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观沧海

时间:2023-02-04 07:40:5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点评观沧海(集锦12篇)由网友“八重神子”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点评观沧海,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点评观沧海

篇1:点评《观沧海》

点评《观沧海》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原文:

观沧海 / 碣石篇

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注释:

(1)观:欣赏。

(2)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3)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4)沧:通“苍”,青绿色。

(5)海:渤海。

(6)何:多么。

(7)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8)竦 峙(sǒng zhì):高高地耸立。竦 :通“耸”,高。峙,挺立。

(9)萧瑟 (xiāo sè):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

(14)幸:庆幸。

(15)甚:极其,很。

(16)至:极点。

(17)哉:语气词。

(18)幸甚至哉(zāi):真是幸运极了。

(19)以:用(歌以咏志)。

(20)志:理想。

(21)歌以咏志:可以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心志或理想,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加上去的。

(22)咏志:既表达心志。咏:歌吟。

篇2:点评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象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象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请看,这就是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真是太壮观、太奇伟了。

《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篇3:《观沧海》教学点评

一、教学目标:

1、在对情和景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感悟《观沧海》雄浑阔大的意境。

2、通过对具体诗歌的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人生境界对诗歌境界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对于“意境”学生难于理解和领悟。

三、教学重点:

通过把诗人的人生理想、人格境界与景物的特点相连接来理解意境,学习一些分析诗歌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讲解感受

五、上课过程:

(一)、分析《观沧海》

1、检查背诵情况,简要点评。

讲述要点1:对中国诗歌理解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握诗歌的意境,而我们刚刚学过,把握意境的重要方法是要分析情和景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观沧海》的情景和意境。

讲述要点2:我们先来分析《观沧海》之景。(展示幻灯片的鉴赏提示)我们在欣赏景物时要能把文字化为形象,调动一切感觉器官,如同身临其境。

2、同学分析,同桌之间小声交流。

3、提问:

请描绘你通过诗歌所看到的景物,并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归纳景物的特征。(2到3名同学交流)

点评并归纳(展示幻灯片上的归纳)----雄浑阔大,气势非凡。吞吐日月,包容星汉。

讲述要点3:上面我们已经基本体会了《观沧海》之景,其实,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不会为了写景而写景,下面我们就来透过这些景物来了解诗歌中所包含的情感。

4、分析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讲述要点4:我们知道,要想全面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知人论世)那么对于曹操当然也是如此,屏幕上有曹操所处时代的介绍,请看一下。(展示幻灯片)对于曹操的生平资料可以再参考一下昨天所补充的资料。

5、同学分析。

6、提问交流:

我们既要看到曹操一以贯之的情感,也要注意具体作品中的情感。(2到3人交流)

归纳(展示幻灯片)----心系天下,渴望统一。雄才伟略,翦灭群雄。

7、情和景的融合。

讲述要点5:刚才我们对《观沧海》的情和景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了解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其实,对于诗歌的理解我们也许不应该把情和景割裂开来,而应把它们当做一个整体来感受。现在我们就来看本诗中情景是怎样融合的。

同学杂言交流

展示相应的幻灯片并总结:深邃汹涌的大海与作者沉雄豪迈的气概相结合,大海主宰一切正暗示了作者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两者的交融形成了一种雄浑苍劲的艺术境界。

8、请同学用几句话描述、概括你心中的《观沧海》。

9、齐读《观沧海》

(二)比较阅读《浪淘沙.北戴河》

讲述要点6: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与曹操一起领略了波澜壮阔的大海,感受了它的雄壮之美。但是,也有人认为只在岸上观看不如亲自与大海的惊涛骇浪相搏斗来得过瘾,大家猜猜这个“狂人”是谁啊?

的确是毛泽东。我们只要从为人、为文这两个角度来分析是不难猜出的。毛泽东喜欢游泳,我们学过他的词如,“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而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词就是在毛泽东与大风大浪搏斗之后写成的。(展示幻灯片上毛泽东的词作)

1、分析指导

讲述要点7:当时毛泽东在北戴河一边休养一边工作,一日午后狂风大作,急雨横飞,巨浪涌起,毛泽东提出下海游泳,警卫人员竭力劝阻,而毛泽东以“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为理由到海里畅游了一个多小时,回来后即兴写就该词。下面请同学们模仿刚才分析《观沧海》的方法来分析这首词。分析的时候可以参照大屏幕上的鉴赏提示。(展示幻灯片)

上片:景中含情(雨和浪的声势)

下片:情中含景(立马扬鞭的生动剪影)

历史和现实交错

2、散读分析

3、同学交流,利用点评讲清要点:

视通万里,惊心动魄

大雨、白浪的飞落和腾起,声如鼓、如雷,势如箭、如山

思接千载,乘风飞越

猛士、骏马、高山、长空、大海----碣石挥鞭的动态画面

鞭声、蹄声、风声、涛声----强烈的音响震撼

伟人与伟人的交流:力量和气概,文治和武功

4、简单比较:

相同点:都是诗人、政治家、军事家,都以天下为己任,都建立了丰功伟绩。诗歌中都描绘了雄伟壮阔的风景。

不同点:曹操身处乱世,最终也未能完成全国的统一,而毛泽东却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并带领人民走向新的生活,这一点远非东汉末年可比。在曹诗中更多的是对大海进行横向的描写,而在毛诗中不仅有横的风景更有纵的历史。所以,《浪淘沙.北戴河》除了具有雄浑苍劲的意境,还具有更鲜明的时代感和更宏大的历史感。

5、齐读《浪淘沙.北戴河》

(三)小结:

1、通过对景和情特征的分析来领悟诗歌的意境

2、人生境界决定诗歌境界,诗歌境界反映人生境界

在欣赏诗歌的时候,有时要从人生境界来把握诗歌境界,有时要从诗歌境界来体验诗人的人生境界。

(四)、作业

借助晏殊、秦观之词作从另一角度理解人生境界与诗歌境界。

篇4:《观沧海》教学点评

是好读诗不求甚解?还是条分缕析,所谓的授人以渔?

中国古典诗词构成的是一种整体美,欣赏中最关键的也是整体感悟,尤其是对于诗词意

境的赏析更是如此。如果条分缕析,肯定会破坏整体美,容易造成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果强调整体感悟,可能有些玄奥以致学生难以把握,而且还可能导致上课过程沉闷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上课方式的选择很难,思前想后,最终决定还是尽可能教给他们比较正确的赏析古诗的方法,其余都是次要的,于是,教学方法就定位在以感受领悟为主,兼及一些分析方法和技巧。

讲解诗歌,既是讲美学,也是讲人生哲学。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就是感悟诗歌美的意境和探讨人生境界与诗歌境界的关系。而不管是美的意境还是诗人的人生境界,都不能是孤立片面的分析,都应该是比较全面的学习。当然这些知识在一节课内是讲不完的,所以,只能把这一节课设置成诗歌欣赏链中的一环。因此,在感悟《观沧海》意境美之前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意境以及基本的分析方法,在《观沧海》之后要让学生知道意境美的不同类型,雄壮的、缠绵的、委婉的,为了帮助学生欣赏不同的意境美,课后还将分析大量的婉约词,比如晏殊、秦观之词作。

孤立地分析《观沧海》中曹操的人生境界和诗歌境界是有很多局限的,只能通过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既获得感性的认识,又能从理性上进行总结。所以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就是:通过诗歌,既要分析曹操的人生境界,也要分析毛泽东的人生境界,还要分析苏东坡的人生境界,分析孟浩然,分析张泌的人生境界。因为,把这些人组合起来就是一条人生历程的抛物线:曹操胸怀大志,也建功立业了,但未完成中国的统一,处于人生的上升阶段;毛泽东统一了中国,让人民有了几千年来的首次解放,处于人生的顶峰;苏东坡有很大的政治理想却没有机会实现,但还算豁达,可以说是人生的下降趋势;孟浩然,是中国历史上不想归隐却又不得不归隐的诗人,他更没机会施展抱负,人生状态更低;至于张泌,比孟浩然更惨些,看到雄壮的景象都要产生悲悲切切的想法,状况就更差点了。他们的不同境遇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境界,也就有了不同的诗歌境界,这样的分析让学生对境界的理解会深刻些。

一节课,只是一个环节,所谓独木不成林,一枝独秀也不是春,每节语文课都应该也只能是实现语文教学总体目标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放在语文教学这个大系统中设计每一节课就是我们应该有的设计理念。

篇5:观沧海课例点评

观沧海课例点评

一、教学目标:

1、在对情和景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感悟《观沧海》雄浑阔大的意境。

2、通过对具体诗歌的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人生境界对诗歌境界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对于“意境”学生难于理解和领悟。

三、教学重点:

通过把诗人的人生理想、人格境界与景物的特点相连接来理解意境,学习一些分析诗歌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讲解感受

五、上课过程:

(一)、分析《观沧海》

1、检查背诵情况,简要点评。

讲述要点1:对中国诗歌理解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握诗歌的意境,而我们刚刚学过,把握意境的重要方法是要分析情和景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观沧海》的情景和意境。

讲述要点2:我们先来分析《观沧海》之景。(展示幻灯片的鉴赏提示)我们在欣赏景物时要能把文字化为形象,调动一切感觉器官,如同身临其境。

2、同学分析,同桌之间小声交流。

3、提问:

请描绘你通过诗歌所看到的景物,并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归纳景物的特征。(2到3名同学交流)

点评并归纳(展示幻灯片上的归纳)----雄浑阔大,气势非凡。吞吐日月,包容星汉。

讲述要点3:上面我们已经基本体会了《观沧海》之景,其实,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不会为了写景而写景,下面我们就来透过这些景物来了解诗歌中所包含的情感。

4、分析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讲述要点4:我们知道,要想全面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知人论世)那么对于曹操当然也是如此,屏幕上有曹操所处时代的介绍,请看一下。(展示幻灯片)对于曹操的生平资料可以再参考一下昨天所补充的资料。

5、同学分析。

6、提问交流:

我们既要看到曹操一以贯之的情感,也要注意具体作品中的情感。(2到3人交流)

归纳(展示幻灯片)----心系天下,渴望统一。雄才伟略,翦灭群雄。

7、情和景的融合。

讲述要点5:刚才我们对《观沧海》的情和景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了解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其实,对于诗歌的理解我们也许不应该把情和景割裂开来,而应把它们当做一个整体来感受。现在我们就来看本诗中情景是怎样融合的。

同学杂言交流

展示相应的幻灯片并.总结:深邃汹涌的大海与作者沉雄豪迈的气概相结合,大海主宰一切正暗示了作者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两者的交融形成了一种雄浑苍劲的艺术境界。

8、请同学用几句话描述、概括你心中的《观沧海》。

9、齐读《观沧海》

(二)比较阅读《浪淘沙.北戴河》

讲述要点6: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与曹操一起领略了波澜壮阔的大海,感受了它的雄壮之美。但是,也有人认为只在岸上观看不如亲自与大海的惊涛。

篇6:“观沧海”课例点评

“观沧海”课例点评

教学实录----执教人/陈郁

一、教学目标 :

1、在对情和景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感悟《观沧海》雄浑阔大的意境。

2、通过对具体诗歌的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人生境界对诗歌境界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

对于“意境”学生难于理解和领悟。

三、教学重点:

通过把诗人的人生理想、人格境界与景物的特点相连接来理解意境,学习一些分析诗歌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讲解感受

五、上课过程:

(一)、分析《观沧海》

1、检查背诵情况,简要点评。

讲述要点1:对中国诗歌理解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握诗歌的意境,而我们刚刚学过,把握意境的`重要方法是要分析情和景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观沧海》的情景和意境。

讲述要点2:我们先来分析《观沧海》之景。(展示幻灯片的鉴赏提示)我们在欣赏景物时要能把文字化为形象,调动一切感觉器官,如同身临其境。

2、同学分析,同桌之间小声交流。

3、提问:

请描绘你通过诗歌所看到的景物,并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归纳景物的特征。(2到3名同学交流)

点评并归纳(展示幻灯片上的归纳)----雄浑阔大,气势非凡。吞吐日月,包容星汉。

讲述要点3:上面我们已经基本体会了《观沧海》之景,其实,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不会为了写景而写景,下面我们就来透过这些景物来了解诗歌中所包含的情感。

4、分析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讲述要点4:我们知道,要想全面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知人论世)那么对于曹操当然也是如此,屏幕上有曹操所处时代的介绍,请看一下。(展示幻灯片)对于曹操的生平资料可以再参考一下昨天所补充的资料。

5、同学分析。

6、提问交流:

我们既要看到曹操一以贯之的情感,也要注意具体作品中的情感。(2到3人交流)

归纳(展示幻灯片)----心系天下,渴望统一。雄才伟略,翦灭群雄。

[4]

篇7:观沧海(网友来稿)

观沧海(网友来稿)

射阳县南港初中  徐士林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写作背景导入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 ,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二、简介作者,揭示目标

曹操,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曾历任

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三、新授内容

1、师范读,生跟读。

2、生自由朗读,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3、生齐读。

4、分析课文内容

⑴分析字义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观,看,统领全篇。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洪,大。

行,运行。                若,如同。

星汉,银河。              志,理想。

⑵内容

A、 诗的前两句写什么?最后两句是写什么?中间十句写了什么?

叙事  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关    写景

B、写景部分采用       手法,勾画了汹涌的          ,耸立海中的          ,岛上繁茂的          ,给人以如画的感觉。

C、“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张)写出了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D、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博大的胸襟。

四、.总结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五、作业:

⑴完成书后习题;

⑵背诵默写课文。

六、预习下一课。

作者邮箱:

观沧海(网友来稿)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8:《观沧海》

原文

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dàn dàn],山岛竦峙[sǒng zhì]。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公元2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 峙(sǒng zhì):高高耸立。竦 ,通耸,高。

(8)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汉:银河。

(13)幸:庆幸。

(14)甚:极点。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7)咏:歌吟

(18)咏志:即表达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咏志:以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赏析

曹操这首《观沧海》的古诗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这首诗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从诗的体裁来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一句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一句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篇9:观沧海

观沧海

观沧海正文:

本篇四年级是由论文先生网整理,谢谢浏览!

我站在河北西南部的碣石山上,向下望去,那一望无际的沧海呈现在眼前。

海水在动荡,浪花是海上的奇景,波浪滔天。可她更像一个舞蹈家,她能让人解除烦恼和忧伤,尽情地舞蹈,海浪冲击着岩石,不时得发出一阵“哗哗”的响声。那沧海的颜色那么蓝,使人感到翡翠的颜色太浅,蓝宝石的颜色太深。纵是名师高手,也难以描绘,几座小山耸立在海中央,和一座水上城市一样,有花、有树、争奇斗艳、应有尽有。一阵秋风轻轻的吹来,平静的海面碧波荡漾,层层波纹随风而起,伴着跳跃的'阳光,伴着我的心,在追逐、在嬉戏。

每天月亮升起,太阳就好像被大海吞没了,太阳和月亮,像亲姐妹一样,形影不离,真是情真意切啊!晚上的星星像银河里洒下的光辉,满天星斗,繁星闪烁,把海面衬托得更加美丽、更加迷人。此时,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东临碣石,已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篇10:观沧海(网友来稿)

射阳县南港初中  徐士林

教学目标 :

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由写作背景导入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 ,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二、简介作者,揭示目标

曹操,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曾历任

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三、新授内容

1、师范读,生跟读。

2、生自由朗读,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3、生齐读。

4、分析课文内容

⑴分析字义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观,看,统领全篇。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洪,大。

行,运行。                若,如同。

星汉,银河。              志,理想。

⑵内容

A、 诗的前两句写什么?最后两句是写什么?中间十句写了什么?

叙事  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关    写景

B、写景部分采用       手法,勾画了汹涌的          ,耸立海中的          ,岛上繁茂的          ,给人以如画的感觉。

C、“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张)写出了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D、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博大的胸襟。

四、总结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五、作业 :

⑴完成书后习题;

⑵背诵默写课文。

六、预习下一课。

作者邮箱:

篇11:观沧海

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注释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何:多么

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sǒng zhì):耸立。竦,通耸,高。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阳和月亮

若:如同。好像是。

星汉:银河,天河。

幸:庆幸。

甚:极点。

至:非常。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最后两句每章都有,与本诗正文的内容没有的直接关系。)

赏析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创作背景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所以就写下此诗,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后世影响

《观沧海》这首诗,前六句写的是实景,而后四句则是曹操的想象,最后两句跟本诗原文没有直接关系。这首诗不但通篇写景,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在这首诗中,情景紧密相连。作者通过写沧海,表达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来抒发情感,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机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请看,这就是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真是太壮观、太奇伟了。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虽然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和乐时加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篇12: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随着曹操的《观沧海》,我一个人静静地观赏沧海。

风,夹杂着一丝凉意。夕阳,已经露出一点,光线很暗,就像没有似的。湖水微涨,湖面如镜,春雨刚过,云彩低垂,几乎连接到地面。那天、那水、那山之间苍芒无蒙,嫩而柔软的柳枝被春风吹动着,小心地抚摸着水面。

太阳渐渐起,阴云慢慢散开,阳光便造在那一片粼粼的湖面上,湖水像是铺上了一层闪闪发光的碎影,又像被揉皱了的绿缎,微风像是一双无形的手,把薄薄的晨雾轻轻地扯散了,几片往杨柳枝上垂挂,几片在芦苇叶上缠绕,袅袅腾腾,最后,终于消失在了太阳的光焰里。

太阳爬上了山坡,那鲜明的橙色,华丽的金色,皎洁的白色……都从湖中心向四周荡漾开来,幻化成绚丽的异彩,但是每一种颜色都以蓝色为底子,这种蓝色像天空一般的娇艳,也像蓝花一样冷艳,整片湖面都被笼罩在无限的梦境之中了。

太阳落山了,照在风平浪静的湖面上,被太阳的余晖浸透了,整个湖面都蒙上了一层难得的寂静,唯有柳树,还飘动着她的头发。时间飞快地流逝着,眨眼间一个上午就过去了,可湖面上的美在我的心里永远地荡漾着。

点评讲话稿

点评的范文

党员点评

项目点评范文

《咏雪》研究课和点评

“A Telephone Call”课例点评

教学点评

《锦瑟》教学设计

全国1卷优秀作文:起伏的波浪才更具力量

《人生寓言》教学评点

点评观沧海
《点评观沧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评观沧海(集锦12篇)】相关文章:

写树的古代诗歌2022-05-24

王君诗歌教学实录及感言2023-08-04

古代诗歌大全2022-05-08

古代诗歌抒情方法示例(网友来稿)2022-05-07

王君诗歌教学实录2023-08-23

山东高考满分作文:享文化之繁华2023-12-21

端午节的古代诗歌2023-09-09

高考命题作文题目:拒绝平庸2024-03-12

优质教案2022-11-08

美食文案2022-12-05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