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通用18篇)由网友“某天”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数与数字之间关系的应用题。
2.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问题,进一步体会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问题,进一步体会代数中方程的思想方法解应用问题的优越性。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数与数字之间的关系的应用题。
2.教学难点:根据数与数字关系找等量关系。
3.教学疑点:学生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问题中检验步骤的理解。
4.解决办法:列方程解应用题,就是先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然后由数学问题的解决而获得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列方程解应用题,最重要的是审题,审题是列方程的基础,而列方程是解题的关键,只有在透彻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才能恰当地设出未知数,准确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的步骤?
①审题,②设未知数,③列方程,④解方程,⑤答。
(2)两个连续奇数的表示方法是,(n表示整数)
2.例题讲解
例1 两个连续奇数的积是323,求这两个数。
分析:(1)两个连续奇数中较大的奇数与较小奇数之差为2,(2)设元(几种设法)a.设较小的奇数为x,则另一奇数为,b.设较小的奇数为,则另一奇数为;c.设较小的奇数为,则另一个奇数。
以上分析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答,有三种设法,就有三种列法,找三位学生使用三种方法,然后进行比较、鉴别,选出最简单解法。
解法(一) 设较小奇数为x,另一个为,
据题意,得
整理后,得
解这个方程,得。
由得,由得,
答:这两个奇数是17,19或者-19,-17。
解法(二) 设较小的奇数为,则较大的奇数为。
据题意,得
整理后,得
解这个方程,得。
当时,
当时,。
答:两个奇数分别为17,19;或者-19,-17。
第 1 2 页
篇2: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课题名称
§13、3公式法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的.过程,掌握公式特点并根据公式会解一元二次方程。
重点、难点
根据公式会解一元二次方程
策略和方法
讲练结合
课前准备
课前预习
配方法
教学媒体
投影仪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
我们发现,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是相同的。因此,如果能用配方法解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aχ+bχ+c=0(a≠0),得到根的一般表达式,那么再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就会方便简洁得多。
你能用配方法解方程aχ+bχ+c=0(a≠0)吗?
小亮是这样做的:
aχ+bχ+c=0(a≠0)
两边都除以a
χ+b/aχ+c/a=0
配方
篇3: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1. 了解整式方程和的概念;
2. 知道的一般形式,会把化成一般形式。
3. 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的概念和它的一般形式。
难点:对的一般形式的正确理解及其各项系数的确定。
教学建议:
1.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本小节首先通过实例引出的概念,介绍了的一般形式以及中各项的名称。
2)重点、难点分析
理解的定义:
是 的重要组成部分。方程 ,只有当 时,才叫做。如果 且 ,它就是了。解题时遇到字母系数的方程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的条件是确定的,如方程 ( ),把它化成一般形式为 ,由于 ,所以 ,符合的定义。
(2)条件是用“关于 的”这样的语句表述的,那么它就隐含了二次项系数不为零的条件。如“关于 的 ”,这时题中隐含了 的条件,这在解题中是不能忽略的。
(3)方程中含有字母系数的 项,且出现“关于 的方程”这样的语句,就要对方程中的字母系数进行讨论。如:“关于 的方程 ”,这就有两种可能,当 时,它是一元一次方程 ;当 时,它是,解题时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教学目的
1.了解整式方程和的概念;
2.知道的一般形式,会把化成一般形式。
3.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和难点:
重点:
1.的有关概念
2.会把化成一般形式
难点: 的含义.
第 1 2 页
篇4: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1. 了解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 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3. 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它的一般形式。
难点: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的正确理解及其各项系数的确定。
教学建议:
1.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本小节首先通过实例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介绍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以及一元二次方程中各项的名称。
2)重点、难点分析
篇5:一元二次方程
是一元二次方程 的重要组成部分。方程 ,只有当 时,才叫做一元二次方程。如果 且 ,它就是一元二次方程了。解题时遇到字母系数的方程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确定的,如方程 ( ),把它化成一般形式为 ,由于 ,所以 ,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2)条件是用“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这样的语句表述的,那么它就隐含了二次项系数不为零的条件。如“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 ”,这时题中隐含了 的条件,这在解题中是不能忽略的。
(3)方程中含有字母系数的 项,且出现“关于 的方程”这样的语句,就要对方程中的字母系数进行讨论。如:“关于 的方程 ”,这就有两种可能,当 时,它是一元一次方程 ;当 时,它是一元二次方程,解题时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教学目的
1.了解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3.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和难点:
重点:
篇6: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1. 了解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 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3. 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它的一般形式。
难点: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的正确理解及其各项系数的确定。
教学建议:
1.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本小节首先通过实例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介绍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以及一元二次方程中各项的名称。
2)重点、难点分析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是一元二次方程 的重要组成部分。方程 ,只有当 时,才叫做一元二次方程。如果 且 ,它就是一元二次方程了。解题时遇到字母系数的方程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确定的,如方程 ( ),把它化成一般形式为 ,由于 ,所以 ,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2)条件是用“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这样的语句表述的,那么它就隐含了二次项系数不为零的条件。如“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 ”,这时题中隐含了 的条件,这在解题中是不能忽略的。
(3)方程中含有字母系数的 项,且出现“关于 的方程”这样的语句,就要对方程中的字母系数进行讨论。如:“关于 的方程 ”,这就有两种可能,当 时,它是一元一次方程 ;当 时,它是一元二次方程,解题时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教学目的
1.了解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3.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和难点:
重点:
篇7: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引入新课
引例:剪一块面积是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该怎样剪?
分析:1.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出铁片的长和宽。
2.这个问题用什么数学方法解决?(间接计算即列方程解应用题。
3.让学生自己列出方程 ( x(x十5)=150 )
深入引导:方程x(x十5)=150有人会解吗?你能叫出这个方程的名字吗?
二、新课
1.从上面的引例我们有这样一个感觉:在解决日常生活的计算问题中确需列方程解应用题,但有些方程我们解不了,但必须想办法解出来。事实上初中代数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方程。这部分内容从初一一直贯穿到初三。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方程研究的还很不够,从今天起我们就开始研究这样一类方程--------一元一二次方程(板书课题)
2.什么是―元二次方程呢?现在我们来观察上面这个方程:它的左右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就这一点来说它与一元一次方程没有什么区别、也就是说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必须是一个整式方程,但是一个整式方程未必就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这还取决于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几。如果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板书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3.强化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下列方程都是整式方程吗?其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3x十2=5x―3: (2)x2=4
(2)(x十3)(3x・4)=(x十2)2; (4)(x―1)(x―2)=x2十8
从以上4例让学生明白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不能只看表面、而是能化简必须先化简、然后再查看这个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否是2。
4.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延伸
提问:一元二次方程很多吗?你有办法一下写出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吗?
引导学生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分析一元二次方程项的情况,启发学生运用字母,找到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x2+bx+c=0 (a≠0)
1).提问a=0时方程还是一无二次方程吗?为什么?(如果a=0、b≠就成了一元一次方程了)。
2).讲解方程中ax2、bx、c各项的名称及a、b的系数名称.
3).强调: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三项、其中一次项、常数项可以不出现、但二次项必须存在、而且左边通常按x的降幂排列: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0。
强化概念(课本P6)
1.说出下列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x2十3x十2=O (2)x2―3x十4=0; (3)3x2-5=0
(4)4x2十3x―2=0; (5)3x2―5=0; (6)6x2―x=0。
2.把下列方程先化成二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再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6x2=3-7x; (3)3x(x-1)=2(x十2)―4;(5)(3x十2)2=4(x-3)2
课堂小节
(1)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一类很重要的方程―一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二次方程);
(2)要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十bx十c=0(a≠0)并且注意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三项、其中二次项、常数项可以不出现、但二次项必须存在。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0;
(3)要很熟练地说出随便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中一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
课外作业 :略
篇8:一元二次方程应用教学反思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教学反思
本两周继续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我现从方程的应用来反思如下:
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中应用价值。
本章节的应用基本上是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问题的背景,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归纳出变化规律,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这类注重联系实际考查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问题,体现时代性,并且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既有强烈的德育功能,又可以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社会现象,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既有成功的一面,又有不足之处。需改进的方面有:
1、由于怕完不成任务,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安排有些不合理,这样容易让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例如P46有多种解法,课后一些学生与老师交流,但课上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
2、只考虑捕捉学生的思维亮点,一生列错了方程,老师没有给予及时纠正。导致使一些同学陷入误区。3、有些问题讲的过于快,理解较慢的同学跟不上。
篇9: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二
12.6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二)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问题.
(二)能力训练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题.
2.教学难点 :找等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时,应注意是方程的解,但不一定符合题意,因此求解后一定要检验,以确定适合题意的解.例如线段的长度不为负值,人的个数不能为分数等.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二)整体感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2)长方形的周长、面积?长方体的体积?
2.例1 现有长方形纸片一张,长19cm,宽15cm,需要剪去边长是多少的小正方形才能做成底面积为77cm2的无盖长方体型的纸盒?
解:设需要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为xcm,则盒底面长方形的长为(19-2x)cm,宽为(15-2x)cm,
据题意:(19-2x)(15-2x)=77.
整理后,得x2-17x+52=0,
解得x1=4,x2=13.
∴ 当x=13时,15-2x=-11(不合题意,舍去.)
答:截取的小正方形边长应为4cm,可制成符合要求的无盖盒子.
练习1.章节前引例.
学生笔答、板书、评价.
练习2.教材P.42中4.
学生笔答、板书、评价.
注意:全面积=各部分面积之和.
剩余面积=原面积-截取面积.
例2 要做一个容积为750cm3,高是6cm,底面的长比宽多5cm的长方形匣子,底面的长及宽应该各是多少(精确到0.1cm)?
分析:底面的长和宽均可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则长×宽×高=体积,这样便可得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解:长方体底面的宽为xcm,则长为(x+5)cm,
解:长方体底面的宽为xcm,则长为(x+5)cm,
据题意,6x(x+5)=750,
整理后,得x2+5x-125=0.
解这个方程x1=9.0,x2=-14.0(不合题意,舍去).
当x=9.0时,x+17=26.0,x+12=21.0.
答:可以选用宽为21cm,长为26cm的长方形铁皮.
教师引导,学生板书,笔答,评价.
(四)总结、扩展
1.有关面积和体积的应用题均可借助图示加以分析,便于理解题意,搞清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相互关系.
2.要深刻理解题意中的已知条件,正确决定一元二次方程的取舍问题,例如线段的长不能为负.
3.进一步体会数字在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教材P.42中A3、6、7.
教材P.41中3.4
五、板书设计
12.6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二)
例1.略
例2.略
解:设……… 解:…………
………… …………
12.6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二)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问题.
(二)能力训练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题.
2.教学难点 :找等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时,应注意是方程的解,但不一定符合题意,因此求解后一定要检验,以确定适合题意的解.例如线段的长度不为负值,人的个数不能为分数等.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二)整体感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2)长方形的周长、面积?长方体的体积?
2.例1 现有长方形纸片一张,长19cm,宽15cm,需要剪去边长是多少的小正方形才能做成底面积为77cm2的无盖长方体型的纸盒?
解:设需要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为xcm,则盒底面长方形的长为(19-2x)cm,宽为(15-2x)cm,
据题意:(19-2x)(15-2x)=77.
整理后,得x2-17x+52=0,
解得x1=4,x2=13.
∴ 当x=13时,15-2x=-11(不合题意,舍去.)
答:截取的小正方形边长应为4cm,可制成符合要求的无盖盒子.
练习1.章节前引例.
学生笔答、板书、评价.
练习2.教材P.42中4.
学生笔答、板书、评价.
注意:全面积=各部分面积之和.
剩余面积=原面积-截取面积.
例2 要做一个容积为750cm3,高是6cm,底面的长比宽多5cm的长方形匣子,底面的长及宽应该各是多少(精确到0.1cm)?
分析:底面的长和宽均可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则长×宽×高=体积,这样便可得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解:长方体底面的宽为xcm,则长为(x+5)cm,
解:长方体底面的宽为xcm,则长为(x+5)cm,
据题意,6x(x+5)=750,
整理后,得x2+5x-125=0.
解这个方程x1=9.0,x2=-14.0(不合题意,舍去).
当x=9.0时,x+17=26.0,x+12=21.0.
答:可以选用宽为21cm,长为26cm的长方形铁皮.
教师引导,学生板书,笔答,评价.
(四)总结、扩展
1.有关面积和体积的应用题均可借助图示加以分析,便于理解题意,搞清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相互关系.
2.要深刻理解题意中的已知条件,正确决定一元二次方程的取舍问题,例如线段的长不能为负.
3.进一步体会数字在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教材P.42中A3、6、7.
教材P.41中3.4
五、板书设计
12.6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二)
例1.略
例2.略
解:设……… 解:…………
………… …………
篇10:§12.1 一元二次方程
§12.1 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掌握了什么是整式方程,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对今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课后记]课题: 例题: 辅助板书:
篇11: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增长率的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会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关于增长率问题的应用题。
学习难点:
如何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
学习过程:
一、复习提问: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二、探索新知
1、情境导入
问题:“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是国家为了解决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生态问题、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战略措施,某村村长为带领全村群众自觉投入“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行动,率先示范、将自家的坡耕地全部退耕,并于当年承包了30亩耕地的还林还草及管理任务,而实际完成的亩数比承包数增加的百分率为x,并保持这一增长率不变,村长完成了36、3亩坡耕地还林还草任务,求①增长率x是多少?②该村有50户人家,每户均地村长年完成的亩数为准,国家按每亩耕地500斤粮食给予补助,则国家将对该村投入补助粮食多少万斤?
2、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关于环保的情境导入问题,这是一个平均增长率问题,它的基数是30亩,平均增长的百分率为x,那么第一次增长后,即20实际完成的亩数是30(1+x),第二次增长后,即20实际完成的亩数是30(1+x)2,而这一年村长完成的亩数正好是36、3亩、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
①30(1+x)2=36、3;(1+x)2=1、21;1+x=±1、1;x1=0、1=10%,x2=―2、1(舍去),所以增长的百分率为10%、
②全村坡耕地还林还草为50×36、3=1 815(亩),国家将补助粮食1 815×500=907 500(斤)=90、75(万斤)、
三、例题学习
说明:题目中求平均每月增长的百分率,直接设增长的百分率为x,好处在于计算简便且直接得出所求。
例、某产品原来每件是600元,由于连续两次降价,现价为384元,如果两降价的百分率相同,求每次降价百分之几?
(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点拨)
时间 基数 降价 降价后价钱
第一次 600 600x 600(1―x)
第二次 600(1―x) 600(1―x)x 600(1―x)2
(由学生写出解答过程)
四、巩固练习
一商店1月份的利润是2500元,3月份的`利润达到3000元,这两个月的利润平均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精确到0、1%)?
五、课堂总结:
1、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严格审题,弄清各数据间相互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2、注意解方程中的巧算和方程两个根的取舍问题。
六、反馈练习:
1、某商品计划经过两个月的时间将售价提高20%,设每月平均增长率为x,则列出的方程为
A、x+(1+x)x=20% B、(1+x)2=20%
C、(1+x)2=1、2 D、(1+x%)2=1+20%
2、某工厂计划两年内降低成本36%,则平均每年降低成本的百分率是()
3、某种药剂原售价为4元,经过两次降价,现在每瓶售价为2、56元,问平均每次降低百分之几?
篇12: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科目
数学
年级
九年级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习者分析
本班有学生53人,数学课还比较喜欢,学习热情也较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在学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学习,还是对方程有一定的认识。所以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学、合作的探究方式来学习此课。但有极少部分学生较懒,学习习惯差,不愿思考问题。总体来说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喜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教学
2. 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表达式以及各种特殊形式。
三、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设置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
2.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有关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用一元二次方程有关概念解决问题。
2.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资源
⑴每位学生制作一个无盖方盒
⑵每人一份印刷练习题
⑶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⑷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
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1
㈠师生互动,激趣导入
情境创设(大屏幕投影教材24页):要设计一座2米高的人体雕塑,使雕塑的上部(腰上部)与下部(腰下部)的高度比,等于下部与全部(全身)的高度比,雕塑的下部应设计为多高?
学生根据等量关系:设雕塑下部高xm,于是得方程
X2=2(2-x)整理得X2+2x-4=0,这是什么方程,与以前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它---------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活动2
㈡问题启发,合作探究
1.问题1(多媒体课件)有一块长方形铁皮,长100cm,宽50cm,在它的四角各切去一个同样的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cm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学生结合手中学具思考怎么列方程
如果假设切去的正方形边长为x,那么盒底的长是________,宽是_____,根据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cm2,得:_______.
整理,得:________.
老师点评并分析如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整理.
2.(出示排球邀请赛图片)
问题2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赛?
单循环比赛是指就表示每个队要和其他所有的队都赛到了,如果有4个队总共赛_______场,5个队呢?8个队呢?n个队呢?
同学们用基本线段法和定点发射法总结规律:
场数=队数×(队数-1)÷2
场数=(队数-1)+(队数-2)+(队数-3)+。。。。。。+1
列方程得x(x-1)÷2=28 整理得X2-x=56解方程可以得出参赛队数。
3.学生活动,叙述概念
请口答下面问题.
(1)上面三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
(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最高次数是几次?
(3)有等号吗?或与以前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
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是方程.
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4.追问条件,由一般式得出特殊式
(1)为什么a≠0?b和c能等于0吗?(2)特殊式:ax2+bx=0,ax2+c=0
教学活动3
㈢ 例题示范,巩固提高
例1.将方程(8-2x)(5-2x)=18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因此,方程(8-2x)(5-2x)=18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
解:去括号,得:
40-16x-10x+4x2=18
移项,得:4x2-26x+22=0
其中二次项系数为4,一次项系数为-26,常数项为22.
例2.(学生活动:请二至三位同学上台演练) 将方程(x+1)2+(x-2)(x+2)=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巩固练习
教材P27 练习1、2(每组出三名同学在四周黑板写出,分六组)
教学活动4
㈣自我检查,信息反馈
自我测试设计
一、选择题(5×4=20分)
1.在下列方程中,一元二次方程的个数是( ).
①3x2+7=0 ②ax2+bx+c=0 ③(x-2)(x+5)=x2-1 ④3x2- =0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方程2x2=3(x-6)化为一般形式后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分别为( ).
A.2,3,-6 B.2,-3,18 C.2,-3,6 D.2,3,6
3.px2-3x+p2-q=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则( ).
A.p=1 B.p>0 C.p≠0 D.p为任意实数
4.关于x的方程(m2-4)x2+mx-m=0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
A.m≠0 B.m≠2 C.m= -2 D.m≠±2
二、填空题(4×5=20分)
1.方程3x2-3=2x+1的二次项系数为________,一次项系数为_________,常数项为_________.
2.关于x的方程(a-1)x2+3x=0是一元二次方程,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3.关于x的方程(m+1)xm-1+mx-1=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m=________
三.应用题(20分)
《九章算术》“勾股”章有一题:“今有户高多于广六尺八寸,两隅相去适一丈,问户高、广各几何?”
大意是说:已知长方形门的高比宽多6尺8寸,门的对角线长1丈,那么门的高和宽各是多少?
如果假设门的高为x尺,那么,这个门的宽为_______尺,根据题意,得________.
整理、化简,得:__________.
程序 :1.学生自己独立完成2.老师给组长副组长打分3.组长给组员打分4.学生交流疑难杂症5.学生总结易错点和方法6.老师作最后强调。
教学活动5
㈤归纳总结,畅谈收获
本节课要掌握:
(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和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的概念及其它们的运用.
(3) 定义要条件化:二次项系数不等于0的条件
(4) 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活动6
㈥拓展迁移,提升能力
例3.求证:关于x的方程(m2-8m+17)x2+2mx+1=0,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分析:要证明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只要证明m2-8m+17≠0即可.
证明:m2-8m+17=(m-4)2+1
∵(m-4)2≥0
∴(m-4)2+1>0,即(m-4)2+1≠0
∴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篇13:一元二次方程复习提纲
一元二次方程复习提纲
一、目标与要求
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有关概念,一般式ax2+b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2.掌握通过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掌握依据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的方法,应用熟练掌握以上知识解决问题。
二、重点
1.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它有关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2.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
3.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4.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5.利用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解决这个问题.
三、难点
1.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解题。
2.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3.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的讨论。
4.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2=n,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m)2=n(n≥0)的方程。
5.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方程解与实际问题解的区别。
6.由实际问题列出的一元二次方程解出根后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定是实际问题的根。
7.知识框架
四、知识点、概念总结
1.一元二次方程: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有四个特点:
(1)含有一个未知数;
(2)且未知数次数次数是2;
(3)是整式方程。要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先看它是否为整式方程,若是,再对它进行整理。如果能整理为 ax2+bx+c=0(a≠0)的形式,则这个方程就为一元二次方程。
(4)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时,应满足(a≠0)
3.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数学学习技巧
1.求教与自学相结合
在学习过程中,即要争取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但是又不能过分依赖教师, 必须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去获取,应该在自己认真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去寻求教师和同学的帮助。
2.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本的内容要认真研究,提出疑问,追本究源。对每一个概念、公式、定理都要弄清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内在联系,以及蕴含于推导过程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解决问题时,要尽量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要克服那种死守书本、机械呆板、不知变通的学习方法。
3.学用结合,勤于实践
在学习过程中,要准确地掌握抽象概念的本质含义,了解从实际模型中抽象为理论的演变过程。对所学理论知识,要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它的具体实例,使之具体化,尽量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思维方法应用于实践。
4.博观约取,由博返约
课本是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但不是唯一的来源。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认真研究课本以外,还要阅读有关的课外资料,来扩大知识领域。同时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研究,掌握其知识结构。
5.既有模仿,又有创新
模仿是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学习方法,但是决不能机械地模仿,应该在消化理解的基础上,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不拘泥于已有的框框,不囿于现成的模式。
6.及时复习增强记忆
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必须当天消化,要先复习,后做练习,复习工作必须经常进行,每一单元结束后,应将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整理,使之系统化、深刻化。
7.总结学习经验,评价学习效果
学习中的总结和评价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建立、解题规律的掌握、学习方法与态度的调整和评判能力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总结听课、阅读和解题中的收获和体会。
提高数学成绩诀窍方法
1.要重视计算
做数学题就是要注重计算,很多孩子成绩丢分在计算上,解题步骤没有错,但是计算的过程中出现失误,导致丢分,影响整体成绩,所以要重视计算的作用,初一阶段刚开学就会学到有理数,绝对值,倒数,相反数,一元一次方程,单项式和多项式等基本的计算问题,每一个知识点都脱离不了计算的考察。整式,方程,不等式等后续重要知识点都基于有理数的计算。后续的分式计算更凸显了孩子的计算问题。所以要想提高数学成绩,一定要重视计算。
2.细节决定成败
我们在考试以后会发现有很多不应该做错的题,因为大意失了分数,所以要想提高数学成绩,一定要注意细节,在考试的过程中不该丢的不能丢,分分计较,做到颗粒归仓。解题时即使思路正确,不注意细节也能丢分。考试分分比较,每一分都代表了一个人的素质和水平。这就是细节决定成败。
3.善于发现数学规律
要想提高数学成绩,在做数学题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规律。不要总是硬套公式,可以尝试一下思维的转换,这样可能给自己带了不一样的转机,其实数学和其他的科目是一样,就比如语文一样的话,可以用其他的话代替,但是意思并没有转变,数学的公式也是一样,最终的答案是一个,不过你可以用其他的方法进行解答,所以善于发现数学的解题规律,转变思路也是提高数学成绩的一条有效途径。
4.高水平复习很重要
要想提高数学成绩,在考试前一定要有高水平高效率的复习。一道题,刚开始你不熟悉,那么,你需要做十遍甚至更多遍,把整个题目做到滚瓜烂熟。这个时候,如果你还在不断地重复做这道题,那么就是低水平重复,高手们会当这道题熟悉了,他就开始放弃了,把大把时间拿来,去攻克自己不熟悉的题目,不断地把陌生转化为熟悉。他们也在重复,但是,是高水平重复。
篇14: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教学反思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教学反思
在这一节课堂上时间内容安排上,我首先通过生活中的数学学习,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设置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配方法或公式法或分解因式法解决实际问题。对于问题复杂时,可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数量关系建立的数学模型,或者所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建立数学模型解应用题.对于《探究一》所说明的传播问题,要充分让学生理解传播中分层关系。正确设出未知数,结合题意,合理利用题意中数量相等关系,用“倍数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得出一元二次方程,利用公式法或因式分解法求解,结合实际情况,正确取x的值。只有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他们才能有兴趣学习,才会主动学习。实际问题的应用教学,与解方程的教学有所不同,但两者又是密不同分的。作为教师,只有认识到两者的关系,才能搞好这一章节的教学。篇15: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教学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建立一元二次方程这个模型进行求解,然后回到实践问题中进行解释和检验,从而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弄清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数量关系。
本节内容教材提供了与生活密切相关,且有一定思考和探究性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综合已有的知识,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尝试解决,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进行探究学习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1、让学生自主交流方法,充分展示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从而创建平等、轻松的学习氛围。
在出示了例7后,我提示学生解决此类问题可以自己画出草图,分析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学生根据题意很快可以画出图形,然后,我让他们找出题目中可以写等量关系的条件,根据条件写出文字的等量关系。在这个环节有的学生遇到了困难,于是,我就让他们互相讨论,通过讨论,大部分学生可以写出等量关系,我再让会的学生说出理由。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轻松地学会了知识。
2、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学生的集体智慧更符合学生自己的口味,比教师说教更易于被学生接受。
例7的解答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我让学生观察图形,在图形上做文章,还是让他们自主探索,讨论,很快有一部分学生想到了把图形中的道路平移到一边的方法,这样就把种植面积集中起来,方程就好列了。这时,我就让学生上来讲述方法。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样其他人接受起来更快一些。并且,学生还总结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将图形平移,在以下练习的几道题中都能得心应手的解答了。由此可见,通过自己思考学到的知识能够灵活应用,且掌握的好。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教材中在例题之前设计了一个应用,在解决这个问题上耽误了时间,延误了下面的教学,导致设计的练习题没有做完,所以在下次教学时,这个应用问题只让学生列出方程即可,不必在解答上花费时间。另外,练习设计过于单一,只涉及到了例题这种类型的练习,变式练习题少,所以,在下次教学时,要设计两道不同题型的题目。
由这节课的教学我领悟到,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学生应该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模仿者,教学应促进学生主体的主动建构,离开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讲得再好,也会经常出现“教师讲完了,学生仍不会”的现象。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有意识的多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发展。
篇16: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教学反思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是在学习了前面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问题,讨论了如何分析数量关系,利用相等关系来列方程,以及如何解答。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最重要的是审题,审题是列方程的基础,而列方程是解题的关键,只有在透彻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才能恰当地设出未知数,准确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
在本章教学中我注意分散教学难点,比如说,在学习增长率问题时,我先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一个车间二月份生产零件500个,三月份比二月份增产10%,三月份生产xx个零件,如果四月份想再增产10%,四月份生产零件xx个。如果增产的百分率是x,那三月份和四月份各能生产零件多少个?通过分散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在本章教学中我还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比如说,在做习题7.12第2题时,有的同学想象不出图形,就应引导他们画出示意图;在比如学习最后一个例题时,面对那么多的量,并且是运动中的量,许多学生无从下手,此时就要引导学生把量在图形中先标示出来,在慢慢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在分析问题时,要强调当设完未知数,那它就是已知数,参与量的标示。
总之,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间的合作交流、教师的及时点拨,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17: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教学反思
对本环节的教学反思:
一、在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方面感到较为成功的几点:
1、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强化学习过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谐发展的教学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自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点拨和指导学生参与学习的方法,创设时空保证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
3、学习方式的转变的同时学生角色也在转变
重视探究性学习,但不排除接受性学习。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先充分地学习探究,经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与组员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二、教学中感到不足的地方和进一步优化的教学环节:
1、学习问题1时,课堂上有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对“剪去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这里的1米就是长方体箱子的高,理解不到位,对折叠后的长方体底面的长与宽表示不准确,虽然在多媒体上进行了演示,还是有部分同学理解不到位。如果事先让学生准备好矩形纸片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折叠成长方体箱子,那么学生对这道题的理解就更为深刻。
2、“一题多解”是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一种典型代表,对于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教材和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是很有作用的。在问题二的教学中,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还是不足,由于害怕完成不了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没有一一展示纠正,优秀的解题方案也没有给学生时间去理解消化吸收。如果在教学中能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放手让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精选例题讲解,到巩固练习作业,每一教学环节都可以设置不同的层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进入相应层次,使教学能真正体现出学生主体作用。
教案是教材与课程标准的桥梁: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给教师留下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我们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要教教材”。教师编写教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实际、课标要求重组教材、编制教材,增加其探究性、思考性,为实施开发式、活动探究式、合作参与式学习方式创造条件。
篇18: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教学反思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是在学习了前面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问题,讨论了如何分析数量关系,利用相等关系来列方程,以及如何解答。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最重要的是审题,审题是列方程的基础,而列方程是解题的关键,只有在透彻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才能恰当地设出未知数,准确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
在本章教学中我注意分散教学难点,通过分散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在本章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比如说,有的同学想象不出图形,就应引导他们画出示意图;此时就要引导学生把量在图形中先标示出来,在慢慢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在分析问题时,要强调当设完未知数,那它就是已知数,参与量的标示。
总之,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间的合作交流、教师的及时点拨,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分式方程说课稿
【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通用18篇)】相关文章:
常微分方程的教学2022-12-25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之追及问题-教学设计2023-05-16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反思2022-04-30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2022-10-11
华师大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从实际问题到方程》优秀教案2023-08-11
高二数学说课稿《圆的标准方程》2023-11-29
二次函数的应用教学教案2023-07-25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说课稿及教案设计2023-03-01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初中数学第一册教案2022-10-08
五年级上册“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反思2023-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