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家竺可桢》第二课时教案(推荐20篇)由网友“受气包”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气象学家竺可桢》第二课时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气象学家竺可桢》第二课时教案
《气象学家竺可桢》第二课时教案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几个重点语句深入理解课文。
2、感受竺可桢坚持不懈,治学严谨,把全部心血都用在科学研究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几个重点句子,在朗读、体味、揣摩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竺可桢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竺可桢是个怎样的科学家?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用“~~~~”划出感受最深刻的语句。
三、汇报交流:
在学生自渎自悟、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从几个句子为抓手,深入理解感悟:
句一:他戴上老花眼镜,哆哆嗦嗦地在笔记本上写下一行小字:气温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7℃,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句二:从1936年到1974年的38年中,他的四十多本日记和笔记本,共有近千万字!
句三:竺可桢就像一位在大自然中巡逻的哨兵,时刻都在细心地观察着大自然的每一个变化。
句四:他从街道两旁许许多多大树上发现第一片绿叶,在喧闹嘈杂声中辨别出第一声蛙鸣,在车水马龙的街上看到第一只南来的燕子。
句五:竺可桢几十年如一日精心观测,积累了许多重要数据,每一个数据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四、拓展升华:
1、补充阅读:《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2、读后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篇2:《气象学家竺可桢》第二课时教案
一、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几个重点语句深入理解课文。
2、感受竺可桢坚持不懈,治学严谨,把全部心血都用在科学研究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抓住几个重点句子,在朗读、体味、揣摩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竺可桢的人格魅力。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竺可桢是个怎样的科学家?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感受最深刻的语句。
(三)汇报交流:
在学生自渎自悟、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从几个句子为抓手,深入理解感悟:
句一:他戴上老花眼镜,哆哆嗦嗦地在笔记本上写下一行小字:气温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7℃,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
句二:从1936年到1974年的38年中,他的'四十多本日记和笔记本,共有近千万字!
句三:竺可桢就像一位在大自然中巡逻的哨兵,时刻都在细心地观察着大自然的每一个变化。
句四:他从街道两旁许许多多大树上发现第一片绿叶,在喧闹嘈杂声中辨别出第一声蛙鸣,在车水马龙的街上看到第一只南来的燕子
句五:竺可桢几十年如一日精心观测,积累了许多重要数据,每一个数据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四)拓展升华:
1、补充阅读:《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2、读后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篇3:《气象学家竺可桢》第二课时 之一
《气象学家竺可桢》第二课时 之一
《气象学家竺可桢》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设计并执教 绍兴县秋瑾小学 俞东江
◆ 设计理念
以竺可桢的“日记”贯穿整个教学,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从“日记”反映竺可桢的工作生活,反映竺可桢的人格精神。
◆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与“日记”有关的重点句段。
2、深读课文,培养学生探究、交流的能力。
3、感受竺可桢坚持不懈的精神、治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 教学过程
一、日记导入
1、.课件出示:
1974年2月6日,气温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7℃,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
局报
2、指明读。
同学们,这,不是一段普通的文字;这,是气象学家竺可桢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颤抖的笔写下的最后一篇日记!(板书:日记)
3、教师读(感情深沉,速度缓慢)
4、同学们,竺可桢的日记,不是普通的日记;竺可桢的日记,凝聚着他毕生的心血!这节课,咱们一块走进竺可桢,走进他的.日记。全体起立,请同学们带着深深的崇敬之情自由地朗读这篇课文。
二、日记数量
1、同学们,(指着屏幕)像这样的日记,课文中还有吗?请大家快速用笔划出来。指名读。
.课件出示:
“3月12日,北海冰融。”
“3月29日,山桃始花。”
“4月4日,杏树始花。”
“4月15日,紫丁香始见。”
“5月1日,柳絮飞。”
…………
2、两个省略号划进去了吗?这儿为什么要用上两个省略号?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解释一下吗?(.课件出示)
从1936年到1974年的38年中,他的四十多本日记和笔记本加在一起有近千万字!
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
3、同学们,竺可桢从19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时开始,就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天气和大自然的变化是他每天必须记录的内容。由于战争的原因,只保存了从1936年1月1日到1974年2月6日(逝世的前一天)的日记,共计38年又37天,这期间没有一天的空白,而且,日记上的每一个字都是一笔不苟,令人叹为观止!
三、读懂日记
1、同学们,当四十多本日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当我们一页一页地翻阅竺可帧的日记时,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天气吗?仅仅是大自然的变化吗?(不是)
从气象学家竺可帧的日记中,我们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
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要求从课文的语句中找出“依据”。(弹性设计)
参考:
(1)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日记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2)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3)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坚持不懈的精神。
(4)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是大自然的保护神。
(5)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
(6)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物候学与农业生产有着的密切关系。
(7)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科学的治学态度。
(8)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9)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了研究工作上。
(10)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为科学终身奋斗的信念。
重点句段交流,并指导朗读。
(1)常年如此,从不间断。只有在他病得不能起床时,才根据天气预报作记录。
这里的“如此”指什么?
(2)竺可桢就像一位在大自然中巡逻的哨兵,时刻都在细心地观察着大自然的每一个变化。他的笔记本,是一本大自然的日记。
从“巡逻”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哨兵的任务仅仅是巡逻吗?
竺可桢还是一位大自然的保护者。
(3)他从街道两旁许许多多大树上发现第一片绿叶,在喧闹嘈杂声中辨别出第一声蛙鸣,在车水马龙的街上看到第一只南来的燕子……
哪些词语你觉得特别重要?说说理由。
背诵这一段话。
末尾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在夏天、在秋天、在冬天,竺可桢还观察到什么?请你仿照这段话,选择一个季节,也写一段带有省略号的话。(直接写在课本上,作为读书心得)
(4)竺可桢几十年如一日精心观测,积累了许多重要数据,每一个数据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几十年如一日”,你是如何理解的?
他71岁时,还参加了南水北调考察队,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阿坝高原,下到险峻的雅砻江峡谷。
四、日记情怀
1、同学们,气象学家竺可桢留下的日记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的日记我们永远也看不完!他逝世后,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相继出版了他的日记,书名就是《竺可桢日记》,这在我国的科学家中是第一次。
2、最后,咱们用《竺可桢日记》中的一段话作为我们这节课的结尾:
(.课件出示)
“我们应达观为怀,有生必有死,这是科学规律,我们生活在这一伟大时代,我们生逢其时,一生可以胜过古代千载,我们是多么幸福啊!”
(.课件出示竺可桢的黑白照片)同学们,竺可桢先生为人民的科学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将永远怀念这位治学严谨、锲而不舍,充满爱国热情的人民科学家。
《气象学家竺可桢》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4:气象学家竺可桢(第二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24、气象学家竺可桢(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几个重点语句深入理解课文。
2、感受竺可桢坚持不懈,治学严谨,把全部心血都用在科学研究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几个重点句子,在朗读、体味、揣摩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竺可桢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竺可桢是个怎样的科学家?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用“~~~~”划出感受最深刻的语句。
三、汇报交流:
在学生自渎自悟、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从几个句子为抓手,深入理解感悟:
句一:他戴上老花眼镜,哆哆嗦嗦地在笔记本上写下一行小字:气温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7℃,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句二:从1936年到1974年的38年中,他的四十多本日记和笔记本,共有近千万字!
句三:竺可桢就像一位在大自然中巡逻的哨兵,时刻都在细心地观察着大自然的每一个变化。
句四:他从街道两旁许许多多大树上发现第一片绿叶,在喧闹嘈杂声中辨别出第一声蛙鸣,在车水马龙的街上看到第一只南来的燕子……
句五:竺可桢几十年如一日精心观测,积累了许多重要数据,每一个数据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四、拓展升华:
1、补充阅读:《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2、读后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气象学家竺可桢(第二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5:《气象学家竺可桢》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气象学家竺可桢》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模板
设计理念
以竺可桢的“日记”贯穿整个教学,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从“日记”反映竺可桢的工作生活,反映竺可桢的人格精神。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与“日记”有关的重点句段。
2、深读课文,培养学生探究、交流的能力。
3、感受竺可桢坚持不懈的精神、治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教学过程
一、日记导入
1、课件出示:
1974年2月6日,气温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7℃,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
局报
2、指明读。
同学们,这,不是一段普通的文字;这,是气象学家竺可桢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颤抖的笔写下的最后一篇日记!(板书:日记)
3、教师读(感情深沉,速度缓慢)
4、同学们,竺可桢的日记,不是普通的日记;竺可桢的日记,凝聚着他毕生的心血!这节课,咱们一块走进竺可桢,走进他的日记。全体起立,请同学们带着深深的崇敬之情自由地朗读这篇课文。
二、日记数量
1、同学们,(指着屏幕)像这样的日记,课文中还有吗?请大家快速用笔划出来。指名读。
课件出示:
“3月12日,北海冰融。”
“3月29日,山桃始花。”
“4月4日,杏树始花。”
“4月15日,紫丁香始见。”
“5月1日,柳絮飞。”
…………
2、两个省略号划进去了吗?这儿为什么要用上两个省略号?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解释一下吗?(课件出示)
从1936年到1974年的38年中,他的四十多本日记和笔记本加在一起有近千万字!
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
3、同学们,竺可桢从19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时开始,就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天气和大自然的变化是他每天必须记录的内容。由于战争的原因,只保存了从1936年1月1日到1974年2月6日(逝世的前一天)的日记,共计38年又37天,这期间没有一天的空白,而且,日记上的每一个字都是一笔不苟,令人叹为观止!
三、读懂日记
1、同学们,当四十多本日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当我们一页一页地翻阅竺可帧的日记时,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天气吗?仅仅是大自然的变化吗?(不是)
从气象学家竺可帧的日记中,我们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
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要求从课文的语句中找出“依据”。(弹性设计)
重点句段交流,并指导朗读。
(1)常年如此,从不间断。只有在他病得不能起床时,才根据天气预报作记录。
这里的“如此”指什么?
(2)竺可桢就像一位在大自然中巡逻的哨兵,时刻都在细心地观察着大自然的每一个变化。他的笔记本,是一本大自然的日记。
从“巡逻”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哨兵的任务仅仅是巡逻吗?
竺可桢还是一位大自然的保护者。
(3)他从街道两旁许许多多大树上发现第一片绿叶,在喧闹嘈杂声中辨别出第一声蛙鸣,在车水马龙的街上看到第一只南来的燕子……
哪些词语你觉得特别重要?说说理由。
背诵这一段话。
末尾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在夏天、在秋天、在冬天,竺可桢还观察到什么?请你仿照这段话,选择一个季节,也写一段带有省略号的话。(直接写在课本上,作为读书心得)
(4)竺可桢几十年如一日精心观测,积累了许多重要数据,每一个数据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几十年如一日”,你是如何理解的.?
他71岁时,还参加了南水北调考察队,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阿坝高原,下到险峻的雅砻江峡谷。
四、日记情怀
1、同学们,气象学家竺可桢留下的日记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的日记我们永远也看不完!他逝世后,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相继出版了他的日记,书名就是《竺可桢日记》,这在我国的科学家中是第一次。
2、最后,咱们用《竺可桢日记》中的一段话作为我们这节课的结尾:
(课件出示)
“我们应达观为怀,有生必有死,这是科学规律,我们生活在这一伟大时代,我们生逢其时,一生可以胜过古代千载,我们是多么幸福啊!”
(课件出示竺可桢的黑白照片)同学们,竺可桢先生为人民的科学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将永远怀念这位治学严谨、锲而不舍,充满爱国热情的人民科学家。
篇6:《气象学家竺可桢》 之一
《气象学家竺可桢》 之一
《气象学家竺可桢》教学设计之一佚名
一、教学目标:
1、感受竺可桢把全部心血都用在科学研究上的精神。
2、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理解“支撑”等9个词语的意思;初步学会用“只有……才……”等写句子。
3、能根据提供的情节复述课文第一、二段。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简介竺可桢生平
二、初读课文
1、学生通读课文,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拼读几遍
2、指名朗读全文
3、竺可桢是一位怎样的科学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不要求说得很完整)
三、学习词语、生字
1、比较形近字:篇――骗――偏――扁。注意“融”的左下部分
2、理解“与世长辞、山桃始花”等词语的意思。
四、指导分段
1、课文介绍了竺可桢哪些事例?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
2、自由讨论分段,说说分段的理由。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朗读第一段,思考:竺可桢在去世的前一天还在干什么?划出写竺可桢动作、神态的词语。
2、讨论交流,指导感情朗读。
3、自由朗读第二段,思考:竺可桢是怎样观察大自然的变化,记录大自然的'笔记的?
4、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平时,重病
5、指导朗读“竺可桢就像一位在大自然……每一个变化。”
6、指导理解第四自然段。
“北海冰融、山桃始花……”是什么意思?六月、七月……其他的日子里,竺可桢可能会记些什么内容呢?
六、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请学生读课文
2、说说课文怎样分段
3、每一段各讲了什么?
二、学习第三、四段
(一)学习第三段
1、默读课文,概括这一段内容。
2、指导朗读第六自然段。
研究句群:“他从街道旁……看到第一只南来的燕子……”
※自由读读句子,发现这一组句子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要写“第一片、第一声、第一只”呢?
※作者写了树上的绿叶,水中的蛙鸣,空中的燕子,竺可桢还可能观察到什么?(请学生仿说句子)
※学生读句子,试背句群。
(二)学习第四段
1、读课文第四段,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2、理解“几十年如一日、精心、凝聚”等词语的意思
3、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的内容
三、.总结全文
1、文中哪些地方看出竺可桢把全部心血都用在气象科学的研究上?
2、你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
1、学生自由朗读
2、点名读,你觉得读得最好的一部分来读
3、其他学生评议
4、教师提供一些情节,指导学生复述课文第一、二段
5、指导背诵竺可桢步行上班观察大自然变化的句子。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中的作业,有困难的可以举手提问。
《气象学家竺可桢》教学设计之一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7:《气象学家竺可桢》说课稿
课文《气象学家竺可桢》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记叙了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几十年如一日,精心观测天气和大自然变化,并认真做记录,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为我国的气象科学、农业生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祖国蠃得了荣誉。文章脉落清晰,语言平实,没有太多深奥难懂的字词,因此,对内容的了解上无须花太大力气,但是,竺可桢,很多学生不认识,如何让学生感受竺可桢对科学执着的精神,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针对《新课标》对本册教材的要求以及课文自身的训练重点,我拟定了以下目标:认知目标: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理解“掌握”等词语的意思;技能目标:能根据提供的情节复述课文一、二段;情感目标:学习1到4节,感觉竺可桢把全部心血都用在科学研究上的精神。整节课,让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儿童往往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而图画和音乐则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课一开始,我便出示竺可桢像,配以低沉的音乐这样导入:1974年的一个清晨,一位老人,一位满头银丝的老人与世长辞了。在去世之前,他躺在病床上,虚弱地支撑着身子坐起来,拧开收音机的旋钮,收听天气预报。他戴上了老花镜,哆哆嗦嗦地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一行小字:气温最高零下1度,最低零下7度,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这是老人留下的最后一篇气象记录。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让我们一起来呼唤他的名字吧。生齐读课题——气象学家竺可桢。
形象的画面,低沉的音乐,加上老师那极富煽动性的语言,仿佛把学生带到了竺可桢的病床前,未成曲调先有情,为课文下面的教学铺垫了情感基础。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平实的语言中体会竺可桢对科学执着的精神呢?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谈谈你读了整篇文章后脑中出现了哪些词语?在学生用简要的词语概括了对竺可桢的感受后,我便让学生回忆一下,阅读写人文章的方法。一篇文章作为一个个体,在阅读教学中具有其特殊性,但我们在强调其特殊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共性——即相同主题、题材、体裁的文章的相似的解读方法。读懂一篇文章重要,但学会阅读一篇文章更重要。
在学生归纳出写人文章以找事件——抓言行——悟品质的方法学习后,我便让学生自己去找一找,你认为文章当中的重点句是什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培养他们鉴赏、体味字词的能力。这里我不会以自己认为的重点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让学生在找出重点句后说一说为什么选择了这个句子。在学生自选的重点句理解后,我便找切入点,其实也就是将学生找的重点聚拢为一点:竺可桢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研究工作上。
语文教学,就是要对词和句不断地品味,阅读教学,不只看到华美的字词,事实上,作者也往往将他们的感情融入到浅显易懂的,看似平淡的字词中。让学生通过读一到四小节再找一找,从哪些地方看出竺可桢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了气象科学的研究上。其实这就是抓言行。“最后一篇气象记录,总是带着,每天清晨,常年如此,从不间断,只有病了······”当然,如果学生个人的力量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理解不了竺可桢的执着时,怎么办?合作。有交流就有教益。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流,丰富了学生探究所得。
前面教学以学生为主,那么,老师的作用在哪里体现呢?对话!老师是阅读对话中的一员。对话的主题往往是由老师最先发起的',对话的过程往往是由老师主导的,对话的方向是由老师调控的。因此,本课教学我可以提领以下几个问题:竺可桢去世前一天还在做什么?他心中想的是什么?从竺可桢的日记中,你可以想象他去了哪些地方?38年,四十多本日记和笔记,共有千万字!从这些数字你体会到了什么?算一算,他每天写了多少个字?大自然的哨兵,有什么职责?把竺可桢,把一个满头银发的老人比作哨兵,你从中又感受到了什么?竺可桢去世时的追悼会上,有许多人念了深情的悼词,如果你在场,你能用课文1、2小节的语句为内容,说一说悼词吗?
这些问题,把学生直接带进了文章的重点,尤其是以复述的形式说悼词。
当然,阅读教学,重在读。通过读,学生与文本面对面地接触,通过读,课文规范化的语言模块整体地储藏到头脑中。但是读,怎么读?这里老师的情感对儿童来说是导体,是火种!那抑扬顿挫的,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总能把学生带进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氛围中。因此,我努力这样引:
这最后一天,最后一篇,最后一次,凝聚着老人对科学多大的执着啊,读!每天清晨,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雪,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他始终——接着读!
看!巡逻的哨兵,正向我们走来!读!
38年,38年哪,四十多本,近千万字,我们怎能不把它读好呀!
······
通过以上的引领,学生对文本的情感能不被激起吗?
当然,老师课堂预设和学生的生成并不一定成正比的,可能还有差距。这里,老师只有在真实的课堂之中进行调控、处理了!整节课,我以图导入,以自悟解疑,以导促思,以读贯穿,力图使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实现的场所,成为老师点烯学生智慧火花的乐园。
篇8:《气象学家竺可桢》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以竺可桢的“日记”贯穿整个教学,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从“日记”反映竺可桢的工作生活,反映竺可桢的人格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理解“支撑”等9个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与“日记”有关的重点句段;
3、深读课文,学生在探究、交流的的过程中感受竺可桢把全部心血都用在科学研究上的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谈话
现在是什么季节?你从那些自然现象中发现的?
刚才大家谈到了植物的开花、结果,时令水果、蔬菜的上市,这些现象称之为物候,在大自然中,这些生命活动的变化和季节变化有密切的关系,研究这种关系的科学,就叫做“物候学”。我国物候研究的开创者就是竺可桢
教学过程
一、人物简介(课件出示,照片、文字)
竺可桢
(1890—1974)
竺可桢(1890—1974),浙江绍兴人。我国杰出的气象、地理学家,教育家。曾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是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也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对我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二、初读课文
要求:
1、读课文两边,第一遍朗读,把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读第二遍后思考:课文写了关于竺可桢的哪些事?
三、研读日记
1、课件出示:
1974年2月6日,气温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7℃,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
2、指名读。
同学们,这是一段普通的文字吗?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3、指导读(感情深沉,速度缓慢)
4、同学们,像这样的日记,课文中还有吗?请大家快速找出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
“3月12日,北海冰融。”
“3月29日,山桃始花。”
“4月4日,杏树始花。”
“4月15日,紫丁香始见。”
“5月1日,柳絮飞。”
…………
5、这儿为什么要用上两个省略号?(相机介绍省略号使用知识:十二个点,表示段落的省略;六个点,表示句子中的省略;三个点,一般用在数学公式中)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解释一下吗?(课件出示)
从1936年到1974年的38年中,他的四十多本日记和笔记本加在一起有近千万字!
6、同学们,竺可桢从19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时开始,就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天气和大自然的变化是他每天必须记录的内容。由于战争的原因,只保存了从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逝世的前一天)的日记,共计38年,这期间没有一天的空白,请你们计算一下,竺可桢平均每天要记多少字的日记?
教师让学生进行了简单的计算:10000000÷38÷365≈720(平均每天约720字,相当于学生两篇作文的字数)。
在这期间,竺可桢还要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课件:竺可桢的主要论著)
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
四、情感体验
1、同学们,当四十多本日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当我们一页一页地翻阅竺可帧的'日记时,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大自然的变化吗?从气象学家竺可帧的日记中,我们还能看到什么?
2、交流,要求从课文的语句中找出“依据”。
(1)常年如此,从不间断。只有在他病得不能起床时,才根据天气预报作记录。(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日记是他生命的一部分。还看到了他坚持不懈的精神。)
(2)竺可桢就像一位在大自然中巡逻的哨兵,时刻都在细心地观察着大自然的每一个变化。他的笔记本,是一本大自然的日记。(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是大自然的保护神。)
(3)本来他可以坐汽车去上班,可是坐汽车不能仔细地观察大自然。于是,他就步行去上班,一边走一边细心地观察。(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了研究工作上。)
(4)他从街道两旁许许多多大树上发现第一片绿叶,在喧闹嘈杂声中辨别出第一声蛙鸣,在车水马龙的街上看到第一只南来的燕子……(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他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末尾的省略号表示什么?在夏天、在秋天、在冬天,竺可桢还观察到什么?(提示夏天可以发现荷花开放,看到蝙蝠翻飞,听到蝉鸣)请你仿照这段话,选择一个季节,也写一段带有省略号的话。
(5)竺可桢几十年如一日精心观测,积累了许多重要数据,每一个数据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科学的治学态度。他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3、同学们,气象学家竺可桢留下的日记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分别在1984年,1990年相继出版了他的日记,书名就是《竺可桢日记》,这在我国的科学家中是第一次。
4、同学们,竺可桢为发展气象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我们将永远怀念这位把全部心血都用在科学研究上的人民科学家。(课件出示竺可桢的塑像)请你在塑像的基石上写上一段碑文好吗?
篇9:《气象学家竺可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初步学会用“只有……才……”“可是”写句子。
2.能根据提供的情节复述第一、二段课文。
3.感受竺可桢为科学事业呕心沥血、一丝不苟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读懂文中的四个事例,感受竺可桢为科学事业一丝不苟、呕心沥血的精神。能按提供的情节复述第一、二段。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理解部分词语意思。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3.初步感受竺可桢对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简介生平。
(1)我们已学过的课文中有哪些是介绍科学家的?
(2)简介竺可桢生平。(见“背景知识”)
2.听录音,感知大意。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写厂竺可桢的哪几件事?
(2)交流讨论。
3.自读课文,自学字词。(结合完成(作业本)第1题。)
(1)自由读文,划出生字词。
(2)自学字词。
(3)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4.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词,说说易读错、写错的字。(篇一遍辨―辩)
(2)说说词语意思。(“哆哆嗦嗦”、“与世长辞”、“从不间断”、“车水马龙”)
(3)提出疑问,讨论解决其中一部分。与课文后续学习有联系的可存疑。
5.自由读课文。指名分自然段读文。评议是否读通。
6.作业:(1)(作业本)第2、3、4题。
(2)朗读课文。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给课文分段,读懂第一、二段。
2.能根据提示复述第一、二段。
3.进一步感受竺可桢为科学事业奋斗终身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导人,听写词语。
2.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介绍了竺可侦哪些事例?分别在文中哪些自然段?
(2)分段,说明理由?
3.学习第一段。
(1)默读,思考:竺可桢在去世前一天还在于什么?是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划出描写竺可桢动作、神态的词。)
(2)交流讨论,感情朗读。
指名回答问题:说说哪些地方使人感动?为什么?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4.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文,思考:竺可桢是怎样记气温,怎样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怎样记大自然的笔记?
(1)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词句。
平时:总是每天常年从不间断
重病:只有……才……
时刻:细心地观察近千万字。
(3)有感情地朗读。
(4)说说段意。
5.指导复述。
(1)投影出示第一、二段情节。根据提示,自己试复述。
(2)指名复述,集体评议。
(3)同桌互说,评议。
6.作业:
(1)(作业本)第5题中“只有……才……”造句。
(2)朗读课文。
第3课时
(一)教学日栋
1.读懂第三、四段,知道“物候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2.背诵重点句子。
3.感受竺可桢呕心沥血研究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指名复述第一段。
(2)指名复述第二段。
(3)说说使你感动的地方。
2.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找出文中能概括这一段(第5、6自然段)内容的一句话。
(2)朗读这一句话,理解“深知”,“这门科学”指什么?它重要在什么地方?
(3)指名朗读第5自然段,找出重点句,读一读。文中举了个什么例子来说明“物候学”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
(4)自由读第6自然段,段中哪些句子具体说明竺可桢“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研究工作上”?这些句子中哪些词突出了竺可桢观察大自然的细心?
(5)朗读、背诵这几句话。
(6)说说第三段段意。
3.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说说这一段写什么?
(2)竺可桢的论文是怎样写出来的?读句理解:“几十年如一日”、“精心”、“观测”、“凝聚”等词。
(3)有感情地朗读。
4.总结:
(1)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竺可桢把全部心血都用在气象科学的研究上?
(2)你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5.作业:
(1)(作业本)第5(1)、6题。
(2)(作业本)第7题。
篇10:《气象学家竺可桢》教学设计
《气象学家竺可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给课文分段,读懂第一、,二段。
2.能根据提示复述第一、二段。
3.进一步感受竺可桢为科学事业奋斗终身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导人,听写词语。
2.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介绍了竺可桢哪些事例?分别在文中哪些自然段?
(2)分段,说明理由?
支撑旋钮哆哆嗦嗦与世长辞巡逻
喧闹辨别从不间断车水马龙荣誉
3.学习第一段。
(1)默读,思考:竺可桢的最后一篇记录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划出描写竺可桢动作、神态的词。)记录了哪些内容?
(2)交流讨论,感情朗读。
(3)指名回答问题:说说哪些地方使人感动?为什么?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4.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文,思考:竺可桢是怎样记气温的变化,怎样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怎样记大自然的笔记?
(2)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词句。
平时:总是每天常年从不间断
重病:只有......才......
时刻:细心地观察近千万字。
(3)齐读竺可桢记的气象日记,并理解省略号的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
(5)说说段意。
5.指导复述。
(1)投影出示第一、二段情节。根据提示,自己试复述。
(2)指名复述,集体评议。
(3)同桌互说,评议。
6.作业:
(1)《作业本》第5题中“只有......才......”造句。
(2)朗读课文。
篇11:小学四年级语文《气象学家竺可桢》优选教案
设计理念:
以竺可桢的“日记”贯穿整个教学,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从“日记”反映竺可桢的工作生活,反映竺可桢的人格精神。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与“日记”有关的重点句段。
2、深读课文,培养学生探究、交流的能力。
3、感受竺可桢坚持不懈的精神、治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教学过程:
一、日记导入
1、课件出示
1974年2月6日,气温零下1℃,最低零下7℃,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局报
2、指名读。
同学们,这,不是一段普通的文字;这,是气象学家竺可桢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颤抖的笔写下的最后一篇日记!(板书:日记)
3、教师读(感情深沉,速度缓慢)
4、同学们,竺可桢的日记,不是普通的日记;竺可桢的日记,凝聚着他毕生的心血!这节课,咱们一块走进竺可桢,走进他的日记。全体起立,请同学们带着深深的崇敬之情自由地朗读这篇课文。
二、日记数量
1、同学们,(指着屏幕)像这样的日记,课文中还有吗?请大家快速用笔划出来。指名读。
课件出示
“3月12日,北海冰融。”
“3月29日,山桃始花。”
“4月4日,杏树始花。”
“4月15日,紫丁香始见。”
“5月1日,柳絮飞。”
…………
2、两个省略号划进去了吗?这儿为什么要用上两个省略号?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解释一下吗?(课件出示)
从1936年到1974年的38年中,他的四十多本日记和笔记本加在一起有近千万字!
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
3、同学们,竺可桢从19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时开始,就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天气和大自然的变化是他每天必须记录的内容。由于战争的原因,只保存了从1936年1月1日到1974年2月6日(逝世的前一天)的日记,共计38年又37天,这期间没有一天的空白,而且,日记上的每一个字都是一笔不苟,令人叹为观止!
三、读懂日记
1、同学们,当四十多本日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当我们一页一页地翻阅竺可帧的日记时,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天气吗?仅仅是大自然的变化吗?(不是)
从气象学家竺可帧的日记中,我们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
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要求从课文的语句中找出“依据”。(弹性设计)
参考:
(1)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日记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2)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3)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坚持不懈的精神。
(4)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是大自然的保护神。
(5)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
(6)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物候学与农业生产有着的密切关系。
(7)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科学的治学态度。
(8)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9)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了研究工作上。
(10)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为科学终身奋斗的信念。
3、重点句段交流,并指导朗读。
(1)常年如此,从不间断。只有在他病得不能起床时,才根据天气预报作记录。
这里的“如此”指什么?
(2)竺可桢就像一位在大自然中巡逻的哨兵,时刻都在细心地观察着大自然的每一个变化。他的笔记本,是一本大自然的日记。
从“巡逻”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哨兵的任务仅仅是巡逻吗?
竺可桢还是一位大自然的保护者。
(3)他从街道两旁许许多多大树上发现第一片绿叶,在喧闹嘈杂声中辨别出第一声蛙鸣,在车水马龙的街上看到第一只南来的燕子……
哪些词语你觉得特别重要?说说理由。
背诵这一段话。
末尾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在夏天、在秋天、在冬天,竺可桢还观察到什么?请你仿照这段话,选择一个季节,也写一段带有省略号的话。(直接写在课本上,作为读书心得)
(4)竺可桢几十年如一日精心观测,积累了许多重要数据,每一个数据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几十年如一日”,你是如何理解的?
他71岁时,还参加了南水北调考察队,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阿坝高原,下到险峻的雅砻江峡谷。
四、日记情怀
1、同学们,气象学家竺可桢留下的日记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的日记我们永远也看不完!他逝世后,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相继出版了他的日记,书名就是《竺可桢日记》,这在我国的科学家中是第一次。
2、最后,咱们用《竺可桢日记》中的一段话作为我们这节课的结尾
(课件出示)
“我们应达观为怀,有生必有死,这是科学规律,我们生活在这一伟大时代,我们生逢其时,一生可以胜过古代千载,我们是多么幸福啊!”
(课件出示竺可桢的黑白照片)同学们,竺可桢先生为人民的科学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将永远怀念这位治学严谨、锲而不舍,充满爱国热情的人民科学家。
篇12:精选语文文学作品气象学家竺可桢教案优秀范
设计理念:
以竺可桢的“日记”贯穿整个教学,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从“日记”反映竺可桢的工作生活,反映竺可桢的人格精神。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与“日记”有关的重点句段。
2、深读课文,培养学生探究、交流的能力。
3、感受竺可桢坚持不懈的精神、治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教学过程:
一、日记导入
1、课件出示
1974年2月6日,气温零下1℃,最低零下7℃,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局报
2、指名读。
同学们,这,不是一段普通的文字;这,是气象学家竺可桢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颤抖的笔写下的最后一篇日记!(板书:日记)
3、教师读(感情深沉,速度缓慢)
4、同学们,竺可桢的日记,不是普通的日记;竺可桢的日记,凝聚着他毕生的心血!这节课,咱们一块走进竺可桢,走进他的日记。全体起立,请同学们带着深深的崇敬之情自由地朗读这篇课文。
二、日记数量
1、同学们,(指着屏幕)像这样的日记,课文中还有吗?请大家快速用笔划出来。指名读。
课件出示
“3月12日,北海冰融。”
“3月29日,山桃始花。”
“4月4日,杏树始花。”
“4月15日,紫丁香始见。”
“5月1日,柳絮飞。”
…………
2、两个省略号划进去了吗?这儿为什么要用上两个省略号?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解释一下吗?(课件出示)
从1936年到1974年的38年中,他的四十多本日记和笔记本加在一起有近千万字!
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
3、同学们,竺可桢从191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时开始,就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天气和大自然的变化是他每天必须记录的内容。由于战争的原因,只保存了从1936年1月1日到1974年2月6日(逝世的前一天)的日记,共计38年又37天,这期间没有一天的空白,而且,日记上的每一个字都是一笔不苟,令人叹为观止!
三、读懂日记
1、同学们,当四十多本日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当我们一页一页地翻阅竺可帧的日记时,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天气吗?仅仅是大自然的变化吗?(不是)
从气象学家竺可帧的日记中,我们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
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要求从课文的语句中找出“依据”。(弹性设计)
参考:
(1)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日记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2)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3)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坚持不懈的精神。
(4)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是大自然的保护神。
(5)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
(6)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物候学与农业生产有着的密切关系。
(7)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科学的治学态度。
(8)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9)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了研究工作上。
(10)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为科学终身奋斗的信念。
3、重点句段交流,并指导朗读。
(1)常年如此,从不间断。只有在他病得不能起床时,才根据天气预报作记录。
这里的“如此”指什么?
(2)竺可桢就像一位在大自然中巡逻的哨兵,时刻都在细心地观察着大自然的每一个变化。他的笔记本,是一本大自然的日记。
从“巡逻”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哨兵的任务仅仅是巡逻吗?
竺可桢还是一位大自然的保护者。
(3)他从街道两旁许许多多大树上发现第一片绿叶,在喧闹嘈杂声中辨别出第一声蛙鸣,在车水马龙的街上看到第一只南来的燕子……
哪些词语你觉得特别重要?说说理由。
背诵这一段话。
末尾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在夏天、在秋天、在冬天,竺可桢还观察到什么?请你仿照这段话,选择一个季节,也写一段带有省略号的话。(直接写在课本上,作为读书心得)
(4)竺可桢几十年如一日精心观测,积累了许多重要数据,每一个数据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几十年如一日”,你是如何理解的?
他71岁时,还参加了南水北调考察队,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阿坝高原,下到险峻的雅砻江峡谷。
四、日记情怀
1、同学们,气象学家竺可桢留下的日记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的日记我们永远也看不完!他逝世后,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相继出版了他的日记,书名就是《竺可桢日记》,这在我国的科学家中是第一次。
2、最后,咱们用《竺可桢日记》中的一段话作为我们这节课的结尾
(课件出示)
“我们应达观为怀,有生必有死,这是科学规律,我们生活在这一伟大时代,我们生逢其时,一生可以胜过古代千载,我们是多么幸福啊!”
(课件出示竺可桢的黑白照片)同学们,竺可桢先生为人民的科学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将永远怀念这位治学严谨、锲而不舍,充满爱国热情的人民科学家。
精选语文文学作品气象学家竺可桢教案优秀范二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初步学会用“只有、、、、、、才、、、、、、”“可是”写句子。
2、能根据提供的情节复述第一、二段课文。
3、感受竺可帧为科学事业呕心沥血。一丝不苟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读懂文中的四个事例,感受竺可帧为科学事业一丝不苟、。呕心沥血的精神。能按提供的情节复述第一、二段。
三、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投影片。
四、教学时间: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理解部分词语意思。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3、初步感受竺可桢对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简介生平。
(1)我们已学过的课文中有哪些是介绍科学家的?
说说科学家茅以升、李四光的事迹。
(2)简介竺可桢生平。(见“背景知识”)
2、听录音,感知大意。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写了竺可枚的哪几件事?
(2)交流讨论。
3、自读课文,自学字词。(结合完成《作业本》第1题。)
(1)自由读文,划出生字词,
(2)自学字词。
(3)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4、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词,说说易读错、写错的字。(篇一遍辨一辩)
支撑旋钮哆哆嗦嗦与世长辞巡逻
喧闹辨别从不间断车水马龙荣誉
(2)说说词语意思。(“哆哆嗦嗦”、“与世长辞”、“从不间断”、“车水马龙”)
(3)提出疑问,讨论解决其中一部分。与课文后续学习有联系的可存疑。
5、自由读课文。指名分自然段读文。评议
6、作业:(1)《作业本》第2、3、4题。
(2)朗读课文。
精选语文文学作品气象学家竺可桢教案优秀范三
设计理念:
以竺可桢的“日记”贯穿整个教学,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从“日记”反映竺可桢的工作生活,反映竺可桢的人格精神。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与“日记”有关的重点句段。
2、深读课文,培养学生探究、交流的能力。
3、感受竺可桢坚持不懈的精神、治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教学过程:
一、日记导入
1、课件出示
1974年2月6日,气温零下1℃,最低零下7℃,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局报
2、指名读。
同学们,这,不是一段普通的文字;这,是气象学家竺可桢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颤抖的笔写下的最后一篇日记!(板书:日记)
3、教师读(感情深沉,速度缓慢)
4、同学们,竺可桢的日记,不是普通的日记;竺可桢的日记,凝聚着他毕生的心血!这节课,咱们一块走进竺可桢,走进他的日记。全体起立,请同学们带着深深的崇敬之情自由地朗读这篇课文。
二、日记数量
1、同学们,(指着屏幕)像这样的日记,课文中还有吗?请大家快速用笔划出来。指名读。
课件出示
“3月12日,北海冰融。”
“3月29日,山桃始花。”
“4月4日,杏树始花。”
“4月15日,紫丁香始见。”
“5月1日,柳絮飞。”
…………
2、两个省略号划进去了吗?这儿为什么要用上两个省略号?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解释一下吗?(课件出示)
从1936年到1974年的38年中,他的四十多本日记和笔记本加在一起有近千万字!
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
3、同学们,竺可桢从191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时开始,就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天气和大自然的变化是他每天必须记录的内容。由于战争的原因,只保存了从1936年1月1日到1974年2月6日(逝世的前一天)的日记,共计38年又37天,这期间没有一天的空白,而且,日记上的每一个字都是一笔不苟,令人叹为观止!
三、读懂日记
1、同学们,当四十多本日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当我们一页一页地翻阅竺可帧的日记时,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天气吗?仅仅是大自然的变化吗?(不是)
从气象学家竺可帧的日记中,我们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
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要求从课文的语句中找出“依据”。(弹性设计)
参考:
(1)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日记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2)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3)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坚持不懈的'精神。
(4)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是大自然的保护神。
(5)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
(6)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物候学与农业生产有着的密切关系。
(7)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科学的治学态度。
(8)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9)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了研究工作上。
(10)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为科学终身奋斗的信念。
3、重点句段交流,并指导朗读。
(1)常年如此,从不间断。只有在他病得不能起床时,才根据天气预报作记录。
这里的“如此”指什么?
(2)竺可桢就像一位在大自然中巡逻的哨兵,时刻都在细心地观察着大自然的每一个变化。他的笔记本,是一本大自然的日记。
从“巡逻”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哨兵的任务仅仅是巡逻吗?
竺可桢还是一位大自然的保护者。
(3)他从街道两旁许许多多大树上发现第一片绿叶,在喧闹嘈杂声中辨别出第一声蛙鸣,在车水马龙的街上看到第一只南来的燕子……
哪些词语你觉得特别重要?说说理由。
背诵这一段话。
末尾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在夏天、在秋天、在冬天,竺可桢还观察到什么?请你仿照这段话,选择一个季节,也写一段带有省略号的话。(直接写在课本上,作为读书心得)
(4)竺可桢几十年如一日精心观测,积累了许多重要数据,每一个数据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几十年如一日”,你是如何理解的?
他71岁时,还参加了南水北调考察队,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阿坝高原,下到险峻的雅砻江峡谷。
四、日记情怀
1、同学们,气象学家竺可桢留下的日记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的日记我们永远也看不完!他逝世后,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相继出版了他的日记,书名就是《竺可桢日记》,这在我国的科学家中是第一次。
2、最后,咱们用《竺可桢日记》中的一段话作为我们这节课的结尾
(课件出示)
“我们应达观为怀,有生必有死,这是科学规律,我们生活在这一伟大时代,我们生逢其时,一生可以胜过古代千载,我们是多么幸福啊!”
(课件出示竺可桢的黑白照片)同学们,竺可桢先生为人民的科学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将永远怀念这位治学严谨、锲而不舍,充满爱国热情的人民科学家。
篇13:浙教版四年级气象学家竺可桢优秀教学反思
浙教版四年级气象学家竺可桢优秀教学反思
新课标颁布以后,我们的语文教学高扬“人文”大旗,却渐渐地淡忘了“语言”。其实,无论语文教学的任务如何变化,其基本的任务仍是学习语言。让学生将语言学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是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试图体现一种流畅朴实的教学风格,既顾及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情感特点,又努力凸现语文课的价值追求,探寻“工具”和“人文”的视界融合。从导入到结课,体现学生主体,赋予学生广阔的阅读空间,引导他们潜心涵咏,诵读品味,想象表达,从而获得对语言文字深层意蕴的领悟,带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无穷快乐和惊喜。
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还是存在着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例:
当学生找出了竺可桢记录本上记载的内容时,我提问:哪一处最有研究价值?我的意图是让学生说出这两个省略号。但当时课堂上出现了冷场,从学生的眼神中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感到不知所措,他们无法理解老师到底叫他们干什么。其实这个失误就告诉我们课堂上提问一定要明确,不能太宽泛。后来,在第二次上课时,我就直接明确这两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通过这个问题引出了“从 1936年到1974年的38年中,他的四十多本日记和笔记本加在一起有近千万字!”然后,再来感受竺可桢的'“伟大”。
对于这四个重点句的教学就单个来讲是成功的,但是总让人感觉缺乏一条能连贯这四个句子的线索。因此,在教学中让人感觉有此凌乱,同时也显示不出教学这四个句子的用意。显然,对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些句子也造成一定的困难。所以在第二次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学们,当四十多本日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当我们一页一页地翻阅这些日记时,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大自然的变化吗?那么我们还看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竺可桢身上的优秀品质。并从课文中找依据,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了这几个重点句。同时也使学生进一步地了解了竺可桢的“伟大”,达到了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效果。
课件的出示要适时。第一次上课时,我把“新绿”“蛙鸣”“南燕”这几组画面同时出现,结果效果平平。在第二次上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地一幅一幅地出现这几幅画面,然后再同时呈现这几幅画面,同时叫学生朗读。这样一来效果马上就出来了。
当然,在这节课中也有一点自己认为比较成功的方面。例:
我十分注意“导”,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生成”。孩子们学习得十分投入,特别是观看了“新绿”“蛙鸣”“南燕”这几组画面后,唤醒了他们尘封的记忆,不少学生脑海中浮现了竺可桢爷爷一丝不苟工作的形象。有的学生说: “我想竺可桢爷爷在上班时,时常仰着头,用手中的放大镜观察着大树上叶子的变化。”还有的学生说:“每逢双休日,竺可桢爷爷总是拄着拐杖,登上山顶去观察南来的燕子。”这不就是对文本的语言最好的解读吗?语文课,要留给孩子形象,让学生品味出语言的语意美,语境美及语情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设计时,我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巧妙地将物候知识和语言学习进行了有机的融合。既关注显性知识技能的纵向积累,又关注学生隐性情意的横向生长,教师立足实际,充分估计学情,从广度和深度上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灵动地使用教材,开发教材。通过借助文中排比句的学习,既感悟了语言,又激发了学生对竺可桢崇敬之情,使语言和精神,心智和情感得到了高度的融合。
此外,引导学生感悟排比句的特点也是本课的亮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步步诱导,层层剥笋,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读懂排比句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读自悟排比句的特点,有的学生发现这几句话中都有“第一”这个词;有的学生发现这几句话中都用了四字词语,像“许许多多”“喧闹嘈杂”“车水马龙”等;还有的学生发现了他们的句式都是“他在什么地方发现了什么”。看学生读得如此津津有味,我不失时机地向他们推荐高年级的课文《我爱绿叶》《桂林山水》,让学生找找其中的排比句,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语言内涵的理解力,对语言内容的直觉力和对语言差异的辨别力。
篇14:四年级下册《气象学家竺可桢》优秀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气象学家竺可桢》优秀教学反思
《气象学家竺可桢》一文记叙了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几十年如一日,精心观测天气和大自然的每一个变化,积累了许多重要数据,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为我国的气象科学、农业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为祖国赢得了荣誉。竺可桢最令人惊讶的是从1936年到1974年的38年零37天中,竟然一天不落地记日记,同时他的时刻都在细心地观察着大自然的每一个变化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人,使学生得到和谐的发展。作为教者要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不难,所以本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感受蕴含其中的科学家严谨治学的精神。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我从竺可桢的日记入手,以日记贯穿整个教学,以小见大,以点带面,通过了解日记数量、体会日记深意,再透过日记让学生一步步地了解竺可桢的工作生活、人格精神。
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设计以课文中最令人难忘的日记导入,以日记的数量的惊人引出本课的最重要的环节,这一设计较好地处理了教材,起到了长文短教的效果,也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2、本课重要内容的处理,教学中设计了一个容量较大的问题:“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环节给了学生很大的思维空间和自由度,学生的发现很多,感触也很多,上课时我也刻意地想引导学生在他们自己的.感触的基础上,说的内容能在质量上有所提高。
3、对“他从街道两旁许许多多大树上发现第一片绿叶,在喧闹嘈杂声中辨别出第一声蛙鸣,在车水马龙的街上看到第一只南来的燕子……”这句话的教学
比试教时处理得好。我先让学生轻声读一读,从哪些词看出他在细心观察?学生
找得很准,理解得也很好,为下面仿写环节也做好了铺垫,竺可桢得形象也更加丰满。
但是在课堂上,我觉得自己没有很好地掌握学生的思维闪光点,课堂中自己的教学机智有待培养,适时地对学生的发言和朗读等给予恰如其分的点评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另外,整堂课中对最后一篇日记的朗读花了较长时间,没有把握好,这样影响到了下面的教学环节,使仿写这一环节不能在课堂中完成,是一个遗憾。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相信教学也会在不断研究,不断创新中提高。
篇15:《假如》第二课时教案
《假如》第二课时教案
1、小作者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带着问题小声读课文,想想善良的小作者用马良的神笔给谁画了什么?(学生答后随机板书)
2、学习第一小节。
(1)我们生活在快乐幸福中,但是世界并不是处处都美好,还有很多不幸需要我们去关爱去帮助,请看课件出示图1(一棵光秃秃的小树在寒风中独立)静静的看,你想说什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句子)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2)一起读这句话,“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现在你就是那棵寒风中的小树,“呼---呼---”北风一阵接一阵,小树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3)师生对话:
小树,小树,你为什么缩着身子?
小树,小树,你为什么轻轻叹息?
小树,小树,你现在最需要什么?(阳光、温暖……)
(4)小作者也和我们一样,想帮助小树,给他画了一个太阳,红红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小树身上,小树,小树你现在感觉怎样?
(5)指导朗读。小树不冷了,小作者心里很开心,我们的心里也很开心,让我们把祝福送给可怜的小树(读第一小节)
3、学习第二小节
(1)看图2(树枝上两只小鸟神情悲伤、滴着眼泪),你想说什么?
(2)读“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小鸟在苦苦等待什么?鸟妈妈飞呀飞,会飞到那些遥远的地方呢?A
(3)鸟妈妈为了寻食物多么辛苦,而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的哭泣)此刻小鸟需要什么?小女孩为小鸟画了(许多谷粒)。
(4)指导朗读,有了谷粒,小鸟吃得饱饱的再也不饿了,我们心情怎样?(高兴)把我们的爱心一起送给小鸟吧?分男生和女生比赛读。
4、学习第三节。
(1)看图3(一个孩子坐在轮椅上,望着窗外)说感受。
(2)想象一下,“没有一双海退”,给西西的生活带来多少不便和痛苦?此时西西来到我们面前,你想对不幸的西西说些什么?
(3)是呀,西西最需要的是健康的身体、自在的生活,小作者和我们一样都读懂了西西的心。(出示第三节诗)自由朗读。
(4)指导朗读西西是不幸,但他又是幸福的,因为有许多善良的人在关心她,我们相信,不久西西一定能站起来,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在(教室里学习),在(和爸爸妈妈一起爬山、游泳),这时西西是多么开心,让我们把真诚的.祝福送给了西西。(齐读)
5、小作者的愿望只有这三个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省略号)
6、生活中没有这样的神笔,小女孩的美好愿望他不一定能实现,所以小女孩说“假如”,但是小女孩和我们都有马良一样的爱心,这才是最可贵的,让我们齐读全文一同感受小女孩带给我们的美好。
1、学生边读边思考,读后说出小作者给谁画了什么?
2、学习第一节。
(1)学生看图,说出自己看图后的感受来。
(2)学生亲身体验:全体起立在教室动情的朗诵中,学生体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3)师生对话,学生读懂了小树的心。
(4)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由读第一节,展示读,齐读,读出感情。
3、学习第二节
(1)看图说说小鸟的不幸。
(2)学生想象说话并从中明白“遥远”的意思。
(3)男女生比赛读,共同评议。
篇16:《掌声》第二课时教案
一、才艺表演,体会掌声
师:我知道同学多才多艺,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风采?(生表演,其余同学鼓掌)还有谁愿意展示自己的才华?(掌声)
师:自古英雄出少年,同学们的表演太精彩了。(叫上表演的同学)从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觉得自己表演得很棒:大家喜欢我的表演)
师: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有肯定,有鼓励,有期盼,期盼你们表演得更好。(生:谢谢同学们,我会努力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真切的体会掌声,为学习课文做好情感铺垫】
二、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导入:童年就像一个七彩的梦,那美丽的梦境里有象征生命活力的红色,有充满生计的绿色,有预示收获的黄色,有充满幻想的紫色可是,有一个对未来充满幻想的女孩,无情的病魔带走了她健全的身体,折断她梦想的翅膀。她就是小英。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掌声这一课。看老师写字。字要一笔一画地写。(板书:掌声)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次演讲会上,同学们的掌声改变了小英。)
三、紧扣文中过渡句,认识演讲前的小英
1、出示第 段指名读后提问奇怪呀,和同学游戏、交谈,走进舞蹈房这是很正常的'呀?为什么说小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呢?掌声之前小英是什么样的?(忧郁的、不开心的、忧愁的、孤独的)【相机板书忧郁】你是从哪儿感受到她的忧郁?
1、精读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指名读(掌声之前的小英是什么样的?能读读吗?谁再来读一读?
(3)师范读并指导学生把自己当作小英,像她那样去想
(4)自由练读。
(5)展示读并相机评价。(你的朗读仿佛让我看到了孤独的小英;你用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你对小英的同情,谢谢你,富有爱心的孩子。)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为了突破重难点而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朗读、想象,去感悟小英的忧郁、孤独、自设卑。联系文本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精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一个腿有残疾的女孩,她忧郁啊,孤独啊,自卑啊,你还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具体感受到?拿起书,好好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思考。
(1)、头低了下去
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眼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你读懂了什么?
(2)、犹豫
一个腿有残疾的女孩,她该怎么办?你从哪儿体会到她的犹豫的?(学生读相关句子)
a、理解犹豫
什么叫犹豫?你有过这种体验吗?
小英在忧郁什么?
B、指名读
(3)慢吞吞、眼圈红了
小英想上吗?能不上吗?上去怕同学看到她走路的样子,不去那是对老师的不尊敬。最后小英还是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发现小英的眼圈红了,从眼圈红了你读出了什么?
【设计意图:具体的文字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联系学生自身实际,让他们不仅有所知,而且有所感。学生在建构语言的同时,走进了文本,引起了情感共鸣】
(4)指导朗读
从小英的神态、动作中体会到小英的内心,从语言文字的表面悟出她内心深处所蕴含的情感,这就是读书的乐趣。那又该怎样读,才能把小英的那份胆怯、那份无奈读出来呢?谁来试试?
四、前后对照,认识演讲后的小英
演讲会之前的小英是犹豫的、自卑的,但演讲会后的小英变了,她变得怎么样了?【板书:在忧郁前面加上不再】
1、指名读
2、理解省略号 (小英开始开始和同学们游戏交谈,她还会有哪些表现?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舞蹈是一门艺术,四肢健全的人未必尽先显其魅力,而小英,一个腿有残疾的女孩,她走进了舞蹈房,这需要勇气,这需要自信,是什么给了她自信,给了她勇气?
五、走进演讲会,深情感悟。
难忘那次演讲会,难忘演讲会上的掌声,让我们在音乐声中走进那次音乐会。
1、师范读
2、讨论
是什么使小英流下了眼泪?又是什么使小英深深地鞠了一躬?(掌声)演讲会上响起了几次掌声?(两次)
3、指名读
4、精读品味第一次掌声
假如你是班上的一员,你想告诉小英什么?
(1)、指名读(2-3名)
(2)、评价过渡
你们的朗读已让我感受到了你们对小英的支持,小英她感受到了吗?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眼泪)
(3)、感悟眼泪
小英感动的流下了眼泪,她在想
5、精读品味第二次掌声
(1)、掌声是会说话的,第一次掌声让小英感受到大家对她的支持,那第二次掌声是告诉小英什么?
(2)、感悟深深地鞠了一躬
小英她听出来了,无数话语在心头涌动,她想对大家说
小英什么也没说,只是向大家深深鞠了一躬,微笑着走下讲台,她会想
6、配上音乐再读课文。
(1)、指名读
是掌声给了小英尊重、鼓励、赞美,同学们的掌声给了小英生活的勇气,谁来把这段话读一读,把小英的感激读出来。
(2)齐读
还有谁想读的,想读的同学捧起你们的书,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感受。(音乐)
【设计意图:学生情感被激起之时,再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交流,文本与学生产生共鸣】
六、品读第七段
过渡:这充满期待,充满鼓励的,洋溢着友爱的掌声凝聚一个字,那就是爱【板书爱】
是掌声,是这充满爱的掌声给了小英勇气、自信,带领她走出了消沉自卑的泥沼,开创出不一样的人生,学到这儿,你想说什么?(生答)
引读: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
七、拓展交流,升华情感
1、这里的掌声仅仅是掌声吗?它更多包含着对别人的一种
2、此时你最想把掌声送给谁?
1、同学们,你们真情实意的话语像诗歌一样纯洁,正如一首歌中所唱,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音乐--------《爱的奉献》】
2、知道吗?我们关爱别人的方式还有很多,它可以是 【多媒体展示公益广告、生活中帮助别人的场景】
八、结束语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老师衷心的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学都能做个关爱自己,关爱别人,关爱社会的人,让世界的每个角落都能充满爱。【 屏幕出示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字样】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教学,营造出开放式的空间,学生就会主动的投入到文本中。此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学后感,进一步内化文中掌声根据学生的表达,教师随机点拨是对掌声的又一次升华。】
板书设计:
掌声 不再 忧郁
爱
篇17:《九色鹿》第二课时教案
《九色鹿》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意思,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九色鹿救助他人,不图回报的品质,谴责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径。
2、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情境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明白做人要恪守信用的道理。
发展目标:
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本领,通过抓住关键句子、关键词语理解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九色鹿的舍已为人、见义勇为精神,把握表现调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的有关词句,反复朗读,认真体会,感悟理解。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执教:xxx
授课时间:
20xx年5月15日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8课——《九色鹿》。
2、通过《九色鹿》第一课时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过渡:要想真正读懂课文,我们必须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关键词语来读出理解,读出感情。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这篇课文主要讲到了谁?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在你眼里,调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九色鹿呢?你能用恰当的词语来概括他们的`品行吗?
3、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九色鹿和调达的品行,并相机板书。(灵魂肮脏的小人、见义勇为、舍已为人、品行高尚)
4、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九色鹿见义勇为、品行高尚呢?组织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段,并用笔圈划。
5、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找出有关语句说明问题,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对重点语句作深入的理解,并能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句。
(1)“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从“立即”一词可以表明九色鹿救人时不假思索,行动快速而果断,而且联系上文可以看出九色鹿不顾自己的安危,这是一种见义勇为的精神。
(2)调达为什么连连叩头?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调达说的话。
(3)读了这一段内容,你想对九色鹿说些什么?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你们又为什么说调达是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呢?请同学自由读课文,并联系具体的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
2、组织讨论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1)相机理解“恩将仇报”“背信弃义”。
(2)调达看了皇榜,他心理是怎样想的呢?你能猜想着说说吗?
(3)如果你在场,你会怎样劝阻他呢?
(4)但是调达还是财迷心窍、见利忘义,进宫向国王告密,调达真是一个――卑鄙无耻的小人、灵魂肮脏的小人。
(5)老师看到同学们都为此事感到非常气愤,如果换作你是受害人,你会对国王和调达怎样说?
(6)自己身处包围之中,面对国王和调达,九色鹿是怎样说的呢?出示该段文字,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体会(你觉得哪些词语最能表达自己的气愤之意)。
3、当国王知道九色鹿的品行是如此的高尚,而调达是一位灵魂肮脏的小人后,他是怎样做的呢?这又是为什么呢?
4、从这一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四、复述课文
1、组织学生练习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绘声绘色地讲述或表演故事。
2、指名学生复述有关段落。
五、布置作业
1、把《九色鹿》这个故事讲给亲人或同学听。
2、搜集一个你喜欢的民间故事,或上网查找一个关于敦煌壁画中的其它故事。
板书设计:
见义勇为
九色鹿 品行高尚 不求回报
守信
调 达 灵魂肮脏 背信弃义
篇18:《嘱咐》第二课时教案
《嘱咐》第二课时教案
【设计理念】《嘱咐》是一篇歌颂母爱的散文,回忆母亲的爱是用无声的嘱咐传递给我的,而无声的嘱咐又是母亲用眼睛传递的。教学时以教材为媒介,创设师生、生生平等的对话平台,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在与文本和作者对话、跟同伴合作交流、和教师互动中,关注人文,知道母亲无声嘱咐"我"的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爱"。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想像,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知道母亲无声嘱咐"我"的内容。
2、关注"人文",入情入境,在读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感悟母爱的伟大,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切入话题,亲近“母爱”。
1、今天我们来聊聊我们伟大的母亲。对了,你们的母亲对你们好吗?请说说你母亲对你的"爱"的事例。教师借机谈谈母亲对自己的爱。
【意图】让学生回归生活,回忆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母爱"。此时,老师把握契机,谈谈母亲对自己深深的爱,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又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看来,每个同学的母亲都很爱自己的孩子,这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嘱咐》,也讲得是伟大的母爱。
3、请说一说这篇课文是谁嘱咐谁?母亲对我的嘱咐,"我"是怎么知道的?
二、小组合作,感悟“母爱”。
(一)小组合作,发挥想象。
1、母亲的三次目光各表示什么意思?想象母亲嘱咐"我"的话。〖如:当"我"帮妈妈给菜苗浇水、锄草、捉虫时,妈妈的眼睛闪着光芒,妈妈可能在嘱咐"我":(1)孩子,你真乖,长大了也要勤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孩子,记住,劳动最光荣;(3)孩子,只有劳动才会得到幸福。〗
2、朗读指导。
【意图】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一环节,突破教材局限,设计了想象说话练习,调动学生自身积累的知识,对教材进行了再一次的开发,使教学内容新鲜而情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阅读又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中的情感体验也是个性化的。教师能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来指导朗读,让学生把各自的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二)质疑问难,品读感悟。
(学生质疑问难的时候,教师作好引导,让他们自主解决,形成热烈的课堂氛围。相机点拨、指导朗读,在读中进一步的感悟"母爱"。)
1、母亲粗壮的手臂高高举起,为什么落在"我"身上却一点也不疼?(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母亲对"我"的疼爱。)
2、母亲疲倦了,目光应该是暗淡的,为什么会有亮光?(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到母亲的优秀品质。)
3、"母亲用发烫的手轻轻托起我的下巴,嘴角露出一丝快慰的笑意",母亲为什么事而快慰?(一为自己助人为乐而快慰;二为儿子会关心他人而感到快慰。)
4、母亲为什么不用话来嘱咐"我",而用无声的眼睛嘱咐"我"?(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到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读书不多,不善言辞,说不出多少道理,但心地好,勤劳,伟大。)
【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学习过程中来,始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激烈的讨论中品尝到快乐。并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悟中思,读出感受,也读出对母亲深深的"爱",让整个课堂生命的活力。
三、关注人文,体验“母爱”。
1、学生齐背孟郊的《游子吟》。师简述:孟郊只选择了他远行之前母亲给他缝衣服这么一件小事来表达母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这种母爱虽小但却伟大。
2、请同学们欣赏阎维文的.歌曲《母亲》。师简述: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也许有些同学还闲母亲饭烧得不好吃,也许你们到现在为止都没有感受到母亲对你那种无微不至的爱。其实,母亲为我们做的每一件小事都体现着母亲对我们深深的爱。
【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我们要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大胆走出教材,积极汲取文本之外的有用信息,调动学生的情感,为教学服务。"
四、表达心愿,升华“母爱”。
1、同学们眼光中闪动着泪光,是大家被母爱深深地感动了。今天在我们将要结束这节课前把你心最想说的话献给你的母亲,可以是祝愿的话、感谢的话,也可以是希望的话。
2、同学们,母亲对我们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让我们大声地说:"妈妈,我爱你!"
【意图】让学生诉说发自内心的话,这是情感碰撞后真实情感的流露,升华了"母爱",也让学生深深地懂得母亲的伟大,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爱"。
篇19:一面-第二课时教案
一面-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生词
二、导入新课:
本文作者阿累以时间顺序记叙了与鲁迅先生的一次珍贵的会面。会面的地点是内山书店。作者的笔触引着我们进入内山书店:像摄影机一样实录往事;焦点聚在鲁迅身上,形象光彩照人。(1)那么,本文是怎样描写“书店的全景”、“书架一角的近景”、“一本书的特写”?认真阅读,并在书上作标记,然后回答。
全景:“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
近景:“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
特写:“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2)在内山书店,作者与鲁迅先生相遇,对鲁迅的外貌作了突出的描写。
找出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特征的“中景”“近景”“特写”的语句。学生逐项朗读,教师作适当讲解。
提示:
中景:“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讲解:因为在暗处,距离又远,只是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衣着和抽烟的神态;句中的“模糊”、“火光”、“烟雾”则是对远而暗的揭示。
近景:
引导学生朗读第19节。
讲解:
鲁迅从店后面走出来,距作者较近,观察较细,描写也就进了一层:先写面容,次写头发,再写胡须,把人物最鲜明的外部特征,由整体到局部逐一展现在面前,逼真地再现了鲁迅外形消瘦精神抖擞的形象,从而由形入神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
特写:
引导学生读出写手的语句:第23节“竹枝似的手”,第38节“他的手多么瘦啊!”
读出写外貌的语句:第32节“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讲解:
鲁迅先生以极低的价格把两本好书卖给了一个“被人轻视的工人”。“我”不能不“惊异地望着他”,距离很近,犹如电影里放大的特写的镜头,再次展现人物鲜明的外部特征,连同对“手”的描写,表明了他的健康“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的现实,深情的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
(3)作者写鲁迅先生外貌时抓住了什么特征?(用一个字表达),描写这一特征有什么作用?
“瘦”。“瘦”是鲁迅先生顽强战斗忘我工作的结果。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这样反复描写,不仅使鲁迅的形象深印在读者心里,而且构成了一条内在线索,把全文联成有机的整体。
(4)作者写内山书店和鲁迅外貌的观察特点是什么?
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局部。
(5)“我”与鲁迅见面时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
讨论,小结:
开始“我”只是模糊地辨出一个人的轮廓;当老人从里面走出来时,“我”感到这老人瘦而有精神;看到老人慈祥的眼光,“我”感到父亲般的爱;当他为“我”荐书并赠书时,我感到惊异、感激;当“我”认出老人是鲁迅以后,爱戴、敬仰、狂喜之情喷涌而出,连用了五个称呼,从共同的目标、平易的态度、慈爱的关怀、引导和帮助以及卓越的斗争,高度赞扬“我(们)”与鲁迅先生之间平凡而高尚的关系(朋友、同志、父亲、师傅和战士)。
(引导学生识别本段的表达方式。叙、议、抒结合。)
(6)小结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完整记叙了“我”与鲁迅先生相见一面的情景。
鲁迅先生荐书、赠书给一个素不相识的普通青年工人,正体现 了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而鲁迅先生那“瘦得教人担心”的身体,正反映了他已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为革命鞠躬尽瘁。鲁迅先生的品格是高尚的,精神是伟大的,这令人难忘的一面,将会给“我”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
三、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部分。
2.解词(注释)
后记:1.在分析对书店、鲁迅的描写过程中,要把批注中的思考题带着理解。
2.(前面)
篇20:蜀道难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背诵情况。
2.进行鉴赏式阅读,在教师引导下分析、探讨全诗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蜀道难》是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代表作。在诗中,作者写山川自然,不是冷静客观的描摹刻画,而是以奇幻的想像与极度的夸张,从表达主观感受、强烈的反应中去显现蜀道慑人心魄的奇险之势。诗人的想像,出入古今,如大河奔流;所有的想像与夸张都临近或逾越了事物性质的极限,基本上是超现实的。由此形成的意象,一个接一个地急促奔涌,奇意迭出。其中又间以诗人的感叹、惊呼、反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惊叹,如同乐曲的主旋律,一唱三叹,反复出现于其间,构成了强烈的节奏。这样,这首诗便不仅充分显示了蜀道山川雄奇险峭的气势,而且表现着诗人激情的跌宕,从中可以感受到他的灵魂的飞动和广阔的胸襟。那么,诗歌是通过哪些诗句具体表情达意的呢?我们将逐句研讨。
二、检查背诵。
1.指名让个别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指出背诵中的宇音错误和音节错误(重点语句的音节和感情的变化见教参“诵读提示”)。
2.齐读全文,体会感情基调,为具体分析打好基础。
三、鉴赏、研讨重点语句。
1.布置讨论题,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最后由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订正。
(1)开头用“噫吁 ,危乎高哉!”有什么作用?
明确:“噫吁 ”三个字都是感叹词,是蜀地方言。“噫吁 !危乎高哉!”这些感叹词的连接使用,是诗人在激情的冲动下随口吐出的,它包含着巨大充沛的感情力量,所以才能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艰险,充分表现了诗人吐纳山川的宽广胸怀。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句的用典有何用?
明确:这里诗人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悠久迷茫的历史时间领域。一方面,从时间的悠远上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经过这番渲染,激发起读者对蜀地情况的好奇心。有这样一个悠久遥远的历史岁月,而又长久与内地隔绝,从没有人去过的地方,那里究竟是一种什么景象呢?人们会从蜀地时间悠久的观念中,感觉到这是一个奇险幽深、神秘莫测的地方,并产生一种探求的欲望。
(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诗该如何理解?是否有迷信色彩?
明确:秦蜀两地间本来只有鸟道而无人路,是古代的大力士用他们的双手搬倒了险恶的高山,杀死了凶猛的大蛇,才给我们打开了一条通道,消除了秦蜀两地长久隔绝的局面。诗人对于壮士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及其壮烈牺牲的精神,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歌颂。这个神话故事的运用丝毫没有迷信色彩,而是有力地、令人信服地歌颂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量。
(4)诗的第二自然段以对那位“君”——假定的友人劝阻“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开始,到对友人的质问‘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结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极言蜀道的高,而在第二自然段又极言蜀道的险。这些具体的描绘,形象、生动地画出了山川的形态。但作者仍觉得不够到位,又用“劝阻”、“质问”友人这种虚幻的笔法,从侧面烘托了自然景物的惊奇雄险。
(5)本诗的主旨在于表现蜀道的惊险,但第二自然段写进“号古木”的“悲鸟”和“啼月夜”的“子规”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自然段作者尽述蜀道的高不可攀,笔锋一转,劝朋友不要西游,因为这里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月夜”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6)“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政治远见?
明确:诗人从蜀道的艰险想到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位置,并由此又想到了“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的可能发生的祸患。诗人对当时潜伏着的军阀割据严重危机的担心,表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政治远见以及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忧虑,从而给这个歌颂雄伟奇险山川的诗篇,增添了一种发人深思的严肃的思想内容。
(7)“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全诗的主旨,为什么诗人要在最后写蜀地战祸一段?这样写和诗的寓意有什么关系?
明确:从诗的内容看,此诗应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的。全诗极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在为友人此去路途的艰险而担忧,“问君西游何时还”,人还未去却已问归期,诗人不忍友人离去,依依惜别之情自现。结尾一段写蜀地战祸之烈,意在告诫友人蜀地并非久留之地。而剑阁是蜀中要塞,由“蜀中之险甲于天下,而剑阁之险尤甲于蜀”可见。写剑阁之险引出蜀地战祸,既是写蜀道之难的继续,也是惜别之情的升华。去蜀难,留蜀亦难,“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样的诗“风人之义”便显得水到渠成,自然而完满。
四、归纳全文的结构并板书。
可让学生先捋清全文的思路、每段的主要内容,教师板书明确: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领会全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气象学家竺可桢》第二课时教案(推荐20篇)】相关文章:
四年级上册语文三单元预习教案2023-03-09
初中语文四册《向沙漠进军》教案2023-01-16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2023-11-17
小四年级数学个人工作计划2022-10-28
向未来进军作文2022-08-18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023-09-04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22-05-05
《荔枝图序》教案2024-03-31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2022-08-07
教案: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