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设计(共20篇)由网友“四凤”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篇1:《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状况及特点。
2、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3、通过本课的学习,熟悉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经济发展的概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4、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难点:教学对“青铜文明”概念的理解。
三、学习方法
1.讲解法:对于重要的理性分析内容,主要由教师讲解,应注意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和演绎思维的流畅性。
2.讲读法: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投影所示历史资料和图片,进一步理解教材。
四、教学过程
【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我国出现青铜器的时间是社会末期,社会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其中著名的青铜器代表是巨大的和造型奇特的。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瞩目。
3、除青铜制造业外,商周时期的业和业也很发达。
4、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形成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化。
5、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主要的生产方式是业,主要劳动力是。
6、思考:“动脑筋”(第26页)
7、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第一子目: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结合第26、27页插图,识读图形,记住名称并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商朝时期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第二子目: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1、通过学习,知道我国奴隶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和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
第三子目:奴隶的悲惨生活
1、依据第28页图,竞答我国奴隶社会中奴隶的生活状况。
2、解决思考题;动脑筋
【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青铜器:出现时间,灿烂时期;特点是品种多、水平高、分布广。
手工业:代表、。
成都平原的文化
商朝业发达:玉虎、玉象
农业:“五谷”齐全;知道、、技术,使用一定量的青铜工具。
畜牧业:现在的主要家禽品种时已有,并建有,商王室有专门牧场。
认识: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之上的。
五、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
1、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应属于下列哪一个朝代
A.夏朝B.商朝C.西周D.西汉
2、下列四个青铜器中,我国古代青铜工艺的突出代表是()
A.兽纹扁足鼎B.人面纹方鼎C.司母戊方鼎D.四羊方尊
3、巨大的商朝司母戊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A.青铜工艺水平高超B.原始农耕文明出现
C.畜牧业发达D.铁器开始使用
4、我国青铜工艺鼎盛时期是在()
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
5、我国青铜器中的珍品是()
A.四羊方尊B、乳丁纹平底爵C.司母戊方鼎D.人面纹方鼎
6、下列青铜器中,属于三星堆文化的是()
A.司母戊鼎B.青铜立人像C.四羊方尊D.大盂鼎
7、与商周同时期的三星堆文化遗址在()
A.长江三角洲B.华北平原C.三江平原D.成都平原
8、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主要劳动力是()
A.奴隶B.农民C.工人D.农奴
【知识拓展】(知识拓展迁移,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阅读材料后理解问题:(有兴趣同学,优先回答问题)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占有大量的奴隶,就可以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进行简单协作和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奴隶社会内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过程,推动生产力发展,由于大批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提供大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摆脱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
篇2:《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和能力
1.比较全面的掌握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器铸造业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发展的状况;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生活。
2.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从而培养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揭示奴隶制文明本质及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多媒体演示: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众多的青铜器,使学生对青铜器有切身的体验与感知;并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青铜器制作的特点,加深学生对夏、商、西周青铜器“工艺高超”的理解。
2.分组讨论:通过分组,使组与组之间在学习方面展开竞争;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中探究知识,获得知识。
3.角色扮演:指导学生搜集资料,编写历史小剧本。通过表演,加深学生对奴隶悲惨生活的认识。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透过奴隶的悲惨生活这种历史现象观察出奴隶的悲惨命运和“灿烂的青铜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得出“灿烂的青铜文明”主要是由广大的奴隶所创造出来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夏、商、西周时期奴隶制下青铜文明辉煌灿烂,全面发展;而且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2.感悟到我国历史文化的悠久,从而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通过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形式,学会互相帮助,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教材重点难点的处理方法
1.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教学对策: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介绍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以及“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导学生归纳出当时青铜铸造业是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规模大,工艺精美,分布广泛的特点;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西周可烧炭火青铜器、商朝铜爵、铜镜等,引导学生归纳出当时青铜器具有应用普遍、品种繁多的特点。并通过介绍夏至西周青铜铸造业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归纳出青铜文明具有一脉相承,延续性的显著特征。
2.难点:青铜文明的概念、表现;奴隶的悲惨生活与青铜文明的关系。教学对策:通过介绍夏、商、西周陶瓷业、玉器制造业等手工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农业和畜牧业、商业的进步表现,引导学生得出青铜文明不仅仅表现在青铜器的高超工艺、青铜器铸造业的兴盛上,还表现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发展进步上。这为后来介绍青铜文明的概念做好了铺陈。
教学方法
分组导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教师活动:
1.查找相关图片资料 2.制作cai课件
学生活动:
查阅奴隶社会的相关资料,了解奴隶的悲惨境遇,酝酿角色。
师生活动:
课外阅读历史教材,审阅同学们编写的小剧本,提出修改建议。
教学资源
① 书籍:《课堂--与案例》、《中国历史》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中国考古学通论》(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
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文明”一词反映的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程度,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在夏、商、西周时期。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在青铜器制造工艺上。
(多媒体演示)司母戊鼎图片。
教师针对图片提问:同学们,我们看的图片是什么?它有多高呢?多长呢?多重呢?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当时 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多少人同时操作呀?可见商朝的青铜铸造业,有多么大的规模了!
教师引导:刚才,我给大家讲了在夏、商、西周时期社会发展进步突出表现在青铜器制作工艺上。现在请大家很快的浏览一下课文小标题,想一想青铜文明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还表现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方面。
教学过程
分组导学
根据课文内容,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每四人一小组。第一大组阅读“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一目的内容;第二大组阅读“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一目内容。请同学们边看书边思考屏幕上给出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
第一大组问题
1. 夏、商、西周有哪些手工业?
2. 青铜器制造业发展演变的过程?
3. 青铜器制作有何特点?
第二大组问题
1. 夏、商、西周农业发展的表现?
2. 畜牧业发展的表现?
教师过渡:现在我们看第一大组的同学如何解答第一大组问题。
教师提问: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
特点之一:生产规模大
(多媒体展示)四羊方尊图片
特点之二:工艺精美
(多媒体展示)
青铜农具:铜铲(商)、铜 (西周)
青铜兵器:玉援铜内戈(商)、铜剑(西周)
青铜用具:铜爵(商)、铜镜(商)
特点之三:品种繁多,应用普遍
(多媒体展示)三星堆的文物、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并简介图片
教师提问:三星堆文化分布于何处?
学生回答: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
教师引导:这说明我国青铜制造业不仅仅分布在商周统治中心地区。在西南等边远地区青铜制造业照样盛行。这说明当时青铜制造业还有何特点?分布怎样?
特点之四:分布广泛。
教师过渡:夏、商、西周的手工业,除了青铜铸造业之外,当时的陶瓷业和玉器制造业也很兴盛发达。(教师简单提一下陶和瓷的区别,稍作讲解陶瓷业和玉器制造业)
教师引导:那么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表现如何呢?请第二组同学概括一下。
农业发展表现:
1.商、西周时“五谷齐备”
2.技术改进:选种、施肥、治虫害
3. 生产工具改进:西周开始使用青铜农具
畜牧业发展表现:
1. 品种繁多:马、狗、牛猪等
2. 牲畜圈养
3. 牧场放养(规模大)
判断题:青铜文明就是青铜器工艺高超。
教师引导:上节课我布置同学们搜集了有关奴隶社会及奴隶悲惨生活的资料。现在我请一些同学来演绎奴隶的悲惨生活。
(多媒体展示同学们编的小剧本)
场景一
学生角色表演:
旁白(由教师完成):奴隶一天的劳动开始了。
奴隶主:(不停吆喝)快起来!快起来!(打开奴隶枷锁)把地里的肥给我施了,才能吃饭。(随着“啪”一声鞭响,奴隶主一鞭子打在走在后面的奴隶身上)叫你快点,你不听!(呵斥)
奴隶:(嘴里嚷道)太累了。(伸腰想休息一会儿)
奴隶主:快给我干活,想偷懒。(劈头盖脸一鞭子打下去)
奴隶:(眼睛被打中,捂着眼睛叫疼)
奴隶主:(骂骂咧咧)不打死你才怪呢!
旁白:天黑了,奴隶被一一带上枷锁,关了起来。
场景二
商人:快来买,快来买。这里有五个奴隶,三个大的,二个小的。大的可以干重活,小的可以干零活。女的可以生小奴隶。快来看呀,快来买。
奴隶主:(牵一匹马来,马上背着一束丝)这些奴隶值多少?
商人:不贵,两匹马。
奴隶主:太贵了,一匹马+一束丝,不行拉倒。
商人:好,爽快,成交。
旁白:奴隶主回到了家中。
奴隶主:明天就要祭祀祖先了。我看把其中三个奴隶杀死了,正好用来做贡品。
旁白:第二天祭祀开始。(奴隶主一一把其中三个奴隶杀死)
旁白:一个月以后,奴隶主死去。
奴隶主儿子吩咐手下:把剩下的两个奴隶活埋作陪葬品。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奴隶的悲惨生活的表现:
a) 进行繁重的劳动
b) 失去人生自由,倍受折磨
c) 随意转让和买卖
d) 进行人牲和人殉
教师过渡:在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奴隶,奴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是谁主要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奴隶的悲惨生活与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总结:夏、商、西周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但这些发展和成就,都离不开奴隶们的辛勤劳动。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奴隶们创造的。
教师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五课叫“灿烂的青铜文明”。青铜文明不仅突出表现在铜器制作工艺上,还表现在手工业、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有学者把人类历史划分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器制作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阶段。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成果便称作“青铜文明”。我国夏、商、西周时期正处于青铜时代,处于奴隶社会发展阶段。此时创造的物质文化成就突出,丰富多彩。因而,我们把这一时期文明称之为“灿烂的青铜文明”。
提示和建议
教师简单说明“文明”的概念,使学生对“文明”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导入框中的内容。
教师启发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教师引导好学生并及时表扬表现好的同学。
教师分组时,可使第一大组人数稍多一些。问题可逐一快速跳入,以便引起同学们注意。
教师应强调当第一大组同学回答问题时,第二大组同学边看书,边思考第一大组问题。同理,当第二大组同学解答第二大组问题时,第一大组同学要思考解答第二大组问题。
学生看书5分钟,每一小组讨论2分钟。
学生纷纷举手,第一大组1、2两小题很快答出。教师对表现好的小组不失时机进行表扬。
教师在学生回答好2小题时,及时引导学生得出青铜文明一脉相承,具有延续性的特点。
学生从前面司母戊鼎的介绍很容易得出特点一。学生讲解说明四羊方尊图片,教师稍作引导,不难归纳出特点二。教师分层次展示图片并让学生看课文中的西周烧炭火的青铜器,引导学生得出特点之三。呈现图片要求速度适中。图片呈现后及时关闭窗口。学生在引导下很容易得出特点之四。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屏幕一一打出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表现。
教师在学生判断的基础上及时总结 :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不仅仅表现在青铜制造业的兴盛上,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共同形成了这一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
时间控制为8分钟,控制好场面。为表演顺利完成,打出同学们编的台词、场景说明,以便学生表演时参照。。
学生背上贴一“马”字,纸条撕成带状为“丝”。学生表演时加入表情和动作。
教师及时点评同学们的表演。
教师引导同学描述奴隶的悲惨生活。
学生讨论3分钟。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后及时总结。
教师总结时,用多媒体演示出本课的主要内容。
篇3: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五课,主题在于使学生对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感受夏、商、西周时期奴隶制文明的辉煌灿烂,体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本课是在对学生综合能力不太了解的情况下设计的,我依照教学经验,首先得出一般初一学生的能力和心理特点:丰富的感性材料可以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由浅入深的引导可以推动部分学生在理性认识上有所升华,但是公开课上学生可能出现胆怯心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特别考虑到这一点,各教学环节都应为学生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留有一定的变化空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状况;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通过本课学习和思考本课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的能力;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与夏商周奴隶制文明高度发达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揭示奴隶制文明的本质及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方法与过程:
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组织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并对之加以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乃中华民族之骄傲,今天民族文化的辉煌成就与之一脉相承; 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炎黄子孙更要保护好宝贵的文化遗产。
青铜文明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解决策略:以形象的说明将抽象的描述具体化,通过大量的图片资料令学生从中自行总结出工艺高超的表现,既实现了认知目标,又进行了能力训练。
难点:正确理解“青铜文明”的概念
解决策略:通过介绍夏、商、西周陶瓷业、玉器制造业等手工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农业和畜牧业、商业的进步表现,引导学生得出青铜文明不仅仅表现在青铜器的高超工艺、青铜器铸造业的兴盛上,还表现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发展进步上。这为后来介绍青铜文明的概念做好了铺陈。
教学设计:
1.简要回顾原始社会以来,人类使曾用的工具,如:木器、石器、玉器等,各有什么弊端?
2.引入青铜器的出现:原始社会末期以铜混合少量锡、铅熔铸的青铜器出现了。人类使用的第一种金属便是青铜,它更坚固、更轻便,开始出现在生产生活中。人类由此跨入青铜时代。
3.青铜相关知识的讲解。
1.青铜器制造业
1) 提问:片中介绍了什么青铜器,它有什么用处,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如?
影片展示“司母戊鼎”的发掘过程和鼎的介绍,补充说明司母戊鼎重约832公斤,是两百多个奴隶在奴隶主的指挥下,各司其职合作完成的。
2) 展示四羊方尊图片,提问:此器与刚才的鼎,同属商朝遗物,在造型风格上有何不同?
补充说明四羊方尊暗喻“普天之下,莫为王土”,象征帝王的权力。小结:这两件青铜器珍品均出自商朝,是商代青铜器制造的代表器物。
青铜器制造业发展至商朝,工艺高超、造型多变,充分说明商朝是青铜器制造业最灿烂的时期。
3) 除以上两件青铜器外,人们还发现了众多青铜珍品。多媒体展示众多青铜器图片,学生看图推测这些青铜器均有何用处?
小结: 这些青铜器涉及了古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见青铜器种类多、且使用较为普遍。
4) 刚才我们看到的青铜期多发掘于商朝统治区内,是不是青铜制作技术只掌握在中原地区的工匠手中呢?
5) 根据地图提问:80年代考古学者发掘的广汉三星堆文化在今天什么地区?学生回答后,简介神树、立人像及面具,并观看影片提问三星堆文化青铜器制作的水平。
4.瓷器和玉器制造业的延伸
1) 夏商西周决不是仅有青铜器这一种手工业,中国古老的手工业还有那些?
2) 提示学生河姆渡文化时期便出现的制陶技术和玉器制作技术到这时有何发展,或者先看图片再展示玉器、瓷器图片,提问:这些物件是什么材质所制?制作水平如何?说明了什么问题?
补充说明:玉器制作开始于原始社会后期,发展至夏商周雕刻工艺已经相当高。瓷器源自中国的,china一词正说明了这一点。
小结:
回顾全课,通过今天的学习认识到灿烂的青铜文明包含了发达的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等,这一切主要由奴隶的大规模集体劳动来创造。
课后活动:“青铜文明”我导游
要求:向游客介绍青铜文明的历史、代表器物同时还要宣传文物保护思想等。
学生活动:分四组,分别介绍青铜文明、奴隶制度及文物保护。
通过向游人介绍青铜文明等知识,回顾本课所学的内容,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培养民族情感和文物保护意识。
篇4:灿烂的青铜文明
灿烂的青铜文明
篇5: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 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2、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二、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手上网查资料,搜集史料,体会夏 、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筛选资料的能力;
三、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民族自豪感,增加学生学习历史和考古知识的兴趣。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学难点]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奴隶的悲惨生活与青铜文明的关系;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对话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看“发布现场福娃动画宣传片”导入
师:XX年7月13日,历史的瞬间变成了永恒的欢乐。北京申奥成功,聚集在中华世纪坛的各界群众爆发出排山倒海的欢呼。XX年7月13日是北京申奥成功5周年,同样的欢乐再次留在人们心中,请同学记住7月13日,XX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大会对殷墟的评价是:与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媲美,以其甲骨文、青铜文化、玉器、古文历法、丧葬制度及相关理念习俗、王陵、城址、早期建筑乃至中国考古学摇篮闻名于世,文化影响广播而久远,真实性完整性强,具全球突出普遍价值,有良好的管理与展示。河南安阳商代遗址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 以其庄严的造型,庞大的体积和神秘的花纹,成为商朝贵族王权与神权艺术的最典型代表,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司母戊大方鼎就是中国青铜文明的杰出代表。
师:(出示幻灯片──司母戊大方鼎)(提前让学生收集有关司母戊大方鼎的资料)
(先对“青铜时代”进行简单介绍:)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中国青铜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最为著名。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这件《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生1:(请学生介绍)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重875公斤,制作于商朝,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鼎的四个立面中心都是空白素面,周围则布满商代典型的兽面花纹和夔龙花纹。这些兽面纹又称饕餮纹,是以虎、牛、羊等动物为原型,经过综合、夸张等艺术处理手法而创造出的一种神秘的动物形象。鼎耳的侧面雕刻有两只相对的猛虎,虎口大张,共衔着一个人头。这种恐怖的吃人形象,渲染出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感,以显示统治阶级的无上权威。
生2:司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鼎。因鼎宽大得形似马槽,人们又称它为马槽鼎。鼎重832.84公斤,高1.33米,口长1.10米,壁厚6厘米,立耳,长方形,四柱足中空。纹饰以云雷纹为底纹,耳的外郭饰一对虎纹,虎口相向,中有一人头,似被虎所吞噬。鼎腹、上下均饰以夔纹构成的方框,两夔相对,中间以短扉棱相隔,足部饰兽面纹,下有三道弦纹。腹壁内有“司母戊”铭文。科学家们分析大鼎是采用组芯的造型方法,用21块陶范铸成。双耳是先铸成后再嵌入鼎范内,鼎身其余部分都是一次铸成。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它标志着商代青铜器铸造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此鼎是现存商代青铜器中形体最大、最重的一件,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师:(出示幻灯片──四羊方尊)(提前让学生收集有关四羊方尊的资料)
生:四羊方尊是我国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尊”是一种盛酒器。尊一般为圆形、鼓腹、大口,也有少数方尊。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它造型雄奇,寓动于静。喇叭状劲张的方形口部,每边边长为52.4厘米,几乎接近器身的高度58.3厘米。尽管尊口很大,由于尊的四角有4只脚踏实地的山羊,所以没有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在尊的颈部饰有蕉叶、夔纹和兽面纹,肩部有4条龙相互蟠缠。最突出的、尊的腹部四角铸有4只大卷角羊,其形象在宁静中有威严感。羊背和胸部饰有鳞纹,前腿为长冠鸟,圈足上饰有夔纹。方尊的边角及每一面中心线的合范处都是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同时也增强了造型的气势。肩部的龙及羊的卷角都用分铸法做成。羊角是事先铸成后配置在羊头的陶范内,再合范浇铸的,如果没有高超的合范技术,很难达到整器浑然一体的效果。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图像和立体雕塑结合起来,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以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制成,真是匠心独运,恰到好处。
师:(出示幻灯片──三星堆文化)(提前让学生收集有关三星堆文化的资料)
生:三星堆文化发现于四川广汉,1929年开始发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1980年、1986年几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稀世之宝,包括造型奇特、制作精美的金器、青铜器和玉器、漆器等。三星堆出土的金面罩,全用金箔,说明制作者对金的延伸性已有很深了解。青铜神面具、青铜雕像,造型生动,有古蜀人“纵目”的特点(如同戏曲化妆成坚眉竖目的形象)。三星堆的青铜树,是祭祀用品,有学者考证它与我国民间习俗“通天树”或摇钱树有关。(《三星堆文化探秘》,昆仑出版社XX年版)学者们认为三星堆文化距今年代约三千多年,是商朝时候我国西南成都平原上古蜀人的文化。
生2:这是1986年在我国四川省成都市东北的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立人像。它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古蜀国人制作的。像高163.5厘米,躯体修长,身着左衽长袍。青铜人的右臂向上曲举,左臂向下弯曲,宽大的手掌空握,好似握着什么器物。长袍下部雕有饕餮纹,下摆成燕尾状。面部方正,大眼睛,直挺的鼻梁,方额大耳,耳垂还穿有小孔。脑后垂长发辫,头戴华丽高冠。双脚赤裸,站在一方座上,神情肃穆庄严。据考古学家分析,这个铜人可能是古蜀人掌握祭祀大权的巫师。铜像采用分段浇铸法铸成,说明这一时期的青铜铸造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师:同学们上网查询资料都非常详细,下面请同学们再看一组幻灯片,请同学们说说商周青铜制造业的特点?
生:(自由发言)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范围广
师:青铜文化博大精神,源远流长,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
青铜工艺与我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青铜文化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无法说清她的全部,只能努力地去发掘、去体会、去领悟她的精神。穿越岁月长河,从历史走来,走进当代,不变的是青铜文明的精魂,不变的是灿烂文明的薪火相传。
师:除青铜文化外,夏商西周时期的陶瓷业和玉器制造业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与学生一起说出)china的意思是中国和瓷器,瓷都是江西景德镇。
夏商西周时期文明的灿烂,那么此时的经济发展又是如何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
师: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部门主要是农业和畜牧业。它们的发展表现有哪些呢?
生:(自由发言)
师:(出示幻灯片)
农业:“五谷”已经齐备(品种)
已掌握选种、施肥和治虫害(技术)
已用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工具)
畜牧业:已有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品种)
建有牲畜圈栏(方式)
商业:都城繁荣,交通发达,沿途设有旅店
师:既然夏、商、西周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都很发达,为什么要以“青铜”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结合前面老师介绍的“青铜文明”概念,同学们再细细回味!
师:(出示幻灯片)上面我们学习了“青铜文明”的基本内容。请同学们通过图片更加直观的认识夏、商、西周奴隶制的残酷、野蛮的本质,并明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的基础上的。
生: “商朝戴枷的奴隶俑”是1937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陶俑一高一矮,男俑高6.1厘米,女俑高5.5厘米,男俑的双手被枷在背后,女俑则双手被枷在前。这两个陶俑的出土说明了商代奴隶处境的悲惨。白天,奴隶们在奴隶主的监督下,从事艰苦的劳动;夜晚,为了防止奴隶们逃跑,奴隶主又给他们戴上枷铐。五个奴隶等于一匹马加一束丝的记载,见于西周中期的一个青铜鼎上。它说明西周奴隶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商朝奴隶主对奴隶剥削压迫的另一个表现是:奴隶主每次祭祀祖先,都要屠杀大量奴隶作祭品,称为“人祭”“人牲”。奴隶主死了,还要把奴隶杀死或活埋,称为“人殉”。河南安阳侯家庄的商王大墓,墓的里里外外,人殉及追祭时的人牲,总共约三百人。
师:直观的表白,那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这句话有没有道理?
生:(自由发言)
师:这是从不同角度对商代历史的认识。奴隶制固然非常残酷,但这是随着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出现的必然。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占有大量奴隶,就可以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进行简单协作和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奴隶社会内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过程,推动生产力发展;由于大批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提供大量剩余产品,使另一部分人可以摆脱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综上所述,商代文明较全面地体现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在诸多方面的进步,因此,可称得上是灿烂的文明。这当然又是建立在广大奴隶极其悲惨的命运基础上的“文明”。
师:(小结)青铜文明不仅突出表现在铜器制作工艺上,还表现在手工业、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有学者把人类历史划分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器制作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阶段。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成果便称作“青铜文明”。我国夏、商、西周时期正处于青铜时代,处于奴隶社会发展阶段。此时创造的物质文化成就突出,丰富多彩。因而,我们把这一时期文明称之为“灿烂的青铜文明”。
课后小练:
1、以中国政府的名义送给联合国一个“世纪宝鼎”;在XX年中央电视台联欢晚会上,全国56个民族的代表都把自己家乡的土倒在同一个鼎里,寓意56个民族是一家;在中国的成语里也有“一言九鼎”的说法。想一想,为什么中国人从古到今都重视“鼎”?
2、识图题:读下图然后回答问题(反映的是西周时的情形)
①填出图中a、b两处的算术运算符号。
②图中反映的是西周时的什么情况?这种情况说明了什么实质性问题?
③图中所反映的情况 必然会导致什么结果?这种现象和结果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什么历史结论?
<篇6: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设计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2.培养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3.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养成自学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难点:青铜文明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问题讨论法
四、教学设计
环节一——新课导入
师:20xx年7月13日是北京申奥成功5周年,同样的欢乐再次留在人们心中,请同学记住7月13日,20xx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大会对殷墟的评价是:与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媲美,以其甲骨文、青铜文化、玉器、古文历法、丧葬制度及相关理念习俗、王陵、城址、早期建筑乃至中国考古学摇篮闻名于世,文化影响广播而久远,真实性完整性强,具全球突出普遍价值,有良好的管理与展示。河南安阳商代遗址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以其庄严的造型,庞大的体积和神秘的花纹,成为商朝贵族王权与神权艺术的最典型代表,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司母戊大方鼎就是中国青铜文明的杰出代表。那么青铜文明究竟有哪些杰出成就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师: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26、27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一字目内容。在阅读的时候思考三大问题:
1.青铜器是如何发展、演变的?(提示:分时期,原始社会、夏朝、商朝、西周的。
2.青铜器制作有何特点?
青铜器在夏、商、西周三代发展的状况及特点。学生阅读教材自行归纳其状况,教师条理:我国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就已出现青铜器;夏朝:种类逐渐增多;商朝: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并投影大量图片说明之,如青铜器的种类,青铜器的铸造过程并提问有没有完全相同的青铜器,巨大的司母戊鼎,精品四羊方尊;西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强调自夏至西周青铜文明的延续性,说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提问:夏商西周三代的统治中心在什么地区?南方成都平原的“三星堆”文化,投影青铜立人像、青铜面具,说明我国青铜文化不仅水平高超,而且分布地区广泛。根据前面讲述及教材,讨论三代青铜器的特点有哪些?教师整理并补充: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连续性。
这一时期发达的手工业除青铜制造业外,百花齐放,全面发展。
2.陶瓷业和玉器制造业的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由“中国”的英文字母小写即“china”意为“瓷器”可见一斑,后来在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或其他国家交往的物品中除了丝绸,更多的就是瓷器。讲到玉器并不陌生,河姆渡原始居民就能制作简单的玉器,投影栩栩如生的商朝玉虎和玉象。
夏、商、西周的手工业发达,规模庞大,占用了大量的劳动者,而专门生产粮食的人就少了,但还是满足了人们吃饭问题,请讨论:你认为手工业繁荣的基础是什么?
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的发展
第二大组问题
1.夏、商、西周农业发展的表现?
2.畜牧业发展的表现?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其发展的表现,教师整理并强调:农业上后代称为“五谷”的农作物商周时期已经齐备(品种),已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技术),西周已用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进行生产(工具),提问: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普遍使用的是什么工具?青铜农具与之相比有什么优点?青铜器坚硬、锋利,说明人类进入青铜时代是巨大进步。畜牧业上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商朝时都已经有了(品种),还建有牲畜圈栏,商王室和贵族还有专门的牧场(方式)。生产发展,产品日益增多,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商朝人很会做生意,故把做生意的人称做“商人”。
讨论:既然此时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都很发达,为什么课题要以“青铜”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青铜时代是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被称为“青铜文明”。
高度发达的奴隶制文明是由奴隶创造的,他们的境况如何呢?
奴隶的悲惨生活
投影“商朝戴枷的奴隶俑”“安阳商王大墓”,介绍“人牲”“殉葬”“青铜器记载奴隶价格”,说明夏商西周奴隶制的残酷、野蛮,得出结论:奴隶制经济的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压迫基础上的。
本课小结:我们较详细地学习了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农牧业和商业发展的状况,全面掌握了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的高度发达,而创造奴隶制文明的奴隶却生活悲惨。
板书设计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器在夏、商、西周三代发展的状况及特点
2.陶瓷业和玉器制造业、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的发展奴隶的悲惨生活
篇7:《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
1.比较全面的掌握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器铸造业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发展的状况;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生活。
2.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从而培养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揭示奴隶制文明本质及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学难点:青铜文明的概念、表现;奴隶的悲惨生活与青铜文明的关系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文明”一词反映的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程度,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在夏、商、西周时期。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在青铜器制造工艺上。
学习目标:
1、掌握青铜文明包括哪几个王朝。
2、掌握这一时期高超的青铜工艺和典型作品
3、知道夏、商、周时期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商业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4、懂得我国奴隶社会高度发达的奴隶制文明,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的。
自学指导:
1、夏、商、西周有哪些手工业?
2、青铜器制造业发展演变的过程?
3、青铜器制作有何特点?
4、夏、商、西周农业发展的表现?
5、畜牧业发展的表现?
新课学习:
教师提问: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多媒体展示:青铜器的制作流程)特点之一:生产规模大
(多媒体展示)四羊方尊图片 特点之二:工艺精美
(多媒体展示,青铜器) 特点之三:品种繁多,应用普遍
(多媒体展示)三星堆的文物、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特点之四:分布广泛
教师提问:三星堆文化分布于何处?
学生回答: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
教师引导:这说明我国青铜制造业不仅仅分布在商周统治中心地区。在西南等边远地区青铜制造业照样盛行。这说明当时青铜制造业还有何特点?分布怎样?
教师过渡:夏、商、西周的手工业,除了青铜铸造业之外,当时的陶瓷业和玉器制造业也很兴盛发达。(教师简单提一下陶和瓷的区别,稍作讲解陶瓷业和玉器制造业)
教师引导:那么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表现如何呢?请第二组同学概括一下。
农业发展表现:
判断题:青铜文明就是青铜器工艺高超。
教师引导:上节课我布置同学们搜集了有关奴隶社会及奴隶悲惨生活的资料。现在我请一些同学来演绎奴隶的悲惨生活。
分角色表演:
场景一
学生角色表演:
旁白(由教师完成):奴隶一天的劳动开始了。
奴隶主:(不停吆喝)快起来!快起来!(打开奴隶枷锁)把地里的肥给我施了,才能吃饭。(随着“啪”一声鞭响,奴隶主一鞭子打在走在后面的奴隶身上)叫你快点,你不听!(呵斥)
奴隶:(嘴里嚷道)太累了。(伸腰想休息一会儿)
奴隶主:快给我干活,想偷懒。(劈头盖脸一鞭子打下去)
奴隶:(眼睛被打中,捂着眼睛叫疼)
奴隶主:(骂骂咧咧)不打死你才怪呢!
旁白:天黑了,奴隶被一一带上枷锁,关了起来。
场景二
商人:快来买,快来买。这里有五个奴隶,三个大的,二个小的。大的可以干重活,小的可以干零活。女的可以生小奴隶。快来看呀,快来买。
奴隶主:(牵一匹马来,马上背着一束丝)这些奴隶值多少?
商人:不贵,两匹马。
奴隶主:太贵了,一匹马+一束丝,不行拉倒。
商人:好,爽快,成交。
旁白:奴隶主回到了家中。
奴隶主:明天就要祭祀祖先了。我看把其中三个奴隶杀死了,正好用来做贡品。
旁白:第二天祭祀开始。(奴隶主一一把其中三个奴隶杀死)
旁白:一个月以后,奴隶主死去。
奴隶主儿子吩咐手下:把剩下的两个奴隶活埋作陪葬品。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奴隶的悲惨生活的表现:
a) 进行繁重的劳动
b) 失去人生自由,倍受折磨
c) 随意转让和买卖
d) 进行人牲和人殉
教师过渡:在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奴隶,奴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讨论,是谁主要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奴隶的悲惨生活与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总结:夏、商、西周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但这些发展和成就,都离不开奴隶们的辛勤劳动。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奴隶们创造的。
课后小结
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五课叫“灿烂的青铜文明”。青铜文明不仅突出表现在铜器制作工艺上,还表现在手工业、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有学者把人类历史划分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器制作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阶段。
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成果便称作“青铜文明”。我国夏、商、西周时期正处于青铜时代,处于奴隶社会发展阶段。此时创造的物质文化成就突出,丰富多彩。因而,我们把这一时期文明称之为“灿烂的青铜文明”。
篇8:灿烂的青铜文明练习题
灿烂的青铜文明练习题
1.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
A.夏朝时期B.商朝时期
C.西周时期D.原始社会末期
2.我国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是()
A.夏朝B.商朝
C.西周D.春秋
3.下列器具中,不属于夏、商、西周的人们使用过的是()
A.青铜器B.玉器
C.陶瓷器D.铁器
4.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
A.编钟B.三星堆青铜立人像
C.四羊方尊D.司母戊鼎
5.举世文明的“三星堆文化”位于()
A.黄淮平原B.渭河平原
C.成都平原D.汉江平原
6.古代人们常以“钟鸣鼎食”来形容贵族之家的奢华生活,由此可见鼎的主要用途除了祭祀外,还用作()
A.装饰品B.食器
C.乐器D.盛水器皿
7.除青铜铸造外,夏商周手工业发展兴盛的另外两个部门是①陶瓷业②玉器制造业③冶铁业④制漆业()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①④
8.我们常用“五谷丰登”来形容丰收,被称为“五谷”的农作物,最早在我国已齐备的.时期是()
A.夏朝B.商朝
C.周朝D.商周
9.在青铜时代创造的物质文化,被称为“青铜文化”,青铜文化又成为奴隶社会文明的代称,该文明是指()
A.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B.商周时期
C.西周、春秋、战国时期D.夏、商、西周时期
10.下列关于夏、商、西周时期奴隶的处境的描述,错误的是()
A.地位与牛马猪狗等同B.有属于自己的一小块土地
C.没有人身自由D.可以被随意转让和买卖
11.识图题:读下图然后回答问题(反映的是西周时的情形)
(1)根据图下的文字描述,填出图中A、B两处的算术运算符号。
(2)图中反映的是西周时的什么情况?这种情况说明了什么实质性问题?
(3)图中所反映的情况必然会导致什么结果?这种现象和结果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什么历史结论?
参考答案:
1.D2.B3.D4.D5.C6.B7.A8.D9.D10.B
11.(1)A处填“=”,B处填“+”。
(2)是西周奴隶买卖情形的体现。说明:奴隶的价值还不如马,西周时奴隶地位很悲惨。
(3)奴隶地位悲惨是奴隶主残酷压迫和剥削奴隶所致,因而必然会激起奴隶反抗。
说明夏、商、西周奴隶制残酷、野蛮的本质,也说明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的基础上的。(此题目为开放性题目,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篇9: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法建议
1.教师可先生动具体地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农民发现司母戊鼎的经过,引起学生对青铜器的兴趣。
2.教师可通过直观的手段,如计算机、投影或者挂图,向学生展示司母戊鼎或四羊方尊,使学生对商代青铜制造业的高超工艺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引发学生对青铜文明这一内容进行学习的兴趣。
3.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知识并提出问题:“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祖先们普遍使用的是什么工具?青铜器与之相比有什么优点?” 为帮助学生作出结论,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实物参考,使学生体会青铜器坚硬、轻便、锋利等特点,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进入青铜时代是巨大进步。
4.教师应以生动的语言,有条件应配以模型或照片,讲述司母戊鼎及四羊方尊的特点及其冶炼过程,使学生对当时青铜制造业的高超水平有进一步深入的了解。
5.对于“三星堆文化”,教师应介绍其概况,并引导学生回忆:“在前一课中,我们所学习的夏、商、西周三代的统治中心在什么地区?”再联系“三星堆文化”主要覆盖地区,使学生得出“我国青铜文化不仅水平高超,而且分布地区广泛” 的特点。
6.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除青铜制造业外,夏、商、西周手工业的其他门类,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发达的手工业不仅是青铜制造业“一枝独秀”,而且是全面发展。鉴于学生对于漆器欠缺了解,教师可用简明的讲解配以实物的形式,使学生对其有初步认识。
7.教师提出问题:“夏、商、西周的手工业规模庞大,占用大量的劳动力,专门生产粮食的人就少了。你认为手工业繁荣的基础是什么?”通过学生讨论,得出手工业的繁荣要以农业发展为基础的结论,再引导学生学习夏、商、西周时期农业及畜牧业发展的情况。
8.教师提出问题:“既然夏、商、西周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都很发达,为什么要以‘青铜’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 经过学生讨论后,教师再深入浅出地解释“青铜文明”的概念。
9.教师可通过对“商朝戴枷的奴隶俑”“人牲”“殉葬”或安阳商王大墓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的残酷、野蛮的本质,并得出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基础上这一历史结论。
本课涉及内容距今年代遥远,学生相关知识储备较少。教师的教法及语言应尽量平易通俗,并利用本课插图、照片较多这一有利因素辅助教学,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插图的能力。如有可能,还可结合某些出土文物,进行一些考古学知识的介绍,增加学生学习历史和考古知识的兴趣。
篇10:七年级历史《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比较全面的掌握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器铸造业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发展的状况;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生活。
2.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从而培养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揭示奴隶制文明本质及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多媒体演示: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众多的青铜器,使学生对青铜器有切身的体验与感知;并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青铜器制作的特点,加深学生对夏、商、西周青铜器“工艺高超”的理解。
2.分组讨论:通过分组,使组与组之间在学习方面展开竞争;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中探究知识,获得知识。
3.角色扮演:指导学生搜集资料,编写历史小剧本。通过表演,加深学生对奴隶悲惨生活的认识。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透过奴隶的悲惨生活这种历史现象观察出奴隶的悲惨命运和“灿烂的青铜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得出“灿烂的青铜文明”主要是由广大的奴隶所创造出来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夏、商、西周时期奴隶制下青铜文明辉煌灿烂,全面发展;而且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2.感悟到我国历史文化的悠久,从而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通过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形式,学会互相帮助,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教材重点难点的处理方法
1.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教学对策: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介绍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以及“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导学生归纳出当时青铜铸造业是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规模大,工艺精美,分布广泛的特点;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西周可烧炭火青铜器、商朝铜爵、铜镜等,引导学生归纳出当时青铜器具有应用普遍、品种繁多的特点。并通过介绍夏至西周青铜铸造业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归纳出青铜文明具有一脉相承,延续性的显著特征。
2.难点:青铜文明的概念、表现;奴隶的悲惨生活与青铜文明的关系。教学对策:通过介绍夏、商、西周陶瓷业、玉器制造业等手工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农业和畜牧业、商业的进步表现,引导学生得出青铜文明不仅仅表现在青铜器的高超工艺、青铜器铸造业的兴盛上,还表现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发展进步上。这为后来介绍青铜文明的概念做好了铺陈。
教学方法
分组导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教师活动:
1.查找相关图片资料 2.制作ppt课件
学生活动:
查阅奴隶社会的相关资料,了解奴隶的悲惨境遇,酝酿角色。
师生活动:
课外阅读历史教材,审阅同学们编写的小剧本,提出修改建议。
教学资源
① 书籍:《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中国历史》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中国考古学通论》(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
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看视频,看视频时注意视频中告诉我们文物的名字是什么?什么时期铸造的?它有什么特点?司母戊鼎体现商朝时期青铜文明的最高水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出示学习目标(同学齐读)
1、青铜器出现的时间,繁荣时期?
2、著名的青铜器有哪两个?
3、这些青铜器的主要的用途是什么?同时期
还有什么文化?
4、“五谷丰登”的五谷什么时候齐备的?那时候,陶瓷业、玉器制造业,农业,畜牧业,有什么发展呢?
5、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主要表现在
什么繁荣上?
6. 奴隶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
学习过程
同学们据学习目标导航和预习目标内容,小组内先互相提问(组长负责 5分钟)
2.小组换着提问(挑战对方)
3.分组导学
根据课文内容,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每四人一小组。第一大组阅读“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一目的内容;第二大组阅读“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一目内容。请同学们边看书边思考屏幕上给出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
第一大组问题
1.? 夏、商、西周有哪些手工业?
2.? 青铜器制造业发展演变的过程?
3.? 青铜器制作有何特点?
第二大组问题
1.? 夏、商、西周农业发展的表现?
2.? 畜牧业发展的表现?
教师过渡:现在我们看第一大组的同学如何解答第一大组问题。
教师提问: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
特点之一:生产规模大
(多媒体展示)四羊方尊图片
特点之二:工艺精美
(多媒体展示)
青铜农具:铜铲(商)、铜 (西周)
青铜兵器:玉援铜内戈(商)、铜剑(西周)
青铜用具:铜爵(商)、铜镜(商)
特点之三:品种繁多,应用普遍
(多媒体展示)三星堆的文物、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并简介图片
教师提问:三星堆文化分布于何处?
学生回答: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
教师引导:这说明我国青铜制造业不仅仅分布在商周统治中心地区。在西南等边远地区青铜制造业照样盛行。这说明当时青铜制造业还有何特点?分布怎样?
特点之四:分布广泛。
教师过渡:夏、商、西周的手工业,除了青铜铸造业之外,当时的陶瓷业和玉器制造业也很兴盛发达。(教师简单提一下陶和瓷的区别,稍作讲解陶瓷业和玉器制造业)
教师引导:那么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表现如何呢?请第二组同学概括一下。
篇11:七年级历史《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
课题名称 《灿烂的青铜文明》 科 目 历史 年 级 初一 教学时间 1课时(45分钟) 学习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初一年级学生,他们都是刚刚入学的新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历史这门新的学科,还有些许陌生与彷徨,学习方法也尚待掌握,本课就需要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和分析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夏商周时期奴隶制下青铜文明的辉煌灿烂,全面发展。
2.感悟我国历史文化的悠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多媒体课件展示,加深学生的体验与感知。
2.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三、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找我夏商周时期以青铜器制造业为代表的手工业以及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生活。
2.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培养自己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及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的发展概况。
2.“青铜文明”的概念。 教学资源 学案式导学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5分钟)
课件展示联合国50周年前夕,中国人民赠送的珍贵礼物——“世纪宝鼎”(具体信息)。引出课题夏商周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 教学活动2 1.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1) 用10分钟时间阅读课本,圈点勾画自己获取的信息,然后完成学案上提供的知识网络。
2)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校对,学生完善内容。 教学活动3 1.教师课题释义,向学生讲述“青铜”“青铜文明”以及“青铜时代”,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认识。
2.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活动4
1.小组合作学习(15分钟)
篇12:初一历史《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2.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手上网查资料、搜集史料、课堂上进行话剧表演等形式在体会夏、商、西周青铜文明的辉煌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3.通过教学,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史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难点:青铜文明的概念、表现、奴隶的悲惨生活与青铜文明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问题情境法、合作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多媒体展示: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器
教师提问:(1)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用的生产工具是什么?(2) 河姆渡人、半坡人时期用的生产工具又是什么?(3) 夏商西周时期用的生产工具又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预期: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器。
多媒体展示:青铜时代定义
老师过渡:使用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石器时代,以青铜器为主要工具的时代被称为青铜时代,请同学一起朗读青铜时代的定义。在这一时代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我们一起走进本课去感知那段灿烂的青铜文明。
【推进新课】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青铜器的发展阶段和著名的青铜器的代表。
问题情境:多媒体展示商周时期青铜器的材料和图片(见PPT),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和图片概括这一时期青铜器的特点。
学生活动预期:略。
教师过渡:除了青铜制造业以外,商朝的手工业还有哪些发展?
学生活动预期:陶瓷业和玉器制造业
多媒体展示夏商西周时期的瓷器和玉器图片,请同学们欣赏这一时期瓷器和玉器的作品。
教师总结:夏、商、西周的陶瓷业也很发达,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这一时期,玉器制造业也很兴盛,玉器雕刻工艺达到很高水平。
多媒体展示年画作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教师设问:你知道吗,“五谷” “六畜”指什么?何时都已出现?
学生活动预期:略。
教师过渡:是的,它们都属于农业和畜牧业,下面我来了解夏商西周的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自主学习: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及所学知识归纳农业、畜牧业以及商业的发展情况。
师生一起解读青铜文明。(提醒学生:青铜文明不仅是有关青铜器的文明,也包括了我国的夏、商、西周奴隶社会时期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教师过渡:与“灿烂的青铜文明”相比,奴隶们却过着悲惨的生活。
奴隶的悲惨命运
篇13:初一历史《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青铜器的代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2.理解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是当时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繁荣的结果。
3.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知道是奴隶创造了灿烂的奴隶制文明。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难点: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的概念和内涵,理解奴隶的生活与灿烂的青铜文明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原始社会里人们普遍使用石器作为工具。那么,当人类进入奴隶社会的时候,普遍使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工具?(青铜)在奴隶社会里,人们用青铜器创造出灿烂的文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课(板书课题: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二)展示学习目标
大屏幕展示目标(学生读目标),教师强调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青铜器的高超工艺,难点: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的概念和内涵,理解奴隶的生活与灿烂的青铜文明的关系。)。
二、先学(13分钟)
(一)自学教材(10分钟)
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依据导学案第一部分走进本课的学习之旅。8分钟,好,开始!
任务一:阅读教材第26~27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什么时期开始出现青铜器?什么时期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其特点怎样?
2.著名的青铜器代表有哪些?
3.青铜文化代表是什么?那里出土的 、_ 、等引人注目。
4.概括 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
任务二:阅读教材第28页,
举例说明奴隶的悲惨命运。
(二)自学检测(1分钟)
1.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铸造时期是( )
A.黄帝时期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2.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B.后代称为“五谷”的农作物,夏朝已齐备
C.今天家禽家畜的主要品种,西周才有 D.夏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三)我的疑惑(2分钟)
过渡语:请你将自学和测试过程中的疑惑举手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三、后教(22分钟)
(一) 教师点拨,拓展延伸。(15分钟)
过渡语: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效果如何呢?现在老师检查一下,请看大屏幕。
1.教师精讲点拨,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见课件)。
点拨:青铜文化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7分钟)
过渡语:请同学们按照要求迅速完成下面合作探究题,小组之间讨论统一答案。
篇14:七年级历史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
[教学背景]
文明一词有着深刻的内涵,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有所差别,广义的现代文明学生们都能够理解,本课涉及到的古代青铜文明学生很难理解,尤其是青铜怎么和文明联系在了一起。
[教学课题]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比较全面的掌握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器铸造业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发展的状况;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生活。
2.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从而培养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揭示奴隶制文明本质及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网络搜索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众多的青铜器,使学生对青铜器有切身的体验与感知;并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青铜器制作的特点,加深学生对夏、商、西周青铜器“工艺高超”的理解。
2.小组探究:通过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中探究知识,获得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青铜文明的辉煌灿烂及其源远流长。
2.体会我国历史文化的悠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材重点难点的处理方法]
1.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通过学生网络搜索展示介绍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以及“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
引导学生归纳出当时青铜铸造业是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规模大,工艺精美,分布广泛的特点;
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西周可烧炭火青铜器
商朝铜爵、铜镜
通过观察这些图片,引导学生归纳出当时青铜器具有应用普遍、品种繁多的特点。并通过介绍夏至西周青铜铸造业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归纳出青铜文明具有一脉相承,延续性的显著特征。
2.难点:青铜文明的概念、表现;奴隶的悲惨生活与青铜文明的关系。
教学对策:通过介绍夏、商、西周陶瓷业、玉器制造业等手工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农业和畜牧业、商业的进步表现,引导学生得出青铜文明不仅仅表现在青铜器的高超工艺、青铜器铸造业的兴盛上,还表现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发展进步上。这为后来介绍青铜文明的概念做好了铺陈。
[教学方法]
网络环境学生自学为主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以及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青铜文明”,请同学们发表见解。
二、今天我们来学习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请同学们用百度搜索这两个概念。
文明、青铜文明
“文明”一词反映的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程度,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在夏、商、西周时期。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在青铜器制造工艺上。那么什么是青铜文明呢,我们学完这课后大家就会理解,下面我们先看一些青铜器。
司母戊鼎图片
师导学提问:图片是什么?它有多高呢?多长呢?多重呢?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当时 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多少人同时操作呀?可见商朝的青铜铸造业,有多么大的规模了!
教师引导:讲了在夏、商、西周时期社会发展进步突出表现在青铜器制作工艺上。想一想青铜文明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还表现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方面。
分组导学
根据课文内容,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每四人一小组。第一大组阅读“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一目的内容;第二大组阅读“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一目内容。请同学们边看书边思考屏幕上给出的问题。
第一大组问题:1.夏、商、西周有哪些手工业?
2.青铜器制造业发展演变的过程?
3.青铜器制作有何特点?
篇15:七年级历史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
1. 教学目标
1.比较全面的掌握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器铸造业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发展的状况;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生活。
2.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从而培养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揭示奴隶制文明本质及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学难点:青铜文明的概念、表现;奴隶的悲惨生活与青铜文明的关系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文明”一词反映的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程度,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在夏、商、西周时期。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在青铜器制造工艺上。
学习目标:
1、?掌握青铜文明包括哪几个王朝。
2、?掌握这一时期高超的青铜工艺和典型作品
3、?知道夏、商、周时期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商业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4、?懂得我国奴隶社会高度发达的奴隶制文明,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的。
自学指导:
1、夏、商、西周有哪些手工业?
2、青铜器制造业发展演变的过程?
3、青铜器制作有何特点?
4、夏、商、西周农业发展的表现?
5、畜牧业发展的表现?
新课学习:
教师提问: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多媒体展示:青铜器的制作流程)特点之一:生产规模大
(多媒体展示)四羊方尊图片特点之二:工艺精美
(多媒体展示,青铜器)特点之三:品种繁多,应用普遍
(多媒体展示)三星堆的文物、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特点之四:分布广泛
教师提问:三星堆文化分布于何处?
学生回答: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
教师引导:这说明我国青铜制造业不仅仅分布在商周统治中心地区。在西南等边远地区青铜制造业照样盛行。这说明当时青铜制造业还有何特点?分布怎样?
教师过渡:夏、商、西周的手工业,除了青铜铸造业之外,当时的陶瓷业和玉器制造业也很兴盛发达。(教师简单提一下陶和瓷的区别,稍作讲解陶瓷业和玉器制造业)
教师引导:那么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表现如何呢?请第二组同学概括一下。
农业发展表现:?
判断题:青铜文明就是青铜器工艺高超。
教师引导:上节课我布置同学们搜集了有关奴隶社会及奴隶悲惨生活的资料。现在我请一些同学来演绎奴隶的悲惨生活。
分角色表演:
场景一
学生角色表演:
旁白(由教师完成):奴隶一天的劳动开始了。
奴隶主:(不停吆喝)快起来!快起来!(打开奴隶枷锁)把地里的肥给我施了,才能吃饭。(随着“啪”一声鞭响,奴隶主一鞭子打在走在后面的奴隶身上)叫你快点,你不听!(呵斥)
奴隶:(嘴里嚷道)太累了。(伸腰想休息一会儿)
篇16:七年级历史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夏商周时期奴隶制下青铜文明的辉煌灿烂,全面发展。
2.感悟我国历史文化的悠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多媒体课件展示,加深学生的体验与感知。
2.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三、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找我夏商周时期以青铜器制造业为代表的手工业以及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生活。
2.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培养自己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及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的发展概况。
2.“青铜文明”的概念。 教学资源 学案式导学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5分钟)
课件展示联合国50周年前夕,中国人民赠送的珍贵礼物——“世纪宝鼎”(具体信息)。引出课题夏商周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 教学活动2 1.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1) 用10分钟时间阅读课本,圈点勾画自己获取的信息,然后完成学案上提供的知识网络。
2)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校对,学生完善内容。 教学活动3 1.教师课题释义,向学生讲述“青铜”“青铜文明”以及“青铜时代”,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认识。
2.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活动4
1.小组合作学习(15分钟)
七年级历史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
篇17:七年级历史《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
[教学背景]
文明一词有着深刻的内涵,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有所差别,广义的现代文明学生们都能够理解,本课涉及到的古代青铜文明学生很难理解,尤其是青铜怎么和文明联系在了一起。
[教学课题]
篇18:七年级历史《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比较全面的掌握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器铸造业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发展的状况;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生活。
2.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从而培养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揭示奴隶制文明本质及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网络搜索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众多的青铜器,使学生对青铜器有切身的体验与感知;并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青铜器制作的特点,加深学生对夏、商、西周青铜器“工艺高超”的理解。
2.小组探究:通过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中探究知识,获得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青铜文明的辉煌灿烂及其源远流长。
2.体会我国历史文化的悠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材重点难点的处理方法]
1.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通过学生网络搜索展示介绍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以及“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
引导学生归纳出当时青铜铸造业是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规模大,工艺精美,分布广泛的特点;
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西周可烧炭火青铜器
商朝铜爵、铜镜
通过观察这些图片,引导学生归纳出当时青铜器具有应用普遍、品种繁多的特点。并通过介绍夏至西周青铜铸造业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归纳出青铜文明具有一脉相承,延续性的显著特征。
2.难点:青铜文明的概念、表现;奴隶的悲惨生活与青铜文明的关系。
教学对策:通过介绍夏、商、西周陶瓷业、玉器制造业等手工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农业和畜牧业、商业的进步表现,引导学生得出青铜文明不仅仅表现在青铜器的高超工艺、青铜器铸造业的兴盛上,还表现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发展进步上。这为后来介绍青铜文明的概念做好了铺陈。
[教学方法]
网络环境学生自学为主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以及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青铜文明”,请同学们发表见解。
二、今天我们来学习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请同学们用百度搜索这两个概念。
文明、青铜文明
“文明”一词反映的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程度,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在夏、商、西周时期。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在青铜器制造工艺上。那么什么是青铜文明呢,我们学完这课后大家就会理解,下面我们先看一些青铜器。
司母戊鼎图片
师导学提问:图片是什么?它有多高呢?多长呢?多重呢?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当时 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多少人同时操作呀?可见商朝的青铜铸造业,有多么大的规模了!
教师引导:讲了在夏、商、西周时期社会发展进步突出表现在青铜器制作工艺上。想一想青铜文明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还表现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方面。
分组导学
根据课文内容,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每四人一小组。第一大组阅读“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一目的内容;第二大组阅读“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一目内容。请同学们边看书边思考屏幕上给出的问题。
第一大组问题:1.夏、商、西周有哪些手工业?
2.青铜器制造业发展演变的过程?
3.青铜器制作有何特点?
篇19:《灿烂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课前学生收集资料,课上进行活动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播放奥运会火炬宣传片视频引出新课,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通过列举生活实例,培养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二、课标依据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文化认同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三、教材分析
1.基本内容分析:本课由“灿烂的中华文化”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两框组成。第一框主要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认识到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体会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声声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了解薪火相传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的精华,认识到中华传统美德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2.横纵向联系: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的集中体现。离开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就失去了生命力和创造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又促进了优秀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彼此促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
3.教育价值: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文化,这些文化呈现出相互交织和激荡之势。一些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因此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内在力量,要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认同感。
四、学情分析:
通过学习《思想品德》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多元文化“地球村”》,学生对文化的多样性、正确对待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已有所了解,这为本课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但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比较抽象,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对于学生来说,提高个体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有一些难度。如何在当今时代坚持和发展传统美德也是学生践行过程中的难点。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学习,能够描述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力量,列举中华文化的内容,训练观察、思考、分析的能力;能列举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训练从典型材料出发经对比、思考、分析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培养思考、分析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学习,在对涉及四大文明古国文化和纵观中华文化的两个表格材料的对比、分析中,学会采用对比和归纳的方法获得中华文化的特点、力量等知识;在学习涉及小悦悦事件的典型材料,列举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之后,学会在对比、思考中,获得要坚持和发展中华传统美德的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学习,在学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之后,认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和对个体、人类及世界的深远影响;在学习“传统美德,薪火相传”之后,初步感受传统美德的精神魅力,愿意为保护民族文化做出努力。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而且学生缺乏对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内容的深刻了解,因此,本课把教学重点设定为: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内容。
2.教学难点: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比较抽象,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对于学生来说,提高个体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有一些难度。如何在当今时代坚持和发展传统美德也是学生践行过程中的难点,因此,本课把教学难点设定为: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等,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间的关系,提高文化认同感;在当今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传统美德。
七、教法与学法
1.教法:情境体验法,活动教学法,讲授法
2.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探究法,归纳学习法
八、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课前搜集资料,查找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准备两个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小故事
2.教师准备:查阅资料、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教师
寄语
多媒体出示视频:《北京奥运会火炬宣传片》,指导观察并提问。
第一环节:文化名城说文化
多媒体出示陕西历史文化遗迹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列举陕西还有哪些特色文化?
第二环节:文明古国比文化
1.多媒体出示图片:“四大文明古国文化对比”,指导观察,提出问题,引导归纳。
2.多媒体出示:中华文化的力量。
第三环节:文化知识知多少
1.文化知识抢答赛
多媒体出示文化知识题
2.多媒体出示:中华文化的组成
3.引导学生列举中华文化的一些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4.多媒体出示:中华文化的特点,提问并引导归纳。
第四环节:文化影响我来说
1.多媒体出示材料:中国哲学名言警句,指导观察,提出问题,引导归纳。
2.多媒体出示:中华文化的影响
3.连线题:中华文化影响连线题
第五环节:美德故事大家讲
1.学生讲述美德历史小故事
(卧冰求鲤、孔融让梨等)
2.多媒体出示视频:“西安最美女孩”并提出一系列问题。对比分析古代司马迁与现代西安最美女孩,引导学生理解传统美德是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的。
3.引导列举其它的传统美德。
第六环节:文化之歌齐传唱
指导学生集体朗诵《中华文化之歌》(内容见资源包)
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引导学生做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创新者
观察材料、
思考、回答
观察图片,思考、回答
观察图片、思考回答、
归纳发言
思考回答
归纳发言
观察、思考、讨论、归纳总结
观察
思考、回答
归纳发言
阅读朗诵材料、体会
思考发言
总结归纳
聆听、体会
激发学习兴趣,启迪思维,自然过渡。
在观看视频中欣赏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了解家乡文化,增强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有助于有助于深刻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
在对比、列举、思考中,增进对中华文化力量的准确理解。小结中华文化的力量,加深认识。
学会对比分析的方法,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培养思考分析、语言表达能力、辩证思维能力。
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有助于深刻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和中华文化的组成。
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语言表达能力
小结中华文化的特点,加深认识。
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通过连线题及时检测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
有助于明确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内容。
学会对比分析的方法,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培养思考分析、语言表达能力、辩证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传统美德与时俱进的特点,并能在实际行动中践行传统美德。
情感升华,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及时检测教学效果。
及时总结所学内容,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
引导学生树立传承文化的意识,增强学生践行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能力
篇20:《灿烂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中华文化的基本内容、特点、影响,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代代传承的中华美德。
2、能力目标:把握中华文化特点的能力;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文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了解中华美德的基础上,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并转化为实际行动。
二、教学重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代代传承的传统美德。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事例法等。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请同学们欣赏歌曲《中国话》,边欣赏边思考:在歌曲中都介绍了哪些内容?
(学生认真听,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导入新课。)
(二)新授
(板书课题)灿烂的中华文化
师:通过听歌曲我们感受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接下来我们就“话一话”中华文化。
【话文化】
1、你还了解哪些中华文化?
2、你喜欢哪种形式的中华文化?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补充总结。)
师:通过学生列举中华文化的实例,我们发现中华文化丰富多彩、包罗万象,那么具体来说中华文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请同学生阅读教材65页末段。
(教师点名学生回答。)
师:以上我们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基本内容,请同学们根据基本内容概括一下中华文化的特点、特点的标志语是什么?
(学生根据教材回答教师问题,教师提示总结。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材料,向学生讲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师: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一方面特点,下面我们来看教材64页上的探究,通过探究活动总结一下中华文化的另一特点。
【比一比】
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每小组的同学分别回答探究上的问题,看哪一组回答得好,然后每组推荐一名同学概括中华文化的另一特点。
学生总结出:源远流长。
(教师解释源远流长的原因。)
师:下面我们来看“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相关链接,进一步证实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华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而且源远流长,那么如此辉煌灿烂的`文化是由谁创造的呢,是汉族人民创造的吗?还是少数民族人民创造的呢?
(学生否认,异口同声回答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教师点拨:既然各民族为中华文化都做出了贡献,那么各民族之间就要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彼此不要歧视欺压。
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充满哲理的谚语或格言,同学们知道有哪些谚语或格言吗?这些谚语或格言对我们做人做事有什么影响?
【说一说】
学生列举一些格言,并说说对做人做事的影响。教师由探究活动引出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传统文化有哪些深远影响。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例子,进一步证明中华文化的影响深远。
师:我们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那么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谈一谈】
同学们讲述苏武牧羊、负荆请罪、徙木为信的历史故事。并说出这些故事所蕴含的传统美德对我们今天生活有什么影响?
(学生讲述故事并回答问题,教师根据探究活动得出结论:既然传统美德影响我们的一言一行,影响我们的生活,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那么我们对传统美德,就要薪火相传。)
师:那么代代传承的美德有哪些?(学生回答)
师: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与时俱进的传统美德有哪些呢?我们先来完成一个连线题,根据连线题解决我们的问题。(学生完成连线题,教师总结补充)
【做一做】
作为中华儿女,你打算为传承中华文化做点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补充。
(三)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华文化的基本内容、特点、影响,以及中华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在创造中华文化的同时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对于中华文化,我们不仅要继承,而且要不断的进行创新,这样中华文化才能更具生命力和凝聚力。请同学们看板书,像不像一朵花?如果它是一朵花,那我们就共同祝愿中华文化这朵璀璨的奇葩,越开越芬芳,越开越美丽!
师:下面到了我们每节课的轻松驿站时间。
【轻松驿站】
请三名同学讲幽默笑话。
(四)巩固练习
多媒体展示习题,学生思考并完成。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课后根据自己的喜好创作或收集一个文学小作品。(备注:可以是诗歌、对联、绕口令、快板、寓言故事、名言警句、谚语等等)
八、板书设计
★ 青铜教案
【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设计(共20篇)】相关文章:
初一历史上册教育教学随笔2022-11-20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2023-06-25
参观大庆博物馆作文800字2023-06-06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 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2023-09-30
安阳的作文2022-05-08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2022-12-01
参观博物馆600字范文2023-08-27
参观首都博物馆作文2022-06-04
历史博物馆观后感2023-09-24
《编钟》教学设计2022-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