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英学古诗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10 07:47:37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英英学古诗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6篇)由网友“读书读书多读书”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英英学古诗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英英学古诗 教案教学设计

篇1:英英学古诗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3.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 兴趣。

4. 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背诵古诗、朗读课文。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生字卡。

主要板书安排:

英英学古诗

明月光疑是霜

背 静夜思 (像) 听懂

望 思 乡

奶奶

作业设计:

课内:组词、抄写字词、写出带有偏旁的字、说话。

课外: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以前学过古诗吗?谁能把学过的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讲一个小朋友在学校里学了一首古诗,背给奶奶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

板书课题,齐读。

解题

二.初读指导

1. 看图。

图上有哪些人?她们在做什么?英英正在说什么?奶奶听了会说什么?

2. 自学课文。

(1).讲述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2).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

(3).识记田字格里的生字。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故乡 明亮 意思 不由得 家乡 月光 唐代

3. 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3). 通读课文。

(4).分角色读对话。

4. 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里英英和奶奶对话,英英说了几次,奶奶说了几次?

(2).英英第一次说了什么?第二次说了什么?第三次说了什么?

(3).奶奶第一次说了什么?第二次说了什么?

5. 小结。

第二课时

一. 学习《静夜思》

1. 板书诗题,解释诗题。

2. 看图

(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你从哪儿看出来?

(2).从图上看,他正在做什么?

3. 学诗句。

(1).指名读《静夜思》。

(2).这首诗有几句?现在我们依次来学。

第一句

a. 指名读。

b. 这句诗,英英是怎样理解的?请默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再回答。

c. 为什么英英知道这是秋天的夜晚呢?为什么这一句里的“疑是”,英英把它解释成“好像”呢?

第二句

a. 指名读。

b. “举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举头”?

c. 想象一下,诗人抬头望明月时有些什么感受?

(3).指名读英英对全诗的解释。

(4).齐读这首诗。

4. 朗读指导。

二.朗读课文,练习背诵《静夜思》。

第三课时

一. 指名朗读课文。

二.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对话的形式,引出一首小诗,反映了小学生英英对古诗《静夜思》的正确理解,并知道它的作者是谁,激发我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小朋友,你们学习这篇课文后,对古诗学习有什么认识,可以谈谈。

三.指导背诵《静夜思》

1. 听录音欣赏。

2. 揭示板书,引导背诵。

3. 指名背诵,师生评议。

4. 同桌交互背。

四.写字指导。

五.作业

1. 抄写字词。

2. 比一比,再组词。

古( ) 自( ) 代( )

故( ) 首( ) 袋( )

3. 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心( )( )( )( ) 艹( )( )( )( )

讠( )( )( )( )

[英英学古诗 教案教学设计]

篇2:英英学古诗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静夜思》。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重难点,关键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静夜思)o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课时划分: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认识1个偏旁。

3.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投影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已经学过不少古诗了,你能背背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给大家听听吗?

2.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文,说的是一个小朋友在家里把学到的古诗讲给奶奶听的故事。

二、板书课题

1.(板书课题)英英学古诗

“英”,是整体认读音节,又是后鼻音。

“诗”:是整体认读音节,读翘舌音。

2.边说边书写两个生字。

3.齐读课题。

三、初读指导

1.(出示投影片)图上有什么人?他们正在干什么?

小结:英英正在和奶奶说话,两人有说有应,有问有答,这叫对话。

2.学习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课文中表示说话人的名字和他所说的话之间必须用冒号(力隔开。(板书:冒号:)齐读“冒号”两遍。请你找一找,文章中说话的人是谁?她说话内容是什么?

3.我们现在再读课文就不会觉得奇怪了,我们已经看懂了对话的形式了。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小节号和生字词。

4.再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5.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词)

①自己读读词语。

②你在字音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英”、“静”、“层”:是读后鼻音,不读前鼻音。

“诗”:是整体认读音节s川,要读准翘舌音。

“思”:是整体认读音节si,要读准平舌音。

“首”、“照”:是翘舌音,不能读成平舌音。

“层”:是平舌音,不能读成翘舌音。

“背”:是个多音字,既可读“ ”,也可读“ ”。用这两个字音分别造句。

③个别读,开火车读,齐读。

④去掉拼音后,齐读生字词。

⑤给生字找朋友。(即给生字组词)

(2)(出示二类词语即两条绿线内的生字词)

①自读,齐读。

②去掉拼音后再次齐读词语。

6.同学们把这些生字词带人课文读一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1)自读,同座位互读。

(2)指名读,师生共同指导、纠正。

7.同学们既然喜欢读,下面两人自由组合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1)两人互相读。

(2)指名读,男女生对读,分两个大组对读。

四、初步理解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英英和奶奶共有几次对话呢?

3.小结:英英和奶奶有问有答,话说得多么清楚!以后我们说话也要这样。

五、指导写字

1.书读得好,字也能写得好。

2.出示打乱顺序的词。指读,齐读。

3.看笔顺表里的生字,自学后描红。

4.反馈检查。

5.有什么字觉得比较难写?教师指导。

静:左边是青字旁,跟读两遍。

“月”字的撤要改为竖。整个宇要写得左窄右宽。

教:左右同宽,左部件上大下小,右部件上紧下松。

意:上中下紧凑,“立”最后一笔横要写长,中间扁日横落在竖中线上。

诗:右部分的三横间隔距离相等,中间横最长,两笔竖不在同一条竖线上,竖钩偏右。

6.学生描红、仿写、临写,教师巡视指导。(放轻音乐)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指导用“思念”说一句话。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学习《静夜思》

1.板书课题,解释题意。“静夜”是什么意思?(静静的夜晚)

“思”是什么意思?(思念)谁来说说诗题是什么意思?

过渡:诗人会思念什么?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图上画的是谁?

(1)从课前的预习中,你对李白有什么了解?

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2)此时他正在干什么呢?

(李白正在静静的夜里思念家乡的亲人)

3.学诗句。

(1)指名读诗句。

(2)诗共有几句呢?下面我们通过英英的话来理解诗句。

第一句:

①自己读读英英的话,想一想这一句诗句是什么意思?

②“疑”是什么意思?(好像、如同、就像)

看,这里的想像是多么奇特!独特的想像就是李白诗句特有的风格。

③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一句诗句。

第二句,

①还是自己来读读英英的话,说说第二句诗句的意思。

②(指着图)此时,李白看见的就是这轮明月,想一想,什么时候的月亮是这样圆圆的,亮亮的。

③在中秋节里,你们是怎样度过的呢?

④是啊,中秋夜正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时候,可是假如你此时独自一人远在外地,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你会怎样呢?(伤心、难过)

⑤是啊,(教师指着图)此时此刻,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孤孤单单一个人,想想,他站在窗前,仰望明月,会想些什么呢?

⑥同学们说得真好,同样的月亮,同样的月光,勾起了远在他乡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

⑦现在,谁愿意来当李白,有感情朗读第二句诗句呢?

(3)同学们可以看图,来当诗人边表演边吟诵诗句。

自读,指名读诗句。

(4)朗读指导。

朗读节奏:(“/”为句中停顿)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疑是”、“低头”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

“光”、“霜”、“乡”读时要清晰些,停顿时间长一些。

(5)指名上来演吟诵诗句。

(6)指导背诵。

二、巩固诗意

1.谁愿意来当一回英荚、奶奶,把她们之间的对话演一遍呢?

要把诗句解释清楚哦!自由组合表演。

2.分角色表演课文。

三、指导用“思念”造句

1.谁在什么情况下思念谁呢?

2.就连小动物之间也可以用“思念”呢

3.指名造句,师生共同纠正。

四、小结课文

1.这篇课文通过对话形式,引出一首古诗,反映了小学生英英对古诗《静夜思》的正确理解,并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2.同学们,学过课文后,你们对学习古诗有什么认识?可以谈谈。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古诗《静夜思》。

2.再学几首有关思乡的古诗,并能用书上对话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诵《静夜思》.

2.谁能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呢?

二、拓展知识,积累古诗

1.这首古诗写得非常生动,非常细致地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思乡的深情,其实我国不少诗人都写过思乡、思念亲人的诗呢,你知道吗?念给大家听一听,

2.老师这儿也有两首思乡的古诗。

(投影片显示)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九月九曰忆山东兄

(唐)王 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1)教师范读诗。

(2)学生熟读古诗。

(3)教师简介两首古诗的背景及诗意。

(4)有感情练读古诗。

三、实践活动

1.你可以选一首你喜欢的古诗,找一个同学合作,仿照本课对话形式,把这首古诗意思、作者说出来。

2.两人一组练习对话。

3.指名表演。

4.评选最佳。

[英英学古诗教案/教学设计]

篇3:《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步感知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谁能背一首古诗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一个小学生把在校学习的一首古诗背给奶奶听的。

二、板书课题3 英英学古诗

三、初读课文

1、看图出示投影片

学生说图意

小结画面上是英英和奶奶正在说话。

两个人有说有应,这叫对话。

2、自学课文

(1)教师讲述对话的书面形式

(2)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划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3)会读本课生字,识记字形。

(4)理解下列词语

故乡明亮意思不由得家乡唐代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字词

教 一首 故乡 静意思

(2)指名读准每个带点的字音。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故乡唐代不由得

4、通读课文

轻声读课文,指名读,齐读,分角色对话

指出:文中人物名只默记心中,不读出来。

5、理清脉络

课文中英英和奶奶各说了几次?

(英英三次,奶奶二次)

每次各人都说了些什么?

小结:英英和奶奶的对话里有说有应,有问有答。内容完整,层次清楚。

我们平时和人对话也要注意互相对应,把话说清楚。

过渡:英英学习的是哪首古诗,我们下节课再认真学一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2、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读懂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胶片

教学过程:

一、学习《静夜思》。

1、板书课题,解释诗题。

“静夜”意思就是“静静的夜晚”。“思”就是“想念”的意思,合起来说“静夜思”就是在静静的夜晚有着深深的思念。

2、看图。

出示投影片《静夜思》。

(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你从那里看出来的?

(2)从图上看,他正在做什么?

3、学诗句。

(1)指名读《静夜思》。

(2)这首诗有几句?现在我们依次来学习。

第一句

(1)指名读。

(2)这句诗,英英是怎样理解的?请默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再回答。

(3)为什么英英知道这是秋天的夜晚呢?

理解“霜”、“疑是”。

第二句

(1)指名读。

(2)“举头望明月”中的“举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举头”?

(3)想象一下,诗人抬头望明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当他想念故乡时,头还是抬着望月亮吗?诗里是怎么说的?

指名读英英对全诗的解释。

齐读《静夜思》。

4、朗读指导。

(1)用“/”画出句中的停顿。

(2)“疑是”、“低头”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

(3)“光”、“霜”、“乡”要读得清晰。

二、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指导背诵。

2、生字书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总结课文。

小朋友们,你们学习这篇课文以后,对学习古诗有什么认识,可以谈谈。

三、指导背诵《静夜思》。

1、听录音欣赏。

2、揭示板书,引导背诵。

3、分两个大组,交替背,听各一次。

四、写字指导。

1、按笔顺描红的生字。代英举

2、其它要描红的生字。诗意

五、作业练习。

1、描红练习。

2、比一比,再分别组词。

波代()

披()袋()

3、背诵课文。

[《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

篇4:《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3、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4、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教学难点:

背诵《静夜思》,并理解这首诗的诗意。

教具准备:

投影片、生字卡、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在家里学过古诗吗?谁能把学过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听吗?

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文,说的是一个小朋友在学校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他奶奶听的。这篇新课文是

二、板书课题

3英英学古诗

三、解释课题,教题中生字

1、“英英”是一位女小朋友的名字,“英”是整体认读音节,又是后鼻音“ying”,古诗的“诗”也是整体认读音节,是翘舌音“shi”。(领读课题两遍)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四、初读指导。

1、看图。

(1)出示图:图上有哪两个人?她们在做什么?

(2)小结:画面上的意思是英英和奶奶正在说话,两个人有说有应,有问有答,这种情况叫做对话。

2、自学课文。

(1)讲述对话书面表达方式。

课文中表示说话人名字回与他说的.话区分开,第一行“英英”指的是说话人,紧接着是英英说的话。

(2)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并读一读。

(3)检查学习情况:(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自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把标点符号读正确。

(5)分段指名读、齐读。

(6)分角色读对话。自读、同座二人分角色对读、指名二人对读各一次、分两个大组对读各一次。

3、再读课文。要求:说说课文里英英和奶奶对话,英英说了几次?奶奶说了几次?

五、指导读好古诗

(出示古诗内容):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齐读。

过渡:下一节课我们一同来学习《静夜思》。

第二课时

一、学习《静夜思》

1、(出示古诗)解释诗题。

“静夜”就是“静静的夜晚”,“思”就是“想念”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在“静静的夜晚有着深深地思念。

2、看图。

出示投影片《静夜思》。

(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我以为图上出现的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从他穿戴的是古人的衣帽可以看出来)(这幅图是为《静夜思》配的画,《静夜思》作者是李白,所以图上出现的人就是他)(这幅图左边有个大筒子,插着许多诗稿,说明这个人就是大诗人李白)对,你们看得很仔细,想得很合情理。

(2)从图上看,他正在做什么?(他在望着窗外天空的明月)(他好像是在想着什么)(也许他正在想着做诗呢)对,你们说的画面意思正和诗题的意思相同。

望思乡

奶奶

篇5:《英英学古诗》的教学设计

关于《英英学古诗》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背诵《静夜思》。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图画,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

难点:借助课文正确理解诗意,能够有感情的朗读《静夜思》,读出韵味。

三、教学工具: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第三课《英英学古诗》。你们还记得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吗?我们来一起回想一下好吗?

多媒体出示:小女孩( )学会了一首( ),是李白写的《 》。她把这首诗背给了奶奶听,并且还告诉了奶奶这首《 》的意思。

2、英英知道了这首古诗的意思,你们想知道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吗?(想)那好,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它。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细细的品一品,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有自己独特的体会。

(二)学习《静夜思》。

1、多媒体出示诗题

解释诗题:

“静夜”就是“静静的夜晚”,“思”就是“思念”的意思,静夜思的意思就是说在宁静的夜晚有着深深的思念。

2、看图。

出示投影片《静夜思》。

(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图上出现的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这幅图是为《静夜思》配的画,《静夜思》作者是李白,所以图上出现的人就是他)

(2)从图上看,他正在做什么?(他在望着窗外天空的明月,他好像是在想着什么)。

(3)外面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又圆又大)什么时候天上的月亮这么圆、这么亮、这么大?

(中秋-----)

(4)中秋节的月亮又圆又亮,同学们说说你们中秋节的晚上是怎样度过的?

(5)假如这时,你独自一人远在外地,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你会怎么想呢?

(6)我们如果一个人在外可以打电话回家,可以上网和朋友聊天,可以看电视,等等。可是在诗人李白生活的的那个年代是没有电话、没有电脑的。中秋佳节,和朋友、亲人在一起说话聊天,吃月饼,共赏这明亮的月色,是多幸福的一件事啊!可是,在这样一个夜晚,李白却远离家乡,窗外的月色那么皎洁。同学们想想看,李白站在窗前,他看到了什么?又会想些什么呢?

3、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出示古诗内容:

(1)一共几句话?(两句)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丛书中找出英英的答案。

(①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②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 英英怎么会知道这是秋天的夜晚呢?地上霜这里为什么加上的“疑是”这个词?“疑是”这个词英英是怎么解释的?

△ “举头望明月”中的“举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举头”?

既然是“举头”,那位什么又要“低头”思故乡啊?(无心再看下去,不忍看月,睹月愈发思乡,怕承受不住,可见思乡之情之深沉。)

△ 英英把这句解释成“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诗人望月望得好好地,怎么突然思起乡来了?想象一下,诗人抬头望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三)指导朗读,读出意境

学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了李白的心里面的想法,能够体会到他的感情的同时,同学们又有了很多自己独特的感受,下面,我们也来做一回李白(王白、张白、孔白……),把《静夜思》这首诗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①《静夜思》的朗读节奏。

②“疑是”“低头”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

③“光”“霜”“乡”押韵字要读得清晰,停顿要长一些,表示感情逐步深化。

(四)课外拓展

师简介李白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除了文中的《静夜思》,你还知道哪些?

(五)总结

1、怎样才真正学会了一首诗?(会背、知道作者、知道意思、能够有感情的朗读)

2、课后找一首思乡的古诗,按照四个标准自己学习。

篇6:英英学古诗的教学设计

关于英英学古诗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并了解古诗意思。

2.学习“英、诗”两个字。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题,质疑。

今天我们学习《英英学古诗》,板题,指导“英”和“诗”的写法。生描红。

读完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古诗的意思是什么?英英是怎么学的?)

二、播放课件,听课文朗读。

三、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你发现这篇课文和以前所学课文有什么不同?(以对话形式出现)

2.同桌互换角色读课文两遍。

3.抽生朗读课文,指导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师生表演读。背诵《静夜思》

4.交流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四、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插图。教师一边引导学生看图,一边理解诗意。

2.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你想起哪句?---引出床前明月光)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引出疑是地上霜)。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这就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尝试背诵。抽生背。

4.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唐代有名的诗人,你还知道他的哪些诗?课件出示《望庐山瀑布》师领读一遍。

五、积累运用

再过几天就到了八月十五,中国传统佳节——中秋节。说说中秋节有哪些风俗?每当中秋节家家户户团圆的时候,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全体背诵《静夜思》

六、总结全文

学古诗就要像英英这样不光是背古诗,还要了解古诗的作者和诗意。

课后反思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静夜诗》已很熟悉,去年的《开心国学》中出现过,全班学生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在指导朗读时,为孩子们标出了诗的节奏,教孩子们读诗要“平长仄短”。自己亲身示范,孩子们很快就找到读诗的感觉。理解诗意时,图文结合,既指导了说话,又巩固了诗意,无形之中学生能根据每句诗说出诗的意思,同时,我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中秋节传统风俗有哪些,看到天上明月,不禁会吟诵……教育学生可把诗句运用到写作之中。本节课充分的时间给了学生,让他们在快乐朗读中积累并内化。

篇7:《英英学古诗》 之二

背 明月光―――霜 听

(讲) 静夜思 懂

望 思乡

奶奶

《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之二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8:英英学古诗

《英英学古诗》是一篇“文包诗”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诗句的意思及作者。

《静夜思》这首古诗孩子们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能背诵了,但“古诗”的诗意及蕴含的道理学生还不明白。因此在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了理解古诗上。

首先,我出示了月圆图,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孩子们,你看到了什么?…什么时候的月亮是这样圆圆的、亮亮的?…是的,中秋节、元宵节的月儿就是这样圆这样亮,回忆一下中秋节晚上你们全家是怎么庆祝的?…月圆之夜正是家人团圆的时候,所以,每当这时候,我们相聚在一起玩一玩,乐一乐,多幸福啊!假如,这时,你独自一人,父母都不在身边,看着别人都团圆在一起,而你却孤单一人,无人相伴,你会怎么想呢?……以此引出诗人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图上的诗人此时正孤独一人望着明月,那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学生都能感同深受。在此基础上再来体会诗人的孤独心境就不难了。

接着我让小朋友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关于这首诗意思的句子,并用波浪线划下来,读一读。再诗文对照,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就简单多了。

这样引导学生看图想像,转换角色,把教材内容中的静态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动态作用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篇9:英英学古诗

《英英学古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对话的形式出现,语言浅显易懂,能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对话的表现形式,理解《静夜思》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再开展分角色朗读训练,背诵课文,学写生字,拓展搜集背诵李白的其它诗作。本课的教学,我首先引导学生背诵了自己积累的古诗,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我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对话的表现形式。通过朗读对话,使学生理清英英学古诗的过程,最后通过看图,联系生活,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古诗《静夜思》表达的思想感情,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篇10:英英学古诗

师:李白素有“诗仙”之称,今夜,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环境是这样的冷清。诗人李白远离家乡,回家的路是那么长,在这个安静的月圆之夜,李白独自一人站在窗前,看着一轮明月,他想了些什么?

生:诗人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身边没有家人和朋友,很冷清。

生:他想要是能和亲人团聚那该多好啊!

生:作者在心里默默地想念自己的亲人,所以很安静。

生:他在想念自己的爸爸妈妈,不知道他们的身体好不好。

生:在他的家乡有很多的老朋友,他很想念以前一起游玩时的快乐!

生:也许他还在想念家里的孩子,他的孩子也在想念自己的爸爸。

师:你们说得真好啊!在这个安静的月圆之夜,远在他乡的诗人多么想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啊!谁愿意来当一回诗人,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学生积极举手朗读)

评点:

此环节的教学片段着重在于通过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看图观察,想象人物心情,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体会到《静夜思》一诗中的思乡之情,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本案例中,我配乐创设情境,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看图,展开想象,引导学生走进“静夜”的情境中,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情感,思诗人之思,品诗中之情,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诗人的思乡之情,突破了体味诗意的难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回到古诗朗读上,这样就很容易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的要求。

篇11:《英英学古诗》精彩教案

《英英学古诗》精彩教案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入情入境的背诵古诗《静夜思》,达到朗读是内心的表达。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3、会默写《静夜思》,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背古诗懂诗意知作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生字词

意思 故乡 举头 怀疑 一首古诗

思念 唐代 听懂 背书 一层白霜

二、讲授新课

1、背古诗

师:《英英学古诗》,是怎么学习的呢?我们来读课文。找出英英所说的话,来揣摩一下。

英英说了几次话?谁找出来,请举手。(挑三个学生来读)

师:我们来读英英第一次所说的话(齐读)找出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出示古诗,我们也像英英那样,把古诗的内容先来试着背一背吧(板书:背内容)

2、讲意思

(1)、(个别字的意思)

师:其实古诗呀,很好理解。如果你把关键几个字的意思弄懂了,那这首古诗的意思你也就明白了。我们来读一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看看这几个字的意思你能不能读明白。(静、思、疑、霜、举头、明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2)、整首诗的意思

接下来,我们来理解诗的意思吧。学生结合课本来叙述。

我们也像英英一样会讲古诗的.意思了。让我们带着诗人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吧?

(3)、诵古诗

教师出示插图,学生叙述画面的意境。教师渲染,创设情境学生再次朗诵《静夜思》

4、说作者

从英英的第三次话里,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回答,师板书(说作者)

多媒体出示,李白的简介,回忆学过的李白的诗《古朗月行》

师:学习古诗就是这么简单,(指着黑板)背古诗懂诗意知作者。

5、默写古诗

练习册13页第2题

三、整体感知

分角色读课文。

教后反思:备课时,我针对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你怎么把学生带到那里?你如何如确定把学生带到了那里?的教学思想而备了此课。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只要学生会背诵和默写古诗即可。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和学生相处时间不长,对学生的理解不够。虽然目标达到的还行,但教学过程不那么流畅,甚至个别学生还没有达到目标。针对这种现象,我做了深刻的反思,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课堂气氛不活跃。没能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2、每一个环节设置的还可以,但教学的有些浅。如果再扎实一些,可能每个孩子都会背会写了。例如在读古诗时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多读,就能达到熟读背诵的结果。在默写古诗时可以指导个别字的书写,加深古诗中难写的字的印象。3、学习作者时,应当回忆或拓展与李白相关的诗,加深学生对李白的了解。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以三个问题 为主导思想,学生为中心,提高每一堂课的学习效率。

篇12:3、英英学古诗 教案

3、英英学古诗 教案

3、英英学古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1个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静夜思》。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思念、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静夜思》。 2、学会本课所有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以朗读为主线,启发学生读懂诗句,体味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投影。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这些生字,认识1个新偏旁。   3、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这些生字。 1、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了吧,你能来背背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给大家听听吗?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文,说的就是一个小朋友在家里把学过的古诗讲给奶奶听的故事。(板书课题:“3 英英学古诗”。)   3、解释课题,教学题中生字。   (1)从课题当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呢?   (2)解题:   A、是谁学古诗呢?(是英英)对,“英英”是一位女小朋友的名字,“英”是整体认读音节,又是后鼻音“ying”,古诗的“诗”也是整体认读音节,是翘舌音“shi”。(领读课题两遍)   B、古诗就是古代的诗歌。   (3)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记住题目中的“英”和“诗”呢?(“英”是上下结构,偏旁是上面的“草字头”,“诗”是左右结构,偏旁是左边的“言字旁”。)   (4)教师范写这两个字,学生集体书空。   二、初读指导   1、看图。   (1)出示图:图上有哪两个人?她们在做什么?   (2)小结:画面上的意思是英英和奶奶正在说话,两个人有说有应,有问有答,这种情况叫做对话。从课题上,我们可以知道她们谈论的话题是有关于学习古诗方面的。   2、指导初读课文。   (1)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方式。   A、问:这篇课文和以往学习的课文在样子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B、讨论后小结:以往学习的课文每一个自然段开头都是空两格的,这篇课文中,“英英”和“奶奶”都是顶格的,表明后面的话分别是这两人说的。   C、注意:顶格的“英英”和“奶奶”这两个称呼不读。   (2)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标好小节号,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并读一读。   (3)检查读书情况:(出示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一首 意思 一层 照 唐代 静夜思   古诗 白霜 床前 教 思念 不由得   (4)自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把标点符号读正确。   (5)分段指名读、齐读。   (6)分角色读对话。自读、同座二人分角色对读、指名二人对读各一次、分两个大组对读各一次。   3、再读课文。要求:说说课文里英英和奶奶对话,英英说了几次?奶奶说了几次?   讨论后小结:英英说了三次话,第一次是背古诗给奶奶听;第二次是讲古诗的`意思;第三次是说古诗的作者。奶奶讲了两次话,第一次是问英英这首诗的意思;第二次是问英英这首诗的作者。   4、指导读好古诗。(投影出示古诗内容)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齐读。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请学生来说说怎样记住这些生字。(即分析生字的结构和偏旁) 教:左右结构,“反文旁”。 静:左右结构,教学新偏旁――“青字旁”。 意:上中下结构,“心字底”。 照:上下结构,“四点底”。 层:半包围结构,“尸字头”。 亮:上中下结构,“高字头”。 举:上下结构,“兴字头”。 代:左右结构,“单人旁”。 2、逐个字指名说说可以组成哪些词语。 3、学生在书上描红。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上完成《习字册》。 2、课后完成“生字、组词”本。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静夜思》。 2、理解古诗《静夜思》的意思。 3、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以朗读为主线,启发学生读懂诗句,体味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读课文中的生字词。 2、齐读课文。 二、学习《静夜思》 1、(投影出示古诗)解释诗题。 (1)“静夜”是什么意思?(“静夜”就是“静静的夜晚”)。 (2)“思”是什么意思?(“思”就是“想念”的意思0。 (3)谁来说说诗题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在静静的夜晚有着深深地思念)。 2、过渡:诗人会思念些什么呢?(出示挂图)指导看图 (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A、我以为图上出现的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从他穿戴的是古人的衣帽可以看出来。   B、这幅图是为《静夜思》配的画,《静夜思》作者是李白,所以图上出现的人就是他。   C、这幅图左边有个大筒子,插着许多诗稿,说明这个人就是大诗人李白。   (2)对,你们看得很仔细,想得很合情理。从课前的预习中,你们对李白有什么了解?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作出补充。 (3)从图上看,他正在做什么?   A、他在望着窗外天空的明月。   B、他好像是在想着什么。   C、也许他正在想着做诗呢。   D、对,你们说的画面意思正和诗题的意思相同。李白正在静静的夜晚思念家乡是亲人。   3、学诗句。   (1)指名读《静夜思》。   (2)这首诗有几句?(两句)现在我们依次来学。   (3)学习第一句。 ① 指名读。 ②这句诗,英英是怎么理解的?请默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再回答。 ③为什么英英知道这是秋天的夜晚呢?为什么这一句里的“疑是”,英英把它解释成“好像”?   (4)学习第二句。   ①指名读。   ②“举头望明月”中的“举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举头”?   ③想象一下,诗人抬头望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④你们的想象都合情合理。诗人想到故乡的人和事,想得很多很多。那么当他想念故乡的时候,头还是抬着望月亮吗?诗里是怎么说的?   ⑤对,用“低头”这个词语表示诗人思念故乡的感情很深沉。为什么英英把这句解释成“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5)指名读英英对全诗的解释。   (6)齐读《静夜思》。   4、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古诗,请学生说说《静夜思》的朗读节奏。   (2)指导:“疑是”、“低头”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光”“霜”“乡”押韵字要读得清晰,停顿要长一些,表示感情逐步深化。   (3)指名读,再分小组读,齐读。   5、学生齐读课文。 三、指导背诵《静夜思》    1、同座二人交替背。 2、指名背诵,师生评议。 3、教师小结:这篇课文通过对话形式,引出一首古诗,反映了小学生英英对古诗《静夜思》的正确理解,并知道它的作者是谁,激发我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布置作业   1、请家长听写本课生字词。   2、课后完成《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3 英英学古诗 第一步:背内容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二步:讲意思   第三步:说作者

篇13:《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

《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

今天第一节课是语文,这节课学的是《英英学古诗》一课。这一课时苏教版特有的“文包诗”形式的课文,以前学生也接触过这类课文,这节课又是进行的第一课时,经过几年的课改实验,对于第一课时的上法基本有了一个固定的模式,无非就是倒入新课、读读课文、认认生字、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把课文读通顺。总觉得已经驾轻就熟了,所以也就信心十足地开始了这一节课的学习。

一切都按部就班的进行着,就像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即欢快又平静。但是,慢慢的我发现,小溪停止了流淌:有些孩子停止了读书,开始了小动作;还在读的也是无精打采,懒洋洋的。怎么回事?我有些疑惑。仔细想一想,我明白了。这篇课文既不是描写了优美神奇的景色,也不是讲的活泼有趣的故事,所以学生们不是那么感兴趣。再加上第一课时的模式他们都很熟悉了,也就没有什么新鲜感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出现这种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但是如果任由这种情况进行下去的话,孩子对课文失去了兴趣,对课堂失去了热情,那么就不可能投入到学习中去,也就不可能去积极主动地学习。《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怎么样才能把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来,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呢?用简单命令的方式:打起精神来,认真读书,大声点!肯定是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得从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学习情境入手。正在这时,我看到了课文中的插图,图的内容是英英正在和奶奶对话。这让我眼前一亮,有了主意。这篇课文的特点正好整篇都是英英和奶奶的对话,这些孩子平时最喜欢分角色朗读。我何不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激起他们读书的兴趣呢?虽然在一般的情况下,分角色朗读都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才会进行,但是,这次我要让分角色朗读发挥它新的作用。一个新的教学环节在脑中形成了。

“同学们,课文都读好了吗?”我问同学们。“读好了。”他们响亮地回答我。“那好,我们来合作读一读。我当奶奶,你们当英英。”果然他们一听都来了精神,一个个坐直了身子,端好了书。奶奶的话只有两句,课文的主要内容都在英英的部分,这样一来他们就把课文的主要部分练读了一遍。很快一遍读完了,大家一起读读得很好,字音正确、句子通顺、声音响亮。可是单独读的话怎么样呢?我要进行我的第二步了,我要让分角色朗读具有评价的功能。

以往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都是分段读课文,然后学生再对读的情况进行评价。尽管要求学生在评价的时候要先说优点再说缺点,老师也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注意尽量不打击学生,但是,听到别人指出问题,提出批评,总是会感觉到不舒服,有些孩子就会很紧张不安。这次我要尝试一下新的办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别人的评价,改进自己的朗读。

我对同学们说:“谁想来当英英和老师合作读一读?”“我、我、我”下面小手林立,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喊道。我特意找了一个平时读书能力不是很强的孩子到前面来。我对他说:“现在你就是英英我就是奶奶了。”我一边说,一边搬了个凳子往讲台上一放,把嘴一瘪,眼睛一眯,手上做拿着针做针线活的样子。(只恨没有提前准备一幅大眼镜)同学们一看都笑了,那个到前面读书的学生也笑了。一开始,他的声音很小。我一听就一手放在耳朵边上,用奶奶的腔调对他说:“什么?奶奶年纪大了,耳朵不大好,你可得大声点。”下面又是一阵笑声,那个读书的同学也笑了。接下来他的声音明显响亮了。可是读的过程中他又出现了读不通顺的情况。我早就预料到他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又皱着眉头,一副很不明白的表情对他说:“奶奶没有听明白,你能再给奶奶说一遍吗?”底下又是一阵轻轻的笑声,他又读了一遍,这次比上次好多了,我满意地点着头,摸着他的头说:“好孩子,奶奶这下可明白了。”他也高兴得笑了,一点也没有平时让他再读一遍的紧张和不安。接着又上来几个同学和我合作,读得好的,我像奶奶那样夸一夸,抱一抱,不太好的就像刚才那样再让他读一读。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都很高兴,就像跟自己的奶奶说话一样,一点也不紧张。同学们都争着要读,于是我就让同桌两个来分角色朗读。他们马上高兴的读了起来,一会儿这个当奶奶,一会儿那个当英英,整个课堂沸腾了起来,读书声一直持续到了下课。

下课了,我对这节课上的突发奇想不禁有些得意。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在第一课时运用分角色朗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的兴趣,而且,还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同时还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并且还融洽了师生关系,可以说是一箭三雕。反思以往的教学,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没有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的不同的特点设计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存在着一定模式化的倾向。致使课堂慢慢趋于僵化,没有了生气,学生也就失去了兴趣。只有在不断的创新和改革中才能保持课堂的活力,才能把学生吸引在课堂上,让学生产生兴趣,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14: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方案

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方案

雨亭

《英英学古诗》是苏教版第三册的第三课。这篇课文用了和以往课文不一样的形式——“对话”来表现的。这篇课文些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让学生在饶有兴味地朗读祖孙对话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古诗的意境。

教学经过: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师:在课前,小朋友都读过第三课了吧?请问,课文的题目是什么?

生:(齐答)英英学古诗。

师:请你跟着老师一起写课题。(师板书课题,生书空)

师: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谁能像英英那样背给大家听听?

(指名背诵)

[在导入新课时,我没有按平时的程序来上,理由有二:1、孩子们对《静夜思》这首诗很熟悉,基本都能熟练背诵了。2、在教学前,孩子们早就读过这篇课文了,何必在导入时绕个圈子兜到课文上,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么?]

生:(齐答)英英学古诗。

师:请你跟着老师一起写课题。(师板书课题,生书空)

师: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谁能像英英那样背给大家听听?

(指名背诵)

[在导入新课时,我没有按平时的程序来上,理由有二:1、孩子们对《静夜思》这首诗很熟悉,基本都能熟练背诵了。2、在教学前,孩子们早就读过这篇课文了,何必在导入时绕个圈子兜到课文上,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二、提出问题,激起兴趣。

师:请小朋友打开课本,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想问小朋友一个问题,看谁能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和一个会思考的大脑?

生:好啊!(很有兴趣的`样子)

师:看看这篇课文,和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生:这篇课文中有一首古诗!

生:不,我们以前也有学过有古诗的课文。

生:这篇课文中古诗的意思已经告诉我们了。

师:上学期学过的《咏华山》在课文中也有意思的,还记得吗?

生:(作思索状)记得。

生:这篇课文写的是奶奶和英英两个人在说话。

师:是呀,两个人在说话叫做什么呢?

生:对话!

师:对啦!这篇课文和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不一样,它是以奶奶和英英两个人之间对话的形式出现的。我们以前也练习过分角色对话朗读,现在请小朋友同桌练习分角色对话,好吗?

生:好!(非常投入地读课文)

[在这个片段的教学中,我抛出一个问题,让孩子们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虽然花掉了一点时间,但孩子们自己发现的答案,比起老师简单的“告诉”,我却认为很值得!]

三、角色问答,深入理解。

师:现在我来做“奶奶”,你们做“英英”,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

(师生分角色读课文)

师:如果我是奶奶,我还会问英英一些问题呢!

生:你想问什么呢?

师:奶奶年纪大啦,英英说话一长串一长串的可听不懂。慢慢说,奶奶才能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

师:那奶奶更不懂了,为什么非得说“秋天的夜晚”呢?

生:因为秋天的月亮很亮。

师:是呀,秋天天高气爽,云淡风清,所以感觉秋天的月亮特别亮。

生:秋天,有一个中秋节!

师:中秋节又怎么样呢?

生:中秋节吃月饼!

师:净想着吃的!

(众笑)

生:中秋节的晚上月亮最大最圆。

生:中秋节是全家团圆的日子。

师:哦,原来是这样啊,奶奶明白了。那下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远离家乡的人……

师:谁远离家乡了?

生: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是写这首诗的人。

师:哦,这下,奶奶才真正听懂了,谢谢你,我的好孩子!

[虽然《静夜思》这首古诗孩子们早就会背了,但是他们的背诵只属于机械记忆,对于诗意及蕴涵的道理都不太明白。而课文在写意思时,又是整首诗一起解释,为了让孩子们真正弄懂这首诗的意思,还是得一句一句来。我就把自己变成课文中的奶奶,装作弄不明白的样子,让孩子们一句一句地解释给我听。在此过程中,这个难题“秋天的夜晚”,也在孩子们的认真思考下解决了。我想,只有把教材内容中的静态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动态作用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了热情和兴趣,学习,也就变得真实而有效了。]

篇15:《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

《英英学古诗》是一篇“文包诗”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诗句的意思及作者。《静夜思》这首诗绝大部分同学早就都能背诵,但却并不真正理解诗的意思。对于对话这种形式也没见过,更不会读对话。因而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让学生理解唐诗《静夜思》的意思,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2、能读出课文对话的特点。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范读引路,以读促悟,利用插图,创设情境的做法,取得了很不错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注意到了教学的层次性,在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时,先进行范读,让孩子们体会出节奏,读出节奏。接着利用插图,创设情境,再进行范读,引导学生读出感情,韵味。这样,孩子们易于接受,学得轻松。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对话特点时:先进行师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对话的特点,然后再指导读自然、流利,要像平时说话一样。

在课前,我还进行了问题预设,如李白在万家团聚的日子,仰望明月会想到谁?学生可能会说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妻子儿女……想到这里时,我考虑李白当时是不是有孩子,有几个孩子?此时李白离家多久了?经过上网查资料我了解到,此时李白虽已26岁,并且离家两年了,但还没有结婚,他是在27岁时结的婚。所以,如果有学生提到他在想念他的孩子,要及时纠正。另外,通过查资料我还了解到,“床前明月光”句中的“床”在当时其实指的是座位,唐朝的床叫“榻”。虽然这些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牵扯到,但因为了解的清楚,透彻,使我觉得上课很有底气,很自信。

这节课板书虽总共只有十几个字,当年头一天放学后我在教室练了将近一个小时,力求把最完美的一面展示给学生。

我想,这节课能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和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分不开的。

有人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在这节课上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教学语言不够简练,太过随意。

其次,自己范读的次数有些多,应多给学生们机会。

第三,对于古诗意思的理解处理的有些不到位,应该引导学生把意思背一背。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从这节课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精心研究教材教法,精心组织课堂语言,争取让自己的课堂遗憾愈来愈少,亮点越来越多。

篇16:《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

是一篇对话文章,课文以奶奶和英英的对话的形式引出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而且这首诗很多同学都能背得出,可能一开始上课的时候学生对形式上有所不解,结果在第一课时的时候,确实如此,有个别的同学连几次对话都不知道,因此我就先让孩子们看看这篇课文和原来学过的课文有什么地方不同,接着再让他们说说是和谁在说话,说了几次,学生便一一作了回答,然后我再告诉孩子们,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与众不同,它是一篇对话的文章,这样,孩子们也就领悟了。

上好这篇文章,感觉孩子们的课堂表现很平淡,当然也有起波澜的时候,特别是在理解古诗意思的时候,有孩子就通过观察想象,告诉了我们,李白在这个月圆之夜,中秋节的团圆之夜,当其他人都在和家人团聚的时候,李白却独自一人在他乡,感受着孤独之情,难免会想念故乡,想念故乡的亲人。接着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有学生就结合自身体验说出了身在异乡的特别感受,于是,我便让孩子们拿起书,再读读课文的时候,他们的朗读出乎我的`意料,让我也体会到了他们像李白大诗人那样的淡淡忧伤。

我想,好的感受就要引导学生激发广阔的思维,从而才能真正的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英英学古诗 教案

《英英学古诗》 之一

人教版九英unit8教学设计

蒋筑英 教学反思

3 古诗参考 二

古诗教学教案

古诗的教案教学设计

《英英学古诗》的教学反思

《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

古诗《静夜思》的教学设计方案

英英学古诗 教案教学设计
《英英学古诗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英英学古诗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6篇)】相关文章:

《古诗》课堂实录附总评2022-12-03

四年级英教学设计人教版2022-07-19

二年级下册《古诗》教学设计方案2023-08-09

二年语文上册教学计划2023-03-02

二年级语文全册教案2022-08-18

李白唐诗《静夜思》教学设计与反思2023-02-11

古诗教学反思2022-05-04

《静夜思》的教案2023-03-03

《登鹳雀楼》的教案2022-07-22

古诗教学反思200字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