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22 08:11:07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共20篇)由网友“june”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篇1:《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加热碘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升华和凝华现象,从而得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再联系实际分析一些自然现象,理解升华吸热、凝华放热,以及它们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升华和凝华是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变的过程,但同学们对这种转变的过程和转变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并不非常熟悉,而且也很难直接观察到,因此要掌握好这一节内容,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

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

2、 知道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3、 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4、 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收集材料和对日常现象实验的观察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探求知识的欲望。

5、通过小组活动、课堂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学具: 收集的文字资料。

2、实验仪器:烧瓶、酒精灯、棉线、碘

教学重点、难点:

1、 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

2、 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3、 了解升华、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法与学法:

教法:实验法、例举法。

学法: 注重实验现象的观察、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程序:

一、 复习引入 (3分钟)

前面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

1、 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2、 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3、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4、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直接转变呢?举例说明。

二、探究新知(30分钟)

<一>教师引导:

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观察物质在固态与气态之间的变化:

1、 先装置好实验仪器

2、观察瓶中碘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3、移去酒精灯,然后观察瓶中的变化。

4、棉线上析出的碘是怎么来的?

5、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活动中发现的一些现象。

(1)碘是怎样变成气体的?

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2)什么是升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3)升华时我们必须给碘加热,这说明这是一个什么过程?

吸热过程。

(4)什么叫凝华?它吸热还是放热?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它是一个放热过程。

<二>学生交流、讨论:

1.课前同学们收集的物态变化中,哪些是升华?哪些是凝华?

在寒冷的冬天,在窗玻璃的内表面会有冰花。

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

衣柜里的樟脑丸逐渐变小

冰棍外表的“白粉”

烧黑的灯泡

自然界中霜的形成

2.生产、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的应用。

(1)播撒干冰人工降雨

(2)舞台制造白雾

(3)利用卫生球除虫

三、教学小结:(7分钟)

四、课堂练习:(10分钟)

1、 学生归纳总结本课内容。

2、归纳出物态变化的网络图或循环图。

五、作业布置:

炎热的夏天,小亮从冰箱里取出一根冰棒,发现包装纸上附有一些小冰晶,打开包装之后,看到冰棒在冒“白气”,一会儿冰棒便成了冰水,根据此情景请你提出一个关于物态变化的问题并回答。

篇2:“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江苏省海门市江心沙学校 吴广法

教学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3.学会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4.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推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理论联系实际和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难点: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教学理念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讨论探究。

教学方法

采用边学习、边实践、边观察、边分析、边讨论、探究,要多思考、多猜想、多推理和理论联系实际;并用物理语言进行小组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樟脑丸、试管、试管夹、筷、火柴、酒精灯、碘锤、滴管、水、烧杯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首先从复习着手,在黑板上自上而下写出气态、液态、固态。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固态和液态的相互转化,液态和气态的相互转化,并由学生上黑板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的过程,然后让学生猜测固态和气态之间物态是否可以相互转化呢?

二、学习新课

(一)活动:学习自主学习──学生分组实验──―合作探究《人工造“雪”》

对于人工造“雪”实验我们作了改进;把碘粒改为樟脑丸,锥形瓶改为试管,铁架台改为试管夹。

在实验时要向学生说清楚实验器材,提醒学生在试管中加少许樟脑九,给试管加热时需要微微加热,筷放在试管的中间,不能触及樟脑丸,加热一会儿后,看到试管内有较多白气向上冒,这时移去酒精灯或移去被加热的试管。熄灭酒精灯,待樟脑九降温后小心取出筷。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物理现象,要多猜想,多分析,最后归纳得出结论。

观察物理现象。

把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填入下面空格里。

加热时:樟脑丸由( )态直接变成( )态,条件是( )热。

冷却时:樟脑丸由( )态直接变成( )态,条件是( )热。

筷上出现:( ),它的形状像( ),颜色是( )色。

学生讨论、探究、交流:

把你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与同组的同学讨论、探究一下,同时进行相互交流,得到正确答案,并得出结论。

结论: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

引出课题:四 升华和凝华

(二)演示:

碘锤──磺“搬家”

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演示,并边做实验边讲解,把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告诉同学们。

想一想:

碘锤内有一些碘粒,在下端微微加热,让碘锤冷却一会儿,在上端凹部分滴几滴水,可以发现内凹部分的内表面上析出的碘比容器壁上的多,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三)升华和凝华的应用:

讨论:

自然界中“雪”是怎样形成的?让学生探究,教师指导。

举例:

1.“霜”是怎样形成的?

2.冬天窗玻璃上出现冰花,这是为什么?

3.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

4.樟脑丸变小了。

5.灯泡发黑了。

在上述几个例子中,要特别强调:物态变化中初始状态和最终状态,以及变化过程中的条件,即升华的条件是要吸热,凝华的条件是遇冷。如冰冻衣服晾干,是因为衣服下的冰吸热升华成水蒸气,初始状态是冰,最终状态是水蒸气,条件是吸热,物态变化是升华。

(四)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人工降雨》,探究《人工降雨》

讨论:

1.《人工降雨》的方法有几种?

学生回答:

2.《人工降雨》中,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人工降雨所经历的物态变化的过程。

让学生讨论相互交流、共同探究、教师指导。

这里干冰到雨经历了三个物态变化的过程,一是干冰的升华降温;二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三是小冰晶下落遇到热的气流溶化成小水珠,小水珠越结越大,小水珠的重力大于上升气流产生的浮力时,水珠下落到地面就形成雨。

3.探究干冰粉喷洒在舞台上就形成白雾,那么舞台上的白雾是怎样形成的呢?

干冰粉喷洒到舞台上,迅速升华降温,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来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

4.物态变化有六种,可分为两大类:

吸热和放热两类。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小结这堂课学到的知识:一是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和概念。二是升华和凝华的应用。三是学到了探究物理、学习物理和触摸物理的方法。

四、布置作业

略。

提示:

医学上采用冷冻疗法,是采用液态氮的沸点-195.8℃来获得超低温,从液态氮中取出治疗棒在病人“疣子”的部位接触,使“疣子”冷冻而坏死,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篇3: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升华和凝华》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3.学会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4.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推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理论联系实际和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难点: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首先从复习着手,在黑板上自上而下写出气态、液态、固态。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固态和液态的相互转化,液态和气态的相互转化,并由学生上黑板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的过程,然后让学生猜测固态和气态之间物态是否可以相互转化呢?

二、学习新课

(一)活动:学习自主学习──学生分组实验──-合作探究《人工造“雪”》

对于人工造“雪”实验我们作了改进;把碘粒改为樟脑丸,锥形瓶改为试管,铁架台改为试管夹。

在实验时要向学生说清楚实验器材,提醒学生在试管中加少许樟脑九,给试管加热时需要微微加热,筷放在试管的中间,不能触及樟脑丸,加热一会儿后,看到试管内有较多白气向上冒,这时移去酒精灯或移去被加热的试管。熄灭酒精灯,待樟脑九降温后小心取出筷。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物理现象,要多猜想,多分析,最后归纳得出结论。

观察物理现象。

把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填入下面空格里。

加热时:樟脑丸由( )态直接变成( )态,条件是( )热。

冷却时:樟脑丸由( )态直接变成( )态,条件是( )热。

筷上出现:( ),它的形状像( ),颜色是( )色。

学生讨论、探究、交流:

把你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与同组的同学讨论、探究一下,同时进行相互交流,得到正确答案,并得出结论。

结论: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

引出课题:四 升华和凝华liuxue86.com

(二)演示:

碘锤──磺“搬家”

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演示,并边做实验边讲解,把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告诉同学们。

想一想:

碘锤内有一些碘粒,在下端微微加热,让碘锤冷却一会儿,在上端凹部分滴几滴水,可以发现内凹部分的内表面上析出的碘比容器壁上的多,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三)升华和凝华的应用:

讨论:

自然界中“雪”是怎样形成的?让学生探究,教师指导。

举例:

1.“霜”是怎样形成的?

2.冬天窗玻璃上出现冰花,这是为什么?

3.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

4.樟脑丸变小了。

5.灯泡发黑了。

在上述几个例子中,要特别强调:物态变化中初始状态和最终状态,以及变化过程中的条件,即升华的条件是要吸热,凝华的条件是遇冷。如冰冻衣服晾干,是因为衣服下的冰吸热升华成水蒸气,初始状态是冰,最终状态是水蒸气,条件是吸热,物态变化是升华。

(四)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人工降雨》,探究《人工降雨》

讨论:

1.《人工降雨》的方法有几种?

学生回答:

2.《人工降雨》中,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人工降雨所经历的物态变化的过程。

让学生讨论相互交流、共同探究、教师指导。

这里干冰到雨经历了三个物态变化的过程,一是干冰的升华降温;二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三是小冰晶下落遇到热的气流溶化成小水珠,小水珠越结越大,小水珠的重力大于上升气流产生的浮力时,水珠下落到地面就形成雨。

3.探究干冰粉喷洒在舞台上就形成白雾,那么舞台上的白雾是怎样形成的呢?

干冰粉喷洒到舞台上,迅速升华降温,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来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

4.物态变化有六种,可分为两大类:

吸热和放热两类。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小结这堂课学到的知识:一是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和概念。二是升华和凝华的应用。三是学到了探究物理、学习物理和触摸物理的方法。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②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③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能力目标

观察实验,认识物体变化,形成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察实验,认识物体变化,形成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物态变化?发生这些物态变化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思考想一想,然后填写下列空白。

教师:培养复习的好习惯且可以“温故知新”

二、引入课题

教师:除了以上四个物态变化,还有没有其它变化吗?

学生:讨论:还有没有其它物态物态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培养学生的联系实际 和探索思维。

学生:观看新旧灯泡的实物投影,观察、对比灯丝的粗细。

教师: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质疑。

提出问题:为什么用久的灯丝会变细?

学生:思考、分析、小组讨论,回答:物体不需要经过液华过程,直接变成了气体和固体。

教师:直接引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物体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叫升华;物体由气体直接变成固体的过程叫凝华。

三、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教师:通过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让学生想想“升华和凝华”过程需要什么条件?是要放热还是要吸热?引导学生观察物态变化条件。培养学生的联系对比思维。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互逆过程现象,回答:升华过程中需要吸热;凝华过程需要放热。

四、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师:播放雾松、冰箱内结霜的图片及冰冻的衣服变干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物态变化现象和过程。

学生:观察、思考、判断,进一步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教师: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升华凝华提出实例。

想一想: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属“升华和凝华”,同学们可根据课前收集的信息回答。

学生:感受、思考、分析、讨论收集到的信息并综合应用联系发散思维,回答:

“樟脑丸”变小、“干冰”制冷、灯丝变细等是升华;

霜的形成、灯泡发黑、玻璃窗的冰花等是凝华。

教师: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感受物理来源于生活。加深对“升华

凝华”的认识。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让学生阅读“科学世界”的内容,学生根据所学的“物态变化”知识来对此现象做出解释。

学生: 分析、小组讨论。

教师:培养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中 的物理学道理,提高学习

物理的兴趣。

五、小结

教师:请学生对照板书进行小结。

学生:思考,总结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谈谈学生学习感受。

教师: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篇4:升华和凝华

【重难点分析】识别生产和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是本节的主要内容,也是通过这个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要弄清开始的状态和最终的状态,再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是属于何种物态变化.

【教学过程分析】

一.引入课题

由于具有相当的物态变化的知识,所以可以直接引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也可以画出物态变化的图解,学生思考有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和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存在的,再给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并根据所学的知识,直接从图解中看出升华吸热而凝华放热.

篇5:升华和凝华

方法1、教师实验,注意在实验过程中要解释清楚碘是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这是升华现象,可以学生思考由固态变成液态可能的途径,学生根据原来学到的知识,会想到从固态变成液态,即熔化,再由液态变成气态,即汽化,而本实验碘的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成的气态,这里直接两字是教学的重点.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学生带问题观察,参考问题有:碘的升华实验看到了什么现象,固态的碘成为气态的碘可以有什么方法,实验中是如何实现的,碘的升华是吸热还是放热,碘蒸汽的凝华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

三.吸热和放热的情况

方法1、分析一些实例,说明哪些属于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要注重分析的过程,在分析了一些现象后,要联系实际说明是如何应用的.

方法2、可以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实现,提供学生一些有关的课题,学生设计实验的方法,并实施实验,得出一些结论.

【板书设计】

篇6:升华和凝华

一 、活动:

1、过程

2、观察、记录现象

3、结论

二 、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凝华是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篇7: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和方法

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重、难点:

1、 判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 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器材:

可密封的玻璃瓶、酒精灯、碘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物质由_______转变为_______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

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物质由_____转变为_____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过程______

热量。居民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_________

的方法,是石油气变成液体储存在钢瓶里的。

3、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b、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c、蒸发是液体表面汽化的现象,沸腾则是在液体内部进行的

汽化现象;

d、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

4、夏天扇扇子,人感到凉爽,主要是因为扇来的风:(    )

a、 降低了周围的温度;

b、 降低了人的体温;

c、 加快了人身上的汗水的蒸发;

d、 赶走了人体周围的热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雪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猜想:〔      ……       〕

进行新课:

1、试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结论:(1)、注意“直接”。

(2)、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解释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 雪的形成

 卫生球变小

 灯壁变黑                 固体

3、小结本章内容:

液体        气体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2、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要分析一些常见的凝华、升华现象

篇8:升华和凝华教学反思

升华和凝华教学反思

为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探究出科学结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打破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法。

在升华的凝华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目标、实验、综合探究式教学法。我认为本节课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

1.在引入新课时,展示冰花图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在研讨新课的实验探究中,运用多媒体层层引入,让学生逐步地完成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3.出示升华、凝华现象的一些图片,加强教学直观性。

4.在课堂反馈练习中,以动画的形式提出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有意注意。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目标、实验综合探究式教学方法,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利用实验教学

采用碘升华的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的熏陶。

四、实物演示加强直观性

本节课采用新旧樟脑片,新旧灯丝的实物对比分析,得出了升华现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五、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本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利用升华吸热可以运输食品。

2.利用升华吸热实施人工降雨,缓解旱情。

3.分析舞台白烟的形成过程。

4.干冰灭火器的原理。

5.冰箱中霜的形成。

6.窗花的图案为什么会形态各异,它形成在窗户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为什么?

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无论在研讨新课的过程中,还是在习题选择上,都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拓展练习中,如何节约用水?如何为校园环保提口号?此问 题属开放性习题,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让学生用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编小故事,从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学生对此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让学生进行气象知识小交流,注意学科渗透。

本节课仍存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如由于本人的课件制用水平有限,不能更加灵活地运用。

二、由于本人的专业化水平仍有待于提高,所以在挖掘课程资源上还应不断学习

三、干冰的用途很多,本节只投影图片,如能观看相关的用途视频,效果更佳。

篇9:《升华和凝华》教学反思

本堂课教学时间足够,30分钟可以完成;主体内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生活中的现象以及应用。

升华和凝华概念,主要是生活中学生即使看到过或者观察到这样的现象,他都不一定知道这是升华或凝华,因为是否有中间状态液态是本节需要突破的知识。

升华定义用碘来做,先铺垫碘的熔点(113摄氏度左右)和沸点,然后再利用热水(开水最好)做碘升华实验。效果比较明显,能看到碘蒸汽,但试管中看不到碘的固态。(用碘加热,比实验室现成的装置感觉更有说服力)

凝固实验,可以利用刚才加热的碘,放入冰水中,但现象太快,学生是否能看到液态的碘不得而知,固态碘颗粒倒是很容易看到。

我另外做的一个实验,水蒸气的凝华现象。将冰块和盐混合(主要是得到低于零摄氏度的水),也可以直接冻冰盐水。我用的冰块和盐混合,放入金属盆中或易拉罐中,在盆的周围看到明显的霜。肯定不是水凝固的冰。老师可以先做铺垫,冰是一块块的透明的,而本实验现象看到的白色的小冰晶。

篇10:《升华和凝华》教学反思

升华和凝华是初中学生最难理解的一对物态变化,原因是升华和凝华的发生过程在课堂比较难观察。对这种转变的过程和转变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不理解,对自然界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自然现象就更模糊。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从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升华和凝华的事例出发,利用小组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通过判作业发现比教师做演示实验效果要好。

本节课成功的地方:

(1)设置了一个小游戏:“闻气味 找东西”,通过这个游戏,在激趣的同时让学生对升华有一个感官。

(2)将演示实验设置成分组实验,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从实验中亲身体验升华和凝华。

需要改进的地方:

(1)给碘锤加热时,应微微加热,否则将会有液体的碘出现。

(2)应提前设置导学稿,让学生自己自主的完成本节课。

篇11:《升华和凝华》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我觉得可以分两个层面来讲:一个是对升华和凝华概念的理解,另外一个是用物态变化的观点来解释各种升华和凝华自然现象。

教学中首先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和探究试验得出结论,这样做有助于学生自觉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了解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如何掌握升华和凝华概念,关键是做好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 由于升华和凝华的一般过程很容易被直接观察到,在实验之前老师要跟学生讲清楚实验的目的。在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时,学生也要扎实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有关知识。在前面这部分的学习当中,我觉得我抓住了学生的特点,学生掌握的还可以,但发现请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各种升华和凝华现象以及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时,学生有困难,说明学生缺少对身边事物,以及一些现象的观察。

上完这节课也发现了些问题:在用物态变化的观点来解释各种升华和凝华自然现象时间上花的太多,造成后面时间不够。还有觉得自己在给学生设置问题的时候缺少逻辑性和层次性。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各个环节的紧密性,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以及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为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探究出科学结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打破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法。我还认为本节课应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 。

1 、在引入新课时,展示冰雕图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在研讨新课的实验探究中,运用多媒体层层引入,让学生逐步地完成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3 、出示升华、凝华现象的一些图片,加强教学直观性。

4 、在课堂反馈练习中,以动画的形式提出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有意注意。

二、充分利用实验教学 。

采用碘升华的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的熏陶。

三、实物演示加强直观性 。

本节课采用新旧樟脑片,新旧灯丝的实物对比分析,得出了升华现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四、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

本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 、利用升华吸热可以运输食品。

2 、利用升华吸热实施人工降雨,缓解旱情。

3 、分析舞台白烟的形成过程。

4 、干冰灭火器的原理。

5 、神舟六号宇宙飞船表面涂有易熔化、易汽化、易升华的物质,可以降低飞船温度。

6 、冰箱中霜的形成。

7 、窗花的图案为什么会形态各异,它形成在窗户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为什么?

8 、“ 下雪不冷,化雪冷 ” 这句谚语的物理意义?

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无论在研讨新课的过程中,还是在习题选择上,都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 、拓展练习中,让学生选择买冻肉好?还是买鲜肉好?此问 题属开放性习题,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让学生用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编小故事,从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学生对此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 、让学生进行气象知识小交流,注意学科渗透。

篇12:《升华和凝华》教学反思

昨天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上的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第四单元 《物态变化》的第四节《升华和凝华》。这节课是我上岗以来上的第一节具有竞赛性质的课,从这节课我发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足与欠缺。

首先,我简单谈谈自己这节课的设计思路。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是我结合教参、本章教学内容、自己前面的上课情况和自己所把握的学生的基本情况设定的。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和学情我选择的教学方法为自学法、启发法和练习法,使学生自学了解升华和凝华的基本知识,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自然现象,通过练习巩固基础知识,并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根据这一思路,我的教学过程安排为:复习导入→指导自学→自学检测→强化巩固→课堂小结等环节。而在自学检测一环节中我先紧扣教材,检查学生的概念理解记忆情况,再检查学生对教材中列举的实例理解和了解的情况,然后通过举反例检查学生对概念掌握的准确程度并纠正学生理解的误区,最后上升到概念和理论应用这一层面上,即教师启发学生举生活中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现象。作业也侧重于知识运用的提高,只是两道题的难度有所差别,第一道填空题相对简单,第二道简答题的难度相对有所提高,所以以第一道题为铺垫启发思维,以完成第二道的能力练习。

现在,我来谈谈这节课的实际操作情况。

总体而言,本节课无疑是失败的。

首先,时间安排不合理,特别是自学检测一环节中:教师启发学生列举生活中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现象时浪费时间太多,导致教学内容未进行完。

其次,课堂经验不足,课堂调整和课堂应变能力不足。比如在学生举例出现卡带时,应该根据情况适可而止,而不应该浪费太多的时间。

第三,对学生把握不当,期望过高,这也是这节课失败的根本原因。从课堂反应来看,学生对升华和凝华概念的理解上已经出现了问题,忽略了“直接”二字,误认为物质从固态到液态在到气态的变化也属于升华。而我在教学设计时,认为学生在概念的理解上不存在任何问题,所以教学期望有所提高,重难点设置不当,特别在学生例举生活中有关升华凝华的现象时,力求完全,一直浪费太多是时间,最终教学内容未进行完。从这节失败的课中,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努力改进。

第一、 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设置不符合学生的具体学情。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是一节课的主导,如果设置不合理,那这节课必然难以成功。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我应注重教材和学生的分析,设置出符合学生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第二、 对学情分析、把握不当。

对学生要求和期望太高,一直是我教学中存在的一大弊端,特别通过这次教学竞赛,使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这点。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学情和认识水平,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

第三、 课堂教学经验不足。

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向有经验的教学请教,吸取他们教学中的宝贵经验,以提高自己的课堂应变和调节能力。 总之,通过这次教学竞赛,我发现自己在教学方面还需要做很大的努力,以提高 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篇13:《升华和凝华》教学反思

为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探究出科学结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打破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法。

在升华的凝华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目标、实验、综合探究式教学法。我认为本节课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

1.在引入新课时,展示冰花图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在研讨新课的实验探究中,运用多媒体层层引入,让学生逐步地完成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3.出示升华、凝华现象的一些图片,加强教学直观性。

4.在课堂反馈练习中,以动画的形式提出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有意注意。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目标、实验综合探究式教学方法,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利用实验教学

采用碘升华的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的熏陶。

四、实物演示加强直观性

本节课采用新旧樟脑片,新旧灯丝的实物对比分析,得出了升华现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五、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本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利用升华吸热可以运输食品。

2.利用升华吸热实施人工降雨,缓解旱情。

3.分析舞台白烟的形成过程。

4.干冰灭火器的原理。

5.冰箱中霜的形成。

6.窗花的图案为什么会形态各异,它形成在窗户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为什么?

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无论在研讨新课的过程中,还是在习题选择上,都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拓展练习中,如何节约用水?如何为校园环保提口号?此问 题属开放性习题,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让学生用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编小故事,从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学生对此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让学生进行气象知识小交流,注意学科渗透。

本节课仍存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如由于本人的课件制用水平有限,不能更加灵活地运用。

二、由于本人的专业化水平仍有待于提高,所以在挖掘课程资源上还应不断学习

三、干冰的用途很多,本节只投影图片,如能观看相关的用途视频,效果更佳。

篇14:《升华和凝华》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反思

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属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一个二级主题,为九年级的关于物质的结构和属性的学习作好准备。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尽管升华和凝华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且气体不易看见,而难于直接观察到。因此设计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让学生探究,让学生从实验中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得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结论。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然后再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让学生自己根据图片说出各是什么现象,不但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引起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趁学生思维活跃的时候介绍干冰的作用,引发学生探究舞台上的烟雾之谜,利用探究的结论引导学生列举出升华吸热在生活中的更多应用,对自然界中一些现象做出科学的有力的解释,让学生从感性上知道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体会到物理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一节课的内容在实验探究和对熟悉的现象的探究中掌握,再利用水的三态变化将整章的知识串在一起,使学生对物态变化这一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避免概念的混淆。

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安排的比较适当,知识连接的较为妥当,学生比较容易地得出了结论,对现象也能利用本节的知识作出合理的解释,但设计时如加上人工造“雪”实验、为加深对升华和凝华的理解,再进行两个有趣的活动:一是观看“两件衣服的对话”的动画(冬天,两件冰冻的衣服分别在太阳下、阴凉处),再次明确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并没有经过液态;二是竞说升华和凝华现象,谁说对一个,课件上就显示出来,并有鼓励性的评语。这样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理解的更好。

二、教学过程反思

从引课到进行新课教学到整节课结束整个环节的过渡还是很顺畅。但在进行实验时实验要求不到位,致使有一组学生的实验仪器炸裂,引起学生的骚动,处理事故时耽误了一些时间致使实验时间过长,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避免。讨论舞台烟雾之谜时间过长,使练习时间显得非常紧张,思考题没有做完,显得教学过程不够完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说得过多,应将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多说,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避免。

三、教学成败

升华和凝华两个内容知识量不多,教学大纲没有做过高的要求,应该也是从观察实验入手,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自然现象,丰富学生的知识,认识物态变化的特点。本节课中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让学生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是成功的,升华和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虽然常见但学生并不太熟悉,多举生活中的例子,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取得很好的效果。探究活动的安排使学生对熟悉的现象有了科学的解释。更增加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习题的安排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同时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习题课处理疑难问题做准备。

四、再设计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先放一段展示自然界中雨、雾、露、霜、雪等现象的短片引入新课,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能更好一些。实验也可加一个“雪”的形成的实验,让学生更好的体会霜以及雾凇的形成。

在整节课的内容结束之后,引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和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体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也应注意应首先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和探究得出结论,这样做有助于学生自觉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了解科学发展与生活的联系运用实验的方法,将科学研究渗透到教学中来,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分步骤,有层次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分析和探究,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篇15:初中物理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升华和凝华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语言进行解释。

3、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

二、教学重点

1、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语言进行解释。

2、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

三、教学难点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

2、用物理语言进行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欣赏雪景、雾凇、霜景,并思考问题。

1、 雪是怎样形成的?雾是怎样形成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2、 复习物态变化“三角形”,引入新课。

3、 展示学习目标

二、学习新知

(一)升华和凝华现象

1、根据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出问题,解释现象。

北方严寒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这是为什么?

这是固态冰变成气态水蒸气的升华现象。

2、寒冷的冬天,在玻璃窗的表面会有冰花。思考:窗花出现在玻璃窗的内侧还是外侧?

答案:内侧。并解释:室内水蒸气遇到冷玻璃凝华成固态冰晶。

3、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1)、樟脑丸越来越小是什么物态变化现象?学生答:升华。

(2)铁丝网上的霜是什么物态变化现象?学生答:凝华。

4、总结:升华是物质有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

凝华是物质有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

(二)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

1、观看实验视频: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总结,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

2、分析某晶体的物态变化过程

3、从分子角度来看,吸放热使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发生变化,分子间距发生变化,从而使物质实现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

(三)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1、解释雪、霜、雾凇的物态变化过程

2、解释烧黑的灯泡的物态变化过程

3、解释飞机播撒干冰降雨中的物态变化过程

4、解释舞台上“雾”的形成过程中的物态变化过程

(四)达标训练

1、请指出下列物态变化名称

2、请指出下列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

(五)课堂小结

(六)基础试题

三、课堂测试

四、布置作业

1、课后作业

2、基础训练

篇16:升华和凝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升华和凝华是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变的过程,但我们的同学们,对这种转变的过程和转变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并不非常熟悉,而且也很难直接观察到,因此要掌握好这一节内容,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

二、具体步骤:

(1)布置同学们课前复习归纳。

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三态是固态、液态、气态,固体和液体之间的转化、液体和气体之间的转化都已学过,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让同学们自觉体会和产生固态与气态之间是否会转变的疑问,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布置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图书,收集有关人工降雨的资料,弄清人工降雨的常用方法、使用材料和原理等。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观察生活中的现象。

在学习了前面关于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物态变化之后,观察日常的生活中有没有固态与气态之间直接转化的过程,并做好记录、与同学进行交流和探讨,培养同学们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最后在课堂上引导同学通过小组活动完成课本中设计的实验,并通过实验归纳课本中的重点知识。同时,再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一些前面讨论的'现象和问题。然后,对学生收集的知识进行讨论和交流,并给予一定的评价和指导。

三、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

2、知道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3、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4、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收集材料和对日常现象实验的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探求知识的欲望。

5、通过小组活动、课外和课堂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教具、学具、实验仪器:

1、学具:收集的文字资料、实物、图片。

2、教具:实物投影仪、照片、铁架台、烧瓶、酒精灯、细线、碘。

五、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

2、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3、了解升华、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课前学习的内容:

1、归纳前面所学的物态变化并了解其吸放热的情况。

2、查阅有关人工降雨的资料,了解其中的原理和涉及的物态变化情况。

3、观察生活中的物态变化,了解那些发生在固体和气体之间的。

4、与同学交流观察学习的情况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并做适当的记录整理。

教学过程:(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学指导、学生活动)

一、复习引入(3分钟)

前面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

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3、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熔化?哪些属于凝固?

4、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5、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6、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学生1答:固态、液态、气态。

学生2答: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

学生3答:如冰化成水、铁变成铁水等是熔化;水结成冰、油变成固态油脂、蜡烛油变硬等是凝固。

学生4答: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是一个放热过程。

学生5答:蒸发和沸腾它们的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不同点:温度条件不同;发生地点不同;剧烈程度不同。

学生6答:能;如:衣柜中的卫生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干了;冬天的雪人变小了;雪花的形成等。复习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老师要帮助学生整理纠正一些不正确的答案。

二、教学过程(35分钟)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观察物质在固态与气态之间的变化:

1、先装置好实验仪器

2、观察瓶中碘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3、移去酒精灯,然后观察瓶中的变化。

4、棉线上析出的碘像什么?

5、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活动中发现的一些现象。

(1)碘是怎样变成气体的?

(2)什么是升华?

(3)升华时我们必须给碘加热,这说明这是一个什么过程?

(4)什么叫凝华?它吸热还是放热?

6、课前同学们收集的物态变化中,哪些是升华?哪些是凝华?

学生活动:在锥型瓶中放入少量的碘粒,在靠近碘粒的上方悬挂一段棉线,用酒精灯微微加热。学生观察:瓶底有紫色的碘蒸汽冒出,但没有看到液态的碘。学生观察:瓶中紫色的碘蒸汽消失,瓶中细线上出现针状碘固体,非常漂亮。

学生1答:像雪(人造雪)

学生2答: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学生3答: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学生4答:吸热学生答: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它是一个放热过程。

(说明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小结(7分钟)

四、作业布置、教师引导:

1、同学们在课前收集了有关人工降雨的一些资料和图片。下面请同学们分别交流。

(1)在这种方法中涉及哪些物理原理和现象?

(2)人工降雨的第二种方法是什么?涉及哪些学过的知识?

(3)人工降雨的第三种方法是什么?又涉及哪些学过的知识?

2、除了人工降雨外,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升华、凝华,它们帮助人们解决了哪些问题?

1)学生归纳总结本课内容。

2)归纳出物态变化的网络图或循环图。

(1)食物保鲜(2)舞台制造白雾(3)利用卫生球除虫

(说明活动鼓励同学们质疑、提问、补充,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多向思维。老师提一些问题让学生解决或有的同学不太清楚的问题请学生帮助解决,使学生体会成功和帮助人的喜悦。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另外,通过对日常现象的观察和比较,使同学们体会到生活、物理、社会的关系,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服务的欲)

篇17:初二物理升华和凝华的教学设计

初二物理升华和凝华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 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

2、 知道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3、 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4、 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收集材料和对日常现象实验的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探求知识的欲望。

5、 通过小组活动、课外和课堂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关键

1、 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

2、 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3、 了解升华、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

实物投影仪、照片、铁架台、烧瓶、酒精灯、细线、碘

课型

讲授课

授课时数

1 课时

累计课时数

4课时

教 学 进 程

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1、 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2、 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3、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熔化?哪些属于凝固?4、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5、 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6、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学生答:固态、液态、气态学生答: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学生答:如冰化成水、铁变成铁水等是熔化;水结成冰、油变成固态油脂、蜡烛油变硬等是凝固。学生答: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是一个放热过程。学生答:蒸发和沸腾 它们的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不同点:温度条件不同; 发生地点不同; 剧烈程度不同 学生答:能; 如:衣柜中的卫生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干了;冬天的雪人变小了;雪花的形成等。 复习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老师要帮助学生整理纠正一些不正确的答案。

教学步骤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观察物质在固态与气态之间的变化。1、 先装置好实验仪器2、 观察瓶中碘的变化并做好记录。3、 移去酒精灯,然后观察瓶中的'变化。4、 棉线上析出的碘像什么?5、 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活动中发现的一些现象。(1) 碘是怎样变成气体的?(2) (3) (2)什么是升华?(3)升华时我们必须给碘加热,这说明这是一个什么过程?(4)什么叫凝华?它吸热还是放热?6、课前同学们收集的物态变化中,哪些是升华?哪些是凝华? 学生活动学生活动:在锥型瓶中放入少量的碘粒,在靠近碘粒的上方悬挂一段棉线,用酒精灯微微加热。学生观察:瓶底有紫色的碘蒸汽冒出,但没有看到液态的碘。学生观察:瓶中紫色的碘蒸汽消失,瓶中细线上出现针状碘固体,非常漂亮。学生答:像雪(人造雪)学生答: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学生答: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学生答:吸热学生答: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它是一个放热过程。学生回答 说明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知识的能力。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三、教学小结 (7分钟)四、作业布置 教师引导7、同学们在课前收集了有关人工降雨的一些资料和图片。下面请同学们分别交流。(1)在这种方法中涉及哪些物理原理和现象?(2)人工降雨的第二种方法是什么?涉及哪些学过的知识?(3)人工降雨的第三种方法是什么?又涉及哪些学过的知识?8、除了人工降雨外,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升华、凝华,它们帮助人们解决了哪些问题?1、 学生归纳总结本课内容。2、归纳出物态变化的网络图或循环图。调查家中冰箱的种类。书P43 第3题 学生活动学生1:书P43(一)根据收集的资料补充具体的时间和地点等。学生回答:升华吸热 液化放热学生2:书P43(二)根据收集的资料补充具体的时间和地点等。学生3:书P43(三)根据收集的资料补充具体的时间和地点等。学生回答:(1)食物保鲜(2)舞台制造白雾(3)利用卫生球除虫1、 活动:(1)过程(2)观察到的现象(3)结论2、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3、 升华和凝华的吸、放热情况4、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及其应用 说明鼓励同学们质疑、提问、补充,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多向思维。老师提一些问题让学生解决或有的同学不太清楚的问题请学生帮助解决,使学生体会成功和帮助人的喜悦。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

板书设计

四 升华和凝华

一 活动:

1 过程

2 观察、记录现象

3 结论

二 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凝华是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三 升华吸热 凝华放热

四 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及应用。

教学后记

1、通过课前预习和对以往所学知识的梳理,提高了同学们总结归纳的本领,同时巩固了所学的重点知识,对本节内容的扎实掌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通过课前对人工降雨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体会物理的奥妙和实在,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通过人造“雪”的活动,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归纳总结物理知识的能力,同时学会合作和交流。

4、通过交流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交流的过程,气氛热烈而友好,一些问题甚至老师也不能马上完整的给予详解。

5、通过对日常现象的观察和比较,使同学们体会到生活、物理、社会的关系,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服务的欲望。

篇18:《升华和凝华》的教案设计

《升华和凝华》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升华现象,知道升华吸热

2.认识凝华现象,知道凝华放热

能力目标

观察实验,认识物体变化,形成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物理知识对提高人民生活和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给出了的定义,并用实验引入课题,学生观察碘升华的实验,分析实验,

说明碘没有变成液态,而是直接变成了气态.

教材联系实际分析了一些自然现象,说明哪些是属于现象,对于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也是联系实际分析的,并分析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的学习,注重观察和实验的教学,在引出课题时,由于有了很多物态变化的知识,所以可以直接得出的定义.

碘的升华实验,要学生注意观察现象,看出碘没有变成液体而是直接变成了气体,而停止加热后,碘的蒸汽有附着在容器壁上,形成了碘蒸汽的凝华.可以提出一些观察的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一定要联系实际,先要知道哪些现象是现象,再注意联系实际分析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重难点分析】识别生产和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是本节的主要内容,也是通过这个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要弄清开始的状态和最终的状态,再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是属于何种物态变化.

【教学过程分析】

一.引入课题

由于具有相当的物态变化的知识,所以可以直接引出的定义,也可以画出物态变化的图解,学生思考有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和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存在的,再给出的定义,并根据所学的知识,直接从图解中看出升华吸热而凝华放热

二.实验:碘的

方法1、教师实验,注意在实验过程中要解释清楚碘是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这是升华现象,可以学生思考由固态变成液态可能的途径,学生根据原来学到的知识,会想到从固态变成液态,即熔化,再由液态变成气态,即汽化,而本实验碘的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成的气态,这里直接两字是教学的重点.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学生带问题观察,参考问题有:碘的升华实验看到了什么现象,固态的碘成为气态的碘可以有什么方法,实验中是如何实现的,碘的升华是吸热还是放热,碘蒸汽的凝华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

三.吸热和放热的情况

方法1、分析一些实例,说明哪些属于的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要注重分析的过程,在分析了一些现象后,要联系实际说明是如何应用的.

方法2、可以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实现,提供学生一些有关的课题,学生设计实验的方法,并实施实验,得出一些结论.

【板书设计】

第七节

一.

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2.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二.一些现象

1.的现象

2.物态变化的分析

三.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自然现象中的物态变化

【课题】调查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思考常见的物态变化,看看属于哪种物态变化;查阅世界各地的特殊的天气状况,并试图分析其原因。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篇19:物理升华和凝华教案

关于物理升华和凝华教案

课题

第六节 液化 第七节 升华和凝华

执教

教学

目标

1.认识液华现象,了解液体的方法,知道液体放热。

2.认识升华现象,了解升华吸热。

3.认识凝华现象,了解凝华放热。

重点

难点

教具

学生

主 要教 学过 程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冰会熔化成水,水会汽化成水蒸气,那么水蒸气能否再变回液态的水呢?学生举例说明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液化

1.液化:物质从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液化。

2.液化的方法:

(1)降低温度

我们常见到人呼出的“白气”,打开冰箱冷冻室的门,门口出现的“白气”,打开热水瓶盖子,瓶内冒出的“白气”等等,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形成的雾状。水蒸气我们是看不见的',不要认为我们看见的“白气”就是水蒸气,这些“白气”是已经液化了的细小的小水珠形成了雾状。

大量实验表明,所有的气体温度降低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但要使气体温度足够低,需要非常复杂的低温技术。人们探索能不能使气体在常温下,或者在温度不太低的情况下实现液化?

(2)压缩体积

演示:图4-15实验

――这个实验表明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家庭用的液化石油气,打火机内的可燃气体都是液态的,是采用在温度不太低的条件下压缩体积的方法实现液化的。液化后气体的体积大大缩小,便于贮存。(学生阅读:长征3号介绍)

2.液化放热

为什么被100℃水蒸气烫伤要比100℃的沸水烫伤更严重?

教学过程设计

物质可以发生固态、液态间的相互转化,液态、气态间的相互转化,但物质能否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中间不出现液态形式?

三.思考与作业

四板书

第六节 液化 升华 凝华

1.什么是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2.升华吸热。

五说明

篇20:升华和凝华初中物理教案

升华和凝华初中物理教案

课前准备:

一、教学设计:

升华和凝华是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变的过程,但我们的同学们,对这种转变的过程和转变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并不非常熟悉,而且也很难直接观察到,因此要掌握好这一节内容,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

二、具体步骤:

(1) 布置同学们课前复习归纳。

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三态是固态、液态、气态,固体和液体之间的转化、液体和气体之间的转化都已学过,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让同学们自觉体会和产生固态与气态之间是否会转变的疑问,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布置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图书,收集有关人工降雨的资料,弄清人工降雨的常用方法、使用材料和原理等。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观察生活中的现象。

在学习了前面关于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物态变化之后,观察日常的生活中有没有固态与气态之间直接转化的过程,并做好记录、与同学进行交流和探讨,培养同学们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最后在课堂上引导同学通过小组活动完成课本中设计的实验,并通过实验归纳课本中的重点知识。同时,再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一些前面讨论的现象和问题。然后,对学生收集的知识进行讨论和交流,并给予一定的评价和指导。

三、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

2、 知道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3、 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4、 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收集材料和对日常现象实验的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探求知识的欲望。

5、通过小组活动、课外和课堂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教具、学具、实验仪器:

1、学具: 收集的文字资料、实物、图片。

2、教具: 实物投影仪、照片、铁架台、烧瓶、酒精灯、细线、碘

五、教学重点、难点:

1、 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

2、 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3、 了解升华、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课前学习的内容:

1、 归纳前面所学的物态变化并了解其吸放热的情况。

2、 查阅有关人工降雨的资料,了解其中的原理和涉及的物态变化情况。

3、 观察生活中的物态变化,了解那些发生在固体和气体之间的。

4、 与同学交流观察学习的情况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并做适当的记录整理。

教学过程:(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学指导、学生活动)

一、 复习引入 (3分钟)

前面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

1、 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2、 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3、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熔化?哪些属于凝固?

4、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5、 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6、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学生1答:固态、液态、气态。

学生2答: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

学生3答:如冰化成水、铁变成铁水等是熔化;水结成冰、油变成固态油脂、蜡烛油变硬等是凝固。

学生4答: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是一个放热过程。

学生5答:蒸发和沸腾 它们的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不同点:温度条件不同; 发生地点不同; 剧烈程度不同。

学生6答:能; 如:衣柜中的卫生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干了;冬天的雪人变小了;雪花的形成等。复习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老师要帮助学生整理纠正一些不正确的答案。

二、教学过程 (35分钟)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观察物质在固态与气态之间的变化:

1、 先装置好实验仪器

2、观察瓶中碘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3、移去酒精灯,然后观察瓶中的变化。

4、棉线上析出的碘像什么?

5、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活动中发现的`一些现象。

(1)碘是怎样变成气体的?

(2)什么是升华?

(3)升华时我们必须给碘加热,这说明这是一个什么过程?

(4)什么叫凝华?它吸热还是放热?

6、课前同学们收集的物态变化中,哪些是升华?哪些是凝华?

学生活动:在锥型瓶中放入少量的碘粒,在靠近碘粒的上方悬挂一段棉线,用酒精灯微微加热。学生观察:瓶底有紫色的碘蒸汽冒出,但没有看到液态的碘。学生观察:瓶中紫色的碘蒸汽消失,瓶中细线上出现针状碘固体,非常漂亮。

学生1答:像雪(人造雪)

学生2答: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学生3答: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学生4答:吸热学生答: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它是一个放热过程。

(说明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小结 (7分钟)

四、作业布置、教师引导:

1、同学们在课前收集了有关人工降雨的一些资料和图片。下面请同学们分别交流。

(1)在这种方法中涉及哪些物理原理和现象?

(2)人工降雨的第二种方法是什么?涉及哪些学过的知识?

(3)人工降雨的第三种方法是什么?又涉及哪些学过的知识?

2、除了人工降雨外,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升华、凝华,它们帮助人们解决了哪些问题?

1、 学生归纳总结本课内容。

2、归纳出物态变化的网络图或循环图。

(1)食物保鲜(2)舞台制造白雾(3)利用卫生球除虫

(说明活动鼓励同学们质疑、提问、补充,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多向思维。老师提一些问题让学生解决或有的同学不太清楚的问题请学生帮助解决,使学生体会成功和帮助人的喜悦。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另外,通过对日常现象的观察和比较,使同学们体会到生活、物理、社会的关系,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服务的欲)

板书设计:

升华和凝华

一 、活动:

1、过程

2、观察、记录现象

3、结论

二 、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凝华是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三 、升华吸热 凝华放热

四 、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及应用。

细读体验,升华情感:《丑小鸭》教学设计

物态变化初中物理说课稿

物态变化的教学反思

儿科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电和磁》教案设计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

检验士模拟选择题试题及答案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共20篇)】相关文章:

物理教案设计2022-05-23

八年级下物理教学设计人教版2023-12-03

药理学模拟试题(一)及答案2023-10-23

八年级物理教案2023-03-23

人口的数量变化说课稿2023-07-03

物态变化知识点2022-06-17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2022-11-08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2022-04-29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第六章2022-05-02

苯化学教案2022-05-0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