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论文(集锦12篇)由网友“哇啾啾啾唧”投稿提供,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过的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论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论文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论文
一、高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
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依托,起到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站在现阶段的高校音乐教学来看,大部分高校都将音乐设置成基础性的教学课程,而使用的音乐教材也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这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表现。同时,全球化已经涉及到更多的领域,要在国际大舞台上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充分展现出我国的音乐文化特色。由此可以看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作为高校音乐教学的基础,与其进行完美的融合显得十分重要。
二、高校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措施
(一)创新教学模式,进行完美融合
在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就必须打破一贯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将音乐教学与文化传承进行完美的结合。首先,就音乐技术层面的教学而言,教师可以选取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熟悉了解该作品所使用的演绎技巧,加强学生的音乐体验;其次,教师可以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分类,让学生认识到各个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让学生对民族音乐作品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更好的认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最后,在进行音乐历史的教学时,教师应当借助专门的音乐作品进行授课,借助互动性提问的教学模式,采取情境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将传统的民族音乐展现在教学课堂中,将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有机的融合,帮助学生认识到音乐文化的发展规律。
(二)树立正确观念,激发学习兴趣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并不是死守旧的一套,而不进行任何改变。事实上,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将先进的内容保留下来,将落后的文化剔除。因而在开展高校民族音乐的教学时,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精心挑选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开放是密不可分的,文化传承的过程就等同于在吸收其他的先进文化,并以此作为基础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创新,从而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促进民族音乐文化得以更好的发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得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三)提高教学水平,构建有力教学队伍
一批高水平的高校音乐教师队伍,对音乐教学课堂质量的保障,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气氛。从高校民族音乐教学课堂的角度出发,可以看出教师作为课堂的领导者,在教学课堂发挥指引作用,能够解答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因此,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相结合,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音乐教师的整体水平。对此,高校应担定期对教师团队进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团队整体的教学素养,构建出有力的教学队伍,更好的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三、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文化凝聚着中华五千年音乐文化的精髓,是我国音乐文化的集中和体现,全面诠释出中华音乐的实质性内涵,对我国音乐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教学的联系十分密切,高校是进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机构,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则是开展高校教育的基础,因此将这两者进行有效的融合显得很有必要。对此,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了,采取先进性化的教学手段,对教学模式进行大胆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这样的路径才能让民族音乐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篇2: 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论文
民族音乐文化发展史上,关于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很多,但是能涉及到音乐教学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内容很少。我国有关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活动开设,多受到西方的音乐教学理念影响,导致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融合不够。故,研究民族音乐文化并将其应用到高校教学活动中十分必要。
一、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高校其实是培训人才的重要基地,能担当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为让高校的音乐教育和民族教育能更好的契合在一起,就要找到适当的切入点,给学生传递正确的文化知识。但由于民间文化组织形式明显带有不确定因素,若在教学活动开设期间单纯的依赖民间文化的组织形式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显然是不够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新希望,所以要重视民族传承的重要力量。基于此,可以判定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重要的传承机构,是十分利于民族文化传播的。
(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高校教育的基础
高校教育中民族文化是重要的依托,也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从现阶段的`高校教学角度探寻问题,部分高校将音乐课程设置为基础性的教学课程,使用的教材也是精心挑选的教材,其实这是十分有利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加之,全球化发展已经涉及到世界上的多个领域内,为能在国际舞台上一显身手,就应该充分显现出我国音乐文化的特色内容。音乐文化一直被看成是高校音乐教学活动的基础内容,所以能与民族音乐进行结合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高校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传承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教学水平,建立完善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高校师资队伍,不但能保证课程教学质量,也能为课程教学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若教学活动开设期间能从高校音乐课程教学的角度探寻问题,就能解答出学生在实际学习中遭遇到的问题和疑虑。因此,为让高校音乐教学能与传统的音乐传承更好的契合在一起,就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建设高水平的教科研队伍。高校要制定合理的教师培训计划,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多与兄弟院校交流互动,了解到当前教学中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并构建强有力的教师队伍,更好的进行民间音乐的传承。
(二)树立正确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民族音乐的传承不能死守一套,不进行更新。其实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发展,通过革新的教学模式,保留先进内容,剔除落后文化,所以教师在民族音乐教学活动开设时就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先给学生选择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欣赏,最近一段时间比较流行民歌元素,教师可以在上课期间给学生播放中国传统的民歌如《走西口》、《小河淌水》等,给学生多播放几个版本,让学生对比进行欣赏,最终选择自己喜爱的版本,并说出理由。很多学生在欣赏的时候注意到龚丽娜的《走西口》在没有伴奏的情况下,能真挚的将留念亲人的情感凸现出来,给人以感同身受之感,学生通过欣赏民歌音乐作品也开始重新审视龚丽娜这名歌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她,并看到她将民族音乐和现代音乐巧妙融合在一起产生的独有效果。使用该教学模式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调动。关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具有开发性特征,其实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就要先吸收先进的文化,然后在先进文化的前提下进行音乐创新,从而让民族音乐文化更好的推行下去,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使用上述教学方法,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内。
(三)创新教学模式的完美融合
高校音乐教学活动开设期间,为更好的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就要打破常规的教学方式,开展创新教学理念,这样才能让音乐和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第一,从音乐的技术层面考虑问题,教师要为学生选择较为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作品中体会到演绎的技巧,这将更好的强化学生对音乐的感悟;第二,教师为让学生对民族音乐有系统性的认知,就要将传统音乐分类,通过分类学生能看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学生能在音乐学习中对音乐有着深层次的理解,并使其充分感受到民族音乐的独有价值;第三,开展音乐历史教学时,教师可以使用专门的音乐作品进行授课,通过互动教学提问的方式,使用情境教学这一先进的教学方法,把传统民族音乐展示在现代音乐课堂教学中。传统音乐和高校的音乐教学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对引导学生认知音乐文化规律有着积极影响。
三、结语
民族音乐文化内凝结着中国五千年的音乐文化发展史,也是能集中体现我国音乐问题的关键点,能彰显出中华音乐文化的实质内涵,这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指导。高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间形成较为紧密的联系,高校作为音乐文化传统机构,应该吸收民族音乐优势,弥补传统教学不足,所以两者的融合有其必然性。基于此,教师就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大胆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最终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淑婧.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问题探讨[J].黄河之声,,04:63.
[2]王靖怡.刍议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大众文艺,2015,15:196-197.
篇3: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反思论文
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反思论文
【摘要】音乐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对高等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音乐素养提高等方面都具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高等院校音乐教学中,却较少关注传承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使得我国音乐教学逐渐地朝着西方化的方向发展。笔者就在高等院校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与分析,并对如何有效地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做出探索。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学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然而,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学迎来机遇的同时,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也需要面对一定的影响。众所周知,民族音乐文化是经过岁月洗礼而积淀下来的优秀本土文化,[1]作为高等院校的音乐教师应该认识到在教学中传承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向新时代的学生传承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音乐素养,如何将民族音乐文化与传统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改变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学中更多地重视西方音乐而忽略民族音乐文化。
一、高等院校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增加文化内涵
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世代人民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着百姓的民风习俗。因此,作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民族音乐可以较为真实地体现出社会各时期的历史背景及民众的生活状态。而在高等院校的音乐教学中能够发展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也有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所以,在高等院校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具有民族音乐文化气息的教学氛围,以此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促使其能够自主的去了解我国的优秀民族音乐,这样即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加学生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有利于丰富音乐教学内容,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注重高等院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结合,可以有效地改变高等院校传统单一的音乐教学模式,将整个音乐教学变得更有活力,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教学传授过程中也更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也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学习的热情。由此可见,在高等院校的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既有利于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也能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促使其了解更多的民族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各民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学习与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狭义上来说,既能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学习丰富多彩的音乐体裁、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也能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习俗及风土人情。而从广义的层次讲,也能拉近民族距离、帮助民族之间更好地交流和沟通、促进各民族的融合与发展。
二、高等院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
(一)音乐教育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历史上,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都是依赖民间艺人之间的世代相传或口口相授,然而,这些民间艺人们的生活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具有着不稳定性,再加上民间艺人社会地位低下,不受人重视,所以文化的传播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民族音乐文化的受众体也只是小范围,鲜少有人能主动地了解和学习民族音乐文化。在新时代的文化教育中,高等院校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有责任,也有义务为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做出努力。所以,我们应该主动承担起民族音乐教育的.重任,充分发挥其载体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努力向学生们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使新时代的大学生在了解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也能意识到传承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二)民族音乐文化是高等院校开展音乐教学的重要基础
重视传统音乐的教育是我们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2]。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应该始终以此为宗旨,利用高校的教育平台,努力发挥自己的所能,向学生全面传授民族音乐知识,帮助他们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新时期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动态及学习各种类型的民族音乐。然而从现阶段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教育来看,仍然存在着传播途径较为单一、传播效果不甚理想、高等院校的音乐教学缺乏体系化和地域化特色、以及过多地重视西方音乐教学而缺少对民族音乐的重视等现象。所以,学生出现了更偏爱西方音乐或流行音乐及忽略民族音乐的现象。因此,高等院校应该以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作为根本,将学习传统音乐的重要性告诉学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将我国的民族文化代代相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精粹所在。
三、现阶段高等院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现状
(一)高等院校的民族音乐教学现状
在传统的高等院校音乐教学中较多关注音乐理论的教学和技巧的训练,且多数高等院校中也只有音乐专业的学生才能够有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机会,这就致使多数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知识了解甚少。长此以往,难以全面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培养和传承。所以,应该努力改变现状,利用高校中所开设的各类艺术公选课程,向各专业的学生去教授我们的民族音乐,这样既能重视各专业学生的均衡发展,也能帮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热爱我国民族音乐。
(二)高等院校学生的现状
近年来,各种新音乐不断涌入人们的视野,高校学生作为青年力量的主体,普遍喜欢这些具有着时代特点的流行音乐,而较少地去关注民族音乐。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民族音乐的学习既枯燥又乏味,因此对其毫无兴趣,更有人甚至压根就不知道什么样的音乐是真正的民族音乐,这些原因无疑会给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四、在高等院校音乐教学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在音乐教学中贯穿民族音乐文化
人类的行为举止,都受思想观念所主导。若想实现在高等院校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就需要音乐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始终将民族音乐文化贯穿在音乐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发挥导师的领导作用,向学生强调民族音乐文化存在及发展的重要性;其次,引导高等院校学生正确的看待音乐教学和民族音乐文化之间的关系;再次,教师应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注重突显出民族音乐地域文化的特色,以此拉近与新时期学生的距离,使他们能够真正参与到民族音乐的教学实践中去,喜欢上我们的中国特色音乐。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音乐工作者们以此作为毕生奋斗的终极目标去坚持不懈地实践才能实现[3]。
(二)加强对音乐教学课程设置的优化,突出民族音乐文化
高等院校民族音乐的教学脱离不开音乐教学课程的设置。传统的教学模式多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能只是被动地接受课程内容,并没有机会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因此,高等院校应该对音乐教学课程设置进行优化,突出民族音乐重要性的同时,也能够加强教学实践课的比例。利用高校学生地域大、民族广的优势,让他们站在讲台上去表演或讲授本地区的民族音乐,做到相互感染和相互学习。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尽可能多地去学习和了解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文化,也转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变为以学生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和主讲者,以多形式、多内容的方式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开展特色的音乐教学活动
在高等院校的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开展特色化音乐教学活动,以此有效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高等院校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如邀请民间艺人走入高校课堂,让这些民间艺人以亲身示范的方式来拉近学生们与传统音乐的距离,让他们在课堂上直观地去感受真实地民间艺术;也可以在教学之余举办多场民族音乐会,让学生们能够学有所用,把自己所喜欢或所掌握的民族音乐向更多地人来进行展演。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既不会让学生感到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枯燥,也能有效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总之,在高等院校的音乐教学中传授民族音乐具有不可小觑的重要性。然而,在现阶段的音乐教学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中,还存在着许多现实的问题。因此,作为高校教师不仅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的根源所在,还应该去积极主动地去寻求解决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陈珊.普通院校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作用[J].当代音乐,(18):22-23.
[2]刘显波.高校多元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分析[J].当代音乐,(01):23-24,26.
[3]曹红英.关于中华民族音乐推广与普及的思考[J].当代音乐,2017(01):43-44.
作者:佟鑫 单位: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
篇4: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及保护论文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及保护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音乐文化更是改变了音乐教育的表现形式。在当今多元化音乐教育文化理念背景下,我们应当重视民族音乐文化内涵教学,将民族音乐文化内容,赋予多元化民族特色,让音乐教育体现新的生机及内涵。基于多元化音乐教育背景下,展开对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分析,剖析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作用,并提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及保护针对性措施,以期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及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多元化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保护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强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然有着众多优秀的民族文化。我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极具多元化,更在国际间占据了尤为重要的位置。不过民族音乐文化的优秀独特性,并未在现阶段的多元化音乐教育背景下得到重视[1]。由于对国外西方音乐的学习,就现阶段我国音乐教育现状而言,西方音乐教育已经成为了学习主体,而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却逐步呈现边缘化发展趋势[2]。基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产生来看,民族音乐文化是构成民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阶段社会的不断进步,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已经无法将其作为单一化的音乐教学,而应当重视在不同的音乐教学中,融入多民族音乐特色及人文内涵,同时更要将其作为一种新时代的音乐文化创新[3]。
一、少数民族音乐现状及其传承保护的迫切性
(一)宏观环境。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交通不便、生活方式比较单一及整体经济水平比较滞后的偏远地区。由于存在诸多方面的局限性,他们与外界之间所形成的联系相对较少,同时音乐文化与外界的沟通交流也存在较大限制。民族音乐文化所活动的空间相对较为固定,通常情况下会受到世代相传的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随着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少数民族地区也有了明显变化,比如广播、电视、交通、网络等多方面的现代化技术[4],都能够让少数民族地区感受到外界音乐文化。而此种外来的音乐文化及音乐演唱方式,对少数民族音乐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及冲击。比较质朴的本土化音乐与外来音乐的技术制作相比,导致外来音乐的整体竞争力逐步提升,而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则受到冷落。(二)发展劣势。就民歌的演唱来讲,我国流传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民歌种类尤其之多,整体数量也相对较为惊人[5]。但由于整体的生活方式、文化理念、社会思想认知等方面的变迁,对少数民族音乐的生存空间逐步造成较大的冲击,因而导致越来越少的人会唱民歌。而少数民族地区绝大多数的年轻人,也更加热衷于流行音乐,忽视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及保护。为了加大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及保护力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考察了我国贵州、甘肃、广西等省(区),发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现状均不容乐观。(三)发展潜力。在现阶段多元化音乐教育背景下,民族音乐文化已经逐步引发我国诸多研究学者的关注。我国已经设立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就作为其中一项,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在当前的多元化音乐教育背景下,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还专门设立了“原生态唱法”,从而鼓励人们多去传唱民族音乐。而民族音乐文化能让久居城市的人们感受到音乐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使有识之士认识到了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对其传承及保护的迫切性加以正确引导。
二、多元化音乐教育分析
(一)多元化音乐教育概貌。基于当前我国本身的音乐特性来讲,一直具备了较为明显的民族性及地域性特点,并且受到了绝大多数人们的喜爱。基于某种意义讲,我国的音乐本身就具备了多元化特色,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作品,其实都反映了所在地区的文化内涵及精神[6],体现了所在地区的文化属性,更形成了所在地区的重要文化内容,同时也成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当前飞速发展的社会进程中,民族音乐本身所依赖的社会宏观环境已经逐步变迁,因此其本身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再依赖于传统的发展路径,必然要重视进一步创新。在当前的多元化音乐教育背景下,民族音乐如果想要更好地传承,就必然要逐步扩大其自身的影响范围,同时还应当主动地与学校音乐教育相融合。通过借助当前的现有学校教学资源、平台、手段,实现民族音乐的进一步创新及传承,也可以让更多的人们更加全面地对民族音乐文化内容加以了解。在现阶段的多元化音乐教育背景下,学生能够在民族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民族音乐,对其中所蕴含的音乐文化内涵及本质有所领悟,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整体认同感,提高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创造力,激发学生能够创造出更加优秀的音乐作品。由于音乐文化及教育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通过分析多元化音乐教育,必然会将其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及保护的重要途径。(二)音乐教育多元化传承特征。针对音乐教育的传承特征来讲,可以基于两方面着手,其一就是基于音乐本身的产生起源,其主要产生于语言类音调中,由此也必然决定了民族音乐文化在不断追求创新的过程中,将音乐风格加以统一,从而更加完美地体现于同一民族张闽赵洋洋:论多元化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及保护音乐文化的完整性及统一性。再者就是音乐符号是音乐文化传统所构成的基本要素,同时更是其尤为重要的组成内容,与此同时也表现了音乐语言的文化载体[7]。在此作用之下,基于一定层面,将音乐教育的`独特价值观有所凸显;基于另一层面,也能够更好地塑造音乐教育方式,促进音乐思想的形成,从而对音乐文化形成更加深远的影响。由此可以发现,不同的文化内涵、不同民族背景的民族音乐,会由于音乐价值观的本身影响,从而呈现出多元化音乐文化特色。
三、多元化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及保护的作用
(一)彰显民族音乐文化独特魅力。在多元化的音乐教育背景下,直接影响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但需要注意的是,此种影响是具备双面性的,分为积极影响及消极影响。积极影响能够更好地促进处于当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民族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及融合[8]。而消极影响则会致使民族音乐文化无法正常地实现彼此沟通及交流。由此在多元化的音乐教育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参考其他地域性音乐文化的积极影响,对民族音乐文化体系逐步丰富,从而增强其自身的感染力;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地保持民族音乐的内在精神品质,不脱离其文化本质。(二)强化民族音乐文化凝聚力。基于民族音乐文化的形态及存在依据来讲,无论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它的实现需要经由教育及社会生活才能更好地融为一体。对社会发展进程而言,更是加快了社会的生产进步,使得此种音乐文化意识形态逐步融入至社会文化体系中,同时也形成了愈来愈重要且明显的体系。相对来讲只有社会整体发展有所进步,才能更好地促进音乐文化发展。从另一层面讲,由于不同民族之间其民族文化自然具备一定差异性及独特性,比如音乐风格、题材、主题及文化载体,都是民族音乐文化与其他音乐文化形成区别的重要标志。(三)在文化借鉴中创新民族音乐文化。在多元化音乐教育社会背景下,音乐文化的传承及变迁是实现创新的重要维度,更是音乐文化传承的本质。基于音乐本身的教育过程来讲,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创新。无论是对于施教者或者受教者,其本身的状况及价值观都存在较大差异,使得整体的音乐教育过程并非只是单纯地复制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更多的是实现了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从而衍生出新的音乐文化要素。
四、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及保护策略
(一)保护。1.重视制度建设,加强社会关注度。要想保护民族音乐文化,就需要构建一套完整性的传承、保护、发展的长效保护机制,并且在具体的贯彻过程中对其逐步完善。在我国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我们也应当加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整体关注度,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人预留一定的社会发展空间,予以其经济待遇及社会地位,从而有效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可以通过鼓励新一代青年群体投身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中,同时在艺术类教育、舞蹈教育、传播及艺评体系中加强对民族音乐的宣传度。在此过程中我们应当尽可能地避免打着保护民族音乐文化的牌子,一味地向相关文化管理部门索要保护资金投入;应当避免由于功利心过强,从而导致商业文化覆辙的出现;同时还应当尽可能地避免由于一时热情、文化猎奇而对民族音乐文化造成的人为性破坏。2.构建民族音乐陈列馆、民族文化保护园。通过构建民族音乐陈列馆,陈设来自民间所收集的诸多少数民族乐器,以及密切相关于民族地区生活文化、人文氛围的服饰及道具,并且通过民间音乐乐谱、影像资料等的收集保存,以及对民族音乐文献类历史资料的整理,以此充实民族音乐陈列馆。此种实物类的资料、乐谱、影像学数字资料,都具有尤为关键的研究价值,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非物质文化收藏价值。我们应当重视将音乐这种无形的文化遗产,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及多种形式,实现民族音乐文化至可长期保存资料的转换。另外,借助编写民族音乐的特色乐谱等方式,为其配上数字音像或者录音等;或者借助文字形式,客观地描述民族音乐生活的实际状态,撰写民族地区的音乐文化习俗及人文氛围,从而实现以不同方式记录民族音乐文化档案,通过上述方式,保护民族音乐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园的构建,是在既定范围之内保留原有的生态环境,从而使得部分尤为珍贵的乐种能够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变迁中要想更好地得以保护,必须依赖于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通过构建民族音乐文化保护园,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更加集中化且多样化地保护,最终实现整体性文化保护。通过在民族地区构建民族文化保护园,从而更好地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做好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二)传承。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更是延续民族音乐文化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传承不仅作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保护的一种积极应对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保护的被动性。基于民族音乐这一艺术形式来讲,由于年轻一代并未对其有较多的了解,因此一些专业人士在研究中就对其存在诸多忧虑。当前只有极少数的民族地区后辈,还对民族音乐文化感兴趣。现阶段的当务之急,就是应将民族音乐文化引入学校音乐课堂,让青少年自小能够加大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度,否则就可能出现民间原生态的民族音乐文化断层。首先应当从小学生群体逐步抓起,通过将民族音乐文化纳入学校的音乐教材中,可以让民族地区小学生群体都够对所在地区或者其他地区的民歌有所了解熟悉,让他们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同时,还要始终保持科学传承的态度,做好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工作。我们应当加大对培养青少年民族音乐人才的重视程度,将文化艺术类学校以及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培养少儿民族音乐人才的培训基地;举办多样化、特色化、民族化的文化艺术活动,可以请民族音乐的老艺人重新开展民族音乐传唱,在传播及弘扬民族传统音乐的同时,肩负起向后辈传授音乐文化的重要指导责任。另外,也可以通过组织多种能够体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主题活动,加强民族音乐文化的艺术交流。除此之外,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工作及科研工作的开展,也应当更加积极地开发多种音乐类文化课程资源,重视满足民族音乐的表演、欣赏及教学需求。与此同时,需要重视文化艺术资料的发掘、民族唱腔的抢救以及戏曲的逐步开发利用等诸多方面的合作,并成立艺术研究所、艺术陈列馆、唱腔艺术团、艺术保护传承基地等。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保护层面,我们需要逐步学习部分民族地区音乐文化的传承经验,从而更好地将拥有技术及人才优势的高校及研究所,转变成为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重要传承力量。并且,通过借助现阶段的计算机设备软件,以及诸多硬件设备的支撑,从而使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
五、结语
现阶段,我国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及保护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应当重视合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有效保护民族音乐文化,长期规划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路径。同时,我们也要始终相信在民族地区广大有为青年以及音乐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配合下,必然会在多元化音乐教育背景下,不断创新、保护、传承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使其在我国历史发展长河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赵静.试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科研,2016,(8).
[2]张加贝.试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影响[J].北方音乐,,(10).
[3]邓文欢.试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北方音乐,,35(11).
[4]陈自勤,王琳.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下的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6).
[5]黄柯瑕.论壮族民间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J].大舞台,2015,(5).
[6]郭强.多元教育理念对高校少数民族音乐运用的启示[J].贵州民族研究,2016,(12).
[7]王育霖.试论少数民族多声部情歌的音乐特点及传承保护———以苗族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5,(10):112-115.
[8]李艳婷.论高校教育在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中的作用———以丽江民族音乐文化为背景[J].艺术品鉴,2015,(8).
篇5:民族音乐用于电影音乐论文
民族音乐用于电影音乐论文
一、电影音乐
电影音乐与普通音乐有着很大的区别,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电影音乐要与电影画面相互配合,二者要处于一个节拍,电影音乐主要是为电影服务的,要烘托主人物的形象及电影故事中的情绪气氛,还要符合时代特征。电影画面同音乐一同展现给观众的同时音乐便具有了相对独立性,其既有音乐的听觉效果,同时又具备了增强电影艺术性的功能,所以说,电影音乐是相对独立于音乐和电影之外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同时又兼具了音乐与电影的特性,处理好电影音乐这个新型的艺术表现形式,才能提供给观众更具美感以及观赏价值的作品。
二、民族音乐在电影音乐中的应用
(一)电影与民族音乐的融合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所以说我国的民族音乐不仅多而且各具特色,我国民族音乐经过历史的洗礼更具特色,留下了其中的精华,更有与外国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使其不断与外国文化相融合,吸收并改进了原有的不合理的元素,可以说现在的民族文化根植于中华传统音乐,取材于人民群众,又包含了西方的`民族风情,它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物,有戏曲、民歌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电影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视听,既保证了画面的美感,但也表现出了强烈的听觉强度,从而使电影的音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影片的整体效果。电影音乐源于传统的民间音乐,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传统音乐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些具有民族风情的音乐为电影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原动力,电影中每一个经典素材的塑造,都取决于音乐效果,电影和音乐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二)民族元素在电影音乐中的体现
电影中的民族元素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在这里我们只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表现形式。
1、戏曲
戏曲是我国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我国传统艺术中独具代表性。北京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京剧对我国歌剧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更为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新型电影与传统戏曲相结合,形成独特的风格,更易于吸引观众的眼球。像是影片《霸王别姬》,其中的戏曲音乐的运用就恰到好处,京剧旋律的运转昭示了剧中人物的命运轨迹,与其紧密相连,将剧中人物一生的转变更戏剧化,对比影片的整体氛围,这部电影是在电影音乐中的民族音乐很好用。
2、民族歌曲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各自的特色,有其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而民歌作为一种最易于表达情感的形式,自热而然的就踏上了历史舞台,民歌流露出的是浓浓的地方色彩,而将我国的民族音乐简要的分为两部分即南北两大块,北方的人兼具热情、豪放,所以民族音乐也以阳刚之气为主,南方人与北方人不同,南方人婉约细腻,所以南方音乐以阴柔为主,在电影的拍摄制作中,选取一定的民间音乐,可以更好的表现当地的风土人情,使影片更具真实性及感染性。《嘎达梅林》中同样也采用了大量的民间音乐素材,真实的再现了蒙古人豪放洒脱的不羁的生活方式,其运用的长短调,使整个电影有张有弛,收放自如。
3、民族乐器
大家都知道乐器在音乐中的作用,乐器是音乐的灵魂,没有乐器不成音乐,而民族乐器的大量使用使得电影更具特色,更具吸引力。影片《卧虎藏龙》中将西方音乐与传统的音乐结合在一起,既能领略到西方乐器的磅礴气势,又能感受到民族特色的清新之气,兼具东西方特色的影片赢得了高票房。还另一个有代表性的是电影《十面埋伏》,他们用琵琶做主要工具,琵琶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国乐器,其音色和音质是不可否认的。琵琶曲的出现迎来了影片的开幕,伴随着琵琶曲的节奏影片的剧情一步步的展现在观众的眼前,本片中琵琶曲的运用很好的表达了影片的寓意。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传统音乐在电影音乐中占据的位置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我国的传统乐器对我国电影音乐的发展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今,电影市场已经逐渐的向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与制作规模宏大,特效技术先进的好莱坞以及欧洲电影相比,我国的电影行业还很难被世界认可,所以只有发挥我国民族性格特征的音乐特点,才能占据电影市场的一席之位,我相信在未来独特魅力的民族音乐一定会在世界电影的舞台上流光溢彩。
篇6:初中音乐教学中对民族音乐文化精神论文
初中音乐教学中对民族音乐文化精神论文
一、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民族音乐教育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和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民族音乐教育要从中小学抓起,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目标在于通过感受民族音乐的绚丽多彩,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素养和兴趣,而并不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技巧。我国民族音乐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是最能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比如:民歌、器乐音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间舞蹈音乐等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学习和鉴赏民族音乐,有助于学生认识民族音乐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和鉴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当倡导“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我国有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也有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家,学生通过接触、学习和鉴赏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体裁,有助于学生认识和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和情操,提高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中民族音乐教育的体现
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扎根于中华民族音乐,真正凸显了民族音乐的重要性。民族音乐教育在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中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民族音乐的丰富性
我们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为例,教材分为六个单元,分别为:绿色家园、西南情韵、瑰丽的电声、歌剧世界、花蝶、婆娑舞姿,既介绍了汉族音乐,又强调了几个最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音乐;既涉及民歌,又介绍了各种乐器;既有声乐曲,又有器乐曲。体裁多样,内容丰富,能够让学生从各个方面去认识和了解民族音乐,系统的感受民族音乐的绚丽多彩。
(二)民族音乐的经典性
教材中不但介绍了诸如《茉莉花》《黄河》《梁祝》《二泉映月》等经典民族音乐作品,还收集京剧、越剧等各具特色的经典唱段,如《智取威虎山》《朝阳沟好地方》等,也介绍了经典的舞剧音乐,如《红色娘子军》选曲,等等。
三、人教版初中音乐教学中实施民族音乐教育的途径
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体裁多样,音乐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特别是我国民族音乐由于民族、地区、体裁等的不同而各具特色。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当前随着外来文化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的冲击,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正面临着传承断代和灭绝的危险。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中小学教育体制仍采取应试教育的方式,在这种教育体制下自然缺少对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视。并且有些中学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使得许多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缺乏应有的认识和了解,缺乏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笔者认为,要解决初中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民族音乐教育,营造良好的音乐教育氛围
首先,每个中学学校和教师应当意识到民族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加强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弘扬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要从中小学音乐教育开始,正确认识民族音乐教育具有独特的价值。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多接触民族音乐作品,学校多举办一些民族音乐的演唱、演奏比赛,利用各种途径进行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挖掘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民族音乐教育更多应承担起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功能。我国的民族音乐有着丰富的内涵,独特的审美意识。因此,在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应着重突出音乐作品的背景、内涵、审美观念,挖掘民族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民族尊严、审美心理等。
(三)创新课堂教学,拓展教学内容
初中民族音乐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应当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予以创新。如在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时,可以让学生演奏两个不同的歌词版本,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并比较广东、河北等地区的《茉莉花》版本,也可以让学生欣赏二胡、笛子、钢琴、琵琶等不同乐器的演奏。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是了解和传承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根基,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每一位音乐教师都应当对民族音乐教育予以高度重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文化精神、情操和素养。
篇7:高校音乐教育如何利用民族音乐资源论文
高校音乐教育如何利用民族音乐资源论文
一、中国高校音乐教育中教学资源现状
中国高校的音乐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以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设置为标准开展教学工作,从大纲、教学目标、教程安排、教学内容等各方面全部参照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之所以参照西方音乐教育模式,原因在于西方的音乐教育体系成型早,更加系统化、规模化、条理化。西方教育界对音乐教育更加重视,从事音乐教育理论研究和开展音乐教育的专业人才众多,故西方音乐教育体系更加完备和成熟。反观中华民族音乐,尽管起步极早,70前就已经开始了民族民间音乐的创作和流传,然而直到近现代也难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教育理论体系。不仅从事民族音乐专业研究的人才数量相对稀少,而且民族音乐也难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仍然局限于民间自娱自乐式的演唱和传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高校的音乐教育成为了西方音乐教育体系的主阵地,西方音乐理论俨然成为了中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的权威和主体。尽管部分高校在音乐教育课程规划中安排了民族音乐的学习,却常常只限于音乐鉴赏,并不属于正规课堂教学中理论式学习的主要内容。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角色明显成了配角甚至龙套,不仅没有形成规范化的成熟体系,而且越来越碎片化、边缘化、点缀化,甚至在少数高校音乐教育中彻底消失了。
二、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及与高校音乐教育的关系
1.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民族音乐作为本民族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局限于娱乐和欣赏的范围,更重要在于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世界各族人民都是“伴歌而生”的民族。我国的民族音乐,尤其是各少数民族音乐往往与人民群众衣、食、住、行和生产生活方方面面密不可分。从远古时起,中国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劳作中就有了《采茶歌》《洗衣歌》《采薇曲》等歌曲,甚至在行军打仗时也有了《兰陵王入阵曲》之类的'战斗歌曲。民族音乐不仅存在于民间,也进入了“殿堂”,我国古代诗乐一体,《诗三百篇》与汉魏六朝乐府诗大都是合于音乐而可歌唱的,“乐府”即为汉时政府音乐机关的名称。到了唐宋时期,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词类别之一的“词”就是歌曲,宋词最初的名称即为“曲、曲子、曲子词、乐章、琴趣、歌曲”,唐宋之词,即为配合新兴乐曲而唱的歌词,是前代乐府民歌的变种,当时新兴乐曲主要就是民间乐曲和边疆少数民族及域外传入的曲调。及至近现代,中华民族音乐中更有《茉莉花》《康定情歌》《梁祝》等经典作品享誉海内外。
2.民族音乐与高校音乐教育的关系
高等院校音乐教育除了对音乐专业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专业教育外,对其他非音乐专业的高校学生开展的则是音乐理论普及和鉴赏教育。学校教育是公民接受各类知识与文化的主要途径,很多地方甚至是唯一途径。因此,学校教育对于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自然也应当通过学校教育这一渠道得以实现。
三、高校音乐教育如何利用民族音乐资源
1.调整课程设置比例
当前中国高校音乐教育中西方音乐比例明显过大,几乎占据了全部音乐课程设置的九成,民族音乐课程内容过于薄弱。为充分利用丰富的中华民族音乐资源,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应当进行适当调整,西方音乐和中华民族音乐比例应当各占50%。在具体课程内容安排上,首先应当广泛教授传统经典民乐,如《高山流水》《夕阳箫鼓》《梅花三弄》《渔樵问答》《平沙落雁》《广陵散》等;其次,不同地区高校可选取具有当地民族民间特色的歌曲、乐曲等作为教学资源,例如东北地区的“二人转”、西北地区的“信天游”“山曲”“爬山调”;东南地区的“灯红歌”“九鲤灯舞”;西南地区的“姐儿歌”“茅山歌”“背二哥”;内蒙古地区各种“长调”;藏族地区的“酒曲”“扎年弹唱”;新疆地区的各种“牧歌”等等。
2.收集和抢救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
随着现代化程度在人民日常生产生活中不断加深,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由于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劳动环境,正在迅速走向衰亡。曾经在长江上广为流传的“川江号子”就是典型。在机动船尚未出现的年代,长江三峡上逆流而上的船舶需要大量纤夫通过人力牵引大小船只在汹涌的长江中移动,为了统一节奏,纤夫们喊着口号拉动沉重的纤绳,久而久之形成了极具四川地方特色的川江号子。然而,近现代以来,机动船取代了旧时的人力划桨,纤夫没有了用武之地,长江上自然再也听不到雄浑、苍凉的川江号子。据了解,目前还能够哼唱川江号子的民间艺人已是凤毛麟角,即便最年轻的川江号子手都已年逾古稀,川江号子已经到了消亡的边缘。另一方面,现代流行音乐在年轻人中间的广泛传播也使传统民族音乐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有调查显示,在广西壮、苗、瑶、侗等少数民族学生中,能够唱出本民族歌曲的学生比例最少的已经降到3%,最多的也不过30%。简单、直白、动感、更富时代气息的流行音乐对年轻人而言充满吸引力,而民族音乐由于其流传时间的久远显得过时、落伍,年轻一代不喜欢、不愿学,民族音乐的传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作为高校音乐教育从业者而言,收集和抢救这些优秀民族音乐避免其衰亡和消失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些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族音乐是当地人民群众千百年来生产与生活的经验总结,既是音乐艺术,又是文化提炼。将优秀民族音乐充分融入高校音乐教学既是为教学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又是对濒危民族音乐最好的拯救。
3.聘请专业音乐工作者或民间艺人辅助教学
专业音乐工作者和民间艺人进入高校开展辅助教学既能够让大学生近距离接触更多鲜活的民族音乐历史与故事,让大学生产生更加直观和生动的感受,激发学生欣赏民族音乐、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专业民族音乐从业者和民间艺人的工作,使他们获得更多资金或物质的援助,以使民族音乐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四、结语
高校音乐教育长期以来依赖西方音乐教育体系的现状严重制约了学生深度接触民族音乐,也使高校民族音乐教育领域出现巨大的空白。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人的“第二语言”没有在校园中得到广泛普及与学习,不能不说是教育的失败。高校音乐教育者应当尽快纠正陈旧的教育意识,努力挖掘民族音乐作为教育资源的巨大潜力,在开展民族音乐教育的同时尽到拯救与传承的责任。
篇8:高校民族音乐教学的体系建设及文化传承研究论文
高校民族音乐教学的体系建设及文化传承研究论文
【摘要】地球村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民族音乐在和西方声乐的碰撞下,承受了很大的挑战,民族文化因素正在渐渐褪色。高校民族音乐教育教学是为社会培育声乐人才的基地,但是高校并未对民族文化进行考虑,这部分内容的淡化很可能会影响我国民族音乐教学的正常开展。为此,本文从当下的教育现状出发,站在文化背景的视角下就高校民族音乐教学的可实施性、未来的改革措施这几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为高校的民族文化教育教学增添新的教学元素,确保文化传承和民族音乐的持久稳定发展,让中国的民族音乐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音乐;高校教育;探新
高校音乐培养的目标是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上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接触到了多样化的文化,很多人抱着崇洋媚外的心态去接纳他国文化,却对中国文化没有丝毫的情感和兴趣,故高校民族音乐教育教学可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民族音乐的教学需要有民族底蕴才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里,高校有着很大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找到问题症结并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当务之急。高校民族音乐教学现状
1.高校教育教学体系
(1)民族音乐教学中民族文化的缺席。现在高校的教学体系还是采用从外面借鉴的歌曲或者是歌剧等。在中国的高校中,民族音乐教学不是纯正的民族乐,还引入了西方的声乐教学,而且是没有主次之分,甚至很多学校摒弃了传统的文化,以西方的声乐教学为主。这样背道而驰、洋为中用的方法是达不到教学效果的。(2)民族音乐教学中民族特色缺失。中国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国家,由很多少数民族聚居,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声乐,这种声乐就是很好的教材,是我国优秀音乐瑰宝。但是,这些地方乐曲和歌谣以及戏剧等在我国高校教学中却很少有涉及,在课程理论体系中缺少了地方特色也就没有了民族的鲜活性。(3)民族音乐课设置单一。现在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还有很大的问题没有进行改进,比如说在授课资源上,对于题材选定更新速度低,没有彰显民族文化;课本上很多内容是关于一些西方国家的古典乐欣赏,开设的相应课程多是大提琴或者是钢琴,很少涉及中国的二胡、古筝等。
2.高校音乐教师教学
(1)教学单一,没有新意。高校教师是课程的主持者,应该具备灵活的备课方案和鲜活的应对措施。但在实际授课中,部分教师并没有自己独创的设计,尽是拿来主义,全以西方的音乐为中心,这种教材的局限性并不符合中国现代国情,对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没有进行充分重视和传播。(2)没有传授给学生精髓。我们所谓的“传道”不单单指我教会你什么,而是指你可以学到什么。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如何发声以及乐器的使用规则等,但是并没有“传神”。这里所谓的“传神”就是对民族文化的一个体会、一个传达,这个过程可能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抑或是一种语气。3.高校大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知(1)大学生对民族音乐缺少认知。目前,大学生还是比较喜欢个性化以及非主流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态度并没有完全接纳和传承的意识,很少有人真正喜欢民族乐曲,喜欢民族的乐器演奏。(2)师生合作存在困难。学生对民族音乐认识的狭窄,在老师那边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弥补,师生之间缺少相应的沟通和理解。这样会产生两个问题:第一,老师上课没有新意,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第二,学生会因为老师上课无趣,原本对民族音乐的误解会加深,可能会选择避而远之。民族文化融入民族音乐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民族文化背景的必要性(1)民族文化的价值。民族音乐传承和记载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底蕴。通过对民族音乐的赏析,作者和听者可能都会产生共同的情感反应。但是很多没有文化背景的人在欣赏这些作品时可能就没有这种感觉,这是因缺少了文化背景赏析,建立在背景下的音乐赏析才更有价值和韵味。如果在实际教学中加入传统文化这一因素,学生的体验将会更加鲜活,课堂也会更生动。同时,在讲解民族文化时,还会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提高他们的爱国情感以及欣赏水平。(2)民族文化的危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力量冲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对民族文化的保护迫在眉睫,很多传统的民族音乐正在耗竭,因此,将文化因素纳入民族音乐教学中至关重要。而大学生、高校教师是该保护行动的'主人,应该发挥他们独特的优势和特长,将民族文化融入民族音乐的教学中。2.民族文化背景的可行性透视(1)政策的支撑。,我们国家已下发了相关文件,要求加强高校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其中就有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这给高校施加了一定的压力,也是动力,可以在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改革的同时,做好传承传统文化的工作。(2)文化和音乐的结合效果。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是不矛盾的,民族音乐中包含民族文化,二者必须要同时存在,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各自的独立价值。民族音乐教学体系建设的新途径1.高校课程体系的创新(1)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学体系理念的更新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要突出本土化以及传统文化的特色,不要过分沿用外国的教育模板。如果是中华民族音乐主题就只讲中华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民族音乐,当然,为了更好地学习,也可以将世界各国的民族音乐对比欣赏,但是要分清侧重点。(2)研发民族声乐课程。高校现在的教材过于陈旧,应该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研发新的课程体系。可以根据学校内大学生的民族分布、文化差异进行调研,研发出适合该高校群体的特殊课程。这种开发和利用非常有利于本校学生进行学习和交流,还能调动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3)组织民族文化音乐活动。不定期的交流和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特定的节日,既可以传承民族文化,又可以将民族音乐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从最近的范围内进行学习和认知,能增强民族音乐的普适性,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民族文化音乐活动,还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2.培养优秀的教师团队(1)教师要有民族文化意识。在教导学生之前教师要对民族文化以及民族音乐有深入的研究和认知,有对民族音乐的信仰,在日后的教学中把这种理念传达给自己的学生。知识不是全部,内涵更重要,这才是教师最应传达给学生的。(2)创新课堂形式。在对课堂内容的设置上,教师可以形成自己的风格,同时在互联网时代也可以借助多种辅助教学工具进行教授。如利用多媒体设施展现各大民族音乐的表演现场,适当地采用这种视频或者音频形式有助于提高课程的感染力。老师在前期备课的过程中要搜集好上课的题材,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课堂要做示范,注重情感感染和文化讲解;课后作出整理和推送,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鉴赏类的作业,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3)教师课堂评比工作的展开。对于教师的考核标准也要加大检查力度,不能滋生教师的惰性心理,要采取激励措施。每学期或者是半学期开展一次课程评比,评出一、二、三等奖,将优秀的教师课堂采取录像形式发布在学校的网站或者是其他教育网站上,供更多的老师借鉴学习,也给学生提供了学习资源。
3.对大学生的指导
(1)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大学生应该具备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自我学习能力,这需要教育者进行适当引导,培养形式可以采取纪录片赏析、作品演奏、作品赏析等。这个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慢慢就会养成自我意识。(2)组织作品竞赛。高校的民族音乐离不开有创造性的学生,只要在民族文化背景下,符合民族音乐主题的作品都是好作品。而作品竞赛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让那些真正喜欢民族音乐并且热爱民族文化的大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把自己的作品给更多的人欣赏和评价。结语高校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高校要结合本土化的教学对民族文化进行借鉴,同时还要创建适合自己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教师要承担起应有的角色,将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创新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挑战和不断的否认和修改,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不厌其烦,做好创新工作,保护文化遗产,将高校民族音乐真正和我国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达到“民族化”和“地域化”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温梅琴:《文化视野下高师声乐教学中民族素养培养的必要性》,《音乐时空》第7期。
[2]兰晓梅:《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传承发展》,《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第12期,第113-115页。
[3]赵梅:《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高教学刊》第4期,第96-97页.
篇9: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论文
摘要:笔者在下文中探讨了高校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困境,并阐述民族音乐的独到韵味以及教学价值,从民族音乐的规整、教科书的编纂以及推介、音乐课的师资力量构建、教学形式的推陈出新等层面,阐述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以及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音乐;民族音乐;继承;发扬;探讨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有机构成元素,也是音乐艺术发展史上的瑰宝。全球的不同国度的音乐文化,无不在本国与他国的交互融合中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发展。我国拥有56个民族,民族音乐能够映射民族文化鲜明特征,并且其在民族文化中所起到的传承作用也极为明显;其就像是在古老的中华沃土上诞生的艺术奇迹。悠远的中华文化、璀璨夺目的民族音乐文化以及多元化的民族音乐形式,不仅让我国公民陶醉,更让世界为之瞩目。然而由于各方因素,其中的问题亦不少。
一高校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教育目前的困局以及发展情况
我国民族音乐是非遗项目,因其独到的感染力在全球民族文化中的位置节节攀升。“民族音乐的汪洋”、“歌曲与舞蹈之乡”、“音乐文化的奇迹”等等饱含溢美之词的称呼是对中华民族音乐的高度精粹。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音乐教学不管是在课程设立抑或教学形式方面,大部分都借鉴西方音乐教学的模式以及形式,在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复调以及配器等理论的传授过程中,剽窃国外音乐理念的情况居多,而忽略了对本国民族音乐的挖掘以及应用。从中国高校音乐教学的情况来讲,大部分学生对国外艺术了如指掌,而对本国民族艺术文化却知之不祥甚至根本没有去了解的想法。在如今的年代,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脚步加快,这对我国古老文明的冲击是剧烈的;特别是对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来说更是如此。一部分人甚至指出:中国未来的音乐之路会与国外音乐发展之路重合,自此刻意贬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误导我国高校大学音乐教学,这对中国的民族音乐来说并不公平。而阅览中国高校音乐教程的教学提纲,国外乐理所占的比重极大,而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在其中却屈指可数,虽然一部分高校在课程布置方面添加了《民族音乐》教程,然而本国音乐以及民族音乐在其中仅仅是一笔带过,对民族音乐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来说意义不大。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中无法传承和发展音乐文化是一种异象,有逐渐脱离主流的态势,这应引发我国的重视。
二民族音乐文化在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价值
上佳的音乐作品通常包括热烈的情感诉求,对学生的德育品质的.形成有极大的助益。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通常能够显示出巨大的思想价值,高校传授民族音乐的乐理,对学生来说,不但能够增广见闻,也让学生的审美趣味发生转变。民族音乐是中国人最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风貌与精气神。其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变迁中诞生、成长以及成熟,是对社会各方面发展情况的真实记载。高校音乐教学中,把民族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学融合,让学生通过对民族音乐的领悟,提升其民族自尊心,让其以本国音乐为荣是当前甚至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的重点。
篇10: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论文
音乐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在体现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的传播以及教学中,更应参考高校音乐教学的具体情况,从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历史底蕴方面来升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在喧闹的世界中找到灵魂的归属。
1、高校音乐教学要重视对民族音乐的搜集与规整。民族音乐――特别是少数民族的音乐的搜集与规整,必须充分认知,并透过具象化的策略来进行维护以及传承,发掘并发扬音乐文化遗产。笔者通过走访以及调研了解到:目前能够演唱“川江号子”的艺术家已经屈指可数,外号“陕江号子王”的胡振浩业已达80岁以上的高龄,而可以演唱二百余首川江号子、20类以上的曲牌唱腔的陈邦贵业已年满90岁。此外,对某省某区域的小学生实施调研,可以演唱自身所属民族音乐的学生的比例很小。因此,发掘民族音乐并“抢救”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已经刻不容缓。
2、高校音乐教学要重视对民族音乐教科书的编纂以及推介。教科书承载着高校音乐教学的内容,而编纂与推介民族音乐教科书是高校音乐教学的当务之急。高校应在搜集与规整的前提下,挑选适当的民族音乐材料实施编纂以及改写,并在课程设立与编排方面着眼于民族音乐的挖掘。灿若星河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民族史实、异彩纷呈的民族音乐艺术呈现方式,均为民族音乐教科书编纂的参考元素。而在民族音乐呈现模式的挑选中,应权衡各民族文化的特征,从思维、民族特征方面凸显民歌、曲艺、唱腔、曲目的独特韵味。高校应综合相异地区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情况,并重视民族音乐自身的多样性,凸显本国民族文化的独到风格――特别是把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融会贯通,完成地区民族文化的继承来充实高校民族音乐素材。
3、高校音乐应重视对民族音乐课程的构建。课程构建是高校音乐教育的主导方向,应妥善处置国外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教育的融通。①从国外音乐的引进来实现中外音乐文化的沟通视界的开阔化,在国外音乐中取长补短,让我国音乐能够实现长足的进步。②要从对本民族音乐的发掘中传承我国的丰富的音乐文化内涵,从重塑人类音乐世界的战略高度来传承以及发展本民族音乐文化。而且,我国高校应以风味独特的民族民间乐曲入手,在课程设立方面增加少数民族音乐教程,透过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来奠定高校民族音乐在教学中的重要位置。例如:恰当加入乡土音乐内容,创办有着鲜明的区域特征的音乐教程,提升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系统中的影响。
4、高校音乐教育应重视对民族乐理知识精通的老师的引入以及培育。对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发展来说,一支民族乐理基础扎实的老师团队是不可或缺的;高校必须大力引入我国民族音乐方面的专家来充当大学民族音乐课中的导师。例如:通过聘请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乐器演奏抑或演绎的音乐界栋梁之才或者可以从民族音乐素材中获得灵感并创编民族歌曲曲目的创作家等等,让师资力量更为充实。此外,应激励老师在校外采风阶段考察民族区域,让其领略民族风情,透过搜集、规整以及研讨来提升民族音乐素质。而透过从民间聘任民间艺术家来校就职,抑或透过开办现场演绎活动以及讨论会,从而让音乐老师从内心深处认同民族音乐文化,让老师与学生在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中能够对其进行正确定位,这其实就是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以及发展。
5、创造性地开发民族音乐教育形式,规整音乐教学资源。推动高校音乐教育革命,通常需要老师在教学形式上进行创新,并调整教学思维,接受新鲜的教学观念――尤其是在民族音乐的教学过程中,高校不但要在常规模式下讲授民族音乐,还应打造民族音乐文化的浓郁气氛,挑选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民族音乐教学形式。例如:创办民族音乐社团,在大学文化的建设中宣扬民族音乐的关键性,让学生以本民族的民族音乐文化为荣;再例如:引入民族歌曲(如新疆舞曲、苗族歌曲等等),让学生领略新疆舞曲的柔媚,苗族歌曲的婉转动听。透过对相异民族歌舞的教学,拉近各民族学生间的距离,推介与发展民族音乐文化。
6、高校音乐教学应重视对民族音乐文化活动的创办。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要有探寻精神以及创新思维――尤其是在少数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方面。应从地区特征、文化内涵、活动模式以及宣扬媒介上实施全方位解析,探寻出一条与高校音乐教学特征吻合的民族音乐活动创办之路。例如:举行民族音乐实践采风活动,融合地区民族特征,在民族音乐采风阶段,不光要搜集民族音乐材料并实施规整;还要透过组织民族音乐汇演,让优美动听或慷慨激昂的民族民间歌曲传遍神州大地。
7、构建民族音乐教育的优良社会环境。气氛上佳的民族音乐教育环境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说极为关键。高校的民族音乐教学,要引发社会各阶级的关注。在学校中应演播多元化的民族音乐歌曲;在电视节目、播音节目、互联网视频中体现民族文化元素,构成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大环境,体现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老师在这方面应让学生多看、多听、多学,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快板书、讲坛等让学生领略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比如西藏的歌唱家央金兰泽的《爱琴海》,歌颂了神山圣水,于华丽处见真情,也让听者领略了西藏的风情)以及韵味。而学生在网络资源发达的当今社会,能够随处听到民族歌曲,就是为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供跳板。
四结语
综上,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融合以及推介是递进的,高校在归纳以及参考的前提下,应重视创新民族音乐教育的模式。通过多元化、异彩纷呈的民族音乐文化活动并凸显民族音乐自身的感染力,展示各民族的优秀品质,并融入民族文化活动,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以及发展,让我国民族音乐为世界所喜爱。
参考文献:
[1]博特乐图.高校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传承人?――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民族音乐传承班的探索[J].人民音乐,,(1):57-60.
[2]黄妙秋.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传承人与高校少数民族音乐师资队伍建设的接轨与契合[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1):17-21.
[3]李松兰,黄虎.高校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现状调查报告――关于33份调查问卷的分析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3):65-75.
[4]李松,樊祖荫,张欢,等.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反思――“第三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术研讨会”主题发言[J].中国音乐学,,(1):12-23.
[5]任占忠.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科技,2014,(10):212-212,176.
[6]金奉.谁来担当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云南高校艺术专业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研究[J].青春岁月,,(4):6-7.
[7]滕腾.第三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术研讨会综述[J].人民音乐(评论版),2013,(2):46-47.
篇11:高校安全文化论文参考
高校安全文化论文参考
一、安全文化
1.安全文化的提出在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评审会”上,当时的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了“核安全文化”这一说法,而1991年出版的《安全文化》,标志着“核安全文化”的正式诞生。1994年6月《安全生产报》刊登了我国劳动部李伯勇部长题为“把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高度来认识”的指导性文章,这标志着安全文化由企业安全文化拓延到了全民安全文化。
2.安全文化的涵义对于“安全文化”,比较普遍使用的说法是指人们对安全价值观与安全行为准则的总的认识和态度。安全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分支,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与文化范畴一样,由于人们的认识和应用范围不同,安全文化也有不同的定义。把安全文化的内容引入到不同的领域,就称之为某个领域的安全文化,比如安全文化应用到工业领域,这就有了企业安全文化,而把安全文化与教育系统或者是学校结合起来,这样就有了校园安全文化。
二、高校校园安全文化
1.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高校校园安全文化隶属于文化,而文化从结构上可分为三个层面: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所以,针对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来讲,精神层就是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指高校的领导和全体师生员工需要共同遵守的安全准则和信念、标准等,是形成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制度层和物质层的基础。制度层是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中间层,是指师生员工和学校各单位各部门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安全行为准则;物质层是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外部表层,是指高校校园内创造的看得见的实物文化,是校园的安全理念的载体。
2.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外延有研究认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是指在一所学校内部所形成的,被全体成员所认可并自觉遵守有关安全问题的价值观以及行为准则的总和,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应该包括全校师生员工关于安全问题的价值观认识、行为准则、规章制度、教育活动、管理活动以及外在物质设施等有形或无形的东西,是在高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安全文化氛围。它是以师生员工为主体,以保证学校财物、师生人身安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安全文化系统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要素,人、环境、管理等要素共同作用的,以保护学生人身安全、养成学生安全素养为系统功能指向的大系统。与强调“人、机器、环境”的工业生产领域安全文化相较而言,在校园安全文化构成要素中人处于突出的位置,环境则呈现出开放的特征,管理有着其较为宽泛的外延。至于机器,只有在特别的情况下才会存在。因此,人、环境、管理是校园安全系统主要构成要素。
三、大安全观
1.安全观安全观是指人们对安全的作用、地位、价值等总的认识与看法,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人生观的最基本目标,是实现人生价值观的保障,其中生命价值观是安全观的核心。《现代汉语词典》对“安全”的解释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在古代汉语词汇中并没有“安全”一词,但“安”字却在许多场合下表达着现代汉语中“安全”的意义,如《易系辞下》有言“君子安而不忘危”,这里的“安”所表达的就是“安全”的意思。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安全就是指人身、财产和人的生存条件不受危害,即“无危则安”。
2.大安全观如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有力的推动了经济发展,人们对安全的需求、认识开始迅速转移,人们对安全问题关注的重点,已经逐渐从传统安全向非传统安全转移。传统安全关注的主体主要是国家,而非传统安全关注的主体是多样化的,除了国家还有多种主体,包括作为个体的人与整个人类及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安全等。随着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各个领域频频发生,从20世纪80年代起,逐步形成了包括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在内的综合安全观,“大安全观”的安全理念开始孕育、发展。所谓大安全观,是指安全科学体系的扩展和深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安全观,针对人类生产、生活、生存的各个领域,关注安全的综合性、共同性、普遍性、合作性等特点,是对安全的内涵、目标和解决安全问题的手段所得出的对安全问题总的认识。
3.高校大安全观我国目前正处于矛盾凸显的社会转型期,不仅教育系统内部出现了各种新的非传统安全问题,而且社会上各种非传统安全因素也开始向日益开放的高校校园侵蚀,如境外敌对势力对校园的思想文化渗透、恐怖暴恐活动,房屋动迁等各种社会矛盾、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校园安全问题已不再是附属于社会安全的一个次要分支,而是居于社会安全系统的核心地位。尤其是,高校安全和稳定已经成为“社会政治的.敏感区,社会矛盾的高压区,社会动态的晴雨表”。创建平安校园,建设平安社会,大安全观首当其冲。何为高校大安全观?从微角度观看,高校大安全观是针对当前维护高校校园安全稳定所面临的包含内外部的新形势和新挑战,这就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一起统筹规划,切实加强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各方尤其是高校本身要不断健全和完善高校校园的安全工作体系,通过多方协同努力,形成共同维护高校校园安全稳定的工作合力。从宏观角度看,高校大安全观是现代社会安全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隶属于以“综合性安全”思想为核心的人类“大安全观”中的社会安全范畴。
四、基于大安全观的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补缺
1.勿将安全文化范畴变窄目前,人们对于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认识,已经扩展到三个体系:形态体系、场域体系和对象体系。但在谈及安全文化相关体系时往往使其范畴变窄,如在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实践中,往往重视和关注的重点是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管理文化,而对安全观念文化则很少涉及;比如,在谈及高校安全文化的场域体系时,一般都仅局限于校园,往往忽视家庭、社区等场域,尤其是虚拟网络空间等大众传媒,没有看到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与社会安全文化建设的密切关系,未能实现学校、家庭、社区等场域间的深度合作;在谈及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对象体系时,都是基于学校内部场域的人员群体,往往把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简单看成学校的管理层、学校里教师和学生的事情,甚至会认为这仅仅是高校从事安全工作的部门的事情,总是忽略了学生家长、社区人员、校园周边人员及其他相关部门人员对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持作用。
2.勿将安全氛围等同安全文化安全文化一般来说包含安全观念和安全行为,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安全氛围与安全文化有相似的地方,但实质上是由很大区别的。安全氛围只是一种人的心理表象,其通常与安全状态、所处环境等相关,是人对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具体安全状态的认知,而且会随着状态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是安全文化的短暂“快照”,具有不稳定性和变化性。建设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就是要在高校校园各类活动和校园环境中营造出一种安全文化氛围,使得全校师生员工被这个氛围潜移默化,从而归从本校的安全价值取向和安全行为准则。而仅仅在校园里挂一些安全教育横幅、张贴一些安全警示标语和宣传图片、安装一些交通安全设施来营造校园安全氛围是不够的,这不能等同于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仅仅是校园安全文化的短暂“快照”,或者说这些只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一种简单配套措施而已。
3.勿将安全氛围替代安全管理校园安全管理是以保护学校财产和师生安全为目的,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方面的活动,它是通过行政管理的手段,实现排除隐患、控制事故、减少损失,为师生创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科研、生活等环境。在现实工作中往往忽略了安全工作的本义,以为校园里拉了横幅、摆了安全展板,或是教室、食堂等贴了标语,或是开了两次会、听了两次讲座就能解决问题了。校园安全工作必须从实际抓起,从实处抓起,校园安全工作的目的不是仅仅宣传而已,而是要点对点的落实、部署、检查、监督、策划。校园安全氛围只是校园安全管理的一部分,不能因为部分而丧失了做安全管理的本身目的。
五、小结
大安全观是拓展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新思路。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工作理念,以文化为载体,通过文化渗透,提高安全观念;以制度为支点,通过建章立制,编织责任网络;以管理为抓手,通过检查督促,规范安全行为;以经济为杠杆,通过考核评估,先进带动后进。
作者:毛建平陈韶成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篇12:试析高校报告文化初探论文
试析高校报告文化初探论文
论文摘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特殊场所,自其产生以来,一直都是知识传播以及各种文化、思想、理念汇集、交流、碰撞、融合、创新的重要场所。而各种学术的或非学术的报告会则是各种思想、理论、观念交流的重要平台。目前许多高校举办各种报告会数量很多,但总体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培育和繁荣高校报告文化,以增强报告效果、提高师生科学人文素养以及促进整个校园文化建设。
论文关键词:高校;报告文化;培育
高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是各种文化的聚集地,是社会的“思潮码头”,是各种创新的发源地,也是各种前沿思想、理论、观念交流的平台。而高校进行这些思想、观念交流的形式之一就是举办各种报告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报告已经逐渐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报告文化繁荣与否,会直接影响报告所取得的效果。目前各高校举办报告会数量很多,但总体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本文针对这种状况,试图在分析高校报告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通过发展高校报告文化,增强报告效果,提高师生科技素养和人文内涵,促进整个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探讨。
一、高校报告及其作用
高校的报告会数量很多,类别也很多,本文按报告的主题,大致将高校报告分为以下几种:学术报告、形势报告、思想政治报告、健康教育报告、文学艺术报告等。学术报告主要是以各学科领域内的前沿问题、最新成果、发展趋势或者新的、潜在的研究方向、好的研究方法为主题所作的学术讲座。它与高校的发展目标、科研、学科和人才培养均有着紧密的联系。各种学术报告既可以使师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避免重复研究,又可以给师生带来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大量的信息,以激发师生创新思维能力,拓宽研究领域。这样既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又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从而推动整个学校的办学水平的提高。形势报告主要是针对当前社会经济、政治、教育、就业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和态势所作的分析或预测的报告。形势报告可以使师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当前国际、国内社会的新情况,提高对政治、经济的敏锐度,重新定位,找准自己发展的立足点。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对大学生的培养应该是以成人和成才并重为原则,因此,思想政治报告、健康教育报告和文学艺术报告也是培养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此类报告可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其综合素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二、高校报告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大部分高校都已充分认识到了“报告”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各高校每年都会举办不少报告会,并且举办报告会的数量呈上升趋势。但是从总体来说,目前许多高校尤其是那些发展还不够成熟、完善的高校,并没有真正形成一个良好的报告文化氛围,报告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还没有在高校的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从听报告者方面看,许多教师往往只局限于自己狭窄的专业空间,并未真正认识到学术报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甚至把听报告的过程当作是自己紧张工作之余休息的过程,更不注重在报告会上和专家互动交流。
(2)从部分报告组织者方面看,组织报告带有任务观点的思想态度。有些高校给各二级单位下达指标,要求在一学期或一学年内必须要组织一定数量的报告。有些二级单位领导为了完成任务,就会把报告的组织工作任务化、简单化,随意请来所谓的专家组织几场报告,这种报告自然是无质量可言的。
(3)从报告人角度讲,有些专家只善于闭门研究,可以把自己的学问做得很好,在某个学科领域有声望、有权威,但缺乏演讲表达的能力或不懂报告的艺术。所作的报告或者是“阳春白雪”型,或者是“空洞乏味”型。这种报告自然也就收不到好的效果。
(4)缺乏有力的经济和政策支持。任何事情的顺利进行都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条件,专家的聘请和报告会所需的场地、设备以及学校对校内专家举行报告的理解和支持等都需要学校给予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持。一般来讲,学校比较重视外聘专家主讲的大型的报告会,而对于一些小型的、二级单位主办的或由本校专家学者主讲的报告会则重视不够,缺乏相应的经济政策支持。这样既会影响报告的效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科研人员作报告的积极性。
(5)报告内容不够丰富。从对部分高校的调查统计来看,高校所作报告主要以学术性报告居多,其他类型的报告相对较少。应该说高校对于学术报告的定位本是无可厚非的,这是由高校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但是笔者认为,学术报告固然重要,而其他报告在营造报告文化氛围和提高师生综合素质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在大力举办各种学术报告会的同时也要进一步重视形势报告、思想政治报告、文化艺术报告等其它类型的报告。
三、培育良好的高校报告文化,提高师生科技素养和人文内涵
为了切实增强报告效果,更好地发挥高校报告活动在高校教学、科研以及学生培养中的作用,高校应该把培育良好的报告文化作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目前在我国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现象,办学者存在着相对重视“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习俗文化等“软件”建设的倾向。[1]而高校报告文化恰恰也是人们的观念、制度以及习俗等文化的集中体现。下面笔者就就如何发展高校报告文化加以探讨。
首先笔者对什么叫“文化”进行简要的分析。“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的动词“Colere”,即耕种土地,由此被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文化概念首先是由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于1871年提出来的,他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此后,各种对文化的定义层出不穷,目前已达两百余种,本文所讲的“文化”主要是指人们在教学科研中形成的一种兴趣、一种习惯、一种氛围。因此本文将高校报告文化定义为在高校里自觉形成的各种思想文化观念进行碰撞交流,不断产生新理念、新观点和新思想的浓厚氛围。
随着高校的发展,高校报告已成为一种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繁荣与否,将直接反映一个高校学术生态、大众理念改善和更新的速度,反映高校综合发展的步伐,也反映高校对新观念新理念的接收融合和创新发展的程度。培育良好的报告文化的核心就是要形成好的报告氛围,即在高校里,人们既有强烈的听报告的欲望,又有许多能满足这种欲望的高质量的报告,同时专家也有愿意与人交流,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或者教学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展示给他人。笔者认为,培育和发展高校报告文化需要重视以下几点。 "
1.以“宁缺毋滥”为原则,认真组织好每一场报告,形成报告的品牌效应
报告的质量高低是能否吸引听众的前提条件。只有认真组织好每一场报告会,把好每一场报告的质量关,才能在报告和听众之间形成良性循环,逐渐使报告产生品牌效应。正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阅江论坛”和“金针讲堂”,凭借一次次高质量的精彩报告,就已逐渐产生了这种效果:举办一场报告会只需在网站和公告栏发出报告信息,师生便会积极主动地去参会、听报告,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请人做报告易,找人听报告难”的'尴尬状况。
而要组织好报告会,首先,要发掘好的报告主题。主题的好与坏是决定报告成败的关键。所谓好主题,就是要能以时代为依托,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既能兼顾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又广受师生欢迎的主题。这些主题或者是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或者是科学研究成果、经验、方法的推广介绍,或者是考研、出国、就业等学生迫切需要得到指导的问题。总之,这些报告,应该能真正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才是好的报告。而好主题的确定,则需要建立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充分的调查,才能知道师生之所需,解师生之所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千年不变的黄金法则。
其次,好主题要配上好专家,也就是要找对报告人。前面笔者提到有些专家虽然学问做得很好,但不一定能做好报告,因此在选择报告专家的时候同样必须要调查研究、充分了解,聘请国内外既德高望重,又善于表达、善于交流的专家来作报告。因为只有那种既具有渊博的知识、独特的见解又有艺术家般风趣幽默的演讲口才又平易近人的专家才会对听众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报告才会取得好效果。找准了主题和报告人了,报告会也就成功了一大半了。
第三是要选取最佳报告形式。采用好的报告形式无疑会对具备上述两个条件的报告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要有好的报告形式,就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改变以往灌输式的上说下听的模式,可以根据报告内容,灵活采取有效的形式。如果报告内容适合所有师生,则可组织大型报告会;如果报告的专业性很强,则可在小范围内进行,或者采取座谈的形式。而不管采用何种形式的报告会,都一定要重视互动交流环节。因为这种交流往往会使人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许多智慧的火花往往就是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中产生的。新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也可能是在这种偶得的灵感中形成的。一般报告会虽然也会安排互动环节,但这个环节往往是被匆匆安排在主讲人结束讲话之后的极短的时间内,主讲人和听众往往还没有真正进入交流状态,主持人就宣布因为时间关系报告会到此结束了。这样就使得重要的互动环节流于形式也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报告效果,同时也会扼杀听众的积极性。
2.培养和保护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高校报告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要培养师生听报告或作报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文认为组织高质量的报告会是首要条件,此外还要采取一些其它措施。
(1)实行报告制度和激励机制相结合的原则。万事总有个开始,有好的开始,才会有好的结果。虽然有好的报告,但如果不去听,就不会感受到报告带来的巨大好处。因此,在师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听报告或作报告的习惯之前,制定相关的报告制度和激励措施是有必要的。
学校可以对校科研机构、各院系部门、学术带头人等都作出相关规定:要求在一个学年内必须组织一定数量的报告会,并作为年终工作量考核的一项内容。对广大普通教师和学生则既要求他们在一定时间内必须听取一定数量的报告,同时也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以报告的形式展示给他人。对于受学校资助去参加学术会议的师生则要实行报告制度,即必须把参会后获得的一些新的思想、观念、学术热点或个人感悟等以报告会的形式向校内师生及时传递。当然,举办这些活动时,学校要给予场地、设备乃至资金等相关方面的支持。对于在组织报告方面成绩突出的单位或个人要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如果一个学校从上到下、从单位到个人都参与了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报告会,则无论是从主观还是客观上都会促使人们对各种报告会的接受和认可。有利于逐步形成浓厚的报告文化氛围。
(2)推广采用学术交流新模式——学术月,增强学术氛围。学术交流在高校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学术报告在高校各类报告中占着主导地位,因此通过增强学术交流的氛围,有助于提高师生对报告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高校报告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增强学校学术氛围的一种有效形式就是采用“学术月”的学术交流模式。[2]近年来,地区性、专门性的学术月活动已在一些地区和高校出现,在高校范围内对学术月的探索和实行,上海财经大学是起步较早,也是效果较好的一个先例。上海财经大学“学术月”活动的经验值得其他高校学习推广。其具体做法是:校科研机构从学校发展的全局出发,构建全校性的学术交流平台,统筹全校的学术交流活动,把一年中的某一个月确定为学术交流月。在“学术月”里,主题就是学术交流,内容就是集中地、大量地举办各种高质量的学术报告会和研讨会。各院系必须提前向校科研机构报送“学术月”活动计划,然后由校科研机构负责对所有活动计划进行统筹管理、安排和宣传,各院系要广泛动员、积极参与,要确保所有教学科研人员和广大学生都能参与到“学术月”的各种学术活动中来。同时也要把“学术月”工作情况作为评估、考核院系及学术带头人工作绩效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术月”活动的开展,既有利于学术理论的交流与创新,又有利于增强学校的学术氛围,从而极大地推进高校报告文化的发展。
(3)坚持和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把“双百”方针落到实处。 1956年5月26日,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向各学科领域的科学家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系统地阐述了党中央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他强调:“我们所主张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的自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一经提出,就在科学文化领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的眼界开阔了,思想活跃起来了,自由讨论的风气也浓厚了。 当前有许多高校确实很好地贯彻了这个双百方针,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开辟的“双百亭”,东北师范大学推出的“双百论坛”都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自由进行思想文化交流的机会和平台,既开阔了师生的知识视野,又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并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良好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交流的氛围。但是还有许多高校虽然也喊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却并没有把这个方针贯彻落到实处,集中体现为学校没有为广大师生搭建出一个真正可以自由交流的平台。一个学校如果不采取具体的措施,不开辟一些实际的论坛,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将成为一种空话,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因此,要提高高校师生进行学术交流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促进高校报告文化的发展,还必须要创造条件真正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四、总结
当好的高校报告会所需要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同时具备的时候,高校的报告文化也就形成和发展起来了。而高校报告文化的形成和繁荣,也必将迎来高校报告会的春天。
★ 音乐毕业论文
★ 音乐教育论文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论文(集锦12篇)】相关文章:
高校教学教育改革论文2023-05-26
舞蹈教育教学的论文2023-10-26
影视艺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论文2023-08-10
略谈高校太极拳教学方式论文2023-05-23
舞蹈教学论文2024-01-11
高校学生组织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论文2023-05-01
高校声乐语言学的论文2023-12-15
高校视唱练耳课程改革与思考论文2022-04-30
普通高校素描教学改革研究论文2022-05-08
文化发展构想与高校外语翻译教学2024-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