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2(西师版五年级教案设计)(精选19篇)由网友“松岡昌宏”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解决问题2(西师版五年级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解决问题2(西师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64页例2。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先请同学们看这样一道题。
多媒体课件显示:工人叔叔铺一条182.4m长的天然气管道,一共铺了12天,平均每天铺多少米?
教师:这道题是什么问题?能说说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吗?
引导学生说出“铺设管道的总米数÷铺设的天数=平均每天铺设的米数”(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并要求学生进行解答。
教师:对了,这就是我们在前面解决的一些简单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继续来研究一些比较复杂一点的问题。(板书课题)
【简评:通过一步计算问题的复习,引起学生对已有的相关知识的回忆,为后面的比较分析作准备。】
二、探索新知
教师:下面我们把这道题变一变。
多媒体课件显示例2。(显示在刚才那道题下面)
教师:这道题和上一题相比,哪些在变,哪些没变?
要求学生回答出没有变的是:这两道题要求的问题没变,都是求平均每天铺设多少米;变化的是:上一题直接告诉了“铺设管道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而这道题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这些条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题号条件问题
第1题一条182.4m长的天然气管道,铺了12天第2题前4天铺49.6m,后8天铺132.8m平均每天铺多少米?
教师:既然这两道题求的问题没变,那么我们解决这个问题主要的数量关系变没有?
学生不难发现,虽然这两道题告知的已知条件不同,但是求的问题还是相同的,所以主要的数量关系还是没有变,仍然是“铺设管道的总米数÷铺设的天数=平均每天铺设的米数”。
教师:这个数量关系中的条件我们都知道吗?哪些不知道?
通过讨论,学生不难发现这道题没有直接告知我们“铺设管道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而要求“平均每天铺的米数”必须要知道“铺设管道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所以在求“平均每天铺的米数”这个问题之前,应该先求出“铺设管道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
教师:好,现在就请你们在“铺设管道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这两个问题中选择1个来解决。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哪些同学选择的是“铺设管道的总米数”这个问题?谁愿意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主要要求学生说出“铺设管道的总米数”是由前4天铺设的米数加上后8天铺设的米数得到的,所以49.6+132.8=182.4(m)。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板书:
(1)一共铺设了多少米? 49.6+132.8=182.4(m)
教师:哪些同学选择的是“铺设的天数”这个问题?谁又来说说你是怎样解决的?
主要要求学生说出“铺设的天数”是由4天加8天得到的,所以4+8=12(天)。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板书:
(2)一共铺设了多少天? 4+8=12(天)
教师:现在“铺设管道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都解决了,下一步我们应该干什么?
学生不难发现这两个问题都解决了就可以求出“平均每天铺设的米数”了。
教师:那么现在“平均每天铺设的米数”怎样求?
要求学生根据数量关系说出算式:182.4÷12=15.2(天)。
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板书:
(3)平均每天铺设多少米? 182.4÷12=15.2(天)
教师:问题解决了,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引导学生说出:先弄清题意,然后找出主要数量关系和与主要数量关系有关的数量关系,最后列算式解决。
教师:下面我们来比较我们解决的这两道题的数量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多媒体课件显示:
第1题第2题
铺设管道总米数÷铺设天数=平均每天铺设米数
引导学生说出前一题中的两个条件是直接告诉的,而后一题中要先求出这两个条件,才能解答出平均每天铺设米数。
教师:这样经过对比,我们就知道今天我们说的解决的问题比原来要比较复杂一些的意思了,复杂在哪儿呢?复杂在要先求出需要的条件,再来求题中的问题。这样的题同学们能解决吗?
得到学生肯定的答复后,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练习十三第4题,然后在小组交流,最后抽学生汇报。要求学生重点汇报下面几个问题。
1. 题中的关系主要数量关系是什么?总价÷件数=每套童装的单价
2. 哪些条件是知道的?哪些条件不知道?应该怎样解?
总价知道,件数不知道,应该先算出件数,再算每套童装的单价。
3.汇报自己的解答过程。(略)
【简评:这个教学环节采用改题的方法让学生对复习题和例2进行比较,这样比较能有效地利用学生在前面掌握的求平均数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这道题也是在求平均数,不同的是求平均数的两个条件都不知道,因此要先算出两个条件再求平均数。比较不但突出了已有知识对新知识学习的推动作用,还通过比较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解答--小结”一系列学习过程,体会复合问题的分析方法,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有效的发展,使本课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本案例由欧洋提供)
解决问题(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65页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能从多种角度分析并解答3步计算的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感受小数除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中获得应用价值。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
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给每组学生准备一份少儿报刊价格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会解答3步计算的求平均数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解答这样一道题。
多媒体课件显示:第64页第6题。
学生解答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要求学生汇报自己的分析过程。随学生的汇报归纳出这道题主要的数量关系是“上调的工资总数÷年数=平均每年上调的工资数”,并随学生的回答分析出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是: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用同学们掌握的这些分析方法来继续研究怎样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简评:通过对前一节课知识的回忆,让学生理解两节课学习内容的联系,引导学生把上节课掌握的学习方法应用到本节课中来,有效地应用学生已有知识推动学生的学习发展。另外,教学中选用练习中的一道题来进行复习,减少了上节课的练习题量,使学习内容相对均衡一些。】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教师:下面我们来探讨这样一个问题。
多媒体课件显示例3。
教师:这个情景图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哪些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菜摊条件问题
叔叔的菜摊27元卖6kg蘑菇
阿姨的菜摊52元卖12kg蘑菇哪个菜摊更优惠? 教师:要求哪个菜摊更优惠,这是我们在学习简单问题时哪方面的问 题?根据你已有的经验,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让学生理解求哪个菜摊更优惠,这是两个菜摊的价格进行比较的问题。根据已有经验,要先算出两个菜摊同样重的菜的价格,再进行比较。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先算出两个菜摊同样重的菜的价格,再进行比较。
教师:现在的问题是两个菜摊的菜是同样多的吗?
学生:不是,一个是6kg蘑菇,另一个是12kg蘑菇。
教师:用多少千克的蘑菇价格来比较方便一些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可用每千克的蘑菇价格来比较,也可以用6kg的蘑菇价格来比较,还可以用12kg的蘑菇价格来比较。
教师:为什么选择这些千克数来比较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用每千克的蘑菇价格来比较,这是比较两个数量多少最常用的方法;由于题中一个菜摊的蘑菇是6kg,另一个是12kg,12kg刚好是6kg的2倍,所以在这道题中,选择6kg和12kg的蘑菇来比较都很简便。
教师:我们一起来选择1个蘑菇的千克数来进行价格上的比较,就选择每千克的蘑菇来比较价格吧。请同学们先算出两个菜摊每千克的价格。
学生计算后,抽1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1) 叔叔的蘑菇每千克的价格:27÷5=4.5(元)
(2) 阿姨的蘑菇每千克的价格:52÷12≈4.3(元)
教师:这里老师有个问题,为什么阿姨蘑菇的价格只保留一位小数?
让学生理解这是因为叔叔的蘑菇价格只有一位小数,所以阿姨蘑菇的价格也只需要保留一位小数就可以比较了。
教师:比较的结果,哪个菜摊的蘑菇价格更优惠?
学生:因为4.5>4.3,所以阿姨菜摊更优惠。
教师:我们用每千克蘑菇的价格来比较,知道阿姨菜摊更优惠。同学们还会用6kg的价格或12kg的价格比较吗?请同学们从中选择1个千克数,比较两个菜摊的价格。
学生解答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用6kg的价格比较:52÷2=26(元),27元>26元,所以阿姨菜摊更优惠。
用12kg的价格比较:27×2=54(元),54元>52元,所以阿姨菜摊更优惠。
教师:看来同学们可以用不同的千克数进行比较,除了选择每千克、6kg和12kg比较以外,还可以选择其他的千克数进行比较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的,只要两个菜摊蘑菇的千克数相同就能比较价格了。只是有些千克数好算一些,有些千克数算起来比较麻烦。
教师:对了,这道题同学们还可以找出其他的解答方法,但是,尽管解法不一样,它的结论变了吗?它的基本的解题思路变了吗?
让学生理解尽管解答方法不一样,但都会得到相同的结论,这就是阿姨菜摊更优惠。并且它的解题思路也是不变的,都是用两个菜摊同样重的菜的价格进行比较。
【简评:这个教学环节主要引导学生理解两个问题,一是这类题的实质是两个量进行比较,并且是等量比较,这样就能比较出谁最优惠。新教科书中这类题比较多,如比较怎样租船(车)更合算,比较哪种商品更优惠等,掌握了这种比较的方法,就能解决类似的问题,所以揭示这类题的实质是两个相等的量进行比较,就是教给学生解决这类题的基本策略,提高学生解答这类问题的能力。二是引导学生理解只要是等量就可以进行比较,因此学生可以从中选择每千克、6kg、12kg等不同的质量进行比较,实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并从中理解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解答结果的唯一性及解题过程的严谨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教学课堂活动
教师:生活中还有用两种价格进行比较、了解哪种商品更优惠的问题吗?我们看看这样1个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堂活动第1题。
教师:老师在这里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份少儿报刊价格表,有的是月价、有的是季价、有的是半年价、也有的是全年价,但这些报纸的大小、每月份数和质量都是相同的,请每个小组从中挑选几种你喜欢的报纸比较一下,看订哪种报纸更优惠。
【简评: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时注意把这个环节设计成活动的形式,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完善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小组合作计算后汇报,略。
教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小数除法解决的问题,举几个例说一说。
学生回答略。
三、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略。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三第7~9题
篇2:解决问题(西师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的情况都适合用四舍五入法来取商的近似值,掌握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2. 能正确分析并解决3步计算的求平均数问题。
3.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感受小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
教师:请同学们带着这样3个问题观察情景图:从这幅情景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抽学生回答上面的3个问题,列出算式:3430÷125(随学生回答板书算式),并要求学生独立算出结果是27.44。
教师: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学生可能会说出多种计算方法,比如笔算或用计算器计算。
教师:为什么要用计算器计算?
主要让学生说出较大的数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合适。
教师:请同学们将我们算出的结果和题意结合起来思考一下,你认为这个问题我们解决完了吗?(学生回答略)其实 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完。我们还要思考这样3个问题:一是这道题的结果用精确数表示好还是用近似数表示好?二是如果要用近似数来表示,是用四舍五入法来取商的近似值合适还是用别的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比较合适?三是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下面我们先来探讨第1个问题,你认为这道题的结果用精确数表示好呢还是用近似数表示好?为什么?
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应该用近似数表示。因为汽车都是以整辆为单位的,没有不到1辆的汽车。
教师:看来同学们都赞成用近似数来表示。那么我们来研究第2个问题,如果要用近似数来表示,是用四舍五入法来取商的近似值合适还是用别的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比较合适?为什么?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预设1:学生对用四舍五入法来取这道题的商的近似值有不同意见。
教师:赞成用四舍五入法来求商的近似值的同学请举手,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抽一名赞成用四舍五入法的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暂时不发表意见。
教师:有没有不赞成用四舍五入法的同学,谁来当代表说一说你的想法?
主要让学生说出计算结果是27.44,说明这3430箱货物要装的车比27辆多一些,如果将多的0.44舍去的话,那么剩下没装完的货物就没有地方装,我们也就不能完成装3430箱货物的要求,所以剩下的部分也要用1辆车来装。
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介绍进一法。
预设2:学生都赞成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
教师:看来同学都同意用四舍五入法来处理这道题的得数,现在老师也想参与到你们的讨论中,行吗?
学生:行。
教师:既然你们都赞成用四舍五入法来处理这道题的得数,那么谁能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的结果是27.44,说明这3430箱货物要装的车比27辆多一些,如果将多的0.44舍去的话,那么剩下的部分我们装到哪里?只装27辆,我们能完成装3430箱货物的要求吗?
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不难发现,如果将剩下的舍去的话,车里装的就不是3430箱货物,而是比3430箱少一些,这样不符合题意,所以用四舍五入法来处理这道题的得数并不合适。应该探索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继续追问:既然我们不能将剩下的货物舍去,那你们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通过教师刚才的引导说出:剩下的货物也要用1辆车来装,这样才能将3430箱货物全部装完,所以3430÷125≈28(辆)。(根据学生的回答修改板书得数)
教师:对了,在生活中遇到这种剩下的不足1份又不能舍去的情况时,我们不论要保留的数位后一位上的数是几,都要往前一位进一,这就是“进一法”。第2个问题也解决了,现在我们来解决第3个问题:生活中的进一法用得多吗?下面谁来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情况会用到进一法?
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有理都给予肯定。
教师小结: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但在特殊情况下,我们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或其他方法取商的近似值,生活中的特殊情况要特殊处理。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指导学生完成第63页练习十三第1~3题。
第3题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处理得数的,为什么要把尾数都去掉。
【简评:本节课的解决问题是一步计算的问题,数量关系并不复杂,因而教学的重点不是放在数量关系的分析上,而是放在怎样处理得数上。为了突出两部分学习内容的差异,教学中从原来取商的近似值入手,来考虑这种方法适不适合新的情景,让学生理解这种得数的处理方法不适合新的情景时,再向学生介绍进一法。这样让学生经历一个对得数处理的探讨过程,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的保留近似数的方法,而且对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保留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知道在特殊情况下要进行特殊处理。这样就较好地解决了学习进一法的认知需求、掌握用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一系列问题,使本节的教学目标得到有效的落实。】
2.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显示:工人叔叔铺一条182.4m长的天然气管道,一共铺了12天,平均每天铺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铺设管道的总米数÷铺设的天数=平均每天铺设的米数”,并要求学生计算出结果。
多媒体课件在上题的下面对比出现例2。
教师:这儿也是铺管道的问题,和前一道题比,有哪些不一样呢?
让学生理解和上一题比,铺设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都不知道。
教师:你知道这道题应该怎样解吗?
引导学生说出先算出铺设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再求平均每天铺设的米数的解题策略。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能算出铺设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吗?(学生回答略)请同学们按刚才分析的方法先算出铺设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再算出平均每天铺设的米数。
学生计算后,全班集体订正。
教师:这样的题同学们会算吗?说一说你是怎样分析这道题的。
指导学生说出要抓住题中的主要的数量关系,要先求出这个数量关系中需要的条件,再来求题中的问题。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三第4,5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简评:这个教学环节突出一步计算与多步计算问题的联系,采用比较的方式有效地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来探讨新知识的解决方法,这样既突出了主要的数量关系(一步计算的问题)在解题中的作用,又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答略。
篇3:解决问题 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
题的意识和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学的
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修改意见
一、引入课题:
二、指导复习
三、指导练习:
四、全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老师说明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和复习目的,并板书课题。
1、复习所学的数量关系 。
1)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问题
2)速度、时间、路程
2、解决用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指导学生完成135页总复习中的第10、11题目。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38页至第140页练习二十六中的第10、12、13、15题。
139页至140页11、14、16题。
教学反思
篇4:《母鸡》教学设计(西师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通过品味对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具体描写,感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感受作者细致传神的描写,积累优美词句。
教学重点:
品味对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具体描写,感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教师准备:有关母鸡抚养、照顾小鸡的图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这就是老舍笔下的母鸡,作者一向讨厌母鸡,然而最后却不敢讨厌母鸡了。
二、感受母鸡讨厌
过渡:母鸡的讨厌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读一读一、二自然段,找一找。
1、学生读1、2自然段,找出表现母鸡讨厌的语句。
2、学生汇报(学生只能找到一些句子,老师应主动引导学生往叫声吵闹和拼命炫耀两方面引导,在学生读句子时,相机理解“颤颤巍巍”、“如怨如诉”)
3、小结:是呀!我想作者就因为母鸡的这种吵人的叫声、拼命炫耀的个性才惹得作者一向讨厌母鸡吧!
4、再次齐读第1、2自然段。
三、感受母鸡的伟大
过渡:母鸡是让人讨厌的,可是,当母鸡有了小鸡雏后,“我”的看法却发生了改变。什么原因使作者改变了看法?在文中找出这一原因的句子,并标画出来
出示中心句: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2)指名学生读句子--圈出重点词再读。
1、认真读课文第二段,找出体现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词句,可以圈画,写感受,谈体会。全班交流。你找了哪些句子,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
(1) 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他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母鸡对鸡雏的保护是时时刻刻的)
(2) 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警戒”是什么意思?怎么采取的措施?小结:面对危险的母鸡是机警、负责的,是高度紧张的,让我们再次品读这一句,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致传神。)
(3) 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小鸡的肚子这么小,再给它装一两个汤圆是什么样子?而它自己呢?母鸡喂胖了小鸡,而累瘦了自己,这是多么伟大的爱啊!带着我们的敬意读读。抽生-齐读)
(4) 其余语句,学生自由发言。
3、小结:母鸡勇敢、慈爱、辛苦而伟大的爱心把作者深深的感着,也把我们感动着。就连作者那一向讨厌的鸡叫声也发生的改变。在4-7自然段找一找文中有几处写鸡的叫声。
母鸡“咕咕”的警告
5、现在请大家把母鸡的语言翻译成人类语言说一说,先自己说说,待会抽同学说说。
四、提炼升华,感受母爱的伟大
看到这令人心灵震撼的一幕幕,作者此时心中充满的应该是什么?(敬佩地读4-7自然段)
难怪作者会这样赞叹到(读第8自然段)作者对母鸡已经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了。(板书:擦掉“不赶讨厌”,写上“敬佩”)
作者仅仅是在赞叹鸡妈妈吗?
出示课件(展示母亲相关图片)
带着对母亲的崇敬,再读这一段。
五、作业练习
最后老师再向大家推荐几篇写母爱的文章:老舍《我的母亲》、郭沫若《芭蕉花》。老师相信,只要我们多读多写,一定能够谱写出人世间美妙的爱的乐章的!
[《母鸡》教学设计(西师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篇5:解决问题(一)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解决问题(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0页例1和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准备。
让学生在本课学习的前一天回家了解爸爸、妈妈手机付费的情况或者到当地电信营业厅了解有关手机收费的信息。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谁能说说有关手机收费的情况你都了解到哪些信息?结合具体情况学生可能了解到:
教师:付月租费是什么意思?
教师:这种方式又怎样付费呢?
……
教师:看来手机付费的方式有很多种,人们在办理手机付费业务时应该怎样选择呢?老师这两天正为这事烦恼呢,愿意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教师:好,今天我们就来解决问题。
(板书:解决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中的手机收费标准)
教师:这是我昨天到电信大厅了解到的两类手机付费方式。
再出示问题:如果我每个月的通话时间大约是120分,应该选择哪类付费方式合算一些?
教师: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最后汇报。由于学生已经有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估计学生能说出:只要先算出两类标准各需要缴多少钱,再比较,哪种缴的钱少就选哪种。
教师: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后组织全班交流。
教师:其中0.18×120算的是什么?
教师:那为什么还要加上20?
学生有课前调查作准备,所以学生思考后能发现:因为第1类收费标准是按办理了手机月租
服务来计算的,所以每个月的费用里要加上20元的月租费。
教师:如果选择第2类收费标准要缴多少钱?
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
第1类收费标准:20+0.18×120=41.6元
第2类收费标准:0.3×120=36元
教师:看来选择的收费标准不同,我们的计算方式也不同,这样看来选择哪类收费标准比较合算?
教师:好,老师就选择第2类收费标准!
教师:老师的好朋友王阿姨每月的通话时间大约是350分,她又该如何选择呢?(出示第2个问题),请大家用刚才的方法帮王阿姨算一算。学生独立解决问题2,然后组织汇报。
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第1类收费标准:20+0.18×350=83(元)
第2类收费标准:0.3×350=105(元)
教师:那王阿姨就应选择哪种付费方式?
教师:为什么老师和王阿姨选择合算的付费方式不一样呢?
学生讨论后组织汇报:
教师:看来每月的通话时间的长短对选择不同的收费标准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分析解决问题的条件和问题,如果有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让我们选择最佳策略时,我们要对这些策略进行比较,找到最佳策略。最佳策略并不是对每种情况都适用,也会随着情况的改变而改变。
三、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学生回答略。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七第1,2题。其中第1题要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制版费”
篇6:《出塞》教学设想 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去年曾听吴冬喜老师的《出塞》,吴老师的深度解读,课堂上所提供给学生的信息,使《出塞》这首诗的教学有了另一层意义的解读。我一直思考,语文课要教给学生什么?那应该是深度的思考和广度的吸纳。前不久,正好教到这课,觉得这课还有另一种解读的方式,现将上课的教学设计写出来,盼指正。
《出塞》是七绝诗的压卷之作,是唐边塞诗中的一朵奇葩,因此,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应该将其融在边塞诗中去体会。
边塞诗以描写边塞征战生活为题材,因此,诗的风格有着鲜明的特点,或悲壮,惋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或豪迈,勇敢--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或凄厉,惆怅--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既有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也有表达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教学《出塞》这首诗,离不开边塞特殊的环境,因此,教学的破题,我选择“塞”字为突破口,打开边塞之门,直观地感知边塞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艰苦、战事之频繁、生死之惨烈,为学习诗歌,培育好一个深沉凝重的基调。学生的直观感知,不是通过图片资料,而是通过古诗词典型句子去体会,以诗解诗,或许稍难,但是教育学生,想象是有依据的。
在这基础上,让学生自由读诗,自学初步体会诗歌,从戍边而引出“万里长征”,进而在体会万里长征时,从时间长去感知征人生活的艰难、惨烈、悲壮,在深究征人“人未还”的根由时,体会征人不能回的事实,同情征人的生活。最后再从“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中,一层层地体会:征人出征的豪迈;诗人对和平的憧憬和对朝庭的不作为的无奈。通过分析,去体会。然后再通过朗读去体悟。
课后的作业,是一次弹性作业,给予学生三个资料的提示,是希望学生学会写读书的思考,这是课堂教学的深度延伸。
一、出示诗歌,读诗
学生自由读,要求学生边读边注解
二、破题而入,简析背景,
1、读诗题
--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关塞、边塞)
--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事诗)
2、简单介绍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王昌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①。(李贺)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三、注释读诗,品味意境,抒发情感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歌
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
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
--战死沙场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所以古人云: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6、这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
--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诗人看到了什么?
:无数生命的死去,感叹生命的卑微……读
:失去亲人的悲痛,感叹人生的无奈……读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指导读
8、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对征人:
--对战争:
9、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指导读出自豪与勇敢
--没有战争(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指导读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对朝庭的失望
战事连绵不断,与朝庭无名将贤才有关,恨报国之志不能如愿
指导读出内心的那份失望和无奈
10、整体再读全诗,体会诗之意境
四、阅读思考拓展升华
1、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
2、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同情,或者写一个调查匈汉战争的论文
提示:
资料一: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资料二:
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
资料三: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唐李颀《古意》
By wuful发表评论于-3-12 9:26:00
读了佘大师的设计,觉得其中有三妙:
一妙,妙在导想,以一组边塞诗拉开解读的帷幕,创设意境,形成具象,走进古战场,感受征人苦。以诗解诗,创境导想,妙!
二妙,妙在导读。有情有境有意有味。导读的艺术是我们都应该追求的:
“--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
--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诗人看到了什么?
:无数生命的死去,感叹生命的卑微……读
:失去亲人的悲痛,感叹人生的无奈……读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指导读”
三妙,妙在导思。“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问得好,问得妙,所谓深入地解读文本,就要教师善问,问在关键处,方能让学生有效思考,感悟。
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这一设计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学之后,学生一定收获很大。
[《出塞》教学设想 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篇7: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7页例1。
【教学目标】
1.能运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思维,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理解“至少”“最多”的含义,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请学生介绍自己家乡好玩的地方,老师结合大屏幕介绍自己家乡的“重庆野生动物世界”。并欢迎大家到永川来玩。(“重庆野生动物世界”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特大型主题动物园,占地5000亩,分为6个功能区。先后从全球五大洲14个国家引进各种珍稀野生动物430余种,3万余只,其中,国际和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60种、1万余只。)
二.探究新知
(一)新课教学
1.创设情境,引出并解决例题。
师:既然大家都很想去玩,为了下次大家去的时候能有一个充分的准备,今天曾老师就带领我们XX学校三年级的同学来感受一下整个游览过程好吗?不过在游览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大家有信心把这些问题解决掉吗?(有)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边逛动物园一边解决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师介绍:进入景区后,我们一般会首先选择乘坐景区内的免费大巴游览车行区,游览完车行区后,我们将进入步行区自由参观。但是,由于步行区里有的景点与景点之间的距离都比较远,所以我们可以选择乘坐电瓶车。(出示电瓶车图)
师:现在我们遇到了景区内的第一个问题--请大家仔细观察大屏幕,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们三.一班共有48名同学,每辆车限乘7人。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得到这些数学信息后,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
(若生未提出想要的问题)师:大家看看,这辆电瓶车能把咱们48名同学载完吗?(不能)那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A一共需要几辆车?、B至少需要几辆车?
A方案:
课件补足问题:一共需要几辆车?
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生独立解决)
(要求:完成后再和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交流,看看他们的想法和你一样吗?)
师指名汇报,生说算式,师板书。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用48÷7?(看48里面有几个7,就需要几辆车。)那48里面有几个7?(6个)所以需要几辆车?(6辆)那为什么还要加1?
生:虽然48里面只有6个7,需要6辆车,但是根据我们平时的生活经验,剩下的6个人也要坐一辆车。
师:大家同意他的解题思路吗?谁再来说一遍解题思路?(指名再说一遍)
师:那这样看来,我们在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时候,能不能简单地根据我们计算的结果来得出结论?那还得根据咱们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情况来定,也就是说,我们在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时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师:可是,我看到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是“一共需要几辆车?”,又没规定不能多要。那我觉得用8辆车也可以呀,甚至是9辆10辆。只不过我们不能保证每辆车都坐满。(生?)
师:那这样,我们的答案就是五花八门的了。而从我们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看,我们一般会选择哪一种方案?(7辆)为什么要选择7辆?(……)也就是说7辆是我们所有答案中最少的。那这样,如果我们想得到这个最合理的答案,这个问题是不是需要修改一下?怎样修改?
生:改成“最少需要多少辆?”
师:大家同意这种改法吗?我觉得这个“最少”用得好,不过我们在数学中用得更多的是“最少”的近义词“至少”(板书:至少),那么我们就把这个问题修改一下。(课件修改问题)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坐电瓶车这件事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因为在里面用到了一个重要的词语“至少”,使得我们这个问题更加准确。并且,大家通过积极地思考,根据实际情况解决了这个问题,曾老师真为你们高兴,那就把胜利的掌声送给自己吧!
B方案:
生:最少需要多少辆车?
师: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但是我想知道,为什么要在问题中加上一个“最少”呢?
生:……(师结合其它同学提出的问题对比加“最少”和不加“最少”的区别。)
师:如果我们假设不加“最少”改成“需要多少辆?”。没有了“最少”,我们需要的辆数那就没有限制了,可以是7辆8辆9辆……,你觉得这样的问题问得准不准确?那这个“最少”加不加?
师:不过,在我们的数学中,一般用的都是“最少”的近义词“至少”这个词(板书:至少)。那我们改成“至少需要多少辆?”可以吗?看来,这个“至少”在我们的这个问题里面的确非常重要,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生独立解决)
(要求:完成后再和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交流,看看他们的想法和你一样吗?)
师指名汇报,生说算式,师板书。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用48÷7?(看48里面有几个7,就需要几辆车。)那48里面有几个7?(6个)所以需要几辆车?(6辆)那为什么还要加1?
生:虽然48里面只有6个7,需要6辆车,但是根据我们平时的生活经验,剩下的6个人也要坐一辆车。
师:那这样看来,我们在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时候,能不能简单地根据我们计算的结果来得出结论?那还得根据咱们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情况来定,也就是说,我们在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时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坐电瓶车这件事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因为在里面用到了一个重要的词语“至少”,使得我们这个问题更加准确。并且,大家通过积极地思考,根据实际情况解决了这个问题,曾老师真为你们高兴,那就把胜利的掌声送给自己吧!
(二)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师:刚才我们坐了电瓶车,我建议大家直接坐到猛兽表演场下车,以免错过表演时间,看完表演后再沿着路线自由参观。由于景区很大,当我们来到“就餐区”的时候基本上已经是中午了, 这时大家就该吃午饭了。
1.解决“吃饭”问题
师:XX学校三.一班和三.二班的同学准备在“蜀风中餐厅”吃午饭(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及文字:我们共有95人,每桌可以坐8人,至少需要多少张桌子?)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独立解答,并指名汇报,集体评议。(说说是怎样想的)
2.例题延伸,解决“最多”一类问题,理解“最多”的含义。
师:好了,吃饭的问题解决了,下午我们接着参观。下午我建议大家先去看1点20的海狮表演,然后再一路参观回去。在离开之前,大家还可以在纪念品商店买一点自己喜欢的东西作为纪念。(出示图片及相关文字)
师:有一位叫张强的同学他也来到了纪念品商店,我们来看看他遇到了一个什么问题:(我想买几个小老虎送给我的小伙伴们,我有50元,最多可以买几个?小老虎8元钱一个。)
师:谁来说说你从图上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
(小组讨论,再独立完成。)
师:谁来说一下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生汇报,师板书。
板书:50÷8=6(个)……2(元)
师:如果我的答案是可以买5个,因为五八才40元钱,钱够了,这样可以吗?
生:不对,因为问的是“最多可以买多少个?”买了5个后还剩10元钱,还可以再买,所以不是“最多”的。
师:哦,我明白了,我没有注意到“最多”(板书)两个字,也就是我们要一直用到剩下的钱不能再买为止。
师:我们看看张强同学怎么说?(课件:谢谢你们!)
师:看来张强同学对大家的回答非常满意。
3.对比总结
师:同学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我发现,这个问题和前面的两个问题很像,但是好像又不太一样,你觉得呢?
师引导学生说出:
共同点是他们的计算结果都有余数,不能直接得出答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结论。
不同点就是他们在处理余数的方法上不同。关于“至少”一类的问题,如果有余数,最后的答案需要增加一;关于“最多”一类的问题,即使有余数,也舍掉不要了。
三.拓展练习
师:好了,同学们,通过刚才老师的介绍,现在我们对整个景区的游览路线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还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如何解决关于“至少”和“最多”一类的实际问题。虽然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类似的问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它又会以多种形式出现,比如像刚才买纪念品那个问题来说吧:(课件出示)
他可能不会全部买小老虎,可以买一个长颈鹿再买小老虎,也可以买一个梅花鹿再买小老虎,所以我们的问题就可能是:50元最多能买一个长颈鹿和几个小老虎?最多能买一个梅花鹿和几个小老虎?像这种类似的问题你还能解决吗?请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买法进行计算。
生独立思考并解答,后集体订正。(说说是怎么想的)
四.结合教材,巩固练习。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灵活掌握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请看到书上79页,请同学们独立完成第一题和第二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五.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愉快而短暂的四十分钟马上就要结束了,你在这节课中都有哪些收获呢?
师:既然同学们有了这么多的收获,我希望同学下去以后,能多留意我们身边的数学问题,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至少 最多
48÷7=6(辆)……6(人) 95÷8=11(张)……7(人) 50÷8=6(个)……2(元)
6+1=7(辆) 7+1=8(张)
答:至少需要7辆车。 答:至少需要8张桌子。 答:最多可以买6个小老虎。
篇8:解决问题2(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元旦快到了,你们高兴吗?(高兴)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游园活动。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参加?(想)好!老师就带小朋友们一起去参加游园活动,我们唱着歌出发好吗?(唱新年快乐歌)
2.情境图
谈话:我们来到了游园点,你们看小朋友们在做什么?(在看木偶戏)
提问:你从这幅图上看懂了什么?获得了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走了6人。
二、主动探索,协作交流,领悟解法。
1.同学们,你们看得真仔细,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一共有多少人在看戏?
(2)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还剩多少人?
对于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提出后很快就解答。
(3)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4)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又走了6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对说出(3)(4)两题的学生给予表扬。
2.解决问题
提问:你们会解决“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1)独立思考
谈话:在四人小组中说说你的想法,你是怎样算的?
(2)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充分地交流,说自己的想法,老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了解情况。
(3)汇报:并说想法
3.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3)22+13-6=29(人) (4)22-6+13=29(人)
让学生明确(1)、(3)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2)、(4)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
4.比较(1)、(3)和(2)、(4)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5.谈话:小朋友们看木偶戏看得多高兴呀!你们看这边发生了什么事情?(出示练习一的第1题)
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看懂了什么?
你能把图意说完整吗?
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再让几名学生说解
问题的方法。
谈话:同学们,你们玩得高兴吗?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我们肚子有点饿了。走,老师带你们到面包房买面包去。
(出示面包房图)
提问:你从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还剩多少个?)
谁能把这个问题说完整?
(原来面包房里有54个面包,先卖了22个,又卖了8个,现在还剩多少个?)
提问:谁会列式解答。
提问:你会把22+8=30和54-30=24写成一个算式吗?
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
有办法来解决这个困难吗?
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选择方法,把想的过程说出来。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谈话:游园活动快要结束了,你们看小朋友在干什么?(出示练习一的第2题)[他们在收集拉罐筒。]他们真是环保小卫士。
提问:你会把这幅图的图意说完整吗?
让学生自己解答,再说想法。
2.谈话:我们走出了游园活动点,看,我们被一张统计表给吸引住了,这个表没有填完,你会填吗?
做练习一的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再汇报想法。
3.谈话:请小朋友们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
同桌交流,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归纳。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谈话:请同学们做一名有心人,用本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篇9:《零的突破》教案设计 (西师版六年级上册)
时间
课型
新授
课时
教学
内容
28“0”的突破
教学
重点
运动健儿为祖国争光的精神和实现中国奥运史上“0”的突破的重大意义。
教学
难点
同上
教 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 法
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自读自悟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能力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可引导学生就自己了解的有关奥运的知识和中国奥运健儿荣获冠军的情况进行交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自学生字
2、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自学情况:
1) 指名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错的字音。
2)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逐段朗读课文
1.这篇课文共几个自然段?(指名答)请6位同学分段朗读,其他同学请仔细
听清楚他们的朗读有没有错误。
(师生评议,纠正错误的朗读)
2.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这篇课文的生字。
看谁记得最快。都记住了吗?谁认为哪个字最容易错,需要提醒大家的?
学生要明白课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讲第2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男子自选手枪比赛开始,我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决心为祖国争光 。
第二部分:写许海峰勇夺冠军的经过。
第三部分:主要讲许海峰为中国人在奥运会上夺得的第一块金牌的历史意义,这块金牌不但实现了中国奥运史上“0”的突破,而且预示着中国将会在奥运会上不断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了望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三、自读课文,感悟理解
1、找出课文中两次描写许海峰射击时的情景读一读,体会一下他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2、为什么说“这是中国体育史上伟大的天”?
四、巩固练习
1、 读篮球赛了卡片,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2、 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及由生字带出的词语,找自己喜欢的词语写在空着的花篮上。
3、
五、拓展活动
进行“我所知道的我国奥运冠军和奥运知识”汇报;组织奥运知多少图片小展览。
朗读关于描写许海峰射击时的情景,体会许海峰当时的心情和在奥运会上觉着冷静应战、勇于为祖国争光的精神。
结合课后的学习链接进行“我所知道的我国奥运冠军和奥运知识”汇报。
让学生自己充分发表意见。
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进行“我所知道的我国奥运冠军和奥运知识”汇报;组织奥运知多少图片小展览,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积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
学
教
程
教师的活动及教法
学生的活动及学法
设计意图
1、 补充资料:
庄严:庄重而严肃。
屈辱:受到的压迫和侮辱。
夺魁:争夺第一;夺取冠军。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忙。
胜券:指胜利的把握。
2、《语文同步读本》指导:
引导学生自学《刘翔:横穿出世》、《生命的签证》。这两篇课文都揭示多动脑筋,勇于创新的道理,通过文章后的“读一读想一想”侧重启发学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体现的思想感情。
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板书设计
2.8“0”的突破
我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决心为祖国争光
写许海峰勇夺冠军的经过。
主要讲许海峰为中国人在奥运会上实现了中国奥运史上“0”的突破
教学后记
[《零的突破》教案设计 (西师版六年级上册)]
篇10:竹石(西师版三年级教案设计)
竹的风格
--《竹石》教学设计
重庆市云阳外国语实验学校小学部 龚建云
电话:13896274918 邮编:404500 小学高级教师 县级骨干教师
【教材简析】
《竹石》是西师版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古代有许多画家和诗人。他们既绘画又赋诗,大家把这样的作品称为题画诗。
《竹石》就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而题写的诗。诗人歌咏了长在青山、扎根岩石缝中的竹子。咏物言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这首诗语言质朴,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设计理念]
1、渗透辩证的思想,竹能经受“千磨万击”,真正的原因是自己生命力强,自己的目标坚定。郑燮能一生经历磨难,依然乐观,也是自身的人格决定,在课堂上努力体现这种辩证的思想。
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理解古诗的方法,以帮助学生去自学古诗。
3、从一堂课发散开去,希望学生能去爱竹,爱郑燮的作品。
一、教学目的
1、抓住重点词,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作者的背景多方解读诗歌,理解诗歌,体会竹的精神,人的精神。
2、学习联系作者理解古诗的方法。
3、会读会背诗歌会默写诗歌。
二、教学重难点
1、会读会背会默写诗歌。
2、理解诗歌,体会竹的精神。(难)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对诗
师:一竹一兰一石, 生:有节有香有骨。
师:任他风霜严寒, 生: 自有春风信息
师: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生:我自不开花,免撩风与蝶。
一、读竹。
(一)感知题目。
1、书空题目 竹石
2、猜猜这是谁的诗?(郑板桥),今天,我们认识他的另一个名字,我会写,但不会认,你们能当我的一字之师吗?(郑燮)
3 板书 清 郑燮 查字典认“燮”。
(二)自由读《竹石》。
读诗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读准,读通顺。
2、抽生读,检查读书情况。
3、借助注释读诗,初知意思。
(三)按平仄读诗。
一二声为平声,34声为仄声,两个字后面是平声时拉长,后面三个字的末尾是平声的拉长。
︱︱- -︱︱- ︱- -︱︱- - - -︱- -︱ ︱- ---︱-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句一句地抽生读。
二、品竹。
读书,我们不光用眼看,用耳听,还要用嘴读,用心悟,用心学。
1、读着读着,你的眼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竹?
2、 你是从哪里看到的?在诗中将词语画出来。
这是一株生命力顽强的竹子,从“破岩”体会。他生活在荒山野岭,草木无法生存的是风里,他却坚强地牢牢地李在那里。
这是一株坚忍不拔的竹子,从“千磨万击还坚劲”可以读出了。他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和打击?
这是一株意志坚定的竹子,从“咬定青山不放松。”既然选择了在这里生活,就要在这里生活好,长得苍翠挺拔。一个“咬”,咬牙度过难关,咬牙克服困难,多么形象地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啊!
这是一株不怕任何打击的竹子,从“任尔东西南北风”“任尔”随便你是什么风我都不怕。
这是一株乐观向上的竹子。……
3、边汇报边知道朗读。
4、配乐朗读,背诵。
第二课时
一、背竹。
1、抽生背诵《竹石》。
2、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悟竹。(理解古诗的方法:联系诗人及生活的背景理解诗)
1、介绍作者及他的故事。
郑燮, “扬州八怪之一”,人们称赞他的“诗书画三绝”。
可是,郑燮从小生活在贫寒的家庭里,四岁就死了妈妈,14岁,深爱自己的继母又去世,在没有成名之前,他的画一文不值,只靠教几个小孩过日子,在他30多岁的时候,自己的儿子被活活饿死。可是他从不放弃读书,不放弃画画,不放弃写字。这就是竹子一样的意志坚定啊!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是呀,郑燮常勉励自己:我已经经历了这么多磨难,我已经具有了坚强不屈的精神,我害怕什么呢?他三岁开始读书,而到20岁才考个秀才,40岁才中举人,44岁终于中了个进士,当上了个小小的县官。他对学习的追求难道不是具有竹子一样执着的精神吗?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哪怕是当个小小的县官,他也当得与别人不一样,他睡在床上,听到竹子的声音,就怀疑是民众叫苦的声音,他爱他的子民如爱自己的孩子。乾隆十一年,郑燮任潍县县令时,恰逢荒年,百姓饥饿得吃人。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力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的性命。
而就是这样一个好官,由于影响了有钱有势的人的利益,有人告发他开关仓赈济灾民一事,被迫辞官。而郑燮却乐观地说:我正好去画我的竹。于是牵着一条小黄狗,拿着一盆兰花,带着几卷书,回扬州卖画为生。这是一个多么乐观的郑燮啊。读“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讲“咏物明志”的写法。
郑燮写《竹石》赞美竹子生命力顽强,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不也正是在写自己吗?表示自己要做一个像竹子一样的坚强的人啊!这种写法叫“咏物明志”。
3、联系自己的生活,回归古诗。
孩子们,学习是为了运用。那么,当我们面对学习中的一道道难题,准备放弃的时候告诫自己:“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当我们正为学习才艺感到困难时,我们鼓励自己:“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当我们遇到生活中突然降临的灾难时,我们坦然的迎接他,一起背背《竹石》。
4、唱《竹石》。
我们不仅会读,要是能唱诗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儿啊!听!跟唱!
5、默写《竹石》
三、作业
总结:我知道张飞庙里有郑燮的兰竹图,我们学校竹园有一句“未出土时先有节,待到凌云尚虚心。”也是根据郑燮的诗句“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改写的。郑燮就在我们身边,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推荐你们读《郑燮传》、《郑燮书画集》。
板书:
竹石
清 郑燮
千磨万击 咬定
坚劲
东西南北风 立根
破岩
[竹石(西师版三年级教案设计)]
篇11:父子骑驴(西师版三年级教案设计)
父子骑驴
探究目标: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本课6个生字。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这个故事。
3. 能结合实际生活理解“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这句话的意思,初步培养自主意识。
探究重点:
1. 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体会不同人物的感情。
探究难点:
1. 联系实际理解“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
探究准备:
1:自制动画片《父子骑驴》 人物贴画。
探究时间
1课时
探究过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1. 引入话题。
师:(书写驴字。)孩子们,有谁认识驴吗?谁来告诉我,驴长什么样啊(出示驴的图片)教师归纳:(驴是一种比马小的动物,耳朵和脸部比较长,毛多为灰褐色或黑色,尾巴根毛少,尾端象牛尾,性情温和,富忍耐力。)
出示驴和炉,相比较,学生跟着老师书写驴字。
今天啊,我们将走进一个跟驴有关的故事里,板书(父子骑驴)
有一对父子做完生意牵着毛驴从城里回来,可是却在路上遇见一个大麻烦,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吗?想知道吗? 请大家打开课本 页,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听明白了吗?开始吧。
2. 揭题,自由读故事。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① 师:我看见你们读得绘声绘色,有的孩子还加上了自己的表情,动作呢,老师真高兴!那我们先读到这儿好吗?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告诉老师呢?(抽生回答,讲了父子牵着一头驴走在回家的路上,到底谁骑驴好,先后听从了三种意见,结果都遭到了路人的非议,最后终于明白,做人要有主见。)这点是难点,学生很不容易归纳出来,教师要想办法引导。或者说出大致意思就行。
二探究故事中的四种说法,领悟文章中心。
① 这故事中啊,对父子俩骑驴的事儿,有几种说法啊?(4种)要求学生用-------把4种说法勾画出来。
② 学生汇报后(出示课件)
③ 父子俩牵着驴,一位老先生看见了哈哈大笑说:------
齐读句子,你们谁能来大笑两声?(生表演大笑)有的孩子都笑的前仰后合了。。老先生看见了父子俩牵着毛驴,也哈哈大笑起来,为什么呢?(觉得他们很笨,竟然有驴不骑)竟然是什么意思?(联想到近义词居然,指导学生近义词也是我们理解词语的一种办法。没想到,出人意料,)好,你们就用这样的语气来读老先生说的话。(自由读,抽生读,互评,挑战)
师板书“不骑太笨”边写边说,“这是老先生的说法”,并把代表老先生的剪纸贴在上面。
④ 师:父亲心想老先生说的对,于是便叫儿子骑上毛驴,自己牵着走,走着走着,他们又遇见了谁啊?(一位老太太)老太太的说法是什么呢?抽生汇报后(出示课件)
儿子骑驴,父亲走路,一位老奶奶看见了忍不住说:------
齐读后问:孩子们,你们能给这个“孝”(课件出示孝)找一个好朋友吗?(孝敬,孝顺,孝心)在生活当中,你是怎样理解孝字的呢?(生交流)
老奶奶看见了为什么忍不住说现在的孩子真是不孝呢?(因为儿子骑在驴背上让爸爸顶着大太阳走路,所以。。。指导孩子用因为所以把话说完整)从忍不住
师:此时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一句呢?(抽生读,如果学生不能把握好语气,可以让他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自己的奶奶或者外婆批评自己的时候是什么表情动作语气)
师:那我们现在知道了老奶奶主张让谁骑呢?(爸爸)板书:“爸爸骑”,下面张贴老奶奶的剪纸。
孩子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老先生和老奶奶的主张了,那你们现在来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这两段的吗?(1、抓重点词语理解句子意思,2、想象情景,3感情朗读,体会人物感情)好,现在老师教给你们一个任务,那就是按照刚才的学习方法自己去学习一下年轻妈妈和一群小孩子的说法,愿意选择谁就说谁的。前后四人为一组。
老师检查学习情况:
师: 哪些孩子选择了学习年轻妈妈?那请你们大声的读出来年轻妈妈说的话,
(课件出示)
父亲骑驴, 儿子走路,一位年轻妈妈看见了大声说:------
师:你们读懂了年轻妈妈说的意思了吗?(抽生)想想你就是这位年轻的母亲,那你们带着这样的语气读给同桌听听,比一比谁读得最好。等会读给我们大家听。
谁能来大声的读一读呢?(抽生读,评,老师读)年轻妈妈同意谁骑?边写边说:儿子骑。并把画贴上去。
(同桌读,抽生读,齐读)
④师:父亲想想她说的很有道理,哪有父亲不爱护儿子的呢,于是干脆两人一起起吧,这总好了吧。应该没有人再有意见了吧。你们说,还有没有别的说法啊?课件出示第四种说法)
父子骑驴,一群孩子看见了指指点点说:------哪些孩子选择了小孩子的?那你们知道指指点点是什么意思呢?你们能用动作表示一下这个词吗?那我们边做动作,边读一下这个句子,(抽生表演)
你们读懂了孩子们的意思吗?光说不行,我问问,(抽生)你说说孩子们是什么意思?
板书:不能都骑,并贴上代表小孩子的剪纸。
看,我们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啊,不但可以用语言,还可以用动作、眼神、表情,对不对?你们看王老师的眼神在说什么?喜欢你们啊!那你用眼神告诉我:你喜欢我!
二、思考交流
1.小组交流。
师:你们看,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 如果你是这位父亲或是那位小孩子,你会听谁的呢?想一想,别着急,怎么把话说清楚,让别人能听懂。好,现在把你的想法啊,说给同桌听,同桌要认真听哦!开始吧。(同学讨论,老师加入进行指导)
2. 全班交流。
师:我在下边听到好多说法了,好几个说法都不一样。谁愿意把你们想法大声的清清楚楚的告诉大家啊。谁先来?(抽生,提醒孩子认真听别人说话)
(不同观点互动交流,讲到一种观点的时候可以互相补充)抽学生评价孩子的小表现怎么样。我们既然是交流,既然是互相说服,那就要做勇敢的小伙子、勇敢的小姑娘,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给对方,这样才能够说服别人,和别人进行沟通交流,不说别人怎么知道你想什么呀?
师;大家说的理由都那么充分,这说明孩子们,你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老师真高兴,你们都是有想法的孩子。所以故事里的父亲也决定向你们学习,做一个有主见的人。
那我们看看父亲最后的决定是什么呢?(一人骑一会)(齐读)
三.联系实际,拓展交流
师:,此时我想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小马过河。(课件出示小马过河的故事)孩子们你们觉得小马应该怎么做呢?(生交流)
总结:在生活当中,我们肯定也经常遇见让自己左右为难的事情,那老师希望我们都能做事有主见,坚定自己的想法。这节课上得高兴吗?
是啊,我们能给爸爸出主意,给小马想办法,还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那老师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做一个有主见的人。并且呢,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会有更多更大的收获,好吗?
板书: 父子骑驴 左右为难 做有主见的人
不骑太笨 爸爸骑 儿子骑 不能都骑
老先生(贴画) 老奶奶(贴画) 年轻妈妈(贴画) 小孩子(贴画)
[父子骑驴(西师版三年级教案设计)]
篇12:我们爱祖国(西师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我们爱祖国
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独树镇中心小学教师
教学目的
1.能联系诗歌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诗节。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搜集祖国的资料.图片,课件.音乐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是哪个国家的人吗?(中国)
教师出示世界地图:你们能在这张地图上找到自己的祖国吗?请一位同学找一找。那么,你们对我们的祖国了解有多少呢?请同学们展示你们预习搜集到的图片资料,互相交流。(给学生充足的展示交流机会)
2.教师展示图片,小结:是呀,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繁荣富强,在她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13亿的中国人民。如今的中国,正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诗歌优美的韵律走近祖国。(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注重情感教育
1.教师配乐范读诗歌,学生边欣赏边思考课件出示的问题。(本诗共几个小节?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是围绕哪句诗写的?)
2.指名回答问题。
3.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a.指名朗读第一小节,理解“我们天天在思索,一年长一岁,答案有千万个。”
b.教师:那么,在作者的心中究竟什么是祖国,随着年龄的增长,答案又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2.3.4小节,说一说你的体会。
c.指名说体会,教师板书。
d.出示课件,欣赏配乐朗读说画面,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此时此刻,你最想对祖国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
e.教师小结:你们说得太棒了,我们拥有这样一个强大而又和平的祖国,我们怎能不爱祖国呢?有感情地朗读1-4小节。
4.学习诗歌第二部分
a.教师出示课件问题,学生自由读诗歌5-8小节,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1. “我们天天在思索,一年长一岁,答案有千万个。”这句诗与第一部分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2. 反复朗读6.7.8小节,体会什么是对祖国的爱?
3. 除了诗中的,你还知道怎样做是对祖国的爱?
b.集体反馈交流
c.教师小结:是呀,为国捐躯是爱祖国,建设祖国是爱祖国,做好一个中国小公民也是爱祖国,正像诗歌中写的“我们对祖国的爱,像涓涓细流,汇入长江.黄河,一路奔腾,一路唱着歌:我们爱祖国,我-们-爱-祖-国。”
5.请6位同学表演配乐诗朗诵。
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
这首诗歌让我们更真实.更深刻地认识了什么是祖国,以及什么是祖国的爱,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都要爱我们的祖国。
2.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画一画.写一写你心中的祖国,以及你对祖国的爱。
四.板书设计
18.我们爱祖国
祖国 祖国的爱
小时侯:摇篮曲 一幅画
长大了:长城.纪念塔 小树.歌
国徽.奥运圣火 现在:黄 河
长 江
[我们爱祖国(西师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篇13:认识周长(西师版三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西南师大版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86-87页的例1、例2、例3,以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事物或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物体表面及图形的周长,会用测量的方法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建立周长的概念,认识周长的意义。
【教学难点】
对周长意义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软尺、米尺。
学具:纸杯、长方形纸片、直尺、软尺、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激趣:孩子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乌龟和兔子第一次赛跑是谁得了第一啊?那我们来看看两只兔子赛跑,(出示情境图)谁会得第一呢?(让学生猜测)我们来看看比赛现场。
2、课件演示:两只兔子赛跑。(一只在内圈跑,一只在外圈跑)
提问:为什么不公平?(生答)
师:这都是由于周长的不同引起的。
3、揭示课题:认识周长。(板书:认识周长)
二、操作实践,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图形周长。(教学例1)
(1)视觉感知手绢的周长。
出示一张白手绢,让学生观察,再出示一张镶有花边的手绢,让学生比较,那张更漂亮?为什么?
那我们给第一张手绢也镶上花边,你知道应该在什么地方镶吗?指名学生上讲台前用手指一指。
学生操作口答后,教师用课件闪现手绢的边线,并指出:花边就镶在这些地方,围手绢一周的长度是手绢的周长。(板书)(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手绢的周长)
(2)视觉感知树桩面的周长
出示“树桩图”让学生观察,从中获取信息。
提问: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什么?图中这两位同学在干什么?(测量树桩面周长)
你知道树桩面周长指的是什么地方的长吗?(指名学生上讲台前用手指一指实物)
学生操作、口答后,教师用课件闪现树桩面的边线(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树桩面的周长),并指出树桩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树桩面的周长。(板书:树桩面)
(3)出示树叶,指出树叶的周长。
(4)你能从我们身边找一个例子说说什么是周长吗?下面请你们同桌合作找一找,并且指一指它的周长。(指导:课桌面的周长、课本封面的周长、窗框的周长、文具盒表面的周长、黑板面的周长、屏幕周长等)
(5)指出篮球场的周长。(课件演示)
2、摸一摸,说一说,理解周长的含义。(教学例2)
(1) 摸课本封面的周长。
刚才摸了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你们能摸摸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强调:封面)它的周长是哪一部分呢?大家能用手指在书上摸一摸它的周长吗?(同桌轮流摸)
(2)指名学生上台摸。
问:你认为摸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摸的时候要注意从封面四周上一点出发沿着4条边围1周,又回到出发点就是这本书封面的周长。)
(3)描周长。(88页练习十六第1题)
强调描的终点和起点都在同一个点上。
(4)概括周长的含义。
刚才你们摸的课本封面、手绢、树桩面它们的形状都不同,我们用两个字“图形”来概括它们,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可以总结出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呢?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周长的含义。(板书:图形)
引导学生找一找重点词语“一周”“长度”,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
(4)反馈:判断奖状框的周长。(课件演示)
强调描的终点和起点都在同一个点上。
4、动手测量,认识周长。(教学例3)
(1)小组内讨论测量周长的方法(先交代规则,再出示大屏幕)。
出示长方形纸片、纸杯,先让学生指一指杯子下底面、长方形纸片的周长各指的是哪一部分的长,认识工具后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树桩面、杯子的下底面、长方形纸片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2)学生操作练习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杯子、长方形纸片、软尺、线、直尺等),测量出杯子下底面、长方形纸片的周长,并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测量方法。
用软尺量;
先用线围,再用尺子量;
先量每边长,再加起来。
(3)优化方法。
量长方形用直尺直接量比较简单。
三、深化拓展
变魔术。(用铁丝围圆、桃心、小猫、蝴蝶)
用相同长度的铁丝围刚好一周的不同形状的图形周长都相等,让学生理解“守恒”原理。
四、总结
孩子们,今天的收获多吗?
再认识周长。
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教师强调“一周”的含义,并配合课件演示,让学生体会“一周”的内涵。
五、作业
练习十六第3题。
篇14: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进毛泽东。本册共有课文28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共32篇。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了逐步放手培养阅读能力的设计思路。
二、教材特点
本册教材是在前八册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有一定的继承性,体现了整套教材的延续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其主要特点是:
(1)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2)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
(3)课文既保留传统的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
(4)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
(5)改进“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6)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150个,会使用字典、词典,会一定独立识字能力。
(2)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优美。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6)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学习阅读浏览的方法,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是25万字。
(7)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辩论、演讲的一些基本方法。
(8)能写简单的记实性的作文和想象性的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9)学会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学写内容梗概。
(10)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交能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学会写活动计划。
四、学情分析:
本学期是新学校、新学生,学生来自各个不同的学校,水平参差不齐,这学期教学的重点在于互相磨合,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各种形式促进他们阅读的兴趣,以读促写,以读促学。
五、教学措施:
1、精心备课,抓好课堂教学,及时进行单元检测,针对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采取教师个别指导、同学互助的活动,。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困难生优先回答,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经常与家长交流,多方面的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3、对学习优秀的学生,给他们创造阅读条件,让他们多读课外书籍,并讲给同学听,带动全班的阅读兴趣。
4、随时听写检查生字和认读字;采取组长检查,教师抽查的方式检查朗读和背诵。
5、以讨论形式开展综合性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口语交际能力。
6、坚持每周写一篇随笔,并教师做好讲评,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篇15:西师版五年级语文工作计划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班现在学生41人,其中女生20人,男生 21 人。总体来看,这个班的知识基础处于两级分化,处于中间位置的学生寥寥无几,有六名学生基础知识不太乐观。班上的部分男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放松自己,学习上和生活上皆如此,特别是特殊家庭的孩子,各方面表现要相对落后。基本情况如下:
上课时善于动脑,积极发言,平时又乐于帮助同学,学习成绩优秀的占班级总人数的近50%,是这个集体的主体力量。他们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较好,团结同学,不仅能较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还能和后进生结对,解决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但自身的学习主动性还有待加强,竞争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激发。
基础较差但要求上进的学生有何嘉俊、张志文、刘汶锋等,他们上课有时不专心、学习较懒散,缺乏一定的学习方法及缺少学习毅力,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不能够严格要求自己。
陈晓君、欧敏玲、李杏华、麦均仪这四名同学是本学期的培养重点,希望从习惯到最终成绩都能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二、教材内容简要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阅读课文26篇,大体上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单元。各单元主题分别为:春光无限、科技之光、有志竟成、世界各地、亲情依依、八一壮歌、人与自然。课文后的作业题除朗读、临写等常规训练外,还有常用词语的训练(比较近义词,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提高运用词语的能力)、阅读训练(包括联系语境理解词句,学习分析自然段、逻辑段,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等)、局部仿写练习。另外,本册向学生推荐阅读《上下五千年》,把《标准》关于“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落到实处。
习作7课,均对习作要求、观察要领、写作要点等作了分析与指点,从而让学生获得具体明确的习作知识。有的习作,还安排了多种形式的范例,以便学生借鉴、迁移。
综合练习7个,包括词句训练、写好钢笔、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及学写毛笔等内容,所设各题,可能与本单元课文有一定联系,但更大程度上带有举例性质,因此,既要严格要求,扎实训练,又要防止拔高要求,过度延伸。本册综合性学习“学和做”以“节约用水”为话题,安排了多种活动内容,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
三、本册教材主要教学目标:
(一)、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
2、继续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培养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习惯。
3、继续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勤查典的习惯。
4、继续培养专心听别人讲话的习惯;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养成爱护学习用品的习惯。
5、继续学习写钢笔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习惯;培养预习课文的习惯。
6、继续学习写毛笔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习惯。
7、继续培养留心观察的习惯;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记号的习惯。
8、培养写日记的习惯;能够做到爱护图书,并养成习惯。
9、培养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学会使用工具书,并养成习惯。
10、培养自己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和修改作文的习惯。
(二)、汉语拼音
继续巩固汉浯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阅读、学习普通话。
(三)、识写
1、准确认读303/287个生。
2、能够按笔顺正确默写206/181个生。能按的结构把写端正、写匀称。
3、继续学习用钢笔写,提高书写的速度。
4、继续练习写毛笔,知道各类汉的间架结构和运笔特点。
(四)、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听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4、能当众说话,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有礼貌。
5、讨论问题能主动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6、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
(五)、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理解课文内容,想像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5、继续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典学习生词,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的习惯。
6、能阅读程度适合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六)、习作
1、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句。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有顺序、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顺的短文。
3、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
篇16:西师版五年级语文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继续以学校发展为本,以学校总的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认真贯彻学校教学工作要点”,,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参与校内及组内的教学活动,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班级情况分析:
全班共有学生53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28人。初接班,对本班的实际情况确实不太了解,通过开学这几天的观察,发现本班学生的学习劲头不够浓厚,自觉性不高。兴趣是行动的先导,为此,本学期要想法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位学生都喜欢学习,都能自觉地学习。
三、教材分析: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进毛泽东。其中第一单元“我爱阅读”和第五单元“遨游汉王国”还安排了不同呈现形式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是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遨游汉王国”单元采取全新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和学习重点。
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2篇。
口语交际·习作独立成一个栏目,并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
回顾·拓展由3个栏目组成,其中有2个固定栏目:“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两次,“趣味语文”一次。本册共有课文28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共32篇。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了逐步放手培养阅读能力的设计思路。
四、教材特点
本册教材是在前八册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有一定的继承性,体现了整套教材的延续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其主要特点是:
(1)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2)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
(3)课文既保留传统的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
(4)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
(5)改进“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6)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五、教学目标:
(一)识与写
1.有较强的独立识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200个,会写150个左右的新词语,一部分学会运用。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辩论、演讲的一些基本方法。
3、能写简单的记实性的作文和想象性的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4、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学写内容梗概。
(四)口语实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五)综合性学习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学会写简单的活动计划。
六、教学措施: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除此之外,采用各种方式使学生爱上阅读:
1.推荐与课文相关的书籍,教师可在上到相关课文时推荐,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与汉有关的《语林趣话》。可采用半截故事法等。
2.向学生推荐现今流行的或一直有的一些文质兼美的书籍。
3.开展与读书活动有关的系列活动,如学生表现好奖励学生——作业整理课教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读书统计活动;与家长共读一本书并写几句读后感;
4.加大积累量,开展“经典文化诵读”活动。
七、培优转差的方法与措施:
(一)、确立优生与学困生名单:
优生:孟昆令马晶阳武谷泽郭恒昊张佳楠
学困生:于欢董晓续李汉璐王雅楠王奋博
(二)、具体方法与措施
1、对优生要多进行“思维训练”,逐步提高其思维水平。
2、课堂教学中,鼓励优等学生自主探索、自我尝试,使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不断增强。
1、对学困生要提出适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如从第54名进步到53名,从不及格到60分等,增强他们的学习的兴趣和进步的信心。
2、平时努力做到不歧视,多鼓励;不粗暴,多宽容。耐心细致地帮助,上课时多注意,下课督促他们及时地完成有关作业。适当的时候适当地降低作业的要求。
3、在语文的基础知识方面(如词书写,段落填空,背诵默写等),多辅导,使他们力争得到这些基本分数。
4、在班级开展“一帮一”帮学活动,在平时学习中及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时“补课”。
篇17:西师版五年级语文工作计划
四、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安排表:
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第(1)周至第(3 )周
第一单元
17
第(4)周至第( 5 )周
第二单元
13
第(6)周至第( 8 )周
第三单元
16
第( 8 )周至第( 10 )周
第四单元
13
第( 10 )周至第(12 )周
第五单元
15
第(12 )周至第(14 )周
第六单元
14
第(15 )周至第( 16 )周
第七单元
17
四、本册教材主要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2、扎实进行语言训练,本学期着重进行分段的训练,但仍应继续对学生的识、写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要设计有效的方法,扩大训练面,努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个体活动时间。教师应严格要求,及时反馈和矫正,讲求实效。
3、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从读中学写。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落实各单元训练重点,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训练点为重点组织教学,从内容分析导向到训练目标上来。课文教学时,要着重考虑怎样让学生掌握本单元训练点规定的那项阅读基本技能,避免、词、句、篇都走一遍,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能只抓住内容分析,忽视训练重点。在进行阅读重点训练时,要充分发挥每单元前的“学习提示”的作用,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5、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
五、本册教材各主要内容具体教学设想:
(一)、第一单元[第1-4课]
教学内容: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
1春天染绿我们双脚
2只拣儿童多处行
3早
4古诗两首
习作1:写一种自然现象
练习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多渠道积累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修改自己作文。
2)、学习本单元的生词,并结合课文内容较好地理解与运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三篇课文,并能从读中感受大自然的壮观与美丽,并能有感情地背诵这三篇课文。
4).口语交际:请你帮个忙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三篇课文,并能从读中感受大自然的壮观与美丽,并能有感情地背诵这三篇课文。
教学难点:
从读中感受大自然的壮观与美丽,并能有感情地背诵这三篇课文。
教学措施与设想:
1)、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训练点为重点组织教学,从内容分析导向到训练目标上来。课文教学时,着重考虑怎样让学生掌握本单元训练点规定的那项阅读基本技能,避免、词、句、篇都走一遍,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能只抓住内容分析,忽视训练重点。在进行阅读重点训练时,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2、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
(二)、第二单元[第5-7课]
教学内容:
5梦圆飞天
6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7奇妙的克隆
习作2
练习2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这一单元的生词,并能结合课文理解由生组成的词。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感知课文的内涵。
3)、能有感情地复述或背诵指定的课文。
4)、能正确地修改病句,感知掌握其中的方法。
5)、口语交际:畅想未来
教学重点: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感知课文的内涵。
2)、能有感情地复述或背诵指定的课文。
教学难点: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感知课文的内涵。
2)、能有感情地复述或背诵指定的课文。
教学措施与设想:
1)、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从读中学写。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篇18:西师版五年级语文工作计划
3)培养学生认真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三)、第三单元[第8-12课]
教学内容:
8海勒·凯伦
9二泉映月
10郑和远航
1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12精读与略读
习作3:写一则新闻报道
练习3
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生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课文的内涵,学习主人公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
4)、理解并掌握精读和略读的基本用法。
5)、口语交际:我来说一说。
教学重点: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课文的内涵,学习主人公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
2)、背诵指定的课文。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课文的内涵,学习主人公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
2)、背诵指定的课文。
教学措施与设想:
1)、扎实进行语言训练,继续对学生的识、写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要设计有效的方法,扩大训练面,努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个体活动时间。
2)、按照写新闻报道的方法写体育比赛或学习竞赛。
3)、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学习“新闻报道”的写作方法
(四)、第四单元[第13-15课]
教学内容:
13秦兵马俑
14埃及的金塔
15音乐之都维也纳
习作4学习写一篇游记
练习4
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生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联系上下文、抓重点词体会句子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的熏陶。
5)、介绍世界名城
教学重点:
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
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的熏陶。
教学措施与设想:
1)、扎实进行语言训练,对学生的识、写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要设计有效的方法,扩大训练面,努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个体活动时间。
2)、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
3)、通过具体的事例, 表现人物的品质。
(五)、第五单元[第16-19课]
教学内容:
16爱如茉莉
17月光启蒙
18我和祖父的园子
19谈礼貌
习作5:写一位身边的小能人
练习5
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生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爱。
5)、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讲貌的重要。
教学重点:
1)、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爱。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讲貌的重要。
教学难点:
1)、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爱。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讲貌的重要。
教学措施与设想:
1)、以训练点为重点组织教学,从内容分析导向到训练目标上来。课文教学时,着重考虑怎样让学生掌握本单元训练点规定的那项阅读基本技能。
2)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爱。
3)按照征文的要求写一位你熟悉的人。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向外投稿的良好习惯。
(六)、第六单元[第20-22课]
教学内容:
20七律 长征
21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22大江保卫战
习作6:写你喜欢或崇拜的人
练习6
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生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
3)、通过语言文的朗读品味,激发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学习运用联系课文内容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口语交际:影视剧评说。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的朗读品味,激发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文的朗读品味,激发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措施与设想:
1)、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要设计有效的方法,扩大训练面,努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
2)、通过语言文的朗读品味,激发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
4)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 表现人物的品质。
(七)、第七单元[第23-26课]
教学内容
23古诗两首
24望月
25灰椋鸟
26水
篇19:西师版五年级语文工作计划
练习7
学和做(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单元生,初步理解意。
2)、掌握本单元的新词,会用查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4)、综合性训练,重点是反问句和背诵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
5)、口语交际:七嘴八舌话环保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综合性训练,重点是反问句和背诵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
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综合性训练,重点是反问句和背诵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
教学措施与设想:
1)、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设计有效的方法,扩大训练面,努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
2)、用查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3)、综合性训练,重点是反问句和背诵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
4)、学会合理的想像去写想象作文。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工作计划五篇
★ 西师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版)13减几(一) (西师版一年级上册)
★ 西师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版)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西师版一年级上册)
★ 西师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版)15减几 (西师版一年级上册)
★ 西师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版)练习九 (西师版一年级上册)
【解决问题2(西师版五年级教案设计)(精选19篇)】相关文章:
数字图书馆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六年级上册)2022-12-02
实践活动:考察素质教育基地/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下册)2023-11-13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版)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二) (西师版二年级上册)2023-09-22
毕升的梦想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五年级下册)2023-07-26
空间与图形、可能性复习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上册)2022-11-13
《这条小鱼在乎》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2022-05-06
西师大小学三年级语文小萝卜头教案2023-03-03
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五年级下册)2023-08-17
西师大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023-10-26
千米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二年级下册)2023-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