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03 07:55:29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溶解度》教学设计(通用12篇)由网友“Ada”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溶解度》教学设计,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溶解度》教学设计

篇1:溶解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

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一定条件”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

【交流回答】

改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活动与探究1】

1.向盛有20°C水的烧杯中加入NaCl,向盛有40°C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NaCl与KN03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2.向40g20°C水中加入NaCl,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它们溶质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liuxue86.com

3.向100g20°C水中加入NaCl直到饱和,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配制成不饱和溶液。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归纳总结】

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即溶解度)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等量的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大要素:①一定温度下;②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溶质的质量。

【提出问题】

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平时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吗?请看下面资料。

【课件展示】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时的溶解度)

【提出问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溶解度,那么溶解度是怎样表示的呢?

【课件展示】

教材P36表9-1

【分析小结】

上述是表示溶解度的一种方法:列表法。

列表法表示溶解度不直观,不能表示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观表示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 趋向,下面我们寻找另一种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按教材P36~P37要求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归纳总结】

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1.溶解度的三种情况: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03。

(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

(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0H),。

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

【提出问题】

我们研究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又该如何表示呢?

【课件展示】

1.展示教材P38讨论,并回答有关问题。

2.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交流回答】

1.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小,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

2.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练习讨论】

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学生活动】

利用所学知识和阅读教材P38~P39资料讨论回答。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固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的概念,了解了固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并且通过 活动与探究总结出了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我们还可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课后习题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溶解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气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工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

(猜想)1.能 2.不

(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小结)1.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

2.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提问)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

(讨论、总结)1.一定温度

2.一定量的溶剂

(追问)如果不指明这两个条件,能否说某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讨论、回答)不能。因为我们可以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使溶质无限制地溶解。

(引导)我们把一定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相反,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思考)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科学概念。

(板书)一、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 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思考)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能否溶解?

(讨论、小结)某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对其他物质而言并非饱和,所以,向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硝酸钾能继续溶解。(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饱和溶液概念中的“这种溶质”四个字)

(提问)1.通过活动与探究可看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2.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

(讨论、总结)

(板书)2.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提问)回想课上的活动与探究,试分析如何将一瓶已经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

(分析、讨论)

(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引导)调动学生的逆向思维,思考:如何将接近饱和的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讨论)

(结论)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学生可能想不到改变溶质的量,这耐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上述两个活动探究的前半部分:不断加溶质直至不再溶解)

(提问)“升高温度”与“蒸发溶剂”矛盾吗?

(活动与探究2)

取少量硝酸钾饱和溶液放于蒸发皿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观察现象。加热该溶液,观察在持续加热的过程中溶液的变化。

(交流实验现象,并分析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

(总结)在加热溶液的过程中,起初溶液温度升高,溶剂蒸发得比较少,溶液由饱和转化为不饱和,所以固体继续溶解;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溶剂不断蒸发,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所以又析出固体。

“升高温度”与“蒸发溶剂”是同一过程的两个矛盾体,只要我们把握好一定的尺度,就能将饱和溶液与不饱溶液相互转化。

(升华)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存在着许多矛盾体,只要我们把握好一定的“度”,生活就会更美好。

(讲解)以上我们讨论出的转化关系与条件是大多数物质存在的普遍规律,但不可否认特殊性的存在。例:Ca(OH)2的水溶液,降温时可由饱和转化为不饱和。因此上述转化规律只适用于大多数物质。

(板书)一般情况下:

课后小结

(小结)本节课我们探究了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了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确定的意义,并总结出了判断饱和溶液的方法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我们还从中获取了哲理性的知识,用于指导我们的学习。

篇2:溶解度教学设计

溶解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课程标准如此阐述,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以及在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能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2.教材地位

本课题在教材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既是上节饱和溶液的延续,又为接下来学习“酸、碱、盐”相关知识做铺垫。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为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打基础。同时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四个要素及其影响因素。了解物质在常温状态下的溶解性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了解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溶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并能通过表格初步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图。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观察和绘制曲线图,进一步了解数与形的相互应用,并在操作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4.教学重点

(1)掌握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5.教学难点

(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明确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求学生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有关信息。同时注重让学生学会利用已取得的信息,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形成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为将来学习打下厚实基础。整节课的技能训练尤其溶解度曲线的数据分析,主要目的就是引导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为适应未来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三、学情分析

(1)教学对象与认知特点

初三学生思维活跃,观察和总结能力较强,对事物与实际生活感兴趣。

( 2)学生知识储备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定性的角度认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并掌握了饱和溶液的相关知识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四、教学法设计

(1)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设置情景“比较食盐和硝酸钾溶解在水中的能力大小的方案是否可行?”,从而提出假设“如果要比较物质的溶解能力,应该控制哪些条件?”。从而引出溶解度的定义以及四要素。 设置另外一个情景“未打开的可乐用手压,打开后,喝下去后生理反应”一气呵成突破气体溶解度与压强、温度的关系。

活动探究法:设置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坐标纸上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再根据学生亲自画出的溶解度曲线,详细而且全面的从“点”、“线”、“面”三个方面阐述溶解度曲线的信息、意义。

(2)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实验设计探究环节培养学生有意识地改变某种变量,控制其他变量,探寻改变变量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建立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学生通过溶解度曲线描绘以及对溶解度曲线的合作探究,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画法以及能够很好的把握溶解度曲线的相关意义。

讨论法:学生通过对如何比较蔗糖和食盐溶解能力讨论,对溶解度曲线点、线、面意义以及应用的讨论,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新知过程的体验,从而有学习新知的体验。

篇3:《溶解度》教学设计

《溶解度》教学设计作者:师说心语课题2溶解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NaCl(预先称好)、5 gK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课件、实物投影仪。

篇4:《溶解度》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四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分组画出各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并总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规律能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2、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对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及其与温度、压强的.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制定出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等进行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宽容、学会合作,进一步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三、教学重点: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四、教学难点:

正确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坐标纸

六、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分组操练尝试教学法

精选部分习题,巩固有关知识。

七、教学过程:

1、课前复习

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 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2、抛砖引玉导入课题

3、讲授新课

a、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 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问:(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

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四个前提条件。

(说明: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态以及溶解物质的质量单位要规定好这四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完整方案。

结论1、10℃时,氯化钠比硝酸钾更易溶于水。 师: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 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 生:理解溶解度的涵义,并思考从上述实验中还可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2、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1克。 生:归纳溶解度定义,并理解其涵义。 b、根据溶解度判断物质溶解性。

师:在不同的温度下,物质溶解度不同。这样,我们只需比较特定温度下 物质溶解度大小,即可衡量溶解性强弱。具体方法如何呢?

生:自学课本第135页第二段并总结。

c、溶解度曲线。

师:用多媒体展示固体溶解度数据。

生:分组画出溶解度曲线,并上台展示然后总结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从中得出规律性结论。

问:影响固体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温度。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少数固体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 d、气体溶解度

结合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回答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并讨论影响因素。

4、能力拓展:

5、课件展示本节所学内容:

6、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一、固体溶解度

1、定义:前提条件:①定温 ②100克溶剂 ③饱和状态④溶

解溶质质量。

2、固体溶解度曲线。

3、溶解度曲线与温度的关系

4、溶解性

二、气体溶解度

1、定义

2、影响因素

教学反思:

篇5: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2.使学生大致了解气体溶解度与温度、压强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有关溶解度的几种基本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基本计算。

2.难点

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区别,掌握有关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教具

溶解度曲线挂图、小黑板。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什么叫饱和溶液?不同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浓稀程度是不是一样?

(2)怎样使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引入新课】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有些物质难溶解,也就是说各种物质在水里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板书】

一、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1.溶解性大小跟溶质、溶剂的性质、结构有关。

【讲解】如食盐容易溶解在水里。油脂和汽油都属于有机化合物,油脂容易溶解在汽油里。(因此可用汽油去油污)

2.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里溶解性不同。

【讲解】如相同质量的'水里,蔗糖比食盐溶解的量多。

3.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里溶解性不同。

【讲解】如碘在酒精里容易溶解而在水里难于溶解。因此医药上用酒精来配制碘酒。

4.物质溶解性常分为“易溶”、“可溶”、“微溶”、“难溶”四种情况。

【讲解】物质的溶解性易受温度的影响,因此,讲物质的溶解性要规定一定的条件,除了温度外,物质溶解的量还跟溶剂量的多少有关,因此,也要规定一定的溶剂量。为了定量描述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必须用一个尺度来衡量,这就是溶解度。

【板书】

二、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的定义

【指导阅读】课本内容。

2.固体溶解度的“温、饱、剂、质”四要素。

【讲解】(1)因为温度变化对溶解度大小有影响,所以要指出“在一定的温度下”。

(2)各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需要对溶剂量制定一个标准。规定用“100g”溶剂作标准。

(3)因为每种物质在同一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和不饱和状态时,溶解的量不相同,所以规定不同固体物质溶解度都应该达到饱和状态。

(4)固体溶质的量的单位规定为克,这样与溶剂的量的单位一致。

篇6: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

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实验,认识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转化,

2.通过蒸发溶剂和降低温度获得晶体,认识结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和交流的方式,认识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及析出晶体的方法,体验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结晶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蔗糖、氯化钠、硝酸钾、水、药匙、玻璃棒、50ml烧杯、水槽、酒精灯、火柴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3分钟

小明的弟弟要喝糖水,小明在一杯水中加了一勺糖,可是弟弟说不甜,小明让弟弟自己加糖,弟弟一直加到糖不溶解了,喝了一口水,很甜。弟弟还想让糖水更甜点,于是又加了一勺糖,可是糖水没有变得更甜,这是怎么回事?这个过程说明了什么?怎么让没有溶解的糖溶解呢? 学生聆听、思考,并且发表自己的见解。

预习过的学生会回答:糖水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蔗糖了。

这个过程说明了物质不能无限制在水中溶解。

继续向糖水中加水,能使没有溶解的蔗糖溶解。

创设情境,从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同时也能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新课讲授25分钟

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让学生利用实验台上所给的器材,完成下面实验:

1.分别向3个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食盐、蔗糖、硝酸钾,直至有固体剩余。

2.设计方案让未溶解的固体溶解。

3.固体溶解之后继续加入这种物质,观察是否溶解,若溶解继续加入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

4.向得到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其它的固体,观察是否溶解。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指导和学生交流。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总结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

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进行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交流。

实验结束后,总结出以下结论:

1.物质在水中不能无限制的溶解。

2.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不同。

3.加水或者升高温度可以使未溶解的物质溶解。

4.加水越多,溶解的物质越多。 温度越高,溶解的物质越多。温度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

5.饱和溶液能溶解其他的溶质。

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在实验中发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在交流中共同提高。
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强调“一定温度”和“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实验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得出如下关系。

学生聆听、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讨论交流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不饱和溶液通过加溶质、降温可以转化成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加水或者升高温度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培养学生从实验得出结论,从而树立严谨的科学意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实验5.将三个烧杯放入盛有冷水的水槽中,观察现象。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与学生交流。

讲解结晶的方法之一——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引导学生分析冷却接近饱和的溶液,析出晶体的过程中溶液的状态。

实验后学生回答观察到有晶体析出,而且蔗糖和硝酸钾析出的晶体较多。

解释原因:饱和溶液温度降低了,原来溶解的溶质不能再溶解了,所以就会析出晶体。

有晶体析出,说明溶液已经达到饱和,说明冷却不饱和溶液可以使溶液达到饱和。

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通过交流能解释这些现象,从而完善化学知识。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到晶体。

讲解结晶方法之二——蒸发结晶。引导学生分析海水晒盐过程中溶液的状态。

引导学生总结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其他方法,并板书到黑板上。

根据海水晒盐、被汗水浸湿的衬衣晾干后,衣服上会有“云彩”出现等生活常识,可以得知蒸发溶剂可以得到晶体。

海水晒盐中,不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继续蒸发水分,有晶体析出。

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完善知识,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堂小结2分钟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强调“温度”和“一定量溶剂”。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结晶的方法有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结晶。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学反思

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定性表示,而溶解度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定量表示。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当精确地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时,就需要一把衡量的“尺子”──溶解度。

要比较溶解能力就必须在同一规定条件下,比较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最多量。因此,溶解度概念既包含了物质溶解性的含义,又进一步反映了在规定条件下的具体数量,是溶解性的具体化、量化和精确化。溶解度是为定量研究各物质的溶解性而作的一种人为规定的概念。

对于溶解度概念,我认为应先逐点分析,再让学生总结出溶解度概念。

通过上节课学习的物质溶解性,知道溶解度为什么要强调“一定温度”的条件,也可以利用形象比喻促进学生思考:用一试管水跟一烧杯水分别溶解白糖和食盐,能否判断白糖和食盐哪个溶解能力更大吗?说明要进行物质性质强弱、能力大小的比较,就应该有一个共同的标准。

人们对固体溶质的溶解度所定的标准是“100克溶剂”,因此比较溶解度,一定要使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达到最大值,即溶液达到饱和,否则无法比较。

溶解度单位是:克/100克水。建议让学生从:条件、标准、状态、单位方面归纳。

篇7:溶解度教学反思

在本节内容中,虽然说难度不大,但在习题中,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很多,原因在于对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以及对溶解度影响因素的准确理解和掌握上,学生容易出现错误,根本在于对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以及对溶解度影响因素掌握和理解不是很准确,在做题的时候,感觉难度不大,自己觉得是做对了,但实际上出现了错误,因此在学习饱和溶液时,强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饱和溶液的三个条件: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说是该条件下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在理解固体溶解度时 也强调固体溶解度的三个条件:一定温度、100g溶剂(水)、达到饱和时溶解的溶质质量(所有单位是克)。在理解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时,强调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并结合溶解度曲线图分析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不同情况:大多数固体物质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是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熟石灰)(并且要求学生记住特例)。在此基础上理解制取晶体的两种方法以及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互变条件、提纯物质。在学习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时注重结合生活实际 分析温度和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对于溶解度曲线图,作为初三的学生绘图应该说难度不大,着重指导学生从溶解度曲线图中分析和概括信息,

在此基础上,加上适当的练习,在练习时再强调知识点,多数学生能正确和准确分析题目。个人认为在本节教材的处理和教学中,应该是基本成功的,望各位同仁提出指正意见和建议。

篇8:溶解度教学反思

“溶液的形成”进行学生自主发言式的简单复习,接着老师提出问题“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了“溶液中溶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即相同的溶剂中,溶解的溶质不同,其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那么,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质的溶解量是否可以是无限量的呢?然后,请学生联系生活中冲糖水喝的事例,先进行思考和讨论,再由演示实验,说明结论。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接着还是以学生熟悉的糖水为例,用打形象、贴切的比方,平白的叙述等方式,让学生先从经验上去分析,对糖水进行加糖、加水、加热等操作,对所得糖水溶液的影响变化。有了形象的理解后,再由学生上台具体演示以上几种操作的实验。其他学生观看实验现象,并试着说出结论。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出温度和溶剂的量对溶液的影响,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进而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换方法进行归纳。

本课,我主要以学生熟悉的糖水为契机,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课堂上,拉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较易于接受和理解。采问题式,鼓励学生思考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通过学生演示实验,亲自用化学实验的方法验证结论。学生掌握较好。教学效果较好。不足之处,我认为就是课堂上给做的课堂练习量不是很充足。

篇9:溶解度教学反思

在本节内容中,虽然说难度不大,但在习题中,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很多,原因在于对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以及对溶解度影响因素的准确理解和掌握上,学生容易出现错误,根本在于对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以及对溶解度影响因素掌握和理解不是很准确,在做题的时候,感觉难度不大,自己觉得是做对了,但实际上出现了错误。因此在学习饱和溶液时,强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饱和溶液的三个条件: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说是该条件下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在理解固体溶解度时也强调固体溶解度的三个条件:一定温度、100g溶剂(水)、达到饱和时溶解的溶质质量(所有单位是克)。

在理解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时,强调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并结合溶解度曲线图分析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不同情况:大多数固体物质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是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熟石灰)(并且要求学生记住特例)。

篇10:溶解度教学反思

初中学生是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重要阶段,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思维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为提高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固体的溶解度,是定量研究固体物质溶解性的一种方法,对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比较抽象。做关于计算物质溶解度的习题时,学生经常遇到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举一反三,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溶解度的涵义,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引出“溶解度”的概念后,我提出问题: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你是怎样理解它的涵义的?学生很快提出:20℃时,氯化钠在100克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36克。我说:“对,这是根据概念最直接的理解,还能怎么理解?”学生们稍加思索,纷纷举手,有的说:“ 20℃时,36克氯化钠溶解在100克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有的说:“ 20℃时,100克水里至少溶解36克氯化钠达到饱和状态”;还有的说:“36克氯化钠溶解在100克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温度为20℃”。至此学生的思维还仅仅停留在对概念的表面理解,这时给学生鼓励和充分的时间思考是很重要的,“磨刀不误砍柴功”。我鼓励说:“很好,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后,有学生答道: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6克氯化钠。还有学生答道:20℃时,36克氯化钠完全溶解最少需要100克水。当学生能答到此时,学生的思维已经得到升华。为便于学生思考,我把前面的说法归纳后板书下来。这时,教室里异常安静,看着学生们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的神态,我进一步引导:“再想想看,还能怎么说?”有的学生又想举手,又怕说错,我鼓励说:“错了没关系,说说看”。不少学生说了几种,但与前面的说法大同小异。虽然是这样,我认为对于学生来说,他经历了一个对知识加工的过程,把自己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与他人交流,对他来说是个很大的收获。

这时大多数学生很难突破,我进一步启发:“20℃时,50克水最多溶解多少呢?”话音刚落有学生举手:20℃时,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36:100,很快有学生接着说:20℃时,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36:136。过了一会儿,又有学生说:20℃时,用36克氯化钠最多可以配制136克它的饱和溶液。我说:“很好!再想想看。”至此,学生的思维不断升华,学生们聚精会神,我也十分激动。教室的空气好像凝固了一样。又过了好一会儿,有个学生兴奋地举起手:“老师,20℃时,我们不能配制出30%的氯化钠饱和溶液。”所有学生把疑问的目光投向这个同学,“为什么呢?”他算了算,“因为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最大浓度为26.4%”。有的学生恍然大悟,还有不少学生没有纳过闷儿来,教室里悄悄“乱”起来,片刻后,孩子们“啊”

这一节课,我和孩子们都很激动,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了新知,尤其想到 “20℃时,我们不能配制出30%的氯化钠饱和溶液。”更是闪烁着学生的求异思维和独创精神。经过这样的思维训练,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固体溶解度”的认识,对有关溶解度的计算也水到渠成,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和孩子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也深受启发,初中化学作为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重视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至关重要。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要教会学生学习。而且不是只有化学实验才引人入胜,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思维训练同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篇11: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教学设计

中考动向分析:

中考对这一节的要求较之以前有较大的降低,只要求了解溶解度的定义和固体溶解度曲 线的含义;同时要求知道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本节已由中考的重头戏降至次要地位,溶解度的计算已不作要求,在考试中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出现.在试题中更加 测重与日常生活实际的联系,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实例的分析去加深对溶液组成、溶解度的理解。

复习目标要求:

1、溶解度的概念的理解

2、有关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3、气体溶解度与固体溶解度的区别

知识要点梳理:

溶解度

1.物质的溶解性

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不相同,不同种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相同.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 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不里的溶解度.例如,NaCl在20℃的溶解度为36g;表示的意义就是:在20℃时,100克水中溶解36克氯化钠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或者说,在20℃时,100克水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

(2)在理解固体溶解度概念时,要抓住的四个要点:

①“在一定温度下”:因为每种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有一个对应的值,或者说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所以给出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时,必须标明温度。

②“在100克溶剂里”:溶解度的概念中,规定溶剂的质量为100克.

③“饱和状态”: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温度下,在100克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的最大值.

④“所溶解的克数”:表明溶解度的单位是“克”.

(3)溶解性粗略地、定性地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而溶解度精确地、定量地衡量溶解性的大小.如20℃时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见下表(S表示溶解度)

溶解度 S>10g 10g>S>1g 1g>S>0.01g S<0.01g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不溶)

(4)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①溶质的性质;②溶剂的性质(见溶解性部分)③温度

在溶质和溶剂一定的情况下,温度是影响固体溶解度的重要因素.一般规律如下: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篇12:初中人教版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

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

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 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课

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 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

(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 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说明: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这三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师:利用胶片展示完整方案。

结论:1、10℃时,氯化钠比硝酸钾更易溶于水。

师: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 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

生:理解溶解度的涵义,并思考从上述实验中还可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2、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1克。

生:归纳溶解度定义,并理解其涵义。

2、根据溶解度判断物质溶解性。

师:在不同的温度下,物质溶解度不同。这样,我们只需比较特定温度下 物质溶解度大。生:自学课本第135页第二段并总结。

3、溶解度曲线。

师:用胶片展示固体溶解度曲线。

生:观察溶解度曲线,找出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及在哪个温度下,硝酸钾 溶解度为110克。

问:影响固体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温度。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少数固体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

初中人教版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2

一、说教材

《物质的溶解性》是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全一册第1单元第3节的内容。本节课主在前两节的基础上,定量研究溶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本节包括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两个方面的内容。在“溶解度”部分介绍了物质的溶解度与溶剂和温度的关系说明了物质在一定溶剂和温度下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以此得出了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然后,探究溶解度曲线——包括回执溶解度曲线、分析和应用溶解度曲线、比较溶解度数据表和溶解度曲线的区别、体会列表法和作图法两种数据处理方法的不同作用等,引导学生体检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最后,简单了解气体的溶解度、并结合有关汽水的讨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和温度密切相关。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

基于溶液在化学(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只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是不够的,还应定量地认识溶液。本节以溶解度为核心,展开对溶液的定量研究。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知识内容上加深了,研究方法上要求提高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了一个层次。在本节学习中所需的有关直角坐标系中曲线等数学知识,学习已经具备,一般不会造成学习障碍。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是:对溶解度概念的运用时忽略条件;对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而产生一些模糊或者错误的认识,例如认为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认为增加(或减少)溶剂的量,固态物质的溶解度也会随之增大(或减少);认为搅拌能使固态物质的溶解加快,也会使其溶解度增大;等等。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练习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向试管里滴加液体和振荡试管的操作;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步骤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影响溶解度的诸因素中,对学生进行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作用

2、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难点】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相关应用。

过渡: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探究法、教授法等。本节课主要是实验探究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分析讨论,概括总结等基本环节循序渐进学习本节课。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上一节课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在一定条件下(室温、10mL水)制得了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大家知道了物质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水中,现在请大家考虑:什么因素影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然后,我们来设计实验的具体步骤。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悬疑激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探究的热情。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探究一: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

教师提问不同的物质在同一份水中溶解的质量是否相同?向等量的水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硝酸钾、熟石灰,振荡试管,观察试管中固体的溶解。注意不变量和变量分别是什么,如何控制,让学生们边做实验边思考。然后再引导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呢?有学生可能回答温度,然后再问如何操作?学生们能够说出方法:即用试管夹夹持盛有饱和溶液的试管,在酒精灯上先均匀加热,然后加热液体。观察试管里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固体溶解了,就停止加热。然后按大家提出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蒸馏水各5克、硝酸钾、熟石灰各准备了一克完成实验一;实验二中准备了5克蒸馏水,2克硝酸钾。仪器、药品先检查是否齐全,然后开始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实验一中硝酸钾全部溶解,熟石灰不能完全溶解,说明固体物质的种类不同,他们在水中的溶解限量不同。实验二中给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试管加热,不久,试管里剩余的固体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加热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能增加硝酸钾的溶解限量。从而得出溶解度的概念,要强调溶剂和温度的影响。

此环节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灵活拓展教材实验探究2-3,设计为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不断被追问下不断被调动思维,大胆猜想,小心求证,不断反思改进实验设计,由特殊上升到一般,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

(2)溶解度曲线的认识和应用

学生自行看课本上的溶解度曲线图,然后讨论回答观察到的信息:①能找出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②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③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如何变化;④两物质相交的点表示同一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老师设置问题, “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它表示什么意义?”让学生即学即用,灵活运用。老师再次强调:溶解度的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素,即“一定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和“溶质的克数”缺一不可。

让学生观察冷却后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已有固体析出,这是什么结晶?与海水晒盐的蒸发结晶有什么不同?比较得出结晶的不同方法:一个是改变温度,降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如KNO3;一个是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小的物质,如NaCl;还有一种是升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小的物质,如Ca(OH)2。

(3)前面我们所讲的都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讨论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和压强。

(讨论)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理解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什么。

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分析,想出办法。

第三环节:深入学习,巩固提高

知识点1:溶解度

1.下列关于溶解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溶解度能够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强弱程度

B.溶解度能够表示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程度

C.溶解度能够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限量

D.在相同温度、相同溶剂的条件下,要判定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对大小,可以根据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把36g NaCl溶解在100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则NaCl的溶解度为36g

B、20℃时10g NaCl可溶解在100g水中,则20℃时NaCl的溶解度为10g

C、20℃时18g NaCl完全溶解在50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则20℃时 NaCl的溶解度为18g

D、20℃时136g NaCl的饱和溶液中含有36gNaCl,则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

知识点2:溶解度曲线

3.溶解度曲线图可表示的意义是( A )

①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②不同种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数值;

③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小;

④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A.全部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

4.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甲物质的溶解度

B.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C.乙物质的溶解度不随温度升降而变化

D.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课后探究

今天,我们通过实验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不仅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而且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为了确切地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要应用溶解度的概念及如何准确、形象表示溶解度(溶解度曲线)。溶解性和溶解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溶解性是指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的能力,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通常使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等粗略的概念表示。溶解度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衡量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一把尺子”,定量地表示在一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所能溶解的质量。溶解性和溶解度有一定的联系。溶解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例如,通常把在室温(20℃)时,溶解度在10g以上的,叫易溶物质;溶解度大于1g的,叫可溶物质;溶解度小于1g的,叫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0.01g的,叫难溶物质。

做课后练习题。

七、说板书设计

化学教学溶解度的教学反思

溶解度教案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

四年级科学《溶解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的教学设计

初中人教版圆锥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片段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数教学设计

《怎样加快溶解》优秀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人教版教学设计

《溶解度》教学设计
《《溶解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溶解度》教学设计(通用12篇)】相关文章:

化学九年级教案:爱护水资源2022-05-04

九年级化学教案2022-09-24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2023-05-24

人教版初中古诗五首教学设计2023-08-06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3温度和气温2022-06-01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溶解》2023-05-06

化学教案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2023-02-28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教学设计2023-05-17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教案二2023-01-18

把盐藏起来教学设计2024-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