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的课件

时间:2022-08-02 07:58:38 课件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九年级化学上册的课件(共13篇)由网友“linxi0112”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年级化学上册的课件,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九年级化学上册的课件

篇1:九年级化学上册的课件

教材分析:

在小学自然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现在作为一门独立的“化学”猝然客人类似学习,大家会提出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绪言从大家的亲身感受,提出了很多饶有趣味,并带有一定想象力的问题,指出这些并非都是一些美好的愿望,它们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逐步实现,从而引导大家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科学,它们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接着教材以丰富多彩的化学学科和现代科技成果,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教学思路:

教材创设了一些情景,从殷实的史实出发,展示了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我们要仔细地阅读认真的品味,初步从化学、技术、社会这三者的`密切关系中领悟化学学习的价值,建立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责任感。

中考分析:

本课题重点引入了什么是化学,为什么学化学,这是学习化学必须弄清楚的最基本知识,并贯穿了学习的全过程,是中考必考的重点。中考热点为化学研究的对象、作用及发展史。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课时设计一课时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教材分析:

“化学使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走进化学实验室” 本单元由“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三个课题组成。其中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体验、广泛交流,从一些生活或中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事实、现象和问题出发、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有关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结合具体试验,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初步学会一些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重点难点:

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进行化学实验基 了解化学的学科特点和一些基本概念,

本操作练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的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思路:

教材已开始就从具体的实验中纳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教材从生活中提炼出两个探究活动,还安排了三项基本试验操作,我们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和试验操作练习,并通过探究活动和合作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初步认识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和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可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等优良品德。

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中和熄灭后三个阶段的观察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初步学会观察、记录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学会结论推理的方法,学会实验原理步骤等的图示方法。同过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和仪器洗涤的基本操作练习,学会化学试验基本操作技能,学会实验设计,填写实验报告。

中考分析:

从今年各地中考考卷来看,都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科学探究的方法、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作为重要内容来考察,中考次部分内容共14分,占总分的20%。考查的方法是将具体的实验与活动探究相结合,使学生从重获取化学知识。试题灵活多样,既考查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方面的熏陶。

篇2:九年级化学免费课件

九年级化学免费课件

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分享了九年级化学的免费课件,欢迎借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些常见金属如铁、铝、铜等的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

(2)会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

(3)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以及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4)知道废旧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 收利用废旧金属等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资料、联系实际等方法获取信息。

(2)运用比较、分析、联想、分类等方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4)树立为社会的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铁的冶炼。

(2)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

(3)铁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4)合理利用金属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

(1)对铁锈蚀条件及其防护措施的初步探究。

(2)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

教学工具

实验用具:Fe2O3、石灰水、贮有CO的贮气瓶、磁铁、铁架台、酒精喷灯、酒精灯、试管、直玻璃管、橡胶塞、导管、火柴。

教学过程

引言

由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金属是一类重要的材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金属。由于地球上的金属资源是有限的,故我们需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和有效的保护。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一、金属资源概况

[讲解]地球上的金属资源广泛地存在于地壳和浩瀚的海洋中,除少数很不活泼的金属如金、银等有单质形式存在外,其余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矿物形式存在。含有矿物的岩石称为矿石。工业上就是从矿石中来提炼金属的。

[请学生观看课本图8—16、8—17、8—18等有关金属资源的图片。或展示矿石样本或放录像]

[过渡]不同种类的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并不相同。它们在地壳中呈怎样的分布趋势呢?

请大家看课本P15“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的资料。

[问]人类目前普遍使用的金属有哪些?

[答]铁、铝、铜等。

[追问]这是否和它们在地壳中的含量有一定的关系呢?

[生]肯定有!因为铝、铁在地壳中的含量是所有金属中最多的。

[疑惑]铜的百分含量远小于铁和铝,为什么也普遍使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呢?

[可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总结]这主要与铜的性质和铜的提炼成本有关。

[追问]那么,自然界含铁、铝、铜的矿石主要有哪些呢?它们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生]含铁的矿石主要有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黄铁矿(主要成分是FeS2)、菱铁矿(主要成分是FeCO3);含铝的矿石主要是铝土矿(主要成分是Al2O3);含铜的矿石主要是黄铜矿(主要成分是CuFeS2)和辉铜矿(主要成分是Cu2S)。

[承接]我国的金属矿物分布怎么样?

[引导学生看课本有关内容]

答案:矿物种类齐全,矿物储量丰富,其中钨、钼、钛、锑等储量居世界前列,铜、铝、锰等储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补充]虽说我国矿物种类比较齐全、矿物储量比较丰富,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主

要矿产品进口量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增长很快,主要矿产资源短缺的态势日益明显。如果地质勘探无重大突破,21世纪初,我国矿产资源将出现全面紧缺的局面。

[过渡]现在,人类每年都要向地壳和海洋索取大量的金属矿物资源,以提取数以吨计的金属。其中,提取量最大的是铁。把金属矿物变成金属的过程,叫做金属的冶炼。炼铁的过程称之为铁的冶炼。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铁的冶炼的知识。

二、铁的冶炼

[介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从公元1世纪起,铁便成了一种最主要的金属材料。

[引导学生观看图8—19(我国古代炼铁图)]

[讲解]钢的主要成分就是铁。钢和铁有着非常广泛和重要的应用,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水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钢铁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1949年,我国的钢产量只有15.8万吨,居世界第26位;,我国的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居世界前茅。

[引导学生观看图8—20(上海宝山钢铁公司炼铁高炉)和图8—21(为纪念19中国钢产量突破1亿吨而发行的邮票)]

[介绍]我国辽宁鞍山、湖北大冶、四川攀枝花等地都有大型铁矿。

[过渡]铁矿石是怎样炼成铁的呢?现以赤铁矿的主要成分Fe2O3为例,来学习研究如何实现铁的冶炼。

[启发]比较Fe2O3与Fe的组成差异,设想用什么方法或试剂去完成铁的冶炼。

[学生讨论]Fe2O3与Fe在组成上只相差一种元素,即氧元素。要使Fe2O3变为铁关键是使Fe2O3失去“O”。可能的方案有:

1.加热使Fe2O3发生分解反应。

2.找寻一种物质使其主动夺去Fe2O3中的“O”。

[引导学生对以上方案评价]方案1要使Fe2O3分解,需较高的`温度;又因为铁在高温下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要使Fe2O3分解成功,还须在非空气氛围中进行,这样成本太高。方案2比较切实可行。但选用什么样的物质才能使Fe2O3失去“O”呢?

[教师引导]我们可以从以前接触过的一些物质中,寻找适合这种条件的物质。请大家回忆、思考并讨论。

[学生讨论]

[结论]Mg、H2、C、CO等都符合条件。

[教师总结]事实上,这些物质都可把Fe2O3中的“O”夺走。但考虑到经济效益等原因,我们一般选用C或CO。

[师]请大家写出以CO和Fe2O3为反应物冶铁的化学方程式。

冶炼原理

[学生板书]Fe2O3+3CO3CO2+2Fe

[教师引导]请大家利用自己的智慧,设计一个模拟铁的冶炼过程的化学实验,并最好能验证其生成产物。

[学生讨论]教师可引导学生从金属冶炼的一般条件、生成物的证明、尾气的处理等角度进行考虑。如根据经验学生可判断出金属冶炼的一般条件是高温;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学生可想象到用澄清石灰水验证CO2;用磁铁验证铁的生成;CO有毒,尾气应处理等。

[演示实验8—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

注意:

(1)实验前应先通CO把装置内空气排干净,然后再加热;反应完成后,须待试管内物质冷却后再停止通CO。

(2)反应完毕后,把得到的黑色粉末倒在白纸上观察,并试验它能不能被磁铁吸起,以判断反应中是否生成了铁。

[总结]上述实验是实验室模拟铁的冶炼过程,工业上铁的冶炼原理虽与上述实验相同,但其规模、条件、装置与此差异很大。

[介绍]把铁矿石冶炼成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工业上炼铁时,把铁矿石和焦炭、石灰石一起加入高炉,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可投影展示如下图的炼铁高炉结构。另,若有条件,最好能播放工业生产中冶炼铁的录像,或参观钢铁厂]

[过渡]在冶铁的实际生产过程中,所用的原料或产物一般都含有杂质,故在计算用料和产量时就不可能不考虑杂质问题。

三、有关杂质问题的计算

[投影例题]用1000 t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理论上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多少吨?

[分析]本题是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汁算,但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是纯净物质之间的数量比,而不表示不纯物质之间的数量关系。故计算时须先进行换算。如果题目给出或要求算出不纯物质的质量,必须先换算成纯净物质的质量,或先计算出纯净物质质量再换算成不纯物质的质量。

[师]请大家根据以上分析,解答此题。

[学生活动]

[投影给出正确解法]如下:

解:1000 t赤铁矿石中含氧化铁的质量为 1000 t×80%=800 t。

[课堂练习]习题4

[对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和纠正]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时,要把含杂质物质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金属资源概况、铁的冶炼及有关杂质问题的计算等知识。

篇3: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课件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课件

一、课题内容

本节选自科学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节-水的组成。

二、课型

实验探究课.

三、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水的组成这节课的目标设定为认识水的组成,根据实验现象推断水的组成。因此,从课程标准的角度出发,重点应该让学生通过检验确定两种气体,以及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观点,清晰的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在科粤版教材《水的组成》这一节,首先通过图文配合的方式介绍了水的物理性质。在水的组成专题下,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中明确水的组成,之后再通过验证实验的方式进行活动探究,并设计了具体的实验问题供学生填写。

而在水分子化学式的确定部分,教材中给出了阿伏伽德罗定律供学生利用,从而推理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我认为这一部分对学生的信息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应当予以适当简化。最后,教材简要的说明也可以通过氢气的燃烧证明水的组成。通过分析,我认为应该将本节课的重点放在水分解产物的检验,以及水的元素组成的推理上,同时,我大胆的在本节课中引导鼓励学生从分解水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水的组成。

四、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对实验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缺乏设计实验的思路以及具体的实验方法,因此需要教师的有意培养。而且学生在由实验现象提升到实验结论这一部分存在较大的问题,需要教师一步步的引导。而在水分解的微观过程中,学生缺乏对微观世界的感知与认识,通过动画及图片的设置,可以增强他们进行多视角的认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认识水的组成。

(3)能结合分子、原子的知识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水分子的微观构成,得出水的化学式。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资料,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和思维方法,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通过电解水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

(3)借助多媒体指导学生观察动画和图片,培养学生的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地对待客观事物,爱护自然资源的情趣。逐步建立认识人类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增强科学探究的精神。

六、教学重点:

电解水的实验。

七、教学难点:

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归纳、分析得出水的组成。

八、教学准备

水电解器、直流电源、火柴、酒精灯、木条、电解用水、氢氧化钠溶液

九、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PPT投影与水有关的风景短片。

感受自然界的美。

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放松心情,静静感受自然的美,为引出新课作铺垫。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过渡)

这些美丽的风景可以让人心旷神怡,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目前为止你对水有了哪些了解?

【师】为了进一步认识水,我们继续学习第四章第二节内容。

【板书】4.2 水的组成

(引导思考)下面请同学们前后桌四人为一组,根据你们预习所学到的内容,讨论以下几个问题,请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1.冰能浮在水面上,与水的哪些性质有关?

2.玻璃瓶中的水结冰后为什么会将瓶子冻裂?

3.高原地区烧开水为什么要用高压锅?

思考、讨论

回忆旧知;

根据预习课本108页第一二自然段的内

容,思考讨论屏幕上三个问题。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让学生总结水的物理性质。

【板    书】一.水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气味的透明液体。1个大气压下,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温度为4℃时,ρ水最大,为1g/cm3。

【过渡提问】我们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什么构成呢?水由哪些元素组成?怎样证明水的组成的?

(复习反应前后元素是否变化,提示学生可以想办法把水分解,通过鉴定它的分解产物来推断水的组成元素)

【板书】二、探究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小组代表总结水的物理性质。

小组代表回答以上思考中的三个问题。

思考,回答。

小组合作讨论。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训练学生的思维,并实现学科间的联系。

教师投影讲解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图。

学生代表按要求连接装置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根据实验装置图讲解实验步骤:

1、按要求连接好实验装置

2、向电解器中装满混有硫酸的水

3、打开电源,观察现象

4、当收集到一定气体时,关闭电源,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用燃着的木条点燃负极产生的气体

组织指导学生上台演示【实验4-6】。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总结。分析气体性质,投影讲解实验现象并板书。

【板书】

(1)现象:出现气泡,V正极:V负极=1∶2

学生代表进行实验。

观察:

气泡、气体体积等现象。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体会实验探究的辛苦与成功的喜悦。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收集到的气体如何进行检验呢?引导学生进行正负极气体的检验,讨论实验现象。

1.检验氧气。(用带火星木条接近正极出气口)

2.检验氢气。(用燃着的木条接近负极出气口)

根据实验现象总结收集到的气体,引导学生写出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板书】

(2)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水 氢气+氧气

看:

木条复燃现象

听:

检验氢气的音。

讨论、发言、归纳检验气体的方法,并总结产物的名称。

写出文字表达式。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提问:氢气由哪种元素组成?氧气由哪种元素组成?元素种类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通过以上实验,说明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小结)

【板书】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分析、讨论、交流、发言。

得出水的组成元素。

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再

次训练归纳的学习方法。

【过渡提问】水这种物质在电解的条件下分解生成了氢气和氧气。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这个过程,水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9页)

学生阅读教材P109一段内容。让学生对这段内容进行理解,得出水的分子式为H2O的结论。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PPT讲解】科学研究证明,当水分子分解时,生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2 合成1个氢分子,很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同时,这个实验也验证了: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讲解水分子分解示意图:

水的化学式是H2O

【提问】水是单质还是化合物?是氧化物还是非氧化物?

思考,归纳;

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再回顾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巩   小

固   结

知   交

识   流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练习)

PPT投影练习

【作业】化学习题集P42-43页

【拓展作业】

已知:V(H2) : V(O2)=2:1

ρ(H2)=0.0899g/L,

ρ(O2)=1.429g/L ,

查相对原子质量,可知H-1,O-16

求:m(H2):m(O2)= ________

讨论、交流、发言。

使知识形成脉络,让学生巩固知

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十、教学反思

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富有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意境,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此外,在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要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篇4:九年级化学教学课件

教材分析:本章节在初三化学学习的整个阶段占有核心地位,为以后的化学计算将奠定良好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已经掌握了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接触化学计算,应让学生熟练掌握常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完善计算解题步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3、知道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4、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讨论、总结进一步加强对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含义的理解。

2、使学生有针对性的把握考点和重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化学知识中的微粒美和计算美,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及书写。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学生展示、讲授法。

课前准备:大白纸、记号笔。

篇5:九年级化学氧气课件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氧气来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三个探究实验来了解氧气的检验方法与化学性质,最后得出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的关系。层层深入,符合初中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在动手与动脑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学情分析

学生初接触化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不知道该如何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基本操作能力较弱,需要细致的引导。

氧气是学生熟悉的一种气体,但对它的性质并未做过系统的研究。本节内容为氧气的性质,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比较难于理解。因此教学中要利用实物观察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探究,分析推理与归纳的能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创设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做科学”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学习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合反应概念的建立及应用。

难点:

1.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2.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维、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的完整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物质的能力。

4.培养学生对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篇6:九年级化学复习课件

一、复习采用的是三段式复习法

第一阶段是章节复习。按照教材编写的章节顺序,根据各章节内容划分不同的单元进行复习。这一阶段要于5月1日左右结束,时间约8-9个周。

第二阶段是专题复习。按照教材编写的知识体系,设计不同的知识专题,根据不同的知识专题进行复习。这一阶段要于5月31日左右结束,时间约4-5个周。

第三阶段是模拟测试。按照中考试题格式及标准,设计中考模拟试题,进行中考模拟训练。这一分阶段要于6月12日前结束,时间约2周。

二、复习策略

⑴章节复习——依据教材进行纵向复习。

这是基础复习阶段,是中考复习的基础环节,决定着能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章节复习要按照有利于基础知识的理解,有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降低教学重心,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复习基础知识,通过章节复习要达到记忆准确、理解透彻、应用灵活的作用。其指导思想是:基础、全面、系统、扎实。

⑵专题复习——依据知识点进行横向复习

这是综合复习阶段,是中考复习的关键环节,决定着能否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专题复习要按照有利于巩固基础,有利于提高综合能力的原则,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对比,加强知识的融合与应用,提高学生综合辩析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其指导思想是:巩固、完善、综合、提高。

⑶模拟测试——依据考题进行综合复

模拟即进行定时、定量、规范的模拟训练,通过模拟测试有利于学生规范考试习惯,掌握正确的答题程序,有利于促进学生查缺补漏,反思基础知识,有利于强化解题规律或技巧,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有利于调节情绪,提高应考心理。其的指导思想是:指导、回扣、强化、调节。

三、复习方式

⑴知识梳理课

章节复习:

按照“以测导学、以测定教”的原则,章节复习可采取“基础诊断——典型分析——强化训练——知识建构”的程序进行。即:根据知识点设计对应性检测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然后根据典型问题或重点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分析指导,讲知识,讲方法,矫正认识误区,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通过强化训练加以巩固,在学生熟练掌握各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梳理,建构知识体系及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知识建构过程可以放在第二个环节,形成宏观知识框架。

专题复习:

照“体系带点、联系找疑”的策略。专题复习可采取“体系构建——典型辩析——应用训练”的程序进行。即:找出本专题的知识内容,构建知识体系,针对关联内容进行对比辩析,明确内涵与外延,明确区别与联系,然后通过训练,提高学生辩析和应用能力。

⑵习题课

习题课设计的前提是信息的搜集,即搜集学生对重难点的把握程度,搜集学生训练中的错题,针对搜集的信息设计讲、练的内容。搜集信息的渠道即可以是课上,也可以是课下,即可以是学生的作业,也可以是课堂的交流等。其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序是即: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重点讲解,从矫正知识入手,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总结解题规律,然后针对讲解内容设计诊断性训练,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巩固解题方法或规律。

四、教学要求

⑴降低教学重心,回归课本,落实规范,关注细节

⑵降低教学难度

从《中考说明》看,中考试题的易、中、难比例为8:1:1,即使在实际命题中也不会超过7:2:1,基础性试题一般要在75%左右,试题难度基本稳定。从新课标要求看,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已经降低,不再追求知识的难度。

⑶关注实际应用

从新课程要求看,新课程编写的理念是“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根据新课程理念,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特别注重考查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基础内容,以日常生活和社会建设所用到的化学知识为背景,融入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考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运用最基础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中考功能看,中考具有选拔的功能,必然要设置有一定区分度的试题,具有中等区分度和较高区分度的试题约占30%左右。从试题呈现方式看,这些试题多数设置了应用的实际情境,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考查综合辩析或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在关注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要加强与现实生活、社会与科技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⑷关注信息搜集

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是学生学习关键,注重学生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考查,是教育部在初中毕业与升学考试改革中提出的明确要求,因此中考会加大这种内容的考查。

⑸关注实验探究

如:实验假设、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方案评价、实验仪器选择、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等,而且将实验融入社会热点、生产生活的背景之中,通过创设实验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⑹关注计算

⑺加强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教的研究;二是学的研究;三是考的研究,针对中考试题,研究中考题型、难度、考查方式、知识分布、境境设置等,研究中考试题命题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从考的角度设计复习教学,从而优化教学,优化训练。

⑻强化训练落实

不仅要加大课上训练,还要加大课下的训练,建立多采取限时训练的方式,提高训练的效果。另外,要提高训练的典型性,训练不是越多越好,要注意精选典型试题,做到精析精练,达到以一凡三的作用。

篇7:九年级化学氧气课件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第二单元属于“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个一级主题,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题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也是学生初次通过化学反应来获取新物质,初次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实验课。

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本节课与前面的仪器操作、氧气的性质等知识相链接,也为以后系统地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必须处理好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2.认识分解反应.3.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陶冶化学审美情趣。2.逐步认识用实验验证化学理论,进一步认识到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课程标准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难点是:催化剂的概念,并能对一些生活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四) 教学用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实验室加热ClO3制取O2,分解H2O2制取O2,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第二课时:学生加热MnO4制取O2,分解反应,工业制氧

第二部分 学情分析

(一) 学生情况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情况的掌握与分析。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学习热情很高。氧气是学生很熟悉的物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实验操作的技能.让他们试一试、做一做,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二)教法与学法

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是:教要耦合于学。为了落实课程目标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这节课我将采用引导探究法和交流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第三部分 教学过程

通过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把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上课前我会先向同学们展示二幅美丽的水下世界的图片,给同学们美的享受。这时提出问题:这些图片都是潜水员拍摄的。大家知道潜水员在水中是怎么呼吸的吗?在陆地上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大自然通过化学反应制造出来的O2,那么,在实验室我们又是怎样制取O2的呢?

这样导课不仅开阔了他们的眼界,还创设了学习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教学进入第二还节。

(二) 活动探究,探索新知:

我向同学们展示MnO2,ClO3,H2O2,MnO4这四种药品,同时给出它们的化学式。提出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层层深入,步步追问,引发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讨论后在教师引导下制定方案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一

分别加热MnO2,ClO3,ClO3和MnO2的混合物,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实验现象。在这个实验中,我将运用自制教具“多孔试管夹”。普通试管夹只能一次加热一个试管,而“多孔试管夹”的优点就是能一次加热多个试管,同时能对这些试管中的物质的反应速率进行比较。实验结束后,学生进行讨论,得出结论ClO3可以用来制取O2,MnO2不能用来制取O2,MnO2在反应中起到了加快反应速率的作用。

实验探究二

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有5ML5%的H2O2溶液的试管和3ML5%的H2O2溶液与少量MnO2的混合物中,观察实验现象,待后者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H2O2溶液,观察现象。通过实验,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H2O2可以用来制取O2,MnO2在反应中起了加快反应速率的作用。这时,学生对于MnO2在这两个实验中的作用有较深刻的认识,顺势提出催化剂的概念,并强调催化剂虽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但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至此,已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接着引领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们知道反应物状态不同,温度不同,反应原理,实验装置也都会发生相应改变。

活动探究三

加热MnO4制取O2。这是一个分组实验,让学生根据一下六点提示来进行实验操作,同时,通过动画演示辅助学生实验。通过探究,学生总结出实验室加热MnO4制取O2的操作步骤。用七个字简述出来便是“查,装,定,点,收,离,熄”,同时通过其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接下来,我启发学生,我们能否根据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利用废弃物品来做这个实验的实验装置呢?这就是我利用废弃物制作的实验装最。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节约意识了。

通过让学生观察ClO3, H2O2, MnO4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的特点,总结出分解反应的概念。并通过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的对比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分解反应。

(三) 联系生活,扩展新知

向学生简单介绍工业制氧的方法,同时以及揭开潜水员在水中呼吸的奥秘。同时提出“世界上最大的既经济又环保的制氧工厂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两个问题,对学生们进行环保教育。

(四) 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我特别设计了几道练习题,这几道练习题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五) 交流收获,优化新知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诊断性、激励性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将尽可能的关注每个学生的认知情况和活动情况。提醒学生把自己的自我评价写进学习记录卡中,装入学生成长袋中。我会及时作出回应,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第四部分 教学反思

教师的成长 = 经验+反思 ,这是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的一句名言。反思是教师必备的意识

和行为。我认为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力图体现:课堂教学“人本化”让学生思动、手动、口动、互动。学习方式探究化,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新知。授课后我还将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探究活动的设计是否合理,学生认知还存在哪些问题等,以利今后改进。

篇8:九年级化学第一课课件

学习目标: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操作方法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

教学重点: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探究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学习观察化学实验现象的基本要领,学习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实验。

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物的探究

学法指导:

1、要学好化学,必须认真做好实验,仔细观察,并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

2、化学学习中,思维习惯很重要,对遇到的现象、问题要善于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航:

1、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通过

以及对 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 和 化学原理,学习

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2、什么是科学探究呢?在生日晚会上,停电时我们都用过蜡烛,你还记得蜡烛燃烧是什么样子?点着之后你又看到了什么?参考课本P12进行家庭实验:

3、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到水中,可以观察到蜡烛 ,

说明蜡烛_______溶于水,蜡烛的密度比水的密度_______。

(2)点燃蜡烛后可观察到其火焰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层。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钟后取出,可以看到最先碳化的是火柴梗_______ ___,说明火焰各层中________的温度最高。所以我们在用蜡烛火焰加热物体时,应用它的_______进行加热。

(3)熄灭蜡烛时,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用火柴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 ____。

二、课堂探讨:

1、对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

观察顺序:点燃前--燃烧时--熄灭后;

2、提出问题:蜡烛越来越短生成了什么物质?

假设与猜想:

设计实验方案:

实施方案-----得出结论:

3、提出问题:蜡烛熄灭后白烟是什么成份?

假设与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施方案----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4、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那我们以后应该怎样去学习化学?

三、课堂练习:

( )1、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

A、水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和水 D、灰烬

( )2、下列有关蜡烛的叙述正确的是

A、蜡烛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固体,质硬,不溶于水

B、蜡烛沉入水底,说明它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

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有明亮火焰,稍有黑烟,放出热量

D、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二氧化碳

( )3、将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以确定该气体是:

A、氧气 B、空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能力闯关]

4、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片刻后观察到烧杯内壁上_____________产生, 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________:取下烧杯,迅速翻转,向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到 __ _,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___ _____。

5、用一根玻璃管伸入蜡烛火焰的焰心中,再用点燃的火柴靠近玻璃管的另一端,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有火焰产生,这说明焰心有_ ____。

[中考连接] 6、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只要求写出操作、现象和结论。

7、蜡烛燃烧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有人提出以下假设:

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实验:(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 (填序号),但是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 。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 。

篇9:九年级化学第一课课件

【教学目标】

1、 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通过文字、图片、音像获取有关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慨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

4、 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化学。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知道“化学是什么”。

【教学准备】实验准备

AgNO3溶液 HCl溶液 NaOH溶液 酚酞 CuSO4溶液 试管架

大试管3支 小烧杯 事先用酚酞写好“化学大世界”的白纸并晾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魔术激趣

请三名学生分别上台表演:

甲:(展示A、B两种无色液体)请大家猜测:如果把这两种液体混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现象呢?

(在同学们各抒己见后)

甲:[向盛有A液体(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B液体(AgNO3溶液)。]

(在同学们惊讶的目光中)

甲:我表演的节目叫:“清水变牛奶”,可是不能喝!

乙:这有什么稀奇,我也会表演(展示C、D两种无色液体),我也请大家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混在一起会有什么现象呢?

(在同学们各抒己见后)

乙:[向盛有C液体(NaOH溶液)的烧杯内,逐滴滴入D液体(无色酚酞)]

(在同学们期待的目光中)

乙:我的节目叫“花开花落知多少”。

丙:我是一个制造商,产品是什么呢?(展示蓝色的E液体和无色的F液体)。

丙:[向盛有E液体(CuSO4溶液)的试管中倒入无色的F液体(NaOH溶液),倒出试管上层清液后,将蓝色沉淀物移到一个小果冻盒内。]

丙:同学们,我的产品是什么呢——“果冻”,但这种假果冻是不能吃的。

师:谢谢三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同时感谢所有同学的积极参与。这些有趣的现象都与化学密切相关。(将喷雾壶内液体向一张白纸喷去,白纸显示出红色的“化学大世界”。)下面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这神秘的“化学大世界”。

二、动画展示

教师课前制作由不同图片组成的'动画: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学生欣赏动画同时思考问题: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何关系?

三、讨论交流

学生欣赏动画、阅读教材、小组讨论,然后全班同学交流对化学的认识。

四、探究活动

1、阅读教科书、研究插图

2、小组竞赛

(1)说出你所知道的化学家。

(2)列举生活、生产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或事例。

(3)展示带来的相关资料和实物。

3、预测如果没有化学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让学生在假设中体验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五、图片展示

1、 西班牙西北部海岸被污染的海滩。

2、 泰国首都曼谷拥挤的汽车排气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

3、 堆积如山的工业有害废物。

4、 工业废料“红尘”滚滚。

5、 资料“绿色化学”。

6、 天更蓝、水更清、花更艳,化学使世界更加绚丽多彩。(一组图画)

六、探究小结

学生看后发表自己的观点,谈谈对化学的新认识。

通过化学对环境的危害让学生认识到:未来化学将是朝着“绿色化学”的方向发展;同时树立社会责任感,立志学好化学造福人类。

七、课堂整理

1、 学完本课题我知道。

2、 初谈学习化学的方法。

八、课后补偿

1、将课堂整理的内容完成后连同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等,装入自己的“化学学习成长袋”中。

【点评】

在学生的表演中,揭开了化学学习的序幕,既突出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又寓意着“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环节“问题----猜测----设计----实践----结论----反思”,同时暗喻了学生是化学学习的主体。

课堂内容选取触目惊心的“反面教材”显示了化学另一面,很自然地向学生呼唤出“绿色化学”。这种教学处理对培养学生作为现代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是十分必要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师在化学第一课学习中,就涉及到了学生“化学学习成长袋”,这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新的学习评价实践和新的教育评价观的具体体现,这种作法是值得提倡的。

篇10:九年级化学离子课件

九年级化学离子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原于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于结构的表示方法;

(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4)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付值观

(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粒子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的形成。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谈]原子的结构

[体验]画出原子结构草图

(二)复习回顾,课前热身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

2.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央,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3.指出下列原子核外电子数:

H 1 ,O 8 ,Na 11 ,S 16 ,Mg 12 ,He 2 ,Ar 18 。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活动1:

[讨论]核外电子的运动是否如同学们所画的?

[归纳]核外电子运动是否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

[提示]核外电子运动经常出现的区域叫电子层。

[设问]核外所有电子是杏都经常出现在同一区域?

[点拨]核外电子就像人一样,小时候完全靠父母,随着年龄,对父母的依赖程度小。那么电子由于能量各不同,所以其运动的区域离核有远有近。

[提示]能量低,离核近,能量高,离核远。

活动2:

[体验]核外电子在不同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归纳]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提示]1.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

2.离核最远,能量最高的电子层叫最外层。

[明确]各原子的最外层可能不相同。

[小结]电子层:一二三四五六七

能 量: 低……→高

离 核:近……→远

活动3:

[提问]稀有气体化学性质表现如何?

[归纳]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难与其他物质反应。

[设问]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

[投影]1-20号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交流]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个。

[提示]若第一层为最外层,则为2个。

[点拨]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

[归纳]稳定结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若第一层为最外层,达到2个)的结构。

活动4:

[操作]请同学们根据上述知识画出氢、氧原子的结构草图。

[讨论]该图是否表示出原子核及其带的电荷数、核外电子的运动。

[归纳]化学上把表示原子结构的图形叫原子结构示意图。

活动5:

[讨论]以氧原子为例,回答图中各部分的意义。

[归纳]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二、离子的形成

活动6:

[投影]1~20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讨论]哪些属于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三类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特点及其结构是否稳定?

三类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怎样使其结构稳定?

[归纳]

[小结]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

活动7:

[设问]原子得失电子的结果是怎样的?

[课件演示]动画:氯化钠的形成

[归纳]1.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两种。

2.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而形成不带电性的化合物。离子也可构成物质。

活动8:

[讨论]如何表示离子?

[归纳]离子符号的'书写:

先写元素或原子团符号,然后在符号右上方先标电荷数值(数值为“1”时省略),后标“+”“-”号。

[提问]2Mg2+中数字“2”表示何意义?

[归纳]元素符号右上方的数字:一个离子带的电荷数。

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离子的个数。

活动9:

[议一议]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小结]1.不同点:

①原子结构一般不稳定(稀有气体除外);而离子结构稳定。

②原子不显电性,离子带电。

[拓展]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原子;

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阳离子;

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阴离子。

③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变,离子可能变。

[点拨]带电的原子团这类离子在化学反应前后可能变。

④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

2.相同点(联系):

①都能构成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活动10:

[想一想]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物质间的关系。

[归纳]

[明确]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三种。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投影]

1.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的是 ( C )

2.下面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A~E共表示四 种元素;②表示原子的粒子是 B、C (填序号,下同);③表示阴离子的粒于是 A、D ;④表示阳离子的粒子是 E ;⑤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 A、D、E ;⑥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的粒子是 B 。

3.钠原子和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请回答:

(1)由于它们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所以它们都属于钠元素。

(2)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

四、总结反思,拓展珏伸

[总结反思]本课学习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离子的形成。启示:.比较、归纳是学习化学基本概念的较好方法。

篇11:九年级化学优秀课件

九年级化学优秀课件

九年级化学优秀课件

一、教材分析

从课标要求来看,本课时内容的教学属于知道和了解水平,难度不是很大。教材从日常生活用品入手,说明金属材料应用的普遍性,并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一步说明了铁、铜、铝及其合金是人类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教材还注重了对学生渗透学以致用的理念,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表格向学生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材料,重点在物理性质和由此相关的用途。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有关于金属材料的很多生活常识,但学生对给出信息的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都有必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断的训练、培养。 因此教学中可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加强一些,如借助实验探究及多媒体手段等,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深刻感知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其巨大的使用价值,同时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加以训练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探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对金属材料有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调查考察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开发新材料提高人类生存质量方面的重大意义和贡献。

2、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

四、重点和难点

1、重点: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2、难点: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五、教学策略

课前由学生收集一些常见的金属用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金属材料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借助多媒体课件介绍人类使用金属材料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利用实验探究及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对比归纳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六、教具准备

1、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到的金属制品。

3、铁片、铜片、铝片、砂纸、酒精灯、小灯泡、干电池、导线。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九、板书设计

一、 物理性质

共性:常温下为固体(汞除外),有金属光泽,有良好的导电、导热和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较高。

二、性质决定用途

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但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是否易于回收、是否环保等。

十、教学反思

教学中设计了学生的分组实验,教师需要做好实验前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的强调,做到安全实验;在组织学生讨论时,教师要适时参与其间并做好引导,保证课堂的秩序和有效性。

十一、参考书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初中新课标优秀教案(化学).南方出版社,.

篇12:九年级化学计算题课件

九年级化学计算题课件

一.考点梳理

1.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2.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3.有关溶液的计算;

二.做题技巧

1.认真读题,勾画出有效信息,其中包括:题中所给的“标签”、“图表”等,必须将题中所有你认为有用信息勾画出来; 2.认真读题,我们要求什么,我们已知条件是什么,我们还需要什么,计算公式是什么?

三.经典例题

1. ( 北京.18)已知一种碳原子可用于测定文物的年代,该原子的原子核内含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则核外电子数为

A.2 B.6 C.8 D.14

2. (2011 北京.28)水和溶液在生命活动和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生命吸管”是一种可以随身携带的小型水净化器,里面装有网丝、注入了活性炭和碘的树脂等。其中活性炭起到________和过滤的作用。

(2)水常用来配制各种溶液,硝酸钾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__。

(3)农业生产常用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 20%的NaCl溶液来选种。现将300 g 25%的NaCl溶液稀释为15%的NaCl溶液,需要加水的质量为________g。

(4)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NH4Cl 29.4 37.2 45.8 55.2 65.6 77.3/g

①60 ℃时,向两个分别盛有50 g NaCl和NH4Cl的烧杯中,各加入100 g的水,充分溶解后,为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溶液。

②采用一种操作方法,将上述烧杯中的剩余固体全部溶解,变为不饱和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溶质的质量不变 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C.溶液质量可能不变 D.可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

3. ( 上海.6)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下列欲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原来2倍的方法,最可行的是

A.将20 g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发掉10 g水

B.将20 g销酸钾不饱和溶液蒸发掉10 g水

C.在10 g 10 %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 g 40 %的硝酸钾溶液 D.在10 g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加入10 g硝酸钾固体点燃

4. (2010 上海.10) 6.4 g某物质R完全燃烧生成8.8 g CO2,化学反应方程式是2R+3O22CO2+4H2O,则由此得出的下列结论,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 R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② R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37.5% ③ 6.4 g R燃烧还生成了7.2 g H2O ④ R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64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5. ( 绵阳.9)加热条件下.在一个密闭的容器内有如下反应,反应过程中两次测得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 物质 P Q R W 第一次测得的质量40 4 3.6 4.8 /g 第二次测得的质量待测 13 12.6 10.8 /g A.上述化学反应方程式一定为P

Q+R+W

B.该反应R与W的质量变化之比为2:3 C.两次测定之间生成W的质量为10.8g D.第二次测得P的质量为16g

6. (2012 南充.12).3.0g某物质完全燃烧后生成4.4gCO2和1.8g水。则对该物质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A.该物质只含碳、氢元素 [来源:Zxxk.Com]

B.该物质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该物质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D.该物质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1

7 .(2010 攀枝花.16)在反应X+2Y=R+2M中,当32gY与X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18gM,且生成的R和M的质量比为11:9,则在此反应中,参加反应的X与生成的R的质量比为

A.4:11 B.16:9 C.8:11 D.32:9

8. (2012 攀枝花.15)将丙醇(C3H8O)与氧气置于一个封闭的密闭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C3H8O O2 H2O CO2 X 反应前质量9.0 19.2 0 0 0 /g 反应后质量0 0 10.8 13.2 m /g A.表中m的值为3.8 B.物质X一定含有氢元素

C.物质X一定不含有碳元素

D.若氧气的质量为21.6g,则无X物质生成

9. (2011 攀枝花.15)在A + B  C + D的反应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C和D为盐和水,则该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B.此反应可能是复分解反应

C.若10 gA和15 gB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C、D的总质量为25 g D.若A是氧化铜、C为铜,该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10. (2011 攀枝花.16)有反应: 8A + 3B2  C2 + 6D(其中A、D是化合物,B2、C2是单质)。若13.6g A与21.3g B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2.1g D,已知C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则B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14 B.16 C.32 D.35.5

11.(2012 上海.46)取一定量的氧化铁与氧化铜的混合物,加入稀硫酸(含0.1mol H2SO4),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盐和水。原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是( )21世纪教育网

A.6.4g B.3.2g C.1.6g D.0.8g

四.计算题

1.(2012北京.34)炼钢厂用含SO2的废气制备CuSO4.生产中,向混有CuO粉末的CuSO4溶液中通入废气,反应为:2CuO+2SO2+O2═2CuSO4.欲制得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的CuSO4溶液.用足量CuO粉末和5000g 5%的CuSO4溶液处理废气.若每升废气中含有1.25g SO2,且SO2被完全吸收,可处理废气多少升?

2.(2011内江.1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测定铜锌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进行 如下实验:取合金10g,向其中不断加入稀硫酸,产生的气体与所 加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求:

①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②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

3. (2011雅安.五.1)某同学对某地工业废水(含有硫酸和盐酸)中的H2SO4 进行测定。取50g该废水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充分反应中,过滤、洗涤、干燥得到BaSO4固体11.65g。通过计算回答下列问题: (1)50g该废水中H2SO4 的质量

(2)若改用KOH溶液来测定50g该废水中H2SO4 的含量,结果会 (填“偏高”、“偏低”、“不变”),理由是

4.(2011眉山.24)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探究孔雀石(一种铜矿石)的组成元素。他们取50克孔雀石粉末,在密闭容器中加热,观察到孔雀石分解过程中有水和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绿色的'孔雀石逐渐变为黑色粉末(假设:孔雀石中的杂质不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石灰水吸收)。在此过程中他们测定了五次,相关数据如下表: 测定次数 生成沉淀的质量(g) 生成水的质量(g) 1 5 0.9 2 10 1.8 3 X 2.7 4 20 3.6 5 20 3.6

请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孔雀石的元素有 。 (2)表中“X”的值为 g。

(3)实验最终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

5.(2011 达州.17)通过学习碱的性质,我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实验室的“氢氧化钙是否变质以及变持的程度”展开了探究活动,请你一同参与: ⑴提出问题:氢氧化钙是否变质?

⑵猜想与假设: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样品存在三种可能情况:没有变质;部分变质;完全变质。 ⑶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及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于试管中,加入足①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部分变质 量蒸馏水振荡,静置 ② ①取上层清液,滴入无色①无色酚酞试液不变酚酞试液 ②倒去上层清液,再向试红 ② 管中注入稀盐酸 ① ②没有气泡产生 ⑷小结与思考: ①小蔓同学根据上述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确定该样品已部分变质,请写出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农业上常用来 。

6.(2012 达州.24)某同学为了测定NaCl和MgCl2固体混合物中MgCl2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实验:将80g固体混合物溶于水配成溶液,平均分成四份,分别加入相同质量分数的NaOH溶液,获得如下实验数据: 实验次数 一 二 三 四 固体混合物的质量(g) 20 20 20 20 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g) 20 40 60 80 生成沉淀的质量(g) 2.9 m 8.7 8.7 问: (1)表中m的值为 ;

(2)(2)原固体混合物中MgCl2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7.(2010 攀枝花.40) 同学们从攀枝花大黑山上采集到一种石灰石矿石。为测定其中碳酸钙的含量,他们取120g这种矿石样品进行煅烧(所含杂质不反应),充分反应后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87g。

(1)煅烧过程中生成CO2的质量为 g; (2)该矿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

8.(2010 攀枝花.41)CuSO4固体粉末中含有FeSO4杂质。取该固体粉末10g,全部溶于水中配成100g溶液,向其中加入过量纯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A和沉淀A,经测定沉淀A中只含两种金属单质。向沉淀A中加入过量盐酸,充分反应后再过滤,得沉淀B,沉淀B经洗涤、干燥后,称其质量为3.2g。计算: (1)原固体粉末中CuSO4的质量;

(2)滤液A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9.(2011 攀枝花.40) 我国钢铁产量多年居世界第一位,每年要进口大量的铁矿石,赤铁矿

(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是其中的一种。

(1)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2)1000t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是____________t,用这些赤铁矿石理论上可以炼出含杂质4%的生铁 t(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10.(2011 攀枝花.41)氯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电解氯化钠溶液可制得氯气、氢氧化

钠等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 + 2H2O

通电 Cl2↑+ H2↑+ 2NaOH。现取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溶液进行电解,当氯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时,得到51.2 g溶液,生成氯气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请计算:

(1)氯化钠完全反应时,溶液中剩余水的质量。 (2)原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若把这些氯化钠溶液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需要加水的质量。 11.(2012 攀枝花.40)锌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元素,葡萄糖酸锌是一种常用的补锌剂。下图是某品牌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的标签。 请根据标签信息回答问题: XX牌口服液 (1)葡萄糖酸锌(相对分子质量为455)中锌元素的质量分数主要成分:葡萄糖酸锌 为 (精确到0.1%) 化学式:C12H22O14Zn (2)某患者除正常饮食吸收锌元素外,还需要服用该品牌葡萄含量:每支口服液含葡萄糖酸锌口服液。若治疗一个疗程需要补充113mg锌元素,而这糖酸锌24.7mg 些锌有75%来自该口服液,则患者共需要服用 支葡萄糖用法及用量:口服,…6酸锌口服液。 岁以上每日2次,每次1 支… XX制药厂

12.(2012 攀枝花.41)有铁粉和铜粉的均匀混合物,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取该混合物与稀硫酸反应,所得数据如下表所示: 甲 乙 丙 取用金属混合物的质量/g 10 10 20 取用稀硫酸的质量/g 100 120 100 反应后过滤,得干燥固体的质量4 4 13 /g 请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甲所得溶液中含有溶质的是 。

(2)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若取用金属混合物15g,加入到120g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最终得到固体质量为 。

(3)计算丙同学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

【必须会做的题一】

初中化学方程式总汇

一. 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

镁在空气中燃烧: Mg + O2

2. 铁在氧气中燃烧: Fe + O2

3. 铜在空气中受热: Cu + O2

4. 铝在空气中燃烧: Al + O2

5.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H2 + O2

6.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P + O2

7.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8.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9. 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C + O2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 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CO + O2

11.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O2

12. 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O2

二.几个分解反应

13.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H2O

14. 加热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15. 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

16. 加热高锰酸钾:KMnO4 加热

17. 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18. 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

三.几个氧化还原反应

19. 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20. 木炭还原氧化铜:C+ CuO

21. 焦炭还原氧化铁:C+ Fe2O3

22. 焦炭还原四氧化三铁:C+ Fe3O4

2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2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CO+ Fe2O3

25. 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CO+ Fe3O4

四.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

(1)金属单质 + 酸 -------- 盐 + 氢气 (置换反应)

26. 锌和稀硫酸Zn + H2SO4

27. 铁和稀硫酸Fe + H2SO4

28. 镁和稀硫酸Mg + H2SO4

29. 铝和稀硫酸Al +H2SO4

30. 锌和稀盐酸Zn + HCl

31. 铁和稀盐酸Fe + HCl

32. 镁和稀盐酸Mg+ HCl

33. 铝和稀盐酸Al + HCl

(2)金属单质 + 盐(溶液) ------- 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

34.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35. 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Zn + CuSO4

36. 铜和硝酸汞溶液反应:Cu + Hg(NO3)2

(3)碱性氧化物 + 酸 -------- 盐 + 水

37. 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 + 6HCl

38. 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39. 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40. 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CuO + H2SO4

41. 氧化镁和稀硫酸反应:MgO + H2SO4

42. 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CaO + 2HCl

(4)酸性氧化物 + 碱 -------- 盐 + 水

43.苛性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NaOH + CO2  44.苛性钠吸收二氧化硫气体:NaOH + SO2  45.苛性钠吸收三氧化硫气体:NaOH + SO3  46.消石灰放在空气中变质:Ca(OH)2 + CO2  47. 消石灰吸收二氧化硫:Ca(OH)2 + SO2

(5)酸 + 碱 -------- 盐 + 水

48.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 + NaOH

49. 盐酸和氢氧化钾反应:HCl + KOH

50.盐酸和氢氧化铜反应:HCl + Cu(OH)2

51. 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HCl + Ca(OH)2

52. 盐酸和氢氧化铁反应:HCl + Fe(OH)3

53.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HCl + Al(OH)3

54.硫酸和烧碱反应:H2SO4 + NaOH

55.硫酸和氢氧化钾反应:H2SO4 + KOH

56.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H2SO4 + Cu(OH)2

57. 硫酸和氢氧化铁反应:H2SO4 + Fe(OH)3

58. 硝酸和烧碱反应:HNO3+ NaOH

(6)酸 + 盐 -------- 另一种酸 + 另一种盐

59.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HCl

60.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Na2CO3 + HCl

61.碳酸镁与稀盐酸反应: MgCO3 + HCl

62.盐酸和硝酸银溶液反应:HCl + AgNO3

63.硫酸和碳酸钠反应:Na2CO3 + H2SO4

64.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H2SO4 + BaCl2

(7)碱 + 盐 -------- 另一种碱 + 另一种盐

65.氢氧化钠与硫酸铜:NaOH + CuSO4

66.氢氧化钠与氯化铁:NaOH + FeCl3

67.氢氧化钠与氯化镁:NaOH + MgCl2

68. 氢氧化钠与氯化铜:NaOH + CuCl2

69. 氢氧化钙与碳酸钠:Ca(OH)2 + Na2CO3

70.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NaCl + AgNO3

71.硫酸钠和氯化钡:Na2SO4 + BaCl2

五.其它反应

72.二氧化碳溶解于水:CO2 + H2O

73.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74.氧化钠溶于水:Na2O + H2O

75.三氧化硫溶于水:SO3 + H2O

76.硫酸铜晶体受热分解:CuSO4·5H2O

77.无水硫酸铜作干燥剂:CuSO4 + H2O

【必须要记的题二】

1.颜色

⑴ 固体颜色:Fe、C、CuO、MnO2、Fe3O4(黑色);Cu、Fe2O3(红色);Cu2(OH)2CO3(绿色);CuSO4·5H2O(蓝色)。

2+

⑵ 溶液颜色:含Cu的溶液呈蓝色,如CuCl2、CuSO4(蓝色);含Fe2+的溶液呈黄色,如FeCl2、FeSO4(浅绿色);含Fe3+的溶液呈黄色,如FeCl3、Fe2(SO4)3(黄色)。 ⑶ 火焰颜色:S在O2中燃烧(蓝紫色);S、H2在空气中燃烧(淡蓝色);CO、CH4在空气中燃烧(蓝色)。

⑷ 沉淀颜色:BaSO4、AgCl、CaCO3、BaCO3(白色);Cu(OH)2(蓝色);Fe(OH)3(红褐色)。

2.以物质特征状态为突破口

常见固体单质有Fe、Cu、C、S;气体单质有H2、N2、O2;无色气体有H2、N2、O2、CO、CO2、CH4、SO2;常温下呈液态的物质有H2O。 3.以物质特征反应条件为突破口 点燃(有O2参加的反应);通电(电解H2O);催化剂(H2O2分解制O2,KCIO3加热分解制O2);高温(CaCO3分解,C、CO还原CuO、Fe2O3);加热(KClO3、KMnO4、Cu2(OH)2CO3等的分解,H2还原CuO、Fe2O3)。 4.以物质特征现象为突破口

⑴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是CO2。

⑵ 能使黑色CuO变红(或红色Fe2O3变黑)的气体是H2或CO,固体是C。

⑶ 能使燃烧着的木条正常燃烧的气体是空气,燃烧得更旺的气体是O2,熄灭的气体是CO2或N2;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O2。 ⑷ 能使白色无水CuSO4粉末变蓝的气体是水蒸气。 ⑸ 在O2中燃烧火星四射的物质是Fe。

⑹ 在空气中燃烧生成CO2和H2O的物质是有机物,如CH4、C2H5OH等。

⑺ 能溶于盐酸或稀HNO3的白色沉淀有CaCO3、BaCO3;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有AgCl、BaSO4。

(8)碳酸盐能溶于盐酸或稀硫酸等,并放出无色无味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O2。

5.以元素或物质之最为突破口

⑴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⑵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⑶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N。⑷ 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是C。⑸ 质子数最少的元素是H。⑹ 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密度也最小的气体是H2。⑺ 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⑻ 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是金刚石。⑼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N2。⑽ 最简单的有机物是CH4。⑾ 最常用的溶剂是H2O。⑿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H2O。

四、课后反馈

1、本次课学生总体满意度打分(满分100分)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2、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满意度( )

A.非常满意 B.比较满意 C.一般 D.比较不满意 E.非常不满意 3、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满意度( )

A.非常满意 B.比较满意 C.一般 D.比较不满意 E.非常不满意 4、学生对授课场地的满意度( )

A.非常满意 B.比较满意 C.一般 D.比较不满意 E.非常不满意 5、学生对授课教师的上课的总体精神状态( )

A.非常满意 B.比较满意 C.一般 D.比较不满意 E.非常不满意 6、您对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______ ______ _______ __ __ 。

家长(学生)签字:

篇13:九年级化学绪言课件

绪言概况

绪言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学生在学习化学之前,虽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接触过大量的化学反应事实,使用过大量的化学制品,甚至其自身的生存、发育、成长无不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他们还没有意识到: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化学又是怎样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等问题。绪言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了解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详细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总结出学习化学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现象。

3、情感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3).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课题分析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是一门起始学科,而本课题又是化学的第一课题,能否上好这一节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问题,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同时也感受到许多美好的愿望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而是要靠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劳动逐步实现的。由此产生了希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教材抓住这种情感,导出了“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并以丰富多彩的图画和语言,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策略分析

本课题不同于以往教材中的绪言课,属于非知识性教学,其编写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生活走进化学。这就为教师创设了较大的教学空间和教学自由度。教学中,建议通过趣味性实验、图片、影像资料、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体会等创设教学情境,使每个学生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世界,从而产生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加深对化学的了解。

设计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做趣味性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看书上的彩图,感知到化学真奇妙→学生看录像带,初步感知化学的重要性→带着问题,学生看书,知道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例子。初步感知“观察”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性→假设“没有化学”,让学生预测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进一步感知化学的重要性→指导化学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教学过程:

引入:

同学们:请打开我们的课本,你一定想知道什么是化学?它有趣吗?化学有什么特点?我们应该怎样学化学?学了有什么用?

好了!本单元我将引领大家走进化学世界。

[板书]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接下来我们先做几个实验:

实验1:

课前在一张白纸上用无色酚酞写上“化学”两字,将纸张贴在黑板中央。让学生将碱溶液喷向白纸,出现红色的“化学”两字。

实验2:

用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呼出的气体,石灰水变浑,继续吹气,浑浊变清。

实验3: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再滴入稀盐酸,红色消失,再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变红,反复几次。

请大家想一想,白纸为什么会出现红字?清澈的水为什么会变白?无色的水为什么会变红又变无色又变红?

请大家看教材中小猫的插图,小猫为什么不怕热?

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物质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在与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这些物质,有的是自然界原来就有的,如矿物、岩石、木材、棉花等;有的是通过科学家的智慧新合成的,如塑料、尼龙、药物、化肥、心脏起搏器、光导纤维等等。到20世纪末,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

小猫为什么不怕热?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一幅奇怪的插图“不怕热的小猫咪”,可是,都找不到小猫咪不怕热的答案。把一只小猫咪放在一块透明的塑料板上,塑料板的下面点燃着煤气灯火焰,这火焰的大小也不比小猫咪小多少。煤气灯火焰的温度是很高的,可以达到一干多度,可是,小猫咪在一千多摄氏度的烧烤下,却显得那么安详和活泼可爱,你一定会问,小猫昧不怕热吗?要不,这幅可爱的图画是画出来的。其实,这张照片中的实物都是真的,是现场拍摄下来的,那么,小猫眯不怕热的奥妙究竟在哪里呢?

奥妙原来在这块透明的塑料板上,我们知道,固体物质在挥发成为气体时是要吸热的,另外,塑料都是高分子化合物,是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的,它们在一千多摄氏度的高温下都会分解,而且,塑料分解时也是要吸热的,这样,这块塑料板在煤气灯火焰烧烤下,逐渐地挥发和分解,它们都要吸热,结果使塑料板本身保持比较低的温度。塑料板的挥发和分解是慢慢进行的,因此可以保持长期间地吸热,使小猫咪自由自在地站在上面。)

播放有关录像资料:

由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化学使人类得以享用更先进的科技成果,它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化学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那么,什么是化学?或者说化学到底研究什么?

[板书]一、什么是化学?

通俗地讲,化学研究的内容有:各种各样的物质是怎样构成的,用什么方法来制取,又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其变化规律又决定了它有什么样的用途等等。我们可以把它简单地概括如下:……

[板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例如食盐,在我们用化学的方法研究它之后,你会发现食盐除可用作调味品外,还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利用食盐可以制造氢氧化钠、氯气和氢气,并进而制造盐酸、塑料、肥皂和农药等。其他如造纸、纺织、印染、有机合成和金属冶炼等,也都离不开由食盐制得的化工产品。

另外,像研制新型的半导体,电阻几乎为零的超导体,有记忆能力的新材料;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的产量;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以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等等,都属化学研究的范畴。

那么,化学在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之前,又经历了怎样的一个发展过程呢?

[板书]二、化学发展的历程

请学生阅读课本P2~P4的有关内容(从“人类认识化学并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使化学在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等研究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类对化学学科的认识简史

第一阶段:发现和使用火

第二阶段:很漫长,发现了一些应用产品:

(1)铜的冶炼

(2)铁的冶炼

历史证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离不开化学,化学是造福人类的科学。

化学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学化学?

[板书]三、为什么要学化学?

学习化学知识,了解了物质是什么,物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你就拿到了打开物质世界大门的钥匙。如:为什么人和牲畜靠近一些久不使用的粪池或地窖时,可能发生昏倒和死亡事件?为什么喝了汽水爱打嗝?为什么用铁锅烧菜比用铝锅好?“水变油”的神话能实现吗?为什么不懂农药、化肥的性质和使用方法,极易毁了庄稼、牲畜或造成中毒事故?为什么吸烟有害等等。这些问题均需用化学知识来进行解答。

学习化学,可以使我们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并帮助我们更文明、更健康地生活。

人们对物质了解得越多,就越能充分、合理地加以利用。

当人们对各种有害物对环境的危害认识不足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力度就不够。如以前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森林的乱砍乱伐等。现在,人们认识到了保护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便积极主动地采取多种措施以防止环境污染。如:为了消除塑料包装材料、塑料薄膜、快餐盒、塑料袋之类日用品所造成的白色污染,化学家们研制了可自行分解的新型塑料。再如,钢铁的使用十分普遍。可惜世界上每年有接近总产量1/10的钢铁因锈蚀而损失。为此,化学工作者不仅研究如何防止或延缓钢铁腐蚀的方法,还研制出各种不锈钢,延长了制品的使用寿命。

研究化学,可以使我们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

[过渡并讲解]材料是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当今社会,高新科学技术需要各种有特殊性能的材料,这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化学家来研究开发。

例如:用石英砂制造光导纤维,装有太阳能吸收与转化装置的太阳能汽车,半导体硅晶片用于制造计算机芯片,脱氧核糖核酸(DNA)结构的发现,超强塑性的钛合金材料用于航天航空器的制造等。

应用化学,可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交流讨论:

1、你想象的未来世界应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2、什么是化学?如果没有化学,世界将变成什么样?

3、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利用化学生产农药和化肥——增加粮食的产量

合成药物——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健康

开发新能源、合成新材料——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

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生活变得美好

4、学习化学后你知道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物质内部组成、结构及变化规律、如何利用它们制造新产品

人类认识、利用、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

如食盐(氯化钠)

调味品——防腐

氢氧化钠、肥皂、造纸、纺织、印染等,制盐酸,氯气塑料、农药,有机合成,盐酸、氢气、金属冶炼、化肥、有机合成

4、化学研究的对象

1)研究自然界已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

2)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如半导体、超导体、有记忆能力的.新材料等。

3)知道物质内部组成、结构、以及变化规律。

总结:

本节课我们探究了3个问题,请举例说明这3个问题。

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活动与作业

1.阅读“绿色化学”。

2.预习课题2。

九年级上册教学教学工作计划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教学反思

游记作文指导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上册化学复习计划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教案设计

冀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复习题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合价教学设计

九年级历史上册《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反思

沪教版初三下学期化学的教学计划

九年级化学上册的课件
《九年级化学上册的课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九年级化学上册的课件(共13篇)】相关文章:

九年级教案-制 取 氧 气2022-06-04

《岳阳楼记》教案 (鲁教版八年级上册)2022-06-22

上学期九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九年级上册)2022-05-04

九年级历史《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反思2023-05-17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设计2023-08-05

鲁教版初中化学教学计划2022-09-30

九年级上学期英语教学计划2023-09-01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教学设计上册2023-09-19

化学九年级上册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2023-09-11

Lesson 7 Oh! That’s My Son.说课教案2023-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