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市电大微课程建设路径探究》论文

时间:2022-05-08 12:08:27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中心城市电大微课程建设路径探究》论文(精选10篇)由网友“一个人的狂欢”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中心城市电大微课程建设路径探究》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心城市电大微课程建设路径探究》论文

篇1:《中心城市电大微课程建设路径探究》论文

《中心城市电大微课程建设路径探究》论文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微课程”的应用与实践已经遍布全国,许多一线教师都开始尝试自制微课程视频,各类网校也推出了自己“微课”学习视频,学生们也开始积极主动在网络上搜索与自己所学课程相关的微课资源。电大作为网络远程教育的先行者,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特别是中心城市电大应抓住“微课”流行的契机,积极主动地结合本地资源特色,打造数字资源库,建设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深化信息技术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应用。

1 微课程概述

国内关于微课的定义有很多,国外微课为Microlecture。Lecture在剑桥词典中的解释是:a formal talk on a serious subject given to a group of people , especially students ;在牛津词典中的解释是:a talk that is given to a group of people to teach them about a particular subject, often as part of a university or college course。

简单说,lecture可以理解为演讲、陈述。那么在学校教育中,可以理解为课程学习中的环节,按照这个思路Microlecture可认为就是我们现在国内所说的微课:将微演讲、微陈述、微小教学片断以视频、音频的形式记录并呈现出来。

2 管理和团队建设

2.1 管理者对策

中心城市电大在转型的.过程中,业务对象逐步转向终身教育,受众转向广大市民。这就要求电大教师的教学也要从面授为主的学历教育,向网络传播为主的终身教育上去。因此作为中心城市电大的管理者,在推进微课程建设时可以采取下面的对策:研究制定政策机制,要在学校中建立一些相关的鼓励、奖励措施,要将微课的建设纳入到课程建设体系中去,要在教师的各类评聘中建立关联机制;认真选拔培育课程,不要轻视一般课程和年轻教师,他们往往会出彩。要大力挖掘和培育微课程,并给予足够的支持与鼓励;注重宣传推广应用,学校要将制作微课、推广微课、应用微课作为一个重要的活动,加强微课的实践应用和优秀微课在全校的推广。

2.2 团队建设

中心城市电大一直以来都有一支比较稳定的电教和网络支持队伍,这是电大比起别的高校的一个先天优势。这支队伍可以作为为课程建设的技术主力。微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师,微课程的思想要由教师来表达和传递。教师必须学习先进教育的理念、提升学科专业的水平、强调以生为本的思想、掌握信息技术的手段,这样才能把握好微课,才能克服困难制作和应用微课。所以从团队建设上,可以通过下面的途径:大力开展微课培训,让老师们迅速掌握微课制作的方法与技术;组建技术支持队伍,成立资源建设中心,对教师进行技术指导和帮助制作。

3 建设方案

3.1 组织架构

中心城市电大拥有远程网络属性,可以充分发挥集团作战的优势,为转型到终身教育的目标提供强力保障。首先需要建立一个清晰高效的组织架构,来领导这个团队,主要构成是教务处和资源建设中心。

教务处,领导着教师中心这个机构,从教学设计方面把控微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的指标。

资源建设中心,从技术的角度制定微课程的技术标准,通过各种有效技术手段表达教师需要传递给学生的知识点。

3.2 建设流程

3.2.1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环节是整个过程中的核心步骤,将决定着建设的最终效果。因此,在这个环节需要教学设计团队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微课的特殊要求。其次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精彩有趣,启发引导性强,给学习者带来自由愉悦的学习体验。然后撰写脚本,提出与内容相互配合的变现手段,如教师头像、图表、资料、实景、动画等。

3.2.2 拍摄

为了使后期编辑制作更有余地,在拍摄的时候必须以高标准操作,并且中心城市电大的电教部门一般都拥有相对专业的设备和人员,因此建议拍摄的时候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摄像机:要求不低于准专业级数字设备,推荐使用高清数字设备;录音设备:采用专业话筒,保证语音的录音质量;景别选择恰当,根据拍摄内容选择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等进行拍摄;教师讲解应使用普通话,口音严重的老师建议重新配音。

3.2.3 后期

拍摄完毕的素材还处于非常粗糙阶段,需要后期的修饰使其达到成片输出的要求。

片头与片尾:片头和片尾不超过10秒,应包括课程名称、课时、授课人员姓名及学校。

视频技术要求:全课程图像同步性能稳定,无失步现象,无失帧,无抖动跳跃,无色闪或画面跳动。色还原正常,无明显色差。

篇2:电大开放教育微课程资源建设研究论文

电大开放教育微课程资源建设研究论文

【文章摘要】移动学习在电大开放教育中刚刚兴起,但是优质的、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仍然比较匮乏,如何开发出优质的、个性化的学习资源,还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本文依据电大开放教育成人的学习特点,探索在开发适合电大开放教育微课程教学资源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使得我们开发的课件能够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微课程;开放教育;移动学习

现在,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也促进了电大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学员们的学习方式正在从网上自主学习向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的模式过度,作为移动学习主要的教学资源—微课程的建设,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1.微课程的概念

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某个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微课程的制作方式主要有录屏方式、录像机拍摄方式、软件合成方式等。

2.微课程教学资源的特点

微课程是以短小精悍的微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以解决某一知识难点为主要目标的在线教学视频,微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它又具有内在的耦合性等特点。微课程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教学时间短

依据人们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程一般控制在5到8分钟,最长不要超过10分钟。这有利于人们进行移动学习、凡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

2.2容量小,内容精简

由于微课程时间比较短,不可能包容太多的教学内容,它主要是以某个学科的某个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为教学内容,或反映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学活动。

2.3适合个性化学习的要求

由于微课都是以某个知识点为单位进行讲授的,所以人们在学习时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和实际需求,制定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内容。另外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也要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制作微课程,更能体现出微课程个性化的特点。

2.4主题突出,针对性强

一节微课程就一个主题,突出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技能点。讲授的内容主要是课程的重点、难点、考点等。

3.微课程教学资源与传统的网络视频教学资源的区别

(1)网络视频教学资源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基础建设而成,知识结构完整,系统性较强,一节课的时间较长,一般为40到50分钟。微课程教学资源是为学员进行移动学习、泛在学习而设计的,过多的学习任务和过大的信息量,在不固定的时间内根本无法完成。

(2)网络视频教学资源的获取主要是电脑和互联网,数据传输量较大,对网络带宽要求较高。而微课程教学资源的获取主要是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通讯设备和移动互联网,数据传输量较小,教学资源的获取更加方便快捷,对学习的环境也没有特别的要求,为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微课程教学资源的个性化特征更加明显,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选择性的进行学习,另外在设计微课程时已经充分的考虑了学习者的学习情况,使得微课程的针对性更强,更能体现出个性化的特点,而网络视频课程无法做到这些。

4.开放教育微课程资源的建设原则

电大开放教育学员现在的主要学习方式仍然是以网上自主学习为主,面授辅导为辅,移动学习对他们来说仍然处于辅助的地位,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选择课程的重点、难点,重点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效率。因此在课程设计上除了要遵循一般的微课程设计原则外,还要考虑到电大开放教育学生的特殊性。

4.1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

微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必须要以学员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因为电大开放教育学员基本都是成人,他们来电大学习的目的各不相同,他们有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解决工作总出现的问题来学习的`,有的是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学习的,有的是想通过系统的学习,掌握知识,取得文凭。因此在设计微课程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实际需求,做到微课程制作要有针对性。

4.2在讲授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重点难点

由于成人学员平常的工作、生活压力较大,学习时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很难长时间集中精力来学习,因此课件提供的内容必须要具有单一性,使得他们在短时间内就能够掌握。同时好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不能过于零散,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

4.3在设计过程中要能够体现成人学习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成人学员平常工作较忙,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引导学员进行自主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我们在课件设计时不可忽视的问题。目前,移动学习只是传统网络学习的补充,所以在设计课件时要充分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使得我们设计的课件能起到解难答疑的作用,以促进学员进行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5.总结

目前移动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在电大开放教育的学习中刚刚兴起,课程资源的建设和教学过程的管理还都在探索过程中,如何开发出优质的、个性化的学习资源,还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希望本文能为电大的同仁们在设计微课程时提供借鉴,共同推进移动学习在电大的发展。

篇3:宜居城市建设路径浅析论文

宜居城市建设路径浅析论文

一、依据政府的良性规划,提升城市文化对城市的塑造力

1、注重城市品位与城市质量的平衡与统一

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其基本功能已经足够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与发展需求。而文化却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让现代城市有所差别的唯一所在,城市就如同一个不断成长的个人,功能完备的同时需要内在来彰显其品质的高度。建议将延安新城的建设建立在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城市文化观基础上,新区建设时,不仅要考虑公园、绿地的面积和布局,还要充分考虑产业结构和各个功能服务区间的有机链接与合理规划,考虑太阳能、风能等生态能源的有效利用,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2、文化资本与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

城市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城市品质的主要表现,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途径,因而城市需要文化,但是文化要素的发掘不能仅仅是诉诸于历史,还可以积极投入到文化创意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去,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寻求历史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对传统的黄土文化与经典的红色文化可加以全方位、多层次的利用,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找准定位,确定特色文化发展战略,在吸收借鉴其他城市规划建设成熟经验的同时,优秀外来人才的引进也是激发文化创造力的选择路径之一。

3、因地制宜,打造具有独特层次感、立体感的城市文化

历经了历史的积淀和大自然的洗礼,黄土地的千沟万壑为我们书写着一种别具特色的中华文化——黄土文化。特殊的地貌特征限制了延安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但它却可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呈现质感城市精神的平台。新城在建设规划中,可以以“黄土文化”为主题,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文化旅游纪念品一条街,开拓陕北剪纸、泥塑、陶艺、面花、麻绣、布堆画、糜粘画等各种民间手工艺的市场,作为文化特色的展示窗口,同时配套具有浓郁陕北地方特色的文化娱乐、餐饮服务设施,推动民间艺术的产业化开发和延安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这样以来,不仅可提升延安古城的文化品位,也可满足延安新城的文化需求。

二、持续优化文化要素,使城市文化成为建设宜居城市的根本保障和动力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城市的优化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文化要素能够满足人们更为高级的生活与发展需求,能够从比物质等要素更高的层面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品质。首先,优化文化要素的直接价值导向功能,这就要求进一步的挖掘城市精神文化,在提供给人们正确的价值观的同时,起到精神链接的纽带作用,缓解或消除城市发展所带来的躁动不安,增强城市居民对城市发展的认同与归属感。其次,优化文化要素的间接支撑功能,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用本土的优秀的文化精髓和高尚的文化品格在社会起到良好的示范和教育作用,用文化品格充实城市文明,净化社会心灵。我们期望着将辉煌革命圣地——延安的'新城建设定位在“生态之城、宜居之城、科技之城、产业之城、幸福之城”美好愿景上,但随着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出现了片面模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结构、城市形象雷同、缺乏城市特色和文化精神的“千城一面”、“复制城市”、“摊大饼”的状况。很多城市在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过分注重经济和技术指标,局限于满足单块土地的容积率和功能,而忽视了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城市美化活动和城市形象工程也是千篇 一律,只重视单个地区的外表形象,忽视了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环境、能源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尤其忽视了以城市文化为基础的城市人文环境建设。因此,这对于正处在发展建设中的延安市来说,无疑是一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考验。城市就像一个人,徒有其光鲜亮丽的外表是不足以彰显其内在品格高度,还必须有内涵。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内在气质和外在魅力的源泉,未来城市发展将以文化定输赢。我们要建设一个宜居的新延安,不仅要有物质上的丰富和便利,更要有文化上的充分保障。宜居延安的建设,不仅需要依靠技术发明、经济增长和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来解决,关键在于把城市文化的建设提升到重要地位,使城市文化成为建设宜居城市的根本保障和动力。

三、将居民纳入城市文化要素框架体系内,激发居民参与热情

城市居民是宜居城市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与此同时他们也必须承担起城市文化符号的维护与传承义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城市居民的行为及其生活本身就是文化要素的一部分。因此,宜居城市的文化维度构建,不仅要依靠政府和社会力量,城市居民也有其不可被忽视的重要作用。

1、增强市民之间的情感培养,积极构建和谐文化氛围

城市化问题中最大的诟病之一就是形成了一个陌生社会,城市居民人为的被隔断在一个个狭小、闭塞的空间格局内,冷漠、孤独……然而对于地处西北,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延安来说,相较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情感维系还是十分深刻的。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利用多样的文化活动形式,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增强城市活力无疑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2、保持独特淳朴的民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浓郁厚重的黄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保留有自然纯朴的生活状态的黄土人,他们淳朴、原始、狂野的文化民俗;他们有重义、重情、轻利、坦荡,不拘小节的文化认同;他们有勤俭朴实,任劳任怨、安天知命、克己礼让的文化价值取向。在城市化车轮飞速转动的时代,能唤起人们心灵深处的记忆的点滴或许会比丰富的物质形式来得更为深刻和猛烈,这些特殊的文化符号才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他们集中体现着城市的特殊内涵和气质。城市的发展也是传统与现代新城代谢的动态过程,对文化记忆的保存才会赋予城市新的生命力。

3、在城市建设中传承延安精神

延安城作为中国革命的圣地,是历史的选择。在延安时期所形成的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弘扬延安精神,传承历史使命,就必须借助文化的信息传播功能。在新城文化定位方面,既要充分体现延安作为“中华民族圣地”、“中国革命圣地”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神圣地位和文化内涵,更要凸显延安新城作为黄土高原上最年轻的城市所应该具备的时代特色和城市精神。如果说昔日的延安,因为她的民主、自由和光辉灿烂的延安精神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圣地,那么今天的延安新城则是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最佳注解,愚公移山英雄壮举的真实再现,革命老区延安的靓丽新貌,人类建筑史上的不朽传奇。

篇4:财务会计课程建设论文

一、课程定位与目标

课程定位于经济、管理类各专业通开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财务管理的历史发展,掌握课程基本原理、主体内容和分析方法,为学生相关内容的学习奠定专业基础。

课程的目标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以教学研究为先导,以教材建设为基础,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手段,努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

积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的理论型、应用型、管理型人才。

二、课程建设

(一)教学设计

1、理论学习与会计实践相结合。

会计理论是会计工作中的规律,它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在掌握会计核算程序的基础上,结合教学案例、会计实训和工厂实习来了解、认识企业业务流程,熟悉企业经济业务,根据对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加深对会计核算理论的认识。

2“、纲”与“目”相结合。

纲,渔网上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要部分;目,网上的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

横向(章节安排)看,该课程以会计的六大要素而展开;纵向(各章内容)看,每章是以会计程序(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来设计———归纳提炼,抓住重点,把书读薄,在提纲的基础上,再恢复、还原,扩展、充实再读厚,纲举目张把书读薄、读厚。

3、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财务会计课程群建设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要求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课程体系要科学合理,要能与国际会计惯例准确结合,

要能及时反映我国最新的会计核算准则,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4、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先进的教学内容要有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加以体现,才能产生最佳的效果。

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

在多用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的同时,课程还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

由于受经济水平的制约,各高校办学经费不足,在此条件下,学校应集中财力给予课程建设大力支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

(1)课后作业。

针对课程中的具体原理,教师指定具体的网站或报刊渠道,鼓励学生自己收集相关资料,应用课程中的具体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课后作业的难易程度,采用个人或小组讨论的方法完成。

课堂上安排学生代表作简要介绍,教师总结。

教师重点从需要何种资料和数据、如何利用已有的原理整理这些资料、如何得出结论的角度进行引导。

(2)案例分析。

针对重点内容,精选3~4个案例进行讨论。

案例讨论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要求每组提交案例讨论报告。

课堂上安排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重点从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去把握整个案例教学过程。

(3)课堂讨论。

具体方法是,针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在课堂上以课堂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财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财务会计实践教学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课程实验、会计实训和毕业实习。

1、课程实验。

财务会计实验是为培养、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开设的实验。

财务会计课程实验的教学任务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巩固理论知识;二是训练学生的基本会计技能;三是对于实验操作过程中缺少的原始凭证、表格等,

由学生自己设计、配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四是学习简单的财务分析,提高学生的财务意识和写作水平,加深学生对企业会计制度、准则的理解;五是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六是体验会计工作,陶冶会计职业道德。

2、会计实训。

会计实训主要由会计实训(手工)、计算机会计和ERP沙盘模拟实训等三大模块组成。

其中,会计实训(手工)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识证能力、制证能力、登账能力和编制会计报表以及经济活动分析能力。

通过工业会计模拟实训,熟悉成本计算操作技术处理程序,掌握材料采购成本计算、产品生产成本计算和产品销售成本计算的基本操作技能。

加深对会计,特别是工业会计的理论、知识、方法的掌握与运用,提高会计技能。

计算机会计学实训的目的在于通过让学生学习及使用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及总账子系统、工资子系统、固定资产子系统和会计报表子系统,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软件的操作,增强学生用现代计算机工具处理经济业务的意识。

ERP沙盘模拟实训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对抗性于一体的企业管理技能训练课程。

受训学生被分成若干个团队,每个团队由若干个学生组成,每个学生将担任总经理、营销总监、生产总监、财务总监、供应总监等。

每个团队经营一个拥有销售良好、资金充裕的虚拟公司,连续从事几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活动。

推行用友ERP沙盘模拟课程正是要训练那些缺乏实践经验、缺乏为成果而工作思维习惯的学生。

篇5:财务会计课程建设论文

一、课证融合的课程内容体系

瞄准会计职业岗位证书,以“课证融合”来整合、序化课程内容体系,使学生职业资格证与专业课程考核结合起来,使职业教育真正融入学历教育中。

为此,一方面在教材的选用上,选用初级、中级会计资格的会计实务考试用书作为主要的辅助教材,并以构成财务报表的会计要素核算为工作任务的授课单元,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在时间安排上将课程分两个学期开设,把会计岗位实训模块融入到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中。

通过课证融合的课程内容体系组织教学,既使学生的会计职业岗位能力得到培养与锻炼,又使学生获取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得以衔接。

二、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遵循“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用先进的职教方法,如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通过设计开发合适的教学项目和多种辅助手段有效设计“教、学、做”为一体的情境教学方法,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完成工作任务。

新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打破教材的理论体系,以每个会计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为切入点,以岗位调查和素质、知识、能力的分析为依托,按照实际会计职业岗位要求来组织、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块,

把每个会计岗位的应知应会知识点和能力要素落实到《财务会计实训》的课程中,建立了出纳、往来结算、材料核算、固定资产核算、资金、工资核算、收入费用利润核算、会计主管等多个与会计岗位相互对应的实务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块,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即我们在组织教学时,理论教学与单项实训教学同步进行,使知识及时转化为能力;分岗实训与综合实训按顺序进行,使会计岗位的专业性与系统性、综合性得以体现;

手工账实训与电算化实训相配套,并相互验证其结果;校内模拟实训与代理记账公司真账实训相交替,以模拟的一个工业企业某个时期的经济业务为对象,学生以一个会计人员的身份,

使用真实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按规范化的会计核算要求,对经济业务进行账务处理,并编制财务报告等完成一个会计循环的实践教学活动。

实现校内校外零距离,使学生得到全真的会计业务锻炼,在校内就能积累职场经验。

改革原来的闭卷笔答的考试方式,将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与能力目标考核相结合。

体现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以过程考核为主;将基础知识考核与实训操作考核相结合,以实训操作考核为主。

三、师资培养

积极采取措施,鼓励教师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教师可以将自身的实践经验带到教学中来,为专业教学提供丰厚的知识积淀,使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到会计师事务所挂职锻炼和顶岗培训,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对每一位新教师,指定专人负责培养,要求新教师每学期至少听几门课,一方面增强职业道德素质;另一方面学习教学方法、准备教案。

以上各项措施为青中年教师在业务上的进步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也增加了青中年教师的上进心和责任感。

篇6:《建筑结构》课程建设探讨论文

1引言

精品课程是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结构》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重要主干核心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能力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就业岗位必须的核心能力之一,《建筑结构》课程被我院建筑工程系列为重点建设的精品课程之一。

篇7:《建筑结构》课程建设探讨论文

2.1课程地位

建筑结构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创造性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本职工作的精神;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密切联系工程实际,使学生达到以下基本要求:首先具有进行一般建筑结构构件(受弯、轴向受压构件)截面设计与承载力复核的能力;其次具有一般多层砌体结构设计的能力;再次具有分析和处理实际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一般结构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应具有正确识读建筑结构施工图的能力。由于《建筑结构》课程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性,因此本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两个方面起支撑和促进作用。本课程的先修课为:《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后续课为:《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毕业设计、毕业实习》。

2.2课程设计

本课程围绕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从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创新能力设计本课程。课程内容以国家规范为依据体现了职业性,校内和校外实训体现了实践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和动手能力体现了开放性。理念一:该课程设计注重“教、学、做”一体化,全面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理念二:以“必需、够用、适度”为准则选择教学内容,结合建筑工程专业的特点对教材内容适当调整(增加、弱化),并将国家执业资格考试的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实现“课证融合”。《建筑结构》课程在设计思想上充分体现一体化,即:理论与实践内容一体化、知识传授与动手训练场地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教师为一人的“一体化”。《建筑结构》的课程内容要经历由社会调研的行业岗位分析到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以实际工程为案例,教学时先提出问题;然后倒入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再利用校内实训资源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3课程教学内容

基于结构构件组织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模块,各模块学习方法类似、内容相关联、相互渗透。通过理实结合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专业能力和素质能力。

2.4课程特色

第一,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以及多种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通过展示图片、视频资料,结合模型、实物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参观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第二,优化课程内容,完善了知识体系。根据教学大纲确定核心知识点、技能点,根据核心知识点、技能点选择教学内容,编写适合教学需求的教材,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衍生出所需知识点、技能点,突出重点,优化课程内容;教学中注重知识体系,分层递进强化,使学生领会完整的知识体系。第三,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课程组集中讨论,提炼和归纳出该课程中的核心知识点、技能点,围绕核心知识点和技能点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编写了学生实训手册,按照理论实训→仿真实训→全真实训→现场实训,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第四,实现突出技能、强化能力的课程教学目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融推进,突出理论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在教学和学生学习中通过学生查阅教材、规范、图集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专业学习能力。

2.5“双师”型教学队伍

《建筑结构》课程是一门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的专业课。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双师素质,不但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及教学能力和素质;而且类似工程技术人员那样,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课程团队共有14人,有企业经历教师9人,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6人。团队中教师都具有教师资格证,其中持有国家工程类执业资格证或职业资格证的13人,占93%。本课程的主讲教师高级职称比例高,具备良好的“双师”素质,满足课程教学要求。

2.6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在教学模式设计时,高职教育应突出职业能力的教育,本课程重点改革了以往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理论与实践脱节等缺点。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仅作为引导者,建立丰富的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的新教学模式。在课堂中通过穿插工程案例、案例图片、视频资料等新的教学元素,激发学生的理解和学习积极主动性,增强了综合素质、提高了教学质量。第一,与学生互动:教师通过交谈、互动、鼓励学生提问等方式,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中心地位;通过用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真题课堂提问让学生抢答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二,多媒体教学:对于比较难理解、抽象的内容,采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等把生硬枯燥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和工艺变得更加形象、生动、直观,学生容易理解。第三,工程案例教学: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恰当加入工程案例,增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知识掌握,激发学习兴趣。第四,实训模型式教学:结合课程特点,对于能够用模型展示和讲授的内容,在校内实训室进行讲授,增强学生学习理解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7校内外实训资源

学院按照教学的需要,建立了仿真实训室、全真实训室以及校外实训点供教学使用,按照理论实训→仿真实训→全真实训→现场实训,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2.8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

学院建成了网上教学平台,已将本课程有关的教学资源(教师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教学大纲、实施计划、教学录像等教学资料)进入校园网,以便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达到资源共享改善教学效果,我院校园网可满足本课程网络教学的需要,学生可从我院校园网上登陆本课程网站进行学习。

3结语

通过《建筑结构》精品课程的建设,有力的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了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力的促进了课程内容建设问题,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共享与应用。

篇8: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路径论文

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路径论文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预示着信息化将进驻各个行业,高校自然也不会例外,从教学活动、课程设置、学生活动组织,乃至档案管理都需要信息化的支持。目前,各高校越来越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因为档案管理工作是高校的基础工作之一,档案馆的资料复杂多样,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是档案管理工作特别需要的。本文详细指出了高校加强信息化档案管理的意义,分析了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针对现在高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具体的措施,希望能够成为各高校可以借鉴的素材和资料。

【关键词】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措施策略

一、高校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信息化档案管理指的就是在实际档案管理工作中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充分运用,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和网络支持完善档案管理工作,对档案资源重新进行排列和整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完善高校校园管理体制。档案管理工作是学校基础工作的一部分,所有管理制度、招生资料、教职工资料、学生资料、后勤资料等等,都在档案管理的范畴,整个档案内容庞大,系统众多,分门别类工作着实给档案管理人员带来很大压力,所以如何利用现代的信息化技术完善档案管理显得尤为必要。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提高档案资料检索的`工作效率。例如利用网络资源,将资料分门别类,将存放位置、年份等等信息全部输入电脑,管理人员查阅时只要输入部分信息检索,便会轻而易举地找到该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加强信息资料的整合与处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使资料信息尽在管理员掌握之中,能有效完成资料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档案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需求,是评判高校管理水平的一个指标,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不利用信息化资源,是对网络技术资源的浪费,现在如何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具体问题。

二、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1.部分高校对档案管理不够重视,信息化建设虽有一定基础,但还很薄弱。高校管理层首先要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提高档案管理意识,充分发挥档案资源的功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2.一些高校的档案管理硬件设施不齐全或落后。信息化建设要求高校在档案管理设备设施上加大投入,给与一定的资金支持,简单来说,想要信息化档案管理,不具备网络终端是不可能实现的。部分高校信息化设备十分有限,这就限制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信息资源共享难度大,信息检索繁琐复杂,浪费时间,效率较低。3.档案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低,专业技能有待提高。一些高校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不够重视,导致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专业性不强,即使有信息化设备,但操作不得当,依然影响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甚至档案管理中出错的现象屡屡发生,所以培养一支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很有必要。

三、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1.加强档案管理意识,高校管理层加强重视程度,将档案管理工作列入校园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从高校高管到实际操作的档案管理人员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不要认为档案管理工作无足轻重,尽管一些陈年资料多年无人问津,但一旦需要时立刻检索成功便会大大缩短时间。高校要多次组织相关人员制定详尽的档案管理计划,增加他们的重视程度,同时对档案管理工作定期抽检情况,了解本校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要明晰档案管理信息化对校园管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根本上将档案管理工作提到和其他管理工作一个层面上来。2.高校要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对设备机器进行资金支持。信息化档案管理依托于现代的机器设备,包括电脑、打印机、扫面议、光学仪器、检索机器等等。硬件设施能否达到标准是档案管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点,利用机器和网络建立电子化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学校的站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信息化平台要包含以下几种功能,涵盖信息收集、整理、检索、编码等项目,同时要与其他数据库建立连接,方便信息的更新与交换。建立好信息平台后,要建立相关的安全防护,比如在信息化系统里建立防火墙,避免非管理人员擅自查阅档案信息,除一些公布在校园网站上的信息外,其它保密档案要通过网络设置安全防护防止别人盗取相关信息。3.加强档案资料的规范化管理。利用网络资源管理,档案管理资料形成无数的电子文件,这些电子文件档案管理人员要做到集中管理,同意存录,做好备份工作,一旦系统崩溃或网络平台出现问题能够找到备份资料有效恢复数据库,不至于造成信息丢失和错乱的情况发生。此外,高校要制定合理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是档案管理工作有据可依,规范指导档案管理工作,使档案管理工作朝着标准化的方向发展。4.建立一支高效、精进、专业的档案管理队伍。目前,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存在一些弊端,很大原因在于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强,技术知识不到位,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甚至一些档案管理员是通过关系留在高校档案馆工作,这都是制约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些因素。高校要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聘用人员时注重专业素质的考核,上岗前做好档案管理培训工作,定期检查工作情况,上岗后定期考核,对档案管理人员严格要求,相信档案管理工作会有所转变。其次,档案管理人员要学会信息化平台的操作和使用,网络平台建立,需要有人使用和维护,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档案管理信息化形同虚设,没有任何意义,只有真正利用信息化设备资源充分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才算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落到实处。结语高校的校园建设包括很多层面,物质建设、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也可以说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档案是记录一所学校从建立之初到后来的发展轨迹,很多资料与校园建设息息相关,一些资料甚至成为一所学校发展的指导信息,所以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被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去。

参考文献:

[1]王常虹.浅谈信息公开条件下的高校档案管理[J].中国校外教育,(3):8.

[2]夏文.新时期高校档案管理模式的电子信息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51-152.

篇9:高职信息化建设优化路径论文

高职信息化建设优化路径论文

摘要:在当期的教育形势下,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同时也是提升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网络平台的搭建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说,网络平台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本文在深入分析高职院校信息化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较为详细的阐述了网络教学平台搭建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网络教学平台;优化路径

在飞速发展的教育形势下,高职院校教育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改革和发展问题,只有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才能更好的适应教育发展的整体需求。网络教学平台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一种全新教学形式,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对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和弊端,提升高职院校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都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同时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高职院校基础设施差,信息化建设水平低的教学现状,帮助高职院校提升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更好的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

1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网络教学平台搭建的必要性

1.1有利于优化传统高职院校教育形式,提升教学质量

在高职院校教育实践中,传统教学形式对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程度较低,还一直停留在之前的教学状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一直都是采用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模式,在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下,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就逐渐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和缺陷,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的改革,将严重影响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提升,无法满足当前教育发展的整体要求。与此同时,信息化技术在近几年来得到了十分迅猛的发展,信息化建设也逐渐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但是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一些高职院校的传统管理思想,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一直停留在之前的状态,建设的整体水平不高。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实现了传统高职院校教学形式的转型升级,给高职院校教育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高职院校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信息优势,积极开展符合自身学习特点的学习活动,较之前相比,大大提升了学习的整体效率,实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化,为高职院校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2使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

高职院校具有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将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将大大提升高职院校教育的整体质量。但是从之前的情况来看,由于教学形式过于传统,教学效率不高,在教学资源的利用方面也呈现出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很多优质的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应用,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影响了高职院校教育的实效性。在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可以实现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在网络教学平台上,高职院校可以将所有的教学资源都进行有效的利用,通过分门别类的整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喜好合理调配教学资源,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2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中网络教学平台搭建的优化路径

2.1丰富教学资源,最大限度提升网络教学平台的实际作用

网络教学平台搭建经验的缺失是影响其在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中有效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针对这个问题,应该在运用的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从而为以后更好的应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也能在此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在应用网络教学平台的过程中,完备的基础技术支持是至关重要的,网络资源的丰富与否直接关系着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效果,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丰富的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只有不断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强大的基础技术支持,才能真正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预期作用,实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2.2建立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评价机制

在网络教学平台搭建过程中,为了有效保证教学平台的实际作用,建立相应的教学评价机制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不同的用户角色赋予不同权限,不同层级基于角色特点从不同方面构建,建立评价数据库,以大数据的.形式进行智能化建立评价项目,使评价更具科学性、实用性,整体评价采用匿名、实名双选择制保证评价的保密性、真实性。师生互评,从教学质量、课堂效果等与教学直接相关的条目出发,建立互评体系,并实现实时评价,动态反映,便于双方直接调整教学模式。教师互评,以相互听课,日常学术交流,建立评价体系,同样采用匿名、实名双选评价体系,以教学内容、教学方向为设计主体,便于教师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学行政评价,以建立大数据的目的,实现学校管理层与教学体系的互动,也采用匿名、实名双选评价体系,设立两类型评价模式,教学层面评价以教师层级为主,实现对管理层的评价,行政层面,以管理层为主,实现对教学层面的评价,双方基于评价结果,直接实现互评体系。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反映网络教学平台的实际作用,也能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对于提升网络教学平台的实际教育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3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教学平台是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职院校实现教学模式转型升级,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应该对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给予足够重视。在具体的平台搭建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不断丰富网络教育平台的教学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同时建立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评价体系,及时反馈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效果,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促进网络教学平台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卢伟杰,冯宗传.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中网络教学平台搭建模式的优化路径[J].新校园(上旬刊),(08):47-48.

[2]王小明.广西高职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12):516.

[3]梁晶,陶蓓蓓,郭强.“天空教室”网络平台资源的教学策略研究——以高职院校艺术素养教育为例[J].美与时代(下旬刊),2017(04):116-119.

[4]姚晨光,李晓明,周密.高职院校校园信息化建设及其影响探析——以中华女子学院为例[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01):124-128.

[5]杨玉宝,唐连章.整合共享应用——广州市属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信息技术,(06):40-45.

篇10:数据结构课程建设论文提纲参考

一般不超过1520字。必要时可使用副标题。

以中学英语教学法方向为例,则须说明要解决英语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应是在教学实践中比较突出又难以解决的问题;或是前人从未解决的,并且能填补某一领域的空白的问题。

国内外学者对该选题曾作过哪些方面的相关研究,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中处于何等地位?是属于未开拓的领域,还是在前人已经研究过的基础上作深层次的研究?国内外有哪些论文、论著涉及到本选题的内容?

提出本选题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提出这个选题?本选题的研究有什么意义?从理论的角度看,本选题有哪些方面的突破,其价值取向是什么?本选题与相关领域之间的关系如何?对英语教学会起什么作用?从实践的角度看,本选题是否有助于英语教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动向,使人们在英语教与学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是否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本选题研究有哪几个重要观点,其特点是什么?研究的重点在哪几个方面?研究的难点在何处?怎样从理论与实践出发,对英语教学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探讨?如何结合英语教学实际对改进英语教学作对策思考?本选题有哪几个新观点?是否填补了国内外同行业研究中的空白?

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的融合路径探讨论文

基于社会心理学探讨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创新途径论文

电大开放教育辅导员管理能力提升探讨论文

电大开放教育网络教学思考论文

电大开放教育远程教学设计方法转变解析论文

教育毕业论文

电大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电大土木本科毕业论文

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论文

网络教育语文作文范文

《中心城市电大微课程建设路径探究》论文
《《中心城市电大微课程建设路径探究》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中心城市电大微课程建设路径探究》论文(精选10篇)】相关文章:

教学模式论文2023-05-14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2023-09-25

教学资源论文2022-05-05

关于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考的论文2023-03-18

课程与教学论论文选题推荐2023-05-19

解析影响基层残联工作运作的2023-04-10

航天航空专业毕业论文题目2023-06-09

浅析数学趣味性教学方法与途径教育学论文2022-05-18

学院科研工作总结报告2022-08-23

电大工商管理毕业论文202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