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网((精选17篇))由网友“小静静的静静”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小学数学教案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掌握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能用两种方法正确地解答.
(二)通过分析解答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初步渗透不变中有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用两种方法解答.
难点:第二种解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选择合适的条件和问题,再算出来.
(1)每层有4个教室.
(2)每个教室有6盏灯.
(3)每箱“可乐”有12瓶.
A.12个教室装几盏灯?
B.4箱“可乐”共多少瓶?
C.3层有多少个教室?
学生回答后,老师提问.
这三道题为什么都用乘法计算.
(因为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篇2:小学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口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2、掌握笔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
3、运用乘除法关系,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二、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
难点:提高计算正确率。
三、教学准备:卡片和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A、口算训练:P-30第一题。
要求学生掌握口算技能,提高口算能力。
B、计算训练:
1、P-46第二题。
a、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掌握方法。
b、说一说你为什么算得怎么快?
c、学生报得数,进行校对。说一说你错误的原因。
2、计算并用乘法验算。P-46第三题的第一排。
a、抽三名学生板演,校对。
b、说一说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求未知数P-45第四题。
a、抽四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帮助学困生。
b、说一说每题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C、讲解应用题:P-46第五题和第六题。
1、学生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分析解题思路。
2、说一说时间、速度和路程的三者之间的关系。
3、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D、发展题:
1、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推理。
△÷△=□□是几?
△-△=☆☆是几?
△+△=○○=11.4-1=10.4
□+○+☆=11.4
△=△=5.2
E、布置作业:P-46第三题。
课后小结:本节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一道发散题,重在发现学生的思维,以及综合运用小数乘除加减法的能力,在这一题的练习中,我先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小组派代表交流。最后选择其中一题讲解思路。效果不错。
篇3:小学数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具体例题安排如下表: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探索等活动,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 通过分类、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 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 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编写特点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这些知识与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为使儿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认识新问题,建构他们自己新的知识与经验,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例如:对“三角形的分类”这一内容,教材根据学生已懂得了角的分类,能区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与周角这一基础,设计了“给三角形分类”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了解和把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2.重视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
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运用其直观性进行教学。基于这样的考虑,教材在提供大量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加强了数学问题情景、操作探索活动的设计。例如“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部分内容,创设了“我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种学生熟悉而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索、去实验、去发现。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教学内容的呈现不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给学生留有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经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为感受、理解抽象的概念,自主探索图形的性质打下了基础。为方便教师领会教材编写的理念与意图,开展有效的教学,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教材在呈现具体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地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这主要体现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获得。例如,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等,均是让学生在操作、探索中发现,形成结论。
4.加强对图形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本单元增加了“图形的拼组”,让学生再次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探索能力。
四、具体编排
1.三角形的特性。
(1)情境图。
教材提供了一幅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直观图,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说一说“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而且引起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的作用的思考。
(2)例1。
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在已学的垂直概念的基础上,引入了三角形的底和高。最后,教材说明为了便于表述,如何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3)例2。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让学生对三角形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设计思路是“情景、问题—实验、解释—特性应用”。
(4)例3。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思考。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规律。
2.例4。
教学三角形的分类。用集合图直观地表示出,三角形整个集合与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之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三角形按边分类,教材不强调分成了几类,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
3.例5。
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先通过让学生度量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内角度数,并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和,使学生初步感知到它们的内角和是180?。在此基础上,教材再提出用实验的方法加以验证。
“做一做”应用这一结论解决问题。
4.图形的拼组。
(1)例6。
用同样大小的三角形拼四边形的活动,让学生体会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关系。具体活动时,不一定只按教材提供的思路拼,可以让学生自主拼,看用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四边形,并说一说是怎么拼摆的。
(2)例7。
用三角形拼出美丽图案的活动,进一步感受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同时享受创作的快乐,感受数学美。
五、教学建议
1.适度把握本册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目标。
这一学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探索图形及其关系的愿望不断提高,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认识图形,进行探索。因此,本册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有所不同,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三角形。因此,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如落实“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等内容的具体目标时,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2.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
“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在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推理想像等都是学习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教学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几何图形的、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对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3.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几何图形的直观性为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利用各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技术,可以使学生认识和探索图形的过程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也是进一步发展学生空观念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时,要注意切合实际,易操作而有实效。一些农村学校由于经济困难,不能配备丰富多彩的教学具,教师必须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积极发动学生制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不但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篇4: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比较的方法,初步了解比较的思维方法。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初步感知直接比较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关心父母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在掌握了“”多“少”“最多”“最少”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的方法,会用多种方法比较。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小朋友们,你们过生日时妈妈会买什么?今天是小红的生日,看,他们在开生日会呢?(课件出示)
2、 观察主题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二、 合作研讨,探索新知
1、 小红将蛋糕切成了3块,也将西瓜切成了3块。
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那一块最大,哪块最小。
2、 接着观察主题图,你发现桌上的杯子有什么不同?
(1) 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杯子。
(2) 分别往3个杯子中倒上水,3杯水的高度一致。
(3) 你现在能一眼看出哪杯装得最多吗?
A、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B、 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C、 教师小结
3、 动手操作,比较多少
(1)4人小组,每组两个不同的瓶子;
(2)提问:请你猜一猜那个瓶子里装的饮料多。
(3)动手试一试。
(4)各组演示比较的方法,
学生观察后说出自己看到的一些东西。
学生观察后,说出谁最大,谁最小。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学生活动
小组演示汇报。
三、 加深理解,拓展延伸
1、 出示教材p19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2、 出示教材p19第4题
(1) 说说图意,并说说你要向淘气学习什么。
(2) 谁喝得多?说一说理由。
3、 完成教材p19第5题
学生独立试一试,集体评讲。
四、 全课总结
通过小红的生日聚会,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板书设计:
过生日
比大小
篇5: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方向与距离确定两地的相对位置,描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具体路线。
2、 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地说出来去某个地方所走的路线,能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行学习。
3、 养成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学会看简单地图上的路线图。
教学难点:
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具体路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创设:
师:首先请大家唱首歌:《让座》。
师:刚才我们唱的这首歌讲的是什么:叔叔给我们让座我们可以说是爱护儿童也就是爱幼的行为。那我们给婆婆让座是什么行为呢? 预设 (生:尊敬老人。)
师:对!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我问问大家:重阳节这天, 小红、小明和小刚三个好朋友约好去敬老院看望老人。(板书:看望老人)但三个小伙伴不认识路,他们手中只有一副地图,这可难住了三个小伙伴。大家能帮帮他们吗?老师把三个小伙伴去敬老院的路线图带来了。(课件出示主题图)看看你能从图中看懂什么?
(二)、探索新知:
1、观察路线图,学会从中获取信息。
说一说,在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知道图上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那些数又表示什么?图中的每一小段表示什么呢?
2、解决问题:
小红现在要去敬老院,她应该怎样走?敬老院与邮局都在小红家的西边,怎么区分敬老院与邮局的不同位置呢?你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吗?
请你说一说小明怎样走才能到敬老院?小刚呢?
①
请你思考后与你的同桌说一说“三个小朋友分别从自己家出发,怎样走才能到敬老院?”
出示课本第62面的“填一填”:三个小朋友分别从自己家出发。
小红向( )走( )米到敬老院;
小明向( )走( )米,再向( )走( )米到敬老院;
小刚向( )走( )米,再向( )走( )米到敬老院。
②学生看图试着完成,再小组交流,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
③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演示课件,验证结果、加深印象
你知道谁家离敬老院最近?谁家离敬老院最远?为什么?
如果三个小朋友看望老人后,他们怎么走才能回到自己的家?
三个小伙伴回到家后各自去做自己的事。小刚要去邮局,小红和小明要去书店,他们又应该怎样走呢?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帮三个小伙伴解决了问题,现在我们再帮城建局的叔叔们一个忙好吗?
在商场的东面 60米的地方建一个游乐场,请用三角符号标出她的位置。在商场的西面20米的地方建一个停车场,请用圆形标出它的位置。如果你是设计师,你还想建什么?建在什么地方?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2、有一天,三个小动物听说一个地方藏有宝贝,它们决定去寻宝,谁能说一说它们的寻宝路线,并算一算谁家离的最近?(参看课本的寻宝图)
3、小兔送信:
小兔要给4只小动物送信,你能说说它的送信线路吗?(学生独立思考,并在书上标出自己设计的路线,借助实物投影仪,让学生展示结果边说自己设计的路线,边用彩笔演示过程)
送完信后小兔回到家一共走了多少米?
小兔送信有几条路线?走哪条最近?
4、刚才你们在路线图中能够很好的分辨东南西北,那请你看一看现在你所在的教室,你能告诉我哪是东、南、西、北、吗?(复习教室中的方向)
①你能说一说,从你的座位,怎样走可以走出教室?(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学生边说边演示)
②从教室出发,怎样走可以走到办公室?
(四)、课后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怎么样?你还想说些什么?
篇6: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0的含义;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够较整洁地书写0。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数字0及与其他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理解0的含义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0。
师:大家有没有玩过摘苹果的游戏?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好吗?
出示课件,组织学生进行摘苹果活动。
师问:树上有几个苹果?
谁能摘下数字最大的苹果?
数字最小的苹果?
比5大的苹果?
比5小的苹果?
问:5为什么不摘?
现在还有几个苹果?
用数字几来表示?(将苹果奖给回答正确的同学)
树上还有苹果吗?怎样来表示?
(1)小组讨论表示方法、符号。
(2)展示符号和图案。
(3)师讲授0(阿拉伯数字,世界通用)。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摘苹果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进入最佳的学习状0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字1、2、3、4、5一样,也是一个数,它表示没有的意思(板书:没有)。像刚才这样一个苹果也没有,都用0表示。
活动二:教学写0
向学生说明笔顺,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处和收笔处要相连,并且要写圆滑。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0,你觉得0像什么?
(2)教师示范写0,边写边说明笔顺:从上到下,从左往右,起笔收笔要相连,成椭圆形。
(3)学生书空。
(4)学生在课本的小方格写0。比一比谁写得好,写完的同学在你认为写得好的0下面打,同桌互相欣赏评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客观、公正评价、欣赏他人和自己的意识。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作品,并和同桌互相交流,欣赏对方。这样不仅认识到自己好的一面,同时也利于找出不足并进行弥补。]
活动三:认识生活中的0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什么地方见过0?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0,从而加深对0的认识和理解。]
(2)指导学生认识尺子上的0和0的作用,知道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快乐课堂》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快乐课堂》教学设计让学生观察尺子上的数字,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跟你的同位说一说。
汇报发现的结果。
师:(教师指着0度线)这条0度线表示什么意思?(板书:起点)
[设计意图:越是身边的数学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环节的设计遵循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将知识教学融于有趣的跑步比赛活动中,以动促思,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主动获取知识,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课件出示练习:青蛙跳远。
认识温度计上的0和0的作用。
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交流自己猜测的情况。然后再填写,完成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提问题,既加深0表示起点的意思,又培养学生的数感,加强对数序的理解。]
活动四:练习:
1、听数拿小棒:5、3、0
2、听数伸手指:4、3、1、2、0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有意识在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活动五:小结:你学了哪些知识?
师: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朋友0,知道它可以表示没有和起点的意思。课后请同学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看看生活中哪些地方能见到它、用到它,好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一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整理,又锻炼了学生自我总结、自我评价的能力。同时提醒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养成从生活中发现、学习数学的习惯。]
板书设计:
快乐课堂
0的认识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设计了摘苹果的游戏,同学们的兴趣很高,都争先恐后的要参加到游戏当中去,理解了一个也没有用0表示,很好的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0的意义,同时找一找生活中的0,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字,学起来比较轻松。但对尺子上的0,温度计上的0的含义不理解,以后这方面要加强练习。
篇7: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目的:
通过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列乘法算式,编出3的乘法口诀。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够列乘法算式,编出3的乘法口诀。
教具:三角形图和小棒
教学过程:
一、填一填。
引导学生经历用3连加的过程。可组织学生进行数数的活动,边数小棒边填表。
二、试一试。
1、摆一摆,说一说。
让学生独立摆三角形。
2、编口诀。
让学生在独立摆三角形的基础上,一边写算式一边编口诀。直接写算式、编口诀也是可以的。最后师生共同交流,整理3的乘法口诀。
3、记一记。
记忆口诀时,可以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记忆方法。
布置作业:P16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
三角形图
乘法算式三的乘法口诀
一、巩固练习。
1、第一题,找朋友。
2、第二题,找规律,填一填。
学生填完后,应交流一下,找到规律。
3、数学故事。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故事情节,使学生感受到其中渗透的思想品德教育,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布置作业:P173。
板书设计:
练习
2、(1)10,15,20,,()
(2)9,12,15,(),()
篇8: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183页,练习十八的第2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读、写数。
2.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数的改写。
3.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数的读写
1.整数的读法和写法。
(1)指名说整数的读法。对说得不完整的,让其他同学补充。学生说时,不必要求与书上的叙述完全一致,只要意思正确就可以了。
出示:5803100
先让两名学生试读,然后问他们是怎么读的。如这个数有几级?哪些0是在数级末尾不必读出来,哪些0要读出来?8前面为什么只读一个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对数进行分级,并用彩色粉笔把不同0区分开。
(2)指名说整数的写法。要求与整数读法一样。
出示:四十亿六干零六十万零五十
全班学生在练习本上写数。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是怎样写的。
2.小数和分数的读写法。
指名分别说一说小数、分数的读法和写法。并让学生比较小数、分数的读法和写法与整数的读法和写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课堂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82页中间做一做的第1、2题。
第1题,指名读数。可以有意识地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一说。
第2题,学生独立写数,集体订正。
二、数的改写
1.较大的多位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数。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个较大的多位数,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它进行改写。
想想,有几种改写的方法?指名回答,使学生明确一般有两种方法:(1)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2)省略这个数某一位后面的尾数,写成近似数。然后,教师用书上的例子进行说明。如果班里学生掌握的比较好,也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
在说明第(2)种情况时,要使学生明确是用什么方法省略的。还可以进一步提问:如果根据需要省略干位后面的尾数,求得的近似数的单位应该是多少?
接着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82页下面做一做的练习题。
2.求小数的近似数。
出示例题,让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对于4.629754.630,要特别提问:4.630末尾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3.假分数与带分数或整数相互改写(互化)。
教师:我们在进行分数四则运算时,经常要根据需要把假分数与带分数或整数相互改写。大家还记得改的方法吗?指名说一说。如果学生说得不清楚,教师可以适当提示:
什么样的假分数可以改写成带分数?
什么样的假分数可以改写成整数?
带分数怎样改写成假分数?
整数怎样改写成假分数?要使学生明确,整数可以根据需要化成不同分母的假分数。
出示教科书中例题,让学生独立改写,集体订正。
4.分数、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
(1)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教师:根据小数和分数的关系.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小数化成分数,原来有见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学生回答进时。只要把意思说正确就可以了。关键是使学生明。确,小数化成分数,要先把小数改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约分。教师按教科上的图解分步画图。
改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约分:
教师可以根据分数化成小数的两种情况,先引导学生分别回忆,再概括总结。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怎样化成小数?(可以直接去掉分母,看分母中有见个0.就从分子的最后一位起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这实际上是应用了什么知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分母不是10、100、1000朗分数怎样化成小数?(要用分母去除分子:除不尽时,可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几位小数。)
通过分析上面两种情况.谁能概括出分数化成小数的一般方法?(用分母去除分子。)教师板书。
改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约分。
用分母去除分子
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并且记住这些结果。
1 1 3 1 2 3 4 1 1 1
2 4 4 5 5 5 5 8 20 25
(2)小数和百分数的互化。
指名说一说小数和百分数互化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按照教科书的图解进行板书。
(3)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
指名说一说分数和百分数互化的方法。教师板书完成图解。
(4)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十八的第3题的第(2)、(3)小题,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可以让做得比较快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有没有比较简便的方法。
三、数的大小比较
先让学生独立做教科书第83页做一做的第l、2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师:怎样比较整数、小数的大小?
比较分数的大小有几种情况?(三种:分子相同,分母相同,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
分母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分子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分母、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四、小结(略)
五、作业
练习十八的第2题,第3题的第(1)小题,第4题。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思考练习十八的第5题和第6题。
篇9:小学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用于小数乘法的计算;
2、使学生能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一些小数乘法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的推理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数学教案-小数乘法的教学。
二、教学重点:
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用于小数乘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一些小数乘法进行简便计算
三、教学具准备:
投影仪、小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按运算定律填空:
15×12= ×
(18×4)×25=18×( × )
(36+64)×7= × + ×
2、用简便方法计算:
25×478×4 65×201
3、计算下面各题:
2.5×4.78×4 0.65×201
4、引入
这两道题用竖式计算要很多时间,谁能想个办法使这两道题计算比较快呢?
(二)、教学新课
1、刚才几位同学说的对不对呢?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乘法是否适用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2、出示:
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学生口头回答后提问:“把上面几题与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比较,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小数乘法的教学》。应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比较简便。
3、利用运算定律计算复习中第三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说在怎样计算简便?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三)、课堂练习
1、基本练习
完成练习三第4题。说出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把左右两边结果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0.25×89×4 65+65×0.01
1.25×68×0.8 4.5×10+4.5×0.1
65×1.01 100×4.5
78×4.5+22×4.5 0.25×4×89
4.5×9.9 12.5×0.8×68
(四)小结:
学生相互之间讨论,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篇10:小学数学教案
一、学情分析:
五(2)班共有学生38人,从整体上来看,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大多数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能积极回答问题,敢于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对数学学科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爱钻研,敢于探索,爱提问和质疑。五(1)班共有学生38人,相比之下,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成绩也不好;近10名成绩过差,勉强达到四年级水平,主要表现在知识欠账过大,接受能力差,学习不够积极主动,有时有照抄作业现象。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这些内容:分数乘法、长方体(一)、分数除法、长方体
(二)、分数混合运算、百分数、统计和总复习,共计7个单元。另外还安排了“数学与生活”、
本册教材中的教学重点有: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2.重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针对分数应用题);3.了解长方体的几何结构,掌握其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4.认识百分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5.认识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以及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本册教材中的教学难点有:1.整数乘法的意义与分数乘法的意义之间的联系;2.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要结合具体情境与操作来理解;3.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是从被除数中能够分出多少个除数的角度来理解的);4.感受1立方米(m3)、1立方分米(dm3)、1立方厘米(cm3)以及1升(L)、1毫升(mL)的实际意义,能形象地描述这些体积单位实际有多大。
三、本学期主要教学任务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其计算法则,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能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结构,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掌握其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其表面积和体积,并运用所学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的一些基本问题。
3.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掌握分数乘、除法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较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4.认识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的读、写百分数,探索并掌握百分数与分数、
小数互化的方法,能在理解百分数的含义和题目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的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5.认识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以及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学会选择使用;懂得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从一组数据中找出中位数和众数,并能针对具体问题选择使用。
四、主要教学措施:
1、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课、上好课,批改好作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来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
2、积极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学的轻松快乐,使学生有学会向会学转变,有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的效率。
3、充分把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等现代化教育资源引进课堂为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4、抓好每月一次的单元测试,以激励表扬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展开竞争,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对他们的作业争取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全班教学质量的提高。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单元要点分析:
一、单元教学内容
分数乘法(一)(分数乘整数)、分数乘法(二)(整数乘分数)、分数乘法(三)(分数乘分数)、练习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其计算法则,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能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经历观察、猜想和证明等数学活动,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运用分数乘分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有条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通过观察、猜想、实验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认识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借助分数乘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达和交流,从而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单元教学重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与计算法则。
四、单元教学难点
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五、单元课时划分
共7课时
第1课时分数乘法(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原理,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分数乘以整数。
能力目标: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分数乘以整数
教学难点:
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启发引导、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分数加减运算题。(临时定题)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先通分,再进行分子与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注意更正学生的错误和表扬回答问题的同学。
二、讲授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习一种新的运算:分数乘法。
让学生想一想什么是分数乘法?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板书例题,让学生想一想如何计算?
学生列出算式:1/5×3=
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1/5×3表示什么(表示求3个1/5的和是多少)?该如何计算?
教师提问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1:1/5×3=1/5+1/5+1/5=3/5;
学生2:1/5×3=??
教师和学生总结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分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分子作为分子,分母不变。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2页涂一涂,算一算。
让学生熟练计算,教师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计算方法。
2、做课本试一试1、2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五、布置作业:
课本2页3题;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
1/5×3=1/5+1/5+1/5=3/51/5×3=??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整数乘以分子作为分子,分母不变。
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
教学反思:
篇11: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集合的有关思想(课本第108页的例、练习二十四的第l、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借助具体内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2、使学生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被学生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
教具准备:
利用教具,学具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今天老师将把同学们带人“数学广角”,让同学们去认识体会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读懂统计表。
教师用电脑课件出示统计表,列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和数学兴趣的学生名单。
说一说:从统计表中,你收集到哪些信息?
议一议:三(1)班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两个课外兴趣小组?
教师引导:看来同学们已经发现了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可以用圈来表示:
(2)认识集合圈。
①用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两个集合圈。
②让学生先在练习本上画出集合圈,填上相应的学生姓名,然后再汇报结果。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多媒体显示填写内容。并让学生说一说两个图中所表示的意义。
③提出问题:
有的学生姓名在两个集合中都有,应该如何来表示才能更直观、更形象、更简单呢?
教师利用电脑课件再出来二个空白集合,并填上学生姓名再合并。
问:你们知道这个图的意思吗?(让学生大胆猜想,说出自己的想法)。
填写完成后,再让学生说一说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然后再引导学生将集合圈和统计表进行比较。
(3)列式计算。
通过以上分析、讨论,学生已经明白杨明、李芳、刘红这三位学生既参加了语文兴趣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兴趣小组,所以是重复的,在计算点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学生列式计算,并说说算式的意义。
三、巩固运用
1、课内外作业:
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
第1题,首先要求学生根据动物的不同属性“"会游泳的”和“会飞的”把它们进行分类。然后再要说一说中间位置“表示什么”。
第2题,可以引导学生先把两天进的货中重复的部分找出来,然后再计算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学生计算的时候可以用加法进行计算,也可以直接点数。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篇12: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方程方法和算术方法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正确地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一)全体学生列式解答,再说一说列式的依据、
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2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32-5
=6.5-5
=1.5(千米)
根据:路程相遇时间-甲速度=乙速度
(二)教师提问:谁来说一说相遇问题的三量关系?
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总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三)引新
刚才同学们练习题分析解答得很正确,现在老师把这道道中的已知条件改变一下,看看你们还会解答吗?(将2小时改为 小时)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1
例1、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 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2、学生尝试解答、
方法一:解:设乙每小时行 千米、
方法二: (千米)
3、质疑:观察这道例题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应用题有什么不同?在解答时,两种解法之间思路上有什么不同?
相同: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相同;
不同:数据不同,由整数变成分数、
4、练习
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90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 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相遇,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二)教学例2
例2、一个水果店运一批水果,第一次运了50千克,第二次运了70千克,两次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 ,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
1、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并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到等量关系、
由此得出:一批水果的重量 第一次+第二次
2、列式解答
方法一:解:设这批水果有 千克
方法二:
3、以组为单位说一说解题的思路和依据、
4、练习
六年级一班有男生23人,女生22人,全班学生占六年级学生总数的 、六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三、巩固练习
(一)写出下列各题的等量关系式并列出算式
1、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184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 小时后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33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打字员打一部书稿,每一天打了12页,每二天打了13页,这两天一共打了这部书稿的 、这部书稿有多少页?
(二)选择适当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一根长绳,第一次截去它的 ,第二次截去 米,还剩7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2、甲、乙二人分别从相距22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对走出,甲每小时行3千米,乙每小时行 千米,两人多少小时后相遇?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和以前所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五、课后作业
1、商店运来苹果4吨,比运来的橘子的2倍少 吨、运来橘子多少吨?
2、一套西装160元,其中裤子的价格是上衣的 、上衣和裤子的价格各是多少元?
六、板书设计
例1、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
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例2、一个水果店运一批水果,第一次运了50千克,第二次运了
70千克,两次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 ,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
解:设乙每小时行 千米
答:,乙每小时行 千米、
解:设这批水果有 千克
答:这批水果有480千克、
教案点评:
教学程序安排紧凑,教学方法得当,语言简炼,重点突出,整体安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适合儿童特点。
篇13: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P28例2和做一做,思考题,练习七1,2题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验算方法,能正确验算。
2、引导学生感受验算方法的多样性。
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验算方法能正确验算。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独立写算式
2、竖式计算减法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出示教材第28页情景图
你从图中发现什么?
2、解决问题,学会验算
①独立思考
②列竖式计算
③归纳
三、教学效果测评
1、第28页“做一做”
2、练习七第1、2题
篇14:小学数学教案
简易方程
教学内容分析:
简易方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以后教学的,在解方程式,学生可以根据等式的性质进行教学,也可以根据四种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
3、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重点 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难点】的值,解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复习的内容是有关简易方程的知识,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方程,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复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公式,运算定律
1、 出示表: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名称 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2、请学生说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
3、用字母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a表示单价,b表示数量,c表示总价,说出分别求总价、单价及数量的字母公式。
4、练习:期末复习第16题。
5、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做期末复习第17题。
(1)原来每月烧的煤用30c表示;现在每月烧的煤用30×(x-15)表示。
(2)学生计算现在每月烧煤的千克数。
三、复习方程的意义和解方程
1、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方程和等式关系是怎样的?
2、练习:做期末复习第18题。
学生练习。讲解第(3)题,在方程3x=y中y=21,先把y=21代人原方程成为3x=21再解方程。
3、做期末复习第19题。
请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
4、做期末复习第20题。
学生列方程并解方程。
四、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
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征是什么?解题时关键是找什么?
(2)请学生说一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做期末复习第21―23题。
第21题:
学生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并解答,根据已列方程写出另外两个不同的方程。
第22题:
师画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学生列方程解答。
第23题:
学生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
六、布置作业
篇15:小学数学教案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熟练掌握长度、面积、体积的计量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等。能正确使用学过的计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2、熟练掌握有关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
教学重点:
1、学生小组整理计量单位和进率。
2、熟练进行名数的改写。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计量单位的具体表象。
复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由“小马虎”同学写的数学日记。(请一名同学读日记)
今天是20xx年4月29日,早上从睡梦中醒来已经7:30了,我立刻从床上爬起来,马上穿衣、洗脸、刷牙,不知不觉中已经过了20小时。该吃饭了,我端起一杯300L的牛奶一饮而尽,又吃了200千克面包和一个煎鸡蛋。吃过早餐,我便冲出家门,步行500千米到达学校!进校门的时候铃声刚刚响起!
师:你们笑什么?
生:他用的单位不恰当。
师:同学们观察还真是仔细,我们学习就应该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其实在我们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经常要接触到各种量,并且进行各种量的计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小学里面学习的一些常见的量和它们的计量单位。(板书课题:量的计量)
师:那请同学们找找这则日记中有哪些常见的量呢?(时间、长度、质量、体积)
二、分类整理。
师:我们还学过哪些量?它们各有哪些计量单位?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对我们所学过的量和计量单位进行分类整理。
过程要求:
1、由小组同学共同分类整理。
2、教师引导学生列表整理,并巡视课堂进行个别指导。
三、汇报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充当小老师,讲解计量单位的进率和意义。并适当板书,老师作点拨处理,强调各单位间的进率和意义,并鼓励学生对发言同学提出建议或者意见。(每个小组汇报一种量)
1、长度。
(1)什么是长度?长度:两点之间的距离。
(2)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用字母如何表示?(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3)1厘米有多长?1分米有多长?1米呢?(用手比划比划)
(4)它们之间的进率是什么?(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
2、面积。
(1)什么是面积。面积:物体表面(图形)的大小。
(2)我们学过哪些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平方毫米)
(3)我们的教室面积大约是多少?用什么单位最合适?
(4)它们之间的进率。(1平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3、体积/容积。
(1)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容积: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
(2)体积计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
(3)1立方厘米有多大?1立方分米有多大?1立方米呢?
(4)进率。(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升=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1毫升1升=1000毫升)
4、质量。
(1)常见单位:克(g)千克(kg)吨(t)
(2)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5、时间单位。
(1)常见单位:世纪、年、月、日、时、分、秒。
(2)进率:1世纪=11年=12个月1年=365天(闰年366天)
有31日的月份是:1,3,5,7,8,10,12。
有30天的月份是:4,6,9,11。
平年的二月有28日。闰年的二月有29日
怎样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
(年份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不能被4整除的是平年,整百数年份能被400整除的才是闰年,如1900年虽能被4整除,但不是闰年。)
1日=24时1时=60分1分=60秒
(补充时和小时的概念区分。时是时间点,小时是时间段。)
教师补充:季度、旬、星期。每月分三旬:上旬(1至10日);中旬(11至20日);下旬(21日至月底)。
四、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修改一下“小马虎”同学的日记。
篇16: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66~67页练习十三第9~15题及思考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知道和的变化规律与差的变化规律,能说出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加数不同,以及被减数相同减数不同时两道算式结果的大小,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法简便计算的方法,逐步做到计算的合理、灵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减法的意义,加法的运算定律,以及这些知识的应用。这节课,我们主要进行加、减法计算的一些综合练习
(板书课题),并且进行一些混合运算和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
二、计算练习
1.口算。
小黑板出示练习十三第9题,指名学生口算。
2.练习十三第10题。
(1)计算a+b的和。
小黑板出示,说明上一格的数是a,下一格的数是b,要求a+b是多少。
提问:这里求的是两个数的什么?a表示的数叫什么数?b表示的数叫什么数?a+b表示什么? ’
请同学们把a和b表示的两个数相加,求出a+b的和填在书上的空格里。
学生口答结果,老师板书。
(2)初步认识和的变化规律。
提问:这里哪个加数不变,哪个加数变化了?第二个加数是怎样变化的?和又是怎样变化的?
如果从左往右看,第二个加数是怎样变化的?和又是怎样变化的?从右往左看呢?
现在我们看出,当一个加数不变,另二个加数增加多少或减少多少,和会怎样变化?
小结: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或减少多少,和也随着增加或减少多少。
(3)判断下面每组中哪个得数大,大多少,并说明理由。
126+97 135+198 178+299 254+96
126+100 135+200 178+300 254+100
(评析:这里初步认识和的变化规律,是为后面学习加法的一些简便计算作准备的。通过这里的判断,有利于在学习教科书第70页的简便算法时理解算理。本节课下面认识差的变化规律的安排也有同样的作用。)
(4)计算a一b的差。
小黑板出示。
提问:a表示什么数?b表示什么数?a一b表示什么?
请同学们根据表里每格中a和b对应的数,求出a一b的差填在书上的空格里。
学生口答结果,老师板书。
(2)初步认识差的变化规律。
提问:在表里被减数变化了没有?减数是怎样变化的?差又是怎样变化的?
从左往右看,减数是怎样变化的?差又是怎样变化的?从右往左看呢?
现在我们看出,当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时,差怎样变化?减数减少时呢?
小结: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多少,差反而减少多少;减数减少多少,差反而增加多少。
(3)下面每组中第二个算式与第一个比较,差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小多少?为什么?
151―96= 342―298= 246―199= 245―97=
151―100= 342―300= 246―200= 245―200=
4.练习十三第11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回答每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并要求说明为什么这样算比较简便。
小结: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把比较复杂的计算变得十分简便,很快算出结果。这种简便方法主要是交换加数的位置,根据加法结合律,把可以凑成整十、整百的数先加起来,然后接着计算。
5.练习十三第12题。
读题后提问:表里是哪几户人家?“合计”是什么意思?能不能用简便方法算出每户的合计数?
让学生口算合计数填在表里。
指名口答结果,集体订正。
三、应用题练习
练习十三第14、15题。
1.读题后,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四、思考题
1.填一填,想一想是怎样变化的。
(1) 10+20=
15+20=
(2) 10+20=
5+20= 。
提问:和与加数是怎样变化的?
指出:当一个加数增加,和也增加,一个加数减少,和也减少
2.用这样的方法去想一想思考题,说一说要怎样做。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提问:是怎样想的?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11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三第13题。
篇17: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概括分数可以化成小数的规律。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特征,并能正确的进行判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
2、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
二、教学新课
1、让学生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1/21/3.3/42/55/68/153/22
5/82/97/101/129/144/253/40
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
三、引导观察
(1)观察两个框内的分数,各有什么特征?(他们是最简份数)
(2)把这些份数的分母分别分解质因数。
(3)再次观察这些份数的分母有什么特点。
(4)师生共同归纳
(5)议一议
(6)请每个同学举出两个例子,验证一下刚才概括的这个特征是否正确。
四、应用这些特征判断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不能。
五、巩固练习
六、布置作业
★ 教研计划百度网盘
★ 数学日记一作文
★ 教案该如何写?
★ 小学网课发言稿
【小学数学教案网(精选17篇)】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教师求职简历2022-04-29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2023-08-22
关于小学科学研修计划2022-04-30
秋游鸟语林小学生作文2023-09-14
小学科学研修个人总结2023-01-31
手机做课件用什么软件2022-10-05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测试题2024-02-08
网购诚信与消费者认知调查报告发布2022-05-08
教师网课教学总结2023-01-11
奥数获奖小学作文2022-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