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第六节人的视觉和听觉 教学设计((精选19篇))由网友“tz9099com”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第九章第六节人的视觉和听觉 教学设计,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第九章第六节人的视觉和听觉习题
第九章第六节人的视觉和听觉习题精选
第九章第六节人的视觉和听觉习题精选1、构成眼球壁外膜的是( )。
A.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 B.视网膜
C..前方透明的角膜和后面白色的巩膜 D.角膜、巩膜、晶状体、玻璃体
解 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三层结构。外膜是由角膜和巩膜构成的。角膜是透明的,位于眼球的前方,巩膜是白色的,位于后方,晶状体和玻璃体属眼球的内容物,不参与构成眼球壁,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构成眼球壁的中膜;视网膜构成眼球壁的内膜。选项C正确。
2、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图像和形成视觉的部位分别是( )
A.视网膜、视网膜 B.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C.视网膜、大脑皮层 D.大脑皮层、视网膜
解 此题考查对视觉形成过程的理解。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可见,形成图像和形成视觉的部位分别是视网膜和大脑皮层。选项C正确。
3、瞳孔位于( )。
A.角膜 B.虹膜 C.巩膜 D.脉络膜
解 瞳孔是位于中膜――虹膜中央的一个圆孔。选项B正确。
4、人眼的“白眼球”和“黑眼球”实际上是指( )。
A.虹膜和角膜 B.角膜和巩膜
C.角膜和虹膜 D.巩膜和虹膜
解 “白眼球”是指构成眼球外膜的白色的巩膜,“黑眼球”是指角膜后含色素的黑色虹膜。而角膜是无色透明的。选项D正确。
5、组成眼球壁中膜的是( )。
A.虹膜、角膜和脉络膜 B.角膜和巩膜
C.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 D.视网膜、脉络膜和睫状体
解 眼球的结构中,最外层后部呈白色的是巩膜,前面呈透明的是角膜;中间黑色的一层是脉络膜,此膜延伸到巩膜前部内面变厚,成为环形的睫状体,睫状体向前变为圆板状的薄膜――虹膜,虹膜中央有一圆孔便是瞳孔;最内层是薄而呈灰白色的视网膜。选项C正确。
6、眼球内折射光线的主要结构是( )。
A.晶状体 B.房水 C.玻璃体 D.瞳孔
解 眼球的折光系统由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组成,其中能改变折光度的主要是晶状体。晶状体在眼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选项A正确。
7、眼球壁以内是眼球的( )。
A.晶状体 B.房水 C.玻璃体 D.内容物
解 眼球是由眼球壁和内容物构成的,内容物位于三层眼球壁以内,包括晶状体、玻璃体和房水。可见,A、B、C项都不完全。选项D正确。
8、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的物像是( )。
A.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B.正立的缩小的虚像
C.倒立的放大的虚像 D.正立的放大的实像
解 根据双凸透镜实验可知,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眼的角膜、晶状体与凸透镜一样,光线由物体反射人眼球时:最初经过角膜和晶状体的折射,然后到达视网膜形成倒像。而我们平时看到的物体都是直立的物像,这是受生活经验的影响,是视觉已经由大脑皮层根据经验做了调整的结果。选项A正确。
9、睫状体的作用是( )。
A.形成瞳孔,控制入眼光线的强弱 B.调节晶状体的曲度,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C.保护眼球 D.使眼球产生运动
解 瞳孔是虹膜中央的圆孔,瞳孔的大小主要是由虹膜内的平滑肌调节的;睫状体内也含有平滑肌,它的收缩和舒张能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使人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具有保护眼球作用的是眼睑、结膜、腱毛等附属结构;使眼球运动是眼肌的功能。选项B正确。
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眼球附属结构的是( )。
A.泪器 B.眼睑 C 睫毛 D.睫状体
解 泪器、眼睑和睫毛不直接参与构成眼球,对眼球具有保护作用,只有睫状体参与构成眼球壁的中膜,不属于附属结构。选项D正确。
11、视网膜上感光细胞的作用是( )。
A.形成视觉 B.产生神经冲动
C.调节眼球 D.形成清晰的物像
解 清晰的物像形成于视网膜上,物像刺激感光细胞,会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才产生视觉。可见,感光细胞的功能是产生神经冲动。选项B正确。
篇2:第九章爬行类 教学设计
第九章爬行类 教学设计
第九章爬行类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理解蜥蜴与陆上生活相适应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殖发育的特点。
(2)理解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3)知道古代爬行动物的繁盛和绝灭。
2.能力方面
(1)学生通过进行观察、分析、类比方法的训练,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使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的学习方法。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对爬行动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形态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对爬行类和两栖类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的比较,以及
重点难点
1.蜥蜴的形态结构和生殖发育特点为本节的重点。因为:
(1)蜥蜴的形态结构和生殖发育特点是理解
(2)这部分知识是学生理解爬行动物的特征的基础;
(3)是理解爬行类是真正陆生脊椎动物的基础;
(4)为学习鸟类和哺乳类奠定基础;
(5)可使学生树立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的观点和进化论的观点。
2.爬行动物与哺乳动物有亲缘关系为本节难点。因为学生对古代爬行动物了解不多,对兽齿
教具准备
1.爬行动物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生殖的录像;
2.龟、扬子鳄习性的录像或挂图;
3.兽齿类挂图;
4.模拟古代爬行动物生活的录像;
5.龟、蜥蜴标本。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出示标本引出课题
篇3:第九章爬行类 教学设计
第九章爬行类 教学设计
第九章爬行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理解蜥蜴与陆上生活相适应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殖发育的特点。
(2)理解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3)知道古代爬行动物的繁盛和绝灭。
2.能力方面
(1)学生通过进行观察、分析、类比方法的训练,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使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的学习方法。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对爬行动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形态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篇4:第九章爬行类教学设计
第九章爬行类教学设计
第九章爬行类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理解蜥蜴与陆上生活相适应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殖发育的特点。
(2)理解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3)知道古代爬行动物的繁盛和绝灭。
2.能力方面
(1)学生通过进行观察、分析、类比方法的训练,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使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的学习方法。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对爬行动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形态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对爬行类和两栖类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的比较,以及对占代爬行类中兽齿类牙齿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论的观点。
重点难点
1.蜥蜴的形态结构和生殖发育特点为本节的重点。因为:
(1)蜥蜴的形态结构和生殖发育特点是理解晰踢适应陆生生活的前提;
(2)这部分知识是学生理解爬行动物的特征的基础;
(3)是理解爬行类是真正陆生脊椎动物的`基础;
(4)为学习鸟类和哺乳类奠定基础;
(5)可使学生树立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的观点和进化论的观点。
2.爬行动物与哺乳动物有亲缘关系为本节难点。因为学生对古代爬行动物了解不多,对兽齿类这个过渡类型更是陌生,不易接受。所以把这个知识点划为难点。
教具准备
1.爬行动物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生殖的录像;
2.龟、扬子鳄习性的录像或挂图;
3.兽齿类挂图;
4.模拟古代爬行动物生活的录像;
5.龟、蜥蜴标本。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出示标本引出课题
篇5:产品品牌识别度要从听觉视觉元素设计
文章描述:品牌的识别度可以来源于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听觉,比如诺基亚经典的铃声。 也可以是视觉:从最直观的商标,以及更深入产品内部的各种设计元素。
品牌的识别度可以来源于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听觉,比如诺基亚经典的铃声。 也可以是视觉:从最直观的商标,以及更深入产品内部的各种设计元素。
形状便是其中一种。尤其是在移动时代,每天你点击最多的是那些 App 图标。这让形状与品牌的联系更是深入人心。Clayton Miller 有心的将各家的图标形状整理出来,做了个排排坐:
从左到右,正好是方形到圆形的缓变过程!
拥有你自己的形状
苹果:最先将自己的形状渗透到几乎所有产品的要属苹果,上图中第二个圆角图标大家应该再熟悉不过。从 iOS App 的图标、内部软件设计规范(到处可见的圆角)到硬件(比如 Mac mini)的设计,圆角让你第一时间想到苹果。(告诉我,你不会喜欢下面这张图片)
接下来是 Palm(那一年还是 ) 的 webOS。苹果将所有程序图标化、并置于桌面的方式在触摸时代被竞相效仿。webOS 选择了圆形。这是一个极佳的选择,不管是 Palm 的商标,还是 Palm Pre 的外形,乃至现在惠普的商标都与圆形脱不了关系。但从下面这张 Launcher 界面来看,图标统一度方面仍不如 iOS,系统自带图标会倾向圆形设计,而许多第三方程序却有自己的一套风格。但这不可不谓除了圆角之外的另一种尝试。
之后微软加入了这场战争(微软:什么?我一直在战斗的好不好?),
Metro 界面带来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设计或许有其不足,但让人印象深刻。单色方形图标带来的是简洁、干净。并且微软正在极力将这种风格统一到自己的众多产品中,比如 Windows 8、Office,甚至自己的网站。
似乎可用的图标设计都被使用完毕,所以三星的 Bada 只能向前辈致敬(就不上图了)。RIM 似乎有自己的一套圆角解决方案,但与 iOS 的那种和谐统一的境界还差太远。
等等!Android 呢?我没有将其遗忘,只是它真的没有自己的形状(难道这也可以归咎于平台分裂?)。
创新者诺基亚
这些年来似乎很难将诺基亚与创新联系起来。但在新的系统图标形状上我认为它做了正确的选择。这种形状被称为:Squircle。我们会想,在方形和圆形之间除了圆角还有第二种选择?事实上在 Symbian Anna 谍照图流出来时我是一下子记住了这种图标形状,即便我不知道它叫什么(仔细看就会发现 Squircle = Square + Circle )。在维基百科上搜索,你会有更有趣的发现!这个形状不是凭空设计出来,它竟然还有表达式:
包括这次的 N9 的发布,系统界面一样赏心悦目:
可以看到通知界面的 Feed 栏头像和 Launcher 界面都使用了这种形状。我很高兴诺基亚终于能在这些细节上下功夫,而不仅仅是硬件上的小折腾。
在图标形状的选择上诺基亚并没有盲从,虽然形状就那么回事,但这关乎到品牌识别度。还记得当年塞班和黑莓上流行的 iOS 主题?虽然很山寨,但我们乐此不疲。
现在仍然记得某篇文章中的一句话:
不酷了?那你就完蛋了!
希望这是诺基亚真正酷的开始。
篇6:体育七彩阳光第六节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在合作学习中掌握基本体操七彩阳光。
学习内容:七彩阳光第六节
学习步骤:
一、自主复习、展示成果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常规训练
2、提出分组要求,指导学生分组复习,巡回纠正动作。
3、组织学生展示复习成果。
学生活动:
1、体育委员整队,检查出席人数。
2、在体育委员的指挥下进行常规和队列训练。
3、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我选择复习方法,进行复习。
4、积极参加演示比赛,勇于展示自我。 组 织:二列横队、小组分散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二、合作学习,掌握动作 重 点:体侧运动的完整动作。
难 点:体侧运动体侧时上肢的伸展,上下肢的协调配合。 教师活动:
1、完整和分解示范各节操,指导学生重点环节的解决。
2、组织学生分解动作模仿练习。
3、提示学生合作学练。 学生活动:
1、认真观看体侧运动示范,了解完整动作。
2、听口令随示范模仿分解动作,体验节奏的变化和体侧时上肢的伸展。
3、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动作复习,相互帮助,巩固动作概念。
5、两人一组分散练习,巩固动作。
6、听口令进行二节操的完整练习。
9、听音乐随示范进行练习,体验音乐节奏。
组 织: 二列横队、在规定场地内分散练习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三、说说学学,身心放松
教师活动:提示学生进行交流,组织学生放松 学生活动:向你最好的伙伴说说学后的感觉。 听音乐,在小伙伴的带领下进行柔韧放松。 场地器材:操场、录音机 课后小结:
篇7:体育七彩阳光第六节教学设计
七彩阳光打破了以往广播体操动作过分强调横平竖直,在保持基本体操特点,重视培养身体正确姿势的基础上吸纳了健美操、舞蹈等的典型动作,在欢快奔放的现代乐曲伴奏下,富有青春美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重点:
一、必须运用正确而优美的示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在教学的开始,可运用多媒体播放广播操的标准示范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正确而优美的示范是教好新操的前提,教师也应当对新的广播操应具有较强的动作示范能力和一定的音乐素养。由此,教师课前要充分熟悉新广播操的动作,掌握动作要领。先做完整示范,使学生对新操有所认识,形成完整生动的动作表象。
二、教学中体现新广播体操的特点,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动作能力。
新广播体操对学生的动作协调性、动作方位感、节奏感、音乐美感、动作表现能力和动作模仿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授新操之前,可利用一个课时,先对学生进行基本动作的“强化”练习,使学生基本动作方法有一个初步了解。先学习单个较难掌握的技术动作,然后再进行组合练习。
三、运用多种教学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新的广播操,最好采用模仿教学法、分解教学法。模教学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意动作的节奏,开始可以用慢节奏的口令进行练习,在熟练了以后再按原节奏做动作,示范动作时既要做背面示范和侧面示范,又要做镜面示范。示范的位置要恰当,方向要准确。分解教学包括动作的分解和动作速度的分解,如先学下肢的动作和步法,再学上肢的动作,或先学上肢的动作,再学下肢的动作和步法。新广播操动作并不复杂,但连接紧、速度快,初学者应一个个地去学,每次先复习旧内容再学习新内容,最后再全部完整进行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应及时予以纠正。
四、通过比赛,提高学生自觉练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每次课的结束前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比赛,看谁的动作完成得好,这样会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篇8:体育七彩阳光第六节教学设计
预备节:(8拍×4)预备姿势:直立 。
一八拍:1-4两臂经体侧成侧上举,掌心向内,头稍抬。5-8双脚起落锺四次,同时两手五指分开经内外旋四次。
二八拍:1-4两臂向内交叉绕至侧下举(左臂在前)。5-8双脚起落锺四次,同时两手五指分开经外内旋四次。
三八拍:1-2左脚向侧一步成开立,同时左臂侧举,头左转90度。3-4还原成直立。5-8同1-4,但方向相反。
四八拍:1-2双脚起落锺一次,同时两臂成前平举。3-4起落锺一次,同时两臂还原成直立。5-7双脚起落锺弹动3次,同时双手叉腰,8还原成直立。 第一节:伸展运动(8拍×8)预备姿势:直立 。
一八拍:1-2左腿向前一步成前点地,同时两臂前平举,掌心相对。3-4还原成直立。5-6两腿屈,同时左臂经体侧成侧平举,掌心向下,右臂经体侧至上举,头左转90度。7-8还原成直立。
二八拍:同第一个八拍,但方向相反。
三八拍:1-2双脚提锺立,同时两臂经体侧至上举。3-4两腿屈,同时两臂经体侧绕至腹前交叉(左臂在前),头稍低。5-6左腿向侧一步成开立,同时两臂经侧至侧上举,头稍抬。7-8还原成直立。
四八拍:同第三个八拍,但方向相反。
第五至第八个八拍同第一至第四个八拍。 第二节:扩胸运动(8拍×8)预备姿势:直立 。
一八拍
1 两腿屈,同时两臂胸前立屈,握拳(拳心相对)。
2直立,同时两臂前举,握拳。
3-4两臂胸前平屈后振,握拳。
5-6左脚向前一步成弓步,同时两臂经前至侧举后振。(拳变掌,掌心向上)。
7-8还原成直立。
第二个八拍同第一个八拍,但方向相反。
三八拍1-2左脚向侧一步,同时身体左转90°成前后开立,两臂胸前屈90°,两手互握,头向前方。
3-4头左转90°,同时两臂胸前平屈后振。
5-6左腿屈膝成弓步,同时两臂经前后振(掌心向上)。
7-8还原成直立。
第四个八拍同第三个八拍,但方向相反。
第五至第八个八拍同第一至第四个八拍。 第三节:踢腿运动(8拍×8)
1左脚向前迈一步,右脚尖点地,同时两臂前平举,掌心向下。
2右腿前踢,同时两臂下摆后振。
3同1
4还原成直立
5左腿屈膝,同时右腿侧伸脚尖内侧点地,两臂成胸前平屈。
6还原成直立
7同5
8同6
三八拍1-2高抬腿踏步两次,同时两手叉腰。
3左腿侧踢,挺胸立腰,
4左腿收回
5右腿提膝,同时左臂前平举,右臂侧平举。
6还原成直立
7同5
8同6
第五至第八个八拍同第一至第四个八拍。 第四节:体侧运动(8拍×8)
1-2两脚起落锺两次,同时两臂肩侧上屈,手指触肩 3-4两脚起落锺两次,同时两手胸前击掌两次。
5-6右腿屈膝,左腿侧伸脚跟着地,同时上体侧屈,梗头
7-8还原成直立
三八拍1 2左脚迈一步成开立,同时两臂前平举,
3-4左臂经前成上举,右臂收回。
5-6左手叉腰,右手成上举,上体侧屈
7-8还原成直立
第五至第八个八拍同第一至第四个八拍。 第五节:体转运动(8拍×8)
1-2成开立,两臂经侧上举,五指分开,于头上交叉两次
3-4左臂叉腰,右臂肩侧上屈,手扶头后。上体左转90°
5-6右手叉腰,左臂经前由最近点至前举,上体右转。
7-8还原成直立
三八拍
1-2左腿向左迈一步下蹲,同时两臂前平举,
3-4左臂平举,右臂胸前平屈,上体左转90°看左手。
右手叉腰,左手经前成胸前平屈,上体右转180°
还原成直立
第五至第八个八拍同第一至第四个八拍。 第六节:腹背运动(8拍×8)
两腿屈,同時两臂胸前平屈(前臂重叠,左臂在上)。
3-4左脚向侧一步成开立(稍宽于肩),同时上体前屈90度,两臂经下摆至后举(掌心向上),抬头。
5-6体前屈,两臂体前交叉(手指指向指尖方向)。
7-8还原成立正。
第二个八拍同第一个八拍,但方向相反。
第三个八拍
1-2左腳向侧一步成开立(稍宽于肩),同时两臂体前交叉向外绕至侧上举(左臂在上)。
3-4体前屈,两臂经侧绕至前举,手指触地,(掌心向里)。
5-6左脚收回成全蹲,两手扶膝,稍抬头。
7-8还原成立正。
第四个八拍同第三个八拍,但方向相反。
第五至第八个八拍同第一至第四个八拍。 第七节:跳跃运动(8拍×8)
1-2并脚跳两次,同时两臂胸前立屈,左肩上击掌两次,头稍左侧屈。
3-4同1 2但方向相反。
5-7右脚开始后踢腿跳,同时两臂体侧屈135度,向前绕环三周,握拳。
8还原成立正。
第二个八拍同第一个八拍,但方向相反。
第三个八拍
1跳成开立,同时两臂前举。
2小跳一次。
3跳起成开立,同时两臂上举。
4小跳一次。
5跳起成开立,同时两臂侧举。
6跳起成开立,同时两臂还原于体侧。
7跳起成开立,同时两臂侧举。
8跳起成开立,同时两臂还原于体侧。
第五至第八个八拍同第一至第四个八拍,第八个八拍7拍向右(左)转体90度,8跳成直立。
第八节:整理运动(8拍×8)
1左脚向前一步,同时两臂交叉胸前平屈,沉肘(左臂在上),两手拍手一次。
2右脚并于左脚,手臂同1
3左脚向后一步,同时两臂经斜前下举拍腿一次。
4右脚收回,同时两臂经斜前下举拍腿一次。
5 6两腿屈,手臂同1-2
7 8立正,手臂同3-4
第二个八拍同第一个八拍,但方向相反。
第三个八拍
1左脚向左前方一步成前后开立,同时两手叉腰。
2右腿向左前方弹踢(45度)。
3右腿还原成1.
4还原成立正。
5-6右脚开始踏步,两臂经侧至侧举。
7-8还原成立正。
第四个八拍同第三个八拍,但方向相反。
第五至第八个八拍同第一至第四个八拍。 结束动作(5拍)
1-4身体立正,两臂经侧至侧举.
5还原成立正。
篇9:体育七彩阳光第六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学习广播操《七彩阳光》腹背运动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知道本节操的动作名称和动作要领。
2.技能目标:基本能独立完成本操,提高学生的协调性和节奏感。
3.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体验运动的快乐。 教学步骤:
一.开始部分(约3’)
1.小干部整队,师生问好。
队形:O O O O O O O 0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要求:站队静、齐、快,精神饱满。
2.报数检查学生出、缺勤情况,检查学生服装、鞋。
3.教师宣布本节课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的要求:注意力集中,认真学习,听从指挥,积极参与活动。
二.准备活动(约8’)
1.队列、队形练习。
2.教师喊口令学生复习预备节(4x8拍)、伸展运动(8x8拍)、扩胸运动(8x8拍)、踢腿运动9(8x8拍)、体侧运动9(8x8拍)、体转运动(8x8拍)。
三.基本部分(约25’)
学习《七彩阳光》第六节腹背运动
教学难点:体前屈90度位置控制准确。加强躯干的柔韧和力量练习。
教学要点:动作连贯,有节奏感,体前屈充分。
教师活动:
1.教师讲解,示范腹背运动的动作方法。
2.教师采用镜面示范领学生做分解动作练习。
3.在学生熟悉分解动作后,指导学生做完整动作练习。
4.组织学生分组练习。
5.对学困生进行个别指导。
6.请优生示范。
学生活动:
1.复习预备节和已学过的广播操。
2.认真听老师讲解,仔细观察老师的示范动作。
3.跟老师一起做分解动作。
4.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整动作练习。
5,分小组进行合作练习,让一位小组成员喊口令。
6.推荐做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演,其他同学对其动作进行评论。
7.跟着广播将前几节连起来做。
四.结束部分(约4’)
1.放松运动:徒手操(伸展运动4x8拍、体转运动4x8拍、膝关节运动4x8拍)。
2.教师小结:评价学生在整节课中的表现,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
3.布置课后练习:复习腹背运动。
4.整队回教室。
篇10:第九章第二节脊髓和脊神经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知识方面:了解脊髓的位置、结构和功能。
了解脊神经的分布和功能。
初步学会做简单的脊蛙反射实验。
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情感方面: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的情趣、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脊髓的结构和功能;脊神经的分布和功能。
难点:脊蛙反射实验的方法与实验结果的分析。
课时安排
参考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
人体神经系统的模型、脊髓与脊神经的模型和挂图、投影图片。蛙的神经系统解剖标本或挂图。脊蛙反射实验的录象播放准备。做脊蛙反射实验的必备材料、器械、试剂等。要求学生课前对本节教材内容做预习。
教学过程 设计
(观察脊髓的位置、形态、结构—了解脊髓→观察脊神经的构成与分布—了解脊神经→脊蛙反射实验)
引入新课:从反射与反射弧的知识出发,提出神经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在反射性调节活动中分别充当什么角色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脊髓和脊神经。
主体过程:出示神经系统模型或挂图,结合图示介绍脊髓的位置和脊神经的大体分布;出示脊髓和脊神经挂图或投影照片,介绍脊髓的形态结构、脊神经与脊髓的连接关系及脊神经的构成。讲解介绍时除引导学生注意直观形象的观察外,要适当配合示意性板图、板书,点明知识要点,也助于理清结构关系。(简明扼要)
提出:已知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完整而有活性的反射弧能够实现反射。那么如果脊髓灰质充当神经中枢,脊神经分别联系感受器和效应器,是否能实现某些反射活动呢?我们现在来做一个实验,看能否说明这个问题。
提示同学们在实验前应注意看蛙的外部特征,有意地去观察一下蛙在整体情况下对刺激产生反应的情况,然后开始按教材指导自己完成实验。同对播放教师做脊蛙实验的录象供同学们参考。教师可个别给与必要指导。
待基本完成实验过程后,请两组学生代表分别报告自己的实验结果,教师鼓励同学们利用自己的实验来说明前面所提出的问题。
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同时板书归纳出本实验的结论:(1)去脑的脊蛙能引出搔扒反射,证明仅以脊髓并通过脊神经联系感受器和效应器,能够组成完整反射弧,实现某些反射活动;
(2)损毁脊髓后搔扒反射不能引出,证明脊髓是该反射弧上必要结构,反射弧的健全是实现反射的先决条件。
提出:如果脊髓灰质具有某些反射的神经中枢作用,那么脊髓白质的作用如何?脊髓灰质与脑灰质的关系又如何呢?然后举例、分析说明脊髓的传导功能和受高级中枢控制的特点。
小结:以谈话方式总结脊髓和脊神经的功能,同时板书其要点。
课外思考题:如果要证明脊神经的前根与后根功能不同——前根是运动神经纤维,后根是感觉神经纤维,你认为应该怎样实验。
附:板书设计
第三节 脊髓和脊神经
一、脊髓与脊神经的形态结构
二、脊蛙反射实验
1.脊蛙能引出搔扒反射——证明:此反射弧健全(脊髓具有反射中枢作用)
2.损毁脊髓不能引出搔扒反射——证明:反射弧已破坏,反射不能实现
三、脊髓与脊神经的功能
篇11:第九章第三节脑和脑神经 教学设计
第九章第三节脑和脑神经 教学设计
第九章第三节脑和脑神经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脑的大体结构及部分脑神经的分布和主要作用;
2.理解大脑和小脑的基本功能。
能力目标 通过直观教学,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成应带有理性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概括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向学生介绍研究脑功能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决心。
说明:本节是继第二节学习了脊髓与脊神经有关知识后,需要进一步认识脑和脑神经的教学内容。关于这方面的基础知识,都要以认识生理功能与形态结构相适应的关系为基本目标。另外,不能忽视有关结论的事实依据在认识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把具体、生动的客观事实,以直观方式(包括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呈现出来,才能形成最基本的感性认识,才能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形成应有的理性认识。所以,重视向学生介绍研究脑功能的科学方法,也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教学要求。
难点、重点分析
1.难点:大脑皮层神经中枢的高级机能。
分析:理解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功能,一方面要求了解有关皮层形态位置概况,另一方面要求理解相应功能的具体表现方式。由于大脑皮层的形态辨认因沟回曲折交错而不易形成较明析的印象,而且某些中枢机能表现不易在认识上明确区分,所以使理解这些机能成为教学难点。
突破这一难点,关键是要适当、充分地处理好教材内容的直观问题。例如,在认识大脑皮层形态特征时,除了用图像直观材料外,还要配合模型直观,并且可以在一模型上用适当颜色显示几个中枢部位,特别指示中央沟和外侧裂的形态位置请学生辨识。这样,就能突出重点地使学生了解大脑皮层表面特征,为学习有关中枢高级机能建立具体感性认识基础。另外,在观察大脑额状剖面图、认识灰质与白质分布情况时,还应着重强调白质纤维走向联系,可结合脑干模型来观察锥体交叉部位,并将脊髓传导束与脑相连的关系做概略介绍,说明上、下行纤维的交叉走向,为理解躯体运动和感觉机能的皮层对侧管理建立必要的形态结构认识基础。在介绍某些皮层中枢的功能时,可首先用言语直观或结合图像直观的方法,形象、生动地描述有关研究实例,使学生能从中领悟到中枢功能的特点,也能促使学生较容易地使理解的知识具体化。
2.重点:理解大脑皮层与小脑的生理功能。
分析:本节的学习目标,虽然有关于脑的形态结构的认识要求,但仍要突出理解脑功能的内容。因为学习神经调节的有关知识,核心问题是要认识调节的生理意义和机理,这就必须将对生理功能的要求作为重点。但也不能忽视对形态结构的了解,因为这是理解功能的感性认识基础,也是强调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认识方法所必要。
突出重点,可以采用从调节的有关生理问题出发,借形态结构对问题给予适当解释,再对生理功能做出概括性结论的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首先是考虑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学习动机的这种认知需要,必是在适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另外,也容易从具体材料的了解中发展出因果关系判断、推理的认识来,符合一般认识规律。
比如,列举某些语言功能障碍的病例,提出“他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语言功能缺损呢?”然后介绍皮层中枢病变部位与语言功能障碍的对应关系,再概括指出,语言中枢皮层机能定位的有关结论。
参考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
脑的纵剖图、脑模型、大脑内部结构图、大脑中各神经中枢的功能示意图。
教学内容设计思路
脑的形态结构→大脑结构与功能→小脑的功能→脑干与脑神经。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从脊髓知识出发,提出:脊髓在结构上与脑相连接,在功能上受脑的控制,那么脑的结构与功能是怎样的呢?引出本节课题:脑和脑神经。
2.了解脑的形态结构:
教师出示脑的形态图,并示脑模型请学生观察。
首先介绍脑的位置、外形,简要说明大脑半球、表面沟回、小脑位置、脑干及其与脊髓连接关系,然后介绍脑的正中矢状剖面与额状剖面的方位,并结合脑模型说明之。总结脑的大体形态结构特征。
3.认识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观察脑的额状剖面,认识大脑灰质与白质的分布特点。
教师拿出兔的脑模型,与人的脑模型比较,请学生观察其大脑发达程度与表面形态之不同。然后指出,人的大脑皮层沟回起伏,尤为发达,这与人的大脑高级中枢功能高度进化相适应:人的大脑皮层成为调节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教师提出:人们对于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功能是如何研究的呢?
教师可介绍典型研究实例。如:
一位法国医生[Broca(1860)]曾观察了这样一个病人,他可以理解语言,但不能说话。他的喉、舌、唇、声带等都没有运动障碍,他可以哼曲调。后来,在病人尸体解剖时发现,他的大脑左半球有一鸡蛋大的病变区,而右半球正常。Broca以后又研究了8个相同的病人,都在大脑左半球这个区域受损。这些发现使Broca在1864年宣布了一条脑机能原理:“我们用左半球说话。”
有两位德国生理学家[Gustav Fritsch和Eduard Hitzig(1870)]发现,用电刺激狗的大脑皮层一定部位,可以规律性地引起对侧肢体产生一定的运动。这是第一次用实验证明了大脑皮层上存在不同的功能定位。
还有的科学家,在对人进行神经外科手术时,实验性地用电流刺激大脑皮层,观察病人的运动反应,询问病人的主观感觉。用这样的方法认识了大脑皮层主要运动中枢和躯体感觉中枢的部位及其支配、管理的对侧性情况。
总之,人们可以采用多方面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等方法,或者把临床观察、手术治疗和科学实验相结合进行研究,得到了关于大脑皮层功能的许多知识。
然后,教师可概括地介绍皮层几个重要的中枢功能及它们的位置。
最后指导学生观察脑剖面图上白质纤维形态,说明大脑功能联系的结构基础是怎样的。
4.认识小脑功能:
对小脑知识的学习,先从形态、位置出发,了解小脑大体部位、形态情况。
然后,列举人的'小脑损伤病例临床表现。例如随意运动的共济失调症状(随意运动的共济即运动中各主动机、拮抗肌、协同肌、固定肌等肌群的共同协调活动):行走时摇晃、不稳,状如醉酒,往往有向后倾倒之势;不能完成精确的动作,如用手指物、写字等等。再介绍教材中关于狗的小脑切除术后,狗的运动异常现象。以上介绍内容,最好有图像直观材料。
从上述事例中引出结论:小脑具有维持运动协调性、体位平衡等重要功能。
也需要指出,小脑在其腹面有许多联系大脑、脑干和脊髓的神经纤维出入。这些纤维的信息传送,使小脑能够将来自大脑指挥肌肉运动的信息与肌肉实际动作情况的信息加以整理,并发出调整信息到大脑及其他下位运动中枢,使动作能够协调、准确地完成。
5.了解脑干和脑神经:
首先,出示脑干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特别注意显示脑干腹面各脑神经根的形态状况。请学生观察脑干外形,同时教师简要介绍:脑干与脊髓、大脑、小脑的连接关系。并结合脑干额状剖面图示,说明脑干中白质纤维纵横交错、灰质分布为许多散在核团的情况,其中存在管理呼吸运动、心血管活的基本中枢。指出,这些中枢结构的损伤,会致呼吸、心跳停止活动而危及生命。
然后,概略介绍12对脑神经根与脑的连接情况。着重指出,除第一对脑神经连接大脑外,其余都与脑干相连。通过这些脑神经的联系实现脑中枢结构对头面部感觉和运动功能的管理。特别是视、嗅、听等重要感觉器官的传入信息,通过相应脑神经传送,使我们对环境中相应刺激的感受成为可能。介绍迷走神经的分布和主要功能时,简要说明“植物性神经”的含义。
最后小结:
(1)大脑皮层是神经调节的最高级中枢部位。各种感觉功能、随意运动指令以及语言功能、意识活动等高级神经功能都要由大脑皮层完成;
大脑内部白质纤维,有的联络左、右大脑半球,有的联络大脑以下各级中枢部位。其中许多上行和下行纤维,大多要在一定部位交叉至对侧,使皮层对躯体运动的支配与感觉的产生表现为对侧性特征。
(2)小脑通过脑干与大脑和脊髓联络,主要功能是使躯体运动的动作协调、准确,并维持身体平衡。
(3)脑干不仅是联络大脑、小脑和脊髓的中继站,而且还有许多重要的灰质核团,作为呼吸、心血管运动反射调节的中枢结构,并连接除嗅神经外的各对脑神经,成为有关反射的基本中枢。
在做上述小结时,教师最好设计出一系列问题,由学生思考并做出概括性回答。以此来及时检查前面的教学效果是否满意。
【板书设计】
小资料
大脑的左右半球有分工:
许多年以前,神经外科医生发现,切开大脑两半球之间的主要连接(胼胝体)后,病人的智力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有时就用这种手术来治疗严重的癫痫病人,能防止癫痫病发作。但有的科学家发现,切断胼胝体的动物,由一侧大脑半球所学习到的行为反应,其信息不能传送给另一侧大脑半球,似乎大脑的两个半球是功能独立的。后来,一些科学家又对“裂脑人”(切断胼胝体的病人)作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左右两个半球都能独立地感知刺激,一侧半球所经验的、学习和记忆的信息,不能传送给另一半球。研究还发现,两个半球功能上有差别:左大脑半球在分析时间规式方面、在判别语言和非语言的声音刺激以及视觉和触觉事件上都比右半球的能力强。较强的分析听觉事件的能力是左半球语言优势的基础。右半球对语言的理解很有限,但也具有高度的智力活动,在某些方面强于左半球。如对于空间几何图像的理解和判断,对形象信号的感知以及识别和记忆音调等方面的能力,都比左半球强。在记忆能力方面,左半球对语言形式的信息记忆能力远强于右半球,但却难于记住复杂的视觉和触觉信息。右半球则很难记忆语言材料,而对复杂的图画和触觉信息却有很好的记忆力。
这样,根据实验研究的结论认为:独立的大脑左半球具有支配讲话、写字、数学运算和抽象推理功能。在控制神经系统调节活动方面,左半球是较多地起主导作用的半球。独立的右半球在认识空间、理解音乐和形象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优于左半球。也就是说,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很专门化的,它们各有分工又互相合作。
篇12:第九章第二节脊髓和脊神经 教学设计
第九章第二节脊髓和脊神经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知识方面:了解脊髓的位置、结构和功能。
了解脊神经的分布和功能。
初步学会做简单的脊蛙反射实验。
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情感方面: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的情趣、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脊髓的结构和功能;脊神经的分布和功能。
难点:脊蛙反射实验的方法与实验结果的分析。
课时安排
参考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
人体神经系统的模型、脊髓与脊神经的模型和挂图、投影图片。蛙的神经系统解剖标本或挂图。脊蛙反射实验的录象播放准备。做脊蛙反射实验的必备材料、器械、试剂等。要求学生课前对本节教材内容做预习。
教学过程设计
(观察脊髓的位置、形态、结构―了解脊髓→观察脊神经的构成与分布―了解脊神经→脊蛙反射实验)
引入新课:从反射与反射弧的知识出发,提出神经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在反射性调节活动中分别充当什么角色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脊髓和脊神经。
主体过程:出示神经系统模型或挂图,结合图示介绍脊髓的位置和脊神经的大体分布;出示脊髓和脊神经挂图或投影照片,介绍脊髓的形态结构、脊神经与脊髓的连接关系及脊神经的构成。讲解介绍时除引导学生注意直观形象的观察外,要适当配合示意性板图、板书,点明知识要点,也助于理清结构关系。(简明扼要)
提出:已知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完整而有活性的反射弧能够实现反射。那么如果脊髓灰质充当神经中枢,脊神经分别联系感受器和效应器,是否能实现某些反射活动呢?我们现在来做一个实验,看能否说明这个问题。
提示同学们在实验前应注意看蛙的外部特征,有意地去观察一下蛙在整体情况下对刺激产生反应的情况,然后开始按教材指导自己完成实验。同对播放教师做脊蛙实验的录象供同学们参考。教师可个别给与必要指导。
待基本完成实验过程后,请两组学生代表分别报告自己的实验结果,教师鼓励同学们利用自己的实验来说明前面所提出的问题。
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同时板书归纳出本实验的结论:(1)去脑的脊蛙能引出搔扒反射,证明仅以脊髓并通过脊神经联系感受器和效应器,能够组成完整反射弧,实现某些反射活动;
(2)损毁脊髓后搔扒反射不能引出,证明脊髓是该反射弧上必要结构,反射弧的健全是实现反射的先决条件。
提出:如果脊髓灰质具有某些反射的神经中枢作用,那么脊髓白质的作用如何?脊髓灰质与脑灰质的关系又如何呢?然后举例、分析说明脊髓的传导功能和受高级中枢控制的特点。
小结:以谈话方式总结脊髓和脊神经的功能,同时板书其要点。
课外思考题:如果要证明脊神经的前根与后根功能不同――前根是运动神经纤维,后根是感觉神经纤维,你认为应该怎样实验。
附:板书设计
篇13:第九章第二节脊髓和脊神经 教学设计
一、脊髓与脊神经的形态结构
二、脊蛙反射实验
1.脊蛙能引出搔扒反射――证明:此反射弧健全(脊髓具有反射中枢作用)
2.损毁脊髓不能引出搔扒反射――证明:反射弧已破坏,反射不能实现
三、脊髓与脊神经的功能
篇14:第九章第四节人类的神经调节教学设计
第九章第四节人类的神经调节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理解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概念;
2. 掌握条件反射的建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重要特征。
能力目标:
通过实例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目标:
正确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本质区别,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说明:知识目标3是本节教学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说要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明了:人类恃有的语言功能是使人类具有特殊条件反射(对言语。文字信号发生特有反应)能力的生理基础。为此需要在认识上能够区别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并掌握建立条件反射的一般规律,理解条件反射作为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使动物和人类具有适应环境的更强能力的生理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循认识的递进规律,要从反射调节的特殊范例中首先抽提出二种不同性质反射的概念,然后强调对两类反射性质的理解,再来分析建立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最后提出人类特有条件反射能力是什么。
课时安排
本节参考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
吃梅、看梅、谈梅的投影片或者挂图。实验过程中积累的资料(幻灯片的形式)
难点、重点分析
1.难点:条件反射的建立。
分析: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是使无关刺激经过多次同非条件刺激结合之后,通过高级神经活动转化为条件刺激的过程。怎样结合才能实现转化?认识这一问题,需要对无关刺激的性质、非条件刺激的性质,非条件刺激引发的非条件反射现象及其意义有所领悟之后,再分析二种刺激结合的具体方式才能有一定理解。但是在举例说明上述问题时,由于学生个体经验的差别以及对教材或教师讲述的事例可能有许多不同的情景想象,这就给总结规律、理解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造成一定困难。
突破难点的方法,一是要使实验范例的呈现和介绍生动、直观,二是要对刺激形式出现的时间规律加以强调,使学生对建立条件反射实验的情景有较明确的了解。教学中可以这样进行:
教师介绍小狗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实验:(1)给狗喂食物,狗分泌唾液(这是非条件刺激引起的非条件反射);(2)铃声,不能引起狗分泌唾液(铃声是唾液分泌反射的无关刺激);(3)先有铃声,再给狗喂食物,狗分泌唾液(如此重复多次);(4)在实验(3)之后,只给予铃声,狗也分泌唾液(铃声已成为食物的信号,即成为狗分泌唾液反射的条件刺激)。
教师按如上步骤介绍实验的同时,配合以图像资料,最好使图示活动起来,使铃声真的响起来。
然后教师可提问题:铃声在引起狗分泌唾液的反射时,对狗的意义是什么?启发学生理解,铃声作为分泌唾液反射的条件刺激,能引起唾液分泌是为进食做好准备的反应。再进一步提出,如果先喂食物,后给铃声刺激,是否还能建立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反射呢?这样来启发学生认识建立条件反射的意义是提高了适应环境的能力。
2.重点:两类反射的主要区别和人类具有对语言刺激建立条件反射能力的特征。
分析:本节教学目标的实现,关键是理解条件反射。在此基础上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语言功能在形成人的特有条件反射中的重要意义。
比较和鉴别是认识事物的基本心理过程。因此,突出重点就要特别强调:(1)将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特点加以比较;(2)将人的语言性条件反射与一般的具体刺激信号条件反射加以区别。
教学过程:
1.引人新课:
教师可以指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但不同的反射,反射弧上的具体神经结构是不同的。特别是神级中枢,从脊髓到大脑,由低级到高级的中枢结构,在整体的神经调节管理功能上,应该是具有等级区别的,越是高级中枢参加的反射,越应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整体性。我们人类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发达程度是十分突出的,那么在认识我们反射的不同方式上、在认识我们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特征上,有些什么更值得注意的本质问题?
由此便引出本节的课题。
2.分析两类不同性质的反射: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我请两位同学前来,帮助我完成一项实验。”……
“××同学,请你闭上眼,向前伸出你的手臂。”
教师拿出一个课前准备好的“刺激盒”给另一个同学看:盒是鲜红色的,两面颜色一样,只是有一面上露出由里刺出的几枚按钉尖。然后将有刺尖的一面对正被试学生手指,举在距指尖20~30cm处。
“××同学,现在请你慢慢向正前方走,手臂要伸平。”
当被试同学手指无意碰到盒上的刺尖时,他会突然缩回手臂并睁眼察看情况。这一切被旁观者们看个明白。
这时教师间大家“发生了什么?”然后请被试者看一下有刺尖的红盒子。但注意不要让他看到另一面。
教师对被试同学:“现在,如果我让你睁开眼睛,再伸直手臂,我用这有刺尖的盒子再碰你的指尖,你会怎样呢?“……现在我们就来试试。”
这次教师只让另一位同学看清,使用盒子没有刺的一面来继续做实验。教师对被试:“你不用紧张,我并不用力,只是轻轻地……”然后突然用刺激盒敲向被试同学的手指。于是引起他再次缩回手臂。但可能盒子还没有碰到手指。“现在大家又看到了什么?”……
然后,教师请另一个同学将他看到的情况一一介绍给全体观察者。
现在教师可以提出:“我们从刚才的实验中看到了××同学两次‘缩手’反应,让我们分析一下,这先后两次缩手的反应,在刺激方式。反应规律、生活意义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吗?
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概括出,有两类不同性质的.反射性调节:一类是先天就会的,一类是后天学会的。学会的反射是在本来就会的反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前者被称为条件反射,后者则叫做非条件反射。
3.分析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教师提出,建立条件反射有什么规律呢?下面,就来分析教材中介绍的训练狗建立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过程(见“难点分析”内容)。
然后总结出:(1)首先要使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适时地结合;(2)在(1)的基础上实现无关刺激向条件刺激的转化;(3)条件刺激可做为非条件刺激的信号时,单以条件刺激即可引出相应反射性反应。并且着重强调,建立条件反射具有提高人和动物适应环境能力的意义。所能建立的条件反射水平越高,适应环境的生活能力也必然越强。由此再进一步提出,我们人类在形成条件反射的能力上比所有其他动物都强。在这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
4.分析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能力:
教师可以问同学们:“谁吃过杏?”……“我们请××同学说说他吃杏的体验。”
“现在哪些同学有了分泌更多口水的反应?”
“我这有两枚杏,”教师拿出课前准备的教具——两只真的杏或仿真模型,“一只红杏,一只是青杏,哪只杏更会使你流口水呢?”教师示“杏”给学生们看。“我敢说,现在有好多同学看到这么好的杏已经流了不少口水了。”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吃杏时流口水,看到‘杏’也流口水,甚至听说‘杏’也流口水。这三种唾液分泌反射有何区别?”
学生应指出,不同唾液分泌反射的刺激性质有何不同,神经中枢参与的范围、水平可能有何区别。
然后总结出,人的特有条件反射能力,是对语言这类抽象信号的刺激能建立复杂的条件反射。
最后,可以讨论教材中“动动脑”部分的三个思考题。通过对类似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及时反映一下学生对前面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指导学生讨论中的思想发展。比如在讨论“怎样训练小鸡到一定地点吃食?”的问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一个问题进行分解:“你愿意选择什么刺激做为后来的条件刺激方式?”“训练的第一步你打算怎样做?”“喂食的时间、地点等因素,你认为是否会影响训练?”等等。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有意对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学习能力进行培养。
篇15:第六节《减法》教学设计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减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
2、在具体到情景与活动中理解减法的含义,并能用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减法问题,体会到生活中有很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3、正确口算5以内的减法,并会在减法算式后面填写得数。
二、预计教学时间: 1 节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减法的意义,正确读减法算式。
四、教学活动
(一)复习巩固
1、对口令,师生对,同桌对
3可以分成1和几?
4可以分成2和几?
5可以分成1和几?
……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 )
3 2 4 5
1 2
( ) 1 ( ) ( ) 2
(二)故事导入,学习新课
1、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带上兔子的头饰)兔妈妈看见大家很会计算,想起大家帮帮忙,它现在一共有几根胡萝卜?(兔妈妈左手拿2根胡萝卜,右手拿1根胡萝卜)
生:一共3根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1+2=3或2+1=3
师:你真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好孩子!谢谢你!(把右手的胡萝卜送给回答问题的孩子)
师:兔妈妈送了1根胡萝卜给小朋友,她还剩下几根呢?你是怎么想的呢?先对你的同桌说说,也可以用学具摆摆看。
学生汇报:原来有3根胡萝卜,拿走1根,还剩下2根。
2、揭示课题:
(1)教师:象这样的过程我们可以用减法算式来表示,板书3-1=2,中间这个运算符画像中文数字“一”,叫做减号(板书),这道算式是一道减法算式,读作:3减1等于2。
(2)带领全班读算式2遍。
(3)解释:减号前面的3表示原来有3个,减号后面的1表示拿走了1个,“=”后面的2表示还剩2个。以后我们遇到这种“去掉”或“减少”的情况都可以用减法来计算。
(三)运用减法计算的模型,自主探究
1、出示书第25页纸鹤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的意思是什么?请在小组内交流。
预设1:桌上一共有3只纸鹤,拿走了1个,还剩下2个。
预设2:有3个小朋友,后来走了1个,还剩下2个。
2、提问:
(1)“走了”是什么意思?(强调“去掉或少了)
(2)你会用减法算式表示吗?
(3)算式了各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3、学习书第25页例2气球图。
教师(戴上刚才兔妈妈的头饰,手里拿着4个气球):同学们今天学得真认真,她决定送2个气球给大家。(教师将2个气球给2名同学),现在还有几个气球?
(1)同桌交流后汇报
(2)教师板书:4-2=2
(3)指名学生解释算式的含义,然后全班齐读算式2遍。
(4)教师质疑:算式中有2个”2”,它们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书第25页做一做,教师在黑板出示情景1的图,解释图意:这里有3朵花,拿走了2朵,可是在黑板上拿不走,我们就用虚线框把它框起来,表示拿走了。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个别学生上黑板做,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评价,评价时既要评是否正确,又要评书写情况。
2、完成书第26页第1,独立完成,讲评时要先讲讲图意。
3、完成书第26页第2,独立完成。
4、算一算。
1、 你能帮信鸽送信吗?
【提高练习】
【拓展练习】
篇16:竹节人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童年时代的“我”和伙伴们自己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因为“我”和同桌上课时偷玩斗竹节人,竹节人被老师没收了,却意外地发现老师也和“我们”一样喜爱竹节人的故事。这是一篇回忆类文章,语言生动又富有童趣,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了童真、童趣的可贵。
虽然学生们可能都没有玩过竹节人,但文中那种对玩具的痴迷和喜爱却能引起学生们的情感共鸣,相信学生们能结合他们的生活来理解,还是比较容易的。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阅读策略,就不同的阅读目的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可以采取分组交流的方式来学习;同时通过品读文本,还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去感悟身边事物的乐趣。
教学目标:
1、会写16个生字,重点理解“疲倦、威风凛凛、别出心裁”等词语。
2、根据课文导语中给出的三个不同任务,采取不同的方法阅读课文。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童年的时光是美好的,童年的生活是自由快乐的。
4、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制作竹节人和斗竹节人的过程写得具体生动的。
5、品味文章生动、幽默的语言。
教学重点:
了解做竹节人的过程,感受斗竹节人的快乐;品味生动、幽默的语言。
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豁、凛、疙”等1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疲倦、疙瘩、威风凛凛”等词语。
2、对照课前导语和课后思考题,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梳理课文层次。
3、品读重点语句,体会语言的生动、幽默。
教学难点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理清课文的故事情节,梳理行文思路,根据阅读方法确定学习重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展示一些手工老玩具的图片,如木枪、弹弓、陀螺、毽子、风车等,再出示一些时下流行的玩具的图片,在对比中导入本课课题。
过渡:同学们,这些老式玩具你们认识几个?这些新式玩具呢?乍看上去,这边的玩具显得简单粗糙,这边的玩具显得精美有趣,它们是不同年代的孩子们的最爱,都给孩子们留下了珍贵的快乐记忆。玩具永远是孩子们最好的朋友之一,特别是在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那些手工玩具就显得格外珍贵了。今天啊,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有趣的手工玩具――竹节人。它长什么样子呢?同学们可以翻开课本看一看。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范锡林,1950年生于江苏无锡。199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集《辟邪铜钱》《秘道》《小巷三杰》等,已发表小说、童话、散文三百多万字。他的作品曾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等40多项奖项。
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画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
豁开 疙瘩 卡住 冰棍 孙悟空 橡皮擦 雕刻 磕头
跺脚 颓然 沮丧 趴下 威风凛凛 别出心裁 技高一筹
预设:本课的生字比较多,有些还比较难写,教师在安排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时,要对易读错字、易写错字进行点拨。本课的四字词语也比较多,可引导学生进行积累,不懂的词语可通过查词典的方法解决。
◆需注意的字音:
“凛”是前鼻音,“橡”是后鼻音,“筹”是翘舌音,“裁”是平舌音,“瘩”要读轻音。
◆需注意的字形:
易混字:裁―栽―载磕―瞌―嗑
易错字:“疙”被包围部分是“乞”,不是“气”。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过渡: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大致了解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画出你认为写得好或打动你的句子,想想它好在哪里、为什么能打动你,稍后举手交流。
2、交流圈画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相关语句。
(1)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预设:引导学生从修辞的角度去品读这句话,说课桌的“年纪”,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说裂缝“像黄河长江”,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非常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课桌破旧的特点。而这样的课桌就是竹节人“大战”的战场。
(2)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跟现今健美比赛中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
预设: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竹节人比作健美的小伙子,“威风凛凛”和“叉腿张胳膊”又属于神态和动作的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出了竹节人的神采。
(3)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伸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无遗。不消说,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建立了赫赫伟绩,鏖战犹酣的两个竹节人被一把抓去。
预设:引导学生留意这里用词的丰富、语言的幽默和描写的画面感。如“赫赫伟绩”“鏖战犹酣”是大词小用,语言幽默,表现出了游戏时间之长、次数之多,突出这个游戏的吸引力之强、乐趣之多,进一步表现了作者童年时期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之情。同时趁机让学生找出本文中的四字词语,多积累,对于不理解的词语,可在课后通过查词典的方法解决。(出示课件)
词语归纳
威风凛凛 别出心裁 技高一筹 呆头呆脑 大步流星 怒气冲冲
暴露无遗 念念有词 忘乎所以 心满意足 轻手轻脚 前功尽弃
叱咤风云 得意扬扬 弄巧成拙 虎视眈眈 津津有味 咋咋呼呼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简单说说全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做竹节人,玩竹节人,竹节人被没收后发现老师也爱玩竹节人。)
(2)合作与交流。标上段序,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交流划分原因,归纳出每一层次写了什么。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我们”喜欢玩具。
第二部分(第2―19自然段):主要描述了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的过程与乐趣,体现了“我们”对竹节人的喜爱之情。
第三部分(第20―29自然段):主要写老师没收了“我”和同桌的竹节人,却也偷偷玩竹节人的趣事。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过渡:其貌不扬的竹节人给作者的童年生活带来了那么多的快乐,大家有没有心痒痒,也想动手做一做竹节人呢?每个特定的时代都有对应的玩具,我想同学们从小到大肯定玩过各种有趣的玩具,它们也一定给你带来了许多乐趣。但老师觉得有点遗憾的是,今天的玩具太过精美,而且少了一点人情味,大家多是自己玩,而很少能体会到许多人围在一起玩某个玩具的快乐了,更何况那玩具还是自己亲手做的呢?下节课,我们就去看看竹节人的制作过程以及斗竹节人的诸多乐趣。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划分了文章的层次,还对一些好词、好句进行了品读。我们这节课并没有就阅读策略进行学习,下节课,我们将接触一种新颖而有趣的阅读方法。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根据不同的任务采用不同的方法阅读文章,分组交流学习。
2、通过品读文本,激发学生对于自己平时生活的联想、思考,感悟身边事物的乐趣,感知童年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由于阅读目的不同而应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抓住阅读重点。
2、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斗竹节人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
豁开 疙瘩 卡住 冰棍 孙悟空 橡皮擦 雕刻 磕头
跺脚 颓然 沮丧 趴下 威风凛凛 别出心裁 技高一筹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师播放斗竹节人视频片段,导入课文。
过渡:同学们看看,这是我找到的斗竹节人视频。竹节人玩具确实是一个比较古老的玩具,我竟然找不到太多关于它的视频资料,也很难买到实物。好在作者的描写十分生动,我们还是去文章里瞧一瞧吧!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导语和课后习题,快速浏览全文,确定阅读任务,完成表格。
2、学生自由选择阅读任务,确定分组,小组交流、汇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圈画重点、思考问题。
阅读任务一: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①找出制作竹节人的相关文字,写一份制作指南。
预设:重点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抓住句中的数量词“一截”“八截”“一对”“一根”和动词“锯、钻、做、穿”来整理。课文第11―13自然段也有一些关于让竹节人更威风的装饰方法,如系上冰棍棒儿、装上废钩针,等等。若学生就这几自然段内容进行交流,也可以。
②找出与竹节人的玩法相关的文字,画出重点字词。
预设:重点阅读第8、9自然段,重点字词如“嵌入、拉紧、一松一紧、放在一起、对打”。
③本文是一篇记叙文,为什么用这么多说明性的内容来详细介绍做竹节人的方法和竹节人的玩法呢?
明确:详细介绍做竹节人的方法和竹节人的玩法,一方面是因为读者可能对竹节人的游戏不熟悉,所以说得详细,让读者有一定的了解,若感兴趣,还可以自己制作和玩竹节人;二是时间过去了那么多年,作者竟然还对竹节人的制作和游戏过程记得那么清楚,可见竹节人曾给他带来了许多快乐,所以在这个说明的过程中又蕴含了作者真切的情感。
阅读任务二: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①竹节人给人们带来了哪些乐趣?结合相关语句说一说。
预设:全文随处可见竹节人带给孩子们的乐趣,做竹节人是一件乐事,斗竹节人更是乐趣无穷。学生自由发言,只要能说出“乐趣”即可。
生1:做竹节人看似简单,却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动手的乐趣。因为大家都迷上了做竹节人,所以“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好”,大家都乐此不疲。
生2:斗竹节人就更有趣了。“(两个竹节人)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有时其中一个的线卡住了,那‘斗士’便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没头没脑”“呆头呆脑”读来就让人觉得好笑,因为斗竹节人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两个竹节人对打,但简单的玩法儿折射出的却是孩子们对竹节人单纯、热烈的喜爱。
生3:我觉得给竹节人起名字也很有意思,我读到第11―13自然段的时候都笑了。其貌不扬的竹节人被安上各种装饰,取上各种大名之后,仿佛真的很神气。比如这句话:“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儿,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号称‘齐天小圣’,四个字歪歪斜斜刻在竹节人背上,神气!”可见孩子们对自己的作品非常满意、得意,那种快乐与满足的情感溢于言表。
②文章的主体部分是描写斗竹节人的有趣经历(第8―19自然段)。一般来讲,写竹节人搏斗的场面要按照斗竹节人的具体过程来写,但课文中记叙的是几个片段、几个画面。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构思布局的呢?
预设: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有时”“还有”“其实”“下课时”来理解,这些内容是随着游戏的欢乐程度一步步写下来的。
阅读任务三: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①完成“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这个任务时,哪些段落可以略看?
明确:重点阅读第20―29自然段,即课文的第三部分,前面的内容可略看。
②老师没收竹节人时“怒气冲冲”,玩竹节人时却又“全神贯注,忘乎所以”,这矛盾吗?你觉得老师的这一行为会影响老师的形象吗?
明确:老师“怒气冲冲”是因为“我们”上课时没有专心听讲,并不是因为他不喜欢竹节人。这并不会影响老师形象,相反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充满童趣的老师形象。
③为什么“我”和同桌虽然没有拿回竹节人,却“心满意足”,而且“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了?
明确:当“我们”看到老师玩竹节人的那一幕时,肯定惊奇于孩子们喜爱的竹节人竟获得了老师的青睐,原来看似严厉的'老师也有那么可爱的一面,这样的发现让“我们”很开心。同时,“我们”也因为自己制作的竹节人给了老师一个放松、玩乐的机会而感到自豪。老师玩竹节人的一幕也成了“我”关于竹节人的美好回忆的一部分了。
(2)教师相机指导阅读方法。
预设:三个小组有三种不同的阅读目的,学生分组学习,根据阅读目的选择相应的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学习,但学生往往会按照以往的习惯来阅读全文,这样时间必然是不够的。教师便可以在过程中相机指导:“读文章时,与阅读目的关系不大的内容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比如,你是带着‘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一任务阅读,遇到文中写‘玩竹节人的有趣经历’这部分内容时,只要浏览一下就可以了。”这样的指导比较有针对性,可以让学生掌握简单的阅读方法。
3、师生共同品读精彩段落。
(1)读第11―14自然段,体会竹节人的威风和神气。
思考:①同学们是如何装饰竹节人的?完成下面的填空。(课件出示填空题)
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就成了手握()的(),号称()。
竹节人手上装上两根(),就成为手握()的(),号称()。
还可以用()剪一把(),用铁丝系一绺()做一柄(),给竹节人装上。
②“破课桌,俨然一个叱咤风云的古战场。”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给你什么感觉?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课桌比作古战场,从中可见孩子们用各种材料装饰竹节人,给竹节人起上各种名号,把竹节人当成在战场上厮杀的战将,写出了孩子们斗竹节人的热情之高,以及竹节人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之多。
(2)读第17―19自然段,感受场面之热闹。
思考:
①读一读第17、18自然段,你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这三个词都是主谓式结构,都是四字词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同时,这三个词常用作武术招式名,形象而生动,突出了招式的威力强大,也就可见竹节人“战斗”的紧张和激烈了。第18自然段中的一组拟声词让人联想到戏剧中渲染气氛的锣鼓。这两段用简洁的文字烘托了斗竹节人时紧张而又激烈的场面,同学们斗竹节人时的场面犹如武林高手过招,又似千军万马酣战的古战场,气氛活跃、阵势浩大。
②从哪里可以看出观战的“观众”也很投入?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呢?
预设:抓住关键字词来体会,如“一圈黑脑袋”极言观战的人多,反映了观众很投入;“攒”的意思是“聚”,表现了同学们围聚、簇拥的状态,表现出热烈的氛围。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想一下:发生了什么事,会令观众“跺脚拍手”“咋咋呼呼”?观众会说些什么?
明确: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我们”专心入迷的样子,而是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一是“攒着”围观、“跺脚拍手”“咋咋呼呼”的细节,一是听不见上课铃声,要等老师来了才知道上课的事实,这些侧面烘托与精彩的细节既表现出“我们”对斗竹节人入迷,又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学生可根据自己童年的游戏经历进行补白,获得愉快的阅读体验。
三、拓展阅读,学有所获
过渡:范锡林笔下的竹节人是战场上的壮士,现在我们来看另一位作家笔下的竹节人,她童年时的竹节人又是怎样的形象呢?大家读一读、想一想,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交流。
1、出示片段,学生拓展阅读。
玩竹节人的多是男孩子,女孩子通常只是当观众。我不想当观众,要用竹节人来唱戏。大哥和二哥都有好手艺,能雕出男面相和女面相。我最骄傲的事,就是我的两个哥哥给我做了二十多个竹节人,有些竹节人的手上还安有竹片削的小斧子、小宝剑,甚至小锄头、小剪刀、小竹笛、小碗等。我把这些竹节人装在一个小竹箱里,那是我最迷恋的玩具。
木鬼戏听多了,我能记熟情节和戏词。我常用这一班子竹节人立在一张长椅子上唱戏,全心投入进去,完全在戏中。后来,我大胆地更改一些戏的情节。再后来,我又试着把电影里看过的故事用竹节人演一演。又再后来,我把生活中好玩的事演进去,每个竹节人扮演身边的人。最初,只有我的小狗是忠诚观众。任何时候,我在用竹节人演戏,它都伏在椅子前,和我面对面,目不转睛地看得入神,一副百分百铁杆戏迷的样子。后来,多来了三条狗当观众。再后来,就有了人当观众,多的时候能达二十多个。有些人被我用竹节人演进去,他们也觉得骄傲。没有被我演进去的人来找我,希望也能被我用竹节人演一下。有人喜欢看,我就有了编戏、表演的激情和动力。
2、阅读与交流。
(1)说说作家王勇英笔下的竹节人与课文中的竹节人有什么不同。
(课文中的竹节人是打斗用的,而这里的竹节人是“戏班里的演员”,而且形象更丰富些。)
(2)作家王勇英从玩竹节人中收获了什么呢?
(收获了编戏、表演的激情和动力。)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篇17:女娲和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女娲和人的神话。
3、正确认读本课的1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大意。在读与复述的过程中了解这个神话。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3、通过实践活动,领略中华文化的不朽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篇18:女娲和人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神话故事,想听吗?(教师复述课文的内容)
看着大家,意由未尽的样子,就让我们自己去看一看这个神话吧!
快快打开29课,齐读课题。
二、自主识字,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快快拼一拼,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动动脑筋,再和小组同学合作来解决困难。
2、在小组内,认一认字,互相考一考,看谁是识字大王?
3、教师出示要求认的字词,谁有勇气给大家读一读?
3、我们来做识字游戏,谁来试试?
开火车读词语。
也可以自己组词。
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还可以把词语的意思讲给同学听。
4、今天的'这些字,好难记哦!你有什么办法记住他们,和他们成为好朋友?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吧!
三、诵读课文,感悟大意
1、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多生字都认识了,课文也读熟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这个神话讲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学生的回答追问,那么人是怎么来的呢?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3、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4、从哪里可以知道女娲娘娘造了很多人?“她捏呀,捏呀……许多……许许多多的人,世界就生动活泼起来了。”
5、同学们以讲故事的口吻,再读这篇课文。
6、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多读一读,可以摘抄在自己的小本本上。
四、与综合学习相结合
除了这个神话,你还会讲哪些神话?是从那本书中读到的?把这本书介绍个大家吧!
四、写字
1、圈划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
2、自主选择注音、分析字形、找出形近字、组词或者说个句子
3、说说怎样把字写好看。
4、重点辅导“世”“亡”
篇19:女娲和人教学设计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女娲和人的神话。
3、正确认读本课的1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大意。在读与复述的过程中了解这个神话。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3、通过实践活动,领略中华文化的不朽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章大胆而又新奇的想象。感悟对人类诞生的喜悦。
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女娲和人的神话。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投影片。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第九章第六节人的视觉和听觉 教学设计(精选19篇)】相关文章:
解读《滕王阁序》精妙之处2023-11-26
《再别康桥》原文赏析2024-03-06
《荷塘月色》的教学设计2023-09-08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计划2022-04-30
赏析 《再别康桥》2022-05-04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工作计划2022-10-11
安徒生童话《香肠栓熬的汤》2022-08-22
高考生物复习提纲2022-12-22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82023-08-20
初中生物教学计划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