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教学设计

时间:2023-09-19 17:31:21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大气压教学设计

大气压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气压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气压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与液体的类比,引出大气压强的课题。由于气体的特殊存在形式—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大气压强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一系列新奇、有趣的实验,让他们感受到大气压的真实存在。托里拆利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等于大气压强值应是本节的难点。教材通过介绍生产生活中的气压计,使学生了解一些大气压的测量方法。又通过介绍抽水机等,强化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课程理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压强;

(2)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体验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2)通过感知,认识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了解大气压强的应用,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强的测量。

难点:托里拆利实验测量大气压值。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通过瓶吞鸡蛋、覆杯、半球等实验探究大气压的存在;通过半球、托里拆利实验粗略和精确测量大气压的值。

学法:在探究实验活动中,体验感受大气压的存在;通过气体压强与液体压强的类比,学习大气压值的计算方法和测量方法。

五、教学准备

教师:玻璃瓶、鸡蛋、酒精棉球、水槽、水、硬纸片、两个粗细相同高度不同的`杯子、大小不同的试管各1支。

学生:注射器、水、烧杯、一个吸盘挂钩、玻璃板、弹簧测力计,小吸盘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演示:探究实验一(瓶吞鸡蛋)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实验,让瓶子吞鸡蛋,(将鸡蛋放在瓶子上),吞不下去,怎么办呢?(用点燃的酒精棉球在瓶子里烧,再放上鸡蛋),鸡蛋吞进去了,瓶子为什么能吞进比瓶口粗的鸡蛋呢?

(二)新课教学

1、大气压存在

师:鸡蛋虽受重力,但瓶口卡住了它,用酒精在瓶里烧一下,鸡蛋就吞进去了,为什么?

师:我们来了解一下空气(教师介绍大气层)。液体受重力,能流动,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空气会不会向各个方向有压强呢?演示:探究实验二(覆杯实验)师:(将杯子装满水,盖上纸板,倒过来),纸板为什么不掉下来?

演示:探究实验三(小试管在大试管中上升)

师:(将大试管装满水,将小试管放进大试管,倒过来,水流出,小试管却上升),小试管为什么会上升?

学生:探究实验四(注射器吸水)

师:请同学们做注射器吸水实验,并分析实验现象。

学生:探究实验五(吸盘半球实验)

师:用两个吸盘合在一起,挤出其中的空气,用力拉开,并解释现象。

早在1654年,在德国的马德堡市,就有人做过著名的类似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将两个半径为20cm的铜制半球合在一起,抽出里面的空气,两边用马拉,直到增加到16匹马时,伴随一声巨响,半球才被拉开。经过上述大量探究实验,我们可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结论:大气存在压强,大气压强很大。

2、大气压的测量

(1)用吸盘半球实验粗测大气压强值。

师:(分析前面吸盘半球实验),当两边用力拉吸盘时,弹簧测力计拉力与大气压力是什么关系?

师生:据p=F/s得,p大气压=F拉力/s

因为吸盘中空气不易抽尽,所以p大气压为粗测值。

(2)用托里拆利实验精确测量大气压值。

师:回顾覆杯实验,纸片不掉下来,说明p气〉p水,换一个高些的杯子做实验,纸片还是不掉下来,说明仍然有p气〉p水,什么时候,纸片将掉下来?分析:p气=p水,即p气=ρgh时;展示探究实验七(托里拆利实验)

师:为减少h,我们选用ρ较大的水银做实验,当h为76cm高时,液面不下落。据p气=ρ银gh得p气=1.013×105帕,即一标准大气压。师:一标准大气压可支持多高水柱?分析:据p气=ρ水gh得h≈10m(3)常用气压计师:(介绍水银气压计、无液气压计、液化气罐上的气压计、医用氧气瓶上的气压计的工作原理)。

3、大气压的变化

师:大气压的值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观察大气压与海拨高度关系图

结论:与海拨高度、季节、温度有关。演示:探究实验八(自制气压计)

师:(在带塞玻璃瓶塞上打一小孔插入细管,由细管向瓶中吹气)瓶中液面上气压变大,管中液面上升。

4、大气压的应用

师:我们在生活在大气海洋里,身边哪些地方用到了大气压强?

师生:真空吸盘、活塞式抽水机、吸饮料等。

(三)课堂小结

师:学到了什么?(略)

教学反思:

一、通过大量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进行大气压强值的测量,观察大气压强的变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大气压强。

二、利用气体与液体类比,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压的存在,理解大气向各个方面都有压强。

三、改变覆杯的高度做实验,直至展示托里拆利实验,有利于学生理解托里拆利实验测量大气压值的原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四、广泛列举生产生活中应用大气压的实例,有利于体现、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大气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由于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

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实验现象,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探究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动手和积极探究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的大小

【教学难点】

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

【教学用具】

玻璃杯1个,粗玻璃管1根,小试管1个,烧杯1个,水槽1个,烧瓶1只,乒乓球1只,硬纸片1块,水适量,注射器1只,马德堡半球一个,抽气机一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提问:

(1)液体内部压强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压强怎样计算?

二、情境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实验演示:

(1)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请同学们猜测瓶子倒过来后会发生什么现象?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想一想为什么?

(2)“覆杯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向,你又看到了什么?这是什么原因?

(3)试管放在长玻璃管中倒过来会怎样?这是什么原因?

(4)抽气机抽取马德堡半球内气体时,橡胶管会怎样?为什么会发生形变?受到了谁施加的力?这说明了什么?

三、新课

(一)大气压的存在

师生分析上述实验,得出结论: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那么,你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阅读教材86内容。

问:大气压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思考回答,也可做演示说明。如在“覆杯实验”中将纸片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现纸片不掉下来,从而得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那么,大气压有多大呢?你能否设计实验测量出来?

(二)怎样测量大气压?

[活动]讨论:如何估测大气压。

学生讨论可用哪些方法?

讨论后,给予鼓励

学生可能说出的方法:

(1)器材:吸盘、弹簧测力计;原理:P=F/S

思路:(由学生交流讨论,再整理)

(2)器材: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原理:P=F/S

思路:(由学生交流讨论,再整理)

以上两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再将实验的思路总结出来。

问:还有其他方法吗?

[活动]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先用试管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试管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

(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充满呢?

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活动]学生阅读:托里拆利实验。

思考:(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为什么是真空?

(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强调: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P0=ρ汞gh=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

[想想议议]教材88页“想想议议”

学生计算,并讨论、交流。

思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再得出结论。

学生阅读:气压计并了解其作用。

思考抽水机工作原理,并讨论、交流。

四、知识拓展

介绍大气压强发现的历史(见附页)

本节小结。

(1)大气有压强吗?它有什么特点?

(2)托里拆利实验中,应注意的哪些问题?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3)大气压有什么应用?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2)练习册76页第7、8题

计算1标准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柱.

板书设计:14.3大气压强

一、大气压的存在

二、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三、大气压的大小:760mm高汞柱

标准大气压P0=1.013×105Pa

四、气压计

附页

大气压发现的历史

17世纪以前的人们认为自然界不存在真空,即所谓“自然界厌恶真空”。对于抽水机能把水抽上来,认为是活塞上升后,水要立即填满活塞原来占据的空间,以阻止真空的'形成。

20xx多年以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自然害怕真空”的说法。人们曾用这种说法来解释抽水机为什么能抽水:活塞向上一提,水面和活塞之间形成了一段真空,自然害怕真空,于是水就升上来填补这段真空。人们还常常用“真空吸力”来解释这种现象,把钢笔吸墨水、用吸管喝汽水等都说成是“真空吸力”的作用。

1640年,在古老的意大利城市佛罗伦萨,制造了一台抽水机,准备用它把探矿坑里的水抽走。但是抽水机造成以后,用来一试,水被提到不足10米高的地方就不再上升了。技师们千方百计地改进抽水机,保证活塞和水面间是真空,结果还是不能使水再升高。这是什么原因呢?

人们便去请教那位发现单摆规律的伽里略,那时他已经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了。76岁的伽里略曾经对“自然害怕真空”的说法产生过怀疑,他猜想:也许空气有压力吧?抽水机是不是靠压力把水压上来的呢?遗憾的是,不久伽里略便逝世了。

在伽里略去世的1642年,他的学生托里拆利设计了一个实验。证实了伽里略的猜想。

托里拆利预料,因为水银的密度大约是水的14倍,如果用水银代替水,水银升起的高度应该是水升起高度的1/14。托里拆利设计了用水银柱检验这个预想的方案。1643年他的学生做了这个试验,结果证明了他的预想是正确的。在托里拆利试验中,玻璃管内水银面的上方就是真空,可见自然界是可以存在真空的。托里拆利用一根大约1米长一端封闭的玻璃管,往里面灌满水银,用食指封住开口的一端,然后将玻璃管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手指,管里的水银就往下降,降到管里的水银面比管外的水银面大约高76厘米,水银就不再下降了。管里水银面的上边没有空气,叫托里拆利真空。管内的水银柱是被大气压支持着的。托里拆利试验不但揭示了大气压的存在,而且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托里拆利试验的消息传到法国,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兴趣。帕斯卡推论说,如果水银柱是被大气压支持着的,那么在海拔较高的地方,水银柱应该较短。1648年他的朋友沿多姆山山坡从山脚到山顶设立了若干观察站,每个站上装一个托里拆利气压计,结果发现水银柱的高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证明了帕斯卡推论的正确。

同一时期,德国的科学家格里克也进行了大气压强的试验研究,他做了一个水气压计,水能升高到他住房的第三层,格里克认为水的上升是大气压的作用。通过长期的观察,他还发现水柱高度的变化与天气有关,1660年他根据一次气压的突然下降,预报了一场大的风暴。

按照这个实验结果来推算,一个人的手掌面积大约是50厘米2,上边应受到大约500牛顿的压力,这相当于一个50千克的人踩在上面。1米2的桌面上,所受的大气压力相当于10吨重的物体压在桌面上。作用在人体表面上的大气压力相当于12~15吨的物体的重力。这似乎是难以相信的。但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事实使人们信服了。

大气压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

(3)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由托里拆利实验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为105帕斯卡,它相当于760毫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2)探究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3)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动手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2)认识大气压的存在与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

1、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2、知道大气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

1、设计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2、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演示实验:

(1)在玻璃试管中装入水,然后将小试管放入其中,并倒置过来看到什么现象?(小试管上升)

(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来。)

(3)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向底端,插注射针的孔用橡皮帽盖住,倒置注射器后,在活塞上挂上钩码,活塞不会被拉出注射筒。

2、讲述:同学们想要知道原因吗,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空气把两个铜半球紧紧地压在一起,16匹马都很难把它们拉开。对于这个实验,同学们想试一试吗?现在,我们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来做一做。

2、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不容易拉开(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

3、讲述: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着,这层空气又叫大气层。空气由于受重力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教师板书这句话)。

4、讲述:刚才同学们所做的模仿奥托·格里克做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充分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抽出金属半球内空气,两个金属半)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紧紧地压在一起,因而很难把它们拉开。

5、演示、验证:刚上课时,老师演示的实验,表明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水对硬纸片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托住了硬纸片,所以硬纸片不会掉下来。

6、讲述、过渡:根据奥托·格里克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还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伽俐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这个问题。

7、讲述:

(1)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2)讲解托里拆利实验(教师讲述并板书: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8、讲述:760毫米水银柱的压强有多少帕呢?请同学们根据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hg算一算(学生演算,教师巡视)。学生算出结果后,接着讲述: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5帕,这就是托里拆利实验测出的大气压强的值(教师板书后,简要说明这个值是“海平面”所测的值,不同的地方大气压强不同,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三、问题与思考

1、管内水银柱上方时真空还是空气?

2、是什么支持者管内的水银柱不落下来?

3、怎样根据水银柱的高度确定大气压强的数值?

4、玻璃管倾斜后水银柱的`高度怎样变化?

5、若换一根粗一些的玻璃管水银柱的高度怎么变化?

6、玻璃管的封闭端破了一个小洞水银柱是否发生变化?

7、若把玻璃管上提一些(管口不离开水银面)水银柱的高度是否发生变化?

8、若管内水银面上不是真空,在灌入水银时不小心进入了气泡,大气压是否等于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9、如果换成水柱在一个标准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柱?

四、影响大气压的因素

1、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2、气压与温度的关系

五、小结本课内容

六、课后小实验:

演示课本图11—6的实验:将啤酒瓶装满水,堵住瓶口,倒插入水中,缓缓往上提(瓶口不提出水面),观察啤酒瓶中的水是否流出来。讨论原因。

七、布置作业:

1、课后认真阅读一遍课文。

2、把本节后练习的第1、2题和章后习题第3题做在作业本上。

3、把课文后练习第3题和习题第1、2题在阅读课文后,联系课内所讲内容,进行思考,准备着下节课在课内口答。

大气压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说出大气压产生的原因,能简单描述托里拆利实验,知道标准大气压的数值。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托里拆利实验,知道如何测量大气压强以及大气压的数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大气压应用的了解,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大气压存在的原因和大气压的测定。

【难点】

大气压的`测定。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拿出马德堡半球进行讲解:这是两个半球,将两个半球靠在一起,抽去里面的空气制成马德堡半球,在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实验名字叫拔河,请几位力气大的同学上台来与马德堡半球进行拔河,在规定时间内,如果把半球拉开,则同学们赢,反之则半球赢。

时间到,马德堡半球依然纹丝不动,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不能将半球拉开?在学生存在疑惑的时候,

教师引导,大气像液体一样具有流动性,那么它是不是也像液体存在液体压强一样也存在大气压强呢?我们这节课就来一探究竟。

环节二:建立规律,生成新知

演示:

1.将塑料挂钩挂在光滑的墙上;

2.在玻璃管里盛满水,用纸片覆盖,再倒立过来,水不会流出来;

3.请同学用吸管吸饮料。

师生总结:大气压强确实存在,产生原因是由于重力,且空气具有流动性,发生了挤压。

环节三:深化概念

提问:大气压强如何测量?

教师播放演示实验: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用手指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手指,管内水银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就不再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约为760mm。把管子倾斜,竖直高度差也不发生变化。

教师讲解:实验中玻璃管内水银面的上方是真空,管外水银面的上方是大气,因此,是大气压支持管内这段水银柱不会落下,大气压的数值等于这段水银柱产生的压强。这个实验最早是由意大利科学家

当学生得出实验结论之后,教师对实验过程进行提问:

1.以下操作对实验有无影响:

a.玻璃管是否倾斜;

b.玻璃管的粗细;

c.在不离开水银槽面的前提下玻璃管距水银面的位置。学生结合教材在交流讨论后会得出不会影响实验结果的结论。

2.如果在实验中玻璃管不慎漏有少量空气,液体高度减小,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大小关系。

生答: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

3.这个实验利用了什么思想?

生答:等效替换。

4.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做气压计,影响大气压的因素有哪些?

生讨论得:高度。

师继续补充:还与温度有关,气温升高时,空气密度变小,大气压减小。

师: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做气压计。学生思考大气压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环节四:巩固提高

问:我们如何解释拔河比赛中拉不开马德堡半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

环节五:小结作业

提问:大气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数值是什么?课后思考如何用塑料瓶分离蛋黄和蛋清。

四、板书设计

大气压教学设计5

“发现法”“做中学”“思中学”“说中学”“练中学”是新课改中常见的词汇,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其内在的宗旨都是自主、合作、探究,都是为了实现课堂互动,让学生快乐学习、学会学习。由于水银对人体有害,“大气压强”一节的实验多为讲解实验,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应该怎样把握教材,实现师生互助,达到教学目标呢?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对于本节的教学,对学生提出课前预习要求:

1、根据课文的描述,做一做皮碗实验和水杯实验,初步体会实验原理、产生问题;

2、观察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

课堂上,我将其分为四部曲:

一、课题的引入──设置问题、激发兴趣;

二、问题的探究──得出概念、实验测量;

三、问题的拓展──联系实际、深化研讨;

四、总结和归纳──形成结论、体味方法。

具体的处理方法:

一、课题的引入──设置问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家里做了实验,你是怎样做的?你有什么想法?(大约2分钟的发言时间)教师对讲得好的进行表扬,对讲得不怎么好的进行鼓励,调动积极性。

二、问题的探究──得出概念、实验测量

(一)大气压强概念的得出

1、学生做皮碗实验(如图1),思考是什么力量吊起了钩码?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原因:除了皮碗和钩码,就只有空气!这个力量一定来自空气。那为什么要挤压皮碗呢?学生会谈很多的想法,然后教师进行动画分析讲解(图2),得出a中大气对皮碗有向上的压力f;b中大气对皮碗有向右的压力f,在f的作用下,玻璃和皮碗间产生一个摩擦力f,f等于皮碗和钩码的重,从而得出大气压强的概念。

2、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还有哪些实例?鼓励学生发言,肯定学生的发言后,请两位学生分别演示书上的“水杯实验”和“鸡蛋实验”,再一次分析原因。

3、教师指出: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很多,但最早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是马德堡半球实验。通过多媒体介绍奥托·格里克和马德堡半球实验,然后请学生上台演示,学生踊跃争取动手,此时,可趁机提问:①怎么做这个实验?②为什么要将里面的空气抽掉?实验完毕后,再请学生讲讲: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力量?说明了什么?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科学求证,大胆实践。

4、思路拓展:为什么大气有压强?为什么大气对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了

对比液体产生压强的原因,学生很容易得出空气受重力作用,所以能产生压强,空气具有流动性,所以大气对各个方向都有压强的结论。

(二)大气压强的测量

1、提问:我们怎样才能测量出大气压强的值呢?要用到什么器材?(猜想)

2、演示(图3)实验:将玻璃瓶灌满水,再倒过来,看到什么现象?水受重力的作用,但没有往下流,一定是受到一个向上的力的作用,这个作用只能是来自大气压。将瓶子灌满的目的是什么?再将玻璃瓶换成1米长的玻璃管,用水灌满后倒放在水槽里,看到水还是没有流下来。那么,是不是不管玻璃管多么长,水都不往下流呢?究竟大气压能支待多高的水柱?(引出话题,进一步猜想)

3、介绍托里拆利和托里拆利实验: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实验动画,边演示边讲解。

4、我们怎样将大气压强计算出来呢?

水银产生的`压力与大气压力平衡,将大气压强转化为水银的压强来计算:

p=p0=ρ水银gh

5、这里是采用转化和替代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算一算标准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柱?由此知道如果用水来做这个实验有难度。

三、问题的拓展──联系实际、深化研讨

(一)托里拆利实验的拓展

1、实验中为什么要把玻璃管中的空气排尽?如果没有排尽空气,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为什么?我们又怎样检验空气是否排尽?

2、玻璃管的粗细对结果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3、如果将玻璃管往上提1cm或往下压1cm,但管口都不离开槽中水银面,管内外水银高度差有没有变化?如果将玻璃管倾斜呢?为什么?

4、如图4,a中在玻璃管顶端a处开一个小孔,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b中如果在玻璃管中间b处开一个小孔呢?

5、如图5,如果当时的

大气压是72cm水银柱,a中a点的压强是多少?b点的压强又是多少?b中玻璃管顶端受到多大的压强?

(二)计算问题拓展

1、能不能用公式p=ρ空气gh来计算空中某点的压强?为什么?

2、假定当地的气压是76cm水银柱,塑料吸盘的半径是10cm,塑料吸盘吸在天花板上(不考虑吸盘的质量),下面能吊多重的物体?

3、假定地面的气压是76cm水银柱,地球的半径是6400km,地球上空气的质量大约是多少?

四、总结和归纳──形成结论、体味方法

这一部分尽量由学生完成,教师提示、鼓励。在这里就略写。

1、学生活动:总结本节内容,相互补充,形成本节知识体系。

2、学生活动:大气压在生活中的应用。

3、教师结语:生活处处皆物理,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多想方法,大胆实践,就能学好学活。

大气压教学设计6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确认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大气压的测量方法和估测方法,知道1个标准大气压的数值。

(3)了解液体的沸点跟表面气压的关系。过程和方法:

(1)观察并描述跟大气压有关的现象,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2)经历估测大气压强的过程,领会估测大气压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大气压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

难点:

(1)理解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及方向

(2)托里拆利实验及原理

(3)感知大气压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

(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掉下)

(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暂不放手,问:如果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先请同学们猜一猜)。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来。)

(3)将挂物钩的吸盘压在光滑的墙壁上,再将重物挂在钩上,吸盘仍然不会脱落。

[讲述]:同学们要知道实验时,硬纸片和吸盘不会掉下来的原因吗,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就知道了。

二、进行新课

(一)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

[阅读课文]:看图8—

25、8—26。读后问:是什么力使硬纸片和吸盘不会掉下来?

[讲解]: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着,这层空气又叫大气层。空气由于受重力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阅读]:马德堡半球实验

[讲述]:空气把两个铜半球紧紧地压在一起,16匹马都很难把它们拉开。对于这个实验,同学们想试一试吗?现在,我们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来做一做。

[学生实验]:学生照课本中图8—27(b)做实验,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

[总结]:刚才同学们所做的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确实存在着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还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

(二)怎样测量大气压

[学生活动]:估测大气压。先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顶端,把管内空气排出,用橡皮帽把它的小孔堵住。然后用测力计拉活塞并逐渐增加拉力,直到活塞将开始被拉动时为止。

[设疑]:要计算大气对注射器活塞的压强p,需要测出什么?[学生发言]:需要测出大气对活塞的压力和活塞的面积。

[学生讨论]:怎样测量大气对活塞的压力和活塞的面积呢?能否从二力平衡的角度想出什么办法呢?

[教师点拨]:从给活塞施加向下的拉力角度考虑活塞受到的大气压力;活塞的面积测量可通过测活塞周长或体积的方法。

精确测量大气压:视频演示托里拆利实验。

[讨论]:管内水银为什么不继续下落?

[讲解]:这是大气压强支持着管内的汞柱,也就是说大气压跟760mm高的汞柱产生的压强相等。

[学生活动]:计算大气压强的值。P=ρgh=×103kg/m3×/kg×=×105Pa [总结]:1个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为×105 Pa它相当于在1cm2表面受到10N的压力。通常人们把760mm汞柱所产生的压强,称作一个标准大气压,符号为1atm。1atm=×105Pa。

[讨论]:大气压作用在一个人手掌上的压力约为500N,相当于一个质量为50kg的人站在你手掌上产生的压力。这么大的压力,我们为何感觉不到呢?(因为人体内也存在压强,内外压力相互平衡;另外,人长期生活在大气中,已经适应这种环境了)。

教师:大气压是固定不变的吗?大气压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三)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学生阅读]:“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举例说明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

⑴大气压的大小与海拔高度有关:随着高度的'增加,空气稀薄,气压减小。

(2)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高山反应——初次进入高原,空气稀薄,吸进来的空气中含氧量减少,造成缺氧,加之气压较低,使人体出现一些不适症状。

(四)高压锅

[讨论]:刚才同学们提到,为什么高山上用普通的锅很难将饭烧熟?怎样才能把饭煮熟呢?

[实验];如图8—34所示,用注射器给沸腾的水打气加压,水还能继续沸腾吗?对沸腾的水停止加热,随即用注射器抽气减压,水会再次沸腾吗?

[讲解]:这是因为水的沸点与水面上的气压有关。液体表面的气压增大液体沸点升高,液体表面的气压减小,液体沸点降低。

[阅读]:P80。高压锅的原理

[简介]:航天服的作用和基本结构。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做了哪些实验?请你用图形勾画出、或者用语言概括出这节课的所学所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感触?你还有什么疑惑?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作业:P82。2、3、4

大气压教学设计7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4.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压力与重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五、教学用具:压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码、橡皮泥、木条、弹簧秤。

六、教学设计

1、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压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压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

2、活动10.2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

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物理上用P表示压强,用F表示压力,用S表示受力面积。压强公式:P=F/S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面积的单位是“米2”,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板书: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又叫帕斯卡。)该单位读作“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

例:一台机器重1000牛顿,与地的接触面积是2米2,这台机器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

3、10.3利用体重计和方格纸测量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猜一猜设计实验实验并收集数据思考与讨论。

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5、布置作业。

大气压教学设计8

教学设计思想

教学主线:生活——物理——社会。注重实验教学,利用模拟马得堡半球实验和托里拆利实验视频,了解大气压发现和测量的历史;利用身边的实验器材,改进和创新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知道大气能够产生压强,明确大气压的存在,学会粗侧大气压,知道标准大气压的值。通过学习讨论交流展示等教学形式,达到能够解释生产和生活实际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的教学目标。

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大气压强的有关知识和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的介绍,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固体对接触面能够产生压强和液体能够产生压强的相关知识,在生活中对大气压强一词有所了解,所以比较容易展开教学。本节课的关键是能否成功进行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说明大气压的存在。教学的难点是对大气压产生原因的分析过程以及对托里拆利实验的解释。

课程标准要求

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知道标准大气压的值;初步了解大气压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压的存在,了解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意义,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2、会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粗略测定大气压强的值,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知道标准大气压的值;

3、知道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认识气压计;

4、知道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并能利用大气压强的知识做出正确的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体验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2、经历测定大气压强的实验过程,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原理,体验科学方法的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科学家善于发现、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的科学态度,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2、知道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的密切相关,能够学以致用,知道物理知识的价值。

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和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2、教学难点:粗略测定大气压强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教学资源

1、教师用具:托里拆利实验(视频)、真空压缩泵(抽气机)、模拟马德堡半球、矿泉水瓶、水、玻璃杯等;

2、学生用具:光滑玻璃板、测力计(量程为100N)、橡皮碗(若干对)。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和特点是什么?

2、如何计算液体的压强?

教法与学法:采用提问方式,由学生自主回答,教师给予矫正。

(设计思想:回顾液体压强的知识,检验上节课学习成果,为进行类比和进行有关的计算做好铺垫。)

二、导入新课

1、教师活动:

教师:由固体对受力面产生压强、液体能够产生压强——抛出问题:物质有三态,气体能否产生压强?我们生活在大气层里。你们听说过大气压强吗?

学生活动:相互讨论,简单交流,然后发言,谈自己对大气压强的认识,以及了解的相关知识。

2、实验导入:教师演示“覆杯实验”(或其它实验),学生观察并尝试对实验现象作出相应的解释。

3、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设计思想:通过学生的交流发言,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采用精彩小实验导入新课,是导入新课的一种常用方法,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新课教学

模块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环节一】学生小实验,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1、小组合作,进行“吸盘实验”。

2、学生交流实验做法,展示实验的效果,尝试进行分析。

3、教师利用课件进行分析,达成目标:是大气压把两个吸盘紧紧压在一起。

【环节二】分析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1、认识大气层

课件展示:地球周围的大气层,简单介绍大气层可达上空几千千米,我们人类就生活在这厚厚的大气海洋的底层。2、分析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讨论结果;教师利用课件(受力分析)分析原因。(设计思想:类比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分析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环节三】了解大气压的发现史,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学生自己阅读:了解马得堡半球实验

学生参与实验活动:利用改进实验器材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见图片)

说明:,本次实验采用抽气效果非常好的真空压缩泵代替教学演示用的抽气机,其抽气2效果非常好,且没有噪声。短时间抽气后,多位同学同时用力才能将两半球分开,真实再现了马得堡半球实验,同学们亲身感受到大气压确实存在着,并且还很大。

【环节四】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列举身边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并进行交流。学生交流,教师给予分析点评并进行归类。

模块一目标达成:大气压强确实存在,大气而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压强简称为大气压或气压。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且大气压强的值很大。

(设计思想: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让学生都参与到实验过程中,感受大气的压力,能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并展开分析。改进的实验器材更能确保实验的成功率))

模块二:大气压强的值有多大

【环节一】粗侧大气压

1、小组合作,设计实验,交流实验方法。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估,确定正确的实验方案(实验原理:P=F/S、实验器材、实验方法、实验中应测定的物理量)

实验改进:教学所用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太小,不能完成大气压力的测定,购买的量程为10kg的小弹簧秤改制成100N的弹簧测力计,器材准确性高,为得到的准确实验结论提供了保证。

实验的关键:

(1)实验中弹簧测力计读取拉力瞬间的把握;

(2)测吸盘和玻璃板接触的2面积;经多次试验测量,这个实验中吸盘与玻璃板接触的有效面积约为35cm。这个数据可以由学生测量后估算得到,也可以由教师给出。

2、分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实验结束后,各实验小组交流展示实验成果。实验结果:测得的大气压约为105Pa。

(设计思想:创新实验教学,改进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通过合作来完成实验操作并测出大气压的值,能培养学生的构思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实验的操作技能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物理实验的魅力,获得成就感)

【环节二】播放自己录制的“托里拆利实验”实验视频,让学生了解第一次在实验室中测量出大气压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播放视频:重现托里拆利实验的'过程。讨论思考:

①玻璃管内的水银为什么没有全部流下来?什么力量支持了玻璃管内的水银柱?

②玻璃管内高出来槽中水银面的这部分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如何计算?

实验结果:大气压可以支持760mm高的水银柱。

(托里拆利是如何巧妙地测出大气压强的值?实验中科学方法的运用,分析实验现象等形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2、利用P=ρgh的原理来求出大气压强的值

计算结果:测得的大气压约为105Pa。

3、标准大气压的值:知道标准大气压的值为×105Pa。粗略计算可以取105Pa。模块二目标达成: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知道标准大气压的值;会粗侧大气压。

(设计思想:由于水银是有毒的,所以不应在课堂上做实验托里拆利实验,采用教师在实验室做实验并录制成视频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有真实的感受。)模块三: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

【环节一】了解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关系

1、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或合作学习课本内容,了解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关系。了解高原地区的大气压的值。

2、交流展示自学成果。

【环节二】认识气压计

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实物展示,认识气压计。

模块三目标达成: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能根据课本小资料,了解不同高度的气压值。认识气压计。

(设计思想:本环节的知识比较简单,可以由学生自主学习后得到相应的发现。)

四、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后进行自行小结,教师进行梳理整合,形成本节课的知识网络体系,明确应该掌握的知识点。

五、当堂检测

(A)1、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

首先测定大气压值的实验是

1标准大气压=Pa。

(A)2、如图1所示,(a)将杯中装满水,(b)用硬纸片把杯口盖严,(c)用手按住纸片倒置过来,放手后纸片

掉下来(填“会”或是“不会”),杯子里的水_____流出来(填“会”或是“不会”),这表明。如果将杯口转到(d)、(e)所示的位置纸片

掉下来(填“会”或是“不会”),杯子里的水_____流出来(填“会”或是“不会”),说明大气向。

图1(B)3、用塑料管能吸瓶内果汁,是由于

A、塑料管本身有吸水作用

B、人体内对果汁产生的吸引力

C、塑料管内气体被吸压强减小,大气压使果汁沿塑料管上升

D、果汁本身产生的压强大

(B)4、下列实例中与大气压有关的是、

A、需要用很大的力才能将压在平整洁净玻璃板上的橡皮碗拉开

B、到青藏高原旅游的游客有时需要佩戴氧气面罩进行吸氧

C、将蓄水池建在高处,不用借助其它设备就可以向低处供水

D、注射器能够从药瓶中吸取药液

(B)5、做托里拆利实验如果不用水银而用水,玻璃管至少应该多高?(已知水银的密度是×103kg/m3,水的密度是×103kg/m3)

六、板书设计

三、大气压强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1、实验:大气能够产生压强→大气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压强很大

2、产生原因:受重力、具有流动性

二、大气压有多大

1、粗测大气压

2、标准大气压:×105Pa

三、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

大气压强课件

大气压强教案示例之一

大气压强习题答案参考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

《大气压强》的教学反思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合集

压强说课稿

大气运动教学反思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

大气压教学设计
《大气压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大气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地理大气的运动的教案2023-02-11

初中物理压强强化复习题2022-06-20

空气的力量作文550字2022-05-02

大气环境的保护地理教案2023-09-21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教学设计2022-07-27

人教版压强教学设计2024-01-20

初中物理优秀教案2022-09-27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压强教学设计2024-01-09

高中地理《大气》说课稿2023-10-04

八年级物理教师教学论文2022-11-1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