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教学设计3(锦集12篇)由网友“suki”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短文》教学设计3,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短文》教学设计3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3
短文两篇教学目的1.理解两篇短文的寓意。
2.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3.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
重点难点
1.重点:
(l)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句义、文义。
2.难点:
(1)理解两篇短文的寓意。
(2)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古今词义的变化。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两小儿辩日
《列子》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辩斗(dou4)盘盂(yu2)沧沧凉凉(cang1) 探汤(tang1)孰(shu2)汝(ru3)
2.熟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
二、导入
1.作品简介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于・汤问》,旧说是周朝列御寇作的。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一百三十四则,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花人忧天等,它们的含义深刻,形象鲜明,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今人杨伯峻《列子集释》是目前较完备的注本。
2.导语
这是一则生动的民间故事。通过两个小孩争论太阳在不同的'时间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说明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的,即使是智者也有所不知。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正音和句子停顿)
2.请学生看课文注释,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附译文
孔子往东边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而正午时离人远。”
~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像车盖一样大,到了正午就像盘盂一样小,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凉丝丝的,到了正午就像把手伸进了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呵呵地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3.提问:两个小孩根据什么判断太阳离人的远近?
讨论并归纳:一个小孩根据视觉,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正午就像盘孟一样小,说明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另一个小孩根据触觉,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清凉,到了正午就像把手伸进了热水里一样热,说明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到中午时离人近。
4.提问:“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1)说明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写出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
(2)说明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的,即使是智者也有所不知。
5.提问:两小儿笑回:“熟为汝多知乎!”你认为两小儿的“笑”是什么奖?
讨论并归纳:这“笑”丝毫没有讥笑、耻笑的意思,而是生动传神的刻画出两小儿天真可爱的形象。是善意的笑。
6.提问:孔子不能决的问题,你能否判断谁是谁非?
讨论并归纳: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是一样的,其大小也是相同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差误。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就是如此。同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时的背景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就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由于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而大地辐射、对流也使中午的气温升高。
四、小结
1.古今词义汤古义:热水及其目中加探汤。
今义:菜汤
2.一词多义去离开一狼径去距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故特意桓侯故使人问之原因问其故旧的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知了解人不知而温智慧孰为汝多知乎
3.虚词以介词把可以为师矣介词因是以谓之“文”也介词用以刀劈狼首连词来以思连词用来盖以诱敌动词认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4.省略句的翻译 (1)省略主语。例:问其故。应补充主语;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2)省略量词。例:一儿以日初远。应补充量词: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
(3)省略状语。例:而日中时(去人)远也。应补充状语:而太阳正午时离太远。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下面句子朗读时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A.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B及日中/则如盘盂。
C.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D孰为/汝多知乎!
(二)翻译下面的文盲句子。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加探汤。
第二课时
乐羊子妻
范晔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
篇2:《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3
教学设计(A)
这是两篇科普短文,它的突出特点是以论证为主,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
见解新颖。让学生把握各篇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
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仍
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反复自读,学习这两篇短文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1.查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词语:
遗骸 :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 :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癫蛤螺。
褶皱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 :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馆叩: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
一点破绽。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二、导入 新课,激发兴趣
1.将制作的大陆漂移示意图(见《教学参考书》有关资料二:地质年代与大陆漂移学
说)课件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演示。
2.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现
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
某种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
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
刻革命的大陆漂移学说。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
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
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板书课题及作者名)
三、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读文,思考讨论:
(l)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此题意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
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2.教师点拨:
篇3:《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3
说;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砂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
绝。
(2)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这一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
同。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
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
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四、细读课文,揣摩语言
1.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速读课文,试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
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下列补充说明文字有何作用。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
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
样做呢?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1)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到是指哪些动物。
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赡蛛”,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人们非常熟悉。“青
蛙”和“赡殊”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
属同一个家族。
(2)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和非洲海
岸线惊人的互补性,这不是能有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当然,大陆
漂移学说还有很多深层证据。
(3)这是一句半开玩笑的话,但也不是无稽之谈。天体撞击地球事件虽然不多,但
在地球的历史上毕竟发生过。作者在这里也正是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4)这一句话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
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净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其他杂
质。
(5)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
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
石变为碳的,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在幽默风趣中,把事理说得简明透彻。
3.默读课文,揣摩这两篇短文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并把自
己喜欢的句子或语段摘录下来。
五、总结课文
提问:这两篇短文说明了一个什么共同的问题?
思考讨论,教师点拨:这表明每一科学的新发现都会引起新的思考,引发新的科学
思维,并可能在不同的研究领域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这就是作者在《恐龙无处不有》开
头提出的观点。
六、知识迁移
以自己熟悉的一种植物(比如“小草”、“玫瑰”……)为题,训练多角度立意。
七、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肖建红)
教学设计
1.通过自读课文,了解不同领域里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互为论据,并且从中
得出新结论的科学现象。
2.通过导读了解科学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假设、推理探究自然奥秘的科学
思维方法。
3.理解课文在组织材料上所体现出的严密的逻辑性。
两课时。
两篇课文各用一课时。
第一课时
恐龙无处不有
一、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提示”
2.朗读课文。
这两篇短文都与恐龙谜案有关,但两篇文章的中心内容、说明对象是否都是恐龙
呢?先请同学们朗读第一篇短文。读时注意下列字
篇4:《巴金短文》教学设计3
《巴金短文两篇》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呖谷(y6ng) 一撮灰(cuo1) 皓月(hao4 )妲娥(heng2)
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4] [5] [6]
篇5:《短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3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3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总课时:
第22课、短文两篇
刘禹锡
●学习目的:
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
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
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
●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 陋室铭
●教学设计:
一、陋室图
[4] [5] [6] [7] [8] [9]
篇6:3短文教学反思
3短文两篇教学反思
课文要好好地读,在朗读中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遵循学科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共同解读教材,解读人文,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遵循学生的阅读心理规律,把学生的体验感受放在首位。在《贝壳》一课的教学中,我把学生的体验感受读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人生,体会人生的`意义,应当说,席慕容的这篇散文给培养学生情感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在朗读过程中,随着朗读次数的增多,在老师的点拨和学生的感悟的共同作用下,全体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愈加深刻,在朗读中,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们的感情变化,在赏读一些段落和句子时,许多学生都动了真情,有的学生眼眶都湿润了。篇7:《短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和意思
辩斗盘盂沧沧凉凉探汤嗟来之食机杼稽废时日懿德
2.了解文学常识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流利地朗读古文的能力,并达到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理解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三)德育渗透点
1.学习古人探求自然,大胆质疑和务实的精神。
2.启发学生注重品德的修养,要洁身自爱。
(四)美育渗透点
1.引导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日》中所体现的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探求真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求真美。
2.《乐羊子妻》中所体现的乐羊子妻的廉洁正其与才识过人的质朴美、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
1.这两则故事生动活泼,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学中,可以先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在加强诵读训练的同时,可以指导学生复述故事,并结合练习一、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讨论时,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对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常识、历史典故等,学生可以自己搜集资料,课堂交流;教师也可将教参提供的有关材料印发给学生。
3.掌握“东游、故、去、车盖、盘孟、嗟来之食、跪、感其言”等词语的意思。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是朗读短文,并理解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可以指导学生在熟读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同时指出自己对此事的看法。
2.难点是《两小儿辩日》的思想内涵。
可将短文中三者的言行与复杂的科学知识作比较,体会古人对知识的执著探索精神。
四.课时安排
l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朗读录音朗读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及作者作品介绍胶片。
3.文中涉及的科学常识、历史典故打印材料。
4.学生制作生字新词和重点句子卡片,课堂交流。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
2.引导学生自行疏通文章,达到能够复述的程度。
3.在对故事内容加深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阐述故事所说明的道理。
七.教学步骤
导语
同学们都知道,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祖先留给我们许多文化遗产,为了继承、发扬这些古代的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就要求同学们学好文言知识。今天我们所读的文言短文即是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典范之作。好,下面我就先来考考大家:每天东升西落的太阳是早晨离我们近呢?还是中午离我们近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需要复杂的科学知识,那么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文章。
(-)明确目标
l.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2.熟读理解文章。
3.分析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
1.分别范读,或放课文录音,给学生扫清生率障碍
盂(yú)稽(jī)懿(yì))杼(zhù)
2.文学常识
(l)《列子》
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把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后汉书》
东汉纪传体历史著作,南朝范晔撰,本书是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东汉的历史著作,归纳总结而成,自成一家,人们将它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是研究东汉历史的重要资料。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两小儿辩日》
(l)请同学们自读文章,对照课后注释流通文章意思。(注意几个词 辩、斗、沧、汤、为)
(2)请一位同学来串讲文章,其他人给文章分段
第一部分(1段)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日。(起因)。
第二部分(2—5段)双方各持己见展开争论。(经过)
第三部分(6—7段)孔子不能决断谁是谁非。(结果)
(3)两小儿观点相反,各自依据是什么?
明确并继续提问(一儿认为日出时离人近,日中离人远,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一儿认为日出时离人远,日中离人近,根据温度来判断的),二人的争执虽都不正确(早晨太阳大是人眼的一种错觉,中午温度高是由于太阳直射),但是这一行为表现了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怎样的精神?
人的.感觉与太阳离地球的远近是两小儿争论的话题,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涉及知识面很广,古人不可能完全给予解释。但他们发现了这种自然现象,并努力寻求正确答案,这种独立思考,探求真理的精神确是难能可贵的。
学习《乐羊子妻》
(1)学生自读文章,疏通文意(注意遗、捐、趋、引、累、稽、亡(同无)、懿(yì)
(2)这是一篇人物传记,为了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作者共选取了几件事?
两件,乐羊子的妻子用“不饮盗泉之水”,“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劝谏丈夫改正行路拾遗的污行;乐羊子妻以织为喻,规劝丈夫积学求知。
(3)通过这两件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乐羊子妻规劝丈夫拾金不昧和积学求知,赞扬了乐羊子妻的高尚品德,启示读者注重品德的修养,要洁身自爱。
(四)总结、扩展
通过本课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一些自学文言文的知识,这样不仅能过游于古典文学的海洋,而且能汲取营养,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五)布置作业
熟读背诵课文,复习重点文言实词的读音和意思。
(六)板书设计
作品
作者
朝代
出处
主旨
两小儿辩日
列御寇
战国
《列子》
独立思考,大胆探索
乐羊子妻
范晔
南北朝
《后汉书》
品德修养,洁身自爱
篇8:《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拼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篇短文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善待生命,关爱弱者,培养美好的心灵。
2、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增强学习语文能力,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篇短文的主题思想。
突破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优势,结合教师的指导点拨加以突破。
难点:学习人物的美好心灵,品味《听》一文的语言特点。
突破方法: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分析、体会。
教学步骤
一、激情导入
二、自读感悟,合作交流
三、问题探究
四、指导朗读
五、制订揣摩品味
六、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4短文两篇
《放飞一只蝴蝶》
朱兰:打开一扇窗户——放飞一只蝴蝶—打破了两块玻璃
班主任:沉默—交了买玻璃的钱
《听》
清晨—大妈听邻家的小男孩念书笑
很轻很轻:生怕……还怕……
篇9:《短文》教学设计
《短文二篇》教学设计
张玉新
说明
本设计为张翼健先生主编的国际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下而写。《短文二篇》一课系张玉新选编。本套教材教师用书由张玉新主编。
课前准备
本课是八年级下学期的一课,是两篇篇幅短小的古代散文,包括古代特有的而且已经接触过的两种文体(说、记),学生经过七年级一个学年和八年级半个学年的学习,应该已经初步养成了预习的习惯。
因此,规定这样的课堂教学起点是可能达到的:学生课前预习,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初步扫除文字读障碍。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本文,力求尽量弄懂文句的含义,将没有弄懂的知识点作为课堂学习的重点。
这两篇短文言简义丰,要弄清楚文字的言外之意必须尽量多占有相关背景资料,因此课前印发苏洵、苏轼的有关资料要求学生阅读,进一步掌握相关文体知识和作者概况。
教学目标
1. 积累“职”“饰”“轼”辙“”盖“等文言诗词,”乎“”由“”与“”但“等文言虚词,”无所“”虽然“”相与“等文言词语。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关键词句,从而品悟其言外之意。
3.探究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
1. 积累”职“”饰“”轼“辙”“盖”等文言诗词,“乎”“由”“与”“但”等文言虚词,“无所”“虽然”“相与”等文言词语。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关键词句,从而品悟其言外之意。
教学难点
1. 探究写作特色。
2.了解创作背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名二子说
一、导入
1. 检查课前预习。学生齐读《名二子说》,个别同学尝试背诵。
2.导语:在中国古代文坛上,一家父子兄弟都有盛名的除了“三曹”就是“三苏”了。三苏父子以其卓越的创造才能和辉煌的文学成就,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千古文章辉耀古今,三苏在文学上造诣极深,既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称“凝炼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颍滨”,三苏父子立身操守,光明磊落,关心国家命运,同情民间疾苦,为了民众做了不少好事。眉山三苏祠有一副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高度评价了三苏父子的文学成就及其在文学历史上的地位。
我们在八年级上册学过苏轼的《江城子》,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初步了解了苏轼的豪放、苏辙的冲雅,今天见识一下苏洵的凝练。
二、赏析课文
1.教师视学生齐读、个别学生背诵的情况校正读音并范读。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2. 进一步介绍有关知识。苏洵写《名二子说》时,苏轼11岁,苏辙8岁。苏洵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他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本文正是通过阐释为二子命名的深意,表达他对爱子的劝诫与勉励的。大家还要了解一点,庆历六年(1046),苏洵赴京应制举,尽管他才学颇高结果是落榜了。他对科举、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从京城返乡,写了这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
3. 第一段“轼”名说结构上有何特点?
明确:先说车,先扬“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车子的各部件,轮子、辐条、车盖、轸木(车厢底部四面的横木),就像各有职分,不可或缺;再抑“而轼,独若无所为者”,只有车前的轼木没有实际用处。轼是车前的横木,乘车人可将手按在上面,有装饰车子的作用。转折自然为了再扬“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行文已经几度曲折。最后揭出正题:“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轼呀,我担心的是你不注意外表的掩饰啊。
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自幼父亲就看清了这一特点,劝诫他多加外饰以免遭祸。这正是为他取名“轼”的用心(在赏析的过程中师生互动,掌握相关词语)。
4.第二段“辙”名说在结构上与上一段有何异同?
明确:先说辙,先扬“天下之车莫不由辙”,天下之车无不循辙而行;再抑“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但论到车的功用却没有辙的份。转折自然也为了再扬“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辙无论功之福,也不遭仆毙之祸。行文也已经几度曲折。最后揭出正题:“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知免”,是说苏辙的性格会免于灾祸。一说“免”同“勉”,勉力、尽力的意思。善处于祸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这正是为他取名“辙”的深意。
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并能尽力王事,后位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可见本段与上一段的结构总体上相同,都在极短的篇幅内或扬或抑,两端具有结构上的对称美;但是,一段的'结尾是隐忧,其实也是抑,而二段的结尾则是喜悦,可算是扬。小处不同一方面打破了完全对称的呆板,主要还是真实表达对不同性格的两个儿子的预测(在赏析的过程中师生互动,掌握相关词语)。
5.从《名二子说》中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写作特点?
明确:一方面通篇使用比喻,以车之轼、车之辙的特点喻二子的不同性个特点,十分贴切;一方面在极短的篇幅内摇曳多变,文势极尽跌宕之能事,颇具功力;一方面如战国策士般纵横捭阖,透彻雄辩,颇具哲理。
三、作业
1.整理文中文言字词和句式,制成卡片。
2.完成“思考与讨论”一。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
一、导入
1.检查课前预习。学生齐读《记承天寺夜游》,个别同学尝试背诵。
2.导语:上节课我们见识了老苏的老辣,这节课再品尝一下大苏所烹制的一碟风味小吃。苏东波是宋代文学大家,当代的文、诗、词都在他的手中达到了高峰,他的叙事记游之文更是在文学史上为后人树立了典范。他的游记中,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常常是结合得水乳交融。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著名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东坡
3.提问:老师把作者写成苏东坡而不写苏轼,有区别吗?
明确: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在黄州的时候“东坡”之号才出现,因此,这样写为了解释他的人生遭遇。可以说没有黄州贬谪就没有苏东坡,而没有乌台诗案就没有黄州贬谪,而没有苏东波的“不外轼”,就没有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元丰三年被流放至湖北黄州,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忧郁。这时,他的俸禄减了一半,而家里供养的人口又多。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把每月的四千五百钱,分为三十份,每份用麻绳穿起来挂在梁上,每天早上用画叉取一串钱下来,交给妻子王闰之安排一日三餐。如果当天有些节余,苏轼就非常高兴地把这些小钱装在一只罐子里,以备有客人来访时买酒喝。
老朋友马正卿专程从扬州来看望他,目睹“先生穷到骨”的生活,不禁心酸难过,便找到昔日的同窗,黄州太守徐 君猷,求他将临臬亭下过去驻兵的数十亩荒地给苏轼开垦耕种,以解决吃饭问题。徐太守欣然应允,苏轼十分感激,给马正卿写了一首诗,以示谢意:
马生本穷士,从我二十年。
日夜望我贵,求分买山钱。
我今反累生,借耕辍兹田。
刮毛龟背上,何时得成毡?
可怜马生痴,至今夸我贤。
众笑终不悔,施一当获千。
垦植这片土地,不但解决了吃饭问题,更因其在黄州城东,是一块坡地,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当年植树种花的忠州“东坡”相似,便效法白居易,将其地称为“东坡”,自号“ 东坡 居士”.
二、赏析课文
㈠赏析第一自然段,对关键字词的分析在师生互动中进行。
1.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 提问:你能从首句能中读出哪些信息?
明确:“元丰六年”,首先表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这四年的窘困生活中他发生了哪些变化让人猜想不已。“十月十二日”点明这是初冬的将近月半之时,也就是暗示月亮该是接近满月。一个“夜”字,就是为下文的“夜色入户”张本。“解衣欲睡”本来是普通人夜晚的最普通行为,本来没有什么可说的,而且既然衣服已经脱了,就不愿意在起身了。可是就在这时候“月色入户”,“月色”已经有了具体的日期和夜晚的铺垫。关键是“入户”,户就是单扇的门,苏东坡不说“入门”,而说“入户”,门户如果是紧闭的,何以入户?初冬时节开门睡觉不太合情理,就一定是门户不严,就可见其居所的窘迫。为何不写“月光”而写“月色”?恐怕这就是诗人的浪漫和洒脱。而一篇的兴致都是由这“月色”引起。所以这第一句主要点出题目中的“夜”字,而“欣然起行”则落实题目中的“游”字,其中“欣然”表明东坡高兴的心情。在四年的窘困生活中,能够因为月色入户而感动,并且起身要去夜游,真能看出作者的洒脱与浪漫。这些都是需要用心体会的境界。
以上第一句点题“夜游”,又不经意流露出作者的居住环境和心境,颇耐人寻味。
3.第二句“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除了点出题目中的“承天寺”外,还能透露出什么信息?
明确:“念无与为乐者”流露出孤独寂寞,“为乐”表明淡定和随遇而安,表明对贬谪生活有所适应,这是“苏东坡”的诞生,是从前的苏轼的蜕变。“寻张怀民”不仅能表明同张怀民的关系很好,更说明张怀民也谪居于此。东坡的月夜造访,就是清风明月也要与朋友分享的心思,是他乡遇故知欣喜,更是高山流水般的情谊,这些都是他作为不速之客的理由。“寻”字十分传神,若是“找”就没有这寻觅的味道了。“寻”从主观上说不能确定对象的行迹,“找”则是对象固定不变。
4.第三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这一层叙事有何韵致?
明确:行文朴素、淡泊而又自然流畅。张怀民和苏轼同是被贬至黄州来的,两人友谊笃厚。妙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他也是因月色入户而不睡或者感觉到好友要来月下造访?反正二人是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了。他们就是默默不语散步?他们是否交谈深知高谈阔论?短短的句子让读者去想象。这种深厚的言外之韵尤其让人悬揣,甚至有一种被吸引到中庭一探究竟的冲动。
以上第一段共三句话,坐实了“承天寺夜游”之事,而牵动读者思绪的却远超过字面。
㈡ 赏析第二自然段,对关键字词的分析在师生互动中进行。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写景,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庭院皎洁的月光,无一“月”字却无不在写“月”.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气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景物描写方面
㈢ 赏析第三自然段,对关键字词的分析在师生互动中进行。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怎样理解“闲人”?
明确:参见“思考与讨论”二。
第三段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在逆境中这短小的 篇章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所以说黄州出了个苏东坡。
㈣ 小结
比较老苏和大苏的两篇短文,初步领略了苏洵文笔的老辣与纵横捭阖的气势,苏东波洒脱流畅的文字以及文字下隐藏着的逆境中淡薄的心。文段义深,就要通过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其人、其事、其时,这就是知人论世。走进作者才能走进文本。
三、作业
1. 抄写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写文章贵在精炼。福楼拜说过,写文章时,能恰当表现一种意思的只有一个词,作家的任务就是要把那个词找出来。请同学们再品味这篇文章,在“辞达”上的独特之处。
3.拓展阅读苏东坡黄州时期的作品,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坡》《赤壁赋》等,为将来高中的语文学习做相应的积累。
附:板书设计
篇10: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行道树的奉献精神,体会文章象征的写作手法。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体会行道树复杂的内心世界,领悟奉献者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想利用这一节课的时间做一个“实话实说”的访谈节目,我呢,就是“实话实说”的主持人,你们则是被邀请来的嘉宾或是观众。我想先请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你是一棵树,你喜欢在什么环境中生活?
2、我们今天的节目现场来了一群很特殊的客人,他们就是生活在城市里的行道树,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行道树,哪位同学来把课文朗读一遍?(课件播放朗读的背景音乐。)
二、感知行道树的形象。
1、请以课文为依据,用行道树的口吻作一个自我介绍:我们是,的行道树,我们。
(提示:可以从生活环境、生活状态、心理状态等方面介绍。)
2、听了刚才行道树的自我表白,你认为哪一句最能打动人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见机落实一些重点语句的理解:
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
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3、你认为文中最能概括行道树形象的是哪一句?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抓住“忧愁”和“快乐”这两个词重点理解这句话。
三、体会行道树的奉献精神。
1、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对行道树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进入我们的“实话实说”节目的互动环节。
2、我们先进行一下角色调整。同桌的两名同学一人充当行道树,一人充当现场观众,现场观众的身份自定,也许你是来自树家族的任意一员,是行道树的近亲;也许你是来自人类社会的一份子。你还想对行道树有更深的了解吗?请与它进行心灵的对话。下面就请同桌两个同学开始对话,一问一答。问的同学在问之前先作个简单的身份介绍,如:大家好,我是来自黄山的一棵松树,我想请问行道树?
3、哪一座的同学愿意给我们大家表演一下的?
4、通过刚才的互动交流,我们的现场观众有哪些感悟?
5、行道树通过自身的经历想告诉我们怎样的哲理呢?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能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可分解为:什么样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你又如何理解这里的深沉呢?)
四、拓展延伸
1、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行道树式的人?你能举例说说吗?
2、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五、总结
1、今天的.“实话实说”节目让我们与行道树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我们深深体会到:正是这些行道树的默默无闻的奉献,让我们的天更蓝、风更柔、空气更清新!让我们用最真挚的情感,最美丽的语句来表达对这些自然界或社会中的“行道树”们的感谢吧!
2、老师也写了一段话给行道树……
3、最后,让我们在《好大一棵树》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这堂课,也希望我们的生活中涌现出更多的行道树。
篇11: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③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引读,诵读积累
1、图画展示,引入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谁愿意把自己的画画展示出来呢?并说说这样画的理由。
教师投影搜索到的行道树图画。
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深层次的含义呢?
2、诵读感知
①教师范读课文
②学生自读发现,初步感知。(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③ 你能说说朗读后的感受吗?
二、合作探究,品味赏析
1、合作感悟,品读明理:学习了课文,文中哪些语段让你感动?(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2、自问自答,互动释疑:学生质疑交流,小组讨论解决。
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将思考题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③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④“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⑤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b.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
3、品味语言: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三、联系生活,拓宽延伸
1、拓展体验: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①你觉得张晓风只是为写行道树而写行道树吗?你不觉得它很像我们身边的一些人吗?
②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③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2、总结存储: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3、片断仿写: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
篇12:短文教学设计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总课时:
7《行道树》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③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
【《短文》教学设计3(锦集12篇)】相关文章:
《积累·运用五》教学设计2023-01-18
《积累?运用四》《购物讲价》2022-10-02
短文两篇教学反思100字2022-11-08
教学设计教案:积累与运用-五2023-08-04
短文两篇课堂反思2022-11-12
汗水换来的欢笑叙事作文2023-03-27
小学语文第七册《积累运用七》 教案2022-09-06
短文教案内容2023-06-28
巴金短文读后感2022-05-07
人教第十册《积累?运用五》2023-11-26