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画》的第二课时教案(共16篇)由网友“Maymei”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学画》的第二课时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学画》第二课时
佚名
一、教学目标
1、会用“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做什么”的句式写句子,会把荷花、荷叶美的样子说具体。
2.能正确、流利地朗渎课文。
3.体会王冕想学画的强烈愿望。懂得做事要有恒心,贵在天天坚持。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齐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段。
(一)初读感知。
1.自由轻声读。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标上序号。
2.指名读。
(二)研读品味。
1.指名读第一句。思: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2.句式训练。做课后题4。
3.自由读2-4句。思考:王冕看到了什么?怎么做?
4.什么叫\“满湖通红\”?为什么会满湖通红?
5. 评读第2句。
6.雨后的湖里的'荷花到底有多美呢?用\“ ~~~~~ \”划出来读一读。
按课文填空:
大雨过后,------阳光照得---------。湖里有十来枝--------,花瓣上--------,荷叶上-----------滚来滚去。
品读句子: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
(1)比较句子<
花瓣上有清水,荷叶上有水珠。
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
(2)出示插图,边读边体会雨后湖面、荷花、荷叶的美丽。
(3)想象说话。图上的蜻蜓会对荷花姐姐说些什么?
(4)小结。是啊!这些美丽的荷花在雨后的晴天,在通红湖水的衬托下,构成了一幅极为奇妙的画。
7.王冕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怎么做?
(1)理解\“出神\”。
(2)该怎么读好这句话?
三、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思考:王冕是怎么学画荷花的?
2.什么叫\“平时\”,启发学生想象王冕是怎样把钱省下来的,可联系第一段理解王冕省钱的不容易。
3.理解\“灰心\”。
4.想象王冕是怎样天天学画荷花的。
(如: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不管严冬还是酷暑)
5.齐读最后一句。你认为王冕画得怎样?该怎么读?
四、小结课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王冕说些什么?
2.师小结:王冕刻苦学画,不怕困难,终于画像了荷花。后来,王冕成了一位著名的大画家。
篇2:《学画》的第二课时教案
《学画》的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会用“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做什么”的句式写句子,会把荷花、荷叶美的样子说具体。
2.能正确、流利地朗渎课文。
3.体会王冕想学画的强烈愿望。懂得做事要有恒心,贵在天天坚持。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齐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段。
(一)初读感知。
1.自由轻声读。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标上序号。
2.指名读。
(二)研读品味。
1.指名读第一句。思: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2.句式训练。做课后题4。
3.自由读2-4句。思考:王冕看到了什么?怎么做?
4.什么叫满湖通红?为什么会满湖通红?
5. 评读第2句。
6.雨后的湖里的荷花到底有多美呢?用 ~~~~~ 划出来读一读。
按课文填空:
大雨过后,------阳光照得---------。湖里有十来枝--------,花瓣上--------,荷叶上-----------滚来滚去。
品读句子: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
(1)比较句子<
花瓣上有清水,荷叶上有水珠。
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
(2)出示插图,边读边体会雨后湖面、荷花、荷叶的美丽。
(3)想象说话。图上的蜻蜓会对荷花姐姐说些什么?
(4)小结。是啊!这些美丽的荷花在雨后的'晴天,在通红湖水的衬托下,构成了一幅极为奇妙的画。
7.王冕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怎么做?
(1)理解出神。
(2)该怎么读好这句话?
三、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思考:王冕是怎么学画荷花的?
2.什么叫平时,启发学生想象王冕是怎样把钱省下来的,可联系第一段理解王冕省钱的不容易。
3.理解灰心。
4.想象王冕是怎样天天学画荷花的。
(如: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不管严冬还是酷暑)
5.齐读最后一句。你认为王冕画得怎样?该怎么读?
四、小结课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王冕说些什么?
2.师小结:王冕刻苦学画,不怕困难,终于画像了荷花。后来,王冕成了一位著名的大画家。
篇3:23《学画》第二课时 之一
(课文插图 放大)
满湖通江 画不像
清水滴滴
滚来滚去 像……一样
六、教后感
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对第2段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为了突出重点,在第2段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挂图,让学生先进行看图说话(“湖面有哪些景物?我们看去这湖面怎样?荷叶、荷花怎样?),再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积累了一些好词好句,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23《学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4:《学画》第二课时教学方案设计
《学画》第二课时教学方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用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做什么的句式写句子,会把荷花、荷叶美的`样子说具体。
2.能正确、流利地朗渎课文。
1.体会王冕想学画的强烈愿望。懂得做事要有恒心,贵在天天坚持。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齐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段。
(一)初读感知。
1.自由轻声读。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标上序号。
2.指名读。
(二)研读品味。
1.指名读第一句。思: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2.句式训练。做课后题4。
3.自由读2-4句。思考:王冕看到了什么?怎么做?
4.什么叫满湖通红?为什么会满湖通红?
5.评读第2句。
6.雨后的湖里的荷花到底有多美呢?用~~~~~划出来读一读。
按课文填空:
大雨过后,------阳光照得---------。湖里有十来枝--------,花瓣上--------,荷叶上-----------滚来滚去。
品读句子: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
(1)比较句子
篇5:《假如》第二课时教案
《假如》第二课时教案
1、小作者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带着问题小声读课文,想想善良的小作者用马良的神笔给谁画了什么?(学生答后随机板书)
2、学习第一小节。
(1)我们生活在快乐幸福中,但是世界并不是处处都美好,还有很多不幸需要我们去关爱去帮助,请看课件出示图1(一棵光秃秃的小树在寒风中独立)静静的看,你想说什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句子)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2)一起读这句话,“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现在你就是那棵寒风中的小树,“呼---呼---”北风一阵接一阵,小树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3)师生对话:
小树,小树,你为什么缩着身子?
小树,小树,你为什么轻轻叹息?
小树,小树,你现在最需要什么?(阳光、温暖……)
(4)小作者也和我们一样,想帮助小树,给他画了一个太阳,红红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小树身上,小树,小树你现在感觉怎样?
(5)指导朗读。小树不冷了,小作者心里很开心,我们的心里也很开心,让我们把祝福送给可怜的小树(读第一小节)
3、学习第二小节
(1)看图2(树枝上两只小鸟神情悲伤、滴着眼泪),你想说什么?
(2)读“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小鸟在苦苦等待什么?鸟妈妈飞呀飞,会飞到那些遥远的地方呢?A
(3)鸟妈妈为了寻食物多么辛苦,而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的哭泣)此刻小鸟需要什么?小女孩为小鸟画了(许多谷粒)。
(4)指导朗读,有了谷粒,小鸟吃得饱饱的再也不饿了,我们心情怎样?(高兴)把我们的爱心一起送给小鸟吧?分男生和女生比赛读。
4、学习第三节。
(1)看图3(一个孩子坐在轮椅上,望着窗外)说感受。
(2)想象一下,“没有一双海退”,给西西的生活带来多少不便和痛苦?此时西西来到我们面前,你想对不幸的西西说些什么?
(3)是呀,西西最需要的是健康的身体、自在的生活,小作者和我们一样都读懂了西西的心。(出示第三节诗)自由朗读。
(4)指导朗读西西是不幸,但他又是幸福的,因为有许多善良的人在关心她,我们相信,不久西西一定能站起来,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在(教室里学习),在(和爸爸妈妈一起爬山、游泳),这时西西是多么开心,让我们把真诚的.祝福送给了西西。(齐读)
5、小作者的愿望只有这三个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省略号)
6、生活中没有这样的神笔,小女孩的美好愿望他不一定能实现,所以小女孩说“假如”,但是小女孩和我们都有马良一样的爱心,这才是最可贵的,让我们齐读全文一同感受小女孩带给我们的美好。
1、学生边读边思考,读后说出小作者给谁画了什么?
2、学习第一节。
(1)学生看图,说出自己看图后的感受来。
(2)学生亲身体验:全体起立在教室动情的朗诵中,学生体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3)师生对话,学生读懂了小树的心。
(4)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由读第一节,展示读,齐读,读出感情。
3、学习第二节
(1)看图说说小鸟的不幸。
(2)学生想象说话并从中明白“遥远”的意思。
(3)男女生比赛读,共同评议。
篇6:《掌声》第二课时教案
一、才艺表演,体会掌声
师:我知道同学多才多艺,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风采?(生表演,其余同学鼓掌)还有谁愿意展示自己的才华?(掌声)
师:自古英雄出少年,同学们的表演太精彩了。(叫上表演的同学)从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觉得自己表演得很棒:大家喜欢我的表演)
师: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有肯定,有鼓励,有期盼,期盼你们表演得更好。(生:谢谢同学们,我会努力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真切的体会掌声,为学习课文做好情感铺垫】
二、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导入:童年就像一个七彩的梦,那美丽的梦境里有象征生命活力的红色,有充满生计的绿色,有预示收获的黄色,有充满幻想的紫色可是,有一个对未来充满幻想的女孩,无情的病魔带走了她健全的身体,折断她梦想的翅膀。她就是小英。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掌声这一课。看老师写字。字要一笔一画地写。(板书:掌声)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次演讲会上,同学们的掌声改变了小英。)
三、紧扣文中过渡句,认识演讲前的小英
1、出示第 段指名读后提问奇怪呀,和同学游戏、交谈,走进舞蹈房这是很正常的'呀?为什么说小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呢?掌声之前小英是什么样的?(忧郁的、不开心的、忧愁的、孤独的)【相机板书忧郁】你是从哪儿感受到她的忧郁?
1、精读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指名读(掌声之前的小英是什么样的?能读读吗?谁再来读一读?
(3)师范读并指导学生把自己当作小英,像她那样去想
(4)自由练读。
(5)展示读并相机评价。(你的朗读仿佛让我看到了孤独的小英;你用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你对小英的同情,谢谢你,富有爱心的孩子。)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为了突破重难点而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朗读、想象,去感悟小英的忧郁、孤独、自设卑。联系文本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精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一个腿有残疾的女孩,她忧郁啊,孤独啊,自卑啊,你还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具体感受到?拿起书,好好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思考。
(1)、头低了下去
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眼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你读懂了什么?
(2)、犹豫
一个腿有残疾的女孩,她该怎么办?你从哪儿体会到她的犹豫的?(学生读相关句子)
a、理解犹豫
什么叫犹豫?你有过这种体验吗?
小英在忧郁什么?
B、指名读
(3)慢吞吞、眼圈红了
小英想上吗?能不上吗?上去怕同学看到她走路的样子,不去那是对老师的不尊敬。最后小英还是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发现小英的眼圈红了,从眼圈红了你读出了什么?
【设计意图:具体的文字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联系学生自身实际,让他们不仅有所知,而且有所感。学生在建构语言的同时,走进了文本,引起了情感共鸣】
(4)指导朗读
从小英的神态、动作中体会到小英的内心,从语言文字的表面悟出她内心深处所蕴含的情感,这就是读书的乐趣。那又该怎样读,才能把小英的那份胆怯、那份无奈读出来呢?谁来试试?
四、前后对照,认识演讲后的小英
演讲会之前的小英是犹豫的、自卑的,但演讲会后的小英变了,她变得怎么样了?【板书:在忧郁前面加上不再】
1、指名读
2、理解省略号 (小英开始开始和同学们游戏交谈,她还会有哪些表现?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舞蹈是一门艺术,四肢健全的人未必尽先显其魅力,而小英,一个腿有残疾的女孩,她走进了舞蹈房,这需要勇气,这需要自信,是什么给了她自信,给了她勇气?
五、走进演讲会,深情感悟。
难忘那次演讲会,难忘演讲会上的掌声,让我们在音乐声中走进那次音乐会。
1、师范读
2、讨论
是什么使小英流下了眼泪?又是什么使小英深深地鞠了一躬?(掌声)演讲会上响起了几次掌声?(两次)
3、指名读
4、精读品味第一次掌声
假如你是班上的一员,你想告诉小英什么?
(1)、指名读(2-3名)
(2)、评价过渡
你们的朗读已让我感受到了你们对小英的支持,小英她感受到了吗?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眼泪)
(3)、感悟眼泪
小英感动的流下了眼泪,她在想
5、精读品味第二次掌声
(1)、掌声是会说话的,第一次掌声让小英感受到大家对她的支持,那第二次掌声是告诉小英什么?
(2)、感悟深深地鞠了一躬
小英她听出来了,无数话语在心头涌动,她想对大家说
小英什么也没说,只是向大家深深鞠了一躬,微笑着走下讲台,她会想
6、配上音乐再读课文。
(1)、指名读
是掌声给了小英尊重、鼓励、赞美,同学们的掌声给了小英生活的勇气,谁来把这段话读一读,把小英的感激读出来。
(2)齐读
还有谁想读的,想读的同学捧起你们的书,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感受。(音乐)
【设计意图:学生情感被激起之时,再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交流,文本与学生产生共鸣】
六、品读第七段
过渡:这充满期待,充满鼓励的,洋溢着友爱的掌声凝聚一个字,那就是爱【板书爱】
是掌声,是这充满爱的掌声给了小英勇气、自信,带领她走出了消沉自卑的泥沼,开创出不一样的人生,学到这儿,你想说什么?(生答)
引读: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
七、拓展交流,升华情感
1、这里的掌声仅仅是掌声吗?它更多包含着对别人的一种
2、此时你最想把掌声送给谁?
1、同学们,你们真情实意的话语像诗歌一样纯洁,正如一首歌中所唱,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音乐--------《爱的奉献》】
2、知道吗?我们关爱别人的方式还有很多,它可以是 【多媒体展示公益广告、生活中帮助别人的场景】
八、结束语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老师衷心的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学都能做个关爱自己,关爱别人,关爱社会的人,让世界的每个角落都能充满爱。【 屏幕出示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字样】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教学,营造出开放式的空间,学生就会主动的投入到文本中。此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学后感,进一步内化文中掌声根据学生的表达,教师随机点拨是对掌声的又一次升华。】
板书设计:
掌声 不再 忧郁
爱
篇7:《九色鹿》第二课时教案
《九色鹿》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意思,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九色鹿救助他人,不图回报的品质,谴责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径。
2、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情境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明白做人要恪守信用的道理。
发展目标:
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本领,通过抓住关键句子、关键词语理解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九色鹿的舍已为人、见义勇为精神,把握表现调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的有关词句,反复朗读,认真体会,感悟理解。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执教:xxx
授课时间:
20xx年5月15日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8课——《九色鹿》。
2、通过《九色鹿》第一课时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过渡:要想真正读懂课文,我们必须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关键词语来读出理解,读出感情。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这篇课文主要讲到了谁?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在你眼里,调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九色鹿呢?你能用恰当的词语来概括他们的`品行吗?
3、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九色鹿和调达的品行,并相机板书。(灵魂肮脏的小人、见义勇为、舍已为人、品行高尚)
4、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九色鹿见义勇为、品行高尚呢?组织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段,并用笔圈划。
5、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找出有关语句说明问题,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对重点语句作深入的理解,并能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句。
(1)“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从“立即”一词可以表明九色鹿救人时不假思索,行动快速而果断,而且联系上文可以看出九色鹿不顾自己的安危,这是一种见义勇为的精神。
(2)调达为什么连连叩头?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调达说的话。
(3)读了这一段内容,你想对九色鹿说些什么?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你们又为什么说调达是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呢?请同学自由读课文,并联系具体的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
2、组织讨论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1)相机理解“恩将仇报”“背信弃义”。
(2)调达看了皇榜,他心理是怎样想的呢?你能猜想着说说吗?
(3)如果你在场,你会怎样劝阻他呢?
(4)但是调达还是财迷心窍、见利忘义,进宫向国王告密,调达真是一个――卑鄙无耻的小人、灵魂肮脏的小人。
(5)老师看到同学们都为此事感到非常气愤,如果换作你是受害人,你会对国王和调达怎样说?
(6)自己身处包围之中,面对国王和调达,九色鹿是怎样说的呢?出示该段文字,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体会(你觉得哪些词语最能表达自己的气愤之意)。
3、当国王知道九色鹿的品行是如此的高尚,而调达是一位灵魂肮脏的小人后,他是怎样做的呢?这又是为什么呢?
4、从这一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四、复述课文
1、组织学生练习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绘声绘色地讲述或表演故事。
2、指名学生复述有关段落。
五、布置作业
1、把《九色鹿》这个故事讲给亲人或同学听。
2、搜集一个你喜欢的民间故事,或上网查找一个关于敦煌壁画中的其它故事。
板书设计:
见义勇为
九色鹿 品行高尚 不求回报
守信
调 达 灵魂肮脏 背信弃义
篇8:《嘱咐》第二课时教案
《嘱咐》第二课时教案
【设计理念】《嘱咐》是一篇歌颂母爱的散文,回忆母亲的爱是用无声的嘱咐传递给我的,而无声的嘱咐又是母亲用眼睛传递的。教学时以教材为媒介,创设师生、生生平等的对话平台,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在与文本和作者对话、跟同伴合作交流、和教师互动中,关注人文,知道母亲无声嘱咐"我"的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爱"。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想像,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知道母亲无声嘱咐"我"的内容。
2、关注"人文",入情入境,在读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感悟母爱的伟大,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切入话题,亲近“母爱”。
1、今天我们来聊聊我们伟大的母亲。对了,你们的母亲对你们好吗?请说说你母亲对你的"爱"的事例。教师借机谈谈母亲对自己的爱。
【意图】让学生回归生活,回忆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母爱"。此时,老师把握契机,谈谈母亲对自己深深的爱,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又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看来,每个同学的母亲都很爱自己的孩子,这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嘱咐》,也讲得是伟大的母爱。
3、请说一说这篇课文是谁嘱咐谁?母亲对我的嘱咐,"我"是怎么知道的?
二、小组合作,感悟“母爱”。
(一)小组合作,发挥想象。
1、母亲的三次目光各表示什么意思?想象母亲嘱咐"我"的话。〖如:当"我"帮妈妈给菜苗浇水、锄草、捉虫时,妈妈的眼睛闪着光芒,妈妈可能在嘱咐"我":(1)孩子,你真乖,长大了也要勤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孩子,记住,劳动最光荣;(3)孩子,只有劳动才会得到幸福。〗
2、朗读指导。
【意图】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一环节,突破教材局限,设计了想象说话练习,调动学生自身积累的知识,对教材进行了再一次的开发,使教学内容新鲜而情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阅读又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中的情感体验也是个性化的。教师能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来指导朗读,让学生把各自的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二)质疑问难,品读感悟。
(学生质疑问难的时候,教师作好引导,让他们自主解决,形成热烈的课堂氛围。相机点拨、指导朗读,在读中进一步的感悟"母爱"。)
1、母亲粗壮的手臂高高举起,为什么落在"我"身上却一点也不疼?(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母亲对"我"的疼爱。)
2、母亲疲倦了,目光应该是暗淡的,为什么会有亮光?(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到母亲的优秀品质。)
3、"母亲用发烫的手轻轻托起我的下巴,嘴角露出一丝快慰的笑意",母亲为什么事而快慰?(一为自己助人为乐而快慰;二为儿子会关心他人而感到快慰。)
4、母亲为什么不用话来嘱咐"我",而用无声的眼睛嘱咐"我"?(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到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读书不多,不善言辞,说不出多少道理,但心地好,勤劳,伟大。)
【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学习过程中来,始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激烈的讨论中品尝到快乐。并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悟中思,读出感受,也读出对母亲深深的"爱",让整个课堂生命的活力。
三、关注人文,体验“母爱”。
1、学生齐背孟郊的《游子吟》。师简述:孟郊只选择了他远行之前母亲给他缝衣服这么一件小事来表达母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这种母爱虽小但却伟大。
2、请同学们欣赏阎维文的.歌曲《母亲》。师简述: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也许有些同学还闲母亲饭烧得不好吃,也许你们到现在为止都没有感受到母亲对你那种无微不至的爱。其实,母亲为我们做的每一件小事都体现着母亲对我们深深的爱。
【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我们要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大胆走出教材,积极汲取文本之外的有用信息,调动学生的情感,为教学服务。"
四、表达心愿,升华“母爱”。
1、同学们眼光中闪动着泪光,是大家被母爱深深地感动了。今天在我们将要结束这节课前把你心最想说的话献给你的母亲,可以是祝愿的话、感谢的话,也可以是希望的话。
2、同学们,母亲对我们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让我们大声地说:"妈妈,我爱你!"
【意图】让学生诉说发自内心的话,这是情感碰撞后真实情感的流露,升华了"母爱",也让学生深深地懂得母亲的伟大,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爱"。
篇9:一面-第二课时教案
一面-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生词
二、导入新课:
本文作者阿累以时间顺序记叙了与鲁迅先生的一次珍贵的会面。会面的地点是内山书店。作者的笔触引着我们进入内山书店:像摄影机一样实录往事;焦点聚在鲁迅身上,形象光彩照人。(1)那么,本文是怎样描写“书店的全景”、“书架一角的近景”、“一本书的特写”?认真阅读,并在书上作标记,然后回答。
全景:“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
近景:“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
特写:“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2)在内山书店,作者与鲁迅先生相遇,对鲁迅的外貌作了突出的描写。
找出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特征的“中景”“近景”“特写”的语句。学生逐项朗读,教师作适当讲解。
提示:
中景:“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讲解:因为在暗处,距离又远,只是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衣着和抽烟的神态;句中的“模糊”、“火光”、“烟雾”则是对远而暗的揭示。
近景:
引导学生朗读第19节。
讲解:
鲁迅从店后面走出来,距作者较近,观察较细,描写也就进了一层:先写面容,次写头发,再写胡须,把人物最鲜明的外部特征,由整体到局部逐一展现在面前,逼真地再现了鲁迅外形消瘦精神抖擞的形象,从而由形入神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
特写:
引导学生读出写手的语句:第23节“竹枝似的手”,第38节“他的手多么瘦啊!”
读出写外貌的语句:第32节“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讲解:
鲁迅先生以极低的价格把两本好书卖给了一个“被人轻视的工人”。“我”不能不“惊异地望着他”,距离很近,犹如电影里放大的特写的镜头,再次展现人物鲜明的外部特征,连同对“手”的描写,表明了他的健康“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的现实,深情的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
(3)作者写鲁迅先生外貌时抓住了什么特征?(用一个字表达),描写这一特征有什么作用?
“瘦”。“瘦”是鲁迅先生顽强战斗忘我工作的结果。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这样反复描写,不仅使鲁迅的形象深印在读者心里,而且构成了一条内在线索,把全文联成有机的整体。
(4)作者写内山书店和鲁迅外貌的观察特点是什么?
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局部。
(5)“我”与鲁迅见面时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
讨论,小结:
开始“我”只是模糊地辨出一个人的轮廓;当老人从里面走出来时,“我”感到这老人瘦而有精神;看到老人慈祥的眼光,“我”感到父亲般的爱;当他为“我”荐书并赠书时,我感到惊异、感激;当“我”认出老人是鲁迅以后,爱戴、敬仰、狂喜之情喷涌而出,连用了五个称呼,从共同的目标、平易的态度、慈爱的关怀、引导和帮助以及卓越的斗争,高度赞扬“我(们)”与鲁迅先生之间平凡而高尚的关系(朋友、同志、父亲、师傅和战士)。
(引导学生识别本段的表达方式。叙、议、抒结合。)
(6)小结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完整记叙了“我”与鲁迅先生相见一面的情景。
鲁迅先生荐书、赠书给一个素不相识的普通青年工人,正体现 了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而鲁迅先生那“瘦得教人担心”的身体,正反映了他已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为革命鞠躬尽瘁。鲁迅先生的品格是高尚的,精神是伟大的,这令人难忘的一面,将会给“我”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
三、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部分。
2.解词(注释)
后记:1.在分析对书店、鲁迅的描写过程中,要把批注中的思考题带着理解。
2.(前面)
篇10:蜀道难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背诵情况。
2.进行鉴赏式阅读,在教师引导下分析、探讨全诗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蜀道难》是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代表作。在诗中,作者写山川自然,不是冷静客观的描摹刻画,而是以奇幻的想像与极度的夸张,从表达主观感受、强烈的反应中去显现蜀道慑人心魄的奇险之势。诗人的想像,出入古今,如大河奔流;所有的想像与夸张都临近或逾越了事物性质的极限,基本上是超现实的。由此形成的意象,一个接一个地急促奔涌,奇意迭出。其中又间以诗人的感叹、惊呼、反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惊叹,如同乐曲的主旋律,一唱三叹,反复出现于其间,构成了强烈的节奏。这样,这首诗便不仅充分显示了蜀道山川雄奇险峭的气势,而且表现着诗人激情的跌宕,从中可以感受到他的灵魂的飞动和广阔的胸襟。那么,诗歌是通过哪些诗句具体表情达意的呢?我们将逐句研讨。
二、检查背诵。
1.指名让个别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指出背诵中的宇音错误和音节错误(重点语句的音节和感情的变化见教参“诵读提示”)。
2.齐读全文,体会感情基调,为具体分析打好基础。
三、鉴赏、研讨重点语句。
1.布置讨论题,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最后由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订正。
(1)开头用“噫吁 ,危乎高哉!”有什么作用?
明确:“噫吁 ”三个字都是感叹词,是蜀地方言。“噫吁 !危乎高哉!”这些感叹词的连接使用,是诗人在激情的冲动下随口吐出的,它包含着巨大充沛的感情力量,所以才能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艰险,充分表现了诗人吐纳山川的宽广胸怀。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句的用典有何用?
明确:这里诗人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悠久迷茫的历史时间领域。一方面,从时间的悠远上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经过这番渲染,激发起读者对蜀地情况的好奇心。有这样一个悠久遥远的历史岁月,而又长久与内地隔绝,从没有人去过的地方,那里究竟是一种什么景象呢?人们会从蜀地时间悠久的观念中,感觉到这是一个奇险幽深、神秘莫测的地方,并产生一种探求的欲望。
(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诗该如何理解?是否有迷信色彩?
明确:秦蜀两地间本来只有鸟道而无人路,是古代的大力士用他们的双手搬倒了险恶的高山,杀死了凶猛的大蛇,才给我们打开了一条通道,消除了秦蜀两地长久隔绝的局面。诗人对于壮士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及其壮烈牺牲的精神,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歌颂。这个神话故事的运用丝毫没有迷信色彩,而是有力地、令人信服地歌颂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量。
(4)诗的第二自然段以对那位“君”——假定的友人劝阻“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开始,到对友人的质问‘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结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极言蜀道的高,而在第二自然段又极言蜀道的险。这些具体的描绘,形象、生动地画出了山川的形态。但作者仍觉得不够到位,又用“劝阻”、“质问”友人这种虚幻的笔法,从侧面烘托了自然景物的惊奇雄险。
(5)本诗的主旨在于表现蜀道的惊险,但第二自然段写进“号古木”的“悲鸟”和“啼月夜”的“子规”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自然段作者尽述蜀道的高不可攀,笔锋一转,劝朋友不要西游,因为这里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月夜”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6)“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政治远见?
明确:诗人从蜀道的艰险想到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位置,并由此又想到了“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的可能发生的祸患。诗人对当时潜伏着的军阀割据严重危机的担心,表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政治远见以及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忧虑,从而给这个歌颂雄伟奇险山川的诗篇,增添了一种发人深思的严肃的思想内容。
(7)“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全诗的主旨,为什么诗人要在最后写蜀地战祸一段?这样写和诗的寓意有什么关系?
明确:从诗的内容看,此诗应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的。全诗极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在为友人此去路途的艰险而担忧,“问君西游何时还”,人还未去却已问归期,诗人不忍友人离去,依依惜别之情自现。结尾一段写蜀地战祸之烈,意在告诫友人蜀地并非久留之地。而剑阁是蜀中要塞,由“蜀中之险甲于天下,而剑阁之险尤甲于蜀”可见。写剑阁之险引出蜀地战祸,既是写蜀道之难的继续,也是惜别之情的升华。去蜀难,留蜀亦难,“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样的诗“风人之义”便显得水到渠成,自然而完满。
四、归纳全文的结构并板书。
可让学生先捋清全文的思路、每段的主要内容,教师板书明确: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领会全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篇11:蜀道难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全诗背诵。
2.讨论分析艺术特色。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全诗的背诵情况。
1.提问个别学生全篇背诵,也可个别提问后两段的背诵,注意纠正字音和音节,特别是应读出气势来。
2.全班齐读,发现个别读不熟的,或没背下来的,再重新个别抽查,争取让学生全都背下来。
二、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认识谈这首诗有什么突出的艺术特色,由各小组负责同学归纳学生的发言分为几条,然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最后由教师总结,明确:
1.大胆的夸张。
在本诗中,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使蜀地山川的雄伟奇险得到了充分体现。写蜀道的艰难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山的高峻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写急流瀑布是“飞湍瀑流争喧豗, 崖转石万壑雷”。写到蜀地的历史则是“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写到人的惊恐则是“使人听此凋朱颜!”无论是写山写水写情写事,都运用了艺术的夸张。这些夸张的艺术手法,使山水形象的最突出的本质特征,以一种高于形象原状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以强烈而深刻的感受。果真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吗?果真是山高可以回日吗?蜀道之难果真是“难于上青天”吗?现实生活中当然是不存在这种情形的。这就是艺术的夸张。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形象、面貌,会在夸张这个放大镜里,得到非常鲜明、突出和生动的表现。
2.奇特的想像。
想像,是艺术构思的灵魂,是形象赖以表现的基本方法。本诗作者的想像力是非常奇特的,不是一般的艺术想像,而是纵横变幻、层出不穷、出人意外的。“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多么惊人的想像!为了说明山的高大,他的想像里会出现“六龙回日”,把太阳和高山联系了起来。有时诗人是“心游万仞”,站立在群山之上:“连峰去天不盈尺。”有时他又“思接千载”,回到了悠久遥远的历史岁月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他的想像忽而在高山,忽而在深谷,忽而想到月夜,忽而想到白昼。他的想像的空间是非常广阔的,无拘无束,无所不到的。正是借助这种丰富、自由而又奇特的艺术想像,诗人才能在广阔的天地中找到最适合于表现蜀道山川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六龙回日、黄鹤之飞等等生活现象,并且把它们组织在自己的诗篇中,以表现主题,使自己的诗篇产生了一种神奇飞腾的气势。
3.强烈的感情。
《蜀道难》从头到尾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一种赞叹惊异的情绪。一开始,“噫吁 ,危乎高哉!”这一声惊叹便强烈地震撼着人心。全诗在每一段具体描绘之后,都有一些单独抒发主观感受情绪的句子。这些表示惊叹的句子,因为它们都是紧接具体描绘之后的诗人的具体感受,所以能在读者的心灵中引起强烈的共鸣,从而加强了读者对于自然景物的感受。另外,即使是那些具体描绘也是在强烈的情绪之下进行的,我们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这些诗句时,会感到有一种磅礴的气势和强烈的感情力量冲击和震荡着我们。这种感情是产生于诗人对于自然景物的深刻感受,而又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来。因此,自然景物就被涂染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而诗人的主观情绪也就获得了鲜明的形象性。情与景达到了高度统一。
4.语言形式的变化多端。
《蜀道难》是乐府古题,这种诗歌体裁不要求有固定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等。没有严格的限制,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自由采取适当的语言形式。李白充分运用了这一体裁的特点,使诗的语言形式更加自由活泼。全诗的句子有三字、四字、五字、七字、九字,长短错落不齐,这是为内容所要求的。诗的前半部分多用长句,气势奔放畅达,蜀道的高山险川被夸张地表现出来。后半部分写到剑阁的险恶环境时,多用四字短句,跳荡有力,惊恐的情绪在这种语言节奏中得以表现。语言形式的变化多端,正是为表现不同形象和不同情绪服务的。诗人强烈、充沛、起伏动荡、变化多端的情绪,必须有这种纵横崛崎的语言形式;平平仄仄千句一律的句子形式,不足以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在情绪。
三、再听《蜀道难》全诗配乐朗诵,体会诗歌的感情,加深理解。
四、布置作业。
1.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第三题的第4小题,可以作为研究性课题,课下讨论。
篇12:琵琶行第二课时教案
琵琶行第二课时教案
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有关《琵琶行》的课时教案,大家如何设计的?
琵琶行第二课时教案1
一、导课:复习引入,注意名句。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本课目标:分析并欣赏诗歌的音乐描写。
音乐被夸大其作用:孔子以“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音乐被贬低为亡国之祸:陈后主《玉树后庭花》。音乐成为精神慰藉:白居易《琵琶行》。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三、诵读第二节,理解内容。
调弦校音,情随声出(序曲)
演奏名曲,倾诉悲情(总写)
珠落玉盘,急切愉悦(第一乐段)
演奏琵琶曲幽咽凝绝,幽愁暗恨(第二乐段)
铁骑突出,激越雄壮(第三乐段)
曲终收拨,戛然而止(曲终)
江心月白,余韵无穷(魅力)
四、师生共同分析、欣赏: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附:[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附:元稹《琵琶歌》里的“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李绅《悲善才》里的“秋吹动摇神女佩。月珠敲击水晶盘”,也都是以声喻声的。元诗比白诗为早,白诗“莺语”二句,可能受到元诗的影响,但较元诗为胜。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1)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如前分析)
2)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过渡:当然,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志。
琵琶女以情演曲说尽心中无限事。诗人以情绘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问: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附:说一句题外话,古人有的责备白居易不该于谪居中夜入离妇之船,认为有违礼法。我们倒认为,白居易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倡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国古代诗人虽有自比美人芳草的传统,但大都比的是纯洁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自比歌伎是较少见的。5、小结:
描写特色: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分析鉴赏诗文的技巧:咀嚼语言,分析手法
整体感知,品味感情
篇13:《鲸》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学习课文抓住事物特点来写的方法。
3、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感情。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
学会用打比方、列举数字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
1、我是谁?
2、非常亲切,声音也很齐,大家见到陈老师想说点什么吗?
二、以题入手,提高兴趣
1、点名上台,准备听写。其他同学准备好纸笔,做好正确的写字姿势,准备听写。听写的都是这一课的生字,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没问题。
(听写“肢、胎、肺、滤、判、吨”后,教师点评3个学生听写的生字并加以纠正,下面的学生相互检查)
2、特别要注意那个用肺呼吸的“肺”,看看有没有人把右边部分写成了“市”,上面写成一点,有没有?
3、好样的!七个生字,大家听写了六个了。还剩下一个,我来写。注意哦,我写字和一般的老师不一样。(在黑板上书写一个大大的行楷字“鲸”)
4、大家发现了什么?(太大了!)
5、我为什把“鲸”字写得那么大,总有原因吧?
6、太精彩了,一下子把我的心思说出来了。太大了!(师板书:“大”)这,就是“鲸”啊!
三、感悟课文
(一)精读第一段,探究说明方法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同学们一定能找出课文中具体写鲸“大”的段落了吧。第几段?大胆地说。
2、第一段就写了“鲸”大。水能告诉大家,《鲸》这篇课文属于什么文体?(说明文)
3、既然是说明文,总要有一些说明的方法,看看第一段到底采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
4、指名汇报,教师适时点拨。
5、(出示课文片段: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比较)看见“比较”两个字了没有,请你们也把这两个字写在课文中适当的位置,这就是读书笔记的方法之一。
6、(出示大屏幕: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这是列举数字的方法,应该把列举数字这四个字写在什么地方?(文字旁边)
7、对!真聪明!就写在那段文字的旁边,上面、下面都可以。这种读书方法叫什么?(读书笔记)
8、读书笔记有几种方式:一是写读后感,二是摘抄,三是──?(批注)。
9、对,这叫批注。我个人认为批注是最好的读书笔记方法。。
10、这一段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说明方法。(投影出示课文片段: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说明方法?(举例子)
11、举例子,举的例子一般都是真实的事。如果有一头鲸在这儿,你敢不敢坐在它嘴里?你都不敢,谁敢?这个例子能举吗?
12、哈,它不“吃”你,而是“吞”你喽!
13、不是举例子,那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再细读这个句子。(假设)你怎么知道是假设?
14、张开嘴没有?(没有)从“要是”两个字看出假设,不简单!同们,读书除了要整体把握外,还要特别注意抓住关键的词,这样就能解决许多问题。你们以后要写说明文,凡事都可以假设,不过要大胆、合理的想象才行。来,我们一起把假设这两个字写在相应的位置上。
写鲸的大都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比较、列数字、假设)总之,恰到好处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就会使读者更准确、更直观、更形象地了解所说明事物的特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5、这么大的一头鲸,如果让我们去给别人宣传这头鲸,咱们能不能把它宣传得很大?
16、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鲸的大。
17、通过课外搜集到的图片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略读2~7段,培养概括与辨析能力
1、好,看黑板(老师在黑板上写了数字:一、二、三、4、5、6、7)发现了什么?师:为什么?
2、你已经把数字和段落对上了号,我来提醒大家,看“一”的后面我写了一个什么字?(大)
3、下面我请同学们帮我一个忙,完成板书设计。第一段写了这么多,我只用了一个“大”,那么二、三、4、5、6、7都写了什么?我想请你们用最简练的语言,一个字、两个字、三个字都可以,实在不行,就用四个字,这叫小什么来着?(小标题!)
4、对!先认真读书,给每一个自然段想一个小标题,谁想好了那一段就上来写,你发现和别人不一样的也可以上来写。
(三)品读感悟
1、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鲸的进化过程,感受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自由读,看看鲸是怎样进化的? (把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打上小黑点)教师把自己当作鲸,转述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注意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突出鲸为了生存漫长的演化过程),然后让学生说一说鲸的进化过程,从而明白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2)学生汇报:(注意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突出鲸为了生存漫长的演化过程)
我们鲸在很远的古代,和牛、羊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就生活在了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很长年代,我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适应了海里的生活。所以,我们并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
(3)请同学们将红色的词加上括号,试试看,红色的这四个词可以删除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体会“很长很长”、“渐渐”、“完全”、“整个”等词语的意思,感受说明文语言表达精确的特点。)
2、师生接读(学习第三自然段):在演变的过程中,有的没有牙齿变成了须鲸,有的有牙齿,变成了齿鲸,因此鲸总的来说可以分成两大类:他们是须鲸和齿鲸。
3、读一读、比一比自学4、5、6自然段,须鲸与齿鲸有什么异同。
自学4、5、6自然段,并比较它们的异同,然后填写下列表格:
种类 项目 有无牙齿 食物 呼吸 睡觉
须鲸
齿鲸
4、认识鲸的生活习性,教师适时点拨:
△吃食:
1、须鲸吃什么?齿鲸吃什么?
2、用△画出他们捕食的动词。
须鲸:吃、游、张、吸、闭、滤、吞
齿鲸:吃、遇、扑、咬、结、围、
3、齐读,加上动作、手势。
4、小结:这些表动作的词描写得非常生动,我们称它们为动词串,写作中要懂得用上动词串,使文章更加生动。
2、在写鲸吃食这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列数字 一顿就可以吃两千多公斤
举例子 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有时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了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把它吃光了。
3、找找有几个“主要吃”?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指导把鲸的大饭量给读出来。
△呼吸
1、鲸的呼吸有什么特点?
鲸用肺呼吸,不像鱼用腮呼吸,也可证明鲸不是鱼类。
鲸每隔一定的时间必须浮出水面呼吸一次,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
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每次呼吸从鼻孔喷出的气会形成水柱。
不同种类的鲸喷出来的气形成的水柱不一样。
2、作者正是从鲸呼吸的器官、时间、特征这几个方面来介绍的。你们能不能根据课文的描述,自己想办法或与别人合作,显示和介绍鲸呼吸的特点?(学生自由组合,讨论演示。)
(表演和介绍、画水柱、朗读等形式)
3、课文中说鲸的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说明方法:打比方)但更胜于花园里的喷泉,它是个天然的喷泉。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赞一赞这美丽、奇特的“喷泉”吧。
4、做一个有经验的渔民,根据水柱来判断鲸的种类(课件)
△睡觉:
1、鲸怎么睡觉的?(“几头聚在一起”、“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地浮”。)( 几头聚在一起-鲸是群居的)
2、画鲸睡觉的示意图
过渡:这么大的鲸要长多少年呢?
△生长:
1、鲸是胎生的,幼鲸靠吃母鲸的奶长大,还可证明鲸不是鱼类。
2、什么是胎生?举例说明,像鸡、鱼等是什么生的?
3、找出表示鲸生长快的句子读一读,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的?
4、鲸的寿命怎样?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四、拓展延伸,灵活运用表达方法
1、学完课文,相信同学们对鲸又有了更为具体的了解。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鲸有很多种。请大家一起观赏鲸家族中的部分成员。
(课件出示白鲸、虎鲸、蓝鲸、座头鲸等不同种类的鲸的图片。)
2、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资料,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鲸,以鲸的口吻把自己介绍给大家。怎样介绍呢?请大家先听听蓝鲸的自我介绍。(课件)
(出示多媒体课件──蓝鲸的图片及自述:我,就是鼎鼎有名的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我身长30米,体重190吨,相当于 33头大象或300多头黄牛的体重。我的一条舌头就有4吨重,比一头大象还重。我的力气特别大,能抵得上一个火车头的拉力。因此,有人管我叫“大力士”。怎么样,大家记住我了吗?)
3、交流:
听了蓝鲸的自我介绍,你们觉得他讲得怎么样?它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看来同学们已经真正领悟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下面请大家也来扮演某一种类的鲸(如白鲸、虎鲸)的口吻做一个自我介绍,要注意运用一些说明方法。
5、全班交流。
课堂检测:
一、划去下列每组词中不合群的一个,在下面划上--,并说一说为什么。
(1)鲨鱼带鱼鲸鱼梭鱼
(2)老虎狮子鲸鱼豹子
(3)齿鲸幼鲸须鲸
二、选择你认为正确的答案:
鲸是哺乳动物是因为:
( )鲸很大、很重
( )鲸用肺呼吸
( )鲸是胎生的
( )鲸有鳍
( )鲸的睡觉方式很特殊
( )幼鲸吃母鲸的乳汁长大
五、小练笔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鲸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其实,我们人类对鲸还有许多地方都不够了解,这些都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请同学们继续搜集课外资料,并从以下几项作业中任选一项,进行练笔。
1、为海洋馆写一段关于鲸的解说词。
2、以“鲸的自述”为题,围绕某一方面的内容写一篇短文。
3、利用课后资料袋中提供的材料写一篇保护鲸的倡议书:
[《鲸》第二课时教案]
篇14:《珍珠鸟》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
1.通过语言文字,体会珍珠鸟的可爱和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情感。
2.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境界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明标
1.课文讲了哪四个内容?
2.从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
3.明标:细读活动情景悟出道理体会珍珠鸟的可爱和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并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二、细读活动情况
(一)整体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46句,简要说说每一节中珍珠鸟的活动情况
2.板书:笼子周围屋里小桌上我的窗口
(二)细读句4
1.自由读句4 导读: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珍珠鸟的可爱?用о圈出有关词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用划出有关句子。
2.关于珍珠鸟的可爱(以句子为单位,交流圈划的词语、体会)
(1)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a 读句交流词语。
b 进行补充发言。
C a生进行朗读。
D 余生评价指名再读
E 齐读:增加难度
(2)竟然小桌上
(3)挨近蹦俯喝茶偏瞧瞧
(4)啄笔尖。
(5)啄手指。
(讨论方法同句①)
3、流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
4、配乐朗读
(三)同法学习句5
1.指读、圈划
2.交流
3.激趣:同桌对演,一生扮演珍珠鸟,一生扮演珍珠鸟的爸爸和妈妈,表演它们呼唤应答的过程。
(四)同法自不句6
1.默读圈划
2.交流
3.想象,珍珠鸟趴在作者肩上甜甜地睡着了,它做的梦也一定会又香又甜,它会梦到些什么呢?
三.学习悟出道理
1.示句:信赖境界
a.:信赖的意思?谁信赖谁?是一下子就信赖的吗?看看板书,说说珍珠鸟是怎样信赖我的?
板书:信信信
b.珍珠鸟为什么会逐步信赖我?
板书:
c.理解美好的境界(看板书回答)
d.配乐赏读。找出文中美好的情景朗读
e.给文章插图起名字,可以用三个文末一节中的`词语。
2、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一只活泼可爱的珍珠鸟,体会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还懂得了:只有信赖,人鸟才会和平共处,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所以,我们人与人之间,只要互相信赖,也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板书设计 :
笼子四周 屋里 小桌上 我的窗上
篇15:《风筝》第二课时教案
《风筝》第二课时教案模板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感悟课文,体会我们的心情变化
(一)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二)找出我最喜欢的部分。
1.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地方。
2.说出你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1)做风筝
重点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①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②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强调依然。
板书:依然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③练习把虽然......但是......加进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里去,进一步体会我们快活的心情。
(2)放风筝。
重点句子: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①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②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快活的心情?
板书:拼命
③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3)找风筝。
重点句子: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①让学生分别找出这几句话,教师出示这几句话。
②学生连起来读这几句话,整体体会我们当时心情的变化过程。
③找出最能表现当时心情的.词语。
板书: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哭垂头丧气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④练习用上面几个词说几句话,描述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困难、麻烦时的表现。
三、拓展想象
读课文最后部分,思考我们找到幸福鸟了吗?
让学生大胆想象,能说多少说多少,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
如有时间可以让学生写下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四人一小组讨论。
3.每组选代表发言。
四、感情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
自由读课文,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交流。
板书:10风筝
做风筝高兴
放风筝高兴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体验
找风筝难受
篇16:《岳阳楼记》第二课时教案
《岳阳楼记》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品析语言,认识、理解迁客骚人的“物暗己悲,物明己喜”的感情变化和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2、了解背景,深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物暗己悲,物明己喜”的感情变化和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认识、理解迁客骚人的“物暗己悲,物明己喜”的感情变化和古仁人、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教学安排】
课型:导读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文本
1、学生感知:你认为此篇文章想表达的中心是什么?
2、分析交流:
(1)文章是如何表达这一中心的?(联系原文,品读)
第5段:吾尝求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自己要与古仁人一样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2)文章中除了“古仁人”、“吾”,还写了哪些人?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乃重修岳阳楼”积极的政治态度,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也应奋发向上。
迁客骚人:“登斯楼也,……感极而悲者矣”物暗己悲
“登斯楼也,其喜洋洋者矣。”物明己喜
(3)理清关系,深入理解。
问题: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文章中共写了那几个人?他们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
滕子京→迁客骚人→古仁人→作者
交代缘由,对比,反衬,类比,表达抱负
流露态度。突出古仁人
问题:其实文章中有一句话能够总括
二、认识作者
纵观全文,结合背景,理解作者。
背景: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1043年任副宰相,上书提出减徭役、均公田等十大措施,但受阻未能实现,且因此1045年贬放邓州。1046年写下此篇《岳阳楼记》。
自己被贬放,但依旧心怀天下,心忧天下,难能可贵。
联系《渔家傲》、。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理解了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了文章的中心,理解了作者的情怀和抱负。
四、作业
填充下列空各处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文章中心
滕子京
迁客骚人
古仁人
作者
物暗己悲
物明己喜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情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 《学画》语文教案
★ 画鸡蛋教案
★ 《画鸡蛋》说课稿
【《学画》的第二课时教案(共16篇)】相关文章:
北师大小学奥数点、线和角教案2023-01-16
课文《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教学反思2022-12-04
《少年王冕》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2-06-23
荷花教案2022-06-21
学画画作文650字2022-04-30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鱼游到了纸上2023-08-16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设计2022-11-20
美术鸡蛋画教学设计2022-05-27
画鸡古诗2022-08-14
聋校语文第七册教案-第24课2024-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