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一元一次方程优秀教案设计(集锦5篇)由网友“franky”投稿提供,下面给大家分享解一元一次方程优秀教案设计,欢迎阅读!
篇1:解一元一次方程优秀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①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②学会合并(同类项),会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③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④初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文化.
二、教学难点
重点: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解 “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三、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背景资料)约公元825年,中亚细亚数学家阿尔一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论述怎样解方程.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本取名为《对消与还原》.“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呢?通过下面几节课的学习讨论,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回答这个问题.
出示教科书76页问题1: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的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二)探索分析,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回忆:
实际问题——设未知数列方程——一元一次方程
设问1:如何列方程?分哪些步骤?
师生讨论分析:
① 设未知数:前年购买计算机x台
② 找相等关系: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台
③ 列方程:x+2x+4x=140
设问2:怎样解这个方程?如何将这个方程转化为x=a的形式?学生观察、思考:
根据分配律,可以把含 x的项合并,即x+2x+4x=(1+2+4)x=7x.
老师板演解方程过程:
x+2x+4x=140
合并同类项,得
7x=140
系数化为1,得
x=20
设问3:以上解方程“合并”起了什么作用?每一步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
“合并”是一种恒等变形,它使方程变得简单,更接近x=a的形式。
(三)例题讲解
例1 解方程7x-2.5x+3x-1.5x=-15×4-6×3.
解:合并同类项,得
6x=-78.
系数化为1,得
x=-13.
(四)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89页练习
(五)拓广探索比较分析
对于问题1还有不同的未知数的设法吗?
学生思考回答:若设去年购买计算机x台,得方程
x÷2+x+2x=140
若设今年购买计算机x台,得方程
x÷4+x÷2+x=140
(六)综合应用巩固提高
一个黑白足球的表面一共有32个皮块,其中有若干块黑色五边形和白色六边形,黑、白皮块的数目之比为3:5,问黑色皮块有多少?
学生思考、讨论出多种解法,师生共同讲评。
(七)课堂小结
提问:
1、你今天学习的解方程有哪些步骤,每一步依据是什么?
2、今天讨论的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有何共同特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整理:
① 解方程的步骤及依据分别是:合并和系数化为1.
② 总量=各部分量的和
(八)课后作业
教科书第93页习题3.2中1、3①②、4、6.
篇2:七年级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要求学生学会用移项解方程的方法.
2.使学生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
(二)能力训练点
由移项变形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由算术解法过渡到代数解法的解方程的基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用代数方法解方程中,渗透了数学中的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数学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用移项法解方程明显比用前面的方法解方程方便,体现了数学的方法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发现法则,课堂训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进竞争机制,调动课堂气氛.
2.学生学法:练习→移项法制→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移项法则的掌握.
2.难点: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3.疑点:移项变号的掌握.
四、课时安排: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复合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题,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移项法则,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首先回顾上节课的有关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出示投影1)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1) ;X-7=5 (2) ;7X=6X-4
解:方程的两边都加7, 解:方程的两边都减去 ,
得 ,X=5+7 得 ,7X-6X=-4
即 .X=12 合并同类项得 .X=-4
【教法说明】通过上面两小题,对用等式性质解方程进行巩固、回忆,为讲解新方法奠定基础.
提出问题:下面我们观察上面方程的变形过程,从中观察变化的项的规律是什么?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投影展示上面变形的过程,用制作复合式运动胶片将上面的变形展示如下,让学生观察在变形过程中,变化的项的变化规律,引出新知识.
(出示投影2)
师提出问题:1.上述演示中,两个题目中的哪些项改变了在原方程中的位置?怎样变的?
2.改变的项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分学习小组讨论,各组把讨论的结果派代表上报教师,最好分四组,这样节省时间.
师总结学生活动的结果:大家讨论的结论,有如下共同点:①方程(1)的已知项从左边移到了方程右边,方程(2)的 项从右边移到了左边;②这些位置变化的项都改变了原来的符号.
【教法说明】在这里的投影变化中,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发现变化的规律,准确掌握这种变化的法则,也是为以后解更复杂方程打下好的基础.
师归纳:像上面那样,把方程中的某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的变形叫做移项.这里应注意移项要改变符号.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师提出问题:我们可以回过头来,想一想刚解过的两个方程哪个变化过程可以叫做移项.
学生活动:要求学生对课前解方程的变形能说出哪一过程是移项.
【教法说明】可由学生对前面两个解方程问题用移项过程,重新写一遍,以理解解方程的步骤和格式.
对比练习:(出示投影3)
解方程:(1) ;X+4=6 (2) ;3X=2X+1
(3) ;3-X=0 (4) .9X=8X-3
学生活动:把学生分四组练习此题,一组、二组同学(1)(2)题用等式性质解,(3)(4)题移项变形解;三、四组同学(1)(2)题用移项变形解,(3)(4)题用等式性质解.
师提出问题:用哪种方法解方程更简便?解方程的步骤是什么?(答:移项法;移项、合并同类项、检验.)
【教法说明】这部分教学旨在于使学生学会用移项这一手段解方程的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尝试,理解解方程的步骤,从而掌握移项这一法则.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4)
通过移项解下列方程,并写出检验.
(1) ;X+12=34 (2) ;X-15=74
(3) ;3X=2X+5 (4) .7X-3=6X
【教法说明】这组题训练学生解题过程的严密性,故采取学生亲自动手做,四个同学板演形式完成.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5)
口答:
1.下面的移项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应怎样改正?
(1)从 ,7+X=13 得到 ;X=13+7
(2)从 ,5X=4X+8 得到 ;5X-4X=8
(3)从 ,3X=2X+5 得到 ;3X-2X=5
2.小明在解方程 X-4=7 时,是这样写的解题过程:X-4=7→X=7+4→X=11;
(1)小明这样写对不对?为什么?
(2)应该怎样写?
【教法说明】通过以上两题进一步印证移项这种变形的规律,即“移项要变号”.要使学生认清这里的移项是把某项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而不是在同一边交换位置,弄懂解方程的书写格式是方程在变形,变形时保持“左右两边相等”这一数学模式。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不困难,这类题型相对来说还是很简单的。希望教师能够备好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教给同学们更多的知识点,取得一个好成绩。
[七年级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设计]
篇3:《解一元一次方程》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会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开展探究性学习,发展学习能力.
二、重、难点与关键
(一).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并会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难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三).关键:抓住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叙述等式的两条性质.
2.解方程:4(x- )=2.
解法1:根据等式性质2,两边同除以4,得:
x- =
两边都加 ,得x= .
解法2:利用乘法分配律,去掉括号,得:
4x- =2
两边同加 ,得4x=
两边同除以4,得x= .
(二)、新授
公元825年左右,中亚细亚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论述怎样解方程.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本取名为《对消与还原》.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先讨论下面内容,然后再回答这个问题.
问题1:某校三年级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分析:设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x台计算机,已知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那么去年购买2x台,又知今年购买数量是去年的2倍,则今年购买了22x(即4x)台.
题目中的相等关系为: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即
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
列方程:x+2x+4x=140
如何解这个方程呢?
2x表示2x,4x表示4x,x表示1x.
根据分配律,x+2x+4x=(1+2+4)x=7x.
这样就可以把含x的项合并为一项,合并时要注意x的系数是1,不是0.
下面的框图表示了解这个方程的具体过程:
x+2x+4x=140
合并
7x=140
系数化为1
x=20
由上可知,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20台计算机.
上面解方程中合并起了化简作用,把含有未知数的项合并为一项,从而达到把方程转化为ax=b的形式,其中a、b是常数.
例:某班学生共60分,外出参加种树活动,根据任何的不同,要分成三个小组且使甲、乙、丙三个小组人数之比是2:3:5,求各小组人数.
分析:这里甲、乙、丙三个小组人数之比是2:3:5,就是说把总数60人分成10份,甲组人数占2份,乙组人数占3份,丙组人数占5份,如果知道每一份是多少,那么甲、乙、丙各组人数都可以求得,所以本题应设每一份为x人.
问:本题中相等关系是什么?
答:甲组人数+乙组人数+丙组人数=60.
解:设每一份为x人,则甲组人数为2x人,乙组人数为3x人,丙组为5x人,列方程:
2x+3x+5x=60
合并,得10x=60
系数化为1,得x=6
所以2x=12,3x=18,5x=30
答:甲组12人,乙组18人,丙组30人.
请同学们检验一下,答案是否合理,即这三组人数的比是否是2:3:5,且这三组人数之和是否等于60.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89页练习.
(1)x=3.
(2)可以先合并,也可以先把方程两边同乘以2.
具体解法如下:
解法1:合并,得( + )x=7
即 2x=7
系数化为1,得x=
解法2:两边同乘以2,得x+3x=14
合并,得 4x=14
系数化为1,得 x=
(3)合并,得-2.5x=10
系数化为1,得x=-4
2.补充练习.
(1)足球的表面是由若干个黑色五边形和白色六边形皮块围成的,黑白皮块的数目比为3:5,一个足球的表面一共有32个皮块,黑色皮块和白色皮块各有多少?
(2)某学生读一本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多2页,第二天读了全书的少1页,还剩23页没读,问全书共有多少页?(设未知数,列方程,不求解)
解:(1)设每份为x个,则黑色皮块有3x个,白色皮块有5x个.
列方程 3x+2x=32
合并,得 8x=32
系数化为1,得 x=4
黑色皮块为43=12(个),白色皮块有54=20(个).
(2)设全书共有x页,那么第一天读了( x+2)页,第二天读了( x-1)页.
本问题的相等关系是:第一天读的`量+第二天读的量+还剩23页=全书页数.
列方程: x+2+ x-1+23=x.
四、课堂小结
初学用代数方法解应用题,感到不习惯,但一定要克服困难,掌握这种方法,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其中找等量关系是关键也是难点,本节课的两个问题的相等关系都是:总量=各部分量的和.这是一个基本的相等关系.
合并就是把类型相同的项系数相加合并为一项,也就是逆用乘法分配律,合并时,注意x或-x的系数分别是1,-1,而不是0.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93页习题3.2第1、3(1)、(2)、4、5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合并同类项习题课(第2课时)
一、解方程.
1.(1)3x+3-2x=7; (2) x+ x=3;
(3)5x-2-7x=8; (4) y-3-5y= ;
(5) - =5; (6)0.6x- x-3=0.
二、解答题.
2.育红小学现有学生320人,比1995年学生人数的 少150人,问育红小学1995年学生人数是多少?
3.甲、乙两地相距460千米,A、B两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开出,A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B车每小时行驶48千米.
(1)两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出发多少小时两车相遇?
(2)两车相向而行,A车提前半小时出发,则在B车出发后多少小时两车相遇?相遇地点距离甲地多远?
4.甲、乙二人从A地去B地,甲步行每小时走4千米,乙骑车每小时比甲多走8千米,甲出发半小时后乙出发,恰好二人同时到达B地,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
5.一条环形跑道长400米,甲练习骑自行车,平均每分钟行驶550米;乙练习长跑,平均每分钟跑250米,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经过多少时间,两人首次相遇?
答案:
一、1.(1)x=4 (2)x=4 (3)x=-5 (4)x=- (5)x=30 (6)x=11
二、2.705人,设育红小学1995年学生人数为x人,列方程320= x-150.
3.(1)4 小时,设出发后x小时相遇,列方程60x+48x=460.
(2)3 小时,设B车开出后x小时两车相遇,列方程60 +60x+48x=460.
4.3千米,设A、B两地间的距离为x千米, - = .
5.1 分钟,设经过x分钟两人首次相遇,列方程550x-250x=400.
篇4:《解一元一次方程》优秀教案
──移项(第3课时)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89页至第91页.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移项法,并知道移项法的依据,会用移项法则解方程.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发展思维策略,体会方程的应用价值.
三、重、难点与关键
(一).重点: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用移项法则解方程.方程的各项应包括前面的符号
(二).难点:对立相等关系.
(三).关键:理解移项法则的依据,以及寻找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2.解方程: + =10.
(二)、新授
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分析: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根据第一种分法,分析已知量和未知量间的关系.
1.每人分3本,那么共分出多少本?(3x本)
2.共分出3x本和剩余的20本,可知道什么?
答:这批书共有(3x+20)本.
根据第二种分法,分析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
3.每人分4本,那么需要分出多少本?(4x本)
4.需要分出4x本和还缺少25本那么这批书共有多少本?
答:这批书共有(4x-25)本.
这批书的总数有几种表示法?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本题哪个相等关系可以作为列方程的依据?
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不变量)表示它的两个式子应相等.
根据这一相等关系,列方程:
3x+20=4x-25
本题还可以画示意图,帮助我们分析:
从示意图中容易得到这批书的总数与分出书、剩下书的关系是:
这批书的总数=3x+30
这批书的总数与需要分出的书的数量、还缺少书的数量关系是:
这批书的总数=4x-25
根据两种分法,这批书的总数是相等的.
所以,列方程3x+20=4x-25.
注意变化中的不变量,寻找隐含的相等关系,从本题列方程的过程,可以发现: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式子相等.
思考:方程3x+20=4x-25的两边都含有x的项(3x与4x),也都含有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怎样才能使它转化为x=a(常数)的形式呢?
要使方程右边不含x的项,根据等式性质1,两边都减去4x,同样,把方程两边都减去20,方程左边就不含常数项20,即
3x+20 -4x-20 =4x-25 -4x-20
即 3x-4x=-25-20
将它与原来方程比较,相当于把原方程左边的+20变为-20后移到方程右边,把原方程右边的4x变为-4x后移到左边.
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方程中的任何一项都可以在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即可以把方程等号右边的项改变符号后移到等号的左边,也可以把方程左边的项改变符号后移到方程的右边,注意要先变号后移项,别忘了变号.
下面的框图表示了解这个方程的具体过程.
3x+20=4x-25
移项
3x-4x=-25-20
合并
-x=-45
系数化为1
x=46
由此可知这个班共有45个学生.
思考:上面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答:移项使方程中含x的项归到方程的同一边(左边),不含x的项即常数项归到方程的另一边(右边),这样就可以通过合并把方程转化为x=a形式.
在解方程时,要弄清什么时候要移项,移哪些项,目的是什么?
解方程时经常要合并和移项,前面提到的古老的代数书中的对消和还原,指的就是合并和移项.
如果把上面的问题2的条件不变,这个班有多少学生改为这批书有多少本?你会解吗?试试看.
解法1:从原问题的解答中,已求的这个班有45个学生,只要把x=45代入3x+20(或4x-25)就可以求得这批书的总数为:
345+20=135+20=155(本)
解法2:如果不先求学生数,直接设这批书共有x本,又如何布列方程?这时该用哪个相等关系列方程呢?
这批书共有x本,余下20本,共分出(x-20)本,每人分3本,可以分给 人,即这个班共有 人.
这批书有x本,每人分4本,还缺少25本,共需要(x+25)本,可以分给 人,即这个班共有 人.
这个班的人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式子应相等,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方程.
= (你会解这个方程吗?)
即 - = +
移项,得 - = +
合并,得 =
系数化为1,得x=155.
答:这批书共有155本.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91页练习.
(1)解:移项,得6x-4x=-5+7
合并,得 2x=2
系数化为1,得x=1
(2)解:移项,得 x- x=6
合并,得- x=6
系数化为1,得x=-24
2.补充练习.
下列移项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应当怎样改正?
(1)从3x+6=0得3x=6;
(2)从2x=x-1得到2x-x=1;
(3)从2+x-3=2x+1得到2-3-1=2x-x.
解:(1)错,移项忘了要变号,应改为3x=-6.
(2)错.原方程中的-1仍然在方程右边,并没有移项,所以不要变号,应改为2x-x-=-1.
(3)正确.
四、课堂小结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审题、读懂题意和找相等关系,今天解决的这个问题的相等关系不明显,隐含在问题中,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式子是相等.这个相等关系可以作列方程的依据.
2.正确理解移项法则,移项中常犯的错误是忘记变号,还要注意移项与在方程的一边交换两项的位置有本质区别,移项的依据是等式性质,在方程的一边交换两项的位置是根据交换律.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93页至第94页习题3.2第2、3(3)(4)、6、7、8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移项习题课(第4课时)
一、填空题.
1.在方程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项,相当于把原方程中的项______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________,其依据是________,移项要注意_____.
2.在方程的一边交换两项的位置______改变项的符号,而移项______改变符号.
3.解方程x+21=36得x=________;由10x-3=9得x=______.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4.移项就是把方程中的某一项移到等号的另一边.( )
5.从6x=1,移项,得x=1-6,x=-5. ( )
6.由方程-4+x=7移项得x=7-4. ( )
三、解方程.
7.(1)8=7-2y; (2) = - ;
(3)5x-2=7x+8; (4)1- x=3x+ ;
(5)2x- =- +2; (6)- x+6=4x+1;
(7) -x=0.5x-3.
四、解答题.
8.设m=3x-2,n=-2x+3,当x为何值时m=n?
9.甲粮仓存粮1000吨,乙粮仓存粮798吨,现要从两个粮仓中运走212吨粮食,使两仓库剩余的粮食数量相等,那么应从这两个粮仓各运出多少吨?
答案:
一、1.合并 移项 合并同类项 变号 2.不 要 3.15 1.2
二、4. 5. 6.
三、7.(1)y=- (2)x= (3)x=-5 (4)x=-
(5)x=1 (6)x= (7)x=3
四、8.x=1 9.207,5,设从甲粮仓运出x吨,1000-x=798-(212-x)
篇5:初一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案设计
初一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重点、难点
1.重点: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解下列方程:
(1)5x-2=8 (2)5+2x=4x
2.去括号法则是什么?“移项”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如44x+64=328 3+x=(45+x) y-5=2y+l 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l,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1.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x= 3x-2 x-=-l
5x2-3x+1=0 2x+y=l-3y =5
例2.解方程(1)-2(x-1)=4
★ 九年级数学教案
★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解一元一次方程优秀教案设计(集锦5篇)】相关文章:
初中八年级数学试讲教案2022-04-30
华师大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从实际问题到方程》优秀教案2023-08-11
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2023-02-25
一元一次方程 ―― 初中数学第一册教案2022-07-27
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2023-04-17
七年级数学(上)3.3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教案)2023-08-01
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二2023-12-05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教案2022-05-07
数学教案-二元一次方程组2023-12-08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2022-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