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基本作图

时间:2024-03-10 07:16:44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数学教案-基本作图(推荐18篇)由网友“魏家大少”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数学教案-基本作图,欢迎阅读与收藏。

数学教案-基本作图

篇1:数学教案-基本作图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1)要掌握尺规作图的方法及一般步骤;

(2)掌握五种基本作图,明确尺规作图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作图题”练习,提高学生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画图,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及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

(1)体验数学语言的简洁严谨。

(2)体会数学作图语言和图形的和谐统一。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五个基本作图,作图时要做到规范使用尺规,规范使用作图语言,规范地按照步骤作出图形。

教学难点 :作图语言的准确应用,作图的规范与准确。

教学用具:直尺,圆规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

前面我们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及一些较简单的几何证明题.在学习中常常感到需要有准确、方便的画图方法,画出符合条件的几何图形.本节我们学习这种几何作图方法.

1、阅读教材,理解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第一部分,并回答问题:

(1)尺规作图:在几何里,把限定用直尺和圆规来画图,称为尺规作图.

(学生使用的尺子都有刻度,这里告诉学生,直尺是用来画直线的,或者延长线段、射线成直线的.我们作图时,可以使用一般的刻度尺、三角板,只要不用它们去度量长度,就是这里所说的直尺)

(2)基本作图:最基本、最常用的尺规作图,通常称基本作图.

一些复杂的尺规作图,都是由基本作图组成的,第一册里曾讲过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这是一种基本作图,下面再介绍几种基本作图:

练习: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2、讲解例题,熟悉语言

教师边作图边用语言叙述作法,让学生听懂。

前面我们学会了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学习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边边”公理时曾经已知三边画三角形得到边边边公理而因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进而达到角相等的目的.

1.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分析:解作图题的方法与证明题解法不相同,它一般应包括已知,求作。对于作图首先将文字叙述转化为数学语言,即要写出题目的`已知、求作、作法、证明。

已知: AOB

求作: 使 = AOB

分析:假设∠AOB已作出,且∠AOB=∠AOB,如图2,在OA、OB、OA、OB上取点C、D、C、D,使OC=OD=OC=OD,那么△COD≌△COD.

由此可知,要作出∠AOB,使∠AOB=∠AOB,只要作出△OCD,使OC=OC,OD=OD,CD=CD,这就是前面学过的“已知三边画三角形”.

作法:1、作射线

2、以点O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作弧,交OA于C,交OB于D

3、以点 为圆心,以OC长为半径作弧,交 于

4、以点 为圆心,以CD长为半径作弧,交前弧于

5、经过点 作射线 。 就是所求的角

证明:连结CD、CD,由作法可知

△COD≌△COD(SSS)

∴ ∠COD=∠COD(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即∠AOB=∠AOB.

说明:作图题的证明,常以作法为根据,只要“作法”中写明了作的是什么,证明中就可以用它作根据去证明.注意,在作图题的“证明”中,一般过程都写得比较简单.如这个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地方,把条件省略了.

练习:如图3,在∠AOB的外部作∠AOC,使∠AOC=∠AOB.

首先要求作图工具――直尺(无刻度)、圆规.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弄清已知是什么,求作是什么?画出已知条件(一个角),写出已知、求作.在求作中先写出什么图形,再写使它合乎什么条件.

作法可让学生或教师作图,学生叙述作法.

让学生写出证明过程.

2.平分已知角

前面我们用量角器作一个已知角∠AOB的平分线OC,怎样用尺规来画已知角的平分线呢?

分析:如图4,假如∠AOB的平分线OC已经画出,在前面角的平分线的研究中,我们用折线的实验发现:如果有OE=OD,那么CE=CD.这个实验也启发我们:如果有OE=OD,CE=CD,那么OC平分∠AOB吗?

用“SSS”公理易证△OEC≌△ODC,∠EOC=∠DOC,即OC平分∠AOB.于是容易看出,要作∠AOB的平分线OC,在于怎样才能找到起关键作用的点C?

怎样确定点C呢?不难看出,为了确定C点,必须先找点E、D.以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OA、OB于D、E,那么OD=OE吗?再分别以D、E为圆心,适当的长度为半径作弧,设两弧交于点C,那么CD=CE吗?而D、E为圆心,“适当”的长度为半径作弧,两弧有一交点时,怎样的长度才“适当”呢?

已知:∠AOB如图5

求作:射线OC,使∠AOC=∠BOC.

作法:(1)在OA和OB上,分别截取OD、OE,使OD=OE.

(2)分别以D、E为圆心,大于 的长为半径作弧,在 内,两弧交于点C.

(3)作射线OC.

OC就是所求的射线.

证明:连结CD、CE,由作法可知

△ODC≌△OEC

∴∠COD=∠CO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即∠AOC=∠BOC.

小结:

(1)基本作图1、2有一个不同之点,即基本作图2要把射线OC作在∠AOB内部,位置有指定性,基本作图1所作的∠AOB并不受∠AOB的位置限制,但通常把∠AOB作在∠AOB的近旁.

(2)作图工具只限直尺和圆规,用铅笔画图,并保留作图过程中的辅助线(作图痕迹).

(3)只画图的题,要求画完图,写明所求作的图形.如基本作图中要写出“∠AOB就是所求的角.”

3.经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分两种情况来考虑:

(1)经过已知直线上的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

(2)经过已知直线外的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

引导学生写出解题的全过程:已知、求作、作法、证明.关键地方和疑点要向学生解释清楚.

分析:现在要寻找“经过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的方法,能利用角平分线的作法吗?如图6,用直尺和圆规作∠AOB的平分线OF,如果画出直线DE,那么∠AOB的平分线OF与直线DE垂直吗?为什么?

如果我们把D、E看成一条直线上的两点,那么点O就是这条直线外的一点,图6启发我们经过直线DE外一点O作这条直线的垂线的关键在于确定点F,你会确定点F吗?

①已知:直线AB和AB上一点C,如图7.

求作:AB的垂线,使它经过点C.

作法:证明引导学生写出.

②已知:直线AB和AB外一点C,如图8.

求作:AB的垂线,使它经过点C.

作法:引导学生写出,要向学生说明所取的点K必须要使它和C在AB的两旁,通过反例说明不这样作不行的道理.对教材中略去的证明要让学生补出来.提示:连结CD、CE、FD、FE,设CF与AB交于点O.首先证明△CDF≌△CEF,再证明△CDO≌△CEO或△FDO≌△FEO,从而得∠DOF=∠EOF=90°.

4.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先让学生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

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或中垂线.

分析:在图6中OF是线段DE的垂直平分线吗?为什么?

想一想:确定线段DE的垂直平分线的关键是什么?

引导学生写出已知、求作、作法.参照1.让学生补上证明过程.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公理或推论为根据,做几何作图题的证明,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确信作图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复习巩固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因为直线CD与线段AB的交点,就是AB的中点,所以我们也用这种方法作线段的中点.

小结:

作角平分线、垂线、中垂线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根据“SSS”公理,确定两点,从而确定所求直(射)线.

至此,基本作图共讲了5个,第一章中有一个“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本章又有4个.对于这些基本作图应该牢固掌握,灵活运用,因为它是几何作图的基础.反复练习5个基本作图,让学生熟悉解作图题的全过程,及时准确总结出几种常见几何作图语言即作图范句

例4、已知:线段

求作: ,使

作法:1、作线段BC=a

2、分别以点B、C为圆心,以 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A

3、连结AB、AC

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

例5、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求作三角形

已知:

求作:

作法:1、作线段

2、在BC的同侧作

DE、EC交于点A。

为所求的三角形

证明:(略)

让学生补充证明。

3、总结归纳,便于掌握

(一)常用的作图语言:

(1)过点 、作线段或射线、直线;(2)连结两点 、;(3)在线段或射线 上截取 = ;(4)以点 为圆心,以 的长为半径作圆(或画弧),交 于点 ;(5)分别以点 ,点 为圆心,以 , 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 ;(6)延长 到点 ,使 = 。

(二)作图题说明

在作图中,有属于基本作图的地方,写作法时,不必重复作图的详细过程,只用一句话概括叙述就可以了。

(1)作线段 = ;(2)作∠ =∠ ;(3)作 (射线)平分∠ ;

(4)过点 作 ,垂足为点 ;(5)作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 ;

4、课堂练习,巩固内容

(1)平分已知角

(2)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学生板书并讲解,教师点评。

5、布置作业 :

a、书面作业 P88#1

b、上交作业 P88#3、9

板书设计 :

篇2:基本作图

基本作图

基本作图

教学目标

1.熟练运用尺规完成四种基本作图,并会写出已知、求作和作法.

2.培养学生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掌握四种基本作图;难点是用准确精练的几何语言叙述作图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作图的预备知识

1.明确尺规作图和基本作图的含义.

教师应着重强调尺规作图与以前画图的区别,如解释以前角平分线,垂线、平行线的画法为什么不符合尺规作图的要求.

2.常用的作图语句的练习.

(1)如图1(a),平面上有三点A,B,C,按下列要求完成作图:

①过点A,点B作直线AB(简称“作直线AB”);

②作射线CA;

③延长BC到D,使 CD=BC;

④在线段BA上截取BH=BC;

⑤连结两点H,C(简称“连结HC”).

答案见图1(b).

(2)如图1(c),按下列要求完成作图:

①以点D为圆心,AD为半径作弧交DC于E;

②分别以点B,C为圆心,DC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F,G.

以上为七种基本语句.

二、思考并实现四种基本作图

1.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标题,分清已知、求作,并用数学符号表示.注意“求作”中先写出作什么图形,再写出它所需满足的条件.

已知∠AOB(如图2(a)).求作:∠A′O′B′,使∠A′O′B′=∠AOB.

(2)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作图的实现过程,注意以下几点:

①思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来实现作图过程,将∠AOB放到△COD中(如图2(b)),利用“SAS”公理作出与△COD全等的△C′O′D′,从而得

到∠A′O′B′=∠AOB(如图2(c)).

②为简化作图过程,便于操作,可取△COD为等腰三角形,即在∠AOB的两边上截取OC=OD.更进一步地,可改造成尺规作图的语言,引导学生用简练的作图语句准确描述作图的实施过程.

(3)按照课本作法作图并证明.证明时要注意作图的作法中提供的边的条件.

以下几种基本作图都可仿照此步骤处理.

2.平分已知角.

已知:∠AOB(如图3).

求作:∠AOB内部的射线OC,使∠AOC=∠COB.

(1)教师重点分析作法是怎样想出来的.

①借鉴基本作图Ⅰ的思路,画出符合条件的示意图,分析如何构造以∠AOC,

∠COB为元素的两个全等三角形.

答:用“SSS”构造△ODF与△OEF,其中OD=OE,F在OC上,DF=EF.

②分析如何用作图实现以上过程:

要使OD=OE,以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弧即可;要确定∠AOB上一点F,使DF=EF,只要分别以D,E为圆心,特定长a为半径作弧,注意为保证两弧能有

(2)让学生整理思路,按课本作法作图并证明.

练习1 作平角∠AOB的平分线OC,并回答OC与直线AB有何关系?

练习2 如图4,已知:钝角∠MCN.

①求作∠MCN的平分线CF;

②在学生画出图4的基础上,求证ED⊥CF,CF平分DE.

3.经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已知直线AB和一点C,求作AB的垂线,使它过点C.

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标题时,引导学生自发讨论已知点C与已知直线AB的位置关系(两种情况).

(2)对于点C在直线AB上的情况,引导学生将新问题化归为已知情况――过直线AB上一点C平分平角∠ACB.

(3)当点C不在直线AB上时,引导学生由练习2的作法和证明结论来提炼出本题的作图方法:先确定D,E两点(注意书上选取K点的作用),再确定F点(找F时所作弧的半径有特定条件).

4.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重点分析基本作图4与练习2的关系.

分析图4中的结论:CF垂直平分DE,要作DE的垂直平分线CF,只需确

三、四种基本作图的变式和复合练习

例1 用尺规按下列要求作图.(不写作法只画图)

(1)如图5,在∠AOD的内部作射线OB,使∠AOB=∠COD.

(2)作一个角的余角.

(3)把线段AB四等分.

(4)如图6,在钝角△ABC中,∠ABC为钝角.求作:

①△ABC中∠ACB的平分线CD;

②△ABC中BC边上的高AH;

③AC边的.中垂线EF;

④AB边上的中线CG.

(5)如图7,已知直线AB和AB外一点C.求作:过C的直线CD∥AB.(提示:过C作直线l交AB于点E,在点C处作∠CEB的同位角(或内错角),使它等

于∠CEB.)

四、师生共同小结

1.目前已学过的五种基本作图;

2.几种常用的作图语句;

3.尺规作图的基本步骤;

4.以后作图中再遇到五种基本作图时,不必再重复作图的详细过程,只需给出标题,如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五、作业(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教学设计需2课时完成.

1.为了分散难点,便于学生用语言准确叙述本节课的基本作图,教师设计了预备知识这一部分,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所要用到的常用作图语句,以及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如何用这些语句来解决本节的基本作图.

2.基本作图的分析过程要教给学生分析的方法,逐层实现目的,并要揭示四个基本作图分别“怎样想出来”和“为什么这样想”的思维过程,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发现”,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四种基本作图.

3.教师根据课时情况,可将第三部分的基本作图的部分练习题(如例1(1),(4)①)插到基本作图1,2后.

4.本课在基本作图2后面设计了两个练习,目的是既巩固基本作图2的各种变式情况下的作图,又为基本作图3,4启发思路.实质上,作角平分线与作垂线和中垂线的方法相类似.

篇3:基本作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要掌握尺规作图的方法及一般步骤;

(2)掌握五种,明确尺规作图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作图题”练习,提高学生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画图,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及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

(1)体验数学语言的简洁严谨。

(2)体会数学作图语言和图形的和谐统一。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五个,作图时要做到规范使用尺规,规范使用作图语言,规范地按照步骤作出图形。

教学难点:作图语言的准确应用,作图的规范与准确。

教学用具:直尺,圆规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前面我们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及一些较简单的几何证明题.在学习中常常感到需要有准确、方便的画图方法,画出符合条件的几何图形.本节我们学习这种几何作图方法.

1、阅读教材,理解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第一部分,并回答问题:

(1)尺规作图:在几何里,把限定用直尺和圆规来画图,称为尺规作图.

(学生使用的尺子都有刻度,这里告诉学生,直尺是用来画直线的,或者延长线段、射线成直线的.我们作图时,可以使用一般的刻度尺、三角板,只要不用它们去度量长度,就是这里所说的直尺)

(2):最基本、最常用的尺规作图,通常称.

一些复杂的尺规作图,都是由组成的,第一册里曾讲过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这是一种,下面再介绍几种:

练习: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2、讲解例题,熟悉语言

教师边作图边用语言叙述作法,让学生听懂。

前面我们学会了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学习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边边”公理时曾经已知三边画三角形得到边边边公理而因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进而达到角相等的目的.

1.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分析:解作图题的方法与证明题解法不相同,它一般应包括已知,求作。对于作图首先将文字叙述转化为数学语言,即要写出题目的已知、求作、作法、证明。

已知: AOB

求作: 使 = AOB

分析:假设∠A'O'B'已作出,且∠A'O'B'=∠AOB,如图2,在OA、OB、O'A'、O'B'上取点C、D、C'、D',使OC=OD=O'C'=O'D',那么△COD≌△C'O'D'.

由此可知,要作出∠A'O'B',使∠A'O'B'=∠AOB,只要作出△O'C'D',使O'C'=OC,O'D'=OD,C'D'=CD,这就是前面学过的“已知三边画三角形”.

作法:1、作射线

2、以点O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作弧,交OA于C,交OB于D

3、以点 为圆心,以OC长为半径作弧,交 于

4、以点 为圆心,以CD长为半径作弧,交前弧于

5、经过点 作射线 。 就是所求的角

证明:连结CD、C'D',由作法可知

△C'O'D≌△COD(SSS)

∴ ∠C'O'D'=∠COD(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即∠A'O'B'=∠AOB.

说明:作图题的证明,常以作法为根据,只要“作法”中写明了作的是什么,证明中就可以用它作根据去证明.注意,在作图题的“证明”中,一般过程都写得比较简单.如这个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地方,把条件省略了.

练习:如图3,在∠AOB的外部作∠AOC,使∠AOC=∠AOB.

首先要求作图工具——直尺(无刻度)、圆规.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弄清已知是什么,求作是什么?画出已知条件(一个角),写出已知、求作.在求作中先写出什么图形,再写使它合乎什么条件.

作法可让学生或教师作图,学生叙述作法.

让学生写出证明过程.

2.平分已知角

前面我们用量角器作一个已知角∠AOB的平分线OC,怎样用尺规来画已知角的平分线呢?

分析:如图4,假如∠AOB的平分线OC已经画出,在前面角的平分线的研究中,我们用折线的实验发现:如果有OE=OD,那么CE=CD.这个实验也启发我们:如果有OE=OD,CE=CD,那么OC平分∠AOB吗?

用“SSS”公理易证△OEC≌△ODC,∠EOC=∠DOC,即OC平分∠AOB.于是容易看出,要作∠AOB的平分线OC,在于怎样才能找到起关键作用的点C?

怎样确定点C呢?不难看出,为了确定C点,必须先找点E、D.以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OA、OB于D、E,那么OD=OE吗?再分别以D、E为圆心,适当的长度为半径作弧,设两弧交于点C,那么CD=CE吗?而D、E为圆心,“适当”的长度为半径作弧,两弧有一交点时,怎样的长度才“适当”呢?

已知:∠AOB如图5

求作:射线OC,使∠AOC=∠BOC.

作法:(1)在OA和OB上,分别截取OD、OE,使OD=OE.

(2)分别以D、E为圆心,大于 的长为半径作弧,在 内,两弧交于点C.

(3)作射线OC.

OC就是所求的射线.

证明:连结CD、CE,由作法可知

△ODC≌△OEC

∴∠COD=∠CO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即∠AOC=∠BOC.

小结:

(1)1、2有一个不同之点,即2要把射线OC作在∠AOB内部,位置有指定性,1所作的∠A'O'B'并不受∠AOB的位置限制,但通常把∠A'O'B'作在∠AOB的近旁.

(2)作图工具只限直尺和圆规,用铅笔画图,并保留作图过程中的辅助线(作图痕迹).

(3)只画图的题,要求画完图,写明所求作的图形.如中要写出“∠A'O'B'就是所求的角.”

第 1 2 页

篇4:数学教案-作图题举例

(1)知识结构

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根据基本作图作出符合要求的几何图形。几何作图题同一般画图题不同,它规定只准用直尺和圆规为工具,而且每一步作图都必须有根有据,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外,以后复杂的作图题常用基本作图中的三角形作基础,通过三角形来完成。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如何构思作图思路,如何分解所要求作的几何图形,探索出作图步骤。比较复杂的作图题,要经过严竦胤治觯?拍苷业阶魍嫉母?莺头椒ǎ?舛酝评砟芰Φ囊?蟊冉细摺6愿崭?lt;STRONG>学习几何作图问题的初二学生来讲,他们会感到困难的,所以把上述作为难点来对待。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学习方法主要是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学生群体互动交流,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切实方法。让学生直接参加课堂活动,将教与学融为一体。具体说明如下:

(1)本节课开始,由同学们写出五种基本作图并作图,保留痕迹。要求同桌互相检查,从一开始就鼓励双边交流与多边交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2)出示问题(例1,例2,例3),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

对例1 学生可以独立思考或者相互讨论。教师巡视,若发现有一些学生已经通过某种途径获得问题的解答,则可以让学生表述自己的解法,否则可以启发。教师注意强调作图题的有关事项。

对例2、例3仍是学生思考与交流。需要的话,教师应当提供必要的帮助:大家是否有点困难? 有没有思路 ?你是否知道自己要达到的目的,或者说你想得到什么(必要的话,可以提示学生回顾一下例1作法过程)然后,让学生试着写出作法,利用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师生共同纠正完善。

这一过程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活动的机会,通过尝试几个实例,进而获得作图题的一般解题思路和方法。讲清尺规作图题的'如何分析作法的来源。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1)能够利用基本作图作出符合要求作的几何图形;

(2)熟练作图的规范语言;

2、能力目标:

(1)通过作图题,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

(2)通过作图问题的解决,提高作图的技能和技巧.

3、情感目标:

通过作图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根据基本作图作出符合要求的几何图形.

教学难点 :如何构思作图思路,如何分解所要求作的几何图形,探索出作图步骤.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

教学过程 :

1、复习引入

(1)五种基本作图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投影显示)

(2)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五种基本作图(不写作法,保留痕迹)

教师巡视,并指导个别学生.

2、新课

(1)讲解例1:教师注重作法的思路分析,并板书作法.

例1 已知两边及其夹角,求作三角形.

已知: ,线段 , 如图,

求作: ,使 A= ,AB= ,AC=

作法:1、作 MAN=

2、在射线AM、AN上分别作线段AB= ,AC=

3、连结BC

为所求作的三角形

强调说明:

①一般几何作图题的步骤:已知、求作、作法、证明.在一般情况下,只要求掌握已知、求作、作法三个步骤.

②几何作图题的作法的书写规定:在几何作图题中,要反复用到上节学过的基本作图,但不需重复基本作图过程,只要写出是哪个基本作图就可以了.例如“作 MAN= ”

③作图语言要规范.

(2)讲解例2

①(投影)例2已知底边 ,底边上的高 ,求作等腰三角形.

已知:线段 、

求作: ,使AB=AC,且BC= ,高AD=

②学生思考,教师点拨.

③找学生代表口述作法,教师板书.

作法:1、作线段BC=

2、作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MN,MN与BC交于点D

3、在MN上截取DA,使DA=

4、连结AB、AC

为所求的等腰三角形

(3)讲解例3

①(投影)例3 求作等腰直角三角形,使它的斜边等于已知线段

已知:线段

求作: ,使∠A= ,AB=AC,BC=

②学生思考、分析、讨论,教师巡视,适当参与讨论

③找学生代表口述作法思路

思路1:作两直角的平分线

思路2:先作一个角为 ,然后再作另一个角与其相等

思路3:先作一个角为 ,再作直角.

思路4: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斜边上的高等于斜边的一半.

师生共同讨论,说明各种思路的优势.

3、课堂小结:

一些简单作图都是由基本作图组成的,由此,在几何作图时,先应画出草图分析,将简单的尺规作图分解为若干个基本作图.

4、布置作业 :

a、  书面作业 P88#7

b、  上交作业 P88#11、12

c、  思考题:如图

板书设计 :

篇5:初中八年级数学教案《简单的平移作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熟练掌握简单图形的移动规律,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能够探索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

2、能力目标:①,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逐步探索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

②,对组合图形要找到一个或者几个“基本图案”,并能通过对“基本图案”的平移,复制所求的图形;

3、情感目标:经历对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和动手操作、画图等过程,发展初步的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图形连续变化的特点;

难点:图形的'划分。

三、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磁性板,若干小正六边形,“工”字的砖,组合图形。

五、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演示课件):教材上小狗的图案。提问:(1)这个图案有什么特点?(2)它可以通过什么“基本图案”,经过怎样的平移而形成?(3)在平移过程中,“基本图案”的大小、形状、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答案可以多种)

让学生充分讨论,归纳总结,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并对每种答案都要肯定。

看磁性黑板,展示教材64页图3-9,提问:左图是一个正六边形,它经过怎样的平移能得到右图?谁到黑板做做看?

小组讨论,派代表到台上给大家讲解。

气氛要热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掘他们的想象力。

畅所欲言,互相补充。

课堂小结: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启发学生在我们周围寻找平移的例子。

课堂练习: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完成。

例子一定要和大家接触紧密、典型。

答案不惟一,对于每种答案,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六、教学反思:

本节的内容并不是很复杂,借助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内容贴近生活,学生兴致较高,课堂气氛活跃,参与意识较强,学生一般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美学思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篇6:高一数学教案《基本运算》

高一数学教案《集合基本运算》

一、教材分析

集合的基本运算是高中新课标A版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三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集合的概念和基本关系,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在近年的高考中主要考核集合的基本运算,在整个教材中存在着基础的地位,为今后学习函数及不等式的解集奠定了基础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中有着铺垫的作用。

根据教材结构及内容以及教材地位和作用,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依据新课标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根据集合的图形表示,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掌握并集和交集

的表示法以及求解两个集合并集与交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复习旧知,引入并集与交集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使学生的认知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激发他们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数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根据上述地位与作用的分析及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并集与交集的概念的理解,以及并集与交集的求解。

难点:并集与交集的概念的掌握以及并集与交集的求解各自的区别于联系。

为了突出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接下来谈谈本节课的教法及学法;

四、教学方法与学法

本节课采用学生广泛参与,师生共同探讨的教学模式,对集合的基本关系适当的复习回顾以作铺垫,对交集与并集采用文字语言,数学语言,图形语言的分析,以突出重点,分散难点,通过启发式,观察的`方法与数学结合的思想指导学生学习。

那么在本节课中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引入主题

问题1、实数有加法运算,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

由此引入了本节课的课;集合的基本运算,并让学生观察这样三个集合

集合A={1,3,5},B={2,4,6},c={1,2,3,4,5,6}并让学生思考集合A、集合B并与集合c之间有什么关系?

通过对以上集合的观察、比较、分析、学生容易得出集合c里面的元素由集合A或B里边得元素组成,像这样的关系我们把它叫做并集,得出并集的概念后我会引导学生发现并集里边的关键词“或”字,(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或”字的理解,我会举出生活中的例子,书记或主任去开会,这里有三层意思:(1)书记去开会,(2)主任去开会,(3)书记和主任都去开会类比这个例子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并集中“或”的三层意思)

引入并集的符号“

”,并用数学语言描述A与B的并集:

}

介绍Veen图

通过对书上例4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当求解并集时出现相同的元素我们只能算一次,这是由集合的互易性确定的,由此复习了集合的互易性,

再对例5的讲解,让学生会用数轴来求解并集,

学生学习了并集含义之后,我会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问题2:除了并集之外,集合还有其他的运算吗?并让他们观以下的集合:

A={1,2,3}B={3,,4,5}c={3}让学生类比并集的方式归纳出它们之间的关系:集合c里面的元素在集合A且在集合B里面,像这样的关系我们把它叫做交集,

引导学生发现交集里面的关键词“且”,介绍交集的符号“

”用数学语言表示交集:

};介绍Veen图

对书上例6的讲解让学生了解集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是学的兴趣,并学会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两个集合的交集,

例7:让学生了解当两条直线没有交点即两个集合没有公共部分的时候,他们的交集不是不存在,而是他们的交集为空集,由此复习了空集的概念,

让学生完成书上的练习,

1、课堂练习,反馈信息。(P11,1、2题)

在以上的环节中,老师只起了引导的作用,而学生是主体,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的知识在创造。

2、课堂小结,自我评价。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思想方法进行小结,形成知识系统,用激励性的语言加以点评,让学生思想尽量发挥完善。

3、作业布置,反馈矫正。(P12,6、7)

篇7:分数的基本性质数学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故事引入:中秋节,妈妈买了一个大西瓜,分给哥哥这个西瓜的 ,(板书: ).

分给组组这个西瓜的 ,(板书: ).分给弟弟这个西瓜的 ,(板书: ).哥哥、姐姐、弟弟三个人,他们谁吃的西瓜多呢?(学生答案不一)

到底谁回答得对呢?上完这节课你们一定能得到准确的答案.

二、新课.

1.实际操作列等式证实两组分数,每组分数大小相等.

(1)教师讲解:请同学们拿出三个大小相等的圆来,分别用阴影部分表示每个圆的

.(板书: )

(2)教师提问:比较一下阴影部分的大小,结果怎样?

阴影部分相等,说明这三个分数怎样?

(随着学生回答老师将三个分数用“=”连接)

(3)教师拿出画着三条数轴的小黑板,讲:谁能在三条数轴上标出 ?

(4)教师提问:这三个分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长度怎样?这又说明了什么?

(随着学生回答老师在三个分数间用“=”连接)

2.初步概括分数基本性质.

(1)观察两个等式,每个等式的三个分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同学们从左到右观察第一个等式,想一下,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怎样变化才保证了分数的大小不变.

板书:

(3)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变化规律叙述出来?

板书: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上同一个数,分数大小不变.

(4)从左到右观察第二个等式,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才保证了分数大小不变呢?

板书:

(5)问: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变化规律叙述出来?

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两个变化规律叙述出来?

(板书:或除以)

篇8:分数的基本性质数学教案

填空:

教师追问:第三题( )里可以填多少个数?第4题呢?

为什么3、4题( )里可以填无数个数?

( )里填任何数都行吗?哪个数不行?(板书:零除外)

这里为什么必须“零除外”?

教师小结:我们总结的分数的这个变化规律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分数基本性质)

4.深入理解分数基本性质.

教师提问:分数的基本性质里哪几个词比较重要?

为什么“都”和“相同”很重要?

为什么“分数大小不变”也很重要?

为什么“零除外”也很重要?

三、课堂练习.

1.用直线把相等的分数连接起来.

2.把下列分数按要求分类.

和 相等的分数:

和 相等的分数:

3.判断下列各题的对错,并说明理由.

4.填空并说出理由.

5.集体练习.

四、照应课前谈话.

问:现在谁知道哥哥、姐姐、弟弟三个人,谁吃的西瓜多呢?

板书: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1.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是相等的还是不相等的.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篇9:分数的基本性质数学教案

这节课,戴老师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数学语言表述准确。着重培养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来让学生主动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索,引导观察寻找规律7⑾止媛桑我觉得这是一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体现新课标理念的课堂,从中我得到了一些鲜活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具体概括以下几点?

一、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这节课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指导翁剿鳎整个教学思路清晰。这节课戴老师突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通过用三张同样大的长形纸折一张的、涂色等活动来探索分数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从而让学生发现规律,突出重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做到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创设情境,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老师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引导学生比较观察三幅图的异同之处,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过程,从而证实变化的规律,整个操作过程层次分明,通过折涂,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不是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让学生观察三个图形来说明概念,降低了难度。通过操作,让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地推导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概念,这样概念形成过程十分清晰,充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把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三、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开放性。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设计,既使学生牢固的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巩固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10:数学教案-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了解它与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联系。

2、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3、培养学生观察、理解、献魈骄考扒ㄒ颇芰Α?/SPAN>

4、较好实现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的有效结合。

篇11:数学教案-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能熟练、灵活地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具准备 :“分数基本性质”课件,正方形纸片,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 一、巧设伏笔、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120÷30的商是多少?

被除数和除都扩大3倍,商是多少?

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10倍呢?(出示后学生回答,课件显示答案)

2、在下面□里填上合适的数。

1÷2=(1×5)÷(2×□)

=(1÷□)÷(2÷4)

①想一想,你是根据什么填上面的数的?(生口答)

(课件:商不变的性质)

②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生口答)

③除法与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答,师板书: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二、讨论探究,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1÷2=           (怎么写)

①1/2与(   )相等?你能想出哪些数?有办法怎么让它们相等吗?

让生合作探讨。

②生出示答案:1/2=2/4=4/8……

有选择填入上数。

2、引导学生证明它们相等。

①出课件:出示1个长方体,平均分成2份,得1/2,平均分成4份,得2/4……。

(课件演示)

上述演示让学生感知后,问你发现了什么?(生讨论)

②再逆向思考,观察板书和课件。

问你又发现了什么?(生讨论)

得到:(板书)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3、验证、补充、强调

①出示2/5=2×2/5=4/5,对吗?(验证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什么?强调“同时”(在黑板板书上用彩笔勾划强调)。

②出示3/4=3×3/4×4=9/16,对吗?为什么?强调“相同的数”。

③右边列式行吗?为什么?3/4=3×0/4×0=?补充:(0除外)板书,并出示课件补充。

④归纳出上述板书为“分数的基本性质”(课题)。

4、信息反馈、纠正、巩固。

①判断(出示课件)

A、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B、把15/20的.分子缩小5倍,分母也缩小5倍,分数的大小不变。

C、3/4的分子乘上3,分母除以3,分数的大小不变。

D、10/24=10÷2/24÷2=10×3/24×3  (    )

完成后,强调重点,加以巩固。

②完成课本108页例2(学生尝试练习)

强调运用了什么性质?课件:“分数的基本性质”醒目强调。

三、实践练习,信息综合

1、练一练

①3/5=3×(  )/5×(  )=9/(  )

②7/8=(   )/48

③4÷18=(  )/(  )=4×5/18×(  )=2/(  )

2、练习二十二1―3题。

四、课堂总结、整体感知。

(在信息综合后,重点选择性小结,形成整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可以应用在什么地方?这与我们学习过的什么性质有联系?

五、发散巩固、自主选择。

想一想:(选择一道你喜欢的题做)

课件:①与1/2相等的分数有多少个?想象一下,把手中正方形的纸无限地平分下去,可得到多少个与1/2相等的分数。

②9/24和20/32哪能一个数大一些,你能讲出判断的依据吗

篇12:数学教案-分式的基本性质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分式的定义?

2.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途?

【新课】

1.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由学生小结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即:

(其中是不等于零的整式.)

2.加深对分式基本性质的理解:

例1  下列等式的右边是怎样从左边得到的?

(1);

由学生口述分析,并反问:为什么?

解:∵

∴.

(2);

学生口答,教师设疑:为什么题目未给的条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解:∵

∴.

(3)

学生口答.

解:∵,

∴.

例2  填空:

(1);

(2);

(3);

(4).

把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开展竞赛,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准确,并能小结出填空的依据.

例3  不改变分式的值,把下列各式的分子与分母中各项的系数都化为整数.

(1);

分析学生讨论:①怎样才能不改变公式的值?②怎样把分子分母中各项系数都化为整数?

解:.

(2).

解:.

例4  判断取何值时,等式成立?

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结果:

∴.

(二)随堂练习

1.当为何值时,与的值相等

A.B.C.D.

2.若分式有意义,则,满足条件为( )

A.B.C.D.以上答案都不对

3.下列各式不正确的是( )

A.B.

C.D.

4.若把分式的和都扩大两倍,则分式的值

A.扩大两倍 B.不变

C.缩小两倍 D.缩小四倍

(三)总结、扩展

1.分式的基本性质.

2.性质中的可代表任何非零整式.

3.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4.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的分子、分母化成整系数形式,体现了数学化繁为简的策略,并为分式作进一步处理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布置作业

教材P61中2、3;P62中B组的1

(五)板书设计

篇13:比的基本性质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第57页的内容及例1,完成“做一做”题和练习十四的第5~9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是什么?

2.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3.比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4.比与分数有什么关系?

二、新授。

1.教学比的基本性质。

我们刚才复习了除法中商不变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知道比和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比的前项也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

问: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

引导学生得出: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这就是比的基本性质。

问:为什么这里要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不能是0?(因为如果乘以0,比的后项就变成了0,没有意义。且0不能作除数,更不能同时除以0)

2.教学化简比。

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出示例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

问:这道题的前项和后项都是什么数?怎样才能使它化成最简整数比?(引导学生得出:这道题前项、后项都是整数,要把它化成最简整数比,就必须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前、后项同时除以它们最大公约数7)

(2)、

问:这是一道分数比,怎样才能使它转化成整数比?(引导学生说出:要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它的前后项同时乘以它们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8,才能转化成整数比。)

化成整数比以后,如果不是最简的整数比,还要应用(1)题的方法继续化简。

(3)、

问:这道是小数比,怎样化成整数比?(启发学生说出:可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它的前后项同时乘以相同的数,使它们转化成整数比。如果这时还不是最简整数比,要再除以前后项的最大公约数,使它化为最简整数比。)

3.小结:

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它的内容是什么?还学会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说一说化简的方法。

2.练习十四第5、7、8题。

3.练习十四第9题。

提示:化简与求比值的得数有什么不同?(化简的结果是一个比。求比值的结果是商,是一个数)

四、作业。

1.练习十四第6、10题

2.一列火车15小时行驶1200千米。

(1) 写出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 求出这个比的比值,再说出这个比值的含义是什么?

篇14: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数学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数学教案

教学目的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会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不等式的变形。

教学过程

师:我们已学过等式,不等式,现在我们来看两组式子(教师出示小黑板中的两组式子),请同学们观察,哪些是等式?哪些是不等式?

第一组:1+2=3; a+b=b+a; S =ab; 4+x =7.

第二组:-7 < -5; 3+4 >1+4; 2x ≤6, a+2 ≥0; 3≠4.

生:第一组都是等式,第二组都是不等式。

师:那么,什么叫做等式?什么叫做不等式?

生: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表示不等式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师:在数学炽,我们用等号“=”来表示相等关系,用不等式号“〈”、“〉”或“≠”表示不等关系,其中“>”和“<”表示大小关系。表示大小关系的不等式是我们中学教学所要研究的。

前面我们学过了等式,同学们还记得等式的性质吗?

生:等式有这样的性质:等式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或都乘以,或都除以( 除数不为零)同一个数,所得到的仍是等式。

师:很好!当我们开始研究不等式的时候,自然会联想到,是否有与等式相类似的性质,也就是说,如果在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或都乘以,或都除经(除数不为零)同一个数,结果将会如何呢?让我们先做一些试验练习。

练习1(回答)用小于号“<”或大于号“>”填空。

(1)7 ___ 4; (2)- 2____6; (3)- 3_____ -2; (4)- 4_____-6

练习2(口答)分别从练习1中四个不等式出发,进行下面的运算。

(1)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5,结果怎样?不等号的方向改变了吗?

(2)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5,结果怎样?不等号的方向改变了吗?

(3)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5),结果怎样?不等号的方向改变了吗?

生:我们发现:在练习2中,第(1)、(2)题的`结果是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在第(3)题中,结果是不等号的方向改变了!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大家再进一步探讨一下,在什么情况下不等号的方向就会发生改变呢?

生甲:在原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的情况下,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大家都同意他的看法吗?可能还有同学不放心,让我们再做一些试验。

练习3(口答)分别在下面四个不等式的两边都以乘以(可除以)-2,看看不等号的方向是否改变:

7>4;-2<6;-3<-2;-4>-6。

师:现在我们可以归纳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般地说

篇15:数学教案-分数的基本性质一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渗透“形式与实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

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认识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掌握了假分数与带分数、

整数的互化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

二、导入  新课.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1.分别出示每一个圆,让学生说出表示阴影部分的分数.

(1)把这个圆看做单位1,阴影部分占圆的几分之几?

(2)同样大的圆,阴影部分占圆的几分之几?

(3)同样大的圆,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是多少?

2.观察比较阴影部分的大小:

(1)从4 幅图上看,阴影部分的大小怎么样?(阴影部分的大小相等.)

(2)阴影部分的大小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把图上阴影部分画上等号)

3.分析、推导出表示阴影部分的分数的大小也相等:

(1)4幅图中阴影部分的大小相等.那么,表示这4 幅图的4个分数的大小怎么样呢?

(这4个分数的大小也相等)

(2)它们的大小相等,也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把4个分数用等号连起来).

4.观察、分析相等的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1)观察 转化成 , 的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

( 的分子、分母都乘上了2或 的分子、分母都扩大了 2倍.)

(2)观察

(二)教学例2.

出示例2:比较 的大小.

1.出示图:我们在三条同样的数轴上分别表示这三个分数.

2.观察数轴上三个点的位置,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

从数轴上可以看出:

3.观察、分析形式不同而大小相等的三个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变化规律.

(1)这三个分数从形式上看不同,但是它们实质上又都相等.

(教师板书: )

(2)你们分析一下, 、各用什么样的方法就都可以转化成 了呢?

三、抽象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1.观察前面两道例题,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变化规律?

“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上或都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板书)

2.为什么要“零除外”?

3.教师小结: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分数的基本性质”

(板书:“基本性质”)

4.谁再说一遍什么叫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师板书字母公式:

四、应用分数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1.请同学们回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一个知识相类似?

(和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相类似.)

(1)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

(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上或都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的大小不变.)

(2)应用商不变的性质可以进行除法简便运算,可以解决小数除法的运算.

2.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

我们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目的是加深对分数的认识,更主要的是应用这一知识去解

决一些有关分数的问题.

3.教学例3.

例3  把 和 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板书:

教师提问:

(1) ?为什么?依据什么道理?

( ,因为分母2乘上6等于12,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1也要乘上6.所以, )

(2)这个“6”是怎么想出来的?

(这样想:2×?=12,2ד6”=12,也可以看12是2的几倍:12÷2=6,那么分子1也扩大6倍)

(3) ?为什么?依据的什么道理?

( ,因为分母24除以2等于12,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10也得除以2,所以, )

(4)这个“2”是怎么想出来的?

(这样想:24÷?=12,24÷“2”=12.也可以想24是12的2倍,那么分子10也应是新分子的2倍,所以新的分子应是10÷2=5)

五、课堂练习.

1.把下面各分数化成分母是6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分子是1,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4. 的分子增加2,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增加几?你是怎样想的?

5.请同学们想出与 相等的分数.

规律:这个分数的值是 ,然后只要按自然数的顺序说出分子是1、2、3、4、……分母是分子的4倍为:4、8、12、16……无数个.

六、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是学习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一定要掌握好.

七、课后作业 .

1.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是相等的还是不相等的.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八、板书设计

篇16:数学教案-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目的要求

使学生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多媒体电脑及投影仪。

教学过程 :

一、比例的意义

1.复习。

⑴说说什么叫比?

⑵求下列各数的比值:

12:16      3/4:9/8   4.5:2.7     10:6

2教学比例的意义

例1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___________,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___________。

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

因为这两个比相等,可以写成下面的等式:

80:2=200:5   或80/2=200/5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它们的比值是不是相等。

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二、巩固练习

1.   第68页“做一做”的题目。

⑴判断下面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6:3和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6           0.8:0.4和2/5:1/5

⑵做第46  页的“做一做”

⑶  给出2、3、4、6四个数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式

⑷做练习十四的第3题

二、教学比例的性质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80:2=200:5

内项

外项

两个外项的积是  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 2×200=400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

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2.  巩固练习

⑴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

⑵做第47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三、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2、4题 。

板书设计 :

教学札记: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篇17: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体会数学的规律美。

2、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审美愉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出示CAI课件(一张微型照片)。你能看出这是杭州哪一个景点的照片?的确,照片太小了,那现在老师将这张照片按一定比例放大一些,。由此出现一张平湖秋月的风景照。【诱发审美注意】

我们的祖国方圆960万平方公里,幅员辽阔却能在一张小小的地图上清晰可见各地位置。建筑设计师可将滨江四区的设计构想展示在一张纸上。这些,都要用到比例的知识,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比例的一些知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 教学比例的意义

1、8厘米

出示

6厘米

4厘米

3厘米

(1)根据表中给出的数量写出有意义的比。

(2)哪些比是相关联的?

(3)根据以往经验,可将相等的两个比怎样?(用等号连接)

教师并指出这些式子就是比例。

2、让学生任意写出比例,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例的意义。

3、教师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比例也可用分数形式表示。

4、写出比值是1/3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二) 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比例和比有什么区别?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

(1)让学生自己取。

(2)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板书: 8 : 6 = 4 : 3

内 项

外 项

(3)让学生找出自己举的比例的内外项。

( )

12

2

( )

=

(4)找出分数形式比例的'内外项位置又是怎样的?

3、出示 【启迪学生思维,展开审美想象】

(1) 这个比例已知的是哪两项,要求的又是哪两项?学生试填。

(2) 学生反馈,教师板书。

(3) 你发现了什么?

(4) 指导学生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

4、用比例性质验证你所写比例是否正确。

5、练习8 : 12 = X : 45

0.5

X

20

32

=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如何证明你的解是正确的?

(三) 小结: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哪几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4

1

12 : 24 和18 : 36

0.4 : 和0.4 : 0.15

14 : 8 和7 : 4

5

2

2、根据18 x 2 = 9 x 4 写出比例。【体会到数学的逻辑美,规律美】

3、从1 、8、0.6、3、7五个数中

(1) 选出四个数,组成比例。

(2) 任意选出3个数,再配上另一个数,组成比例。

(3) 用所学知识进行检验。

四、实际应用

不久前,汪骏强家的菜地边高高矗立起一个新铁塔,这天午后,阳光明媚,邻居家刚读一年级的小明又拉着汪骏强来到铁塔下,玩着玩着,小明问道:“强强哥哥,这铁塔干嘛用?”“铁塔嘛,架设高压线用的,以后等电线架好了,可不能再来玩了,更不能攀登,高压线可危险了!”“那这个铁塔有多高压呀?”

同学们,如果你是汪骏强,你准备怎么办?

执教者 方 艳

篇18:《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数学教案

《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5页例9、例10和练一练,第56~57页练习九第5~8题。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化简。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填空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3÷18==()∶()

师:除法、分数和比之间有什么联系?

2、做复习题

师:第一题你这样做根据的.是什么?(商不变的性质)它的内容是什么?第二题呢?

3、导入课题:

我们以前学过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今天我们就在这些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下面,我们就一

起研究研究。(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9比的基本性质。

(1)学生填表

(2)体温:联系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又有什么规律

可循?

(3)师生共同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演示课件“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4)师:你觉得哪些词语比较重要?0除外你怎样理解得?

2、教学例10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我们以前学过最简分数,想一想:什么叫做最简分数?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后项是互质数,像9∶8就是

最简单的整数比。

出示: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12:18(2)(3)1.8:0.09

(1)让学生试做第(1)题

师:你是怎么做的?6和12、18有着怎样的关系?

引导学生小结出整数比化简的方法:(演示课件出示)用比的前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使比的前后项是

互质数。

(2)化简(2)

师:这个比的前、后项是什么数?(分数)我们已经会化简整数比了,那么你能不能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分数比先化

成整数比呢?

(3)引导学生小结出分数比化简的方法:(演示课件出示)比的前、后项同时乘以它们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就

可以把分数比转化成整数比,进而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4)化简(3)1.8:0.09

师:想一想如何化简小数比呢?

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化简,指名板演

师:那么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

三、巩固反馈

1、师:把55页练一练第1题填完整

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独立化简,指名板演。

追问:分数比化简,可以怎样变成整数比?小数比化简呢?

3、做练习九第5题

指出: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4、选择

1、1千米∶20千米=()

(1)1∶20(2)1000∶20(3)5∶1

2、做同一种零件,甲2小时做7个,乙3小时做10个,甲、乙二人的工效比是()

(1)20∶21(2)21∶20(3)7∶10

5、练习九第7题

6、完成练习九第8题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习了哪些知识?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如何把整数比、分数比、小

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作图题举例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全面调查举例的教学设计

委托书基本格式和

对数与对数函数教学反思

对数函数教学反思

点的投影说课稿

五年级上册数学《图形的平移》教学反思

几何画板自主学习论文

下学期 4.10 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

数学教案-基本作图
《数学教案-基本作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数学教案-基本作图(推荐18篇)】相关文章:

几何画板课件2023-02-28

九年级数学教学计划2023-01-18

数学四年级上册《画角》说课稿2023-03-18

《角平分线的性质》教学反思2022-07-21

九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2023-06-05

九年级下数学教学计划2023-12-09

高中文言文阅读理解解题法2022-04-30

高一物理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教案2022-05-28

下学期 4.8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32022-10-02

四年级上册《画长方形》数学教案2023-05-2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