就走了,临走之前还说:“天气还冷,你要多穿衣服,小心着凉,对身体不好。”我看着双鬓已经斑白的老父亲的背影,想到他临走之初有对我的声声叮咛与嘱咐。此时我理解了父亲在我看电视那件事情之后的心情,我理解了我的父亲,他的艰辛,他的不容易,我远远的望着父亲离去的背影在迷茫的人群中消失。
此时我好像理解了父爱其实并不需要支体来表达而是需要更多的心灵去感知。
我爱我的父亲。
篇11:高原地区公路施工与管理
高原地区公路施工与管理
由于在高原地区遇到了多年冻土这样的.地质地貌,且这种地质构造对公路施工产生了很大的不利影响,因此作者积极总结多年在高原地区公路施工与管理的经验,从理论和实际上论述了如何解决高原冻土地区公路施工的有效措施,为同类工程施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作 者:胡绍坤 作者单位:丽水市公路管理处,浙江,丽水,323000 刊 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英文刊名:CHINA HIGH TECHNOLOGY ENTERPRISES 年,卷(期): “”(3) 分类号:U415 关键词:高原地区 公路施工 施工技术 冻土篇12:云贵高原地区卫星影象几何纠正探讨
云贵高原地区卫星影象几何纠正探讨
文章首先介绍了线阵推扫式卫星影像几何纠正研究现状,并详逑了国内外近年来在线阵推扫式卫星影像几何纠正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特别针对无(稀少)控制点条件下进行几何纠正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最后,分析云贵高原地区高空问分辨率卫星影像几何纠正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讨论解决方法.
作 者:丁超 左小清 常军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 刊 名:中国科技财富 英文刊名:FORTUNE WORLD 年,卷(期):2009 “”(8) 分类号:P2 关键词:卫星影像 几何纠正 纠正模型 云贵高原篇13:黄土情诗歌
泥巴垒起几间土屋,似乎
也懂得了黄泥的柔情
你看它们
怀抱着方方正正的院子
在自然里,吟唱生命的歌谣
风!从太阳升起的东方而来
看那些枝叶,还有
风中那些妖娆的花朵
垂柔着细腰,告诉我们
这里是原生态的世界
是啊!插满枝条的花蕊
还有秋黄的果实
你都可以
自由地妖娆自己
你也可以不守规矩,红杏出墙
黄泥垒起的小屋,黄黄的
屋里是迷人的湖泊
门外是雪山和沙漠
千百年的轮回
铺陈出一地沧桑的故事
悠悠的驼铃声,仿佛间
我看到了
玄奘西行的步履
他远去的背影
在时光的.隧道里,灵光依旧
篇14:黄土情诗歌
【一】
当远方的风雨
和着故乡黄土的淳意
淋淋沥沥……
当远方的炊烟
裹着故乡黄土的气息
袅袅升起……
我心中的黄土情结哟
悲感交集……
//
当腾空的风筝
翱翔于故乡黄土的怀里
一脸惬意……
当天上的日光
亲吻着故乡黄土的肤体
窃窃私语……
我心中的黄土情缘哟
激情洋溢……
【二】
是的——
我生在这里
长在这里
童谣 在这里呢喃着记忆
乡音 在这里唤醒着晨曦
灵魂 在这里欣欣然栖息……
//
我不是疯子
恍颠颠来到这里
我不是游客
观光景路过这里
我是——
这里长大的一片叶子
脉茎相承
心系根基
故土难离
血情依依……
【三】
渴望天上的云霞
化作春雨
来这里落地成歌
洒一天花红鸟啼
//
渴望煦煦的微风
和着暖阳的沐浴
抚摸之下
看处处碧草青青
芬芳遍地……
【四】
我的心
漂泊中续接着来去
我不信
生命的过往
会有什么爱的变移
//
这里 曾经
有着我的尊崇
这里 曾经
有着我的梦仪
诀别时的伤感
归心时的惊喜
皆因为
这里——
联着我生命的母体……
【五】
踏进黄土
我站成里面的一颗尘粒
融进土液
跟母亲您
紧紧粘合在一起
//
我看到——
广袤的土地上
花红柳翠
五谷争丽
气暖人旺
和谐生机……
//
我听到——
母亲的呼吸里
百鸟朝凤
欢歌笑语
物华天宝
福禄祥禧……
//
怀想着 母亲曾
给予我一个鲜活的肉体
我究竟该怎样
还母亲一生幸福的安逸
【六】
每一回
辞行的日子 总不忘
捧走一抔黄土
深揣在自己的心窝里
不论辗转天涯
不论路多岖 崎
我都会感到
生命中
总有一种大爱
让足步 迈得
更加的坚实有力
//
我都会觉得
不管生活多累
不管遭何经历
我的情爱
我的悲喜
我的念想
我的执毅……
都一直 徜徉在
母亲关切的目光里
【七】
当身在异地
蓦然看见一朵花
一只蚁
甚而一棵参天的茂密
在离开黄土后
孤独地死去……
我的心
便会惊然的跟着动悸
一如电闪雷击般的颤栗
//
无爱而韵
离心而飞
远离了故土
失却了根基……
纵然 山再高
云再丽……
依然会——
风花飘摇摇
芳草泪凄凄……
【八】
我从不认为您
长相贫瘠
甚而衣不遮体
年年岁岁
您——
温饱着我的四季
呵护着我的身体
修剪着我的灵魂
打造着我的羽翼……
//
纵然 曾经有
漫天的尘沙扬起
疯狂的泥石流暴溢……
但 那是风雨的功过
阳光留下的淤迹
决不是您的怒气
绝不是您的肆意……
君不见 风雨后
您安然接受着人们的梳理
君不见 蓝天下
您依稀飘渺的无奈的叹息……
【九】
倘若 我身上有一点美丽
那全是您从小的给予
倘若 我身上有半星儿污垢
那则是——
阳光空气侵蚀我的垃圾
//
此时此刻
我会把自己的胸腔
剖开后完整地呈现给您
接受您一番
悉心的清理
让不安份的私欲
统统远去
让至真至善至爱至美
让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跟着我——
从新的起点迸飞
【十】
我从不介意
我是一个黄土母亲的儿子
我把您
尊崇为心目中的上帝
视奉为心目中的红旗
我愿陪您上天堂
我愿随您下地狱
我愿为您纵情欢唱
我愿为您共沐风雨
【十一】
我不会忘记
我的根须 永远
置扎在这里……
//
我不会忘记
我的生命 永远
在这里呼吸……
//
我多想 永远
俯在您的怀抱里
汲取爱
汲取美
汲取情
汲取力……
不管它天荒地老
不管它星转斗移……
//
我多想 永远
站在您的肩膀上
挥舞双臂
高歌一曲
让——
蓝天碧水
花开四季
华夏儿女
梦圆齐飞
根置黄土
天地一体
盛世佳景
无与伦比……
篇15:黄土作文700字
黄土作文700字
我的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虽然没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但是他很好的教育着我们成长,父亲是从苦难中走出来的人,他的皮肤很黑,但总是面带笑容。
父亲的这一生也就只是为了我们而受苦。他总是无怨无悔。他也从没有打骂过我们。他只是用一些简单的语言来教育我们姐弟,我们姐弟都在外读书也不常回家,家里只有父亲一个人,他把精力都放在了我们的身上。
父亲的泪水不知滴落了多少,记得在我十岁时我的腿骨折了,而父亲背着我到城里的医院来看病,那就是亲情的爱——父爱,父亲把我放在台阶上,他说:“你在这儿坐一会儿,我过去买点吃的”。我点了点头,父亲迈着脚步走了过去,他的背影出现在我的视线了,我看着父亲那健壮的身体,顿时有些寒酸,父亲蹲在那里和那个买东西的人讨价还价。我的眼泪从眼角落了下来,父亲走过来说:“孩子你怎么了,是腿疼吗?”父亲亲切的'抚摸我的头说:“快趁热吃吧!一会儿会冷的。”我顿时觉得我的手很沉重,吃在嘴里难以噎下。在回家的路上我回忆着父亲的那一举动,父亲的影子出现在了我的眼中,我躺在他的背上很坦然,一股黄土的气息扑面而来,看着父亲满脸汗水我给擦了擦,我觉得我非常幸福,他非常伟大,从那时我才感觉到父亲那伟大的爱是无私的,是天下最珍贵的亲情。
我对父亲有些思念,而这次见到的父亲不再那么的健壮了,脸上仍留着那丝微笑,可是多了一些皱纹,父亲再也背不起我了,他的双鬓出现了几撮白发,我和父亲一起抬起一大袋玉米时看见了父亲很吃力。此刻我回忆起我的童年,回忆起我在黄土地里在父亲的伴随下成长而我离开时,父亲只嘱咐我说:“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而不像我一辈子吃苦”。我的内心很惭愧。我独自一人走在路上脚步很重。父亲的心血我却完全抛在了脑后,而我只是看到那黄土地里的那满头大汗的身影。
我此时才懂得珍惜,懂得怎样学会做人,是那身带黄土气息的身影让我逐步成长。
篇16:黄土高坡叙事文
黄土高坡600字叙事文
肆虐的狂风漫卷着满世界的黄沙,贫瘠的土地一次又一次被盖上了沙土。当这一切又平静下来的时候,你便会惊奇的发现——一层层美丽的梯田衬托着三月的桃花,格外迷人。当我们的目光翻越一座又一座山头,映入眼帘的便是漫山遍野的窑洞。
顺着陡峭的山路艰难的向那边走去。小路旁的狗尾草拂过手边,温柔的抚摸着来客;不时还可以看见白杨傲然挺立在土地上,腰板笔直,忠诚的守卫着这片土地;桃花、杏花竞相绽放在路旁,它们没有牡丹美丽,没有玫瑰那样醉人的香气,但它们,有野性的美、有自然的美、有淳朴的美。
转眼间,我们来到了梯田边,只见那一层层规划整齐的梯田上抚养着生命力顽强的小麦,在微风的吹拂下,金黄的麦田动了起来,吹起了波浪般的麦浪仿佛演奏着一首生命之曲。在田间劳作的人们,热情地向我们打着招呼,他们微笑着,脸上洒满了辛勤的'汗水。这微笑,是多么的淳朴啊!咧嘴,微笑,不含一点杂质!他们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土地便成为了他们的亲人,成为他们面对面的知音,在他们那一双双辛勤的双手下,土地不再贫瘠,它,变得勃勃生机。
这时我们走近了一户人家,普通的土墙围起了一个方正的院子,我们叩响这户人家的大门,前来给我们开门的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奶奶,她笑眯眯的迎接我们。我们走进去,小区的容貌立即被我们抛之脑后,这里没有高楼,没有地下车库,有的是几个不大显眼的窑洞,一架葡萄,两三颗杏树随风摇曳着。这里没有了大城市的喧闹与繁华,却也不乏味,不冷清,在这里可以养花种菜,乐此不疲,优哉游哉,何乐而不为?我们站在窑洞跟前,只见它呈拱形,上面一个小天窗,下来右边一个大窗户,左边是一扇门,我们便走了进去,坐在了木质的椅子上。主人端来了热腾腾的洋芋面,简单而美味,这是许多山珍海味望尘莫及的一点。吃饱喝足以后,我们告别了主人,在翻越前面那个山头的同时,我留恋的看了一眼后面,心里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
晚上回到家中,我瞥见小时候用过的一张中国地图,在上面的北部朝下一点,赫然印着四个大字:黄土高坡。
篇17:黄土与环境
黄土与环境
一、为何研究黄土高原的黄土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研究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气候环境变化。有人曾形象地指出,新近时期古气候环境的历史是藏在大自然用密码写就的一本本“秘笈”当中的,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正在解释和读懂三本这样的“秘笈”:一本是深海沉积,一本是南极和格陵兰的冰盖,还有一本则是中国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具有全球意义的研究对象。
为什么人们如此重视黄土高原?
首先,与极地和深海不同,黄土高原位于人类过去和正在居住的地球的陆地表面;另外,最近的研究还证实,它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历时最长(约2200万年)、最完整的古气候记录的保存者。
中国的土地上拥有这样一本“秘笈”,而且已经读懂了一部分,这令我们深感幸运。当然,还有很多更加引人入胜的故事等待我们去解译。这是一项严肃而又艰巨的任务,也是一次振奋人心的挑战。黄土高原秘密的不断发现,提示着地球科学一个新时期的到来,至少在亚洲大陆上是如此。
作为大自然打造的三个近代气候环境档案库之一,黄土高原的独特之处在于,这里生活着上亿的人口。他们拥有百万年的历史;他们的生活和未来的发展需要科学;他们需要认识自己在自然界所处的位置,需要了解祖先和自身所经历的复杂的环境演化历史。
黄土高原是由黄土构成的。什么是黄土?形象地说,黄土就象人们常见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沙尘暴”。3月18日北京就出现过一次特大沙尘暴。近年来,人们对北方发生的沙尘暴非常注意。国家也已投入大量资金治理由于不合理利用土地而产生的沙尘暴源地和影响地,以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沙尘暴的物质成分来看,它与黄土十分接近。黄土是一种风成沉积,主要由粒径为0.01~0.05mm的粉砂级颗粒组成,成分包括石英(约占60%)、长石、云母等和少量重矿物,富含碳酸钙(7%~30%)。黄土多大孔隙、松软且具有湿陷性。
我国古代称沙尘暴类型的降尘为“雨土”,根据孙继敏和张明银的研究,自1966年到,174个气象台站共记录了60次能见度在1公里以内、中等严重程度、持续2天以上的沙尘暴。最近40年来的降尘记录说明,中国黄土高原是亚洲风尘的一个沉降区,以兰州为中心,共发生过24次降尘。这与地质上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以兰州为最厚是一致的。中国大陆降尘的次数和厚度都是以兰州为中心的。
以近代沙尘暴作为黄土形成过程的参照来研究,黄土高原是一个巨大的天然实验室。黄土的发生和沉降记录表明,黄土高原是一个积累了至少2200万年、基本连续的实验数据的实验室,一个可供重建2200万年以来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环境演变历史的实验室,可提供这个地区未来发展的情景(scenario)。
黄土高原这个天然实验室的内容是什么呢?是研究今天干旱化的环境及过去和未来的景象。黄土高原的风尘沉积(黄土和古土壤)可以直接指示其物质来源区的干旱化过程,风力搬运的动力学机制;沉积速率、粒度变化等气候指标还可以和其他两本“秘笈”中的章节相对应。它可以告诉我们黄土沉积的时空特征和规律,也就是它自己的“历史”,同时帮助我们解读其他两本“秘笈”。
二、黄土高原简介
黄土高原分布于北纬34°~35°之间(图1),总面积约380842平方公里,黄河贯穿其中。在同一纬度,欧洲和北美的黄土地带构成全球的小麦和玉米带,西方人称之为“面包篮子(Bread Basket)”。黄土高原占据了全国耕地面积的1/5,养活了全国1/5以上的人口。这里水土流失严重,每年通过黄河输出的泥沙为16亿吨,是尼罗河的30倍、密西西比河的90倍。
在地貌学上,黄土高原可称为一个巨地貌单元。长期的侵蚀和切割形成了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形,最常见的为峁、墚和塬。
峁:多分布于黄土高原北部,为圆锥形丘陵,是一种发育在各种黄土堆积上的参丘;
墚:多分布于黄土高原中部,为长条形的脊状地形,是一种叠加的古侵蚀地形;
塬:多分布于黄土高原南部,为平台状地形,由多层叠覆的黄土/古土壤层构成。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西安东南的蓝田县发现了110万年前的蓝田直立人(Homoerectus lantianensis)化石和石器。塬区的黄土地层最为完整和连续,因此地质工作多集中于塬区,以此为突破口来解释黄土高原这本“秘笈”并告诉人们它所经历的故事。在近代中国地质学家对黄土高原的研究中,共发生了6次较大规模的破译黄土高原密码的科学事件。
三、六次破译黄土高原的密码
(一)红色土地层的建立――第1次解译密码
黄土作为一个地质单元为早期来华工作的西方地质学家所注意,始自19世纪。庞培利、李希霍芬、奥勃鲁契夫、安特生等认为中国黄土系风力搬运并沉积于草原的产物。中国地质学家于19起开展黄土研究。1930年,德日进和杨钟健作了黄土地层与古生物研究,这一工作是开创性的。他们将黄土高原黄土划分为上下两大部分,上部称马兰黄土,下部称红色土。这是一个以“观察地质”为主要工作方法的以分类定名为主要工作内容的时代。他们第一次把中国黄土高原厚达300余米的黄土划分为马兰黄土,红色土A、B、C等四层,并按其中所含古脊动物化石定为现在仍延续使用的第四纪的早、中、晚期,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未分期)的一个突破。尽管囿于当时的认识没有解决红色土的成因问题,但他们严谨的古生物和地层划分工作已经成为后人典范。
(二)古土壤层的发现――第2次解译密码
新中国成立以后,黄土高原的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建筑工程的地基础工作和对人民群众各种疾病的防治等,对黄土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开始了黄土与环境研究的新阶段。20世纪50年代,土壤学家朱显谟、石元春等对黄土和黄土中古土壤层的研究表明,黄土层中所夹的红色条带,即德日进和杨钟健所称的红色土,实质上是一种褐色土型的古土壤层。在黄土高原的董志塬,洛川塬等地都可以发现多次黄土和古土壤相重叠产出的状况。
对黄土和古土壤序列的认识破译了红色土的红色条带之谜,使人们对黄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古土壤的确认对黄土成因问题的讨论起了重要的作用。因为黄土和古土壤都是在风力作用下、气候环境的变化下所形成的,但对黄土作为风力搬运的沉积的时间认识则由十多万年,向前推进到了260万年。认识了巨厚的黄土高原是260万年来风力以沙尘暴的形式所形成的;而干旱的沙尘暴时期中间又有多次气候变为温暖湿润的时期。
破译了红色条带为古土壤层之后,使我们对黄土、古土壤层序的认识,从单纯地质学研究范畴、从沉积与剥蚀的概念下解放出来,进一步把生物的地质作用与黄土沉积结合起来。受当时流行的4次冰期理论影响,对黄土的形成环境中分辨出干旱与湿润的存在和多次的旋回等现象,未能作出进一步的解释。虽然黄土/古土壤时间序列已经相当长,且沉积连续、代表气候变化清楚,比研究程度较高的欧洲、美洲和全球其他地区的黄土对全球变化的代表性都强,但还未能明确中国黄土的这一特点。
在这一时期,王挺梅、朱海之等发现黄土在空间
分布上具有颗粗细自西北而东南逐渐变细的特点,并把黄土高原的黄土划分为砂黄土、黄土、粘黄土带,这一划分对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和黄河泥沙中粗砂的来源区以及黄河泥沙的治理提供了依据。
黄土地区地基的湿陷性问题研究,也从黄土地层的划分和分布、年龄的新、老关系等研究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取得了新的进展。黄土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了总结。中科院刘东生与前地质部张宗祜以《中国的黄土》为题,在1961年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的第六次国际会议上发表了论文。60年代末期,对中国地方性疾病克山病的研究取得了成就。
附图
图1 黄土分布图
(三)古地磁研究的发现――第3次破译密码
20世纪70年代,随着古地磁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年代学等新学科和技术的发展,认识黄土的手段不断进步,破译密码的能力不断加强。黄土的研究从肉眼观察形成概念阶段进入到观察与测量和实验相结合的阶段,这也是一个从实验数据形成概念的阶段。
黄土与古土壤层的磁化率,随黄土与古土壤中所含磁性矿物的种类和丰度而变化。测量结果显示,黄土与古土壤的磁化率可以用来作为反映地质作用、环境变化的气候要素的替代性指标(Proxy Data)。这一进步促使我们将黄土高原沉积与深海沉积进行对比;冰芯的研究结果也与黄土高原进行了对比,是黄土高原研究从建立区域性特征到进行全球对比的起点。这一时期总结性的工作为《黄土与环境》一书的出版。
(四)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标志――第4次破译密码
认识到中国黄土与古土壤的磁化率作为古气候的代用指标以后,人们得到了大陆沉积和深海沉积这两本秘笈的对比。随之而来问题是:黄土为什么和怎样能够记录全球性古气候变化的问题。黄土和古土壤是通过什么机制把全球气候变化记录下来的?安芷生提出黄土和古土壤分别代表古气候环境的冬季风盛行和夏季风盛行的模式对了解黄土与古土壤的形成和解译其环境秘密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当代气象观测告诉我们,中国的`沙尘暴事件受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与西北方向吹来的风有关;而黄土高原的降水则主要是受来自东南方向的夏季风的影响,同海水的温度和海洋与大陆之间的距离有关。
黄土高原的主要气候控制因素――冬季风和夏季风如实地把全球冰期和间冰期的气候状况传送到亚洲大陆内部形成黄土高原;而黄土高原的黄土和古土壤层则忠实地把区域性的和全球性的气候信息记录于自身的密码之中。
丁仲礼利用黄土和古土壤中粒径<2微米/>10微米(0.002毫米~0.010毫米)的颗粒含量的比值作为冬季风搬运尘颗粒的风力强弱的代用指标,讨论冰期和间冰期的环境的变化。他所得到的曲线,可以与深海沉积中同时期的氧同位素(δ[18]O)曲线进行对比,吻合情况较好(图2)。
宝鸡的黄土剖面有160多米厚,在260万年的时间内共有32次黄土与古土壤的配对。它们代表了32次由暖湿到冷干的变化。这一结果证明了大陆冰期和间冰期的多次性,丰富了以前认为大陆仅有四次冰期的理论。
在大陆上无论是何种冰川,气候变化对其的影响均表现为冰川和冰盖边缘的进退。一进一退,后者往往破坏了前者所保存的信息,所以在地球的大陆上几乎找不到冰川消长的完整物质记录,因而它的记录也很难与深海沉积所记录的冰期与间冰期的结果相比较;而反映气候变化的连续的黄土与古土壤层则弥补了冰川的这一缺陷。黄土高原这本“秘笈”不仅记录了冰期与间冰期这种万年尺度的气候变化,而且还能显示更为微细的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
郭正堂利用甘肃西峰镇和陕西长武黄土塬区的剖面黄土与古土壤中的析出铁Fe[,2]O和全铁Fe[,2]O[,3]代表的风化强度比值作为夏季风的代用指标。Fe[,2]O和Fe[,2]O[,3]比值的高低说明,夏季风强盛时期,由于温度和湿度的增加,其风化程度加大,在黄土形成时期则相对的风化强度减弱。这一代用指标较常用的以磁化率作为夏季风的代用指标有其优点,也可以与深海δ[18]O同位素研究的结果对比。说明其具有全球意义。
从20世纪80年代以磁化率作为气候的代用指标,到90年代以颗粒比值代表冬季风强度,以风化指数代表夏季风强度,中国黄土研究逐步跨入了多种代用指标并存的时代,亦即是用更多的方法解译黄土高原秘密的时代。这一工作为后来认识上新世红粘土为风成沉积开辟了新的途径。
附图
图2 黄土粒度曲线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对比
(五)米兰柯维奇周期的启示――第5次破译密码
当前关于驱动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古气候变化的学说以米兰柯维奇的天文周期假说较为普及。地球轨道偏心率、地轴倾角和岁差的周期性变化影响地球接受太阳辐射的总量和太阳能量在不同纬度和季节的分配。季节性的太阳光线在高纬度的变化,可以降低夏天的温度。假如夏天温度变凉,夏天的时间变短,则前一冬天的所积冰雪可以保持下来不被溶化。这样一个机制会导致冰川的增大,冰期的到来。轨道的变化在中纬度和高纬度会导致冷与暖的交替出现。Berger计算寒冷期的时间和第四纪冰川发展的冰期相吻合,所以他的结论是地球轨道的变化导致第四纪冰期的出现。
现代计算指出,仅是轨道变化本身不能导致冰川的前进或后退。轨道周期引起的地球系统的其他方面的变化则导致并增加这种变冷的情形;而这样一个相对较弱的初始的颤动可以被放大直到形成巨大的气候变化。有人研究认为,高纬度气候寒冷导致大面积森林消失,使太阳到达地球的能量被反射,导致地球变冷;冰川因而加大再反射更多的太阳能,致使冰期出现。
全球冰量的增加,特别是北极地区冰量的增加会导致西伯利亚高压的增强,这一增强可能会使得亚洲内陆干旱化加剧。黄土高原的形成可能更多地与此有关,而青藏高原的隆起也促进了干旱化的形成和黄土的沉积。
丁仲礼根据宝鸡黄土剖面研究了250万年来黄土与深海记录之间米兰柯维奇周期的比较,最近又详细而深入地对黄土高原中部和南部的宝鸡、灵台、蒲县、平凉、泾川五地的黄土粒度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并发现,黄土与古土壤序列的变化自180万年以来,和深海的旋回几乎可以一一对比,并且都是在1百万~0.8百万年前以1.3万~4.1万年的周期为主;1百万~0.8百万年有一气候转型,此后以10万年周期为主。这一现象对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形成机制来说可能是十分重要的。他认为这与全球冰量的变化有关。除大陆冰盖和海冰外,根据汪品先等对海岸带冰期时海水下降100米、暴露大片边缘海,增强了内陆干旱、半干旱区的干旱化。丁氏认为华北与北半球的气候变化的耦合是从1.8百万年前开始加强。
黄土高原这本“秘笈”可能和深海那本“秘笈”一样都有一个形成过程“简单”的特点,不像河流、湖泊沉积等形成过程复杂,因而对再造古气候历史比较有利。受米兰柯维奇周期理论的启发,人们对于2.6百万年来、特别是1.8百万年来气候波动的历史和形成这种波动的原因、驱动力已经有了很好的认识和发现。
(六)青藏高原让风吹干了亚洲大陆――第6次破译密码
郭正堂等通过对董志塬的黄土和黄土下的上新世红粘土以及甘肃秦安的中新世晚期古黄土与古土壤序列(即以前称为甘肃系的地层)的研究,认为亚
洲内陆荒漠化起源于2200万年以前,由此到620万年之间为较稳定的干旱化和气候波动时期,形成了秦安的黄土。自620万年到500万年是一个干旱时期,500万年到360万年这段时间则是一个相对温暖湿润时期。360万年以后黄土高原粉尘沉积的速率表现为持续增长的趋势,到260万年这种再次增长加强,第四纪黄土大量沉积。
在这研究一阶段,以黄土作为干旱的象微的形成时间向前推进了,增长了近10倍。这在亚洲大陆是一个惊人的发现。
国内学者对中国干旱化历史的认识有两次大的突破。一次是在20世纪20年代,把亚洲干旱的历史由13万年放大到260万年;一次是90年代到现在,把干旱的历史放大到600万~800万年(上新世红粘土的重新认识为黄土),再由600万年又放大到2200万年。(秦安古黄土与古土壤层的发现),其结果有三:一是说明亚洲内陆干旱化发展的历史与全球冰量的增加有很大的可比性,表明大约自2200万年以来北半球冰量的发展也是亚洲内陆干旱化的一个重要驱动力。二是新的认识。对过去上新世红粘土层,即常说的三趾马红粘土,回归为风成黄土,或风尘沉积,对过去的中新世甘肃系(部分)回归为风成的黄土或风尘堆积。这样形成了自22来的一个陆地的“风尘堆积系”。大陆的“风尘堆积系”和深海中的深海沉积,构成的全方位的区域性对比,提示我们可能要重新认识新近纪(NEOCENE)或新第三纪亚洲大陆的历史。三是大面积古老风尘堆积的内因驱动力、干旱的发生发展和青藏高原的形成与发展的关系,可能导致以往研究的结果,如360万年的青藏高原的隆升等项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也提出新的问题:如何认识2200万年前开始的中国大陆北部的强烈的干旱化?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起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关系如何?这是一个今后应当考虑的问题。
2200万年以来的一段时间虽然在几十亿年的地质时间表中不是很长的一段,但和人类的存在的时间相比较还是相当长的,即使从600万年起来算也有好几倍。这种持续的风力和今天环境中的风力同是地质营力。
风的吹yáng@①,在地质历史时期有那些情景可以供我们对未来作一参考。孙继敏的工作说明最大或冰盛期时(2左右),在风力作用下北方沙漠东西延长近千公里,南北延长数百公里;而全新世适宜期则由于风力减弱,气候温湿,发育土壤,沙漠的范围缩小了很多,比今天的范围还小。
那么,今天我们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我们正处于一个可能出现的两个情景的中间。这就是我们从干旱化和风力作用所认识的地质全球变化的情景。它是一种放大了的人类全球变化(从工业革命以来的含有人类活动全球变化)。人类全球变化从现在的记录来看应是一种加速了的全球变化。但我们可以控制其速度和规模以取得合理的可持续发展。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飓去具加肠右
篇18:黄土初中作文
黄土初中作文
我的父亲是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地死去,像一把黄土。黄土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他死于肺心病。这是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国农民在平时,是不大主动去医院检查身体的,即使有病躺倒,还要拖磨。我父亲民国十八年遭饥荒时去南山背粮,走冰溜子,回来时冻掉了10个脚指甲,并且扎下了病根。以后一直咳嗽,而从不看病吃药。直到死前几个月,在我的强迫下才去医院作了生平第一次心电图。医生打比方说:“机器运转一生,主机已经磨损,太缺少修复和保养了!”为了挽救,吃“心脉宁”一类比较贵的药。他问:“一瓶药多少钱?”听说3元多,半天沉默不语,后来就说:“不要买药了,我不要紧。”当我不在时,就偷偷停止服药。他一定计算过:一瓶药的价值要买近20斤盐,要让儿媳们劳动好多天。
他生平就只知道劳动。繁重的劳动使他累弯了腰。不知创造了多少财富,自己却舍不得乱花一分钱。有一次我给了他两元零用钱让他买点儿好吃的,半年后他还在身上装着。在重病期间他出现了谵语,净念叨“猪喂了没有”、“把锄头安好”、“麦黄了就快收”之类。临死时他默默流泪,留恋这个世界--他为之洒尽汗水然而仍不富裕的世界。
父亲从来无是无非,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可以说在精神上是贫困的。富有者被给予,贫困者被剥夺,那么他是被剥夺了;从前因为贫困而没有机会接受教育,后来倒是不断地接受各种政治教育,而始终都没有弄明白。但他显然没有遗憾过,因为他有劳动,因而填补了一切精神缺憾。巧者劳矣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但他还有所求--祈求世事不乱,有安稳的日子。
他现在去了!在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无论是善是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那时我跪在泥水里为他送行。我曾经想过:他活了77岁,已经不易;而我们周围能活到七八十岁的老人又实在太少。不是老人们不想活,也决非儿女们不孝顺,实在是因为生活水平太差。那么,尽快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则是儿女们挽留老人多驻一时的最符孝道的方法了。哭也徒然,哀也无助。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力。
领导人死了,会有无数悼文,因为他们功勋卓著。一个普通劳动者死了,我就撒下这一把黄土,并期望世人能够容纳。
篇19:黄土与环境
黄土与环境
一、为何研究黄土高原的黄土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研究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气候环境变化。有人曾形象地指出,新近时期古气候环境的历史是藏在大自然用密码写就的一本本“秘笈”当中的,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正在解释和读懂三本这样的“秘笈”:一本是深海沉积,一本是南极和格陵兰的冰盖,还有一本则是中国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具有全球意义的研究对象。
为什么人们如此重视黄土高原?
首先,与极地和深海不同,黄土高原位于人类过去和正在居住的地球的陆地表面;另外,最近的研究还证实,它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历时最长(约2200万年)、最完整的古气候记录的保存者。
中国的土地上拥有这样一本“秘笈”,而且已经读懂了一部分,这令我们深感幸运。当然,还有很多更加引人入胜的故事等待我们去解译。这是一项严肃而又艰巨的任务,也是一次振奋人心的挑战。黄土高原秘密的不断发现,提示着地球科学一个新时期的到来,至少在亚洲大陆上是如此。
作为大自然打造的三个近代气候环境档案库之一,黄土高原的独特之处在于,这里生活着上亿的人口。他们拥有百万年的'历史;他们的生活和未来的发展需要科学;他们需要认识自己在自然界所处的位置,需要了解祖先和自身所经历的复杂的环境演化历史。
黄土高原是由黄土构成的。什么是黄土?形象地说,黄土就象人们常见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沙尘暴”。3月18日北京就出现过一次特大沙尘暴。近年来,人们对北方发生的沙尘暴非常注意。国家也已投入大量资金治理由于不合理利用土地而产生的沙尘暴源地和影响地,以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沙尘暴的物质成分来看,它与黄土十分接近。黄土是一种风成沉积,主要由粒径为0.01~0.05mm的粉砂级颗粒组成,成分包括石英(约占60%)、长石、云母等和少量重矿物,富含碳酸钙(7%~30%)。黄土多大孔隙、松软且具有湿陷性。
我国古代称沙尘暴类型的降尘为“雨土”,根据孙继敏和张明银的研究,自1966年到,174个气象台站共记录了60次能见度在1公里以内、中等严重程度、持续2天以上的沙尘暴。最近40年来的降尘记录说明,中国黄土高原是亚洲风尘的一个沉降区,以兰州为中心,共发生过24次降尘。这与地质上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以兰州为最厚是一致的。中国大陆降尘的次数和厚度都是以兰州为中心的。
以近代沙尘暴作为黄土形成过程的参照来研究,黄土高原是一个巨大的天然实验室。黄土的发生和沉降记录表明,黄土高原是一个积累了至少2200万年、基本连续的实验数据的实验室,一个可供重建2200万年以来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环境演变历史的实验室,可提供这个地区未来发展的情景(scenario)。
黄土高原这个天然实验室的内容是什么呢?是研究今天干旱化的环境及过去和未来的景象。黄土高原的风尘沉积(黄土和古土壤)可以直接指示其物质来源区的干旱化过程,风力搬运的动力学机制;沉积速率、粒度变化等气候指标还可以和其他两本“秘笈”中的章节相对应。它可以告诉我们黄土沉积的时空特征和规律,也就是它自己的“历史”,同时帮助我们解读其他两本“秘笈”。
二、黄土高原简介
黄土高原分布于北纬34°~35°之间(图1),总面积约380842平方公里,黄河贯穿其中。在同一纬度,欧洲和北美的黄土地带构成全球的小麦和玉米带,西方人称之为“面包篮子(Bread Basket)”。黄土高原占据了全国耕地面积的1/5,养活了全国1/5以上的人口。这里水土流失严重,每年通过黄河输出的泥沙为16亿吨,是尼罗河的30倍、密西西比河的90倍。
在地貌学上,黄土高原可称为一个巨地貌单元。长期的侵蚀和切割形成了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形,最常见的为峁、墚和塬。
峁:多分布于黄土高原北部,为圆锥形丘陵,是一种发育在各种黄土堆积上的参丘;
墚:多分布于黄土高原中部,为长条形的脊状地形,是一种叠加的古侵蚀地形;
塬:多分布于黄土高原南部,为平台状地形,由多层叠覆的黄土/古土壤层构成。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西安东南的蓝田县发现了110万年前的蓝田直立人(Homoerectus lantianensis)化石和石器。塬区的黄土地层最为完整和连续,因此地质工作多集中于塬区,以此为突破口来解释黄土高原这本“秘笈”并告诉人们它所经历的故事。在近代中国地质学家对黄土高原的研究中,共发生了6次较大
[1] [2] [3] [4] [5]
篇20:黄土隧道施工
针对黄土隧道施工中出现的整体下沉、地表开裂等现象,采取了一系列进洞施工技术措施,介绍了其施工工艺要点,以确保初期支护质量,从而达到黄土隧道安全进洞、安全穿越黄土冲沟的目的.
作 者:武飞龙 WU Fei-long 作者单位: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24 刊 名:山西建筑 英文刊名:SHANXI ARCHITECTURE 年,卷(期):20xx 35(13) 分类号:U455 关键词:黄土隧道 进洞施工 大管棚 明沟暗过★ 初一地理教案设计
★ 初中作文教案设计
★ 初二地理教案
★ 初一数学教案设计
【《黄土高原地区》教案设计(合集20篇)】相关文章:
世界地理人口和民族精选教案案例2022-12-07
初中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教案设计2023-01-25
江南的冬景教案5 教案教学设计2024-01-18
七年级历史上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教案设计2023-12-01
初二作文教案2024-04-04
初一地理工业的分布与发展的教案2022-11-27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2022-08-06
地理《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2022-08-16
南方与北方的人差异地理教案2023-04-23
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高三地理教案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