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分析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时间:2022-10-30 09:35:37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过程分析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精选17篇)由网友“来只猪垫垫jio”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过程分析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欢迎阅读!

过程分析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1:过程分析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过程分析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一、高中地理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

(一)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

1.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2.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取的相关地理知识。

3.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情况。

4.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二)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1.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2.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解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三)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1.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2.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3.通过科学学习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和过程与结果。

4.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二、过程变化分析的作用

过程变化分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它也是高中生应该具备的能力。

(一)过程变化分析的重要性

1.在描述题中过程的变化描述是在考题中占有一定比例的。

2.过程分析的同时会发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不同时段事物特征不同,那么就会产生对比问题。对比问题产生的问题其实就是过程变化的结果。所以,过程分析有利于事物特征的对比分析。

3.过程的变化可能会向有利方面发展,也有可能向不利方面发展。所以我们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有清晰的思路。所以过程分析有利于事物发展的评价,过程分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实,它也是高中生所面对的难点,学生对于静止的、平面的、单向的图形或事物往往不易理解,但是在高中的地理知识体系中和教学过程中过程分析就是动态的、外向的,所以学生难以掌握,但是它是我们需要掌握的重要能力。

(二)过程变化分析在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中的体现

第一章中: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中的内在原因:

(1)适宜的温变。

(2)适宜人类呼吸的大气。

(3)液态水。

其中,有适宜人类呼吸的大气这一点就有过程变化的思想在其中,地球早期的大气(以二氧化碳和甲烷为主)是不适合人类呼吸的,是长期在生物等作用下逐渐演变成适合人类呼吸的大气(以氮气和氧气为主)的,这样我们对问题理解方面就更加深刻和透彻了。

同时,也有利于我们对现有大气的成分进行讲解和分析了。第二章中: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个内容充分体现了事物过程分析的重要性,在过程分析中就容易理解一些知识、概念和作用。比如,大气的削弱作用、保温作用,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的反射、散射等,大气对长波辐射及短波辐射的不同影响,如果没有过程分析,学生只是简单的记忆,而不能真正地理解其中的含义。热力环流的过程分析是理解相关概念必不可少的,在过程分析中既解释了原因,又能阐述热力环流怎样导致高空与地面气温,气压变化的,对于描述气温、气压的变化特点和比较两地气温气压大小问题都有帮助。

大气环流的过程分析要注意热力原因和动力原因,在过程分析中对于气压带,风带是如何形成的帮助很大,对于名称(高、低气压带)风向的记忆也很重要。同时,对于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形成和产生什么样的气候特征至关重要。水圈知识体系中,水循环问题至关重要,通过分析,对于水循环的环节及产生的.影响及意义都有帮助。洋流知识看似记忆内容,其实用过程分析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对洋流性质的判断,洋流的方向判断,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都很有帮助。如,受风带影响形成风海流,在东西方向运动的过程中遇到陆地发生偏转,形成南北方向的洋流。当遇到另一个风带时,又会在风带影响下偏转形成东西运动的洋流,接着再遇到陆地,再次发生偏转,从而形成大洋环流。整个运动过程清晰,便于记忆和理解,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同时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岩石圈中的物质循环图中,也体现了过程分析的重要性,对岩石是如何形成,岩石的特征,以及内力、外力的分析都有所促进。地形地貌形成的过程问题在高中阶段出现的频率有所增加,不仅是判断地貌类型,同时更加强调了地貌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

(如: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所以树立过程分析的理念是必需的。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则更加直接地体现出过程分析的重要性,它使得整个自然地理知识融会贯通在一起,形成了一条线一个体系。以上我们发现在自然地理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加强过程分析。而在人文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同样过程分析也时常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如,

(1)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问题,如果没有过程分析,学生对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转变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差异上就不易理解。

(2)人口迁移其实也是以时间变化为轴来进行过程分析的。

(3)农业区域的形成,工业区域的形成与发展,交通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以时间为轴进行过程变化分析的。

篇2:GIS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GIS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一、气候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一)讨论世界城市分布纬度与海陆特点。由学生自主读取全球夜间灯光分布遥感影像图,教师引导得出规律,世界上很多大城市都集中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而这些地区均有气候适中、降水适度的气候特点。很多沿海地区分布的城市密度大,规模也比较大,在中低纬度和沿海地区几乎分布着世界上大多数的城市。

(二)绘制我国400mm等降水量线。课堂所用降水数据为我国454个测量站点常年测量所得年降水量数据,数据中包含各站点的经纬度、海拔及年降水量数据。在Arcmap中载入中国国家边界线图层,以及测量站点数据。对测试站点数据按照设定区间进行分级,由站点分布情况绘制粗略400mm等降水量线(同时可绘制200mm、800mm及1600mm等降水量线)。由图可得我国降水由东岸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特点,而我国的城市分布密度也正是与之相随。以400mm等降水量线为界,将中国地图面要素分为两部分(本操作与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划分相同),将得到的两个面图层分别与中国地级以上居民点点图层相交(Intersect),其中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城市,共有49个,降水量在400mm以上的城市,共有275个。我国百万以上人口城市降水在400mm以下的只有包头、乌鲁木齐和兰州3个城市。

(三)高纬寒冷地区与热带雨林地区的城市分布。高纬寒冷地区人口分布少,很难形成很大的城市。热带雨林地区过分湿热,不适于人类居住,因此人口稀少,城市密度小。过分干旱、寒冷、湿热的地区都不适合人类居住,不利于城市形成和发展,分布规模较小。

(四)归纳填写表格。

二、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一)处理初始数据。在Arcmap中加载一级河流线图层,利用的融合(Dissolve)功能将NAME字段为相同名称的数据条合并,可得长江包含的四段河流,依次为:沱沱河、通天河、金沙江以及长江。选中属性表中相应内容,导出长江线图层。选中四段河流,使用merge功能合成一个字段,以便进行下一步操作。

(二)对河流进行缓冲区分析。对长江线要素进行缓冲区分析(Buffer),缓冲半径为1千米,将缓冲区间与我国地级以上居民区图层进行交叉(Intersect),得到缓冲区内的城市点图层,这个点图层里的城市代表位于长江两岸的较大城市,包括上海、南京、武汉等大城市以及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芜湖、南昌、长沙等中等城市。

(三)河流交汇处形成城市。高亮显示长江与主要支流交汇的城市:岷江流入长江,交汇点宜宾;嘉陵江流入长江,交汇点重庆;汉江流入长江,交汇点武汉。河流交汇地点人流物流集散中转频繁,频繁的河流水运也带来了城市的繁荣。

(四)河流的其他影响。河流两岸也会形成城市,如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在多瑙河两侧一端叫布达,另一端叫佩斯,两边的地区同时发展,共同繁荣,形成了匈牙利最为繁华的城市。另外河流的河口也是影响城市区位的重要因素,河流入海口,支流入主流的河口都是如此,由于腹地非常宽广,如我国广州位于珠江入海口,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天津位于海河入海口河口的位置,这些大城市正是借助河港、海港得以发展壮大。

(五)课后练习。对照课堂中对长江及其支流的数据分析,对黄河进行类似的数据分析,熟悉课堂中涉及的相关Arcmap操作流程,同时复习课堂内容。

三、结论

GIS工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自主学习空间,在课堂中利用GIS技术教学可以把学生领入一个崭新严谨的数据时代,学生在逐渐熟练GIS软件数据分析操作以后,可以自行探究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培养较高的地理素养。本文对GIS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作了一个简单的探索,实际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以PPT作为辅助工具,具体的授课流程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篇3: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这种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新教学模式。本文在介绍几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就如何将这些新教学模式应用于地理教学进行了探讨。

几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我们可以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instruction)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⑴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⑵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⑶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⑷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⑸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

2、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⑴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⑵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⑶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⑷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⑸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3、随机进入教学(randomaccessinstruction)

在教学中,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进入教学”。显然,学习者通过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将能达到对该知识内容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因此多次进入的结果,绝不仅仅是对同一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巩固,而是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随机进入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⑴呈现基本情境――――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⑵随机进入学习――――取决于学生“随机进入”学习所选择的内容,而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不同侧面特性相关联的情境。⑶思维发展训练――――由于随机进入学习的内容通常比较复杂,所研究的问题往往涉及许多方面,因此在这类学习中,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⑷小组协作学习――――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境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⑸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评价内容与支架式教学中相同。

篇4: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1、以图为载体,进行问题框架的构建支架式教学强调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临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在地理教学中,随时会遇到各种地图或图形,而图本身可以将许多新旧知识点聚集其中。所以,依据图来进行“最临近发展区”概念框架的构建,是使学生能更好、更快的进入问题情境的一种方式。例如(图一)对传统工业的讲述:框架中的问题是为发展学生对原有知识的进一步优化所要的,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对问题的.分析探究过程,也是学生主体性得到发挥的过程,也是对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

2、围绕教学中心,设计实例、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在讲述“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时,课前安排学生分组进行不同街区的商业网点各方面的调查,其中包括商业网点集聚区的繁华街道,也包括居民区的商业网点。这一阶段为“抛锚”阶段。确立了目标之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主学习,进入自主调查问题、探究问题、分析问题阶段。通过学生之间的协作调查,学生对商业街、商业小区、商业网点的形成、商业网点的密度、商业网点的效益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将自己的见闻记录下来。上课时,教师将学生的调查结果公布在黑板上,通过学生对各个问题的讨论分析之后,教师引导,建构学生新的知识体系。最后,让小组之间相互评价。整个过程可表现为以下(图二)所示:3、利用影片、图片,随机进入课堂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及其能力的培养,教师只能起到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轻松的、简单易行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去建构问题的兴趣。怎样让学生展开新知识的分析与建构,必须从学生原有知识体系中去寻找闪光点。其中,影片和图片以其知识容量大、直观性强、吸引力强等优点,可以吸引学生。因此,可以以此为导入点展开知识的意义建构。图片和影片中的知识点多,根据教师提出的中心主题,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图片、影片中找到相关的多个联系点。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关联点,随机进入课堂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旧知识的整理、优化,经过分析讨论实现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样,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讨论、研究,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例如,一段关于青藏高原牧羊和三江平原的种植业的影片播完之后,同学们对两地的农业有了直观的了解,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项地区间的农业差异,教师可以抓住每一个差异一点让学生展开分析:如图三: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尽管有多种不同的形式,但是又有其共性,即它们的教学环节中都包含有情境创设、协作学习(在协作、讨论过程中当然还包含有“对话”),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篇5:合作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合作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随着地理新课程的全面推广应用,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不断地摸索实践新课程思想的方式、方法。其中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提出“合作学习”的教学观正在被大家所认同。该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它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本文从教学应用的角度谈谈合作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对合作的认识

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与竞争一样,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人类大部分活动都是合作性的,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合作的地位和作用将会显得越来越重要。今天的学生毕业后将面临的是一个多元、复杂、多变、互赖的社会,他们不仅应从学校学得如何竞争、如何生活,更应当掌握如何合作。合作是集体生活的润滑剂,是事业成功的必要保证。许多社会学家认为:“合作的交往较之竞争的交往在当今及未来世界里更重要。”

二、关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把合作的观念引入教学系统,是新课程实践的产物。它抓住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效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重大课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形成对科学的积极态度,发展批判思维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将其所学所能应用到合作情景之中。过去我们过重地强调分数是唯一重要的,每个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个人在测试中的成绩。但现实生活中的T作都是协力合作的结果,相互配合、相互交流、有效地调节和分工是大多数工作的特征。所以合作学习是顺应了社会的需求,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不同性别或能力,混合编成若干小组(人数可在3-6人),小组成员分T合作,相互扶持,彼此指导,共同努力学会教师每节课安排的内容,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它倡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进行多边互动,并由此推进教学的发展。

三、合作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

(一)准备阶段。

合作学习兼顾教学的个体性与集体性特征,把个别化与人际互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在教学形式上,采用班级授课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讲授过程力求简要清晰,时短量大,任务明确,有较强的探究性,能为学生的小组活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因此首先要成立学习合作小组,该小组以异质小组为主,即南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等方面不同的学生构成,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要求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每个小组都应是班级的缩影或截面。同时,各小组之间又应具有同质性。这样全班共分出九组,每组六人,明确各小组责任人,并宣布组成这样的小组是为了在学习过程中更有效地交流、倾听、解释、思考,在分享、协商、碰撞中感受学习成功的乐趣,使学生们都能接受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二)实施阶段。

合作学习倡导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更加注重学生的活动,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教师精心研究教材,设计小组活动内容,创设好合作学习的情景,制定好各组完成任务的程序,并在课堂上督促各小组完成。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以指导者和支持者的身份出现,也可以参与某一小组的活动,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满足学生的需要。例如,我在教学《大洋与大洲》一节时,准备了十个地球仪,在上课时分发下去,每个小组一个。然后提出两个问题:1、地球的表面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哪个部分多,哪个部分少? 2、你如何根据地球仪来验证你的判断?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但第二个问题把他们难住了,各小组讨论了几分钟也没有结果。此时,我提醒各组,能不能用概率来验证。有个小组的成员立刻叫起来,“知道了,老师,你不要说!”我因势利导,“那你说说看如何验证”,可他说:1‘等我们小组验证出来再告诉你”,我无可奈何地说:“那其它组就看他们来验证吧”。那位同学把他的想法与同组同学说了,并作了分工:一个同学用手把另一个同学的眼睛蒙上,还有一个同学转动地球仪,被蒙上眼睛的同学用一个手指在转动的地球仪上到处“乱”点,其它同学在认真地记录点到的地方。就在这组同学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其它组同学也悟出来了,纷纷开始活动开了。过了十分钟,我叫各组停下来,并汇报各组的点到海洋与陆地的次数,尽管各组的数字不同,但都是点到海洋多于点到陆地。接下来,我又问,“能不能算一下点到海洋的比例”各组通过计算,得到了不同的比例。我又请刚才的那位同学把名组点到海洋的总数加一加,再算一下全班同学点到海洋的总比例,结果发现约是70%,大多数组的结果也接近这个数字。于是,我又问:“为什么出现这种大致相同的数据?这说明了什么?”此时学生都已领会白已刚才活动的意图,同声说:“那是地球上海陆面积所占的比例”。

接下来在学习七大洲的分布时,我也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每个组用简笔画画出七大洲的轮廓图,并用剪刀剪下来,然后在一张白纸上画出赤道、南北回归线、本初子午线和180。经线,并把刚才剪下的七大洲轮廓图帖在上面。各组的同学自行分T后,就开始了操作。在下课前,我将各组合作学习成果一一展示,并让其它组成员来评价。学生点评得很专业,也很精彩,不仅注意到用经纬线定各大洲的位置,还说出应根据海陆间相对位置来确定各洲应分布在哪里。以至于个别完成得不够理想的学习小组表示“课后我们好好合作,重做一张更好的。”果然,没过两天,我看到我的办公桌七放着一幅精美的七大洲帖图画!

在这节课上,每位学生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学习,强化了自身的责任感,并对同伴表现出极大的关心,体验到集体学习的乐趣。在相互交流、相互评价中增进了友谊,轻松地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也更喜欢这种形式的学习。

(三)对合作学习的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对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要求较高,教师要充分做好准备,挖掘教材、生活中的素材,精心构思每一节课。如果设计、控制不当,会造成“一团糟”现象,反而不能完成学习目标。 因此,教师要做好以下准备。

1、首先要考虑本课的教学任务是什么?是否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设计的合作学习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在合作学习前应使学生清楚,小组内各人的任务,以及应当取得的学习成果,在课前做好必要的准备。只有当每个成员知道自己下一步需要做什么时,才能保证合作的成功。

3、应准备适当的和公平的评估方法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既能反映出小组的合作成就,又能体会出小组各成员的贡献,促进大家共同努力。

4、个别学生习惯于教师的传授或由于自控能力差,会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茫然不知所措,可能会产生学不到东西的感觉,老师、同学要多多关注。

5、合作小组成员之间应互相信任,多沟通,减少内部冲突,提高合作的有效性。

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合作学习在地理学科中的应用,不仅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也体现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很好地贯彻了这一思想。杜威曾说过:教育哲学的理念是使教育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要使教育同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联系起来。合作学习的教育不仅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更是使学习者为今后的团队工作作好准备,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以及团队生活中更能有效地工作。

篇6: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地图、地理教学、应用 内容提要:本文从地理教学中应用地图的必要性入手,紧密结合地图的特点,论述了应用地图让学生确定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了解地理事物的形态、分布规律和相互关系;应用地图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和国情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等方面的内容。最后就如何发挥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做了说明。 正文: 地理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自然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的结构、相互联系、空间的分布规律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知识。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地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地图作为地理信息传递的载体,它所表达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具有空间区域分布的任何现象,都可以通过地图加以表现,这就决定了地理教学中地图应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没有地图的课不能称其为地理课”,此话并不过分,因为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普遍的教学手段,对它运用的如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从这层意义上说,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1、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地图的必要性 这一必要性是地理学的特点所决定的。地理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及两者相互关系的巨系统,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探究地理事象的地域分布规律。专家学者在揭示这些规律时,多是经过亲身的实践,通过实地的观察、感知和大量的研究分析才形成今天理论上的.共识。这些知识对我们来说是一种间接知识,然而,它却是我们大多数人获取地理知识的源泉。正因为地理事象空间分布的广泛性,使我们不可能对每一地理事象都进行亲自实践,而地图恰好迎合了我们的需要。它把广阔的地理空间,编缩成人们可视的二维平面;它把丰富多彩的地理环境,浓缩成人们某种需要的精美地理作品。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地图为依托,只有这样,才能将广大地区的地理事象呈现出来,才能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广大地域空间分布的各种事象,才能逐渐使 学生脑海中形成一种地理空间概念。否则在教学中靠文字叙述和口头讲解,只能形成一种机械的记忆,这种记忆既不容易理解,也不容易巩固。人的思维过程一旦受到某种刺激,它就要联想,这种联想要有依托,而地图就是这种依托,靠着这种依托可以把一些有关的地理事象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说地图在地理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2、地理教学中应用地图的实践 巴朗斯基说;“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并且应该说它永远是更经济更容易理解的语言。地图使人很容易了解许多在正文里往往必须用许多篇幅来叙述,但完全得不到充分效果的东西。”地图是各种环境的图形表达,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地图在很多领域里得以应用,在这里仅简单谈谈它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⑴应用地图让学生能确定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地图可以确定教师所讲授的各种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使学生获得各种地理分布知识。例如:我们讲授一个国家或地区时,首先必须运用地图指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经纬度和相对位置),用以形成关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空间概念;进而运用各种专门地图,指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湖等自然环境各个要素,各个生产部门,以及各种资源和主要城市的地理分布及其规律。例如,在初一《地理》第一册的《东南亚》一章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按如下思路进行教学:①读《东南亚》地图,让学生说出该分区的纬度位置约为10°S~28°N→热带→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水热条件很好,成为世界上天然橡胶、油棕、椰子等热带经济作物的最大产地。②读《东南亚主要物产的分布》图,了解上述热带经济作物以及主要矿产的分布。③丰富的资源和物产为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这样前后紧密联系,学生就会对东南亚丰富物产之前因后果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地理位置对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影响很大。由于纬度位置不同,则所得到的太阳光热便不同;由于海陆位置不同,则所受到的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便不同。这对气候、土壤、生物以及经济活动等都有莫大的影响。所以,使学生掌握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空间概念,在地理教学中是有重大意义的。 ⑵应用地图让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形态:地图在地理教学中还可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形状等。诸如地球上各个大洲、大洋、湖泊和国家的大小、形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海岸线的长度和

[1] [2] [3]

篇7:浅谈情景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苏太祥

(湖南省桃源县兴隆街乡中学)

摘 要:在新课程变化日益加快的今天,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其发展。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也同样需要加快改革的步伐而不能故步自封,所以新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情景教学。情景教学可以实现学生和老师的双赢,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热情,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如果将情景教学巧妙地融入初中地理教学中,一定会使地理教学变得更轻松,效果也更加显着。旨在应用情景教学方法,融合生活与地理学科的相互联系,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

篇8:浅谈情景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是一个学生学习生涯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上必须要有夯实的基础,不能马马虎虎,否则对以后的学习有害无益。然而初中地理知识具有枯燥性,为此我们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既要让学生能打好地理课程的基础,又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即想学习、愿意学习,所以情景教学法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下面笔者就来谈一下情景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作用及方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初中地理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通过对“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的转变,实现有针对性的情景设计,提高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与挖掘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意识。情景教学中需要有合适的场景进行模拟,而地理是一门学科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能够很好地创设出这样的情景,在地理知识和情景教学的结合中起到发散学生思维的作用,同时在这种情景教学中学生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学习地理的真谛。

(一)创设地理情景

1.教学内容是地理教学的核心。教师要设置一些带有疑问的问题,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景中去,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该如何对青藏高原加以描述,描述时应如何表达出该地区的高寒气候以及低压环境,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在喜马拉雅山脉上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通过启发式的问题创设情景,将学生带入到老师创设的.环境中,使得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激发,愿意并能够积极地去掌握地理知识。

2.人类一直在进步,获得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多,现在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能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怎样容易获得知识,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将数字化的多媒体技术应用起来,即可使得死板僵化的黑板知识变为活灵活现的多媒体画面,增强了对学生思维的刺激,促使其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如,全球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运用多媒体操作可以将整个世界地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加以颜色上的区分使得画面感增强,最终就可以达到让学生快速记忆、高效掌握地理知识的目的。

3.初中地理课程当中有很多的地理景观,比如各种地貌,高原、平原、丘陵、盆地,教师可以通过搜集各种图片,然后展示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配以与各种图片相匹配的地理故事,帮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地理概念。

4.风俗习惯也是初中地理学科的特点之一,创设地理情景可以将某地区的风俗习惯和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如“北方的窑洞”是与北方冬凉夏热的气候密切联系的,让学生从身边环境中找出与所学地理知识情境一致的情景,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认为,地理知识确实是不用远求的,而是隐藏在自己身边的,它需要我们细心地去发现,耐心地去挖掘,只有让学生将地理学科知识与身边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探究地理学科知识的热情就会膨胀,积极主动地去寻找地理知识,从而对地理学习的目的性有更深的了解,使地理学习不单单是为考试而学习,更是为自己的生活而学习,通过对地理学习目的性的明确,可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情景教学中要注重地理情景的语言

运用情景教学法时也要注重地理情景的语言,对不同的课程内容要注重使用不同的地理语言。教师要让学生听懂自己所讲授的地理知识,一个知识要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传授给学生,同时要和学生建立友好关系,通过语言使得老师与学生的距离缩小,对学生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二、初中地理情景创设教学法的意义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在教育不断更新的背景下,运用情景教学方式可以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在过去的教学方式中,因为初中地理的教学方式存在单一化、简单化的特点,学习氛围相对枯燥乏味,也就不能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通过运用情景教学与其他地理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意识,增进地理学科知识与生活的关联。在教学中只有大胆地进行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创新,只有时刻关注知识接受者即学生的反馈,才能更好地根据其反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提升初中地理教学的开放程度

作为一个教师要具备多种方式教学的能力,要在一种教学方式行不通的情况下及时调整方法,找到适应自己授课、为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方式。情景教学的方法与其他模式的教学方法相比,能够很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在情景教学中,学习的氛围不再是以往的那种僵硬的陈述式,而是在学习过程中有了更多的思考、讨论机会。如果将情景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方法糅和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将会把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总之,只有学生想学习,爱学习,对学习充满期待,教师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就意味着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学生如何学习,更是教学生如何才能爱上学习。传统教育法将学生引入学习的环境,情景教学法将学生引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教师也能在和学生欢快融洽的交流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智焕。高中地理体验式教学方法初探[J]。广西教育,(42)。

[2]李玲华。地理课堂体验式教学探微[J]。快乐阅读,2012(23)。

[3]王永东。高中地理教学体验式教学模式之探[J]。考试:教研,(05)。

篇9:计算机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应用分析论文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给人们日常工作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到现代企业中,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发展,优化了企业办公管理组织结构,提高了信息的存储、处理以及分析的工作效率,为办公室人员的日常工作提供了便利。文章研究了办公自动化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提高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和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篇10:计算机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应用分析论文

1、概述

办公自动化通俗来讲,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具备办公自动化属性功能的信息处理系统,实现提高企业办公效率的目的。工作人员通过借助计算机相关设备,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存储等,同时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办公自动化的构成要素有:

(1)工作人员。这是办公自动化的首要要素,尽管工作人员的职位部门不同,但都要使用办公软件,对操作系统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实现高效办公。

(2)企业组织结构。这是实现办公自动化的第二要素,公司的组织架构决定了办公模式,而不同的办公模式所使用的办公软件自然也不同,一般现代化的企业会根据公司特点开发适合自己的办公自动化系统。

(3)企业制度。计算机系统的'自动约束系统是根据企业制度进行设置的,自动化约束制度为办公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4)信息通信技术。企业部门之间分工不同,一般情况下各司其职,但有需要部门协同的工作就需要保障信息沟通及时有效,信息通信技术将彼此独立的办公系统统一起来,实现部门之间资源共享,互通互联,提高工作效率。

(5)信息。信息是办公自动化的处理对象,办公工作就是围绕信息展开的。

(6)办公环境。办公自动化改变了以往的办公环境,打破了时空对工作的限制,计算机技术的使用拓展了办公时空。

2、计算机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2.1有效降低企业办公成本

传统办公条件下,办公成本较高,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设备、办公用具等,随着工作量的不断加大,需要投入的成本也成倍地增长。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办公自动化中应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传统文件流转、信息交互、文件审批等办公流程完全可以基于网络展开,实现“无纸化”办公。计算机技术减少了传统办公过程中所需的部分人力、设备开支,并且可以重复利用,大幅度降低了办公成本,有利于实现集中化办公。

2.2有效提升办公效率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企业办公效率,尤其是在文件的编辑、数据查找、统计分析等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同时对于文件的审批和修改意见也能及时反馈并处理,跨越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大幅度提升整个办公过程的准确度以及效率。近年来各种信息系统的出现就是高效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办公自动化技术的典型代表,未来一站式办公、跨系统办公,是解决当前“数据孤岛”问题的关键,是有效实现信息横向、纵向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是将戆旃自动化发展的总趋势。

2.3优化办公环境

传统办公环境中需要放置大量的存储文件、管理档案等的办公设施,有限的办公空间显得相对紧凑,随着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文件仅仅需要在网络上进行远程存储(或备份)或者在本地硬盘上进行存储即可,计算机主机、打印机以及网络成为主流的办公配置,整个办公环境简约和现代化,多余的办公空间可以摆放盆景等,起到舒缓办公压$的作用,办公空间得到优化,有助于放松办公人员心情,提高办公效率。

2.4激发办公创造力

应用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技术,办公人员既可以按照标准化的办公流程进行作业,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进行自主化的办公设计,尤其在一些办公自动化软件和网络的应用过程中,只要按照既定的设计步骤进行应用即可完成相应的流程,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条框,办公人员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专注于业务,有助于思想意识的解放,提高办公积极性,实现工作的创新[1]。

3、计算机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具体应用

3.1文字处理

文字处理作为计算机技术应用过程中的较为常见的一种形式,在办公自动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文字处理包括文件的编辑、格式处理、修订等内容,日常办公中较为常用的计算机软件有WPS,MicrosoftOffice,Notepad++等。但是近年来随着客户端技术的不断成熟,利用在线网页技术处理文本内容已经成为办公的主流趋势,尤其是文字处理中要求较为严格的公文处理以及特殊文字处理,公文处理对于文字格式、字体应用等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具有较强的权威性;而特殊文字处理包括财务文字以及行业性较强的业务文字处理,同样为实现标准化和统一化,对于文本的样式等都有一定的要求。熟练掌握文字处理技术,是在办公自动化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基本要求,是每一位办公人员都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3.2图形、图像和表格处理

相较于文字而言,图形、图像以及表格的处理相对较少,但也是常见的办公应用,对于图形、图像处理而言,最为基本的要求就是准确和完整,能够反映作者的本意,以一种更加形象的表达形式来表述信息的含义。表格处理则是一种具有一定规律数据的表述形式,通过相对统一的格式,清楚反映出信息之间的对比性和联系性,相较于文字表述更具针对性,在表格数据处理过程中对于数据的准确性要求较高。图形、图像以及表格处理中,颜色配比、比例搭配等都是极其关键的,熟练掌握其处理技术需要大量地练习和应用。

3.3计算机通信

计算机通信技术是以资源共享和数据传输为基本目的的信息技术,在办公过程中常见的计算机通信技术包括局域网通信、互联网通信两大类,局域网通信通常局限于本地网络或者部门网络之间,通过局域网软件如IPmsg、飞秋等进行信息沟通和文件交换,用于替代传统人工形式的文件和信息流传,效率和速度相对较高;而互联网通信技术在办公环境中的应用,常见的技术包括邮件技术、即时通信技术等,其中邮件技术作为办公条件下应用最为普遍的通信技术,实现了信息和文件的远程交换,成本极低。近年来推出的即时通信工具如微信、QQ等也是办公条件下常用的通信工具。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如Tenet工具登录远程桌面系统等应用,在一些特殊的办公场所也经常使用。

3.4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包括数据生成、传输、存储以及利用,数据生成顾名思义是各种原数据的产生过程,其中主要包括文字录入、视频采集、语音与图片数据生成等。数据传输则是借助于计算机通信技术在网络之间进行传输,数据存储是极其关键的部分,包括文件存储、数据库存储以及云端存储等形式,相较而言文件一般保存于本地,资源利用率较低,而数据库存储是一种格式化存储形式,保密性、数据完整性以及可用性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同时,还可以借助于数据分析工具进行数据的定量分析,是目前各类信息系统存储数据的基本形式,而云存储通过将数据存储于云端设备,能够大幅提升数据的可靠性。计算机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本质就是各类数据的处理,处于核心地位。

3.5视频会议

视频会议是利用通信设备将本地会议终端与远程会议终端进行通信,实现传统意义上的会议功能,视频会议能够迅速传达决策部署,节约会议成本,大幅度提升办公效率,有助于跨区域、跨空间、跨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集体联系,是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在办公自动化应用过程中较为典型的代表,在集团性办公、区域型办公等环境下得到广泛应用。在日常办公环境下,应用频率相对较少,但也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3.6决策支撑

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决策是当前流行的技术应用,其基本原理是基于数据统计分析,通过分析大量的业务数据,从而产生对数据模型的基本分析,Q策和领导人员参考相关数据进行决策部署,这也是近年大数据应用的基本思路。计算机技术既可以提供决策支撑,同时,还可以针对服务对象、管理对象给出更科学的参考意见。除此之外,大数据分析还可以提供办公流程、个性化办公改进意见,为科学办公、高效办公提供参考,实现现代自动化办公[2]。

4、办公自动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人工智能、网络技术、控制技术的进步,办公自动化将朝着智能化、微型化、快速化方向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功能由过去信息数据处理过渡到知识处理,知识库将取代数据库。其次,随着计算机感知能力的增强、输入输出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更加人性化、智能化。语音识别、生物测定、光学识别、神经网络等技术的发展,让人机互动变得更加便捷。人工智能技术是这几年的热门技术,目前人工智能已开始应用在工作领域,比如很多银行已开始用计算机取代人工咨询服务台,用户根据自身的需求到自动柜台拿号,然后根据号码顺序办理业务。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电子行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外接设备更加小巧、轻便、集成化,未来计算机将朝着人性化、网络化、智能化、综合化方向发展,这将促使纳米计算机、光计算机、超导计算机以及量子计算机的发展,到那时可能实现无人化办公,办公真正实现全自动化。

[参考文献]

[1]张步峰.计算机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探析[J].数码世界,(12):414-415.

[2]张建华,王战友.计算机信息技术融入办公自动化应用的研究[J].通讯世界,2017(17):57-58.

篇11: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论文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论文

【摘要】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引入,为教师“填鸭式”教学模式的调整提供了条件,然而从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来看,教师过度依赖于信息技术而缺乏对其教学资源深入挖掘,教学互动缺乏,课堂教改仅仅是“换汤不换药”的问题等,依然制约着语文教改中信息技术融入的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教学电子书

信息时代的来临除为新教改带来诸多新契机的同时,也为教师和学生角色的互换,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要求之间矛盾的和缓等提供了极大的助力。对于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以自身的课堂讲解为主导思维、信息技术局限于课堂上而被忽视课下延伸的情况等,还是需要从教学实践的现实需要出发,从根本上找到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一一应对。

一、熟练掌握惯常用法,重梳知识网丰富应用手段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融入,多用来辅助课程教学,比如教师对《翠鸟》的讲解,借用网络可直接调取关于翠鸟的信息,如视频中的翠鸟形象,描述翠鸟习性的音频介绍等,相对于单纯依靠教师的描述和学生的想象而言,此种教学方式更为直观。虽然小学语文大纲已经确定了每学期的教学要求,但是这并非完全具有不可变更性,语文课本的不同单元中的一些内容其实是可以融会贯通的。比如,识字的过程中也可以融入诗词的学习,而练习写作时课文中的一些较好的范文案例也可以成为被借鉴的对象。如此教师实际可以将类似的文体,如诗歌中任意抽选出一首,以微视频的形式来拍摄,拍摄展示及讲解的过程,在被学生熟练掌握后,可引导学生自行按照教师的讲解方式制作微视频,教师和各个事先选取出的小组长作为评判者选出优秀的微视频,在课上和课下为学生展示、共享。此种教学方式不仅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样可为学生对同题材课程的深入研究提供平台。

二、贴近生活取材,以情感为导塑造分析主题

学生知识范围和社会经验较少,在小学阶段对知识的记忆多依赖于将文字以某种方式在脑海中形象化的成型,进而增加自身的记忆能力。据心理学专家研究表示,小学阶段的学生惯性以脑海中已有的知识点作为新知识点的学习基础,即在记忆的同时,潜意识中会寻找已有记忆中是否存在与之相仿、存在一定关联性的知识点,甚至是在记忆原有知识点时与新知识点可以共用的学习模式等。在加大信息技术应用的课外延伸方面,可配合课堂作业的课下实践延展来进行。比如《夜莺的歌声》一课的学习中,为巩固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效,可在课下为学生留查找“你心目中的夜莺与战争”的主题型作业。学生在课下做作业的过程中,按照老师布置的任务自行使用网络查找资料,如此又将重温一遍课程内容,这也是教师强化学生课堂记忆的一种形式。

三、创编电子课本,利用多媒体拓展学习空间

计算机与网络中各类丰富的技术其实还可以换种方式呈现。比如教师指导学生在互助、自主的'学习分类中,将单一化的教材制作成形态各异的电子课文,然后进行小组电子课文的整理,使得课文可以凭借电子网页课文的形式,与教师所创设的语文信息分享网站链接起来,从而便于教师去分享和分析课本知识。电子课文按照其题材和内容的不同可分为课文分析、字词积累、课文导入、课文朗读、精彩片段、自主测试等多项。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其实也可将学生习惯使用的如微信、微博等模式切实利用起来,在教师创建站的过程中,利用网络环境来开设各类主题网页,运用微信的群组平台来开设语音完善课程,在微信群组中发布学习某课的微课链接,分享其他教师精品课程视频、课件等。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融入实质上是具有多种方式的,教师不必拘泥在传统的使用多媒体播放各类素材方面。语文教学本身可依靠的教材形态多样,教材的不同表达方式和教材的多样化内容,都可以作为信息技术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翠琼。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50):236—237。

[2]孙唯。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现状的研究[D]。延边大学,。

篇12:浅论学习策略及其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论文

浅论学习策略及其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论文

一、选择性注意策略

选择性注意策略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激活与维持学习心理状态,将注意集中于有关学习信息或重要信息上,培养学生区别重要信息与次要信息的能力。训练学生专注于重要信息的策略:

可以采取画线或标着重号法DD要求学生学会用不同的颜色的笔标记号: 第一遍阅读材料时先用铅笔标明;第二遍再用蓝色笔标明;最后用红笔标明最核心词、句(即“重中选重”)。例如:在学习“昼夜长短的变化”这一知识时,课本上的表述相对简要些,需要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即昼夜长短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之间的联系。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就可提示学生利用画线或标着重号的方法。

课本上是这样表述的:北半球夏半年(春分日知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夏至日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极昼范围也达最大。北半球冬半年(冬至日至次年春分日),……南半球情况与上述情况相反。

学生在学习时需要思考:

⑴昼长夜短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关系是什么?

⑵白昼时间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关系怎样?

如果学生只是读一遍,不做记号,往往找不着北。反过来,学生在阅读时带着相关问题,再在关键词上做上相应的记号,如夏半年、春分日至秋分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夏至日、最长、南半球相反等等。最后通过整理,分析,再结合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对这个难点知识的理解也能更进一步,以上问题就能得到有效地解决。

又可以采取写摘要、列小标题法DD使注意力专注于主要信息上,提高学习效果。

二、组织学习策略

组织策略是将信息由繁到简、由无序到有序的一种重要手段。

1.聚类组织法

地理名词、概念等较多,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可以用聚类组织法去记。

2.将相异地理事物归类

如常见天气系统气旋和反气旋知识,可以从名称、示意图、中心气压、水平气流、垂直气流、天气、风向等方面进行列表比较; 又如热力环流、大气环流、季风环流等可以从成因、范围和作用三方面进行比较。

组织学习策略不仅在地理复习的课堂上使用,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在学生做复习笔记和练习时训练,这样能使学生对地理概念和现象的判别思路清晰,化繁为简,增强学习地理的信心。

三、构建整体结构策略

中学地理学习中需要将高中地理内容和初中区域地理内容有机渗透结合,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有助于构建较完整的知识网络。例如,关于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可构建如下图所示的知识结构图,使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可见,通过读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知识脉络。

四、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

地理问题解决分为审题、析题、解题和验题四个思维环节,每个思维环节都有相对应的思维策略。

1.审题

就是审明题意,揭示题目中的问题所在。学生拿到题目后,应当先仔细读题,准确理解地理题目的字词语句,弄明白题目类型,了解题目结构,分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待答内容。在审题过程中,训练学生采取选择性注意策略,也就是面对某些信息量大的地理问题,要大胆地删去可能阻碍思维的一些无关情节及枝节,并把重要信息点圈画出来,使得问题简明化,以利于问题的解决。

2.析题

析题就是分析题意,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综合,激活与问题有关“相似块”,如,分析一个地区水土流失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就可以选择顺向思维,直接从降水量、地形、植被、地质构造等方面入手; 若分析某条河近年来泥沙含量减少的原因就可以选择逆向思维,从结果出发,河流泥沙含量受径流量、植被覆盖率、地形等因素影响,而径流量、地形是较稳定因素,找到最主要的原因是植被覆盖率提高了。植被覆盖率为什么会提高呢? 一步步便找到最根本的原因。

3.解题

解题就是实施解题方案,在这一过程中,要训练学生根据不同的题型,形成解题思路,总结解题规律和技巧,把审题和析题的结果运用地理术语进行规范表述,达到解答的规范性,培养学生自主认知的方法,自主归纳结题规律。

4.验题

验题就是检验回顾。答案得出后,我们应该进行检验,看是否与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相符合; 回顾就是对解题方案进行总结,使解题方案能运用于同类型的其它问题的解决中,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在学生掌握了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策略后,最重要的便是训练学生对自己解题过程进行反省: 思考和评价自己解题背景知识的掌握情况; 思考自己的解题思路、方法的特点、适用条件等,认识它们的价值,从中吸取有益的启迪,改进自己的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有长期规划和长远打算。学生从初学地理时,就应注意学习地理的策略训练,循序渐进,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后,学习效率就会大幅提高。

篇13:iPad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iPad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一、基于StarWalk应用程序的“室内天文观测”微型选修课

StarWalk(见图1)是一款从AppStore购买的互动式天文指南,是一个让使用者无论白天还是黑夜,不仅室外即便室内都能清晰观察星空的天文学应用程序。该应用程序包括恒星列表、星座列表、行星列表和梅西耶天体列表,以及关于月相变化的信息,此外它还具备“时间机器”功能,让你能清楚观察星体的过去和未来。这是一款非常强大的天文教学软件,打破了以往星体观测只能在夜晚户外进行的局限,使用者无论白天黑夜、室内室外都可以自由观测,而且不受月光灯光、烟尘雾霾等因素的干扰,因此我们可以选择在周五的下午向学生开设这样一门特别的天文观测活动课。“室内天文观测”课是一门旨在帮助学生将课本上所学到的基础天文知识利用StarWalk应用程序进行观测验证的活动课。高中地理教材第一篇“宇宙与地球”向学生介绍了有关天体系统、太阳与太阳系、星空星座、月相变化等天文学基础知识,但由于受上海天文观测环境及课堂教学条件的限制,传统的天文部分教学往往局限于老师“空讲”和学生“空想”的被动局面。而Apple公司开发的这款StarWalk应用程序恰好为教师解决这一教学难题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操作平台,利用轻便易操作的iPad平板电脑,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打开StarWalk进行星空观测,验证课堂所学内容,体验天文观测乐趣。

二、基于OurChoice应用程序的“低碳生活与低

碳未来”微型选修课OurChoice(见图4)也是一款从AppStore购买的教育应用程序,不过打开OurChoice你会获得和StarWalk完全不同的体验。OurChoice实际上是一本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为一体的交互式电子教科书。主讲人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先生。他以独特的视角、专业的知识讲述了全球气候危机产生的背景、现状及解决方法,宣告了21世纪人类为应对生存危机而必须采取的态度和选择。认识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的矛盾、提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正是我们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所在,但由于受教材篇幅和学期课时的制约,我们平时在课堂上没有就此问题展开充分讨论和学习。借助OurChoice应用程序,我们开设了“低碳生活与低碳未来”微型选修课,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全球环境问题,认真思考人类和地球的相处方式。考虑到该app实质上是一本内容详尽、交互性良好的电子读物,因此本选修课的授课大胆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主导模式,采用了全开放式的学生自主模式。每三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领取一台iPad平板电脑,利用预装的OurChoice应用程序和无线网络资源,于三节课内合作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并制作一份学习报告用以交流各组对于本课题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两门基于iPad专门应用程序的地理选修课虽然形式不同,前者是以学生观测体验为主的活动课,后者是以学生阅读讨论为主的探究课,但由于都借助了iPad这一性能卓越的智能交互学习的平台,打破了传统地理课堂单调单向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耳目一新的上课体验和充分参与的学习乐趣,大家对这种教学革新形式表示充分肯定和极大兴趣。除了以上提到的两款功能强大、安全实用的教育应用程序外,在iPad上的AppStore软件商店里还可以根据需要挑选(购买或免费下载)其他地理教学应用程序(见图5),如地图拼图、SolarWalk、GeoWalk、7Billion等。这些应用程序都表现出传统教学软件或课件难以比及的高交互性,弥补教师以往课堂教学的不足,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需要。有了iPad这个新的学习的平台,我们也可以更便捷更广泛地共享国际教育资源。本文来自于《地理教学》杂志。地理教学杂志简介详见

三、以必修课为依托,摸索整合iPad多种辅教功能的地理教学新模式

除了apple公司专门为学科教育开发的各种教育应用程序外,iPad本身就提供了很多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能效的多媒体辅助手段,如拍照、录像、录音、即时投影等,借助互联网还可实现视频聊天、上传下载等更多功能,大大方便和延展了师生间、生生间的课上及课后交流互动。继借助iPad成功开设两门微型选修课并获得热烈反响后,我们又开始尝试将iPad引入必修课课堂,希望能让更多学生来感受iPad带来的与众不同的学习体验。抓住徐汇区开展青年教师大奖赛的机会,本人选取了“月球”、“文化与环境”两个课题进行重新备课,在部分教学环节中首次引入iPad辅助课堂活动设计,较为成功地解决了一些以往教学过程中的'困惑和难题,取得了颇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并荣获徐汇区一等奖。以下就两节课中涉及的iPad应用作简要介绍。在“月球”一课的设计中,本人在“课前准备”环节中要求学生“拍摄或手绘一张近期你看到的月亮图片”,在开课前一天利用iPad的拍照或邮件功能将学生上传的月亮图片进行收集并制作成图片集留作课堂教学资料用。在上课过程中,既有让学生利用StarWalk应用程序进行实时月相观测,也有请学生将根据活动单要求制作的月相图表拍摄成照片即时投影到屏幕上供集体讨论。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利用iPad便捷快速的上网功能进行相关资料查询等。在该堂课的最后,我们还设计了一个学生短剧表演活动,要求学生“以大组为单位,根据课上所学内容,拍摄题为‘国人登月千年圆梦’的2分钟新闻现场报道。时间:2030年10月11日(农历九月十五)地点:中国文昌卫星发射中心角色:旁白(1人)、宇航员(1人)、项目总负责人(1人)、记者(2人)、发射基地工作人员(若干)”。该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考察学生在本堂课上学到的相关月相、月球环境的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从实施的效果来看该活动达到了本节课的高潮,上台表演的同学积极投入、表现出色,组员还利用iPad的录像功能进行了新闻拍摄。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邀请一组同学上台表演,对于其他几组跃跃欲试却来不及展示的同学,老师则鼓励他们在课后用iPad将所在组的表演展示拍成视频上传分享。在“文化与环境”一课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一个题为“我们的地域文化”的学生活动,教师在课前利用iPad的Keynotes应用程序制作了“傣族文化组”“西班牙文化组”“阿拉伯文化组”“草原文化组”四组包括图片、视频、文字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认领文化组任务后,通过阅读Keynotes资料讨论环境对该地域文化的影响,最后作学习成果展示。教师鼓励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利用iPad的各种智能功能辅助自主学习,如学生在讨论分析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利用无线网络进行资料查询,学生在上台展示学习成果时也可以下载合适的音乐或视频进行背景渲染,其他组员在同组代表上台展示时可以在台下进行录像或照相记录等。iPad在以上两节常规地理课中的应用,除了StarWalk、Keynotes等专门应用程序外,其他的辅助手段虽然我们也可以借助传统的照相机、摄像机、笔记本电脑或投影仪等设备加以实现,但一台集多种功能于一体且轻便易操作的iPad使得课堂运作更轻松自如,教师教得更得心应手,学生学得更主动创新,大大释放了课堂教学的活力和潜能,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两年多的摸索和尝试使我们越来越着迷于iPad给课堂教学注入的活力与效力,学生们也越来越期待每一节有iPad的地理课堂。

在校内推广的同时,我们既忐忑又兴奋地和兄弟学校的教师们一起分享着自己并不算成熟的经验。5月,哈尔滨第三中学特级教师郭迎霞女士、英国雷丁中学地理教研组长Mr.Young先生以及浦东新区地理教研员李功爱老师等一行十几人来到我校,观摩了一节“模拟星空观测——基于iPad的天文观测”活动课(见图6),反响十分热烈。课后我们就iPad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iPad而更喜欢地理课,地理课也因为iPad而更精彩。正如波士顿霍特国际商学院校长StephenHodges博士指出的“iPad能够改变学习的体验,我们对此深表认同。透过应用iPad作教学之用,我们可以为学生和教授提供能提高学习效果的最新工具和培训”。可见将iPad应用于教学在国际上已不是新鲜事物或个案,但在我国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作为参与这项教学技术改革的一线教师,从选修课到必修课,我们通过两年多的摸索和尝试,感受到iPad能为学生带来截然不同的学习体验。当然,作为将iPad引入地理课堂教学的先行者,我们的研究能力和开发水平还十分有限,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篇14: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 要】高中地理新课标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中学地理教学有值得借鉴的价值。本文从“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概念、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用的依据、应用实例和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介绍了这一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非指导性 地理教学 新课程标准

一、将“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理论依据

(一)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

在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中指出,学习目标由学生在课堂上自主确定,这样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不同学习程度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这一点符合新课程改革中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相吻合。

(二)重视地理问题的探究

在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中,教师对于所提出的问题不给答案,由学生自己讨论得出,教师作课后补记。在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作为基本理念,只提出教学要求而没有明确必学的内容,更没有详细的知识点,更加强调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对提高整体素质的作用。在非指示性教学模式中的“四自”也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强调学生的终身学习。

(四)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

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开放式地理课堂的构建,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空间,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师生关系。

二、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下面以“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为例来说明“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确定辅助情境

地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思考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的一系列的困扰人们生活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社会秩序混乱、住房困难等等),然后根据之前学过的有关城市化的知识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看哪些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一阶段一般在师生交谈中进行,地理教师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同时,地理教师要事先组织好若干有关城市环境问题的话语,以限定学生表达情感的范围,明确交谈中对共同关注的问题取得一致意见的目标。

(二)探索问题

在此阶段,教师要在鼓励学生表达消极和积极的情感的基础上,澄清和明辨学生的情感。究竟在第一阶段提出的问题是否属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呢,在这一阶段就要让学生对此问题进行进一步地辨析。

(三)发展学生洞察力

日常生活中,由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所带来的麻烦也不少,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可能意识到一些。在这一阶段,让学生发表自己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的看法,教师启发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使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所发展。

(四)规划和决策

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有关问题做作出计划和决策。针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诸如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等的问题,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做出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规划和策略。教师在此阶段要引导学生做出与自己的期望相一致的决策,并引导学生开始积极的行动。

(五)整合

即学生汇报他采取的行动,进一步获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规划日益完善的积极的行动。

上述五个阶段相互衔接,构成了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全程。这五个阶段可能发生在一次交谈或一系列的交谈之中。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有充分自由从事自己喜好的活动,有各自的学习目的';教师的任务在于建立一个积极、接纳、无威胁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自我指导。教师是学生情感的反应者,学习活动的咨询者和合作者,教学活动不被教师计划安排地进行。 三、在非指导性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强调主体地位的凸显

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上,教学过程应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助产士”和“催化剂”。在非指导性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情感发展的促进者,是受学生信赖、同学生之间不存在任何防御的顾问。非指导的含义是尽可能少地用直接告诉、简单命令、详细指示等形式,更多的运用间接的、不命令的、启发性的等形式。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备课时教师要尽可能全面地预设出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答方式,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二)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没有教学大纲,课程内容由学生和教师设定。评价注重过程,不但是为了评定绩效,也是为了做出决定,所以评价是回溯的,也是前瞻的。研究性学习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开发其创造潜能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突破了中学教育课程体系以学科课程独立性、学术性为主的课程模式,根据学生及社会发展需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目标。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特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才能。

(三)注重地理教材的运用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兼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大领域的学科,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应用非指导性教学模式进行地理教学时注意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并不是每个章节每节课都能适用,这就要教师仔细斟酌、推敲、研究教材,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才能将非指导性教学方式用得恰到好处。

(四)重视研讨情境的创设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感到自信、轻松和安全,这是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前提。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和动员学生走出地理课堂,走向社会,深入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进行自主的、创新的学习活动。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创新素材,让学生通过设计方案、查找资料、动手实践等方式,体验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张熙.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和主导主体思想[J].教育研究,,(2).

[2]李毅.“以人为本”对教育发展的启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探索浅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6(2).

[3]王涛.非指示性教学研究现状及发展策略探讨文教资料[J].文教资料,,(30).

[4]向海英.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论及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山东教育科研,,(1).

[5]曾德琪.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探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0(1).

篇15:多媒体辅助课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多媒体辅助课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改革,多媒体教学不断的推广和普及,极大地推动了教育改革的步伐。多媒体应用地理教学是一个前景十分广阔的领域。地理学科极其丰富的时空变化,五彩缤纷的自然风光和层出不穷的地理事件用多媒体电脑进行描述是最能发挥其功效的。目前一些现成的教学软件与课堂衔接困难,做为一名一线教师总感达不到好处的效果,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使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的服务课堂教学。下面就以自己制作一些课件为例浅谈一下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地理课堂教学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味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注意力集中,思维主动活跃,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并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兴趣又是一种有积极作用的情绪,这种情绪在一定的情境中极易产生,因此,利用CAI课件与课堂内容相应的情境气氛,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例如:在《台湾省》、《黄河》、《长江》等课件的片头分别加入“阿里山的姑娘”、“黄河颂”、“长江之歌”等视频影像歌曲,当学生一进入教室,悠扬的音乐、悦耳的歌声、美丽的画面,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中来,一首首熟悉的歌曲用来导入新课,让学生既轻松又新颖。又如,当讲到台湾的旅游资源时,一幅幅美丽的风光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一边欣赏一边还可以听到优美动听的解说,犹如亲临其境,乐而忘返。就这样,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化繁为简,突出重点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通过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要借助地图、挂图和其他教具教学,但一些挂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而且其内容又是静态的、无声的,给学生的印象依然是孤立的、缺乏联系的。如采用多媒体CAI辅助教学,恰恰弥补了地图教学的不足之处,加大了课堂密度,又提高了课堂质量和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例如:在《台湾省》、《广东省》、《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分区分课件的设计制作中,把位置、地形、矿产、经济、人口、城市、旅游等各个地理要素分开显示,能起到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的作用;而类似“土地类型”、“中国降水”、“人口迁移”等图幅,可制作成类复合投影片,如“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图”则把它分解成:耕地分布、林地分布、草地分布、沙漠分布等图幅,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逐一显示。又如,在“世界人口迁移”的教学中可分解成二战前人口迁移路线图和二战后人口迁移路线图,这样,既利于教师重点讲解,又可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

在《水循环》课件中,把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内陆循环分别制作成三个动画,在讲解时一一显示,最后又把三个动画结合在同一动画上显示水循环的整个过程。这样,学生不但可以清晰地了解各个循环类型的环节,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知道,这三种循环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联系的,通过水汽输送和径流输送将它们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化静为动,形象直观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教具主要是挂图并结合课本插图在教学中使用,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在课堂上较为被动,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利用多媒体CAI课件进行动态模拟,使静止图像成为动态图像,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操作、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例如:在《板块构造》、《地壳运动》课件里,制作了多个动画(二维动画、三维动画),把“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褶皱”、“断层”、“火山的形成”等等,都变成了动画显示,学生看后一目了然,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向斜成山,背斜成谷”这一动画,先把画面作成水平岩层,在力的作用下,岩层慢慢发生变形弯曲,形成相应的向斜、背斜,这时显示的图像是“各斜成谷,背斜成山”,然后再显示背斜轴部在张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张裂,遭受外力侵蚀的速度较慢,差异性的'侵蚀继续发展,使背斜部位渐渐成为谷地,向斜部位反倒转为山峰,即“向斜成山,背斜成谷”。这一动画的模拟显示,使学生难以理解的地形倒置现象变得形象、直观、使学生印象深刻经久不忘。

此外,很多自制的CAI课件里,在动画显示过程中适当配上声音或音乐,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地形雨形成的过程”、“冷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气旋反气旋形成的天气”等动画显示过程中,相应配上雷声、雨声;在《中车降水》课件里,一边通过动画模拟“锋面雨带移动”的全过程,同时配乐朗读:“夏季风,雨祖宗,五月在南岭,六月在江淮,七八向北去,入黄进辽松,九月回江南,十月去无踪”。这样,就能把雨带移动的时间、路线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子里。

四化远为近,生动副真

传统的课堂教学把知识局限在书本上,无论教者怎样发挥语言的才能和教具的演示,都无法直观、生动地再现自然地理环境的发生和演变过程。但在自制的CAI课件里,倘若适当插入AVI或MPG格式的视频影像,就能把课堂上看不到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底地形等;也能把十分遥远的地理事物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领略各种大自然的奇观:如宇宙空间、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等。例如:在《太阳系》课件里,以热字连接的方式插入了“太阳活动”、“九大行星的自转运动”、“月球漫步”、“太空实验室”、“登陆火星”、“木彗相撞”等视频片段。在上课过程中,不时把学生带到星光璀璨的太空遨游,对提示宇宙的奥秘,提高学生对天文知识的了解和认识,起到了宏观、生动的效果。

所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之中,只能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它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象其它教具一样,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使用的。

篇16:试析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图像的应用分析

庄作其

(浙江省奉化市第二中学)

摘 要:地理教材图文并茂,众多的图像是为了更直观地来阐述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成因;或是通过比较让学生来分析探究问题。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地理图像来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像是广大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篇17:试析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图像的应用分析

在地理教学中,地理图像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时,会过度使用地理图像,造成学生对地理理论知识认识不足。由于种种因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图像的运用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因此,对地理教学的优化建议是非常重要的。

一、地理图像概念分析

地理图像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利用特殊的地图语言,呈现地球上的地理事物以及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是空间布局或者空间组合在平面上的一种映射。地理图像包含一定的信息量,因此,通过对图像的学习、信息的提取,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地理事物的特征、成因等,同时,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地理教学中地理图像的应用分析

1.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运用地理图像的习惯

教师要帮助学生,让学生养成使用地理地图的良好习惯。首先,指导学生能够看懂地图,达到能够对地图中地理位置、地理特征进行描述;其次,能够阅读地图,对地理知识有全面的掌握,并能够运用地图;最后,能够找出地理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能够对地图熟练掌握。

2.教师要培养学生挖掘地理图像信息的能力

地理图像是人们对各地重大事件以及世界分布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能够在地理图像中分析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实现学生在地理图像运用中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地理图像的.深层分析,能够使学生巩固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

3.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简单的地理图像进行绘制

对地理图像进行绘制,能够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并能够加强知识的巩固,培养地理图像绘制的技能。教师可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绘制简图,通过绘制,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也在动脑,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运用地理图像是高中地理中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地理图像来学习是学生学好地理的重要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传授时,要把握地理学科特点,改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地理图像在教学中的运用,充分发挥地理图像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艳玲。地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D]。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05)。

[2]王琰。新课标高中地理图像导学教学模式的探讨[J]。教育新天地,2013.

计量经济学的期末论文

应用数学与统计学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教与学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管理运筹学研究论文

浅论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模块化教学论文

计算机毕业设计论文

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论文

数学建模论文摘要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路径

模块化教学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实践及评价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范文5000

过程分析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过程分析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过程分析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精选17篇)】相关文章:

虚拟仪器用于生物医学论文2022-11-09

数学建模获奖论文活动的探索与实践论文2023-08-01

数学建模论文报告2022-05-06

应用数学毕业论文范文2023-10-13

论文科类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写作2023-01-09

会计学论文范文2022-09-21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范文2022-05-07

硕士毕业论文改革实践研究论文2023-01-24

工商管理论文2023-07-05

应用型大学统计学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探究论文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