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登幽州台歌》教案(精选16篇)由网友“伯爵奶茶七分甜”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七年级上册语文《登幽州台歌》教案,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语文登幽州台歌课后训练题
语文登幽州台歌课后训练题
1.知诗人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代的________。
2.读诗句
我要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地读几遍。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念(niànliàn)悠(yōuyóu)涕(dìtì)怆(chuàngchāng)
轻松过关看一看你的真本领
4.先解释带点的词,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古人:____________________来者: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悠悠:_____________怆然:_____________涕:_____________
5.这首诗第句写所思,第()句写所感,抒发了诗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篇2:七年级下册语文登幽州台歌 教学设计1七年级
七年级下册语文登幽州台歌 教学设计1七年级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演讲:
一、导语
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古来圣贤多寂寞吗。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现在我们就去感受一位大唐诗歌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中坚人物内心的那份孤独。
二、学习《登幽州台歌》
1.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自幼具有豪侠浪漫的性格。少年时代曾闭门读书,遍览经史百家,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负。24岁举进士,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他曾在26岁、36岁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军事问题提出过一些有远见的建议。38岁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他的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有《陈伯玉集》。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犯边,武后派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出征,陈子昂随军参谋第二次来到边塞。武攸宜亲贵出身,全然不晓军事。陈子昂屡献奇计,不被理睬,反遭贬斥,降为军曹,因而抑郁不得志。蓟丘是春秋时燕的旧都,燕昭王姬平曾在这里修碣石宫,筑黄金台,卑身厚币以招天下贤豪之士,乐毅、邹衍、剧辛等人先后到燕,助昭王大败齐国,称雄一时。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再也见不到了;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呢?一种茫然与无奈自然涌上诗人的心头。
4.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的精神?
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神游今古,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豪杰难追难待。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诗歌中所表达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涕后的抗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板书陈子昂
寂寞悲愤的情绪
怀才不遇的苦闷
篇3:七年级上册语文《登幽州台歌》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登幽州台歌》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2、背诵诗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时间:3月28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要求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陈子昂的资料
2、教师补充并介绍写作背景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二、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三、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四、通过这首诗的品读,你认为作者当时登上幽州台的时候,诗人有怎样的感想呢?
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时间绵长、空间辽阔)
五、文章第四句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六、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从诗歌看,指诗歌本身看,指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八、作业布置
1、完成《点击》2、背诵默写古诗
《登幽州台歌》原文和译文
原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坚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一想天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作者介绍: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唐代文学家,初唐诗_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垂拱二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今天射洪县城古城墙名为“子昂城”,街道有“伯玉路”等名称实为纪念陈子昂。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在唐诗革新道路上取得很大成绩。卢藏用说他“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陈伯玉文集序》)。宋刘克庄《后村诗话》说:“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於黄初、建安矣。”金元好问《论诗绝句》也云:“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都中肯地评价了他作为唐诗革新先驱者的巨大贡献。但他的部分诗篇,还存在著语言比较枯燥、形象不够鲜明的缺点
《登幽州台歌》说课稿
《唐诗三首》之一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唐诗三首》,因为时间关系,我只讲第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翻阅整套职高《语文》教材,《唐诗三首》是其中唯一的一组唐诗, 这三首诗的选择上也是很有特点的,第一首《登幽州台歌》是初唐的古风,第二首《登金陵凤凰台》和第三首《登岳阳楼》分别是盛唐和中唐的近体诗。由此可见,它是根据唐诗的体裁发展顺序来编排的。所以,在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了解唐诗的概貌上,这篇课文都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针对《登幽州台歌》,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2. 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古诗几种体裁,掌握古风和近体诗体裁的不同。
(2)能力目标: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独特的感情。
3. 重点,难点设置:
重点:感受意境,提高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难点: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下面,我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职业中专高一年级文秘班的学生,他们在语文能力上略高于其他专业,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多拓展一些。
我准备的教学方法为:
2.教学方法
移情法:用多媒体音乐、画面等营造浓厚的氛围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
诵读法:反复诵读,甚至背诵,体会唐诗音韵的和谐和凝练的语言。可以加深了解,加强记忆。
设疑讨论法: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学习中的问题,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比较阅读法:对比这一组唐诗,比较体裁的变化,格律的不同。比较课内外不同诗文,感受不同意象营造出的不同意境。
学生对应的学法为:
三. 说学法
1. 课前自习法(课前预习,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2. 诵读感知法 (学生先听范读,后反复诵读)。
3. 合作探究法 (学生自由选择课堂任务、合作伙伴,组织学习
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4. 比较阅读法 (通过比较阅读分辨不同体裁,或者通过不同的意象表现不同的意境展延伸课堂知识,培养诗文鉴赏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一共由四个环节组成,导入—鉴赏—练习—总结
第一个环节是导入和提示教学内容
采用多媒体手段,以名家名句导入。(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鹿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诗写得好会被人追捧,写诗是一件很时尚的事,不仅文人墨客写诗,就连出家的和尚都写诗。七岁的骆宾王写了“鹅、鹅、鹅、”一夜成名。既有七岁就写出咏鹅的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也有八十五岁写出《回乡偶书》的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既有皇帝甚至女皇帝写的《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也有村夫张打油的打油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我采用大量的旧知识和少量的课外知识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迅速处于一种比较熟悉却又略有陌生的情感体验中,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期待。
提示:我们将要学习鉴赏的是一组唐诗,既然是一组,那么我们就应该从了解唐诗整体的概貌。古代诗歌从唐代开始,逐渐进入了一个严格要求格律的近体诗阶段。
强调:这三首诗虽然题目中都有一个“登”字,都可以算登临抒怀诗,但是体裁也有不同。风格、意境更不相同。
要求:不仅仅象初中一样要求能理解、会背诵,在高中阶段要要扩大知识面,学会鉴赏诗歌的主要方法,学生们在课外应多了解唐诗。
接下来交代学习任务,提醒高中阶段的学生不仅要象初中一样要求理解,背诵,还要扩大知识面,掌握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
第二个环节是具体鉴赏《登幽州台歌》
首先是采用多种方式诵读诗歌:
(1)、范读,分读、齐读等等(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体会诗歌的意境,我精选了一个埙曲《哀郢(yǐng)》曲风沉重悲凉,与此诗的意境十分符合。)同时在读的时候提示学生注意该怎样停顿,该有怎样的情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
(2)、设疑讨论、合作探究:
1、诗给大家怎么的感受?(感悟情感)
2、诗中抒情的句子是哪句,在抒情之前在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究竟是怎样的思想感情?(体会意境)
3、请试着联想想象诗人登幽州台的情景。(再现情境)
4、这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写孤独的诗,写孤独,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分析写法)
5、莫非有莫大的忧伤?究竟是什么而导致诗人产生这种旷世的孤独感呢?(了解背景)
我设置了这样五道问题。第一道问题凭借前面朗诵的环节是比较容易感悟得到答案,诗中蕴涵的情感是孤独,但是最难体会到的是诗中那种旷世的孤独,这就必须从诗文的词句入手,思考第二个问题。 诗歌的前三句用粗笔勾勒,仿佛是写“古人”、“来者”,写“天地”岁月,似乎没有写景而实际上是景被虚化了,我们可以联想到古今沧桑易变的人事和一个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而在这无垠的时空诗句中嵌入两个感官动词 :“不见”和“念”字,就突出了一个视极四野,思及古今的孤独的思索者的形象。他“念”而无法得到解答,愁怀无法得到排解,自然就悲怆,转化出最后的结句 “独怆然而涕下”。结合前面的三句诗,诗人陈子昂应该是思考到的了人类一个宿命的问题:即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岁月易逝而功业难就。这个矛盾对于当时的诗人来说,是无法作出解答的,意境显得就十分的悲怆和黯然。整首诗就
成就出这样一个情境,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在当朝复杂的人事面前无能为力,报国无门,只空怀一腔怨愤,在这无垠的时空中黯然悲歌。这就是旷世的孤独。自然引起无数人的共鸣,所以诗歌流传千古。这道题的完成为教学难点的突破打下了基础,为了让学生能更进一步感悟到意境,我要求学生完成第三题,以联想再现的方式来感受情境。这道题是开放性的,并不要求一个标准答案,如果学生能联想到时空的浩渺无情和人的渺小无力,得出对比,突出孤独感觉即可。 第四题的目的把握这首诗的特点,实现从感悟到到理论的提升。这首诗的意境是通过设置情境得以实现的,情与景是密不可分的,把握意象、感受情境是体会诗歌意境的最重要的途径。懂得了这点,就为以后鉴赏诗歌奠定了基础。 第五题实际是介绍诗人陈子昂的背景材料。我希望同学在这堂课上能体会到对一首诗的理解是有层次的,当他了解背景后才会体会到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旷世的孤独。让同学们懂得鉴赏一首诗歌是一定要知道作者的背景的,甚至要知道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事环境。
这五道题目,我实际上是按照感悟—体会—探究的顺序来进行的,基本完成诗文的鉴赏。
(3)、分析体裁
这一步是让同学们掌握唐诗的体裁。
(古风:唐代以前,写诗不讲究平仄、对仗,用韵自由,句式句数不拘,每句则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古体诗、七言者较多),唐人因而将这类诗歌称为古体诗。三类:“歌”、“行”、“吟” 唐人也有写古风的。)
(4)、小结
到这里,我要为这首诗的鉴赏学习做一个小结,提醒同学们,每一首诗歌,都应该采用了解背景、感受音韵、感悟意象、体会意境、辨析技巧、分析体裁等方面来鉴赏。
第三个环节是拓展练习
比较阅读,鉴赏一些诗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同样是写孤独感,使用的意象不同,我们能感受意境的有何不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柳宗元《江雪》 的孤独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刘禹锡《柳枝词》物是人非思念伊人的孤独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夜泊枫桥》清幽寂远思念亲人的孤独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孤寂愁苦,国破家亡的孤独
“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缺少知音, 第四个环节是课堂总结
完成练习后,提醒同学们,我们十年来所学过的诗歌有近百首,从现在起,我们应当从以上六个方面以鉴赏的态度去对待每一首诗歌,如果在鉴赏当中遇到了问题,我们可以去网络搜索和查阅工具书。(特别提醒同学们,我们学过的每首诗都可以从百度百科中搜索到大量资料)同时告诉他们我很乐意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优秀的唐诗。到这里为止,我已经完成了我所有教学内容,但是我希望这个教学活动远远没有结束。
6、板书
这是我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五、最后陈词
我这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按照“大语文”的观点来进行的,我试图告诉学生,所谓语文教材和课堂教学,仅仅是提供了一些优秀文章范例,我能教给学生只是一点点学习方法。而最重要的是学生自主阅读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这次说课能表达我这个意思的一二,我也就满足了。还请各位专家及同行不吝赐教,谢谢
篇4:登幽州台歌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4、全班交流。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
4、齐读。
四、总结全文:
1、总结古诗。
2、总结学法
a、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登幽州台歌》
b、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篇5:登幽州台歌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2、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
难点: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说明:诗歌是情绪的抒发,读诗的重点首先是读出诗人的情绪情感。当然,诗无达诂,教师不要强求统一答案。另外,为了更好的读懂诗歌,也应该注意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盛唐气象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但是,从初唐诗歌中读出这点来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是有难度的。教师适当讲解,让学生有初浅的感受也就可以了,不必急于求成。
教学工具
多媒体和黑板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
教学过程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广为传唱的经典诗作,读经典就要读出经典中的文化。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是语文课一项重要的任务。唐朝是悠悠历史中一座奇峰,唐诗是诗歌王国的奇葩。读唐诗,品唐朝之气象,会滋润我们年轻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家园。
《登幽州台歌》是体现陈子昂诗歌主张的代表作。它的出现,标志着齐梁浮艳、织弱诗风的影响已一扫而空,盛唐诗歌创作的新潮即将涌现。韩愈《荐士》诗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指出了他对唐诗的开启作用。读《登幽州台歌》不仅要读出陈子昂的`怀才不遇的悲慨,还应该读出盛唐的端倪来。
一、介绍作者,知人论世。
二、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三、通过这首诗的品读,你认为作者当时登上幽州台的时候,诗人有怎样的感想呢?
四、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时间绵长、空间辽阔)
五、文章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六、艺术特色: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七、初识盛唐气象 借助前人评论,感受诗歌的阔大的境界,雄浑的格调。
(韩愈:“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柳宗元:“张说工着述,张九龄善比兴,兼备者子昂而已”;马端临:“惟诗语高妙,其他文则不脱偶俪卑弱之体”;胡应麟:“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胡城亨:“大泽一呼,为众雄驱先。”) 理解评论。回忆境界宏大的唐诗。
八、朗读要点:
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九、有人说陈子昂这首感伤之作是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触发的,但是可以引导我们从哲理的高度来思索人生的奥秘,从诗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宇宙的伟大与永恒。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说说你的理解。
篇6:《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提问:
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一、背景分析
1.有没有同学对幽州台了解的?(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
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幽州台:即蓟丘、燕台。因燕昭王置金于台延天下士,又称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2.看最后一句,作者在高处观景,为何会“怆然”呢?
请学生根据大意及注释试着分析古诗中具体表现的作者情感,学生可以根据古诗中的词或字来对应作者的情绪
如:“独”说明了作者的孤单“怆然”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与苦闷
体会语言的表现力,让学生自己思考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二、通读,划分节奏
三、提问:此诗的后两句为什么会多了一个字?
“之”、“而”在这里表示音节的停顿,是虚字,它们的用处是使此诗的音节舒缓流畅,体现了作者无可奈何、长叹的情景
通过对后两句的理解,让学生根据停顿进行朗读,加深对古诗的印象。
四、作业:诵读
第二课时
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其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任人唯贤的人。
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不被赏识,无人能理解的孤独和悲愤。
三、这首诗歌,哪两句是直抒胸臆?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四、《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五、这首诗歌,句式有何特点?这有什么作用?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六、探究性学习
《登幽州台歌》是中国唐代诗人陈子昂所作的最为著名的唐诗,体裁属乐府。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人(今四川射洪)。年轻时性格豪爽(少任侠)。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直言敢谏,所陈多切中时弊。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七、背默过关
篇7:《登幽州台歌》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歌。背诵诗歌
2、在诵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感悟诗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准备:图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名字叫《登幽州台歌》。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自由读诗,学习生字词。
二、自学古诗自由读读古诗,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都读准了。
三、整体感知,理解古诗:
1、学生自由读诗,借助注释理解古诗
2、指名读诗,及时正音。
3、交流。
四、借助画面,理解诗意,感情朗读。
1、(实物投影仪:插图)请学生观察,师讲解诗意,并进行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朗读。
3、指名诵读,指导朗读。
4、全班齐读。
五、指导背诵。
篇8:《登幽州台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登幽州台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
2、指名回答。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习,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这里也有一份阵子昂的资料,请个同学读一读。
3、这样一位才子,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写下的诗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登幽州台歌》
二、初步感知
1、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看师书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画,“幽”字中间一竖要写长些),齐读课题
2、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幽州台在哪儿?(登上幽州台的感受)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心旷神怡、豪气、空旷、不妨融入自己的想象再读课题吧)
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吧。
4、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2)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
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三、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了解古诗我们还要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体会。下面是老师找到的一份资料,请大家用我们刚学到的默读的方法读读吧。)
1、学生自读
出示学习要求:(1)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3)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体会
师:诗人登上幽州台,放眼山河,思绪万千。他心中到底是忧虑大唐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条呢?我们一起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预设: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2、升华朗读
(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
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想替诗人把感情宣泄出来,(师配乐朗读)
3、练习背诵
有没有谁能像老师这样抒发一下感情的?
四、总结全文、默写古诗
1、小结学习古诗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
2、默写古诗。师::是的,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生默写古诗)
五、拓展
1、课外读读陈子昂的诗作
2、试着改写这首诗,注意人物的心里描写
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前 后
(寂寞苦闷)
悠悠 怆然
徐意淑
[《登幽州台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9:《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诗歌中所流露出来的孤独寂寞悲哀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古来圣贤多寂寞”。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位大唐诗人内心的那份孤独。
二、作者介绍、诗歌背景
选自《陈子昂集》。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人。唐代诗人。年轻时性格豪爽。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三、识记注释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wěi),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念:想,考虑。
3、悠悠: 没有穷尽。形容时间长,距离远。
4、怆 chuàng然:悲伤凄凉。
5、涕:古时指眼泪。
四、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
提示:这首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其实这首诗融“楚辞”与汉魏的“歌”两体而成)“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 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五、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师生活动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师: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
时间(前--后)
师:“古人”指谁?“来者”指谁?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师:这句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坚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2)后两句诗又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
当诗人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
师:是啊,作者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在这里集中体现了
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
“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师:译文: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3)、升华朗读 师:(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
再次指导朗读: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孤独情怀可化作海外游子对祖**亲的深深思念,作为生活在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又应该如何让短促的生命更加充实?倾情朗诵:《乡愁》(余光中) 《匆匆》(朱自清)
(4)、同学们你认为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师:这首诗看起来比交消极,但其实则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5)、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6)、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也表达了作者人生的孤独之感。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7)、写作特色:气势磅礴,胸怀宏伟
--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
--胸怀宏伟:胸怀宇宙
六、总结全文、默写古诗
1、小结学习古诗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
2、师:同学们,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生默写古诗)
七、课堂练习
理解默写
① 《登幽州台歌》中表明诗人生不逢时的诗句:
② 描写空间辽阔抒发悲哀苦闷心情句是:
③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④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
杨爱军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10:七年级《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演讲 :
一、导语:
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古来圣贤多寂寞吗。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现在我们就去感受一位大唐诗歌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中坚人物内心的那份孤独。
二、学习《登幽州台歌》
1.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自幼具有豪侠浪漫的性格。少年时代曾闭门读书,遍览经史百家,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负。24岁举进士,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他曾在26岁、36岁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军事问题 提出过一些有远见的建议。38岁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他的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有《陈伯玉集》。6 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 犯边,武后派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出征,陈子昂随军参谋第二次来到边塞。武攸宜亲贵出身,全然不晓军事。陈子昂屡献奇计,不被理睬,反遭贬斥,降为军曹, 因而抑郁不得志。蓟丘是春秋时燕的旧都,燕 昭王姬平曾在这里修碣石宫,筑黄金台,卑身厚币以招天下贤豪之士,乐毅、邹衍、剧辛等人先后到燕,助昭王大败齐国,称雄一时。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什么 样 的感受?
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再也见不到了;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呢?一种茫然与无奈自然涌上诗人的心头。
4.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的精神?
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眼观天地,空间 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神游今古,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豪杰难追难待。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诗歌中所表达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涕后的抗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 功的积极精神。
板书 陈子昂
寂寞悲愤的情绪
怀才不遇的苦闷
篇11:小学五年级语文《登幽州台歌》精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在读时用心揣摩每一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其义。
怆( ) 涕( )
2、朗读指导。
a、出声朗读,读准字音。
b、细读,校准节奏。
c、精读,悟出重音。
d、品读,读出声调。
e、诵读,定准基调。
3、作者及写作背景。
陈子昂(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自幼具有豪侠浪漫的性格。少年时代曾闭门读书,遍览经史百家,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负。24岁举进士,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他曾在26岁、36岁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军事问题提出过一些有远见的建议。38岁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他的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有《陈伯玉集》。
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犯边,武后派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出征,陈子昂随军参谋第二次来到边塞。武攸宜亲贵出身,全然不晓军事。陈子昂屡献奇计,不被理睬,反遭贬斥,降为军曹,因而抑郁不得志。蓟丘是春秋时燕的旧都,燕昭王姬平曾在这里修碣石宫,筑黄金台,卑身厚币以招天下贤豪之士,乐毅、邹衍、剧辛等人先后到燕,助昭王大败齐国,称雄一时。
二、课堂学习研讨
1、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情感?
2、读完这首诗,你有何感受?
三、当堂检测、评估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古人”与“来者”应该是哪一类人?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给诗句划分停顿。
a、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揣摩一下作者“独怆然而涕下”的原因?
四、课后拓展延伸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i)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chú)。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篇12:关于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设计总汇
教学目标:
1. 感受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2. 背诵这首诗。
说明: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广为传唱的经典诗作,读经典就要读出经典中的文化。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是语文课一项重要的任务。唐朝是悠悠历史中一座奇峰,唐诗是诗歌王国的奇葩。读唐诗,品唐朝之气象,会滋润我们年轻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家园。
《登幽州台歌》是体现陈子昂诗歌主张的代表作。它的出现,标志着齐梁浮艳、织弱诗风的影响已一扫而空,盛唐诗歌创作的新潮即将涌现。韩愈《荐士》诗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指出了他对唐诗的开启作用。读《登幽州台歌》不仅要读出陈子昂的怀才不遇的悲慨,还应该读出盛唐的端倪来。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
2. 难点: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说明:诗歌是情绪的抒发,读诗的重点首先是读出诗人的情绪情感。当然,诗无达诂,教师不要强求统一答案。另外,为了更好的读懂诗歌,也应该注意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盛唐气象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但是,从初唐诗歌中读出这点来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是有难度的。教师适当讲解,让学生有初浅的感受也就可以了,不必急于求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怀。 范读,或者放录音;
指导齐读。
在听读中感受;
在朗读中沉浸。 带动学生积极的主体体验,更好、更快地走进文本。
描述诗人形象 提问:用几句话描述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提示:外貌、动作、语言等。) 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与想象。
朗读: 诗歌是形象的,也是个性化的;读诗首先也应该是感性的,想象是读诗不可缺少的环节。
理解诗人的悲慨。 补充注释与背景资料,更好读懂全诗。
(①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幽州台:即蓟丘、燕台。因燕昭王置金于台延天下士,又称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②者:古音“诈”,与“下”押韵。③涕:眼泪。)
(背景资料略) 理解诗句的内涵。
背诵。
(作者以北方苍茫广阔的原野为背景,俯仰古今,视通万里,抒发天地之大、知音难觅的孤苦悲痛的情感,感喟岁月无情时不我待。全诗呈现出苍凉悲壮的气氛。) 知人论世;
推敲词句;
仔细品味。
篇13:关于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设计总汇
教学目标:
1、感受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2、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
教学难点:
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千金市骨,意为用重价购买千里马的骨头,比喻重视人才,渴望求得人才的愿望。《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昭王“卑身厚币以招贤者”,郭隗就给他讲了一个用五百金买了付千里马的骨架,使得一年之内得到多匹千里马的故事。也作“千金买骏骨”。 历史背景 燕昭王即位时,燕国正被被齐国打得大败,国家濒临灭亡。昭王下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招纳贤才,帮助他治理国家,使燕国尽快强大起来,报仇雪恨。他亲自拜访老臣郭隗,向他请教寻求贤才的方法。郭隗并未急于告诉昭王怎样求贤,却向他讲了一个寻找千里马的故事:从前有位国君,不惜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过去了,还是没有买到。有位侍臣对国君说:“请让我去寻找千里马吧!”国君就派他去了。过了三个月,侍臣打听到某地有匹千里马,但可当他急忙赶到时,千里马已经死了。侍臣便用五百金买下千里马的骨头,带回来见国君。国君大怒,厉声斥责道:“我要的是活的千里马,谁让你花五百金买来了马骨?”侍臣回答说:“大王请息怒。我用五百金买回马骨的消息传扬出去,天下的人都知道大王真爱千里马,难道还怕没有人送上门来吗?活的千里马很快就要到了。
”果然,此后不到周年,就得到了三匹千里马。郭隗讲完故事后对昭王说:“大王果真要招纳贤才,就先从我开始吧!”于是昭王给郭隗建了豪华的住宅,像对老师那样恭敬地伺候他。消息传出之后,魏国的乐毅、齐国的邹衍、赵国的剧辛等,纷纷来到燕国,在他们的帮助下,燕国很快富强起来,终于打败齐国,报了前仇。
二、作者简介
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梓洲射洪(今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诗人在军中因提出不同的作战策略受到降职处分。一次,他登上幽州台,放眼河山,忽发无穷感慨,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时空背景:幽州台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燕昭王在公元前2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还曾建碣石宫,把梁人邹衍延请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了自己贤明哲睿、招贤纳士的良好声誉。
1、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单读
3、齐读
4、自由朗读
5、背诵
6、朗读诗歌
朗读要点: 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第二课时
1、提问: 这首诗歌的内容应该怎么去理解和翻译?请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明确: 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时间绵长、空间辽阔)
2、提问: 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明确: ——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燕昭王一类的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未来的燕昭王一类的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3、提问: 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明确: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4、提问: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愁苦情怀。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5、提问: 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6、写作特色 很少格律限制,形式自由灵活; 气势磅礴,胸怀宏伟,慷慨悲凉。
7、再次诵读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篇14:关于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设计总汇
教学目标:
1.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2.背诵诗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要求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陈子昂的资料
2.教师补充并介绍写作背景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二、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三、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四、通过这首诗的品读,你认为作者当时登上幽州台的时候,诗人有怎样的感想呢?
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时间绵长、空间辽阔)
五、文章第四句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六、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从诗歌看,指诗歌本身看,指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八、作业布置: 背诵古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易水歌》·荆轲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李贺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前赤壁赋》·苏轼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每当我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总仿佛有一位诗人的形象,他象一座石雕孤零零地矗立在幽州台上。那气概,那神情,有点象屈原,又有点象李白。风雅中透出几分豪情,愤激中渗出一丝悲哀。他的眼睛深沉而又怅惘,正凝视着无尽的远方。他为自己的不幸而苦恼着,也为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问题而困惑着。这,就是陈子昂。于是,在我耳边响起了他的喊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诛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篇15:七年级上册语文书教案
教学创意: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指导,自主获取知识,扩展课堂教学;配以音乐感染学生。
教学结构:
情境导入
——整体感知——品味精彩语句——扩展思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2、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计算机lanstar教学软件、录音机等。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2、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自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
(播放《松花江上》)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教案
篇16: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一课预习教案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机
学习设置:
课文感知:《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课前二分钟:讲述成语故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课文导入:学生朗读文章《会飞的蒲公英》,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刚刚读过的文章中,母亲从小就为我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那是一颗怎样的种子?(蒲公英的种子——希望的种子)在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诗歌当中,“我”的母亲也为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这首诗歌《在山的那边》,让我们来看一下,这颗种子是怎样生根,发芽,结果的。
二: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朗读课文:《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在进行读诗的指导。
★ 古代诗歌五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登幽州台歌》教案(精选16篇)】相关文章:
唐诗宋词元曲的知识 教案教学设计2024-01-31
人教版初中古诗五首教学设计2023-08-06
小学《语文乐园四》优秀教案2023-01-31
人教版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2022-09-16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2022-04-30
小学六年级语文复习之古诗词资料2022-10-17
教案学案集2022-09-03
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之浣溪沙2023-01-23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等)的教案设计2023-07-20
江南教学设计2024-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