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英学古诗》 之一

时间:2022-05-08 12:09:0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英英学古诗》 之一(通用10篇)由网友“葡萄爹爹”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英英学古诗》 之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英英学古诗》 之一

篇1:《英英学古诗》 之二

背 明月光―――霜 听

(讲) 静夜思 懂

望 思乡

奶奶

《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之二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英英学古诗

《英英学古诗》是一篇“文包诗”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诗句的意思及作者。

《静夜思》这首古诗孩子们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能背诵了,但“古诗”的诗意及蕴含的道理学生还不明白。因此在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了理解古诗上。

首先,我出示了月圆图,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孩子们,你看到了什么?…什么时候的月亮是这样圆圆的、亮亮的?…是的,中秋节、元宵节的月儿就是这样圆这样亮,回忆一下中秋节晚上你们全家是怎么庆祝的?…月圆之夜正是家人团圆的时候,所以,每当这时候,我们相聚在一起玩一玩,乐一乐,多幸福啊!假如,这时,你独自一人,父母都不在身边,看着别人都团圆在一起,而你却孤单一人,无人相伴,你会怎么想呢?……以此引出诗人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图上的诗人此时正孤独一人望着明月,那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学生都能感同深受。在此基础上再来体会诗人的孤独心境就不难了。

接着我让小朋友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关于这首诗意思的句子,并用波浪线划下来,读一读。再诗文对照,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就简单多了。

这样引导学生看图想像,转换角色,把教材内容中的静态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动态作用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篇3:英英学古诗

《英英学古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对话的形式出现,语言浅显易懂,能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对话的表现形式,理解《静夜思》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再开展分角色朗读训练,背诵课文,学写生字,拓展搜集背诵李白的其它诗作。本课的教学,我首先引导学生背诵了自己积累的古诗,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我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对话的表现形式。通过朗读对话,使学生理清英英学古诗的过程,最后通过看图,联系生活,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古诗《静夜思》表达的思想感情,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篇4:英英学古诗

师:李白素有“诗仙”之称,今夜,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环境是这样的冷清。诗人李白远离家乡,回家的路是那么长,在这个安静的月圆之夜,李白独自一人站在窗前,看着一轮明月,他想了些什么?

生:诗人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身边没有家人和朋友,很冷清。

生:他想要是能和亲人团聚那该多好啊!

生:作者在心里默默地想念自己的亲人,所以很安静。

生:他在想念自己的爸爸妈妈,不知道他们的身体好不好。

生:在他的家乡有很多的老朋友,他很想念以前一起游玩时的快乐!

生:也许他还在想念家里的孩子,他的孩子也在想念自己的爸爸。

师:你们说得真好啊!在这个安静的月圆之夜,远在他乡的诗人多么想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啊!谁愿意来当一回诗人,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学生积极举手朗读)

评点:

此环节的教学片段着重在于通过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看图观察,想象人物心情,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体会到《静夜思》一诗中的思乡之情,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本案例中,我配乐创设情境,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看图,展开想象,引导学生走进“静夜”的情境中,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情感,思诗人之思,品诗中之情,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诗人的思乡之情,突破了体味诗意的难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回到古诗朗读上,这样就很容易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的要求。

篇5:语文 -英英学古诗

第一教时

一、本课目标:

1.读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前六个生字,读准一个多音字。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静夜思》。

3.基本理清课文的层次,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会六个生字词。

难点: 如何理清文章的层次;正确书写生字。

三、教具准备:

课文挂图、生字词卡片、笔顺图示等。(学生――自学课文:圈画生字词语,试质疑。教师――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背诵课文,在田字格中练习写生字。)

四、教学流程:

(一)古诗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古诗。(认读、你怎么记住“诗”?)

2.说话练习:你学会了哪些古诗?你最喜欢哪一首?向大家介绍介绍(或者背一背古诗)。

出示:我学会的古诗有《______》《_______》《______》等,我最喜欢《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

(初步培养学生感知古诗的能力,要让学生说出一二。)

3.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同学,她叫――“英英”。

(出示卡片,指名读准后鼻音)我们一起来写写(书空)她的名字。

4.英英今天在学校里新学了一首古诗,这就是我们要学的课文。请一学生上黑板补充板书课题《英英学古诗》。

5.齐读课题。

(二)鼓励质疑,整体感知

1.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善于提问题的小朋友是最会动脑筋的,我们叫他(她)小小思想家。

*可能提的问题:

生:我想知道《英英学古诗》学的是哪首古诗?

生:我想知道英英学古诗是怎么学的,她学得怎么样?

生:我还想知道这首古诗是谁写的?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产生学生间的互动,比教师直接教授的效果要好。)

……

在学课文之前,好好想想题目的意思,理解题目的意图,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老师相信很多小朋友预习过课文,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说说你的答案在课文的哪里?(引导学生说出认真听课积极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针对小朋友不同的回答及时作出正确的评价,并适时读书,对课文要有大致的整体印象。

3.剩下的问题我们怎么解决呢?小朋友们想想办法。

(三)以学定教,读书为本

1.听教师(或录音)范读课文,特别要注意听清生字的读音。

2.小朋友,我们学习课文得深入课文,得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一句话一句话地琢磨,读完以后,你肯定有新的发现有新的体会,有新的感受。请你们用最快的速度读读课文,比比谁的收获多?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语:

英英  一首古诗  教  静夜思  意思  照  一层白霜   唐代

(2)请学生当老师提醒读音要注意的地方。

如:后鼻音― 英 静  层  唐   翘舌音― 诗 照    平舌音―思

(3)请同学分读课文,指导评议:谁的字音读得准,句子读得通顺?

4.请学生带着问题下面(1)和(2)再读课文后交流:

(1)这篇课文和一般的课文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知道这是一篇对话。

(2)英英说了几次话?(三次)奶奶说了几次话?(两次)

(3)课文一共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三次对话,联系课文插图(或挂图)指名逐个对话读或全班对半读或同桌对读,读准字音。相机出示多音字背(bei  bei ),可联系学过的课文分别组词。

提醒板书:第一次    诗句

第二次    诗意

第三次    作者

篇6:《英英学古诗》教后反思

《英英学古诗》教后反思

《英英学古诗》以人物对话的形式,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静夜思》这首诗,入学前大多数小朋友都会背,而且背得滚瓜烂熟。可是,当有人问起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时,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面面相觑。我再让小朋友背诵这首诗时,趁机问:课文中哪些句子是说这首诗的意思?请用波浪线划下来,读一读。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我还让小朋友把诗意抄下来,再配上自己所理解的.插图,效果很好。

在第三课的教学中,我把之前打算补充给小朋友的两首思乡古诗改成了《关山月》。考虑到李白是唐代的大诗人,他一生写过很多的诗,被后人称为“诗仙”,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此人,更为了以后学习他的其他古诗做铺垫,我先让孩子们课前自己搜集了一些,然后在课堂上集中展示,他们很感兴趣。我还要求孩子们就《好书伴我成长》上的古诗背完后,再读读后面的解释,也算是对教材的充分利用吧。

篇7:《英英学古诗》精彩教案

《英英学古诗》精彩教案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入情入境的背诵古诗《静夜思》,达到朗读是内心的表达。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3、会默写《静夜思》,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背古诗懂诗意知作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生字词

意思 故乡 举头 怀疑 一首古诗

思念 唐代 听懂 背书 一层白霜

二、讲授新课

1、背古诗

师:《英英学古诗》,是怎么学习的呢?我们来读课文。找出英英所说的话,来揣摩一下。

英英说了几次话?谁找出来,请举手。(挑三个学生来读)

师:我们来读英英第一次所说的话(齐读)找出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出示古诗,我们也像英英那样,把古诗的内容先来试着背一背吧(板书:背内容)

2、讲意思

(1)、(个别字的意思)

师:其实古诗呀,很好理解。如果你把关键几个字的意思弄懂了,那这首古诗的意思你也就明白了。我们来读一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看看这几个字的意思你能不能读明白。(静、思、疑、霜、举头、明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2)、整首诗的意思

接下来,我们来理解诗的意思吧。学生结合课本来叙述。

我们也像英英一样会讲古诗的.意思了。让我们带着诗人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吧?

(3)、诵古诗

教师出示插图,学生叙述画面的意境。教师渲染,创设情境学生再次朗诵《静夜思》

4、说作者

从英英的第三次话里,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回答,师板书(说作者)

多媒体出示,李白的简介,回忆学过的李白的诗《古朗月行》

师:学习古诗就是这么简单,(指着黑板)背古诗懂诗意知作者。

5、默写古诗

练习册13页第2题

三、整体感知

分角色读课文。

教后反思:备课时,我针对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你怎么把学生带到那里?你如何如确定把学生带到了那里?的教学思想而备了此课。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只要学生会背诵和默写古诗即可。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和学生相处时间不长,对学生的理解不够。虽然目标达到的还行,但教学过程不那么流畅,甚至个别学生还没有达到目标。针对这种现象,我做了深刻的反思,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课堂气氛不活跃。没能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2、每一个环节设置的还可以,但教学的有些浅。如果再扎实一些,可能每个孩子都会背会写了。例如在读古诗时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多读,就能达到熟读背诵的结果。在默写古诗时可以指导个别字的书写,加深古诗中难写的字的印象。3、学习作者时,应当回忆或拓展与李白相关的诗,加深学生对李白的了解。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以三个问题 为主导思想,学生为中心,提高每一堂课的学习效率。

篇8:《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

《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

今天第一节课是语文,这节课学的是《英英学古诗》一课。这一课时苏教版特有的“文包诗”形式的课文,以前学生也接触过这类课文,这节课又是进行的第一课时,经过几年的课改实验,对于第一课时的上法基本有了一个固定的模式,无非就是倒入新课、读读课文、认认生字、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把课文读通顺。总觉得已经驾轻就熟了,所以也就信心十足地开始了这一节课的学习。

一切都按部就班的进行着,就像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即欢快又平静。但是,慢慢的我发现,小溪停止了流淌:有些孩子停止了读书,开始了小动作;还在读的也是无精打采,懒洋洋的。怎么回事?我有些疑惑。仔细想一想,我明白了。这篇课文既不是描写了优美神奇的景色,也不是讲的活泼有趣的故事,所以学生们不是那么感兴趣。再加上第一课时的模式他们都很熟悉了,也就没有什么新鲜感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出现这种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但是如果任由这种情况进行下去的话,孩子对课文失去了兴趣,对课堂失去了热情,那么就不可能投入到学习中去,也就不可能去积极主动地学习。《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怎么样才能把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来,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呢?用简单命令的方式:打起精神来,认真读书,大声点!肯定是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得从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学习情境入手。正在这时,我看到了课文中的插图,图的内容是英英正在和奶奶对话。这让我眼前一亮,有了主意。这篇课文的特点正好整篇都是英英和奶奶的对话,这些孩子平时最喜欢分角色朗读。我何不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激起他们读书的兴趣呢?虽然在一般的情况下,分角色朗读都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才会进行,但是,这次我要让分角色朗读发挥它新的作用。一个新的教学环节在脑中形成了。

“同学们,课文都读好了吗?”我问同学们。“读好了。”他们响亮地回答我。“那好,我们来合作读一读。我当奶奶,你们当英英。”果然他们一听都来了精神,一个个坐直了身子,端好了书。奶奶的话只有两句,课文的主要内容都在英英的部分,这样一来他们就把课文的主要部分练读了一遍。很快一遍读完了,大家一起读读得很好,字音正确、句子通顺、声音响亮。可是单独读的话怎么样呢?我要进行我的第二步了,我要让分角色朗读具有评价的功能。

以往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都是分段读课文,然后学生再对读的情况进行评价。尽管要求学生在评价的时候要先说优点再说缺点,老师也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注意尽量不打击学生,但是,听到别人指出问题,提出批评,总是会感觉到不舒服,有些孩子就会很紧张不安。这次我要尝试一下新的办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别人的评价,改进自己的朗读。

我对同学们说:“谁想来当英英和老师合作读一读?”“我、我、我”下面小手林立,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喊道。我特意找了一个平时读书能力不是很强的孩子到前面来。我对他说:“现在你就是英英我就是奶奶了。”我一边说,一边搬了个凳子往讲台上一放,把嘴一瘪,眼睛一眯,手上做拿着针做针线活的样子。(只恨没有提前准备一幅大眼镜)同学们一看都笑了,那个到前面读书的学生也笑了。一开始,他的声音很小。我一听就一手放在耳朵边上,用奶奶的腔调对他说:“什么?奶奶年纪大了,耳朵不大好,你可得大声点。”下面又是一阵笑声,那个读书的同学也笑了。接下来他的声音明显响亮了。可是读的过程中他又出现了读不通顺的情况。我早就预料到他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又皱着眉头,一副很不明白的表情对他说:“奶奶没有听明白,你能再给奶奶说一遍吗?”底下又是一阵轻轻的笑声,他又读了一遍,这次比上次好多了,我满意地点着头,摸着他的头说:“好孩子,奶奶这下可明白了。”他也高兴得笑了,一点也没有平时让他再读一遍的紧张和不安。接着又上来几个同学和我合作,读得好的,我像奶奶那样夸一夸,抱一抱,不太好的就像刚才那样再让他读一读。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都很高兴,就像跟自己的奶奶说话一样,一点也不紧张。同学们都争着要读,于是我就让同桌两个来分角色朗读。他们马上高兴的读了起来,一会儿这个当奶奶,一会儿那个当英英,整个课堂沸腾了起来,读书声一直持续到了下课。

下课了,我对这节课上的突发奇想不禁有些得意。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在第一课时运用分角色朗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的兴趣,而且,还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同时还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并且还融洽了师生关系,可以说是一箭三雕。反思以往的教学,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没有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的不同的特点设计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存在着一定模式化的倾向。致使课堂慢慢趋于僵化,没有了生气,学生也就失去了兴趣。只有在不断的创新和改革中才能保持课堂的活力,才能把学生吸引在课堂上,让学生产生兴趣,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9: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方案

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方案

雨亭

《英英学古诗》是苏教版第三册的第三课。这篇课文用了和以往课文不一样的形式——“对话”来表现的。这篇课文些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让学生在饶有兴味地朗读祖孙对话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古诗的意境。

教学经过:

一、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师:在课前,小朋友都读过第三课了吧?请问,课文的题目是什么?

生:(齐答)英英学古诗。

师:请你跟着老师一起写课题。(师板书课题,生书空)

师: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谁能像英英那样背给大家听听?

(指名背诵)

[在导入新课时,我没有按平时的程序来上,理由有二:1、孩子们对《静夜思》这首诗很熟悉,基本都能熟练背诵了。2、在教学前,孩子们早就读过这篇课文了,何必在导入时绕个圈子兜到课文上,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么?]

生:(齐答)英英学古诗。

师:请你跟着老师一起写课题。(师板书课题,生书空)

师: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谁能像英英那样背给大家听听?

(指名背诵)

[在导入新课时,我没有按平时的程序来上,理由有二:1、孩子们对《静夜思》这首诗很熟悉,基本都能熟练背诵了。2、在教学前,孩子们早就读过这篇课文了,何必在导入时绕个圈子兜到课文上,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二、 提出问题,激起兴趣。

师:请小朋友打开课本,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想问小朋友一个问题,看谁能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和一个会思考的大脑?

生:好啊!(很有兴趣的`样子)

师:看看这篇课文,和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生:这篇课文中有一首古诗!

生:不,我们以前也有学过有古诗的课文。

生:这篇课文中古诗的意思已经告诉我们了。

师:上学期学过的《咏华山》在课文中也有意思的,还记得吗?

生:(作思索状)记得。

生:这篇课文写的是奶奶和英英两个人在说话。

师:是呀,两个人在说话叫做什么呢?

生:对话!

师:对啦!这篇课文和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不一样,它是以奶奶和英英两个人之间对话的形式出现的。我们以前也练习过分角色对话朗读,现在请小朋友同桌练习分角色对话,好吗?

生:好!(非常投入地读课文)

[在这个片段的教学中,我抛出一个问题,让孩子们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虽然花掉了一点时间,但孩子们自己发现的答案,比起老师简单的“告诉”,我却认为很值得!]

三、 角色问答,深入理解。

师:现在我来做“奶奶”,你们做“英英”,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

(师生分角色读课文)

师:如果我是奶奶,我还会问英英一些问题呢!

生:你想问什么呢?

师:奶奶年纪大啦,英英说话一长串一长串的可听不懂。慢慢说,奶奶才能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

师:那奶奶更不懂了,为什么非得说“秋天的夜晚”呢?

生:因为秋天的月亮很亮。

师:是呀,秋天天高气爽,云淡风清,所以感觉秋天的月亮特别亮。

生:秋天,有一个中秋节!

师:中秋节又怎么样呢?

生:中秋节吃月饼!

师:净想着吃的!

(众笑)

生:中秋节的晚上月亮最大最圆。

生:中秋节是全家团圆的日子。

师:哦,原来是这样啊,奶奶明白了。那下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远离家乡的人……

师:谁远离家乡了?

生: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是写这首诗的人。

师:哦,这下,奶奶才真正听懂了,谢谢你,我的好孩子!

[虽然《静夜思》这首古诗孩子们早就会背了,但是他们的背诵只属于机械记忆,对于诗意及蕴涵的道理都不太明白。而课文在写意思时,又是整首诗一起解释,为了让孩子们真正弄懂这首诗的意思,还是得一句一句来。我就把自己变成课文中的奶奶,装作弄不明白的样子,让孩子们一句一句地解释给我听。在此过程中,这个难题“秋天的夜晚”,也在孩子们的认真思考下解决了。我想,只有把教材内容中的静态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动态作用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了热情和兴趣,学习,也就变得真实而有效了。]

篇10:英英学古诗的课堂实录

英英学古诗的课堂实录第一课时

一、 激情导课,直接入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一个叫英英的小朋友在家给奶奶背古诗的故事,愿意和老师一起写字的同学请抬起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书: yīng ying shī

英 英 学 古 诗 )强调轻声音节ying和整体认读音节 shī,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课题旁这幅小图,图上画的是谁?他俩在干什么?

生:图上画的是英英和奶奶,他俩在说话,你说一句,我应一句,这叫对话。前面练习一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对话的形式和朗读的方法。英英和奶奶究竟在说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俩的对话。

二、 民主导学,灵活识字

师:请大家借助汉语拼音,自由朗读课文,并用你喜欢的不同的符号圈画出绿线条里的生字和田字格里的生字以及生字组成的词语,遇到难读的生字、词语、句子要多读几次。(学生自由朗读)

师评价:在刚才的读书过程中,老师发现大家的读书姿势很好,圈画生字时的握笔姿势也很规范,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1、 集中认识二类生字

师:现在我们开火车比试比试谁认识了绿线条里的生字朋友,看看哪列火车已经准备好了。(找一小组开火车识记)

(1)生字带拼音带词语抽读

bèi yí shuāng sī niàn dǒng táng

背给你听 疑是地上霜 思 念 听 懂 唐 代

(2)生字去拼音带词语抽读

师:生字朋友把拼音帽子藏起来了,你还认识他吗?(再找一小组开火车识记)

背给你听 疑是地上霜 思念 听懂 唐代

2、 检测朗读,随文学习一类生字

师:火车现在已经开进了课文,现在谁来扮演英英读英英的第一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从英英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名读)

生:我知道了英英学了一首古诗叫《静夜思》。

(教师随机板书:shǒu

首 )

师:“首”是量词,一首古诗,还能说一首什么?

生:一首歌曲 两首诗歌……

师:“首”除了是一个量词之外,还可以扩哪些词?

生扩词:首长 首先 首都……

师:英英学了哪首古诗呢?

生:静夜思

师:老师已经把这首古诗完整的呈现在大屏幕上,自己放声练一练,英英能学会,相信你肯定也能学会。(出示大屏幕,学生自由朗读)

师:这首诗的题目《静夜思》中包含两个生字。“静”是左右结构的字,左半部分是一个新部首“青”字旁,右半部是后面10课即将学到生字“争辩”的“争”,合起来读“jìng”。想想,你在哪些场合你见过“静”字?

生:我在医院、会议室、图书室、电影院……

师:让我们齐读这首诗。(学生齐读)

师:英英背完,奶奶是怎样回应的?谁来读奶奶的话?(指名读奶奶的话

教师随机板书:yì si

意 思)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心”字底的字,音节都是整体认读音节。

师:思念的“sī”,和“意”组词就变成轻声“si”,齐读一次。(学生齐读)

师:谁来替英英告诉大家这首诗的意思,谁来读英英的第二次对话?(指名读后教师评价长句子的朗读情况,大屏幕出示并指导读好长句子: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师:书上说照在床前的是——

生:照在床前的是明亮的月光。

师:想想生活中还有什么光可以照进来?

生:太阳光、电灯的光、蜡烛的光……【教师板书:zhào

照 边写边形象描述帮助识记:“太阳光(写‘日’)召集在一起(写‘召’)发出万丈光芒(写‘四点底’)”】

《英英学古诗》的教学反思

英英学古诗 教案教学设计

3、英英学古诗 教案

《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英unit8教学设计

蒋筑英 教学反思

3 古诗参考 二

古诗教学教案

古诗的教案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古诗》教学设计方案

《英英学古诗》 之一
《《英英学古诗》 之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英英学古诗》 之一(通用10篇)】相关文章:

古诗《静夜思》的教学设计方案2023-04-27

《古诗》课堂实录附总评2022-12-03

四年级英教学设计人教版2022-07-19

李白唐诗《静夜思》教学设计与反思2023-02-11

二年语文上册教学计划2023-03-02

二年级语文全册教案2022-08-18

古诗教学反思2022-05-04

古诗教学反思200字2022-05-07

人教版小学数学全册教学设计2023-06-05

《登鹳雀楼》的教案2022-07-2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