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四册《向沙漠进军》教案

时间:2023-01-16 08:02:11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初中语文四册《向沙漠进军》教案(共15篇)由网友“Jaroslawa”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初中语文四册《向沙漠进军》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语文四册《向沙漠进军》教案

篇1:初中语文四册《向沙漠进军》教案

初中语文四册《向沙漠进军》教案

教学目的

一 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揭示事物本质的说明方法和说明文的一些基本知识。

二 掌握本文结构严密与语言准确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

一 在教师启发下组织讨论,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二 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说明文的一些基本知识。分析本文严密的结构。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新课。

(一)我们学习任何一篇说明文,都需要准确地理解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要点,这些要点是学习说明文的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本文而论,主要是说成因、方法、特征、本质和规律性。下面想提出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在阅读时自己划出一些能答复问题的句子来(培养作阅读笔记的能力):

①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是什么?

②沙漠逞强施威,用的是什么武器?这种武器主要用什么方式来袭击人?

③抵御风沙袭击有什么方法?几种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④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什么?(注意“抵御”与“征服”的不同。)

⑤我们是怎样征服沙漠的?

⑥征服沙漠获得巨大成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互相讨论,彼此纠正或补充一些内容,教师巡视以后让学生举手,读出有关语句(语句可以有变动):

①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②沙漠逞强施威,用的武器是风和沙。这种武器向人类进攻的方式有二:第一,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量愈强。第二,风推动沙丘缓慢前进。

③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第一是培植防护林,(这主要是防风),第二是植林种草(这主要是防沙丘)。

④征服沙漠主要的武器是水。(“抵御”只是消极的防止,“征服”才是积极的消灭。)

⑤我们征服沙漠采取的措施是“开沟挖渠,种麦种棉植林”,这就“保护了农田,开辟了绿州”,而且起了防护交通线路的作用。而且,制造风力车,“供发电、汲水、磨面之用”使风“为人类造福”,而且用半导体把沙漠上长时间的日光变为热能,来发电,取热,煮火,做饭,等等。

⑥征服沙漠获得巨大成绩的条件是社会主义制度。

(二)问:根据以上答题,能否说出哪是成因、方法,哪是特征、本质、规律性?(注意:只能作大体上的划分,很难执于一端。)学生讨论以后,明确:上述答题之②既是说明特征,也是说明方法。③是说明方法。④也是说明方法,但是更加主要的方法。⑤是进一步采取的积极进攻的方法。①和⑥是本质:①说明沙漠的本质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⑥说明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够征服沙漠,并且使沙漠变成为人类服务的绿洲,等等。所谓规律性,指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比方沙漠向人类进攻所用的两种方式决定于“风”和“沙”的关系,风大沙小就是“游击战”,沙粒很多就是运动战。又如征服沙漠的几种方式是由沙漠袭击人类所用的武器来决定的。“风沙”、“植树种草”、“水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说明了征服沙漠的规律性。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征服沙漠,又说明了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关系,这中间也有一个规律性问题。

二 分析结构。

(一)提问:在再默读过一遍以后,看看本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学生充分思考以后,明确:划分为两个部分。

问:依据是什么呢?

沙漠这个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是怎样危害人类的?人类是怎样征服沙漠的?也就是,人类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

(二)第一部分由四个段落组成。这四个段落又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呢?

1、2、3自然段是一个层次,第4个自然段是一个层次。这样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呢?

沙漠对人类危害的后果及其危害的方式。

(三)1、2、3段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第1段是“总说”,指出“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然后,分别举出国外(地中海沿岸)、国内(陕西榆林地区)典型的例子,来证实这个自然敌人的危害。

(四)根据人类对沙漠的认识与改造是逐步深入的,第二部分又应该怎样划分呢?

划分为抵御与进攻。第7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呢?

过渡作用。从“防御风沙袭击,固定沙丘阵地”,采取守势到采取攻势。

(五)5、6两段都是写“抵御”的,为什么分为两段?

一段写抵御风沙袭击,一段写抵御沙丘进攻。

“袭击”与“进攻”有什么不同?

“袭击”是偷偷地打击,就是指上面的“游击战”;“进攻”是明目张胆地进攻,就是指上面的“阵地战”。

(六)从第8段到第12段(第11、12段也可以理解为对风和对日光的利用)都是写“攻势”,寻找它们互相间关系似乎比较难。如果一分为二的话,怎么分法呢?

改造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第8段写在我国广大沙漠地区尽管地面上缺少水,地下还是有水的,这就具备了相当有利的条件,说明是“可能”的。9至12段以实例说明这“可能”已经变成了“现实”。

(七)9至12这四段,还能够一分为二吗?

9、10两段写征服沙漠,11、12两段写利用沙漠。

既然9、10两段都是写对沙漠的征服,为什么不合为一段呢?

合为一段当然可以。分为两段的理由是一段写对农田的“保护”,一段写对交通线路的“防护”。

先写对交通线路的“防护”,再写对农田的“保护”,行吗?

不行,征服沙漠的作用首先在于保护农田,开辟绿洲。

11、12两段写利用沙漠。各写了什么?

11段写利用沙漠地区“风力”,12段写利用沙漠地区“日照”。

这两段次序可以调换吗?

不可以调换的,因为利用沙漠地区风力,我们已经做了许多工作;而利用沙漠地区日照,还只是远景。

(八)结尾一段总结全文,“从上面介绍的一些情况”,就是指沙漠对人类危害的情况以及人类对沙漠改造的情况,整篇文章紧紧抓住沙漠这一事物的特征说明,结构严谨,条理分明。

(九)请一位学生看着黑板上的板书,把全文内容有重点、有条理地复述一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本文准确的语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分析了《向沙漠进军》一文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等等,也分析了结构层次,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沙漠对人类的各种危害以及人类对沙漠的改造。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就是语言的准确性。

二 新课内容——分析语言。

(一)文章题目是《向沙漠进军》,进军,就是比作为军事上一场战斗。文章选用了哪些动词表示这场战斗的激烈、你死我活的呢?

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部分,找出沙漠对人类侵犯的动词:

并吞、侵占、侵入、袭击、进攻、肆虐、打死、摧毁、埋葬、逞强施威。

再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二部分,找出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动词:

抵御、防御、固定、收复、保护、防护、开辟、征服。

(二)语言准确性不但表现在中心词上,还表现在对中心词的限制上。由教师读第一部分四个段落。在读的时候有意识地漏掉一些词、句,请同学们在听教师读时,注意把漏掉的地方作好记号,然后研究漏掉了一些词、句会给说明带来什么影响。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但是从古代的传说和史书的记载看来,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

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古代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的文明都是在这里产生和发达起来的。但是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逐渐变成荒漠了。

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没有风沙。到了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和山西北部的人移居到榆林以北关外去开垦。当时的政府根本不关心农业生产事业,生产技术又不高,垦荒伐木,致使原来的草地露出了泥土,日晒风吹,尘沙就到处飞扬。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榆林城也受袭击,到解放以前,榆林地区关外都变成沙漠了。

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打死,甚至连根拔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才能有收获。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沙丘的高度一般从几米到几十米,也有高达一百米以上的。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移动的。当风速达到每秒五米以上的时候,沙丘迎风面的沙粒就成批地随风移动,从沙丘的底部移到顶部,过了顶部,由于风速减弱,就在背风面的坡上落下。所以部份沙粒的移动速度虽然相当快,每天可以移动几米到几十米,可是整个沙丘波浪式地前进,移动速度并不快,每年不过五米到十米。几个沙丘常常联在一起,成为沙丘链。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被摧毁,田园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引导学生一一研究上面漏掉了“若干”、“有些部分”、“还”、“多少”、“许多”、“三十公里”、“一次”、“全部”、“点”、“全”等限制词语对准确说明的影响。

1、2、3自然段漏掉了一些必要的限制词语,话说过了头;而第4自然段漏掉了一些必要的限制词语,话又说得不够份量。过头与不够,都不能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

(三)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但表现在限制上,还表现在整句的判断上。譬如说,“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那防护林是什么呢?请同学仔细把防护林一段钻研一遍,然后用完整的句子回答。

防护林是并行排列,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超过林木高度二十倍的林带。(从培植方法上讲)

防护林是为了减少风的力量而培植的林带。(从培植作用上讲)

防护林是抵御风沙袭击而培植的林带。(从培植目的上讲)

“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在沙丘上植树种草怎么会成活呢?那我们就要研究湿沙层是什么。请同学仔细把植树种草一段钻研一遍,然后用完整的句子回答。

湿沙层是沙丘在四十厘米的深处,水分含量达到百分之二以上的沙层。

“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那沙漠中到底有没有水呢?一想到水,人们容易想到滚滚的黄河、滔滔的长江。沙漠地面上缺水,地下有没有水呢?请同学仔细把地下水一段钻研一遍,然后用完整句子回答地下水是什么。

地下水是沙漠中地面上的降雨与径流渗入到土壤岩隙中的水。

篇2:初中四册《向沙漠进军》教案

初中四册《向沙漠进军》教案

《向沙漠进军》教案

(-04-26 13:51:12)

上海市黄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陈钟梁

教学目的

一 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揭示事物本质的说明方法和说明文的一些基本知识。

二 掌握本文结构严密与语言准确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

一 在教师启发下组织讨论,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二 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说明文的一些基本知识。分析本文严密的结构。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新课。

(一)我们学习任何一篇说明文,都需要准确地理解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要点,这些要点是学习说明文的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本文而论,主要是说成因、方法、特征、本质和规律性。下面想提出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在阅读时自己划出一些能答复问题的`句子来(培养作阅读笔记的能力):

①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是什么?

②沙漠逞强施威,用的是什么武器?这种武器主要用什么方式来袭击人?

③抵御风沙袭击有什么方法?几种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④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什么?(注意“抵御”与“征服”的不同。)

⑤我们是怎样征服沙漠的?

⑥征服沙漠获得巨大成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互相讨论,彼此纠正或补充一些内容,教师巡视以后让学生举手,读出有关语句(语句可以有变动):

[4] [5]

篇3:向沙漠进军教案

教学目的

一、了解本文是一篇阐释事理的说明文,运用层进式结构,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二、了解本文以诠释和举例为主,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三、理解中心句和支撑句的用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一教时。

二、通过预习,理清结构,复习刚学过的分类别、用比喻、作比较、列数字几种说明方法。

三、通过讲述、提问、讨论,理解中心句和支撑句在说明文中的作用,理解使用限制性词语在表达上的严谨周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作者作品

讲述:作者竺可桢(1890--1974)著名的科学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1959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成立。他先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改造沙漠是我们的历史任务》《向沙漠进军》两篇文章。在他的倡导下,有关地区设置了六个治沙综合试验站。他虽年逾古稀,还三次深入沙漠考察,几乎跑遍了内蒙、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沙漠,做出了很好的成绩。他一生为普及科学知识写了68篇文章,其中自然保护和自然改造方面有17篇。《向沙漠进军》是一篇阐释事理的说明文,运用层进式结构,结构逻辑性强。

二、教读课文

提问:本文可分成哪几部分?回答,明确:共分三大部分。1--3段是第一部分;4--6段是第二部分第一层,7--10段是第二层,11--12段是第三层;最后一段是第三部分。指名朗读1--3段,全班思考这一部分的内容及说明方法,读后提问,回答,明确:第一部分说明沙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提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说明方法是:举事例(先国外,后国内),作比较(“摇篮”与“荒漠”)(板书)。

讲述:本文用的是层进式的结构,在第一部分说明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后,接下来第二部分便是臬向沙漠进军。内部分三层,内容是:臬抵御沙漠的进攻?臬向沙漠进攻?臬利用沙漠?这三层的内容也是一层比一层深,从被动抵御到主动进攻,又进而说到充分利用。第三部分说明向沙漠进军的方法。提出要求:新闻记者第二部分,列表说明。教师巡回,了解列表情况,然后指名板演,师生共同修正。(板书)提问:第二部分所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回答,明确:1.分类别:如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游击战”和“阵地战”。又如臬向沙漠进军,一是防守,二是进攻,三是利用。2.用比喻:如用“武器”比喻沙漠进攻的手段。用“游击战”、“阵地战”比喻沙漠进攻的方式。3.作比较:如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现在征服沙漠的理想会成为现实,前后比较,说明征服沙漠的现实性。又如用沙漠地区和长江流域、华北地区的日照相比较,说明可以利用沙漠地区的日照强烈和时间长来为人类造福。4.列数字:如风遇防护林的速度的大小,说明文质彬彬两列之间的距离应是多少。又如湿沙层的深度,说明在沙丘上植树种草可以成活。5.先诠释、后举例。

三、小结

1.本文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和人类如何征服沙漠。重点是讲征服沙漠的途径:一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这是抵御沙漠的“游击战”;一是植树种草,这是抵御沙漠的“阵地战”。这两种途径只是采取守势。征服沙漠的关键是水,最主要的.武器也是水。因为征服沙漠不同于征服其他自然灾害,寻找和开发充足的水源是征服沙漠的最重要的途径。我国沙荒地区,有的“有足够的雨量”,有的“地面径流和地下潜水也是很大的”,有的“,周围的高山上有大量的积雪”,这说明征服沙漠的可能性。而且“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这说明征服沙漠的现实性。

2.诠释、举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理,往往需要作诠释。诠释能通俗的介绍或解说事理的性质、特点。如第一段阐明“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先用“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作诠释,然后举“西方文明的摇篮地中海沿岸”有些部分逐渐变成沙漠了及“我国陕西榆林地区”“关外三十公里都变成沙漠”两个事例作说明。提问;课文中以诠释方式说明事理的例子,可否再举一些?回答,明确:说明“游击战”以“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作诠释;说明“阵地战”以“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作诠释;说明“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以“防护林和主要作用是减少风的力量”作诠释等。

3.中心句与支撑句:这是说明文里常用的两类句子。中心句是一段中表述段的中心意思的句子,常用概括或提示的方式进行表述。一段一中一般只有一个中心句,以短句居多。大多放在段首,有时也放在段中或段尾。陈述性的段落有时没有中心句,可综合概括出全段的中心意思。支撑句是用来解释、发展、支持中心句的。支撑的方式很多,例如,可以分述、诠释、举例、比较,可以说明原因、结果、意义或引用资料作证。支撑句多少不一,多的还可以分成若干小层次。像第一段中心句“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支撑句就从“不断地”“没有能”两方面加以诠释。

四、课内练习

使用表达范围、程度的限制性的词语,可以准确说明事理,表达严谨、周密。试指出下列名句中哪些限制性的词语不能去掉?为什么?

1.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敌人之一。

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这“敌人”性质就模糊不清;去掉“之一”有些绝对。

2.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

去掉“不断地”就不能表明斗争次数之多,历史之久。

3.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

去掉“主要”就变成只有这两种方式了,不准确。

4.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去掉“最主要的”不能表明水在诸武器中的首要地位。

5.要向沙漠进军,取得彻底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

去掉“彻底的”不能表明什么样的胜利;去掉“充足的”不能表明什么样水源。

五、布置作业

新闻记者课文前八段,写出每段的中心句,用符号分别标明:中心句在段首的用“△”,在段尾的用“△”,在段中的用“◇”,如无中心句的,自己概括出中心意思,用符号“□”标明。

答案:

1.△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2.□地中海沿岸是古代西方文明的摇篮,如今有些部分变成荒漠了。

3.□我国榆林地区古代是个天然草原区,如今关外三十公里变成沙漠了。

4.△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

5.□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

6.△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

7.◇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8.◇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便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大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

板书设计

一、课文结构

1.说明沙漠对人类的严重灾害,提示要向沙漠进军。

2.

3.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途。

二、说明方法:

1.信释、举例;

2.中心句与支撑句(见前)。

篇4:向沙漠进军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反映沙漠化问题的材料导入。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初渎课文,提出如下要求。

①标记生字新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好。

②标记好段落序号,采用找中心句的方法,简要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义。提示找中心句的方法:一段中只有一个中心句、以短句居多,大多放段首,有时放段中或段尾。注意陈述性的段落有时没有中心句,那就须读者综合概括。

③理清作者的思路。

④明确作者思路,并请同学们按“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进军,进军前途”这个思路将文章分成三个部分,指名说出划分的起止。

三、具体妍习

1、细读课文(1――3)段思考。

①作者提出了要向沙漠进军其原因是什么?

②第(2――3)自然段说的是什么?起什么作用?

明确:向沙漠进军的原因是沙漠长期以来危害人类,而第2、3自然段举了国外以地中海,国内以榆林地区为代表的两个地方受沙漠危害的情况,有根有据地揭示了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的这一点。

2、沙漠危害人类极大,而人类是否能征服它呢?其前途会怎样?

学生讨论回答,然后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重点研读

精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思考讨论回答。

1、作者指导人们到底采用一些什么样的方法治理沙漠?(即怎样向沙漠进军)

明确:从抵御、进攻到利用。

2、本部分又是按怎样的顺序说明的?请同学们采用摘录中心句和概括法相结合的方法,列出本部分的结构提纲,然后讨论修正。

3、这一部分的开头段说明了沙漠是怎样危害人类的,文章为什么首先强调这一点?

明确:先让读者明白抄漠是怎样危害人类,即风沙的进攻主要是“游击战”、“阵地战”这两种方式,然后有的放矢地针对风沙危害的方式采用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治理。

4、揣摩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作用。

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脊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明确:“刚”,限制说明禾苗出土时间很短。“一次”,限制说明风沙袭击的厉害:“全部”,限制数量之大。“常常”、“两三次”、“点”,说明一次大风沙袭击给农民的生产和收获带来的严重后果。就这一点讲征服沙漠刻不容缓。

五、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本文采用的是层进式结构,条理清晰,层层推进,先说明了沙漠危害人类,揭示了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再着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而这一部分也是按层进式结构,先说明沙漠危害人类的方式,然后针对危害的方式采用抵御、进攻到利用等治理方法;最后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景。本文有很多段采用了中心句提纲挈领,逻辑性非常强。

六、作业

阅读课后《沙尘暴十袭京城》的短文、在此基础上,收集资料,了解沙尘暴袭击中国部分省市的情况,并整理,准备在下一节课在班上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检查上节课布置的`作业,让学生在班上充分交流自己收集并整理好的材料。 形式:分组交流,然后请代表向全班公布交流情况及内容。

二、回顾本文的结构和内容

三、具体研习

作者要说明“向沙漠进军”除了用清晰的思路,合理安排文章结构层次外,更重要的是作者还善于恰当地运用各种说明方法。仔细阅读课文,看看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从文中找出来,并简要谈谈其好处?可相互讨论。

讨论后,明确:

1、举例子:(例如:课文的第2、3自然段,举了“地中海”,“榆林地区”这两个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严重,这样使要说明的内容更明确,更具体。课文中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和例子很多。请大家重点掌握。)

2、分类别:(如:风沙的进攻方式分“游击战”和“阵地战”二类。又如:介绍对沙漠采用“守势”时,又分两种方法:①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②抵御沙粒进攻的方法二:类等。提示学生注意:分类时要使用同一标准。并以“人”为例,说明采用的标准不同,分类就不同。)

3、打比方:(如:①将地中海沿岸比作西方文明的摇篮②把风沙进攻的两种方式比作“游击战”、“阵地战”。)

4、作比较:(如:文章开头说:“过去人类没能征服沙漠”。而结尾处:“征服沙漠的理想会实现”。又如:原来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而如今却有部分地区逐渐变为了荒漠。)

5、例数字(略)

四、正确使用表示范围、程度的限制性的词语,更可准确的说明事理,做到表达严谨周密。

如“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这“敌人”的性质就模糊不清;去掉“之一”,在阐述事理上就显得有些绝对。试指出下边各句中哪些限制性的词语是不能去掉的。如果去掉,在表达效果上和原来有什么不同?

1、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

2、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

3、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4、所以要取得向沙漠进军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

5、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

篇5:向沙漠进军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进行分类说明的方法。

2、学习恰当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的有关知识。

3、了解人类征服沙漠的业绩,树立改造大自然的雄心。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分类说明、举例说明的方法以及恰当的使用词语准确说明说明事物。

解决办法:

(1)利用多媒体手法导入,并利用此法使学生理解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方式以及人类防御沙漠、向沙漠进军的方法。

(2)比较阅读,体会恰当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的写法。

(3)借助于分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4)开展演讲的形式,让学生树立改造大自然的决心。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观看录像,分组讨论,开展演讲比赛。

五、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放一段有关楼兰古国的录像),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片子是楼兰古国,它位于我国的西北部,昔日的它,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商贾聚集之地,经济繁荣之所,今天的它,已被黄沙覆盖,一片荒芜,人们只能凭着那干枯的树木,光秃秃的沙丘,去想像它昔日的繁华与丰美,是沙漠夺走了它的美丽,留给人们的只是遗憾,我们要拿起武器,与沙漠决战,还我家园。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识别和把握中心句。

2、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

3、学习抓住特征进行分类说明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这篇文章根据大量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进军的前景如何等重大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科学道理讲得有声有色。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说明文主要说明什么?

(2)说明文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3)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5)说明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6)说明对象包括哪些?

六、参考资料

沙漠,一是对荒漠的通称;二是指沙质荒漠,即地表面为流沙覆盖、沙丘广泛分布的地区。

全世界沙漠面积达1535万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1/10,撒哈拉沙漠为世界之最,面积为800万平方公里。我国沙漠表面109.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11%。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约32.7万平方公里,为全国沙漠之最。

沙漠气候干燥,蒸发量大,降雨量少,年降雨量在400毫米以下。沙漠地区温差大,年温差在30℃~50℃之间,绝对温差达50℃~60℃,日温差(夏秋午间)可达60℃~80℃。地表植物稀少、矮小。风力强,最大风力达10~12级。虽地表水少,但地下水资源丰富,全世界储量可达400万亿立方米。

篇6:向沙漠进军

向沙漠进军

向沙漠进军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围绕中心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根据事物的内部联系有条理地分类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领会恰当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准确解说事物、剖析事物或事理的特色。

二、认识改造沙漠的重大意义;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

本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征服沙漠的角度说明人和自然的关系。其重点是文章的第二部分(4―12):怎样向沙漠进军。

教学难点:

是两个自然段解说事理的说明。

教学关键:同难点。

教学方法:整体――局部――整体,边讲边导。

教学时数:二节。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前预习:

1.明确字形

汲 磴 榆

吸 澄 瑜

圾 橙 愉

2.注意字音字义:

竺 桢 沛 榆 逞 涸 噶 馏

3.理解词语:

充沛 肆虐 城郭

绿洲 葱笼 俨然

移居 逞强施威

不毛之地

二、导入新课:

本文是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写的一篇说明文。主要说明了沙漠的特征和如何征服沙漠提出了改造沙漠的办法。

三、分析课文。

1.范读,要求在正音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练习一,具体划出文章的三部分,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内容。

2.提问明确:

本文围绕“向沙漠进军”这个中心进行说明。紧扣“进军”二字:一、(1―3)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

二(4―12)怎样向沙漠进军;三(13)向沙漠进军的前写。

3.讲读第一部分:

文章一开头就明确指出“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1段),道出了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

为了说明沙漠是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提出了“进军”的艰巨性;

接着列举了两个典型事例:“文明的摇篮”――“变成荒漠”;“天然的草原区”――“变成沙漠”,具体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更进一步突出“最顽强”三个字。

小结:第一部分的大意是: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

分析第二部分:

提问“沙漠对人类有哪些危害?有哪两种进攻方式?”

――沙漠作为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它向人类进攻的.武器是风和沙。它用风沙作为武器,采用了“游击战”和“阵地战”的方式向人类进攻。

提问一:对照课文,请同学指出作者选用哪些动词来突出“沙漠特征”的?

提问二:作者遣词造句很有功力,请举例说明作者为了力求准确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恰到好处。

师生共同分析(5―7)段。

提问:人类征服沙漠主要采取哪些办法?

明确:根据沙漠的活动规律,人们用“培植防护林”“培植草皮”以“减小风的力量”和“沙粒的来源”――对付“游击战”的办法;用“植树种草”的“固定沙丘”――对付“阵地战”的办法。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理解分析一。

2.试归纳本文的中心和写作特点。

第二节

教学目的:目的二。

教学重点:同上。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关键:同上。

教学方法:同上。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继续分析第二部分(8―12)。

在第8段里,作者根据积累的大量资料,详细地说明寻找水源,利用水源是征服沙漠的主要方向。并例举出在我国已具备这方面的条件,说明我国向沙漠进军是完全可能的。

在9―10段主要讲沙漠是可以征服的,说明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有计划地改造沙漠已经取得初步成果。

这两段说明了在中国这一古老的土地上向沙漠进军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极大鼓舞人们向沙漠进军的决心和信心。

11―12段,指出利用沙漠造福人类的美好前景,说明向沙漠进军的重大意义。

第二部分大意:针对沙漠的特征说明人类征服沙漠的方法和光明的前景。

三、师生集体朗读第三部分(13段)。

总结全文,点明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是征服沙漠的可靠保证,鼓舞人们向沙漠进军的信心和斗志。

四、总结全文。

1.中心思想:本文说明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征服沙漠的办法,并揭示了向沙漠进军的光明前景。

2.写作特色:

①围绕中心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本质说明事物;

②科学的分类说明;

③恰当使用修饰或限制的词语,准确地解说事物、剖析事理。

五、布置作业:揣摩,运用三。

六、板书设计:

篇7:《向沙漠进军》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放一段有关楼兰古国的录像),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片子是楼兰古国,它位于我国

的西北部,昔日的它,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商贾聚集,经济繁荣;今天的它,已被黄沙覆盖,一片荒芜。人们只能凭着那干枯的树木,光秃秃的沙丘,去想像它昔日的繁华与丰美。是沙漠夺走了它的美丽,留给人们的是遗憾。我们要拿起武器,与沙漠决战,还我家园!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识别和把握中心句。

2.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

3.学习抓住特征进行分类说明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这篇文章根据大量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进军的前景如何等重大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科学道理讲得有声有色。

(三)教学过程

l.复习提问。

(1)说明文主要说明什么?

(2)说明文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3)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5)说明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6)说明对象包括哪些?

引导学生回答:

(1)说明文主要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功能、用途等;

(2)说明文的首要任务是抓住事物特征;

(3)说明文的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画图表等;

(5)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

(6)说明对象可以是实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理。

2.背景、作者简介。

背景

1959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成立,竺可桢先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改造沙漠是我们的历史任务》,一篇是《向沙漠进军》。在他的倡导下,设置了六个治沙综合试验站,他三次深入沙漠考察,几乎跑遍了内蒙、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沙漠。

作者简介(略)

3.正音、辨字、辨词。

肆sì(不要读成cì) 涸hé(不要读成gù)

葱cōng(不要读成cóng) 沛(不要写成)

磴dèng(不要读成dēng)

4.文章内容的分析。

(l)同学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读时可采取一人一段,自愿读,不指定,这样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

(2)分组讨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意思,若有中心句的段落,就用中心句表示,没有中

心句的段落,就需要自己概括。

第1段: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第2段: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如今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

第3段:我国陕西榆林地区古代是天然草原区,如今关外30公里都变成了沙漠。

第4段:沙漠逞强旅威的武器是风和沙。

第5段: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

第6段: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

第7段: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第8段: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按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

第9段:我们向抄漠进军取得的若干成绩。

第10段: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仅可以保护农田,开辟绿洲,而且对交通线路也起了防护作用。

第11段:风可以为人类造福。

第12段:沙漠地区的日光照射特别强烈。

第13段:只要正确地认识沙漠的危害,找出对付它的办法,沙漠是有可能治理的。

(以上各段的中心意思,l、4.7、8、10.13是原文的中心句,其他几段的中心意思是概括出的。)

(3)在上述概括中心意思的基础上,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l-4段):说明为什么向抄漠进军。

第二部分(第5-8段):说明怎样向抄漠进军。

第三部分(第9-13段):说明沙漠是可以被征服的,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前景。

(4)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2、3两段说明了什么?这属于什么说明方法?

答:这两段举了国外地中海沿岸和国内陕西榆林地区受沙漠侵袭的情况。从而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属于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②沙漠向人类发动攻势的武器是什么?进攻的主要方式有哪几种?这属于哪类说明方法?

答:沙漠向人类发起进攻的武器是风和沙,进攻的主要方式是“游击战”和“阵地战”。这属于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③如何征服沙漠?征服沙漠的关键是什么?其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答:征服沙漠的途径:一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这是抵御沙漠的“游击战”;一是植树种草,这是抵御沙漠的“阵地战”,这两种途径都只是采取守势。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寻找和开发充足的水源是征服沙漠的最重要的途径。征服沙漠的关键是水,这是征服沙漠区别于征服其他自然灾害的必要条件。有了水,才能抵御抄漠的“游击战”和“阵地战”;有了充足的水源,向按漠进军才能取得彻底的胜利。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④说明征服沙漠的可能性和现实意义,并指出所用的说明方法。

答:“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我国沙荒地区,有的“有足够的雨量”,有的“地面径流和地下潜水也是很大的”,有的“周围的高山上有大量的积雪”,“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大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这说明了征服沙漠的可能性。“沙漠是可以征服的”,举例说明“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用事实说明了征服沙漠的现实性。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四)总结、扩展

总结:作者紧紧抓住向按漠进军这一中心,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先说明沙漠严重危害人类,揭示为什么向沙漠进军,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最后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景。运用这一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又恰当地使用了列数字、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说明对象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l.反馈练习

阅读第4-6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在文中找出有关沙漠危害人类的句子。

①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

②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③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2)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的作用是什么?

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草皮的作用是减少沙粒的来源。

(3)第5、6自然段能否换位,为什么?

不能,因为第5自然段所说的内容是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对应第4段的“游击战”;第6自然段所说的内容是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对应第4段的“阵地战”。5、6两段顺序

与第4段相一致,所以不能换。

(4)防护林的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能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为什么?

因为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所以防护林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

(5)根据第6自然段的有关内容给湿沙层下定义。

湿沙层就是水分含量达到2%以上的沙层。

扩展:同学们可以继续补充有关沙漠的知识,并谈谈自己对治理沙漠的想法。

(五)布置作业

篇8:《向沙漠进军》

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进一步理解说明方法在说明事物过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心句和支撑句之间的关系。

2.了解沙漠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人们征服沙漠采取的措施。树立向困难作斗争的思想。

教学设想

1.课时安排:两课时。

2.文章第二部分是重点,可以在讲课前让学生列出结构提纲。

3.第一课时,在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划分段落.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并落实第二部分的结构提纲。

4.第二课时,复习举事例、作比较、列数据三种说明方法,学习打比方、作诠释两种新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理解限制性词语对说明事物的准确性和严密性。了解中心句和支撑

句之间的关系。

5.在复习或学习说明方法时,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自己去分析、揣摩。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2.落实第二部分的结构提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启发学生思维。

人类要生存,要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就必须同各种各样的困难作斗争,包括同自然灾害的斗争。沙漠蔓延是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因为它无情地吞噬土地,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危害。据统计,全世界有六十三个国家受沙漠之害,总面积已达二千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中国,而且还在以每年五千八百平方公里的速度蔓延、扩大。长此下去,到本世纪末,全世界将有百分之十四的人生活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三分之二的人将受到沙漠化的威胁。我国也是长期受沙漠化困扰的国家。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要树立同各种困难作斗争的决心。

2.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地理学家,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他是浙江绍兴人。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科技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对中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在研究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以及变迁方面,在研究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方面著有论文多篇,并重视和带头参加科学普及工作。著有《竺可桢文集》。

这篇文章是竺可桢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为了我们认识沙漠、改造沙漠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二、解题。

1.课文题目是一个口号式的标题,具有鼓动性和号召力,鲜明地表达了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

2.题目不仅揭示了全文的内容,而且成为划分全文层次依据,同时还提示了文章内容的重点。看到题目,读者必然提出思考的问题: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的前景如何?

三、内容分析。

教师提问:根据解题,文章可以分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阅读,明确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一第3自然段,说明沙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人类必须向沙漠进军。这一部分用国内外事实,回答了为什么向沙漠进军的问题,摆出了向沙漠进军的根据或理由。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一第12自然段,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这一部分不仅说明人类向沙漠进军的种种办法,而且分析了采取这些办法的科学根据,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说明我们征服沙漠的美好前景。这一部分特别强调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会更快成为现实”,语气坚定。

教师提问:第一部分哪一句话最重要?为什么?

第一句话最重要,因为全文就是围绕这句话展开说明的。

教师分析:为了说明“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文章列举了国内国外两个实例。分析这两个实例应当注

意从以下几点:

1.“摇篮”和“荒漠”对比,说明沙漠危害之大。所谓“摇篮”就是发源地,当然是富饶的地区。这样的地区,竟然“部分”地受到风沙的侵占,可见沙漠危害之严重。

2.时间上的比较。地中海沿岸经“两三千年”风沙的侵占,部分地区变成了荒漠,而我国榆林地区,从清朝乾隆年间到解放前,就已经造成“三十公里都变成沙漠了”。这不过两百年的时间。这说明什么?前者是风沙自然造成的,后者则是由于“政府根本不关心农业生产事业,生产技术又不高,垦荒伐木”造成的,是人为的原因。人类破坏自然,一定受到自然的惩罚。

前者因为是风沙自然造成的,所以用“侵占”一词,含有强行占据的意味;后者是人为的原因,使风沙有隙可乘,因而用“侵入”一词。

教师提问: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主要内容是怎样向沙漠进军。这一部分可以分几层,每一层的内容应当怎样概括?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风沙的进攻和人类的防御(4―6自然段)。

第二层:人类怎样根本治理沙漠,就是如何利用水来向漠进军(7-10自然段)。

第三层:巧妙地利用沙漠,使它为人类造福(11―12自然段)。

这一部分每一层在说明人类向沙漠进军时都抓往了沙漠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治理沙漠。

第一层,沙漠逞强施威的武器是“游击战”和“阵地战”,人类就利用风沙的这个特点,用培植防护林对付“游击战”,用植树种草对付“阵地战”,说明防御风沙是在分析风沙进攻的特点基础上采取的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第二层,在说明“取得彻底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之后,人类分析出沙漠地区含有充足的地下水源这一特点。那么利用这一特点,人类就可以变防御为进攻,使沙漠彻底改变面貌。

第三层,在说明人类利用沙漠时,也是科学地分析了沙漠地区“风力很强”日光“特别强烈”,“日照时间又特别长”的特点,然后利用这些特点,使沙漠成为一种资源。这种向沙漠进攻,又比利用水改造沙漠更具主动性,科学性。

以上分析,突出说明,人类征服沙漠必须依靠科学知识和科学分析。“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实际上,第二部分就揭示了这个原因。

教师提示:在分析第二部分内容的基础上,落实这一部分的结构提纲。

这个结构提纲是第二部分内容的条理化,这样的结构顺

序既符合事物本身的内在条理,也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同时说明,人类认识事物,必须科学地分析事物的`特点。

教师提出:文章的第三部分紧扣题目,用富于鼓舞性的语言说明人类征服沙漠的光辉前景。

四、小结。

我们给文章划分结构,必须依据文章的内容。内容上的联系就是结构上的关系。本文就是以为什么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会有什么前景这三个问题构成了文章的内容,那么也就成了文章三个部分的结构关系。第二部分在分析沙漠的三个特点的基础上,以防御、进攻、利用为内容主线构成了它的结构关系。

上面说的是文章大的结构关系。另外,还要注意小的结构关系,如比较关系、层进关系等。比如,文章第一部分,前面已经分析,第2、3自然段在说明“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时,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印证的,并且用“摇篮”与“荒漠”这种演变上的比较和时间上的比较,用词上的比较来说明问题,使人们认识上逐步深入。文章第二部分,御、进攻、利用是层进关系,说明人类对沙漠认识上的提高和治理上逐步科学化。

五、布置作业

1.文章用哪些说明方法?我们学过哪几种?从文中找出例子加以说明。

2.从文中找出主要的句子,分析一下文章是怎样解释。说明这些句子的。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在进一步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复习举事例、列数据、作比较三种说明方法,学习打比方、作诠释两种说明方法,掌握这两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2.了解什么是中心句、支撑句及其相互关系,并懂得它们在说明文中的作用。

3.了解限制性词语加强说明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分析了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现在我们复习上下。

学生划分层次并概括内容。

教师提问:这是一篇阐释事理的说明文。说明文要用说明方法。这篇文章中运用了哪些我们学过的说明方法?

学生举例回答。

1.举事例。文章前两部分几乎每一自然段都举出了实例说明问题。举实例不但使文章内容非常具体,而且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使读者印象很深。

2.列数据。比如,文章在说到培植防护林可以有效地防御风沙的“游击战”时,说“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百分之七十到八十”。运用数据可以使说明具有高度准确性和科学性。

3.作比较。文章举国外事例作说明时,就用“摇篮”对:“荒漠”作比较,对比鲜明,说明沙漠的肆虐程度。

二、内容分析,学习新知识。

教师提示:文章还用了作诠释和打比方两种说明方法。诠释的意思就是解释、说明。有的时候,作者提出一个看法,读者并不明白,这就需要对这种看法作必要的解释、说明,使读者清楚这种看法的含义、提出的根据等。打比方就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方式,打比方可以使事物或事理具体化、形象化,使读者易于理解。

1.作诠释。文章第1自然段提出:“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的看法。读者对这个看法会感到新鲜、陌生。因此下面两句便对此作诠释。“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一句,从时间之长说明这个看法的根据。“但是从古代的传说和史书的记载看来,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一句,从斗争的结果说明这个看法的根据。

教师指导学生从课本中找出诠释的例子并加以说明。

2.打比方。例如:把沙漠比喻成“敌人”,把沙漠的进攻手段比喻成“武器”,把沙漠进攻的方式比喻成“游击战”、“阵地战”等,都是打比方。打比方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用来比喻的事物是人们都熟悉的事物,二是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上面举的例子就是这样的。人们把危害人类生存的沙漠比喻成“敌人”,把它危害人类的种种方式用“游击战”、“阵地战” 作比,都反映了人类对沙漠的厌恶和憎恨的感情。由此可见打比方不但可以使事物或事理形象化、具体化,还直接表达了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和感情,使文章更具感染力。文章以诠释和举事例为主综合运用说明方法,是为了全面、深入地阐释事理,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

教师提问:在第1自然段中哪个句子最重要?其他两句与这个句子是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回答:第一句最重要。因为它是这一段的中心,它表达了该段的中心意思。这叫中心句。其他两句对这句话起支持的作用,表现为对该句句意做出必要的解释。这样的句子叫支撑句。运用中心句,使全段的每句话围绕中心句展开,内容更显得集中,结构也更严密,同时在这两方面还给读者以提示。支撑句的运用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中心句,把握全段的内容。

要注意的是,中心句的位置可以在句首,也可以在句中或句尾,有时还需要读者去归纳概括。但有一点,是不是中心句,应看它是不是集中表达了全段的中心意思。

教师指导学生举例说明中心句和支撑句及其作用。

教师提示:说明文是科学地说明事物或事理。要加强文章的科学性,在用词上就必须十分注意。比如:

1.“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为什么要加上“之一”?能不能去掉?回答是:不能。因为它反映了一种客观实际,即人类的自然敌人很多,沙漠只是其中一个。

2.“古代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的文明都是在这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为什么要用“产生和发展”这样一个动词性的并列短语?用一个动词行不行?不行。因为文明的发展有一个过程,这个并列短语正反映了这种过程。没有“产生”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产生”也没有多大价值。

文章中用了大量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在加强文章的科学性、准确性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比如:

1.“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这两句话加点的词都是限制性的。“最顽强”不但点明了沙漠这个“自然敌人”的性质,而且把沙漠归入最难于战胜的“自然敌人”的范围之内。正因为它“最顽强”,才有下一句的“不断”,“不断”也就是同“沙漠”必须作长期斗争。

2“沙漠地区地势平坦,风力很强”。“很”限制说明“强”的程度。有了“很”字,下面才能谈到利用的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从文章中再找一些例子进行练习,以加深印象、巩固知识。

三、小结。

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而以诠释和举事例为主,并把二者结合起来使用。目的是让读者易于把握和理解。不同的说明内容用不同的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内容的组织和表述也就更严密,更科学。

中心句和支撑句的运用,是为了使内容表达集中而明确,结构条理而清晰。我们抓住了中心句,并分析中心句与支撑句的关系,便可以迅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层次。限制性词语的运用是为了加强说明的准确性。我们要结合课文加以体会。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2.从文中各找一个例子,说明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根据课堂上的分析、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

篇9:《向沙漠进军》

阅读《向沙漠进军》选段,回答14――18题。(12分)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但是从古代的传说和史书的记载看来,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古代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的文明都是在这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是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了。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没有多少风沙。①到了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和山西北部许多人移居到榆林以北关外去开垦。②当时的政府根本不关心农业生产事业,生产技术又不高,垦荒伐木,致使原来的草地露出了泥土,日晒风吹,尘沙就到处飞扬。③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榆林城也受袭击,到解放以前,榆林地区关外30公里都变成沙漠了。④

向沙漠进军课后题

1.这段文字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2.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抵御风沙袭击的办法是( )。

A.培植防护林B.种植林带

C.培植草皮 D.培植防护林和草皮

4.这段文字的说明方法中最主要的是( )。

A.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B.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

C.作诠释列数字分类别

D.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

5.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

A.从原因到结果 B.从主要到次要

C.从现象到本质 D.从概括到具体

6.培植防护林的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各组句与句之间的恰当关系是:

A.并列关系 B.解说关系 C.递进关系 D.因果关系

(1)第①②③④⑤与第⑥⑦句( )

(2)第①句与第②③④⑤句( )

(3)第④句与第⑤句

(4)第⑥句与第⑦句()

9.文中加点词“主要”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参考答案

1.A

2.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

3.D 4.

C 5.

B 6.⑤

7.①⑥

8.(1)A (2)B (3)D (4)B

9.不能去掉。去掉后,就不能表明防护林的作用中主要的是什么,就变成只有这一种作用了。这样表达不准确

篇10:《向沙漠进军》

向沙漠进军

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 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 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拨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一种可以称为 阵地战 ,就是风(甲)__沙丘,缓缓前进。沙丘的高度一般从几米到几十米,也有高达100米以上的。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__(乙)的。当风速达到每秒5米以上的时候,沙丘迎风面的沙粒就成批地随风移动,从沙丘的底部移到顶部,过了顶部,由于风速减弱,就在背民面的坡上落下。所以部分沙粒的移动速度显然相当快,每天可以移动几米到几十米,可是整个沙丘波浪式地前进,移动速度并不快,每年不过5米到10米,几个沙丘常常联在一起,成为沙丘链。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10.若将“移动`推动”恰当地填在文段中(甲)、(乙)空缺处,应是:(甲)__乙)__

11.本文段的中心句出现在何处?()

A段首 B.五段中 C.段尾 D.没有出现

12.为使说明有条理,本文段在安排说明内容时采用了_顺序。

13.文段中画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的说明方法。

14.在“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句中:

①“主要”一词为什么不能去掉?

答:_

②“主要”一词的使用,反映了说明文语言怎样的特点?请选择下列回答正确的一项。()

A生动五形象C.准确D.通俗

向沙漠进军阅读答案

10.(甲)推动(乙)移动

11.A

12.逻辑

13.分类别、打比喻

14.①因为去掉后,就不能表明这两种方式是诸方式中主要的两种,就变成只有这两种方式了。②C

篇11:《向沙漠进军》

《向沙漠进军》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掌握说明方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巩固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

(2)       学习恰当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的有关知识。

2.  过程与方法

教师启发提问,学生自行分析、讨论,表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老师适当点拔、归纳、小结,师生互动相结合。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4.  重点、难点

分类说明、举例说明等方法以及恰当的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

二、教学策略

1.  教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自主、合作的讨论式教学方法。

2.  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合作学习,在进一步熟悉内容的'基础上,掌握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  教具:幻灯

4.  课堂资源开发利用:通过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搜集一些有关生态环境被破坏的资料

(二)、导入  新课:

1.  学生分组交流所收集的材料,并谈谈感想;(4分钟)

[4]

篇12:《向沙漠进军》的教案

《向沙漠进军》的教案

教学目的

一 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揭示事物本质的说明方法和说明文的一些基本知识。

二 掌握本文结构严密与语言准确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

一 在教师启发下组织讨论,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二 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说明文的一些基本知识。分析本文严密的结构。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新课。

(一)我们学习任何一篇说明文,都需要准确地理解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要点,这些要点是学习说明文的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本文而论,主要是说成因、方法、特征、本质和规律性。下面想提出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在阅读时自己划出一些能答复问题的句子来(培养作阅读笔记的能力):

①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是什么?

②沙漠逞强施威,用的是什么武器?这种武器主要用什么方式来袭击人?

③抵御风沙袭击有什么方法?几种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④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什么?(注意“抵御”与“征服”的不同。)

⑤我们是怎样征服沙漠的?

⑥征服沙漠获得巨大成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互相讨论,彼此纠正或补充一些内容,教师巡视以后让学生举手,读出有关语句(语句可以有变动):

①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②沙漠逞强施威,用的武器是风和沙。这种武器向人类进攻的方式有二:第一,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量愈强。第二,风推动沙丘缓慢前进。

③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第一是培植防护林,(这主要是防风),第二是植林种草(这主要是防沙丘)。

④征服沙漠主要的武器是水。(“抵御”只是消极的防止,“征服”才是积极的消灭。)

⑤我们征服沙漠采取的措施是“开沟挖渠,种麦种棉植林”,这就“保护了农田,开辟了绿州”,而且起了防护交通线路的作用。而且,制造风力车,“供发电、汲水、磨面之用”使风“为人类造福”,而且用半导体把沙漠上长时间的日光变为热能,来发电,取热,煮火,做饭,等等。

⑥征服沙漠获得巨大成绩的条件是社会主义制度。

(二)问:根据以上答题,能否说出哪是成因、方法,哪是特征、本质、规律性?(注意:只能作大体上的划分,很难执于一端。)学生讨论以后,明确:上述答题之②既是说明特征,也是说明方法。③是说明方法。④也是说明方法,但是更加主要的方法。⑤是进一步采取的积极进攻的方法。①和⑥是本质:①说明沙漠的本质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⑥说明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够征服沙漠,并且使沙漠变成为人类服务的绿洲,等等。所谓规律性,指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比方沙漠向人类进攻所用的两种方式决定于“风”和“沙”的关系,风大沙小就是“游击战”,沙粒很多就是运动战。又如征服沙漠的几种方式是由沙漠袭击人类所用的武器来决定的。“风沙”、“植树种草”、“水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说明了征服沙漠的规律性。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征服沙漠,又说明了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关系,这中间也有一个规律性问题。

二 分析结构。

(一)提问:在再默读过一遍以后,看看本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学生充分思考以后,明确:划分为两个部分。

问:依据是什么呢?

沙漠这个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是怎样危害人类的?人类是怎样征服沙漠的?也就是,人类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

(二)第一部分由四个段落组成。这四个段落又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呢?

1、2、3自然段是一个层次,第4个自然段是一个层次。这样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呢?

沙漠对人类危害的后果及其危害的方式。

(三)1、2、3段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第1段是“总说”,指出“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然后,分别举出国外(地中海沿岸)、国内(陕西榆林地区)典型的例子,来证实这个自然敌人的危害。

(四)根据人类对沙漠的认识与改造是逐步深入的,第二部分又应该怎样划分呢?

划分为抵御与进攻。第7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呢?

过渡作用。从“防御风沙袭击,固定沙丘阵地”,采取守势到采取攻势。

(五)5、6两段都是写“抵御”

篇13:语文向沙漠进军教案

教学建议

一、结构内容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语文教案-向沙漠进军。主要说明了沙漠的特征和征服沙漠、改造沙漠的方法。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4段),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其中第1~3段指出了沙漠与人的关系,沙漠对人类危害的严重性,说明了向沙漠进军的必要性,第4段分析了沙漠危害人类的武器和方式。

第二部分(第5段至第8段),说明征服沙漠的方法。其中第5~6段说明抵御风沙和沙丘的具体办法。抵御风沙的办法是培植防护林,以减小风力,培植草皮,以减少沙粒的来源;抵御沙丘的办法是植树造林,以固定沙丘。第7~8段介绍采取攻势的积极办法。7段强调“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8段说明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是征服沙漠的治本方法。

第三部分(第9段至第13段),说明沙漠是可以征服的,并向人们展示了征服沙漠、利用沙漠的美好前景。其中第9~10段介绍解放后征服沙漠所取得的成绩。第11~12段说明利用沙漠造福人类的美好前景。第13段总结全文,指出社会主义制度是征服沙漠的可靠保证。

二、层层深入的结构顺序

全文围绕向沙漠进军这个中心,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先说明沙漠严重危害人类,揭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再着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从抵御、进攻讲到利用,最后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景。全文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这样的结构顺序,既符合事物本身的条理,也符合人的认识规律。

三、首尾照应突出中心

课文开头介绍:“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末段根据中间所说明的事实,得出“沙漠是有可能治理的”的结论。这种写法,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更加严谨,同时内容上使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出向沙漠进军的深远意义,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课文综合运用了多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如分类别(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并逐个进行说明。风沙进攻的两种方式,抵御风沙的两种方法),打比方(借助具体形象的事物用比喻进行说明。武器,游击战,阵地战,波浪式),作比较(摇篮和荒漠,过去没能征服沙漠和现在向沙漠进军,不同地区的日照时间比较),列数字(沙丘的高度、速度、风遇防护林的速度的大小,湿沙层的深度,日照时间的长短)。

还有举例子,如课文在阐明“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先从人类“同沙漠不断地斗争”和“没有能征服沙漠”说起,举出国外、国内两个地区变成沙漠的例子加以具体说明,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向沙漠进军》。

五、巧妙自然的过渡

如第7段中的第一句“仅仅防御风沙袭击,固定沙丘阵地,还只是采取守势,自然是不够的”,既是承接上一段的意思,又引出下文“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该段的末一句“必须有充足的水源”,又起启下的作用。

六、修饰、限制词语的使用

例如:“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在“大风沙袭击”前用“一次”限制,说明风沙袭击的厉害;在“打死”前用“全部”限制,说明幼苗被打死的数量之大;“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若干成绩”中的修饰词“有计划地”准确地说明了展开的攻势是多次而有步骤的;限制词“若干”说明有多项成绩。这些修饰、限制词的使用,起到了准确说明的作用。

七、语言学习教学建议

语言特点的学习,如学生有基础,可让他们自己到文章中去找典型的例子,从中归纳出特点来。如没有这个基础,可由教师举例,让学生来学习、体会。辨词和综合能力训练可请几位学生先作重点准备,提出自己的看法,再由班级学生集体讨论。

篇14:语文向沙漠进军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反映沙漠化问题的材料导入。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初渎课文,提出如下要求。

①标记生字新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好。

②标记好段落序号,采用找中心句的方法,简要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义。提示找中心句的方法:一段中只有一个中心句.以短句居多,大多放段首,有时放段中或段尾。注意陈述性的段落有时没有中心句,那就须读者综合概括。

③理清作者的'思路。

④明确作者思路,并请同学们按“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进军,进军前途”这个思路将文章分成三个部分,指名说出划分的起止。

三、具体妍习

1.细读课文(1--3)段思考。

①作者提出了要向沙漠进军其原因是什么?

②第(2--3)自然段说的是什么?起什么作用?

明确:向沙漠进军的原因是沙漠长期以来危害人类,而第2、3自然段举了国外以地中海,国内以榆林地区为代表的两个地方受沙漠危害的情况,有根有据地揭示了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的这一点。

2.沙漠危害人类极大,而人类是否能征服它呢?其前途会怎样?

学生讨论回答,然后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重点研读

精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思考讨论回答。

1.作者指导人们到底采用一些什么样的方法治理沙漠?(即怎样向沙漠进军)

明确:从抵御、进攻到利用。

2.本部分又是按怎样的顺序说明的?请同学们采用摘录中心句和概括法相结合的方法,列出本部分的结构提纲,然后讨论修正。

3.这一部分的开头段说明了沙漠是怎样危害人类的,文章为什么首先强调这一点?

明确:先让读者明白抄漠是怎样危害人类,即风沙的进攻主要是“游击战”、“阵地战”这两种方式,然后有的放矢地针对风沙危害的方式采用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治理。

4.揣摩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作用。

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脊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明确:“刚”,限制说明禾苗出土时间很短。“一次”,限制说明风沙袭击的厉害:“全部”,限制数量之大。“常常”、“两三次”、“点”,说明一次大风沙袭击给农民的生产和收获带来的严重后果。就这一点讲征服沙漠刻不容缓。

五、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本文采用的是层进式结构,条理清晰,层层推进,先说明了沙漠危害人类,揭示了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再着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而这一部分也是按层进式结构,先说明沙漠危害人类的方式,然后针对危害的方式采用抵御、进攻到利用等治理方法;最后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景。本文有很多段采用了中心句提纲挈领,逻辑性非常强。

六、作业

篇15:语文教案-《向沙漠进军》

语文教案-《向沙漠进军》

《向沙漠进军》研讨课教案(第二课时)

开课时间:03/03/20    开课班级 :初二(4)班    开课教师:陈爱英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掌握说明方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巩固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

(2)       学习恰当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的有关知识。

2.  过程与方法

教师启发提问,学生自行分析、讨论,表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老师适当点拔、归纳、小结,师生互动相结合。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4.  重点、难点

分类说明、举例说明等方法以及恰当的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

二、教学策略

1.  教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自主、合作的讨论式教学方法。

2.  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合作学习,在进一步熟悉内容的基础上,掌握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  教具:幻灯

4.  课堂资源开发利用:通过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4]

大学学习目标规划

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 初中政治第四册教案

初中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第四册复习课文3教案示例

浅谈教学目标的设置

小学语文第四册教学工作计划

高教版中职语文的第一单元教案

高教版《语文》基础版第一册7―8单元教案

灵芝镇中心小学两栏式备课教案设计:恐龙的灭绝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灵芝镇中心小学两栏式备课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四册《向沙漠进军》教案
《初中语文四册《向沙漠进军》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初中语文四册《向沙漠进军》教案(共15篇)】相关文章:

我不是最弱心(灵芝镇中心小学两栏式备课教案设计)2022-08-11

小学语文十二册教案2023-11-17

小学二年级第四册语文教案2024-03-17

小学语文第四册奇妙的动物世界教案2023-08-14

第四册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2022-05-02

向未来进军作文2022-08-18

说明文教学初探2023-08-16

说明文阅读考点知识2022-11-26

小学语文第四册教案全册教材分析2022-05-06

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说课稿2023-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