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时间:2023-11-17 07:43:02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集锦20篇)由网友“alanwang”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篇1: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一导入:师生问好,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吃过荔枝吗?(吃过),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评价一下这种水果,(生答)。听了同学们的描述,老师觉得你们现在还是口留余香,的确实这样,荔枝由于色香味俱佳,被称为果中珍品,也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和赞美,唐朝的杨贵妃就对荔枝钟爱有加,唐明皇特的派人快马运送荔枝至长安,所以杜牧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ppt1),苏轼在58岁时第一次吃到荔枝,所以赞叹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ppt2),这是杜牧与苏轼眼中的荔枝,那么白居易眼中的荔枝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一起来感受着一人间美味。

二、过程

1请同学们打开书,先听老师读课文。(范读)

2这是一篇文言文,我们首先要理解他的意思,我们在理解时要用那些方法呢?看看老师的小提示。(ppt3)

3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老师布置了理解课文大概内容的作业,接下来我们就从课题入手,看大家预习的效果如何?,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读),序是什么意思?(ppt4)你是用哪种方法理解的?(生答)真会学习

4元和十四年,白居易任忠州刺史,第二年就命画工画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所以荔枝图序就是白居意为荔枝图作的序,它的体裁应该是说明文。那么白居易写此序的目的是什么呢?(ppt5)请同学们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作者写序的目的,开始。(生读)

5谁来说一说,你画了哪一句?(生答ppt6)怎样理解这句话吧?(生答ppt7)

6既然作者是介绍荔枝,那么从哪些方面作了介绍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读中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坐着谢了理智的哪些方面(生读)

7好,读完了吗?作者为我们介绍了荔枝的哪些方面,(生答,板书产地、树形、叶、花、果实)荔枝产在哪?树形就像….课件出示(叶如桂…ppt8)这里的华通花,实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生答),再读一下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排比)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

8这篇文章只有129个字,但是层次分明详略得当,你认为写荔枝的哪一部分是最详细?(果实)谁能读一读写果实的句子?(生读ppt9)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ppt10)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由外及内ppt11)

9作者在向我们介绍荔枝时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比如,帷盖,葡萄、枇杷等等,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常见的事物来形容荔枝呢?你能体会作者的意图吗?(文章写该没见过荔枝的人看的,所以选择常见的的事物,人们就会知道,原来荔枝是这样的。)精彩的作答,老师佩服你,回到唐代你也许会和白居易成为朋友,应为你能通过他的文字了解他的心思。有不同的想法吗?白居易毕竟是个大文学家,即使是写说明文也力求语言精美,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都是诗化的语言,所以这些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也让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10的确是这样,这几种事物让没见过荔枝的人如见其形,如闻其香如观其色,如品其味,作者能通过蚊子赖表现荔枝的色香味,你们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吗?谁想试一试,老师为你配上音乐。(配乐读ppt12)

11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老师看见有些同学被自己的朗读陶醉了,很遗憾,我们今天不能一饱口福,但是我们可以一饱眼福,老师为你带来了一组图片,你能用文中最恰当的句子来概括图片的内容吗?(ppt13)

12作者在写序文时,我们可以看出笔端是带着个人情感的,那么真正的荔枝是不是象白居易所描述的这样呢?从那句话看出来的`?(ppt14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这句话什么意思?(生答)

13实字在这篇文章里是第二次出现,第一次在哪一句?(ppt15实如丹)两个实字的意思相同吗?(ppt16不同,果实,实际情况)

14以上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鲜荔枝,可是摘下来的荔枝还会如上所述吗?(不会),那会有什么变化?(ppt17若离本枝…)在摘下一二三日内,色香味会依次变化,如果背诵这一句,你有什么诀窍?,试着背一背(生背)

15在这里去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去是不同的(ppt18去的今古意对比)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生答)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杨贵妃吃的荔枝要快马要运送至长安了吗?(生答),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杜牧对时事的讽刺,但是我们也从中看到了荔枝不易保鲜的特点。

16最后一句话作者交代了序文的写作时间和目的,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齐读)写序的时间是?南宾守乐天指谁?作者于元和十四年到忠州任刺史,第二年就让画工画了这幅荔枝图,并亲自作序。所以这家里的工吏是什么意思?(画工),图和书在这里都是动词,图是什么意思?书呢?(生答)写序的目的就是(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四者云)。

17总结板书

整篇文章作者在介绍荔枝时的顺序是有整体到部分,由外及内,还巧妙地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打比方),而且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所以荔枝的色香味才生动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些方法都值得我们借鉴,并应用到习作当中,你最喜欢的水果是什么?(ppt18练练写写)请同学们课文采用的有整体到部分,由外及内的顺序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写一种你熟悉的水果i。100字左右。

18总结今天的荔枝已不是皇室贡品,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希望同学们在吃到荔枝的时候能想到这篇荔枝图序。

篇2:《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张国生

《荔枝图序》是自读课文,只有128个字,内容无甚难解。这样的课文应当按照新课标要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拟这样安排:

一,制造气氛,培养兴趣。 北方学生多未吃过荔枝,更没见过荔枝树。于是编一个故事导入  :

一个北方人到南方做县官,下属送来一筐荔枝,县官拿起一个连皮带核吃了下去。送荔枝的说,这皮和核是不能吃的。县官知道自己漏了傻,但又不好意思承认,便说:“这――你有所不知,《本草纲目》上说,荔枝连皮、核一起吃是清火的”。那人问:“北方也有荔枝吗?”“有有有,漫山遍野都是。”“那为什么杨贵妃吃荔枝要用驿马从南方运去呢?”“哦――,这个……唐代时还没有,就是因为贵妃娘娘爱吃,后来才到处引种。”

接着提供荔枝的图片:荔枝,荔枝的果、肉、核、膜,荔枝的“朵”,荔枝树。

作者几乎不用介绍: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但提供几幅图片:白居易塑像,白居易画像。

二,用“师生倒置法”预习 所谓“师生倒置”,就是学生做“老师”,老师做“学生”。

先启发:老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还有权――别的`权没有,有作业 权。你能摊上一个好老师是一辈子的幸运……今天就请每个同学来当一当老师,看谁当得好。当得好的,这一课的作业 就免做了。(说明:我经常用“作业 免检”奖励表现好的学生)

当老师首先要备课……下面请你“备课”(预习)。

三,用“师生倒置法”学习研讨 课“备”的差不多时,以“学生”的身份请教“老师”:

xx老师,请问xx句该怎样读?

xx老师,请您为我翻译xx。 xx老师,请您为我解答一下xx问题。

大致是下列问题:

(1)字词方面:荔枝、帷盖、华、荣、丹、朵、枇杷、缯、绡、醴酪、如彼、守、图、盖。

(2)句子方面:

树形团团如帷盖。

华如橘,春荣。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3)内容方面:

哪几个句子用了比喻?为什么用比喻?

这几个句子是比喻句吗:叶如桂,华如橘,朵如葡萄,核如枇杷。

本文介绍了荔枝哪些情况?运用了什么顺序?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起什么作用?

哪几句说明荔枝不易保鲜?等等。

四,扩展、激疑、探究 本文开头说:“荔枝生巴、峡间”。“巴、峡”是现在的什么地方?答案: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

据你所知,荔枝产于何处?答案:两广福建(岭南、热带)。

现在的“巴、峡”产荔枝吗?答案:不产。

那为什么白居易说“荔枝生巴、峡间”?他是不是搞错了?借此引同学们争论。争论时,提醒大家:提出一种观点,必须言之有据,不能主观臆断。

为激发争论,造成愤悱状态,教师可以故意提供“搞错了”的根据:唐代,荔枝在北方是皇帝和贵妃才能享用的极罕见的珍贵果品,白居易可能根本就没吃过荔枝,甚至没见过。

提供“没搞错”的根据――白居易在四川任忠州太守时的诗《种荔枝》:

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 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 进一步激疑:根据《荔枝图序》和《种荔枝》,唐代四川肯定是有荔枝的,但为什么现在没了?这一现象能说明什么?

告诉学生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1)合理推理(必须再找资料求证),(2)查阅资料,(3)请教家长、老师,(4)在BBS上求助……

鼓励争论。

五,揭示答案,介绍一种科研思路 第二天或过几天提供答案: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研究证实,唐代气候比现在温暖,四川可产荔枝。后来气候变冷了,四川也就没有荔枝了。他持此论,主要根据就是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还有《种荔枝》《荔枝叹》等诗。此外,他还从古代各种书籍中寻觅到大量的关于当时气候的资料,来证明这一论断。采用这种方法,竺可桢写出了专著《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

竺可桢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曾引起震动。为什么?因为现代气象学只有100多年的历史,现代气象记录最多也只有100多年,这怎能研

篇3:《荔枝图序》上课实录(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荔枝图序》上课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大语文与新课程”研讨会自主合作与探究式公开课

《荔枝图序》上课实录

时间:5月22日16:00 地点:河北省邢台市邢钢俱乐部

执教:张国生

学生:邢台六中初二(1)(2)班

1

师 (打开课件,显示课题页,背景音乐:古筝曲《禅院钟声》)

上课之前先讲个故事。拿破仑去下属的一个团视察,检阅时,团长把高大威武的士兵都排在前面,把老弱病残排在后边,以显示是威武之师。拿破仑检阅完了问:“团长先生,为什么我看到的都是高大威武的啊?”“报告元帅,我是卖苹果出身。”于是就产生了一种理论,叫“卖苹果理论”。同学们谁能告诉我,“卖苹果理论”是怎么回事?

生 就是卖苹果时把好的、又大又红的摆在上面,又小又涩的藏在下面。

师 把这一理论用于做人,该怎么办?

生 扬长避短。

生 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的优点、长处。

师 我非常赞同你们的观点。那么缺点、短处呢?

生 藏起来。

师 藏得久了,缺点就--

生 没有了。

师 就只剩下优点和长处了。大家看,舞台下边那么多人,其中许多是语文教学专家,都是来买咱们的苹果的。(大笑)下面上课。

2

师 你们见过我吗?

生 没有。

师 那么我作个自我介绍:(幻灯片)张国生,一个致力于“大语文教育”的人。(指会标)咱们这个会就叫“大语文与新课程研讨会”。什么叫“大语文教育”?上了这一课就知道了。先提一个问题:什么叫“学问”?

生 就是知识……才华……本领……我听说肚子大的人有学问。(笑)

师 有个词叫“满腹经纶”,但肚子里装的是啤酒不能叫有学问,得装“经纶”。

生 学问就是勤学好问。

师 我非常欣赏你这四个字:勤学好问。

生 字典上说是各种系统知识。

师 我非常赞赏你的学习方法--查字典,独立获取知识。字典,是我们的好老师,不见面的老师,有人说,是“装在口袋里的老师”。老师的意见,(投影)学问:(1)各种系统知识--新华词典如是说;(2)学会问。这是谁说的?

生 老师说的。

师 不,我是趸来的。说这话的是李政道博士。知道他是什么人物吗?

生 诺贝尔奖获得者。

师 中国人的骄傲!就是这位先生(图片)。李政道博士认为,要想有学问,首先要学会问;不会问,就是没学问。我们今天这一课,就是要让你--学会问。

3

下面学习《荔枝图序》。(图片)见过荔枝没有?

生 见过。

师 见过荔枝树没有?

生 没有。

师 (图片)这是荔枝的果、肉、核;这是荔枝的“朵”--“朵”如葡萄;这是荔枝树--树形团团如帷盖;这是荔枝的果肉--莹白如冰雪;从这里可以看出荔枝的“个头”。(幻灯片)这是苏东坡写荔枝的诗《惠州一绝》,请大家齐读一遍。

生 (读)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师 谁能告诉我,“啖”是什么意思?

生 吃。

师 “不辞”呢?

生 不推辞。

师 也就是“情愿”。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情愿长作岭南人。那可是他被贬的地方啊!

荔枝是大受欢迎的佳果。唐玄宗为了能让杨贵妃吃上鲜荔枝,不惜用驿马日夜兼程赶送京城。于是杜牧写了《过华清宫》讽刺这件事(幻灯片),请大家读一遍。

生 (读)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师 老师很高兴你们读成“一jì红尘妃子笑”。“骑”是什么意思?

生 骑兵,骑马的人。

师 对,一骑快马飞速跑上山来,山上行宫的层层大门一个接一个打开,大家以为是紧急军事情报,结果是什么?

生 送荔枝的。

师 《荔枝图序》的.作者是谁?

生 白居易。

师 字--

生 乐天。

师 号--

生 香山居士。

师 唐代著名诗人。这是白居易的画像(图片)。《荔枝图序》写于他做四川忠州刺史时。在这里老师告诉大家:《荔枝图序》文章虽短,只有128个字,却隐含难解迷团。

本课的学习方法是--师生换位法。就是学生做“老师”,老师做“学生”。我觉得这方法特有趣,因为前一段看了一个小品,郭冬林演的,叫《父与子》。谁看过,举手。(许多同学举手)主要特点是什么?

生 父子换位。

师 讽刺了一个什么样的父亲?

生 不关心孩子的学习……不重视家庭教育……不去开家长会……酗酒……

师 总之,是讽刺一个不合格的父亲。

我采用“师生换位”,就是想示范一下该怎样做学生,特别是该怎样--“问”。今天咱们换位换得合格不合格,得看下面……

从现在开始,你就是“老师”了:大学生,小老师。请“老师”们开始“备课”(笑)。“备”什么?就是准备应付“学生”的提问。我这个大学生可是有点傻傻的,笨笨的,还有点刁刁的。(笑)我问的问题:1.字词;2.翻译;3.理解。准备三到五分钟。(巡视、指导)

(有学生问可不可以商量)不但可以商量,而且提倡商量,这会儿不必受课堂纪律的约束。

(有学生在看教辅资料)你真聪明!你会自己获取学问。

4

师 (几分钟后)看来“老师”们准备得差不多了,下面“学生”先请教“老师”浅层次的问题,也就是“有疑之疑”。“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鞠一躬,大家笑)请问这位“老师”,“帷盖”是什么东西?

生 就是周围带有围帐的伞盖。

师 用在什么地方?见过没有?

生 我见过,用在车子上面,像伞一样。

师 哦。“叶如桂,冬青”,叶子如桂树?如桂花?

生 如桂树的叶子。

师 你的语言真准确!“华如橘”,就是说它十分华丽,像桔子一样?

生 不对,“华”是花,花像橘子树的花。

师 “春荣”,春天很繁荣?

生 不是,“荣”是开花。春天开花。

师 哦,怨不得“荣”字下面是“木”,上面像开着花。“朵如葡萄”,就是说它的花朵像葡萄,对不对?

生 不对,“朵”是指果实聚成的簇。

师 “簇”是什么样?

生 像葡萄那样一串一串的。

师 “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缯”和“绡”是什么东西?

生 ……都是丝织品。

师 哦,怨不得它们都带绞丝旁。“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luò”? 生 (齐)lào。

师 这个字很容易读错。“大略如彼”。“彼”是什么意思?

生 这样……那样……互相……

师 究竟是什么?(说不准)这时候该怎么办?

生 查字典。

师 对,我最喜欢像你这样会主动学习的学生。看谁查得快。

生 我查出来了:那,那里、那样。

师 你查字典能力真强!查字典,一是要查得准,二是要查得快。“大略如彼,其实过之”的“之”指什么?

生 就指上面那些。

师 上面那些什么?

生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师 哦,“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这些好懂。“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南宾守”就是南宾的守卫,警备区司令?

生 不是,“守”是太守,南宾郡太守。

师 哦,“守”是太守。“命工吏图而书之”的“工吏”就是管找工作的官吏?

生 不是,是画工。

师 现在叫什么?

生 画家。

师 “图”是什么词?

生 动词。

师 “命工吏图而书之”,是谁“图”?谁“书”?

生 工吏“图”,白居易“书”。

工吏“图”,工吏“书”。(有争执)

师 究竟是谁“书”?我们先举手表决一下。(分别举手,主张“白居易书”的占多数)人数多并不一定是对的,你们必须说出根据。

生 这篇《荔枝图序》作者是白居易,所以是白居易“书”。

师 对了。你真聪明!那么“书之”的“之”指代的是--

生 《荔枝图序》。

师 “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是盖“wèi”,还是盖“wéi”?

生 “wèi”……“wéi”……(又有争议)

师 还是得说明理由。

生 这个“为”是“为了”,所以得读“wèi”。就像“为人民服务”。

师 对,“因为”就是因什么,为什么,得读“wéi”。这个字很容易读错。我发现中央电视台的许多主持人也“因wéi”、“因wéi”的。你们发现过没有?

生 发现过。

师 再发现了,给他记下来:几月几号,几点,什么节目,哪个主持人,然后给他写封信纠正纠正。他还应当感谢你。(笑)

以上,我们把课文读懂了,下面,还得读顺、读熟。下列句子该怎样停顿? 1.荔枝生巴、峡间

2.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3.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过程略)答案(幻灯片):

1.荔枝/生巴、峡间

2.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3.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师 我们把这几个句子齐读一遍。

生 (读)

师 读得还不是很好,再来一遍,就熟了。

生 (再读)

师 你觉得哪些句子特别精美?

生 1.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

2.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3.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师 跟老师的意见一样--我说错了,跟“学生”的意见一样。(笑)我们把这几个句子齐读一遍。

生 (读)。

师 如果我想在两三分钟之内把这几个句子背过,你能告诉我其中有什么诀窍?

生 1.“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都是3个字加两个字,按时间顺序排列。

2.“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都是什么如什么,运用比喻和排比;顺序是从外到内。

3.“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顺序是一、二、三,色、香、味。

4.我一边背一边想着它的意思。

5.我一边背一边想着它的样子和味道。

6.我觉得要先读熟,读不熟,是背不过的。

师 对,好比还不会走,怎么能跑?……那么我们在两三分钟内把它背过,看谁背得快。

生 (背,有两个一两分钟就背过了)

师 请你背一遍。(生背)哎呀,你记忆力惊人啊!鼓励鼓励!(掌声)

我们齐背一遍。(齐背)

是男生背得好还是女生背得好?--又错了:是男“老师”背得好还是女“老师”背得好?(笑)

生 男老师……女老师……

师 究竟谁好,比一比就知道了。男“老师”先背。(背)好!又整齐又洪亮。下面女“老师”背。(背)不如男“老师”背得好,但也有特色:声音清脆动听。

师 本课有哪些知识要点?请你帮我归纳归纳。这对应考可是很必要哟。(过程、答案略)老师的指导是(幻灯片):

1.字:生的,易错的

2.词:古今不同的

3.句:佳句,难译的句

4.写作方法:可仿效的

自主归纳,不靠老师,互相合作,互通有无。

5

师 以上是“学生”请教“老师”浅层次的问题--有疑之疑;下面是深层次的问题--无疑之疑。“无疑之疑”比“有疑之疑”具有更大的价值。有一回,一个人躺在苹果树下,一个苹果掉下来……

生 (抢)是牛顿。

师 那么你对我说说,他提出了什么“无疑之疑”?

生 他想,为什么苹果往地上掉而不往天上掉呢?后来他经过研究解决了这个难题,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师 还有一个人从壶盖的“啪啪”作响提出“无疑之疑”……

生 (齐)瓦特。

师 如果你也能发现这样的“无疑之疑”并解决它,你也会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这一课,你有“无疑之疑”吗?

生 没有。(面面相觑)

师 我可有。想不想听听?

生 想。

师 本文开头说:“荔枝生巴、峡间”。“巴、峡”是今天什么地方?

生 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重庆一带。 师 现在的“巴、峡”有荔枝吗?

生 有……没有……(有争执)

师 说“有”或“没有”都没根据。怎么办?

生 问。

师 问谁?……(小声地)据我所知,下面听课的老师有从四川来的。谁问?

生 我。老师们,请问四川有没有荔枝?(没有什么反映)

师 我知道我们课题组的苏永奎老师是从四川来的。苏老师,请告诉我们,四川有没有荔枝?

苏 四川没有荔枝,但重庆有没有我不知道。

师 还有哪位老师能告诉我们重庆有没有荔枝?

金 (金传富老师)我在重庆呆过8年,重庆肯定没有荔枝。

师 谢谢你!可以肯定了:四川、重庆没有荔枝。那为什么白居易说“荔枝生巴、峡间”? 生 古代有,现在没了。

师 是。白居易有一首诗《种荔枝》,请大家读一遍(幻灯片):

生 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

师 根据这首诗,唐代四川肯定是有荔枝的,白居易还亲自种过。但为什么现在没了?

生 气候变化了……环境变化了……被人类破坏了……我对地理特感兴趣,据我所知,长江上游砍伐树木很厉害,可能是把荔枝都砍了……

师 都是猜测吧,有证据没有?

生 没有。

师 那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要过河,总得解决过河的方法问题:是修桥呢,还是坐船?大家想想,有哪些方法?像刚才那样查字典行不行?

生 不行。

师 那查什么?

生 查书。

师 还能查什么?

生 查电脑--在互联网上查。

师 你告诉我怎么查。

生 打上“www.sohu.com”。

师 用“搜狐”搜索啊。好!你很有办法。电脑可是个现代化的信息工具,把它玩精了,你就拿到了一张“21世纪的通行证“。还有什么办法?

生 请教老师、专家。

我认为最简单的办法是敲一下那个空格键,下面就有答案。(大笑)

师 是,你真聪明!现在我就敲一下。(幻灯片)我归纳了这么几种办法: 1.合理推理;2.查阅资料;3.请教老师、家长、专家;4.在“BBS”上求助……其中哪种方法最方便?

生 “BBS”。

师 可惜这里不能上网,没法用。但是,(悄悄地)下面坐着许多专家呀……可以去向他们请教啊。--请教要注意什么?

生 礼貌。

师 对,我刚才请教你,鞠了一躬……好,限三分钟时间,下去请教。

生 (下台请教。有一个同学来到张老师旁边)张老师,我想请教你。

师 现在我是“学生”啊?

生 可是你比我年龄大,懂得多。

师 觉得我阅历丰富是吧?哎呀,这……这样吧,我指给你一个思考的方向:你得从气候变化方面去考虑,荔枝是热带亚热带植物,温带能不能生长……

生 哦,我知道了。

(同学们陆续回来了,互相交流情况,老师也询问交流……气氛活跃)

师 现在听听竺可桢的研究结论。知道竺可桢是什么人物吗?

生 著名气象学家。

师 所以他的结论是最权威的。竺可桢认为:(幻灯片)唐代气候比现在温暖,四川可产荔枝;后来气候变冷了,四川的荔枝就灭绝了。这个结论出自他的著作《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他的根据是:白居易文《荔枝图序》,白居易诗《种荔枝》、《荔枝叹》,还有大量其他资料。]

竺可桢的研究思路是--从古代典籍中寻觅科学研究的资料和线索。

他的研究让世界气象学界大为惊叹啊--气象学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气象记录也只有100多年,怎能研究五千年气候变迁?可是竺可桢就取得了让世界瞩目的科研成果……独辟蹊径啊!

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是一座科学研究的宝库,为许多领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特别是在:地震学、气象学、天文学、医药学、军事学、哲学、历史、文学……例如我国中医著作中有治疗癌症的方法;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世界最早的“UFO”的记载……

问题是:人人都能进这个“宝库”吗? 生 能。

师 人人都能取其中“宝物”吗?

生 不能。

师 “取宝”必须有一个条件。什么条件?

生 有聪明才智……勤奋……有学问……

师 有学问太笼统,哪种学问?只懂数理化行不行?

生 不行,得能看懂古代的史书。

师 对了,要学好文言文,能看懂文言文。你学好了文言文,就掌握了一把打开这个宝库的钥匙。

生 哇!(惊叹)

师 那么,我预祝同学们在将来的研究中利用这个思路和这个宝库,取得辉煌成果。

6

师 以上还只是老师问,此外,还要自己问,为此我们还要搞一个“主人论坛”,你有什么问题和见解,可以在这个论坛中展示你的思想和文采。“主人”是谁?

生 我们。

师 这一课的内容如果哪个同学觉得没听懂,或没记住,回去后可以在你们教室的电脑上查到这一课课件,重看一遍。那个课件比你刚才看到的要详细和具体得多,更利于你自学。

好了,这一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掌声)

篇4:《荔枝图序》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

学习本文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

体会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教学设想:

本课时教案设计力求探索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启学生的思维。本堂课带给大家两个观念,一是方法点拨比知识教育更重要,二是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大家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开启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

一、创设课堂教学环境:

由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激趣导入。荔枝是这样鲜美,很遗憾,今天我们不能品尝,可我们可以通过白居易为我们留下的《荔枝图序》来感受这人间美味。

二、出示板书:

三、

荔枝外壳有瘤状突起,果肉色白多汁,味甜美。(摘自《学生辞海》)

四、板书课题:

篇5:《荔枝图序》教学反思

《荔枝图序》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荔枝图序》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介绍荔枝的一篇文言文。章短小精悍,我根据教学大纲设计了以下几个目标:1、了解“序”,认识荔枝。2、夯实基础,准确掌握重点字、词、句的翻译。3、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

《荔枝图序》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介绍荔枝的一篇文言文。章短小精悍,我根据教学大纲设计了以下几个目标:1、了解“序”,认识荔枝。2、夯实基础,准确掌握重点字、词、句的翻译。3、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学会赏析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的作用。4、理解逻辑顺序的写作方法,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系列困难,比如:

1、北方农村的孩子基本没见过荔枝,更不用说品尝过了。面对这一问题,我在课余时间组织全班学生去多媒体教室欣赏了一组荔枝的图片,让学生们对荔枝有个初步了解,这为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基础。

2、七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很少接触说明文,他们对说文明的基本知识并不十分熟悉。所以在课堂上,我按照荔枝的“产地——树形——叶——花——果实——核——壳——膜——瓤肉——浆液——色、香、味”的.写作顺序来讲解课文、书写板书,这既介绍了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逻辑顺序,又便于学生们记忆背诵课文。

3、学习运用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是整个课程的难点。于是我安排学生们进行模仿写作,这一方面能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作者语言的准确和优美,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写作能力。

《荔枝图序》共用两课时,我感觉学生接受很好,大部分同学能叙述出文章主要内容并当堂背诵课文,这说明了学生真正理解了这篇文章。

篇6:《荔枝图序》教学反思

《荔枝图序》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介绍荔枝的一篇文言文。章短小精悍,我根据教学大纲设计了以下几个目标:1、了解“序”,认识荔枝。2、夯实基础,准确掌握重点字、词、句的翻译。3、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学会赏析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的作用。4、理解逻辑顺序的写作方法,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系列困难,比如:

1、北方农村的孩子基本没见过荔枝,更不用说品尝过了。面对这一问题,我在课余时间组织全班学生去多媒体教室欣赏了一组荔枝的图片,让学生们对荔枝有个初步了解,这为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基础。

2、七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很少接触说明文,他们对说文明的基本知识并不十分熟悉。所以在课堂上,我按照荔枝的“产地——树形——叶——花——果实——核——壳——膜——瓤肉——浆液——色、香、味”的写作顺序来讲解课文、书写板书,这既介绍了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逻辑顺序,又便于学生们记忆背诵课文。

3、学习运用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是整个课程的难点。于是我安排学生们进行模仿写作,这一方面能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作者语言的准确和优美,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写作能力。

《荔枝图序》共用两课时,我感觉学生接受很好,大部分同学能叙述出文章主要内容并当堂背诵课文,这说明了学生真正理解了这篇文章。

篇7:《荔枝图序》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上册出现了小学课本中的第一篇文言文《荔枝图序》。说实话,刚一看到这篇文时,我真有点不知该怎么教。一群五年级的农村小学生,他们能读懂文言文吗?我又该怎么指导他们学习呢?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我精心的设计,这节课的效果特别好。我要记录下我的经验和体会,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学。

1、学文言文要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而我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特别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上课之前,我就引导学生说说对荔枝的认识,有的能说个一二来,有的孩子还没吃过,只在水果店见过而已。于是,我就引出了这篇文章的写作原由。进而激起了学生要读懂课文的兴趣。

2、读文言文要降低要求。

对小学生来说,文言文毕竟是一种陌生的文体,里面的“之、乎、者、也”晦涩难懂,很不好读,所以在初读课文时我的要求是:读准字音。在学生读的不准确时我又范读、领读,带读。例如那句:”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学生经常出现卡壳现象,我就一遍又一遍的不厌其烦的指导,终于都读准确了。这样从心理上消除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

3、理解文言文“扶放”并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虽然文言文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教师也不能“越俎代庖”。因此,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我只是适当地点拨,讲解,并没有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大体上说出意思就行了。例如,在理解“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一句时,我就是先指导理解“叶如桂,冬青”后面的学生结合注解自己就理解得非常好了。

4、背文言文与理解结合。

这么长的文言文刚刚读通,还要背诵.对于孩子们来说难度较大。所以,我采用了边理解边背诵的方法。理解一句背诵一句,理解一段背诵语段,理解了全文就背诵了全篇。当堂课就已经有近半的学生可以背诵全文了。

5、学文言文也要注意写作特点。

这篇《荔枝图序》的写作顺序及写法上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所以,在总结的时候让学生尝试着说一说,结果很棒!。

通过这节课,我的学生完全消除了文言文的陌生感。他们已经喜欢上了文言文,喜欢上了我们的国学。

篇8:《荔枝图序》教学教案

(唐白居易)

身边的、朋友的、图书馆的

读书步骤:读通、读懂、读好

一 日

二 日

三 日

形 叶 花 实 朵 核 壳 膜 瓤 汁

整体 局部 外 内 按顺序

打比方 讲方法

篇9:《荔枝图序》教学教案

看见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研究:

(1)序;

(2)白居易;

(3)教师讲述:顾况与白居易的故事。

(4)老师为什么知道得这么多呢?其实并不是老师记忆力强,老师只不过善于查资料。

资料的

利用身边的资料:课本、字典、课外书等;

向同学借资料;

查图书馆资料;

五、指导读课文: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的要求是:读通、读懂、读好。

六、学生读课文,抽学生点评。

教师指导读课文的要求:咬准字音。

七、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1)结合课文下注释读,不懂的字问同学,还不懂的划下来师生共同讨论。

(2)弄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3)师生共同讨论:还有不懂的地方吗?赶快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

(4)大家都读懂了课文,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荔枝?

(5)学生点评。

八、讨论

为什么他给大家介绍得这样清楚呢?为什么他介绍得这样形象呢?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按顺序;

讲方法.

九、设疑:

大家反复读读,动动脑筋,有问题吗?

十、同学们都喜欢吃水果,你给大家介绍

一种你喜爱的水果吧。

十一、总结:

今天大家品尝了鲜美的.荔枝,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学会了怎样读书,还懂得向别人介绍事物要按顺序:讲方法,别人才能很清楚,印象才会深刻。但愿这对你今后的学习和交往有所帮助。谢谢大家!

附:板书设计

篇10:小学长春版《荔枝图序》教学反思

小学长春版《荔枝图序》教学反思

《荔枝图序》一课是一篇自读课,一课时就可完成。本着课标、教材、学情的把握,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目标:

1、了解“序”,认识荔枝。

2、学习简节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3、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4、能够用自己掌握的介绍物的方法运用到生活。

按照教学目标,课堂上,由学生自由畅谈对荔枝的了解导入,接着了解序,自读掌握字音字形;速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范读想象荔枝模样;精读完成合作探究。这一系列都完成很好,但就是在用自己掌握的方法介绍一种植物或水果这一教学过程中,与自己的预设出现不符,原计划为了节省时间,只让一、三、五、七组上黑板展示,二、四、六、八组点评,但由于各组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完成速度参差不齐,没安排展示的组的成员却跃跃欲试,面对这种局面,我怎么办呢?是按原计划来,还是把每组最好的都展示出来?看着大家那充满渴望急需被肯定的.眼神,我果断地做出了决定。虽然这节课延时了,但我一点也不后悔,因为我知道: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学本质上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了一种收获的快乐,被肯定的幸福,那才是最主要的。

在本节课上,我还有另外的一点收获,那就是:问题的设计一定要从小处入手,逐层深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维,进行有效教学。切记:一个真正有智慧的老师是善于搅动学生思维的涟漪。

篇11:荔枝图序(北师大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荔枝图序(北师大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荔 枝 图序

白居易

Lì Zhī Shēn Bā Xiá Jiān ,    Shù Xín Tuán Tuán Rú Wéi Gài 。

荔 枝 生 巴 峡 间 , 树 形 团 团 如 帷 盖 。

Yè Rú Guì ,  Dōn Qīn ; Huá Rú Jú ,   Chūn Rón ; Shí Rú Dān , Xià Shú 。

叶 如 桂 ,冬 青 ; 华 如 橘 , 春 荣 ; 实 如 丹 , 夏 熟 。

Duǒ  Rú  Pú To ,  Hé  Rú  Pí  Pa ,  Ké Rú Hón Zēn ,

朵 如 葡 萄 , 核 如 枇 杷 , 壳 如 红 缯 ,

Mó  Rú  Zǐ  Xiāo ,Rán Ròu Yín Bái Rú Bīn Xuě ,Jiān Yè Gān Suān Rú Lǐ Lào 。

膜 如 紫 绡 , 瓤 肉 莹 白 如 冰 雪 , 浆 液 甘 酸 如 醴 酪 。

Dà  Lüè  Rú  Bǐ ,  Qí Shí Guò Zhī 。    Ruò Lí Běn Zhī ,

大 略 如 彼 , 其 实 过 之 。 若 离 本 枝 ,

Yí  Rì  ér  Sè  Biàn , èr  Rì  ér Xiān Biàn ,  Sān  Rì  ér  Wèi Biàn ,

一 日 而 色 变, 二 日 而 香 变 , 三 日 而 味 变 ,

Sì  Wǔ  Rì  Wài ,  Sè Xiān Wèi Jìn Qù Yǐ 。

四 五 日 外 , 色 香 味 尽 去 矣 。

Yuán Hé Shí Wǔ Xià ,    Nán Bīn Shǒu Lè Tiān , Mìn Gōn Lì Tú ér Shū Zhī ,

元 和 十 五 夏 , 南 宾 守 乐 天,命 工 吏 图 而 书 之 ,

Gài Wéi  Bù  Shí Zhě Yǔ  Shí  ér  Bù  Jí  Yī  èr  Sān  Rì  Zhě Yún 。

盖 为 不 识 者 与 识 而 不 及 一 二 三 日 者 云 。

教学目标

1.培养对文言文的语言感悟力,提高阅读能力。

2.把握文章语言简洁,说明生动、条理清楚的写作特点。

3.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按一定顺序说明的方法

2、 准确理解一些文言词语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本文是一篇咏物小品,是作者为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在唐朝时,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任忠州刺史,第二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序文生动地介绍了荔枝 的形、色、香、味等特 色,为我们展示了荔枝独特的风采。

【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注音

缯  (zēng )              华  (huā   )

帷盖 (wéi gài )           枇杷 (pí  pá)

醴酪 (lǐ lào )            瓤  (ráng   )

2、你知道吗?

帷盖 :周围带有围帐的伞盖      华:花              荣开花

实:果实                       朵: 果实聚成的簇     缯:丝织品的总称

绡: 生丝的织物                   瓤:果肉

莹: 白洁白                       醴:甜酒

3、用课文中的语言注解图片

(1) 树形团团如帷盖  (2)叶如桂,冬青

(3) 华如橘,春荣    (4)实如丹,夏熟

(5)朵如葡萄         (6)核如枇杷

(7) 瓤肉莹白如冰雪  (8) 壳如红缯

4、什么叫序?

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文内容。

《荔枝图序》是作者为《荔枝图》作的序。

5、作者简介

《荔枝图序》,说明文,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

6、友情提示

(1).通假字:华如橘   “华”通花 ,花朵

(2).一词多义:实如丹(果实)

其实过之(实际情况)

(3)古今异义词

华如橘,(花): 古义: (开放)

今义: (繁荣)

色香味尽去矣: 古义: (消失,没有)

今义: (到)

7、作者写序的目的是什么?

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8、考考你

(1)、按原文填空

荔枝“树形_____。叶_____;华_____;

实____。朵_____,核______,壳_____,

膜_____,瓤肉_____,浆液______。”

荔枝一旦离开本枝,“一日____,二日____,

三日_____,四五日外,____。”

(2)、《荔枝图序》一文作序的目的是什么?

【课堂讲解】

1、出示教学目标

2、了解作者

3、朗读课文:

(1)认真聆听示范朗读

(2) 学生接力朗读:

学生甲:从开头到“浆 液 甘 酸 如 醴 酪”

学生乙:从“大 略 如 彼”到“色 香 味 尽 去 矣”

全班同学:共读第二自然段

(要求自然流畅,衔接紧密)

(4)依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荔枝生长在巴峡一带。它的树形圆圆的像车的围幔和车盖。叶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壳像红绸,膜像紫绸,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关于荔枝的情况),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情形,那实际的情况比介绍的'这些还要好。假如果实离开了枝体,一天颜色就变了,两天香味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

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乐天,让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让没见过和虽然见过却不是在采摘后三天之内见过的人看的。

(教师随意挑选课文中的句子,由学生在译文中读出相应的翻译。)

4、了解文章特点

(1)巧用比喻  作者用人们较为熟知的事物来打比方,使读者能对荔枝获得具体而形象的感受。比喻贴切形象,对比鲜明生动,使人如睹其形,如观其色,如闻其香,如品其味,可触可感。

(2)层次分明  作者开篇以“荔枝”二字总领点题,统领全文。紧扣“荔枝”二字,从其形、色、香、味诸方面由整体到局部,由外到内层次分明的介绍说明了荔枝的特点。

(3)详略得当  作者对荔枝的形、色、香、味的介绍较为详尽,而对其产地,其色、香、味随时间的推移而迅速发生变化的特点,作画的时间和画的作者,还有作序的目的等介绍则一笔带过,显得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5、拓展阅读

说起古人对荔枝的记载,就不能不提起杜牧写的一首关于荔枝的诗。

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描述了唐玄宗当年为杨贵妃万里飞马送荔枝的情景。学了这篇课文,我想我们就会明白当年唐玄宗为什么用万里飞马为杨贵妃送荔枝了。(因为荔枝的保鲜期太短: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今天交通发达了,荔枝这种当年如此贵重的水果也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每年五六月份,荔枝大量上市的时候,不管是天南海北的人都可以吃到新鲜的荔枝。那么今年当我们再吃荔枝的时候,希望我们还能记起白居易为我们写的这篇文章《荔枝图序》。

李玉灵

篇12:短文荔枝图序和山市的教案设计

短文荔枝图序和山市的教案设计

自读要求

1.进一步培养诵读的习惯。

2.培养对文言文的语言感悟力,提高阅读能力。

3.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讲述荔枝的特色及山市蜃景。

4.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

自读重点

l.培养对文言文的语言感悟力。

2.把握文章语言简洁,说明生动、条理清楚的写作特点。

3.能准确地划分课文的层次结构。

(解说:本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要继续练习诵读,培养文言语感,因此自读导言意在使学生进一步培养诵读习惯,进而培养对文言文的语言感悟力,提高阅读能力,训练说的能力,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

自读程序

1.初读。通过查阅工具书、看注释,解决字词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速读。结合注释快速阅读课文,用白话文讲述课文大意,理解课文内容。

3.赛读。比赛看谁读得最流利、把握文章内容最准确。

4.精读。读《荔枝图序》第1段,了解作者是如何从大到小、从外到内、层次清晰、详略得当地介绍荔枝的。读《山市》无何至遂不可见,了解作者是怎样由下到上,由上到下,再从整体到局部生动地描绘变幻莫测的山市蜃景的。

5.讲述。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描述荔枝的特色和山市蜃景。

(解说:这样安排自读程序,旨在体现读思练结合的阅读原则。程序1意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整体感和课文内容,培养而读习惯。程序2.3意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对文言文的语言感悟能力。程序4、5意在学生熟悉课文之后,学习把握文章重点,理解文章特色,培养表达能力。)

自读点拨

1.《荔枝图序》。

作品简析。本文是一篇咏物小品,是作者为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转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但在当时,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任忠州刺史,第2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序文生动地介绍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色,为我们展示了荔枝独特的风采。

文章先交代荔枝的生长环境,再对荔枝的.各个部位及其特征进行了细致具体地描述说明。开篇以荔枝二字领起、点题,统领全文。然后紧扣荔枝二字,从其形、色、香、味诸方面由大到小,由外到内层次分明、详略得当地介绍说明。对其独特的外形、特别的颜色、别致的香味的介绍是洋,而对其产地,其色、香、味随时间的推移而迅速发生变化的特点及作画的时间,作画者,主持作画人及作序的目的的介绍则是略。

文章介绍荔枝的特质颇具特色。作者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他采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10种物体作比,由树形到树叶、花朵、果实;再具体详尽地重点介绍果实的内核、外壳,果实壳内的薄膜,果熟的肉质,果实的浆液等。读者完全可以借助帷盖、桂、橘、丹、葡萄、楷杷、红缯、紫绡、冰雪、醴酪这10种熟悉可感的东西,对荔枝获得具体而形象的感受。比喻贴切形象,对比鲜明生动,使人如睹其害、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闻其香、如品其味,可触可感。

2.《山市》。

作品简析。《山市》是一篇介绍山市蜃景的妙文。作者起笔奇特。先介绍山市的独特:邑八景之一也。并指出能见到它不容易:数年恒不一见。然后笔锋一转,浓墨重彩描绘孙公子禹年和友人在楼上喝茶时忽见山市的美景。作者写得精彩绝伦。他接由晴及阴、由阴及晴、由下到上、由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极有层次、极其生动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变幻莫测而又美妙奇特的山间蜃景图。

作者以时间为序,用无何味几既而边时修忽等表时间的词语使文章写得极有层次。同时,作者观察十分细致,描写十分细腻。例如,作者写城郭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特别是写风走天清后所见的危楼,十分细致。既写了楼五架上的窗扉,也写了楼上五点明处的楼外天,而且还将它与第八层所见的明作比较。最后写楼上往来的人们和楼由高变低直至不可见的情景,更是细致人微,令人叫绝。

(解说:点拨内容中的第1点作者介绍在于回忆巩固所学知识和补充课文注释以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第2点作品简析在于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对比阅读,对照比较,切实有力地提高阅读能力。)

自读思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华如橘

②然数年恒不一见

③始悟为山市

④连亘六七里

⑤或凭或立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②居然城郭矣

③历历在目

④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3读《荔枝图序》第1段和《山市》,分别给它们划分层次。

篇13:《荔枝图》序

教学目的:

1、了解序、认识荔枝

2、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3、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

1、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2、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引入    有家里开水果店的吗?有喜欢吃荔枝的吗?

请一位吃过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介绍好不好?

其实很多的诗文里都写过荔枝?(杨朔的`《荔枝蜜》赞道“荔枝也许是世界上最鲜美的水果”;苏轼的《惠州一绝》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流露出对荔枝的的喜爱;杜牧《过华清宫》中嘲讽“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的是唐明皇为了取悦杨贵妃,不惜国力民力特快专运鲜荔枝进宫,却也可见鲜荔枝的的难得)

2、激发兴趣  出示新鲜的荔枝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今天,鲜荔枝已不只是皇室贡品,我们蓬安也可以买到,跟我们那位同学的介绍的一样,红色、圆形、味道鲜美同学们想尝一尝这果中珍品吗?不过老师有个条件,要求大家认真学习完成的学习目标后再请大家吃,好吗?大家有信心吗?

3、引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板书课时少写一个“序”字让学生发现并且强调不可少这是一种文体(一)、介绍白居易及序[演示幻灯二]

二、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演示幻灯一]基本目标:

1、了解序认识荔枝

2、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3、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提高目标:

背诵课文

三、围绕目标学习

(二)、朗读

一遍

范读(字词)

弄清字词[演示幻灯三]   在书上划出重点注释来

缯(z ng)        绡(xi o)        醴(l )        酪(l o)        华(hu )

二遍

自读(翻译)

结合注释和实物疏通文意,小组内交流,教师答疑,找一位同学到展示台给大家剥荔枝并加以介绍。

强调朵(展示葡萄串)大略如彼,其实过之,图、书盖为不识者及识而不及一二三者云

[演示幻灯四]学生齐读译文

三遍

抽读(想象)

其余同学闭上眼睛想象有关荔枝的画面

同学们听得认真,想得出神同桌交流一下闭上眼睛出现的画面。

老师的脑子里也有幅画,请看[演示幻灯五]以后大家要多进行这种训练。以提高我们的想象能力。

四遍

读画(创作)

分成两个组愿意画画的同学为 一组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幅《荔枝图》不必面面俱到,一枝一叶,一花一果都可以,有愿意上来画的吗?其余同学为一组快速读课文十遍,划出重点字句来。看谁先成!将学生的画展示

小结:画得真不错,即使白老先生在世也会颔首赞道:后生可畏。

学生读出划的重点词句

小结:划得也不错

通过上面的阅读我们已经心中有树――荔枝树,接下来 我们重点探讨一下短文www.wangtlzl.@sohu.com/">www.wangtlzl.@sohu.com跟我联系。

附:板书设计

篇14:《荔枝图》序

白居易

一、朗读

二、思考讨论

三、归纳.总结

四、练习运用

四川省蓬安县利溪初级中学校

王天伦

《荔枝图》序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15:语文 -《荔枝图》序

白居易

一、朗读

二、思考讨论

三、归纳.总结

四、练习运用

语文教案-《荔枝图》序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16:《荔枝图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积累词语。

帷(wéi)

缯(zēng)

绡(xiāo)

瓤(ráng)

枇杷(pí)(pá)

醴酪(lǐ)(lào)

②搜集有关白居易的材料,包括其诗歌中的名句。

③学习文章中精美的语言描写。

2、能力目标

①学习说明静物的写作方法

②培养独立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③培养观察能力,领略荔枝的鲜美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按一定顺序说明的方法

2、准确理解一些文言词语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播放杨朔的散文《荔枝蜜》片断,导入课文。

二、作者、作品简介

多媒体投影有关文字材料及图像。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听清字音,借助工具书查清生字。(投影仪显示)

2、默读课文:用勾画圈点的方式进行。目的是扫清词语障碍,帮助理解大意,便于展开讨论,启迪个性化思维。(投影仪显示)

四、探究学习,研讨内容

1、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荔枝?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第二段:作者写作此序的目的是什么?(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

以上问题用投影打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师点拨。

问题分析依次用投影打出。

五、师生互动

看图片,品语言,用文中最恰当的句子来概括图片内容。用投影打出图片。

①树形团团如帷盖

②朵如葡萄

③实如丹,壳如红缯

④核如枇杷

⑤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

⑥浆液甘酸如醴酪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荔枝图序》,这篇文章说明了荔枝的知识,着重描述了荔枝的形态,用了很多比喻,说明语言简洁而又形象生动,使人如睹其物。

七、作业

1、明代徐渤《咏荔枝膜》诗中写道: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你能说说这两句诗是写什么场景的吗?

2、根据你的观察,写一篇说明一种水果的文章,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300。

篇17:《荔枝图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积累词语。

帷(wéi) 缯(zēng) 绡(xiāo)

瓤(ráng) 枇杷(pí)( pá) 醴酪(lǐ)(lào)

②搜集有关白居易的材料,包括其诗歌中的名句。

③学习文章中精美的语言描写。

2、能力目标

①学习说明静物的写作方法

②培养独立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③培养观察能力,领略荔枝的鲜美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按一定顺序说明的方法

2、准确理解一些文言词语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播放杨朔的散文《荔枝蜜》片断,导入课文。

二、作者、作品简介

多媒体投影有关文字材料及图像。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听清字音,借助工具书查清生字。(投影仪显示)

2、默读课文:用勾画圈点的方式进行。目的'是扫清词语障碍,帮助理解大意,便于展开讨论,启迪个性化思维。(投影仪显示)【以上学法指导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

四、探究学习,研讨内容

1、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荔枝?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第二段:作者写作此序的目的是什么?(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

以上问题用投影打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师点拨。

问题分析依次用投影打出。

五、师生互动

看图片,品语言,用文中最恰当的句子来概括图片内容。用投影打出图片。

① 树形团团如帷盖

② 朵如葡萄

③ 实如丹,壳如红缯

④核如枇杷

⑤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

⑥浆液甘酸如醴酪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荔枝图序》,这篇文章说明了荔枝的知识,着重描述了荔枝的形态,用了很多比喻,说明语言简洁而又形象生动,使人如睹其物。

七、作业

1、明代徐渤《咏荔枝膜》诗中写道: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你能说说这两句诗是写什么场景的吗?

2、根据你的观察,写一篇说明一种水果的文章,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300。

篇18:《荔枝图序》教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课堂教学环境:

由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激趣导入。荔枝是这样鲜美,很遗憾,今天我们不能品尝,可我们可以通过白居易为我们留下的《荔枝图序》来感受这人间美味。

二、出示板书:

三、荔枝外壳有瘤状突起,果肉色白多汁,味甜美。(摘自《学生辞海》)

四、板书课题:

《荔枝图序》白居易

看见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研究:

(1) 序;

(2) 白居易;

(3) 教师讲述:顾况与白居易的故事。

(4) 老师为什么知道得这么多呢?其实并不是老师记忆力强,老师只不过善于查资料。

资料的来源:

利用身边的资料:课本、字典、课外书等;

向同学借资料;

查图书馆资料;

五、指导读课文: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的要求是:读通、读懂、读好。

六、学生读课文,抽学生点评。教师指导读课文的要求:咬准字音。

七、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1) 结合课文下注释读,不懂的字问同学,还不懂的划下来师生共同讨论。

(2) 弄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师生共同讨论:还有不懂的地方吗?赶快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

(4) 大家都读懂了课文,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荔枝?

(5) 学生点评。

八、讨论为什么他给大家介绍得这样清楚呢?为什么他介绍得这样形象呢?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按顺序; 讲方法.

九、设疑:大家反复读读,动动脑筋,有问题吗?

十、同学们都喜欢吃水果,你给大家介绍 一种你喜爱的水果吧。

十一、总结:

今天大家品尝了鲜美的荔枝,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学会了怎样读书,还懂得向别人介绍事物要按顺序:讲方法,别人才能很清楚,印象才会深刻。但愿这对你今后的学习和交往有所帮助。谢谢大家!

附:板书设计

《荔枝图序》 (唐 白居易)

身边的、朋友的、图书馆的

读书步骤:读通、读懂、读好

一 日

二 日

三 日

形 叶 花 实 朵 核 壳 膜 瓤 汁

整体局部 外 内 按顺序

打比方 讲方法

篇19:《荔枝图序》教案

教学目的:

学习本文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

体会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教学设想:

本课时教案设计力求探索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启学生的思维。本堂课带给大家两个观念,一是方法点拨比知识教育更重要,二是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大家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开启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

一、创设课堂教学环境:

由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激趣导入。荔枝是这样鲜美,很遗憾,今天我们不能品尝,可我们可以通过白居易为我们留下的《荔枝图序》来感受这人间美味。

二、出示板书:

三、荔枝外壳有瘤状突起,果肉色白多汁,味甜美。(摘自《学生辞海》)

四、板书课题:《荔枝图序》白居易

看见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研究:

(1)序;

(2)白居易;

(3)教师讲述:顾况与白居易的故事。

(4)老师为什么知道得这么多呢?其实并不是老师记忆力强,老师只不过善于查资料。

资料的

利用身边的资料:课本、字典、课外书等;

向同学借资料;

查图书馆资料;

五、指导读课文: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的要求是:读通、读懂、读好。

六、学生读课文,抽学生点评。教师指导读课文的要求:咬准字音。

七、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1)结合课文下注释读,不懂的字问同学,还不懂的划下来师生共同讨论。

(2)弄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3)师生共同讨论:还有不懂的地方吗?赶快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

(4)大家都读懂了课文,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荔枝?

(5)学生点评。

八、讨论为什么他给大家介绍得这样清楚呢?为什么他介绍得这样形象呢?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按顺序;

讲方法.

九、设疑:大家反复读读,动动脑筋,有问题吗?

十、同学们都喜欢吃水果,你给大家介绍

一种你喜爱的水果吧。

十一、总结:今天大家品尝了鲜美的荔枝,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学会了怎样读书,还懂得向别人介绍事物要按顺序:讲方法,别人才能很清楚,印象才会深刻。但愿这对你今后的学习和交往有所帮助。谢谢大家!

附:板书设计

《荔枝图序》

(唐白居易)

身边的、朋友的、图书馆的

读书步骤:读通、读懂、读好

一 日

二 日

三 日

形 叶 花 实 朵 核 壳 膜 瓤 汁

整体 局部 外 内 按顺序

打比方 讲方法

篇20:《荔枝图序》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序、认识荔枝

2、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3、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

1、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2、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引入 有家里开水果店的吗?有喜欢吃荔枝的吗?

请一位吃过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介绍好不好?

其实很多的诗文里都写过荔枝?(杨朔的《荔枝蜜》赞道“荔枝也许是世界上最鲜美的水果”;苏轼的《惠州一绝》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流露出对荔枝的的喜爱;杜牧《过华清宫》中嘲讽“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的是唐明皇为了取悦杨贵妃,不惜国力民力特快专运鲜荔枝进宫,却也可见鲜荔枝的的难得)

2、激发兴趣 出示新鲜的荔枝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今天,鲜荔枝已不只是皇室贡品,我们蓬安也可以买到,跟我们那位同学的介绍的一样,红色、圆形、味道鲜美同学们想尝一尝这果中珍品吗?不过老师有个条件,要求大家认真学习完成的学习目标后再请大家吃,好吗?大家有信心吗?

3、引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板书课时少写一个“序”字让学生发现并且强调不可少这是一种文体(一)、介绍白居易及序[演示幻灯二]

二、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演示幻灯一]基本目标:

1、了解序认识荔枝

2、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3、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提高目标:

背诵课文

三、围绕目标学习

(二)、朗读

一遍

范读(字词)

弄清字词[演示幻灯三] 在书上划出重点注释来

缯(z ng) 绡(xi o) 醴(l ) 酪(l o) 华(hu )

二遍

自读(翻译)

结合注释和实物疏通文意,小组内交流,教师答疑,找一位同学到展示台给大家剥荔枝并加以介绍。

强调朵(展示葡萄串)大略如彼,其实过之,图、书盖为不识者及识而不及一二三者云

[演示幻灯四]学生齐读译文

三遍

抽读(想象)

其余同学闭上眼睛想象有关荔枝的画面

同学们听得认真,想得出神同桌交流一下闭上眼睛出现的画面。

老师的脑子里也有幅画,请看[演示幻灯五]以后大家要多进行这种训练。以提高我们的想象能力。

四遍

读画(创作)

分成两个组愿意画画的同学为 一组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幅《荔枝图》不必面面俱到,一枝一叶,一花一果都可以,有愿意上来画的吗?其余同学为一组快速读课文十遍,划出重点字句来。看谁先成!将学生的画展示

小结:画得真不错,即使白老先生在世也会颔首赞道:后生可畏。

学生读出划的重点词句

小结:划得也不错

通过上面的阅读我们已经心中有树——荔枝树,接下来 我们重点探讨一下短文.写作上的正些妙处。

(三)、思考讨论

1、学生质疑,互相讨论,师巡视答疑(同学们四个同学为一组可以自已提出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小组不能解决的,全班一起来)时间5分钟

有问题吗?

2、刚才同学们讨论很认真解决了不少问题接下来老师再强调下作者在.写作顺序和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围绕目标质疑,重点提示并让学生理解[演示幻灯四]

(1)、根据所划的重点字句弄清文章第一部分各句的说明对象?

全文共两段第二段介绍.写作目的

第一段具体介绍荔枝,刚才划横线的重点词句就是作者的说明对象,都有哪些方面呢?

(2)、根据所划的重点字句弄清说明的顺序。(体会清晰的条理)[演示幻灯五]

在对荔枝进行介绍的时候,作者运用了高超的摄影技巧,

首先是一个远镜头群山起做一片葱茏,这就是荔枝的产地(生长的环境)

接着镜头推进,枝叶繁茂的荔枝树开花结果。先从整体上介绍树形,再从细处介绍树叶、花朵、果实。同时又按照冬春秋的时间顺序

然后一个特写镜头定格在果实上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层层剥开荔枝依次介绍了果实的朵、核、壳、膜、瓤肉、浆液的形状、颜色和味道。

最后来一个花絮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了荔枝离开本枝以后的变化

从整体到部分,从外到内,以及时间先后的顺序,遵循了荔枝的生长规律及其固有特色。本文是一幅画上的的题词,又似一篇植物标本说明。

(3)、后面加点的是作者所作的比喻,闭上书填出来[演示幻灯六]

根据所划的重点字句弄清文章主要采用哪种方法来说明荔枝的?有什么作用?(体会语言简洁而富于表现)

为什么用这么多的比喻呢?唐代交通不发达,很多人只听说过而没有见过或品尝过荔枝,作者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十种物体设喻。用帷盖、桂、橘、丹、葡萄、枇杷、红缯、紫绡、冰雪、醴酪这十种可感知的美好的东西使人获得具体而形象的感受,每个比喻与荔枝本身的特点贴近,使人如见其形,如品其味。同时这些比喻已远远地超出了画面荔枝的生长,味道,离开树枝后的变化再加上“--如--”的句式反复出现,使文章语言简洁,但极富表现力,给我们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

(3)、善设波澜、曲折起伏;总括句“大略如彼,其实过之”是对前面介绍的小结,却让人产生“荔枝不过如此”的心理,“其实过之”又化实为虚。用模糊的语言,激发我们去想象荔枝的美;紧接着陡转直下,讲荔枝的不易保鲜:“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语气急促让人遗憾,实际上是为了增加对鲜荔枝的向往之情。全文仅百多字却一波三折,让人叫好

(4)、有详有略、主次分明;

这篇具有说明性质的小品,作者通过对荔枝的习性及其特点的细致观察,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仅用百余字就展现了荔枝特有的风姿,表达了对荔枝的喜爱之情。

(四)、归纳.总结:

1、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2、善用比喻、语言简洁而富于表现 力

3、善设波澜、曲折起伏

4、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五)、指导背诵

(六)、练习运用

1、背诵课文

2、用所学的方法介绍自己所熟悉的一种植物或水果(做在课堂练笔上)

四、小结学习文章的方法

朗读、思考讨论、归纳.总结、练习运用

五、小结本节课的学习

这堂课我对同学们的表现很满意,因此下课后请大家品尝荔枝,以示谢意!大家对老师的要求和建议欢迎大家课后直接与我交流或者通过电话8950172通过网上邮箱www.wangtlzl.@sohu.com跟我联系。

附:板书设计

荔枝图序

白居易

一、朗读

二、思考讨论

三、归纳.总结

四、练习运用

《荔枝图序》教案

《荔枝图序》的教案设计

短文――《荔枝图序》《山市》

南州六月荔枝丹 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设计

《南州六月荔枝丹》的说课稿设计

《南州六月荔枝丹》优秀教案教学反思

荔枝图序文言文阅读题

教学反思图

高教版中职语文的第一单元教案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集锦20篇)】相关文章:

荔枝的语文教案2022-05-07

高教版《语文》基础版第一册7―8单元教案2023-12-30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设计2024-02-18

初三语文基础知识点2023-01-15

萤火虫贾祖璋阅读答案2023-11-06

初三下册语文基础知识点2024-05-08

Unit 3 Lets paint第一课时2022-05-06

《食品保鲜》阅读答案2023-06-14

2A Unit 7 Here you are 第一课时(Learn to say )2022-10-28

Unit 1 Hello第一课时2022-09-2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